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7:47

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优质护理理念

脐部是新生儿病原微生物入侵体内的特殊门户,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导致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对新生儿健康产生影响,甚至还会诱发新生儿发生疾病[1]。本次以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的80例新生儿为例,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新生儿中随即选取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为39~42w,体重为2.4~4.3kg,将其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新生儿各40例,其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新生儿为常规护理,在新生儿断脐之后,立即采用络合碘对其脐部实施消毒,在新生儿断脐后第4d到脐部脱落7d,均需要采用75%消毒液对其脐部消毒,并在消毒之后用棉签进行脐部药液吸收。

1.2.2观察组新生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在实施护理之前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服务理念和实施规范培训,让护理人员均能够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之前脐部护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查找,并制定相应的完善和预防策略,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全程贯彻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其消毒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并时刻对患者的脐部情况进行观察,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中包括脐部红肿、脐窝潮湿以及脐部感染发生率。并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调查。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实施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独臂p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率经过对比,观察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显著(p

2.2护理满意度经过对比,观察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满意率为97.5%,对照组新生儿则为85.0%,差异显著(p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纯的传统护理模式也已经不能对当今患者的医疗需求满足,随之也就出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2]。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也就是在之前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之前护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详细分析,引导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3]。在本次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应用,则是在新生儿洗澡完毕之后,立即采用棉签将其脐部水分吸干,之后对其采用络合碘实施脐部根部和周围消毒,在消毒完毕之后,还要将其多余的药物和水分用棉签吸干净,以此对新生儿脐炎发生实施预防,从而对其临床护理质量提高。同时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也要引导家属掌握一定的新生儿脐部日常护理方法,其中包括常在脐部用爽身粉、常对脐部进行消毒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学会正确使用尿布,以免尿布对脐部周围产生污染[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显著(p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新生儿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谭小琴.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3):201-202.

[2]龚义侠,贾峥嵘,张媚.基层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产妇及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215-216.

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包扎法;二次断脐护理;脐炎

对于围产儿来说脐炎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指的是脐炎所出现的炎症反应的总称,一般情况下多是因为脐部护理不当或者是院内感染引起的[1]。在新生儿的断脐端侵入由厌氧菌主要组成的病原微生物,引起脐部出现炎性反应,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的发生,对于新生儿带来一定的生命安全威胁[2]。所以,针对新生儿应做好脐部护理,对新生儿脐炎进行有效的预防。本文针对本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300例,分别采取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法、常规脐部护理法及二次断脐护理法进行脐部护理,对不同护理方式预防新生儿脐炎的效果进行对比,详细见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300例,所有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均高于8分,体重均高于2500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0例新生儿分为a组、B组、C组三组,每组100例。甲组男56例,女44例;80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乙组男58例,女42例;82例足月儿,18例早产儿。丙组男55例,女45例;79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三组新生儿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法a组新生儿采用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法,此法又称为包扎法。新生儿出生后的24h后,每天上午便可以洗澡,进行脐部护理。主要不采用对脐部进行消毒,使用镊子将脐部轻轻提起,使用棉签蘸取少量的安而碘,对新生儿脐部的血迹以及分泌物等进行擦拭[3]。在进行擦拭的过程中,应该以脐带的根部为中心进行螺旋式擦拭,逐渐向四周擦拭,切忌来回的乱擦,避免皮肤上的细菌进入新生儿的脐根部。消毒的范围包括脐带的残端、肚脐窝、脐带的周围直径5cm以内的皮肤。在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对于脐带根部对于的消毒液进行清除,使脐部尽量处于干燥的状态。另外的消毒的过程中,应对脐部的状态进行观察,确定其是否存在红肿、脓性分泌物或潮湿等相关的脐炎症状。当消毒完毕后,应将长60cm,宽10cm的棉布条脐带卷拆开,于新生儿的脐部覆盖上消毒纱布,然后采用脐带卷于新生儿腹部饶一周,粘好。在缠绕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过紧,也不可过松[4]。

1.2.2常规脐部护理法B组新生儿采用常规脐部护理法。断脐,当新生儿出生后,采用5%聚维酮碘对其脐部肌肤进行消毒,采用气门芯对其脐带根部进行结扎,并于距离结扎部位大概1.0cm的距离将脐带剪断,并将残留的血液挤尽,对于脐带断面采用5%碘伏进行消毒,采用无菌纱布对残端进行覆盖[5]。每次沐浴后采用5%碘伏对新生儿脐部的肌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为脐根、脐周以及残端,24h后将脐部完全暴露[6]。

1.2.3二次断脐护理法C组新生儿采用二次断脐护理法。本组断脐方法同上组,只是每次沐浴后采用75%乙醇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消毒,24h后将脐部皮肤完全暴露出来,48h后按照新生儿的脐带干股程度对其进行二次断脐,需要注意的是气门芯一定要远离脐带根部的受压部位,在进行操作时,需要将牵引线上提,当其与腹壁呈30°左右的角时,以顺时针将脐带的残端减除,并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为其贴上脐贴,24h后将脐部暴露出来[7]。

1.3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法,其中分别包括护理人员、家属评价两种,在新生儿住院的期间由护理人员对其脐带、脐窝及其他脐周皮肤的情况进行评价;在出院后,由家属按照护理人员所指导的方法,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情况进行检查及评价,并通过复诊或电话等方式告知,由本院人员进行整理后记录,从而进行综合的评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对比三组新生儿采用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后的护理效果。其中C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最短、出血情况最少,并且脐炎发生的例数也最低,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脐部属于病原菌微生物可以侵入的一个特殊的门户,另外脐带的残端、新生儿的血管之间是相通的,所以如果护理不够恰当的话,便较为容易出现局部感染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败血症,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据相关研究显示1200例新生儿败血症中,便会有66.9%以上的存在脐部感染,脐部可以说是厌氧菌最好发生的一个部位。所以对于新生儿给予适当的脐部护理方法,可明显预防新生儿发生脐炎[8-10]。

本文研究显示,常规脐部护理方法脐部出血、脐炎的情况相对较多,因为其使用5%碘伏为新生儿进行消毒,虽然碘的杀菌效果较好,可对细菌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但是其在保湿方面的效果也较强,对于脐部干燥有不利影响,较容易引起脐部出血,使新生儿发生初步感染[11-12]。二次断脐护理组中则只有1例新生儿出现脐炎,且是因家属护理不当所引起的,另外该组采用75%乙醇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消毒,乙醇较为容易挥发,利于脐部的干燥,同时结合二次断脐可有效缩短脐带的脱落时间,降低了脐部出血、脐炎的发生率。包扎法脐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包扎法脐炎高发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脐带卷比较容易被裹进尿不湿里面,当其被尿不湿浸湿后,脐窝便会处于一个相对较为潮湿的环境中,对于细菌来说,较容易繁殖;其次采用包扎法对于脐带的脱落、干枯都不利,同时皮肤难以保持干燥通气较容易滋生厌氧菌,所以脐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最后采用包扎法,难以对新生儿脐部情况进行及时的观察,一旦发生脐炎不能及时发现,另外在更换脐带方面也较为繁琐,不利于护理人员的操作[13]。

脐带是胎儿在母体内时,母体和胎儿之间供给营养及排泄的一个通道,当胎儿出生后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断脐,一般情况下24h后胎儿脐带便会基本干枯,3~7d后便会自然脱落[14]。当脐带脱落后会留下一个创面,较容易出现感染后发生脐炎,所以应针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仔细的护理。无论使用哪一种护理防方法,都应该使其脐部保持干燥与清洁。尤其应该及时为其更换尿布,避免对脐部造成污染。另外还应每日为新生儿洗澡,为其及时的更换贴身的衣物,有汗液或排泄物后也应及时进行衣物的更换。若脐部不慎被污染,则应立即采取消毒措施,进行护理。另外在护理时若发现脐炎症状,则在做好脐部护理的前提下,还应向医生报告,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15]。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二次断脐护理,可对新生儿的脐部状况有明显改善,另外还降低了脐带脱落的时间,减少了脐炎、脐部出血发生的记录,避免的脐部感染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刘玉华.康脐宝与传统新生儿脐部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524-3525.

[2]蒋黎雯.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效果比较研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0(7):127.

[3]孙文芳,陈军霞.健婴宝-胎毒清在我院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25(2):366-367.

[4]马力凤,戴红芳,瞿伟莉,等.中药敷脐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26):2410-2411.

[5]李琳燕.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预防[J].当代医学,2013,15(18):123-124.

[6]海燕,耿庆红,郭瑞霞,等.不同消毒方式的新生儿脐部护理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646-647.

[7]瞿永凤,杨素芹.循证护理在预防和控制新生儿脐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30-1231.

[8]喻丹,粟红梅.早期家庭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24,135.

[9]谭小琴.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3):560.

[10]郑瑞莺.不同护理措施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3353-3355.

[11]吕桂英,杨美萍.新生儿脐带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9):133.

[12]王慧丽.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285.

[13]张桂萍.青霉素粉剂治疗新生儿脐炎[J].中国民间疗法,2000,8(12):45.

[14]吴小麦,范志红,罗建新,等.新生儿二次断脐的护理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72-173.

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篇3

摘 要:探讨隐形脐带脱垂的原因及加强治疗、护理的措施。方法:结合本院2008年12月份至2011年11月份13384例分娩案例的资料,对其中32例隐性脐带脱垂病例的临床治疗、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中出现胎先露,或是骨盆入口衔接不良,或是第一、第二产程异常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隐性脐带脱垂的比例将近0.24%,32例出现隐性脐带脱垂的病例,经过人工破膜、徒手旋转胎头以及阴道内诊后,120s到300s之间突然胎心减速到每分钟不足100次,采取吸氧、5%碳酸氢钠溶液滴注后,有22例顺产,其余10例出现胎儿窘迫,有9例采取急诊剖宫产,另1例钳产。结论:隐性脐带脱垂极可能引起脐带绕颈,羊水过多,或是相对头盆不称,或是胎儿巨大者,需要徒手旋转胎头,调整胎方位,及时给予吸氧,并借助胎心监护仪加强监测和护理,如果产妇宫口未开全,应采取头低臀高位(15°到30°之间),或是侧卧位,以降低脐带受压,并采取静脉滴注维生素C+葡萄糖液的方式来提高抗缺氧能力、减小血管通透性。只要加强、加深认识,采取合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及时诊断,便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隐性脐带脱垂,保证产妇与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关键词:隐性脐带脱垂产妇体位

脐带脱垂有隐性和显性两种,隐性脐带脱垂是脐带在胎膜没破时处于胎先露部一侧,或是胎先露部前方,而显性脐带脱垂是脐带在胎膜已破时脱出,通过宫颈进入阴道内,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露于外阴部,显性脐带脱垂的发生率通常在4‰到10%区间。脐带脱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产科急症,极易引起胎儿窘迫,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可能导致胎儿死亡,死亡率接近30%。.实用医学杂志,2001,17(4):329—330.

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正常新生儿;评估;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63-01

新生儿护理,指对婴幼儿的身体护理?新生儿卧室应安静清洁,布置优雅,阳光充足?有条件的话,宝宝室内温度可控制在21度―24度之间,湿度为60度―65度左右?下面将正常新生儿的护理要点分析汇报如下?

1.护理评估

1.1入母婴同室时评估

1.1.1.病史

了解双亲的身体状况?嗜好?家族的特殊病史,母亲既往妊娠史及结局,本次妊娠经过?妊娠期胎儿生长发育及其他监测结果?分娩经过?产程中胎儿情况,出生体重?性别?apgar评分及出生后即刻的检查结果等?检查病史记录是否完整,有无床号?住院号?性别?出生时间;检查病史上新生儿脚印?母亲手印是否清晰,并与新生儿身上的手圈核对?

1.1.2.身体评估

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评估时注意保暧,可让母亲在场以便指导?注意新生儿的发育?反应?神态和姿势,观察皮肤有无青紫?黄疸及其程度?有无瘀斑?瘀点或感染灶?测量新生儿的心率?呼吸?体温?体重?身高,并记录[1]?按顺序检查头面部和颈部?胸腹部?和外生殖器?脊柱和四肢以及肌张力和活动情况等?及时发现有无异常并进行详细记录?

1.2日常评估

如入室评估没有发现新生儿异常,则变为每8小时评估1次或每天评估1次?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皮肤颜色?肌张力及活动情况?喂养及大小便情况?体重变化情况?脐部情况以及啼哭和亲子互动的情况?做好评估记录,如有异常应增加评估的频率?

2.护理措施

2.1保暖

2.1.1.新生儿娩出前,做好保暧准备,一切操作均应在保暖条件下进行?

2.1.2.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擦干身体,用温暖的毛毯包裹,以减少散热;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暖措施,如母体胸前}不抱,远红外辐射床,热水袋,加盖包被,头戴帽子等;此外,接触新生儿的手?仪器?物品等均应预热;护理操作时不要过分暴露新生儿?

2.1.3.母婴同室的房间宜向阳,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20~24℃,相对湿度在55%~65%;床单元(一张母亲床加一张婴儿床)所占面积不应少于6m2?

2.2保证安全

2.2.1.新生儿出生后,在其病历上印上其右脚印及其母亲右拇指手印?

2.2.2.新生儿手腕上系有手圈,手圈上正确书写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住院号?每项有关新生儿的操作前后都应认真核对?

2.2.3.新生儿床应铺有床垫,配有床围?

2.2.4.新生儿床上拒放危险物品如锐角玩具?过烫的热水袋等?

2.3保持呼吸道通畅

2.3.1.新生儿娩出后,立即清除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断脐后继续清除呼吸道黏液和羊水?

2.3.2.经常检查鼻腔是否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内的分泌物?

2.3.3.保持新生儿合适的,仰卧时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俯卧时头偏向一侧,专人守护,防止窒息?

2.3.4.避免包被?奶瓶?母亲的或其他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或压迫其胸部?

4.预防感染

4.1.每一房间应配有洗手设备或放置消毒溶液,使医护人员或探访者在接触新生儿前洗手或消毒双手?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室内应湿式清洁,空气最好给予净化?

4.2.工作人员每季度做咽拭子培养,如带菌者应调离接触新生儿的岗位,经治疗,3次培养阴性后才可恢复原工作?如患有呼吸道?皮肤黏膜?肠胃道传染性疾病者在接触新生儿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

4.3.新生儿患有传染性疾病如脓疱疮?脐部感染等,应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4.4.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断脐后要密切观察脐部出血情况,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次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及脐轮周围?如脐部有分泌物则用酒精消毒后涂1%甲紫使其干燥,脐部感染用抗生素?脐带脱落处如有红色肉芽组织增生,可用2.5%硝酸银溶液灼烧,并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洗局部[2]?注意勿灼烧正常组织以免引起烧灼伤?尿布使用时注意勿让其超越脐部,以免尿粪污染脐部?

4.5.做好皮肤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可用消毒植物油拭去皱褶处过多胎脂;体温稳定后每日进行沐浴一次,同时检查脐带?皮肤完整性及有无肛旁脓肿等情况;沐浴注意点:①室温26~28℃,水温38~42℃,一般用手腕测试至较暖即可;②沐浴前不要喂奶;③在医院内沐浴要防止交叉感染,沐浴床上每个婴儿用一张塑料纸,全体婴儿沐浴完成后,用消毒液浸泡沐浴池?沐浴垫;④沐浴过程中不能离开婴儿并始终用手接触和保护婴儿;⑤动作轻而敏捷,防止婴儿受凉及损伤?定时更换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揩干后涂上软膏?尿布使用松紧合适,不宜用橡皮布或塑料纸作为婴儿床垫?

5合理喂养

正常足月新生儿提倡早哺乳,一般生后半小时内即可让新生儿吸吮母亲,以促进乳汁分泌,并防止低血糖,鼓励按需哺乳?确系无母乳或母亲存在无法哺乳的生理性原因,先试喂10%葡萄糖水10ml,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给配方奶,每3小时一次,乳量根据所需热量和婴儿耐受情况而定,并逐渐增加?喂奶前要清洗,喂奶后将婴儿竖立抱起?轻拍背部,以排出咽下的空气,防止溢奶?要定时测量体重,以了解营养状况和发育情况?

6.结果评价

6.1.新生儿体温调节有效?

6.2.新生儿没有发生感染?

参考文献

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同期收治的2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均为单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2例。观察组年龄19~39(27.9±19.3)岁,住院时间(4.57±1.26)d,男婴71例、女婴61例。对照组年龄18~40(36.7±18.6)岁,住院时间(4.23±1.17)d,男婴72例、女婴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传统护理干预措施。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向产妇及家属简单介绍母婴注意事项,且产妇及其家属不参与新生儿的护理,整个护理过程由护理人员在沐浴室内独自完成。

1.2.2观察组

实施床旁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①床旁健康宣教:产妇入院早期护理人员就向产妇介绍产科环境,并就分娩相关常识进行详细介绍,使得产妇对分娩情况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分娩后向产妇及家属介绍产妇保健知识,告知产后康复相关科普知识,并鼓励产妇之间互相讨论和提出问题,及时予以解答。②床旁沐浴: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即开始进行床旁沐浴,通过实际操作,向产妇及家属示范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使产妇及其家属充分掌握新生儿沐浴要领,并鼓励产妇及家属亲自为新生儿沐浴。③床旁抚触:指导产妇及家属在新生儿沐浴前后,当新生儿处于较为平静和清醒状态下进行新生儿抚触,不但详细告知抚触步骤和抚触的好处,同时积极鼓励产妇及家属参与到抚触操作中,保证其熟练掌握抚触技术。④床旁脐部护理:护理人员在住院期间每天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脐部护理的相关操作要点,使其充分掌握脐部护理方法。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产妇对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新生儿护理能力。其中,采用我科人员设计的初产妇产后自我保健调查问卷,了解初产妇对产妇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院前1d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心理状态、产褥期卫生、异常症状、产后饮食以及产妇休息环境等问题,满分100分,80~100分为优、70~80分为良、60~70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出院前1d,由两名护士考察产妇对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沐浴以及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正确情况,记录操作正确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篇6

【摘要】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产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可引起脑发育迟缓、脑瘫、听觉和视觉障碍等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生命[1]。为全面了解Hie相关因素并寻求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本文总结了有关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胎儿、孕母和分娩时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对Hie早期预防,降低由此引起的病残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相关因素;干预措施

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有30万左右的窒息儿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遗留永久性脑损害如脑瘫、癫痫、智力低下、视听障碍等临床后遗症,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2],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本病在80年代中期由留学归国人员介绍入我国,9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新生儿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治疗无特效。引起新生儿缺氧或(和)缺血的各种疾病都可能是Hie的病因,其中围产期窒息最为常见,在Hie病因中产前和产时窒息分别占50%和40%,出生后的原因约占10%[3]。本文将Hie相关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归纳综合,以期孕产妇及医护人员早期筛查并及时进行产前、产时、产后的全面预防,最大限度的降低Hie发生率。

1Hie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1]。(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

2Hie相关危险因素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围生期新生儿因缺氧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其主要原因是宫内窘迫、出生后窒息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缺氧所致[4],可出现在产前、产时和产后。产前缺氧以慢性宫内窘迫为主,而新生儿窒息多为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胎儿在宫内缺氧越严重,新生儿窒息也越严重[5]。

2.1导致新生儿窒息的胎儿因素主要有胎儿窘迫、脐带异常、早产[6]。

2.1.1胎儿窘迫指胎儿在宫内因缺氧和酸中毒引起的一种危急状态,是造成新生儿窒息或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之一,且可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的病变及智力发育异常[7]。

2.1.2脐带是母体与胎儿间氧及营养物质传送通道,其功能障碍势必影响胎儿氧供,胎儿血氧降低,二氧化碳蓄积及代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出现[8,9];脐带异常包括脐带过长、过短、脐带真结节、脐带缠绕、隐性脱垂、受压等,均可使胎儿在宫内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状态[10,11]。其中以脐带缠绕随产程进展而相对变短、狭窄引起胎儿窘迫更为常见,尤其在第二产程,先露下降幅度最大,脐缠绕过紧,脐血管受压,血流受阻,胎儿缺血缺氧更加明显。

2.1.3早产早产儿胎肺和各器官的发育不成熟,胎盘功能低下,致胎儿长期慢性缺氧,同时早产儿对缺氧的耐受性低下[12-14]。

2.2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孕母高危因素有重度子痫前期、产前出血、及羊水过少[6]

2.2.1重度子痫前期由于妊高症孕妇全身小动脉痉挛,胎盘血流量减少,胎盘绒毛广泛梗死,胎盘长期慢性缺血缺氧、功能低下,阻止胎儿对氧和营养物质的摄取[15]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以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2.2.2产前出血胎盘早剥及前置胎盘是妊娠中晚期出血最常见原因,是中晚期妊娠严重并发症,常因母体缺血,胎盘气体交换障碍及医源性早产而发生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

2.2.3羊水过少羊水过少时胎盘功能减低,使胎儿处于缺氧状态,同时羊水过少也改变了胎儿生活的内在环境,子宫四周压力直接作用于胎儿,特别是临产后子宫收缩,脐带受压可直接影响胎盘血液循环,更易加重胎儿缺氧,导致新生儿窒息[16]。

2.3分娩时高危因素分娩时高危因素主要为继发性宫缩乏力导致产程较长,继发性宫缩乏力、胎方位异常如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易致产程延长。产程过长时胎儿除经受宫缩时胎盘血运的阻断外,对胎儿的挤压及胎头下降时盆底阻力等多重作用致长时间缺氧而造成窒息[17,18]有学者报道,第二产程超过30min胎儿即发生酸中毒[19],另外产程长、孕妇长期精神紧张、疲乏、脱水等情况也可造成过度换气,造成酸碱平衡失调,也可使胎儿pH值下降,当pH

2.4新生儿出生后高危因素出生后羊水、胎粪吸入可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氧气的供给不足及气体交换障碍,出现低氧血症,新生儿期脑代谢最为旺盛,其耗氧量可占全身耗氧量的一半,严重低氧血症可造成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使病变区组织密度减低,出现脑软化及脑坏死,重者可伴有颅内出血。

3干预措施

3.1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处理妊娠并发症健全围产期保健制度,完善产前检查,尤其是农村和民工孕妇,要及时发现孕母和胎儿问题及时治疗,这是预防新生儿Hie的第一道关,也最为重要[21]。

3.1.1对早产高危人群,如孕母年龄

3.1.2B超检查胎盘,对前置胎盘和胎盘过度成熟者遵医嘱做好应对措施,前置胎盘禁止肛诊[23]。妊娠晚期出现阴道出血伴腹痛,应高度警惕胎盘早剥,一旦确诊后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剖宫产的准备。

3.1.3对羊水量异常者做到及时发现、处理,凡是在孕期B超提示羊水过少时都要严密监测羊水情况,重复B超和胎心监护,了解胎儿在宫内的状况,因为羊水过少时,羊水Ⅲ度污染率明显增高,所以要慎重计划分娩,必要时手术终止妊娠,使胎儿尽早脱离缺氧环境[24-25]。

3.1.4超声对脐带绕颈的诊断阳性率很高,发现阳性病例加强监护。若胎心监护提示可能有脐带受压时,采取吸氧、左侧卧位可改善胎儿脐带关系,增加子宫胎盘灌注量。对临产后胎先露未入盆者,应预防脐带脱垂。破膜后立即行胎心监护,阴道检查注意有无脐带脱垂和脐带血管搏动[23]。

3.2加强胎儿监护,密切观察产程进展

3.2.1重视产程中的护理:胎心监护发现,心率多发生晚期减速或中毒异减变速时,应进行宫内复苏,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尽快结束分娩[26]。特别是有脐绕颈存在的产妇,在产程处理时,尽可能保存产妇体力,并在产程曲线正常范围内,避免产程进展过快、胎头下降过速所致的脐带绕颈过紧,使胎儿发生宫内缺氧[27]严密观察产程,避免滞产和第二产程延长。

3.2.2重视产程中产妇心理护理:加强心理护理,耐心回答孕妇所提出的问题,使其消除对分娩的恐惧感。鼓励多进高热量饮食,及时补充水分及营养,以增加母体血容量,改善血循环。督促及时排空大小便,以免影响宫缩,阻碍先露下降。孕产妇取左侧卧位,消除巨大右旋子宫对腹主动脉及髂动脉的压迫,恢复子宫正常灌注量。吸氧可提高母体血氧含量,改善胎儿氧供。减轻产妇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因其易发生胎儿窘迫和产力异常[28]。

3.3出生后护理干预

3.3.1及时复苏窒息的新生儿新生儿窒息若在短时间内能够复苏可避免脑损伤的进一步加重,复苏时不仅要注意心、肺复苏,还要注意改善脑缺氧及脑灌注。

3.3.2持续护理干预是改善患儿智力状况、挖掘潜能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项连续的工程,定期接受护理指导,教会家长给患儿以坚持不懈的强化教育及训练能促进部分患儿的智能发育,提高智商改善预后。做好早期干预知识宣传和方法指导及定期监测,是减少后遗症的有效手段之一[29]。Hie患儿早期给予持续的干预,能有效地促进智力发育,改善预后,降低伤残儿童的发生[30]

3.4随访随访可及早发现Hie后遗症,指导康复治疗。随访时细致检查神经系统,发现智能、行为、肢体障碍及时治疗。婴幼儿脑处于快速发展的灵敏期,可塑性强,及早开展感知刺激和动作训练,可促进脑结构功能恢复[31],减少伤残程度,甚至完全康复。

综上所述,Hie相关危险因素繁多,包括胎儿、孕母、产时、产后等方面,针对相关高危因素,只要医护人员、家长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就能降低Hie的发病率,病残率和死亡率,从而提高小儿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2005,43:584.

[2]石晓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防治研究Hie及新生儿窒息的流行病学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72-75.

[3]段涛,陈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7):1218.

[4]张静,刘桂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09,7(7):137.

[5]韩立桂.新生儿窒息产科原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0,15(3):112.

[6]孙成芳.急性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的观察与护理.当代护士,2009,6:42-43.

[7]郝建春.人为因素剖宫产临床调查研究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28-29.

[8]BoyleJJ,KatzVL.Umbilicalcordprolapseincurrentobstetricprac-tice.JReprodmed,2005,50(5):303.

[9]刘颖,王勤.362例脐带缠绕的临床研究.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620.

[10]史继林,文敏.新生儿窒息105例的产科原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1):10.

[11]王群华.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6):366-367.

[12]唐惠英.45例晚期妊娠羊水过少的围产结局[J].华厦医学,2007,20(4):778-779.

[13]胡少钦.325例新生儿产科窒息原因分析[J].中国血流变学杂志,2006,16(3):437-438.

[14]杨玉玲,韩志杰,靳业.羊水栓塞致死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22(1):17.

[15]魏开敏.控制妊高症防范胎盘早剥.大众卫生报,2007,7:31.

[16]吴青清,刘新敏.163例羊水过少临床分析.黑龙江医药,2008,21(2):96.

[17]华素丽.新生儿窒息1l8例病因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4):327.

[18]王振西,刘玉荣.新生儿窒息与分娩方式的近年变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0):85.

[19]郑亚红.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2005,25(8):81.

[20]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60.

[21]段涛,陈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1):15088.

[22]孟家俊,王红延,李多英.早产的相关因素及对新生儿的影响.当代护士,2009,5:43.

[23]孙成芳.急性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的观察与护理.当代护士,2009,6:38.

[24]刘小乐,陈衡,杜天竹.羊水过少286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1):41-42.

[25]唐惠英.45例晚期妊娠羊水过少的围产结局[J].华厦医学,2007,20(4):778-779.

[26]王得智,徐蕴华,陈自励,等.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诊断与急救[J].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3.

[27]余锐,浅谈疼痛的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学刊),2007,4(10):194.

[28]吕小玲,林妙春.异位妊娠患者焦虑状况的调查分析护理措施[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4):502-503.

[29]李勇,程锐,许植之,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3):188-190.

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篇7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愈脐带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至2013年期间的健康足月新生儿共400例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使用愈脐带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2组脐带自然脱落时间、炎症分泌物、渗血、皮肤破损等情况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愈脐带;新生儿;脐部;护理

新生儿的脐带断处属于开放性创口,所以容易受到感染引发其他疾病,需要妥善的进行护理。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脐炎会导致患儿出现脐源性腹膜炎、脑膜炎、肺炎等等疾病[1],严重的还会让新生儿死亡。

新生儿的脐部感染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主要有产前、产时、产后、环境、卫生等等因素。产前因素是母体子宫感染,导致脐带水肿、糜烂,患儿出生后没有进行预防感染的治疗。特别是早产儿以及体重较低的产儿,他们免疫能力较差,比较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影响,出现脐炎[2]。产时因素是生产时因为胎膜破裂过早或者是生产时间过长,让细菌进入羊水,对脐带产生了污染[3],分娩时对于使用的器械和药物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脐带结扎位置过高,导致结扎和脐根部位存在少量血液供应,故坏死晚[4]。长时间的脐带游离会使脐窝潮湿,增加分泌物,滋生细菌[5]。脐带过大,结扎位置过高,会使下方出现血肿,有利于细菌的繁殖[6-7]。产后的脐部护理不规范属于产后因素,也是容易出现脐部感染发炎的直接因素[8]。

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本院妇产科对200例足月新生儿采用愈脐带进行脐部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足月新生儿400例,男194例,女206例;apgar评分:8分;出生体重≥2500g。考虑费用因素,采取自愿选择原则,将400例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两组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和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脐部结扎和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脐部护理方法。新生儿出生后,用2把血管钳钳夹脐带(其中1把血管钳套气门芯),脐带根部及周围用0.5%碘伏棉签轻拭,采用气门芯在距离脐轮0.5cm处结扎,距结扎远端0.5cm处断脐,挤出残端血,用0.5%碘伏消毒脐带断面,待干后以无菌纱布覆盖,再用脐带布包扎[9]。每日2次用0.5%碘伏消毒,观察脐部情况,保持清洁与干燥,出院前指导产妇和家属行脐部护理方法。

1.2.2观察组采用愈脐带进行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带经消毒处理后,将愈脐带(本产品由上海晶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袋芯部位对准脐眼敷好,固定。每天给新生儿洗澡后更换愈脐带,并查看脐部状况,如愈脐带外带或袋芯部位出现尿湿或污染,及时更换。出院前,对产妇和家属进行指导,愈脐带可2d更换1次,如脐部已脱落干燥,则不再使用。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新生儿脐部脐带自然脱落时间、炎症分泌物、皮肤破损等;观察脐带自然脱落时是否有渗血[10]。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输人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2讨论

采用愈脐带对患儿进行脐部护理,使用方式简单,不仅可以结扎还能够起到护理的作用。每日在与新生儿进行洗澡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愈脐带的更换,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新生儿脐部曝露的时间,而且愈脐带能够和外部的固定连接,保证袋芯中的药物不会脱落,这些药物都是具有止血、镇痛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以促进脐带早日脱离,减少炎性物质的分泌以及防止周围皮肤的损坏和渗血。此次研究中的两组患儿其脐带脱落时间、发炎的情况以及渗血的情况对比均有较大差异,使用愈脐带的患儿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因此,使用愈脐带可以有效的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护理,在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方便、高效、安全。

参考文献

[1]叶金艳,祝建军,杜玉梅.新生儿脐炎病原菌分析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99-1301.

[2]钟伟琼,黄晓燕.新生儿脐炎发生原因分析与治疗[J].现代医院,2006,6(3):42-43.

[3]许同梅,倪月.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11):2969-2970.

[4]苗英,部平.新生儿脐带结扎部位的选择[J].中原医刊,2005,32(3):9.

[5]王菊飞.81例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25.

[6]库淑华.新生儿脐部护理与改进[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9):120-121.

[7]叶采眉,马冬梅.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481-482.

[8]何建平,宋桂燕,仲孝琴.新生儿脐部原因调查及措施[J].浙江预防医学,2004,16(4):61.

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篇8

目的:加强产科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教育,常抓不懈。保证母婴安全,提高产科质量。方法:从办新入院,签知情同意书,产妇产后护理,新生儿护理,特殊治疗用药,危重孕产妇有可能存在的隐患,并采取针对性的有效防范措施。结果:2012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至今,产科安全隐患明显减少。

【关键词】母婴同室;安全隐患;防范措施;护理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共分娩人数4120例,其中顺产4000例,剖宫产960例,初产妇3000例,经产妇1120例。年龄17~42岁。平均29.5岁,重度子痫前期75例,前置胎盘375例。

2.安全隐患:

2.1新入院产妇,孕妇隐瞒孕产次数,存在急产,胎膜早破引起脐带脱垂。

2.2从未做过产前检查的产妇,只是在村里给保健员听胎音的孕妇,存在胎儿已死宫内可能。

2.3孕产及家属对护士的态度不满:一些护士缺乏爱心及同情心,办理入院时态度生硬,未尽到热情接待,产妇腹痛,家属紧张而引起不满。

2.4未详细告知孕产妇及家属住院期间应遵守和注意事项,使孕产妇及家庭对知情同意权未完全明白和享有,发生隐患时而引起纠纷。

3.不可预知因素:子痫前期重度发生抽搐,脑出血,入院时血压偏高,产后不检测血压,引起产后子痫。前置胎盘大出血,胎膜早破引起脐带脱垂引起胎儿窘迫。

4.特殊用药:应用硫酸镁不经常巡视,引起滴速过快,抑制呼吸或过慢而达不到治疗效果。

4.1药液漏于皮下,引起局部肿胀及疼痛。

5.产后产妇晕厥:产后突然用力排尿,腹壁内压上升,阻碍静脉回流,使回心血量减少,继而出现心搏出量减少,脑缺血,缺氧而发生晕厥。

5.1阴道壁血肿:阴道壁血肿是阴道壁血管受损破裂,而皮肤黏膜相对完整,血液在局部组织淤积形成血肿。

5.2手术回房后未打开尿袋引流管夹子,导致尿液不能排出,引起膀胱高度膨胀,产妇痛苦增加。

5.3产后大出血:未按常规按压宫底。

5.4留在阴道内压迫止血纱布,未记得取出。引起宫腔内感染。

5.5尿潴留或残留尿:产后腹壁松弛,腹压减低,特别在分娩过程中使膀胱三角区受压,导致粘膜充血水肿,张力减低等,有尿时也无尿意,排不出尿,长时间5.6压疮:术后产妇因切口及宫缩疼痛,害怕活动翻身,骶尾部长期受压,局部循环障碍而引起局部红肿。

5.7产后大出血:正常顺产,剖宫产术后因护士未按常规观察产后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未及时按压子宫,导致血液不能及时排出,特别是剖宫产的产妇,因宫口未开,凝集的血块容易堵在宫颈内口,而引起血液不能及时流出。

6.新生儿方面:

6.1新生儿手腕带上的新生儿的姓别写错,严重的新生儿手腕带上的新生儿姓别不符合。

6.2窒息:出生后1~2天,有的新生儿出现呕吐现象,呕吐物易引起新生儿窒息。冬天天气冷,家属怕孩子着凉把被子盖住孩子的口鼻或把被子裹得太紧,影响孩子的呼吸。

6.3脐部出血:由于助产时粗心大意,用脐圈扎脐带时未认真仔细检查,脐圈是否完好,致使脐圈断开,未起到结扎脐带的作用,而引起脐带局部出血,接生完后助产士离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未观察新生儿脐部情况,脐圈断后未及时发现,引起脐部大出血,严重可危及新生儿生命。

6.4有的家属特别是农村来的奶奶们喜欢用绳子绑住孩子的手脚,绑得过紧时引起肢端缺血,严重时可引起坏死。

6.5新生儿游泳时发生溺水:游泳前来未认真检查游泳圈是否漏气或扣钮是否扣好以及选择泳圈大小是否合适。

7.防范措施:加强责任心工作认真细致勤观察及时发现

7.1产妇入院时,在认真接待产妇的同时,首先听胎音,特别是胎膜破的产妇,再详细的办入院,以免在办理入院过程中因时间差的关系,到产房检查时发现无胎音引起纠纷。

7.2详细询问产妇孕次和产次,如有第二胎或引产过的孕妇先到产房检查再办理入院,以免引起急产。

7.3办入院时认真耐心做好入院宣教,告知孕妇及家属注意事项,嘱咐他们详细阅读告知同意书后签名,时间以及日期。

7.4高危产妇,如产前子痫重度患者,床头挂明显标示,预防跌倒,嘱咐其起床时要有护理人员或家属扶住,子痫者加床栏。

7.5要按医嘱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及时测血压,及用药避免漏测血压,用药引起病情加重。

7.6嘱产妇转身不能过快,蹲下时间不能过长,保持大便通畅,不能用腹压过度,妊高症患者全身全身小东脉痉挛,底脱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以免诱发胎盘早剥。告诉产妇:阴道有流血腹痛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7.7孕产妇应用硫酸镁时应详细告知硫酸镁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并告知每分钟最快40~50滴每分钟,4~5小时滴完,因改变,液体滴得太快或太慢是及时按铃,护士也要加强巡视,并做好交接班,输液架上明显标志“特殊用药”。

8.按压宫底了解宫高及阴道流血情况,剖宫产产妇切口部位放置约一斤重小沙袋,用腹带固定,松紧要适宜,以免切口敷料渗透。增加宫缩减少产后出血。无论工作多忙,术后每小时一定按压宫底一次,以促进血液排出,并注意宫底高度,如宫底比回房时高,且压出的血液如淡淡的血浆样,考虑有血块堵住宫口,必要时在严格消毒下进行阴道检查,掏出血块。

8.2顺产产妇产后4~6小时内尽量排第一次尿,如无尿意的多喝水,如已排尿,询问排尿是否通畅,同时注意膀胱区有无彭起,以免引起残留尿。

8.3产妇起床排尿前,应先吃饱,在床边坐5~10分钟,无头晕后方可慢慢的下床小便,而且要有陪人或护士陪伴扶助,小便完后慢慢起来。

8.4产妇诉说有坠胀感,想排便又排不出,这时要考虑有阴道壁裂伤的可能,应做详细检查。

8.5术后产妇下肢有知觉,能活动后,嘱产妇伸脚曲脚并轻轻的抬起臀部。并教会协助家属更换会阴垫产垫拉平,保持骶尾部干燥受压和按摩。

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篇9

1.1环境管理

本科现为层流病房,空气质量指标达10万级。科室环境布局结构合理,设置独立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室,蓝光治疗室,恢复室,负压隔离室。配备治疗室,配奶室,入院处置室,沐浴游泳中心等。并严格控制探视人员,由于在病房外家属可以通过视频看到患儿在病房情况,因此每周只有周二3点~4点时间段家属可分批进入病房外走廊探视患儿,减少人员流动对空气的污染。重视病室内地面、物体表面及治疗用物的清洁消毒。对各医疗仪器、温箱严格遵守消毒流程。呼吸机使用的管道为一次性,与新生儿接触的所有衣物,被单均先消毒清洗后高压蒸汽灭菌。保证患儿周围环境安全。

1.2人员管理

医务工作人员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自觉遵守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到人人参与医院感染控制。特别加强对手卫生环节的控制。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的关键因素。

2探视家属

探视前对家属进行消毒隔离预防知识的宣教,严格探视前消毒隔离准备工作,更换探视服,戴帽子及口罩、穿鞋套。探视中由护理工作人员全程陪同,督促家属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生活护理的精细环节喂奶的管理独立的配奶间,墙面贴有配奶流程图,所有配方奶均遵循现配现用的原则,使用一次性奶瓶,配奶用具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配奶制度及流程,抓住配奶的每一个环节,确保配奶安全。沐浴护理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儿需每日沐浴。沐浴更衣时注意颈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破损。新生儿沐浴均为一次性用物。注意保持脐部干燥。新生儿洗澡池为电子恒温控制,避免因水温过热致患儿烫伤或因水温过凉致患儿感冒。洗浴时由上至下按顺序清洗,避免将水误入耳鼻和口腔内,以防止中耳炎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洗浴池采用一次性浴套,一用一更换。患儿更换衣物均经过先清洗后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处理。排泄护理尿湿后及时用柔软吸水性强的尿布更换,排便后用温水洗净局部,并注意观察有无红臀,预防皮炎或皮肤感染。医院感染控制基础护理精细环节管理眼部护理保持新生儿眼部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轻轻擦拭眼分泌物,必要时滴眼药水或涂眼药膏预防眼结膜炎。口腔护理每天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检查,每日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脐部护理脐部用双氧水、络合碘消毒创面后,用灭菌敷料或无菌脐包覆盖,绷带包扎尿湿后及时更换,预防新生儿脐炎。呼吸道管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监护的患儿大多数是需要吸氧的,患儿使用的吸氧装置为一次性一体式的,72h更换一次,避免消毒重复使用。患儿的头部应高于肩部,并将头侧转,这样既保持了呼吸道的通畅,又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避免分泌物排出不畅而引起肺部的感染。治疗管理注射、采血、输液、输血、静脉留置针、piCC封管等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防止导管性感染,败血症等医院感染发生。

3讨论

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篇10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新生儿沐浴时存在的安全隐患。方法:完善并制订各项措施,实行人性化管理及服务,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质量监督,把握每一个环节,消除安全隐患。结论:通过加强安全管理,消灭隐患,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关键词】新生儿;沐浴;安全

1新生儿沐浴安全患原因分析

1.1新生儿烫伤或着凉:水温过高或过低,沐浴时未测水温;洗婴室内温度偏低。

1.2增加脐部感染机会: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沐浴时弄湿脐部;洗婴后忘记消毒脐部,使脐部长时间受潮。

1.3增加院内感染机会:洗婴时未做到一人一巾一消毒;护士不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使可能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新生儿与一般新生儿一起沐浴,增加交叉感染几率。

1.4新生儿被调包:护士责任心不强,未做好查对工作。

2针对新生儿沐浴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防范对策

2.1制定严格的新生儿沐浴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并常规执行,护士长每天检查,及时发现缺陷并给予纠正。

2.1.1强化护士法律意识及安全意识,学习相关条文,提高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

2.1.2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实施,从新生儿出生、沐浴到整个住院过程,都应建立各种护理操作规程,有相应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消毒隔离措施。

2.2新生儿烫伤常见于护士工作量大,急于完成手中的操作,而违反操作规程,即忙乱中忽略水温,导致烫伤,亦见于护士身体不适或过度疲劳时会反应迟钝,观察不准。新生儿沐浴前应常规调好洗婴室温度,测水温或用手背感觉水温合适后才为新生儿沐浴,沐浴时应先将水淋到护理人员手背再到新生儿皮肤。

2.3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备受家属的厚爱,对护理的期望值较高,在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满就要投诉,甚至引起医疗纠纷[1]。

实行一对一地接送新生儿沐浴,增进了与家属之间的亲近感、信任感,也增加了新生儿的舒适感。一对一的抱送婴儿进行沐浴操作,加强责任心,沐浴前后须核对母亲床头卡、新生儿胸牌、手腕标识上的床号、母亲姓名、性别,可避免许多不安全因素。消除家属的各种疑虑,增加信任感,提高安全系数。

2.4沐浴前给予抚触、交流,稳定了婴儿的情绪[2]。通过加强培训、规范护理动作,以良好的沟通技巧、规范的操作技术认真完成每一例新生儿沐浴。

2.5加强责任心,树立护理安全意识。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3]。

2.5.1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注意有无沐浴禁忌证。

2.5.2调节好室温,保持28~30℃,冬天应加开取暖器。

2.5.3检查水温是否合适,一般为38℃。

2.5.4洗婴期间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全身皮肤情况和呼吸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沐浴。

2.5.5加强孕产妇及家属安全知识的宣教工作,有陌生人进入病房要询问或报告。

2.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2.6.1工作人员进入洗婴室应穿工作服、戴帽、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入内。

2.6.2做到一人一巾一消毒。

2.6.3洗婴后,用茂康碘消毒脐部2次并包扎好护脐带。洗婴室的物品、空气。

2.6.4每天要求清洗消毒洗婴室的物品、空气。

2.6.5洗婴室每季度按要求进行空气、物体表面等细菌学监测一次。

3结果

近年来,经过加强新生儿沐浴质量的管理与完善对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以及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隐患教育和医德教育,使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得到工作人员的认可及积极配合,使产妇及家属满意率由去年平均96.3%提升为98%。新生儿沐浴护理安全性大为提高。

4讨论

妇产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沐浴的安全隐患认识较低,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通过找出新生儿沐浴存在的隐患及根据隐患制定相应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沐浴安全管理的认识,使大家懂得按程序执行护理操作并加强自律,用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为进一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杜绝安全隐患、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探索和完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汤新凤,马彩英,朱仲群.新生儿沐浴方式的改进,2007,13(22):1332.

[2]叶笑梅,施璐芳,黄沁心.早期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05,4(6):4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