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进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34

麻醉学进展篇1

        吸入麻醉药物的血/气分配系数和组织/气分配系数决定了药物诱导和苏醒时间长短。如吸入麻醉药具有较高的溶解度,那么诱导期间停留在血液里的药物就会增加,而脑内相应减少,所以诱导需要较长时间。七氟烷和地氟烷溶解度低,血气分配系数小,所以诱导和苏醒迅速。血/气分配系数也会受外界因素影响。体温降低时数值增加:而血液稀释后溶解度降低,系数减小。吸入麻醉药物诱导时肺泡浓度与吸入浓度比值(fa/fi)随着药物溶解度降低而增加,氧化亚氮的fa/fi比值最高,其次为地氟烷,氟烷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因而fa/fi比值最低。

        吸入麻醉诱导时,快速增加吸入浓度容易产生药物的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呛咳、屏气、喉痉挛和流涎等,尤其是没有使用术前药物的患者,其中义以地氟烷为显著。儿童发生呼吸道刺激反应的机牢高于成人两倍,这容易导致儿童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生缺氧,因此地氟烷不适合儿童麻醉诱导。如果诱导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则能够降低地氟烷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氟烷和七氟烷因为没有气道刺激反应,因而适合于儿童麻醉诱导,七氟醚的诱导快,对于循环的下扰较小,苏醒快,并且没有肝脏毒性顾虑,因此在儿童麻醉诱导时多被采用。但是也有研究认为氟烷能够提供比七氟烷更好的插管条件,这是由于高脂溶性的氟烷在肺泡内的浓度比较稳定。

        吸入麻醉药物通过血流分布全身,根据血液灌注程度不同,麻醉药物分布也存在时相差异。药物与血流丰富组织(脑、心脏、肝脏、肾脏等)达到平衡的时间仅为10分钟,肌肉和皮肤组织需要4小时才能达到平衡,而脂肪组织需要30小时才能达到半量饱和。肥胖患者脂肪组织中血流相对高灌注区域,如心脏周围、肾脏周围、肠系膜和网膜脂肪等较多,它们能够储存大量高脂溶性吸入麻醉药,在麻醉苏醒期,这些部位的药物重新回到血液,从而延长苏醒时间,因此需要格外注意。对于肥胖患者使用低溶解度的吸入麻醉药物,不会影响这些患者的苏醒时间。地氟烷和七氟烷脂溶性低,并且具有较高的mac-awake值,其苏醒速度甚至快于异丙酚麻醉。

        吸入麻醉药物大部分以原形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部分在体内经过代谢排泄,也有极少的一部;分通过皮肤和内脏器官,手术创面排出体外。吸入麻醉药物的排出速率主要与其血液溶解度有关,低脂溶性的新型麻醉药物如七氟烷和地氟烷具有苏醒迅速的特点。

        衡量吸入麻醉药物的临床麻醉效能时,通常采用mac和mac-awake两个指标。mac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50%的动物对于超强疼痛或伤害刺激不产生体动反应的最低肺泡吸入麻醉药物浓度,它是药理学中ed50、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mac-awake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50%的受试者不能对命令产生正确反应时的呼气末麻醉药物浓度。mac和mac-awake分别反映吸入麻醉药物制动和意识消除(抑制学习记忆)的效能。

        人类和不同种属动物(人鼠、小鼠、狗、兔、猫、猪)的mac没有非常明显差异,况且这些数值差别可能是实验研究时动物的年龄和温度影响所致,这提示决定mac的基因在不同动物中相对保守。

脊髓是介导吸入麻醉药物制动反应的主要中枢。mac定义中超强刺激主要指:手术切口、夹尾、置放喉镜、电刺激等,而气管插管的刺激强度高于超强刺激,抑制这类刺激时药物浓度也高于1mac。临床麻醉通常采用比1mac高10%-30%的吸入浓度来保证大多数患者都能够产生制动效应。

        mac是年龄为40岁左右人群的平均数值,多数吸入麻醉药物mac数值受年龄影响,小于l岁时 mac最高,以后每增加10岁,mac降低6.7%左右。针刺能够适度降低吸入麻醉药物的mac。使闲阿片类镇痛药物和/或其他镇静类辅助药物也可以降低mac,3μg/kg的芬太尼就可使地氟烷的 mac从0.63降至0.32,这与它们均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经细胞有关。

       随着体温的降低,动物的mac也相应减少,体温每降低1℃,mac降低4%-5%,20℃时就不需要麻醉药物了。然而体温降低对于氧化亚氮的 mac影响微弱。

        妊娠能够增加吸入麻醉药物效能,降低mac,这可能与妊娠期间孕激素浓度的增加有关。

        mac-awake和mac比值可用于衡量估算吸入麻醉时患者的苏醒时间。该比值随着药物种类不同而各异,常用吸入麻醉药物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的mac-awake是其mac数值的1/3。氟烷的比值超过亍50%,而氧化亚氮的比值达到60%以上。mac-awake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它与mac的比值不随年龄变化。

        阿片类镇痛药物降低七氟烷的mac-awake作用微弱,它们能够降低麻醉期间抑制体动反应的吸入药物浓度,但是不影响苏醒时吸入麻醉药物浓度,所以,阿片类药物对于吸入麻醉药物苏醒时间的影响较小。

        mac-bar是指抑制外科手术刺激产生自主反应时的肺泡浓度,对于复合使用60%的氧化亚氮的异氟烷和地氟烷,它们的mac-bar是mac的1.3,而成人七氟烷的mac-bar是mac的2.2。

        吸入麻醉药物存在浓度效应和第二气体效应。氧化亚氮能够增加密闭腔隙的气体容积,它不仅能够增加肠道、胸腔内气体的含量,同样也可以进入气管导管气囊,喉罩内囊,swan-ganz导管末端气球,增加它们的容积,这些都可能会加重组织损伤。

        采用乳化技术使吸入麻醉药物能够直接用于静脉注射。该方法的优点可能是其具有更短的诱导和苏醒时间,目前已有多种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物乳化制剂用于动物实验的研究报道,但是其人体药理学研究还需要全面深入仔细的探讨。 

参 考 文 献

[1]李进,丰新民,袁世荧.乳化吸入麻醉药的研究进展[j];华中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2]王立文,张宏.吸入麻醉药对肌肉松弛药效应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3]杨昭云,徐军美.吸入麻醉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年05期.

[4]张军,梁伟民,顾华华.不同浓度吸入麻醉药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年10期.       随着体温的降低,动物的mac也相应减少,体温每降低1℃,mac降低4%-5%,20℃时就不需要麻醉药物了。然而体温降低对于氧化亚氮的 mac影响微弱。

        妊娠能够增加吸入麻醉药物效能,降低mac,这可能与妊娠期间孕激素浓度的增加有关。

        mac-awake和mac比值可用于衡量估算吸入麻醉时患者的苏醒时间。该比值随着药物种类不同而各异,常用吸入麻醉药物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的mac-awake是其mac数值的1/3。氟烷的比值超过亍50%,而氧化亚氮的比值达到60%以上。mac-awake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它与mac的比值不随年龄变化。

        阿片类镇痛药物降低七氟烷的mac-awake作用微弱,它们能够降低麻醉期间抑制体动反应的吸入药物浓度,但是不影响苏醒时吸入麻醉药物浓度,所以,阿片类药物对于吸入麻醉药物苏醒时间的影响较小。

        mac-bar是指抑制外科手术刺激产生自主反应时的肺泡浓度,对于复合使用60%的氧化亚氮的异氟烷和地氟烷,它们的mac-bar是mac的1.3,而成人七氟烷的mac-bar是mac的2.2。

        吸入麻醉药物存在浓度效应和第二气体效应。氧化亚氮能够增加密闭腔隙的气体容积,它不仅能够增加肠道、胸腔内气体的含量,同样也可以进入气管导管气囊,喉罩内囊,swan-ganz导管末端气球,增加它们的容积,这些都可能会加重组织损伤。

        采用乳化技术使吸入麻醉药物能够直接用于静脉注射。该方法的优点可能是其具有更短的诱导和苏醒时间,目前已有多种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物乳化制剂用于动物实验的研究报道,但是其人体药理学研究还需要全面深入仔细的探讨。 

参 考 文 献

[1]李进,丰新民,袁世荧.乳化吸入麻醉药的研究进展[j];华中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2]王立文,张宏.吸入麻醉药对肌肉松弛药效应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麻醉学进展篇2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麻醉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调查和研究,为我国基层医院麻醉护理工作开展之路的探究提供参考。方法:比较国内外麻醉护理工作的成熟运作情况,找出差距与落后原因,参考发达国家相关运行机制,加快我国麻醉护理工作尤其是基层医院的麻醉护理工作的开展。结论:我国的麻醉护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定性、定位的问题。近年来,由于麻醉学科的迅猛发展和麻醉学科工作量与内涵的不断扩展,促使医院与麻醉师对麻醉护理护士的需求越发强烈。我国应结合国情与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基层医院麻醉护理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基层医院;麻醉护理;麻醉学;发展

在我国,虽然麻醉护理的开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近年来培养麻醉护理人员等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1]。综合我国的国情,麻醉护理工作的开展并不平衡,南北方医院、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缩小差距、开展基层医院麻醉护理工作对于我国医疗体制的完善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国内外麻醉护理的发展现状

1.1发达国家麻醉护理的发展概况:麻醉护理工作最早提出于美国,1931年,美国成立了麻醉护士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nurseanesthetists,aana)[2]。而随着医疗、麻醉学科的发展,麻醉护理也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根据wHo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共有一百多个国家的护士参与了病人的麻醉与护理工作。在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发达国家,麻醉护理工作已非常普及,伴随着该项工作的发展,麻醉护士协会也在其他国家相继成立。并围绕麻醉护士的工作内容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交流频繁,内容十分丰富。

1.2我国麻醉护理的发展概况:相对于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麻醉护理工作开展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旧模式很难应对当前与日俱增的手术与麻醉需求。1998年,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医院先后开展了麻醉护理工作,但是大多规模较小,缺乏统筹[3]。由于自身的国情,使得我国在开展麻醉护理工作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麻醉护士的职责与工作内容也存在着巨大差别,尚无统一共识。近几年来,麻醉学界对于开设麻醉护理专业及增设麻醉护士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麻醉护理方面的人才能够减轻麻醉师的负担。但是我国目前对麻醉护士的职责定位并不明确,很多相关领域还是空白。所以,发展麻醉护理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当务之急,尤其对于基层医院,麻醉护理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基层医院发展麻醉护理的重要性与遇到的问题

2.1麻醉护理工作的目的及工作内容:麻醉护理工作的开展将大大减轻麻醉师的工作负担,使得麻醉师能够有更多精力关注麻醉质量,从而增加手术麻醉病人的安全系数,并且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医疗教学当中。由于医生与麻醉护士专业性质不同,对患者的思考角度也不相同,麻醉师的专业知识与麻醉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的结合会使麻醉的质量更高。在我国,麻醉护理专业人员的工作内容与其他护士的日常工作不同,主要是从事重症监护室(iCU)、麻醉恢复室(RR)和麻醉科门诊患者的护理与监测工作,以及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和药品器械的管理工作等[5]。

2.2基层医院开展麻醉护理工作所遇到的挑战: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麻醉学科的发展,在我国的三级医院现在已经具备了专业的麻醉护士队伍。但是在基层医院,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麻醉护理多是由手术室护士承担。这种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制约着麻醉护理的发展。由此可见,完善医疗队伍,培养专业麻醉护理人才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要求,在2005~2010年期间,要分步骤的在急诊急救、重症监护室等重点护理领域开展护士培训[5]。因此,我国的大中专院校应顺应时展和市场需求开设麻醉护理教育,构建麻醉护理专业。从而加快麻醉护理相关人员的培养,满足各大医院人才需求,填补相关空白领域。

3对基层医院开展麻醉护理的探索

3.1借鉴国外模式,发展国内麻醉护理事业。麻醉护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已普及。其先进的管理方法、培养模式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基层医院麻醉护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拥有成熟的麻醉护士培养方案――毕业后教育,即在护理学专业毕业后还要进行为期2~3年的麻醉学专科培训。只有经过再次相关教育的人员方可向美国麻醉护士协会提出申请注册。目前这种培养模式已被日本、泰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等地区相继采用。除了先进的培养模式,麻醉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设置也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其比例约为1∶1~2。在我国台湾,麻醉师与配备的麻醉护士比例已经达到了1∶4。以上实例说明麻醉护理事业在国外已经十分发达,其准入机制和培训方案都已成熟和规范,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国情和国外经验,积极开拓创新,探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护理事业。

3.2人才储备与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医疗卫生的迅猛发展与麻醉学的日益完善对麻醉护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麻醉护理人力资源及其专业素质不能完全适应麻醉学科的发展。稀缺的麻醉护理人才成为制约我国基层麻醉事业发展的最大挑战。各种医疗器械的更新、麻醉技术与药物使用的延伸、各种现代化的急救技术都会带来诸多法律上和伦理上的变更。这就对麻醉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①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②熟练地技术操作;③过硬的麻醉学科知识;④深厚的急救和生命监测技术;⑤拥有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即能够从事麻醉专科护理和普通临床护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6]。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麻醉护理特色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关键。在确定队伍建设和师资结构时,应当率先选取在教学领域和临床领域中优秀的教师作为骨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支持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硕、博研究生学位,继续深造;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构建人才队伍;③教学与临床相结合,寓知识于实践当中,知行合一。

3.3加大国家法规、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目前我国的卫生行政部门对麻醉护理工作的职责、权利、编制、义务尚无明确规定,由于缺少相关政策、法规、法律的支持,就使得麻醉护理的临床地位模糊,专业的麻醉护理人员在临床科室无法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在进一步的临床治疗中难以达到病人和医生的双重信任,工作起来难度很大。而在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承担着麻醉护理的任务,多数人员的工作内容停留在术前准备、供应药品和治疗记录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上。在基层医院开展麻醉护理工作量巨大,前期投入多,见效慢收益小,这些因素也在制约着中国基层医院麻醉护理事业的发展[7]。

完整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完成各项工作的保证,也是医疗质量的根本。所以,应实行质量控制管理,用完整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麻醉过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加强麻醉师、麻醉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在术前检查、术后观察的交流与沟通,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4基层医院麻醉护理工作的发展前景:虽然我国的基层麻醉护理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来自麻醉学界多年的声音以及市场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需求让我们看到了麻醉护理事业强大的生命力。一个专业的成熟与否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一般受社会关注的学科或专业其发展的速度也很快。但就目前来看,社会对麻醉护理事业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一方面,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与机关对此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还不了解这一崭新学科;另一方面,麻醉护理作为护理学与麻醉学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并不成熟,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如果人们对这一新鲜事物的认识期缩短,基层医院的麻醉护理事业将会得到快速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忠勇,刘华光,刘玉昌.基层医院麻醉科建设及管理.青岛医药卫生,2006,38(1):75

[2]王志萍,曾因明,季永,等,对我国麻醉护理学专业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28

[3]杨丹莉,龚其海.促进临床药理学教学效果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83

[4]辛丹,陶玉霞.局部浸润麻醉患者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8):1520

[5]边巍,陈立明.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6,20(2):549-550

麻醉学进展篇3

【关键词】麻醉医师  自身素养  业务水平  地位  作用  挑战

        近几十年来麻醉学得到迅猛的发展,现代麻醉学已发展成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危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麻醉亦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麻醉医师,作为外科手术的先锋,亦面临着新的挑战。

        1  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一位优秀的麻醉医师,首先必须具备优良的品德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还应具备良好的气质和性格特征以及良好的专业素质及心理素质。由于他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手术医师,而且要相互配合完成各类手术,所以作为麻醉医师,应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并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

        2  业务水平

        2.1作为一名麻醉医师,首先,他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麻醉医师应该对内、外、妇、儿、传等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指导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麻醉的选择及术中用药。

        2.2各级医院应严格实行临床麻醉执业人员准入制度。麻醉医师必须持有临床《医师资格证书》,严禁不具备医师资格的人员从事临床麻醉,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麻醉医师应不断学习加强“三基三严”训练,进行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以提高麻醉医师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进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现代麻醉学是一门与基础医学密切结合的临床学科,在相关学科发展的同时,麻醉医师也在孜孜不倦地探讨手术对机体的影响和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死亡与复苏的规律,了解生命过程急性非常时期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实践。所以麻醉医师应不断学习各分支学科的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2.3由于医疗器械价格的大幅度下降,麻醉监护设施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大部分监护设施属进口设备,因此要求新时期的麻醉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外语及计算机等一系列边缘学科的知识,不断武装自己,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2.4每位麻醉医师,无论工作多么优秀,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总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时当事人往往会感到惊慌失措,考虑问题常常丧失了逻辑理性,这就需要大家有一个团队精神,迅速反应,特别是一些专家或科室高年资医师应担负起抢救病人的责任,以尽量减轻对病人的损害。

        2.5麻醉与手术历来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停地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麻醉科与手术科室之间的目的(术中平顺)和利益(经济收入)是一致的,这就是合作的前提,具体方法:(1)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舟共济;(2)无论是手术医生还是麻醉医生,都应严格执行保持性医疗制度;(3)术中说话一定要注意方式与方法;(4)各科主任之间的关系要不断地协调,经常需要全方位的沟通;(5)出现问题,关键时刻敢于据理力争,做到有理、有节、有利。

       3  自身地位

        作为一名麻醉医师,对自身的地位应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麻醉战线的医务人员都在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无名英雄”的社会与经济地位都还很低。普通人群及患者,甚至很多医务人员对麻醉工作都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

        鉴于此,我们应该提高麻醉科在综合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麻醉科在综合医院的手术科室中位于一个举足轻重的“中轴”的地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医院领导考虑到麻醉科的重要性,时常往“中轴”加油或加润滑剂,可以说半个医院(整个手术科室)就呈现一个良性的循环。

        医院领导对科室的重视程度还有赖于:(1)麻醉科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室的严格管理;(2)努力搞好医、教、研工作;(3)麻醉科主任在医院和中层干部中的地位、威信和影响。

        在现代麻醉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板报、橱窗、网络、报刊及新闻媒体来进行宣传,使人们对麻醉专业的一般知识有所了解。麻醉学专业性很强而且风险性很大,我们呼吁卫生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麻醉医师的社会与经济地位,考虑对麻醉医师的职业风险进行投保,适当提高保险金额;建议普及麻醉前谈话、签定麻醉前协议书,出版规范各种麻醉技术、麻醉操作、麻醉用药指南,以尽量减少医疗纠纷,避免麻醉医师无谓地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指控;同时麻醉医师在围麻醉期应严格执行各种麻醉技术操作规程以及用药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掌握麻醉深浅,最大限度地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4  现代麻醉医师应发挥的作用

        麻醉医师总是在最危重、最紧急的关头出现在病人身边,不仅肩负着病人的安危,而且还要为手术等治疗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麻醉操作应规范、熟练,麻醉方法应灵活多样;正确地判断和处理常见及少见的麻醉并发症,更重要的是要预防这些并发症;麻醉用药要合理、正确,恰到好处,保证药物对脏器功能影响最小,最好能使各种药物的副作用互相抵消,在现有条件下,选择最佳、最合理、最熟悉的麻醉方法;不断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了解及追踪国内外麻醉学动态及发展趋势,开拓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善于发现问题,更善于总结经验。

麻醉学进展篇4

《临床麻醉学》课程共有38章教学内容,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回顾过去3届的教学进度表就会发现,内容紧凑,章节删减非常困难。前期的绪论和各种基本麻醉方式基本介绍的章节位置无可撼动。Cea麻醉均有强烈的专病麻醉色彩,是麻醉基本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在专科麻醉中应用的最好体现。如果课程安排太早,学员很可能听不懂,吸收不了,效果事倍功半。日常麻醉学授课都是大班课,每个章节3个课时,总计120分钟。Cea麻醉的授课时间相对较短,6次试讲下来,平均约45分钟就可把疾病背景、外科术式、麻醉注意事项等讲授清楚。因此,教研室决定将Cea麻醉以讲座的形式安排在《临床麻醉学》最后一次大班课,适度延长当天上课时间,要求为必修,但目前所讲授内容并不纳入考核体系,学员可以毫无压力认真听课,术后参与讨论。

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麻醉”课程的人员安排

作为专病麻醉,并不是职称越高,临床麻醉水平越高。很多教授多年来从事亚学科麻醉,在其他麻醉领域可能造诣颇丰,但是在Cea麻醉领域不一定很强。因此,Cea麻醉的主讲教员必须需要精心遴选,尽量由主持Cea专病麻醉6个月以上的麻醉医师担任,且具有讲师以上级别。从2012年开展Cea麻醉后,相关麻醉的优化从未停止。为了更好地提高麻醉质量,笔者在临床上一直在努力改进麻醉方式、麻醉用药及各种麻醉技能,历次学习班授课的幻灯都有变化。可以说,每一阶段的Cea麻醉都有其时间特性,主讲教员首选预开课期间正在从事Cea专病麻醉的讲师或教授担当。

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麻醉”课程的内容安排

1.Cea患者人群特点及颈部相关解剖。作为背景资料,必须向学生介绍清楚Cea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65岁。其中70%以上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缺血等内科基础疾病,30%左右有tia、反复脑梗等神经系统病史。此类患者的麻醉分级均在aSaiii级以上,属于高危麻醉。如此很容易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麻醉医生很少关注颅内wiLLS环,在本次课上就是重点关注内容。此处,应该张挂临床解剖示意图,详细讲解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在颅底组成的前后交通动脉系统。此外,按图讲解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前者为压力感受器,位于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血管壁外膜下,能够感知血管壁的张力,对血压和心率进行调节。后者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是机体内一种化学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快、加深。特别需要跟学生指出的是外科医生进行Cea手术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窦缓,就与压迫颈动脉窦相关。课后指导学生互摸颈动脉窦,明确其体表定位。

2.Cea的麻醉管理目标。不同于其他手术的麻醉,Cea的麻醉目标:术中尽力维持足够的脑血供和氧合,同时避免心脏受到缺血性损伤,减少围术期各种不良刺激,提供快速、平稳的苏醒方式。在课堂上至少需要6分钟左右时间逐条进行解释,力求清晰,学生只有明白了麻醉目标,才能够对如何去做产生兴趣。

3.麻醉方式的选择与实施。目前通用的麻醉方式有两种,全麻或颈丛阻滞。这两种麻醉方法在《临床麻醉学》前期课程均已学过,此处可以选部分相关问题进行提问,促进教学互动。颈丛阻滞本身效果不确切,尤其是颈深部操作时常常需要局麻辅助外加语言安抚才行,此类手术又要求患者头部过度后仰,加之头部很多敷料、无菌布遮盖,患者的不适感非常强烈。随着麻醉学的不断发展,安全舒适成为麻醉的主旋律,颈丛阻滞基本上已经被淘汰,这段教学内容可以插播一些麻醉录像予以辅证。全麻诱导、全麻维持、全麻复苏、诱导性升压和控制性降压等环节都有独特之处,授课教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讲解。此处必须跟学生强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目前所授课内容是比较正规、先进的麻醉技巧。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将来肯定会有更加优化的麻醉进展,甚至若干年后也许现在的部分内容是错误的,总之让学生学会批判地继承,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高度的责任心。普通手术麻醉结束后,送至监护室,基本不需要继续管理。但是Cea麻醉必须在整个围术期全程无间隙的进行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监测。在paCU很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功能不全、和脑血管的意外。全麻拔管后出现血压高是非常常见并且相对比较容易处理的,但是如果术后出现了低血压就要高度重视围术期心梗和心衰的可能。物的残余和颈部血肿都可以使患者呼吸困难;术后脑梗也有一定的发生率,除了与手术因素有关外,还可能与诱导后长时间的低血压、夹闭期脑缺血相关。而术后脑出血则多与苏醒期高血压控制不力有关。此类并发症,麻醉医生虽然无力去避免,但是绝对能够早发现,进而整合医院力量及时去处理,提高医疗质量。用幻灯片形式展出Cea麻醉术后心衰、术后脑梗和术后脑出血的真实病例,让学员真实感受到麻醉医生责任的重大,更好地为将来走向临床麻醉打下心理基础。

四、预期与展望

麻醉学进展篇5

安徽籍患者黄某,患有严重的主动脉瓣疾病多年。近来经常出现胸闷、气急和心绞痛,并有早期左心衰症状。我们仔细检查后,发现患者早年有过肺结核病史,且伴有老慢支、肺气肿等肺部疾病,若采用常规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方式,心脏手术后很可能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

经过心胸外科与麻醉科、针灸科多次讨论,我们决定对黄某采用无气管插管的针刺麻醉方式进行心脏手术。经过10天的术前准备,我们成功地为黄某施行了针刺麻醉下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针刺麻醉的优势凸显,患者恢复迅速,未出现任何肺部并发症,医疗费用也比常规全身麻醉手术节省了一万多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刺麻醉技术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且在海外引起轰动。但因种种原因,“针刺麻醉”后来渐渐退出手术舞台。如今新的时期面临新的医疗形势,国家号召大力挖掘传统医学优势,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针刺麻醉技术又开始步入医学前沿,并且旧貌换新颜。

我院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大力开展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截至2007年底已实施了300余例手术,其中针刺麻醉心脏手术已突破10台,手术矫治的心脏疾病病种由单纯的先天性心脏病,扩大到单瓣膜和双瓣膜风湿性心脏病,手术患者年龄最大可达70岁。

“伪科学”还是“真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针刺麻醉手术走入了一些误区。当时,过分强调患者的“完全清醒状态”,将手术中病人能“喝水”、能与医务人员对话作为针刺麻醉效果显著的标志。同时,有些地区对适应证的选择不够谨慎,对患者勉强采用针刺麻醉,造成部分手术麻醉效果不佳,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心理创伤。

由此,原本极有发展前景的针刺麻醉手术逐步陷入彷徨之中。甚至在本行业,一度将针刺麻醉心脏手术视为“伪科学”。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全国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的工作基本停顿。

随着对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的理念得到更新和发展,原来“术中力求患者保持完全清醒”的传统理念逐步改进为“保持患者在无痛苦、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接受手术。也就是说,过去的单一针刺麻醉方式改变成了针药复合麻醉。具体方法是,在针刺麻醉的同时,辅以适量的和镇静镇痛药物,但其剂量只有原来的1/10。

由于针刺麻醉理念的改进,针刺的穴位和强度有了调整,辅助药物的选择和注药时机也有了改进,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时间大大增加,以前针麻手术中心脏停跳时间不易超过30分钟,现在则已达一小时以上,从而保证了复杂手术的顺利进行。

针刺麻醉是如何进行的

如今的针刺麻醉技术,还包括了术前腹式呼吸锻炼、专项心理指导、针感和手术耐受性测试等方面,更加人性化,更加安全高效。术前准备时间约需一周。

心脏手术过程中,针灸科医生将约6根银针对称地扎在患者手臂内侧的郄门、尺泽、中府等穴位上。银针底部连接着的仪器,以0.2毫安培电流频率持续刺激穴位,在神经和经络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内组建了一张镇痛网。手术时,病人除痛觉变迟钝外,其他各种感觉和运动功能仍正常。因此,病人可与医生合作,有利手术进行。针刺麻醉手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一般都比较平稳,手术后并发症少,伤口痛也较轻,因此术后康复较快。

针麻因为无过敏、麻醉意外等顾虑,应用比较安全。一些心、肺、肝、肾等功能不良或年老体弱、休克等不宜采用药物麻醉的患者,依靠针麻技术也可放心接受手术。

优势独特前景广阔

针刺麻醉虽然安全、有效、生理扰乱少、术后恢复快、简便易行,但针麻对某些部位手术或某些病例还有镇痛不完全、内脏牵引时有不适反应、有时肌肉不够松弛等情况。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药物)复合麻醉是一条可行的方法。这样,无论从伦理上还是从麻醉效果上均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极大地减少了麻醉剂量,减少了副作用和并发症,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

针麻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麻醉器械,操作较易掌握,在特殊时期如灾难救治时还具有独特的优势。

背景资料:我国针麻基础研究重新启动

由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已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浙江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参与。

麻醉学进展篇6

1管理和构建麻醉恢复室

构建麻醉恢复室主要包含临监护仪、心脏除颤仪以及麻醉呼吸机等相关的临床护理设施。在临床麻醉管理进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对麻醉恢复期病人的情况实施仔细的观察,并且给予病人对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提升临床麻醉的品质,有效降低全身麻醉恢复期病人的麻醉风险,以此来帮助病人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2管理和维护麻醉仪器

根据临床护理的需求,麻醉科室可以适当购买必要的、先进的麻醉设施,并且要为科室中全部麻醉设施构建档案,包含记录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方式、品牌、价格以及入科时间等。要对科室中所有设施的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将档案进行统一管理,也可以与医院的资产科进行共同管理。麻醉护理人员应当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从而熟练掌握这些设施设备的特殊性能与使用方式以及各种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方法,强化这些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2]。倘若这些设施出现较大的故障无法正常使用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当第一时间与厂家或者技术人员取得联系,方便及时解除故障,保障这些设施的正常使用。此外,麻醉科室中全部的设施都必须贴上对应的标签,标注设施的名称与型号、分类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手术间号、资产价格以及安置地点等,并且由麻醉护士统一管理。

3体外循环术中血气、电解质和aCt监测

在对体外循环手术病人进行手术麻醉的时候,麻醉师应当提前来到岗位对手术器械以及药品实施清点,在手术进程中护士要仔细记录与检测病人的电解质数据与血气,认真检查手术进程中激活促凝血时间,同时要帮助手术医生置管构建中心动脉穿刺与静脉穿刺。

4一次性耗材和麻醉物品的管理

首先准备好体外循环的麻醉药品。比如在进行心脏手术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病人的性别、体重以及年龄等相关的资料,并且在进行手术的前一天就应该准备二腔中心静脉穿刺包以及三腔中心静脉穿刺包等物品,同时要准备好氧合器、体外过滤器、肛温所需的泡式或膜式灌注管道、鼻温、漂浮管道、动脉穿刺包、体外转机等。在进行临床麻醉的进程中,操作医生必须要做到得心应手,提升麻醉的品质,以防出现恐慌的情况;其次准备好特殊麻醉物品。在实施麻醉的进程中,整形手术、胸外科手术、脊柱手术以及神经外科手术等进行麻醉,都需要用到加强型钢丝气管插管、双腔支气管插管、支纤镜以及喉罩等相关物品;最后准备好普通的麻醉物品。以各个手术室的麻醉桌作为基本单位,根据医院手术室的具体情况,针对麻醉物品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麻醉桌中应该包含电管导管、口咽通气道、牙垫、连接管、插管喉镜、听诊器、三通、麻醉常用处方以及心脏电极片等相关物品,每个麻醉桌都应当构建详细的桌内物品与药物清单。在手术完成后,要立即进行查对、清点、补充以及记录,要保障这些物品和药物的完整性,并且要对麻醉用品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3]。

5精神类药品和毒麻药品的管理

毒麻药物主要包含瑞芬太尼、芬太尼、杜冷丁、舒芬太尼、力月西、麻黄素、以及吗啡等,针对这些药物要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并且针对专用的红处方要实施专门的记录与管理,由专人负责管理,从而提升这些药品使用的有效性与正确率。常用的麻醉药品主要包含肌松药、丙泊酚以及升压药等。针对这些药物,必须要做到在手术使用之后及时做好对应的清点工作,要仔细核查针对这些药物的处方,在保障数量以及种类没有出现错误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补充,方便以后使用[4]。

麻醉学进展篇7

关键词:临床麻醉麻醉护理管理麻醉质量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36-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麻醉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适应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麻醉护理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麻醉护理管理,降低了麻醉风险,提高了麻醉质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麻醉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专业的学科,它包括了麻醉复苏、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对麻醉护士的操作规范及护理质量管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临床麻醉工作中麻醉护理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麻醉护理质量管理,探讨其管理内容及方法,为今后的实际临床管理应用提供参考。

1麻醉恢复室的建立与管理

建立麻醉恢复室,应该包括监护仪、麻醉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等。在临床麻醉工作中,通过临床麻醉护士的精心观察和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全麻恢复期的病情变化,可以极大地降低患者全麻恢复期的风险,提高麻醉质量,全力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复苏期。

2麻醉仪器的维护与管理

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必须的麻醉仪器设备可以通过购置新的入科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同时,应该建立设备档案,比如详细记录设备品牌、入科时间、价格等。登记记录好科室仪器设备的详细数据,统一管理,且与医院资产科同档管理。认真学习、努力摸索,做到全面熟悉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基本性能特点,把握好各种设备的维护,对常见故障要做到熟练处理。当仪器设备出现较大故障的时候,要及时与工程师和厂家取得联系,及时对其进行维修,尽快投入应用,确保麻醉工作顺利进行。以手术间为单位,将麻醉设备按各科手术性质特点,按品牌把监护仪和麻醉机进行有效放置。各科里的仪器设备,都应贴上医院设备管理专用标签,并对设备的名称、设备型号、分类号、出厂日期、生产厂家、手术间、资产价格、安置地点、麻醉护士签名等进行登记。

3体外循环术中aCt及电解质、血气监测

体外循环手术在麻醉的时候,应该提前到岗,检查用物是否齐全、药品是否齐全,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动脉穿刺置管术和快速建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同时,测定术中激活促凝血时间,确保电解质及血气数据的监测准确无误。

4麻醉物品及一次性耗材的管理

首先,准备好体外循环。比如在心脏手术中,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在进行手术的前一天下午,将相应的二腔中心静脉穿刺包、三腔中心静脉穿刺包准备好,同时还需要准备好的有肛温、鼻温、漂浮导管、动脉穿刺包、体外转机所用的膜式或鼓泡式氧合器、体外过滤器、灌注管道等。第二天实际临床麻醉的时候,医生才会显得得心应手,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提高麻醉的效果。第二,准备好特殊麻醉物品。实际临床应用中,整形手术的麻醉和胸外科手术的麻醉,以及脊柱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的麻醉,都应该准备相应的加强型钢丝气管插管、双腔支气管插管、支纤镜、喉罩等。第三,一般麻醉物品的管理。根据医院手术间的多少,每间手术间又以麻醉桌为单位,进行详细的查对管理,麻醉桌内应该有普通的药品,以及各种规格的据点管导管、口咽通气道、牙垫、连接管、插管喉镜、听诊器、三通、麻醉常用处方、心脏电极片等。设立物品清单和麻醉卓内药品清单,手术完毕之后,没天都应该进行查对、清点、补充、记账,确保物品及药品不丢失,长期做到心中有数,方便使用,严格做到管理查对。

5毒麻药品类及精神类药品的管理

毒麻药品及二类精神类药品主要包括了瑞芬太尼、芬太尼、度冷丁、舒芬太尼、力月西、麻黄素、吗啡等。对这些药品的管理,实行专人负责责任制,使用专用账册、登记用专用红处方,且保存其处方至少5年。在实际临床管理过程中,建立毒麻药品使用登记本,根据医院手术间的多少,每间手术间为一个单位,固定支数的毒麻药品药盒与手术间数目相匹配,每天上午在麻醉之前,麻醉医生签字后再领取毒麻药品盒,手术结束之后,仍然以盒为单位,红处方数目与空安瓿相符合,建立毒麻药品登记本,补充交接后仔细记录在登记本上,且签上查对人的名字。确保毒麻药品无漏开、无遗失。根据医院实际手术间的多少,建立常用清单、固定支数。常用有肌松药、丙泊酚、升压药等。每天手术结束之后清点药品,且与处方核对,确定无误的情况下,在补充基数,以备次日使用。

临床麻醉工作中麻醉护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的是常规日常护理管理内容,也有的是细致入微的步骤程序,这些都需要一丝不苟、严谨的执行,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麻醉质量的提高,降低麻醉风险。在实际临床麻醉工作中,要避免出现查对不仔细、不能坚守岗位、违反操作规程等护理缺陷。还要避免护理常规操作不熟练、机能和基本理论知识缺乏等知识缺陷。在实际临床麻醉护理管理中,要不断努力学习,以高尚的医德、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护理工作,提高麻醉护理质量,从根本上保证麻醉风险的降低。促进麻醉护理管理从对症处理模式逐渐向预防综合治疗模式转变,降低高危事件、突发事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实现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莉,邓妮惠.麻醉护理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的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95

[2]戴红霞,张石红,高超.麻醉复苏护士的设置与使用与麻醉恢复室动作管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10):248~249

[3]冯宝琴,梁群,谭惠芹,陈碧舒,甘白水,彭凤韵.术中肢体被动活动对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0):1156~1157

麻醉学进展篇8

[关键词]麻醉学综合性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2-007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高校实践育人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尤其是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医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

麻醉学是一门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和其他学科密切结合的学科,它来自于临床医学,同时又对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麻醉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既存在显著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一、麻醉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适用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外科手术及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已远远超出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而是涉及麻醉前后整个围手术期对病人生理功能的准备与治疗,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病人安全地度过手术期提供可靠保障。此外,麻醉工作范围已不局限于手术室,还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急救、疼痛治疗等功能,涉及整个医院和其他场所。由此可见,麻醉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及技能。因此,麻醉学课程的设置应符合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广泛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的麻醉专业人才的要求,以适应麻醉学科的飞速发展。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目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每个高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特点,各专业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自主加强课程建设,改革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麻醉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具有扎实基础与相关专业知识、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麻醉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在公共基础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基础上,重视麻醉专业基础及麻醉学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麻醉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全国多数麻醉学专业的实验课都是在基础实验室或机能实验室完成,实验课程的内容多数仅仅为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属简单验证性的重复实验,只是对医学基础知识和麻醉专业基础理论的验证和融合,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简单枯燥,特别是进入临床实习后感到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2],影响实习质量,这种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法律法规的健全,医疗行为规范,人们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标准的要求日益增加,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的合法性受到置疑,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操作机会逐年减少[3];临床见习和实习能提供的医疗教学资源已满足不了对医学生的培养;尤其是麻醉学专业的特殊性,需要急救复苏的病人病情危重,不容许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必须在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这使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医疗环境。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医学院校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完成理论课后进入临床实践前,借助多种医学模拟设备对医学生进行严格的模拟临床培训,但由于高级仿真医学模拟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许多学校资金投入不足,所以模拟设备大多数仅限于局部功能的训练,远远满足不了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处理“临件”的需要。怎样来弥补医学教学资源和资金投入的不足,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的结构和内容,重视综合性实验课的建设以适应现代医学体系的创新和发展,这是现代医学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探讨麻醉学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麻醉学进展篇9

【关键词】麻醉护士;心理护理;术后随访

【中图分类号】R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03-01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近年麻醉学的迅猛发展,麻醉护士是近年来为适应现代麻醉学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工作岗位,国外早就有麻醉护理学专业,现在国内的一些学校也设立了麻醉护理专业,麻醉是手术实施的必要前提,而且随着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医疗仪器不断更新,无痛的开展,建立术后复苏.镇痛,要完成高质量的麻醉工作这就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护理队伍来参与配合.结合我院目前麻醉护士的运行状况探讨麻醉护理的工作体会。

1心理护理

麻醉护士术前访视患者,向其介绍麻醉的重要性配合麻醉的好处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安慰鼓励,以解除减轻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配合医生术前宣教,麻醉前应禁食水8小时,以免呕吐,窒息,婴幼儿术前4小时可喂葡萄糖水向家属讲明确保患者术中安全。

2麻醉前用药

合理的使用镇静止痛药物,可减轻患者精神负担,保证麻醉效果,降低基础代谢及神经反射的应激性减少用量,或避免术中发生么射性低血压症,预防和对抗某些物的不良反应,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3麻醉中的配合

在全麻诱导维持和苏醒三个阶段,麻醉护士应密切配合,应了解全麻常用药的性质.作用.用法.注意事项等.协助麻醉医生静脉给药,在维持麻醉期间,按麻醉医生医嘱给药,所用药品严格核对,苏醒期间调整,利于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小儿常用基础麻醉,小儿呼吸功能不健全,易发生呼吸抑制,麻醉护士应时刻观察小儿呼吸及缺氧情况,并做好气管切开插管的准备积极参与抢救。

4应急配合

麻醉护士必须熟练各种抢救技术,要善于观察识别不同病情,及时报告麻醉医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如心脏骤停的抢救,全脊麻醉的抢救等.应做到紧张有序,掌握各种急救药物的特点,使用方法,以便在抢救中及时准确用药,同时熟悉各种仪器使用方法,以便在紧张状态下能及时准确配合抢救。

5药品仪器的管理

做好麻醉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所用药品规范摆放做到随时可以取用,严格持行操作常规,及查对制度,做好定期消毒,登记。

6术后随访

术后对危重病人护送至病房,交代注意事项,术后随访了解麻醉恢复及疼痛情况,术后访视内容记入麻醉记录单。

麻醉学进展篇10

【关键词】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4.057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effectofbrachialplexusblockanesthesiaguidedbyB-modeultrasonography.methodsatotalof60upperlimbsurgerypatientsweredividedbyrandomnumbertableandparallelmetho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ith3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receivedblindteesandaxillarybrachialplexusblockforanesthesia,andtheobservationgroupreceivedjointaxillarybrachialplexusblockguidedbyB-modeultrasonographyforanesthesia.observationweremadeonanestheticeffect,anesthesiaoperationtimeandadversereactionsintwogroups.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hadhigherexcellent-goodrateas96.67%than80.00%in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theobservationgrouphadlessanestheticdose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GuidedbyB-modeultrasonography;Brachialplexusblock;anestheticeffect

臂采窬阻滞是神经丛阻滞麻醉技术,是上肢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之一[1]。依据解剖标志定位将局部物注入患者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区域神经传导进行阻滞而达到相应的麻醉效果,传统的麻醉方法常无法将物深入到理想的位置,对麻醉效果产生影响[2,3]。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中的独特优势,在国内上肢手术麻醉中应用广泛[4]。近年来本院对上肢手术采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行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2.36±11.34)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3.14±11.2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1.2.1观察组予以B超下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将头偏向健侧使颈部充分暴露,采用B超将患者臂丛神经上中下进行扫查。在B超引导下将针尖通过斜角肌下干深处,回抽未见血液后注入3ml局部物,退针到中斜角肌内侧缘向头侧倾斜进针到上干浅处,回抽未见血液后注入3ml局部物,再在B超引导进行下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将患肢外展约90°,曲肘行军礼状,手背靠床,将前臂外旋,B超引导下进针,针尖到肌皮神经旁时回抽未见血液时注入3ml物,将针退到肱二头肌内侧缘、腋动脉旁12点位置注入10ml物。

1.2.2对照组患者予以盲穿法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与观察组相同,取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顶点采用7号短针头紧贴左手食指向内向后横突方向缓慢进针,患者诉有异感出现时或触及横突时回抽针管内未见血液及脑脊液时注入15ml局部物,观察患者10min若未出现不良反应,再用左手食指扪及腋动脉搏动再以7号短针尖紧贴食指向紧邻腋动脉方向缓慢进针到一定深度出现筋膜突破感时松开针尖,未见有针头随动脉搏血液溢出,回抽后无血液后注入15ml局部物。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操作时间、麻醉用药量及不良反应。

1.4疗效评定标准[5]麻醉成功后患者能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不适感和手术刺激为优;术中患者有明显不适感但切皮无明显的疼痛,需辅助用药可勉强完成手术为良;患者有强烈的不适感且疼痛明显,采用辅助麻醉用药亦无法完成手术需换其他麻醉方法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及麻醉用药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用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上肢手术麻醉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麻醉,该方法的麻醉操作简单方便、起效快、时间短等优势,被认为是临床上肢手术最理想的一种麻醉方式[6,7]。由于臂丛神经由三肝、六股、三束和五大分支组成复杂的解剖结构,传统的盲穿法单点肌间沟的麻醉方式有麻醉效果不完善、一次性局部麻醉用药量大、易产生局部物中毒等弊端,故本科在上肢手术中大部分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联合方法,可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局部物中毒风险,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8-12]。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B超引导麻醉逐渐应用于上肢手术麻醉中,尤其是携带式高分辨率的超声设备受上肢手术麻醉的青睐[13]。有关文献报道[14-16],B超引导下进行阻滞麻醉能提高阻滞麻醉成功率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诉,在上肢手术麻醉中实施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良好,可降低不良反应,减少麻醉用药量,操作简单,麻醉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雪飞,晏明江,王克蓉,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效果观察.广东医学,2013,34(9):1395-1396.

[2]孙娟.浅析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7):36-37.

[3]王俊喜.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92-193.

[4]丁莉莉,黄安宁,刘丽萍,等.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比较.中国临床医生,2013,41(6):52-53.

[5]刘涛涛,杜莹莹,王云林,等.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5):237.

[6]周芝椋崔雨亮.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实用手外科杂志,2016,30(1):112-113.

[7]卢承志,田友芳,姚猛飞,等.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临床军医杂志,2014,42(11):1159-1161.

[8]王克蓉,王冰洁.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分析.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7):512-513.

[9]段中茂,杨小磊.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分析.吉林医学,2015,36(12):2500-2501.

[10]肖水平,钱滔来,于利.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64-65.

[11]王世英,游浩,毕光焰,等.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25):34-36.

[12]周文,刘B,黄桂明,等.30例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医学信息,2015,28(25):351.

[13]朱文英.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4):70-71.

[14]熊川妍.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医学信息,2015,28(28):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