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化涵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09

城市的文化涵养篇1

【关键词】广西;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互动研究

1.引言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具体表现落实在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城市体系职能结构是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之间在以主导职能为主的职能方面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城市体系职能结构是否合理对城市体系整体效益的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科内涵发展方面。张凯认为创建一流大学应统一培养一流的人才和内涵建设两方面,从目标、办学、人才、师资和思路等方面来综合构建起我国高校的内涵发展[1]。梁宏通过对地方师范大学的研究认为应该通过加快高校内部资源整合,机构改革,创新模式等方式来提高本科院校内涵发展[2]。易自力等认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突破障碍限制是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方向[3]。张政文认为通过提高办学质量和扩大对好的办学资源的整合能够实现大学的内涵发展[4]。

城市体系职能结构方面。薛东前等指出了省会城市职能结构建设和合理调配的思路[5]。暖等学者通过对我国西部九省市区城市进行了职能分类形成了一个比照体系,将城市职能分类的三要素集于一处,对西部地区分类进行了尝试[6]。徐晓霞利用河南省城市的行业区位商和产业结构对其城市体系的职能类型进行了分类[7]。田光进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城市职能结构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偏重工业职能,西部偏重行政科教等服务业[8]。徐正元从规模、职能和空间结构对城市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9]。郭文炯等利用区位商等方法来对城市职能体系进行研究,为全面认识城市职能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10]。

综合来看,以上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是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之间的互动研究依旧较少,因此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之间的互动研究是具有研究意义和符合时代背景的。

2.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互动机理

2.1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对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作用机理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对城市体系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其一,通过调整和完善学科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来影响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其二,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来影响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

首先,学科建设作为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基础,其涵盖的面十分广,几乎涵盖了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利用本科院校对学科的建设影响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方向是明确且可行的。利用各高校对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进行中长期分析,各高校可以通过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中对学科建设的调整来对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进行影响。一个城市的职能结构按照我国当前的统计资料进行规整合并之后,可以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等十四个反映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领域。这十四个领域在本科院校内涵发展所涉及的学科中均有涉及。因此,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对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产生作用的一条主线是通过学科建设影响城市职能,再通过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影响城市在等级规模和地域空间。

其次,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作用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另一条主线便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各城市职能部门间的优势互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良整个人才培养结构,是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作用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重点,它不仅使人才培养能够达到高质量和高层次,同时,可以使人才培养与城市体系各职能部门相匹配,可以有效进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出现错配和资源浪费现象。

2.2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作用机理

首先,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直接影响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城市体系职能结构通过对这些领域的调整,能够对与这些领域相对应的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产生作用,再通过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用于本科院校内涵发展。通过十四个城市职能部门的发展和职能间的协调影响本科院校所涉及的学科建设,使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随着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而调整,两者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动效应。同时,在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优化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人才需求,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同样可以以此来作用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使本科院校的人才,无论在应用型还是科研型人才的培养都随着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调整完善的方向调整。通过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直接作用,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产生影响。

其次,城市体系职能结构间接影响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城市体系职能结构通过对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作用,进而再通过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进行作用。合理和特色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能够加快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将会改变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影响城市在整个地区与城市群中的地位。通过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变化,可以作用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朝着推动城市快速发展,优化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方向调整,进而作用于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同时,通过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也会作用于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往往将对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产生作用,使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不断的从内部,周边及外部进行优化和调整,这也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着重要变动,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会直接作用于学科类别的需求结构和人才的需求结构,进而作用于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最终间接作用于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上。

3.实证研究

3.1广西本科院校内涵发展

考察广西各本科高校的本科院校内涵发展情况,必须先考察各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各本科高校2013年招生计划,归纳出各本科学校依据城市职能分类的招生计划表,并将其招生计划人数按照相关城市职能部门进行了分类,从分类之后的效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广西区内各高校中,对于采矿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整个区内高校,只有广西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采矿业的招生计划,对采矿业人才进行培养,其他高校对采矿业人才的培养不足。第二,广西区内各高校对于信息计算机软件、商业服务业、科技服务和地质勘查、教育、卫生保险和社会福利、文体娱乐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方面人才的招生计划十分丰富。第三,在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建筑业、交通仓储邮政、金融房地产、水利环境管理这六个城市职能部门来看,广西区内高校的招生计划各有千秋。第四,从高校方面来看,综合性大学所招收学生涉及的范围广;从地方高校来看,所招收的学生涉及面就相对狭窄。

3.2广西城市体系职能结构

研究广西城市体系职能结构,首先要从广西城市体系各城市职能部门的劳动力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描述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纳尔逊法,将广西城市体系中14个城市各职能部门的从业人数百分比与相应的城市主要职能标准和职能强度标准进行了分析比对,整理后可归纳广西城市体系中各城市的强势、优势和突出职能(见表1)。在广西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中,有强势职能的带动,突出职能的衔接和优势职能的补充,是形成广西城市体系发展的主要动力,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广西城市体系职能结构是促进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4.结论

在广西,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程度在全国来看并不是很强。学科建设方面来看,学科门类齐全,学科水平层次高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保证广西区内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区域发展和完善区内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有效动力。目前,广西区内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区内排名靠前的几所高校均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加大了投入,研究型人才规模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和先进省份比较,广西仍有很大的差距。

广西区内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也反作用于广西区内的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广西区内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促使区内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朝着有利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方向发展,不同时期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调整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倒逼的态势。目前,广西区内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善。

广西区内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存在很大的联动效应。调整和完善其中的一项都会有力的带动另一方的发展和进步,推动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中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使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完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倒逼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中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进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

5.对策建议

5.1构建良好的互动环境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是从关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内涵发展方面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的。在本科院校“内科手术”式的精细变革过程中,优良的外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转变和优化也对外部环境有着相当的依赖性。对社会、政策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考察,能够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外部环境的改善提出更多合适的建议,是保证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能够良好发展的前提。

5.2提供充裕的资源条件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优化都离不开物质资源条件支撑。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要发展学科建设,必要的硬件设施必须齐备,必要的图书文献资源应该配套。人才培养上,优秀的师资条件和科研经费都需要有丰富的物质资源条件来保障,否则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将成为“无米之炊”。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优化也需要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土地资源和建设资源等资源条件。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看,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在连年增长,但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较,广西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自治区政府及各地市政府应该在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广西经济发展实力。因地制宜发挥区内各城市的强势职能、突出职能和优势职能,对区内各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进一步促进整个广西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5.3健全长效的动力机制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发展和互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保障本科院校能够在长时间里进行内涵发展、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能够不断完善优化,就必须确保有一套健全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形成既应该有正面的动力,也应该有一定的压力。从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必须具有原动力、能动力和一定的压力才能够让本科院校内涵发展进入正确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就应该立足城市本身资源禀赋,同时放眼世界,从内外同时增强优化动力。

5.4确立科学的发展规划

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优化不是无限期的,在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个明晰的发展阶段和步骤,通过制定一个明晰的发展阶段步骤,能够有效地调配资源,改革制度,提升质量。在这个明晰的发展阶段步骤的指引下,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优化及两者间的互动才能够有条不紊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凯.试论一流大学的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9):26-27.

[2]梁宏.地方师范大学坚持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统一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51-53.

[3]易自力,卢向阳.谈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17-19.

[4]张政文.探索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内涵发展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8):20-22.

[5]薛东前,姚士谋,李波.我国省会城市职能类型的分离与职能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0,(2):150-154.

[6]暖,张明举,何劲耘.试析西部城市的职能分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50-254.

[7]徐晓霞.河南省城市职能结构的有序推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3):31-35.

[8]田光进,贾淑英.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的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4,(4):59-63.

[9]徐正元.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历史剖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3):39-47.

[10]郭文炯,张复明.城市职能体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太原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4):56-5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与培育路径研究”(14XmZ057);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学内涵发展与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良性互动研究”(2013C026)。

作者简介:

城市的文化涵养篇2

基本思路

根据首都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产业发展要在特色林果业、绿色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紧紧围绕自然、生态、乡土、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友好、就业富民的绿色产业,提升一产,优化二产,扩展三产,实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效益显著、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目标。

方向与重点

第一产业:特色化、有机化、精品化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浅山、丘陵及平原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历史上已形成了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如怀柔板栗、平谷大桃、门头沟樱桃和京白梨、房山磨盘柿、昌平苹果等。为充分发挥自然与科技资源优势,适应首都及国外市场需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农业要向特色化、有机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挖掘、引进地域特色产品,推行有机栽培、养殖方式,加大有机产品认证,提升产品品质与档次,重点发展果品、蔬菜、特色营养品、绿色畜产品及观赏性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业。鼓励发展果草牧一体的立体农业和种养结合的循环型农业。

特色种植业要继续发展苹果、板栗、大桃、柿子、梨、葡萄、鲜杏、核桃、仁用杏等九个优势果品产业及樱桃等特色果品产业。培育发展籽种、中草药、小杂粮、冷凉蔬菜、山野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

发展绿色养殖业要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与种植业相结合,发展规模养殖,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继续发展奶牛、肉鸡、肉牛、肉羊、鸭等食草性常规优势畜禽产业。利用山水资源,积极发展柴蛋鸡、冷水鱼、鹿、养蜂、观赏鱼、观赏鸟等特色养殖业。

第二产业:集约化、无害化、轻型化

第二产业在生态涵养发展区不具发展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几个开发区及中心村镇。根据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及自身条件,第二产业要向节水、节地、节能的集约化方向发展,向破坏小、污染少的无害化方向发展,向劳动密集、艺术制作的轻型化方向发展。

延深农产品生产链条,重点发展绿色和有机蔬菜、果品、畜禽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以电子产品为中心的零配件产品制造、新医药、包装印刷、服装加工、家具制造等生态友好型都市工业。

随着煤矿、非煤矿山等资源开采型产业的逐步退出,要培育发展矿渣再利用等环保型替代产业。

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及民俗文化,积极发展民俗艺术品加工业,如延庆豆画、门头沟麦秸画、平谷桃木雕刻等。

第三产业:生态化、多样化、融合化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潜力在第三产业。随着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节假日方案的调整,人们对生态服务、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第三产业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根据不同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服务产品,并与第一、二产业融合发展。

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档次、不同特色,具有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教育、会议等多种功能的休闲旅游业。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与农业观光、采摘、农耕、垂钓、特色餐饮相结合发展农业旅游;与乡风、民俗、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古村落开发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与滑雪、滑草、狩猎、攀岩相结合发展休闲运动游;与废弃矿山、矿坑相结合发展工业遗迹游;与教育、培训、会议相结合发展商务度假游;与体检、健身、疗养相结合发展养生产业。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利用清新、幽静的生态环境条件,发展书法、绘画、设计等文艺作品创作与交流,发展影视制作产业,发展外包服务业。

根据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发展运输、物流配送等服务业。

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倾斜的政策。继续推行农户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奖励基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扶持区域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体系。积极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营销组织,提高农户开拓中高档消费市场的能力。

三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信息服务、营销服务,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四是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和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挥土地集中对产业聚集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宅基地流转制度,通过“土地换社保”等形式引导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带动城镇经济发展。

五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制定激励制度和长效机制,引导首都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生态涵养发展区,带动发展当地适宜的产业项目。鼓励和引导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与村级组织或农村经济组织建立帮扶共建关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未来五年生态涵养发展区调整方向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北京将建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大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也是北京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该区域生态质量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该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全区占地8746.65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53.30%;2005年户籍人口160.7万人,占全市13.61%,人口密度为184人/平方公里;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76.2亿元,占全市的4.6%。

存在问题:社会经济整体上发展落后,自我积累能力相对薄弱,地方发展理念尚需转型;人力资本匮乏,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要素和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适应性和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工业虽有较快增长,但与本区域功能存在矛盾,良性生态系统尚未形成,生态治理任务非常繁重。

调整思路:突出生态涵养职能,形成良性生态系统;探索生态、旅游、商务以及都市工业良性互动的综合发展模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培养,强调生态产业发展。

城市的文化涵养篇3

市局立足商标管理职能,发挥工商部门优势,组织力量扎实调研,深入挖掘“牡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所蕴含的地域文化、传统历史和地理人文“三个内涵”,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出台措施,借助“牡蛎”品牌平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挖掘地理标志商标的地域文化内涵,建言打造独特城市名片。针对地理标志商标与特定地域紧密相连的“绑定”效应,该局通过提交报告、研讨发言、当面汇报等形式,详细阐述“牡蛎”地理标志商标在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延伸城市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引起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积极建言市政府采取三项措施:一是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牡蛎品牌开发领导小组,由工商、农业、渔业、旅游、环保等部门,以及沿海各镇参与,具体负责牡蛎品牌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邀请国内外知名品牌策划人士,对牡蛎品牌进行策划和包装,努力打造优势明显的商标品牌。三是通过制作专题片、路牌广告、电视广告等多种形式,面向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使“”和“牡蛎”品牌深入人心。自2007年以来,依托“牡蛎”品牌和产品,市参加了中国商标节、组织了“母爱文化节”等6次市内外会展推介活动,央视新闻频道播发了牡蛎产业的发展情况。“牡蛎”品牌正日益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各种对外宣传推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挖掘地理标志商标的传统历史内涵,建言促进牡蛎产业规范和规模发展。市牡蛎养殖区所在海域具有潮流畅通、营养盐和饵料丰富等优越自然条件,造就牡蛎肥满度高、口味鲜美等独特品质,因而形成了沿海4个镇牡蛎养殖悠久的历史传统。该局深入剖析“牡蛎”品牌所蕴含的历史内涵,采取3项措施推动这一历史优势蓄积为牡蛎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一是由该局牵头,集中对沿海加工企业和养殖户进行培训,重点讲解地理标志商标知识及使用规则,增强养殖户的商标意识和商标运作能力,引导养殖户切实把“牡蛎”商标作为一块“金字招牌”自觉使用。二是指导市水产协会(牡蛎证明商标持有人),编制了“牡蛎”证明商标生产、加工、销售、包装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明确使用证明商标所需条件、权利义务、检验监督、责任追究,促使牡蛎养殖业户自觉按标准规范养殖加工行为,确保牡蛎生产经营步入规划化、标准化轨道。三是围绕“发挥地理标志商标作用,构建‘商标+市场+养殖户’发展模式”这一目标,该市与北方渔市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黄沙水产交易市场达成建立牡蛎专业市场合作意向,建成后将实行统一收购、清洗、分类、装箱,使牡蛎立足地理标志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走出省门、国门,促进牡蛎产业实现新的发展和提升。

三、挖掘地理标志商标地理人文内涵,建言发展牡蛎旅游文化。市牡蛎养殖海区与银滩4a级旅游度假区、大风景区处在同一海域,与旅游结合具有地理人文方面的优势。针对北方沿海城市冬季常见的旅游淡季现象,市局与旅游、文化部门联合向党委政府提出“开发牡蛎品牌,丰富和发展旅游文化”的建议,借助“牡蛎”的品牌效应,围绕养殖、食用等环节,大力开发以煮、烤、煎为主的牡蛎饮食文化,增加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有效改善了该市旅游产业冬季“半年闲”的不利局面,实现淡季不淡。

城市的文化涵养篇4

关键词:战略定位;Swot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延庆县

Doi:10.13939/ki.zgsc.2015.31.111

一、引言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准备地进行区域功能定位是实现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互得共赢、错位发展、协同推进的必然要求。北京作为京津冀的龙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总体定位对于京津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北京总体定位的实现有赖于其区县的准确定位。另外,北京市正面临着雾霾频发、交通拥堵、人口密度过大、资源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1]。合理地进行区县定位是科学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治疗首都城市病,是北京人口―产业―资源空间合理配置,促进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就区域定位而言,目前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任俊英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和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和发展基础出发,对中原地区的功能进行了研究[2];叶依广、周蕾等认为南京应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副中心城市,根据现有的发展基础承担不同层次中心城市功能,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南京的发展战略[3];张彦台对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当前河北面临的任务、重点工作提出建议[4];史骥涛结合靖江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现状,通过案例分析,制定了本开发区未来发展定位战略[5];廖重斌通过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战略定位进行了分析[6]。

总体而言,当前的相关研究现在区域上主要体现为对省域、城市或具体的开发区域的进行定位,缺乏对具体区县的发展定位研究;在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是比较孤立或静止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区域定位难免出现雷同,在研究时缺乏区域间的对比研究。

本文对北京延庆县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Swot方法对延庆县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威胁)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通过延庆的历史定位、邻近区县的定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延庆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研究思路见图1)。

图1论文研究思路

二、Swot分析

以下将对延庆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分析。

(一)优势(S)

延庆发展的优势有以下三个方面。

1.区位条件良好

延庆县位于首都西北部,距北京市城区约74千米,区位条件良好。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5°44′~116°34′,北纬40°16′~40°47′之间。东与怀柔相邻,南与昌平相连,西、北面与河北省的怀来、赤城两县接壤。大秦铁路、京包铁路、八达岭高速公路和110国道等交通要道均由境内通过,出、入境交通量大,是具有一定辐射力的京西北门户和交通枢纽,是北京跟河北省在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区域合作的京西北纽带。

2.生态环境优良

延庆是北京西北生态屏障,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延庆县定位为生态涵养重地、国际旅游休闲名区和现代生态宜居新城,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延庆县是北京市唯一全境都是水源保护地的区县,Ⅳ级以上河流18条,年可利用水资源总量1.9亿方,湿地保护面积已达15万亩,超过全县总面积的5%,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

3.产业特色鲜明

延庆县产业特色鲜明,主要体现为:一是旅游休闲产业龙头作用突出。延庆县旅游资源丰富,有以八达岭长城为代表的景区、景点30多个;二是沟域经济势头良好,“百里山水画廊”、“四季花海”是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三是依托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环保产业;四是有机循环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二)劣势(w)

延庆区域发展的区域劣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低、增速慢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经济规模小

GDp和人均GDp在全市处于末位。延庆县2013年的GDp为92.2亿元,仅占生态涵养发展区(延庆、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5个县,下同)GDp总和的11.8%,占北京市GDp总和的0.5%(见表1),仅为同期朝阳区GDp(3963.6亿元)的2.3%,GDp在北京市16个区县中排名倒数第一;人均GDp为2.9万元/人,为同期全北京市人均GDp(9.3万元/人)31.3%,仅为西城区人均GDp(21.7万元/人)的13.5%,延庆县人均GDp在北京市16个区县中排名倒数第一(见图2)。

(2)GDp增速较慢

相对于生态发展涵养区和北京的总体水平,延庆县的GDp增速相对较慢(见表1)。2006―2013年延庆县GDp平均增速为10.8%,而同期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北京的GDp的平均增速分别为12.5%和13.3%,在生态发展涵养区中GDp年均增速在北京市16个区县中排名倒数第二。

(3)财政收入低,增速较慢

2006―2013年延庆县财政收入稳步增加,由2006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3.9亿元,增加了约2.5倍。但延庆的财政收入总量小,2013年的财政收入仅占同期北京财政总收入的0.2%,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1.4%,财政收入在北京市16个区县中排名倒数第一。另外,2006―2013年延庆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9.4%,低于同期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年均增长率19.5%,远低于同期北京市的年均增长率24.0%(见表2)。

(4)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低,增速较慢

2006―2013年延庆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增加趋势,由2006年的25.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77.6亿元,增加了约2.1倍。但延庆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较小,201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同期整个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1%,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0.1%,固定资产投资在北京市16个区县中排名倒数第一。此外,2006―2013年延庆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7.3%,低于同期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年均增长率20.2%(见表3)。

2.产业结构仍待进一步调整完善

本部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

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相对滞后。延庆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3.1∶26.6∶60.4调整到2013年的12.0∶25.4∶62.6,产业结构几乎没有变化,而同期北京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1∶27.0∶71.9调整到0.8∶22.3∶76.9,由此可见延庆县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落后于整个北京市的平均速度。

图32006―2013年延庆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图(2)经济欠发达状态下的“三二一”产业结构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总体经济水平为“二三一”产业结构,但是对比延庆县和其余四区县(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的产业结构水平,延庆县的第二产业规模非常小,第三产业总量水平也不高,第一产业缺乏优势(见表4),换言之,延庆县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水平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规模很小、GDp总规模水平不高形成的,是经济欠发达状态下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是畸形的“三二一”产业结构。

3.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延庆县旅游休闲产业由于受所处地理环境制约、缺乏投资等外部资源的带动,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环境和水平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竞争力不足:以旅游为主的三产提升缓慢,旅游产业特色不强、品质不高、宣传不够、业态和效益差,整体水平偏低,产业竞争力不足,游客多做走马观花短暂的停留。虽然延庆旅游资源丰富,收入稳步增长(图4),但与其他远郊区县对比旅游收入优势不显著(图5)。

图4延庆县旅游收入统计

图52013年远郊区县旅游综合收入

4.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和城镇化水平不高

本部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速较慢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13年延庆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1132元和15504元,低于同期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32853元和16467元),远低于同期整个北京市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40321元和18337元),在全市各区县中排名倒数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较慢。2006―2013年,延庆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6703元增加311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619元增加15504元,年均增速分别为9.3%和10.7%,其增速均低于同期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整个北京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10.6%和11.4%。

(2)城镇人口占比较低,城镇集聚效应不明显

截至2013年年底,全县户籍人口2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2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比全市(80.1%)低37.1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年底,全县常住人口31.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6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4%,仍落后于全国同期平均城镇化率(53.73%),比北京市整体水平(86.2%)低36.8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不高导致城镇聚集程度低,无法产生较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经济。

(三)机遇(o)

延庆区域发展的机遇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举办世界农业大会的机遇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2014年世界葡萄大会

延庆县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闻名的葡萄与葡萄酒优质产地,借2014年世界葡萄大会在延庆举办之机,延庆重点打造了一条北京最大的葡萄酒庄产业带,包括标准的葡萄博览园、葡萄酒庄产业带、葡萄酒交易中心、质量鉴定评级中心、部级葡萄科服中心、葡萄酒工程培训中心。世界葡萄大会是延庆打造生态涵养发展区休闲旅游产业、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2)世界马铃薯大会

第九届世界马铃薯大会于2015年7月在北京延庆举办。北京延庆作为中国马铃薯重要的育种研发基地,本次农业会展为延庆县马铃薯品种引进、良种繁育、品种推广等,直接促进农民增收。通过高级别农业大会的举办,为延庆县举办大型会展积累了经验,是延庆县提高自身知名度,促进休闲旅游和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2.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机遇

2019年a1级别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承办地为延庆县,于2019年4月29日至2019年10月7日召开,展期162天,主题为“绿色生活,美丽家园”。2019“世园会”的举办,不仅对于延庆县的园林事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带动作用,还使延庆的发展充满着新的机遇。一是旅游业的发展机遇。随着北京居民旅游休闲方式的转变和北京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延庆发挥其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特点,加快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将会迎来一个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7];二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机遇;三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机遇;四是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3.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机遇

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将有利于延庆扩大以观光旅游为龙头的产业链延伸,促进长城文化资源的发掘,加快延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增添延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为奥运会提供优质绿色安全食品为契机,扩大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的生产。借助奥运会,向全国和全世界宣传“生态延庆”“文化延庆”和“休闲延庆”,打造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给延庆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四)挑战(t)

延庆区域战略发展的挑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生态屏障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区域单元主体功能定位不同,生态涵养区内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努力与限制工业排放的环保要求直接矛盾,生态屏障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8]。延庆成为京西北绿色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区的环境定位,对产业选择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即把环保型、节约型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环境保护的任务和压力加大,造成产业成本和产业标准门槛高。

2.建设用地瓶颈制约突出,城镇建设融资困难

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国家和北京市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现行政策对延庆城镇化建设有较大限制。从土地方面看,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趋紧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缓慢,城镇化加速发展与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资金方面看,延庆县投融资平台规模不大,社会资本投入城镇建设不多,城镇建设资金不足。

3.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业文化内涵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要求延庆的休闲旅游业整体上要特色鲜明,各个景点引人入胜;并且要充分展示延庆文化底蕴,发掘时代文化价值,推进文化内容创新;还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提高服务水平,文明服务应成为延庆服务行业提升水平的基本要求。

三、延庆县区域发展定位

本部分从有关区县功能定位、延庆县三次历史定位、延庆县区域发展定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有关区县功能定位

北京的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其他4区县――怀柔县、门头沟区、密云县、平谷区,以及与延庆相邻的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这5个区县与延庆县地理资源和自然环境相近,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比较相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梳理相关区县的定位,可以为延庆县的战略定位提供借鉴。

1.河北怀来县功能定位

张家口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11年修订)对怀来县的最新发展定位为:围绕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实施,建设京北生态新区,实现京畿科学发展强县。

2.生态涵养发展相关区县定位

怀柔县、门头沟区、密云县和平谷区四区县目前的最新定位体现在各区县的“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怀柔县发展定位:文化科技新区、国际交往新城、现代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典范。门头沟区发展定位: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重点,全力打造集休闲旅游胜地、高端商务新区、山水宜居新城、首都生态屏障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新区。密云县发展定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生态、富裕、和谐新密云。平谷区发展定位:打造“生态绿谷”、“京津商谷”、“绿能新谷”和“中国乐谷”,努力建设首都生态第一区。

3.横向比较分析

上述5个区县的战略定位特色鲜明,但其共性也非常明显。一是5区县战略定位都以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北京生态屏障为重心的。如怀来县提出的“京北生态新区”,怀柔县提出的“生态宜居典范”,门头沟提出的“现代化生态新区”,密云县提出的“生态、富裕、和谐新密云”,平谷区提出的“首都生态第一区”。二是5区县的战略定位的核心内容,都围绕其在北京市或首都经济圈的功能分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提出来的。如怀来县提出的“京畿科学发展强县”,怀柔县提出的“文化科技新区”,门头沟提出的“打造休闲旅游胜地、高端商务新区、山水宜居新城”,密云县提出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平谷区提出的“京津商谷”、“绿能新谷”。

延庆县的经济发展特征和自然环境状况与上述5区县有很多共同之处,在进行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时,既要以生态建设为基石,又要体现自己的资源优势,避免定位雷同。

(二)延庆县三次历史定位

从《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来看,延庆县的定位是“生态涵养发展区”。已制定的《延庆新城规划(2005―2020)》将延庆定位成“首都生态涵养重地、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现代生态宜居新城”。在《延庆县“十二五”规划》中,延庆的定位是“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的‘绿色北京示范区’”。历史上的功能定位对延庆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延庆的区域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延庆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基于前文的Swot分析,在对延庆的区域发展进行定位时,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延庆的定位必须以生态建设为立足点,其功能定位必须体现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二是北京新的城市战略定位。北京最新城市战略定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延庆的定位必须置于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

四是延庆自身存在的问题。延庆的区域发展定位要致力于解决延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旅游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三个重点领域实施率先突破。

(三)延庆县区域发展定位

综上,延庆县总体发展定位是:首都生态涵养重地,区域绿色发展典范,新型镇化建设的示范区,首都绿色经济圈的重要枢纽和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四、区域发展定位的具体措施

延庆县区域发展定位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首都生态涵养重地

生态建设、水源保护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一要务:一是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深山原始生态系统、浅山农村生态系统和城镇人工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建设,并结合流域治理、矿区生态恢复等重点工程,继续建设首都生态屏障体系。二是加强涵养区水源生态建设。以保护区域内各种河流和水库为重点,全面启动对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水源及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节水设施,提高水利用率,发展节水产业。

(二)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以创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巩固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成果为契机、把握延庆举办2019年“世园会”和2022年奥运会申办的机遇,打造“休闲延庆”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体制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旅游环境,切实改进宣传营销模式;同密云、怀柔、昌平、房山联手共同打造京郊旅游产业带,规划纵贯全县、对接周边的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县景合一”的绿色北京示范区和国际一流的旅游休闲名。

抓住举办世界级农业大会(“世葡会”、马铃薯大会等)和“世博会”等大型会展的机遇,汇集国内外高端产业要素,为延庆县招商引资、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引入带动机会,其经济扩散效应可以带动诸如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产业与休闲旅游业互促互进,带动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游客慕名而来、来了就不想走、走时恋恋不舍,逐步把延庆由当前的“走马观花的短暂旅游地”,打造为终极型旅游目的地。

(三)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区

延庆县应立足于其“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坚持“生态引领、绿色发展”战略理念,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坚持做大“三产”、做强“二产”、做优“一产”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自身优势,建立成中国绿色经济的示范区。抓住新常态下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机遇,大力发展循环型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比如生态友好型工业,新能源产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服务业,都市休闲旅游、乡村旅游,会展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一、二、三产业共生耦合的产业链[9]。根据延庆县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重点建设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新能源、文化创意四大绿色产业基地,促进延庆经济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

延庆县可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和独有的区位优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区。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前景广阔的生态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绿色环保、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利用适宜的地理气候、丰富的农业资源,独一无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高效集约的核心竞争力;抓住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建设京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凭借其交通和现代物流优势,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

(五)京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

北京市长王安顺指出,“要加快破除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完成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合作、共同申办冬奥会等八项任务”[10]。延庆作为京西北重要区域,与河北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有多年涵养生态的丰富经验,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与其他地区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互利互惠,加快推动“八项任务”的完成,努力成为和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在未来,延庆应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坚持高端一流标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积极主动地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突出文化创意、教育科技、休闲娱乐、医疗等城市绿色产业的承接和重构,把延庆建设成为北京向河北地区辐射的桥头堡。

参考文献:

[1]赵弘.北京大城市病治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J].经济与管理,2014(3):5-9.

[2]任俊英.对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6):145-148.

[3]叶依广,周蕾.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定位与发展战略[J].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426-433.

[4]张彦台.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重点工作及策略研究[J].经济论坛,2014(6):14-16.

[5]史骥涛.靖江经济开发区战略定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171-177.

[7]陈露.延庆县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研究[J].绿色科技,2015(4):320-321.

[8]代明,覃剑,戴谢尔.上游山区推进工业化与承担生态屏障的矛盾与对策――以广东珠江流域为例[J].山地学报,2008(4):404-409.

城市的文化涵养篇5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确立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必须大力弘扬和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列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南阳市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是对接周边的先锋区和连南启西的重要桥梁。如何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区域影响力,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逐步提高南阳市文化软实力乃至区域综合实力是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一、生态文化的内涵余谋昌认为:“从狭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1]。杨立新认为,生态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化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一种生态价值观,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狭义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文精神和社会制度的总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2]。郭云甫认为,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3]。笔者认为,生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由原来的强调征服自然、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向以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共同发展的生态主义价值观的转变,由此形成以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的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二、南阳市生态文化功能基本定位南阳市在地理上处于郑州、西安、武汉三大都市之间的中心地区,介于长江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两廊中间地带,是豫西南的交通枢纽;从自然条件看,南阳市地处南北方气候过渡带,生态环境优越,拥有独具特色的中原地区山水景观,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从历史文化背景看,南阳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也使得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河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南阳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南阳市的发展远景作出了科学规划,提出了南阳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就是创建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4]。《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成为国家低碳文化产业经济区[5]。根据省、市对南阳市经济发展的定位,结合自身的基本市情,笔者认为未来南阳市生态文化总体功能定位是通过“四个带动”(即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以南阳市文化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全面提高人的生态文明素质和实现南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核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南阳市、休闲养生之都”的区域形象,服务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将南阳市建成河南省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强市。三、南阳市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一)三大主题1.生态涵养区依托丰富水资源,改善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体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山地植被,提高生态涵养能力,使其成为空气质量好、水土流失少、植被覆盖率高的生态涵养区。通过努力,形成“两山两水”(伏牛山、桐柏山,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丹江口水库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走廊)为重点的生态涵养区战略格局。2.人文凝聚地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是一座城市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形成城市特色和城市品牌的主要依托。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以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等为龙头的汉文化资源;以南阳市府衙和内乡县衙为代表的衙署文化旅游线。重点建设卧龙岗文化产业集聚区、镇平玉文化产业园区、赊店商业文化产业示范园等。使南阳市成为人文聚集地,成为省内著名、周边知名、国内有名的旅游目的地。3.健康养生园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当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口老龄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休闲养生产业方兴未艾。发展中医药养生,用中医药调养人们的身体成为健康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阳市有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深厚土壤,是医圣故里,中药之都,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内养正气,外慎风邪”的养生基本方针,利用药疗、食疗、体疗、针疗等方法来扶正祛邪,促进健康,对南阳市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南阳市地质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合中药材的生长,因而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中医药种植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二)三种文化1.以“南水北调”水源地和渠首为载体的水源文化南阳市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必须做好水的文章。白河是南阳市中心最大河流,白河湿地公园在城中心形成16000多亩碧波荡漾的水面,与城北的独山森林公园相呼应,使城市更具山水相连、水秀景明的鲜明特色。丹江口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作为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阳市是沿线干渠长度最长、占地最多、工程量最大、环保任务最重的省辖市。建设生态文明,首要任务是抓好水源地生态建设,围绕丹江口水库及中线干渠着重建设生态水源涵养林。#p#分页标题#e#2.以“一馆两祠”(“汉画像馆”、“医圣祠”和“武侯祠”)为载体的汉文化南阳市有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汉画像馆等多处人文历史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遗存。自古以来逐渐孕育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包括官署衙门文化和历代政治家的执政思想;以张衡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以范蠡和社旗山陕会馆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汉画馆为代表的汉文化;以桐柏淮河源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尤其以“一馆两祠”为代表的汉文化,若能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统一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无疑将从精神层面上提升南阳人的文化素养,成为南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以“休闲、养生、安康”为载体的养生文化旅游与文化结合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建设养生文化要突出“休闲、养生、安康”的主题,重点在发展休闲旅游文化,打造一批知名休闲养生基地,核心在建设休闲旅游景区。首先,打造农业现代化休闲养生生态示范基地。充分挖掘南阳市在发展生物能源、循环经济、农村清洁能源方面的优势;其次,发展伏牛山、桐柏山为代表的高山森林休闲养生。南阳市森林资源丰富,原始森林茂密,森林疗养保健优势得天独厚,以全新的养生保健理念,设置养生度假功能区,创建生态养生保健山庄,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养生,在旅游度假中获得健康,获得最佳的养生保健效果;再次,建设一批绿色中药材养生示范基地。充分挖掘张仲景品牌,发挥中医药人才多的优势,发展以养生为需求的养生会所、保健疗养医院、瑜伽养生馆等。四、南阳市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一)大力宣传生态文化,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生态文化要建设好,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环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保护环境的局面。必须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和方式。生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是生态文化建设受益面最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全面深入系统地宣传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播生态文化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播生态道德、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艺术的重要内容。二是鼓励各类社会团体或组织编印生态文化普及读物,结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传播活动,建立健全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生态文化传播体系,使生态文化的理念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和行动,营造有利于实施生态大市战略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办好各种节庆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宣传南阳市的生态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社会生态文化的繁荣。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创建生态宜居城市首先,构筑山地森林绿色生态屏障。在山地种植水土保持林,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搞好伏牛山和桐柏山淮河源头生态保护;在农村推进南阳盆地农业生态区生态防护林,构筑生态安全保护体系,建立乡村休闲度假庄园、南阳休闲农业展馆,让都市人在南阳市享生态大餐、购绿色产品、观生态农业;在城市加快市区绿地和白河人工湿地建设,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推广庭院、墙面、屋顶、桥体的绿化和美化。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搞好森林抚育和改造,提高森林蓄积量。其次,统筹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环境休养生息。组织实施“蓝天、碧水、安静、绿色”四大工程,在中心城区打造山、水、绿、城融为一体,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以白河为重点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城市内几条主要河流及各县市城镇内河整治力度,逐步恢复和建设城镇水系,使城区内河都由死水变成活水,污水变成清水,真正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把历史之韵、生态之美、文化之魂、经济之强充分展现,使南阳市真正成为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家园。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建设,积极争创部级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水质,提升南水北调水源地战略地位。正如国务院总理视察丹江口水库时指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工程,必须建设好……第一是水质问题。要保证一廊清水到北京,这既涉及库区周边水环境,也涉及南水北调沿途输送环境”[6]。最后,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循环经济。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抓住国家实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机遇,把新材料、新能源工业作为工业强市战略的基础性产业来抓,大力开发多晶硅太阳能、水电、生物能源、风能、核电等无污染、可再生“绿色能源”,普遍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制度,着重发展燃料乙醇等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使天冠集团燃料乙醇项目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完成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成为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设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地域风格是品牌的生命和支柱,也是地方文化最有价值的名片。文化品牌的创建,要紧密联系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将优秀的地域文化带入品牌文化,让大众产生共鸣。因此,品牌的创建,必须把富有魅力的地域风格和体现时代气息的人文精华有机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特征。首先要以搞好特色生态文化项目建设为重点,提升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诸葛躬耕地、中华恐龙第一馆、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等特色品牌。实施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心城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分散的旅游景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开发,提高档次品味,成为提高南阳市知名度的名片,带动南阳市旅游业发展提速增效、转型升级。此外,要打响张仲景文化品牌。南阳市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同时又是一座“天然药库”,境内生长有天然中药材2356种,要充分利用南阳市这一独特的文化优势,深刻发掘张仲景的文化内涵,努力使南阳市中医特色更加浓厚,中医养生优势更加明显。建设张仲景展厅、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等场馆的基础设施,搞好仲景百草药园农业和工业景区的旅游,搞好仲景养生经方的开发,开放种植产业园,姹紫嫣红的景观不仅会吸引游客的目光,既让游客欣赏了花卉,陶冶了情操,而且让游客在品尝养生膳食中也熟悉了花卉中药的药理作用,增加了医药保健知识。#p#分页标题#e#(四)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推动生态文化建设,旅游行业是南阳市形象的窗口,通过创新旅游业经营管理机制,努力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树立良好形象,更好地将生态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和经济优势。创新国有景区管理体制,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创新企业经营机制,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实现借力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细节入手,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行业规范化管理水平,让游客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提高游客对南阳市旅游的满意度和美誉度[7]。搞好武侯祠、丹江风景区、淮源风景区等国有旅游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创新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资本融合,力争培育旅游上市企业。切实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力争新建成若干家四星级以上宾馆,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旅游演艺中心和餐饮一条街、商业步行街建设,提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水平。坚持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都市休闲、文化体验、温泉度假、山地度假等旅游新产品,综合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

城市的文化涵养篇6

【关键词】城市雕塑文化内涵城市文化

我国知名雕塑家刘开渠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①可见,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仅仅从艺术的高度彰显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象征。

一、城市雕塑文化内涵的分类

城市雕塑作为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除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外,更蕴含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特点。城市雕塑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城市风貌,更是对时代审美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纪念性文化内涵

由于城市雕塑具有永久性和跨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大多用于纪念城市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它是各个国家和时代城市历史的化身,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凸显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是城市文明的见证者,如知名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都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城市雕塑。

(二)时代性文化内涵

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是在城市历史背景和时代潮流的感染下经过艺术家的提炼而创作的。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由于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特性,如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塑,除表达歌功颂德之外,更体现出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浑厚之风。

(三)地域性文化内涵

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城市雕塑是展现城市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哈尔滨的冰雪雕塑艺术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哈尔滨享有“冰城”的美誉,成为哈尔滨城市的文化名片。

(四)标志性文化内涵

城市雕塑大多摆放或屹立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城市中某种元素的真实写照。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语言,记载着城市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城市历史人物功绩,深受人们的认可与喜爱,从而成为了城市的象征与标志,如《自由女神像》记载着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成为美国的标志性雕塑,而广州的《五羊群像》也因记载着城市的起源而成为广州的标志。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雕塑内容形式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是对城市文化最好的诠释。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仅能彰显出城市的个性,更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媒介。城市雕塑如果不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便不具备社会价值。城市文化为城市雕塑的存在提供了滋养的土壤。城市雕塑不仅要尊重城市历史文化,还要遵循必要的美学准则,即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背景下,让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文化底蕴更加突出,真正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性城市雕塑要充分表现出内容的真实性;历史纪念性城市雕塑要具有记录城市历史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标志性城市雕塑则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雕塑造型艺术和语言形式,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来实现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展现,不仅仅是对城市文化的记录,更是改善城市环境和体现城市精神风貌的载体。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转变,城市雕塑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融合,从更深的层次发掘城市文化,汲取新的城市文化元素,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要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处理好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注重对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的充分展现,为构建文明和谐的城市做出贡献。

三、如何做到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和谐发展

城市雕塑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演变,离不开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城市雕塑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改变着城市面貌,而城市文化则是城市雕塑的灵魂,是城市雕塑内在精神的展现,只有二者完美结合并出现在城市的重要位置,才能让人们时刻感受到城市浓郁的文化气息,启迪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弘扬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认知,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和时代改革的见证者。城市雕塑建设的成败,无论是从主题、内容、规模上,还是从形式、材质上,都应该认真考量,精心设计和创作,使之成为精品,真正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文化名片。城市雕塑如何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和谐发展,是在城市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第一,城市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注重对城市文化建设项目的开发,加大对城市雕塑建设的投入,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好地为城市雕塑的建设提供服务与保障。第二,城市规划家和雕塑家在对城市雕塑进行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对城市的考察,选取适合的城市文化元素,确定选题、规模、位置等,制定出完善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注重雕塑作品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关系,做到城市整体规划与城市雕塑的协调统一,突出城市地域和文化特色,使雕塑真正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使者,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效应与文化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总之,城市雕塑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美化着城市环境,诠释着城市文化内涵。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特色,蕴含着城市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因此,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中,一定要以城市本土文化为根基,重点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气息。注释:①白佐民,艾鸿镇.城市雕塑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2.

参考文献:

[1]陈绳正.城市雕塑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2]谭巍.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城市的文化涵养篇7

关键词:旅游型小城镇开发策略

abstract:thesmalltourismCitiesandtownsaroundXi'anshouldtapitsdeephistoricalandculturalconnotations,enrichingtheculturallandscap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andimproveoveralltourismimage.thearticlemadefromthreelevelsofculturesystem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spatiallayout,formadistinctiveurbanrichculturalheritagetourismexperience-towns.

Keywords:SmalltourismCitiesandtowns,DevelopmentStrategy,Huayin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引言

2006年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了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共同把握旅游小城镇发展潮流,体现出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对小城镇旅游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旅游小城镇,对于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破解“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西安市是世界闻名的“六大古都”之一,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世界城市之文化之都,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西安周边小城镇都不同程度地已经或正在纳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旅游体系,这些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应在不同层面传承地域文化,兑现城市价值,塑造城市特色。华阴市距西安120km,是西安连续运城到太原的重要门户,也是西安与古都洛阳连续的纽带,华阴市旅游发展及重点地蹲城市设计即是华阴市区旅游发展对西安文化古都旅游发展的呼应,也是华阴市学西安旅游发展的结晶。

二、华阴市概况

华阴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地处秦岭北麓,距西安120km,总面积817k㎡,总人口24万。华阴市是举世闻名的五岳之一——华山所在地。华阴市区位于华山脚下,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存有西岳庙、魏长城等文物古迹。2009年华阴市旅游总人次为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7.96亿元。

三、华阴市旅游业发展的困惑与出路

(一)困惑

2009年整个华阴市旅游总人次为200万人次,而华山景区旅游登山人次已经达到了169.7万人次,几乎达到了华山景区所能容纳的旅游人数的极限。因而华阴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华山景区内部人满为患、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华阴市城市特色不显著,旅游开发资金缺乏,城区旅游设施及景点匮乏,整体发展缓慢。

华阴市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文化传承和民间艺术,如古运河、古粮仓、古城墙遗址,杨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传承至今的华山太极养生文化,生动多彩的皮影艺术等。这些历史文化都独具魅力。而目前以登山游览为主的传统旅游形象过于单薄,因此,华阴的旅游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还须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利用人文景观来充实与完善整体旅游产业集群。

(二)华阴之出路

通过对华阴市城区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结合华阴城区所依托的西岳华山所特有的道教文化,养生旅游市场的无限延展性符合华阴城区旅游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养生产品的体验性与健康性符合当代中国体验旅游时代,养生旅游效益的无波动性和生态型符合华山景区生态保护及华阴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笔者将华阴市城区定位为“心灵回归地,华夏养生城”,华阴城区将围绕养生业展开空间品质的营造。下文将从区域、市域及城区三个层面就该目标的实现展开研究。

四、华阴市城区旅游发展总体策划

图1华阴旅游交通区位示意图

图2华阴城市旅游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图

(一)区域旅游

在区域层面,华阴市作为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华阴城区旅游发展要充分利用以西安等重要旅游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依托“三都两山”游线(沿郑西客运专线,依次为西安、洛阳、开封、华山、嵩山)及“古都—名山—母亲河”游线(依次为西安、华山、潼关、壶口等)发挥区域旅游重要节点的功能,实现由华山旅游服务基地到区域旅游服务基地功能的转变。

(二)市内旅游

华阴市内旅游要充分发挥华阴市内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建立多条旅游线路与旅游景区。其中华阴假日休闲度假游线以古柏行为主要旅游通道联系华山景区与城区,在华山脚下、华阴城区周边建设华麓景区、岳庙景区、温泉度假区。

华麓景区,作为华阴中心城区和华山风景名胜区之间的过渡联接区域,总体定位为旅游服务地。靠近城市的区块设置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靠近山脚部分定位为具有古城文化风貌的旅游度假小镇。开发魏长城景点,依托黄河厂旧厂房开发艺术创意产业园,同时开发工业旅游产品。

岳庙景区是老城区的传统商业中心,建设中的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在此设置华山站,规划定位为以旅游、商贸、居住为主的多功能综合区,是华阴市历史风貌的重点体现地区之一。

温泉度假区内有蕴藏富含多种矿物质成分的温泉,依托便利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可建成旅游度假休闲基地。

(三)城区旅游

华阴城区旅游发展主要提出了“为养生而旅游,在旅游中养生——道教旅游新时尚”的口号,打造“一环,五轴,七区,多节点”的旅游体系。

1、一环

一环是指道家养生通廊,是《华阴市华阴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5)》规划的华阴市城区的交通外环,通过道路断面设计,创造非机动车环廊,联系七个养生主题区,形成城市形象外界面。

2、五轴

五轴是指联系各个景区、视线通道,城市文化画廊。分别为岳庙街道家传承通廊、华岳路城市形象展示轴、古柏行传统视廊轴、长城路道学演绎走廊以及太华路生命成长轴。

岳庙街道家传承通廊:集中反映城市文化、古建筑风貌等特色,也是岳庙城区的中心轴线,沿街建筑立面统一,突出中国古建筑景观特色。

华岳路城市风貌主轴:是城市生活购物、休憩赏绿的生活性景观干道,中心段为商业服务类用地,强化现代城市特色。

古柏行文化主轴线: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恢复城市古代风貌,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创造新的城市景观。

长城路道学演绎走廊:联系有氧运动养生区和和乡村美容养生区,穿越国际温泉养生区,街道空间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与演绎。

太华路生命成长轴:城市的主要街道之一,主要承担着行政、商服功能。太华路沿街有电力局、邮电局等行政事业单位,同时集中了许多大型公共建筑如影剧院、宾馆。城市向南发展,联系南侧华麓区的主要轴线。

3、七区

七区是指结合华阴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现存西岳庙,隋唐城遗址、文庙大成殿岳庙、魏长城遗址、西汉京师粮仓等分布特点,考虑周边自然环境特色,分别布局有国际温泉养生区、乡村美容养生区、民俗文化养生区、国际道产品研发养生区、成仙寻道养生区、中医药养生区、有氧运动养生区等七大片区。

4、多点

景观点主要有景观节点、门户空间及主要公共活动空间,包括有干道交叉口、公共绿地标志点、道路主要出入口、涧河桥头等,是人们感知城市的形象、环境、文化最直接的窗口。

西岳庙广场为西岳庙前的景观广场,采用庄严的对称布局形式,绿化以草坪、灌木为主,并种植景观树,对地面铺装进行色彩和图案的变化,强化广场庄重、纪念的气氛。

中心景观节点包括华岳路与岳庙街的交叉口节点以及古柏行与庙通路的交叉口节点,是城市中心区强化、提升城市形象的最佳地。应注重城市设计的要求,在建筑高度、形式、风格等方面统一协调,局部地段可设置高层,环境主题上体现地方城市建设的特色。

五、华阴市城区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为了落实上文的发展构思,该研究重点落实了华阴市城区中的城市入口门户的空间设计构思及城市设计。

1、项目定位

华阴市门户空间、城市入口标志和城市文化展示广场。

2、设计立意

广场整体考虑,统一在“道教文化”、“养生城”的概念之下。该广场是长涧河滨河公园的一部分,是华阴城市文化、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场所。以道教文化元素为载体,以养生文化为内涵,反映华阴城区追求慢节奏、可持续、豁达、乐活、生态伦理性的城市精神;以现代高新材料为载体,以当代高科技技术手段为依托,体现未来华阴城区高效、开放、多元、时尚、精明增长的生活气息;广场通过进一步演绎“道教文化”与火车站广场、宝莲灯广场等城市门户空间联系、呼应,同时追求差异性和互补性。

图4城市入口门户区总平面图图5城市入口门户区鸟瞰图

城市的文化涵养篇8

丰都位于重庆地理中心、三峡库区腹地,处于“一圈”和“两翼”的重要接合部,是承接“一圈”、联动“两翼”的重要节点。幅员2901平方公里、辖23镇、5个乡、2个街道,下设53个居委会、277个村委会,总人口84.29万人。丰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夏为梁州属地,周为雍州所辖,春秋战国时期为巴国属地,曾建“巴子别都”。建县设治亦有2000年历史。境内有独特文化资源“鬼城名山”、世界级地质奇观雪玉洞、原生态自然风光南天湖、龙峡河谷景观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既有原始森林、高山湖泊、湿地,又有山地草场、峡谷溶洞,还有风貌保持较为完整的乡土风情。近几年,又相继发现大量古代文化遗址,长江、龙河水上旅游资源、长江沿线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资源,极具打造中国乡村旅游样板的资源条件。涪丰石高速公路、渝利快速铁路建成通车,丰忠高速公路、水天坪综合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马建设。龙河新城和城西片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新增城镇面积2平方公里。园区建设投入强度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产出强度达到70亿元/平方公里。20万吨成品油库、光电材料生产基地、粮食仓储加工等亿元级项目落地,东方希望、船舶制造、创美石材等工业新增点形成。丰都的区位优势已经发生了历史性改变,渝东南地区通江达海最便捷的“水、公、铁”交通枢纽,为丰都新一轮县域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发展高地。

2013年全县GDp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85元增加到15765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479元增加到5991元;81%的农户提前实现万元增收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3%、13%。只有实实在在的真抓实干,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心群众生活,才能真正凝聚民心。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才会有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能真正激发全社会更多的创造活力。县政府承诺的1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新建和维修校舍2.9万平方米,营养改善计划和“留守儿童”工程惠及学生10.4万。“三甲”医院启动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室标准化建设加速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日益改善。解决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五大保险”扩面增幅达10.3%,城镇新增就业7600人。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和移民后扶工作,完成整村脱贫18个,减少贫困人口1.6万。留守儿童“4+1”教育管理模式在重庆市推广,照顾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众。率先推行农村敬老院管理制度改革,建设村(居)爱心援助站,10.3万民政对象得到了帮助。首创村级扶贫义务监督员制度,初步实现了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有效衔接。获评“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全国全民体育健身先进县”。

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进一步明确丰都为重庆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定位、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未来几年,丰都县将紧紧围绕“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牢固树立生态涵养发展理念,提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旅游精品化”,突出抓好“工业立柱、城镇聚气、农业夯基、旅游靓牌、生态铸魂”五大建设任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以生态经济发展为主线,以生活品质提升为要求,整体转型、同步小康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生态优越、生产发展、生活美好的“三峡库区明珠、重庆生态低碳经济重地、国际旅游文化名城”。

城市的文化涵养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利民惠民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形象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现代化城市的核心保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由于绿化工程开展的起步较晚,导致其基础建设环节相对较薄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性的探讨目前城市绿化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相应措施,为城市绿化提供参考。

一、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1.园林绿化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园林绿地不但贴近人们生活的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好去处,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返朴归真、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游憩、锻炼、娱乐、社交活动的需求。园林绿地已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绿色的环境可以使人们产生安宁、祥和的感觉,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2.园林绿化可以调节气候,监测、改善环境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植物不但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其自身构成的绿色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另外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的作用。园林绿化还可以通过植物地下根系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即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等城市的带状绿地,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使风速减低,起到防风的作用。还可利用敏感植物监测环境污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理。

3.园林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景观

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是园林绿化的总体目标,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园林绿化在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致力于建立文化历史、艺术间相互融洽与和谐的氛围。它可以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

二、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化行业规范缺失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尚缺乏统一的《园林工程监理规程》、《屋顶绿化规范》、《立体绿化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尚缺乏统一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合同》。而且除了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市了地方规范外,很多省份尚未此方面的地方规范,因此造成一部分的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监理和养护工作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老城区绿地率不高,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广

通过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老城区中的中心城区,绿地率低下。而这一区域又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因此提高和完善这一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可绿化土地,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

3.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顺

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三、城市园林绿化的应对措施

1.完善城市绿化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市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市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要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鼓励和支持郊区农民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2.积极探索屋顶绿化发展途径

由于屋顶绿化建设的投入大大高于平地绿化,且后期养护费用也高于平地绿化;因此首先在政策上明确关于开发屋顶绿化的强制性指标要求,其次建立计入绿地率的鼓励性条文规定来调动开发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建立若干政府开发建设示范项目。

3.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新城区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而老城区由于绿地面积有限,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合理配植绿化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

4、强化管理,促进城市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美观的种植、和谐的搭配、面积的平衡离不开科学养护的强化支持。持续高效的养护是城市绿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绿化功能长效体现的必要保证。为了使绿化建设得以延续我们必须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用制度化的建设、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编制明确养护管理方式。另外我们还应加强对引进树种的合理控制干预、深入分析可能引起植物病虫害的危及因素,并展开深入的防治研究。

总之:城市绿化作为城市规划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做好城市绿化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丹等.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

城市的文化涵养篇10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随着城市园林体制改革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虽然得到不断提高,但是,综合全国一些城市分析,我国的一些城市园林绿化还未达到一些理想的效果,在城市规划中,亟待对园林绿化工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一、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1.园林绿化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园林绿地不但贴近人们生活的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好去处,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返朴归真、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游憩、锻炼、娱乐、社交活动的需求。园林绿地已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绿色的环境可以使人们产生安宁、祥和的感觉,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2.园林绿化可以调节气候,监测、改善环境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植物不但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其自身构成的绿色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另外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的作用。园林绿化还可以通过植物地下根系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即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等城市的带状绿地,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使风速减低,起到防风的作用。还可利用敏感植物监测环境污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理。

3.园林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景观

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是园林绿化的总体目标,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园林绿化在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致力于建立文化历史、艺术间相互融洽与和谐的氛围。它可以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

二、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化行业规范缺失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尚缺乏统一的《园林工程监理规程》、《屋顶绿化规范》、《立体绿化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尚缺乏统一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合同》。而且除了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市了地方规范外,很多省份尚未此方面的地方规范,因此造成一部分的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监理和养护工作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老城区绿地率不高,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广

通过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老城区中的中心城区,绿地率低下。而这一区域又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因此提高和完善这一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可绿化土地,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

3.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顺

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三、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1.完善城市绿化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市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市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要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鼓励和支持郊区农民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2.积极探索屋顶绿化发展途径

由于屋顶绿化建设的投入大大高于平地绿化,且后期养护费用也高于平地绿化;因此首先在政策上明确关于开发屋顶绿化的强制性指标要求,其次建立计入绿地率的鼓励性条文规定来调动开发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建立若干政府开发建设示范项目。

3.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新城区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而老城区由于绿地面积有限,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合理配植绿化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

4.作好绿化养护的保障工作

现行的养护操作模式还很简易原始,主要是拔拔草、浇浇水、喷喷药,忽视了修剪的艺术性、施肥、病虫害的预防等环节,其结果直接影响到绿化的景观效果,造成乔木长势不佳、灌木整形单一,因此在抓好绿化施工质量的同时,抓好养护的质量也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陈丹等.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