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十篇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十篇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3:44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篇1

一、事业单位财务监管的内在涵义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所履行的是对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状况的监督和管理,监管主体涵盖多个方面,诸如财务管理人员、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上级主管部门、商业银行以及上级纪检单位等等,针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管理。事业单位财务财政监管在具体操作中,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情况和执行情况以及预决算情况。其中的预算管理是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对于财务预算百年之极为重视,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以及预决算中就会存在着误差。这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监管的重点内容。

二、事业单位财务监管中所存在的不足

1.对监管的职能没有高度认识

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需要经过市场调研获得大量的信息,与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核实,以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浪费。但是,由于监管主体过多,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难以达成共识。特别是监管人员各自需要承担的监管责任,都没有明确,使得监管主体对自身的监管职能没有充分地认识。关于监管的对象没有明确划分,比如国有资产是监管对象,而国有资产的运行主体本身也是监管主体。监管的目标是会计信息所表达的财务状况和事业单位的资产运行状况,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计算出来的。这种监管职能认识不清的现象,就必然会在具体执行中漏洞百出。

2.监管人员素质偏低

在财务监管人员中,除了财务人员之外,还包括审计人员和国库支付部门人员等等。其中,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虽然普遍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多为一人一摊,几乎不会具有综合能力。现代的事业单位要提供运行效率,财务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都要有所提高,以适应多方面工作。从监管主体的专业技能来看,财务人员虽然会计核算能力较高,但是会计监督能力匮乏。

3.财务监管制度难以发挥其时效性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国家层面和本单位层面。国家层面的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以宏观性监督为主,但是难以发挥其实质性的监督作用,主要在于监督范围、监督领域的划分等等都没有明确。对于部分事业单位的小金库现象难以根据监管制度有效遏制。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管制度属于是内部财务控制范畴。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承担基层会计人员的聘用、薪酬待遇的制定等等。

三、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监管机制的有效策略

1.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监管机制建设

随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覆盖面越来越广,就要将系统化的财务监管机制建立起来,并从法律的层面深化财务监督。比如,财务监督的地位、执行的程序以及所要完成的目标都赋予法律形式,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行为以规范。当财务监督做到有法可依的时候,就会在按照法律条文展开监督活动,推进事业单位依法理财,促进财务监督人员依法执行,以发挥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时效性。

2.事业财务监督的主体意识要有所提升

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取决于主体责任意识。事业单位要定期地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将新的制度和法律法规进行讲解,以提高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其行为。监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道德意识,强化事业单位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积极主动意识的增强,在监管的日常活动中就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财务监管质量。

3.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管力度

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中,内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要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管力度,就要督促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以高度重视,并支持内部监管工作。将内部财务监管纳入到单位组织的规章制度中,根据事业单位运行情况对财务监管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财务监管以规范化管理,注重财务监管运行的科学性、时效性。对于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是对于单位组织内部的有效控制,以使财务监管体系能够在事业单位的各个管理环节落实到位,充分地发挥其监督职能。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主体,要使其充分地发挥作用,就要使当地在资源上和的权限上予以支持,以使监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篇2

一、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意识

由于缺乏监督,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意识不够强,尤其是那些长期成为监督“盲区”的事业单位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监督,首先要强化这些单位领导和员工的财务监督意识。

一要加强财经法规学习。这是增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意识很重要的工作,必须切实抓好。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应当提出明确要求,有计划地组织事业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学习财经法规,而且这种学习一定要有强制性,要通过学习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财经法规,增强他们依法理财的意识。与此同时,事业单位本身也要对职工普遍进行财经法规教育,让职工了解财经法规,明白那些能做、那些不能做,自觉地遵守财经法规,支持事业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做好工作。

二要建立制度约束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执行财经法规的重要保证,也为增强其领导和职工财务监督意识所必须。要把有无这一制度以及制度执行的情况作为考核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乃至其全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执行不好的实行"一票否决",促使事业单位领导更加重视和加强财务监督工作,带头遵守财经法规,为职工放好样子。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一种“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受表扬,违反财务管理制度受惩罚”的奖惩分明的机制,促进大家自觉接受财务监督,执行好财务管理制度。

三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出现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其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而且说到做到、决不迁就。这样,势必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坚持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杜绝弄虚作假、乱收滥支、损失浪费等问题的出现。

二、构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机制

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必须解决由谁来负责、靠谁来实施,以什么来保障的问题,也就是要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是领导机制。这是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涉及方方面面,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其监督工作必须做到在其一把手领导下进行,一把手应当直接分管财务监督工作,对财务监督工作负总责。建立这样的领导机制,才能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顺利进行,使监督的成效得到充分体现。否则,容易出现各行其事、有令不禁的情况,造成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开展难、配合难、纠正问题更难的局面。

二是工作机制。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组织,应当包括国家审计机关、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监督体系,彼此协调,分工负责,各司其责。作为专司监督的国家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的规定,监督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财政部门依据《预算法》和《会计法》的规定,履行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预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责;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对其财务、会计既负有管理的责任,又负有监督的责任;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内部审计的规定,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监督。坚持这种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对规范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行为,促进改进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是法规制度体系。完备的法规制度,是事业单位正常开展财务监督工作的需要,也是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保证。应当立足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办法,对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作出明确的规定,促使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把事业单位纳入其监督的视野,并有计划地安排实施,促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搞好财务监督。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要制定财务监督制度与之相匹配,并要有保证制度落实的具体措施。这样,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才不会落空。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方式

如何对事业单位实施财务监督?在监督中需要注意什么?这是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必须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以为,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类型的监督方式:

一是约定型。也就是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定期监督。这样做,有利于保持监督的连续性,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始终处于监督之中而不至于出现时间上的“盲区”,同时对监督者来说也能克服对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上的随意性,按照计划进行监督资源的适时合理配置,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并且能够始终把握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更好地做好监督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监督任务繁重,目前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部门还难以做到对其坚持定期监督制度,内部审计机构虽然监督频率比之外部监督要高得多,但较多的还是随机监督,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约定监督,这在今后需要研究解决。

二是独立型。依法监督是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审计机关、财务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各自法定的职责,实施对事业单位财务监督。这种监督都是各自单独进行的,同时其工作也都具有独立性。即便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其监督工作虽然是在单位主要领导领导下进行,但也得以法律为准绳,对法律负责。这种独立性的监督在今后仍是对事业单位的主要监督方式,但需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时间上,监督者要加强协调,避免同一时间多个监督者同时实施监督。理论上讲审计机关、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是不同层次的监督,不存在重复监督的问题,但事实上如果一个事业单位在同一时间要接受多个部门监督检查,势必会造成一些工作上的矛盾,而且事业单位也难以配合好。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做好各方面的监督工作都有好处。二是在监督成果上,监督者应尽可能做到相互利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当然,由于各方面的监督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要求,而且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也不完全相同,有些成果确实很难做到相互利用,但决不能因此什么都重起炉灶、各干各的,能够相互利用的应尽可能做到相互利用,这不仅有利于实现监督成果共享,而且有利于提高监督效率,让被监督的事业单位集中更多的时间抓好自已其他方面的工作。

三是延伸型。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目前一般都是采取对主管部门财务实施检查时进行延伸检查的做法,今后可能更多的还是这样进行。事业单位作为其主管部门的下属单位,与主管部门经济上存在必然的联系,每年经费预算均为主管部门预算的一部分,其执行情况如何直接影响主管部门的预算执行,因此,检查主管部门财务时理所当然要延伸检查其财务收支情况。但是,怎么样使这种延伸检查更全面、更深入、更能把握事业单位财务的真实情况,这是今后需要重视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突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重点

任何工作都需要突出重点,抓住了重点便是抓住了关键。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监督的重点应放在检查有无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上,具体讲需要着重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非税收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事业单位对其主管部门拨入的财政资金一般都会如实反映,但对非税收入往往存在反映不真实、不完整的情况,甚至有的隐瞒、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对其进行财务监督检查时,要着重了解有无这方面的问题,特别要注意了解有无公款私存、私分以及挪用、贪污等严重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行为。在这方面,如果监督者该发现而没有发现,势必导致监督风险,所以必须把工作做深做细,尽力予以避免。

二是专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从多年的监督实践看,事业单位一般经费的使用都比较正常,问题较多的出在专项经费上,如挤占专项经费,乱支滥用专项经费,甚至用专项经费发放职工福利的违规行为比较常见;再就是专项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存在大手大脚、损失浪费的情况。在实施对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中,这方面的问题应该成为检查的重点,而且要抓住不放、搞得十分清楚。

三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性和有效性。制度缺陷势必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制度再好,如执行不好,则制度也等于形同虚设。实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必须重视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检查,注重揭示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制度本身的健全性、严密性要作出评价,帮助堵塞制度上的漏洞,同时要促进事业单位采取措施,保证财务制度的有效性。

五、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效果

对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目的,在于促进其加强财务管理,做到依法理财,实现财务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保证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采取措施,保证财务监督效果。

一方面,要抓好整改工作。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事业单位必须认真进行纠正和整改,审计机关、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包括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要对纠正和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保证纠正和整改到位。做好这项工作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到财务监督的严肃性,而且关系到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如果发现了问题而不去纠正和整改,势必造成屡禁不止、屡查屡犯,其结果只能是问题越来越严重,使事业单位陷入泥潭而不可自拔,我们必须杜绝发生这样的情况。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090-02

1前言

最近,财政部公布了以第68号财政部令的形式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新《规则》4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中专门在第十一章增设“财务监督”,对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监督机制和内外部监督制度进行了具体规定。

2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财政体制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认真解决,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造成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失,资金的入不敷出、财务账目的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2.1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薄弱

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单位资金收付方式日益规范,收付情况能得到部分有效监管,财政监督明显加强。但也出现了一些预算单位和银行在资金支付中违规或不规范操作问题。这就要求建立一系列对国库集中支付有效监督制度,以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监督制度的建立未实现同步,只是对于国库集中支付中暴露的问题加强监管,没形成系统的监督制度。有的单位监督制度还不是很健全,造成了监督缺位,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于没有惩罚措施,无法追究责任人责任。有的监督有关的监督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一些监督制度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监督执行力度不够,部分造成了账实不符、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问题

2.2监督未能覆盖事情全过程

与私企不同,事业单位作为百分百的国有资产,其每一分钱的流动都应该为国家负责,都应该让人民监督。在中国财政税务体制越发完善的今天,政府应当有义务适当地公开纳税人的税收去向。而事业单位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一部分更应当是首当其冲的试点。财务监督是事业单位的性质所决定的,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于财政,财政资金必须接受全过程的财务监督。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监督应纳入财务工作流程的总体设计,并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始终。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不能仅仅是事后的检查,也不受限于对哪一个具体个案的处理,而必须融入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从资金的收入到资金的使用,资金流动到哪里,财务监督就跟到哪里,实现对财务活动的实时、动态、全程监管。非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财务监督已经不能覆盖财务资金活动全过程,必须建立一套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完善的对财务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的机制,实现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全覆盖。

2.3财务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事业单位内、外部财务监督部门执法不严

财务监督,不应只是审计部门,不应只是纪检部门,不应只是上级部门,更应该是媒体,是百姓。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公开财务信息方面有《会计法》、《公司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等予以规范,而对事业单位财务公开未作明确要求。对哪些单位需要公开、需要公开的项目、公开的方式没做要求,缺乏刚性制度保障和可具体操作执行的规范。这就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未能接受社会大众的公开监督。而作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的部门往往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对本单位的财务监督制约作用弱化,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松懈和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而外部财务监督管理部门因为人手不够等原因无法对数量众多的事业单位的一些不法行为实施充分全面监督,打击力度不够,不能严格依照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惩罚措施,没有起到监督部门应有的“财务警察”的作用。

3新《规则》增设“财务监督”一章中的主要内容

新《规则》专门在第十一章中新增设了“财务监督”一章,是新《规则》中最大的亮点,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3.1明确了财务监督的范围

新《规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

旧《规则》没有规定财务监督的范围,新《规则》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内容予以明确规定,将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纳入监督。监督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管理、资金收支,预算的管理和执行,也被纳入监督的内容之中。特别是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大背景下,对预算的管理和执行更显得尤为重要。有的预算单位在预算管理和执行中,重执行,轻管理,为了完成预算支出进度,资金浪费现象严重。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划分不清,未做到专款专用。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3.2明确了财务监督的时间和方式

第五十九条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1)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从时间上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通过对事业单位各个时点的无缝隙实施监督,将财务活动全部纳入财务监督之下。事前审核把关、事中跟踪监督、事后检查稽核跟踪问效三者是统一的整体,都是财务监督的一部分,都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务收支安全、高效、规范。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篇4

【关键词】新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也使得事业单位必须要面对新的环境,尤其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以往相对被动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形势下对于事业单位的要求,同时新预算法的一系列新规定也要求事业单位要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已显现出很大的必要性。

一、新预算法视角下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一)加强预算的公开化

财务预算公开是新预算法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财务预算公开的加强能够更好的保障群众对事业单位财政运行的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避免事业单位财务混乱或违规操作等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透明度,加强前期预算控制的效力,从而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增强对预算申报、执行、效果的全面性管理

新预算法对于事业单位的所有财政收支都要求列入到预算项目当中,提高了预算口径的覆盖范围,避免了预算外收支情况所带来的管理风险,这要求事业单位要扩大财务预算的范围,同时还能够督促事业单位改进财务预算工作方法,以提升预算的申报、执行、效果的全面管理及工作效率。

(三)突出预算审核的权威性、加强绩效管理

对于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审核工作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措施,新预算法要求由人民代表大会来对预算进行审定,并赋予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权,这就从法律层面上突出了预算审核的权威性。同时要加强绩效管理制度,设立专业的监督管理小组、制定审核制度,对预算编制过程中相应的项目进行充分细化,并结合预算审查制度的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强化预算审核的效力,提高绩效管理的科学性。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上存在不足,没有结合当前形势的变化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更新与完善,这也就导致了内部控制缺乏有力的指导,加之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的不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阻碍,整体导致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缺乏效力。此外,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无论是内部的全员监督,还是外部相关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监管,都相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财政资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部分资金流失后难以实现对资金流向的跟踪与追回,也将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加大。

(二)预算监督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是对预算监督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严格,相关部门在进行监督管理方面的随意性较大不足,且实际支出与项目申报时的支出有时不相符,使得申报的支出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从而影响了预算单位监督的严肃性。其次是项目管理存在问题,一般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研究时,往往准备不够充分,而且项目列支不够明确,造成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随意调节,支出与预算出现偏差。最后是报表的内容不够全面,主要反映在支出数字不全面与表报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从而使得监管部门无法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绩效管理的不足

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首先表现在绩效管理理念不强,对于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中的效益要求不够重视,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出现瓶颈。再有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在基础环节上较为薄弱,一般的评价体系及审核体系都还不够完善,而且也没有形成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因此难以推动绩效工作的开展。

三、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体系的建设

事业单位应加快对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应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全方位细化与完善,针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条例,指导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在监督制度体系方面,应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的结合,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内控机制,实行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模式,并构建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针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及相应收支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监督,针对已发生财务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应进行严格的责任追溯,最大限度的减少财务损失,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要实现预算的公开化,让其接受社会的监督,要确立财政信息公开的原则,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并且要落实各个部门的监督职能,在确保立法完善的前提下,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并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公开制度的建设,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二)加强财务管理结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财务管理结果的价值发挥要通过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来实现,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培养对财务管理结果的运用意识,注重对财务管理结果所反映的问题的分析,通过财务管理结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及自身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提高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财政支付一体化的系统中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从而提升财政支付平台系统的专业化管理。

(三)提高及改进绩效管理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加快法制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绩效管理法律制度。制定财政支出考核规章和制度,明确考核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并界定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对绩效目标的设定作出较为具体、详尽的要求。制定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办法,增强考核工作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强化各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感,实现资金支出考核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要健全有效的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围绕注重实效、加强应用、完善体系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设置考核指标和标准,建立适合的绩效考核指标库。构建符合财政支出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部门、单位及社会公众的作用,强化群众监督。

参考文献

[1]林杏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5(15).

[2]李新良.刍议现代电力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策略[J].商,2015(48).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篇5

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事业单位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迫在眉睫。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主要运用财政资金行使社会职能,所以对资金的使用大手大脚,很少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容易造成资金短缺,单位发展陷入困境,因此通过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完善财务机构设置,任用高素质财务人员,加强财务分析,节约运营成本和人员开支,提高办公效率和财务管理效率,以便使有限的资金更好地用在为人民服务上,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事业单位在履行服务职能的过程中,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在巨大利益的诱导下,违反财经法规、挪用公款、贪污腐败的现象不断出现,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造成国家经济损失,通过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可以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和工作作风,预防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促进各项财务制度的完善。有些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部门,没有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有的单位即使有,也没有随着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完善,造成财务管理不严,资金使用不当,财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单位部门的决策和单位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消除财务潜在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缺乏足够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意识

内部控制的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础,由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资金来源比较稳定,没有很强的内外部竞争压力,使得多数事业单位相关责任人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权限界定不清,不能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任用财务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容易导致潜在隐患,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容易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不能保障事业单位的顺利发展。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起步较晚,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才开始引入内控制度建设体系,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更是缺乏丰富的经验,使得一些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控制流程过于简单或不够严谨,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致使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收支失控,会计处理不规范,财务信息失真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有效的监督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是由于多数事业单位不重视,内部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对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和经营活动缺乏有力监督,乱用职权、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现象普遍存在,有效的监督机制急需加强和完善,以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维护财经纪律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务报告和财会资料的真实可靠,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完整,保障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和理念

事业单位要积极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宣传与学习,使单位全体员工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提高相关负责人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重视财务人员的培养,提高财务管理能力,重视资金的运转情况,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在执行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动员全体员工提高认识并相互配合,自觉遵守和执行相关制度,保障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

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效应,做到制度和人才相辅相成,就要注重对财务人员的选用和培养,应该选择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高的财务人员,并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和政治素养,提高执行相关制度的自觉性,依照相关制度履行职责,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采取赏罚分明、奖惩有度的激励制约机制,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岗位要求,维护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三)有效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应遵循相应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首先以法律为基础,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保证制度的合法性,是财务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应该对单位内、外部业务进行监督和反馈,确保制度执行的全面性。按照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岗位职责和权限,确保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避免出现违规操作、挪用公款、贪污腐败的现象,坚持制度制定的制衡性。强调制度的成本效益原则,加强对单位成本效益管理,使单位效益最大化,合理控制成本支出,保障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财务内控制度也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保证财务内控制度最大限度发挥效力。

(四)要严格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是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目标。因此,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已经建立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相应职责权限,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加强财务管理能力,提高财务分析水平,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和财务资料,通过践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事业单位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有关部门报送单位经济活动情况,披露相关信息。将单位的资金运转情况、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相关信息进行总结,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以便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调配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因此,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将信息披露作为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

要实现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切实发挥财务内控制度的作用,就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加强单位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职能作用。从内部监督来看,事业单位要重视单位内部审计管理,设立审计部门,建立健全财务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通过内部财务审计结果,对财务管理中薄弱环节加强控制,对发现的漏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补救,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外部监督来看,要充分发挥国家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监督与指导,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篇6

一、目前内控制度薄弱环节的主要表现

(一)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到位,监督制度不健全

会计工作中,为了相互牵制,承担财务会计工作、稽查核实工作等工作人员需要独立开来,相互之间不得干涉。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由于资金匮乏、制度缺失等等原因,单位内部并没有专业的财务部门,有些人员在承担经济事项的同时又进行财务处理工作,这实际上与会计工作的牵制制度相悖。许多单位对于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档案失真、丢失、缺损等等现象十分常见,这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核实工作十分不利。

(二)相关领导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单位的领导本身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及法律意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利用各种手段公款报销,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经费超标等等不良现象频发。

(三)预算控制相对薄弱

近年来,政府财政改革不断深入,但是在实际的会计体系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能力依然比较薄弱,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有待提高,政府部门、单位内部财务会计部门对于资金控制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有的编报预算甚至不经过财务部门,这对于财务会计预算控制功能的发挥十分不利,导致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卡使用效率比较低、差费实销实报等等问题出现。

(四)监督机制及内部审计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系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机制是实现内部监督控制的重要方法,但是,现阶段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都不够健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于审计工作不够重视,财务会计部门的监督制度也不够完善,会计监督工作缺乏对审计单位的监督考评,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体系内控制度的建立十分不利,内控制度难以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

二、内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新会计法的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也更加完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就不需要建立了,尽管会计法完善了总体的会计监督制度,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众多,各个部门及单位的工作状况都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会计法并没有对所有单位的财务工作做出详细规定,许多单位内部可能会存在一些隐形问题会影响到财务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为了保证财务会计监督工作能够落实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保证财务监督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单位内部的财务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应该包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政府性基金管理办法、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办法等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是财务会计工作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合理的内控制度对于维护国家利益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推进财务会计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定期进行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财务会计资料的审查工作对于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十分重要,通过及时推行会计资料审查,能够对单位内部财务人员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作用;通过财务资料审查,监督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有利于保护国家的财务安全;定期进行的财务会计资料审查,对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效率十分有帮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定期审计财务会计资料,这对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十分有帮助。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

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建设,为外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审计部门还可以将内部财务会计控制作为单独的审计项目,使审计工作更加全面具体,通过连续性、有针对性的审计监督,减少会计控制工作的薄弱点,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的内控制度建设。内控制度监督过程中,审计部门应明确岗位责任制度,严禁出现相容岗位相互监督等等现象,保证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重大决定应通过集体审批的方法进行确定,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三)积极配合财政改革

近年来我国财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目的在于加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的改革措施。实际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国库集中支付,规范财政资金的支付渠道;对公务支出项目进行规范,尽可能减少“报销腐败”等不良现象出现,危害国家利益;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规定进行内部采购,做好采购预算,保证采购工作透明化,尽可能减少贪腐行为。

(四)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为会计监督管理打好基础

财务会计工作包括账目记录、总结、分析,财务档案的整理归档等等内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是保证会计监督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但是,现阶段,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凭证填制审核到财务会计档案的归档、销毁都有问题。因此单位相关人员必须重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工作贯穿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加强制度建设,针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结合单位实际,将内部监督控制工作落实到财务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监督控制工作的职能。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现阶段我国会计监督体系内控薄弱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有所启发。

作者:林丽单位: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篇7

1.核算风险。

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制度的实施,各项财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财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及专业水平的限制,对政策法规、财务知识等方面掌握不够全面,核算水平落后于制度更新的步伐,使核算出现错误或偏差,导致财务核算风险的产生。

2.投资风险。

事业单位投资有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内投资是对固定资产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往往超出资金承受能力,导致周转困难带来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现象十分普遍,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造成亏损多而盈利少,巨大亏损会带来财务风险。

3.道德风险。

对事业单位来讲,财务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在财务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财务人员在选拔任用等环节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理视程度不高,财务人员整体水平无法不能完全适应财务管理活动要求,成为财务活动的风险隐患。

4.担保风险。

虽然《担保法》中有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不得为其他单位做担保,但是很多事业单位或因为法制观念淡薄或出于利益考虑,仍然为其它单位获取银行货款而做担保,这不但严重影响和扰乱了金融管理秩序,也让所属单位承担着巨大的担保风险。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1.风险意识薄弱,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到位。

事业单位由国家机关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特殊社会组织,所处的地位比较特殊,日常职责以公益性为主,属于非营利性的,大家都认为事业单位是“吃皇粮”的,吃穿不用愁,因此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对财务风险的认识程度不够。很多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认为利润就是发展的关键,认为只要取得较高利润,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只要是管理好资金,就一定不会出现财务风险,这种片面认识和浅薄的风险意识往往是导致事业单位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2.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

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程度不一样,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尽相同,事业单位在对风险的控制上没有重视起来,财务管理内部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没有建立风险应急、风险控制、风险防范等各种制度体系。对有些事业单位而言,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只是在原则性规定,具体实施没实施也没做严格要求,财务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盲点,导致财务风险出现,影响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3.预算管理比较滞后,负债经营造成隐性预算。

相比较一般企业,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有所不同,其特殊性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预算反映的是预算年度收入和支出,可以说预算编制是指挥棒,具有导向作用,事业单位的发展建设只能在财力许可范围内进行,不能超前消费,更不负债经营,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事业单位经受不住外界诱惑,在利益驱动下,片面强调发展,将企业运营中的负债经营引入到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中,这就造成了隐性赤字预算,带来财务风险。

4.内部控制体系不严谨,内控管理执行力度不强。

事业单位对内投资、对外投资都比较随意,主观意愿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够,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意识也相对滞后。近此年来,事业单位在加强内控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很多方面仍旧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如重大项目审批、大额资金支付、外部融资等,或者虽然有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但是没有严格按制度来执行,执行力度不强,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为财务风险埋下隐患。

5.政府管理职能缺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国家机构改革后,政府管理职能缺位,国资委成立后,没有明确指出国有资产的归属及管理方式,各事业单位都按自己的方式来管理经营资产,这不但使事业单位出现资产严重浪费、流失等状况,还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如通货膨胀,实物性资金升值,金融危机等,也会成为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重要外在原因。

三、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分析

1.培养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要加强、加大对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力度,将风险意识的培养同岗位责任、财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教育及员工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加强对财务风险相关知识的宣传,让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中存在很多风险,从思想上树立一种风险观念。除了培养风险意识,还要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首先要培养发现、了解、识别财务管理活动中尚未显现的各种风险能力;其次要培养财务人员发现风险时准确分析、评估及及时应变处理的能力。

2.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财务监督有着很大的关联,做好财务监督工作,可以有效防范、控制、化解财务风险的发生,要改变以往以手动为主的信息监督方法,积极引进新技术,实行电子化、网络化的内部监督,点面结合,形成动态的监督模式,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工作,在岗位监督、资金监督、资产监督、支出监督等方面建立配套设施,注重监督全面系统性。在工作落实过程中,要保证管理上有预算监督、核算上有会计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监督,形成三位一体完善的财务监督体系,从而起到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防控能力。

3.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事业单位风险预警机制。

事业单位应该意识到风险的存在,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到事业单位价值链中,建立严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事业单位要特别重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财务风险是有规律可预见性的,随着管理手段及管理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财务风险发生时间、范围、程度可以预测,事业单位构建风险预警机制,不但能使财务风险及时被发现,还能够及时、及早解决,从而促进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

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财管理不同,要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各项制度的改革,建立全面的支出定额体系,加强对财务风险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有效控制。在对外部投资上,财务风险是避不可免了,事业单位管理者一定要有风险防范对策,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保证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营。

5.建立风险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问责制。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篇8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在执行事业计划、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有关经费的筹集、运用、报销、管理和监督等事项。和以往相比,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已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且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整体发展比较落后,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

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事业单位大部分是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要求不高,导致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偏低。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记账以及报账,没有将财务工作提升到管帐和理财的高度,只把会计工作等同于简单出纳,没有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能,从而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过于简单化、形式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的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的时候也是简单按照经验进行,未能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更新。在各种新政策和新制度不断出台的情况下,有的单位没有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学习,没有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更不用谈更新财务管理制度。有的单位在人员设置上没有将不相容岗位分离,出纳、会计岗位由一人兼任,大大增大了财务工作的风险。这些情况不仅会导致财务管理的随意性与不稳定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危险性,制度上的漏洞会给各种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三)缺乏审计和监督

审计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是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大一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没有与审计工作相结合,单位内部缺乏内控制度,外部缺乏审计。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内审或内控部门,财务部门的工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外部的审计部门如审计局或会计师事务所对事业单位的审计频率少,时间间隔长,事业单位被抽中审计的几率低,外部监督力度薄弱。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主要是由事业单位中的相关人员引起的,主要包括两点,其一是事业单位有的领导的法律意识淡薄,喜欢搞“一言堂”,财务大事喜欢一人说了算,没有形成严密的财务制度和流程。当有机会为自身获取利益的时候,往往会钻制度空子,弄虚作假,导致贪污腐败现象发生。第二点是有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对工作质量要求不高,在工作中比较马虎,缺乏责任心。有的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没有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与知识更新,认为用老思想、老办法做会计工作就可以,财务工作不用与时俱进。

(二)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在执法过程中不够严格。现如今,我国正处于转型阶段,在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与完善。比如在《会计法》之中虽然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规范但是却依然存在很多漏洞,从而导致假账真算现象的出现。第二,事业单位在进行依法监督的时候分为了内部监督以及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依靠内部控制而完成。现如今,事业单位内的内部监督如内审、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和人员配备缺失。而外部监督如外部审计,通常是采取抽审制度,每年只有部分单位被抽到,有的单位几年甚至数十年都没有经过外部审计,外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不够,无法形成相应的约束力。

三、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

在社会的快速转型形势下,事业单位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就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提高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从而树立良好的财务管理理念。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要转变工作理念,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加深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理解与认识,树立新型财务管理工作理念,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不断更新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根据财政部新制定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根据本单位业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要不断吸收学习新的财务制度、管理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

(三)不断加强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首先要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提高预算编制水平,采用至下而上的方式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编制全面、科学、规范的预算。预算执行过程中要遵循预算的刚性,不能随意调整。当环境政策等客观因素发生重大变化,确实需要调整预算时,按规定程序履行预算调整和追加手续,并注意调整频率和调整范围要适当。预算执行还要与考核相结合,考核的时点要注意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而不是等到预算期结束进行一次性考核,否则木已成舟,削弱了预算考核应有的作用。通过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及时考核,并适时地根据预算执行单位的实际绩效进行奖惩,有助于预算管理工作的改进和预算目标的实现。

(四)发挥审计工作的整体作用

要想从根本上监督和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就要将事业单位会计与审计工作相结合,这里的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单位内部成立审计监督部门,建立内控制度,与会计部门相互独立、互相监督。单位内部人员较少,难以单独成立审计监督部门的,可以与同部门下属的其他单位之间进行交叉内部审计。除此之外,还应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会计工作进行审计,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督。在审计时间上,应该遵循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相结合。在审计内容上,应该遵循专项审计和普通审计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切实发挥审计的作用,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5.041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5-0074-02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及主要任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各级事业单位的事业费和预算外收入,在预算、分配、调剂和使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其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财务状况;依法增加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它为我国事业单位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可靠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管理模式比较落后,理财理念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科学知识和业务培训,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多数事业单位经费短缺,财政资金的供求矛盾仍然较大,因此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可以在有效地降低我国事业单位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和制度。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财务管理体制和理念落后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中重要的管理活动,但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认识不到位,管理粗放,没有发挥财会工作应有的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职能,没有与单位其他管理活动融合起来,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协调职能,不能实现财务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全过程监控。

2.2财务管理监管力度不够

一些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并不健全,很多事业单位缺少内部监督机制的制约和监督,内部控制系统并不完善。有些事业单位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的岗位,但却安排一些不懂财务和审计的人员来担任这方面的工作,有一些事业单位甚至没有设置内部审计岗位,这使得内部审计监督无法得以保证。一些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除了存在正常利益关系以外还存在其他利害关系,从而使得主管部门监管功能缺失,放松了对基层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

2.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

财务分析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求得单位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化,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许多单位对财务分析只是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情况,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支出结构、效益缺乏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考核单位整体和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

2.4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自身学习不够,对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年龄老化、无专职会计人员,并且会计人员很少接受会计教育培训,对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运用不熟练,甚至有的会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这些都可能造成在会计数据处理上的错误,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加强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管理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是事业单位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预算是国家实施有关方针、政策,进行财政收支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及所属单位都应当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使财政资金得到最有效使用。

3.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

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要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止乱收费、私设小金库的各级经济责任制,明确责任,划分责任范围。从领导到财务、审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到各股室负责人,都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层层防范,层层落实;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奖罚分明。

3.3完善事业单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在非办公自动化条件下,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事业单位领导要有现代管理理念,为财务部门提供必要的设备,其中要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财务管理中,及时更新财务软件,为财务管理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提供技术手段。其次,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列支必要的经费,为财务人员培训学习,提高素质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3.4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思考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与时俱进,着力解决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

从目前国内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来看,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依然非常明显,尤其表现为账实不符等现象。如固定资产账上有,但是实际上却是空壳;部分固定资产实际有,但是账面上却没反映;一些固定资产账面上做了记录,实际上也存在,但是与实际数额却不符。从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来看,相对比较混乱,而且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对其进行定期检修,甚至有的固定资产处于长期闲置、带病状态,因此导致固定资产应用寿命短、效率低。

(二)财务管理乏力,制度改革迟缓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只是按照惯例操作,由于制度不完善,以致于财务管理工作无章可循。就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来讲,虽然已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但多流于形式,很难将其落实到实处。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主要是按领导的批示和要求办事,现有的机制形同虚设,以致于工作效率低。在该种情况下,目前现行的财务制度难以得到的落实和执行,甚至会造成制度化管理监督机制严重弱化。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形式、内容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致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频发。比如,部分单位在编制预算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加之收支管理不规范,导致资产管理工作效率非常的低。

(三)预算执行难见成效,资产管理缺乏规范性

实践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难见成效,而且缺乏严肃性、制约性,以致于预算执行软约束。在此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收支、资产管理不规范现象也比较常见,甚至未将应纳入到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统一预算管理,存在着隐瞒收入、以及私设小金库和设账外账等现象,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在预算执行时,财务决策随意、盲目,如盲目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随意改变资金用途,甚至还存在着超支和严重浪费等现象。据媒体报道称,当前国内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车总量已经超过了200万辆,而且每年公车消费支出大约在1500至2000亿元,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非常的大。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基于上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财务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财务部门管理层应当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将培训工作制度化、周期化。培训的方式有多种选择,可以进行单位内部的业务交流,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经验进行及时沟通,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合作意识。同时,也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讲解,对财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另外,加强与其他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必要时可以进行人员的交流,以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以及相关奖惩制度等方面出发。制度建设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也是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评估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应该积极与法务人员进行沟通,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时,形成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条例,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制度细化。

(三)形成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

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包括自我监督、政府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监督小组,对涉及重大资产往来的项目或工程应该由监督小组进行全程监督。同时,积极进行财务监督方面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自我监督职能。加强与政府监管机构的合作,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充分建立起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以及自身监督的完整监督体系。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财务信息化处理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已经在很多领域中得到了体现,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人才的吸纳,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同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做好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

(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从制度方面入手,从执行方面贯彻。在单位内部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对财务管理方面积极谏言,积极发挥群策群力的实行效果,促进干部职工的创新水平的提高。将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升级与优化,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力执行。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上的优化与升级,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业务技能,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的培养,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文萍.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21):133-135

[2]白宗青.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设想和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9,(69):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