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6:51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1

1.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与内容体系概览;2.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方法与应用;

3.激活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练习方法;4.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基础动作练习方法;

5.提高青少年协调用力能力的动作整合练习方法;6.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缩力量的练习方法;

7.提高青少年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力的练习方法;8.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

9.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10.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练习方法;

11.提高青少年旋转爆发力的练习方法;12.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首都体育学院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田径专业的教学训练工作,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青少年学生体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应用水平。为配合本专题,作者将竞技体育领域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学校体育教学化,以期更好地指导、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旨在服务于普通青少年学生群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为一线教师从操作层面提供一个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案。希望广大教师以此系列专题为基点,认真学习其教育教学原理,领悟案例设计思想,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并设计出更多有效提升学生体质的课堂练习内容与方法。

摘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按照最佳运动能力发展的金字塔结构模型和逐级进阶模式,较好地将功能动作筛查、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恢复与再生等内容实现了无缝链接,充分体现出以提高运动能力为目标的训练新特征,其核心理念反映出身体训练已从重视提高肌肉力量的低端要素,向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高端要素转变。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8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12-0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医学的功能康复训练,兴盛于职业体育,它所包含的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肌肉动员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整合、专项动作准备、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等内容,不仅较好地服务于国家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而且还可以转化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用性方法。本文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定义、内容体系作为系列专题文章的切入口,在后续的文章中将逐一介绍上述系列专题,以期让广大读者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有一个全面了解,更好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服务。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宗旨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整合资源,做好损伤预防,努力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多维、多关节、运动的无轨迹、无序,而且在运动场上的动作模式要与功能性训练相一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之所以强调动作模式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因为他们认为发展肌肉力量未必能提高运动场上的动作效率,但动作模式训练一定能够提高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并且能在运动场上得到有效的展现。而传统的体能训练理念则是进行单方向、单关节、实效性较低、有序的训练过程。但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施需要一个复合型训练团队作为支撑,它不同于传统的一名体能教练员身兼多职的训练模式。因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把训练视为一个科学的整体系统,并提出运动员的成绩是体能、技能、战术、智能和心理的综合表现,因此,它在各训练系统内进行了资源整合与协调,并将哲学、方法学、战术训练等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界定

1975年Yamamoto和他的同事在将功能训练运用到西点军校的伤病士兵康复训练中,他们把功能训练的重点放在膝关节的损伤治疗方面,内容是针对士兵的受伤膝关节采用动态练习来恢复其灵活性。随后Kegerreis在1983年提出了“特定需求的专门性适应(specificadaptationstoimposeddemands)”原理,即SaiD。美国运动委员会(americanCouncilonexercise)也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训练动作的一项专门活动,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nationalacademyofSportsmedicine)则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在不同运动面的加速、减速及稳定性训练。美国著名学者Boylem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包括平衡练习、本体感觉练习以及需要脚接触地面的、不需要固定器械辅助的训练。GambettaV在《遵循功能训练的路径》《功能性模式》《力量与功能》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多关节、多运动面、多方位、强调本体感觉的运动,包括减速、加速以及稳定性能力、对不稳定状态下身体的控制能力、控制身体重心、对地反应力和冲力的调控能力。SantanaJ.C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将日常的身体活动和竞技运动整合为一体的系列活动。Stevenp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就是将具有力学特征的、协调的或者有活力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michaelp.Reiman和RobertC.manske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各种人群完成任务相关的、目标确定的、环境合适的、身体的多个系统与组织参与的任何运动形式。1997年,GrayCook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注重身体动力链的作用,训练中应该将整个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动力链,避免某一环节单一的训练。2001年,美国著名体能训练学专家markVerstegen提出“体育运动的本质是动作”。他认为身体动作承载着运动素质和技术,动作模式的优劣决定运动成绩的表现,动作决定肌肉力量传递和发挥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动作决定能量传递和转移。运动员在训练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理,在多平面、不同负荷和速度的动作模式训练基础上整合多关节来加强动力链作用。以髋部的旋转和伸展为基础是大多数体育动作的原动力,通过提高身体的躯干力量可以有效地避免能量泄露,保证更为经济有效的动作过程。

由此可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在一定负荷和速度条件下所进行的各种递增式,并将多关节、多平面和本体感受性融为一体的专门动作训练方法。其核心内容包括:FmS测试、软组织唤醒、肌肉—神经系统激活、动作准备(含躯干支柱力量、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动作技能、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代谢系统发展、再生与恢复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线就是以FmS测试作为切入点,以动作模式训练为主体,以提高动力链传递效能为核心,以提高或改进运动员在场上竞技表现能力为目标。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研究,美国著名学者michaelBoyle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从本质上就是有目的的训练,它在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是一般身体训练理论的延伸和细化,促使一般身体训练朝着指向性和针对性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对专项训练的拓展和补充,提升专项训练的有效性,缩短一般身体训练效果向专项技能需求转化的时间。2003年,GrayCook进一步提出了“最佳运动能力金字塔”的概念,(图1和图2)。

从图中的内容结构可以看到,GrayCook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所有体育技能训练的基础,运动功能训练也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将运动功能训练融入到运动员日常的训练中能够完善其训练模式,不仅能够保持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同时也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保障专项训练。最优化金字塔结构的核心是强调训练要以人体基本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为基础,在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稳定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再升级到第二阶段的有效动作模式。

能力训练阶段主要是强调动作的经济性和高效性,而动力链传递效能又是实现其目标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此阶段训练尤为强调完整动作的整合和动力链的高效传递效能,以上两个方面才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所在,即运动员在身体运动功能发展到较高水平上,才能够有效发挥专项技战术水平,最后达到技战术的有机结合和能力展示。

我国学者对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始于2006年刘爱杰博士首次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引入到中国竞技体育训练实践。2007年他在《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一文中写到起源于康复中心、健身房的功能训练正向竞技体育领域不断渗透,并指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体能训练专项化的桥梁。2008年,他又在《我国运动过训练方法创新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人体的所有复杂动作都是由基础动作组合而成的,并且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专项运动能力,通过加强核心力量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袁守龙博士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应包括动作衔接的加速度、平衡性、稳定性等练习在多关节、整体性、多维度的动作训练;强调将平衡控制和本体感受加入训练当中,强调身体躯干核心部位的控制和稳定。在传统结构性力量、耐力和素质等训练基础上,创新设计了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多种方法,对提高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的动力链效应明显,丰富了传统的体能训练体系。笔者在《躯干支柱力量与动力链传递效能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的本质差异在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的是动作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通过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提高的是完成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专门动作质量和竞技表现能力,而不是提高肌肉的力量(表1)。

从一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的内容来看,它的顺序基本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的:伤病预防练习、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这一流程并不意味着每堂训练课都要完成上述全部的内容,而是根据当天专项技术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身体运动功能练习内容。其中,伤病预防、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动作整合等属于功能动作,以徒手练习为主;快速伸缩复合力量、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等则属于身体运动能力,以抗阻力练习为主。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板块及其功能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FmS测试,评估运动员躯干支柱力量、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2)肌肉的拉伸、神经的激活等方面的动作准备活动,使得运动员做好充分的准备;(3)技术动作活动的准备,此阶段与专项的结合更加紧密;(4)运动员专项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5)与专项模式相近的能量供能系统的发展;(6)恢复再生的放松工作。但是,所有的这些训练都是在营养保证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科学基础与实施过程来看,它是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和运动技能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练员团队也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体现出明显的整合集成特征(图3)。

由图3可以清晰地看到,实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拥有一个团队来保障,职业体育的教练员团队通常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以便最迅捷、最有效地转化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在短时间内按照培训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体系所要求的教练员。

而传统的体能训练则是高度重视提高身体素质,尤其是高度重视肌肉力量的增长。体能训练所涉及的学科相对较少,训练也基本上是由专门(或兼职)的体能教练员负责实施。这种训练模式有其优点,但也同时会出现有些运动员尽管身体素质发展的很好,而且身体外型也很强壮,就是在场上跑不快、跳不高、停不住、转不动,比赛场上所需的专门动作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体能训练仅重视了肌肉训练,而没有重视动作训练。因为肌肉训练未必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而动作训练才能把专项动作所需的肌肉力量发展起来,并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诞生实质上是代表了当今的身体训练已从重视低端要素(肌肉训练不断提高肌肉力量)向高端要素(肌肉—神经系统协同训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转变,这是一个训练理念的转变,也是职业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目前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自2009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项培训,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队伍,而且他们已成为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骨干。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单位之一,2012年先后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2

关键词:认知复杂性;体操运动水平;生活建构;学习建构;自我建构

中图分类号:G80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0-0069-04

theexperimentalResearchonCognitionComplexityofGymnasticsathleteswithDifferent

athleticability,ageandGender

GUChang-jiang1,LianGCheng-mou2,wanGChang-sheng2,LiUGai-cheng2

(1taizhouUniversity,Linhai317000,ZhejiangChina;2.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withthegymnasticsathletesfromprovincialprofessionalteams,provincialpeschools,andpeschoolsastheinvestigationobjects,thispaperusesBtL-RGcognitionquestionnaireandmakesacomparativeresearchoncognitioncomplexityofthegymnasticsathleteswithdifferentathleticability,ageandgendertheresearchresultsonlife,studyandself-constructionofthevariousathletesindicatethat:1)thereisremarkabledifferencebetweenthegymnastswithdifferentlevelsandthenon-gymnastsinthelife,studyandself-construction;2)thereisnosignificantcognitiondifferenceamongtheplayersatdifferentathleticlevels.3)thecognitioncomplexitybetweengendersisnotremarkableanditispositivecorrelatedwiththeathleticcognitionabilityandtheathleticlevel

Keywords:cognitioncomplexity;gymnasticlevel;lifeconstruction;studyconstruction;self-construction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a•凯利(1905-1967)创建了利用认知结构来解释个体行为差异的理论[1],提出个体的人在认识任何一件事物中都有相应的结构,揭示了个体信息加工的内在机制(思维的二重性),并得出对于同样一个情境的认知时,由于个体之间认知复杂性高低的不同,形成人们在解释和预测事件的结构上存在差异。认知复杂性是指一个人其自身系统在对事件的解释和预测中所建构概念的精述或简化程度,其最直接的指标是一个人的自身系统中建构概念的数量。1955至今凯利认知复杂性理论[3]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体育领域中以认知复杂性理论研究运动员认知训练方面也应引起重视和应用。

影响认知复杂性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由表象开始沿着两条思维(形象和抽象)途径向前发展的过程。如果失去或不能合理运用抽象思维调解行动的人,他们的行为是不准确的、盲目的,很少有创造性[2]。在访谈和现场调研中了解到的体操训练方法上多以表象为主,对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训练的意图不明确,使运动员对训练内容的认知结构不完整,制约体操运动员的认知水平与运动技能水平的协调发展。提高认知复杂性训练意义是:掌握其运动的规律,使训练手段更加合理;弥补运动员依靠本体感受器提供的经验建立的主体动作概念不足;利用外周感受器提供的信息,使掌握的知识和策略运用于实战。

本研究对体操运动员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三个方面所建构的概念情况进行研究:1)以体操运动员对一般问题的认知复杂性为目标,自创测量手段(BtL-RG认知问卷)测量运动员在对事件的解释和预测中,自身建构概念的数量情况(设对照组),判读体操运动员对问题的认知程度;2)发展运动员认知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对体操运动员文化学习环境,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和方法进行考量,分析讨论其对培养体操运动员认知能力中的影响,制定出在训练或比赛中克服认知不足的措施,完善体操运动员认知能力训练的理论和训练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浙江省各训练级别体操队的运动员90人为实验组,并随机抽取浙江省不同地域学校同年级、同年龄段的普通学生作对照组90人(表1)。

投稿日期:2009-11-05

作者简介:谷长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表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一览

体操运动员训练级别性别组男女年龄(段)男女相同/岁训练时间

a省专业运动员151514~158~9省体校运动员151512~137~8业余体操运动员151510~116~5非体操训练水平运动员(对照组)3×153×15同三个组别运动员人数及年龄相匹配0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北京体育大学梁承谋教授创编设计的认知复杂性测量问卷(BtL-RG)进行测试,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回收率95.5%。该问卷设计依据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以被测试者在生活、学习、自身构念三方面问题建构概念系统,将测试对象所使用的概念的数量作为评价依据,对生活、学习、自身构念三个方面问题的解释和预测来判读对问题的复杂认知情况。

1.2.2口语报告法深入各级别运动队与一些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的管理者进行访谈,在了解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体操训练情况的基础上,初拟访谈问题条目。在运动员问卷调查完后,有针对性进行口语报告。

1.2.3数据处理1)依据本研究内容设计需要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表3、4、5)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6、7、8)的统计方法;所有数据运用SpSS软件12.0统计分析;2)本研究在设计采用专业年龄组(4)×年龄组(3)×性别组(2)混合准实验设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发现:三个级别的体操运动员分别在得分平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方面均明显低于非体操训练水平的对照组。同年龄的体操运动员和同年龄非体操运动员的心理认知机能发展不同步的情况非常突出。

表2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描述性统计结果

运动员训练

级别生活建构概念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学习建构概念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自我建构概念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专业队运动员1337.11137.81117.6非水平运动员1751218313221015.6省体校运动员1106.21237.31127.4非水平运动员22513.723413.420413.1业余校运动员1316.21726.91316.4非水平运动员15410.61639.61549.6体操三个级别运动员由低到高分别使用建构概念数的平均值是6.5个、7个、7.5个(即生活建构+学习建构+自我建构/3),而相应的对照组平均使用建构概念数量平均值是9.9个、13个、14个,说明年龄越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距越大,运动员15岁使用建构概念数量达不到对照组10岁使用建构概念的数量,同时还反映省体校和省专业队的运动员使用建构概念数量平均值均没有达到各自对照组的基本水平,这一数字反映了三个体操专业水平运动员在使用建构概念来解释和理解问题的现状。

由于一个建构概念数量有限的人是会影响其怎样看待世界的,运动员所拥有使用建构概念的能力情况,对教练员给予练习内容的理解和其对自己接受信息内容后的解释,直至控制动作的目的性和比赛的发挥,以及教练员用什么样的方式传授信息,传授什么样的信息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认知影响应当引起教练们重视。

2.2体操运动员与非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比较因素分析体操运动员与非体操运动员生活、学习、自我构念等三方面对比发现,专业体操运动员与非体操运动员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等三方面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表3)。接着分别对专业体操运动员、省体校体操运动员和业余体校体操运动员与相应的对照组进行t检验,也发现三个训练级别的体操运动员与其各自对照组比较在认知复杂性上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数据略)。这一结果同表3的统计结论相一致。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对此应引起有关的各个方面重视。

表3体操运动员与非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的比较

生活学习自我设计体操运动员6.54±2.571*7.38±2.498*7.17±2.33*非体操运动12.13±3.614*12.16±3.917*12.80±4.368*注:*表示t检验p

2.3不同运动水平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多重比较因素分析对不同运动水平体操运动认知复杂性因素进行多重比较(表4),两组间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结果。

表4不同训练级别运动员在生活、学习和自我构念上的

单因素方差分析

平方和自由度均值FSig.生活组间差异1423.0283474.34348.1650.000组内差异1733.3001769.848学习组间差异1035.5393345.18031.8380.000组内差异1908.12217610.842自我构念组间差异1452.5173484.17239.4800.000组内差异2158.43317612.264表5是四个不同训练级别体操运动员在生活方面的认知复杂性测试结果进行多重比较统计结果。体操运动员三个级别中的任意两个水平相互进行比较其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而无水平级别与三个不同级别运动员任何一个级别的比较中,其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结果。

表5不同训练级别运动员在生活构念上的多重比较

因变量(i)运动水平(J)运动水平均值比较(i-J)标准误Sig.生活业余运动员省体校水平0.00000.721381.000专业运动员-0.93330.651730.644非水平-5.9000*0.658820.000省体校水平业余运动员0.00000.721381.000专业运动员-0.93330.606040.564非水平-5.9000*0.6136600.000专业运动员业余运动员0.93330.651730.644省体校水平0.93330.606040.564非水平-4.9667*0.530040.000非水平学生业余运动员5.9000*0.658820.000省体校水平5.9000*0.613660.000专业运动员4.9667*0.530040.000*p

表6是四个不同训练级别体操运动员在学习方面的认知复杂性测试结果进行多重比较统计结果。三个体操训练级别中的任意两个进行比较其差异均不具显著性;无水平级别与三个不同级别运动员任何一个级别的比较其差异均非常显著。

表7是四个不同训练级别体操运动员在自我构念方面的认知复杂性测试结果进行多重比较统计结果。三个体操训练级别中的任意两个进行比较,其差异均不显著,而无水平级别与三个不同级别运动员任何一个级别的比较中,其差异均非常显著。

表6不同训练级别体操运动员在学习构念上的多重比较

因变量(i)运动水平(J)运动水平均值比较(i-J)标准误Sig.学习业余运动员省体校水平-0.43330.69340.990专业运动员-0.93330.690940.702非水平-5.2222*0.711330.000省体校水平业余运动员0.43330.693840.990专业运动员-0.50000.536520.928非水平-4.7889*0.562540.000专业运动员业余运动员0.93330.690940.702省体校水平0.50000.536520.928非水平-4.2889*0.558950.000非水平学生业余运动员5.2222*0.711330.000省体校水平4.7889*0.562540.000专业运动员4.2889*.558950.000表7不同训练级别体操运动员在自我构念上的多重比较

因变量(i)运动水平(J)运动水平均值比较(i-J)标准误Sig.自我构念业余运动员非专业水平5.2000*0.738280.000省体校水平-1.03330.601560.437专业运动员-1.16670.621980.335省体校水平非专业水平-6.3667*0.657260.000业余运动员1.03330.601560.437专业运动员-0.13330.5557110.000专业运动员非专业水平-5.3333*0.594940.000业余运动员1.16670.621980.335省体校水平0.13330.5557110.000非水平学生非水平-5.2000*0.615570.000业余运动员6.3667*0.657260.000省体校水平5.3333*0.594940.000专业运动员5.2000*0.615570.000以上结果反映出受体操训练的影响,体操运动员认知能力发展受到制约: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说明,从县、市体校到体工队三个水平的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几乎没提高;在方差统计结果上已反映出三个年龄段差异均不显著,进一步证明这一结果。出现了对事件的认知能力与自身的运动实践要求不协同,表现出其知能获智的作用不能提高,建构起的概念不完整、接收和预测事件盲目、动作的目的性受到影响等。

2.4不同性别体操运动员对认知复杂性的因素分析表8是男、女性别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性别对生活、学习、自我构念影响的统计结论是: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三个方面显示出差异均不显著(Sig.分为0.196、0.206、0.108)。

表8性别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均方和自由度均方FSig.生活组间差异29.606129.6061.6850.196组内差异3126.7217817.566学习组间差异26.450126.4501.6140.206组内差异2917.2117816.389自我设计组间差异52.272152.2722.615.108组内差异3558.6817819.993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在10~15岁之间的男、女儿童少年。他们几乎都有相同的学龄时间、生活经历,相似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语言描述问题的共同特点等[4],所以出现了性别在生活、学习、自我构念中使用建构概念程度差异不具显著性的结果。

3讨论

3.1文化教育环境制约着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的发展体操运动员所建构概念反映出其对一般事物的认知情况,建构概念取决于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而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的基础是文化知识,文化素质影响着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情景中对问题的认知能力。从体操运动员对概念的建构到调查访谈中获得的情况反映出,体操运动员训练与学习矛盾突出,体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环境制约其对认知一般事物能力的发展。主要有:1)各级别的体操运动训练学校,对体操运动员文化教育爱莫能助,只能让运动员任其发展,事实上形成了只对训练负责没能尽到对文化素质培养兼管的义务。2)来自教练员训练理论和方法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没有意识到把体操动作训练工作做为一种教育手段,来培养运动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培养运动员认知能力与提高运动技能同步发展的重要性。3)家长方面的影响:把取得运动成绩作为是一种资本的不正确想法,忽略文化素质对其未来发展的必要性。4)体操运动员的角色变化的影响:从以学习为主转移到以训练为主,经过体操训练的10~15岁运动员文化水平没有差异。忽视文化教育因素,不但影响运动员认知能力的发展,还会影响到退役后运动员的生存发展,同时也制约着竞技体操运动事业的发展。

3.2提高其认知复杂性尚需完善以人为本的训练体制以人为本是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目标的根本出发点,由体育训练管理体制决定的,体操比赛成绩关系着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利益甚至项目的发展,进而形成体操训练工作在各级组织管理、训练保障上都为争取金牌服务,运动员因此失去了较多接受文化知识学习精力和时间,种种原因等于放弃了孩子们未来发展所必须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实施的出发点是将参加比赛作为为国家争光的一种手段。而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精神实质是:使参与者自我发展和完善人格为目的,是以人的自我意志和努力达到满足个体自我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活动。两种体育思想指导下,导致体操运动训练的价值取向不同。以人为本是个人的自我意志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应是以组织保障和为其提供服务为己任。影响体操运动员认知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体操各级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以及未来发展不符造成的,而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有待于国家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不断完善。

3.3体操训练和比赛中克服运动员认知不足影响的措施作为优秀教练员的标准之一,能够洞察一个运动员的理解水平,然后选择适合这种水平的表达方式顺利的与其沟通,用其所能理解的方式实施体操训练。具体表现在体操的训练中、比赛前、比赛后三个方面所应采取的措施,以克服认知不足对体操训练效果和比赛发挥带来的不良影响。

1)在体操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对信息接收、加工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动员的训练质量和效果,其取决于教练员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式。理想的作用方式是:交流――理解――沟通相结合的方式。使运动员明确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的动作习得过程,以达到运动员建构动作概念的系统性和正确性,实现以模仿为主的动作练习,转向以模仿与建构概念实施自我控制相结合的训练方式,使体操运动员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主训练能力得到培养,达到由被动训练变为主动训练的目的。

2)在体操比赛前因运动员面对意向不明的情境或无法预期的比赛压力时,即克服想赢怕输心理,教练员及时帮助其调整赛前状态,一般所采取的措施是:压力来源――问题表征――应对策略。面对复杂的认知环境首先确认压力来源,明确体操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与比赛情景要求。然后分析比赛对手和比赛内容,并对建构概念系统的复杂性来加以表征和描述,共同建构比赛概念系统,引导运动员正确认知自身的实力定位,并设置出挑战目标。针对挑战目标采取有效的训练措施进行应对,设计比赛场景,操守比赛程序,实践挑战目标,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变比赛压力为比赛动力。

3)在比赛后因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或动作久练不成等造成运动员习得无助时应采取的措施:解释诊断――预测目标――控制自我。自我认知能力有限的个体在经历了比赛失败或动作久练不成易出现一蹶不振,而导致习得无助感,可能引伸到不可控制的新的情景中去。教练员通过归因分析帮助运动员对无法达到的结果做出解释和诊断;依据存在的问题,重竖运动员的认知结构,并形成新的预测目标;在实施新的体操动作训练过程中,训练措施的选择以恢复训练和比赛的信心为主,摆脱习得无助的影响,化消极自我,为积极自我,使体操动作训练向运动员所预期的方向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1)不同运动水平体操运动员与非体操运动员的认知复杂性差异均具高度显著性,并且随着运动水平提高差距加大,限制了体操运动员认知能力的发展。

2)体操运动员三个运动水平之间认知复杂性多重比较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而与非体操水平的多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学习与训练矛盾突出会影响体操运动员发展竞争力。

3)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在10~15岁龄段中,男、女性别间差异不具显著性,在运动水平、年龄、性别三个变量中运动水平决定了体操运动员的认知水平。

4.2建议1)提高体操运动员的认知能力,应落实以人为本的训练思想,保障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质量,完善体教结合训练体制,是我国竞技体操事业发展的基础。

2)体操训练工作要做到认知经验与发展理性相结合,直至经验与理替循环发展,实施认知―情感―价值变量共同作用的训练策略,使运动员对训练内容的认知结构合理发展。

3)体操运动员认知能力的培养要融入到体操训练与比赛的全过程中,发挥运动员主体性作用,才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切实提高体操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认知的综合能力。

4)体操训练与文化学习矛盾乃至影响体操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体操各级别训练单位培养目标与社会和家庭需要不符造成的,需要改革现行的训练体制缓解现存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美〕乔治.a•凯利.郑希付译.个人结构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曲宗湖.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1.

[3]〔美〕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邓远龙.认识经验训练.发展理性训练[J].体育科学,2004,(9):41-47.

[9]邵斌,黄玉斌.中国体操队大赛前压力控制的原则及方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6):15-19.

[10]刘晓茹,段再复.情绪影响认知研究新视点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5):36-38.

[11]梁承谋.运动学习的分类层次及心理模式[J].体育学刊,2001(5):38-40.

[12]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刘改成.体育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及其归因训练程序[J].西安体育学报,2004,21(4):102-104.

[14]赵青山,崔铁成,王卓,等.竞赛的胜负比率与运动员心理自信心的建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6):71-73

[15]marthashumway,tetinesentellGeorgeunick,winifredBamberg.CognitiveComplexityofself-administereddepressionmeasures[J].JourmelofaffectiveDisorders,2004,83:191-198.

[16]travisHinze,JosephDoster.therelationshipofconservatismandCognitiveComplexity[J].So191-8869(96)00171-7.

[17]GlendandrewsandGraemeS.Halford.aCognitivecomplexitymetricappliedtoCognitivedevelopment[J].Cognitivepsychology,200245:153-219.

[18]Josepha.Buckhalt,davidF.oates.SensationseekingandperformanceonDividedattentiontasksvaryinginCognitiveComplexity[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2,32:67-78.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3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在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全文刊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期)时指出,应该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构建道德课堂。在课堂上,每一次启迪生命的道德之旅,都要追问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即确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即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怎样优化学习过程。(3)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了?即怎样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针对三个追问,他分别提出对策:(1)向模糊、笼统的教学目标开战,分解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2)向教学设计要落实,建构教学框架,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3)向评价要证据,借助课堂观察,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研究。

概念教学应“通畅”和“完整”

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教师施凤在《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数学概念教学不仅要“通”,更要“全”。“通”即通畅,指概念教学的过程要通畅,教师要为新概念的教学做必要的知识准备,要让学生在经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认识概念的不同特征和不同侧面,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改变认识角度;“全”即完整,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告诉学生“是什么”,还应让学生了解概念的背景和引入它的理由,知道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要站在概念系统观的高度构建概念网络。“通”和“完”相辅相成、互动共生,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1)概念双重解构,理清脉络。(2)概念多元表征,训练转换。(3)概念精致浓缩,抓住精要。(4)概念准确对比,深化应用。(5)概念关联统整,纲举目张。同时还指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构建并非一蹴而就,常常需要几节课甚至一个阶段才能完成,需要教师打通关联、布构全局。

义务教育阶段

作文教学的科学序列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文教学研究专家吴立岗在《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构建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新体系,探索作文教学的科学序列,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中小学语言课本作文教材的呈现方式是“读写兼顾,有分有合”,课本中的作文教材表现为“基本能力专题训练”“文体(或表现方式)训练”“随课文练笔”三种形式;二是作文训练采用“先放后收”策略,即小学一至三年级说写放胆文,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循序渐进地学写规范文;三是作文训练采用“先一般,后特殊”“三种文体的训练齐头并进”的训练程序,即以一般作文能力训练为主,文体训练为辅,再以文体训练为主,相机巩固一般作文能力。具体地说,小学和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可表述为:第一阶段(小学一至三年级),放胆文训练阶段;第二阶段(小学四至六年级),作文基本能力训练阶段;第三阶段(初中一至三年级)作文特殊能力(运用文章体裁能力)训练阶段。各阶段的训练要求和内容各有侧重。

生命教育课程化的五条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曹专在《基础教育课程》2014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落实在于其课程化,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有合理的内容、课时和授课教师,有研究、管理和评价的保障。生命教育课程化的五条策略:(1)精心设计课程目标。在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总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拓展自己的社会生命、充实和完善个人的精神生命。(2)系统选择课程内容。内容选择和编排遵循经典性、系统性和地方适应性原则。(3)全面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各类有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物质和精神素材,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库,使其具有更多的教育附加值。(4)灵活进行课程教学,强调生命自身的主动体验和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与交流。(5)重视培养师资,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知识武装教师,提升教育者的教育素养和幸福指数,这是落实生命教育的根本途径。

教师不当课堂评价的矫正方法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4

关键词:空间想象;概念教学;图形变换;抽象概括;数学思想

“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对空间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应用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用图。这些能力如何培养,根据我对立体几何教学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以下看法。

一、重视基本作图技能训练,培养作图能力

几何学习离不开图形,学好立体几何应学会画图、看图、用图。

1.教师教学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作图,把图形教学落实到具体。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必须过好作图这一关,教学时应从学生的数学素质全面提高和终生发展出发,重视图形教学。

2.教师要从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几何体的直观图入手,做好示范并严格要求,引导学生作出漂亮且富有立体感的直观图,丰富学生的美感和想象力。教学中不仅要讲清画图的规则,还要弄清画法原理,努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常见的画图规则,清楚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图形可以获得不同影像,进而在解决问题时能根据需要灵活作出适于问题解决的图形。

3.强化基本作图技能的训练。比如,在作位置关系比较复杂的图形时,应先画出限制条件多的线和面,再画限制条件少的线和面,证明线面平行时可以通过“过直线,作平面,找交线”的思路确定要找的直线。又如,用“平移法”作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等常规作图技能要强化训练,力求学生熟练掌握。

4.要非常熟悉基本的几何图形(如三棱锥、正四面体、正方体、直棱柱等),并能正确画图,能在头脑中分析基本图形元素之间的度量关系及位置关系。遇到新问题时,能迅速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出基本模型,并一层层剥离开来,用于解决问题。几何体中含有空间基本的点、线、面关系,牢牢以它们为依托来实施教学,往往能帮助学生插上空间想象的翅膀,达到提高能力的良好效果。

二、强化概念教学,夯实空间想象的基础

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是通过概念来描述的,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是解题的基础,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才能在头脑中想象并勾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分解出解题需要的元素。概念既是思维的基本元素,又是空间想象的出发点。教学中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关键要素,从正反方面反复强化,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透视概念,形成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如讲解“三棱锥”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几个命题让学生判断:

1.棱锥的各侧面是等腰三角形;

2.底面是正多边形的棱锥是正棱锥;

3.正棱锥的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

4.底面是正多边形,各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棱锥是正棱锥;

5.正棱锥相邻两侧面所成二面角相等。

通过这些变式命题训练,学生对图形的判断识别能力将会显著增强。同时,还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立体几何概念,让学生了解每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将所学概念归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互相联系的概念网络。如讲“二面角的平面角”时,让学生明白依靠平面化手段,与线线角、线面角类比,自然而然产生了平面角的概念,结果是学生对这三种角本质的体会更深刻。

三、突出图形变换和转化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图形处理的能力

熟练对空间图形进行变形处理,是学好立体几何的硬功夫,也是空间想象能力深化的标志。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认识图形、理解图形,从而使空间图形在学生面前不僵化、呆板。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一方面,要加强对图形的分割、补全、折叠、展开、剪拼等变形的训练。如将柱体割成锥体,往往有利于求体积,将锥体补成柱体,便于发现隐含的各种关系,将几何体侧面展开,可以解决最短距离问题。割与补是整体与局部的转化,折与展是空间与平面的对比。割与补、折与展既矛盾对立又辩证统一。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图形平移变形处理的训练。比如,根据需要添加辅助线或辅助平面,将立体直观图进行平面化处理,对复杂图形简单化,非标准图形标准化的变形处理等都要在平时教学中多讲解、多训练,确实帮助学生提高对图形处理的能力。

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理性、本质、高度抽象与概括,是数学之精髓,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立体几何教学中主要突出空间问题平面化思想和类比思想等方法。空间问题平面化思想是处理立体几何中许多问题的基本思想。无论是位置关系的判断,还是角和距离的计算都贯穿这种思想。类比是从已经掌握的事物的相似属性,推测正在研究中的事物的其他属性,它以旧有认知为基础,类比出新的结果。这些思想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慢慢渗透、潜移默化,逐步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5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与数学概念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强化注意概念的要点和关键性字词,从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数形转换思维训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形结

合千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这说明,数离不开形,数形结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若能结合几何图形,往往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在解数学题时,如果能构造出恰当的几何图形,常常能得出巧妙解法。

2.数理思维训练。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说:“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简单的数学知识,还要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主题游戏,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模型,系统地训练数理思维能力。

二、把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在每一节数学课中

教学中,对学生不容易弄清的那些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体验,再让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要领,并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系统化、规律化。例如小学一年级思维能力的要求有:

1.认识数字,掌握简单数字的读写,练习数字的排序,培养逻辑能力。

2.通过实例区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数的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3.通过比较长短、高低、大小、多少,了解数字与个数(量)的对应关系。进行基本的数数练习,训练学生的观察与数理能力。

4.能够根据颜色、外部特征等对物品进行分类。

5.能够按照某一规律对物品进行排序。

6.认识100以内的数字,了解数字的构成,并能比较数字大小。

7.学习一位、两位数的一步或者多步加减法运算,理解算理,建立加法与和的概念。

三、将操作、思维和言语表达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通过游戏、观察,使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动脑过程中,将操作、思维和言语表达融为一体,自己总结出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成高分低能的学生,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维方式,促使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突出形象思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充足、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展知识,扩大眼界。同时,要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营造思维能力训练的氛围。一是将课堂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具体的操作步骤:引导——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探究——直观操作、深化思维;发现——分析归纳、强化思维;内化——巧设练习、扩展思维;拓宽——质疑问难、系统思维。二是将专业课程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结合数理思维训练等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诱发思维的活跃性。三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每天早、午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手脑算等专业训练,强化学生数形转换的思维能力。四是将班级文化建设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班级建立“智慧吧”,专门摆放各种益智的玩具,如孔明锁、磁力迷宫等,一段时间更换新的,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体会动脑的乐趣。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同一件事情看谁的解决方法多,同一道题看谁的解题方法巧,同一个孔明锁看谁用的时间最短就可以完成,或者以组为单位定期进行奥数比赛,使学生学有所用,有展示的机会,有成就感。

3.家校合一。建议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让每个家长都有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意识,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让孩子时时体会到多动脑的好处。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6

摘要本文是针对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所进行的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本体感觉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希望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实践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者帮助。

关键词本体感觉训练体育运动训练高校

在体育运动中,保持身体姿势的平衡,是完成诸多运动技术的基本保障。例如:在技巧类体操运动中,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必须要对自己的身体具有足够的驾驭能力,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准确的控制自己的肢置和身体平衡,才能够确保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在投掷类运动项目以及篮球运动中的投篮动作中,身体移动的过程中也必须找到稳定的基础,在身体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发力,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而要达到上述的要求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良好的本体感受能力。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本体感受能力的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本体感觉训练的概念及内涵

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生理学家CharlesScottSherrington提出的,CharlesScottSherrington在1893年发现,人体的肌肉、肌腱以及关节等部位具有感觉功能,并据此提出了本体感觉的概念,并提出了本体感觉最后经过一系列的传导和作用能够影响和决定人在运动中的肌肉紧张度的观点。本体感觉的概念被提出之后,随着生理学的发展,本体感觉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发展至今,本体感觉的概念简单而言,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在进行各种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给出身体和四肢所在的位置信息,而这种感觉就被统称为本体感觉,如果将本体感觉进行细分,可以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子系统,一是,平衡觉系统。平衡觉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感知人的身体姿势以及空间位置的变化;二是,运动觉系统。运动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可以感知上下肢和身体其他不同部位所处的相对位置。由此可知,本体感觉是人体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对于认识和感知身体姿势、肢体的空间位置以及速度和力量等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本体感觉是人体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基于正确的本体感受才能够得以顺利的完成。但是,在开展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本体感觉的不明确性,常常被忽略,很少有体育任课教师或者是体育教练员认识到本体感觉对学生技能形成的影响,并开展专门的本体感觉训练活动将其应用到体育运动训练活动之中。实际上,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和本体感觉的作用机制,如果能够将本体感觉训练科学合理的应用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之中,将会大大提高所开展的运动训练质量和成效。具体来说,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从生理的角度来说,本体感觉是由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的韧带、关节以及肌肉和皮肤等的本体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在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之后经过分析整合,才能够产生关于身体运动状态及其空间位置的感觉,也就是本体感觉。如果开展了本体感觉训练,学生的本体感受能力会大大提升,那么相应的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来自外部负荷、身体姿势以及空间位置的感受也会更加的灵敏,相应的在多块肌肉和多部位的关节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学生机体肌肉的动员速度和支配准确性也就会随之提高,也就能够更好的、更快的促进动作技能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由此可知,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其次,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之所以,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一方面是因为本体感觉训练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机体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肌梭和腱器官反馈式的调整肌肉力量,并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用力,解决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与不稳定交替转换的问题,大大提高学生运动中的核心稳定性,而核心稳定性的提高,不但能够为较大力量的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另一方面,本体感觉训练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本体感受力和运动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从而发挥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三、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关键

首先,要注意科学认识本体感觉训练与传统的肌肉训练之间的关系。虽然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同时其也不是万能的,并不能用本体感觉训练完全取代传统的肌肉训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科学认识本体感觉训练与传统肌肉训练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机的运用于运动训练实践之中,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来促进运动训练质量的不断提升。

其次,要注意积极探讨本体感觉训练的方法与策略。由于本体感觉训练在体育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是近些年才逐渐推广开来的,相关的研究目前仍然不够细致和深入,也并没有成形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方法与策略,所以,在将本体感觉训练应用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之中时,一定要注意积极的摸索和探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策略,以不断完善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应用的理论体系,提高其应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7

一、观察实例,建立概念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系统性极强的学科。数学中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抽象的概念总离不开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熟悉、易懂的生产和生活中出发,让学生多接触具体的事物,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使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为建立概念提供思维素材。

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长方体”意义的建立,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砖、粉笔盒、纸箱。这些物体都经常见到,并不陌生。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上进行观察,得出了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逐步建立了“表象”,清楚地理解了概念。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通过观察实例,学生已在头脑中建立了“表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象”初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总结和归纳,形成了清晰的概念。

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在认识长方体特征时,是先让学生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三方面进行观察的研究,通过学生的看、数、比较、讨论,学生已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引导学生及时地把这些“表象”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归纳出面、棱、顶点的特征。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先让学生找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然后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先让学生找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然后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位置可以变换,因此,究竟谁为长体的长、宽、高呢!帮助学生总结概括出判断长方体立体图时,首先让学生坐着看,站起来看,分组看这个长方体模型,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得出:同学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相同,但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而在画时也只能画出三个面,并且画时,上面和右面都画作了平行四边形,但仍然表示长方形。这是由于透视现象造成的,同时结合幻灯的显示,总结归纳出了看长方体立体图的方法。

这样,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学习,教师生动的讲解指导,清晰有条理的板书,学生很容易概托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长、宽、高等概念,使感性知识上升到了现性认识,使其条理化、概括化。

三、提示内涵,明确概念

这一过程是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依原有的知识结构主动地、独立地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形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是真正体现结构优化原则,直接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遵照现有认识规律、遵循知识结构,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功能。

为讲好《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我运用的是操作发现法,课前布置了前置作业:用指定的长方形硬纸任意拼成长方体,并观察它们的长、宽、高、面、棱、顶点。让学生利用下课充裕的时间进行直观操作,进行有意识、有顺序、有目的感知活动。上课时一进入新课就从作业入手,总结几种拼法,再巧设问题,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个?使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这个长方体面、棱、顶点各数。突破教学重点,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看着长方体的教具,把长方体的特征再说一说。变换长方体的方位,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真正做到使学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尝试运用,强化概念

掌握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因而数学概念只有通过多种练习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识记是教学目标的最低层次;理解和运用是概念教学的出发和归宿。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必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运用的核心是加强学生思维,发展智能。运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我从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本着讲、扶、放的原则训练学生主动探求规律的能力。

(2)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体现思的外显性。学生心理怎样想的,教师如不及时掌握,就无法调节教学方法,影响达标程度。因此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开始时,学生要把心理怎样想的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不能因噎而废食,反而应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掌握这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调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久而久之,会收到事半功倍年头儿果。比如,这节课,我就由浅入深地安排了这样的训练。

(3)训练培养学习方法。传授知识固然重要,教给学习方法则更可贵,它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如这节课,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了长方体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这个特征。我马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紧接着则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学。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8

关键词:打破;前概念;中学美术;艺术创想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64-01

一、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1、学生思维被禁锢

临摹课所出现的问题是,班级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在临摹时用橡皮反复擦自己铅笔留在画纸上的线条,他们认为画“错”了认为只有画的和书本上一样才是正确的,但要画得和临本一样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才会出反复擦拭画面的窘境。长此以往学生就认为他根本不可能超越临本,自己画得一定比书上差。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如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是在助长中学生不良“前概念”地生成,这样的画显得很拘谨,渐渐地学生的想象力被禁锢,这是美术学习中的大忌。

2、绘画工具运用不当

绘画工具,是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工具也是学生描绘体验抒感的介质,它能使具体的物象赋予感情。当下物质条件变得充裕,学生的绘画工具也五花八门,油画棒、水彩笔、记号笔一应俱全。

在绘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合理地运用这些材料,取而代之得居然是尺子、铅笔、橡皮。绘画中经常出现用尺子画线的情况,画的歪了还用橡皮去擦。绘画是内心情感的流露,从来就没有错对之分,质朴的线条妙趣横生,但在尺子和橡皮的介入下这种乐趣就变成了痛苦的负担。

3、图像概念化

入学前有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向学生教授“简笔画”,他们使用光滑标准的形态进行临摹教学,更有甚者居然让学生在黑白勾画的形状里填充颜色。久而久之学生记住了苹果就是一个圆上加一竖,花儿就是许多半圆加一竖。如果画一棵苹果树,那树上的苹果都是一个样。这就是不良“前概念”的生成阶段,上中学之后如果不及时纠正,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极其不利的。

二、打破前概念成就学生的艺术创想

1、打破前概念

在目前的中学美术教学中,“前概念”地来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来自于小学阶段,不当的美术教学。第二方面:最初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第三方面:“前概念”主要来自于不科学的临摹。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的埋怨现状,唯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方法积极寻找突破点,帮助引导我们的教学主体――中学生通过“线条接力”、“联想练习”、“艺术创想与评价”等情境教学课程的训练打破“前概念”的束缚,重塑他们的创造力。

2、打破前概念――成就学生的艺术创想的有效运用

(1)线条接力

线条接力是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做画线接龙游戏去除他们慵懒思维的训练,是激发他们想象潜能的过程,是一种思维衔接与想象开展并存的训练手段,他既要求学生对同学所画图像进行联想体会,也要求能够根据前者进行幻化。首先a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组无意识的曲线,接着B同学根据a同学的曲线进行联想直到画出他认为合理的图像,紧接着C同学根据B同学的形态再进行绘画,直到画出他认为合理的图像......。依次类推使学生做到在合适的点上续接线条并画出自己想象的图像,这种训练实质上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次“联想――衔接――联想”的过程。训练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建构起对事物的全新理解,也能让大脑活起来,让教学主体的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活”起来。

(2)联想练习

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李立加老师曾说过“美术是一门没有对错的学科,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确我也这样认为。所以选择情境教学训练的素材是训练正能否成功的关键点。绘画中最难画地是具体物象也就是常见之物,最易画地是浮于脑海的想象未见之物。所以我选择了画“鬼”这个方法来打破学生们的“前概念”。

一来学生们先前的一些概念图形都会变得用不上,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鬼”,他们无法再用“前概念”中相同的外形去描绘自己心中的恐惧。最后动手描绘自己想到的“鬼”,在动手画之前老师应当鼓励并要求学生直接用油画棒画,绝对不要用铅笔和橡皮,只有这样学生的胆子才会渐渐地大起来,线条和颜色也能越来越朴实且充满童趣,久而久之原本僵硬的手也得到了解放。

(3)艺术创想与教学评价

心理学告诉我们,玩是学生的天性,创想是学生乐意为之且兴趣盎然的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艺术创作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手段,作为教师我们要按照其天性实施教育。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放下铅笔橡皮,拿起水笔、油画棒、水粉笔、毛笔,给学生设定一个特定的情境他就给你一个他的世界,例如:《奇怪的梦》、《我长大后》、《太空旅行》等等。以这些联想性的情境主题作为画纸,让学生们尽情地在画纸上涂抹,不管他画的是什么,合理与否,只要有新奇的想法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三、打破前概念――成就学生的艺术创想的重要性

1、树立自信,提高审美能力

打破前概念也就是转变学生对“画像”地追求,结构、明暗、体积、块面这些东西不应该是他们所掌握的,那只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与其在痛苦中挣扎不如返璞归真,引导并重塑他们的审美观,成就他们的艺术创想。情境课程训练素材都是没有具体物象可以参照的,那么学生手中的笔就没有界限,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天真的想象,宣泄内心的情感,重构对世界的理解。这样一来我们也就达到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教学目的。

2、提升中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的重要性现在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能较为有效地矫正学生审美观,打破“前概念”对他们的束缚。但这种训练仅仅进行一两次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在进行训练的同时更要将创想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不懈与学生共同参与,使得美术教学更为趣味化多元化,最后使学生达到“主动创想”的状态。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9

[关键词]科学训练

高中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09

新课程设定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长期蕴含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挖掘,因势利导,而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目标是显性的,是可以测量的,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可归结为一句话:“理解知识,学会运用,”影响这二维目标达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科学训练是核心要素。

一、课堂核心要素解读

课堂教学有三个核心要素:讲、学、练,讲即教师的讲授,学即学生的学习,练即学生的训练,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不会或者不会学,才需要教师的讲,因此,讲要讲在当讲处,讲是对学的解惑和点拨,讲是为了学,或者说教是为了不教,常言道:“听到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重要的概念、技巧、思想方法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因此,练要练在该练时,练是对学的弥补和深化,要学得好必须练得好,可见,讲和练都是为学服务的,讲练结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做到即讲即练、边学边练、以练促学,我们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本。

课堂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另一条是暗线,明线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在学和练;暗线就是每一步都有教师在指导、引导,它不是放羊式的,教师是“讲”“学”“练”的设计者,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怎么讲怎么学怎么练、讲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练到什么程度,都是由教师设计的,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设计展开学习活动的,讲、学、练并不是各占三分之一,教师要根据具体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安排。

二、“训练”及其科学性分析

所谓“训练”,是使受训练者获得一项行为方式或技能的教育过程,高中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包括阅读、写作、解题、实验、考察、表演等感知、尝试、操练、探究、体验活动,涉及动作技能和行为习惯,训练既包括教师层面的活动,如训练的设计、训练的组织、训练的评价等,也包括学生层面的活动,如训练的展开、训练的反馈、训练的矫正等。

这里所说的训练包括课堂例题、课堂练习,也包括课外作业,课堂例题的主要功能在于示范,课堂练习的主要功能在于对新知识的及时巩固,课外作业则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课堂练习的巩固、补充和深化,本文主要讨论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

练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按照性质和特点,练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心智技能的练习,如阅读、作文、计算技能的练习;二是动作技能的练习,如体育技能、劳动技能的练习等;三是文明习惯的练习,如卫生习惯、礼貌习惯、守时习惯的练习等,具体的学科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练习方式。

作业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按照这个界定,作业可分为三类:一是阅读作业,包括为预习或复习而阅读教科书,以及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阅读参考书等;二是口头或书面作业,包括熟读、背诵、复述、书面回答问题、演算习题、绘制图表、作文以及其他创造性作业等;三是实际活动作业,包括实验、观察、测量和制作标本模型等。

所谓“训练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训练的时机适当、训练的方式适切、训练的数目适量、训练的难易适中、训练的要求适度。

“训练的时机适当”,是指练在该练时,如新知识的记忆需要当堂训练,而不是课后训练;新方法规律的运用需要课内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对于作业、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及时讲评,附以变式训练,即时矫正、即时强化、即时巩固,这样才能收到成效。

“训练的方式适切”,主要指选配的题型与训练的目的相匹配,如概念辨析最好选用选择题,检测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最好用填空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好选配解答题,训练的方式也要与知识的特点相吻合,是动口、动耳、动眼,还是动手、动脑;是独立完成,还是小组完成;是一点多题以强化巩固,还是一题多点以系统巩固,抑或是一题多解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都要依据知识特点来设定。

“训练的数目适量”,是指练量以学生经^努力当堂能够完成为限,又不偏少。

“训练的难易适中”,是说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难易适中,既不拔高,又不过于简单。

“训练的要求适度”,是指训练的要求应该根据课标要求、考纲要求和学生基础来确定,有些能力的训练必须一次到位,有些能力的培养只能按照高中三年的学习分层次逐步培养,分步到位,而有些学生又必须根据其发展水平适当降低训练要求。

三、科学训练的实施意义

1.科学训练符合掌握学习的观点,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为掌握而教,学生要为掌握而学,教师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手段,即要有正确的教学和学习策略,而科学训练符合掌握学习的观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2.科学训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科学训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科学训练中的训练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了背景材料,学生通过解答不同的训练题,从不同侧面对概念、原理、定理、规律、方法等加深了理解,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比如概念教学,要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把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例和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去操作、去体验、去感悟,这样,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概念的拓展与应用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

3.科学训练符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陶行知提倡“做中学,做中教”,反对“教而不做,学而不做”,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认为,唯有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获得的知识才是理论与实际、思想与行为结合产生的真知识,陶行知还认为,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而科学训练恰恰体现了“教学做合一”。

4.科学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起着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科学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必然缩短了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传授时间,但课标要求完成的任务却不能因此而减少,这就要求教师对备课内容进行精心的安排,要求教师课前要多下功夫,以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要优化课堂教学必须研究课堂训练的优化措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训练,做到重点突出、精益求精、切实有效,因此,科学训练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5.科学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任何一种学习都离不开训练,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加深理解、逐步掌握,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将来要参加高考,因此对基础知识要烂熟于心,基本技能及思想方法要了如指掌,题型规律要了然于胸,易混点、易错点要一清二楚,答题要迅速、准确、规范,这种应试能力的学习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学习,犹如竞技体育比赛一样,需要专门的、专业的、专项的科学训练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与境界。

四、科学训练的实施要点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知识的讲解上,对训练的关注度不够,远远达不到科学性的要求,表现在:课堂练习不能当堂讲评,甚至不能当堂完成,匆匆忙忙走过场,练习效果很不好,课堂例题、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题型重复,缺乏合理的梯度;作业数量失当,时多时少;作业批改不及时,有让学生代批甚至不批的现象;作业讲评难以坚持,随意性大,有重结果轻过程、重解题轻反思、重完成轻规范等倾向;作业讲评后的矫正强化训练几乎没有;等等,究其原因,一是课堂教学目标模糊,目标达成意识薄弱,不知道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什么、运用什么、掌握什么,只是将课堂当成讲堂,将教学变成程序,完成程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二是训练题选取不够精当,训练题选配盲目――忽视了训练的指向性与针对性;训练题选配随机――训练角度重复或要点遗漏时常发生;训练题选配随意――选题不能突出重点、题组不能突破难点,三是训练题结构不合理,题量过大,不能当堂完成;题量过小,达不到“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的要求;思维量不足,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在实施科学训练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训练要有目的性,训练选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基础题重在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学会运用;能力题重在熟练方法运用;变式拓展题重在变化拓展,组题要照应两个基本事实:一是高考考情,要将考点能级要求、重要考点的考查角度在训练计划中布点安排,不遗漏;二是学情,以中等生的学习水平作为练习的基点,重点是巩固新知、强化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2.科学训练要有针对性,在科学训练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要面向所有学生,选做题则面向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利于因材施教,确保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练习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对练习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3.科学训练要有多样性,科学训练的多样性主要指习题类型多样化,在题型上,应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改错题等概念性、思辨性比较强的题目配合使用,还要加强对易混知识的对比练习、变式练习;在性质上,应设计顺向性练习与逆向性练习、类比练习、静态练习与动态练习、书面练习与实际操作练习等;在结构上,可以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练习和开放练习,同时应根据一定的目的,设计适量的题与题之间彼此相关的题组,使之能更好地揭示知识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使所学知识趋向系统化、网络化,特别是在单元复习和期末复习时,设计一定比例这样的题组,能促进知识结构的整体化。

此外,还要注重问题解决,课外作业的设计要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而且问题解决要逐渐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重要区别是练习着重寻求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寻找创造性的方法,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体现综合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拓展到课外,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体现学习的价值;要注重条件的开放性、问题的开放性、思路的开放性、结论的开放性。

4.科学训练要有层次性,训练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注意沟通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训练的层次性,要先模仿、借鉴,再拓展,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训练,又要有一些变式训练,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的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训练,以利于强化学生实践训练,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转化。

5.科学训练要有及时性,要以导学案作为课堂练习的载体,及时训练,应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要“趁热打铁”,即学即练、边学边练,从而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要及时检测,教师在集体补救之后,应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出错、易混淆的问题再次出现,达到纠正、巩固的目的。

6.科学训练要有有效性,一是找准问题,教师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过板演、口头叙述、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找准学生的问题,找到通病和典型错误,找准其思维的薄弱点,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对概念理解不透甚至错误;审题时对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有误;思维定式的负迁移;方法选择失当;运算、书写错误等,二是及时反馈,教师要讲明矫正要点,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是知识不牢固,还是思维欠缺;是混淆概念,还是答题方法有误,然后从不同侧面进行变式讲解,以“点”带“面”,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要狠抓典型试题,总结解题思路、方法及规律,教师要把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解答过程进行展示或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原来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规范解答;帮助学生提炼解题方法与学科思想,提升解题能力;做到纠正一例,预防一片,三是严格要求,课堂练习要像考试那样,在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抄袭,每组练习之前说明要求,指导策略,如指点谁来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时间韧瓿傻取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10

一、概念调练重在含义

概念口语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数和形的含义、数的组成的读法和写法。训练重点应放在概念含义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的表述上。教学时要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教学过程。采取先教师示范领说,然后学生复述的方法进行口语训练,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例如在教学第一册加法时,第一步,教师完整地叙述图意:先出现2个朋友在做游戏,在外面厕一个圈,再出现1个小朋友跑来参加游戏,外面也画一个圈。要求学生算出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就是把他们合并起来),同时在3个小朋友外面画一个圈。这样使学生既看到合并的过程,又看到合并的结果。第二步,说出用加法计算的道理,要求学生复述,把2个人和1个人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人,用加法计算,“+”号表示合并的意思。

数的含义和运算意义的应用过程,要训练学生看到一个数或一个运算式子,能够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与理论,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如看到一个小数或算式,能讲出它的含义。

二、计算训练重在算理

计算口语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的思维过程和笔算的算理算法。每一种口算都有一定的方法,老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在口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把“怎样想”的过程讲给大家听。训练时应注意:(1)先理后法,即先理解算理,后概括口算方法;(2)先详后略,即先讲详细的思维过程,再简要说明过程;(3)先要求口算达到正确,再要求口算达到迅速。

三、应用题训练重在思路

应用题口语训练的内容有“四讲”。

(1)讲题意。先是读题训练。“读”是思维的第一步,是获取信息的阶段。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清楚,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再是讲题意训练,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题意。

(2)讲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这是口语训练的重点。通常把分析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称为讲算理,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称为讲思路。简单应用题的算理训练的重点放在两个转化上,一个是把应用题中的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二是把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式子。如分析“15条金鱼,平均放在3个鱼缸里,每个鱼缸放几条?”分析时,教师肩发学生讲,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就是每个鱼缸放几条。根据“要分的总数作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作除数”,列式成15÷3。复合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的重点放在讲思路上。常用的解题思路有综合法、分析法和分析综合法三种。综合法是从条件想起,常用的思路提示语是“知道了……和……,可以求出……”;分析法是从问题想起,常用的思路提示语是:“要求……,必须知道……和……”;分析综合法,常用的思路提示语是“最后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是未知的?”、“根据已知条件什么和什么,可以求出未知数量什么?”这种分析方法,从两面夹攻,便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能较快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讲解题方法。根据解题思路,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解答。一般训练学生讲: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该怎样列式?第二步求什么,该怎样列式?

(4)讲算式的意义。学生列出算式后,一步应用题要训练学生讲出算式里各个数和整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多步应用题要训练学生讲出算式里第一步所表示的意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数量关系检查算式是否正确,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检验的学习习惯。

加强口语训练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的全过程,做到四个到位。①思想到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口语训练的需求,是学生口语训练的基本动力源泉。②方法到位。要教给学生口语表达的方法,要有相对统一的句子让学生模仿学习。归纳概括思维过程的口语要做到:用语确切、语言规范、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合理、言简意赅、易学易记。③重点到位。要把新知识点的口语训练放在突出的地位。讲解重点要慢,运用重点要多。时间上要保证重点,内容上要紧扣重点。对重点内容的训练要让学生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学,练好第一句再练第二句。④要求到位。表述时要准确规范,防止走样、含糊、重复。训练时既要一丝不苟、始终如一;又要循序渐进,组织好教学层次,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