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04

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篇1

一、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目标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其目的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改革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改革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既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归宿。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第一要义是充分而又恰当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快速响应、能存储和检索信息、能将不同数据(文字、图表、图形等)进行快速转换以及人工智能等功能,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更新,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比、主体化和社会化。同时.将加速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J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不能把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看成是一个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问题,要结合教学改革下大力气研究和实践如何在教与学中充分而又恰当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这里所说的“充分”是指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这里所说的“恰当”是指在教学中不要滥用计算如技术,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恰如其分地、有效地使用计算机技术。例如,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内容,硬要开发成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这就是—种滥有计算机技术的表现,中在画蛇添足。

因此,只有紧紧抓住“改革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个目标,一切工作都为这一目标服务,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二、端正思想,转变观念

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必须有强烈的改革意识,立志改革,才能真正投身其中,在工作中披荆斩棘,不畏艰难,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既是教学革的迫切需要,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还是教学改革的推动力量,是一项新的、开拓性的工作,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适应。另外,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必然要伴之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陈旧的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灌输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都不能适应新技术的需要,只有改变陈旧的思想和以应试教育服务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创造新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三、统筹规划,抓好全局

站在教学改革的全局高度,从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来筹划和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其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涉及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因此,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对教学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盘的规划,在全局的统率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当前,不少学校和教师所采取的零敲碎打的、无统一计划、无明确目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例如,某校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师只对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几课书实施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相当好,有的课教学计划规定要三个课时讲完,计算机辅助教学只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在汇报会上,领导问:余下的两个课时怎样使用?答曰:因为教学计划规定是三个课时,不能随便变更,所以节余的课时只好用来上复习课。又问:对一年级二学期、二年级、三年级乃至六年级的语文课有何打算?开展语文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答曰:还没有想到那么远。显然,这种不考虑全局、缺乏计划、无明确目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其成效是极其有限的。

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有规划,其规划应该置于整个教学改革的规划之中,与教学的整体改革保持一致。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规划可大可小,其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是一个学科的,还可以是几个学科的,也可以是所有学科的。

四、抓好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

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这些基本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根据系统论原理,只有在重视发挥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因素的作用的同时,特别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系统的四大基本因素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任务、精通专业、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组织好教学,并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则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具备接受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具有必要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在内容的选和编排上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具有可传递性。教学手段则是教师得以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它必须是行之有效的。在教学系统中各个因素虽然有它们各自独立的地位和作用,但它们又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发挥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要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研究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基本因素和它们的组合,努力做到既充分发挥每一个基本因素的作用,又使这些基本因素之间形成最佳组合,使这些因素所共同构成的整体功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五、高质量的软件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保证

应用于辅助教学的软件是教材的一种,国家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教材来体现的。因此教学软件不仅在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成长。

第一,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高质量的软件。什么是高质量的软件呢?我们认为高质量的软件应十分重视教学设计,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讲,应该具备如下几个基本条件: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即软件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各个基本因素,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贯彻教学原则等;②符合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③符合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即软件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能体现最新的教改成果,移植最好的教学经验。

另外,在技术上,教学软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硬件环境提出恰当的技术要求,尽可能做到界面友好、具有交互性,为教学创设最优环境。

第二,要致力于开发高质量的软件。在开发软件时要具有精品意识。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开发软件必须走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兵团作战之路,尽快结束当前存在的效益极低的各自为战的局面。这是因为软件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软件的开发者必须通晓有关的科学知识;必须通晓教育教学规律和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必须通晓国家教委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必须掌握一定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经费。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五个必须融为一体发挥好它们的整体功能。这绝对不是个别单位、个别地区和少数几个人可能做到的。所以,开发软件必须集中资金,集中人力物力,打团体仗。首先,要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制订出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科学的开发计划。其次,要组织一支由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行政人员组成的开发队伍。经过培训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既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更要发管辖整体的作用。

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位参加软件的开发,实行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学校三结合的方针。国家教委和有条件地区的省级教育部门根据统一规划组织、推广一批开放型、智能型、工具型、资料型以及其它类型的具有示范作用的高质量软件,起主导作用,以指导和影响软件的开发。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参与软件的开发,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搞一些小型课件的开发。

第三,要科学合理地使用软件。教学软件是一种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代替教师,教师要把软件的使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对象来选择软件和决定使用软件的方式、方法。

六、关键是教师

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篇2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新兴的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同于其它传统学科的矛盾,了解这些矛盾,并逐步解决这些矛盾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之前提。

一、开设计算机课的学校猛增与计算机教师供不应求的矛盾

面对迅猛发展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计算机教师供不应求,且有一定的流失。实践证明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得以发展,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证。没有合格的计算机教师,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就没有质量可谈。因此,在领导重视、设备具备、课时保证的前提下,教师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质量的关键。“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曾明确要求:教师培训一定要在配机之前。这样可避免先购机再培训所造成的机器搁置,甚至购了一种机器还没用,就面临淘汰的危险,这是很大的浪费,自然就没有效益可谈。为了教师培训有所遵循,国家教委已制订下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对计算机学科教师、非计算机学科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培训目标,并据此编写了培训教材。但如何将培训工作层层落到实处目前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加大宣传落实的力度,更需要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明确任务和职责,以便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计算机教师的培训。

稳定教师队伍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方面。由于计算机学科不是必修课,计算机教师大部分是由其它学科改行而来的,这使计算机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师(如课时的计算、职称评定没有计算机系列等)。长此以往导致了一部分多年从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流失。对此国家教委在92年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已有明文规定,并在历次会议的讲话中加以强调,但至今在有些地方没有得到解决。随着计算机教师队伍的迅速扩大,在中小学职称评定中增加计算机学科系列已势在必行,这是稳定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教师不可能满足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普及进程的加快,计算机教师的培训、提高将成为计算机教育深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进行超前的工作。

二、计算机课列入课表与课程计划中没有计算机课时的矛盾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原来的只讲BaSiC语言的课程模式向基础知识、基本应用和程序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组合的课程模式过渡。几年来,《纲要》对规范教学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改变了BaSiC语言一统天下的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计算机课仍有很大的随意性,课时保证不了,有的只讲BaSiC语言;有的只讲汉字处理、数据库等应用软件;有的在没有其它知识铺垫的情况下,只讲五笔字型等等。这种教学内容随意、课时随意、讲法随意的做法使学生受益少、兴趣小,机器的利用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当然没有高效益可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计算机学科发展历史短,各方面不规范、不成熟;二是受认识程度、设备、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平衡;三是不是必修课,在课程计划中没有计算机课的课时,在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中挂不上号,当然多学、少学没人干涉;四是受考试指挥棒的指挥,计算机课没有评估考核。尽管无论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都已耳闻目睹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之迅猛,应用之广泛,但都不得不因升学不考而忍痛割爱。这种状况与社会上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形成很大的反差。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中失去了现代人最应具备的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思想方法和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目前中小学实施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渠道,保证课时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前进。从我省课时计划执行情况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配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都将计算机课列入课表作为必修课开设,但课程计划中却没有计算机课课时,这是一个矛盾。虽然目前无机少机学校很多,但这些学校也应程度不同的开设计算机课,因此应考虑将计算机课列入课程计划给予一定的课时,并逐步建立考核和评估制度。这对已经开课的学校可促其规范发展、提高效益;对没开课的学校也可促其创造条件开课。

三、辅助教学亟待发展与质量高的辅助教学软件少的矛盾

辅助教学作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它的应用和推广将大大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效益。目前,软件市场上Cai软件琳琅满目,但销售的教学软件大部分是习题集、单元练习、同步训练等书籍的照搬,这种应试教育的软件面孔对孩子缺乏吸引力,激不起太大的兴趣,体现不了辅助教学的特点和优点。而配合大纲、教材适用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辅助教学特点的高水平的辅助教学软件较少。

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应用最多的方面,它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中小学计算机的利用率,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手段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将有利于发挥计算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服务。因此下大力气研究辅助教学的开展,将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的重要方面,也是最难的一方面。

四、计算机教研课题多与计算机教研网络没形成的矛盾

计算机教育包括计算机学科教学、辅助教学、辅助管理三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由于计算机科学和软硬件技术大环境的不断发展,新东西层出不穷,使得学校计算机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都处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发展中,这就使计算机教研工作具有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许多特点:计算机教研面广,知识密度大,新的课题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大纲、教材不稳定,这些都给教研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就必须加强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力度,探讨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目前国家与各省市之间的教研网络已经形成,但各省与地、市、县级的教研网络还没有形成,个别地市配有专职计算机教研员,少数地市配有兼职计算机教研员,这种状况显然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顾及计算机教育的研究。另外关系没有理顺,各地市主管计算机教研工作有的是教研部门,有的是电教部门,这对教研工作的协调、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教研网络的现状,与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任务和众多的教研课题不相适应。

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篇3

关键词:公安特色;信息安全;学科建设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还是刑警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即懂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4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如图1所示。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如图2所示。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

5特色的教学科研办案模式

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计算机学科;合作教学

前言

在当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当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畏难心理,这种畏难心理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专业计算机教学与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存在一定不足,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望而生畏”的情况。为了能够实现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学目的,培养出具有专业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得以被应用,合作教学模式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之一,其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仅受到了教师的信任,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成为了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

一、科学布置合作学习任务

在任何教学活动当中,任务都是驱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最佳方式,合作教学模式亦是如此。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布置时,需要注意3方面内容:①任务与教学内容、目标充分结合,保证任务目的性;②任务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相符合,切忌过难、过繁;③任务难度要有所提升,使其难度正好控制在单人无法完成,团队可以完成的水平上,为合作学习模式提供支持。在完成任务布置,达成驱动意图后,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任务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认知疑点,提出问题,为学生探究指明方向,进一步保证任务能够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切不可让合作教学模式过于拖沓,因为那样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教学效果。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讨论,达成一种“师生互动合作”的氛围,引导学生运用对已知知识点的变通与灵活来向学习任务提出问题与质疑,然后按照教师的正确指导来进行任务探究设计,为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支持。

二、科学进行合作小组划分

完成任务驱动和探究指引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小组划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小组划分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于最后难以到达合作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思想和行为都是非常错误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合作小组进行科学的划分,达到小组人员的正确配置,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出每一小组每个同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性,从而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在进行小组划分之前,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都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水平等各方因素的综合考虑来进行小组人员划分,以达到小组能力最大化激发的目的。

完成小组成员划分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因为此前学生都是独立完成学习的,所以当他们进行合作学习时,难以避免的会出现组内不和谐、合作方法不对等情况,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出现,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合作学习意识培养,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养成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的意识,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和分析,以便更好的发挥出合作教学的作用。其次是对小组成员任务职责的划分,通过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岗位的确定,来让学生找到自己在合作学习时的位置,各司其职的进行合作学习,以便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的流畅性。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计算机作为以实际操作为基础模式的学科,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到机房当中去实践,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合作学习目的。完成准备阶段任务后,教师就要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了。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合作学习前期的引导,当学生进入到合作学习后,教师就应当撤离出来,避免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产生干扰。例如在进行信息系统设计合作学习模式当中,笔者就适时的从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中撤离出来,让他们依靠自己去探究和实践,来完成信息系统设计,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合作学习任务: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任务完成要求及目的:调研、选择一个典型图书信息管理案例,实现图书库存、借阅信息管理。每本图书的记录信息包括:书号、书名、作者,单价、库存数量、出版时间、出版单位、价格等。

在这次合作学习模式当中,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虽然系统设计效果有所差异,但已经超过合作教学模式设计的预期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在合作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只要做好恰当的引导,学生是绝对有能力依靠自主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四、积极进行合作探究评价

合作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评定,其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吸收、学习探究经验的累积以及学习自信心的建立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大学计算机教学行为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在合作探究评价方面应当从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3方面来进行。教师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行为的肯定,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为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心打基础。同学评价则更多的是指出各小组所进行合作探究项目的不足,例如“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中某一操作环节不够便捷或编程错误等,这是学生吸收学习知识的关键环节。自我评价则是各小组对合作学习过程中本小组及个人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下次进行合作学习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为小组合作探究任务的有效完成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总结:

综上所述,合作教学模式作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法,其不仅充分确立了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还给予了学生在实践当中探寻知识的机会,这种以自我探寻为基础学习模式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强于教师“灌输式”讲解、演示的教学方法,因此从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培养专业性计算机人才的角度分析,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是高校计算机教学行为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的合作教学水平必然会越来越好,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也必然会越来越高,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来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曼.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0:144.

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计算机辅助课程改革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1、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重要性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不熟、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其目的在于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各层次城乡规划的成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文本、图纸和附件。图纸部分主要包括有区位图、现状分析图、用地使用规划图、总体布局图、综合交通规划图、绿地系统规划图等[1]。城乡规划一般图一方面信息量较大,用传统的手工绘图较难完成,另一方面图件完成均要通过的流程如图1所示。在整体工作中图件的完成均要依靠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辅助完成。

2、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均是使学生在学习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规划设计的表现能力,其课程设置通常设置多种设计课程,如构成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等,随着计算机绘图的普及以及修改的便捷性,成果的直观性等特点,许多的设计课程成果提交均需要计算机辅助完成,为此就使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成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高年级各类课程设计成果图纸奠定了工具基础。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1、应用软件选择不当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成果使用到的软件门类繁多,大多计算机辅助设计常用的制图软件主要有,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3Dmax、Sketchup等[2]。各软件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autoCaD,是最为普遍的矢量线条图形绘制软件,具有精确定位、重复修改、方便储存的优势。大多测绘地形图均能用该软件直接打开使用,减少了城乡规划设计者对数字化地图的绘制工作量。但其渲染表现力不足,该软件虽有三维绘制功能,但三维模型较为死板,不能生动展现城乡规划的实际效果。

photoshop是常用的平面渲染位图软件,能丰富各类图形的表现效果。色彩丰富,绘制手法多样、修改便捷,能与autoCaD的矢量图进行衔接操作。但该软件数据存储量较大。

Coreldraw是良好的矢量图形绘制软件,色彩表现力较为丰富,具有强大的文字排版功能,能有效绘制形状图形。但却与autoCaD衔接困难,平面渲染功能局限性较大。

3Dmax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三维建模软件,该软件建模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扩展性好,其灯光、材质效果逼真。但该软件存储信息量大,运行较为缓慢。

Sketchup是新新发展起来的三维建模软件,它以其智能化的操作,简洁的制图流程、精准的数字化定位著称,特别是它是一套直接面向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设计工具,能与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软件兼容使用,是一款方便建模的应用软件。但该软件在后期渲染方面并不够成熟化[3]。

2、教学教材选择困难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所涵盖的软件是多方面的,目前已出版的各类软件应用书籍,都有其各自的侧重点。例如autoCaD有包括工程、建筑、园林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及教程;photoshop有包括广告、建筑、景观、平面等方面的案例及教程;3Dmax有包括建筑、室内、景观等方面的实用教材;Coreldraw有包括平面设计、服饰、工业造型等方面的教材;Sketchup有包括景观、建筑等方面的教材。而各类教材都是独立的出版物,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城乡规划的集合软件教材,这使得课程选用教材较为困难。

3、实践课时偏少

传统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课时较少,即使在增加课时的条件下,因为要学习多种软件,这就使得教师在讲授软件各自使用功能后,学生仅能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运用到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却无从下手,制约了学生的实际绘图能力培养。

4、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操作结合较少

为掌握各类软件的操作,一方面由于课时量的制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软件的特点,结合绘图工具,以小案例的方法讲授各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许多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师仅是对软件能做到熟练的程度,但对专业方面却了解甚少。学生虽然将各小案例操作方法掌握,但由于软件的操作不熟悉,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就导致了学生会操作软件,不会利用软件辅助城乡规划方案的设计及成果的完成。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实践

1、合理选用专业相关绘图软件

城乡规划成果绘制所需的软件门类众多,同时又有多种软件有着同种的作用,如果课程中将所有软件都作讲解,不仅费时同时学生对软件也不能做到有效消化,实际应用的绘图操作当中学生也会无从选择下手。为达到学生能学以致用,在选择软件讲授时应根据城乡规划的设计流程,从平面构图模型建立后期渲染为一体作为教学目的选用教学软件,以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讲解相关软件,特别是要加强对软件间的衔接使用。例如软件选用以autoCaD、photoshop、Sketchup为基本软件。除此之外,随着现在计算机软件应用开发的不断深化,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类二次开发软件,即在autoCaD基础上开发的专门针对各设计专业的矢量图绘制软件,如天正建筑、湘源控规、飞时达总控规等软件。这些二次开发软件能有效帮助专业学生快速完成专业图纸,也是目前各工作单位常用的软件,为达到学生毕业后能直接着手工作,软件也应选用针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开发软件作为autoCaD的扩展讲授。

2、逐步完善课程教案形成专业教材

教师在选教材时,虽然能选用多本软件案例教材作为课程教材,而目前应用软件教材价钱均较贵,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经济负担,同时也不能有效的针对城乡规划专业,系统的联系各个软件的结合用途。所以应根据软件的选用,授课教师可以以教案的形式根据专业制定教学方案,经过多次的完善,最终应形成适合专业的教材。例如结合软件的选用,在autoCaD阶段,主要以一个城乡规划案例图纸为目标,用软件进行线条绘制,案例应包括软件的各项功能命令;在Sketchup阶段,以规划案例线条图为基础,完成整体模型的建立,讲授软件的基本各项功能;在photoshop阶段,完善规划图的后期渲染,在效果图制作过程中讲授软件的各项功能操作。

3、增加实践教学

城乡规划图件的完成具有较高操作性,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适当增加总课时量,并根据所选软件进行合理的分配。2)减少理论授课时间,理论时间以满足软件基本应用为前提。3)增加学生课堂实践时间,软件扩展以教师解决问题为主要手段。4)增加学生课余时间的时间操作量。主要通过任务图纸下发为手段,促使学生在课外熟练软件的使用。

4、增加专业能力训练

为培养出具有城乡规划绘制能力的专业学生,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授课教师应增加城乡规划的背景知识。为提高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授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还应熟悉城乡规划各类图纸的绘制,对图纸中的表现能有效分析并指导学生的图形绘制。2)增加城乡规划案例绘制技巧讲授。采用小案例讲授仅能完成软件功能的使用操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训,应增加综合作业的训练,即授课教师寻找典型的规划图纸作为学生抄绘的案例,并以可视环境作为绘图目标进行模拟绘制。例如以学校作为绘制目标,完成校园矢量平面图的现状绘制,在给以学生控制性规划图的部分图纸案例分析,使其利用软件完成相关要求图纸绘制,为高年级课程设计奠定良好基础。3)采用合作制制图模式进行案例绘制。城乡规划的成果图均是较为复杂,绘制量大的图纸,一般很难由一个人完成,需要由团队合作完成。所以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特点,以小组合作制为实践训练手法,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套图纸,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后续的课程设计乃至工作打基础。

四、结语

基于多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经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作任务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专业绘图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进行及时的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切实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辅助专业图件的完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号.城市规划编制办法[z].

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篇6

与目前很多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同,引导文教学法以教师为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引导文教学方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证明,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文章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由教师设计所要引导的教学问题,按照引导问题设计相应的引导计划,然后根据引导计划进行决策,并实施教学计划,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教学成果,最后要对引导文教学法所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计算机基础是基础性课程之一,包括简单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应用等。将引导文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进行应用操作实践,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将引导文教学法应用到中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十分必要。

二、引导文教学法用于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总体思路

以“internet应用”一课为例,引导文教学法应遵循以下设计思路:教师对引言部分进行讲解,学生听完之后就学习的内容与教学的目标进行讨论,将课堂所要讲述的主题体现出来,该部分时间五分钟;internet原理包括互联网接入方式与组网原理等,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来进行的,时间为五分钟;后续的ie浏览器的使用和设置,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方法以及配置方法,时间为四分钟;outlook的学习也由教师提前布置,包括outlook的界面、outlook的账号注册、邮件的编辑和发送与邮件的接收和阅读等,学生听讲之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巩固。

实施引导文教学法时,教师先要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然后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分组并确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之后由教师指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研究计划、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详细的实施步骤与最终完成的标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三、引导文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1)提出引导性问题。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问题,应该能够完全覆盖学生解决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引导性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以下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避免是非性问题的出现;问题应包括学生所学知识或者即将要学的知识;问题的设计应该与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结合起来,避免过于空泛;不宜提出较为综合性的问题;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由此逐渐完成教学任务;所设计的问题应该以之前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循序渐进学习新知识。

(2)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是任务得以完成的保障,因而工作计划的制订必须考虑完成任务的具体实施步骤。然后学生通过组内分工,确定各个环节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锻炼学生团结协作和总体设计能力。

(3)决策。工作计划完成之后要进行决策,这个部分由学生分组讨论来确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参与到讨论的环节中,通过倾听与发表意见的形式参与其中,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以帮助学生对现有的计划进行改进,制订较为完善的可实施的计划。

(4)实施。计划的实施需要组内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组内分工将具体的任务落实到个人。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监督的作用,并对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新的知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及时解决。

(5)检查。根据每个工作计划,设计实施情况的检查表。要检查解决问题所应该依据的知识点以及是否完成既定的任务,且要对各个环节的步骤加以具体化,使之能够真正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检查之初,可以采取学生自行检查或者交叉检查的方式,然后由教师进行一一检查。

(6)评估。该教学方法最后一个环节为教师总结,这个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来确定,并根据具体指标来确定分数与排名。对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对完成情况较差的小组给予鼓励,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结的原则,应该是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决策措施的优劣来确定。

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5102

作者简介:郑更生(1971-),男,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单片机。

0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应用十分广泛的新兴技术,它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中应运而生,计算机网络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它为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新时期,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只有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完善教学体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市场要求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

1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当前我国高校该课程的实验学时分配明显不足,缺乏系统全面的实践培训,而理论部分又涉及到复杂的基本原理和tCp/ip网络协议等内容,多数学生都会认为协议与原理的学习抽象枯燥,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导致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的很难达成。尽管近些年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的力度在逐渐加大,但鉴于我国高校现状,该课程教学体系还是存在诸多不足:①师资力量有待加强。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高校老师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但设计、管理大型网络的经验和能力相对欠缺,这也必然导致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理论化倾向严重;②实践教学未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但我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仍过多采用“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学生只是看教师演示或者参观已组建好的网络环境,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激发出来,“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式亟待引入到该课程;③实践教学形式单一。该课程实验课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随意性、主观性强,实验内容也较为有限。所以,要想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

2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依托于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应用能力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为培养目标。在该理念下,计算机网络课程应建立一种“理实一体化、层次多样化”的教学体系,现就对此进行探究。

2.1教学的初始阶段分两条线进行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在初始阶段要从两方面来抓,一方面是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在实践起步阶段对学生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基础能力教学包括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拓扑结构、操作系统的使用等等,应用能力的培养多为一些基础知识性的验证实验。理论知识是应用能力提高的基础,应用能力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强化,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2教学计划应满足多层次需求

所谓“多层次”就是指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需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设置,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多层次化的教学体系并不是只针对某一个学院或者专业,而是应用于培养专业性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高等院校。教学计划分“两条线”走之后,应在不同的专业中把学生分成基础型、实践型、应用型三种类型,且可以采用自选教师的形式。基础型学生的特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最基本的传输协议、交换原理等内容有更加全面的理解,这类学生适合在基础层次进行创新;实践型学生把网络分布连接作为重点,实践性地对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及终端用户根据所规定的拓扑结构及要求进行综合布线及配置;而应用型学生的教学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在全面掌握网络传输协议及原理后,能够在计算机上开发网络应用平台和模拟各种结果。

2.3个性化教学,走创新式培养道路

学生在多层次教学之后,基础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均有了大幅提高,而学生在此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科研能力,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在此阶段介入。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如网络规划方向、网络服务方向、网络安全方向等等。而创新式培养是在以上全部过程优化之后进行的,创新式培养满足高端学生的创新需求,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目的,开始让学生进入到科研项目中。

除了以上三部分内容,完备的教学体系还应包括教学质量保障措施,该措施有助于评估当前教学效果,并对下阶段教学任务提出建设性方向。质量评估的手段应该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成绩不能仅看一方面的成绩,要多方位考量,把理论、实验、应用、创新等环节综合起来进行考评。

3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研究

“理实一体化、层次多样化”教学体系的建立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而在具体教学步骤当中需要加强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现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3.1在分组讨论式教学中,讲究互动式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融合分组讨论式教学法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必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分组讨论中还要穿插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之前需要按照学习内容将班级分成多个小组,教师按照“任务驱动法”的要领先提供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法、结果等资料,再给小组下达任务,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完成任务。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协作来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在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不是所有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都适合应用该方法,该方法需要有侧重点,重点内容重点应用;第二,该方法的使用课堂节奏很重要,教师在课堂掌控过程中应把握得当,突出重点,不能让学生钻牛角尖,要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课程重点;第三,适用于该教学方法的内容包括交换机配置与应用知识等网络设备管理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在网络实训室上课,通过边讲边练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现通过举例来说明分组式讨论中互动式教学与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局域网组建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内容,可以将班级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以四五个成员为主,每个小组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一个中小企业局域网的组建,小组内部的分工由小组成员决定。在该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针对各个小组的方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学生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还鼓励学生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观点。激励、奖励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小组成员间的协作水平,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高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3.2将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

教学组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网络课程课件、教学录像、实验软件等内容。此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组还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博客等形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3.3尝试组建课程兴趣小组和技能大赛实验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在课后通过组建课程兴趣小组或技能大赛实验班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积极性。近些年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的计算机网络技能大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广大本科院校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技能大赛,这就需要组建实验班,采用学生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模式。学生通过模拟软件进行训练,等熟练之后再让学生在真实的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

3.4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计划

许多高校并没有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到具体的教学规划当中,这十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为加强课程和就业之间的联系,在调整教学内容与实验计划的前提下,应及时把职业资格认证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并调整学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之后,能够参加高级网络操作工、网络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这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就业观念的增强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对于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还必须要参加三级网络技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便在毕业时就可以拿到一个或两个与网络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3.5校企合作,开辟计算机网络实践新空间

与就业挂钩才能体现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校企合作是该课程教学创新的一种尝试。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网络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对教师进行网络项目的培训,还可以针对学生举行不同规模的it讲座及培训,既提升了教师的工程能力,还让学生打开了眼界,了解到了企业实际应用的主流技术,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做到更有针对性。校企合作的方式紧密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教学实践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4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交融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理论、实践一体的网络人才已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本文正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理实一体化、层次多样化”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课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这些创新手段势必会为我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建设开创出更广阔的空间,也能够为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计算机领域打下牢固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与教研过程中,一线教育工作者仍将继续致力于计算机网络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也势必会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永山.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7(8).

[2]张纯容,施晓秋,吕乐.面向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万智萍,邱泽敏,陈锦煌.“双阶段、多层次、个性化、创新式”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1(27).

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篇8

关键词:项目学习;高职计算机;设计流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大量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当前,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计算机应用范围的广泛,对高职计算机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不单单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提升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和培养应用能力。然而目前高职计算机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与现实应用需求脱节,造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从业就业实际的脱离。因此,针对传统高职计算机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给学生分配有成就感的任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理论与实践交融结合,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意义

项目教学法也叫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项目教学。通常被定义为通过完成完整的工作项目,即集“教、学、做”于一体,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发展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更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习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目的。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课程项目教学有着特定的内涵,它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整合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高职计算机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应将高职计算机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联系紧密,以行动为导向,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根据自身的经验给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完成任务的策略,促进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

二、高职计算机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项目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生是主体。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协作等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2.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合理选取工作项目

项目的选取要以计算机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要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利于让学生自己探究去解决新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计算机的教学目标。

3.密切联系职业工作,创设协作学习环境

在项目教学中,项目的主题与真实工作世界的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密切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实际价值的项目开展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提高技能,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4.实施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过程性发展

项目教学的评价,教师要以完成项目的情况和项目的考核要点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设计流程

项目教学的一般流程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和评价总结四个步骤:

1.确定项目任务

通常先由教师提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立项目的目标。任务首先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学生的专业为基础,所选项目应实现教学计划内的教学目标;其次是确定项目时要选取对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的项目,项目容量不能太大,完成项目所用时间要短,避免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项目,有重点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加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确定项目任务为:(1)设计整个网站的功能,网站的总体布局框架及色彩组合风格;(2)设计logo,banner,导航条网站模版;(3)设计网页内容及使用的框架及表格;(4)设计相关链接和动态脚本;(5)设计后台管理和所实现的功能;(6)网站的和维护.

2.制定项目计划

根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充分分析项目任务,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学生对自己小组工作的时间进行妥善的安排,合理预期完成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份项目实施计划书,计划书中应该包含项目实施的时间进度安排和小组分工情况,并得到教师的认可。

3.实施项目计划

学生分好组后,按照既定工作方案,有步骤、有节奏地开展工作。在这个具体的实施阶段,教师既要严格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实践,又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变化因素,要有弹性,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调整。

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学生按选定的最终工作计划,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每人按各自角色负责不同的模块,并独立完成工作。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教师充当咨询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4.项目效果评价

项目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完成项目教学目标,它应该是围绕完成项目设计!以及实施过程这一中心来展开的,因此项目教学中的评价部分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我分别采用了以下多种评价:借助网页作品制作评价量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量表进行分析,对项目教学后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和对与学生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等。

参考文献:

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篇9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教学改革

一、前言

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与传统的笔试完全不同,它是将计算机技术直接应用于考试过程中,考生不需要使用纸和笔,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巧之后,直接用计算机作答。自预科教育学院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经历了从开始的纸笔考试、纸笔与上机结合考试,到现在的完全上机考试阶段。其不仅使考试的组织工作更简单便捷,还减少了考后阅卷的工作量,而且尽管考试人数众多,但减少了传统纸质考试需要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本文讨论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考试的优势,并以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无纸化考试为例,阐述了无纸化考试的应用情况并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几方面问题和解决办法。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考试的优势

1.有利于实现教考分离。随着数据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将所有的知识点和题目都输入试题数据库中,而且考试时间和地点都不受限制。教师不用再为学生划分考试重点范围和内容;学生将会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围绕教学大纲来学习,脱离应试学习模式。

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无纸化考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巧,学生为了能顺利考试,必定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并在平时教学中对这些问题予以重视,重点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有利于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计算机无纸化考试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对学校软硬件设施,如校园网、机房等的建设有一定的要求。而对这些设备进行操作必然要求操作者具备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而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和质量。无纸化考试的题目是从试题数据库中抽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定考试时间和题目数量。当学生开启考试系统,系统就会自动开始倒计时,时间一到,将自动关闭答题界面并保存答题结果。当然,如果学生提前完成答题,也可自主结束考试,教师可设定不允许自主结束考试时间。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考试的应用情况

我院每年新生有2500余人,目前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了无纸化考试(试卷计划如表所示),根据试卷计划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通过题库管理系统可以制订或修改试卷计划,灵活调整题型,针对不同的考试分配相应试卷计划下的试卷。

试卷计划表

学期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题型四上学期单选题windows操作word操作打字40252510下学期单选题excel操作ppt操作403030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考试应用效果

1.有利于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我院计算机组一直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预科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有些甚至“零起点”,学习上比较吃力,整个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过程会受到影响。考试系统拥有练模式,每次实验课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试卷计划生成相应的练习题供学生使用。当试卷提交后,考试系统将自动批阅成绩,并给出试卷分析报告,通过试卷分析报告,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联网,学生也可在课后登录考试系统,进行反复练习。在制订正式考试的试卷计划时,计算机组各位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共同给出试卷方案,包括考试时间、题量、难易程度等,尽量做到各方面均衡,不影响教学效果的评定。实践证明,2010―2014年,预科生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普遍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期末考试通过率得到稳步提升,同时学生的实操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有利于推动预科考试制度的改革。这些年,预科的教学改革都在持续进行,我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从最初的64课时,缩减到如今的32课时。在相对紧凑的时间内,教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无疑难度加大。若应用无纸化考试,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由于无纸化考试拥有节约纸张资源、自动阅卷等优势,在其他科目中也可实施,以期起到推动预科教学改革的作用。

3.建立试题库,促进教学资源的不断积累。我院计算机组在实施无纸化考试的过程中,试题库的建立之初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成本,后期的试题库只需要进行增加、删除或者修改即可。在持续丰富的试题库过程中,维护试题库的工作量会慢慢降低,同时试题库资源得到不断的积累和优化。

五、需要解决的问题

1.需要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作支持。无纸化考试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校园网和机房等各种软硬件设施为基础的,因此,要实现计算机无纸化考试,就必须有一系列的软硬件设施作支持。目前,由于学校及学院领导的重视,广西预科教育学院基本实现各种软硬件设置的配置。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有很多地区无力购买设备,部分院校无法承担这部分的投入,这无疑为全面实现无纸化考试增加了难度。

2.受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制约。采用无纸化考试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使用熟练者,考试时只需要考虑考试的内容,但是不熟练者,还要考虑怎么进行计算机操作。而考试时间是固定的,这就会耽误学生实际答题的时间,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要实施无纸化考试,必须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3.需要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要保障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的实现,需要在软硬件两方面都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既要制订研究合理、稳定的考试系统,又要对计算机日常故障进行维护,这样才能保证无纸化考试的顺利实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这推动了无纸化考试的发展。通过近几年广西预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可见无纸化考试日益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又起到了教考分离、考试规范化的作用。当然,也有很多不足,需要学校和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推进传统考试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洋,陶锐,张阳.试论计算机无纸化考试[J].学科探索,2014(5):41-52.

[2]张艳.关于计算机类课程实行无纸化考试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42-43.

[3]张辉.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的优势[J].福建电大学报,2000(3):13-20.

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篇10

1.1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并通过对一切教学资源的利用,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当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得以良好的培养。同时作为教师来讲,要将其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导向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当学生在学习中陷入迷茫时给予指引,在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

1.2教学项目选取是关键

对于计算机项目教学法而言,项目的选取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在对项目进行选取时,一定要围绕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来进行,切勿选取一些偏、怪、难的知识点来设计项目,以免造成学生由于感觉到不了解、难懂而失去了参加项目的兴趣。同时所选取项目的对象最好为现实中的事物,既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又因为包含了丰富的计算机基本知识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教学项目的选取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要让学生也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以加深学生对项目的了解。

2、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2.1项目主题选取

就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来说,项目主题选取意义重大。在选取项目主题时我们需要遵循三条原则:一是,要保证所选取计算机教学项目主题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挑战性、趣味性;二是,应在与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对教学项目主题进行选取;三是,所选取项目主题应与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与此同时,在选取计算机教学项目主题之前,我们还要全面的对项目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研究,以合理预测出其中隐藏的问题,以便于在产生问题时,我们能够以学生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服务,以保证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顺利开展。

2.2项目计划制定

由于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较短。因此,就项目教学法来说,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新生对项目教学法仍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如若让学生单独对项目教学实施的具体计划进行制定则存在一定的难度,且不利于调动学生计算机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此时,计算机教学项目计划的制定工作就可由本专业任课教师来代替进行。如若学生在对计算机教学项目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项目教学计划制定的技巧且能够运用自如,那么制定项目计划的工作就可由本专业学生来制定,而作为教师这时只需要在一旁扮演好指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即可。

2.3项目资料搜集

传统应试教育要求答案要具有一定的标准性,而项目教学法则与其有所不同,它强调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凡是与计算机项目教学相关的数据、资料、文件都需要由学生亲自来进行整理和收集,以使学生在进行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完成自身计算机相知识的丰富和积累。同时项目教学法还要求,学生要在以课上所学计算机理论知识为根据的基础上,来提取并整合各种相关计算机资料中所包含的信息,以帮助其更好的构建起计算机知识系统,使其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亲自完成并不是说教师完全不参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为学生获取计算机资料圈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之后还要为其提供获取资料的各种途径,如可提前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寻求教师、家长、朋友、社会等对象的帮助来搜集计算机资料,或是通过网络搜索、书籍翻阅等方式亦可。

2.4项目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在将计算机项目教学相关资料、文件整理好之后,要在全班人员面前以作品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这对于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想在这一环节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集合项目小组成员的共同力量。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指导学生制作项目成果,帮助学生安排项目小组合作事宜,进而促使计算机项目教学法能够达到预期教学的效果。

2.5项目教学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