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业的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7:18

美业的专业知识篇1

目前,在我省各个师范类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中,基本都安排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课程内容。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获与体会。有些师范生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感觉,能够把自己在学校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完整的表达出来,得到大家的好评。也正因为如此,顶岗实习的岗位范围也越来越大,从原来的小学初中到如今的涵盖从幼师教育到职技教育的系列顶岗实习岗位。

但是,也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收获不是特别的多。更重要的是,有些单位及带队教师反映美术学院的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是不能系统地、完整地把这些理论传输给自己的教学对象,也就是说,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自己本身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不能或不善于教授和传输给别人。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有美术专业师范生自己的原因,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的表达性、语言的组织能力上稍有欠缺。但是,这些问题也还是暴露了我们在美术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教学中,课程过多地安排了理论练习习课程、内容相对单一。能够帮助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的课程是否相对安排比较少,造成了美术专业师范生空有专业水平但表达性太弱的问题,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甚至理论水平也不错,但也不能在顶岗实习期间,向自己的学生完整的表达并传授出自己的专业知识。

流畅的、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专业水平,并让自己的教学对象能够迅速掌握自己所表述的内容,毕竟是师范类高校学子必须掌握的技能。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顶岗实习的带队老师在现场的指导与纠正外,恐怕更多的需要在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之间找到好的结合办法。在日常美术专业教学中,保留现有的关于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培养的课程,修改那些不能让美术专业师范生论述与表达能力有质的提高的课程内容。甚至专门安排课程,提高师范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让美术专业的师范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知识完整的传输给他人。

以前,我们武断的把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太好的教学效果笼统的归结于所谓“不太会说话”,“表达能力弱”。现在,我们知道了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诚然,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能力有所不同,但更重要的,是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的系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果不能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在他们的顶岗实习期间,类似的问题还会一届一届的存在下去。

我们需要仔细地梳理目前教学课程已经存在的、所有包含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实践技能,直接或间接教授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我们要考量这些课程的内容及数量。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方面的课程有可能达不到上述的要求,所以造成了目前我们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困扰。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师范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涵盖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的课程纸面上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实习课、考察课及实用技法练习课程等等。我们首先需要找到这些课程中教授并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实际表达能力的内容,研究对美术专业师范生而言,掌握这些内容的时间、掌握程度和难点、重点。这些内容其实涵盖了我们培养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知识传承、心理承受能力、甚至肢体语言表达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们的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按照目前所有这些课程的教育系统地、顺畅地受到教育后,还是会碰到上述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些设立的课程的数量、内容等全方位进行思考了。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多美术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带队老师的认同。

单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这些课程,都能够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与表达能力,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些同学在顶岗实习期间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呢?前文提到,现在的顶岗实习的范围很宽广,从幼儿教育到职技教育都有,指望这些笼统的理论课程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程的设置才需要适应目前的顶岗实习的状态。

我们当然希望美术专业师范生能够在扎实的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在顶岗实习期间,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完整、正确地传输给每一个人。这也是我们的教学大纲本身美术专业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

但是,出现上述问题。说明了我们在师范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上海需要有一些弥补的地方,出现了一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师范生走进社会时不再彷徨,对于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也有积极的作用。

基于现在的顶岗实习模式,我们发现每一个参加顶岗实习的同学其实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目前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教学中,其实已经安排了一些内容,比如理论的教学集中在师范生的一二年级,到三年级开始,课程中已经就加入了大量的实践练习课程,这种课程安排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之所以有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出现,恐怕除了课程安排顺序上,还可能是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调整。

所以,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如果出现了一些问题,都需要仔细的研究这些问题是个例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如果是后者,就足以引起我们警惕。

所有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弥补及加强的,也有很多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在日常教学课程安排中,是否应该在师范类学生的课程里,加强这类课程的安排课时数量,毕竟,只有数量上去了,学生接触的时间多了,熟练度增强了,传授知识的能力才会有质的提高。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笔者在对顶岗实习的同学多次访谈中,同学们普遍反映,平时这类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某些同学有“吃不饱”的感觉,所以到真正走向顶岗实习的岗位后,普遍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心里不够踏实。

另外,现在大三、大四的美术专业师范生的课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周而言,时间还是比较宽松的。所以做为上述课程有益的补充,学校应该引导同学们加强这类能力的课下练习。比如组织同学业余时间的模拟顶岗实习练习,安排有经验的第一线老师来传经授业解惑。这些教师工作在第一线,也经常接触来顶岗实习的学生,肯定有很多实际的经验可以告之学生,这些经验未必是纯理论,也许更多的是岗位经验的总结。但是,对于身处象牙塔的同学们,一定是新鲜而有效果的。

美业的专业知识篇2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专家型职业人

[作者简介]李婷花(1970-),女,河北邯郸人,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河北邢台054001)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70-01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一生的从教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以及自身的专业技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家型教师。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需要通过特定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但要有从教前的学校教育,以获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还要有从教后的知识补充。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中职美术教师也不例外,也必须要走专业化的路子。由于学科的特点,其专业化存在独特之处。其功能的专业化体现在:“美术教学要融会其专业特点”“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与其他学科及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应尽可能地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作为中职美术教师,应该从中看到中职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并探索自身专业化的道路。

一、中职美术教育的特点

中职学生美术基础知识普遍较差,整体水平不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中职的美术教学要求。很多学生抱着美术学习对日后的就业、工作用处不大的想法,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基础差,放弃了对美术的学习,美术学科因而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这些都是我们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的不利条件。

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技能转向全面的素质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专业技能转向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一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美术教师,要意识到中职教育背景下的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手工技能,更应该切实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对美术知识的需求,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美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将美术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养

要使中职学生将来成为职业人,我们的美术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必须成为美育这一行业的行家里手。教师毕竟是教师,其本身是一类特殊的职业,美术教师承担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修养魅力、知识魅力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的任务。因此,我们中职美术教师一方面要研究教育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要了解中职美术教育的独特性,具备正确的中职美术教育教学理念。

要成为兼备“行业岗位能力+中职美术教学能力+成熟的中职美术教育理念+过硬的美术专业素养”的专家型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素养有:一是具备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扎实的美术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中职美术教师既要是美术专业课的行家里手,又要是教育管理、组织有效教学的专家,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能高效地传播给学生。二是有能力指导学生遵照行业的标准从业,顺利融入有关的行业。三是自身要成为行业道德的遵守者、践行者,并且了解行业道德的内涵与精神,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都能成为遵守行业道德的职业人。四是有能力使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教育管理、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能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职业背景的学习环境。五是要有一定组织协调的社会能力,要善于与人沟通,有联络校外社团、美术展览、技能培训机构的能力,以便顺利进行校外参观学习、工厂实践等活动的指导。六是要有教学管理、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在指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职场人。七是积极了解来自行业内部以及社会的相关信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的知识,捕捉不断变化的信息,关注本职工作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能适应变化的岗位需求,做一个学习型的教育者。

三、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意识修养

1.自我完善的开拓意识。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要外部培训与内在自主两方面有机结合,培训和进修都是短暂的,而基于自我完善的内在自主发展则是伴随终身的。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达到什么高度,专业上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主要靠从教后知识与能力的不断自我补充。社会在进步,知识在发展,先前接受的教育理念、学到的知识技能都不是一辈子受用的,只有发展的知识才是有活力的。

2.美术专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是美术教育的生命,在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美术教育知识体系发生了许多变化,获取知识的渠道空前拓宽,知识的思辨性大大提高,质疑的思维受到推崇。社会对中职美术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但要求美术教师要有过硬的美术专业技能,还要有过人的审美水平,说到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我们的基本教育责任。现代教育背景下,知识是不断拓展的,课堂也是开放的,学生和教师享有同样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中职美术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和改善自我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适应当下的职业教育环境。

创新需要能力,更需要持续的坚持,在创新与提高的过程中,可以有以下几个切入点:(1)深化与拓展美术教育基础知识。美术教育观念的更新、网络的普及,学生的视野都空前地开阔了,有些方面,是超过我们教师的。因此我们中职美术教师只有做得更“专”、更“精”,不但要精通教材以内的知识,对知识的拓展也不容忽视,要挖掘知识背后的知识。(2)钻研美术教育的规律,探究美术教育的精神。我们中职美术教师宏观上要精通中职美术课堂教学的精神指向,微观上要熟悉我们专业内部的知识结构,以及蕴含的文化、人文观点等。还要用思辨的眼光去看待美术知识、专业技能的发展变化。(3)对美术教学方法进行突破。中职美术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在“怎样教”上潜心研究,突破“讲授——练习——辅导”三部曲的模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4)培养美术知识技能的社会应用能力。知识技能的实用性一直是我们职业教育者孜孜不倦地研究的一个长期课题,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动手能力是学生的基本功,就业方向也是一线的岗位,其知识能力的实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3.要具有反复总结、逐步提升的能力。教学中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要善于在总结中提高,在自我反观中定位。我们的职业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知识的讲解,更是一种职业理念的释放,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教学中,各种应急情况都会出现,教学不会完全沿着教师的思路去展开,这就需要课后的反思总结,预想今后教学的多种可能性。不断进行的教学反思能使我们具备应对各种教学情况的能力,随机应变,随势引导教学方向,获得教学的主动地位。

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是其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适应了教育发展的要求。探索中职美术教师的专业化走向,不可能有现成的路子,我们既然是一名中职美术教师,走专业化的道路是必然的,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和理念,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才不会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被淘汰。

[参考文献]

[1]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美业的专业知识篇3

[关键词]中职;中医美容;解剖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9-0120-01

我校在过去三年中,对中医美容专业类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用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杨海旺主编的《美容解剖学与组织学》教材。本教材以细胞、基本组织和系统解剖为基础,强化美容局部解剖学和主要器官组织学的内容,突出医学人体美的特点,力求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启发性和实用性;重点对直接影响人体形态美和容貌美的组织及器官进行描述,充分反映“美容解剖学与组织学”这一新兴医学交叉学科的新概念、新体系;系统介绍细胞、基本组织及组织再生修复、人体九大系统、皮肤、美容局部解剖及组织学;力求克服内容偏多的弊端,突出重点内容,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知识内容充分满足国家美容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对解剖学课程的兴趣。由于中医美容类专业一般学制为3年,学生在校就读时间为1.5年,之后便要步入社会实习、就业,因此在对中医美容类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解剖知识的掌握,以保证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发挥所长,更具竞争优势。

一、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解剖课没有兴趣。由于解剖学课程专业名词多,形态结构复杂,文字描述繁琐,语言枯燥,学生普遍认为课程难学难记,大大降低学习积极性。

2.教材与实践脱节。目前,中医美容专业解剖学采用的多是传统的教材,或是内容体系与传统解剖学教材相同。传统解剖学教材由于护理、助产需要,不能很好地w现中医美容专业的特点,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医美容专业的岗位需求。

3.解剖学教师缺乏美容专业知识。解剖学教师大多数来自医学院校,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在美容实践中所需要的解剖知识,不能有针对性地对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开展教学。

4.教学中实训授课时间较少。近年来,由于学校招生人数增多,挂图、标本、实验室相对较少,影响了学生学习。虽然授课计划安排得很好,但由于实验室、带教教师有限,不能很好地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在解剖学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识别解剖标本,十分影响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点的掌握。

二、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中医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工作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教材适应专业需求。教材要根据中医美容专业实践需求,参考学生考中级美容师证教学大纲,突出本专业特色,编写内容和体例都能满足专业课程的需要。教材中除了解剖学相应的知识外,还应有美容专业有关案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随着市场对中医美容专业学生需求的增加,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解剖学知识,还要通过专业化培训,扩展自身知识外延,可以多和美容教研组教师沟通。我们与美容专业课教师交流、沟通,知道了他们需要学生了解哪方面的解剖知识。例如,在运动系统中,重点讲述头肌、颈肌和胸肌;在脉管系统中,重点讲述皮肤和头面部的血液供应;在感受器中,重点讲述皮肤的结构等。通过交流学习,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针对性,便于专业课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解剖学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考取相应的岗位证,提高对专业的认识度,加强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美业的专业知识篇4

关键词: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

作者简介:田静(1983-),女,回族,江苏连云港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讲师。(陕西杨凌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英美文学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JY1101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25-02

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的是人文素质教育”。[7]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内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开展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然而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专业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英语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研究如何解决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将人文素质简单等同于人文知识,使得人文素质的培养走上了人文知识传播的道路;[10]二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分离,人文素质教育就等同于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选修课,两者并没有紧密结合。

针对第一个问题,人文素质的内涵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简单来说,人文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了解;人文技能是在运用人文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而人文精神则体现为一种对自己与他人以及人类命运强烈关注的思想,是对人的价值在集体、社会、国家、时代、未来中如何体现的理性思考和积极实践,是人类对真善美永恒追求的表现,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境界。[8]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文素质教育理解知识的传播,而应该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技能,在前两者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启发人文精神,“三者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运用,而人文精神则是知识和技能的升华”。[8]

针对第二个问题,教育部[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给出了明确的方法。文件建议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应该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也要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7]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学应该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而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成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

二、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实践

英美文学是教育部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必修课,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更注重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对英美文学重视程度不高。[4,9]在外部环境因素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同时,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更应该寻找自身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本文探讨的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英美文学教学[3]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

1.更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基本目标不应该是培养英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专业工作者,而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增加人生阅历、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和思维能力的环境。[4]范谊和苪渝萍两位学者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将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五个基本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基本知识和方法;四是英美文化的理解认识;五是英美文学中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扬。[4]其中,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及文学批评的知识属于人文知识层次,英美文学批评的方法及英美文化的理解认识属于人文技能层次,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扬属于人文精神层次。

2.重组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

英美文学教学应该从英语专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展起来,[1]突破专业课程的限制。[4]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高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5]一般高校英语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才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事实上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以及高级阶段的精读课程中涉及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因此,英美文学教学一方面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4]成为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另一方面可以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门课程,系统地了解英美文学史,重点阅读英美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全面了解文学思潮和流派。

3.创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设计

(1)本科阶段精读和泛读课程中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英美文学教学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一方面可以在精读课程教师的帮助下精读教材中英美文学作品,以阅读体验和文本分析为主,以文学文化知识为辅;另一方面在泛读课程教师的指导下泛读几部与之水平相当的英文经典名著的原文,以阅读体验为主,以文学文化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4]实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所有层次。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英美文学作品与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相比,最突出的应该是以与现实生活相关主题为纲这一特点。正是由于这些话题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每个人对它们都有着相同或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对这些话题有不同的阐释。精读和泛读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话题的感受和经历,进而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中对这个话题的展现,然后与自己的体验进行比较,最终得出对作品的深刻体会,[6]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

(2)本科阶段“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了“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门课程,先开设“英美文学史”,从宏观角度介绍了英美文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并分析和评价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文学现象、流派;又开设“英美文学选读”,从微观的角度讲述了文学史中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将其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对其思想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比较,[1,2]重点阅读英美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实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所有层次。

首先,英美文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英美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教学大纲选定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自己体验阅读过程,逐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其次,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课下阅读时注意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等内容,还要求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如英美文学史的发展概况、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作品和作家,这属于人文知识的范畴;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以上方面的理解,并根据具体的英文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求他们有选择地写出摘要、读书报告、人物分析、主题分析、语言特点分析等文章,同时培养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属于人文技能的范畴。再次,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英美文化,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和探讨,属于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的结合。最后,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并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共同讨论,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

简而言之,英语本科专业学生的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都应该接触英美文学教学,重视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共同分享阅读体验和体会,从而使英美文学课程成为增加人生阅历、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和思维能力的人文素质课程。

三、结论

本文针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英语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将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学与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相结合。研究发现:一是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可以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设置“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课程,而且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二是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在不同层次体现了人文素质的三层次内涵,英美文学专业课程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逐层实现逐步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体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本文为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实践依据,对英语专业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专业都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差报告[J].外语研究,2002,(1):14-18.

[2]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差报告(ii)[J].外语研究,2002,(6):12-14.

[3]崔玉江,周叶芹.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6):120-121.

[4]范谊,苪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语言文学,2005,(3):150-156.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6.

[6]姜淑芹.认知诗学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外国语文,2010,

(5):118-121.

[7]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8.

[8]廖济忠,王敏.试论人文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基础地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73(1):85-88.

美业的专业知识篇5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中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到了现代社会,教师只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我们还不得不考虑,教师桶中水的质量如何?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自己原有的那桶水恐怕不但没有用,而且可能已变质了,教师应该是不断流动、不断更新的"活水"。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的美术特长教师应该时刻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是中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美业的专业知识篇6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及不断改革,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业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作为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也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众所周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中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并且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美术教学作为中职学前专业的重要课程,也应当重点突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及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由此可见,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基础薄弱

正是因为受到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在初中阶段均未上过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因而对美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严重缺乏了解,再加上中职院校招生时并未切实的经过面试,因而在入学前大部分学生都未经过专门的美术训练,美术基础相当薄弱,根本不了解美术技能课程。

2.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过强

我们都知道,在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美术教学却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的存在美术课课时过少、专业性过强、师资职业化不足等突出问题,使得学生逐渐对美术课程产生了倦怠情绪及学习困难,再加上学生学习美术的时间较少,这便对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3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

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教学内容的职责岗位针对性缺乏,无法真正的实现培养一线工作岗位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过于抽象化、专业化,重点强调的是美术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注重的是学院式的美术教育,而对学生实践技能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的忽视,具体体现于偏重美术史论教学,忽视针对幼儿心理的美术欣赏内容教学;注重专业基础训练的写生素描,忽视表现幼儿心理世界的简笔创造训练;重视材质为水彩水粉的专业色彩训练,忽视幼儿喜欢的水彩色、油画棒等材质的把握等等。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常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由横向培养过程模式与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所构成。中职学前教育的横向培养过程模式所包括的主要是高素质、强能力、精专业和厚基础。(1)高素质。要求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合作,能够将本职工作高质量的完成;(2)强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将美术技能、知识应用在教学中的能力及出色的美术教学能力;(3)精专业。要求能胜任美术教学,精通美术教学专业,为学生创造抽象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推理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培养幼儿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大胆想象能力;(4)厚基础。要求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幼儿美术教育学理论知识、艺术设计、美术欣赏、工艺造型、图案、色彩和素描等,并且要有着深刻的知识系统,能够创作较为简单的美术作品,要具备准确评析、创新组合幼师作品的能力。

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是一年社会实践和两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的一体化制度设计,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前两年学习的主要是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而最后一年则参与到社会实践学习中去。把实践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形成懂实践、通理论、强专业的优秀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的两年中,学习课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当按照纵向培养模式要对学习课程进行设计,第一个学期主要是打好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轻实践而重理论。美术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基础素描的学习,对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及造型能力加以培养;第二个学期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美术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当让学生对国内外美术优秀作品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逐渐的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则是要将本专业的实践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美术教学重在造型能力和工艺美术制作能力的培养,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方法和美术教材特点加以熟练掌握。在结束两年的在校学习后,学生直接参与到一年岗位实习中,学生虽然是以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来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予以承担,但是自身的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等同于在职教师。全日制的岗位实的转变了学生的角色,有些学生往往会感到非常不适应,觉得工作实际与学校所学到的技能、知识有一定的出入,这便需要学生按照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在实践中,不仅要自己耐心的归纳总结过程,并且不断的进行反思,同时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和在校教师应当及时的给予有效的指导。

美业的专业知识篇7

一、知识产权摩擦现状

(一)中美知识产权摩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在知识产权贸易问题上摩擦不断。1988年,美国设定“特别301”条款和“337条款”。这两个条款成为美国之后在对外知识产权保护中运用最多的保护措施。从1991年美国第一次以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进行特别301调查,到2012年我国已连续8年被列入“优先观察”名单。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升级,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与美国部分本土高技术产品日益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美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升温,并出现了新变化,即由20实际90年代动用“特殊301条款”对中国进行制裁转为现时更多地动用“337条款”对中国企业和公司进行。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的统计数字,从1986年12月至2004年,美国对中国企业共发起39起337调查,占美国该时期337调查总数的13%。其中,共有33起案件涉及到专利侵权,占到了总数的85%。2005年,美国对中国发起了将近10起337调查。2006年上半年,我国出口的便携式蓄电池、墨盒等遭受了美国不同程度的337调查。2010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发起58起337调查,其中19起涉及中国企业,占到总数的1/3,且均为专利侵权诉讼。我国遭受337调查案件总数达到历史新高。2012年2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对包括用于激光打印的墨盒及组件,照相手机、平板电脑及其他手持图像捕捉和传输设备,可调节能荧光灯及其产品等三类产品发起337调查,其中中国公司达到13家。这些数据表明,自2002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337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和最大受害国。

(二)中欧知识产权摩擦

近年来,欧盟频频对我国知识产权发起“攻势”,例如欧盟一再要求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履行“入世”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协议;2004年,欧委会对在中国的欧盟企业进行调研,称70%的欧盟企业都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实施不力,并向我国商务部递交了《知识产权问题建议书》。中欧知识产权纠纷不断,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欧盟侵权商品的主要来源国,且位居欧盟扣押首位的产品类别众多。以2009年为例,欧盟海关扣押的侵犯知识产权商品的64.4%来自中国,这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商品第7年位居欧盟海关扣押侵权商品的首位。从欧盟海关扣押的中国侵犯知识产权商品的具体类别分析,2009年,在欧盟海关扣押的12类商品中,中国有9类居首位。在中国商品屡屡被告侵犯欧盟知识产权的同时,中国企业也遭遇到商标不断被抢注的困境。在中国知识产权维权的重大事件里,“三一”商标曾被当做奔驰的山寨品,在海外注册过程中受到层层阻挠;海信的“HiSense”商标被西门子在海外率先抢注,也差点沦为西门子的山寨产品。

(三)中日知识产权摩擦

据2011年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表的统计表明,日本对华出口额为1614亿美元,进口额为1834亿美元,贸易赤字规模达220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逆差,结合中日之间传统的关税、劳动力、投资等贸易壁垒因素削弱,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开始转向知识产权领域。据统计,2011年前9个月,日本来华提交发明专利申请达2.8171万件,同比增长11.8%;同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9241万件,同比增长7.1%,于世界各国来华提交专利申请中数量位列第一,充分体现了日本对华的知识产权保护战大幅展开。早在1997年,日本本田便开始相继上海飞羚摩托车、浙江黄岩华日(集团)和河南黄岩华日(集团)新乡市摩托车有限公司侵犯了其小型摩托车的外观设计专利和发明专利。2001年,由东芝、三菱、日立、松下、JVC、时代华纳六大技术开发商组成的6C联盟向国内DVD生产企业索赔专利费。2003年,日本熊本县有关方面依据《种苗修改法》向海关申请禁止从中国进口涉嫌盗用了该县种苗栽培出来的蔺草,标志着中日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从工业品领域扩展到农产品领域。2006年,日本爱普生在美国指控包括纳思达在内的24家兼容耗材厂商,在其销售的墨盒上侵犯了爱普生的专利。2011年,纳思达的墨盒产品被佳能指控侵犯了其两项在美国注册的专利。

二、企业视角下中外知识产权摩擦原因分析

(一)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足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2011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69.7万件,同比增长23.4%,其中,企业在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所占比例达到52.8%,比上年提升1.7%。但是,据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美国有效发明专利共计211.4万件,日本有效发明专利154.2万件。虽然我国发明专利拥有量保持较快增长,但与美国、日本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再加上对国外知识产权状况不熟悉,很容易导致侵犯国外知识产权的摩擦,从而陷入频频被诉的被动境地。

(二)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水平不高

许多企业对出口商品的商标保护意识不强,导致许多知名品牌在国外遭到“抢注”。例如,“新浪”、“搜狐”、“普洱茶”等中国知名企业的商标,在加拿大遭到抢注;“洽洽”商标在德国被非法抢注;福田公司在越南被抢注;百度(微博)公司在欧盟被抢注。这些案件反应了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商标使用情况和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内容知之甚少,对如何域外运用知识产权也没有系统方法。

(三)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强

在发达国家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总是处于公司管理层的核心地位,与技术部和营销部共同协作,将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研发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最快最大化的将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企业的利润。而国内企业很多都缺少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不仅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的管理,在遭遇知识产权摩擦纠纷时,也不能为企业成功应诉提出有效实际的措施。

(四)国外企业在知识产权上的非合理垄断

发达国家企业利用其在专利方面的创新优势,对于关键技术进行限制许可,迫使国内企业在专利的使用过程中不得不向发达国家企业支付高昂的专利费,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研发成本。此外,国外企业也常以“知识产权”为利器频频对中国企业发动进攻,实则是为了排挤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保持其优势地位。

三、企业应对知识产权摩擦的措施#p#分页标题#e#

(一)加强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知识产权链管理部门

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仅需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贸易争端都集中在知识产权领域。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需要宏观的知识产权制度,更离不开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知识产权机构和制度,以及企业知识产权人员队伍的建设。企业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过程可以用价值链进行分析。知识产权价值链是知识产权管理与价值链概念的有机组合,意味着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价值创造和增值过程及与之相应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一个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存在着上下游的互动关系。因此,如何从整体上将知识产权体系内的各种机构和制度有效组合起来,以增强整体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是实现知识产权值的重要途径。以下为知识产权链图示:知识产权信息收集——知识产权研发——知识产权产品化——知识产权市场化——知识产权服务我国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一个集信息收集、分析、知识产权申报、管理、纠纷处理等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并加以整合,使之协调运作。知识产权信息收集是指在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之前,通过专利文献检索等手段,对国内国外现有研究状况的调查,避免重复劳动,造成研发资源的浪费。知识产权研发是指企业投入资金研发新技术,从而获得知识产权的过程。知识产权产品化是指企业将运用获得的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过程。知识产权市场化是指企业将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投入市场以获得经济利益,或者是通过专利授权等手段获得回报的过程。知识产权服务是指企业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或者是对知识产权购买者提供的技术援助等。

(二)提高域外保护知识产权意识

1、积极应对海外诉讼

针对海外知识产权诉讼,中国企业对是否应诉要进行利弊分析,不仅要考虑到应诉成本,还要考虑到不应诉带来的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例如对于美国“337调查”,中国企业实际上是陷入一种两难处境,应诉的话不仅要花费巨额诉讼费用,还要面临败诉风险,不应诉就等于主动投降,被迫退出美国市场。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企业在应诉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胜诉的几率。2004年,中国通领科技集团生产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在美国市场遭遇美国竞争对手的强烈抵制,六年内遭遇四起知识产权官司。2009年3月美国联邦国际贸易委员会禁止通领集团等中国制造商生产的涉案产品通过美国海关进口。通领集团被迫向美国联邦巡回法院美国联邦国际贸易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审理,法院最终宣判通领集团胜诉。这一胜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1)面对国外政府机关或企业的无理诉讼,要敢于应诉。对于美国的“337条款”,不应诉就意味着败诉,意味着企业将长期失去在美国的出口市场。所以,中国企业要积极认真地应诉,而不是一味退让,这样反而会助长外国企业利用“337条款”打击我国企业的势头。

(2)通领漫长的诉讼经历,也告诉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必须结队出海,抱团取暖。今后,中国应组织自身的同业协会,共同对抗无理诉讼。

(3)最后,企业在一国开拓市场必须熟悉所在国的法律,要善于利用该国的法律。通领集团的最终胜诉与他们认真研究美国法律,特别是获得美国两家律师事务所所做的非侵权的法律评定密不可分。

2、及时进行商标海外确权

我国企业应具有商标先行意识,在产品进入一国市场之前,在进口国进行商标确权。由于各国对商标保护的具体规定不同,企业在申请商标国外注册时,必须对进口国法律有所了解。有些国家实行注册原则,商标权归最先通过商标主管机构申请注册人所有。企业向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时,就应及时向该国申请商标注册。有些国家实行使用原则,商标权归属于最先使用商标的使用者,企业将商品出口到这些国家时,应注意保留在该国最早使用我国企业商标的证明材料,如销售记录、合同、广告宣传资料等原始凭证,且仍应办理在该国的商标注册申请,以免日后产生商标权国际纠纷。

(三)调整行业协会的作用

面对日益频繁的知识产权摩擦,仅依靠一家或几家企业是难以承受的,需要全行业甚至政府参与以共同应对。行业协会应当在对外贸易中发挥导向作用,为企业收集信息,关注目标市场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变化,并及时反馈给企业。在应对与国外的知识产权摩擦时,行业协会也应发挥其积极作用:与政府有关部门一道,及时收集有关案件的进展情况、案情分析等信息;整合行业内资源,处理各项矛盾,降低企业应诉成本。

美业的专业知识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进攻性知识产权策略防御性知识产权策略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e-Business,eB),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它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企业的市场竞争方式和传统经营管理方式。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就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是企业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举措。面对国际大公司对国内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包围的战略,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施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战略,对于我国企业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内涵

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主动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有效地保护自己;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推进知识产权技术开发,控制知识产权技术市场,为取得知识产权竞争的优势,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知识产权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进攻性知识产权策略(offensiveintellectualpropertypolicy)和防御性知识产权策略(Defensiveintellectualpropertypolicy)。进攻性战略的基本精神就是夺取主动,以达到在竞争中压制对手,使本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为此就要求对新技术进行抢先申请,或异议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使其申请不符合专利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或是实用性。此外,还可以对拥有特定专利的企业实施收购、兼并等措施,掌握专利控制权从而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属于此种类型的专利战略有基本专利战略、专利战略、专利收买战略以及商标申请策略等。防御性专利战略则主要是在公司内部实行,目的是防止由于公司本身的原因而导致的知识产权的权力损失。具体如对已申请专利的基本发明创造进行改进,申请与基本专利相关或与周边技术相对应的改进专利,使最低的投入能够获得最大收益。它包括交叉许可战略、公开战略、取消战略等。

2国外企业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产权成了刺激技术进步和开发,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实施成功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使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是最为成功的。美国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的创始国,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已有一个世纪之久;日本则是在二战后遭遇美国知识产权战略攻势后急起直追的,最终形成与美国知识产权战略攻势相抗衡的知识产权战略。

美国实施"企业进攻性"知识产权战略。美国为了维护巩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实现其维护技术优势和谋取经济利益,实施企业进攻性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包括:利用专利法的发明原则和实质审查制的规定将先发明创造成果予以保密,最大限度地限制竞争对手的利用;美国企业为了维护其技术优势,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将专利战略融于其贸易政策之中。阻止侵犯美国专利权的国外进口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中,面向全社会的经营性律师事务所承担了公司企业和个人的大部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日本实施集专利技术开发、引进、转让于一体的主体化知识产权战略,是日本企业经济实现飞跃的成功经验。日本企业专利管理工作被视为企业发展、竞争、再创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视知识产权为一种经营资源。其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包括:重视海外专利申请,进攻他国市场;注重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并不断加以改进创新;将专利战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专利发明商品化发展。日本在专利实施这方面一直居世界前列,其平均实施率为52%,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我国企业面临"知识产权战略"的新挑战

就目前国内企业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尚不能成为有效管理和推动"科技专利"发展的手段。我国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还仅仅是初创阶段,还不能利用网络有效开创新的专利,还不能通过网络有效利用别人的专利发展自己,还不能利用电子商务的各项新技术建立起行业的"专利网络"。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战略无措施。在我国,设置专门知识产权部门、安排专职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企业是非常少的。而且企业不注重自身智力劳动成果的保护,有发明不申请专利保护,不知道创造与积累无形资产。

(2)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特别是涉及高新技术领域专利标准严重缺乏。2003年,江苏省新增内资出口企业3034家,相当于全省历年内资进出口企业总数的3/4,但其中2701家私营企业的出口总额只有30亿美元,平均每家只有110万美元,而且绝大部分出口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核心专利、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不到国外申请的25%。

(3)专业专职人员缺乏。美国的iBm公司仅专利工程师就有500余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为知识产权服务的工作人员达1500人。而我国配备专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没有任何配备的企业仍占不低的比重。(4)资金投入少。我国企业一直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不愿在核心技术领域投资,进行自主研发,更没有及时地将技术专利化、将专利标准化、将标准许可化。从研发投入上说,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上的投入,一般在GDp的3%~5%以上,一些中等水平的国家也在2%以上,而2001年我国用于研发的投入仅占GDp的1%,仅相当于西门子一家公司用于研发新产品的高新技术上的投入。

(5)政府工作滞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性较差,专利侵权诉讼时间过长,已经严重损害了企业申请专利的信心。一部分企业已经不敢申报专利,而采用技术秘密方式加以封锁保护。

4结合实际情况,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以知识产权管理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施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战略,这是入世后国内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电子商务无疑为建立这种模式提供了最现代化手段。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应该从五个方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1)知识产权意识战略。企业要设有知识产权部门,负责收集在全球范围内与企业有关的情报和信息,及时了解整个行业中发生的变化、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等,以帮助企业负责人做出正确的决策。政府要有创建有利于加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制度环境意识,通过扩大工业企业的对外经营自,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2)知识产权创新战略。①专利创新策略。企业要加强自主专利的研究,大幅度提高我国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专利研究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并在取得研究成果后,及时申请海内外知识产权;②标准策略。专利标准,在世贸组织规则中对我国企业影响是最大的。专利标准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利用世贸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多边协议与协定中允许的保护措施,大力保卫企业贸易,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加大打假力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要尽快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商业秘密保护,防止被跨国公司抢先注册专利、知名商标、窃取商业秘密。

(4)知识产权应用战略。包括:企业合作,组成战略联盟;善于将无形资产转化成资本;跨国申请专利;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并举,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5)知识产权人才战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对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关系重大。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步伐。企业要培养知识产权创造人才,让更多的发明创造者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促进创新,增强创新能力。此外要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以促进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增强企业的科学决策意识。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知识产权人才。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来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技术研究能力和经济实力,结合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目标,灵活地、主动地、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同时,无论是选择哪种战略,企业都应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管理工作、经营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战略的保障体系,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从而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促进我国社会科技、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东.企业电子商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祝晓莲.美日两国知识产权战略比较与启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2(4)

3朱怀国,钟娟.企业知识产权战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美业的专业知识篇9

美国和日本企业管理体制之间的差异一直是学者和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这两种管理模式形成和存在的根源在于两国不同的文化。由于两国的文化是不可移植的,因而两国的管理体制相互之间也是不可能移植的。沿用到中国,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国应该发展具有自己特殊的管理理论,而不是用西方的管理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践。另一派学者认为,不存在任何两种分裂的管理理论,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日本的管理实践是在五六十年代学习美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日本的管理体制不能说完全是由日本文化决定的,只能说是在本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美国的管理经验,是美国模式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学习日本的管理经验。如今,日本管理体制中的团队管理、员工参与、及时生产等管理方式也在美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日本和美国的管理体制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同一体系下不同的发展模式,因而可以用统一的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目前,关于美日企业比较体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缺乏在统一理论框架下的严谨理论分析。本文运用知识和决策权匹配理论,认为美日管理体制差异的核心在于知识在组织中不同的分布状态,以及导致的相应的决策权分布差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美日两国形成不同管理模式的原因,以及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一、知识和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关系

1.知识与决策权的匹配关系知识和决策权在美日两种不同管理模式中的分布差异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日本管理模式中的质量圈、参与管理等管理方式都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企业的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基层员工。而以美国为首的盎格鲁撒克逊管理模式则强调职业管理者的专业决策,通过决策和行动活动的分离,将决策权控制在职业经理人手中。为什么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会形成不同的决策权分布体系呢?Hayek(1945),Jensen和meckling(1992)等人的研究表明,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取决于组织以通用知识还是专门知识为战略重点,以及知识如何分布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中。Hayek(1945)首先明确提出了经济效率取决于决策权威和对于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之间的匹配关系。他将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与特定地点和时间相关联的知识两种。人们一般认为科学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而实际上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知识表现为与特定时间和地点相关联的知识。与特定地点和时间相关联的知识本质上不能进入统计,并很难以统计的形式传送到任何集中的权威那里,因而决策者根本不会获得有关特定时间与地点环境的知识。由于市场经济中大多数知识是无法传递的,因而保证知识和决策权匹配的惟一方法是进行决策权的分解,采用分权的方式,由各个生产组织单独决策。Jensen和meckling(1992)进一步认为“尽管有关特定时空环境的知识不能被概括成统计数字,但它们却能被传送到决策机构中的其他位置。问题不在于知识能否被转移,而是以多大的代价转移以及是否值得转移”。由于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知识与决策权的匹配,当知识与决策权不匹配或者知识对于决策权有价值时,保证两者的结合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将知识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人,另一种是把决策权传递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一方面将知识传递给具有决策权的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由于劣质信息而导致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将决策权分配给组织中拥有相关的较多专门知识的人时,面临着由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成本。一般来说,随着集权程度的增加,信息成本增大,委托成本的减少,分权程度增加,信息成本减少,成本增加。组织总成本是劣质信息导致的成本与目标不相容导致的成本之和,组织设计过程也就是信息成本与成本之间的权衡过程。在图1中,用曲线表示的由于缺乏信息引起的信息成本,在权力完全集中的时候较高,随着权力在等级体系中向具有较多相关知识的位置分散时下降。由于目标不一致引起的成本,在决策权集中时较低,随着决策权的分散相应增加。组织总成本是由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和与目标不相容引起的成本之和。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将决策权转让给某个层次上的人,使得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和由目标不一致引起的总组织成本之和最小。

2.知识的分布决定了决策权的分布詹森、麦克林的模型为我们理解知识和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准。如果企业的成本大于信息成本,那么采取集权方式较好,相反,则应该采取分权方式较好。企业决策权的集中和分散意味着企业是优先考虑成本还是知识的利用。如果我们将企业充分利用员工拥有的知识进行生产作为企业的生产属性,而企业有效降低成本,进行统一决策作为企业的交易属性,现代企业理论过于强调了企业的交易属性,而忽略了企业的生产属性,造成了企业的本质仿佛只是交易费用的节约。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采取更长的委托链条和更为复杂的组织结构,这不是导致了协调成本很高吗?如果企业纯粹为了节约委托费用,可以采取最为简单的直接监控式管理方式。惟一可以解释企业结构复杂的理由在于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信息成本大于成本,企业的首要目的不是在于节约,而是在于生产(程德俊、孔继红,2002)。知识和资源应该成为解释企业成长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不是企业节约成本的多少。很多企业将决策权下放,虽然导致了较多的成本,但是同时带来的收益是更多地节约了知识传递导致的信息成本,充分利用了员工具有的知识。现代企业生产的首要目的是充分利用每位员工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企业利润的来源。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充分利用经济系统中的知识是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Hayek,1945)。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信息成本大于成本,因而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原始分布往往就决定了决策权在企业中的分布(程德俊,陶向南,2001)。知识的内部分布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通用知识一般包括科学知识、产品生产技术、能编码的产品和市场信息等。而专用性知识一般包括员工掌握的与特定时间、地点相关联的知识(Hayek,1945)、有关产品质量和技术改进的知识、员工操作和实践的默会知识(michaelpolanyi,1962)、与特定企业和岗位相关联的知识(青木昌彦,2001)等。通用知识能够以较低成本转移、并且容易表达(Know—what),因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掌握。专用知识难以进行转移,难以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Know—How),因而一般掌握在员工手中。为了充分组织成员拥有的知识,我们必须要按照知识的分布来决定决策权的分布。以通用知识为主的企业决策权往往掌握在管理人员手中,而以专用知识为主的企业一般采取分权的管理方式。

二、美日企业管理体系中知识分布的差异

按照知识和决策权匹配理论,美日企业管理体制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强调的是不同的知识类型。美国企业强调的是通用知识,而日本企业强调的是专用知识。正是由于美日两种管理模式强调不同的知识类型,而导致了决策权在美日企业中的不同分布状况。

1.美国模式中的“通用知识”及其外部劳动力市场

从泰罗到西蒙,西方传统管理体系一直把组织当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机器,知识在组织中往往就是以一种能够明确表述的,可以自由移动的形式存在。长期以来,西方的管理理论都隐含着对知识存在两种典型的比喻,即“符号的记录”与“知识专家”。前者指知识在企业主要是分布在各种文件、档案、技术资料中,后者指企业中仿佛存在一个“总工程师”掌握企业的所有知识。根据这一观点,只有正式的、系统化的数据、程序等才是惟一有用的知识(纳尔森、温特,1983)。为了增加企业内部的通用知识储量,美国企业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员工人力资本中的作用。很多企业倾向于在商学院中招收mBa学生,并且不断聘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另外,各种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tQm、mBo等很容易在美国企业中流行也证明了美国管理模式非常重视通用知识和标准化管理。

西方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中强调通用知识与完善的外部劳动力市场有关。在美国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革命浪潮就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工作进行研究,将工作中员工掌握的知识规范化。泰罗(1911)认为,科学管理的实质在于“用科学的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批判和个人意见,否则谈不上科学管理,管理人员的第一项责任,就是由管理人员把过去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量传统知识、技能集中起来。管理人员主动地把这些传统经验收集起来,记录下来编成表格,然后将他们概括为规律和守则,有时甚至将他们概括为数学公式,尔后在全厂人中推行”。在西方企业中,由于强调规范的管理方法,每个同样的工作在不同企业中的职能都是一样的。也正是由于不同企业中同样岗位的职能相似,因此同一岗位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也是标准的。员工离开一家企业以后,还可以在另外一家企业中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说,单个企业之所以重视通用知识和标准化管理是与其发达的外部劳动力相关的。如果没有外部发达的劳动力市场,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如果单个企业采取模糊工作设计和重视专门知识的管理模式,那么该企业无疑会面临人员培训成本较高,人员招聘难等困难。aoki(2001)将企业主体属性与外部劳动力市场属性的这种相互匹配关系称为“耦合”关系。

2.日本模式中的专用知识及其内部劳动力市场

ikujirononaka(1991)认为,以东方文化为基础的日本对知识存在着另一种理解,即知识创新不是简单地“处理”客观信息,而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在许多日本企业中,对待知识的方式往往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见解,即企业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在企业中,知识创新不是研发、营销或战略规划部门专有的活动,而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存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人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可以说,日本的管理者在从大学毕业以后,掌握的管理知识远远不能胜任。他需要在企业中工作和学习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走上管理岗位。同时,也由于企业员工在我的知识往往是与企业的背景相关联的知识,因此这样的知识在别的企业中价值将会大大缩水,因此日本企业重视的是专用知识而不是通用型知识。

日本企业重视专用知识的管理模式是与其发达的内部劳动力市场相关的。实际上,“几乎企业内部每一种工作都包含一定的专有技能,甚至连最简单的看守工作,只要熟悉工作场所的实际环境也能对这类工作有促进。熟悉操作设备的具体要领,对标准机械的日常运转显然也有重要的帮助。在某些情况中,工人能够根据机器设备的声音和气味的轻微变化觉察到问题并诊断出问题的来源,并且,在某些生产和管理工作中还包含有团队因素,一项重要的技能是和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合作的能力。这一能力依赖于员工的交往技能,并且离开这一团队还需要重新建立和学习这一技能,因此个人的这种技能是专有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团队中进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永远不会和另外一个团队所需要的技能非常相似”(Doeringer&piore,1971)。日本企业非常强调发展与公司相关联的专用知识。他们一般广泛采取工作轮换和工作扩大化制度,让操作工人能够有机会了解销售部门的知识,而开发人员也能够了解生产部门的知识。工作轮换制度不仅使得员工与员工之间发展了相互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横向沟通。另外一个方面,员工能够有更多机会发展多方面的技能,而这样的专用知识只是对本企业产生价值。当员工一旦离开该企业则专有知识的价值就会发生很大的缩水。当然,专有知识的发展是以企业完善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为保证。一方面这可以激励员工发展专用人力资本,通过企业内部的提升得到应有的报酬。另外,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不发达使得掌握企业专用知识的员工减少了流动的机会,降低了企业投资专有知识的风险。

三、知识分布导致的美日企业决策权分布差异

根据知识和决策权理论,知识在组织中的分布状态决定了组织的集权和分权。美国企业强调通用知识的开发和利用,而导致了其集权式的管理模式。由于通用知识能够在企业内部和市场低成本的转移,因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工作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等方式将其集中于管理者手中。这样管理者掌握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就能够将决策权集中于自己的手中。相反,日本企业强调专用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专用知识一般为企业的每个员工所掌握,因而管理者很难将这样的知识通过从下往上的方式集中于自己的手中,因而为了充分利用专有知识,企业必须将决策权下放至员工。由于美日企业利用的知识类型不一致,因而决策权在组织内部的分配状况也会出现不一致。可以说,美国企业的集权化规范管理的关键原因在于利用通用知识,而日本企业的分散化管理在于利用专用知识。具体而言,美日企业由于知识类型和分布不同而导致的决策权分布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和模糊的岗位设计

组织设计至少需要考虑下面两个因素:(1)员工完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多少,以及由此带来的员工形成专门知识的多少;(2)如何向员工有效地授予决策权以保证工作的完成。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组织中,由于员工拥有的专门知识通常都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作的划分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下属拥有专门知识的多少。宽泛的工作任务设计导致员工拥有多样而广泛的知识,这样形成了组织的分权体制。相反,规范的工作设计导致形成企业狭窄而集中的知识分布,这样就导致了组织的集权体制。因此,狭窄而规范的工作内容往往对应于有限的决策权匹配,而宽泛的工作内容往往对应于较多的决策权匹配。美国企业通常对职位采取规范的工作分析和设置模式,因此学校的规范化教育和公司的培训能够提供员工适应工作的大部分知识和能力。同时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工作设计模式是类似的,因此员工在工作中形成的知识能力具有通用性,能够在企业之间自由流动。相反,日本企业更多地强调在职培训和工作轮换制度。通过员工的在岗学习,员工能够培养更多的针对于本企业的特殊能力(赵曙明,1998)。例如,日本企业经常通过工作轮换培养员工之间、员工和顾客之间的人际关系,而这样的关系资本只对特定企业具有价值,一旦员工离开该企业则该人力资本的价值便急剧下降。日本企业非规范的、模糊的工作设计导致员工的流动性减弱,具有更多的岗位决策权。

2.专业化管理与员工参与式管理

企业内部不同的雇佣关系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其不同知识和技能分布的影响(williamsonetc.,1975)。在美国管理模式中,专业化管理是其重要的特征。美国管理模式强调规范的工作设计,因而员工通过专业化形成的往往是规范而狭窄的工作知识。员工只对本工作范围以内狭窄的工作职责负责,因而管理人员能够很容易收集和了解下层员工手中掌握的知识,从而对下属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为了有效地监督下属,上级管理者一般是由下级管理者晋升而来。由于专业化分工较明确,岗位与岗位之间的职能划分非常清楚,而管理人员又通常是本领域的专家,因而例外决策的权力一般掌握在管理人员手中,员工一般只从事简单的例行决策。传统的职能制管理方式在美国管理模式中具有核心位置,因为职能部门通过行使决策权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而员工只是职能部门行使权利的工具。相反,在日本的管理模式中,员工的工作划分是非常模糊的。很多员工往往一身兼有数职,因而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上级对员工进行监督。由于员工的工作划分模糊,因而员工在工作中往往是通过干中学形成的专用知识。对于这样的知识和信息,上级管理者很难了解或者将它转移到自己手中,因而管理者很难对它进行控制。在日本的管理模式中,由于每个员工都具有大量的专用知识和信息,管理者不得不将大量的例外决策权下放至员工。由于员工能够根据自己所在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决策,因而员工的参与在日本管理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管理者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控制转变为指导。例如,在美国的生产管理中,工作的惟一权力就是根据生产计划、流程和规范进行生产。而在日本质量圈的管理模式中,员工同时兼有生产和维修机器的责任。员工能够根据生产情况,调整生产计划,改进生产流程,改进机器设备(青木昌彦,2001)。

3.纵向信息沟通与横向信息沟通

在美国企业中,由于主要实行的是专业化管理,企业内部的沟通方式主要实行的是部门内部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以及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同时由于专业人员之间没有进行工作轮换和企业背景培训,跨部门和跨专业之间的沟通往往需要通过管理人员来进行。在美国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通常设立了很强的计划和协调部门来进行跨部门和跨专业人员之间的协调。因此,美国企业的信息沟通途径主要是部门内部以纵向沟通为主。而一旦出现部门之间的协调则主要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美国企业中设立的各种委员会来进行。在基层和一般员工之间,由于过于强调发展专业知识而不是企业背景知识,因而一般员工层面上的横向沟通不多。相反,日本企业非常强调员工通过干中学形成的专用知识和背景知识。专用知识更多的是与特定的时间、地点相联系,管理者难以收集这样的知识和信息,为了有效制定决策,管理者通常需要将一定的决策权下放到每个员工手中,通过员工与员工之间直接的横向信息沟通来进行协调。为了培训员工横向沟通的能力,发展员工的专门知识,因而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岗位轮换,并且通过稳定雇佣制度鼓励员工发展企业的专门知识。例如,在日本管理中,如果机器出现故障,工人有权力和责任暂停生产线,并且直接和维修工人一起进行机器设备的维修。而在美国管理中,生产工人和维修工人的责任完全独立分明。一旦机器出现了问题,那么生产工人通常需要向班组长汇报,班组长然后再与维修工人的班组长协调,进行机器设备的维修。因此,日本模式中通常以发展工人的背景知识为基础,直接将协调的责任下放在工人身上。而美国模式中,通常强调专业人员沟通,而将协调的责任归结为管理人员。青木昌彦(1988)将美国和日本不同的信息沟通方式归纳为纵向信息结构和横向信息结构。

四、两种模式的适用条件

美日两种管理模式作为两种典型的管理模式,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的深入,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差别已经在急剧缩小。现在日本管理模式中的典型代表,如团队生产、质量管理、及时生产等已经在大多数美国企业中应用。因此说,现实中美国和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日益处于一种融合的阶段。如果我们将两种管理模式放置于更一般的理论框架中,我们便会发现即使在同一文化中如美国,也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有的美国企业重视专门知识的应用,而有的企业重视一般知识的应用。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以通用知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和以专门知识为主的模式各有其特点,没有绝对的优劣性。我们惟一的研究目的只是在于寻找出不同模式的不同特点和相应的适用范围。

1.环境变化程度

以通用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具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和岗位设计。其需要的人力资源一般都是标准化的,因此可以通过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其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主要是由员工自己来承担,因而员工的流动率也较高,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低。这样的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企业。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人员雇佣,降低雇佣成本。另外,人员的高流动能够保持企业内部的知识和技术更新。相反,外部环境变化较平缓的企业则应该采取以专门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例如,在环境快速变化的信息产业,美国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经营环境相对成熟稳定的汽车行业中,日本企业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2.行业特征

如果我们将整个产业笼统分为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话,在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中通常采取的管理方式也是不一致的。在传统行业中,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降低产品韵成本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这需要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降低存货水平,发展员工的多种技能,采取稳定雇佣等。这样的企业一般采用质量圈、员工参与、模糊工作定义为代表的日本式管理。而在新兴行业中,知识的快速更新导致企业与环境之间的信息流动加快,人员的流动率加快。这时,企业发展通用知识能够保证其参与到市场合作分工中去,并且获取市场的人才。企业采取美国式的专业式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具有很强的战略灵活性,另外可以维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工。90年代美国在高科技行业中的崛起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其管理模式。

3.外部劳动力市场

对于某一企业而言,两种管理模式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性,企业采取何种管理模式还受到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很大影响。在一个大多数企业采取日本式管理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如果不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则很难生存。这时,企业标准化的工作设计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其他企业的稳定雇佣政策,也会使得企业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相反,在一个美国式管理占主导趋势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中,日本管理也难以生存。这种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耦合性使得同一国家或地区中企业与企业的管理制度之间具有趋同性,而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企业制度具有差异性。

五、结论

改革开放的初期,以专用知识和合作为特征的日本模式如日中天。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以通用知识和市场竞争为特征的美国模式日益占据上风。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一直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Boisot&Child(1996)认为,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就是信息的编码和扩散过程。传统的采邑制度表现为知识的高度专有化,且往往在少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群体之间流动。这在中国传统的老字号和民族企业中可以得到体现。这种采邑制度可以沿着两条方向进行改革。一条是以通用知识为基础的高度扩散的市场和层级制,即美国管理模式。另一条是以专用知识为基础的,依靠集体主义和共同价值观扩散知识的宗法制,即日本的管理模式。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主要采取的是第二种制度,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国家对大型企业的控制权,在核心企业之间建立联盟,维持竞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等。这在一些传统行业,如汽车、石化、机械中尤其得到体现。另外,在一些新兴行业中,国家又在鼓励采取美国式的完全竞争的管理模式,这在it产业中得到体现。按照上文的分析框架,这符合环境、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对知识和决策权的影响。

参考文献: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

詹森、麦克林:“专门知识、一般知识与组织结构”,《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纳尔森、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程德俊、陶向南:“知识的分布与组织结构的变革”,《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3期。

程德俊、孔继红:“知识分权的知识动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

赵曙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国际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青木昌彦:《日本经济中的信息、激励与谈判》,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Boisotm.&ChildJ.,FromFiefstoClansandnetworkCapitalism:explainingChina’semergingeconomicorder,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41(1996)~600-628.

Doeringer,p,B.,&piore,m,J.,internalLabormarketsandmanpoweranalysis,Lexington,mass:D.C.HealthandC.,1971.

Hayek,F.a.theUseofKnowledgeinSociety,americaneconomicReview,1945(September).

美业的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美容解剖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4)07-0584-03

th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medicalbeautytechnologyprofessional《thebeautyofanatomy》teachingresearchandreform

SUShi-zhen,CUiYan-ju,LiJie,menGFan-wei,SHenFang-fang

(Shandong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antai264199,Shandong,China)

abstract:medicalhairdressingtechnologyanatomyteachingreformmustbeundertakenalongwiththegradualdevelopmentofhairdressingtechnology.Curriculumgroupfromtheprofessionalinvestigationandsystemreconstruction,teacherteamconstruction,teachingmaterialconstruction,teachingmethodsandmeans,experimentpractice、examinationappraisalsystemreform,andfullyembodytheanatomyandthecharacteristicofcombiningmedicalhairdressingtechnologyprofessional.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medicalhairdressingtechnology;beautyofanatomy;teachingresearch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是一门以人体形式美理论为指导,采用手术和非手术的医学手段,来直接维护、修护和再塑造人体美,并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为目的的新兴医学技术类专业[1]。《美容解剖学》作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2],学好美容解剖学,将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顶岗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一直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案,教学范围过于宽泛、教学内容过于深入、教授知识点过多、专业针对性不明显,为此,近几年来,课程组通过广泛调研,从专业考察和体系重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实训、考试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

1专业考察及体系重建

课程组根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深入探讨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解剖学知识范畴,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调研工作[3],明确医疗美容工作中需要掌握的解剖学知识及重点内容,压缩或删除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内脏的部分内容),对与医疗美容工作中相关的内容加以重点讲授,还注意综合美容专业各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对解剖学知识的需求,同时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特点,将解剖学总学时由128学时(理论100学时,实验28学时)调整为90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36学时),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用性,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例如双眼皮手术时需要掌握的是眼睑附近的神经、血管分布;隆鼻术时需要掌握鼻骨结构、分布等,在课程讲授时给予重点讲解及强调。此外,也明确了教师在讲授到某一知识点时,应联系哪些临床美容内容。例如,讲述面肌时,可联系临床唇裂及修补术,讲述腭骨可联系腭裂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美容解剖学是将来从事医疗美容行业的基础,从而主动学习,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授课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在解剖教学中充分体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需要授课教师进行广泛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知识学习,增强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从而更好地为解剖学教学和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尝试采取以下方法。组织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教师的责任及任务;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带教,使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比赛、集体备课、授课教师相互听课,每学期配合校督导组组织开展教案和备课笔记检查,促进授课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4];鼓励授课教师参加各种美容学术会议及相关美容课程短期培训,及时了解美容专业最新动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鼓励授课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提高教科研能力。此外,还邀请医疗美容技术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为授课教师讲授医疗美容知识,介绍目前医疗美容技术行业最新进展情况,从而让授课教师充分了解医疗美容法专业一线从业人员需要哪些解剖学知识,为授课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提供实践依据。

3教材及教辅资料的选择

根据专业考察、问卷调查的结果,在广泛调研,对全国统编教材进行全面、深入比较后,选用了课程组教师参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美容解剖学基础》作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授课教材。该教材突出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此外,还积极参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解剖学其他辅助教材的编写工作,如《美容解剖学实验实训指导》、《美容解剖学习题集》等,制定了考试考核标准,建立了试题库,编制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编写典型《美容解剖学》案例及电子教案,并将这些资料上传至校园网,供学生下载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下方法和手段。

4.1直观教学法[5]:授课时均带有讲授内容所需的解剖模型、器官挂图,学生听的同时,可以看平面图,也可以观察立体模型,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更直观生动。此外,让学生充分融入学习内容之中,例如讲授“三庭五眼”、“面部美容线”时,让学生自己测量或两人一组互相进行测量,判定是否符合美容标准。效果是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课堂内容也会牢固掌握。

4.2案例教学法[6]:介绍临床美容师实践操作案例(讲述或视频短片)引出授课内容,并根据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一边学习新内容,一边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之后再回到该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讲授“皮肤结构”时,播放瘢痕修复术的视频短片,提出问题:皮肤的层次结构、皮肤的功能后开始授课。通过案例教学法,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运用知识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多媒体课件的应用[7]: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特点把枯燥无味的人体解剖结构立体直观的展示出来,既增加了视觉感官刺激,更生动直观的演示授课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同时可给予学生一种新鲜的感受,并且适当运用flas,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例如讲到鼻部时,可添加隆鼻手术前后对比的图片和动画,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现代美容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通过多媒体这一有效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地增添美容技术的新发展及解剖学知识在美容技术中的应用,从而扩展学生知识面。

此外,在上课时既使用多媒体也要注意使用黑板[8]。例如讲授“心脏结构”时,可以在黑板上列出讲课提纲,教师根据提纲边画简图边讲解,多媒体用来播放复杂的心脏图片、心脏搏动的动画等,这样更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也减少了学生吃力、紧张地记忆屏幕上稍纵即逝的内容和赶笔记的辛苦。

5实验实训

实验实训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加强实验实训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9],所以课程组积极进行实验实训课的改革[10]。实训室配有器官标本、断层标本、器官模型及标准化的多媒体系统,实训课时尝试采用小班教学,每班30~40人,做到学生每人手中有标本,便于对解剖结构的观察、理解和掌握。在实训过程中,注意结合医疗美容技术的专业特点,重点加强头、颈、面部、皮肤部分的实验实训内容,如在进行面部实训时,要求学生特别加深对面部骨性、肌性标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结合活体触摸方法提高实训效果。

实训室除了供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使用外,课余时间还向学生开放,开放期间教师轮流值班、巡回指导,充分提高了其利用率和实验实训效果,既有效促进了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又提高了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普及程度,成为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知识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和实践资源。

6考试考核制度建设

取消了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评价学习效果的传统考试制度,将考试分为平时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实训考核三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60%、30%。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课上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理论知识考核即期末闭卷考试,通过随机题库抽取a/B试卷进行考核,考后集体阅卷、流水阅卷,并进行试卷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制订出整改措施。实训考核包括标本识别、实验报告。通过以上改革,形成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考核体系,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提高[11]。

7讨论

美容解剖学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入门课程,学好了美容解剖学对后续的课程学习意义匪浅。今后,课程组将继续进行美容解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继续提高美容解剖学理论知识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知识的结合度,继续扩展实验实训内容,从而实现高职高专培养基础牢固、专业扎实、技能熟练的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向义,吴正平,欧阳学平.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1,32(6):62-63.

[2]谷建梅.中医美容高职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4):1568-1570.

[3]张秀丽,王庆,寇晶,等.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5):590-593.

[4]刘鸿宇.人体解剖学教学基本功训练的探索[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1):111-112.

[5]索利娅,霍东升.医学院美容专业人体美学解剖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325.

[6]黄志芳,杨红樱.案例教学法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健康研究,2011,31(3):239-240.

[7]徐学琴,牛乐,孙宁,等.医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73-74.

[8]王晓慧,高振平,杨津,等.坚持多媒体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模式相结合[J].解剖学研究,2013,35(3):234-235.

[9]吕晓红,王庚,李鑫磊,等.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494-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