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46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篇1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为例,阐述HpS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探讨生物科学史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1.演示现象,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在HpS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呈现科学史、科学故事,演示科学现象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情境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并创设如下情境:如果让你制作一个真核细胞模型,材料有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根据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上述特点?为什么?……让学生置于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引出观点,启发学习,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结合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经典事件或争论焦点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启发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细胞膜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使它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②要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先要弄清其化学成分。用什么方法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③细胞膜中的化学成分如何排布从而体现其功能的?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假设或解释,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3.学习历史,演绎科学探究,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

   学习科学史,演绎科学探究过程是HpS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科学实验和结论,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体会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合作性、修正性与发展性。本节的科学史及其中的科学方法与结论总结如下页表1,教师在呈现科学史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探究的思维和过程。

   4.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或构建模型,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或构建模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讲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教师可结合科学史资料,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并画出细胞膜中磷脂、蛋白质的排布方式(课后可利用废品制作模型),学习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运用。

   5.呈现科学观念,实践检验,构建科学的概念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演绎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验科学研究这一过程,水到渠成地引出科学的观念以及对科学观念进行实践检验的案例,引导学生转变原有的观念,为其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提供思想基础。例如,教师可通过动画展示细胞的生长、白细胞吞噬细菌、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并呈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一模型的直观认识。

   6.总结评价,巩固深化,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

   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梳理和总结,促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巩固深化科学知识。教师可梳理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认识科学探究过程是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在评价学习效果时,可启发学生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或构建有关生物膜的概念图,并谈谈学习科学史的感悟,评价其学习效果,建构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在课程结束时可提出问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完美无缺?给课堂留白,引发学生勇于对科学知识产生质疑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HpS教学模式展开中学生物学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加深其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启迪,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促进其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篇2

HpS教育是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孟克和奥斯本提出的,就是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philosophyandsociologyofscience缩写为HpS)的有关内容引入中小学科学教育,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这一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其理论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主体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科学史的内容正是对科学结论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历史经过的重现,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科学史教育有助于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2HpS教学模式

HpS教学模式的程序包括以下6个环节,如图1所示。

2.1演示现象

教师可以演示某一自然现象,播放一段视频或讲述一个科学史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教师先介绍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激起学生利用科学史进行探究的欲望。

2.2引出观点

教师启发学生就这一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解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2.3学习历史

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做法是:(1)介绍早期科学家关于这一现象的思想与实例,作为学生研究的参照系;(2)举例说明当时其他科学家所持的不同观念;(3)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时代制约性;(4)按日期和事件简要地总结历史上的研究。

2.4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由学生和科学家提出的各种观点的正确性,并从中选择某种观点,设计实验进行检验。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①对同一自然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②可以用实验检验这些观点(假设)。

2.5展示科学观点和实验检验

由教师讲解当代的科学观念,即介绍教科书上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而为学生实现观念转变提供思想基础。这时,教师的讲解增加了学生的认识,实现由原有的错误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变。

2.6总结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历史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科学观念。

3HpS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科学史教育可以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人文性,领悟到科学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HpS教育模式即是科学史教育的一种模式。

教学案例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尝试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3.3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主要包括科学家探索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科学史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两部分内容。其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教学重点,尝试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是教学难点。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充分有效而有序的素材,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3.4教学过程

(1)演示现象。

教师活动一:播放实验录像:①台盼蓝染色酵母菌,死的细胞会被染成蓝色,活的细胞不着色;②显微注射器将伊红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

学生活动一:明确细胞膜具有重要功能。

设计目的:渗透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细胞膜结构的欲望。

(2)探究:循着科学家的足迹研究问题。过程是教师提供情境资料学生构建模型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教师活动二: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这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有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二: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分子。

设计目的:引入欧文顿以惊人的耐心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工作者对真理的热爱与锲而不舍的追求,进而能从中领悟到科学精神的真谛。

教师活动三: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加入蛋白酶,细胞膜被分解。这说明膜中还有什么成分?

学生活动三: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分子。

教师活动四:1917年,朗姆瓦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上分布散乱,经过推挤排列成了单层,而且每个磷脂分子的头部浸入水中,尾部浮于水面。

学生活动四:根据朗姆瓦的实验构建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界面上分布的模型。

教师活动五:图片展示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内外都是以水为溶剂的液体。

学生活动五: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结合人体组织细胞内、外环境,猜想并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

教师活动六: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看到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认为:生物膜为三层统一的静态结构。

学生活动六:根据罗伯特森观察的结果构建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排布方式的模型。

教师活动七: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观察到: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磷脂双分子层的三种排布方式。

学生活动七:根据蛋白质的三种存在形式构建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排布模型。

教师活动八: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分别用红、绿荧光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八: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设计目的:上述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渗透以下思想:①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现代技术对生物学的推动;③要勇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④生物学每步前进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⑤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⑥科学需要大胆想象与推理。

教师活动九:桑格和尼克森在继承创新中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生活动九: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理解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3)总结评价。

教师活动十: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十:小组讨论,发表见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

设计目的:①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的能力;②培养学生不断思考探究的热情。

4HpS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学习与当前的科学概念和理论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领悟科学思维方式和培养科学方法,接受科学精神教育,为原来非人文化的学校科学课程提供了人文化的因素,同时可以构成文、理科学生学习的共同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HpS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使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知识相结合。

科学家设计的巧妙实验往往令学生赞叹,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科学家和常人一样也会犯错误。

教师把科学史介绍作为生物教学的一个环节,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事实上接近科学,设身处地感受以往科学家的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5教师利用HpS教学模式的注意点

教师要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生命世界的奥秘。

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处入手,层层深入,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篇3

关键词:生命科学史.教育价值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生命科学史的教育蕴涵的教育价值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实施新课改的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细想起来,生命科学史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一、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话,处处闪烁着人类高尚精神的光芒。生命科学史,它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命科学的思想历程,它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思想,时代的烙印。例如,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位用显微镜观察和描述细胞结构的学者,他不但将观察到的软木每个中空的“小室”称为细胞(cell),而且描述了植物活细胞中的物质。罗伯特.胡克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传奇性,也给予科学家们一定的启发。在细胞概念的教学中以罗伯特.胡克的事迹导入教学过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文.胡克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充满活力的一生及其研究成果令人钦佩和赞叹,人们称道他的事迹之余,也在学习科学家的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精神。施旺和施莱登是细胞学说的首创者,他们不仅初步阐明细胞的概念,而且开创了细胞学说的新纪元,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通过这些生命科学史的学习,学生一定会惊叹于人类高尚的精神,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理论的形成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又对科学发展进程产生深远而又有决定性的影响。微耳是19世纪的一位才艺俱佳的学者,文艺界和社会活动的杰出人物,他创立了细胞病理学并提出"细胞来自于细胞"的观点,从而修正和完善了细胞学说。微耳和他的事迹有助于学生领悟科学家们的博学多才、严瑾求实和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二、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探究史、科学过程史。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不,无不前人探索的艰辛。例如,对于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材料,1642年,范.海尔蒙特通过柳树称重实验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光合作用需要水。迄今为止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已经有了360多年的历史。初中新教材的教学在于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以揭示柳树生长之谜为线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实际上是重复了普利特斯利、英格豪斯、谢尼伯和萨克斯等科学家的研究的经典实验。高中阶段的教学在于阐明光合作用的氧化-还原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因此将瓦伯格、卢宾、卡门、卡尔文、阿尔农、派克等科学家的研究史料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不仅有助于理解光合作用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有助于从其中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人的探究方法,并且深受启迪,获益非浅。

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实质。自然科学的实质可以归纳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1、定量化是将生命科学同数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孟德尔就是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才发现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只有对不同环境下获得的大范围的样品进行方差的统计分析,才能将遗传引起的变异与环境中变异分开,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如鱼得水,如日中天。

2、观察、实验是生命科学基础。通过观察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19世纪70、80年代萨克斯领导的植物学派对生物学中的实验方法的应用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19世纪80年代,鲁(1850-1924)将实验方法引入胚胎学领域。并扩展到生物学其他领域,最后扩展到进化论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生物学领域,除了生物学中的系统分类学,都采用了实验分析和物理、化学方法而取得新进展。

3、生命科学史显示了知识产生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遗传因子可能在染色体上。但是,当时无证据证明。直到1910年,摩尔根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位于性染色体上,才验证了萨顿和鲍维里的假说。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篇4

[关键词]炎症癌;HpV;aSC-US;HiSL;pCR;随访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65-01

1资料来源和方法

1.1采用巴氏五级分类结合tBS报告分类应用液基薄层细胞技术(tCt)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HpV反向杂交(pCR)技术对于人瘤病毒携带筛查。组织学报告采用《妇产科学》第七版教科书标准,CniⅠⅡⅢ三级分类。对于有关妇科病人的婚育史,家族史,月经史,配偶状况,检查者受教育程度进行了观察,见表1。

2结果通过跟踪和密切随访显示:妇女子宫颈重度炎症相对于轻度炎症HpV感染例数高出49%,恶性子宫颈病变比轻度炎症,重度炎症高出73%和23%。早婚,多产,肿瘤家族史,月经紊乱,绝经和配偶泌尿生殖系病变在妇女子宫颈病变中存在相关性。以上几肿因素同时存在比单一因素患病几率高,是妇女妇科病变的重要因素。

3讨论妇科炎症是我们基层医院的妇女主要病种,对于1568例门诊妇女妇科子宫颈病变就诊筛查中,我们通过观察子宫颈轻度炎症,重度炎症与其它因素大部分并存,有些因素已经证明与子宫颈癌有密切关系。

在子宫颈粘膜上皮环境改变后,如pH值表层细胞受损,促进细胞膜受损,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为损伤造成优先的基础,促进病毒,细菌和其它致病因素在子宫颈炎性反映。机体的炎性反应是具有保护性和损伤性两个方面。单纯的炎性反应可以促进机体的排除,吞噬异物性物质增强防御促进身体稳定。当多种因素作用机体后炎症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了增殖信号,增加了具有突变风险的细胞数量。炎症在肿瘤发展的三个阶段均起作用(即发生发展和转移)炎症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从而改变了脉管系统的通透性,由于炎性吞噬细胞造成活化氧族和活化氮族Dna的损伤。促进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基质降解酶、生长因子进入组织造成氧化损伤更有利于肿瘤性增殖细胞增殖,存活和迁移。相关性白血病分泌可溶性活性物质促进细胞活动,血管生成,扩张促进肿瘤细胞侵袭。细胞因子也促进细胞生长和抑制炎症部位突变的细胞凋亡,炎症时趋化因子受体系统会自动改变,一些肿瘤细胞不仅可以调节趋化因子表达募集炎症细胞,而且利于这些因子进一步促进肿瘤性细胞生长和进展;炎症过程中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高表达所产生的no可导致Dna损伤,Dna修复中断,no也可导致p53原位基因突变。炎性自由基的产生也破坏Dna,Dna修复蛋白抑制凋亡使遗传不稳定。

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瘤病毒(HpV)是妇女子宫颈癌的致病因素。这种病毒有60多个亚型,以HpV-161833致病性最强。该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抗体,但其抗体无保护作用。并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只感染粘膜和上皮细胞后,致上皮增殖成疣状增生。HpV感染后在细胞内的复制受细胞分化状态的限制,并基层细胞向表层分化时,HpV-Dna才开始在棘层细胞内复制,早期表达基因。而在粒细胞层细胞核内则有病毒晚期表达,而影响正常蛋白质的合成。形成肿瘤性蛋白质和肿瘤性信息传递。这种HpV感染和Dna在不同细胞间期的复制和表达,有助于阐明HpV感染致病和转化机制。

病毒所携带的Dna可以感染多能祖细胞和干细胞,导致抑癌基因突变,肿瘤增殖进展。改变在炎症中上皮细胞增殖遗传信息传导通路。

包茎和性病,泌尿系感染性病变都对于配偶子宫颈病变有不可或视的影响。包茎患者包皮内板的一些成分(如结晶体,卵磷脂小体,淀粉样物质,脂质),前列腺液成分在泌尿酸性环境中变性,携带到女性子宫颈处,损伤了此处粘膜屏障作用和上皮细胞的稳定环境。改变了生理通透性和自洁作用,为炎症奠定了环境基础。研究表明,无包茎患者的配偶罹患子宫颈癌的危险性将很低。著名的犹太教的割礼使犹太教妇女子宫颈癌的患病几率明显低于其他人群。

早婚可以打破自然激素水平的平衡,使内分泌轴平衡失调,女性内分泌腺过度增生,改变了原有的平衡。刺激促信腺-垂体-下丘脑,生理性的反馈和负反馈配合中的一些环节。用非自然方式建立了新的平衡。雌激素水平增加。另外炎症也可以使雌激素水平增加。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以刺激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促成炎症条件肿瘤的转化,特别是溃疡性炎症的转化。而雌激素水平低下正常的修复功能降低,也可使其他致病性因素的致病性作用增强。

具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个体,肿瘤基因易表达。细胞增殖,分化过程这些肿瘤性基因插入进行复制,从而分化为肿瘤性组织和易突变组织。

尽管在恶性肿瘤的机理中某些环节,高危因素作用机理,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还不明确,但是我们能够在已知的因素中努力消除,减少作用,可以大大地减少肿瘤性对于人群的危害,还可以通过检测某些因素可以有效地预测病情恶化和手术风险。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篇5

【关键词】透明细胞肉瘤;淋巴结;转移性;临床病理

analysisofclinicalpathologyontwopatientswithmetastaticclearcellsarcomaoflymphnode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pointsonclinicalandpathologicalfeatures,diagnosis,differentialdiagnosisofmetastaticclearcellsarcomaoflymphnode.methodsobservingclinicalfeaturesoftwopatientspathologicallydiagnosedmetastaticclearcellsarcomaoflymphnode,andanalyzingtheresultsofhistologyandimmunohistochemistryfromtumortissue.Resultstheinguinallymphnodesmetastatictumorwaspositiveintwopatients.tumortissuethatwasseparatednestandbundleofvaryingsizesbyfibroustissueconsistedofpolygonalcellswithrichandtransparentcytoplasmorspindlecells.thereweresomemultinucleatedgiantcells,hemorrhageandnecrosisintissue.Retrospectivehistory,twopatientsunderwentthelateralmalleolusorabovethekneetumorresectioneverbeforeonetooneandhalfyear.Boththegroinmasswerefoundsixmonthsago.Vimentin,S-100,HmB-45andmelan-aoftumorcellsallwerepositivebyimmunohistochemicalstain.Conclusionitisdifficulttodiagnoseformetastaticclearcellsarcomaoflymphnode.weshouldreviewhistoryandfocusonmorphologywithHestain.immunohistochemistryalsoishelpful.

【Keywords】Clearcellsarcoma;Lymphnode;metastatic;Clinicalpathology

透明细胞肉瘤(CCS)是一种具有色素细胞分化的软组织肉瘤,好发于四肢末端,常与肌腱、腱膜有关,组织来源尚未确定。CCS较少见,约占软组织肉瘤的1%,可发生淋巴结转移。我们总结2例淋巴结转移性的透明细胞肉瘤,结合文献予以讨论。

1材料与方法

收集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淋巴结转移性CCS2例。患者均为女性,一例56岁,左侧腹股沟肿物;一例38岁,左大腿肿物。2例均行肿物切除术。标本经10%中尔马林固定,沿肿物的最大径剖开,肿物实质取2~4个组织块,经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4~5μm厚切片,常规He染色,并做免疫组化标记,S-p法染色,所用单克隆抗体为HmB-45、melan-a、S-100、Vimentin、CK(ae1/ae3)、ema、CD34及actin,试剂均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有限公司。

2结果

2.1临床特征一例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肿物20余天,追溯病史患者一年前在外院行左足外踝关节下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血管外皮肉瘤;一例患者38岁,发现左大腿肿物一年,快速增大一月余,追溯病史患者一年半前曾行左膝盖上方肿物切除术,术后诊断不详。

2.2大体检查2例均送检灰白色结节,直径1.5~2.5cm,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切面灰白、灰红色,实性。

2.3镜下检查2例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呈巢状、片状或束状弥漫浸润,其间被细纤维结缔组织分隔,肿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透亮或略嗜酸性,可见嗜碱性或嗜双色性的大核仁。2例中均可见少量多核巨细胞,3~8个核排列在胞质周围。

2.4免疫表型2例弥漫性强阳性表达HmB-45、S-100及Vimentin,灶状表达melan-a,不表达CK、ema、actin及CD34。

3讨论

淋巴结疾病一向是病理诊断的难点。淋巴结的恶性肿瘤以淋巴瘤及转移癌多见。一般情况下肉瘤多沿血道转移。透明细胞肉瘤的转移率高达60%~70%,最常转移的部位是淋巴结、肺脏和骨[1]。

3.1临床病理特点CCS又称为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由enzinger于1965年首次报道[2]。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年人,无明显的性别和种族差异,见于全身各部位,但常见于为四肢远端,也见于膝、大腿、头、颈。起病隐匿,往往无其他症状[3]。肿瘤位于深部软组织内,常与肌腱、筋膜粘连[4,5]。

3.2组织发生CCS的组织发生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CCS是来源于神经嵴的一种恶性肿瘤,依据是电镜下瘤细胞内含黑色素小体,S-100及HmB-45标记阳性,推测可能是胚胎发育中迁移到肌腱或腱膜中的黑色素细胞来源[6]。

3.3诊断要点本次讨论的两例患者均以淋巴结病变为首诊目的,首诊部位均无特异性,而追溯病史发现原发部位均为CCS经典的好发部位,足外踝下方的腱膜及膝关节上方的腱膜。镜下淋巴结内肿瘤组织具有典型的CCS的镜下表现,免疫表型亦支持。

3.4鉴别诊断本次讨论的两个病例应与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鉴别,首先应该追溯病史,原发的恶性黑色素瘤往往原发于皮肤,或与皮肤相连,镜下多形性明显,多有所谓的“四不象结构”。两者的免疫表型相似,无鉴别意义。其他需要鉴别的肿瘤主要有含有上皮样细胞成分的肉瘤,如滑膜肉瘤、纤维肉瘤、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上皮样肉瘤及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等。这些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小,而且通过免疫标记鉴别,这些肿瘤的HmB-45是阴性的。

参考文献

[1]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2]enzingerRm.Clearcellsarcomaoftendonsandaponcuroses.Cancer,1965,18:1163-6.

[3]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4]ChungeB,enzingerFm.malignantmelanomaofsoftpartsareassessmentofclearcellsarcoma.amJSurgpathol,1983,7:405-13.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篇6

CeLLFooD(细胞食物)为什么能成为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指定的合作伙伴呢?原因有五!完全符合美国馆的主题所囊括的美国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健康生活以及技术与创新”。

一、独家配方,安全高效:赛鼎牌细胞食物是被爱因斯坦称为“天才中的天才”的艾瓦雷特・史多雷先生的独家配方,其富含精选自地球未开垦土壤中的植物化石和新西兰南方纯净海域的人体所需的78种离子态矿物元素、17种氨基酸和34种酶等营养素。CeL-LFooD(细胞食物)。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与临床验证,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是食用最简单、疗效最迅速、适用人群最广、无任何毒副作用的营养补充剂。

二、科技大奖,全球领先:CeLLFooD(细胞食物)被誉为“细胞补养专家”从1946年的营养口服液到1956年的净水滴剂;从1967年的“大地回春”到1976年的独家配方:在1997年还获得了由美国亚特兰大国际名人选拔会颁发的“先进科技奖”。2006年引进中国之后还先后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指定产品奖,2009年上海国际健康健美长寿论坛暨健康产业博览会优秀产品奖。

三、权威验证,品质卓越:日本卫生部使用核磁共振分析仪对CeLLFooD(细胞食物)进行测试,科研人员说:“我们使用核磁共振分析仪测试细胞食物,得到的结果令人不可思议――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最佳为+20,CeL-LFooD(细胞食物)的测量数据有些超过此最佳值,CeLLFooD(细胞食物)是非常好的产品。”CeLLFooD(细胞食物)被引进中国后,又经过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等国内权威机构进行科学检验,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的关于细胞食物的溶解氧测试;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做的关于细胞食物的“细胞供氧、无毒副作用、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的试验;测验结果同样令人非常满意。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篇7

【关键词】鼻息肉;致病因素;研究进展

鼻息肉是由于鼻黏膜长期炎性反应所引起的组织水肿,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其发生与发展与全身疾病相关。鼻息肉多来源于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与筛窦,高度水肿的鼻黏膜常经由中鼻道、窦口向鼻腔内膨出下垂,从而形成鼻息肉,由于其病因具有多元性且术后易于复发,是目前鼻科疾病中较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进展使鼻息肉在致病因素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该病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黏膜慢性持续性炎症所引起的,相关致病因素在其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根据相关资料对鼻息肉致病因素做一综述,进一步探讨其研究进展。

1感染性因素

目前临床研究领域对鼻息肉的发生机制多认为是由多种致病因素作用,导致黏膜的持续炎性反应,不同患者的致病因素也不尽相同。感染性因素是指由细菌、真菌、病毒等引起黏膜的慢性持续性炎症,其始终是鼻息肉发病机制研究的重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鼻息肉发病机制时纷纷提出了金葡萄菌肠毒素不能够促使淋巴细胞与嗜酸粒细胞的大量聚集和黏膜浸润,分析可能是导致鼻息肉发生的原始因素[2]。部分报道中还指出,在接近50%的鼻息肉患者组织标本中发现了金葡萄菌肠毒素,在正常人的组织标本中则未发现。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鼻息肉的发生与发展与机体抗感染免疫因素有密切关系,在鼻息肉患者中tool样受体2与tLR-4均呈现高表达,进一步证明了感染性因素在鼻息肉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性[3]与此同时,感染性因素在鼻息肉发病中的重要地位从呼吸道感染患者鼻息肉发病较高这一点也可以得到佐证

2变态反应因素

在现阶段的临床研究中,认为eoS浸润是大多数鼻息肉患者病理组织学表现的重要特点之一,传统学术观点认为,变态反应因素在鼻息肉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仍有研究表明以eoS浸润为主要病理组织学表现的鼻息肉患者,与局部ige增高和过敏疾病史的关系并不密切。在青年及儿童鼻息肉患者中合并特应性鼻炎、外源性哮喘、枯草热等存在确定变应原的病例并不多见,而在中年内源性哮喘患者中鼻息肉却比较常见,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鼻息肉在非特应性疾病患者中的高发病率说明了鼻息肉患者组织中eoS增多与变态反应并无密切联系,可能是同时发生,并不具备因果关系。王鸿等研究中指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变应性症状及体征,部分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少数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研究发现在存在既往手术史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38.3%的患者鼻息肉的发生与变态反应因素有关。此外,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者中,58.7%的患者存在前期手术史[4]。进一步说明了在鼻息肉的发生及发展中,变态反应因素虽然不能全面揭示鼻息肉的发生机制,但变应性因素却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以及术后复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3过敏性因素

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过敏因素也被认为是鼻息肉发生的潜在因素之一,关于鼻息肉发病机制的大量研究认为鼻息肉的发生与局部微环境中以eoS为主的炎性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调控自身延续所行程的慢性炎症性肿块。许多研究表明鼻黏膜局部所发生的由tGe介导引起的变态反应,能够释放出大量白三烯、组胺及炎性细胞趋化因子,导致病变周围局部血管扩张、水肿、渗出增加、腺体增生等病理组织学变化。目前也有研究提示,变应性鼻炎尤其是长期变应性鼻炎可能促进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分析其作用机制与过敏性因素导致的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鼻粘膜和鼻窦黏膜持续肿胀有关[5]。还有研究表明,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息肉根蒂部与其他部位想比较,可分泌大量活化的炎性细胞因子,分析这也与鼻息肉的发病机制和术后复发紧密相关[6]。

4相关细胞因子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炎症中的多种细胞因子的高表达是鼻息肉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于相关细胞因子与鼻息肉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鼻息肉的发生与复发机制。已有研究表明,参与鼻息肉发生和发展进程的相关细胞因子多达上百种,不同细胞因子对鼻息肉的产生都呈现出特定的作用,但众多细胞因子中,哪一种细胞因子最为重要,现阶段临床研究领域仍未形成统一说法,普遍认为鼻息肉的形成是各种细胞因子协同作用所导致的[7]。近年来,临床研究较多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介素8、干扰素γ、th2型主要细胞因子、核因子-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上述细胞因子均为免疫细胞所产生的小分子蛋白质,具有调节细胞的重要功能,其增殖与分化在机体防御中起到重要作用[8]。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的高表达与鼻息肉的发展进程有一定联系,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作为上述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嗜酸性粒细胞对变应原所引起的炎性反应和致炎因子的作用极为重要。当嗜酸性粒细胞在组织中被激活,能够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壁,穿过皮层渗透到组织间隙,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白三烯、碱性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等过氧化酶及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对于鼻息肉的致病原、寄生物、周围组织均可发挥出毒性作用和破坏作用,从而增加了血管的渗透性及超氧化物调节的组织破坏,造成上皮组织损伤,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也是炎症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玉:抗体芯片分析炎性细胞因子在复发性鼻息肉中的表达[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4(10):1086-1089.

[2]RostkowskanadolskaB,etal.Diversityofnasalpolypsinmicroarraytechnologyresearch[J].otolaryngolpo,2008,62(3):261-266.

[3]RostkowskanadolskaB,etal.amicroarraystudyofgeneexpressionprofilesinnasalpolyps.aurisnasusLarynx,2010.

[4]王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变应性因素相关性的探讨[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05,40(3):168-171.

[5]滕霞娟:鼻息肉的组织细胞学变化和形成机制探讨[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21(2):165-167.

[6]赵邻兰: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研究进展[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2,(9):1842-1871.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篇8

CeLLFooD(细胞食物)为什么能成为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指定的合作健康品呢?原因有五!完全符合美国馆的主题所囊括的美国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健康生活以及技术与创新”。

一、独家配方,安全高效:赛鼎牌细胞食物是被爱因斯坦称为“天才中的天才”的艾瓦雷特・史多雷先生的独家配方,其富含精选自地球未开垦土壤中的植物化石和新西兰南方纯净海域的人体所需的78种离子态矿物元素、17种氨基酸和34种酶等营养素。CeL-LFooD(细胞食物)。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与临床验证,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是食用最简单、疗效最迅速、适用人群最广、无任何毒副作用的营养补充剂。

二、科技大奖,全球领先:CeLLFooD(细胞食物)被誉为“细胞补养专家”从1946年的营养口服液到1956年的净水滴剂:从1967年的“大地回春”到1976年的独家配方:在1997年还获得了由美国亚特兰大国际名人选拔会颁发的“先进科技奖”。2006年引进中国之后还先后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指定产品奖,2009年上海国际健康健美长寿论坛暨健康产业博览会优秀产品奖。

三、权威验证,品质卓越:日本卫生部使用核磁共振分析仪对CeLLFooD(细胞食物)进行测试,科研人员说:“我们使用核磁共振分析仪测试细胞食物,得到的结果令人不可思议――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最佳为+20,CeLLFooD(细胞食物)的测量数据有些超过此最佳值,CeLLFooD(细胞食物)是非常好的产品。”CeLLFooD(细胞食物)被引进中国后,又经过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等国内权威机构进行科学检验,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的关于细胞食物的溶解氧测试: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做的关于细胞食物的“细胞供氧、无毒副作用、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的试验:测验结果同样令人非常满意。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篇9

关键词:诱思探究诱思点创设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重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很多重大科学成果都来源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或深思熟虑,因此,我们在生物诱思探究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条件,善于创设诱思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

1.利用小资料创设诱思点

在生物教学中利用小资料创设诱思点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此种方法操作简便、资料来源广泛(互联网上有许多相关资料)、呈现形式多样(可投影、可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可印成讲义)、应用广泛(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绝大多数教学内容),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该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讲细胞器的有关知识前,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提供如下科学史资料:1890年,德国生物学家altmann首先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动物细胞质中存在一种颗粒状结构,称作“生命小体”。1897年Benda重复以上实验,因这种小体呈短线或颗粒状,故根据形态将其命名为线粒体。后来研究发现,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植物幼嫩组织和分生组织比衰老组织中多;肝细胞和心肌细胞较表皮细胞多;在同一细胞中分布不均匀。

诱思:根据线粒体的这些分布特点,你能推理出什么结论?

2.通过小故事创设诱思点

在生物教学中,以小故事创设诱思点是导入新课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该种方式使用得当的话,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向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萧伯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但其貌不扬。另有一位女演员,相貌出众但智商一般,她对萧伯纳非常崇拜,并倾慕已久。在一次舞会上他们相遇了,这位美女演员大胆地对萧伯纳说:“先生,如果让你的聪明基因和我的漂亮基因组合在一起,那生出来的子女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我们结婚好吗?”而萧伯纳对这种浅薄的女人不屑一顾,但又不想伤害她的自尊,萧伯纳委婉地说:“小姐,我欣赏你的美貌和勇气,但我不知你想过没有,假如当我的丑陋基因和你的愚昧基因结合在一起时,那生出来的子女就糟糕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诱思: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

3.运用生物实验创设诱思点

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诱思点,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由此创设诱思点在生物教学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立两组对照实验:以新鲜植物器官(如萝卜、马铃薯块茎或白菜的叶柄)为材料,从同一个器官的同一部位上截取下形状、大小极为相似的四块。①将其中的两块分别放入干燥的甲容器和已注入清水并对水位进行了标记的乙容器内。②将另两块分别放入丙和丁两个干燥容器内,并向丁容器内的材料撒上一层食盐。

诱思:上述两组对照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4.运用生物学研究史(经典实验)创设诱思点

教材中有大量生物学研究史,利用生物学研究史(经典实验)创设诱思点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进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教学时,先介绍细胞膜结构的发现史如下:

实验一:1895年,overton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穿透十分缓慢。

实验二: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用有机溶剂抽提人的红细胞膜的膜脂成分,并测定膜脂单层分子在水面的铺展面积,发现它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实验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实验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锰酸钾固定细胞时,发现电镜超薄切片中细胞膜显示出暗—亮—暗三条带。同时,生物学其他技术显示双层膜脂中存在蛋白质。

实验五: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用抗鼠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绿色荧光)和抗人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红色荧光)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的细胞表面,然后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处理使两种细胞融合,10分钟后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开始扩散,40分钟后已分辨不出融合细胞表面绿色荧光或红色荧光区域,若加上不同的滤光片则显示红色荧光或绿色荧光均匀分布在融合细胞表面。

诱思:由以上实验,分别可推测出什么结论?

5.利用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设诱思点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设诱思点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例如,关于植物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内容,教材中有这样的结论:在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大量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在教学中可考虑让学生设计多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得出这一结论,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后制订一个探究方案,教师及时引导、补充、完善方案。

诱思:如果由于雨水冲刷影响了植物的受粉,有没有补救措施让植物结出果实来?利用生长素处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对照实验中结出的果实是什么果实?怎样获得无子果实?处理花蕊要注意什么问题?

6.关注热点新闻创设诱思点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骨髓移植、生物芯片、“非典”等,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诱思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细胞癌变》一节中的化学诱变因素时,先向学生介绍广东珠江三角洲工业污染及鼻咽癌的频发,还有潮汕地区饮食习惯及食道癌、胃癌的多发新闻。

诱思:上述地区癌症频发的原因?

总之,诱思点的创设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我们不能把“诱思探究”理解为新课改的“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应该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的反思,重视对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创设的诱思点才更有价值,生物教学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篇10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减少药源性β-内酰胺类药物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8.11;R563.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9-0062-03

analysisofonecaseofneutrophildeficiencyinducedbyβ-lactams

JinZhiping1*,CaiYingyun2,CHenZhangzhang1**

(1.Departmentofpharmacy,ZhongshanHospital,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32,China;

2.DepartmentofGeriatrics,ZhongshanHospital,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32,China)

aBStRaCta54yearsoldmandiagnosedas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gotagranulocytosisafter3-weektreatmentofβ-lactams.theclinicalpharmacistregardeditasdrug-inducedagranulocytosisandsuggestedtostopanti-infectiontreatment.theabsoluteneutrophilcountofthepatientreturnedtonormal12daysafterthewithdrawalofβ-lactamswithoutanyspecialtreatment.itwasaconfirmedcaseofdrug-inducedagranulocytosis.

KeYwoRDSagranulocytosis;drug-induced;b-lactams;adversedrugreaction

患者在接受抗感染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临床上并不少见。及时判断中性粒细胞减少与感染相关还是与药物使用相关尤为重要。如果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与药物相关而非感染本身,那么加大抗感染治疗力度不但于疾病无益,反而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以下通过对1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药师及时判断和处理此类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1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54岁,因“咳嗽咳痰1月余”入院。

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少量白色黏痰,不易咳出,无脓臭痰及铁锈色痰,无午后低热、盗汗、咯血,无畏寒高热,无胸痛胸闷。患者未予重视,自行服用枇杷露和头孢克洛胶囊(具体用法用量不详),用药1周余,症状控制不佳。后至上海某医院,查胸部Ct示:右肺中叶外侧段炎症伴实变,右肺中叶及左肺下叶散在钙化灶;左肺上叶舌段及下叶纤维化。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5.3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2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0.9%。C-反应蛋白(CRp)24mg/L。予静脉滴注“美洛西林-舒巴坦3.75gbid、莫西沙星0.4gqd、氨溴索90mgqd”,口服复方甲氧那敏胶囊和酮替芬胶囊(具体用法用量不详)治疗近2周,咳嗽、咳痰仅略有改善。复查胸部Ct报告:右肺中叶外侧段炎症伴实变较前片略有吸收,右肺中叶及左肺下叶散在钙化灶,左肺上叶舌段及下叶纤维化。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1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3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6%。CRp40mg/L。为求进一步诊治收住我院呼吸科。

患者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无烟酒不良嗜好,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体温36.4℃,心率94次/min,呼吸频率21次/min,血压122/83mmHg。患者神志清晰,应答流畅,查体合作。双肺叩诊清音,听诊未闻及明显干湿音。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4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6.9%;肝肾功能、电解质、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入院诊断:右肺中叶炎症。

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头孢吡肟2givgttbid;孟鲁司特钠片10mgpoqn”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无发热,仍有阵发性干咳,较前略有好转,双侧手臂出现皮疹。家属带来外院2次Ct片,最近的Ct显示右肺中叶外侧段实变影较前片有较明显吸收。根据肺炎吸收情况和周围血白细胞明显降低,药师建议暂停抗感染治疗,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咳嗽、咳痰加重、发热等情况,并密切随访血常规。入院第4天,患者暂停抗感染治疗2d,无发热,仍有轻咳,皮疹消退,无其他明显不适主诉。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2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7.3%。患者目前呼吸病的病情平稳,予以出院,出院带药利可君20mgpotid。药师嘱患者1周后复查血常规,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还未恢复正常,应尽快就医。

临床药师1周后电话随访,患者无发热等不适主诉,出院后第10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9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0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4%。

?2药师分析与建议

2.1患者入院后是否要继续抗感染治疗?

患者系中年男性,既往体健,社区起病,有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症状,胸部Ct示右肺中叶外侧段炎症伴实变,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诊断标准[1]。药师在患者入院采集用药史时确认患者入院前已接受为期2周的0.9%氯化钠注射液+美洛西林-舒巴坦3.75givgttbid联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ivgttqd抗感染治疗。此两药联用能比较全面地覆盖Cap的常见病原菌,用法用量皆合理,治疗疗程已经足够。患者目前临床症状略有好转,入院第2天,家属带来外院2次Ct片,医师评估治疗后炎性病灶较前有明显吸收。患者入院前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正常,入院时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时,药师考虑可能由于药物因素所致可能性大,因此可以暂停抗感染治疗。

2.2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一般首先考虑与感染相关,因为某些细菌本身对中性粒细胞具有杀伤作用,有些感染能直接抑制骨髓产生粒细胞的过程,造成了中性粒细胞数下降。一般这类患者会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突然变化,如体温突然升高,咳嗽、咳痰症状加重等。本病例中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症状持续好转。因此疾病进展引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性不大。

既然考虑患者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疾病本身关系不大,其次需要考虑的就是药物因素。临床上由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占所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总数的60%左右[2],其中抗感染药物不容忽视。抗菌药物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有一定的临床特点,主要需要考虑:①年龄和性别,法国一项针对抗菌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调查结果显示,该不良反应发生的平均年龄在68岁,男女比例为0.75[3]。老年人是发生药物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高危人群;②药物治疗疗程,长期使用b-内酰胺类药物,在第3~4周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概率为5%~15%[4];③药物类别,有研究显示,b-内酰胺类、磺胺类[5]、碳青霉素烯类和氯霉素是抗菌药物中较多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种类。有体外试验报道,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以对中性粒细胞直接产生毒性[4]。曾有报道患者在先后使用头孢唑啉和头孢西丁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6]。这提示不同抗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反应,而这种反应多发生于同一类抗菌药物之间;④用药剂量,一般来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与用药剂量成正相关。此外,抗菌药物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在血象下降之前还可能伴有皮疹、贫血等不良反应。目前认为,在应用药物治疗过程中或停药7d内所发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在停药后临床症状可以达到完全缓解并且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至>1.5×109/L,可以诊断为药物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7]。该患者入院时,已经先后使用头孢克洛和美洛西林-舒巴坦3周余,双侧手臂出现皮疹,入院发现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暂停抗感染治疗12d后,复查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该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b-内酰胺类药物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断,因此药师认为该患者系药源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2.3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处理

一般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后,首先要立即停用疑似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并按时间顺序仔细回顾患者的用药史,进一步确定可疑药物。对于疾病有进展的患者(如突发高热、寒战等),尤其是老年人,应在果断停药的同时换用其他类型的广谱抗感染药物。并酌情使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来增加中性粒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至于该类药物在非肿瘤化疗药物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适应证,临床使用上仍有争议。有研究证明应用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症。目前临床研究中比较多应用的剂量为300μg/d,该剂量能有效地减少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8]。实际临床应用时,G-CSF剂量一般还是参考肿瘤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剂量,即5μg/kg。本病例中的患者既非高龄,亦无其他基础疾病,感染症状明显好转,而且b-内酰胺类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在停药后一般能够自行恢复,因此单纯停药观察即可,虽然出院带药中有利可君片,但患者未服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老年患者,抗菌药物导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容易合并各种严重感染,早诊断早处理对患者预后有很大影响。

3总结与体会

抗菌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患者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尤其是老年患者,长期(一般>2周)大剂量使用较容易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抗菌药物时,作为临床药师一定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时甄别是疾病进展还是药物不良反应。帮助医师早确诊早停药,才能尽早掌握临床处理的主动权。虽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已经开展多年,成果斐然,但是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依然存在。临床药师只有在平常的临床实践中,尽可能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而导致的各种不良事件,为患者的药物治疗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5.

[2]KaufmanDw,KellyJp,JurgelonJm.Drugsintheaetiologyofagranulocytosisandaplasticanaemia[J].eurJHaematol,Suppl,1996,60:23-30.

[3]andrèse,maloiselF.antibiotic-inducedagranulocytosis:amonocentricstudyof21cases[J].archinternmed,2001,161(21):2619.[4]olaisonL,RelinL,HogevikH,etal.incidenceofb-lactaminduceddelayedhypersensitivityandneutropeniaduringtreatmentofinfectiveendocarditis[J].archintelmed,1999,159(6):607-615.

[5]palmbladJ.Drug-inducedneutropenias:allarenotalike[J].archintelmed,2002,162(11):1311-1312.

[6]whitmanCB,JosephJm,SjoholmLo.Cephalosporininducedleucopeniafollowingrechallengewithcefoxitin[J].annpharmacother,2008,42(9):1327-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