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十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十篇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35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篇1

笔者曾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不多。

二是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

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

四是对外国名著知之甚少。

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造成此原因主要有: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语文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没有阅读的兴趣。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著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名著导读;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40-0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学能力。核心是注重方法,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想以初中生名著导读这一具体学习活动,来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的现实背景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

“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所以,改变课外阅读现状实属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内容及预期目标

那么在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教学活动中,到底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呢?本人认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关键。

1、积极指导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利用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开展即兴演讲比赛;提高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强烈兴趣。

其次,组织集中阅读,各个班级每周有一次阅读课,在这个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图书馆、阅览室进行集中阅读,每次读前确定一两个阅读专题,指导学生定向阅读,并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

再次,倡导假期阅读,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活动,

借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努力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信念

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阅读习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回顾,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省,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G)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3页;

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G)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233页

3、预期成果

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认真领悟,力争在初中三年内,在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明显地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60万字以上,面对这些佳作,怎么才能让学生去主动地阅读呢?

1、课内课外超链接,使课内阅读与课外名著阅读合二为一

(1)开展名著导读课,授学生以渔,掌握相关阅读方法

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部分片段,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水浒传》这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的小说,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水浒传》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2)通过课文,以点带面,深入阅读所涉及的名著原作

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在讲了杨修之死的原因后;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渲染氛围,营造声势,开展各种有趣的阅读活动

那么如何才能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呢?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过了半个学期,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组建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我们知道,当前的中学生课后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3)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些阅读方法主要有:1、圈点勾画阅读法;2、对比阅读法;3、创造性阅读法等等。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每学期安排1-2课时)本阶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每学期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所读名著的部分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1、摘抄语段2、内容概括3、写读后感。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每学期安排2周左右)在此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每学期安排2周左右)在此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学期以来所进行的名著阅读情况,进行大总结。

本人认为在名著导读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很重大的意义:

首先:可以让每位学生能真正地阅读那些文采斐然的、有着重大教育意义的中国、世界名著。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初中生名著导读的书目,无论是文学色彩,还是教育意义,都是我们现行课本所无法取代的!如果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具体的阅读指导,明确的阅读方法,是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真正地完成阅读任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开展,使这成为可能。

其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必须找到一个引人入胜的切入口,才能更深入地开展下去!而名著导读因其阅读内容的生动性、有趣性,非常适合做这个切入口!

再次,以名著导读为例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能巧妙地、自然而然地把语文课内外学习联接起来,真正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要想在名著导读方面能真正地把研究性学习方案开展下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所要重点研究的!

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方面一定会有重大收获的!

参考文献

[1]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G)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1.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篇3

一、激发初中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著作阅读指导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名著的影视作品,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影视作品有着很大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截取一部分的小视频进行播放吸引学生兴趣。其次我们要能够将课内文章和课外名著相结合。例如我们在讲授出师表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链接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内容,可以播放刘备三顾茅庐的视频,或者是给学生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和刘备的礼贤下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在学习出师表的时候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再次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红楼梦这本名著的阅读指导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金陵十二衩的图片和对每个人的评价弄成图片进行播放,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再让学生深入阅读,这样带着一个问题去阅读就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或者歇后语的方式来激发大家的兴趣。我们知道好多名著都有很多歇后语,比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通过学生对这些歇后语的好奇,学生就会询问徐庶是谁,他为什么进曹营等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歇后语去寻找其背后的故事,从而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起来。

二、教会初中学生阅读方法

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教会初中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用心读书而不是走马观花,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红楼梦的品读的时候,学生可能觉得林黛玉太矫情,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们用心去读,体会当时黛玉性格形成的原因,泪光点点微微是林黛玉性格本身。但是她的妒忌,她的猜忌以及处处小心是由于她寄人篱下的状况所形成的,我们要全面地阅读,让学生全面地阅读书中每一个人物,既看到人物的优点又要看到人物的缺点。其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阅读指导,要给学生明确重点和非重点,初中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习时间也是十分宝贵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轻重,让学生分清著作的主次。如我们在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重点文章,我国古代名著众多,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读完,教师在这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的效率,同时还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枯燥。再次我们在进行阅读引导的时候还要教会学生们做阅读摘记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好的句子,好的诗句,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摘记本进行摘抄,这样就能够把名著中的好词佳句记忆的更深刻,例如我们在红楼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像黛玉的葬花词有些部分是写得非常好的,比如质本洁来还洁去,比如一掊净土掩风流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阅读名著,还能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初中学生阅读水平

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们如何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我们并不能一直跟随着学生,我们只有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才真正算是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完成了任务。在提升阅读水平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阅读的过程,比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先掌握名著本身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的简介等等,要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著作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其次要能够整体地感知文章内容,要对文章大体进行阅读,这样我们就能够简单地了解文章中的具体人物和一些人物的特点。再次就是要细细品味仔细阅读,对一些经典的句子进行重点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就是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在进行阅读引导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多地阅读名著作品,在大量的阅读之下自己的阅读水平也会提高。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篇4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名著教学有效性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说说对初中名著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初中名著阅读的“浅”与“伪”

新课标指出,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如今,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堪忧。为了应试,名著浅阅读、伪阅读盛行。有的学生只识记一些主要人物及情节;有的只读名著简本或《初中名著一本通》之类辅助书籍;有的仅是快速浏览名著,没有进行深层次的阅读。这些现象就是阅读中的“浅”与“伪”。正如作家、学者王蒙所说:“浅阅读会使人对信息的摄取变得肤浅、平面、简单的量化,并缺少深度,缺少思考。”文学名著浅阅读、伪阅读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

二、由“浅”入“深”,名著教学才能有效

1.要有效,就要有时间、有计划的保障

初中生有背不完的英语、做不完的数学,学业负担较重。所以,要用计划来保证深阅读的时间。笔者把名著阅读计划分为学期计划、暑假计划、寒假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有计划后,关键在落实。老师按周阅读进度来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同时老师把计划发到家长微信群,让家长共同监督孩子在家阅读情况。还建立名著周小测制度,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检测、反馈。

2.要有效,就要有阅读方法的指导。深阅读如何“深”呢?笔者认为要“深”首先就是要指导学生深阅读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名著教学之前,老师先示范如何把略读、浏览与精读结合起来。比如,阅读《水浒传》第十五回,要求学生先用略读和浏览方法,字词句先过关,接着了解这一回的主要内容,然后用精读法阅读经典情节,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杨志”和“吴用”等人,进而理解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或作品的主题。这个精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并动笔批注在名著上。除了批注,还可以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动笔写出来,既是有助于识记名著,更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去“伪”存“真”,名著教学才能有效

语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长说,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名著也要真阅读。去“伪”存“真”了,名著阅读教学才能有效。

1.要存“真”,就要先去“伪”

当下有一大部分的公开课,其实质是披着“时髦而虚伪”的假语文课堂。名著导读课堂上,充斥着大量音频、视频、图片等看似“高大上”的东西。有的老师甚至用《西游记》《水浒传》电视剧代替名著书籍。这些名著伪阅读,脱离了名著文本本身,抛弃了语文之根。李鬼永远不能代替李逵,电视剧等永远不能代替名著原著。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确确实实地拿出名著纸质书籍来阅读。同时,对名著出版作出规定,因为不同出版社对名著的编写不尽相同,比如《水浒鳌酚邪倩乇尽⒓虮尽⒁话俣十回本等,所以笔者就要求全班学生统一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这样阅读计划、进度才能保持一致。

2.师生共读“3+1”

榜样的力量永远比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看到老师也在读名著,自己肯定不敢有所懈怠。老师读名著,不仅可以增强自己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更能引导学生走向真阅读之路,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真阅读,不仅是为考试这一功利而阅读,更能提高自己的文学内涵和人格魅力。师生共读,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师也是学习者,不仅要学教育教学理论,也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各类书籍。

所以,师生共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必考的名著。在制定阅读计划时,要明确本阶段的阅读书目。笔者是采用“3+1”的形式来定书目,即“3”就是必考名著+教师推荐书目+学生推荐书目,“1”是本年度热门书目。比如八年级下册的名著阅读计划的书目是这样安排的:必考名著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教师推荐书目有《追风筝的人》《解忧杂货店》,学生推荐书目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年度热门书目有《岛上书店》。确定好这些书目,按照阅读计划,师生共读。

3.设计名著ppt

为了充分发动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让每个学生都在语文课堂讲台上当一回老师。比如阅读七年级上册的《西游记》,老师按班级人数平均分给每人任务,如班级50人,每人负责两回。并把这两回设计成ppt。ppt设计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回目+相关图片;(2)解题(回目);(3)五道填空题;(4)三道简答题;(5)答案。这些内容都要求学生原创设计,在设计时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最终确定设计的内容。每一节语文课由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设计的ppt,并向班级同学提问,最终解答。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学生只要阅读这两回。因为其它学生要回答同学的提问,必然也要按阅读计划进行真阅读。对于被提问的同学,老师也要建立一个奖惩制度,如多次回答不了提问的同学,罚该同学对这一回重新阅读并按照要求设计这一回的ppt。

对于ppt的评价,笔者还建立一个“8+1”的评价方式,即随机8位学生加上1位老师。课前语文科代表分发评价表,评价表设计满分为10分,内容主要包括ppt的美观(2分)、题目设计的质量(4分)、解答问题的情况(2分)、讲台上的表现(2分)。老师可以根据这一评分,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笔者还把学生在讲台上的这几分钟表现拍照或拍摄成视频,征得学生同意后,把照片或视频发到家长微信群。这样让家长也参与到名著阅读这一过程之中,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与激励。对名著阅读的这种做法不仅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真阅读,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设计名著人物卡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篇5

关键词:阅读;习惯;经典阅读;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109-01

在学校教学中,语文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语文课本的教学实质上只是语文学习的一小部分,我们教语文的目的其实是要以课本为工具,教会学生们用此工具,去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自由翱翔。在日常教学任务之外,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阅读,让他们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生活的必须。因为书籍是知识的宝库,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从而学好语文,用好语文。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进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并且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阅读不仅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也能继续下去,使学生真正的爱上阅读,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希望通过共同探究,使阅读这朵花在教学中开的更加灿烂,在生活中也能香气弥漫。

一、要激发学生的“情”,引发学生的“趣”。

在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时,一定要讲策略,转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联想、想象也同样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阅读中的情是从句子中、词语中理解出来的,并不是强加进去的。如果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领会到著作中的丰富含义、作者的情感、所表达的思想,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所碰撞,那么就达到了目的了。如引导学生阅读《格列夫游记》、《海底两万里》、《鲁宾逊漂流记》这类著作时,让学生对书中的奇妙的故事情节展开讨论,并设置情景,让他们体验如果是自己身处文中主人翁的位置,会怎样?文中的这些人物体验,是从何而来的,作者是如何想象到这些情节的?通过简单的引导就把学生带进这些著作之中,他们会不由得边思考边寻找答案。在阅读《名人传》、《骆驼祥子》、《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些著作时,要先教会学生“前言”,即先了解作者,再去了解内容,因为作者在自己的著作中,或多或少都是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的,了解了作者再去读文字,你读文字的起点就比别人要高,看问题也就更深刻。

二、重点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曾经在我的教学班进行过不止一次的调查,问学生们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籍,特别提出对于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态度如何?

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经典文学名著的语言、结构,枯燥、晦涩,让人不易读懂。提不起自己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作引,自然少有人问津了。也有部分同学认为不读经典文学名著的原因在于学习压力过重,学习任务过大,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还有小部分同学认为名著内容与现实理想不大,不够亲切,因而不喜欢去阅读,感觉它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而在国外的母语教育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并在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典与创新的关系。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均证明:不管学习何种语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经典阅读,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概莫能外。

经典作品犹如一棵棵大树,繁盛的枝叶过滤着浮躁、平庸、虚无的沙尘,深茂的根系汲取着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营养。让学生认真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丰富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让这些作品所展现的崇高境界,帮助孩子抵抗丑恶与残暴,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也获得对于古典美、现代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去提升自我,创造世界。

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经历阅读经典作品的洗礼而离开了学校,不仅会给人生带来缺憾,而且很难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诱惑,也无法充满自信地吸收来自不同背景文化的精华。

经典何以成为经典?名著何以成为名著?那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经过了岁月的刷洗,经过了不断的误读和矫正,已经具有了闪亮的金属内质和公认的权威性、知名度。无论创作的艺术手法,作品内容的丰富典型,作品思想的深刻博大上,它们都具有无可批驳的地位。因此,我们不仅要读古典文学名著,也要读现当代的文学名著;不仅要读中国的文学名著,也要读国外的名篇佳作。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限于兴趣、耐性、接受力,往往会遇到一种阅读屏障,越过这一层,海阔天空;若不能突破,便觉索然无味,勉强应付三两页便丢弃一旁。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95-01

在学习文学名著时,学生对含义深奥、内容较多的文学作品不太感兴趣,而在交流心得体会时,学生的讨论过于拘谨。针对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阅读前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拉近学生与文学名著的距离

有的学生对文学名著不感兴趣,原因是文学名著与现实生活存在距离,学生在阅读时感到吃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拉近学生与文学名著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根据文学名著的内容,寻找一些与文学名著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情况,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和重组,制作教学课件。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学习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拉近学生与文学名著的距离。

以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水浒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拳打镇关西”的视频,文学作品经过再创造,重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生动形象地将“三拳”的过程展现出来,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很快就能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拉近学生与文学名著的距离。

二、阅读时培养学生的摘抄习惯,有效积累知识

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读一次忘一次”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学会积累知识,养成摘抄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如采用硬皮笔记本进行摘抄,以便长期保存,鼓励学生为摘抄的内容设计精美的版面,可以增加图案、色彩等,这样做能够调动学生摘抄的积极性。其次,摘抄的内容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只要学生认为有积累价值的词句、段落、篇章都可以摘录下来,还可以对所摘抄的内容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定期检查或批阅学生的摘抄本,对学生摘录的内容做出评价。

以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水浒传》为例,有的学生摘抄的内容是:“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同时对这段话做了点评:“几经搏斗,老虎威风渐减,最后如何被武松按住,如何挣扎,如何被武松打死,文章写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教师在审阅时可以对学生的摘抄和评价给予赞扬。通过以上做法,学生对《水浒传》中精美的段落进行了积累,教师对学生的摘抄行为进行了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阅读后开展读书交流会,培养思维能力

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教师既要对阅读过程进行总结,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提高学生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读书交流会要定期举行,教师要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点,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如全班学生围坐在草地上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交流看法。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西游记》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会说:“猪八戒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勇猛战斗。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实善良的人。”有的同学会说:“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经常搬弄是非,贪恋女色,自私自利。”在讨论中,学生对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需要教师坚持引导才能有所成效,教师的坚持引领能够坚定学生的意志力,克服阅读文学名著时的焦躁心理。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篇7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由浅入深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

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要想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分析初中生身心发展实际,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这样能够缓解名著阅读的困难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因为是刚步入初中阶段,心智各方面还尚未发展,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篇幅较短、语言通俗且是学生具有兴趣的名著,像是《海底两万里》这一类新的名著就十分符合学生需求,毕竟“怪物”二字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实现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为此,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创新设计,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尽办法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进步。教师可以从简单入手,让学生逐渐爱上名著,爱上阅读,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让学生去阅读名著,跟学生自己要去阅读名著,这是两个不同的状况,核心区别是学生的内在动力不一样,如果学生对阅读名著是不感兴趣的,他们的阅读效率就会一塌糊涂,不仅仅浪费了时间,还对学生身心造成了摧残,这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情景。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和影响,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喜欢阅读名著,这样才可以影响到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结合多媒体技术创新名著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其是新课改背景下常用的教学手段,具有集图文、音乐、动画为一体的优势,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展示出一些晦涩难懂的名著阅读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文学素养得以发展。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西游记》名著教学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陈列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同时对其性格、物品、标志性特征进行简单概括,这样就能让学生对其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价值,积极借助这一方式来对名著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保障名著阅读教学活动质量和效果。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可以大大提升我们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这种技术,最重要的是树立信息化的教学意识,并将这种现代化的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也学会借力,学会借力工具,提高阅读效率,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人文素养。

3巧用课堂剧创新名著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名著阅读内容来为学生编成课堂剧,然后让学生进行情节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在体验中更好地领悟名著所表达的意义以及思想,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名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水浒传》名著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截取某一段电视剧来进行播放,然后让学生按照生动的电视剧来进行再一次的情境演绎,通过这一方式来呈现出一节课堂剧,这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能得到明显提升,另外还能让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不同人物心理以及情绪,产生想要继续阅读的欲望,促使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活动有序地实施下去。凡是有乐趣,学生就会愿意参与,相反,没有乐趣学生就不愿意参与,教师就是要巧用课堂剧创新名著阅读教学,增加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篇8

一、必须突出学生阅读主体,尊重学生阅读个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要么重视不够,对课外名著阅读缺乏组织和引导,对学生的阅读放任自流;要么责任心和功利心理过强,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结果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外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既要有所作为,又不可矫枉过正。首先应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把阅读还给学生。教师在整个阅读活动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只能对学生在阅读中提供一些帮助、引导、服务。其次是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教师应理性放手,“关注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多维”阅读,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的时间和交流互动的空间,启发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自己完整地阅读名著,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审视、探究名著,用自己的智慧修筑一条时空隧道,走进作者和名著中的人物的心灵世界,对作品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必须树立“三年一盘棋”的思想,全盘规划,化整为零

语文高考由我省自行命题以来,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始终没有停止过,“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导向十分明确。名著阅读不管是为了高考这个功利目的,还是真正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平时不读书,高三抱佛脚”是绝对行不通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文学名著阅读,应该牢固树立“三年一盘棋”的思想,全盘规划,化整为零,根据教材制定阅读计划,把三年要阅读的总量分解到每个学期,每个学期阅读1到3部不等,不给学生阅读压力过重的感觉,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如阶段计划要完成的内容列入相应的考试中),不折不扣地按照要求阅读,持之以恒,最后必然达到积跬步至千里的目的。

三、必须讲究教学策略,注重阅读指导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注意保持阅读热情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倾向。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心理上处于愉快和进取的状态,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变阅读为“悦”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是落实文学名著阅读目标的前提。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把兴趣化为持久的动力,我们在指导阅读时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抓住学生阅读的心理,参与学生的阅读。可以通过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点评精彩片段或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课和讲座,让阅读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引导学生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感受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丰富的生活和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2.教师要讲究教法,注重阅读教学效果

要更好落实阅读计划和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讲究教法,上好名著导读课。

(1)梗概感知和片段探究相结合

在阅读原著前先阅读导读文章,了解故事梗概,人物关系等内容,对整部书的内容整体感知,构建起一个人物和故事框架,可以避免读到后面忘了前面等情况,提高阅读效率。对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则进一步鉴赏探究,通过感受小说形象,品味典范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使学生在探究中陶冶性情,获得独特的感受和审美体验,增强和保持阅读的热情。

(2)观看视频和阅读文本相结合

影视剧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把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与名著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使名著阅读气氛变得轻松,增强了阅读兴趣,同时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故事情节,提高阅读效率。

(3)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学相结合

文学名著阅读有一定难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给予适当点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但是,整个阅读过程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要把好度,不要大包大揽,代替学生读书,滋长学生的惰性。

(4)阅读与练习相结合

学生的阅读动力主要来源于考试的需要。在落实阅读教学时不妨利用这个“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地设计一些练习辅助阅读,达到督促和巩固两不误。

3.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是要“授之以渔”。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教学生如何查阅资料解决疑难。其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积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着眼点。习惯养成前,学生阅读总是很被动的,教师要健全导读机制,帮助制定阅读计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阅读环境,保证学生的足够的阅读时间,经常举行阅读活动和总结阅读成果,让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在被动阅读中找到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慢慢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篇9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语文教学成长教育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年的探索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有一定的作用。

一、巧用教材,悬念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兴趣的钥匙。比如我在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我以这样方式导入:“七百年前,在一处名叫黄泥岗的松树林里,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抢劫诈骗案。其涉案金额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作案手段之奇堪称一时之绝。然而七百年过去了,当初的主谋依然还得到人们的称颂,参与的案犯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今天我们把这件案子再翻出来,拿到阳光下,看个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把故事转换成案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用破案的方式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接着抓住一个“智”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同学们,这么高明的作案手段,可见其“智”不小,所以课题名为“智取生辰纲”。那么,作案人‘智“在何处呢?被劫人是否无“智”呢?下面我们来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一连串的设问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借用媒体,营造氛围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有许多是可以被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就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采用了播放《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的形式导入课题,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家校联手,课外积累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资源,与家长联手,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这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当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到书店精心挑选书籍的时候,在墨香四溢的环境中,徜徉在《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的美妙天地中,与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罗贯中亲切交谈,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欲罢不能;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促m孩子的心灵、人格和情感正常地发展。家校合作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数量显著提高,而量的积累必然带来质的飞跃。

四、班级阅读,交流骈进

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磨练他们的阅读意志,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实现名著的“悦读”。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我要求学生学期始每人上交一本名著充实班级书香园地,这样每位学生就可以读到几十本名著。每周进行一次名著阅读心得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活动设计可以是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如“走近孔子”、“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向你推荐我喜欢的名著”等,专题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读书、查阅资料、积累,最后,全班交流读书成果;也可以是组织专题的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涉及作家、作品、人物、情节及按情节猜人物等题目内容;还可以是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读书视野,使学生在交流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想。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为了让他们一直保持这种兴趣,我还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1、扩大阅读量。阅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超越自身经验局限,体验更多的美与智慧的精彩和丰富。这不仅能增长见识,提高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更好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增强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使学生一直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2、加强信息交流和文化熏陶。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如时事新闻、科技发展、重大活动、身边变化等,经常就这方面内容进行交流。同时,要注意文化的熏陶作用,引导孩子多读古典名著。

(二)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

利用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时,符合时宜的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赏识,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课堂里应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讲得太精彩了,一定看过很多名著”不错,你比刚才进步多了“你的观点与众不同,肯定读过很多书”“你真的很有创造性,连老师也没想到,你一定在课外书中吸取了很多的精华”……真诚的赞美,细心的呵护会进一步促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闪耀,使学生的口中不断飞出鲜活的富有灵性和创造性的语句,他们在课堂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后,会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名著的阅读中去。

(三)将名著阅读与学生成长教育紧密结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对他们的教育至关重要,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会让他们做出超出常人的行为,而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又很薄弱,尤其是初中学生,正是青少年时期的黄金阶段,法制教育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延伸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我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又一次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中我利用前面把故事转化成案件的模式设置这样的导语:“前面我们讲到,涉案主谋和他的同伙七百年的今天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吧,晁盖等人“智取”了生辰纲,真是大快人心,同学们,如果在今天,你们赞成他们的做法吗?(赞成的和不赞成的罗列自己的理由,充分辩论,在辩论中让思维碰撞出火花。)”通过辩论,让学生了解在现今的法治社会应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荡涤灵魂,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究才能让“兴趣”这颗种子深深地扎在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聂红珍:《谈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课程资源,2014.)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篇10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兴趣课堂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42-02

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里提出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建议》又接着说道:“这些要求相对于目前的语文学习现状还只是一个理想。”所以要想把这个理想变为现实,教师必须进行不断地研究,长久的实践。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时期,他们需要了解社会,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这就需要阅读。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完善自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有责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让其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在阅读中浸润心灵,启发智慧。

阅读名著是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就好像在与大师们一起携手共游。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可以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有益于学生审美品位的提升,良好语感的形成,以及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学生阅读的认识程度也不断提高。随着阅读活动的深入推进,名著已经开始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课堂,走进考场,使得名著阅读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但是,尽管人们都意识到名著阅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然而,学生们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很少,课外真正经常阅读的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乡镇中学的学生,这个问题更令人担忧。笔者自毕业以来一直从教于乡镇的中学,发现学生们对名著的阅读大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每次上一些名著作品的课文,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黛玉进贾府》等,给学生讲到书中一些其他的人物或者故事情节,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在此之前他们对这些故事都是很陌生的,绝大部分的同学没有阅读过有关名著。对中国四大名著了解的情况尚且如此,那对一些外国名著的了解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造成学生阅读减少的原因

1.缺少阅读时间

乡镇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身心俱疲,根本无暇顾及课外名著的阅读。再者,名著通常篇幅较长,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阅读,且考试中分值不大,因而许多学生就不愿浪费时间去阅读名著。还有些学生为了缩短看名著的时间,喜欢阅读名著的缩写本。表面看来,阅读了名著,实际上只浅略了解名著的表面,并没有真正消化名著,此种阅读方式也不该提倡。

2.缺乏阅读的兴趣

当走进书店时,你会发现,在名著书架前看书的人并不多,且往往时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而中学生扎堆的地方主要都是一些小说。这些小说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学生通常感兴趣的就是文章的趣味和情节。而文学名著对读者的欣赏力和理解力要求较高,对于大部分文学功底还不够深厚的中学生而言,思想深刻的名著大多晦涩难懂,因而对阅读名著就失去了兴趣。使名著阅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受到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当今社会充斥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没有人愿意稳下心来慢慢品味咀嚼长篇著作,大都喜欢快餐式阅读。在“快餐文化”的漩涡中,一些青少年也跟着浮躁的风气走,不愿读长篇著作,喜欢阅读时尚文章和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这样的阅读方式缺乏根基。长此以往,令人担忧。阅读网络文章与阅读纸质版板文章阅读效果差距很大,阅读纸质版名著才能慢慢咀嚼语言、体会形象、品味意境。从现状中不难发现,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值得让人深思。

开展名著阅读,就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与文字展开对话,感受艺术魅力,享受阅读乐趣。同时,在品读鉴赏之中,学生能够提升自我的理解与感悟,吸收名著的精华,从而在语文综合素养方面能够不断得到提升。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心灵沉潜于文本,丰富阅读体验和收获,达到“经典润心灵,书香溢校园”的美好境界。

二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是教师在教学探究中努力追求的目标

1.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解读文字背后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要在课堂上进行名著阅读的指导,就必须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安排具体课型。如名著导读课、阅读汇报课、评论赏析课等。

第一,名著导读课。顾名思义,就是在学生进行阅读前,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名著导读讲究多元化,对于不同类型的名著可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引导。例如,在导读《三国演义》时,先给学生播放了几集《百家讲坛》中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对“三国”的讲解,易教授善于提出自己的一些新颖的见解。他的讲座角度是从“曹操”出发的,对刘备几乎不提,并且第一集就讲什么借东风,气周瑜,空城计,甚至火烧赤壁都是假的,诸葛亮不应当称为军事家等,他能为学生注入新鲜的元素。时下也有很多人对易教授的观点表示不赞成。借此,笔者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讨论自己支持谁的观点。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步入“三国”圣殿。又如,在导读《巴黎圣母院》时,笔者先给学生观看几张电影《巴黎圣母院》中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斯的剧照,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几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学生兴致勃勃地猜想故事情节之后,再用精练的语言向学生呈现整本书的内容梗概。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个整体的感知,既为精品细读做好铺垫,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概括语言的能力。此外,在品读之前,还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家的生平经历有所了解。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于作者的写作视角,才能更好地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

第二,阅读汇报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汇报课旨在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提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收获,品出细腻情感,使学生品出精神内涵,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有些名著人物众多形象典型。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汇报课上分析人物形象。如阅读《水浒传》时,就让学生分组概括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宋江、武松、林冲等,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些名著意蕴深刻,如《伊索寓言》在阅读汇报课上,要求学生读后写出故事的寓意以及自己新的见解。在《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中,学生就写出如下寓意:(1)遇到困难时,不该轻言放弃;(2)尽力做某事却做不到时,可以放弃,有舍才有得。(3)要学会自我安慰。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写出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有些名著中有不少妙语佳句。如《论语》《孟子》,在这两部名著的阅读汇报课上,笔者让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及其喜欢的原因。阅读汇报课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的效果。

第三,讨论赏析课。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想学生读书收获大,就要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惑。

在讨论赏析课上,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也可用开展辩论会的形式。例如,提问:《水浒传》中女人的地位遭遇与《红楼梦》中地位的遭遇有何不同?刘备论武艺比不上关羽、张飞,论计谋比不上诸葛亮,好像没什么过人之处,为什么能让那么出色的人忠心耿耿地为他打天下呢?日本商界为什么掀起“三国演义”热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使学生阅读的活动更深入,参与更广泛,也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阅读的热情。

2.指导学生注重课后的落实和平时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