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48

阅读教学的概念篇1

一、提供材料,排除认知干扰

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通常会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某些数学概念,有时候这种理解仅仅是从自己生活经验和情境出发,形成所谓的“前概念”,对正确理解新知识产生干扰。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元认知”,排除“前概念”对数学教学的负面影响。在“倒数”一课中,教师可先在黑板上板书“倒数”二字,问学生:“这个词你会读吗?”学生一般会呈现三种读法,即dǎoshù、dàoshǔ、dàoshù。教师可先排除第一种读法,告诉学生:“数学上有一种数叫导数,它的读法才是dǎoshù。”接着呈现《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倒数”的两个解释:逆着顺序数,读作dàoshǔ;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其中一个数就叫作另一个的倒数,读作dàoshù。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对本节课学习的倒数的读法进行猜测和判断,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明确读法。上述教学流程中,教师先后两次提供阅读材料(第一次为课题板书,第二次为词典解释),及时干预“前概念”对新课学习的干扰。

二、观察归纳,初步形成概念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主要表现形式为描述式和定义式。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倒数”一课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倒数的读法以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到底倒数是一种怎样的数呢?”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呈现四道算式:×、×、5×、×12,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看看其中有什么规律。这里的观察其实就是一个数学阅读的过程,阅读的对象是四个算式,阅读的主要形式是观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运算的类别、因数的个数、因数的特征、算式的结果等维度进行数学阅读提示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和讨论,得出这四个算式的共性:“都是乘法算式”“都有两个因数”“这几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因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这些共性就是学生数学阅读的结果,前三个共性体现了倒数概念的本质属性,而第四个共性则是倒数概念的非本质属性。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形成倒数概念的过程中容易被第四个共性所误导,容易局限于“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外在形式,狭隘地理解倒数的概念内涵。因此,教师可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倒数的概念,在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致时回到教材,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结论来揭示倒数的数学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数学阅读材料有助于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完善结论。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分析比较,正确理解内涵

在学生初步感知倒数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倒数的概念,也可抓住关键词语有针对性地提供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照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可展示+=1,-=1,÷=1等三道算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辨析“乘积是1”的概念内涵;展示××=1这个反例可以强化学生对“两个数”这一前提的认识;对于“互为”两字,既可以结合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1可以说“的倒数是”,也可以说“的倒数是”,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数学概念中的类似例子来进行类比,如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因数和倍数等。在上述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要行为是进行比较、辨析,在概念判断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倒数概念内涵,在举例类比的过程中实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

前面已经提到,学生在初步感知倒数概念的过程中容易局限于“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外在形式,而对倒数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所忽略。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进一步提出问题:“从这些算式可以看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基于分数的倒数说出:“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数的乘积是1。”到底什么才是倒数的本质特征?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课前的四道算式,并提出问题:“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是分数吗?”在观察、举例、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一个数的倒数可能是分数,也可能是整数(如的倒数是12)。一个数的倒数可以是小数吗?在半信半疑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阅读5×=1这个算式,启发学生运用数的转化知识,转化出5×0?郾2=1,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让学生列举关于倒数的例子,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感悟到,分数、整数和小数都可以找到它的倒数,“乘积是1”才是倒数概念的本质属性。

四、变式训练,深化理解内涵

在练习环节,除了基础练习,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阅读材料,进行一些变式训练来深化概念内涵的理解。教材第29页练习六判断题中的“0的倒数还是0”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倒数的概念进行举例说理,既可以分散教学难点,也可以深化他们对倒数概念内涵的理解。而课本第29页练习六第5题则通过提供阅读材料“因为×0?郾75=1,所以的倒数是0?郾75”,让学生讨论“小红和小亮谁说的对”,这个讨论的实质在于“分数的倒数有没有可能是一个小数”,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分数,还是小数0?郾75,因为它们分别与相乘的积都是1,所以,它们都是的倒数”。也可以根据数的转化进行推理论证:“因为的倒数是,而=0?郾75,所以0?郾75也是的倒数”。为了突出倒数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判断题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判断:“和互为倒数”“0?郾1和10互为倒数”“7和互为倒数”等。如果学生仅仅在形式上观察这些阅读材料,很容易出现误判,教师可以适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甚至辩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关键是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1。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阅读材料,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伴随着阅读过程的是质疑、辨析、对比等思考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五、实践应用,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完善认知结构。倒数的认识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材安排在第三单元“分数与除法”的起始课。为了体现知识的联系,教材第29页第4题专门设置了3组题目,让学生通过分别计算有联系的除法(9÷4)和乘法(9×),并比较算式的大小。目的在于渗透转化思想和倒数知识在分数除法计算中的应用,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孕伏方法。此外,为了提供应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拓展题,如“根据8×a=×B=1?郾25×C=1,请将a、B、C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经历两个过程,首先是应用倒数的知识分别求出a、B、C的大小,然后再将a、B、C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这样,引导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其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阅读教学的概念篇2

论文关键词:阅读教学;视域融合;文本含义;文本意义

解释学对阅读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代解释学即阅读学。通过对解释学不同理论的学习研究,批判吸收各种解释学理论的合理思想,可形成科学的解释学观念,借以指导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诸多教育工作者对“文本的含义”及“文本的意义”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鉴于人们认识的多样性,人们在认同、吸化、操作时,难免有失偏颇。为了使教育工作者能更好地认识和运用这一指导理念,本文就解释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的甄别,以及现阶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做一分析说明。

一、概念

文本所谓“文本”,从广义上讲,是由人创造的体现人思想感情的作品,包括文字、绘画、音乐等作品。从狭义上讲,是指作者的文字作品。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文字作品,即“课文”。

“含义”与“意义”文本的含义指作者意指的含义。按照赫施的观点,含义乃是文本所表达出来的,是作者借助于对特殊的符号序列的使用所意指的,是符号所表达的。文本的意义即意味,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统,某个情景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意义总是涉及到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中有一个始终不变的极点——文本的含义。

赫施坚定地主张文本含义是确定不变的,确定性是文本含义的根本特征。有的人混淆了“含义”和“对含义的体验”。毫无疑问,对文本含义的体验是个性化的,而且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所以,如果有人说“我对一个文本的反应总是随着每次的阅读而发生变化”时,他没什么不当之处,然而如果他以为文本的含义随着他的阅读而发生变化,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无法否认,不同的体验总是指向某个同样的客观对象——词义。这个词义是“作用他的语言符号所要表达和能表达的东西”,“词义是确定的”,是“一个自我同一的整体”,是“一个在时间的变迁中始终如一的即不发生变化的整体”。赫施主张,文本的含义是确定不变的,而作者对文本含义的理解和反应却是可变的,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文本的含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把文本含义看作是变动不定的,那么,不仅文本的意义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且文本意义本身也变成了非客观的东西。赫施说:“文本的含义是恒定的,文本的意义是可变的,作者限定了文本的含义,读者使文本的含义具体化。”因此,这两种精神活动是有区别的。

二、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误区

由于“文本含义”与“文本意义”概念模糊,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两种误区:只重视文本含义,而忽视文本意义的;只重视文本意义,而忽视文本含义。

(一)重视文本含义,而忽视文本意义

虽然新课程改革鼓励个性化解读,实际教学中一些仍然教师对课本完全遵从,认为精选的文本是无需质疑的,师生只需尽力去体会,去理解文本中的东西,只能仰视、崇拜,文本神圣不可侵犯。这种做法充其量把握了文本的含义,甚至只是字面义。这一类教师只关注作者在该文本中表达的思想,却从不顾及读者(包括自己)的状态,不能自信面对个体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或是主流的理解不一样的情况。墨守成规的人这样做其实也是有其理论支持的。同为解释学一脉的施莱尔马赫就认为,历史、时间拉开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时代的不同与个体体验的差异性是导致误解的根本原因。因此,解释学的任务是通过批判恢复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揭示作者的心理体验。狄尔泰则进一步指出,要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就必须放弃自己已有的观念,尽可能将自己置于作品的环境中,体会作品形成的意境、作者意图和情感,努力重现作者的原意按照传统解释学的理解,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释义的客观性。然而在这种理论自觉与不自觉的指导下的这种行为,使读者到底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其视域与文本的视域有没有融合,地平线有没有提升,是否得到了最大的提升呢?这种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消解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气,学生创新能力日益消磨。

(二)重视文本意义,而忽视文本含义

“文本的意义”的意义是很有价值的,忽视它将不能很好甚至不能达致理解。文本意义如此重要,是否能因此而对文本的含义视而不见呢?新课程改革中提倡教学资源生成化,于是有些教师追求形式,忽视内涵,认为课堂上可无话不谈,进入教育情景的一切东西都可成为教育的话题,任何一点有感而发都大加鼓励,不做制止与引导。有人因之另辟蹊径,甚至创造了“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方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其核心思想就是哪怕就是一个词、一个标点,进入视野便可信马由缰,可以完全不受文本的约束。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师不知所措,有些则推波助澜。把课文的原意未加理解,就侃侃而谈,这种方法使文本失去可对解读的整体性、本质性、前提性意义;这种“创造性阅读”不再相信历史的概念,不追究历史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或背景条件;这种方式表现出的与其说是“反叛意识”不如说是“逆反心理”;其理论上呈现出一种任意性;这种方式具有游戏色彩,往往又以闹剧收场。

三、在视域融合中客观把握文本

阅读教学的概念篇3

数学教材阅读之理性诉求

作者/甘琦

小学阶段,对学生而言,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教材。但是,学生由于年龄小,阅读理解能力较弱,自觉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未养成,导致数学学习受阻。因此,为使学生对数学教材阅读的理性诉求能够尽快得到满足,教师应给予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一、理清内涵外延,构建概念

学习数学首先要构建数学概念,但是由于数学概念较多,所以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概念中字、词、句的意思,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才能真正内化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概念阅读中,对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译,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使学生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白概念的区别与使用范围,最终能够通过数学语言解读数学概念。

例如,“三角形”一课主要包括角、内角、底边、高、分类等相关概念,为使学生对所学概念真正理解,教师教学时可以提示学生:“三角形中有三条边、三个角,那么这些边和角的特点都有哪些?以什么标准进行划分?其中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又是什么?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些问题在教材中均能找到答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将答案找出来,并且试着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另外,在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诠释概念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这样可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概念的能力。这样教学,对解读概念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概念并理解内化,才能将所学的概念进行表述。

二、注意条件应用,理解定理

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学生必须充分理解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各种公式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对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要格外注意,不仅掌握概念内在的逻辑关系,明晰定理的来龙去脉,还要理解公式的正向推导和反向推演过程,以及与类似的定理进行联系、对比,从而对定理、公式的认知能够融会贯通。

数学中的定理和公式有很多,还有一些隐藏在知识的背后,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注重对定理、公式的挖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由于平行四边形的很多特点都属于定理、公式范畴,所以教师可给予学生一些阅读提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并且邻角和等于180。。那么,平行四边形有几条高呢?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吗……”说完提示后,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时从教材中找到相关的解释,并对相关的定理、公式进行验证,这样就使定理、公式能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另外,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首先要引起学生对所学概念的关注,然后引导学生经历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

三、寻找数量关系,明晰题目

要能够读懂数学题目,就必须构建正确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因此,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注意题中的各种条件和关键信息,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为使学生能够注意阅读的事项,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予他们引导、提示,(fanwen.chazidian.com)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

阅读教学的概念篇4

[摘 要]数学阅读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例题、训练题目等。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制定阅读目标,确保学生阅读内化过程顺利进行,并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理论解读中,形成数学认知体系,最终实现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材 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64

数学教材阅读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但是小学生阅读能力还不够成熟,自觉阅读数学的习惯也没有养成,特别是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欠缺,导致对数学教材理解存在短板,严重阻碍数学学习的进程。数学阅读内容比较广泛,包含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例题、训练题目等。只有掌握数学教材阅读理性诉求,采用适合的阅读方法,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理认知。

一、阅读概念,理清内涵外延

数学概念众多,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含义,对概念进行文字表述,形成内化认知,这是数学学习的最基本方式。在概念阅读中,要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从概念解析中找到实际应用的实例实物,不仅要能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要明晰相近概念的区别和适用范围,用数学语言来解读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本质属性的思想形式。“三角形”这一节的内容,涉及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有角、底边、高,以及三角形分类、内角和、特殊三角形等。为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充分理解这些概念,我给学生提示:“三角形自然有三个角、三条边,这些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呢?三角形的角有大小,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呢?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一定等于180°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问题都在教材里有说明。同学们需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才能找到相关介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在检查学生掌握概念情况时,我还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诠释概念,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提升概念内化水平。

这个阅读指导提出了阅读需要解决的问题,概念解读针对性很强,学生需要对概念进行认真阅读消化,充分掌握其内涵和外延,才能将相关概念进行转述。

二、阅读定理,注意条件应用

数学的定理公式是数学认知的方法总结,要在理解基础上才能识记定理公式,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各种条件的具体应用,掌握内在逻辑关系,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在探知定理公式证明途径和方法时,不仅要弄清正面推导,还要明白反向推演,注意联系类似定理,对照教材进行分析比对,形成定理公式认知的融会贯通;要注意各种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全面深入定理和公式,才能在实际数理问题解决中进行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数学定理公式有很多,而且有些定理类的内容还呈现隐形性,阅读时要注意挖掘其定理性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节,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很多特点都属于定理公式的范畴,教师需要给学生以阅读提示:“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邻角和等于180°,平行四边形有两个不相等的高,等等。同学们在阅读相关内容时,不仅要从教材里找相关解读,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通过动手操作,用实践体验印证相关定理和公式。”

定理和公式体现各种条件的实际关联和应用,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掌握这些条件的关联度,这样才能将公式定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工具。教师在进行相关阅读引导时,要先对相关定理公式进行“点将”,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对定理公式进行演绎推理,促使学生自然认知。

三、阅读题目,找到等量关系

阅读数学题目是建立在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基础之上的,要注意题目中各种条件的实际应用,厘清条件等量关系,确定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运用,找到运用数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数学题目阅读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提醒学生阅读注意事项。

数学题目分为不同表现形式,不管是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还是计算题、应用题,都包含一定的等量关系,只有理顺这些等量关系,才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字母表示数”时,我列举这样一道例题:“小明的身高为x厘米,小刚比小明高12厘米,小刚比小强矮3厘米,三人的平均身高为多少?”很多学生看完题目十分茫然,于是我进行阅读引导:“要求平均身高,首先要知道三个人的身高总和,而要掌握三个人的身高总和,自然要知道每一个人的身高。”学生听我这样一说,很快就掌握了要领,顺利找到解题思路。

学生常常会被复杂应用题给难住,原因很明显,就是对应用题各个等量关系搞不清楚,对各个条件存在前提没有理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将解题思路进行倒推,让学生找到方向,从而突破难点。

阅读教学的概念篇5

abstract:Readingistheknowledgereconstructionprocess,inwhichthereadersinteractwithtext.Symbols,formulas,rules,theorems,graphs,textinthemathematicsareonlytobeunderstoodthroughreading.However,sincetheknowledgeintheathematicsareabstractandgeneral,it’snoteasyforstudentstounderstandandtotallydigestandfinallyputitintopractice.So,herewediscusshowtoreadmathematicsconcerningconcepts,propositions,readingmethodsofexamples.

关键词:数学教材阅读方法

Keywords:mathematicsteaching;readingmethod

阅读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可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教材也称教科书、课本。它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提供了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数学的各种思维和研究方法,是学生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教育的主要来源。利用教材本身语言的示范性,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数学中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通过阅读数学概念,明确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完善学生认知结构;通过阅读定理、公式、法则的证明过程,学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以便于迁移。阅读是指看(书报等信息)并领会其内容【1】。阅读教材就是认真学习教材并领会教材内容。但是,很多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只是在“看”数学教材,并没有真正领会教材内容,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阅读数学教材。

一、阅读教材的方法

1、阅读概念。数学概念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和“形”的抽象概括,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导出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相互联系,由简到繁形成学科体系。阅读概念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阅读概念要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能区分相近的概念。

案例:分解因式的概念

“分解因式”是指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个概念中涉及几个基本概念:“多项式”、“整式”、“积”,他们是该概念中几个关键词,学生在阅读时,首先应该问自己是否已经清楚这几个关键词的含义,如果学生没有弄清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就很难掌握“分解因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其次能否根据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判断某种变形是否是分解因式,或者举出分解因式的正例和反例;再其次能明确分解因式和相近的概念“整式乘法”的关系。因此,利用已学过的概念建立新概念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就不会囫囵吞枣的死记硬背概念,并能准确的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形式主义地掌握概念上升到概括地掌握概念,最后达到创造性地掌握概念,达到阅读概念的目的。

2、阅读命题

阅读命题要弄明白命题的来弄去脉,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阅读探讨由条件到结论转化的证明思路。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引申。

案例:九年级上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学生在阅读该定理的证明过程时,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它是运用该定理必须要明确的)

(2)作辅助线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想到作这样一条辅助线?其目的何在?证明的思路?(依据是七年级已经用折纸的方法得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结论。折纸时的折痕就相当于辅助线,作辅助线的目的是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以便用证明全等的方法得到角相等)

(3)还有其它证法吗?谁优、谁劣?

①该定理除了书上的证明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作顶角的平分线用SaS得证。(*1)

②不作辅助线的证明方法(*2)

在aBC和aCB中

aB=aC∠a=∠a,aC=aB,

aBC≌aCB

∠B=∠C

*1和书上证明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学生容易理解。

*2这种证明方法技巧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可以这样设想:一块足够厚的等腰三角形木板,从顶角到底边的方向将其剖成两块,再将其中一块反面,也能和另一块重合。根据这样的方法,就会得到此证法)

(4)该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引申,有无类似的定理?

3、阅读例题:

阅读例题的方法类似于阅读命题,在此不再赘术。

二、阅读教材技巧

1、阅读教材时要字斟句酌。通过阅读教材将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的体系以及编写意图、思路,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支离破碎。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在反复的阅读中深入体会高度概括的语言和解题的技巧,理解重点语句和关键字词的含义。

比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它的文字表述是:“两个数的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2】这个公式用了25个字,而“的”就占五个字。为什么这样表述?每一个“的”所表达的含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公式也就掌握了。又如,数学中“计算产量问题”常常用“增长了”“增长到”来表述增产的情况。而“到”、“了”这一字之差所表达的含义不同,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思路)就完全不同了。由此可见,阅读教材时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读得细,读得深,字斟句酌,反复的阅读理解。

2、阅读教材时要注意文字与数形之间的结合和转换。我认为这是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的最大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重要原因。数学教材中的定理、公理、法则等文字表述反应在数学学习中往往要转换成数学符号、图形或数字,学生学习数学困难多数都是因为很难实现这一转换。许多学生阅读教材时表面上文字是读懂了,但一接触数学知识(文字与符号、图形的转换)就不知所措。

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初学时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运用比较困难。其原因,一是定理中涉及许多概念;二是很难将文字与数形之间结合和转换。又如,前面举过的“完全平方公式”文字表述是:“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用字母表示:(a±b)2=a2b2±2ab,这是将文字转化为数学符号。当然,转换中出现的思维障碍反映出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重视这一环节的指导,灵活应变。

3、读写结合。语文中常常强调“读写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学习也应该遵循这一方法。笔不离手是学生阅读教材的重要方法。数学教材的阅读比较枯燥,数学学习中,由于教材文字精炼、抽象、简洁、概括性强,如果只听老师讲、只读不演算、不进行变式和比较很难做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学生学习中,往往有这种情况,表面上看听懂了也读懂了,但是,当一拿起笔就遇到障碍,就解不了题,更不用说灵活应用。因此,对于在阅读中出现的公式或例题,我们必须自己动手推导、演算,重要的概念、定理、推论不仅要用笔标识,还要进行归纳和概括,做到学思结合、手脑并用,避免单调刺激,增加刺激的新异性。

4、巩固性的阅读。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识记后遗忘发生得早,其进程是先快后慢。所以知识学习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学习完新课后,不仅在课堂上要阅读教材,回到家里也要进行巩固性的阅读。通过阅读来检查学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4】。阅读教材就要求领会教材内容。数学教材从表面上看是由一些文字和数学符号组成,高度概括、抽象、枯燥、没有故事情节。实际上数学教材中无论是概念、法则、原理还是公式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当你阅读时你会发现它的魅力,发现它丰富的含义。如:平方差公式文字叙述: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其公式表示为(ab)(ab)=a2b2【5】这里的a、b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字也可以表示式(单项式、多项式),平方差公式文字叙述中“这两数”的“这”字它揭示了这个公式的本质特征,学生理解了“这”字的内涵,公式也就学活了,就能举一反三。所以,知识学得活了,数学学习如鱼得水,常常体验到成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就高。实际上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学生对概念、法则、原理定理的本质特征(内涵和外延)的真正把握,并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良好的阅读习惯,反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教材中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才能通过数学学习主动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p14131979年版

【2】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p35

【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p133--136

【4】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p1

阅读教学的概念篇6

论文摘要: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要素之一,其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很重要,而且在高考中也有很突出的体现,成功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就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影响学生阅读的原因和如何加强英语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英语阅读是以文章作为语言实体和信息载体,对书面信息进行认识构建的言语过程。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英语毕业生必须达到七级“读”的技能目标,学生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重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推理获取信息等。这就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在长期的传统英语教学之中,无论是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有很大的盲目性,以致造成长期效率的低下,影响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很多的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或者是为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过多的加强对词汇和语法的解释,停留在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上,学生成绩的提高仅仅靠“题海”战术,无法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具体而言,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很多老师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含义。

其次,采用单一阅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便不同程度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只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大为降低。

再次,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很多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实行纯粹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以上的种种现象只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其根源一方面是长期应试教育传统习惯的影响,老师和学生仅仅注重眼前的考试成绩,不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对英语学习的误解,不能很正确理解学习的真谛。针对上面的各种现象,笔者试就英语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有利于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对策

1.老师角色的转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有力的帮助。

其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2.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的传统的看法。新的,适合不同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1)发现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从阅读学的角度来看,积极思考是积极的阅读必然具备的特征。发现式思考是指在阅读活动中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去发现、挖掘,把握文章所传达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它强化对课文理解,注重学生对课文的自身感悟,使全体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在阅读内容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2)“概念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概念图”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JosephD,novak博士根据ausubel的学习理论在上个世纪60年代研究出来的一种教学工具,它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我们可以把概念图作为用图的方式来建构知识、组织信息和表征知识的一种教学和学习策略。ausubel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换言之,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ausubel的另外一个主要观点是概念有不同的深度,可以非常笼统,也可以非常具体。而且,笼统的概念中包含着不太笼统的概念,在这些不太笼统的概念中又含有相当具体的概念。所以,根据概念具体的程度可以渐进地对概念进行区别。ausubel认为,学习者应会辨别新概念的层次。根据层次,把这些概念放入他们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会为阅读搭建了“脚手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阅读是一种积极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活动。它既是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阅读能力的提高始于基础,重在方法,贵在坚持。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相互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按照《普通高中英语教学标准》的要求,圆满地完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阅读教学的概念篇7

关键词:阅读;训练;培养;能力

通过几年的中考试题分析:学生因读不懂题目,或不知道题中主要题意而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练,还要注重对加强学生阅读进行训练,同时也培养多种能力.

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 反复阅读

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用简练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都应认真阅读推敲,以保证概念原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要着重读,反复读,而且要熟记.因为这些重点的字句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变化的范围和条件以及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进行溶解度概念教学,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这个概念,分析找出概念的关键字句.既四个方面缺一不可:一是强调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二是指明溶剂的量为100,克(通常指的是水),三是一定要是饱和溶液,四是溶解溶质质量单位是克.这样再经过各种判断题训练,学生的理解就会深刻,不容易遗忘,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2 对比阅读

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让学生能清晰的掌握一些重要而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还应经常采用对比阅读,或列表找出区别和联系.例如,复习原子对照分子进行列表对比.

3 正反阅读

有些概念正面分析阅读之后,再从反面分析阅读,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氧化物”概念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之后,接着提出问题:氧化物是含氧的化合物,含氧的化合物一定就是氧化物,这两句话对么?这样,可以通过学生阅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阅读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词句,由两种元素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中重点之一,所以必须牢固而准确的掌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理科知识,所以讲多少遍、练习多少次也不会.这种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合价等的写法和含义,在讲课分析了之后,要让学生反复读几遍,形成化学语言,举一反三,多次阅读,学生很快会掌握.

三、训练阅读教材中图表、插图、选学材料

教材中图表、插图、选学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拓展知识面,加强学科之间联系,也培养综合能力.例如,课本中溶解度曲线图,除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物质随着温度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外,还可以了解学科之间联系的紧密性.这些图表、插图时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四、训练阅读习题

常听到学生反映,化学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可做起来就错.其原因是:学生不会读题、审题,搞不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讲解例题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审题,抓住题目中关键词句,找出解题突破口。

五、阅读兴趣的培养

1 阅读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质疑阅读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看书质疑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起点,要萌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必须依靠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积极思维状态.在讲授新课的开始,从旧知识中引出或从新知识中归纳,巧妙地提出质疑,引而不发,此时叫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指导学生看书,使他们自己找出正确答案.培养阅读能力应从启发阅读、探索讨论等方法人手,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学和解决问题能力.

2 做好实验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讲到缓慢氧化和自燃时,不是先讲概念,而是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演示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不到半分钟,就会看到滤纸先冒烟,最后发火燃烧,不用火点燃滤纸为什么能够燃烧呢?这个实验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是为什么?此时水到渠成,要揭开这个谜,答案就在课本的某页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打开课本,认真阅读之后加上教师适当点拨,最终找到答案.

3 适当增加科普知识或有关故事,培养阅读兴趣

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兴奋中学习,在兴奋中思维,有利于学生的智能开发.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又不能供给呼吸时,做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后,接着放投影片: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荒岛上,在高耸入云的石山的脚下有一条狭小的通道.方圆百里,荒无人烟.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带着一条狗从此通过,还没有出山谷,他的狗突然死去.他感到很奇怪,蹲下去,看个究竟,蹲下去以后,他再也没有起来.后来人们发现这条峡谷中有很多人和动物的尸骨,因此,人们叫这条峡谷是死谷.后来,科学家揭开了这个秘密,你能知道是什么秘密么?如果这个探险家不蹲下来,能走出峡谷么?

六、阅读方法的训练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则阅读这一环节可稍多花些时间,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一般对阅读的要求是:以看为主,自行默读,由快到慢,先粗后细,眼、脑、手并用,读、思、写结合.教师应明确,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初期要多花点时间影响一点进度,但随着能力的增强,学生学习进度会逐步加快,会产生得大于失的结果.

阅读教学的概念篇8

【关键词】阅读课本能力阅读教学,一直认为是文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未被数学数学教学所重视。一些带有阅读的题目,教师都主观认为学生应该读懂。这一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了许多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正确形成,严重降低了学习效率。笔者通过所教班级的多次调查表明:初中新生85%以上课前从不预习新课,复习时也就只做习题而不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即使对课堂教学中的指令阅读,也是匆匆流览、盲目求快、重点不清、不思不问,从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低,审题不清,解题屡屡失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一直围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教师为分数而教,只注重“满堂灌”的讲练,而很少研究如何运用数学阅读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认识到数学阅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给母校同学作报告时,特别强调:“只做题不看书是学不好数学的。”当今社会越来越数学化,要想读懂“自然界用数学语言写成的著名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益,而且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也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训练就要从课本阅读训练着手。下面笔者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很多学生认为只有语文、外语等文科类的课本才需要阅读,而把数学课本当成习题集、练习册,从不认真阅读课本正文。中学数学课本是根据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它是教学大纲深广度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教学要求的尺标,课本既是教师们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学生要学好数学,首先要把课本学好,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学生对课本学习一要有信心,二要深入,必须循序渐进,深钻细研,一步一个脚印,不留知识缺陷,只有这样,任何新知识都会学会,任何难点都会攻破,要相信自己的智力,坚信“由厚到薄”。另一方面,不能轻视每一部分内容,要深入挖掘,须知,数学知识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坚信“由厚到薄”,以少求多。阅读数学课本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锻炼自己对数学语言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数学语言精炼、准确、表达的意思贴切、严谨,说理透彻、明白,仔细读起来,回味无穷。

道理阐述得清楚明了真让人不去识记也忘不了,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课前导读,即预习性阅读。课前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通过预习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变被动课为主动听讲,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⑵课上研读,即针对性阅读。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检查学生课前阅读情况,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让他们阅读有关内容,并进行评议。另一方面,将数学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告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的范围和达到的目标,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巡视、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

⑶课后复读,即巩固性阅读。一节课、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之后,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性阅读,目的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组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网络。

2课本阅读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1概念的阅读

数学是一门公理化系统演绎性科学,它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要涉及。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的“形”和“数”两方面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因此,概念阅读时,必须搞清概念是怎样从现实生活和生产劳动等实例中抽象出来的,要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概念的理解才有血有肉,否则将是“干巴巴”的条文,概念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丰富的实际内容,同时也造成概念的难于理解和正确记忆。接着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尤其对一些特殊对象不可遗漏。如把算术根理解为“正数正的方根叫算术根”,则对算术根概念理解不全面、不完整。

学习概念时,必须“死枢”定义的词语,找出定义中关键的词语。数学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惜字如金,因而数学概念的叙述往往十分精炼,但在某种程度上却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则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加指导。同时,将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找出相异点和相同点,明确其区别。概念学习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对概念的巩固;心理学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在概念的引入和形成后及时进行复述,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其次,重视在发展中巩固;最后通过对概念的运用来巩固,将概念和定理、公式、法则等结合起来。

2.2公式、定理、法则的阅读

公式、定理、法则的阅读不仅要掌握它们的条件、结论和证明过程,更应考虑到它们是怎样被发现的?证明方法又是怎样想出来的?证明的关键是什么?这一些在课本中不一定有,但通过深入思考,会找到答案的。在阅读课本时,必须把上述问题牢记心头,随时自问自答一般说来,中学数学中许多的定理在现实世界中总能找到原型。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回忆、观察、测量等方法来帮助理解,对于较抽象的定理,可通过推理方法来发现。对于定理、公式、法则的证明,首先不要急于去看课本的证明过程,而应自己先进行试探,在试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论证能力,在遇有困难时,再去查阅课本,这样能容易发现自己不能顺利完成证明(计算、推导)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

由于证明时,自己先动手实践,因此完全有可能出现和课本中给出的证明不一致的现象,但通过自己实践得出的结果,可以获得“第二次发现”的喜悦。在阅读课本的证明时,必须注意在证明过程中,条件和结论是怎样转化的?使用什么概念和数学方法?在证明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掌握定理、公式、法则,还必须将它们应用于实际,懂而不会应用,不仅极易遗忘,而且也是徒劳的,“数学不做习题,如入宝山而空返”(华罗庚语),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加深理解,真正掌握,定理、公式、法则。阅读时,还必须注意它们的适用范围,否则,将造成错误。在证明和计算过程中,严禁杜撰“定理”,或想当然。定理、公式、法则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命题,而且它们的解法(证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在解答过程中孕育着丰富的数学哲理。因此,在阅读时尽可能地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其思想方法。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着化归思想.

2.3例题的阅读

例题在数学课本中占有很大篇幅,它将抽象的数学知认粉化为技能和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是对教学大纲深度和广度作定量分析的最好对象,并且为学生解题,在思路、方法和格式等方面作出示范。因此教师要象重视定理、法则、公式一样地指导学生例题的阅读指导,具体方法也和上述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例题阅读指导时,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就题论题上,要加强对例题的“类化”,即归纳总结出解此类型的思路、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目的。

阅读教学的概念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教材方法指导

初中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大量的作业挤尽了这一点点机动时间。初中生在数学课内、课外很少有时间充分阅读数学教科书。但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讨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初中数学教材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阅读是学生获得书本知识的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定义和定理等,掌握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解题格式、解题步骤、解题技巧,为独立完成练习题的解答创造了先决条件。

抓好了阅读这一重要环节,就使学生掌握了利用读书获得知识的自主学习方法,增强了自学能力,培养了初中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就会逐步养成独立阅读数学教材的好习惯,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好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数学自学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读懂初中数学教材的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引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指导,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套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有一套特殊的符号、特殊的表达方式、特殊的思维演练和特殊的表达过程。学生在读初中数学教材时,不仅要读懂教材上的叙述,知道它是怎样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的,而且还要学会能从模糊的实际生活事例中提取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论证或定量计算,会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数学知识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工作、生活、学习中的信息等等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初中数学教材

1.从初中数学知识结构来看,要指导好“四读”

(1)读懂新概念。任何数学新概念都是在旧概念不能表达新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概念时,不仅要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新概念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还应注意新旧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才能使学生读得懂、想得通。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新概念。

(2)读懂定理、公式、运算法则的内容及推导过程时,不能只记住语言、符号和形式,还应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以免用错或误用,造成错误。重点是把握实质,会灵活运用。

(3)读懂例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不少学生能看懂例题的解答过程,不会做习题,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读懂教材。学生在读题时,一定要与旧的例题、习题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联系,什么地方不同。教材上是怎样利用新知识、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才能正确掌握解题技巧,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4)读懂规律性结语。数学教材上的规律性结语通常是用黑体字给出的,它们都是对一大类知识要点的规律性的总结,语言精练、准确,需要学生咬文嚼字,逐字、逐句慢慢领会,才能正确地把握和领会实质。

2.从读书的方法上看,要指导好“三读”

(1)粗读。要求学生粗读一遍课文,能略知大意,了解教材内容的大概意思,对教材内容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细读作准备。

(2)细读。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阅读课文,认真钻研教材。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概念、段意和课文。并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标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部分。

(3)精读。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知识,完成了基础练习题之后,再精读课文。要学生认真思考,反复揣摸,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达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指导学生读初中数学教材时,一定要突出读数学教材的特点

(1)边读边圈点、作记号、画符号。标明重点、难点、关键,标出已经读懂了哪些,哪些还没有读懂。

(2)边读边思考。读概念、法则、定理中的关键字、词、句要反复推敲,删去这些有何变化,等式是否成立,进一步加深对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得到正确的认识。在读例题时,经常想一想,解题的思维过程、解题技巧有什么新颖的地方。此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哪种解法更简洁明了,从中可以悟出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对解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思想方法有什么提高。

(3)边读边对照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在读新知识时,注意分析这些新知识是在哪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来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新知识对解决哪些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有什么重要作用,对后续学习可起到什么作用。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读初中数学教材时,要先教方法,必要时,教师应范读或领读。要先给提纲、给时间,读时先慢后快。只有当学生逐步学会了阅读初中数学教材的正确方法,养成了好的正确的读书习惯后,教师的引导才可以逐步放手,最后让学生自读自悟。

阅读教学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9-0230-01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和未来社会要求人们不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必需具备其它阅读能力。如: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等。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数学阅读的特征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它是用已知的经验和思维能力来感受和认读语言符号、公式、图表、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征,认识这些特征,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又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1数学阅读的内容是数学符号、数学图表、数学术语等数学语言。阅读的原始知识积累和逻辑规则是公理、概念、法则、定理、性质及推理等内容。数学语言因为有符号而区别于自然语言,它一般具有特定性,概括性。简约、严谨的数学语言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1.2阅读的过程即数学思维的过程。数学阅读以积极的逻辑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需认真阅读和理解感知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彻悟。

1.3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适当的地方需通过推理去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2初中生数学阅读困难的成因简析

2.1数学学科特点

首先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特定的涵义,由于数学语言高度简明的特点,如不对一些符号和图表进行解释,则会一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

其次,数学概念所表达的对象都是自然界所没有的,比如最简单的自然数的概念,在生活中是没有相应对象的。我们可以说到超市买2瓶化妆品,但不可以说到商场买2。数学无论在语言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是非常抽象的,这导致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出现困难。

2.2学生没有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多做练习,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应付各种考试。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数学学习可以不读,所以没有必要去阅读材料,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没有阅读习惯,从而导致数学阅读困难。

2.3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讲为主,讲练结合。这种模式省时、学生接受快、能考出好成绩,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教材,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就更少,这就导致学生的独立阅读题目,独立理解题目的能力比较低,这就是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对策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抓好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能为将来一些理科内容的不断学习奠定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这些内容的兴趣、能力和良好习惯,为未来社会人的终生学习和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1加强对数学概念、原理、法则理解的指导

教师对一些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含义的理解较困难的学生,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原理、法则的理解上,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阅读,为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若能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则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要具体而精辟,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3挖掘数学的美育因素,激发数学阅读的兴趣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具有自己美的价值与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它的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学。利用数学向学生进行数学美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形成一种高境界的审美观点,增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3.4提供数学知识形成的一些背景材料

建构主义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读者的知识网络越完善,背景知识越丰富,便越有利于阅读。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数学的背景知识,在学生缺乏与所学的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充和提示。因为阅读内容中全新的知识,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读者是无法加工和认知构建的。所以数学教师不仅仅让学生在阅读数学教材时获取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把目光投到教科书之外,尽一切可能使学生的背景知识更广泛一些。

3.5及时反馈,让学生体验阅读成功的乐趣

阅读困难的学生最怕的是读不懂,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阅读的内容,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公布问题的答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够独立的学习数学,能够独立的进行思考,增强阅读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3.6培养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

(1)要善于把书由薄读厚,由厚读薄。

(2)注重数学概念的积累和数学语言的释义能力培养。

(3)分类导读,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应采用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如,从阅读策略方面可分为泛读、略读、精读、研读。根据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了解阅读、理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由阅读内容的特性可分为概念性阅读、命题性阅读、材料性阅读、问题式阅读。

(4)创设主动阅读的氛围。首先数学课程必需提供适当的情景,相信学生会读,能读;其次是提供丰富的材料,开展多途径阅读,大力挖掘数学阅读资源;再次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主阅读和阅读体验,并把握阅读时机,让学生在需要理解处,疑难易混处,升华提炼处阅读。

(5)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指导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方法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