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6:05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1

关键词:解构思维;古典园林;分解;重构

abstract:theclassicalChinesegardenadvocatenatural,asnaturalcreationideaandcreationtechniquebasedonthedecompositionandreconstructionactivitiesthisstrategy,tocutinnaturalprocessingtomakefulluseofthedecompositionandreconstructiontechnique,thiscreationconceptsandmethodsofthinkingwithdeconstructionessence,canunderstandthedeconstructionofthinkingforperformance.

Keywords:deconstructionthinking;Classicalgarden;Decomposition;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解构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的策略活动,它的出现时间要远远早于“解构”一词的诞生。在中国古典园林时期,出现了许多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案例。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手法皆可以理解为一种解构思维的策略活动。因为其创作观念及创作手法均是基于分解与重构这一策略活动,“分解”是对实存环境中各类自然构景要素原始形态、精神内涵的概括、提炼和剪辑,重构是通过对自然构景要素的修饰、调整和加工。

1解构思维的内涵

“解构”一词是“解”与“构”两个字词的和合,如果把“解构”一词拆开来看,那就是两个动作:一个是“解”,一个是“构”。“解构”作为矛盾运动中的两个字词的组合,实为一种过程行为,亦可以理解为一种策略活动,即通过通过“分解”与“重构”的手法建构另类新作品的行为。从这一角度理解“解构”一词,从而可以赋予“解构思维”一个定义:既符合解构观点的思维都可以归属于解构思维之范畴,解构思维是依据已有的“原始素材”,通过分解、提炼、重构,建构另类新作品的一种创新思维活动[1]。

解构思维不等同于解构主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解构主义指的是艺术流派,是从建筑设计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风格明确的设计运动,无论从观念还是从形式,都是非常清晰的[2、3]。解构思维作为一种策略活动,是一种创作观念,或者说是一种工具论,它既包括了解构主义运动,也包括了其他的所有关于“分解与重构”活动的探索,相对于解构主义而言,解构思维是广义的。

解构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的策略活动,早在中国古典园林时期就已作为一种创作观念及创作手法有着普遍的运用。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观念与解构思维

将中国古典园林同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作一比较,可以不难看出,无论是创作观念,还是表现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它都表现了自己的独到之处,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从帝王园囿到士族豪绅的别业山庄,从大型景观(囿、园)到宅旁小园(花园、庭院),均以自然美为基础,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通过提炼和概括优雅的自然景观作为人工造园的题材,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用人工的力量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并由此提出因地制宜、效法自然的自然风景理论。

归纳中国古典园林效法自然的造园理论,有两个很典型的特点,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二是“效法自然的景观仿写”。这两个典型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园林创作中解构思维的应用。

2.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与解构思维

中国古人认为,自然界从整体到局部,从物质到精神,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人类作为大自然生命机体中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是自然对人赋予了一切。这种认识构筑了“天人合一、自然崇拜”的丰富内涵。在“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中产生了许多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案例,例如:“一池三山”。“一池三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它是“天人合一自然崇拜”的一种典型表现。“一池三山”的形成有着解构思维的充分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一池三山”体现了对神话传说的分解与重构。“一池三山”源自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仙人所居,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一池三山”的境地成为历代封建帝王追逐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的理想地。造园中对神话传说中场景的再现行为可以理解为是解构思维指引下的一种策略活动。

另一方面,“一池三山”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分解与重构。在中国人的旅游审美观中,山景占据第一要位,因而作为自然景观缩小再版的并再创造的中国古典园林,自然把山景的构建作为造园第一要素。创作仙海神山的景观活动在形式上是依附于自然山景,是对自然山景的分解与重构。

始于秦汉时期的“一池三山”的山水布局模式对后世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4],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布局模式方面,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后人的创作观念及手法。

2.2效法自然的景观仿写与解构思维

以山、水为地貌基础,辅以植物作装点是自然风景形式的概括。在“效法自然”的观念影响下,风景式园林将山、水、植物是作为造园中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构景要素[5]。中国古典园林是典型的风景式园林,其创造水平的高低常常以“自然化程度的高低”为衡量标准。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塑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人们通过巧妙运用各种造园手法,精心组织山、水、植物、建筑等各种构景要素,形成了兼具人工美和自然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园林作品。这种“效法自然”创作手法的主要策略活动表现为对自然景观的仿写,其精神内涵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属于写情、写意的表现手法。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2

关键词: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意境;美学

1园林布景的运用

1.1顺自然之势而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和中华几千年的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构造紧密相关和社会构造紧密相关。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明直延续到今天的文明,它有着完全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国悠久的文明在历史演进的河流中从未和其他文明发生融合现象象,而是依靠传统代代传承,开发出了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环境美学的形成成。中国园林景观是通过围避和隔开建筑物,山脉,绿植来隔断不同空间的断不同空间的,从细节处窥全貌,小中有大,大中现小。试图通过这种布局分布来打破空间原有的限制通过这种布局分布来打破空间原有的限制,产生无限开阔的视觉效果视觉效果,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效果。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建筑物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走向走向,以自然雏形为前提辅以人工美化。古老的花园,亭子,宫殿宫殿,大厅,画廊,斎院,画舫等等的形态和走势都要同天空和地面地面,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且要自然连接园林的每个部分,同时为了使园林犹如天成般自然静谧时为了使园林犹如天成般自然静谧,优雅,体现素雅的艺术性性,使人在园林中漫步,有移步换景,越赏雅兴,景色引人入胜的极致效果的极致效果。在布置中国古典园中的一花一木时,注意顺应植物自然生长规律植物自然生长规律,依其势,松柏耸立直入云端,柳树倩影优雅雅,桃花都是争奇斗艳的开着,要将神与形都体现得自然而富有美感[[1]。

1.2古典园林中的曲线美

曲线美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理念之一曲线美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大自然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绝对的直线义上来说没有绝对的直线,流动的线条之所以赏心悦目,在于它富有动感它富有动感,能够直击人心打动观赏者,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享受。因此,“曲”在与自然亲和的中国园林建筑上到处都可以寻见以寻见,是古典园林设计布局的根本规则。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古典园林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营造园林空间由蜿蜒小道通向一个僻静之地的空间氛围向一个僻静之地的空间氛围,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这一概念通过提炼再创新而广泛应用于实际的运用中通过提炼再创新而广泛应用于实际的运用中。运用“步移景异异”的形式造景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常用手法。园景中的山水在其中穿插掩映在其中穿插掩映,不管从那个角度看过去,都别有一番景致。园林中的点缀景都在园中曲回婉转的出现在视野中园林中的点缀景都在园中曲回婉转的出现在视野中,各个点缀景与主景互相衬托缀景与主景互相衬托,各有各的看点。“曲径通幽”体现了自然界所特有的动感和曲线美界所特有的动感和曲线美,加深了空间的层次,使入园的一路风景都不单调风景都不单调,既集聚视觉美,又能亲临它的意境美,使园林景给人一种欣赏不完景给人一种欣赏不完,意蕴深远,等待着观者去探索的感受。观赏者可以调动自身的审美主动性和被动的参与性而感受到更高的视觉愉悦更高的视觉愉悦。

1.3叠山之美

山水在人们的自然审美中举足轻重山水在人们的自然审美中举足轻重,山给人厚实之感,水给人宁静悠远之美给人宁静悠远之美。尊重自然,向大自然学习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不二法门林设计的不二法门。山水掩映两者互为衬托是山水园景的表达重点形式达重点形式。它将重叠的自然山谷,喷泉瀑布和自然植物通过人工再创造过人工再创造。由自然景观总结出的规律通过改进,使其源于自然而更甚于自然于自然而更甚于自然。汕头大学的公园湖,使用当地材料花岗岩岗岩,运用自然形式拼叠出山谷,水崖和悬崖岩。石头从几吨到几十吨都有到几十吨都有,堆叠在一起形成现代独特的陡峭的悬崖景观,借用美丽的自然风景借用美丽的自然风景,将它最真挚的美体现出来。从山上流泻下来的山泉泻下来的山泉,从山顶深深的缝隙中倾斜而下,击打在地下凹凸的崖石上凸的崖石上,落成串串水珠状,落入以卵石铺成的山谷里,汇入湖泊入湖泊。假山旁配植造型罗汉松,小叶紫薇及彩叶姜,山下临水处自然生长一片忽地笑水处自然生长一片忽地笑。山石、绿植、泉水的精巧组合,不仅可以使整个空间更加完整统一仅可以使整个空间更加完整统一,也可以起到隔开视线的作用作用。

2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与美学思想

意境是美学追求到一定深度的体现意境是美学追求到一定深度的体现,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哲学了从哲学,文学,绘画到景观的过程。中国传统美学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唐朝的美学艺术概念发展史穿了整个唐朝的美学艺术概念发展史,并从中逐步扩展到其他艺术形式中他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美学理念中最富有民族性特点的美学形式学形式。中国园林的意境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演进密不可分分,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所有的艺术品,包括园林艺术在内艺术在内,应该在艺术概念和艺术意境上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次,这个评判标准是由艺术所涵盖的文化深浅度决定的,作为艺术作品的最高水平体现形式的园林艺术更应该受到推崇艺术作品的最高水平体现形式的园林艺术更应该受到推崇。中国古典园林特殊的观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营造的意境境。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路,形成““有假为真,苑自天开”美学感受,反映在基于自然的具体形式式,而超越了自然形态的“天然画”。古典园林作为设计系统的一个完整展现的一个完整展现,所有的审美标准都体现在具体的设计方法中中,主要表现方式是在概念和布局的延伸,空间的营造上,又如蜿蜒的路径将人引导至一个僻静的地方如蜿蜒的路径将人引导至一个僻静的地方,场景神韵兼具,它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古代中国传统美学和环境设计的最高境界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也是一种自然和人性的欲望的和谐统一的体现和谐统一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国人对自然的强烈感受的总结受的总结,体现了中国一贯对自然规律和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的尊重典文化的尊重,通过汲取天地精华来促进自身成长,同大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共处,天地万物相互影响,才是宇宙的本质。

3小结

自然美自然美,生活美与意境美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视觉美感林的视觉美感。古典园林的美取之于自然而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一般自然规律突破一般自然规律,这是意外之美,创新之美,也是大自然鬼斧赋予它的另一种美的体现方式斧赋予它的另一种美的体现方式。园林美是独立于其他形式美外的一种视觉艺术美外的一种视觉艺术,它与自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完整的美学体系形式种完整的美学体系形式,是一种蕴含了自然和人文的艺术化美美。在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之下会园林设计中的美学运用会越来越纯熟越来越纯熟,为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创造更多更好的优质园林环境质园林环境。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3

自然重构,具体指既要做到“效法自然”,又要对自然进行新的诠释,甚至要做到古典园林所提倡的“高于自然”。自然重现,意指现代都市远离自然的趋势逐渐增强,为了满足人们这种靠近大自然的需求,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应将自然重现得到切实体现。自然重构与自然重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同时出现,是古典园林的自然观营造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所以,“效法自然”的自然观营造理念为现代景观设计结合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建筑提供了可能,现代景观设计不仅要吸收西方的现代美,更要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美,将两者有机结合,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便是现代景观设计要走的创新之路。

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手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在古典园林中取得了优秀的成果,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充分运用我国传统的意境营造手法为现代景观的设计服务。以下是我国古典园林常用的几种意境营造手法。

1因地制宜。这是意境营造最基本的手法,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会造成人们的精神属性与自然属性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域景观所需意境的特征,进而有效解决了景观设计雷同的问题。

2欲露先藏。这是我国古典园林最常用的意境营造手法,也是较重要的一种手法。该手法一般较易掌握与实现,在现代景观中使用概率较高,且是使景观达到移步换景效果的前提条件。

3植物造景。意指植物会随着季节而变化,景观中的景也要做到随着季节变换,这是进行景观创造、营造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现代景观的设计时,可结合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法进行设计,对营造意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曲径通幽。实际是欲露先藏,先通过藏把美景隐藏起来,待继续行进才发现美的所在。曲径通幽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惯用的意境营造手法,也是取得较高效果的手法之一。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4

该文从对立统一和变化相生两方面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周易》辩证思维的影响,即重视表现对立因素的统一及景观层次的丰富变化。相信对于改善当今发达的物质文明之下荒芜贫脊的精神生活和拥挤不堪的居住环境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周易辩证思想古典园林

园林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是以空间形态的塑造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在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要素的组合中,常显露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状态,并在无穷深远的空间感中使这些矛盾得到统一。这种空间处理手段反映了中国人一贯的辩证思维。究其源头是《周易》辩证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一、对立统一

1.周易阴阳对立统一之道

《周易》的卦象是由相反相成的阴爻和阳爻两个爻画构成的。由三画的爻组成八卦,又由六画的爻组成八八之数的六十四卦。其中除乾坤两卦外其余所有的卦象都包含了阴阳两种爻画。这种阴阳爻画同处一个卦体的现象是古人对客观事物“阴阳相抱”的认识和反映,因此阴爻和阳爻也是人们对天地万物都有阴有阳的认识的产物。《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即认为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阴阳变化规律是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一个最普遍规律。《周易》由此将“阴”、“阳”这两个概念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并赋予它们异常广泛的意义。

2.古典园林的对立统一现象

中国古典园林中存在着诸多对立统一的现象,如曲与直、大与小、浓与淡等等,本文对空间组织中几种最典型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论证。

①藏与露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组织以含蓄为佳,总是欲显先隐。所谓藏即指视线所不能及,露则为视线未被遮隔的通透之处。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物藏与露关系处理的常用手法是用花草树木或山石作为某一景点的屏障,使景物或藏于绿丛中、露于树梢之间,或埋于堆石之中、半显于山石之上。如苏州环秀山庄,原是位于宅后的小园,仅一屋一亭,若坦露于外,必索然无味,但由于山石鳞峋,乔木参天,特别是藏建筑、亭台于山石、树梢之后,从而产生幽遂深远之感。再如苏州狮子林中的卧云室,是一幢体量高大的楼阁建筑,若屹立于四周空旷之平地之上,则令人肃然起敬。但它却藏于石林丛中,四周怪石林立,松柏蔽天,仅楼之一角从缝隙或枝梢中显露于外,有暗示的作用,同时增加了空间景深。

②疏与密

疏与密本身是一对矛盾,但中国古典园林均毫无例外地遵循了疏密相间的原则,在整体上使二者得到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中的疏密关系,主要体现在园林空间景观要素,如建筑、山石、水体等的位置及它们总量的集合程度。因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排列以散点式布局为特点,因而更需要强调空间的疏密节奏,只有这样才能在无序中产生节奏感。如苏州拙政园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拙政园的空间布局中,建筑、山石、水体等随势而筑,星星点点疏密有致,空间整体形态丰满,随步移景逐层展开;而环秀山庄的空间立意则很像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北面“房山”、“补秋山房”和“问泉亭”鳞次栉比而又与体量巨大的假山组合在一起,可谓密不透风,而园中和园南只有“四面厅”和“有谷堂”,形式单纯,且地势平坦,视线的激越和舒缓节奏明显。

③虚与实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是变动不居的,而变幻无常的世界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虚与实这对互补共存的矛盾关系也是园林设计思想的重要来源,这可以用刘熙载《艺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按实构象易,凭虚构象难。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实辩证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就造园要素而言,例如山与水,山表现为实而水表现为虚。因为山厚重而凝炼,水明澈而轻灵。当山环水抱,则水清澈而致远,山石凝重而幽静的性格就会烘托出实体与虚体相互相生的环境气氛。总的说来,园林中的实体主要是建筑、林木等等,而虚体主要是光影、声音等等,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构成完美的园林景观。

二、变化空间

1.周易的变化相生之道

《周易》卦象反映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然而这种统一不是静态的统一,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统一。据《说文解字》中“易”为古代对蜥蝎的称呼,这种说法符合古代的思维方式。因此,“变易”应是《易》之主要意义,《周易》本身对变化持肯定态度,认为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有变化才有生机。

2.古典园林的空间变化

《周易》对变化发展持赞赏态度,也为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源。宗白华先生指出,中国艺术的空间感是“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的,这种流动节奏,就是不断变化的空间本身。因为没有变化,就谈不上流动。受这些艺术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特别重视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变化是通过“曲”反映出来的。因此钱溪梅在《履园丛话》中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活,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称佳构。”以私家园林为例,在占地面积不大、空间有限且地形起伏变化不大的限制下,为达到视觉感受上变化丰富和心理感受上曲长深远的效果,造园家注重以丰富且充满变化的景观表现曲折幽深的空间层次。其中尤以建筑及由建筑周合而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特别是廊,它可长、可短、可折、可曲,极为灵活多变,借它的连接可使简单的单体建筑、墙垣、桥、道路等等组合成极为曲折变化的景观空间。《园冶》中说廊可以“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婉蜒无尽”。廊的曲折不仅意味着流线的曲折,而且也意味着空间的曲折性。如拙政园东部的“柳阴路曲”,是婉蜒于平地的空廊,其曲折的构成既复杂多变,又自然合度,它以垂柳为主要掩映物,在其间透逛穿插。而随着廊的曲折走向,眼前廊轩挂落、半墙坐槛、垂柳叠石以及两侧美景的组合,都在不断变换画面,给人以移步换景的视觉体验和审美享受。

除了用廊造成曲折变化的空间外,有些古典园林还用建筑的穿插交错形成变化的空间,即曲室,顾名思义,它是弯曲变化的室内空间。曲室的佳例,莫过于留园东部,它借助于短廊把厅、馆、轩、所串连在一起,令人不知所向,妙趣无穷。此外,构成苏州园林空间的其它因素,如山石、洞壑、水、驳岸、路径、桥、墙、垣等等,均力求婉蜒曲折而忌平直规整。这在整体上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迂回曲析的自然空间性状的本质。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5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风格

1.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古典园林的发展阶段主要包括萌芽阶段,转折阶段,兴盛阶段,成熟阶段。园林兴起之初主要是为皇宫贵族提供狩猎等场所,具有一定的原生态特征,仅仅属于功能性园林。园林的转折阶段即中国历史上分崩动乱的年代,园林艺术脱离了打猎的原始作用,而转移到以游赏为主。隋唐时期国力更加昌盛,形成了像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等风格的园林。此时的诗人、画家也逐渐参与到造园活动中,形成了鲜明的文人园林风格。成熟阶段则从北宋到清初,这一时期的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其在保持庞大规模的同时,也吸收了私家园林的造园风格。园林建筑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

2.现代园林

早在1969年,美国宾州大学园林学教授麦克.哈格(ianmcHarg)在其经典名著《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中,就提出了综合性的生态规划思想。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在保护生态与环境思想的引导下,更注重采取一些工程技术措施来保护生态成分。中国的现代园林不仅延续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优秀风格,还融入了西方的造园艺术,将大自然与现代科学、艺术等有效结合,形成了当今园林风格多样的新格局。

2.1西方造园思想的影响

西方造园思想的哲学体系主要是来自古希腊发展而来的“维理”学说。它基本的思想是把造园艺术建立在数理关系上,在造园过程中上否定大自然,追求纯粹的几何结构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欧洲园林主体设计思想,并对现代造园设计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现代园林造园手法

受“维理”思想的影响,现代园林更加突出实用性和功能性,更注重对建筑、雕塑、植物和人工喷泉等因素的引用。在景观性格上,相对于古典园林的内向性格,现代园林更体现出以建筑为中心的外向性格。但其在空间设计上,脱离了人与景之间的交流关系,仿佛是在观赏一幅画品艺术,失去了一些景观带给人们的感官趣味。

3.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

园林建筑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在园林设计上会融入设计者的思想理念,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在思想和功能方面强调的都各不相同。

3.1思想方面

园林在各个时期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近年来,西方园林建筑风格逐渐进入我国园林中。西方园林追求对称效果,更有甚者将花草树木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在形式上均衡对称,强调人工美。中国现代园林不仅延续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传统,还融入了西方的部分优秀造园艺术,整体上结合了自然社会和现代科学及艺术,形成了当今园林建设特点众多的新格局。

3.2功能方面

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它们的共同功能都是观赏。二者最大的不同点是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古典园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宫廷和贵族代表的极少数人,实际上脱离了大众化,暴露出了古典园林的局限性。而现代园林讲究更多的是大众化,在保持园林观赏性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需求,注重对人的种种行为现象的研究,来确定不同户外设施的选用设置。现代园林在功能方面,脱离了古典园林风格的单一模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3.3建筑设计

百华先生曾如此评价园林建筑:“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由此可见,园林建筑的美学精神还是拥有很高的境界的。在建筑设计上,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追求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古典园林强调尊重自然和追求自然,在古典园林中,建筑是居于次要地位的,主要追求的是自然的原生态,在局部格式上,它往往又成为构图中心。而现代园林则注重景人结合,追求景外之景。又注重体现出人工美,以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的目的。

3.4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方面,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古典园林中雕塑的材料一般都是由石头这一单一的元素组成,现代园林则加入了各种材料的园林雕塑,极大的丰富了园林文化内涵。在园林照明方面,古典园林中照明设施的作用只是在夜间提供光亮,现代园林在照明方面不仅拥有同古典园林相似的作用,还能利用夜色的朦胧与灯光的变幻等一系列效果,使园林表现出来的意境更加深刻。

4.古典园林思想对现代园林建筑的影响

4.1现代园林的包容性

相对于古典园林,现代园林风格的多元化和边缘化已成为其区别于古典传统园林的重要标志,它更多考虑到社会需求以及确保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它在满足传统艺术美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建造元素,造园的形式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因此,现代园林在吸收和借鉴古典园林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自身,具有更加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整体风格上也更加多变。

4.2古典园林的指导性

目前,西方造园理论逐渐融入中国现代园林中,不断的的冲击着中国现代园林,许多设计者往往只讲求构图曲线的美丽以及明确的几何关系,而不能在空间上取得创意的效果。而古典园林注重对场地的考量,其设计手法和表现方式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设计者要更加深刻的体会古典园林中的精髓理念,在造园过程中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设计出不仅平面构图优美,同时空间更加合理的优秀园林作品。

5.结论

古典园林因为受时代的限制和时空的局限,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但若仔细品味,古典园林还是散发着浓厚的诗情画意。我们不应一味的仿照西方的造园艺术,而是应该认真地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科学地将其优秀理念与现代造园理念相结合。只要能有效地吸取古典园林的精华,不断进行改造创新,必定能走出一条极富特色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宋丽娜,陈亮明,唐丽.浅谈古典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J].山西林业,2008,(02).

[2]刘勇,杨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邹伟周.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1).

[4]董漪微,刘华.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0,(02).

[5]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6

中国的古典园林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和谐自然,似乎会说话一般向游人娓娓道来那精彩绝伦的故事,中国古典园林与人是一体的,景观分明,随着观赏方位不同,画面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开合自如,虚实对比的连续画面呈现在游人面前。而现代景观设计中缺少的就是这种与人交流对话的功能,所以要吸收古典园林设计的思想,与平面设计充分结合,让现代设计散发出传统的味道,共同为园林设计的进步做贡献。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过于孤立的现象,主要是与周围的环境与地理条件相脱离,营造出的完全是自然的天堂。事实上这是破坏原本地貌的方法,破坏了自然的和谐,针对这一问题,要善于借鉴我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习惯,从老庄思想中表现自然美,运用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借鉴自然原有的地形,不仅省时而且省工。同时要注意远近结合,互相呼应。自然地形在某些时候可以容纳人为设施,而在时间上要给未来留下足够的空间。以道路景观设计为例,如果设计人员一直纸上谈兵,没有加强对地块性质的调查,对地块的用途不够清楚的话,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在空间上同样要注意远近结合,由于任何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同时也被远方的游人所欣赏,这是中国园林的“借景”艺术,借景借的巧妙,就会收到巧夺天工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与世界其他园林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其追求的更多是思想,不是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之美。意境是园林设计人员所追求的,是情感的寄托,是观念与理念的一种理想境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点来改善现代园林设计中思想苍白的问题。首先,要让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从现代园林设计情况来看,一些设计过于苍白,缺少文化气息,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主要是由于设计者缺少文化造诣。而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建造均以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景物为基础,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意境是园林建设者共同的追求,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观的概括与提炼,赋予景象情感的寄托,加以引导与深化,使欣赏者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产生共鸣,激发深入的想象,以此来弥补与补充眼前景象所不具备却暗含的内容,感悟到景象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享受到园林带来的精神愉悦。其次,要注意实际的设计与思想融为一体。造成现代园林设计差的原因除了设计者文化素养不足外,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设计者设计的内容与实际情况脱离,没有文化底蕴的园林根本无法称之为真正的园林,缺乏生命力,而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擅长的,对此,现代园林的设计者要善于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学习有关知识来弥补其不足,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欣赏者的心情,注意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联系,产生一定的共鸣,洞察人的情感,体会到文化与哲理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单体产生一定的共鸣,提高现代园林设计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中国的古典园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可以弥补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不足,仍然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景观设计将继续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发挥力量,充实、完善现代景观设计,推进现代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本文作者:唐丽丽、邵鹏飞单位:黑龙江博润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7

一、中国传统造园的自然观

大自然中的山峦、流水、树木、花卉、游鱼、飞禽、走兽等自然景物,皆可组成园景,大自然是一首充满着各种形体、色彩、质感和音调的既丰富而又和谐的交响曲,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中的成员,对大自然有着本能的眷恋和热爱。因而园林艺术创作就必然充满自然情趣和诗情画意。中国人的自然环境观,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系统化的自然环境,二是人情化的自然环境。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长期占据中国传统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说,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房屋设计、甚至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这种具有严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也深深的影响到了古典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和部分寺庙园林,如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

古典文人园林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古典文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设计还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因此,古典文人园林的设计建造是建立在儒家治世哲学之上,但我们又很难说哪一部分是受儒家哲学的影响,应该说儒家思想为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

三、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禅宗思想,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只因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古典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冥思的场所。而古典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也恰好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因此在这样的古典园林中生活,既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又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禅宗信仰者,既求得了精神的解放,又达到了归依佛教之目的。园林为园主依托佛教对人生意义的问题提供了反思场所。可见。这种古典园林生活为佛教信仰与适宜的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和智慧海,就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的影响

如果我们说儒家和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布局和营建目的的话,那么道家哲学则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技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花坛,没有修剪精致的草坪,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原始的植被分布方式。种植的花木,三五成丛、散聚自由、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种植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朝揖之势、水有萦绕之情,体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自然风光。甚至在园林中的建筑物,也是按山水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格,之所以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古典园林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8

关键词:园林;公园;现代性转换;设计理念

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古典园林蕴涵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其精湛的造园艺术,以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作为现代型园林――公园,以其新颖的表现形式营造宜于现代都市人们生活需求的公共空间,它以自身独特的设计语言继承着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浣花溪公园可为现代园林设计的一个缩影。

一、古典园林构成要素之现代性转换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是皇家贵族、许多文人雅士理想居住、休憩、玩赏的主要场所。在传统的中国园林中,几个明显而重要的要素是:山、水、花木和建筑①。随着时代的变化,园林之所变成了大众休憩、玩赏之地。当今景观设计在延伸传统园林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拓展了自身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形式。

(一)建筑构筑物要素

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功能,是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常在山石、水景和花木陪衬下成为园林的主景②。建筑物的布局形式有法而无定式,时而洞开,形成一条开阔的视线景廊;时而幽闭,在人的心理上烙下园林建筑无限变化的印象;时而迂回曲折,让人欣赏、畅游于形同诗画般的园林景色之中;时而参差错落,情景交融。诗情画意般的营造方式使得园林建筑物与山石、花木、水池巧妙的结合。

浣花溪公园的建筑物从形式上看,它具有典型的地方民居特色,它带给我们的感受或是宏伟博大,或是亲切宁静。这些建筑或许不再将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更多的是一种乡土气息、都市文明,掺合商业因素而满足大众不同的功能需求,肩担着居住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二)叠山造景要素

造园须游山,无山难以成园。在叠山法则方面,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叠山是“有真为假,做假成真”,游赏假山“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叠山技艺主要借鉴我国传统绘画理论,构思讲究“做假成真”,注重营造自然山水意境,使假造之山具有真山神韵③。

浣花溪公园的人造山景点,人工湖湖岸线边置于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景石,与曲折的道路浑然一体。园内无论是自然山体还是人造假山,都使景观更加丰富,以增加景观层次,产生丰富的空间感。由于遮挡或掩蔽了一部分原应在视觉之中的景物,因之更增加了园林的深幽气息。

(三)理水造景要素

水是造园的重要元素,古人常把水比作园林的血脉,“有水则活”。④理水必曲折有致,变化丰富,讲求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集中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到开朗宁静,整个园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分散理水可因水的来去无缘流,带给观者源流无可无尽的感觉。分散理水还可以随水面的变化而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水景中心,各空间环境既浑然一体,又相互连通。

浣花溪公园人工湖是遵循集中而静的理水方式,人环顾于湖边,看到的是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一个开阔、明朗的静水空间。在公园内,有多处以不规则形态处理的分散形式水景。其中湿地景观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块小的水体,周围再配以植物,置以景石,曲折的通廊。在水面开阔的地方因势利导借亭台楼阁或山石植物的配置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

(四)植物造景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园著称,尤以师法自然,模拟自然为主体。植物种植不仅为绿化环境,还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园林里的景点则在花木掩映下曲折幽深,营造出诗一般的情境⑤。山石、水体、园路和建筑物,都以植物为衬托,不但丰富了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而且还可起着划分园林景区、点缀园林的作用。所以,园林中的花木,不是可有可无、随意浅置的摆放,而是深含寓意和颇具匠心的。

浣花溪公园内植有多种不同的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它们与周围环境配置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随着季节、生长的变化,它们而不停地改变其色彩、质地、叶丛密度以及树冠形状等,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这些特性所创造的景观都使得植物在承担物质功能的同时,更加富于自然的意味。在万树山、竹林区、城市湿地、人工湖岸、“中国诗歌文化中心”等景观点,植物形成了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的优美,围合、分隔着不同功能区域空间,营造一处又一处空间的私密性。这些植物不仅是作为园林造景的一个元素,而且在视觉审美上会给人一种无比的想像力,达到物质与精神的两重功能。

二、人文要素在现代公园景观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一种超越时空、超越文化独特的诗性魅力,体现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儒家文化,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传统的山水审美观念,也体现了禅宗的空灵、静虚思想。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折射、外化、渗透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设计中,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寄托进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怀与社会理念。

当人们把古典园林作为文本重新翻阅的时候,当我们漫游于古典园林之中的时候,或许没有人会再去欣赏拙政园水色、荷景、曲桥、亭台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以一种现代与历史融合的视野,在时间的进程中去体会其独特的、诗意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休闲环境;以一种新的心境去欣赏园林意境之美,从古典园林精致、多姿的语言,诗性的审美空间中,享受着审美愉悦。那么,浣花溪公园作为功能的需要便成为人们散步、休息、玩耍的理想之地。

三、结束语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兴的城市公园在借鉴西方城市公园的经验,对公众来说,实用性加强了,但是景观的美感度大大的弱化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继承也随之减少。这些公共园林比较符合现代城市居民生活与工作的需要,这是一个可以放松的环境,里面有较开阔的广场,可以容纳更多的人休闲、聚会。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需求,我们就此舍弃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丢掉我们古典园林中智慧的设计理念和人文内涵。在吸收西方设计理念精华的同时,我们应与国内,与实际景点的条件进行多方位考虑与综合规划设计,形成一套本土优秀的设计理念。(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注解:

①吴家骅,《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146页;

②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39页;

③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298页;

④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327页;

⑤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378页。

参考文献:

[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刘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

[2]《国外景观设计丛书――城市公园设计》,[加]艾伦.泰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月1月;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9

关键词:中式园林意境;园林景观设计;现代城市

1中式园林意境概述

1.1关于园林意境

我国园林的发展可以说是与文化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主要是通过诗歌、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达到园林的深远意境,实现情与景的统一,意与象的统一,进而形成意境。因此,我国园林自古有“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之美称。园林意境的发展,源于我国传统文艺思潮方向的转变即开始崇尚自然。

1.2我国传统文化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1.2.1儒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形成导致了我国人的艺术心境转向与自然的融合,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我国的园林设计开始把建筑、山水、植物等有意识的融为一体,基本上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模仿自然美景,然后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提炼,实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创造出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尽乎“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1.2.2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道教最初发展以老子的“道”为最高范畴,经庄子的继承发展形成了“道法自然”即“无为”思想;认为最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原因就在于它充分的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我国古典园林开始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再到对潜于自然之中“道”与“理”的探求,形成了以自然仙境为造园题材的园林。

1.2.3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禅宗美学兴起于中唐时期,禅宗思想的引入,成功的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了“意境”。

2几种中式园林意境创造手法

2.1一池三岛,海岛仙山

一池三岛的布置,可以使平淡空旷的水面发生变化,丰富水体空间和景观的层次,立于岛岸,面对碧波,可以产生离尘去俗的感觉;这种蓬岛仙山式的布局一直受到造园者的喜爱。

2.2名山胜景,自然风光

采用移天缩地、兼容并蓄的方式,把名山胜景、自然风光纳于一园之中,以清康熙、乾隆两朝所建的大规模宫苑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圆明园。但摹仿不是抄袭,而是取各景所长。

2.3文化典故,神话传说

园林意境取材于文化典故和神话传说,也较为常见。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无锡寄畅园的知鱼槛、上海豫园的鱼乐榭、北京颐和园的知鱼桥、鱼藻轩等均取自文化典故;取材神话传说的如牛郎织女。

2.4比德思想,人化景物。

2.5优秀诗文,诗情画意。

3中式园林意境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3.1与城市建设协调统一

在城市快节奏生活与文化消费影响下,市民对园林的审美,要求简洁、容易识别但影响深刻。这就要求传统中式园林要体现城市的现代感,体现民众的时代化审美要求。

3.2注重场所感与归属感

传统园林意境、场所感和归属感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传统园林体现了主人的心理意境,与环境产生共鸣。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居民心理,尽量满足其归属感和场所感,使带有园林景观的城市真正成为居民心中想要的生活场所,成为居民的心灵栖息地。

3.3体现生态设计理念

传统园林意境中的“自然”情结,即是今天所说的生态设计理念。我国源于农耕社会,对自然有着崇拜及浓厚的感恩色彩,深深的积淀于民族文化结构中。

3.4体现城市文化特色

园林的长期发展,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思想观念的综合表象,成社会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映射。中国传统园林中“诗情画意”就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体现。因此,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也要与现代城市文化结合起来,包含与承载现代社会文明气息;通过特定的空间序列表达城市的文化特色。

4结语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也应该延续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神韵,这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既具有古典意境美,又符合现代品位的优秀园林景观。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模仿上,要更多的从传统、地域、民族与文化等深层结构来认识、建构新的园林景观和园林环境,推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青,马良,吉文丽.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5)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园林置石艺术石品技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1.置石的概念和作用

我国古典园林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山水园林”之美称,其中”山”即指”掇山置石”。掇山置石最早源于“一池三山”的概念,后逐渐微型化发展成为“一拳代山”的理想主义。可以说掇山置石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个发展历程,到古典园林的成熟晚期时,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已达到了“无石不欢”的境地。

对于置石的理论概念,各方大家众说云云,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周维权以及吴为庸两位大师的见解。周维权先生认为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做法叫做“置石”。同济大学的吴为廉先生将置石定义为,景园中常用布置景点的零星山石,称为置石或点石,如石驳坎、水池中的汀步、墙边点石、石台、石桌、梯级、蹬道、台阶、基座、各种动物像型等[1]。以上说法都偏重古典主义,所谓现代园林置石,是以山石或仿石材为材料,以观赏为目的,并作为独立性或者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展现个体美以及组合美,以简单的形式,体现深远的意境。主要置石手法有:特置、对置、散置和山石器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园林的置石艺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照搬古典园林的做法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如何根据置石的自身特点对其进行空间设计,催生其感染力,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成为现代园林置石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2.置石发展史略

中国的置石艺术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神仙思想”,这种思想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间的流行促生了宫苑式“一池三山”的产生,山石的应用开始萌芽,犹以掇山为主。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置石的概念从掇山抽生出来,文人雅士开始注重山石的纹理和脉络,好“怪石”、“奇石”。到唐宋时,造园的中心从工匠转到了文人画家,而且山水画渐成体系,使得这一时期置石艺术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明清时,随着古典园林鼎盛期的到来,置石艺术亦登峰造极,置石在园林中不断推陈出新渐成成熟体系,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

中国置石艺术的发展有其深厚的哲学、美学基础,其重意境,顺章法,一立一横皆有讲究。一方面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道家、禅宗思想等都对置石艺术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置石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山水画艺术对我国置石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的供给,山水画论几乎是我国园林置石理法的雏形,山水画的构图模式、皴法、技法与置石艺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2]。

3.置石的作用:

3.1人文作用

古人有“山令人古,水令人远,石令人静”的说法[3],显现了对山石的独特爱好,甚至发展出了“玩石”的雅趣。置石虽静,其纹理和脉络千变万化,能勃发人的审美与思考。中国文人赏石和玩石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观赏,他们赋予了山石拟人化的特征,创造意境,涵蕴哲理,使人在环境中感受升华了的精气,具有积极的人文作用。

3.2实用作用

园林中的各色各物,基本上都涵盖了造景与实用的双重功效。置石点缀园林空间,作驳岸、挡土墙、护坡、花台、踏步等都是实用功能的体现。此外还可以与其他元素组合,使功能深化。譬如,置石与园林建筑相结合,作山石踏跺和蹲配,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建筑物的呆板僵硬,同时也有实用功能。

3.3景观作用

置石可以特置、对置、散置等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营造出和谐的山林景色,缓解城市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另外,置石还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利用空间的变化来造景,更能体现园林的幽深雅致。例如,置石分割水面空间,既不一览无余,又可以丰富水面景观,置石还可以障隔视线,组织空间,增加景深和层次。

4.现代置石理论

4.1石品

现代园林中置石品种相较古代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石品选择原则上以就地取材为宜,具体到某个景点用石,强调石材种类、色彩、纹理等个体美属性的统一。常用石材见表一:

表1.典型石材特点与应用对比

石品名称岩类主要产地特点主要应用类型

湖石石灰岩苏南、浙西、皖南、桂北、滇东、鲁南蚀面凹凸以至穿孔剔透特置、群置、叠山

房山石石灰岩房山蚀面凹凸浅,穿孔小,浑厚散置、叠山、群置

英石石灰岩英德凹凸细碎玲珑叠山、散置、群置

黄石砂岩长江中下流端方浑厚或具纹理叠山、散置

青石砂岩北京节理明显、成棱叠山、散置

宣石石英石宣城凹凸不显、顶面洁白如玉叠山、特置、散置

斧劈石板岩陕南、晋南、晋东、鲁中、赣北、皖南、辽东、吉林板状节理严整散置、群置

石笋含泥结核石灰岩常山、江山整体瘦长、秀丽散置、群置

石蛋砂岩、流纹岩海滩、江河滩浑圆无棱散置、群置

泰山石岩浆岩、变质岩泰安及周边地区浑厚、圆润具纹理特置、散置

人工石材FRp、GRC、CFRC仿天然石材、重量轻、抗性强、组装方便塑石、叠山

4.2现代置石技法

园林艺术是对自然的一种深度模仿,所以在布局置石的时候要遵守自然法则,尽量避免秩序感和机械感,强调错落与变化,这种技法与植物配置的方法也是一致的。

4.2.1平与正在置石过程中,无论是直立还是横卧,也不管石头是圆是方,石头都应该平正,不要出现歪斜的姿态。同时,要将置石破损、污秽的部分隐藏起来,把较好的面呈现出来。

4..2.2曲折变化在置石布局的时候,石头呈线性链接,尤其要注意曲折变化。挑选大小不同,厚薄不一的石头进行组合,平面上看,石头不应该是一条光滑的线条,要或前或后,不成一条直线。从立面上看,石头也是高低不平的,如果石头大小高矮一致,可用叠加之法,叠加的时候注意下面做底的石头比旁边的稍微矮些。

4.2.3疏密变化疏密变化在置石中尤其重要,只要不是孤植的石头,就要注意与其它石头之间的位置关系,要疏密结合,不要出现平接或是全部散点的情况。

4.2.4大小搭配大小搭配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注意的,无论是驳岸还是散置的石头,由变化产生美感,这变化体现在体量、高低、前后等方面。通过大小的搭配可以呈现错落有致的无序感,更接近自然的真实状态。

4.2.5与其他元素组合置石可与建筑、水、植物的组合,其技法不外乎就是之上几条,但是组合时必须与各元素相协调,主次有别。

5.现代园林中置石的应用特点

5.1虚实相接

古典园林强调的是“超然避世”,所以在置石布局时多为幽静、闲适、古雅、淡泊的山水隐居内容服务。而当今社会所需的现代化导致了现代艺术的创作成为时代的主潮。假山的意境也不可避免的朝着多元、并存、变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园林中的置石,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写意手法,表现意境和神韵,还惯用写实的手法,对置石的体态、轮廓等进行精心的布置,着意表现新时代的园林精神和面貌。

5.2创新变化

园林中的置石是一种造型艺术,其造型和风格的不断地在丰富、变化是其魅力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现代园林里出现了许多传统园林中所没有过的造型,它们简洁的造型、概括的轮廓、细致自然的纹理以及适宜的尺度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更加协调,更能与现代风格的园林空间融为一体。

5.3空间多样

在现代园林中置石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空间中,或单独设置成景,或与其他元素共同造景。这种随机的组合使得置石艺术的局限越来越小,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在了屋顶花园、室内庭院、城市广场等多种园林空间,表现出了其较强的造型能力。

5.4现代工艺的介入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一些新型的人工岩也逐渐研制成功,诸如玻璃纤维强化塑胶(FRp)、玻璃纤维强化水泥(GRC)、碳纤维强化水泥(CFRC),并应用于园林置石的创造[4]。这些人工岩具有天然山石的纹理、质感与色彩,结合现代建筑的施工技术,不仅可以创作精致细腻的山石景观,在塑造体量巨大、气势恢宏的山水景观中尤其表现出极强的优势。

6.现代园林置石艺术存在的问题

现代园林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人们理念的变化,更是现代工艺技术不断进步的表现。现代园林置石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集成了古典园林的置石方略,而且还创造了独特新颖的时代风格,建造了众多名品,但也有一些作品是不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自然神韵,布局随意,对整体设计的审美把握不足;二是对名石、奇石的盲目追求[5],为了实现所谓的壮景不顾环境的要求,导致破坏了园林的统一性,丧失了景观的主次秩序和层次感。三是不恰当的人工痕迹明显,显得矫揉造作,破坏了置石古朴的自然之美。四是与环境失调,包括对体量和色泽的选择不当,导致与立地环境的脱钩,显得突兀而不自然。五是对石品的人文作用的挖掘不够,如果置石失去了人文情怀,其创造的景观必然失趣不少。

参考文献:

[1]吴磊,孙春红.现代景观置石的造景技艺探究.安徽农业科学[J].2013,(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3]孙中华,魏薇.园林景观中置石的研究.科技信息[J].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