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十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十篇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09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1

关键词: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其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光学技术实现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和系统化加工。机电一体化实现了加工技术、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的优化,对制造行业具有重大的贡献,也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持之一。近几年随着机电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的改造工作正在逐渐推广和普及。为进一步提升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效率和质量,对其实施改造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机电一体化改造优势

随着机电一体化的逐渐推广和普及,人们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的改造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有支持也有反对的[1]。就该种现象及机电一体化改造进行优势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几种优势。第一,智能化优势。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会利用计算机控制软件,实现软件更新,在保障机电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操作。在改造的过程中利用智能化软件实现人操作和组合,具有自行判断、自行筛选等基本逻辑功能,从而实现人类自动控制危险因素的实际操作。因此,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机电一体化具有优化其智能化的作用。第二,个性化优势。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优势是传统机械加工基础改造的必然趋势[2]。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逐渐转变,企业和人们对事物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增加,进一步提升了对机械加工的个性化需求。而机电一体化改造能够实现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加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其微控系统根据市场调研需求自主的对产品实施升级方案制定,以满足智能个性化产品优势。第三,高速化优势。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对机床的运转速度改造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利用微控系统实现机床主轴转速的提升,可以在传统机械加工机床转速的基础上提高2倍左右,明前的加快了加工的速度,为整个机床加工生产效益的优化奠定了基础[3]。此外,随着纳米技术的逐渐应用,纳米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更是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的机械加工。因此,机电一体化改造具有其高速化发展优势。第四,绿色环保优势。机电一体化改造不仅能够在技术、效率、性能等上实现传统机械加工机床优化,在其绿色环保上能够降低材料和燃料的使用,从而利用高新技术手段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绿色能源的创新和发展,以绿色能源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必将成为机械加工机床改造优化的主流趋势。

2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注意点

针对实践工作中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工作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和内容,提出未来在传统机械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处理。第一,在改造稳定性上。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在现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由于传统的机械加工机床的加工一般采用的是焊接的方式,且材料的使用上一般是坚固的铸造件。经过改造之后需要将其改变为高性能和高精确度的结构。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其铸造件的性能出发,注重改造的整体性,在不破坏设备本身结构的基础上,保障机械加工机床的整体稳定性。第二,在设备为维修操作山。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改造的过程中在其设备维修改造上为了进一步实现机电一体化操作,也会对其维修性能实施改造,为改造后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的日常使用和维护提供保障。因此,在其维修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对其维修周期和故障诊断性能实施计算机信息处理和逻辑程序编制,以保障设备维修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4]。第三,在技术运行改造上。在实施技术运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技术该噶发展方向速度对其进行改造,采用循序渐进的技术改造方案,从而保障实时提高设备自动化的效率和水平。在不断提升传统机械加工机床设备档次的基础上完成技术运行改造。尤其注意的是不能采用激进的方式进行技术运行改造,这样容易形成技术壁垒和技术脱档。第四,在工作效率和质量改造上。针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造是在设备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其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精度、专业、生产三方面完成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进,这样才能够保障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在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机电一体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第五,在改造成本上。针对改造成本实施成本控制也是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可以采用分环节成本控制和材料成本控制的方式实现改造成本控制,在保障改造效率的前提下节约改造经费,降低企业成本,从未有效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的市场竞争力。

3总结

通过本文中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优势分析们能够看出,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是未来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我国在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改造稳定性、设备维修操作、技术运行、工作效率和质量、改造成本等方面对其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智能化、高效率、高质量、高性能的改造,以促进我国机械加工行业的整体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作者:李杰单位:秦皇岛优益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任敬卫.关于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探析[J].时代教育,2016,19(01):199.

[2]赵占军.浅析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J].通讯世界,2015,03(03):230-23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优势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052-02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是指在结构的主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动力功能与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电子化设计、机械装置与软件相结合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有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与传感检测等技术。机电一体化涵盖了“产品”与“技术”两个概念,它的应用对工业领域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管理方式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并促使其发生了改变。机电一体化具有一定的进化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技术、生产理念的更新,机电一体化也在不断的被改进。现阶段可以看到的是,由于机电一体化具备有很强的优势,现代的工业生产正由“机械电气化”向“机电一体化”迈进中。机电一体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机电一体化的优势

1.1生产使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获得提升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生产器械,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诊断、报警及自我保护的功能。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过压、过载、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生产器械能够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降低或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明显能提高生产使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2生产质量与生产能力都获得提升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生产器械基本都具控制功能和信息自动处理功能,故而其检测与控制的精度、范围以及灵敏度都会有提升。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能够使机械的工作不受操控者主管因素的影响,可精确的保障器械的执行机构完成预设动作,如此以来便可实现最佳的操作方案,保障最佳的工作质量,并能保障最高的产品合格率。同时,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器械能够进行自动化生产工作,克服了人力及时间的限制能够大大提升生产能力。因此,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生产质量与生产能力都获得提升。

1.3使用性能的提升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器械多会采用数字显示与程序控制,手柄、按钮之类的操作部件减少,使得操作程序更加简单化、方便化。机电一体化器械可通过预设由电子控制系统控制实现生产过程,并可重复。高级的机电一体化器械还可根据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部参数的变化而自动选择最佳工作程序,能够自动进行最优化操作。故而,应用了机电一体化,器械的使用性能获得了提升。

1.4使产品的性能得到提升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器械多具有复合功能可使用复合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动化程度与功能水平获得极大提升。机电一体化器械通常都具备自动控制、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补偿、自动保护等智能化功能,可以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对用户需求能力的应变性增强。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分析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电子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与控制工程的学科分类,并将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从最初的自发状态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自主发展状态,应用已经越来越广,其重要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发展至现在,机电一体化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并且还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但不管内容如何变化,它的基本特征都可概况成以下概念:机电一体化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并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与传感检测技术预计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生产目标而优化组织,合理进行各功能单元的配置,高质量、低消耗、多功能的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及初步应用阶段。机电一体化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并随之初步应用于机械产品的生产中。但是这一阶段的电子技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还为形成,严格而言只能算是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初步配合应用。第二阶段是机电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第二阶段,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都在快速的发展中,这也给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各国都注意到了机电一体化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加大了对机电一体化的重视程度,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变得更加有利。第三阶段是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新时期。这一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而今的机电一体化正处于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机电一体化主要是向智能化、模块化及自动化发展。我国的机电一体化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在良好的国际发展基础上也取得了很高的研究效果。

现在机电一体化已经进入了深度发展时期,通讯技术、光学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得以大力应用,微加工技术也发挥除了很大效果,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微机电一体化与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涉及到计算机、光学、电子、机械、信息等知识的综合学科,他的发展与进步与相关技术呈依赖与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技术的发展产生于实际的需求。故而,通过对相关学科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机电一体化将以以下机电为发展方向:

3.1智能化

智能化是新世纪各项技术的最主要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功能,但是随着人们对智能需求的提升以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必然将向更高程度的智能化发展。我们所谈论的智能化主要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指机械的制造在控制论的基础上,吸纳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运筹学等知识,模拟人工智能,使机器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与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的能力,从而实现更高的控制目标。当然,机电一体化具备有与人一般无二的智能是不需要也不可能的,但是赋予高性能的一体化产品部分人类智能或者其他低级智能则是可行的,而这,也是机电一体化智能的发展方向。

3.2模块化

模块化同样是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模块化是一项重要且艰难的工程。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种类繁多且各个厂家所研制开发的器械标准不尽相同。进行具备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与电气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研发是重要且难度较大的问题。比如要研制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动力单元,如果能利用标准单元进行研发,则能较快的得出结果并且也可扩大生产。但当前,由于利益的冲突,国际或者国内难以制定统一标准。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模块化不论是对机电一体化单元的生产企业还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企业都有很大主要。模块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非先阶段状况所能阻止。

3.3网络化

现阶段,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并且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领域。网络将全球的生产与经济连为一体,并带动了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些,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网络的远程控制与监视功能发展很迅速,而实现其功能的产品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未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家电集成系统必然将在全球家庭中得以应用。

3.4微型化

实际应用表明,体积较小、耗能少、运动灵活的一体化产品应用更广泛,在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也更有显著优势,机电一体化的微型化是实际的需求,故而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5绿色化

工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有益变化,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被丰富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污染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绿色”成为了现阶段生产与生活的重要标准之一。机电一体化在未来也必须应用绿色理念,在产品的设计及生产、使用过程符合绿色环保、资源节约的概念,这,是人类的生产对机电一体化发展提出的不可违背的要求。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多门学科的优化结晶,是生产生活的技术的重要发展。机电一体化能推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改变具有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研究并促使其发展进一步加快,使它的应用更加广泛,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有效。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3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现代化;媒体技术:现状;措施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三代教育媒体—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促进了教育向现代化的趋势发展,同时促进了媒体技术的现代化。地市电大作为电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央电大、省电大以及其他高校在媒体技术上存在差距,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在这种大趋势下,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如何加强媒体技术的优势,是地市电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地市电大必须提高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1.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必然带来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21世纪又是教育的世纪,教育与社会将更加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教育。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三个要求:(1)教育要适应经济的需要,为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2)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学校教育必须加大投入,使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特别是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媒体技术的现代化,这样才能更快地、更大量地传播各种信息。目前,从国际到国内教育都面临着现代化教育媒体的挑战,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为了适应这种挑战,必须加快媒体技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教育媒体的现代化水平,以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知识经济的发展为地市电大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第三代媒体技术,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标志,从局域网、校园网到国际互联网的实现已成为可能。这给电大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对地市电大也已不是超前的准备和使用,更不是遥远的目标,它已经全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学校的课堂以及机关公务活动中。

地市电大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抓住这个机遇,在改造原有的媒体技术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多媒体建设,建成自己的网络系统,并能与internet相连,以实现网络教学,为未来的远距离教学提供保障。在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时,也要根据这个机遇,把网络建设和多媒体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利用这些先进的媒体,加快知识的传递,使这些信息能迅速向经济转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地市电大教育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机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首先带来的是媒体技术的现代化。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1996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总统教育技术计划”,要求2000年前,信息高速公路要联到美国中小学的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每个学生都能操作计算机;要大力研制优秀的教育软件,培养10万名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可见,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已逐步普遍应用于教育之中,使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电大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挥原有现代教育媒体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构建多媒体教育和网络教育,以适应现代化的远程教育。而地市电大从资金、设备方面落后于省级以上电大,一些媒体也陈旧落后,不再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地市电大媒体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机遇。这就要求地市电大更新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意识,把资金重点投向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改造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武装教学,为电大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以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

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地市电大必须对原有的卫星电视、广播电视等媒体技术进行改造,充分发挥这种远距离教育媒体的优势,使之更好地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地市电大适应未来远程教育发展,早日实现媒体技术现代化的需要。

三、当前地市电大现代媒体技术的现状

电大教育早与现代媒体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大是最早利用广播电视、卫星电视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远程教育的典范,是远程教育的主力军。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了中国国情,为发展高等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些媒体已不再适应电大教育的发展,需要对原有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

1.广播电视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消弱

广播电视是电大最早应用的媒体技术,在电大教育20多年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近几年来,随着电大办学层次呈多样化趋势,学生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大的教学又主要是聘用教师来授课,其数量也不断增长,这些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充分利用电大音像教材的优势,大多采用面授的方式,音像教材在电大教学中的使用率逐渐下降,造成音像教材的闲置。

当然,造成音像教材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媒体教材的自身不足。一些视听教材与文字教材脱节,或成为文字教材的全盘重复,课时冗长,重、难点不突出,语言表达不清,未完全摆脱课堂实录等缺陷。另一方面电大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善于利用音像教材,也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按音像教材学习,造成利用媒体技术教学特色在电大教育中体现不明显,优势在减弱。这样与其他高校比较起来,由于师资的不足,相对来说就落后了,妨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2,电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应用及网络建设有待开发和完善

目前,计算机已经深入学校的教学及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地市电大也配置了相当数量的计算机,但相对学生比例还不能满足需求。这些计算机也仅能满足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及计算机培训工作,在发挥其他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原因是硬件档次低,配置比较低,播放多媒体教材的条件不具备。同时,购置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包括光盘、VCD,Cai课件)数量较少,自己开发Cai课件的能力不足,不能独立制作比较大的Cai课件。地市电大的教学网络建设也刚刚起步,已建成了规模比较小的局域网,目前仅用于微机培训。网络用于各学科教学的能力较差,学生不能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自主的学习,使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不能得以发挥。

四、地市电大实现媒体技术现代化的措施

1.发挥电大传统电教媒休的综合优势

(1)加强音像教材在教学中的特色优势

广播电视是电大最早使用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体现在音像教材教学上,它是电大的教学特色。目前,这种媒体技术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地市电大必须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加强对音像教材质量的把握,增强音像教材的使用率;鼓励教师大胆使用音像教材进行教学,并帮助学生加强对自主学习本质的认识,运用“视”和“听”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传递,克服学习依赖教师面授的传统习惯,在自学文字教材基础上,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培养自学能力。主持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要超前使用音像教材,提高学生对音像教材的使用效率。

(2)改造原有的闭路电视教学系统

目前,地市电大的闭路电视系统只有单向传输功能,缺乏交互性。地市电大可以把原来的闭路系统改造成双向闭路系统,利用原有系统共线双向信息传输和反馈。采用频率分割滤波技术,实现共线同轴电缆的电视传输和插播放像节目的反馈控制,以及双工通话联络。教师可在教室里用遥控器控制分控器对计算机、录像机、VCD等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可以完成直播课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以提高教学质量。

(3)利用摄、录、编系统自制音像教材或对现有音像教材改革

对于没有音像教材的课程,地市电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摄、录、编设备自制音像教材。比如,廊坊电大于1998年第2学期录制了《普通逻辑学》共34讲用于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鉴于原有音像教材存在信息量大、节奏快,时间长了造成学生视觉疲劳的缺点,可以利用编辑设备,把课堂分成20~25分钟的两课时,以缓解视觉疲劳。同时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自制音像辅导课,用于考前的辅导。

2.重视卫星电视VBi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组建远程教育信息中心

卫星电视VBi技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应用系统,适合地市电大信息化的发展。这项技术只需少量投资,就可以把教育信息、软件信息、电大信息、教学软件及其他信息接收下载,也可以把自己的各种信息经省电大、中央电大送至CetV播出,下载到各用户。

地市电大可通过卫星地面站接收VBi数据广播信息,从而构建起卫星与地面网相结合的天网地网合一的教育信息网,节省了费用。并且可利用VBi技术建立自己的信息中心,更好地为远程教育服务。

3.从实际出发,建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网络系统

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相隔万里的教学双方犹如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交流,既消除了地域上的差别,又实现了良好的交互性,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地市电大由于资金、教学场地、设施的限制,为了适应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建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网络系统,突出教学现代化功能的实现。首先可以把现有的微机室联网,形成教学的局域网,筹建教务管理、多媒体视听阅览室、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等局域网络系统,同时为学校各部门配备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局域网和计算机作为子网和工作站建成校园网,并将校园网通过专线方式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接通,从而实现网络化管理及各种媒体的网上制作和网络教学,同时加强Cai课件的制作和开发。既考虑当前需要,又考虑长远发展。要一次性对所有教学用室全部布线,以便随网络发展两端一接就可以上网。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应用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以及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有着诸多的优势,能有效提高生产力,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在信息自动化的处理能力上比较突出,自动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可进行高精度控制以及检测。机械系统的启动控制能力强,这些优势就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还体现在安全性能强的层面,一体化技术的科学应用能大大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功能比较全,其中报警以及监控的功能下,能保障机械应用的安全。(2)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在工程机械当中,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工程机械领域结合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比较快速,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并加强了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当中的应用程度,工程机械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当前工程机械设备总体研发的理论有着突破,架构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数控技术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技术,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工程机械设备技术水平将会进一步的升级。(3)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应用在工程机械当中,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节能机械设备方面应用可发挥节约能源的作用。以往的工程机械应用,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运行不稳定以及不畅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会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由于机械设备自身的功能协调性差、功能性不强,就出现了这些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就能够提高机械设备自身的性能,在自动化的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从而有助于减少材料资源的使用,材料成本就能有效降低,机电一体化下的工程机械应用安全性能好,环保性能也好,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自动化作业的功能发挥比较突出,自动化技术和机械设备的结合,就能带动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对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能有效实现半自动化以及全自动化的操作,和传统工程机械的作业方式相比就有着很大转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程机械当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过程中,监控的功能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保障工程机械的应用安全,及时解决故障。监控技术在工程机械运作当中,是对电子技术的应用构建了远程监控系统,运用到了电子以及控制多项的技术,对电子监控装置有效进行了创造,改善了整体工程的工作状态,也有助于设备内部传动系统的性能提高,能有效实现自动故障诊断的目标诊断。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工作人员根据警报所提示的信息找到解决故障的方案,大大提高了故障解决效率,也能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

2机电一体化背景下工程机械应用发展前景

(1)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工程机械的发展在未来将会向着智能化方向迈进。当前已经有诸多国家在工程机械当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发展。从我国工程机械智能化的程度来看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对于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研究还在进一步的深化当中,主要的发展方向还是实现全面智能化的目标。当前已经出现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结合,通过将混沌动力学以及运筹学和数学等各种学科技术知识进行了整合,使数控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智能化工程机械的发展将会在高技术以及高性能和高效率目标方面得以实现。(2)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以及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下,会有助于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水平提高,这也是我国工程机械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机电一体化下的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将机械系统性能有效优化,使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保障机械设备的应用质量,最大化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机械应用的安全。在未来的进一步技术发展中,我国对工程机械的自动化要求将会有所提高,届时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工程机械领域发展水平。(3)工程机械微型化及网络化发展。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下,工程机械在微型化的发展方面将会有很大进步。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是把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纳米尺度进行融合,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体积缩小,突出运动灵活的特征,采取精细化加工的技术应用,这样就能有助于保障工程机械性能的提高。另外,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广泛应用,将网络技术和工程机械的发展相结合,这就能进一步强化机电一体化的整体性能,使产品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3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5

[关键词]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101-01

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的改进与优化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集中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不断缩短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我国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学到其质的所在,借鉴他们发展的成功经验,并设定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从而加快我国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的进步的步伐。

一、发展现状

1.热工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热工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高新技术,既是控制理论、热能工程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综合体。其在电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应用,从而实现对相关机械运行进行控制、调度和指令。热工自动化技术具有安全性高、耗能低、减员增效的优势,完全符合我国电力行业目前的发展形势。

热工自动化对电力企业而言可以为其带来最为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电力行业的热工自动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势在必行;对国家而言,热工自动化技术也达到节能与环保的目的,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

2.热工自动化水平

电力行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决定,其运转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庞大的热力体系的支持,并且各项复杂的设备常处于高温、高压、高速和易燃的特殊环境下,因此现今的热工自动化系统出了维持电厂的运转以及调度外,还实现智能保护、智能排故、智能检测、智能报警等多项新的功能。

电力行业为了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其热工自动化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靠拢。对于我国现今的电力行业的热工自动化技术而言,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集中监控程度不高、热工测量以及仪表仪器精确度有待提升、安全监控及其保护装置覆盖不全面、机组智能化较低、程序控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等多个方面。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热工自动化技术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没有与电力自动化技术达到一体化的标准,只有实现一台机组针对一个监管控制人员,各项控制整体化的目标才能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3热工自动化的新成就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力行业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热工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原理、材料、工艺、传感器、变送器等不断更新换代,控制系统、监控系统和安全装置也不断改进,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推动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趋势

1.DCS的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单元机组DCS的监控功能从最初的DaS、mCS、FSSS、SCS四项的监控,扩展到煤然火电机组的各项控制子系统,以及新增加的脱硫系统、脱硝系统、空冷系统等新型工艺。DCS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生提升电厂对于整个机组体系的监控能力,但是其智能化的程度并没有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仍需要我国对其进一步开发。

智能化的监控体系在我国冶金、化工等领域中的到很好的应用,但是我国电力行业相较于其它领域起步较晚,其智能化的发展可以借鉴其它领域的发展经验。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力行业智能化的发展道路逐渐走向正轨,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内应不断开发智能化的测量仪表或仪器和软件,并将其投入到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推动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智能化的仪表管理软件,其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员工对现场的传感器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对其运转的状态进行远程监控,并将其变化数据记录下来,并根据工艺及时对其远程调整;自动对其精确度、各类误差等相关数据形成曲线图和报告;自动记录、分析突发故障,并对其进行智能化修复,例如跳闸、高低压不稳定等。

2.控制软件优化的发展趋势

优化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软件是未来几年内的主要研发目标。虽然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不断开发新的控制软件,但是据调查数据显示,实际运用到电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应。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开发真正有效的智能化的控制软件是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电厂生产的专业控制软件的开发需从安全、经济效益、通用性、安装简易、调试方便等方面进行优化,使其更为有效的投入电厂的生产。例如目前电厂机组的aGC为单机方式,由于其电网超负荷运转,使其aGC机组长期处于负荷的状态,其对电厂设备以及相应机组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应该开发能够降低电厂运行成本,减少对机组的损害,从而降低电力企业的整体成本。

3.eiC综合技术的应用

目前的电厂的生产过程中,电器控制装置(e)、仪表控制装置(i)、计算机控制装置(C)三者都是相互独立的存在。未来的几年里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电厂将三者相互结合,实施eiC综合技术的研发,在DCS的体系下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相应的DCS智能化发展必然要进行技术的更新,从而提升其对电厂运行的控制能力,并且还需其硬件、软件等方面的配合,共同实现eiC综合技术的应用。

4.apS技术的应用

apS技术是指操作人员按下机组的启动按钮,机组就可以根据提前输入的程序完成相应工作。该技术实现机组运行的先后顺序、运行的时间以其相应的子系统都的运行的提前设定和机组运行自动启停。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技术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该技术并没有在电场的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

apS技术的应用的实质是实现电厂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程序化,其可以减少电厂的人力成本,从而减少员工的失误造成的事故概率,并提高电厂的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是增强电厂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该技术的开发应用我国电厂近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力行业的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和集中化,实现远程操控和全面控制,降低成本和故障发生概率,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从而加快我国电力行业走进国际的脚步。

参考文献

[1]李展.浅论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3).

[2]顾喜来.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3(8).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6

关键词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1-0045-01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了现代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使其进入了新的阶段,网络数字化成为当前广播电视技术大的发展方向,与卫星数字广播电视和有线数字广播电视优势互补,共同组成全面的资源覆盖系统。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定义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是指从剪辑制作到摄像播出,通过网络数字的媒介,将视频信号、音频信号、其他各种数据合成,以更快更广的平台形式传播。是广大受众最为直接的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现状

网络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模式,替代了原先的模拟体,信号传输、接收图像使用时间轴取样的方法已成为过去式。数字信号有良好的保真性质和抗干扰性质,基本保证了图像的质量不会受到不利影响,使服务系统稳定运转。

网络数字化技术可以推动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速度,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使更多时效性的信息不断完成。达到广播电视对短时间、大范围、广受众的要求,也使广大受众以低廉的成本付出,获得更多自己需要的信息。

传统的广播电视信息传播形式,对于受众来说,是被动对既成信息的直接吸收,而网络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意识的作用,根据自身喜好获取资讯,还可通过互动参与资讯的评论,丰富资讯信息。广播电视自身的发展也会伴随着不断完善。

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

优化了编辑流程,使工作人员的编辑工作简单易行,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保存、下载、传递使用的编辑内容,然后通过编辑系统进一步的完善。制作过程中,可以把不同工作内容按其所属部门进行区域的划分,大大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编辑制作的灵活性。另外,广播电视技术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可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简化编辑制作步骤,减少所花费的时间,并使编辑制作的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3.2信息传播技术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技术从传统模拟化向数字化模式转化,其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品质均有强大的高科技技术支撑,所带给的高品质电视播放效果,是当下广大受众所共同肯定的。还有其信号传播的稳定性,对周边磁场和其他信号显示出强烈无关联性,对外界信号有很强的屏蔽作用。真正充分满足广大受众对高品质画面、高传播效率的要求。

3.3网络传播平台方面

网络技术全球化的普遍运用,广大受众已经充分适应网络技术给生活各个方面所带来的快捷高效的服务,手机通讯,汽车附加服务,都可看到网络技术高科技高品质的体验。

广播电视节目,早已成为广大受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生活工作信息、休闲娱乐、学习进步的主要渠道,另外还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艰巨职责。所以,高速稳定的网络技术平台就显现出尤为重要的作用,将时间空间有机结合的网络系统,充当着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庞大载体,是广播电视发展进程中的强劲推进器。

3.4信息资源利用方面

网络数字化的科技技术依靠网络平台的超级优越功能,将最新最广的资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直接展现给受众以高清的画质,过程快速高效,信息资源得到广泛利用。

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依托模拟信号实现传播,传播工艺先天功能不足,模拟信号强度无法进行人性化的合理控制,对优质资讯的生产是一种阻碍。而运用网络数字化工艺提炼出所需要的相关讯息,依托数字工艺技术,实行信息资源的提炼整合,不仅取得最有价值的资讯,还能够广泛地梳理已编辑过的资讯,优化画面品质,达到最佳效果。

4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趋势

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数字化的发展拥有广阔的未来空间,它不断拓宽广播电视市场的天地,满足广大受众群体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高要求和广需求,竞争力量的优势,在快速发展中不断突显。

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目前主要是播放各种形式内容的电视节目,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节目中的广告业务收入,从这一点的发展来看,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具备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营利空间。其市场的开拓,会带来可观的发展商机和发展潜力,并能最大力度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前进步伐。

未来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应充分依托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优势,营建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与广播电视传媒3方面融为一体的发展系统,坚持立体运作、广泛融合、积极互动的生产原则,快速紧跟未来趋势的走向。

5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策略

5.1改善网络服务

若想将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进行应用,首先就需要解决好网络基础问题。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在网络使用不衔接的当下,我们要充分改善宽带网络的ip技术,努力加快建网、联网和网络优化改造的进程。而广播电视专用光纤网络作为计算机网络使用的核心,可以使低廉成本获得高效传输速率。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广播电视网络的结合成为发展的优选组合,用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5.2整合信息资源

在广播电视产业未来发展中,既然网络与广播电视的优势互补、传统媒体与计算机技术的共同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计算机技术手段的创新进步,形成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竞争。在相互竞争中,广播电视业务分为基本业务、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3类。基本业务是指普通传播类的节目,扩展业务则是指广播电视中的业务扩展部分,而增值业务主要是指多层次、多方向的数据媒体业务。如此,广播电视可以有效结合优势力量,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广播电视与其他各产业的沟通合作,探索商业化发展新途径,带领人们进入传播媒介的新时代。

5.3创新技术标准

通过合作创新掌握广播电视核心技术标准,掌握制定标准的主动权。通过对网络数字化新理论技术的发散和应用,推动广播电视产业技术的融合,形成广播电视新的核心技术。广播电视要与技术领先的开发商共同开发合作,通过引进、改良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实现技术的再创新。技术的持续创新会带来长期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并且可随时根据需求增加相关功能。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应该认识到技术标准的重要所在。能否与时俱进,保持技术与标准的紧密相连,促使广播电视朝良性方向发展,还需要广播电视产业、政府有关部门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共同努力。

6结论

网络数字化技术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前途,是不可逆转的未来趋势,可以大面积增加受众的范围,快速度完成媒介间的优质转换,实现信息资源整合重组,优势互补,实现社会发展的信息化。

网络数字化的传播技术以及实施过程,能够为所有受众提供优质的画面显示,实现清晰逼真、多维立体的播放效果,并且播放过程稳定不受干扰,去除了原有广播电视无法实调控播放效果的弊病,为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为全体人民优良的生活品质,实施高效率的网络数字化信息传输服务,实现广播电视产业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郭云鹏.试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87-88.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重要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132-01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了相关产业部门的极大重视,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极大地推动。但是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隐患,只要从根本上清除了这些隐患才能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该种技术的长远发展。

1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意义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通过引进前沿的高端技术,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从专业的角度可以将电子信息技术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计算机技术程序语言设计、计算机游戏开发、光纤传导技术等诸多方面。这些技术的使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前提,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获取、处理、加工以及为信息设备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化服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特征。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与网络传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是当前经济发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推动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力量,电子信息技术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2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具体问题

2.1市场结构不健全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市场结构的严重影响。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起步晚,各种产业机构在设置上严重的制约了其长远的发展前景。只有在改革当今市场结构、优化产业流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

就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规模来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虽然在规模上我们能够站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从产业、产品的质量以及行业发展的综合潜力上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而市场结构的不健全则是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

2.2专业技术人员缺失

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技术人才的依赖性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最新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技术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能够掌握核心、实用、综合性的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在该领域的顶尖人才处于紧缺的状态,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难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3支持性环境的缺失

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总体来说经济环境、法制条件、政治环境等都会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专门针对高新技术发展的法律体制还没有得到实施和完善,在专利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成为制约科研发展的典型因素。除此之外,专业的电子信息技术攻关人员缺失、市场监管力度较弱、非法使用和贩卖信息技术同样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只有清理和整顿当前的产业市场,提供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才能获得稳定有序的发展。

3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易于传播的特点成为一种全球共享性的技术,正是因为这种全球化的特征使得国际经济危机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刚刚起步的电子信息技术同样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新技术,该产业在发展中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负面影响弱的特点而备受各国青睐,是在当前资源匮乏的经济发展环境中注定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相对于其他的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财力、物力无疑将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将会快速发展,并且将会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3.1层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工艺优化、成品采购及销售等都对于全球化的分工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企业凭借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雄厚的企业实力进行信息技术产业的行业优化,将科技含量高的研发和设计工作留在综合能力较强的西方,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科技含量工作则是转移到拉美及一些亚洲国家,通用产业的调整实现了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这种形势同样存在,具体的表现则是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向西部进行优化型产业转移。由此可以推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正呈现出层次化、国际化的趋势。

3.2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建设中,具有相关性的产业在一定的组合下进行集聚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来说,只有这种产业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才能以此为跳板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整个产业处在快速的发展中,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化和集成化的发展将会使得行业生存能力增强,在抵抗外部风险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形成产业化之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可以依托信息的内部沟通、内部流程的优化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而集成化则是产业化形成的重要基础。目前,全球化的产业竞争愈演愈烈,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只有在形成产业化、集中化之后才能增强自身在经济领域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目前以呈现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3.3区域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该技术形成的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区域性的行业组织逐渐的建立。区域性的行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并且致力于整个行业力量的整合优化,使得该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区域性产业形成的过程中,区域性的集结使得该地区产业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而在全球化不断地推进中,分割的区域又在信息的流通中形成一个大的整体,使其呈现出全球性的整体性。区域性和整体性也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何碧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电子科技,2009(03).

[2]于雷.世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J].电子信息周刊,2011(04).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8

(一)现状

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涵盖了广播电视、计算机整机及其配套、太阳能光伏、通信设备、元器件、测量、医疗、电力传输保障设备等十大类产品,平板显示器件、通信设备、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等产业链日趋完善。石家庄、邢台、保定、廊坊四大基地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二)优势

区位资源优势突出。河北省是环首都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地处环渤海中心,环绕京津,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等具有明显优势,河北省目前是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产品优势显著。基础产品门类齐全,产品附加值高。石英晶体谐振器和特殊气体等众多产品都位居国内前茅。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国内排列第二位,并且发展势头强劲。邢台、保定均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新能源设备产业示范基地,拥有一批重点企业,部分新型电子信息技术国际领先。专业研发优势明显。河北省技术力量雄厚,科技成果众多,在某些电子专用领域内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能源研究中心。

(三)问题

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人才流失严重;缺乏行业领军人物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不足导致了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的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投资类、消费类龙头整机产品比例太低。

二、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发展目标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持续向产业链垂直分工中的高端位置延伸应该作为我们积极主动争取的目标。注重与具备国际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让国际领先的、高端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向中国集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规定吸引外商直接来华投资设立全球研发和运营中心,进一步推进研发、生产、服务的本地化和一体化进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争取将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提升其在全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位次。在河北省电子信息企业中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特色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基地,以其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以河北省现有的比较强势的电子五大产业链为基础,创建名优产品和驰名商标,重视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专利申请意识和程序。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创新。以扩大知识密集型产业为目标,争取把劳动力优势转变为技术研发优势,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过渡到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产业垂直分工的链条上,由原先的以生产制造为主逐步过渡到生产与研发、应用、服务相结合为主,最终达到提升产业层次,由规模扩张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的目的。

(二)产业结构升级

近几年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时刻,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和企业发展都处于新的关口。所谓转型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都是转型的新型目标;所谓升级就是全方位地优化行业结构,使行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是一次理念的转变,是一次模式的转型,是一次路径的创新,更是一个战略性的、全局性的和系统性的变革过程。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应该注重如下几点:

1.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不断实施创新,鼓励和发展新工艺、新技术。重点促进单晶硅棒直径变大的研发,鼓励其规模化发展。着力深度发展光伏产品,并重点突破光伏应用领域。支持光伏发电一体化应用,重点支持光、热、电一体化产品,注重技术应用进而提高技术水平。光伏发电系统可与电网连接并网运行,成本可以大幅下降。

2.进一步培育电子专用装备产业。积极制定政策促进省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与京津等地相关机构合作,重点支持专用设备及电子基础测试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增强产业招商项目的吸引力,精心包装一批项目,提高引资的成功率。加强产业链上的项目投资商或合作商之间的联系,重点引进与落户企业相配套的项目,积极培育电子专用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单晶硅生产设备、电池生产设备和太阳能电池加工测试设备,提升光伏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半导体设备的自给能力。升级液晶玻璃基板成套设备生产线项目,开展重点设备的研究与发展,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重点发展新型移动通信电子专用测量仪器,注重产品精度和数字化水平。

3.加大力度提升通信及导航设备。加大新型移动通信发展,鼓励新型技术的研究,带动元器件和功率器件集群式发展。重点进行移动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等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新型宽带等通信系统设备研发和生产。以此为契机做大通信系统配套产业。提升卫星导航和应用服务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应用范围,让新型技术更好服务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提高通信服务收入占比,多方面、多角度发扬通信企业自主创新,鼓励通信企业“走出去”。

4.进一步做好平板显示产业。重点做好核心技术研究和攻关,加快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规模化。重点支持新型液晶材料、模块、液晶屏、触摸屏生产线的进一步升级。保持基础液晶材料的优势,实现新型液晶材料上规模、上档次。对企业进行的相关配套产品生产给予支持和鼓励,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做好平板显示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9

当前我国的电力系统发展中,电力继电保护系统对电力系统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越来越多新技术被应用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中,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有效实现了继电保护技术的智能网络监测等功能。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带来了更多挑战,能否提高继电保护技术在具体应用,是电力系统在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提升的关键,在电力系统中显得更加尤为重要了。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

1.1起步晚,发展迅速

我国1984年就已经出现第一个微机保护所,形成的继电保护,并应用在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当中。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研发了很多电路保护产品,为继电保护技术提供了保障。这些产品因为具有非常实用的性能,满足了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在技术上的要求,有些技术已经超过了国外的进口保护技术,并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超过了国外的进口保护技术。

220kV的高压系统使用的保护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通常都是国外的,而现国内的保护装置基本上都是应用在继电保护上,引进和吸收了发达国家成熟先进的技术经验,该技术具备操作方便,技术先进等优势,这也说明我国的继电保护设备具有一定的优势。

1.2微机继电保护不断发展

继电保护微机保护时代是晶体保护时代和集成电路时代跨越过来的,继电保护的作用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

在长期的研究当中,最近几年电力继电保护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其在应用中所体现出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微机继电保护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起来。微机继电保护可以实现自动测试,是继电保护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对数据也具备非常强的分析处理功能。所以和传统的继电保护模式相比,提高了继电保护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能够完成自动的计算,具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此外,微机继电保护能够更加充分的、科学的对计算机技术加以利用,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上的应用和普及,作为主要设备就的微机,使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所以微机继电保护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2继电保护安全技术应用分析

2.1智能化应用分析

在电力系统当中运用非线性映射手段,有效的解决高压输电线路出现的非线性故障,通过类似于在人的神经网络当中的发展,通过对神经网络故障的判断分析。智能化应用是对完好设备采取一定保护措施后再对故障进行细致的维修。

2.2网络自动化应用分析

计算机继电保护技术在网络的推动下的成为了重要设备,在功能上也日益完善。继电保护技术能对故障做出自行分析,通信能力也非常强大,能够为下次维修提供便利,能够对故障的原因进行修复和备案,对收集到的数据能够快速准确进行分析和处理。

继电保护技术将人工操作改为自动化操作,向着安全可靠的网络化发展的最有利的保证,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计算机网络作为继电保护操作的主要体系,不仅能够收集电力系统运行过程当中产生的数据,而且引导电力系统向着智能化发展,能够让网络控制中心通过计算机传送,充分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

3继电保护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3.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一体化

随着用电环境的日趋复杂,在生活和生产中,继电保护技术会根据不断增多的用户需求,需求都明显的增加,要求上也是越来越多,同时电网运行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而运用继电保护一体化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这也需要继电保护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继电保护装置运行当中故障与电力系统相关的信息在继电保护一体化技术当中通过网络获取,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完成资源共享,在保护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当中,并传送到控制中心或某个终端装置里面,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每一个微机保护装置都具备继电保护的功能,继电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效的计算机,是保护、控制、测量以及数据通信的综合化。与传统的保护形势相比,在工作中不需要对专业加以区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其一体化的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2继电保护技术网络化

网络化也成为继电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不仅能够对电力系统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对数据进行采集同时还能对数据进行模拟,已经在继电保护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继电保护安全技术不仅能够查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网络化也成为继电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为技术人员提供了维护和检修电力系统故障的直接帮助。继电保护过程中可以充分对计算机中的一些功能加以运用,网络化的特征主要就是借助数据平台能够将继电保护中的相关数据保证其共享,还能对故障位置进行确认,提升继电保护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在网络化发展当中的成果,成为了微机继电保护发展的一种必然。计算机保护系统和新建的计算机保护系统在网络继电保护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站保护在保护过程中,相关的性能都能借助管理系统实现。这样也使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以明显的改善,也充分的发挥出了其积极的作用。

3.3继电保护技术的微机化

电力系统发展的速度在不断的提升,在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越来越多的使用到计算机,同时,继电保护装置在这样的情况下质量和功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继电保护的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首先其容量更加充裕,继电保护能够体现出更多的优势,能够为故障数据的保存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支持,能够和其他的装置形成良好的数据共享机制,同时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快速运算的优势和非常好的存储记忆的优势是微机保护在应用中主要的计算机两个方面优势,为提升系统本身的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3.4继电保护技术智能化

当前智能化在电力系统的发展中使用越来越多,技术在电力系统整改方面的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电力系统的发展中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继电保护的水平高,也成为以后该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的趋势,继电保护技术的智能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继电保护过程中,人工智能是现代化电力管理当中最先进的技术,智能化技术对继电保护在研究层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电保护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中的诸多技术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向着智能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工智能技术是现代化电力管理当中最先进的技术,也使得继电保护技术有了更多的物质保证,这也使得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得到了非常显著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解决当前还无法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在无故障正常运行隋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不但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继电保护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更好绝对可靠性,电力系统当中广泛的应用继电保护装置,其原因,电力系统平稳运行离不开继电保护,不仅是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当中的发展迅速更重要,电力系统平稳运行离不开继电保护。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继电保护技术装置在电力系统当中的进步,继电保护在普及过程当中也在逐渐向着数字一体化发展,继电保护装置和技术必定会更多的中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10

先后被列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近年来,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省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技术进步,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食品医药、建筑材料、能源化工等为主的制造业体系。截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有166户,实现工业增加值27.6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5.11亿元,利税3.8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97.6%50.5%59.6%80.3%

市制造业发展具有四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一)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市是省两个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和全国电器基地之一。数控机床、风动工具、锻压机床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封装测试的能力和水平均居全国前列;电工电器方面,石油钻机电控装置、中高压开关领域位于国内同行业前列。

二)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市现已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技术中心的建设水平和数量均居全省市州首位。有高新技术企业33户,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1户,其中部级“创新型企业”2户、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户。有25项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长城电器试验研究所是西北唯一的部级工业高低压电器检测中心。

三)具有一定的产品优势。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成功发射的神舟”飞船、卫星等空间高端技术领域,市高低压电器、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数控机床、风动工具、滚子轴承、通讯电缆、精密数控机床、智能开关、工业控制电器、凿岩工具、试验机等60余种产品。均有我市企业提供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产品。十五”期间,每年开发省、市级新产品100余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以上。

四)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市有中国名牌产品1件、省名牌产品39件,有工业类著名商标45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9件,省唯一的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培育壮大了星火”机床、长城”电器、永红”集成电路、海林”轴承、燎原”凿岩机、213接触器等一批装备制造业品牌产品。

二、推进先进制造业与地区融合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区域协作。积极融入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主动加强与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与经济区城市间先进制造业的对接力度,积极吸引经济区内企业参与我市企业改革重组,参股、控股现有企业,力争尽快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度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群,增强我市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配套能力,使我市先进制造企业在经济区内的配套率达到70%以上。坚持“引大引强、强强联合、强弱互补、互利共赢”思路,积极推进我市企业与西电集团、有色集团、陕汽集团、电子信息集团、电力集团、西飞集团、中化集团、酒钢公司、通号集团、兵器工业集团及工信部行业管理企业集团项目合作。依托兰洽会、西洽会、西交会、伏羲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提供的平台,推动经济区内重点企业、基地及园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经济区先进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加大资源集约。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按照“融合、独立、辐射、发展”总体要求,全力推进我市先进制造业与地区融合发展的同时,立足老工业基地优势,采取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核心骨干企业,以知名品牌为纽带,优化整合区域内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式快速发展。加快部级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着力抓好星火机床工业园、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长城电工电工电器产业园和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园区功能品牌,不断夯实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整合和合理配置现有资源,提高制造业的配套协作能力和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优势。积极推进经济区内资源集聚集约,做大做强数控机床、电工电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食品医药、能源装备及新型化工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形成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分工合理、相互推动、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