首页范文大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十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十篇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3:16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篇1

按照大会安排,现在我就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两个方面作如下发言。

一、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市文明办的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争创四川省首批文明县城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一是创建四川省首批文明县城取得圆满成功,综合考核测评荣获全省文明县城第一名;二是通过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三台整体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外来客商和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与高度称赞;三是文明细胞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年,全县新建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文明单位4个,市级文明镇1个,县级文明行业1个,县级文明单位16个,县级文明社区2个;四是以清洁农村大行动为载体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乡风民风、镇容村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新增了2500户“八好文明户”。

去年9-10月,我参加了县政协组织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题调研,根据调研和平时了解的情况综合分析,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可归纳为“四个良好、四个薄弱”。

“四个良好”:一是文明细胞建设良好。目前,全县已建成文明村143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7个,县级135个);文明镇22个(其中全国文明镇和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各1个,市级8个,县级12个);镇乡辖区内文明单位660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5个);农村“三户”年底就已达到了35.3万户,以上这些数据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了农村文明细胞建设大县强县的格局。二是公民道德教育良好。近年来,随着各级送文化、卫生、科技、法律等活动的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的载体不断丰富,实效不断增强,农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古井镇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彭乾维,数九严寒跳海抢救落水者而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双胜乡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张仕旭获重庆市“十佳农民工”和“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就是三台农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最有力的见证。三是镇容村貌改观良好。随着清洁农村大行动的深入开展,农民群众爱清洁、讲卫生的意识有所增强,特别是乡镇机关、单位、街道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沼气池、卫生井、道路等建设不断加强,村容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四是文化事业发展良好。全县63个乡镇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并配备了专、兼职文化体育干部,其中18个文化站有面积达458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部分文化站图书室藏书在1000册以上。

“四个薄弱”:一是文明建设思想基础薄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不信科学信鬼神、不惜代价建庙宇、占卜算命、烧香拜佛、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传宗接代要男孩、不愿火葬要土葬等与时代要求不合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据统计,近年来,全县农村新修庙宇达748处。这些落后现象的存在和漫延,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迷惑了人们的思想灵魂,丧失了科学发展、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二是文明创建能力薄弱。目前,农村有一定文化和技术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五保”对象等,他们严重缺乏参与和创造精神文明的能力。三是文明建设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一样,需要有经费保障,但实际情况却是从镇到村普遍反映出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经费,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组织领导力量薄弱。乡镇改革,机构精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力量明显削弱。过去有党委宣传委员主抓精神文明,现在多数乡镇是由中层干部这项工作,一人身兼多职,从时间和精力上都难以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调研中发现,有的乡镇领导连精神文明建设与文明创建的概念都不清楚,甚至有的领导连所在地方的文明建设的组织机构、创建成果等基本情况也知之甚少,更不用说抓部门、抓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绝大多数村组织就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都没有,工作自然开展不起来。

综上所述,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问题突出。主要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城市。无论是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机制体制还是载体抓手、活动开展、实效体现等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巩固我县创建四川省首批文明县城的成果,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和党的十七大、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要求,对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新的定位和新的思考。

二、关于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应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书记刘奇葆提出“城市更文明,农村更清洁”的要求,针对上述“四个薄弱”问题,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为此,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切实做到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各级都要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人员建立由“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站、办、所、学校、卫生院配合抓,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村工作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变、多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的特点,镇乡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要分析新形势,探索新路子,研究新对策,切实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努力形成组织管、领导抓、农民参与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管理体系。要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和集镇的辐射作用,以县城的创建活动带动农村,以镇乡的创建活动带动村社,以村社创建活动带动广大农户。县、乡(镇)两级务必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落实到位,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定期检查,年终总结,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确保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二)开展“六大活动”,加强教育引导

围绕“树文明新风,建美好家园”这个主题,以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努力推进乡风文明。要坚持深入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努力推进村容整洁,进一步改善镇容村貌。一是以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结合“五五”普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深入开展“革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主题教育活动。二是以节庆为重点,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文明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求每个镇(乡)一届内必须开展1—2次大型文体活动,并纳入届期工作考核。三是以改善环境为重点,深入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本着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体现地方人文特色的原则,深入开展“两管”、“五改”、“三清一建”等工作,不断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四是扎实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八好文明户”创评活动,不断提高活动实效。五是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积极探索建立镇乡党政领导包校、教职工包学生、村干部包家庭的“三包”责任制,帮助“留守儿童”找好家长,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父母联系卡,开设亲情电话,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托管和义务辅导员教师队伍,引导师生与“留守儿童”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六是大力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从产业结构调整上着手,组织县级部门开展“三下乡”活动,重点落实科技培训,引导农户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致富本领,为新农村生产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加大投入,巩固阵地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精神文明需求也不断增长,求富、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但是农村目前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建议县、镇(乡)财政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和阵地建设。一是全县63个镇乡应尽快建好文化站、文化活动室、阅览室;二是各村可将村委会办公室、村小学改造成为集培训、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建好村文化活动室、村民文明学校、图书室、阅报栏,用好、用活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学习和借鉴潼川镇、花园镇修建村级标准群众文化活动室和文化阵地的经验,不断提升培训、办公、休闲娱乐档次;三是要加快农村有线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让农民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致富信息。有条件的村还应该加快电脑进村入户的速度,提高电脑、电视普及率。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篇2

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市委一届八次全会、县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从大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创新载体,突出特色,抓住典型,多创亮点,把全乡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三个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经济建设,人均增收100元这个中心。宣传思想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须服务于、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按“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国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要求,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宣传好新场,鼓舞群众积极搞好生产建设,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要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新高潮不断引向深入,在“新”字上突破,在“深”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采取“讲”、“学”、“看”、“议”多种学习形式进行学习(“讲”就是请教师讲授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等知识,“学”就是集中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看”就是组乡村干部参观交流、观看电教片,“议”就是通过学习、参观等活动开展讨论、演讲)。注重学习效果,真正掌握理论武器,为我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按工作性质划分为党建组、精神文明建设组和农村经济工作组,把任务分解到人头,严格奖惩制度,积极向外宣传新场,推荐新场,把我乡的特色和亮点宣传出去,不断提高新场的影响力,促进新场的开发和发展。

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工作。结合我乡实际,今年争取抓好“三个文明示范基地”、“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单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和“诚信经营示范户”四大示范基地建设。

“八项工作”:

1、适时开展形势教育活动。利用重要节日,庆典活动,由乡党委牵头,有关单位参与,选准主题,精心准备,在全乡至少开展五次以上的形势教育活动。

2、继续推进“八个一”工程建设。按照县委要求:乡镇要新建一个高标准的示范点,每个村从实际出发建成一个村级示范点。结合我乡实际,2005年拟在石垭村河坝村民小组新建一个乡级“八个一”工程示范点。分别在马腹村马腹村民小组、大马村营盘村民小组、漆树村田坝村民小组、半边街村岩脚村民小组新建四个村级“八个一”工程示范点。使全乡“八个一”工程大面参创率达80%以上。

3、拟开展两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4、抓好乡文化站的建设和各村“万村书库”建设工作。

5、抓好宣传阵地的建设。在每村新增设一个专栏架;恢复乡广播站;建立标语审核制度,清除不规范标语。

6、积极开展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活动。拟在全乡集中进行两次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活动;在大马村元堡村民小组建立传统道德教育示范点。

7、开展“千家万户民情恳谈”活动。全年拟开展四次以挂片干部为主的“民情恳谈”活动。每个干部必须记好每次“民情恳谈”活动的记录,并书面上报每次“民情恳谈”活动情况。此项工作纳入年终干部个人考核。

8、加强自身建设。宣传委员、宣传干事等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工作,抓准角色意识,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多学、多讲,与时俱进。确保全乡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每年都有新突破。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今年各项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篇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交流城乡文明共建的体会和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文明共建活动。

刚才,11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分别和仪征市新集镇11个村、学校和医院签订了协议,仪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明、市农工办熊主任、新集镇党委书记崔学锋就城乡文明共建工作发表了讲话,共建单位的同志也结合创建工作,谈工作,谈看法,谈思路和打算,讲得很好。

我市城乡文明共建工作从今年6月份启动以来,总的看,进展是顺利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市文明办和各县市区文明办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组织协调工作。市文明办下发了《关于开展“城乡文明共建工程”的实施意见》,编发了5期城乡文明共建简报,牵线搭桥共建对象,掀起了城乡文明共建结对高潮。

各县市区文明办也十分重视城乡文明共建工作,纷纷召开职能部门、街镇、村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统一思想认识,部署落实共建任务,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和支持共建活动,为高标准完成共建任务提供了保证。

参与城乡文明共建活动单位热情十分高涨。省、市级文明单位和行业积极主动地到结队村去了解情况,明确工作思路,商定协议内容,这些为下一步开展共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据初步统计,目前275家省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已明确结队对象和签订协议有269家,达总数的97.8%,未明确结队对象的仅为2.18%。另外,还有不少县市级文明单位加入到城乡文明共建的行列之中。

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都促成了城乡文明共建工作的良好开局。我们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和巩固已有的良好工作态度,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下面我讲三点想法和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城乡共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开展城乡文明共建活动,这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重要形式。我们在农村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已经搞了很多年,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也产生了不少先进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些经验要继续总结和发扬。现在,我们是在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的条件下开展城乡文明共建的,工作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更高了,需要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力量。正是基于这样考虑,我们才把开展城乡共建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

开展城乡共建,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经济社会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城市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通过这个活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精神文明的创建水平,推动实现我市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这个过程需要城市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需要各级文明单位的支持与参与。

开展城乡共建,有利于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参与共建的各个文明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职工队伍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全市其他单位相比、与农村地区相比,他们拥有管理、信息、资源等诸多优势,这是农村开展文明村镇建设所必需的资源,文明单位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经验在农村可以得到运用和推广,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随着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开展共建活动,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也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固本强基的目的。

开展城乡共建,有利于树立企业和行业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全面发展。一个有远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或管理者在致力于抓好自身发展的同时,一定会十分重视塑造本企业、本行业的社会形象,积极支持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参与城乡共建,是各企业、各行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重要形式,尤其对文明单位来说,更充分体现了企业享有的社会荣誉、社会资源和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

开展城乡共建,也有利于积累共建经验,提高创建水平。参与城乡共建的单位有利于探索和积累共建精神文明的经验,做好示范带动,为今后开展各类共建活动提供宝贵经验。同时,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文明城市建设要适应现代化、城市化的要求,建立城乡共建机制,实现以城带乡,联动发展,将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地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

组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希望参与共建的文明单位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它摆上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好、落实好,争取出成果、出经验。

二、丰富共建内涵和形式,把城乡文明共建任务落到实处

城乡文明共建活动要在各级文明委的组织协调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思想道德共教、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倡、文化活动共办、文明创建共抓”为主要内容,本着真心帮、量力行、扬优势、办实事、显特色、重坚持的原则,谋求与共建村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村容村貌的新变化、社会事业的新发展、乡风民俗的新风尚、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上求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新农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开展城乡文明共建活动,就是要围绕上述目标,发挥文明单位所具有的优势,努力探索共建形式,大胆创新共建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城乡共建精神文明的新路子。

要发挥文明单位在信息、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帮助农村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思路,开发现有资源,开展经济合作,壮大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要围绕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园艺农业、绿色餐饮等特色农业,认真处理“三废”问题,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结合企业劳动用工需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协助农村加强青壮年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工作。

要发挥文明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优势,从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协助农村建设和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组织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和创评“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友爱、扶弱助残的村风民风,培养农民群众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努力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要发挥文明单位在企业和行业管理方面的优势,帮助农村制订村规民约、建立各类群众性道德教育和自律组织,引导和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委会的村民选举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要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环境卫生脏乱现象,集中力量抓好整治,彻底清除村内的各类违法建设和建章建筑。要重点抓好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工作,要根据农村的特点,抓好环境绿化美化工作,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村居环境。

在城乡文明共建工作中,各地村镇也要充分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及其优势,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城乡文明共建工作根本目的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共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构建和谐农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通过共建让老百姓满意并得到实惠,让双方得到共同发展,取得物质和精神双丰收。二是正确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关键,是第一位的,外因是条件,是第二位的。事物的发展总有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占主导地位的。在城乡文明共建工作中,文明单位是外因,农民参与是内因。文明单位要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可替代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如果农民群众不把新农村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农民把城乡文明共建看作是政府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或者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城乡文明共建就难以取得成效。因此,要让农民群众真正意识到城乡文明共建工作是自己的事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城乡文明共建不是短期行为,至少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比如说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推进眼前的工作,必须胸怀长远的目标;实现长远目标,必须从完成眼前工作开始。只考虑长远而不抓眼前,任何长远的目标都只能是海市蜃楼;只顾眼前而不看长远,眼前的工作就容易变成短期的行为。因此,在城乡文明共建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把眼前的工作与长远的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当前,有些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刚刚起步,还没有什么经验,我想刚开始可以从“四个一”入手,就是:1、作一次交流商讨。共建双方要安排一次见面,相互交流本单位基本情况,商讨共建意向。2、订一个创建规划。联合制订结对村文明创建规划,明确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3、签订一个协议。通过双方的沟通、协调,本着“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拟定文明共建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在共建中的权利、义务。4、办一件实事工作。文明单位要帮助行政村办一件力所能及的实事,如助学、助医、助困、助行等,以良好的开端启动结对共建。

总之,城乡文明共建要按照“思想道德共教、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倡、文化活动共办、文明创建共抓”的要求,在推动村级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上下功夫;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文明创建水平上下功夫。城乡文明共建的内涵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根本的还是要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参与共建的单位和村,要加强联系和交流,按照市文明委的要求,建立共建班子,共同研究制定可行的共建方案,将城乡共建活动抓实做好,探索出新的经验。

三、关于共建活动的几点要求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城乡共建活动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各个共建部门一定要把共建工作纳入到本单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体安排中,切实纳入日程,摆上位置,真真正正把这项工作抓起来。各个共建单位要抓紧时间和共建对子进行对接联系,沟通情况,确定具体共建内容和措施。

抓好活动,扎实推进。各个共建单位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到共建活动中,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为共建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的保障,切实保证共建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要把共建活动同本单位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共建活动中提高本单位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加强管理,严格考评。市文明委将把城乡共建活动作为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将结合申报评选文明单位一起进行检查考核,把这项活动做为考核和评价文明单位晋档升级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于共建活动任务完成不好的单位将不予推荐命名文明单位或进行摘牌处理;对于共建活动完成出色的单位,可作为推荐破格晋级的重要依据。各个共建单位在共建活动中要注意与县市区文明办的沟通,及时准确地反映共建活动工作的进展情况。

总结经验,创出品牌。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找准结合点,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总结城乡文明共建的成功经验,创出自己的品牌,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领先的典型。市文明办将不定期发放“精神文明简报”,及时推广大家的经验和做法,以提高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篇4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D422.7;G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2)02-0126-03

analysisofFarmers’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

GUowen-qiang,ZHUanGtian-hui,ZHanGZhuang-li

(SichuanagricultureUniversity,Ya’an625014,China)

abstract:Humanbeingsaresocial,notonlymaterialneeds,butalsothe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ruraleconomyandsocietyandfarmers’materialstandardofliving,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offarmersareincreasinglystrong.itisimportanttobuildanewsocialistcountryside,createnewproductivewayoflife,buildaharmonioussociety,besides,thespiritu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lsostandsoutoverotherthings.Fromgovernment,thelevelofsocialandpublicculturalservices,peasants’levels,whatisessentialistomeetandenhancefarmers’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

Keywords:newcountryside;farmers;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农民是三农中最核心问题,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农民问题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专门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1]

一、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意义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反映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农村文明开放程度,是农民精神状态的展示,也是农民综合素质的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我国农村要实现小康目标,既包括物质生活条件的实现,又包涵精神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可谓任重道远。目前,以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新的生产关系为特色的生产方式的生成,以新的理念和新的行动为特色的生活方式的生成,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与农民紧跟社会前进步伐,不断接受新文化、提升自身精神文化需求有关。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的生成,离不开集现代科技、教育、卫生以及法律制度、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新文化这个大背景,以及以它为内容的文明成果的支撑。[2]因此,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关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否能够完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提高的需要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不但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小农”意识的消除,而且关乎封建主义残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移除及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有些基层干部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搞文化建设,不注重听取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呼声,导致部分农民出现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理念动摇等。要想使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摒弃乡村陋习,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必须要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唯有如此,方可实现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双向现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贫乏不可能孕育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会造成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畸形发展,容易犯方向性的错误[3],只有用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武装广大农民,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民活得有尊严,过得舒心,满足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保证使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和谐新农村构建的保障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而新型农民是重中之重。他们是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繁荣昌盛、保证农村安定有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呈现多样性,只有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文化、道德、科技、市场、法律水平和综合素养,减少其精神空虚、麻木、堕落,文化自卑感,使得乡风更加文明,村规更加合理化,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特征

不同地区、收入、理念的农民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因为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对象之间的互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关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需求差异性、需求无限性、需求可指导性、需求多元化等特点。

(一)需求差异性

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总是由不同时代具体的社会环境唤起的,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和相应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现实性。但是,由于地区不同、收入差别、理念各异、教育程度不一导致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内容及实现形式的异质性和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村落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强烈,年收入、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思想理念较崇高的农民更加注重提升精神文化需求,这也刺激着另一部分农民向着更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出发。

(二)需求无限性

与物质需求相比,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无限制性的特性。物质需求由于受到个人的物质状况制约,物质条件对人们的需求又具有一种恒定的有效性,从而不能无穷无尽或者永远使用。精神文化需求的无限制性发展是由“思维的至上性”所决定的。因此,从理论上、思维视觉上讲,任何人的精神文化追求都不会得到限制,人具有想什么、不想什么的思想自由和需求无限制性。同时,精神文化需求又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虽然,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社会阶层中属于基层状况,在通过货币购买力来满足某些需求时会受到牵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泛宣传和建设,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已经深深感染了新时期的农民,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现状,正逐渐向城市化水平迈进,而且他们始终拥有一种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需求。

(三)需求多元性

就同一需求主体而言,在同一时期或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拥有众多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对同一个需求客体而言,不同的主体从中所体会和感受到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当前农民不仅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思想道德的需求,追求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需求,还有扩充文化知识和交往范围的需求,增加日常消遣娱乐的需求,以及掌握先进农业科技和加强自我发展的需求等等。文化娱乐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化趋势明显,有从高雅到普及和通俗等不同等级层次,高雅文化不仅仅是少数上流社会人专有,而是日益呈现大众化。对娱乐文化需求有些农民是追求高品位、高格调、科学合理,个别农民当然也会产生一些低品位、低层次、低趣味、不健康、不合理的文化娱乐需求。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信仰需求、人际交往、科技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现象,不再是单一化的。不同收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农民在同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所带来的感受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四)需求可诱导性

物质需求是指向实体的、可见的有形的占有物满足为目标,而精神文化需求要倾向于无形的、意识层面的期望与所得,并不以实物的直接占有为目标。当前农民在精神文化需求不存在有无之别,只有程度水平之差。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农民,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会受到客观条件、交往人士、环境氛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的会不断提高自身需求,有的会向着不健康低级的需求出发。同时,有些农民面临着精神文化需求方向和方面的困惑,需要他人对其进行指导。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通过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可以发生变化。

三、满足和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路径分析

(一)政府层面

1.加强对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不断满足与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经常性、长期性地与农民进行交流,把握农民的思想动态,引导农民进入高雅、发展型的精神文化生活。完整、准确、及时把关于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方针向广大农民做宣传,让农民切实看到国家对三农的重视程度,对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远大战略,实现城乡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决心,由此可增强农民满足和提升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信心。

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的投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应该提高预算总量,保证重点倾斜。按照政府层级,区分富裕和贫困农村、平原和山区、村级人口密度以及民族区域、边远地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算投资标准。设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农村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无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村优秀节目创作演出等。

3.加强和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机制。坚持以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将城市的先进文化资源逐渐引向农村,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进行援助,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由一名副职领导主抓文化工作,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建立表彰和政绩考核机制,把干部在任期内文化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与提升的重要依据;建立农村吸引人才机制。应制定政策吸引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专管和协管队伍中来[4]。加强在高校宣传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服务于基层,动员有一定文艺特长的青年学子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到基层录取计划中,保证每个乡镇至少录取一名专职文化工作者,负责组织本乡镇开展一系列的精神文化活动。

(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层面

1.扩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门机构。在乡镇一级设立综合文化服务站,在村设文化活动室,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每年实行工作绩效考核;广泛开展适合农村本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各级政府和村委会,既可定期举办才艺展示、体育竞技、对战、农活手艺等成本低、易于操作的比赛活动,又可开展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精神文化活动,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快乐、幸福、充实感,同时还可以增强农民间的交流与感情;积极培养农村的民间艺术传承人。生活在农村中的原生态民间工艺家、杂技人、歌舞者、表演人、摄影者等,除了在生活上资助他们外,还要帮助他们培养传承人,以保护弘扬当地的精神文化特色产品。

2.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大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量。在农村打造“十公里文化圈”,保证农民出门十公里范围内,能享受到文化设施。大力实施“全民读书”工程,可采取流动服务车下乡,以“车载文化”方式实现偏远山区、贫困家庭、老年人等人人都能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鼓励市级、县级和高校文艺演出团体到农村参加演出,满足农民娱乐文化需求。积极打造“专家大院”,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为农民传授科技、指导农业生产,满足农民科技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推进电影放映工程,保证农村居民每月集体观看一场电影,陶冶自身情操。通过多层次、多样化、多形式供给文化服务,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有了内生力的驱动,农村文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5]。当前农村文化自生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当下时兴“文化下乡”活动同时,要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文化低保新方式,让“送”文化变成“种”文化,如同经济扶贫方式把“输血”变成“造血”。

(三)农民自身层面

1.培养正确的精神文化消费观。自觉增加精神文化消费时间的总量和提高利用率。每天在农活忙完后,从有限的时间中挤出部分用于精神文化消费,要尽量用在高雅的而不仅是低端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用在提高思想理念、掌握先进科技、纯粹情感交往、适度消遣娱乐中;学会正确分享精神文化消费资源。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充分利用,对“三下乡”带来的一些活动要积极参与,加强与外界人员在农业、科技、艺术、健康、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树立正确的精神文化消费支出观念。一个发展型、高雅型、智力型的精神文化消费支出观念是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标志,农民不但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要相应增加对自身的投入力度。

2.提高农民主观思想状态。注重接受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应自觉抵制国外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排斥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把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精神文化需求扼杀在摇篮之中,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保证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为把本地建设成“和谐、文明、整洁、团结”的新农村贡献力量;提振农民的精神状态。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6]可见精神状态对一个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农民要主动多关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新成绩,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生活面貌,只有横向与纵向对比,认识到优势与不足,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更加鞭策自己奋马前进,实现美好新生活和自身的尊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1-10-18.

[2]占家礼.合肥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和思考[D].合肥:安徽大学,2007.

[3]黄向阳,王菊华.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以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115.

[4]孙桂华,逄增用,曲佰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与思考——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7.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篇5

[关键词]乡村;民族精神培育;理论灌输法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12―0121―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农村人口也占我国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解放战争时期,依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方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改革开放后,乡村地区作为稳固的后盾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时至今日,乡村地区依然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劳动力提供者与粮食供应地。可以说,乡村地区在我国的发展、建设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因为乡村地区之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加之乡村经济的落后、乡村留守人员的复杂与特殊,乡村道德建设中存留的问题日渐突出。因而,加强乡村地区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提升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乡村地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灌输法涵义及理论渊源

(一)理论灌输法的含义

理论灌输法是指以教育者为主导、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时期,理论灌输法的主要形式包括理论讲解、理论宣传、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等。可以说,理论灌输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占据着首要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法。理论灌输法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灌输理论”,①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理论灌输的主要内容,这成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主要支柱之一,也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理论灌输法的理论渊源

灌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也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②恩格斯也在1880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正确地认识。”③在这之后,恩格斯在其《新道德世界》一书中首次正式明确了”灌输“一词;列宁也基于马、恩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当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过程与实践,更加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理论灌输法。可以说,早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始阶段,理论灌输法就作为其最基本的原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理论或思想的影响和支配,而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人类能够将这些思想、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形成固化、稳定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进而在这种理想信念和意志品格的影响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实践模式,这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征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确保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去充实我们的”头脑阵地“,只有@样,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否则,一旦人们被错误的思想和理论所支配,后果必然堪忧。

二、乡村民族精神培育中理论灌输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民族精神理论灌输队伍建设落后

乡村地区理论灌输队伍作为在乡村地区开展民族精神培育的主导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乡村地区民族精神培育的效果,也会决定乡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与成效。但是,由于乡村地区理论灌输机构设置并不够健全,这也就使得其理论灌输队伍建设长时间内处于停滞的状态,更有个别落后地区的理论灌输队伍形同虚设。另外,由于我国乡村地区地区留守人员中干部人群数量较少,基层干部一人任多职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很多乡村地区乡镇的干部人员、工作人员等就兼任了理论灌输人员一职。但是,一来这些人员更侧重发展乡村经济,对理论灌输与文化建设的把握有失偏颇;二来他们的综合能力欠缺,对民族精神内涵、外延、特征等的把握尚不准确,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理论灌输专业人员的要求,因而难以达到民族精神理论灌输的效果。

2.民族精神理论灌输内容空泛

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承载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这些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不同体现,共同谱写着民族精神的时代乐章。然而在我国乡村地区,民族精神理论的灌输却没有紧跟时代步伐,灌输内容过于狭隘。其一,乡村民族精神灌输的内容过于肤浅。民族精神是一个完整有序的思想体系,它是汲取华夏五千年文明凝练而成的结晶。然而乡村所灌输的民族精神理论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字义且局限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并没有深入探究民族精神的内涵外延。其二,乡村民族精神灌输的内容过于空泛。民族精神的灌输应是贴近社会历史、贴近人民生活的。而乡村所灌输的民族精神则几乎是照本宣科,套用教科书式的语言来释义与解读,这不但背离了乡村民众的生活,且人们对民族精神的接受效果不尽如人意。

3.民族精神理论灌输方法不当

在大部分乡村地区地区,小农思想一直以来就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还较为落后,思想观念也较为封闭。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而农民仅占1.51%。①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如何将民族精神的涵义、内容浅显易懂地灌输给农民群众,使他们既能接受与认同,又能内化与践行,是灌输民族精神的首要任务。但是,一来很多乡村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强制灌输的方式,将原本就生硬晦涩的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给农民群众;二来乡村民族精神灌输的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方法为主,没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导致灌输方法过于单一乏味,这非但达不到我们理论灌输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反感甚至抵抗。

4.民族精神理论灌输条件鄙陋

良好的灌输条件是民族精神得以顺利培育的基础,但是,很多乡村地区的理论灌输环境并不能为理论灌输法的应用做出保障,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乡村民众由于理论知识素养的匮乏、信息获取方式的单一与落后、其思想观念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影响,这也就导致乡村地区的民众对外来思想容易出现“两极化”趋势,一种崇洋,唯外国事物最好;另一种固步自封,坚决抵制外来文化和外来事物,这两种极端思想都易引起民族精神接受过程中的消极现象。其二,乡村地区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不健全,教育投资不足,缺少乡村民众可用的书籍资料、活动场所,使乡村地区的民族精神理论灌输的外部客观条件尤显不足。

三、提高乡村民族精神理论灌输的时效性思考

1.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民族精神理论灌输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灌输队伍,是乡村民族精神培育的重中之重。这支队伍承担着乡村地区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宣传与贯彻国家主流意识和主导思想的重要任务。可以说,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理论灌输队伍是民族精神得以在乡村地区深入与弘扬的基础,也决定了乡村民族精神灌输的效果,因此,必须对乡村理论灌输队伍的选拔、培训与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要扩宽理论灌输队伍的选拔范围。现代社会不乏有文化、有能力的理论灌输者,只有扩宽选拔理论灌输者的范围,才能提高乡村理论灌输队伍的建设。尤其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缺乏理论知识和管输能力,因此,我们应给予他们实习锻炼的机会,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理论宣讲制度,这既能让他们增长经验,又能为乡村理论灌输队伍注入活力。其次,要优化选拔专业人才的程序。要承担理论灌输任务的人才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素养、过硬的理论水平、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除此之外,他们更要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灌输民族精神理论的责任感。再次,要定期组织对乡村民族精神理论灌输队伍的培训,既要确保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与接受党和国家对民族精神理论的新解读,又要了解乡村地区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做到及时上传下达。最后,要加强对灌输队伍的管理与奖惩制度建设。“无规不成方圆”,要想让乡村地区真正认同与践行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确保乡村地区的理论灌输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因此,必须加强乡村灌输队伍的管理与建设,确保“专人专职”,杜绝尸位素餐、“形象工程”。同时要做到奖罚分明,奖励对灌输工作的贡献者,惩罚消极怠工者,使理论灌输队伍真正起到“指明灯”的作用。

2.丰富创新民族精神理论灌输内容,提高理论灌输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凝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涵义。要想提高民族精神的灌输效果,就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首先,要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即对国家的风俗和传统的热爱、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以及为国家福祉奉献等。随着时间流变,对被认为是构成祖国的特殊政治传统的价值观与原则的承诺逐渐成为爱国主义的更为主要的内涵。①而在乡村地区,很大一部分民众还抱着“愚忠愚孝”的思想来看待爱国主义,因此,我们必须将爱国主义更为全面、通俗地灌输给乡村民众。在当今社会,爱国不再是简答地“排外”、“护短”,而是要理国。乡村地区作为中国的一大份子,努力发展是爱国,破除封建迷信是爱国,诚实生产是爱国,不为外来间谍势力所蛊惑是爱国……爱国不是让人们抛头颅、洒鲜血,而是爱家乡、爱工作、爱邻里。这些更为贴近乡村民众的概念释义,才能达到良好的灌输效果。

其次,要正确解读团结统一。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好多谚语来描述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箭易断,十箭难折”……乡村地区似乎是更为团结的地方。但是我们要更正他们的是,团结并不是一个村落、一姓人家紧紧抱在一起那么简单,也不是以地域来划分帮派,而是要在历史的大考验面前团结在一起。“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大爱无疆”的汶川现场……这种团结是立于民族之上的团结,是能够经历考验、推动历史发展的团结。

最后,要努力践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坚韧不拔;②《周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都是我们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秘籍。五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人民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但是,我们今天的勤劳也要与时俱进,要懂得\用科学、运用技术提高劳动的效率与成果。在今天,我们仍然要发扬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辛勤劳动,不畏艰险,不管在多么艰难的处境下,都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来不断强大自己,要考自己的艰苦奋斗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同时我们必须使乡村民众认识到,虽然经历过种种生产、发展的挫折,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只要我们勤勤恳恳地发展、踏踏实实地前进,多大的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社会主义的前进脚步。

3.将民族精神理论灌输寓教于民风民俗,丰富灌输方法

民风民俗起源于人们群体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一定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生活模式,也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乡村地区的民风民俗与中华民族精神本身就存在相融性,例如,乡村地区讲究男子要有担当、有作为,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中的自强不息相应;讲求兄友弟恭、邻里和睦,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中的团结统一相应;乐于自给自足、平淡安定,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中的爱好和平相应;讲求不奢不糜、勤俭简约,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中的勤劳勇敢相应……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这正是从几千年来这些朴素的民风民俗中凝聚而成的。将民族精神理论寓于民风民俗之中,对促进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理解并践行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乡村青年成年礼之际向他们灌输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民族精神的内涵内容编织成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相互传唱;制作成民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喜剧进行表演;组建民间宣传队,通过走访等形式进行宣传等等,这样的灌输方法相比较传统的理论灌输法,更易为乡村民众所接受,且接受效果更为显著。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等自媒体手段,摆脱传统的理论灌输法的束缚,是乡村民众既能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乐趣,又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精神的灌输。

4.加强理论灌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乡村地区理论灌输工作的进行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一定的物质资源和良好的灌输环境是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播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乡村地区的教育设施投入。首先,要建立专门的理论灌输的教育场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施。例如,我们可以组建地方民族精神宣传网站,以种植技术、粮食销售等栏目吸引大家的关注,在开阔人们眼界的同时达到民族精神培育的目的。其次,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多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加强对农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对有心理疾病的群众进行沟通与疏导,帮助与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发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农民是心理疾病高发人群,但很少有人会对心理问题引起重视。在面对心理负担、精神压力的时候,很多人会采取非法方式来解决,这也是阻碍乡村地区民族精神理论灌输的一大问题。及时解决乡村民众的心理问题,才能为民族精神理论的灌输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接受过程。最后,要逐步完善图书馆、文化站等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丰富民族精神相关的书籍期刊。同时,我们也乡村地区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乡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逐步提升乡村地区教育的普及率,减少乡村地区人才流失现象。

乡村地区作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民族精神的灌输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地区的形式下,必须对乡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予以足够重视,通过恰当的方法宣传灌输正民族精神的精髓,这是乡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地区的要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2.

〔2〕夏梅花.前巧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张立华.在民风民俗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月刊,2015,12:82-84

〔4〕董振华.中国梦与中国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篇6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述职报告

县考核组:

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帮助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扶贫开发“一体两翼”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四大产业(草畜产业、洋芋产业、蔬菜产业、特色产业)为发展思路,以159个贫困村为重点,以参与式整村推进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群众温饱为目的,狠抓各项工作的完成,使自己分管的移民、小康建设、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分管工作完成情况

1、移民工作:已全部完成了移交。

2、小康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的,以小康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建设并举,社会公益事业指标与经济目标并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村实施、逐村达标。针对小康建设宣传措施不到位,干部群众对小康概念不清、意识淡薄、信心不足、工作不够主动、进展不平衡等不利因素,我们在全面调整摸底的同时,根据每年计划达标的小康乡镇和小康村现状及时印发了《**县农村小康建设工作安排意见》,深入乡村,和乡村干部一道座谈、讨论,共同制定工作措施,并向农户反复宣传小康建设的定义和具体量化指标,提高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康建设的思想认识,使小康建设摆上了农村工作的中心位置。截止20xx年底,全县已累计建成2个小康乡镇,89个小康村,占全县289村的33.2。继续抓好已建**乡、村的巩固提高,向宽裕性小康迈进。同时在**乡**村进行了小康示范点的建设,设计建造了风格各异、面积适中的小康住宅楼70多栋,村民已乔迁新居。该村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为全县小康建设树立了榜样。

3、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普法、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其他工作。半年来,我办党支部在县委、县直机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严格党员教育和管理,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抓好普法、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主要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制度,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⑴开展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查找平时工作中的不足,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措施。⑵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二是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机关党的组织建设。通过加强学习,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开展民主评议、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等步骤,结合本职工作,切实整改提高。三是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四是认真开展普法教育,搞好综合治理。五是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六是切实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七是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促进信访工作深入开展。

二、抓好整村推进示范点工作。

整村推进是新世纪扶贫开发的新模式、新途径,是一项有效的扶贫方式。半年来,在完成**乡**村、**乡**村等5村项目建设的同时,又对今年列入计划的9村进行了扶贫开发参与式整村推进建设,按照办公室领导包片分工安排,自己包**乡**村、**乡**村。目前,完成投资166.7156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67,9个村已建成羊舍735座,引进多胎母羊263只,道赛特种公羊195只,**乡**村、**村、**村建成牛舍250座,引进奏川黄牛200头,饲养生态散养鸡67599只,发放鸡饲料、药品998份,完成集雨面39155平方米,建成科技培训室20间400平方米,培训农民1200人(次),种植项目已全部完成。十月底全面完成所有项目。在整村推进规划和项目建设中,我们注重以点带线,轴线开发,整体推进,**25个村已基本连成一片,**10个村已集中连成两片,形成了以县乡公路为轴线的辐射示范推广片。并初步形成了羊产业、牛产业、鸡产业、洋芋产业、冷凉蔬菜产业等五大产业种养基地。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篇7

[关健词]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价值观体系科学发展观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结合本市实际的农村文化建设之路,为全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本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本市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几年来,全市文化建设出现了以城促乡、以市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一是市域文化建设率先取得了新进展。2005年获得了省级“文化先进市”的称号。二是民族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保护取得了新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共普查公布了省级民族民间保护名录4项、市级41项。三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群星璀璨的良好态势。几年来,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近三年参与的群众就达12多万人次,开展重大节庆活动150场,组织民族民间艺术活动1l场,举办各类文艺展览26场,免费放映电影440多场。同时,在全市广大农村依托老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老年表演队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发挥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四是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的《华溪春潮》、《丽州之夏》、《企业职工艺术节》、《新永康人》等大型载体和《十八蝴碟》、《九狮图》等一些精品剧目,为本市赢得了荣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五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2.实施新农村文明创建工程,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到农村就是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2005年推出的“十个示范,百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已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觉悟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小康文明村创建,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二是以“三清四改”为重点全市卫生大整治,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农村的文明整洁水平大大提高。三是农村文化活动设施迅速增加,有30%的农村修建了室内外活动场地,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几年来,全市有近350个村的村容村貌、农户家庭面貌、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有了极大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趋于合理,学校、卫生所(室)和文化室等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促进了村里道德体系的建立完善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走出了一条以文明创建促进思想道德和谐的新路子。

二、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启示

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无论是从农民本身,还是从农村社会来看,它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在思想政治、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等三个方面,给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以诸多启示。

一是在政治思想层面要突出先进文化的本质。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本市实施“文化名市”战略和“文明创建”、“生态村庄”工程,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就是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是在人文精神层面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生活在农村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交相发展的新时代农民,无论文化积淀如何,都应该有具备自身特点的符合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潮流的人文精神追求,都应该表现出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

三是在社会价值观体系层面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

三、努力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1.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共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点抓好三项教育:一是开展坚持共同理想教育。二是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三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积极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

2.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努力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面貌。发展农村和谐文化重在建设。我市制定和实施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就是以建设和谐农村文化为总目标,以“村庄整治”工程为助推,以创建省、市“东海文化明珠”、“文化示范村”为龙头、广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市90%的乡镇和行政村完成文化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乡镇、街道有比较完善文化站,村村有基本文体设施,构建覆盖全市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农村文化体育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3.加强考核,严格奖惩。要建立科学的经济、文化体制考核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市、乡镇、村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和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未完成文化建设基础工程的村不能通过考评验收。健全制度,长效管理,要制订一套能切实保证各级文化阵地正常开展活动的管理制度,并落实专人负责,提高文化阵地的利用率。市、乡镇要经常组织开展辖区内乡镇、行政村参加的文体活动和对外文体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帮助基层培养业务骨干,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篇8

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全乡大力开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活动,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

一是抓好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在全乡范围内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高潮。

二是继续开展好公民道德教育和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进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在全乡范围内认真落实好《公民文明守则》、《村规民约》等公民道德规范,不断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贴近未年人思想,贴近未成年人实际,满足未成年人需要。过抓好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开展情趣高雅、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在全乡范围内选树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生先进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影响广大同学,推动全体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三是积极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引导人们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倡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深入进行科普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四是抓好各级学习型组织建设。要在各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行业中率先建立起学习型组织。要建立健全各项教育制度,落实教育计划,进一步普及文明知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提高文明程度。要进一步丰富学习形式,通过组建宣讲团,举办培训班、报告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不断学习。

一是抓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重点抓好文明单位、文明村组、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的创建工作,在全乡范围内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积极开展寻找“最美莲乡人”活动。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寻找身边的感人事迹,积极参与

“最美莲乡人“活动,推出身边的“最美莲乡人”。

三是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参与到学习雷锋志愿者活动。每年开展一次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

四是继续开展文明帮建活动。通过开展帮扶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人群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五是推进“星级文明信用农户”创评工作。开展“星级文明信用户”创评活动,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六是切实抓好“文明交通”创评工作。开展“文明交通”创评活动,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规范交通行为,促进全乡交通形势平稳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机制。加快乡文化大楼、乡文化活动中心、高排村何家庄、__村下街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继续开展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加快全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继续做好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篇9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

4、打牌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

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远乡僻村较少去且不论,只从近效村就可略见一斑。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观,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对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处日积月累的垃圾司空见惯,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观。其一是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农民有了电视也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农村电影队“树倒猢狲散”。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级体育组织几近空白,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按省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2、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联席会形式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各项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和经济建设一样必抓的工作。在乡镇逐步推广城市创文明行业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设文明窗口,列入绩效考评,树立主动为农民群众服务意识。以基层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文明服务行为向农民群众广告乡风文明。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恶习的同时,促进村民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共建发展,推动乡风文明。

3、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成为“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职责上责任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县政府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

4、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花灯、武术、乐队等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拳术队、铜管乐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的人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5、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

6、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自扫门前雪”,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提高。

7、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员”。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把"五大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村里致富带头人;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三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篇10

本页是最新的《2020年乡镇干部个人工作总结》的详细参考文章,好的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更多2020年个人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个人总结,年度个人工作总结,年终个人工作总结,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年终考核个人总结等,请关注个人工作总结栏目!

20xx年,孝姑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年来,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和谐孝姑发展的基础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领导。具体做到了“四个到位、一个配合”: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全镇各项建设尤其是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同落实,并列入到全镇各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思想汇报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领导体制,形成了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要求,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四是责任机制到位。结合实际,与年终考核奖优罚劣结合起来,大大调动了干部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积极配合按时完成县文明办安排的临时性、阶段性工作,累计参与投票人数150余人。

(一)加强素质。

一是突出干部素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组织全体镇机关干部及村(社区)四职干部共计90余人认真学习党的xx大精神、xx系列讲话等内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部理论素养。撰写群众路线心得体会90余份,学习笔记90余本,并严格干部的学习制度,增强干部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使全镇干部转变了观念,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在全镇上下营造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和爱国主义。确定了由派出所、司法所、镇团委等单位,抽调5名法律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派出所民警、司法助理员组成的法律知识宣讲团,深入农村各中小学,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为青少年*律、传美德9场(次),授课师生达到600余人次,通过宣讲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使此项活动在农民群众中有影响力。并从建立健全镇规民约、村规民约入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文明新风贯穿于《村规民约》中,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诚信守法,村民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勤俭持家、和谐兴家,努力营造文明和谐乡村氛围。二是在各村(社区)村(居)务公开栏中,向群众宣传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利用“好人榜”广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的新人新事,top100排行在广大农村形****人参与、户户参与、自我管理的文明创建氛围。三是结合巩固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结合创“国卫”活动,下大力气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巩固工作,抓好沼气池、节能灶、卫生厕所的落实工作

(三)丰富群众文体活动。

由镇文化站牵头,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生活品位:组织开展孝姑片区“乡村才艺大比拼”活动,评选出6个优秀节目;组织各村(社区)积极利用重阳节开展大小文艺活动4场,为全镇上千老年人送去慰问;手机版推荐优秀人员参加全县职工才艺大赛,其中2人的才艺受到肯定;我镇健身舞蹈队参加全县健身腰鼓比赛,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同时,全镇已建起的12个农家书屋免费面向全村农民开放,逐步形成了全民读书的良好氛围。积极向上级争取,为沙湾村日间照料中心配套安装了2张乒乓球桌、1副篮球桩,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宣传实施力度,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机制。对全镇200余名困难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并定期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由镇关工委组成的“五老”关爱小组按照“心理上疏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思想上引导”的要求,开展心理辅导6次,学习辅导4次,对青少年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力度。加强了与市、县各级新闻媒体的联系,突出宣传我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共上报信息40余条,有力地宣传了我镇的新风貌。大力宣传党建、写作创卫、宣传、党风廉政、计生、综治、安全生产、等工作

三、目前我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尽管我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一是群众参与面不广,缺乏内涵,缺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