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护理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46

老年病人护理要点篇1

        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

        1.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1.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1.4退化表象

        (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

        2  护理

        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对待老年病人态度要亲切、关心、体贴、诚恳、言语温和。尊重他们,不要用床号代替姓名,不要勉强老年人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经常向他们讲解创建和谐社会奔小康中的成就,介绍报刊登载的关于社会上长寿老人的生活经验和防止衰老的措施,使他们既认识到衰老是一生中生理发展的必然过程,又懂得延长寿命的科学方法,从而对恢复健康树立信心。

        2.2生活环境护理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应安排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舒适安全、安静、防止各种噪声生活环境。夜间睡眠时,室内最好保持有弱光,以防夜间病人起床时发生意外。

病床应低些便于老年病人下床。地板应平坦、干燥、防滑处理、以防病人摔跤。病人床上被褥要轻,衣着鞋袜要适宜。   

        2.3个人清洁卫生老年人皮下脂肪减少,表面小动脉硬化,汗腺萎缩,分泌减少以致皮肤干燥、脆薄、有皮屑起皱纹,易于破损、干裂,而引起感染。故老年人每天应用中性肥皂擦洗皮肤,并给涂以油脂,受压局部给予按摩以增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对某些老年病人生活习惯较懒散,护理人员应协助和督促他们更换衣服、洗脚、剪指(趾)甲,注意个人卫生。   

        2.4营养与饮食护理牙齿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老年人常有牙齿脱落或有龋齿、咀嚼不便,应给予软食并应指导注意饮食的均衡。老年人基础代谢降低,运动量低于年轻人,每日的热量摄入应相应减少,蛋白质以豆、肉、鱼、蛋、牛奶等为主,脂肪供应以淀粉为主,并应多食含维生素、钾、钙、水果和蔬菜,钠盐入量每天不要超过10g。为增强肠腔运动机能,应给病人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食胀气的食物。在烹调方法上,要注意色、香、味,照顾到病人的口味,习惯和爱好。在进食时应指导病人细嚼慢咽,咀嚼时避免讲话,防止因空气进入而引起哽噎,每顿饭不要过饱,最好少食多餐。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老年人不利,嘱病人戒烟酒。   

        2.5适当活动老年病人因机体功能衰退,往往好静不好动,特别是住院时间较长的慢性病病人,在疾病恢复期,护理人员应劝导病人进行功能训练,宜根据病人的爱好,组织他们在室内外散步、下棋、打拳。并进行指导以增进其身心功能。对一些久病卧床的病人应经常给予被动运动,如更换卧位,活动肢体,以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和肺部呼吸通畅及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2.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反应不敏感,对疾病的痛苦反应不明显,有时病理改变严重,自觉症状轻微、不典型,在出现两种以上的疾病时,一种疾病有可能被另一种疾病所掩盖。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善于观察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注意病情变化。在询问病史时,老年病人由于耳聋记忆力差,而回答病史含糊、主诉不明确,因此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病情,协助诊断。

        2.7用药护理应根据老年病人的用药史,慎重用药,密切注意药物过敏反应,特别是对慢性病病人因为用药品种多、剂量大、时间长,加之本身肝肾的吸收、排泄功能减退,所以要特别注意药物过敏的发生。据统计老年人发生药物反应的人数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多,因此用药必须慎重,对老年病人可先给予略低于成人的治疗量,然后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药量,发现有药物不良反应时应立即报告。输液时应注意输注速度,并定时记录出入量,必须注意病人的心、肺、肾功能情况,防止发生肺水肿。   

        2.8加强预防保健及护理咨询老年人由于机体不同程度的衰老性改变,容易患病,故医护人员在病人住院期和出院后均应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使他们了解引起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只认识到有规律的生活起居、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和禁戒烟酒等对增进机体功能、防止动脉硬化的重要性,并进行预防保健知识的宣教,为老年人服务。

老年病人护理要点篇2

老年病人护理不同于年轻病人,老年病人的康复需要更多良好的护理。老年病人护理的重点应放在让老年人尽快的康复,尽量保持或改善机体的功能,让老年人能生活自理和保持身心健康。对于某些不可恢复的晚期病人,护理工作则可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痛苦。以上为老年病人护理工作总的指导原则。现对一些实际工作中护理方面的体会介绍如下:

1对老年病人精神和情绪变化护理

老年人患病后多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表现为情绪急躁、易怒,或悲观失望、精神状态差。护理工作更要耐心细致、体贴和周到,要得到老年人的信任和合作,就要从言语态度、操作手法的掌握上下功夫。要熟悉老年病有并发症多、病情多变和错综复杂的特点,故观察要严密细致。老年人的主诉往往不多且出现晚,因此通过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和妥善处理尤为总要。

2对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老年人患病后食欲更差,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在护理时预防和妥善处理以上问题关系到老年病的预后。因此,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并根据医嘱即时给予补充营养物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并发症,如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并发肺炎,卧床不起的病人易发生血管栓塞症等。为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是老年病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血管等是并发症最易发生之处,加强以上器官的护理对老年病人尤为重要。

3对老年病人用药期间的护理

保证给药途径的畅通,严密观察老年病人用药时易出现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采取措施预防胃肠道用药的反应,合理的应用和保护好老年病人静脉血管以保证用药。

4对老年病人其他方面的护理

大小便失禁在老年人患病后容易出现或加重。为此,护理时应创造条件方便老人大小便及便后保持会清洁干燥。更应注意的是,随着老年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其中脑、心、肺、肾及骨骼肌肉最为常见,应注意维护其原有功能和改善已受损的功能。加强康复期老年病人功能锻炼,使其能生活自理。

5对老年病人进行卫生保健宣教

老年病人护理要点篇3

【关键词】门诊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精神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8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心理健康。目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充分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可以有助于医护人员顺利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指导病人主动配合治疗,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1]。本研究现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老年病人3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对症治疗等处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老年患者,共300例,其中男161例,女139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2.7±6.2岁,治疗时间7-14天。对所有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和谐护患关系,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治疗的时间。

2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当一个健康的人患某种疾病后,首先发生了由健康人向病人角色的转变,这种转为病人角色的过程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较年轻人更加明显。主要是由于老年病人对疾病的适应能力较弱,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患者自身战胜疾病的能力逐渐降低,而且多数老年患者的疾病多为慢性病,病程长,治疗过程较为复杂;老年人患恶性疾病的概率较高,治疗恢复较差,死亡率相对较高;这些均可成为造成老年患者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的诱导因素[2]。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①恐惧、焦虑[3]:老年患者的疾病通常为慢性病、恶性病,病情严重,恢复时间较长,老年患者通常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加之随着与有相似病史的病友交流,与他人对比,往往导致心理恐惧焦虑,加重自身的病情。部分老年患者害怕病情反复,患者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害怕自己病情加重,天天处于恐慌的状态。②自卑、压抑[4]:老年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后特别是得知自己患者较重的恶性疾病后,心理上一时间难以接受;部分患者大小便不能自理患者,与之前的健康生活相比,患者出现强烈的心理落差,造成心理失衡甚至心理扭曲,患者渐增悲观失望的心理、情绪出现低落,造成身体日益消瘦、长期营养不良等,自卑、压抑心态日益严重。

3老年病人护理体会

已有研究表明:健康的人患病后心理状态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不同的人由于性格、气质、职业以及生理状况的差异,导致不同的人生病后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病人战胜疾病的康复过程除了与治疗过程密切相关意外,护理工作也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护士是医院中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护士向患者传播健康教育的知识,提升护士的自身素质,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教。因此,在针对门诊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患者伴随疾病发生发展的情绪变化,疏导患者的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重视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宣教[5]:门诊护士以饱满的热情接待患者,热忱为患者服务,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观察并掌握老年病人内心的变化,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正确的心理护理有时甚至比药物治疗更加有效,这就要求护士细心耐心、温和诚恳的对待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反应比较迟钝,部分患者听力下降、接受能力差,护士应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给患者带来安全感和战胜疾病的希望,消除患者内心恐惧的心理状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首先取得的老年患者的信任和合作是开展心理护理工作的基础。老年患者通常爱唠叨,主诉多,护士应对其进行耐心的语言安慰,真诚的关怀病人,使老年患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6]:老年患者往往情绪低落,性格孤癖,睡眠质量差。护士应对患者耐心的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治疗康复的过程,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以及指导手术患者术后进行必要的功能性训练,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心理指导应贯穿患者整个康复过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士应在具备扎实的护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学习护理心理学,充分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对老年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7]。综上所述,加强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有助于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金香兰.浅谈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1:113.

[2]宋书兰,李琦珂.老年病人的心理辅助治疗[J].中国校医,2012,6(11:873-874.

[3]王骞卉.老年人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2:24.

[4]任凤英.护理哲理引入知识型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35:3332-3333.

[5]余琼华.当代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策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0:13.

老年病人护理要点篇4

关键词长期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状态;护理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观完善以及现代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老龄化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的主题。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因他(她)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习惯,从而造就了多种心理特点。我科是以收治老年慢性病为主的科室,且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住院患者较多。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早日康复,成为临床广为关切的问题,这就要求护士针对老年患者不同心理特点及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因此,保持老年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我科对长期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老年人的身体变化

老年患者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体素质、心理状态、体内各脏器以及感觉器官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表现为感觉迟钝、行动受限、思维及记忆减退、血压增高、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夜尿增多、排尿困难等。有的甚至出现心慌、心悸、心律失常等一些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在我国,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前五位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老年人患病的特点病程长、恢复慢且致残率高,受心理-精神因素的影响明显,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综合医院内老年住院病人心理障碍的患病率高达60%。同时由于老年患者生活渐失独立性,经济、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导致老年人顾虑多,遇挫易怒,常有孤独感和被抛弃感,身心难以忍受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

2老年患者的心理表现

老年人有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早在1987年对家庭老年人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年人不愿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疾病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统症状。一旦患病严重,就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影响疾病的康复。异常的心理状态的产生与年龄有着明显的关系;年龄越大,发生异常心理状态的越多越重,这可能因年龄越大,机体自身抗病能力相对减弱和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相同疾病与年轻人比造成的损失较重和较多的功能紊乱,因而轻易产生异常心理状态。老年病人中,异常心理状态以焦虑、情绪易激动、抑郁、恐惧不安;神经衰弱、高度健忘、老年性痴呆,孤独和寂寞感多见,患者表现为:依赖性增强;性格固执、多疑,这可能与老年病人大脑皮层退化、萎缩、机能下降有关。就异常心理状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而言,多与医护合作欠佳或不合作。因此,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细心观察与照料,诚恳交谈,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以便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之配合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身体早日恢复健康。综上所述,要提高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就必须重视调理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重视心理护理与指导,使老年人身心尽可能处于治疗的最佳状态。

3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老年人随着机体的生理性老化,焦虑、孤独感和无价值感的产生,情绪变得幼稚,像儿童一样稍有照顾不周和不顺从他的意愿时就生气。他们最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被尊敬。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而性格的改变,大多是外界原因引起。由于长期住院与亲人的沟通交流较少,得到的关怀也较少,加上住院环境使得患者几乎与社会环境脱离。因此,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尊重、倍加关心老年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针对老年人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护理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

3.1焦虑、恐惧心理

3.1.1相关因素

焦虑、恐惧心理与环境改变、人际关系的陌生、健康知识的缺乏、慢性病程,迁延不愈、自理能力缺陷、活动能力下降等有关,从而产生精神的高度紧张、感觉过敏,惧怕死亡。

3.1.2护理目标

患者能感觉和说出恐惧、焦虑的感觉及对疾病的影响;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所认识;尽快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

3.1.3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从病人进病房即开始。责任护士主动热情与病人打招呼,搀扶病人坐到床旁,并帮助整理用物,亲切自然地介绍病房环境、休息时间,入院须知、管床医生、责任护士和相关疾病知识宣教等。立即帮助病人建立病友关系,介绍同病室病友,向家属了解病人病因所在、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做好入院后心理护理打下必要的基础。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接触中,可使老年病人感到受尊重、受重视,把焦虑恐惧的心理转移为积极行为中,解除心理负担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

3.2依赖心理

3.2.1相关因素

依赖心理与自理能力部分丧失、老年人价值感丧失和孤独寂寞等有关。致使患病后不能照顾家庭和得到家庭成员的过度保护。

3.2.2护理目标

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适应患者角色,且能够参与自我护理。

3.2.3护理措施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尽快适应环境和患者角色,加强生活护理,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怀、细心的照料,并从心理上、精神上关心鼓励他们,使他们从心里感到身心舒适。①向患者说明活动的重要性,介绍患者的病情,鼓励其在护士的监护下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并说明不活动的危害。②鼓励家属一起参与活动,帮助患者重拾信心,同时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对家人的重要性。提供给患者探求和改变应对方式的机会,鼓励患者行为的转变,如自我护理。

3.3抑郁、悲观心理

3.3.1相关因素

①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使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②因长期住院得到的家庭关爱减少,悲观失望,消极对待。

3.3.2护理目标

使患者能表达悲观、缺乏信心的原因及时使患者摆脱消极心理,对治疗产生信心,并能参与制定护理计划。

3.3.3护理措施

反复耐心的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现代医疗技术的提高,强调治疗目的和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关心体贴患者,帮助患者表达出此时的感受,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讲解慢性疾病通过治疗得到控制后可以正常的生活,在交谈中注重语言的艺术、平时的称呼,并且多关心、多问候。同时与家属能够及时沟通,一起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尽量抽出时间陪伴老人。鼓励患者与病友交流沟通,相互回忆往事,得到精神支持。注重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与患者一起商讨选择最佳护理措施,并请经过治疗已好转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思想顾虑,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地创造“陪伴”条件,与病人聊家常,关心爱护患者,让他感受到生存的价值,生活乐趣。

3.4自尊心理

3.4.1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不当,环境与角色的改变。

3.4.2护理目标

使患者能说出自我存在的价值,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得以满足。

3.4.3护理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要言行举止得当,视患者如亲人,注意称谓、语气,避免使用带嘲讽意味的语言,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人格,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对他们的关心,尊重,并且不嫌弃他们,使患者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热情帮助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业务操作技术,处理好治疗中的每一个环节,对特别敏感者,可由他选择自己最信赖的护士为其治疗。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根据其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施展、发挥,陶冶情操,让患者找到自身的价值,有成就感。

3.5固执、多疑心理

3.5.1相关因素

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缺乏了解;老年人生理性改变所致,与医务人员的语言、暗示有关,长期住院与病友间造成人际关系的摩擦。

3.5.2护理目标

患者能够理解有关的病情、治疗和预后。患者能够克制自我,配合治疗,服从护理,并与病友能和睦相处。

3.5.3护理措施

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相关知识,尽量把同一种类型疾病的患者安排在一起。有些患者敏感性较强,易产生多虑和多疑。他们对每天每次的口服药共有多少粒、什么颜色,哪种颜色的有几粒,都非常清楚。如遇改药,在发药过程中,一定要耐心、细致的解说清楚,必要时我们还需要医生配合我们一起解释。对实行保护性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言行举止,避免造成医源性损害。恰当解释疾病的发病过程、特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保持心情舒畅,服从治疗和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尽量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感到身心舒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赖,消除患者的疑虑。对多疑的病人的异常行为,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除宽厚和谅解外,要主动关怀、体贴,对病人忍让关心可使其平静而改变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劝慰长期住院患者,与病友间应态度和善,以宽容之心对待人和事,长期生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也会滋生亲情,应相互帮助、扶持、鼓励。

老年病人护理要点篇5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18-02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各大医院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是医院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由于老年人身体衰老、疾病缠身以及经济、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导致心理失衡。经分类解析,归纳了老年患者的心理表现。实践证明,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是影响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并探讨出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相应的调理对策,疗效满意。[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内科2006年~2010年期间住院的59岁以上的老年患者900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96例,女304例;普通老年患者445例,在职老干部患者87例,离退休老干部患者317例,孤寡老年患者51例,疾病分类见表1。

1.2方法:本组采取随机按住院号奇数为分析对象,经临床观察、访谈等方式,针对患者不同的社会地位、心理变异特点与疾病关系,进行解析,探讨有效的调理对策。

2结果

从表1、表2归类分析,心血管病人以心情急燥易怒,焦虑紧张的心理为多见;呼吸系统慢性病患者以忧郁悲观,自卑疑心的心理常见;肿瘤患者以恐惧绝望、忧郁悲观的心理尤胜;孤独心理多见于孤寡老人;怀旧失落心理多发生在离退休患者,而在职老干部患者常以指令依赖为多见。

表1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与疾病关系(例)

表2不同社会地位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例)

3护理对策

3.1焦虑紧张的心理的调护:由于每个患者引起焦虑紧张的原因、程度不同,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使他们信赖医护人员,把心里的焦虑问题倾诉出来。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其次,耐心向患者解释有关疾病的发病原因、机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和疾病转归过程。必要时根据病情给予镇静剂。[2]

3.2怀旧失落感的心理调护:怀旧失落感患者,特别是离退休老干部,喜欢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和业绩,当某种愿望不能实现时,容易诱发他们的怀旧心理,回想在职时的情景,感到生活中缺乏精神寄托,而产生极大的失落感,遇事稍有不顺心,便会大发脾气,严重的影响身心健康。[3]在护理上一是要诱导启发,人总是要老是自然规律,树立“老有所用”思想。二是要注意言行和礼貌,称呼要恰当。三是安排病床时,尽量避免和在职干部同住。四是在治疗护理时,多关心体贴,尽量给予方便,充分体现其温暖。

3.3指令依赖的心理调护:这种心理状态的患者,一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缺乏某些生活自理能力,不愿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检查治疗,甚至要求周围的人及子女百依百顺。对这类病人主要是启发疏导,指出不配合检查治疗,将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动员和协助他们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相应减少其优越条件,以促进机体康复。[3]

3.4孤独心理的调护:部分患者由于丧偶、丧子、“空巢”等生活事件,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带来影响,有些老年人长期过着孤独生活,环境造成其性格孤僻,冷漠寡言,忧郁自卑的个性,严重影响疾病疗效。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及责任感,并视其如亲人。安排病房时,既要考虑单人病房的寂寞,又要避免与儿孙满堂的同住而诱发伤感。同时,要经常与他们交心,并与他们的亲朋好友及单位联系,让其感到大家庭的温暖,为身心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我们要仔细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等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心理信息的方法,在于直接与患者交谈或与其亲友交谈,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也可采取心理问卷进行调查,从患者回答问题中了解其心理反应。我们应充分理解老年患者的这种心理,同时适当、适时安排家属探视,使其性格开朗化,从而激励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

3.5忧郁、悲观、疑病心理的护理:这类病人绝大多数患有呼吸系统慢性病,且反复住院,身心健康受到较长时间折磨,怀疑自己患了绝症,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首先,要耐心向病人解释,诚恳地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让其看到治愈的希望。其次,及时传递治疗信息,对患者进行启发疏导。也有些老年患者忧郁,悲观,因其机体器官的机能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的感觉,对家庭、子女特别留恋,患病后深怕子女嫌弃自己,故烦恼、焦躁。住院后,一方面子女不在身边,另一方面又离开了自己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既担忧自己的病情及生活习惯等问题,又疑虑久病床前无孝子,经常是坐卧不安、心神不定。对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较敏感,希望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应鼓励病人克服内心的忧郁,促进疾病康复。[5]

3.6恐惧绝望的心理护理:多见于肿瘤和危重抢救病人,因意识到生命将要结束,常常表现出悲痛绝望,或因难以忍受痛苦而产生轻生念头。医护人员要尽量缓解病人痛苦,要同情和体贴病人,并正确运用“语言”对病人进行引导和启发,消除顾虑,严守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造成人为的紧张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剖析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异特点,按不同的心理活动,有针对的开展心理调护,是药物治疗和躯体护理必要前题。护理人员通过言语、情感和行为去改变患者的感受、情绪和行为,从而消除影响病人康复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灵活运用上述心理调护对策,有效的改善病人的身心障碍,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但从现实情况来分析,心理变异的护理,不能单一的成为一种模式,它既有社会的作用,又有个体易感性及耐受性,因此,导致了老年患者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同时,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环境、文化水平以及职务高低,在给予他们的治疗操作、生活护理、基础护理等我们都一视同仁,遵循凡是患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任务的宗旨,尽心、尽力、尽责,时时体贴关心他们,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对老年患者护理要抱以同情心、耐心,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在生活上给予鼓励,使老年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心。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性格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于之章.现代老年病学[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2003,15-16

[2]刘红.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杂志,2006,3:83-84

[3]王琳.邱玉崇.病人的心理分析与研究[J].中华临床护理杂志,2003,14(7):2039

老年病人护理要点篇6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中医护理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7-01

为了给老年人健康的体魄以及高质量的生活,使它们能够安心、幸福的度过晚年生活,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的,就必须要就我们能够时刻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以及患病是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克服自身以及外界所带来的不便,提高他们对于生活的自信心。为此,本文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临床中的护理做了相应的分析,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临床的中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结局方法,以便患者更好的得到护理。

1老年慢性病现状分析

有关研究表明老年患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数正逐年上升,并且老年人患慢性病的几率也越来越大1。虽然在不同地区、不同地点的老年人患病情况有所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概率始终维持在65%-85%之间,由此可知中国的老年人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疾病危害,另外,从有关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经济状态以及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老年人患病的概率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在经济比较法发达的城市地区,由于人们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较高,因此老年人对于自身的护理理念较为普遍,因此老年人患病的状况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城市生活的节奏快、压力大,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心理上都存在不同的障碍问题,此外,有关调查显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老年人出现慢性病的多为男性,而女性患者相对较少2。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由于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大多数老年人对于自身的状况并不十分在意,因此常常导致老年慢性病的发生,并且一旦老年患者出现慢性病,往往由于治疗及护理的不及时,而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并且在农村中,男性患者也出现了类似于城镇中偏高的现象,综上所述对于老年人患慢性病的状况不容乐观。

2老年慢性病特点

通过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我们发现老年慢性疾病也存在着一定的临床特点:症状不明显、起病隐匿不易发现老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细胞、组织的代谢能力下降,各个器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对于外界环境的刺激的敏感性下降,因此当患者患有慢性病时,由于自身耐受增强,并无明显的现象产生,因此造成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的忽略,直至病情加重才引起注意给患者造成严重损伤3。病情发展迅速由于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免疫细胞及组织的活性减弱,因此患者一旦护理疏漏,极易导致病情加重,并且治疗困难、恢复缓慢。例如高血压等疾病,老年患者的心血管及其脆弱,若患者的在临床中护理不当或受到较大刺激,极易诱发脑出血而导致死亡。多种疾病并存,治疗缓慢病程长也是老年慢性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

3临床护理

3.1心里特点及护理。大多数老年患者在患病时都表现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缓慢等现象。并且患者由于认知功能缓慢,对于外界的反应较慢,造成沟通困难,极易导致患者的自卑、孤独等心里的产生,同时患者自身的疾病所影响,常表现出易怒、焦虑等现象。因此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应注意:①入院心理护理。由于老年患者刚刚入院,对于自身状况以及外界环境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极易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在护理师要注意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及时的与老年患者保持沟通,尽量满足老年患者的合理要求,以减轻患者心里负担,使患者能够尽快的习惯医院的生活。②对于为重症状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因此在护理时要注重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以及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4。③患者的恢复期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及时帮助患者进行各项的恢复训练,因此在护理过程中由于训练的强度较大,患者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告诉他们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树立自主训练的心理。

3.2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具有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危害性小的特点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5。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可为老年人提供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提供饮食养生、精神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中医知识,便于患者的自身调理。同时安排中医指导、及传授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以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老的老年人。其主要的方式通过患者的自身调理,以达到防止慢性疾病的产生,具有关资料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4结语

对于老年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首先患者自身应重视自身的身体状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咨询中医的护理建议,以便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家属及其家庭作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应及时的观察老人的健康状态,保持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避免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障碍负担,这对与老年人的自身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家荣,陈艳.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09,28(4):13-15

老年病人护理要点篇7

【关键词】老年护理病房患者;心理特点;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3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81-0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维、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老年人对护理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抓住老年人心理特点,做好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住院时间长,住院期间易产生不良的负性情绪,本科是老年护理病房,日常家属探望时间较少,老人每天面对的是医生、护士和护工,因此通过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正确评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的放矢的护理措施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通过我科老年护理病房2012年1月至7月住院的40例老年患者心理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显著成效。

1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老年护理病房2012年1月至7月住院的4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73.4岁;全部为意识清醒且对答切题的老年患者。

2方法

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护理、治疗、健康教育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等途径来了解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并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3结果

40例老年住院患者出现的心理特点可归纳为五种类型:焦虑、恐惧型13例,占32.5%;孤独、抑郁型11例,占27.5%;自卑、自弃型8例,占20%;失落、多疑占6例,占15%;偏执、暴躁型2例,占5%。针对不同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干预和有效沟通,我科40例老年患者中87.5%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提高了患者治疗的积极性,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老年生活。

4讨论

4.1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4.1.1焦虑、恐惧焦虑、恐惧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人到老年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经济窘迫、慢性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这些常是老年人焦虑、恐惧的主要原因。他们会对自己的疾病过分担心,怀疑是否得了不治之症,同时由于住院时间长,疗效不甚满意,会出现情绪波动,造成不必要的恐惧感,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等以致食欲减退、睡眠差。护理:主管医生和床位护士应在患者入院时热情介绍自己,耐心、细致地做好入院宣教,介绍一个病房的病友,尽快让病人熟悉病房环境。护士应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健康状况,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可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依赖感,使护患关系和谐发展[4]。帮助老人分析焦虑、恐惧的原因,热情回答老人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指导老人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理解老年人的焦虑、恐惧心理,鼓励和倾听老年人的内心思想,真正从身心去关心老年人。

4.1.2孤独、抑郁老年人离退休后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下来,一时失去了生活目标,精神上减少寄托,容易导致孤独、空虚、寂寞,无价值感等空巢综合征,加快老化过程[5]。老年人由于患有各类慢性病以及退行性病变,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子女不在身边,有的丧偶独居,有的虽然和子女住在一起,但是由于子女忙于工作而对老人照顾不周,种种原因使老年人产生了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老年抑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老年人抑郁护理工作刻不容缓。护理:医护人员要经常关心体贴老年人,利用一切机会与老年人多交流,可以聊聊家常,谈谈过去的生活与工作,使老年人尽量忘记自己是在医院。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充实精神生活,消除孤独失落感,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6]。在病情许可下鼓励患者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如读书、看报、下棋、散步、听音乐等,可以解除无聊乏味的医院生活,如果患者病情不允许需卧床休息,我们可以与患者做床边交流,及时发现心理变化,通知家属多探视,消除孤独心理。

4.1.3自卑、自弃多见于病情较重,疗效不佳或病情反复者,老年人会怯于与人交往,孤独地自我封闭,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由于自身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降低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用了,生病的同时给子女带来生活上和经济上负担,而出现自卑、自弃的失望情绪[7]。常常表现为悲观,不愿意与人交往或交谈,不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帮助老年人认识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锻炼其应对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建立良好地人际关系,使他们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和良好地自然状态[8]。鼓励老年人参与各项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挖掘潜能,得到一些自我实现,增加生活的价值感和自尊。对于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出现的悲观和自弃要予以抚慰和劝导,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支持[9]。在工作中克服交流的障碍,对易健忘、唠叨的老年人不能嘲笑,应像自己的亲人般照顾他们,原谅他们的健忘、唠叨,经常陪伴老人,安抚患者情绪。

4.1.4失落、多疑退休后权威性和影响力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开始产生失落心理,认为自己进入了风烛残年[10]。怀疑医务人员刻意隐瞒病情,极为关注医护人员的讲话内容,同时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的控制减弱,在行为上出现改变,多疑、依赖、易激动等老小孩行为改变。老年患者对病情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病情反复或迁延便会产生"恶兆感",自觉症状加重,心理高度紧张,对亲友探视,以及医护人员的正常言行、神情都当做是对自己的不祥暗示[11]。护理:医务人员经常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效果不佳时,护士应避免流露出忧虑、紧张的心理,以免给患者留下病情重的暗示,对失落、多疑的患者应主动关心,多谅解。部分患者对自己患的什么病、病情严重程度心存疑虑,怀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护士护理水平[12]。因此护士应加强学习护理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掌握全面的护理技能,护理操作时应动作熟练、技术精湛,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对护士的尊重、理解。

4.1.5偏执、暴躁多见于个性较强的老人,自以为是,顺从性差,固执己见的心理特点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其通常只相信和执着于自己的观点,比较顽固[13]。在日常的治疗和护理中,不听从医生护士的安排,自尊心强,易激惹,很难沟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很高,遇事缺乏耐心,态度生硬、粗暴。护理:医护人员要尊重老年人,称呼要适当,可以用"老李、李伯伯、王阿婆"等称呼,可以拉近与病人之间的距离。患者提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于一般无太大原则要求时要尽量迁就,适当尊重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14]。对于违反医疗护理原则的时候,要耐心合理的解释直至患者欣然接受,避免与患者发生不必要冲突。在不影响治疗的同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如一时办不到,应做到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消除不良情绪,配合医护人员。

5小结

根据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施行心理护理,从而让老年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早日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同时有效地帮助老年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孤独、抑郁、自卑、自弃、失落、多疑、偏执、暴躁等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护士在工作中要真正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视患者为亲人、和谐护患关系、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2]向明华.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9,22(9):69-70.

[3]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霍平,玲.恰当回应患者的方法与技巧[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5):379.

[5]贺丽春,陶新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34(13):3389-3390

[6]孟庆杰.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2):181-182

[7]陆燕.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a:136-137

[8]于梅香.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47-48

[9]王玉林,隋海红.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17(22):154-155

[10]宋丽丽.浅谈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20):4427

[11]于艳春,佐建华.老年病人住院的心理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2):120.

[12]王香云,卢言红,李昌雨.谈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7,15(7):114-115.

老年病人护理要点篇8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b)-136-02

老年内科疾病,有些是年青时所患疾病的延续,但多数是比较具有老年特征的疾病。一般老年人患有多种内科疾病,平常比较稳定,一旦发热、感染就会把潜伏的其他疾病症状加重。由于老年病人不能完整叙述病史,症状不典型,如老年肺炎可以不发热、白细胞不高,只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给诊断带来了许多困难。老年人往往还有生活习惯的改变、性格的改变等现象,如早起的,变得不起早;爱说的,变得沉默、易怒等。因此,对老年病人要及早发现异常变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潜伏疾病症状的加重。诊断老年内科疾病可采用先进仪器如同位素、Ct、B型超声波及态心电图等检查,提高疾病的诊断率。用先进仪器进行检查,不但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还应根据老年人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等特点,需要护理人员简明扼要地把检查中的注意事项耐心、详细、反复的交待清楚;检查中注意观察不良反应,使老年人能合作、准备地配合检查,及早得出明确诊断。积极治疗、精心护理,使老年人早日康复。如何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是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现对2007年7月~2008年2月我院收住的130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30例中男80例,女50例,其中65~69岁67例,70~74岁43例,75岁以上20例。病因依次有心血管疾病60例(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疾病33例(脑梗死、脑出血)、呼吸系统疾病23例(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11例、其他3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43例(占31.6%)。

2护理措施

2.1临床护理

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道感染、压疮等,在病情允许时,应适当地进行锻炼,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因病程长,体质弱,消耗蛋白质及热量多,加之牙齿脱落或残缺不全,应给予适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软质饮食,少食多餐。由于老年患者睡眠时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干扰,造成入睡困难,长期的睡眠不良,病人性情烦躁,从而加重原发病,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做好睡前护理,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易出现变化,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1]。如血压波动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要缓慢降压,尽量稳定在正常范围。由于夜间心肌供血减少,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夜班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2.2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2.2.1需理解患者,为护理工作奠定基础老年人因资历高、贡献大、经验足故特别喜欢周围人尊敬他,要求别人依从,脾气固执,自尊心强[2]。他们需要安全,希望有经验的医生为其看病,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发药。根据老年患者的这些特点,护理人员接待病人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动作要迅速,操作熟练准确,使病人一进病房就感到有好转的希望。要用和蔼轻松的语气和患者交谈,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也争取家属配合做好患者的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更好地配合治疗。

2.2.2解决患者的需求,改变患者心理状态老人特别怕孤独,因病离开家而住院,感到一切陌生,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缺少沟通,自然引起患者孤独、寂寞感,久之烦躁不安、易怒。护士要主动劝告患者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时时关心体贴他们,使其感到像在自己家一样,同时适当安排家属探视,鼓励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2.2.3善于稳定老人的情绪,避免不良刺激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考虑问题很多,最忧虑的问题是自己的疾病是否能够治愈,并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务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等,遇到这类患者要帮助病人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4]。多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

2.2.4良好的护理道德与适当的有益活动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安排一些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下棋、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

3结果

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并用,我院对收住的130例患者的精心护理,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6.0%。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2]仇丽华,周燕.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0,14(3):242.

[3]王英容.离休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2,1(3):54-55.

老年病人护理要点篇9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健康老龄化的提出,老年护理工作成为护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环境,是实施护理的重要场所。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但社区护理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故应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并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积极开展老年人所需要的社区护理模式,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关键词】老年社区护理;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我国家庭逐渐趋于核心化、小型化,加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建立有效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社区护理,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规定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7%就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6%,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上升至20%,并在2040-2050年达到25.5%,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1]。

2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

寿命仅关注生命的时限,健康则重视生命的质量,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的运动,至此,健康老龄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切老龄问题基本源于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老化,其导致老年人功能减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能够把生活自理的时间延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达到无疾而终,推迟老年人需要依赖他人的尴尬局面,就会大大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塑造健康乐观、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视为人生的又一个黄金阶段,让老龄化社会充满活力。

3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1客观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客观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颜君等[2]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患病总数也随之增加。李迎春等[3]的研究也发现老年人中大多都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而患两种以上者的比例较高。范亚峰等[4]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分析发现,约80%的老年人处于心理健康的临界点或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费立娟等[5]的研究也表明老人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2.2%。以上研究均表明,老年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健康水平都较低,是社区护理的重点人群。

老年人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多年来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会给机体带来损伤;此外,预防保健知识的缺乏和自身认识的不足也使得其健康受损。另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下降趋势,而其残疾的发生率则逐步上升。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的同时,通过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并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关怀。

3.2主观需求

主观需要即老年人自身对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有数据表明,95%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护理,97.5%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指导,76.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护理及定期到家随访等,75%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等[6];程俊华等[7]的研究表明,89.3%的患病老人希望在社区得到疾病护理。此外,孙菲[8]等对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的需求调查发现,城区老年人对社区照料需求依次为非医疗应急帮助(75.4%)、提供娱乐场所(74.4%)、心理慰籍(64.7%)、重家务照料(61.9%)、陪同看病(60.9%)和基本生活照料(57.5%)。目前老年社区护理主要侧重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对老年人在家务料理、日常料理等方面的需求的研究较少,不注重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而这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满足,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我国早在1997年就对社区卫生服务开始了试点工作。现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许多形式的社区护理,而社区老年护理也已涉及疾病照顾、疾病预防、健康促进3项职能,包括了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临终护理、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社区心理卫生宣教等多种形式。此外,有些城市还设立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老年社区护理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社区护士严重短缺、社区卫生机构不健全、社区所提供的护理项目和老年人的实际利用间有巨大的反差等[9],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影响老年人对应得护理的需求。作为一个生理和社会功能处于下降时期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对医学保障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对入住专科医疗护理机构,以及对家庭病床、送医送药上门、入户护理服务的需求迫切,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机构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5对策

5.1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

老年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疾病的护理,而且涵盖预防、照料看护、康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老年社区护理除考虑健康人、病人和残疾人外,还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滞疾病的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并为整个社区提供知识、鼓励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的护理服务列为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以照料看护、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为主;服务目的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水平转变;服务方式由等病人上门转变为走出医院大门,深入社区和百姓家庭。

5.2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我们将需要大量的多技能的、综合性的老年护理人才,因此,应建立健全护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途径。首先,要建立和发展高等全科护理教育;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此外,应加强现有社区护理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

5.3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护理的目标有别于其他年龄段,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注重维护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把延缓老年人发生失能,尽量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列为首要的任务,因此功能健康是保持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治疗疾病更多是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加强护理干预防止因疾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

(2)老年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

从减少和延缓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角度考虑,导致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有3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的自然老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和废用。对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慢性病、退行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加强推行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得到有力的控制。因此,老年社区护理应把预防放于首位,积极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

(3)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复

老年人的残疾率远高于年轻人,因此,重视康复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另一特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严重性在于它的高致残性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后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独立性均有明显的提高,再住院率也下降。因此,在老年社区护理中大力推行可及、可行的康复护理是符合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

(4)心理保健是老年护理的重要部分

老年社区护理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可以借助社会、家庭、朋友的力量,关怀老年人,并开展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心理咨询、聊天,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来自社会、人际、生活方面的各种关系,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丰富晚年生活,实现健康长寿。

(5)照料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老年护理的内容与其他年龄段相比,一个特殊之处是医疗照顾与生活照料常紧密相连,特别是高龄老人生理功能已经衰退,轻微的疾病就可能导致自理生活的困难,如果生活照料无法满足,必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

6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老年社区护理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并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使得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2]颜君,何红.广州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23-736.

[3]李迎春,胡传来,陶兴永等.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及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实用全科医学,2005,3(1):61-62.

[4]范亚峰,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4,19(17):45-46.

[5]费立娟,刑凤梅.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3,24(6):664-665.

[6]周萍.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6):63-64.

[7]程俊华,李楠.浅谈老年社区护理.四川中医,2004,22(2):32-33.

[8]孙菲,汤哲等.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需求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2):151-152.

老年病人护理要点篇1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114-01

老年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是组织及器官逐渐退化和生理功能衰退的过程,机体免疫力下降,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由于老年后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可形成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状态,这些不利的因素使老年人容易患病,所以老年病人的护理也是我们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对一些实际工作中护理方面的体会介绍如下。

1、精神的护理

老年人患病后多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表现为性情孤僻、抑郁或脾气暴躁、听力减退、感觉迟钝、表达欠清。此时更需要护理工作耐心细致、体贴和周到,要得到老年人的信任和合作,就要从言语态度、操作手法的掌握上下功夫。要熟悉老年病人并发症多,病情多变和错综复杂的特点,故观察要严密细致。

2、饮食的护理

老年病人的饮食要营养丰富均衡易消化可口,一日三餐要荤素搭配、稀稠结合,多吃豆类制品、新鲜蔬菜与瓜果。同时要注意饮食与疾病的关系,慢性喘息性气管炎病人应忌吃海鲜食物,以免引起过敏性反应而加重病情;高血压、心、脑、肾病患者宜吃低胆固醇、低盐饮食;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主食量、忌食蔗糖及甜食。

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对卧床的老人坚持早晚洗脸、洗脚、会阴清洁,经常擦浴,更衣。受压部位要多按摩,勤翻身、勤拍背、多饮水,以预防褥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

4、睡眠护理

老年病人一般都睡眠差,睡眠质量不高,而长期睡眠不佳又直接影响身体的恢复。因此应给病人一个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暖适宜,通风好,床铺要柔软舒适、清洁卫生,便于入睡。

5、老年病人用药期间的护理

保证给药途径的通畅,严密观察病人用药时易出现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特别是对慢性病病人因为用药品种多、剂量大、时间长,加之本身肝肾的吸收、排泄功能减退,所以要特别注意药物过敏的发生。采取措施预防胃肠道用药的反应,保护好老年人静脉血管以保证用药。

6、排便的护理

老年人由于牙齿受损咀嚼不便,蔬菜摄入较少,加上胃肠功能减弱,肠蠕动减缓,常常引起粪块干燥,大便秘结,排便困难,给病人增加了不少痛苦。因此要让病人多吃瓜果和煮熟煮烂的蔬菜,以增加粗纤维的摄入,促进肠蠕动,通畅大便。

7、运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