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的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58

药学专业的特色篇1

关键词: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特色教材

作者简介:史静(1984-),女,江苏南京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讲师;陈建秋(1981-),男,江苏南京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9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药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24-02

药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制药工业产污量大,是国家环保规划要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据统计,制药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7%,而污水排放量占2%。制药工业的特点是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原料种类需求多,使用数量大,但利用率缺较低。一般一种原料药往往有几步甚至10余步反应,使用原材料数种,从而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三废)量大,废物成分复杂,污染危害严重。[1]另一方面,国家环保部针对制药企业制订了专门的强制性废水排放标准:《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3-2008、GB21904-2008、GB21905-2008、GB21906-2008、GB21907-2008、GB21908-2008),并且按照制药生产工艺路线将制药工业及其产生的废水进行详细划分为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混装制剂类。此外,我国环保部还于2012年提出了《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促进制药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国家对制药企业污染防治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同时对于制药企业自身来说,减少污染实施清洁生产是其应对对外贸易绿色壁垒的重要措施。所以,无论是从环境角度或者制药企业本身角度来说,制药工业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都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其排放污染物的特殊性,制药企业需要既懂药学知识又熟悉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人才。针对上述问题,中国药科大学于2009年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环境和药学的双料人才,[2]以满足制药工业绿色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从而解决我国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科技问题,促进环保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由于该专业具有药学与环境相结合的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制上必须具有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融合的特色教材作为支撑。

一、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授课老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具有特色的好教材不仅能够便于教师讲授知识,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不论是在专业建设还是在学科设置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药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专业的创办要解决当前我国制药产业发展进程中企业对特定环境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我国现有环境学科培养人才与课程设置模式不适应的矛盾,该专业方向的建设需要特色教材作为强有力的保障。因此特色教材中必须将环境科学与药学相结合,必须将环境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制药企业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

目前教材的设置主要存在教材建设滞后于教学和专业改革、教材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相脱节、[3]没有形成特色的独立体系、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先进性、[4]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知识点缺乏更新等问题。

因此,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融合的特色教材的建设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其建设总体思路包括:特色教材必须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与交叉;特色教材建设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特色教材建设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特色教材与特色教学相结合;实践类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

二、药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的思路

1.特色教材必须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与交叉

我校的环境专业以培养环境和药学双料人才为目标,注重把保护环境的理念融入制药环节,把药学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监测为始、评价为重、治理为目的的原则,着重培养制药企业环保人才,研究药物的环境影响。因此,特色教材的建设必须注重环境专业与药学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但是此种交叉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药学专业知识与环境专业知识生搬硬凑到一起,也不是两种知识简单进行汇编到一本教材上,而应该突出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和联系,真正做到药学知识在环境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深层渗透与融合。

《药厂环境控制与管理》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典型特色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制药工业污染现状、排放标准与控制技术、制药企业的清洁生产、制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制药企业Gmp认证、生态药业等。其中污染现状、排放标准与控制技术、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生态工业园等基本知识属于环境专业范畴,但所有的重点理论知识都紧紧依托制药企业的背景,与制药企业紧密相关。例如在污染现状与排放标准的章节介绍中,专门针对制药企业的废水排放特征进行介绍,并列举与只要企业密切相关的标准和政策,如《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在制药企业的清洁生产章节中就涉及制药企业制药的具体工艺、设备、装置,对其进行清洁生产,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必须具有扎实的药学知识。

2.特色教材建设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定位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药学知识基础,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到制药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环境检测、污染分析与治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特色教材的建设应紧紧围绕该目标,为该定位服务。从上述目标可以看出定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特色专业的建立需要人才具有药学与环境学的双背景;人才的定位分为两类,一类是继续从事制药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的“学术类”人才,另一类是能够实际到制药企业中工作的“应用类”人才。因此,针对“两类”人才的培养定位,特色教材中必须有所体现。针对“学术类”人才,教材中应注重原理、机理及相关知识点最新研究成果的呈现;而对于“应用类”人才,教材中应注重在制药企业普遍成熟应用的具体工艺、设备和装置的介绍。例如对于药厂三废教材,可在原有三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或修订a类(学术类)与B类(应用类)特色教材,a类可针对制药废水的生物处理、物理处理、化学处理方法进行原理的细致讲解,并介绍相关的机理模型,增加目前国内外的热点研究方向与最新研究成果等;B类可介绍制药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资源化的具体工艺与设施,并列举实例。

3.特色教材建设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前所述,特色教材的建设需要注重环境专业和药学专业知识的融合,需要涉及多门学科,这有利于学生突破单一学科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具有一定的药学专业知识和环境专业知识的条件下,从药学的角度看环境或是从环境的角度看药学,易于触发灵感,产生新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使他们能够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上去观察、分析以及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揭开认识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神秘面纱。[5]综合的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特征,在特色教材中需要增加“无标准答案”、“多种解决方式”的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逻辑性强的机理的推导,教材中引导学生由因找果或由果寻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4.特色教材与特色教学相结合

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材中的知识需要通过教学进行传播,因此要让特色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必须有特色教学与之相结合。特色教学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中传输知识的特性,而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基本理论知识,乐于在某一块或某一点知识中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能够进行主动的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松散的知识点网络化模块化。第一,教学手段上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授课形式不拘泥与演示文稿,可采用视频、音频、动画、软件等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对难于理解知识点的掌握,并建立教学配套素材库。第二,教学中应着重对相应课程知识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师要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相应知识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介绍和综述,另一方面可以将校内外的专业研究人员邀请至课堂,对新进展、新工艺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介绍。第三,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形,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并且鼓励学生对其感兴趣的某一点知识进行深究,发现表面现象之后的机理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论,或对某一知识点扩散,形成由点串线、由线及面的网络化知识块;在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让学生跳出传统的思考角度或仅局限于该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鼓励从多角度多学科对问题进行分析。第四,可以依据学生的理论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分层次、分班、分组教学。例如药厂三废处理课程中,即可根据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偏研究型或偏应用型,根据a类(学术类)与B类(应用类)特色教材进行分班学习。

5.实践类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

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实践或实验类的课程尤其要注重特色教材的建设。对于实践类特色教材,一方面注重环境科学知识与制药企业实际问题的结合,如在《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特色教材中对实际的制药废水进行监测和评定,使学生在学会环境监测方法的同时对某些类型的制药废水的特点有直观的了解。《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中采用中药废渣进行吸附研究,加强学生制药企业废弃物亦可资源化的新理念。另一方面,选修类的实践特色教材亦可以采用项目引导的方式,进行课程交叉渗透教学,串联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点,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网络或知识模块,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需要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并紧紧围绕人才定位,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需有特色教学与之相结合,将特色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此外实践类特色教材需将环境专业知识与制药企业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酵类》编制组.《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酵类(征求意见稿)》[S].2007.

[2]陈建秋,沈卫阳,陈家全,等.药学类高校开设环境相关专业的意义和必要性[J].市场周刊,2009,(12):123-124.

[3]郭彤,陈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124):135-136.

[4]韩建华.让特色教材走进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

药学专业的特色篇2

药学专业培养能够从事药学教育、药学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使用、药品管理及药品临床应用的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药学系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与临床医学专业有较大差异,在医学基础课程上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生理学,部分临床课程合并临床医学概论,而相应增加药学主要专业课程。而机能实验课仅安排4-5个一般验证性药理学实验,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培养的学生知识不全面,不能满足药学专业毕业后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与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药品检验、合理用药、药物设计等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

2优化机能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药学专业特色

为了能满足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条件,我们课题组以机能实验学教程为依据,针对药学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时分配的差异,结合我校药学学生的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我校的机能实验内容进行再一次优化组合,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包括如下方面: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验数据的处理。②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目的是针对性锻炼药学学生掌握常用治疗药物监测方法与如何评价药物急性毒性。③药物的基本知识、处方学、药典与新药研究(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为学生进入药厂实习前增加药物的基本知识与新药临床前研究基本方法。④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训练药学学生的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以上的实验内容实施1-2年级后,及时综合评价学生实验学习效果,召开学生与教师座谈会,学生与带教教师填写反馈意见表。在下一学年综合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调整部分实验内容使其更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第二次按照调整后的内容在下一届学生实施,并再次测评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在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后,逐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药学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体系,编写药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修改相应机能实验学教学大纲,设计并制作网络课件。将实验内容等通过网络供其他专业学生参考与学习,以便将来优化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机能实验学课程。

3科研、生产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均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每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而实验免不了出现抄袭数据或拼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我们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我们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药学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几年来,我校药学学生参加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等课题多项;通过主动地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撩开了科研的神秘面纱,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其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药学系与临床药物评价中心联合开设新药研究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是教师的科研或制药企业的项目。做实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拟定实验内容和要求;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与在制药企业见习所学的实践经验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同时教师把最新的药品生产信息或本人的科研课题纳入实验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活动,激发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与思路,指导其撰写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开发性的实验。

4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切实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

由于机能实验是由三门实验课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其不但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熟悉另外二门学科知识。尤其是药学专业涉及很多药学知识,而机能实验带教教师多为临床专业毕业,所以教师必须相应补充一定有关药学知识,才能使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同时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与实验动物、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仪器的稳定性直接相关;而实验室的管理和药品、器材等教学保障工作是由技术人员完成的,故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同样是高质量实验课的必备条件。多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机能中心技术人员匮乏,尽管这几年我们不断补充了高学历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技术人员队伍,但一般是其他专业改行而来,专业技能单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重点抓好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首先,安排他们在本科班全程跟班听理论课教学,全面系统地掌握三门学课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同教研室一起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并负责实施:第三是由其首先摸索新实验、新方法,实验课前与带课教员共同做预实验,实验前充分准备必需的实验动物、试剂药品。提前调试好所需仪器,保证其正常运行、而且对仪器必须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实验教学。由此可见,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是实验课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的机能实验教学前提。

药学专业的特色篇3

(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1198)

摘要:CBi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方法论系统,可以为任何课程制定教学大纲指明方向,也可以在编写药学英语教材、探讨教学模式等方面提供帮助。笔者所在的药学特色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利用CBi教学模式解决了专业学科知识教学与语言教学分离的状况。

关键词:药学专业;英语课程;CBi模式;应用研究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2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59—03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李媛媛(1981—),女,江苏建湖人。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胡晓霞(1971—),女,山西运城人。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一、研究背景

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现多译为“依托式教学”,其教学理念和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青睐。该理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班(immersionprogram)。“沉浸式”实验班主要针对儿童教育,即将法语作为媒介应用于英语母语的教学,这种内容驱动式(Content-Driven)外语教学颠覆了传统的语言驱动式(Language-Driven)教学理念,其主要特征是以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为核心,语言学习作为辅助,将内容学习和外语学习相融合,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

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使具有院校特色和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了现实。传统的不考虑各高等院校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实施全国统一外语教学模式以及采用重语言技能、轻专业知识内容教学的英语教学理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阻碍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如何才能开创药学特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高效、优质的特色之路呢?笔者所在的中国药科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课题组从课程设计的视角,就CBi教学模式展开探讨,提出了将CBi模式应用到具有药学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设想。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只注重基础英语技能的培养,与专业英语教学脱节,没有发挥公共课程服务专业课程的作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差异有时会给人“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学生初学药学英语时往往无法分辨一些词汇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不同意义,对于专业英语中出现的长句、难句更是望而生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与方法缺乏创新、应试倾向明显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显然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根据笔者所在学校——中国药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在一、二年级阶段主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医药基础课程,在三年级阶段开始学习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基础英语教师均为英语专业毕业,对药学专业知识知之不多;专业课教师也因为教学重点在于药学专业内容,无暇顾及学生的语言问题。因此,如何在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之间架设桥梁,如何提高学生对药品说明书、药品专利、相关科技文献的阅读能力,如何训练学生回答问题、书写实验报告的陈述能力以及组织材料的写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理解英文学术讲座的能力以及开展项目和案例分析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CBi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分析

在CBi教学理念中,CBi主题模式是围绕与某个特定主题有关的话题组织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可以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首先,CBi将语言学习和主题内容学习相结合,增强了语言课堂的真实性和目的性。一方面,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对于这些围绕主题所组织的有意义的材料有较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使用第二语言直接吸收信息的同时,发展了语言能力。其次,CBi倡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主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主题活动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和发现。

(二)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符合CBi主题模式的应用环境

课题组以国内外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考虑到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特点与本国外语教育国情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以及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我校鲜明的药学英语特色,在低年级大学英语课程中传达“外语+专业”的复合型教学理念,形成学科交叉、专业渗透的格局。合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将大学英语课程进一步完善为一个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有计划、有步骤、逐层推进的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全球视野的双语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有志在未来全球化医药领域发展创业的学生铺设绿色通道,同时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研究的实施方案

作为内容依托式语言教学,CBi有四种常见的模式,即主题模式(theme-basedapproach)、课程模式(ShelteredContentCourse)、辅助模式(adjunctCourses)和专题模式(LanguageforSpecialpurposes)。我们将这四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要求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确定CBi教学目标——通过语言学习辅助学科知识的核心教学

应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运用真实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技能。众所周知,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作为学习的工具或者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时效果最佳。药学专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核心应是药学相关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本身。将目标与学习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科内容的讲授为核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选择CBi教学内容——语言输入方式应呈多样化

根据主题模式要求,教师需对教学材料精挑细选,精心组织主题活动,使其兼具原创性和趣味性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需求,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各类型学生的兴趣和要求。CBi教学理念主张对学生的语言输入方式应呈多样化,结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全方位地展开综合训练,使学生在专业方面获取新信息,并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方面,网络、多媒体和数字音像技术的发展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可以搜集一些与生命科学、医药主题相关的科普短片,Voa、BBC新闻听力,美剧片段,世界著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等,其极具知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活泼,能够充分地调动人体视觉、听觉的潜能,使得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容易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如制作ppt,将知识点讲授与例句展示、改错、论文研讨相结合。

另一方面,CBi教学法强调阅读材料的选取要以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为前提,根据学生能接受的外语程度进行合理取舍。除了专业课中教师提供的专业教材之外,我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还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从药学词汇语音学习入门,指导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科技英语阅读文章、论文、综述、摘要、学术会议报告或医疗仪器广告等。阅读是药学英语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有了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可能有语言的产出。

根据专题模式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与专业领域或专业知识紧密相连,教学材料需采用有关学科领域内真实的、实用的知识内容。我校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已由过去单一的大学英语教研室教师负责教学,调整为以大学英语教研室教师团队为主导,药学英语教研室、英语专业教研室和来自于国外的合作教师团队协同组织、共同教学的模式。为学生开设了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药学英语、商务英语、外教口语等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作为大学英语读写和视听说课之外的辅助课程,更好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专业英语技能。

(三)应用CBi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

采用课程模式和辅助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开设专业课和语言课,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该模式要求语言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娴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同时,还要熟悉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和驾驭能力,能够以英语作为媒介,针对专业知识选取大量的例证供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在专业内容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师应将英语语言置于药学专业实际场景中,使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表达技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设计情景模拟教学。创设具体、真实的场景,进行语言强化输出型练习。运用图片、模型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按照交际教学法的要求,身临其境地参与模拟教学。此方法可以运用于案例分析的训练环节,例如,设置跨国医药公司交流往来的情景对话,使学生得到实战训练,在训练中巩固与药学英语相关的表达,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其次,设计角色扮演。在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下,完成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例如,通过视频、阅读等方式,设计特定的语言情景,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学生通过看和读可以了解到相关药学术语的运用和表达,并在角色扮演中巩固和加深所学内容,从而达到自如地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的目的。

再次,设计话题讨论。教师确定教学主题,根据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反馈式语言输出的过程。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提供与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之间可以交换看法、展开讨论或进行辩论,最后,由学生完成摘要写作等。例如,可以开设药学实验课中实验报告撰写的研讨课,教师收集一些学生在实验课中所写实验报告的真实样本,其中包括优秀的样本和存在问题的样本,作为学生阅读和改错的材料,并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讨论。

(四)考核及评估方式

根据CBi教学模式的要求,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特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考核及评估方式分为语言知识测试和过程评价两个部分。其中,辅助模式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分为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语言教学,所以,教学评估方式也分为专业知识评价和语言评价。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测试的试卷中包含基础英语测试(包括听力、阅读、词汇、写作等)以及药学英语知识测试(包括药学词汇、药品说明书内容、科技英语翻译等),过程评价一般包括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课外学习过程评价、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综合能力评价等。过程评价应遵循多样性原则、鼓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等。

四、结语

在CBi教学理念中,学科知识是课程基本框架的基础,课程的基本框架是根据学科知识构建的,而非语言形式、语言技能。以药学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使药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教学相融合,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仅能够使药学特色院校的专业优势得以发挥,而且有助于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为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具有高水平药学英语人才的需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S.Burger.Content-basedeSLinaShelteredpsychologyCourse:input,outputandoutcomes[J].teSL.CanadaJournal,1989.

[2]J.C.Richards&t.S.Rodgers.approachesandmethodsin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3]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4(4).

[4]袁平华.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之理据及教学元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

药学专业的特色篇4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医药;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人们对“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工业和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具有中医药背景的食品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此,目前国内有多所中医院校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体系是西化的,其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正处于探索阶段,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如何发展,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近两百所左右,但各校由于办学基础和办学理念不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差异,没有统一模式。而由于食品专业在中医院校开设时间较短,没有经验可循,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法探索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1。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是按照工科类课堂教学方法培养,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没有学到系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培养的本科生缺乏中医药特色。

1.1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开设现状

湖南中医药大学自2009年9月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是依托于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等基础专业上建立的新专业。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在发挥湖南省地理优势的同时,利用湖南丰富的中药材及食品原料资源,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将中医药的特色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办学体系之中,这是缺乏中医药特色的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所不能比拟的。共开设《高等数学》等18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等21门专业必修课。另外,还开设《中医药膳学》等17门专业选修课。

1.2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开设存在的问题

1.2.1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在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上虽然也开设了一些中医药相关课程,如《中药学》《中药制剂学》《药食兼用资源》,但存在着中医药特色还不够突出。问题主要有:开设的所有课程里中医药相关课程比例较低;有些重要课程没有开设,比如《中医亚健康学》;有些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时间过少,如《中医药膳学》,《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课时少,也没有实验环节;必修、选修课的定位不够合理等。因此,在中医药背景下,将传统中医药的精华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中迫在眉睫。1.2.2中医药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运行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学学科2,要求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目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运行实践教学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中医药院校缺乏工程类的科研教学人员。目前学校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工程实践技能较强的人员往往因为学历达不到要求被拒之门外,导致实践教师数量不足3。其次没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由于中医药院校是以培养传统的中医药专业学生为主,对于新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投入相对较少,短时期内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校内实习工厂。另外学校与食品企业联系较少,除食品专业教师自身外,其他人对食品行业了解较少,校企之间缺乏沟通,校外实习亦难上加难。因此,针对中医药院校的自身不足,必须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很好地完成我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探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就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改革。

2.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针对原课程里中医药相关课程比例较低、有些重要课程没有开设的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以中药保健特色为核心,增加了原有课程《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药食兼用资源》等课程的课时量,同时,新开设了《中医药膳学》《中医亚健康学》等专业选修课。课堂讲授的重点着力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穿插中药与保健食品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把握食品与中药的双重特点,逐步做到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特色人才的目的。

2.2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结合我校自身特点,重新制定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加大了原有的实验课程,如《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的实验课课时量。另一方面,新开设了《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实验》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综合大实验》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课。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我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更符合具有中医药背景的专业特色。

3.结语

如何培养合格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品专业人才,是我们各大中医药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与传统工科类大学的食品专业相比,由于不同学校定位不同,课程设置也会有差别。我们只有顺应时展潮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科学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医药背景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才能办成具有一定特色、显现良好生机和活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参考文献:

[1]陈卫卫,陈明伟,李媛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实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4):107-109

[2]夏明,管婧婧.关于在高等中医院校建设食品专业的Swot分析———基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实践[C]//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

药学专业的特色篇5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 医药院校 教学科研 应用

       1 教学

       1.1药学专业教学

       一方面,随着药物研发及分析手段的进步,对药品含量准确性、可靠性及标准化要求的提高,目前我国《药典》中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的药物品种越来越多。作为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对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研发及分析中的应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各级院校药学专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的教学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食品药品生产销售越来越严格的准入及管理,特别是生产企业GCp认证的开展,对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的药品质量控制部门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必须学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这样对我校的药学专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的教学吹响了冲锋号,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主要教学内容。HpLC方法在《中国药典》1985年版刚规定使用时,只有8个品种规定使用HpLC方法检测,而到1995年版已达到113个品种,2000版药典的应用达到了282个品种,2005版药典的应用更是达到了632个品种,在药典所有分析方法中它是发展最快的一种分析方法[1]。

       1.2医学检验专业教学

       在医院,特别是较大型的医院,开展了临床药学,特别是较早开展了治疗药物血药浓度检测(tDm)工作[2]。在具体工作中,有药学类毕业生,也有不少是检验专业毕业生在从事这一工作。因此,对于我校检验专业的教学,可以教授tDm的相关知识,熟悉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在临床上的应用。

       1.3临床医学教学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完善,科室设置日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接轨,医院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同时科研任务及科研压力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大,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多,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获得临床药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高效液相色谱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成为其今后发展的主要技能的组成部分。

       2 科研应用

       科研与教学一样被并称为高校的灵魂。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科研已经作为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指标,因此还有不要提高我国院校的科研水平,加大科研投入。

2.1生化及化学类专业的科研应用

       部分生化内源性物质的检测分析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从而为生化分子水平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手段及科学可信的分析数据。化学类专业,特别是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方面,高效液相色谱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2.2药学类专业的科研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及生化药物分析分析,药物的来源有合成、生物发酵、动物、植物和矿物之分。由于药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可能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这对于控制药品质量,建立质量标准来说比较困难,高效液相色谱可通过对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再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

   &nb

[1] [2] 

sp;   .临床各专业的科研应用

       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监测血药浓度的相对简便而快速的方法,但仅局限于科研而未广泛应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的特点,且回收率及精密度高。该方法的意义在于可以随时对使用相关药物或未用药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单独或同时测定。随着今后各种固定相的研究以及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出现更多的组合模式。

        结论

       简而言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技术,特别是在医药院校的科研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王慧文.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及进展[J].安徽医药,,():-.

药学专业的特色篇6

1医药卫生信息化基本情况

1.1国外医药卫生信息化状况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早在1987年,美国就组织了对“卫生信息标准”战略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从克林顿总统时代开始,美国展开了一系列的立法,要求医疗机构尽快进入数字时代;克林顿在2004年众议院的年度国情咨文中专门强调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要求在10年内,确保绝大多数美国人拥有共享的个人电子健康记录,并设立一个新的、级别仅低于内阁部长的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官员职位。美国白宫在2006年度联邦政府预算中为实现emR设立了1025亿美元的专款,要求医药界在10年内彻底取消传统的纸张病历,让所有美国人都拥有一份个人健康记录。2000年9月加拿大由联邦政府注资成立了名为infoway的非盈利性机构,领导和负责全国范围内电子健康信息、兼容标准、通信技术的开发和实施。2002年开始,infoway投资12亿加元开发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基础架构,推动地方卫生信息化,同时加大建设投入,计划于2009年为50%的加拿大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于2020年覆盖全国。2005年5月,加拿大投资1.4亿美元用于HeR系统中两个关键的板块——药物信息系统和诊断影像系统的建设。欧洲数字医疗技术水平相对于北美滞后,但是其应用普及面却远远优于北美,欧盟正在着手建立覆盖欧盟范围的数字医疗体系。体系比较完善的有英国政府主导的全国医疗数字化计划和瑞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数字医疗系统。英国具有全球领先的医疗数据分析、规划和项目实施系统。信息化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英国的医疗卫生领域,为临床医生、患者及家属提供全方位切实有效的帮助。在瑞典,约85%的医生使用电子病历。最新的电子病历能把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结合到整个医疗服务过程和工作流程中去,并使用标准的医学词汇来规范医学概念,实现计算机化医嘱录入(computerizedphysicianorderentry,Cpoe),而且还具备定量分析错误和方法有效性的基本体系,可以达到减少超过一半的可避免的医疗错误的效果。

1.2国内医药卫生信息化情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医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医药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医药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医院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支撑之一。2010年底,国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简称“3521工程”,“3521”工程的实施将使国内医疗信息化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2014年,我国的移动医疗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数字健康创业热潮汹涌,投融资金额超过40亿元人民币,阿里、腾讯、小米等信息行业巨头纷纷在数字医疗领域布局。在政策支持不断、医院it应用意识增强、移动智能终端普及加速、运营商解决推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医药信息化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医药信息化技术难点高,专业涉及广,应用变化快,研究与使用的利益机制难于形成现有基础薄弱、起步较晚、缺乏专业机构和技术队伍,医院管理和业务流程不规范,数字医疗行业的最大短板是人才匮乏,同时懂得医学、信息技术和商业的人才太少。

2医药卫生信息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

医药卫生信息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医药信息化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

由于医学的专业门槛太高,其他行业转行学医并成功很难,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扩展医学人才的知识面,让医学人才同时研习信息技术和商业知识,使这样的人才在数字健康创业方面扮演更重要角色,起引领的作用;二是医学院校中的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类专业中开设医药类概论、医学术语、医院管理等医药方面课程,是这部分人才从事医药信息化的服务、维护、研发等Hit(Healthcareinformationtechnology,医疗信息技术)方面的工作。根据社会对医药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需要,建议可以按照三个方面的目标进行培养:一是医药信息化系统使用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医药信息化系统的架构,掌握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移动医疗等系统的功能及应用。二是医药信息化系统技术服务人才;主要培养医药信息化系统的运维和安全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医药信息化系统的架构,系统布局,具有医药信息化系统及整个网络的运行、更新与维护的能力,保障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等方面技术能力。三是医药信息化系统研发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医药信息化系统集成、相关应用项目研发、系统测试等方面能力。

2.2医药信息化特色人才的培养体系

根据人才的不同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实习实训方案、考核方法、质量评价监控等,围绕社会对具有医药信息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面向区域、贴近行业,全面制定具有医药信息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

2.3医药信息化特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医药信息化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方案),以“理论教学模式+实验环节+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为教学改革的主线,建立比较完备的具有医药信息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根据上述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对于医药信息化系统使用人才,在医药卫生类专业中开设HiS应用、医药信息化系统的运转流程以及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移动医疗等系统的功能及应用等方面的课程;对于医药信息化系统技术服务人才,在it类专业中开设卫生管理系统、医学信息统计分析与决策、医学术语及编码、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概论等方面的课程;对于医药信息化系统研发人才,在计算机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信息化系统的架构、系统布局以及医药信息化系统集成、项目研发、系统测试、医学术语及编码、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概论等方面的课程。将课程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特色培养方向的课程;对于满足不同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组织高校与行业、用人单位、合作企业及医疗卫生单位等专家进行论证,确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选用或编写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理论实践实训相结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材。

2.4医药信息化特色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比较完备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建工作,争取校内外资源建立医院管理系统虚拟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满足医药信息化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依托高校、行业、企业中的医药卫生类主体专业的师资及信息化类主体专业的师资,构建一支既懂信息又了解医疗卫生知识,打造一支理论过硬、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2.6医药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为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还要探索医药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研究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探索应用型特色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坚持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地、校企人才共育机制。二是加强学生管理,在辅导员管理的基础上,推进班主任或导师管理制度,请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或导师,参与学生管理,加强学生专业理念、专业兴趣的培养,职业道德、专业方向等方面的指导。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技能大赛,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指导教师参与学生技能比赛课题的指导工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结束语

药学专业的特色篇7

作者:薛培凤王晓琴陈朝军杨喜平单位: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

我校中药学学科创办于1994年,通过多年建设,该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从1999年中药学专业本科招生到2007年中药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立项,从研究生教育经验的积累到2010年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从药物研究所的成立到自治区中蒙药研究所和自治区蒙药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表明中药学专业已逐步具备了高质量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培养能力和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随着我校更名为大学以及学校的内涵建设的提升,今后5年,中药学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下各项建设内容的完成,是实现中药学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和的重要保证。学科专业结构建设[7](1)根据学科间的关联度以及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建立完善包含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的中药学学科群。(2)为适应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发展战略,展开对中药栽培专业、中药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专业的调研和论证,酝酿筹备新上专业,适当拓展中药学学科的专业覆盖面。(3)凝炼学科研究方向,保持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方向的优势,兼顾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和新制剂研究方向、中药药效毒理研究评价方向的建设,加大对药材种植方向、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向、中药保健食品研发方向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活动,以专业建设活动带动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中药学专业师生的专业认知度,增强传承和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中药学专业成为名符其实的标志性品牌和特色专业,完成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学科梯队建设继续采取对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对校外知名专家“特聘与引进并举”的措施,建设和造就一支学术水平高、数量和结构合理、能适应学科快速发展需要的学科梯队。以优秀中青年人才为主,引进或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学科支撑条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已有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完成重点实验室验收工作,为早日申报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研究所建设根据现有自治区蒙药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潜力以及产业背景,进一步强化我校的中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学科交叉优势与中药学学科的科研实力。本科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自治区药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内涵建设,加强现有校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争取建设成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加强面向本科教学的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加大专题生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对有关中药学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调研,就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文献配套与收藏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配合图书馆做好有关中药学学科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与地方企业合作,争创1~2个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或研发中心,鼓励1-2项产业化前景好的研究成果转化。6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争取再建3~5个实习基地。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我校于2010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从2012级开始作为一级学科招生。目前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数和在校研究生明显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中药学一级学科的发展。因此,在导师遴选和研究生招生过程中,既应重点支持优势专业,也应兼顾学科平衡发展,逐步扩大我校中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队伍和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扩大中药学一级学科的专业覆盖面和研究方向覆盖面,通过研究生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各项科研工作的开展,争取中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申报成功。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我校中药学现有的科技优势,积极参与自治区中蒙药科技开发与生产,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加大应用技术开发研究的力度,努力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服务。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使日常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及时收集掌握各级各类型科研项目申报信息,组织协调相关学科多渠道申报项目。整合中药学科优势,加大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级重点项目有较明显增长或重大突破。重视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和专利申报,加大力度作好与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及科技服务项目,特别是加强与自治区龙头中蒙药企业的合作。提升科研立项、、科研获奖等方面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力争获得标志性科技成果。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中药学学科的优秀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对我校中药学学科的科研特色和重大成果进行宣传,争取合作项目。鼓励和创造条件,使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能力的教师出国进修和继续深造,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加强与已有良好关系的区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力争将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联合人才培养合作向深层次推进。综上,应以研究方向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基础、以经费投入为保障、以标志性成果为目的,进一步加快我校中药学学科建设,使其成为西部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专业,不断向国内一流专业迈进。

药学专业的特色篇8

>>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思考建设有特色的医药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如何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探究医药物流专业“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路径医药物流中心仓储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从全洲医药物流港看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九州通北京物流中心:现代化医药物流自主建设的典范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刻不容缓破解医药物流信息化“短板”医药物流社会化发展的探索期待医药物流自动化标准尽快构建高校特色物流专业建设策略分析工商联盟创新区域医药物流发展之路《中草药》:走特色化、专业化办刊之路行业背景下优化医药物流专业的对策研究浅析高校医药物流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之路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谢钦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教学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1):189-102

[3]丁雪峰,谢五洲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12):126-128

[4]夏旭东等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运行模式探析[J]中国药业,2009,18(4):15-17

[5]陆国平医药现代物流的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J]上海医药2009,30(8):366-368

[6]商务部2011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R]http:///stat,2012,(6):1-2

[7]李华,曹莉,陕西省疫苗经营企业冷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1):61-62)

[8]灼月承载梦想创造价值[n]上海医药2013年第34卷第1期(1月上)

[9]李志锋等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J]物流技术,2008,27(6):9-11

[10]邹阿罗陈永法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制约因素[J]药事分析2012,(6):28-31

药学专业的特色篇9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卫生法学专业;中医药专业;良性互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综合载体的中医药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认同。这对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国多数中医院校设置了法学、管理学、外语等非医学专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院校中,不仅设置了法学本科教育,还设置了独立的卫生法学硕士点。如何促进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良性互动,就成为中医药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校际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1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良性互动的重要意义

1.1有助于实现医学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中,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跨学科的高级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该通知多处明确提出“加大各类医药卫生高技能人才培养,注重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和交叉学科领域人才”、“促进新兴与交叉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发展”、“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与优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良性互动,能够培养卫生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从事临床工作,不可避免要与患者打交道,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今天,他们要学会妥善处理与患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发生医患纠纷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的权利,这要求学生在毕业前的学校培养中就需要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并且具有付诸实践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1.2有助于培养卫生法律特色人才

由于卫生法制建设的大力推进、日渐紧张的医患关系、复杂的卫生监督执法、现代医疗技术的法律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急需“懂医通法”的专业特色人才。普通综合性院校和法学院校的卫生法学专业,由于没有医学专业的知识作为依托,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卫生法律特色人才。而中医药院校的法学教育,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针灸推拿、公共卫生等医学类专业为依托和背景,能够针对医药卫生领域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既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又掌握扎实法律知识、熟悉卫生领域法律法规的“懂医而不行医,行法但不离医”[1]的特色人才,有助于实现卫生法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与特色化[2]。

1.3有助于促进医学院校人文环境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校的人文环境,已经成为国际医学教育的共识。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在第一项“医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中指出,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3]。2009年我国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法律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良性互动,能够对学校原有的医学校园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培育人文环境和法制精神[4],促进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主干学科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医药院校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其在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服务中的影响力。

1.4有助于推动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中医药院校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校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中医药法律法规,明确国家相应的立法精神和政策依据;有助于学校教师了解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与方式,进一步从专利、道地药材、商标、物质文化遗产等多角度有效保护中医药;有助于学校教师应对临床教学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有效地解决医疗纠纷,增进医患沟通;有助于学校教师了解和配合医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保证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通过医学教师与法学教师的相互合作、相互指导、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能够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形成多支优秀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综合发展和学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2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开设了卫生法学专业,或者在医学教育中开设了卫生法学的课程,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互动存在明显不足,不仅医学专业的法学教育相对滞后,而且卫生法学专业也存在诸多问题。

2.1医学专业中法律课程简单化、形式化

许多中医药院校在医学专业中开设的卫生法学课程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使得医学生对卫生法学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医学专业中开设了《法律基础》,但该课程长期以来由非法律专业的教师讲授,同时,所用的教材落后于现实,没有根据新颁布的法律作出及时地调整和修改,因此,学生法律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养成关注法律知识的习惯,缺乏持续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而开设的卫生法学课程,是对所有现行卫生法律的介绍,笼统而概括,缺乏针对性,学生对各个法律均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理解其立法精神和适用依据。在医事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告知义务和谨慎义务,缺乏证据意识和责任意识,医患关系定位不准确,学生通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处理利益关系,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患者的诉求,遇到医患纠纷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专业法律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开设的民法、刑法、宪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学辅修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只能对相应的部门法知识作大概的讲解,无法针对医学生的特殊需求进行讲授,从而导致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相关内容,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

2.2法学专业课程无法体现专业特色

[5]在卫生法学专业的教学中,专业定位不够明晰,学制不足、特色不明显。卫生法学课程体系包括医学课程、法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三个部分:医学课程包括中医基础概论、现代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法学课程包括法学专业的十六门核心课程以及选修课;卫生法学专业特色课程仅包括三门: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法律实务。从课时来看,法学类课时总计1000学时左右,医学类课时总计700学时左右。这种设置比例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模式,应当说还是合理的。但从卫生法学专业特色教学的目标来讲,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四年的学制明显不足。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五年制,而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却要在四年的学制里既学习完全部法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医学知识,这导致课程开设过多,课时明显不足,课程内容过于空泛,教师讲课缺乏兴趣,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压力过大。二是医学知识的讲授不具有针对性。学生常常抱怨医学课程讲授多而泛,难以深入理解;所使用的教材是医学教材的删减版、节选版,且没有根据医学的发展及时丰富完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教师只是根据指定教材按部就班地讲授,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兴趣。三是专业特色课程不足。卫生法学特色课程只设置了3门课,每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过多,但课时过少,如70左右学时的卫生法学课程涉及了近18类医事部门法。这导致教师抱怨学时太少,内容太多,为了赶教学进度,只能泛泛而论,而学生则抱怨教师讲得不够深入,难以在短时间内学好全部卫生法律法规制度[6]。四是实践课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卫生法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由于临床见习是让学生进入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实践,但卫生法学学生缺乏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无法有效理解临床中的医学问题和医学技术,再加上带教教师以单一的指导医学生的模式指导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影响了见习效果。而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第七、第八学期,学生在这两个学期更多地关注就业和升学问题,因此,普遍存在对实践课程的应付态度,只求拿到学分就行,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实际效果。

3促进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3.1保持中医药特色,加强卫生法学专业建设

中医药院校的基础和特色是中医药学,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心在医药卫生事业等相关领域。因此,以服务医药卫生事业良好发展为己任,保持中医药学特色,不断加强符合医学领域需求的传统学科方向建设,是中医药院校的生存之本[7]。同时还应积极培育有助于提升中医药院校综合竞争力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形成新的特色[8]。卫生法学是医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学理论问题,还要解决医药卫生领域的实践问题。相对于传统法学研究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要运用法学的基础理论,从法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二是随着卫生法律制度的演进、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以中医药专业为依托和基础,促进卫生法学专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综合环境,真正实现其培养卫生领域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目标。

3.2优化课程体系

中医药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因此,在医学本科生的教育中,要兼顾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医学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除了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卫生法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医学生日后临床的实际需要,整合课程内容,将其集中在医疗机构及医疗技术人员管理法律制度、健康保健法律制度、疾病预防与控制法律制度、医疗纠纷处理法律制度四个大的模块[9],让学生在了解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外,参与实际案例的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法律思维,巩固职业精神[10]。在卫生法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学制。改四年的学制为五年,学生在前两年主要学习医学课程,随同临床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实践,后三年系统地学习法学课程,培养专业特色人才。二是增加医学课程。在保持医学课程开设比例低于法学课程的总原则下,增加能够突出医学特色的课程,根据卫生法学专业学生基础不同、文理有异、接受课程快慢不同等因素和实际情况[11],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将来从事医学法学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增加卫生法学特色课程。卫生法学的课程应包括医疗服务和卫生行政两个领域的内容。目前各医学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更多关注医疗服务领域的法律内容,而对卫生行政、卫生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内容关注度明显不足。因此,在增加医疗服务领域法律内容的同时,也需要增加卫生监督执法内容的课程,如开设《卫生监督学》,使学生掌握卫生监督的理论知识、执法标准和监督技术,从而培养合格的卫生监督执法专业人员[12]。

3.3促进实践教学和职业教育

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教育是推动中医药专业和卫生法学专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相对于一般政法院校而言,中医药院校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学校可以结合中医药专业和法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构建优质的、具有针对性的实习基地,并形成切实可行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卫生法学的教师应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提前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明确具体的实习内容,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采用双导师的模式,即每个学生配备两个导师,一个是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一个是学校的专业教师,两位导师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负责安排适合的岗位,筛选合适的案件,以及指导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及工作技能。学校专业教师则随时关注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职业难题,与学生和实习基地的导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考核机制方面,学生要接受三重考核,一是实习基地的考核,考核学生对实际案例的解决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考核学生的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和实习进度;三是专业教师的考核,考核学生实际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

中医药专业和法学专业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培养精通医学及法学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从而有效地促进两个专业的良性互动。医学教师和法学教师可以联合备课,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法学教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基本的医疗问题,能够更准确地鉴定医疗事故,能够全面掌握与卫生法学密切相关的医学知识;医学教师则能够进一步明确如何确定医生的权利义务、如何保护医疗处方的知识产权、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如何解决医疗纠纷、如何保存医疗证据等与医学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学校可以多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使中医药专业的教师和卫生法学专业的教师能够针对中医药领域的法律问题、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另外,要鼓励中医药专业的教师和卫生法学专业的教师针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题申报及论文撰写,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继旺,赵保胜,徐暾海.卫生法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分析[J].中医教育,2011,30(2):18.

[2]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任务[J].法制资讯,2010(1):85-90.

[3]翟方明.医学院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17-20.

[4]洪亦卿.以医为主,以法为主,抑或医法并重———反思医学院校医事法学和卫生法学专业的定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9):76-78.

[5]马韶青.医学院校卫生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10,18(4):29-30.

[6]王梅红,冉晔,杨逢柱,等.论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医教育,2013,32(5):51-54.

[7]罗维东.行业背景高校“非特色化”趋势须扭转[n].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2009-4-28,引用日期:2017-7-27.

[8]刘向锋,杜莉.优化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若干思考———基于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良性互动的视角[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47-449.

[9]汪丽青.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医学专业认证为背景[J].医学与法学,2014,6(5):26.

[10]王岳.医学专业卫生法学教育的“异化”现象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7,38(6a):70.

[11]汪丽青,高宗华,杨自根.论医事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基于滨州医学院医事法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J].医学与法学,2016,8(4):34.

药学专业的特色篇10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中对特色专业的要求是:从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特色。这正是特色专业建设内涵所在。特色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应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促进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企业为了得到想要的人才,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提前介入学校教学,尽早接触到学生,在教学中动态考察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对自己的“准员工”有一定的认识,再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明确培养方向,提前对学生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有机结合,并在专业教学融入企业文化,增加学生认知度和认同感,加快企业与学生双方相互了解过程。学校因此可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建立起稳定的就业渠道,提高学校的声誉,进入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学校和企业由此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就可以寻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立健全共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进药企一线专家,共同调研,针对地方以及行业的人才需求,确立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的专业,面向市场培育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从培养岗位、培养能力、培养模块、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等整体规范人才培养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专业培养目标对接职业标准、课程设置对接职业岗位,构建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就业与职业提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执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校企共建“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共享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药学专家资源。这些企业“双师型”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或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或举行讲座,或带教顶岗实习生,全面融入学校培养学生的工作中。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的需要,学校加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科研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整体学术水平。同时,学校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使教师熟悉职业岗位流程,积累实际工作经历。通过“外引内培”,校企共同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强、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校企共建“教、学、做、考”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围绕执业药师、药师(卫生职称)和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校企共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共同构建“教、学、做、考”一体化、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把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学业评价与职业能力评价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形成以药学教育为主体,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的“职业人”、“社会人”,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提升。这既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也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企业深度介入学校教学,联合开发课程“药品销售技能综合训练”,共同撰写《药学概论》、《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品营销与管理》和《药师资格考试指南》等自编教材。经过几年的实践使用,获得师生较好的评价。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认知度和认同感。

(四)校企共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面对药学专业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后实践教学的扩大需求,学校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建设集学生实训和对社会开放服务为一体的药学实训基地。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推进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争取保质保量完成省级示范性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通过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模拟药房”、“模拟车间”等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深层次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共享企业的教学资源。现已在区内外各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运行良好、有保障机制的一百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五)深化校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经过双方相互考察和认可,学校与本地某品牌连锁药业签订协议,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主要为企业的社会药房培养药品销售一线的药学技术人员,就读与就业无缝对接,由此建立起稳定的就业渠道,目前学校已为本地某品牌连锁药业三年内培养“订单式”人才共90多人,满足了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