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发展历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5:39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篇1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10-0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高中历史这一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是高中教育中的一个学科课程,在高中教育中发挥这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带成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段等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事项,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于高中历史这一门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1提高了教学水平、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这一门学科课程中的运用,使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与感受,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枯燥的讲解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而导致学生失去对历史这门学科学习兴趣的状况。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主要体现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因为某些原因而被删减,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内容没有被编入高中历史教材中去。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中出现的问题,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课程的全面讲解,阻碍了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学习进度,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这一门学科课程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解决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电视、电影等多媒体设备,能够将高中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内容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历史事件,在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发挥了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的积极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突破了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难点,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高中历史这一门学科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以及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过往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等,而这些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有效的进行分类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清晰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通过多媒体设备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进行直观的感受之后,对多媒体上以图片这一形式展示出来的知识,能够有一个记忆的过程,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有一个长久的记忆,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将历史知识展示完之后,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这对于学生记住历史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模拟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历史场景。教师在高中历史这一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课本中的一些历史场景进行再现,能够对历史场景进行有效的模拟,例如:对高中历史教材中一系列抗日战争的场景进行模拟,让学生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有关抗日的一些影视资料放映给学生们看,然后引导学生对影视资料中的某一个片段进行模仿,让学生在场景的模拟的过程中增加对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认识与记忆。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2.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情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对于高中历史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感兴趣,然后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创设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放映给学生,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2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高中历史课程在考试中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中必须对旧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进度,还要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这对于学生掌握高中历史知识非常的重要。

2.3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在高中历史这一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候,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多媒体独特的画面效果、声音效果感染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历史文化知识的场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些情景再现,强化情景的真实感,让学生在感受多媒体设备所展现出来的历史事件中,同时也有效的掌握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这对于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结语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运用,这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作用的前提。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能够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还能够提升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的能力,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秀艳.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3).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篇2

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具体来说,它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学科该如何依托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1、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情感激发

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最普及的一种方式,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同样的情景,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进行情景创设,使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的环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可剪辑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激战的场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清军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邓世昌驾舰直冲敌舰的壮举及生动感人的旁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历史学科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演示历史学科中某些复杂的内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战役,头绪众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把战争进程制作成动画,演示战争动态的变化进程,就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如甲午战争,可把日军的进攻路线制作成动画,从陆战到海战,从朝鲜到辽东,中日战争的进程清晰可见。在演示动画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具体过程进行适当的讲解,这样学生既把握了整个进程的全局,又对具体战役有了充分了解,有利于他们对历史事件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历史教学手法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教师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时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二、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施研究课程。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研究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以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为特征的研究型课程提供了实施的条件和空间,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

1、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归纳史料

历史《标准》要求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得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古今中外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我们的教科书上所涉及的极其有限,研究课程的开设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如在实践中,我给学生的课题是“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这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它不单单是历史学科的内容,还涉及地理、生物等学科。关于工业革命的内容,教材上虽有,但涉及较少,关于它的影响,提到的也只是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因此,要完成此课题必须大量查找课外资料,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在研究型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已经能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有关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问题的研究

在丰富资源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对大量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的了解,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题实施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课题实施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或做成内容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资料,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索材料。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对工业革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经过综合分析认识到了在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出了这一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对其它学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学科之间的综合能力及分析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学科素养

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为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方面提供了条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历史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体部分,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使课堂内容生动形象,有画面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大网站或者出版社所拥有的各种历史纪录片、历史类的电影以及相关的图片等都可成为教学的辅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合理丰富的整理,并在教学中合适地使用,历史课堂就会生动有趣,而不是仅仅是老师一味的讲授。

如在讲授隋唐大运河这一知识点时,充分使用地图,并将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线路用不同颜色表示,在沿线的重镇有星号予以标记,而且在其中插入相关的历史纪录片,使一张地图变得丰富生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对于学生来说,中规中矩的传统模式使其觉得历史的学习很枯燥,但信息技术的运用则增强了历史课堂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自身的历史素养自然得以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入,历史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今使用历史教材比起传统的教材既删除了一些知识,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清历史的脉络,在课堂上会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有课本内容还有课外知识,而历史教师授课的时间有限,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学压力。这种情形下,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这样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补充课外知识,更加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学。

如在讲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这一专题时,由于课本内容的理论化强,加之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困难并且学习兴趣不高,而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仅用课本上的文字和较少的插图来进行知识传授,不仅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而且也会使教学内容贫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非常有利,可以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更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丰富课堂的内容。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轻松的学习,历史素养也逐渐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历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而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历史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以便学生可以直接查阅相关的文献、图片和音频等,并且学生也根据自身的兴趣所在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这就改变了传统改变教学模式下了历史教师一人传授知识的局面,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课堂的讲授内容和课本所有的内容,而是学生可以兴趣自主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其历史素养。历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诸如合作、创新等多种能力。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对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浏览,而且可能会看到大量的古代典籍、珍贵的原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学习过程中,对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整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通过古文献可以对更多繁体字进行释读等,而且是对学生资料收集和处理方面的能力的锻炼。除此之外,历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v授民国的社会生活这一专题时,历史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收集有关民国社会生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所收集的图片、实物照片、音频等的资料进行整理,指导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制成ppt并予以展示,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之间资源共享,加深对民国社会生活的理解,而且在资料的收集、整理、讲述的过程中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除此之外,学生可以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并且获得了团队合作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选择更科学、合适的学习方法,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论述,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益处,希望有关研究者能从中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张新生、宫惠民.小议初中历史教学如何信息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3):243-244.

[2]朱连伟.浅议信息技术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3(4):170-170.

[3]万艳.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的整合[J].新课程:下,2016(1).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篇4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意识;专业发展;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abstract:Fromthesurveyofthebackboneteachers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seniorhighschoolsinthepilotareaofcurriculumreforminShandongprovince,wegetsomeenlightenmentsonfurtherimplement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curriculuminseniorhighschools.First,moreimportanceshouldbeattachedtoteachingdesignsofthecurriculum.Second,thecurriculumawarenessofteachersneedstobeincreased.third,morechancesshouldbegiventoteachersfortheirprofessionaldevelopment.Fourth,theteachingassessmentsystemofthecurriculumshouldbeimproved.

Keywords:informationtechnologycurriculuminseniorhighschools;curriculumawareness;professionaldevelopment;teachingmethod;teachingassessment

从2004年秋季开始,山东省作为四个试点省区(山东、广东、宁夏、海南)之一进入了全国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与实验教材,立足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形成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1]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2004年8月,山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教科版)培训会在威海市举行。利用这次机会,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对与会代表(约17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培训的教师主要是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以及教研员,他们对此次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以及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这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了五个方面:受训人员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教学年限、职称等)、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信息技术的课程状况和教学状况以及教师发展状况。本文依据这五个方面的调查结果,给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当前的基本状况和教师的主要关注点,并讨论推进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期望对进一步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有所启示。

一、基本状况

(一)设施与设备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参与调查的高中,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平均达到14.6:1。此外90.4%的高中已经建有多媒体教室,72%的高中已经建有校园网。图1、图2给出了参与调查的高中的多媒体教室与校园网建设的基本状况。显然,这些设施与设备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准备。

图1 学校是否建有多媒体教室的统计结果

图2 学校是否建有校园网的统计结果

(二)课程开设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学校的高一开课率达到95.3%,高二开课率达到97.3%,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高中在高中一、二年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这无疑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教师状况

1.教师数量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高中平均每所拥有信息技术教师4.95名,即可以粗略地说每所高中拥有5名信息技术教师;另外,参与调查的高中平均在校学生人数为3512名,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700。

2.教师年龄与教学年限

参与调查的教师年龄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年限的情况如表1、表2所示。由表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70%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而40岁以上的教师寥寥无几(仅占3.2%),教师队伍明显年轻化;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年限不超过5年的教师占61.5%,10年以上的占12.8%,这说明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平均年限较短,分布明显下移。

表1 调查对象年龄统计结果

表2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年限统计结果

3.学历与专业

表3、表4分别显示了参与调查教师的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的情况。由表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的最后学历93.6%为本科,与第一学历52.2%相比看,约40%进行了学历的提升;最后学历涉及面相对第一学历涉及面较集中,多在高师本科和函授本科以及少部分非高师本科(高师专科、非高师专科和其他都很少,三种学历只占6.3%;在这个群体中最后学历已经没有电大专科、函授专科和中等师范了)。

表3 第一学历统计结果

表4 最后学历统计结果

表5为参与调查的教师的最后学历所学专业状况。由表可以看出,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的教师占58.3%,所学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占23.1%,合计为81.4%,即八成以上教师的最后学历所学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

表5 最后学历所学专业统计结果

转贴于二、教师的关注点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疑惑,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他们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为了更可靠地把握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点,我们在问卷的最后两道开放题中为他们提供了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写出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包括课程标准)最为困惑的或者是感悟最深的两个问题。表6为这两个他们的问题的汇总情况。

通过汇总,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问题很多,而这些问题正是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没有解决好的。排序前六位的问题分别是“教学设计(46.3%)”“课程与教师的地位(42.2%)”“教学评价(22.4%)”“信息技术教材(12.2%)”“课程标准(10.1%)”和“进修与培训(8.0%)”,其中近半数的参与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设计感到最为困惑。

表6 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包括课程标准)最为困惑的或感悟最深刻的两个问题的汇总

三、启示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而言主要的外显问题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但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以下我们针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统计,我们发现有46.3%的教师对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困惑或问题。主要包括:①如何解决学生起点不同的问题;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③如何更好地协调知识的讲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④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等。

依据调查结果,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较常采用的教学策略的状况如图3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非常善于抓住新事物,这两种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时间并不久,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还是很自觉地采用了这些新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如何运用教学设计,特别是新的诸如任务驱动、主题教学等教学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是今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与发展中最为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图3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较常采用的教学策略的百分比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意识有待提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这样课程意识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在这里,我们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发现了一些课程意识方面的问题。

1.对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定位认识不清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81%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课程标准应结合本校设备、教师等实际情况而定。但是,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因此,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最低要求,每个学校原则上都应该首先达到这个最低要求。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有效实施,明确课程标准的定位是十分有必要的。

2.对教材的理解不够

教材只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资源,而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只从教材入手,一味研习教材。调查发现有58.2%的教师认为“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操作性的文本”,另外在开放性问题里也有不少教师反映“教材内容太多,又太浅,有点到为止的感觉,让教师很难把握”,有的教师甚至建议是否把教材编写的形式变化为“主体+知识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就变成“穿新鞋走老路”了吗?

3.对于课程实施认识还要进一步改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14%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应该忠实地实施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即是说还有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课程创造意识、互动调试的意识,还需要在这方面予以加强,这样才能真正地适应新课程。

(三)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得到更多的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

1.受训机会比较少

通过问卷,大约有8.0%的教师反映信息技术教师进修机会比较少。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它的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教师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再不给信息技术教师以较多的培训进修的机会,那岂不是让这个学科的发展更为缓慢?

2.培训缺少针对性

图4为对于高中新课程实施最为急迫需要提高的方面的统计结果。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60.8%的教师表示现在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是信息技术课程开发能力,还有74.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能力是他们最迫切想提高的,而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以及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基础知识要求的只占27.8%和22.2%。但现实是现在的教师培训大部分集中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以及教育学等基础知识的培训上,这其实并没有关注到教师的真正需求。

图4 对于高中新课程实施最为急迫需要提高的方面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应该完善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科目,在有些地区甚至不是基本的考试科目,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评价的复杂性。在评价中,是选择传统的考试的方式,还是选用平时实践的表现,抑或是两者的综合,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采用评价平时实践的表现的评价机制,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量,这是否又会成为一个选用此种评价方式的阻碍呢?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篇5

关键词信息科学;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16-03

BasicFrameworkofinformationScienceandHierarchicalStructureofinformationtechnologyCurriculum//wangRongliang

abstractthispaperexaminedthe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scienceinthepast100years,andanalyzedthebasicframeworkofthedisciplinesofinformationscience.informationscienceiscomposedoftheoreticalinformaticsandappliedinformatics.wedescribedtherelationshipbetweentoolinformationScienceandFieldinformationScienceintheappliedinformatics.wedescribedthree-levelframeabouttools,informationandpeople,andexplainedthecorecontentofinformationsciencecurriculum.

Keywordsinformationscience;informationtechnologycurriculum;basiceducation

在基础教育信息类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的年轻课程,仅10余年历史;上溯到计算机课程,也只有近30年历史。作为一门年轻课程,学什么、教什么,一直在探索与实践。本文从信息科学发展视角讨论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

1信息科学发展历史考察

信息科学就是研究信息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阐明信息过程的机制和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1]。

在信息科学的发展史中,香农(C.e.Shannon)于1948年发表《关于通信的数学理论》是现代信息科学开端的标志性事件。尽管“信息”一词早已有之,但人们开展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为实现讯号通信而发现效益与可靠性之间存在一种理论上的极限,电讯通信的实践促使相关数学理论的发展。1928年,哈特莱(R.V.L.Hartley)提出有可能用信号数的对数来作为信息的度量,信息是可测的,可以用数学方法对信息从数量上加以测度。香农以“信源—信道—信宿”为模型,提出信息传输和度量的数学描述,也有力地支持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当然,香农的信息论是狭义的信息论,只考虑了信息的形式与消除不确定性的范围;只涉及统计信息与信息传递,不考虑信息的含义与价值;不分析模糊现象与非统计信息;未揭示更广泛更重要的其他信息过程的原理和规律[2]。信息论有待进一步发展。

与香农狭义信息论几乎同步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因其对数据处理具有高速、自动等特征,能够有效地完成信息的传输、存储、加工、控制等功能,成为信息处理工具。至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科研、军事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各领域,信息学研究也涉及多方面的应用领域。典型的应用有:20世纪50年代Dna发现后,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和工具,同时采用数学、统计学的模型、模拟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促进生物信息学高速发展;60年代,计算机在文献检索方面闪露曙光,极大地刺激了图书馆学的发展;70年代出现了以医学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医学信息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医务工作者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医学信息学。

人们在解决信息处理的“个性”应用时,也开始研究对一切信息现象、对每一门信息学科都适用的公共理论,以通用于解决每一个具体领域的信息理论问题,成为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核心。19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首次提出“信息科学”的概念,用来代表一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计算机走进课堂,并用来解决各领域内各种具体的信息处理问题。这一概念既包含了信息理论,也包含了信息技术。

20世纪80年代,在香农信息论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的雷斯尼科夫(L.H.Resnikoff)和我国北京邮电大学的钟义信教授等学者先后创立了自己的信息科学理论,分别在模糊信息、概率与非概率信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问题被突出,人类尝试用电子装置去完成人脑的某些信息处理、认识和思维过程,人的因素引入到信息理论研究之中,使得信息问题的研究更加普遍化和复杂化。

信息论的另一创始人维纳(n.wiener)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超越狭义信息论的经典命题:“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第一次将信息论映射在哲学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邬焜教授等学者开展对信息哲学的研究,从而使信息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含了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两个大的类别。

考察信息科学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现代信息科学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信息通信、信息工具、多领域信息应用、信息理论、信息哲学。其中,各过程也是交替发展。

2信息科学框架分析

归纳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把信息科学分为两大部门:理论信息学和应用信息学。理论信息学是对一切信息现象、对每一门信息学科都适用的公共理论,它能用于解决每一个具体领域的信息理论问题,是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核心。

在应用信息学中,信息科学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应用领域,所以也可以把这些具体领域的应用统称为领域信息学。随着应用的拓展,领域信息学也在不断扩容。同时,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通信理论地位特殊,因为这些学科是以信息处理为研究目标的,同时又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得到应用,使相应的学科信息化、智能化。因为三个学科具有信息处理工具属性,可归为工具信息学范畴,所以应用信息学可分为领域信息学和工具信息学(图1),工具信息学与领域信息学中每个领域有交叉。

纵观完整的信息科学体系,由信息哲学、理论信息学、应用信息学三部分组成其学科群,按学科抽象程序的高低和发展的先后顺序,形成如图2所示知识体系层。

分析信息科学基本框架,可能得出下面的结论。

结论1:应用信息学是在理论信息学之前发展起来的信息学科,它主要是信息技术及其在特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的知识体系。信息理论学是信息科学的理论核心,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往往是抽象的,而信息技术与相关应用都属于应用领域,是回答“怎么样”或“如何做”的问题,通常是具象的。应用信息学的发展需要理论信息学的指导和支持,并促进了理论信息学的发展。研究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非常清楚理论信息学和应用信息学的关系,以及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关系。在高校院系设置中,基于一般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信息学专业并不设立在信息学院,而信息学院下设的计算机系、通信系等都属于应用信息学特别是工具信息学的范畴。在基础教育中,因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过程,造成相关人员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科技的误解。

结论2: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领域中信息的个性特征和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以及贯穿一切信息领域的信息共性和共同规律。工具信息学的发展促进领域信息学的发展,并形成应用信息学。领域信息学涉及生产、生活各方面,并不断拓展。因此,信息科学技术已不再是与数、理、化、天、地、生平行的一门学科,不再是主要以研究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为主的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更加强调与社会、健康、能源、材料等其他领域的紧密联系,它的外延涉及各个学科[3]。

结论3:工具信息学所研究的是信息在机械中的存在、传输、变换、行为及处理规律,工具即处理信息的机械。在工具信息学中,通信只是控制和计算的基础,目的是控制,信息过程的核心是计算。通信机械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传输和再现,计算机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处理和再生。同时,具备通用性和智能化的计算机,可以依据通信理论和控制理论,实现信息的通信和控制。显而易见,在三个学科中,计算机科学处于核心地位。

3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架构

基础教育的信息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自如地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应该在信息科学基本框架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构建相应课程。源于信息科学的信息技术,恰好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以及结论1可知,在具体的应用信息学和抽象的理论信息学之间,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涉及少量的、必须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以外,应聚焦应用信息学。

根据结论2可知,由于领域信息学种类繁多,且需要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信息技术课程宜聚焦具有通用属性的工具信息学,并以学生学习生活作为领域应用背景。工具或信息处理机械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重点。

根据结论3,所谓工具是指实施信息通信、计算和控制的电子装置及其相关规则和程序,计算机和网络是典型的、通用的信息通信、计算和控制工具,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载体。

由此,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围绕人、信息、工具三者的关系展开(图3),信息是研究的对象,人是主体,可以处理信息,工具位于人与信息之间,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帮助和替代人处理信息。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围绕以下三个层次展开教学:人是如何处理信息的;人是如何运用工具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第一层次,“人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反映了人与信息的最基本关系,也是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该层次属于人类信息学范畴。人类信息学是研究信息在人类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传播和交流规律,人类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是迄今为止所有类型信息中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涵盖了信息的一切原始含义[4]。信息技术课程只能涉及其中一小部分,由于人们处于信息社会庞杂的信息包围之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一般方法以后,更主要的是解决第二层次“人是如何运用工具处理信息的”,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层次反映了人用工具高效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以及有效使用工具的意识。目前,国内以信息素养培养为课程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就是反映了第二层次的学习要求。

站在认识论的视角理解信息,人作为主体处理信息,具有一定智能的工具也能处理信息。第三层次,“工具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反映了工具信息学的学科思想和方法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第三层次的教学要求有三方面的好处:其一,其学科思想可以迁移至其他应用;其二,有利于应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三,为将来从事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的学生提供基础。当然,第三层次的深度值得探索。

4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探索其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有意义的。本文从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构建信息科学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结构。从三层次内容结构,可以推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

1)人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由于人们关于信息处理的一般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是渐进的、多渠道的,信息技术课程对这部分内容并不具有独占性,也很难像数学、物理课程一样系统论述。

2)常用信息处理工具使用方法。这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体学习内容,也是信息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部分学习内容最不稳定,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困惑所在。

3)信息技术工具的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理的追求可以接近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这是信息技术课程中这部分内容学习的价值所在。尽管信息技术操作学习是低门槛的,但原理学习是高起点的,这就要求合理选择学习内容,使其既适合学生学习,又体现学科思想。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探索其相对稳定的教育价值是必须的。例如,算法思维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思维方式,就是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5];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相比算法思维,工程思维有两个特点:其一,更具有普遍性,涉及信息技术课程中更多的学习领域;其二,更关注技术和工具,强调用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解决问题[6]。算法思维和工程思维都是从“信息技术工具的工作原理”视角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关于从信息技术课程三层次学习内容演绎学科思维和方法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信息科学在当代基础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信息科学的概念和方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范式、一套新的研究方法,并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现实逻辑[7]。在信息科学中,无论是为信息建模提供的方法和工具,还是更深层次的虚拟现实方法,都会对传统研究领域的方法论产生影响。从信息科学视角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思维和教育价值是很有必要的,尽管对信息在各学科领域进化过程中,以及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需要一个更完整的了解,但有理由相信,人们对信息科学乃至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的需求越来越大,也更需对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信息科学与信息论[J].通信学报,1990(1):45-51.

[2]黄小寒.从信息本质到信息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3):15-19.

[3]李国杰.信息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取向[J].中国科学,2010(1):128-138.

[4]闫学杉.关于21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见解[J].科技导报,1999(8):3-6.

[5]王荣良.信息技术课程中算法学习的价值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8):79-81.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篇6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医疗;管理;决策

信息技术是当前全世界发展的重点技术,是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院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的概念已渗透到医院管理之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由经验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化医院科学管理的需要。

1医疗信息系统

1.1医嘱信息与病历信息系统

医嘱信息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应用也比较成熟,这里主要谈一下电子病历的应用。

计算机在病历中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实现电子病历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性能微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为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创造了新的技术条件。

电子病历具有传送速度快、存贮量大、成本低、查询方便等优点。医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远程存取病人病历,把数据传往需要的地方。在急诊时,医生可以通过HiS系统及时快速的查出电子病历中的资料,为尽快制定医疗方案提供依据。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存贮容量可以是相当巨大的,可以存贮病人的一切有用的医疗诊断信息。电子病历系统一次性投资建成后,使用中可以减低病人的费用和医院的开支。

电子病历已成为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是每所医院都希望建成的。有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医疗工作的过程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一个急诊病人突然来到医院,医师可以将病人身上所带的就诊卡插入计算机,这样计算机就会立刻显示出病人的有关信息,此时医师就能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开出需要的检查项目单。完成检查后,主治医师能够立刻得到检查结果,并做出诊治处理意见。

1.2护理记录信息系统。传统的护理工作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个住院病人的各种信息要在各种医疗文书上重复抄写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而采用护理记录信息系统后,护士只要将病人的临床信息可以一次记录在护理电子病历中,护士就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通过电脑查询、打印、转抄等工作。它可以大大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以前以手工抄写所造成的错误。护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须趋势,它对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改革和护理教学、科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3医技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临床检查信息系统,是将各辅助检查仪器直接连入医院信息系统,医生或护士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电脑中提取病人的检查结果。

临床检验信息系统(RiS)提供病人的申请、登记,报告、检索、统计等功能。并实现与HiS系统的实时连接,HiS系统中的病人信息可以直接载入RiS系统,按所申请的项目进行提交,医生可以直接从HiS系统中提取病人的检验报告。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在医院信息中有着大量的医学图像信息(X-光片、B超、Ct、磁共振、心电图、脑电图等),这些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学术研究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往的医院信息系统只能处理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对静态或动态的医学图像信息的管理却无能为力;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能使其成为可能。多媒体技术还可用于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因此,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扩大了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用的计算机设备性能也越来越接近专用设备。用现在的通用设备已能解决大部分过去需用专用设备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光缆把多媒体工作站联结成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建成后,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可与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临床医师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中使用HiS系统的电脑显示所需的图像。

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2.1院长查询信息系统。院长可以通过该系统对门急诊人次、住院部的病人数进行实时查询;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工作量进行查询;可以通过各种图表清楚明了的了解医院的发展动态,并通过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报表、对比图对医院的发展方向做出决策。

2.2医务管理系统。记录医学鉴定所需的基本信息及查询以往鉴定所记录的内容。对医院所发出的“指令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登记和查询。对医疗队下乡的情况进行登记并可以查询。可以对外出进修有关人员信息及外出的情况进行登记与查询。对医生外出的会诊情况进行登记与查询。还有质控与其它管理方面的功能。

2.3科教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的功能。科研方面如新技术项目登记、科研项目登记、学术论文登记;学分登记方面,将全院医生护士的学分情况录入电脑,以便随时查询。

2.4物资与设备管理

信息系统对于消耗性物资药品、卫生材料的管理,主要是使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这些物资的采购、库存、作用和损耗情况。由于一个医院使用的这些物资种类多达几千种,仅仅靠人和卡片、账册是不易管理的。医院的药品管理,一般有库房采购与存储、药房分装与分发、摆药与使用3个工作环节,而卫生材料等消耗品一般也类似于这种采购——存储——分发使用的工作模式,计算机管理系统辅助管理人员完成日常的工作,并将工作中记录的数据加工成高一级管理所需信息。

2.5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科学的人事决策通常建立在大量而准确的人事信息基础之上,所以,必须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做好人事信息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分析预测手段,实现人事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的协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上,减少管理人员决策的盲目性。

3远程医疗

在美国乔治亚洲,已形成遍及全州的远程医疗网络,州内任何地方的病人已有就地得到本州任一医师的诊治,异地转诊病人因此大为减少。慢性病人的常规检查也可在家里进行。

目前,交互式电视、数字图像压缩和高速电话线路等有关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远程医疗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条件。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远程医疗这种新的医疗系统。

4医学服务信息系统

医学服务信息系统包括医学文献检索系统、医疗信息咨询系统、医学决策支持系统等。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篇7

【关键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言

研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一直处于摸索之中,信息技术教育由最初的计算机单机教学模式到现在网络教学模式,呈现了明显阶段性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需要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所运用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简单生搬硬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法和演示法。笔者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是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探索,期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能够有所探索与突破,为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社会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越大,要求也越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合信息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对于我们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教师学历虽然达标,但专业发展状况欠佳,专业知识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所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都已经达到本科学历,极少数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对一些专业知识,尤其是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关注和学习不够。比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相当数量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还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人员组成和结构较为复杂,要想形成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是重中之重了。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很快,信息技术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兼职较多,教师不仅承担满负荷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充当学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员,网络管理员,电教员,微机维修员等多种角色,教师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专业发展的意识也不强,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专业发展意识,一些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兴趣动力。

2.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少,迫切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继续教育

由于课务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外出参加专业培训或进修的机会较少,有少数的信息技术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这就使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缺乏了解和学习。而日常相互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在本单位本学科的同事之间,虽然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但有时也会造成低水平重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是不同的,有学历教育需求,也有非学历教育需求。就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来说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的教师希望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提高,有的则希望教育理念能够得到更新。所以,这就需要展开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信息技术的学科地位不明显

信息技术教师虽然作为教学人员,但不受重视常被视为非教学人员,信息技术教师所担负的管理机房、维护计算机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成了其日常主要工作,教学在其工作中所占的比重反而居于次要地位。信息技术教师用于学科教学研究时间较少,而用于自身专业发展时间则更少,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又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接受新的教学观点,学习新的知识,不然教学就会出现僵化,知识不能得到更新。国家教育部在九五规划中,对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省、市、县三级教研室均份配备专、兼职教研员,具体负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指导和监督。

4.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有效教学不够落实

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其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教师虽然组织学生在机房上课,也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方法有时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法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模式。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对策的探寻

1.强化专业知识,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关键还是靠自己,关键是要实现个人专业的自主发展。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教师一定要有专业发展的意识,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这对教师来说学科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

2.加强继续教育,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发展

继续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思想知识和能力,因此在确定继续教育的目标时,应把握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二是眼前急需和长远需要的关系,三是应试所需和素质必需的关系。但在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来,有时会强调前者,在评价一个教育计划或者一门课时,只注意个人需要,只注重眼前急需,而忽略政府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3.健全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发展

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教师的目的应是一种激励,这方面的指向应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为宗旨,发展性教师评价要满足教师的需要,要尽可能获取全面的信息,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保证评价的可行性以具体的量化指标说服被评价者。用评价的公平性、民主性和合理性来激发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张秋明;徐平国.对教师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22-24.

[2]张世忠;管世应;谢幸芬.大学生知觉新进教师pCK之个案研究[J].2009(5):1-20.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篇8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出现了两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一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逐渐被历史学科教师接受并运用。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已经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如何学会如何会学作为课堂主要任务。教师尊重学生的意志,注重学生的内部需求,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批判者和重构者。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课堂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简单状态,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利用多媒体传输设备,把制作精美的课件、声情并茂的视频传播到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之中,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仍然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的思考:首先是在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中避免不了形式化问题的出现。有很多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是为了用上多媒体教学而制作课件,忽视了课程内容才是课堂的重心。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滥用催生了教育信息化疲劳症。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都在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于是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逐渐地被学生如同面对黑板一样习以为常,教育信息化疲劳症的出现不可避免。第三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仍然停留在教师教学手段的变化上。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要求下,教师做的课件越来越精美,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但所有这些都是以教师为主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或者不接受,所以现代教育技术没有通过教师的手转化为学生的现代学习技术。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一个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应该与历史学科有更为深入的整合。如何在历史的教学中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化为学生的现代学习手段,使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学科的影响从有限性转变为无限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历史学科中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应用为这种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小课题式学习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将学习、设计、研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其基本模式是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总结评价,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切手段,包括资源的搜集与提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成果的展示与评价。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角度地发挥积极主动性,利用现代技术下的一切条件,自主选择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素材,按自己的理解用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得出结果。在这种学习模式中,现代教育技术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学生主动选择和运用的,能够相应地满足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

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研发

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并不是侧重于学生的研究创新,而是侧重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所以它能够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开发确立不同程度的探究小课题。在此类问题的研发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根据学生的现有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制定选题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

在选题方面,根据现有中学教材的内容和信息,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给予指导:历史专题式选题、情景再现式选题和历史评价性选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组建小组,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方案,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训练学生制作展示成果;在对小课题的评价上要贯穿活动全程,要评价选题的价值、信息搜集处理的得失、小组合作的程度、探究成果的形式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等。

在小课题的探究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不再完全按教师的理解选定,而是教师指导给学生,建议学生在某个环节可以选取某些资源或采用某个手段可以完成,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资源。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通过使用小课题式的学习模式,学生充分享有自主选题、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实践、进行探究学习等权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效率有显著地提高。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一般的历史课堂上,学生只是忙于接受教师通过书本或课件设置给他们的学习内容,做着长时间的记忆、理解的活动,久而久之学习成了繁重的负担。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结合后,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实践,既体会到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乐趣,又发现了历史学科的内在魅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能够使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的影响在历史学科中趋向于极限

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只有在不同的学生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才能体现其自身的全部价值。教育信息资源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学生利用这种资源的潜力也是无限的,在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实践中,二者的结合能够达到彼此的功能最大化的效果。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使现代教育信息资源不再有任何闲置。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

[2]罗锋.浅谈历史学科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J].新校园,2010(5).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篇9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通过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指导学生从哪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师生,让教学充满智慧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我们应发挥出自己的才情,引领学生走向“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与情境立体展示”的历史教学新境界。

一、中学历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

首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原本抽象的知识通过真实的画面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转换是非常有益的。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几百年前的历史情节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历史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发展,而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使教师在备课时利用网络制作出更加精良的教学课件,并且随时关注络上最新的课程教学动态,及时为学生带来最新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历史信息。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加方便快捷,从而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时效性。

最后,历史学科的大部分都是在陈述历史发展或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容纳更多的历史内容,同时能够有效节省教师收集材料的时间,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方便地为学生讲授历史知识,对挖掘历史知识和突出重点有明显的教授效果。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1、拓展资源,促进课前准备

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目前很多学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课堂教学实践的开展效果主要由教师知识储备的丰富程度和课堂讲授的精彩程度决定,未能有效突出学生的地位。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大家更广泛地接触各类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此,不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各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心得和教案素材整理出来,在学校内部网站进行共享。

2、生动再现历史事实,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这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我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再现历史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这些电视录像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或近似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境,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形象生动、直观新颖的教学材料。吸引、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信息,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序幕的画面:一只小纸船在海边飘泊。一阵阵海浪打来,小纸船摇摇欲覆;海浪打在沙滩上,激起点点泡沫,瞬间泡沫破灭、消失了……接着又提出这样的问题:“北洋水师在当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钢铁舰队,可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却是摇摇欲覆的小纸船?那转瞬即逝的泡沫又意味着什么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小纸船和铁甲战船之间、在沙滩上的泡沫和洋务派的强国梦之间展开了联想和想象,通过这些心理活动,洞悉北洋水师的灭顶之灾和洋务运动失败的结局。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其因果的愿望。

4、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好教材,它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精神不振,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受到防毒反毒的教育。

5、主学习,保障知识吸收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使用,既有效提升了中学历史课堂授课效率和教学效果,也改善了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主要表现在:对于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如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依然没有完全弄懂,则可以在课后查询互联网寻找答案,通过向网络中的“达人”求教,或参与网络中对相关知识的讨论活动来释疑解惑。对于课堂所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对其加以深化拓展,如,通过在线浏览《三国演义》视频来加深对那一段历史的认识及理解,去真切感受刘备的仁爱、诸葛的睿智、关羽的忠勇……。

6、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

总之。历史教学这个古老而富有活力的教育领域,适逢现代化教育技术蓬勃兴起的春天。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的实现,使学生立体地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掌握历史、运用历史,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徐云,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J],现代阅读,2013(02):86―87,

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70-02

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这要求未来的人才应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就成了历史教学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梦想。历史知识特征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性是对应的。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是历史知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网络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网络可以当作一个虚拟的世界,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了网络,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开展起来。网络让学习面临海量的资料或信息,让学生真正感受了历史的丰富性。网络引起历史教学的变化。本人认为利用信息教学有以下好处:

一、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幻的世界历史。只要知道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环境和历史学习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的存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递交学习成果,利用个人电脑整理、组织、保存资料,形成学习的文字成果。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也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又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必将融合在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中。

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的一些基本的科学性原则:

1.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应该与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具体目标一致,体现教学和学习历史新课程的新特点。

2.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要以生为本,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要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