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探索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08

语言文化探索篇1

关键字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渗透美育

一、汉语言文学意义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有机载体,代表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同时也是后现代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我们应看到的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定期待。

汉语言文学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当代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概论,影视概论,美学概论,写作学等课程。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加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趋势问题。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出现应用性改革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2.1教学模式陈旧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灌输式,学生多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

2.2教学手段单一

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汉语言文学优化教学

3.1更新观念、多种手段教学

传统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进程中,教师被视为整体课堂的操纵者与控制者,而学生则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类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仅能成为被动吸收者,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双向的教学互动过程,没有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完善结合。为改变这一不良现象,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全面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教学理论,充分了解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状况,激发、鼓励教师深入教学一线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改革进程、状况,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思想的革命性、根本性变革。

我们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汲取传统形式课堂教学优势,发挥教师科学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定期聘请汉语言文学专家来校开展学术系列讲座、知名学科专家交流讲学,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师生科学探索汉语言文学教研、学习之道,提升全员文化素养。另外,还可在校内定期举办演讲、朗诵、征文、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习热情,进而令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水平。

3.2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技术合理支撑汉语言文学教学,促进学生完善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挖掘学习潜能,充分满足各类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形成学习实践的良好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名著书库,令学生通过自主网络化学习汲取文学精华,合理拓宽知识面、激发阅读兴趣,全面提升研究与文学鉴赏能力。

3.2渗透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养分。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收录在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都是享誉中外的名作,完美浓缩了各国名家的思想和人品,有利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程中,必须充分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审美因素的挖掘,这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所描绘的美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对其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以及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加以分析,不断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到培养,真实的去体会作品的境美。

3.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向,增强实用性。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注意实用性。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培养学生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五项能力培养上。

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通过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创造多样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社会现象进行探索;利用网络资源、渗透审美教育,加强教学的实用性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汉语言文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语言文化探索篇2

关键词: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多元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高度体现,是一所学校体现自身精神风貌的载体。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要体现开放和谐、多元丰富的校园文化精神,为了展现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师生风采,弘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丰厚底蕴和艺术魅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实践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以多元化解读文学经典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一.活动目的和基本思路

“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校园文化活动旨在通过“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开放大学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事件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整体素养。其次,“多元品文学”的丰富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第三,展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改革创新实践。第四,结合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丰富教职工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为“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意为展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用多元、多彩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所有活动作品均应为文学作品、事件、案例的演绎和解读,活动作品包括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以情景剧演绎、绘画、舞蹈、戏曲、文章、茶艺、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鼓励各种新兴演绎和解读的艺术形式。选题范围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具体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事件和案例的解读和演绎。多元化解读文学的艺术作品要求探索创新,意蕴深远,形式多样,提倡真善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表现形式与时俱进,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彰显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解读和诠释文学,涌现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作品。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以参与活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调查》的问卷,以校园文化的视角,问卷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活动作品的内容、活动作品的形式、参与形式以及活动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调查问卷在征求业内几位开放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家意见并做出修改后,发放52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为96.1%。用专业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参与对象

笔者对参与此次活动学生的性别、年龄、分校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出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整体的结构与层次分布,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分校直属一分校占比12%,直属四分校占比12%,长安分校占比8%,高陵分校占比68%。调查数据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男生占比28%,女生占比72%。主要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的占比54%,25岁――35岁的占比28%,大多为青年学生。根据调查,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集中在高陵分校。

2、作品内容

根据调查数据,西安分部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中,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为内容的占比72%,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的占比28%,外国文学的选题为零。大部分学生喜好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也有涉及,对于外国文学题材较为陌生,无人选题。

3、作品形式

根据调查问卷,各分校参与学生采用的作品形式数据统计中,直属一分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情景剧演绎、朗诵和茶艺阐释等形式;直属四分校有情景剧演绎、舞蹈诠释、书法绘画、摄影诠释和朗诵作品等形式;长安分校主要以朗诵作品为主;高陵分校主要有书法绘画、朗诵作品和版画等形式。统计显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丰富性的特点,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和爱好,探索创新,凸显个性化设计,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彰显汉语言文学的风采。

4、参与形式

根据活动方案设计,参与活动的形式可以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协作,西安分部各分校参与形式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学生采用了独立完成和小组协作两种参与形式。其中直属一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8%,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92%;直属四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46%,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54%;长安分校和高陵分校的学生均采用了独立完成的形式。根据整体数据统计,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选题内容的需求,不拘泥于形式,能够灵活选取合适的参与形式。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

1、活动效果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效果,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其中对于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学生为36人,占所选人次的76%,问卷中人数的72%;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特长的学生人次为45人,占所选人次的95%,问卷中人数的90%;认为活动有助于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学生人次为47人,占所选人次的100%,问卷中人数的94%。该项调查显示,小组协作的学生普遍认为该活动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独立完成作品的部分同学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的特长爱好,有助于丰富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

我们对学生在活动中关于知识直观化、提升专业素养、增进文化艺术素养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直观化、具体化;91%的学生认为该活动有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素养;94%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增进个体的文化艺术素养;100%的学生认为该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根据数据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寓学于乐,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此次活动是否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特点以及是否希望该活动继续开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学生对此次活动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96%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体现开放、自主、和谐的学习理念,更加适合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对于是否希望继续开展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其中60%的学生希望能够继续开展活动,26%的学生希望能够推广开去,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8%的学生希望能够改进完善。根据分析,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认为该活动更加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特色,并且希望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专业。

三.反思和探索

汉语言文学“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出发,结合自身的特长,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诠释文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专业知识直观化,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素养,活动效果显著,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据调查分析,此次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反思和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

1、作品内容的选题不均匀

根据调查分析,活动作品的内容选题大多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其中外国文学的选题占比为零。究其原因,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内容相对熟悉,对于外国文学的内容掌握不够。此外,从艺术表现来讲,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效果更为明显,也导致了学生选题的侧重。

2、作品形式整体多元化、个别分校单一化

活动作品的形式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态势,但是根据调查数据,个别分校的活动作品形式仅限于一种或者两种艺术形式,仍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

3、个别分校学生参与形式简单化

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形式整体呈现出自由、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个别分校的学生参与形式均为独立完成,没有小组合作的形式。

4、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虽然活动中呈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例如《海棠诗社》情景剧演绎,《李清照诗词解读》情境演绎,《王维山水诗解读》摄影作品等质量较高的作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作品形式单一,作品设计粗略,内容表达不够充分,质量欠佳的情况。

(二)改进和探索

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此次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对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和探索。

1、创建作品内容选题参考

对于学生选题不均匀的情况,可以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作品内容选题参考,选题内容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领域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内容,给学生提供详尽、丰富的选题参考和辅助,提供支持服务,让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选题视野更加宽阔、广泛。更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和艺术视野。

2、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

根据统计分析,部分基层分校的学生活动作品存在作品形式单一,参与形式单一化的情况。根据调查反馈,个别分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教师和责任教师对活动内容领会不清楚,有趋于简单化管理的思维,导致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形式和作品形式单一化。针对以上问题,需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完善培训机制,让分校的主管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活动的精神,打破束缚和窠臼,以创新的思维、多元的形式解读文学,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生动、个性化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3、完善审核、监督机制

针对作品良莠不齐的情况,活动小组需完善审核、监督机制,加强顶层设计,逐级管理、质量把控。加强对活动作品指导教师指导过程的审核和监督,保障学生活动作品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4、转变观念、打造个性化校园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个性特色。普林斯顿大学第28人校长威尔逊先生曾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像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像普林斯顿’。”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更应该符合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特点,具有开放大学的特色。从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构建符合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学科专业为切入点,转变观念,推陈出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个性化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谢珂,李锋亮.国家开放大学构建校园文化的成本与收益[J].现代教育技术,2013(6).

[3]李炳斋,张仲义.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构想[J].成人教育,2012(11).

[4]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5]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6]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7]张一军.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07(4).

语言文化探索篇3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发频繁。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是国家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英语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一书,对当前中国外语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指出了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些缺点。同时还提到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对英语教学模式的演变历程也进行了综述。书中提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应当不断地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不断地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可以说,国家之间交流的加深直接影响着我国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进行。《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一书认为: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传播进行定义,归结起来,大致可以概括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跨文化传播来说,传播与文化两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不同的社会背景、民族、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同时,文化也塑造着这个国家的形象。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一书对此问题的分析十分透彻,并对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描写。首先,书中写道:世代相传的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文化和传播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文化需要传播来完成,而对于传播而言,丧失了文化传播便丧失了意义……其次,对于文化来说,其发展与变迁都是通过传播的促进来完成的,这也恰恰印证了传播延续文化的重要作用。我国当前正面临着大学英语教育的困境,时代与社会进步发展使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让构建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近20年来,欧美等国家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工作发展十分迅速,这也为我国提供了许多借鉴。《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一书认为,我国可以积极汲取其他国家的外语教学经验,做到为我国所用。

语言交际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都涵盖在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当中。而其内容则包括了文化教学、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语言教育三个方面。《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中写道:在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学习语言和文化能够对目的语言文化进行掌握。而他们所掌握的这种目的语言,能够保证他们和其他语言群体之间的正常交流。与此同时,在这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也能加深对自身语言的反省。这对于我们了解语言文化的发展构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对比,可以极大程度地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文化敏感的差异性认识,这对于解决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误解冲突等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认为,文化知识、语言知识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为文化交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事实上,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尤其是书中提到的跨文化交流的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更是非常值得人们去参考。这几点原则主要包括:其一,学习者中心原则。学习者中心论提倡以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二,互动性原则。所谓的互动性原则,即文化语言的互通性,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通性以及教育与学习之间的互动性。

综上所述,从全局来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最终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则是其基本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形势的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流中的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差异造成了各国之间交流的障碍,而语言障碍则是各种障碍中最重要的一点。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一书认为,我国应该探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状况的英语教学模式。这本书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我国当前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众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之道。这对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研究高校外语跨文化交流问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外语学习者值得学习的优秀书籍。

(陈瑞琳/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陈俊玉,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语言文化探索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学;学术重点;体系分析

在全球化的新时期下,商务英语成为主要的社会交际语言,在世界各种商务活动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商务英语作为语言学,特别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需要国内外学者加强对其理论体系和学术重点的研究和探索,以完善商务英语语言学的构建体系,提高其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商务英语语言学的学术重点

1.加强语言学的商务内涵

第一,商务英语语言学要依据语言学的资料库,扩展英语语言已有词汇的商务意义,或者将已有的英语词汇转变成具有商务含义的单词或词组。

第二,商务英语语言学要加强对商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行为语言进行重点研究和探索。商务行为语言就是在整个商务过程中,对具有特定意义的行为举止进行阐释的语言。例如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种商务特定行为,主要包括询问、商讨、磋商、拒绝、接受、考虑、道歉等,对于这些具有商务事务处理的标志行为应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

第三,商务英语语言学除了对具有特定商务意义的行为语言进行研究以外,还要对商务过程的英语语言进行探索,以利于整个商务活动高效顺利地进行和完成,其主要包括商务活动语言的形式、结构、修饰、语气等,根据不同的商务活动要制订不同形式结构的商务语言,还要综合考虑商务活动所处行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让商务英语语言学更加丰富多彩。

2.商务英语语言学的具体研究范围

第一,加强对公司人员商务语言沟通时采用的商务英语语言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商务活动中涉及的口头、书面及正式交谈时所使用的专业和非专业语言,并且涵盖了所使用商务语言的结构、内容和风格。同时,企业内不仅商务人员需要掌握好商务英语语言,公司其他人员也要具有一定的商务英语语言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协调和管理商务活动的进行。

第二,企业开展商务活动时,要根据企业不同部门的业务专有属性进行不同语言类型的研究,例如贸易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要加强对商务英语语言学更加深入的探索。

第三,加强对商务英语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专有语言研究。这是将商务英语语言学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构建全面的商务英语语言体系,主要包括商务英语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商务英语学术的报告、讲座、编辑出版等活动,还有相关的商务英语咨询和辅导培训等。

第四,加强对商务英语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特色语言研究,例如商务活动在媒介、报刊等平台上传播,进行报道和评论时应该采用规范合理、具有行业特色的商务语言。

第五,针对商务英语具有的国家文化差异化特性的语言研究。加强商务人员在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所必需的语言素养体系建设,包括文化理念、专业知识水平、语言应用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等。

二、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从微观角度来说,商务英语语言学是属于应用语言学类别下一门由商务和英语两种学科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相互融合、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独立分支综合型语言学科;从宏观角度来说,商务英语语言学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型语言应用学科,将语言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三大类别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括:商务功能语言学、商务话语分析、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商务社会语言学、商务语料库语言学、商务英语教育学、英语经济学、商务英语研究方法等。

对商务英语语言学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对商务英语语言的本体性、应用性和人格化方向取得理论性和实践性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商务英语语言的本体性是指英语语言在跨国际文化商务活动中的应用特性与功能;而商务英语语言应用性是在商务过程中促进商务顺利完成的语言应用策略与技巧;而商务英语语言人格化则是指商务人员进行商务活动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企业动态和行业动态,国内文化和国际文化,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应该以跨国际、跨文化、跨学科为理论基础,加强英语语言的商务内涵,确保商务英语能够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加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标准化、多元化、差异化体系建设,改善英语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技巧,使其得到更加准确、规范、有效的应用,确保商务英语语言发挥出自身的独特魅力,促进国际商务活动顺利高效完成,提高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语言文化探索篇5

二维平面性与图底并置关系是深入认识语言形式的根本立足点,可以说没有对平面的自觉和图底并置的理解,就难于在装饰语言的传达上实现现代审美下的文化身份与文化立场的意图表达。形式观念带来的审美方式不单是对宏观结构的把握,同时也带来了知觉多向的发现能力。毕加索说过:“艺术不是创造,而是发现。”在不同境遇或不同环境下,形式目光的发现与审视,一方面是内在审美的形式需要,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审美资源发现。文化资源是一方土地,民族和区域的文化生态。寻根探源的文化态度与形式表现的意图传达,需要立足于形式观念的表现基础之上。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一方面在保障展馆的使用功能,同时在外在形式上,采用了简洁的语言传达方式,另一方面所注入的民族文化元素,如椽头采用东西南北汉字回文,以及借鉴传统卯楔结构,中国红的选择等,所体现的意图形式,传达出明确的文化精神。那么立足形式审美,发现和采用的结构方式,以及文化精神的形式确立,均体现出立足形式基础是的现代审美观念和语言意图。图底并置所着重于二维平面纵深度的认识,需要平面力学传达关系的理解。在二维平面中,图和底在同一平面的关系,既是力动原理关系,图底平面的力作用视知觉,可以造成平面四边的力学扩张。这种平面纵深向的感知和二维度边框的力学扩张,是平面自觉所必须认识的。装饰语言的平面性,尤其是现当代装饰语言的新探索,不仅仅是新题材内容的表现,它更需要在现代审美的关照下,通过艺术设计形式视知觉的强度,实现明确的语言传达。

二、装饰语言的实验方法探索

现代艺术产生以来,除传统工艺手段的保护欲传承之外,新的手段与方法就是试验方法,只有不断的实验探索,才能通过作品表达新材料本身的质地美感,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与借用,致使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不断产生。比如,玻璃艺术、纤维艺术、金属工艺等形式,均源于试验方法而不断产生。在艺术设计中,那些由试验方法而不断产生的艺术形式语言,不断被融入进来,使艺术设计产生多样性多元化的活力。形式观念和抽象审美下的实验方法,使专乎于技的传承方式转变为个性解放和灵魂自由的充分表现,在那些实验中,文化意识与精神自由更自觉地主导着语言意图的传达,实验的探索方式中,形式观念代表着审美的现代性。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抽象意象表现,画面的实验趣味使内在的语言意图更感性地传达出来。艺术总是冲破束缚,否定之否定地向前发展,而实验方法、实验态度和实验精神,更为突出了艺术家语言表现的主观能动潜质。尽管装饰语言更直近于大众审美和文化环境的创建,但从其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而言,它同样需要不断冲破自身束缚,实现与时俱进的新形态发展。实验方法的诸多手段,技术借用,偶发效果的捕捉,材料运用以及语言传达方式的选择,均决定着其形式、形态的不断繁衍和发展。随着人们居住环境,公共环境的不断改变,对装饰艺术语言的新需要就成为艺术设计形式前推的一方力量,而艺术设计本身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则从更纵深的文化角度,审美立场和前卫思考,推进当代艺术设计的新发展,而这些均需要试验探索的方式实现语言的充分传达。

三、文化语言传达方式探索

文化元素、语言符号的运用,是基于语言传达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承延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现代的”,但是,“民族的并不等于世界的,原始的也非等同于现代的”。文化资源的认识,与文化元素的摘取,符号运用,均需纳入载体、形式结构和现代审美,才能实现其文化意图传达。如,在招贴设计、包装设计、装饰绘画设计等,均有图文并茂的装饰语言符号的融入,并以多样的形式传达着作者的意图。本人在作品《构成一号》中所采用点、线、面、色彩等排列与组合的语言方式,着重于平面形式隐含中的神秘感表现。作品内容表达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原生状态,以及那里文化的原始神秘性,均使人产生非常丰富的文化追想,这种总体上的感觉就需要以透叠、分割、重构的构成形式,并采用国画中积水和晕染的手法,制造画面的隐含性和神秘性。形式美感的里面是民族情调的场景,光色和物象细节被掩映在里面,从观赏角度看见,远观近察均合于整体形式,而这个形式的构成,又体现了中国文化审美的“大象无形”和“似与不似”的趣味。《构成一号》的构思与创造过程,经历了反复实验的累加,在层层深入,取舍和强弱对比中,逐渐找到了神秘感和内在精神意蕴的语言。语言方式通过这个构成形式呈现,确实出乎预先的料想,实验过程带来的感受实际大于作品本身,而语言的传达方式,更是通过这个过程实现了对现代审美的进步理解。

语言文化探索篇6

关键词:绘画语言;艺术符号;发展变化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任何文化的发展状态都与其生存的种族、时代和地域有着紧密的关联。这是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总的核心论断。同理艺术语言的发展升级也必然和每一个艺术家所生存的种族、时代以及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人借助于符号活动而脱离了动物界,进入了一个精神文化世界,人通过符号的媒介,借助于语言,人类建构了一个超越其生存环境的符号世界并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人类的文化之路的种种形态如,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等,都是符号功能的集中表现,也就是说构成这些路途的材料就是符号,是人在漫长进化中逐步发现和从心理上体验到的符号。可以说,符号创造了基于现实世界的可能世界。

绘画是艺术家所进行的一种有意味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家运用点、线、面以及色彩等,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和法则进行搭配组合,这种组合具有符号的属性。对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倾向,要么是写实的符号;要么是抽象的符号。但其最终目的是传导创造者内在精神的情感或对客观世界的体验。通过世界绘画史的发展研究,我们不难看到这一符号化进程的不同差异和演进。

当然,各种符号都有其功能的属性差异,如语言符号具有认知的功能,艺术符号具有构形的功能。以艺术语言符号的发展演变为例,每一位艺术家的自身演变过程都是以继承传统的基础为开端到创新而形成独特语言的艺术风格,这个过程通过对客观与主观有机体的认识侧重比例的变化而不断升级,即从开始的客观绘画语言表现(客观符号)的侧重逐渐到主观绘画语言(抽象符号)侧重的升华过程,这一点可以很明晰地从西方绘画史中得以显现。纵览西方绘画史,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从早期古典时期到写实娴熟的“古典主义”的画风,再到德拉克罗瓦的浪漫现实主义画风,这些都是典型的以客观模仿为主的客观符号化时期。接下来的印象派画家们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区别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画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他们的作品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可以说印象派利用科学光谱规律描绘自然的色彩和抒发自己的感情,既有客观的依据又强调主观的瞬间升腾,这是主客观的平衡期;也就是说是客观符号化与主观符号化的结合期。

这里要指出的是,后期印象派梵高和塞尚的绘画语言已形成了主观绘画语言符号重于客观的抽象符号雏形。继而毕加索、马蒂斯及康定斯基等现代抽象主义的集大成者们,在他们作品中有象征性符号、推断性符号、表象性符号等主观艺术语言符号,可以说现代主义绘画是主观情感与符号全面结合的一个巅峰阶段。我们可以从西方的绘画语言符号的演变看出,艺术越是进步和发展,其艺术语言的符号就越是远离对外在世界的单纯摹写,而是具有一种构型的力量。艺术语言表达的不再是被动地表示某种单纯的事实,而是饱和着艺术家独立的精神力量语言符号的内容。诚如马格利特所说的“画面以外的东西”。

而从中国绘画史来看艺术符号化的演进似乎是与西方相反的。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时期就开始了抽象艺术符号的创造。如:我们从现今挖掘的彩陶文化时期陶器就看见了很抽象的几何纹样的创造。这与西方早期的模仿开端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究其根源不过是种族、时代和地域的差异导致的结果。油画在中国的引入不过是近百年的历史,我们由“拿来主义”时期的对西方亦步亦趋的效仿开始逐渐升级为结合于本民族文化的绘画语言探索,因为不论如何与世界接轨也脱离不了立足我们民族、时代与环境的情结,我们的艺术也呈现出了本时代的属性。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的命运经历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使我们惊喜地发现艺术的世界也正处于一个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且也不乏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现代艺术大潮中,这个时期可以被定义为对西方的模仿期,更确切地说是对西方绘画的接纳介入时期。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对现代抽象绘画的认识开始解冻,是开始重视艺术语言的研究和探索的阶段,同时,面向现代和面向本民族的现实,国内的艺术语言呈现了多元的开端。九十年代我们渐渐开始反思,基于本民族、现时代开始了与其相符合的艺术语言符号化探索。在不断立足本民族与现时代的基础上进人21世纪中国的艺术家们不断地以丰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创新艺术,冀望不断的探索使中国的未来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艺术语言符号化究竟如何表达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艺术的生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中创新,绘画是人类艺术追求的一种方式,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符号和表达技巧,甚至在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不同题材时,还会出现这种绘画符号和表现方式不同于彼此的个性。而只要是符合绘画自身规律的任何题材、任何表现语言、任何表达方式,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探索和革新符合审美理想,不断进行探索的绘画语言方式都应该予以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的每一次艺术语言的创新都是最可贵的。

从绘画语言的客观模仿符号到不断抽象符号化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的转型与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绘画语言上那些单一表面的东西,而形成新的艺术语言形态。对绘画语言符号主客观表现问题进行不断探索,从而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符号,并形成独立的风格,成为了艺术家们的渴求。现代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在多层次上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语言,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审美方式。艺术家们用不同的表现语言符号和表现方式不断地丰富本民族的艺术追求,这样的绘画艺术必将是灿烂辉煌的。我们常说绘画有其的规律,绘画是人类艺术追求的其中一种方式,那它自身就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单就绘画而言不同的表现题材和不同的工具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只要是符合绘画自身的艺术规律的任何题材、任何表现语言、任何表达方式,只要对人类的精神文明起到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只要符合人类追求的审美理想,任何绘画语言方式都应该探索,都应该允许存在和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个人的角度、个人的偏执和偏见、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面貌都是最可贵的。

语言文化探索篇7

从20世纪符号学的发展状况来看,符号学研究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语言学的、非语言学的和折衷的。索绪尔、叶姆斯列夫(Hjelmslev,L.)、巴特(Barthes,R.)为第一类,即带有语言学倾向的符号学研究方向;皮尔斯、莫里斯(morris,C.)、西比奥克(Sebeok,t.)为第二类,即通常所说的一般符号学方向;艾柯(eco,U.)和其他一些符号学家则为第三类。他们彼此的立场区别主要是语言结构是否应成为非语言文化现象的模型或“蓝图”。

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勃兴于60年代的法国、美国、意大利以及前苏联,之后,它很快就跨越了政治集团的分界而成为统一的学术运动。目前,符号学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向各个学科进行渗透,对符号学的认识与运用正在形成一种科学大趋势。

西方的符号学研究开展得较早,目前已形成各种理论体系和研究流派。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符号学研究起步较晚,真正成规模的符号学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符号学研究的起点较高,并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基本上追赶上了国际研究潮流;同时,由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极为丰富的符号学内涵,因此根植于这种文化背景中的中国符号学研究,从起步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勃勃生机。可以认为,中国符号学研究正在成为也必然成为世界符号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西方符号学的同时,必须关注本国符号学的研究状况,不断促进中国符号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中国符号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纵观中国符号学研究20余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把中国的符号学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80-1986年——起步阶段(约45篇,年均不足7篇)。自80年代初起,中国学者开始参与国际符号学学术活动,及时地向国内传达、介绍国际符号学研究动态。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对国外各符号学家主要思想的引介、对符号学基本理论的总体论述和研究工作。其中研究介绍索绪尔、巴特等符号学家理论思想的文章占了总数的近40%。

2.1987-1993年——平稳发展阶段(约87篇,年均12余篇)。从1987年开始,我国的符号学研究重心逐渐发生转移。第一,从对符号学、语言符号学基本理论的总体的、粗线条的论述转而开始对符号学具体理论的更细致、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例如:对符号的线性、任意性的讨论,对各符号学家理论的比较研究。第二,符号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及崭新的学说开始被应用于具体的语言学研究中,如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第三,符号学研究开始涉及语言学以外的领域,如从符号学角度看翻译、用符号学观点来阐释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等。第四,一些学者开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学思想,例如对公孙龙、荀子等名家著作中符号学思想的论述。在此阶段,中国的符号学研究渐成气候。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召开了京津地区部分学者参加的符号学研讨会,会后,中国逻辑学会和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分别成立了符号学研究会。

3.1994年至今——全面展开阶段(至2000年约280篇,年均40余篇)。1994年后,符号学的研究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符号学的探索在各个领域全面展开。这一阶段的符号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除了继续对一般符号学和语言符号学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外,还注重引进诸如叙述符号学、社会符号学、电影符号学、话语符号学和主体符义学等其他分支符号学思想。(2)对语言符号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关于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研究:我国学者开始对索绪尔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如符号的任意性问题);随着《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三版的出版,索绪尔的某些观点得到了澄清,掀起了一股对索绪尔语言学观点再认识的热潮。(3)符号学向各个学科的渗透进一步加强,符号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已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和学科的具体研究中,符号学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符号学研究在语言学、哲学、文学、文化、艺术、传播学、民俗学等各个领域已全面展开。(4)对非语言符号的地位、功能开始予以关注,如对体语符号交际功能的探讨和研究。(5)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籍中符号学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尝试用符号学方法阐释中国的历史文化现象。在这个阶段,学术研讨蔚然成风。1994年在苏州大学召开了首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1996年在山东大学、1998年在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分别召开了第二、三、四、五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这标志着中国的符号学研究已步入正轨。

研究表明,中国的符号学研究历史虽短,但进步较快,时至今日,在符号学的诸多领域里我们已经基本上追赶上了国际研究潮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学者对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吸收、消化得非常快;二是因为中国文化土壤中蕴有极为丰富的符号学内涵,它随着符号学的兴起不断给中国的符号学研究注入新的营养。从研究领域看,中国的符号学研究已经涉及到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学、美学、民俗学、传播学、国情语言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电影等诸多领域。其中,在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和文学等领域的符号学研究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深度。

二、中国符号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及成果

如上所述,中国的符号学研究虽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成果不菲,用了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符号学用了40余年所走过的路。中国符号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四个,分别为符号学基本理论研究、语言符号学研究、符号学应用研究、文化艺术符号学及文学符号学研究。

1.符号学基本理论研究

1.1国外符号学名家理论的引介及研究

我国研究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在索绪尔、皮尔斯、莫里斯、巴特、巴赫金等著名符号学家的思想理论上。研究从最初的翻译、介绍逐渐发展起来,对国外符号学专著的主要译介作品有:《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1985)、《符号学入门》(〈日〉池上嘉彦著,张晓云译,1985)、《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英〉霍克斯著,瞿铁鹏译,1987)、《符号学与文学》(〈美〉司格勒斯著,谭大立等译,1988)、《符号学概论》(〈法〉吉罗著,怀宇译,1988)、《指号,语言和行为》(〈美〉莫里斯著,罗兰、周易译,1989)、《符号学理论》(〈意〉艾柯著,卢德平译,1990)、《符号学原理》(〈法〉巴特著,黄天源译,1992)等。这些译著的出版,为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符号学思想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对上述名家理论引介的同时,中国学者还对各家理论展开了较为深刻的独立研究及对比研究,研究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对其语言符号学理论的阐述方面。比如,“略论罗朗·巴尔特的符号学”(李廷揆,1986)、“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刘润清,1992)、“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胡壮麟,1994)、“对皮尔斯符号思想的语言学阐释”(王铭玉,1998)等。

1.2对符号的认识及界定

(1)对符号的界定

研究符号学,首先要对符号概念本身有一个正确认识。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尚不深入。目前,较为流行的界说来自于双重意义学派的思想,即把符号看作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并由此概括出符号的三个必备特征:①符号必须是物质的;②符号必须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代表其他东西;③符号必须传递一种社会信息,即社会习惯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赋予的特殊意义。这一观点把符号的物质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21:5]

(2)符号的分类

由于符号的复杂性所致,对符号的分类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

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按照符号的来源、产生方式以及意指功能把符号分成自然事件类、人为目的类和诗意表现类三种类型。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则根据符号三要素(媒介、对象和解释)的相互关系建立了“符号的三合一分类方法”,其核心类别有三种:图像符号(icon)、标志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美国符号学家西比奥克将符号分为六种:信号(signal)、症状(symptom)、图像(icon)、标志(index)、象征(symbol)以及名称(name)。

中国的符号学研究者对符号的分类问题也极为关注。李延福教授以符号的主、客观性质关系为依据将符号分为两大类——客观性质的逻辑分类及主观性质的美学分类。[12:57]连甫认为,将生活中的语言以外的各种符号归为如下五种主要形式似乎更为合适:广告符号、实物符号、行为符号、音像符号和自然符号。[14:69]

我们认为,可以对符号进行“指谓关系”分类,即以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性质为依据进行分类。这种方法把符号概括为五大类:①征兆符号——这是一种广义上的符号,或称准符号,其媒介与信息之间有着自然的、有机的联系(如林中起烟表示篝火,水面波动表示有鱼);②象征符号——这类符号以所传达信息和自身的特征和性质作为符号(如五角星和八一象征中国人民解放军,鸽子图案象征和平);③感应符号——这类符号以视觉物或听觉物作为信息的载体、作为传递信息的假定的符号(如我国古战场上的击鼓进攻、鸣锣收兵,城市交叉口的红绿灯);④语言符号——因为语言是音(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所以它构成交际和信息符号的基本形式,被称为特殊的,也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⑤替代符号——这类符号不是代表事物、现象或概念,而是替代第一性符号,所以也称第二性符号(如数理化中的各种符号、谓词逻辑中的操作关系符号、人造语言等)。[21:5-6]

1.3对符号学研究领域及作用的认识

(1)对符号学研究领域的认识

对符号学研究领域的认识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符号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交际的全部,任何表意的东西都在符号学研究范围之内。另一种观点认为,符号学研究领域涉及到有意义的和约定的交际形式。第三种观点原则上局限于研究交际惯例系统,即只研究作为交际惯例系统的信号。国内的相关研究有:“论符号学的研究对象”(许艾琼,1994)、“当代符号学研究的若干问题”(胡壮麟,1999)、“论符号学的性质、范围和方法”(郭鸿,2002)等。

(2)对符号学作用的认识

对符号学作用的认识,当代符号学家有两个极端,一类是过于武断和自负,另一类则过于沮丧。前者把世界万物都看作符号,认为符号学的学说是最全面的领域。后者则认为符号学作为一门学科只存在于讨论话题中,并认为符号学理论本身出现危机,至今尚未弄清许多问题的实质,像符号是怎么组成的,它受什么规律支配等。应该说,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还比较客观,大多数学者把符号学看作是一种哲学观和方法论。相关的研究文章有“符号学的研究和作用”(张卫江,1995)、“试论符号的功能”(涂德钧,1996)等。

(3)符号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①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究竟如何,看法也不一致。总体说来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学从属于符号学,语言学只是符号学的一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符号学从属于语言学;介于二者之间的观点则认为语言学和符号学是两个独立学科,各有其独立的研究范围。

多数名家持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学是符号学的分支,符号学的法则也适用于语言学。其代表人物有早期的索绪尔和皮尔斯等人,当代的有雅各布森和韩礼德(Halliday,m.a.K.)等人,此外还有研究人类学的拉康(Lacan,J.)。

巴特和其他一些符号学家把符号学看作语言学的分支。他认为,只要人们走进具有社会学的真正深度的一些领域时,就会遇到一些语言学之外却仍然属于符号学范围的集合,而这些集合又只能用言语行为才能解释,并且任何符号学体系都有言语行为介入。

作为一种折中,艾柯认为,“语言是人类创造的最强有力的符号工具,由于语言学的地位比其他符号系统更为确定,符号学在许多方面依靠语言学概念。”[7:2]我们也持类似观点,把语言学和符号学视为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同时认为,二者彼此交叉更能发挥综合学科的优势。“虽然‘符号学’的思想是由语言学家索绪尔首先提出的,然而,‘符号学’从其萌芽之日起却始终未能真正与‘语言学’联姻,对此,符号学家和语言学家均有一种‘失衡’与‘缺憾’感,所以建立一门语言符号学早已是大势所趋势。”[21:5-6]

②除了对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进行讨论外,我国学者在研究中还涉及到符号学与哲学、逻辑学、传播学及语言国情学等学科的关系。比如,“符号学与国情语言学的关系”(吴国华,1994)、“传播学与符号学散论”(陈道德,1997)、“符号学与语言学和逻辑学”(向容宪,1998)、“民俗学与符号学”(高乐田,1998)、“名学与符号学”(曾祥云,1999)等。

(4)对符号学历史及发展现状的总结

①对西方符号学发展史的介绍。比如:“西方符号学的诞生及发展述略”(户晓辉,1991)、“符号学的由来及其发展”(苟志效,1993)、“现代符号学理论源流浅探”(周祯祥,1999)、“现代西方符号学理论初探”(林笳,2000)、“俄罗斯符号学理论的历史流变”(陈勇,2002)等。

②对我国历史上符号学思想的追溯。以我国古代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为对象,努力探寻其中丰富的符号学思想。如“公孙龙‘名实论’中的符号学理论”(李先kūn@①,1993)、“荀子正名理论的符号学意义”(许艾琼,1993)、“《易》的符号学的性质”(周文英,1994)、“论先秦哲学的符号学致思趋向”(苟志效,1995)、“《墨经》中的符号学思想”(李先kūn@①,1996)、“‘说文解字’中的符号思想初探”(高乐田,1997)等。我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会大大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符号学的研究。

2.语言符号学研究

2.1索绪尔语言符号学思想的研究

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学思想对我国学者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对索绪尔的研究也始终是语言学者们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我国学者对索绪尔语言学、符号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题上:

(1)索绪尔语言学思想及其根本原则。如:“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岑麒祥,1980)、“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徐志民,1980)、“索绪尔语言学的根本原则”(皮鸿鸣,1994)等。

(2)对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思想的论述。比如:“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杨信彰,1996)、“论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徐思益,1980)、“组合和聚合”(徐盛桓,1983)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索绪尔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缺憾。如一些学者发现索绪尔的理论对同形异义、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束手无策,因此指出,符号的能指与物质实体是分离的,符号的能指与其所指意义也是可以分离的。[28:16]索绪尔思想受到的另一挑战表现在对其符号任意性原则的争论上,并由此导致了许多学者开始纷纷论述符号的象似性(iconicity)问题。比如:“语言的象似性探微”(杜文礼,1996)、“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王寅,1999)、“论语言符号的拟象性”(文旭,1999)、“象似说与任意说的哲学基础与辩证关系”(王寅,2002)等。

(3)对索绪尔与其他学者思想的对比研究。如:“索绪尔对乔姆斯基的影响”(刘耀武,1984)、“班威尼斯特对发展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所做的贡献”(周忆宁,1985)、“布龙菲尔德和索绪尔”(许国璋,1989)、“索绪尔语言理论与陈望道之‘功能说’”(卢凤鹏,1996)等。

(4)索绪尔研究的新发现及对索绪尔思想的再认识。随着新版本的出现和人们对其著作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我国学者对索绪尔语言学和符号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解释。如:“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许国璋,198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札记》(俄文本)评介”(信德麟,1993)、“索绪尔研究的新发现”(戚雨村,1995)、“再论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语言符号的性质”(乐眉云,1997)、“追寻索绪尔语言学思想:读《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王克非,1997)、“索绪尔两个教程的比较与诠释”(张绍杰、王克非,1997)、“索绪尔符号观再评价”(卢德平,2002)等。

2.2语言符号的研究

(1)语言符号的性质和功能的研究。乐眉云教授在《再论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1997)这篇文章中比较详细地讨论了索绪尔符号语言学思想中包含的语言符号的性质,并将其总结为六矛盾的统一:任意性与约束性,社会性与心理性,不变性与可变性,相关性与区别性,形式与物质实体,组合关系与联想关系。论述语言符号特性的文章还有不少,如:“语言的生成性”(徐盛桓,1984)、“语言符号的可逆关系”(王铭玉,1997)、“浅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关系性和社会性”(王文宇,1997)、“语言的社会符号性”(刘家荣,2002)等。

(2)语码转换的研究。语码转换是近年来社会语言学、语法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和会话分析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以上五个角度的研究分别揭示了语码转换的不同方面。如“语码对位探讨”(龙日金、彭宣维,1993)、“语码选择的语用机制”(刘承宇,1999)、“语码转换研究述评”(何自然,2001)、“从Scotton的标记模式看语码转换研究的新进展”(李经伟,2002)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文章。

(3)标记理论的研究。任何语言符号系统中都存在着两极对称现象,即有标记与无标记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语言分析的所有层次上都发挥着作用。标记理论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关文章不断问世,比如:“语言的‘有标记’和‘无标记’”(徐盛桓,1985)、“关于标记理论”(王立非,1991)、“布拉格学派标记理论管窥”(张家骅,1992)、“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沈家煊,1997)、“论语言单位的标记性”(李生春,1997)、“标记理论的再评价”(张风,1999)、“标记主位及其语用功能”(王扬,2000)、“语言标记性的诠释与发展”(王立非,2002)等。

3.符号学应用研究

符号学理论作为一门新的方法论和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在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点在语言学研究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3.1符号学理论在语言学诸学科研究中的应用

(1)语义学。符号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的不断完善也相应地促进了语义学的发展。符号学思想应用到具体的语义研究中的实例比比皆是,例如考察索绪尔的符号学思想对语义学理论的影响——“索绪尔的语符关系及其对语义理论的影响”(徐海铭、王文琴,1998);用组合与聚合思想来研究语义——“语义的组合和聚合”(王德春,1987);用符号关系来解释词汇的意义——“符号关系与词义”(郭聿楷,1996);用符号系统的层级性理论研究语义及民族文化语义——“语言符号的意义”(王铭玉,2002)、“试论民族文化语义与两级符号系统”(刘佐艳,1999)。

语言文化探索篇8

现幼儿教育的理念提倡幼儿阶段语言的发展要将幼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结合即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渗透与接触文字。而语言活动是幼儿阶段语言发展的直接途径。如何让幼儿自主学习,愉快的发展幼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呢?近几年我一直在探索与实践把图谱运用在语言活动中,促使幼儿在直观形象的图谱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促进幼儿阶段语言的发展。现从以下几方面归结其方法与心得。

二、图谱运用的探索与实践

在我看来图谱就是用最明白最简单的图画形式来表现学习内容的一种方法。幼儿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画,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并掌握内容,学会某首儿歌或某个故事,表达其内容和情感,甚至在图谱的帮助下认知相应的文字,从而缩短了教师们完成教学目标的时间,提高教学成效。探索实践的方法有:

1.将图谱穿插于儿歌中并以挂图的形式完整展示。首先我就将儿歌图谱直接展示在幼儿面前然后让幼儿边听边看了解,学习儿歌内容。此方法将文字与图谱对应文字由抽象变直观,幼儿能借助图谱完整感知并理解儿歌内容促进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而且幼儿不易理解的难点如词语“粮囤、积少成多”也可用图谱进行突破,学习的过程就显轻松有效。

2.根据儿歌句式逐一展示图谱,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提高积极性。在活动第一环节我打破了以往学儿歌教师起主导地位,先示范朗读的方法,而是先把文字遮住让幼儿按图谱(也是儿歌的内容)的顺序逐一进行猜想,给幼儿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接着在第二环节完整展示图谱,进行范读。让幼儿在听和看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儿歌内容。因为这两个环节是逐一渐进的,幼儿在第一环节的猜想后会很想在第二环节知道猜想的最终结果,所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力,更强,更集中。

3.用图谱适当替代文字并拼拆运用增加其简化直观性,实用灵活性,多元操作性。首先图谱用图案代替了相应的汉字,如用“?”替代“想”,“√”替代“对”。体现了其简化直观性;图谱的运用根据活动需要灵活使用,体现实用灵活性;而且图谱不是从头到尾以一种形式展示在幼儿面前,运用富有变化,体现多元操作性。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1)图谱的运用可以以单词、多词、句、段为单位,将较复杂的语言意义分解成若干图简单的图谱单位,突出与词相关的事和物,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而且根据幼儿的视觉敏锐度随年龄增长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图谱运用中还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所侧重:小班侧重以单词、多词为一个单位,中班侧重于多词、句为一个单位,大班侧重于句、段为一个单位,使阅读图谱的难易符合幼儿的视觉敏锐度。(2)图谱的运用还要根据幼儿学习的内容灵活应用,如“方法一”就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学习内容,“方法二”就较适用于句式有规律的学习内容,所以图谱的运用不能局限于几种固定的模式。并且在探索实践图谱的运用中还体会到它的不少好处:(1)有助于幼儿认识文字,理解记忆学习内容。(2)有助于幼儿了解诗歌的句式、结构。诗歌的内部结构、句式的排列规律等属于隐性因素,形象的图谱可以使这些无形、抽象的因素变得具体、生动,让幼儿容易理解。(3)有助于幼儿有效地朗读作品。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儿歌学习的目标之一。图谱可以帮助幼儿有效表达。在儿歌教学中光靠教师告诉幼儿朗读的要领,幼儿往往记不清楚,难以掌握。但如果在句子中加入朗诵时区分升降调和快慢的图标符号。这样一来,幼儿就能根据提示更好地朗读作品。(4)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图谱不仅是教师的教具更是幼儿的学具。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图谱熟诗歌学习内容,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5)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绕口令《四和十》中出现的“?”幼儿首先认为只是个问号,但通过再次观察和思考,幼儿发现它的真正含义是“想”“几点了”等,而不仅仅是问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历了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过程。

(6)有助于幼儿创编儿歌。幼儿通常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联想,在创编儿歌时,幼儿可自己或借助教师的帮忙画出联想内容,直观呈现思维的结果,使幼儿看到自己的创编成果,便于同伴间相互交流,可以更进一步丰富创编内容。(7)有助于教师的操作。图谱是一种很朴素而且操作简单手法。我们可制作活动的图谱,在不同的活动中不间断的重复使用。而且机动性强,只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一支粉笔或是一支白板笔就可在黑板上画图谱,照样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三、今后图谱运用的探索实践方向

综上所述,我将争取把语言活动中图谱运用探索实践的方法运用在更广的教学领域如科学、健康、社会领域,幼儿园环境布置,幼儿日常生活,游戏区域等范围。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索实践,更趋于科学、规范方法,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语言文化探索篇9

关键词:拓展;艺术语言;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21-02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符号,当语言的实质功能被扩大了,语言就成了传达人们思想的一种代名词。在绘画的语言中,“美术家创造美术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和审美理想,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完成。在这种交流美的信息的方式中,这些手段和手法起着与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符号系统相近似的作用。”艺术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艺术都有不同于其它艺术语言的语言,每一个成功的油画艺术家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油画艺术语言。“绘画语言是艺术家为了再现客体来外化自己的感受,而采用的属于艺术家个体的具有特殊符号的私人词汇,是人们感受艺术美的直接对象,是艺术品首先诉诸于欣赏者的感官的,是艺术形象创作所离不开的物质表达手段的客观化、对象化。是在物质的、感性的外壳中蕴藏着的意识的、精神的内涵。”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者、缔造者,是通过绘画语言这种表达方式来实现相互之间交互作用的,如果说题材的选择达到与观者心灵上的共鸣,那么,绘画语言则是与观者在视觉上的共鸣。艺术家呈现在作品中的个性化语言,是来自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状态以及所处时代等多种因素和环境。

油画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探索与创新,经过不同艺术理念的洗礼,吸纳了各个时期油画语言表现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油画艺术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拓宽了艺术创作的途径,增加了视觉审美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的探索与研究是无止尽的。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审美观念在不同时期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审美观念的变化,就会影响到油画语言发展的方向,就会影响到油画语言表现材料的发展。

一、材料语言的拓展

材料作为与造型和色彩同样并重的绘画要素,在画面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材料在艺术作品中,其材料的多样特征丰富和加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材料与绘画语言、绘画风格的关系十分密切,绘画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绘画艺术语言的存在形式,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也会产生出绘画的不同的可能性。

材料的运用是绘画语言最基本的因素,新的油画材料的介入,改变了过去油画单一的现状,促进和丰富了油画的表现语言,同时也丰富了绘画的形态。观念和材料的更新,促使油画家寻求新的表现空间、视觉效果和精神寄托,对当代新的绘画材料和媒介做大胆的尝试与探索,材质的拓展在艺术样式上建立了新的领域,材料语言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现代艺术综合材料的多样发展,材料艺术语言有了宽广的领域,突破了传统绘画语言的固有框架,把绘画空间和结构表现的概念向前又推了一大步,材料已经成为与造型、色彩同等重要的绘画要素,是新时期油画艺术语言的选择,是艺术家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选择。

油画材料作为载体在油画中只是扮演着间接的艺术角色,这是材料在传统油画中的位置。由于科技工业在上世纪20年代的迅猛发展,影响和提高了艺术家对材料艺术的关注,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中逐渐认识到了材料本身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的精神含义,把材料提升到了艺术语言的重要地位,成为人们关注的直接思考与对话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物质材料自身的审美价值,把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从材料方面来说,传统油画发展到现代艺术,是“间接表达”向“直接表现”的转化,艺术材料自身的发展推动着画家艺术观念和创作技术的发展。过去画家使用的绘画材料原始简单而又贫乏,只能运用高超的画技获得丰富的效果,实现自己对艺术追求,绘画技术备受关注,成为绘画艺术的基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艺术材料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使用丰富的现成的艺术材料,给画面带来即丰富又完美的视觉效果。

“材料的使用作为强化作品本身力度有效手段的画家”石冲,石冲最初的作品也遵循传统油画的画法,使用颜料、调色油。早期的油画作品如《预言家》还是比较写实的,随后的油画作品《肖像》,人物形象被简化,变成一种符号形式,画面局部的油画颜料开始厚重,肌理效果突出,超越了纯写实。作品中使用了布、石膏等材料以增强体积,产生了触摸感,降低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边线和表层有凹凸感,混合材料的使用使作品有了浮雕感,工艺制作的综合因素形成了与传统绘画不同的视觉效果。

突破传统绘画的工具和材料,根据绘画的需要综合使用物质材料已成为绘画形式语言变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许多艺术家受现代西方审美意识的影响,越来越重视画面形式语言的表现和探索。材料在绘画中的运用,增强了画面形式的表现效果,是画面材料表现的一种诱发剂,也是活跃思维的一种推动力,对绘画材料领域的拓展,将对绘画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色彩语言的丰富

色彩是绘画艺术重要的物质材料,是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艺术语言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更是作品独特思想和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色彩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正在逐渐摆脱对素描的依附,独立展现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和艺术精神的追求,色彩已成为艺术家独特思想、情感以及探索形式美感的手段,被赋予了特殊的审美意义。在美术史上,各个时代都有闪烁着的色彩巨匠,可以清楚的看到画家在寻求色彩表现力方面所经过的艰辛而卓绝的探索历程。色彩发展到今天,艺术家对色彩的认识也愈加科学,范围更为广泛,色彩已当作艺术表达的工具和手段,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油画艺术的表现力及特点,但又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大师的经验,是当代油画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面临的现实。

艺术是在相互的差别当中得以生存和被承认的。“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色彩个性,越是大师个性越强,”在当代,研究和探索色彩语言的画家有很多,他们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对色彩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许多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加入了主观、象征、表现等色彩因素,改变了油画中传统的色彩表达方式,有的汲取了表现主义色彩的表达手法;有的则创作了适用于自己的色彩样式;还有的画家则从中国画或民间美术中吸收色彩的营养,找到适合油画的切入点。艺术家们在吸收一种色彩精神或具有一种审美追求的艺术作品。

《一车东北老乡》是画家周卫的作品,作品中周卫以大面积的玫瑰红和翠绿作基调,不受自然光的局限,在大红、大绿和大黄、大紫中进行色彩并置,色块、触笔交叉转换,绘画空间看起来似乎是前进与后退的错视,周卫作品中的色彩永远的反叛自然,走向某种艺术色彩,这样的表现创造如此的感觉惶恐,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艺术个性和风格,作品画面中的运动和张力,语言的夸张和凝练,也体现出他对表现主义的一种感悟。

色彩的表现、再现、象征、装饰、融化等知觉反应,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色彩组织和创造。这种视知觉的色彩,才是丰富、多样、和谐、生动的。

三、造型语言的多变

在绘画中,造型语言可能是我们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要处理和解决好造型语言,需要艺术家从复杂的自然形态中选取元素将之转化为某一种艺术形态,在对自然原型提炼的过程中,艺术家要对形体有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在创作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这里我们以写实造型语言为例,谈谈其造型语言的多变。在写实基础上适当变形和夸张,这是一些写实作品的造型手法,在写实与变形之间可供选择的空间范围较大,有把自然形简化为几何造型,有做平面化处理的造型理想化,有对物象进行变色处理的,不管色彩和光影的存在,有的通过夸张或变形特意强调某一部分形体语言等等。变形是一种特殊美的追求,一些扭曲的形象,也许才能真正表达出给人以狂野、古朴、神秘的新感受也可能是画家真情的流露,也许比一般的写实造型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

南京画家毛焰,以画肖像画为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通过上身大下身小的畸形来塑造,“圆规式”造型风格刻意突破常态,松动空灵的笔调加以夸张性的强调,在形体的塑造上,毛焰十分重视形态的衔接关系,对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不会刻意去追求。这种独特的形式效果,是毛焰绘画样式风格化的主要支撑。画家陶醉在这种让他心旷神怡的颖异视觉效果的制造中,批评家李小山对毛焰的作品这样分析:“这里,画面上出现的东西并不重要,他面对的对象说到底不是实在的存在,的确是他心里的幻想是所谓的心中之物,至多利用不同的形象完成不同的画面而已,精神的实质是完全一样的。”

画家宫立龙,作品摆脱了纯写实的细腻造型,显得非常简约,注重强调画面的整体效果,技法运用灵活,画面结构不固定,光影效果与平面化的因素相结合,画中充满了造型的对比、色彩的对比。他说:“西方的油画从雕塑中受启发,从形象上来说,更具有立体感,中国的艺术更关注平面化,如剪纸、皮影、木版年画,西方人脸上更多的是块面,东方人的脸上更多的是线条,这在东西方雕塑中也能见出。”宫立龙在造型观念上以写实艺术为基点,发展写实油画的单纯和概括方面,对形的简化和几何化以及整一化的处理,无不反映了画家的艺术修养。他在一些作品的创作中借鉴了秦汉时期雕塑的一些特点,画面(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博大和厚重的效果。把秦汉雕刻整体性的形式力量融入到了古典油画的传统技法中,这对写实绘画的造型无疑是一种成功的突破与融合。

写实绘画中,朝戈的艺术也是符合我们探讨的写实艺术。作品中素描的重视,对朝戈的油画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总是把人物画的很结实,结构很清晰,地域人物的不同,这种艺术个性便强烈地从作品中呈现出来,个性鲜明,风格“怪异”。朝戈非常重视素描稿的过程,每一稿都是画家对形式语言的再三思考与编排,使创作更具表现力。

四、结语

油画表现语言不管多么丰富和变幻莫测,都离不开材料语言、色彩语言和造型语言这三个基本语言,这三大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和作用,相互交替、转换。分析油画艺术的整个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材料语言、色彩语言和造型语言在不同时期成为主导艺术流派和艺术作品风格式样的第一艺术语言。由于二十世纪现代绘画兴起,给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以强大的冲击,油画在艺术概念、表现内容和个性探索等方面对新材料工具的运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化,油画表现形式已经很难有一种固定的程式和风格,很多画家打破传统寻求新的表现语言,油画语言开始进入新的探索与变革时代。

参考文献

[1]黄明.质疑“美术语言没有独立的意义”?[J].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5).

[2]水中天.历史画与绘画中的历史[n].中国文化报,2008年9月11日.

语言文化探索篇10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整体语言教学法初中英语实例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03-03

一引言

阅读是外语的重要输入途径之一,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可谓举足轻重。但长期以来,中学英语课堂的阅读课仍偏重于词汇讲解、句型操练、主旨题或细节题回答、朗读课文等。这些做法更倾向于把语篇肢解为单词、词组、句型等所谓的“语言点”,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它打破了语篇本身的整体性、连贯性,忽视了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以及跨学科知识背景和跨文化背景在语言理解中的巨大意义。因此,这种肢解型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事倍功半。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英语教学的整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环境中体验、感受、领悟英语,优化学所得,强化习所得。在教学中要引入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积极价值取向等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

为了改变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过度强调“知识点”的传统方式,笔者尝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入整体性教学思路,在阅读的真实语境中实现语言理解,激发学生分析思考、自主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发展。

二整体教学法综述

整体教学法最初来源于以英语为母语的阅读教学。美国心理语言学家KennethGoodman是这一教学法较早的倡导者。他在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儿童对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知识和读写能力并非是在口语能力发展完善之后才开始发展,而是很早就开始与听说能力同时发展的,很早就对书面语言有一定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儿童不是主要靠模仿学会语言而是靠置身于真实自然的、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据此,Goodman提出,语言教学应关注学生在读写过程中的语境意义教育和能力培养,而把语言的构成元素词汇、句子、语法等的教学融入到读写的自然过程中。

但语言学界对于整体教学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因为整体语言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育哲学,它会随着教学环境、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发展。

中国台湾学者黄继仁对于整体教学法提出的定义或许可以窥其本质。他认为,整体语言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哲学,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实施听说读写与整体课程统整的教学,教材以文学作品和真实的生活素材为主,在合作学习中注重交互的意义构建历程,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实质学习,提供学生兼顾知情意的完整学习经验,是一种能实际应用与日常生活的整体教育。

三整体教学法指导下的阅读课堂设计原则

1.语言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教学法顾名思义强调语言的整体性,语言学习的方式也应是从整体到部分,也就是Goodman所谓的“自上而下”模式。学生应在上下文语境中了解词汇的意义、掌握词汇的用法,而不是先孤立地学习词汇、句法,再进行语言材料的学习。

2.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原则

根据整体教学法,语言课堂的教学材料应是真实完整、原汁原味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尽量采用普通版图书,而不是特意编写的专供语言学习的教材。教师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阅读和教学素材。新闻报道、小说、广告、说明书等都是阅读课堂的好素材。此外,文化背景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教学中加强导入,这也是外语真实使用环境的最好体现。当然,从现实角度讲,在目前的公办中学体制下,完全抛开教材使用自选真实素材是不现实的。

3.语言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通过营造积极探讨、勤于思考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和个人的经历以及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生活哲理、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探讨热情,以思想的深度带动语言学习的主动性。

4.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语言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尽可能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台阶,帮助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四整体教学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下面,笔者以《牛津英语》9aChapter6中的阅读材料memory为例,阐述如何把整体教学法的思路融入初中英语课堂。本堂课型是英语阅读课,占用一个课时。

1.学生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初二(1)班学生。该班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训练,积累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学生学习态度较积极、课堂思维较活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目前,该班的整体英语水平在平行班中处于中等偏上,班内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平均。

2.教材内容分析

《牛津英语》9aChapter6的阅读部分由五段与“memory”有关的阅读材料组成,这五小段的主题一致但内容相互独立。memory这一话题在语言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学生结合实际探讨研究。课文中需要解决的词汇有:memorize,along-termmemory,ashort-termmemory,loseone’smemory;词组结构包括:link…with…,beconnectedwith。

3.教学目标设定

第一,语言目标。通过阅读材料提供的语境学习,能听、说、认和使用新的单词词组。其次,能在课堂模拟的真实情境中,使用新学的结构link…with…和beconnectedwith表达个人的想法和观点。

第二,能力及情感目标。(1)学习应用一定的阅读技巧,其中包括寻读、细读以及尝试寻找主题句和例子之间的逻辑关系。(2)学习通过语境和词根猜测词义。(3)尝试主动探索不同的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发展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并把课堂所学和生活实际相联系。(4)通过探究式的活动,意识到在语言学习中,处处蕴藏着文化差异。(5)发挥团队精神,能在交流中得到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学环节设计

本堂课以记忆为主题,通过各种活动任务的穿插设置,力图使相对枯燥的阅读教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从易到难完成语言任务,领会阅读技巧、发展自主探索的能力。

第一,阅读任务前的情境导入。教师通过和学生就其精彩的课前热身英语说唱表演的交流,快速引入本课话题memory。再利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探讨long-termmemory和short-termmemory的异同,以及loseone’smemory的情况,从而初步建立起本堂课的讨论氛围。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语境,这也是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精髓。

第二,整体阅读任务。由于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因此课文被分为两个部分学习。一、二、三段为第一部分,四、五段为第二部分。

首先学生凭借自己对memory的现有理解,判断一些和记忆有关说法的正确性,而其中那些正确的表述即为课文前三段的主题句。这一环节为学生稍后的正式阅读做好铺垫。

然后学生被要求从四个例子(改编自课文中原有的例子)中找出三个能支持上述主题句的例子,并分别与主题句配对。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在阅读语段前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而且能使他们认识到主题句和例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环节设计渗透了阅读技巧的培养。

接着是课文的正式阅读环节。在阅读课文前三段之后,学生经过讨论,补全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对话。这个任务旨在展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并锻炼其组织语言、自主表达的能力。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关于记忆的阐述之后,教师通过两组记忆测试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引起学生对寻找提高记忆的方法的探究兴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第二部分的阅读中,先请学生在第四段中快速寻读,找出该段文字介绍的记忆方法thelinkmethod,然后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导入单词link以及link…with…结构。再让学生细读此段,并分别朗读作者对thelinkmethod的解释和具体例子。接着,通过thelinkmethod的分析,导入beconnectedwith结构,再通过提问“whatelsecanourmemorybeconnectedwith?”顺利地转向语段五的阅读。这个环节既有阅读技巧(寻读、细读)的训练,又在语境中实现了有意义的词汇教学,还通过发散型的提问,引发学生对探寻有效记忆方法的思考。

此后是第五段的阅读。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后,教师通过对spider这个例子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分析“whycanmostpeoplerememberwheretheywerewhentheyheardaboutthedeathofpresidentKennedy?”这个环节旨在引领学生发展对事物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阅读环节的教学中,语境始终是所有任务的前提,也是本课教学设计上整体性原则的体现。限于目前公办学校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抛开教材,但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设置具有一定真实性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真实表达。此外,除了阅读技巧和词汇学习这两个常规的阅读课教学目标之外,自主分析、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也要贯穿始终。

第三,基于阅读的扩展性探索。在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所给出的单词组(见附录),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规律,并进一步讨论探究可行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由于教师所给的单词组合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可以从中找到隐含的文化背景差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差异以及一些英语习惯语的特殊用法等。此外还能让学生自由使用新学到的结构link…with…和beconnectedwith。当然,在实际的课堂上,学生间的集思广益还能发现更多有效的记忆方法,此不赘述。

这个扩展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跨文化内涵,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寻找有效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高效学习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还能在团队合作中互相启迪,发挥合作精神。

以上是笔者根据对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理解,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开展的初中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尝试。该设计方案的教学公开课在上海市教委主办的上海市英语新教材教学展评比赛中荣获特等奖。

五结束语

整体语言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动态教育哲学。它强调的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实质性学习和对学生启发性的引领。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参考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符合自己班级特点的整体性教学。本文是笔者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步的探索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附录

Fivestudentsmakeagroup.eachgroupwillgetalistofwordstobememorized.Youaresupposedtofindsomeeffectivemethodstohelpyoumemorizethewordsbetter.thephraseswelearnedtodaymaybehelpfultoyou.

link…with…

foggy;turkey;kungfu;dream;tube;umbrella;nBa;panda;gentleman;chopsticks;cowboy;double-decker

coal;milk;teeth;lie;snow;blackboard;cloud;sheep;humour;hair

store;postman;subway;mailman;cab;shop;film;taxi;biscuit;tube;movie;cookie

possibleway:linkwordswithcertaintheme(culture)/colours/

languagedifference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