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十篇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十篇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1:17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345”自助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实践;思考

自助课堂教学在设计理念上紧紧围绕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追求,笔者所在学校设计的“345”自助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以这样的核心思想为背景开发的.在其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课堂设计,围绕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实施、反馈、评价和反思进行的自助化管理和学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不是一句空话.“345”自助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能动性,无论是后进生还是优等生,在其各自不同的范围之内对数学知识和问题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程度的涉及:注重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淡化形式化的结果与证明.

自,是自助学习,是自我管理,是自我完善,是自我提升;助,是学案导助,是小组互助,是展评推助,是反思长助.本文对“345”自助课堂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思考和案例分析,与读者交流.

“345”自助教学模式的含义

“345”的基本含义是三项机制、四个步骤、五种策略.

1.三项机制

(1)学案导学机制:以帮助学生读懂教材、理解问题的学案为引导.

(2)课中调整机制:重在调整内容、时机、方式、效果等方面.

(3)学习反思机制:形成反思习惯,提升知识层次.

2.四个步骤

四个步骤为“教师导学――合作学习――自助评价――自助思学”,其是“345”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

(1)教师导学:笔者所在学校编制校本导学案,学生可以借助校本导学案,首先了解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相比教材更有针对性,适合本校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问题;再者,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2)合作学习:对本校而言,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345”自助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部分,是新课程下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是一项具有成本效益的活动.从社会相互依存的理论角度来看,这种合作学习模式的核心是:“所有的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学习,依靠团队的力量,又发展个人的学习能力.”

(3)自助评价:通过合作学习,产生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此环节重在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评价的正确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进而得到思维品质的锻炼.鉴于评价系统的复杂性,本内容的开发依然有待改善.

(4)自助思学: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所以教师用“经典问题”打造一般模型,指明方向,给学生反思这类问题提供背景支撑.鉴于初中生反思能力较弱的特点,此时的自助反思依旧需要教师必要的正确引导,避免学生反思的盲目性.通过反思,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对各个知识点之间进行由点到面的拓展和有机整合.

3.五种策略

五种策略是教学采用的基本手段,有时单一使用,有时需多种混合使用,以下是简要介绍.

(1)先学后教策略:学生先学习导学案,再由教师讲解,理解会较为深刻.

(2)问题导学策略:所谓“问题导学”(即在学案下指导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编)写符合本校学生能力特点的学案,师生在问题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并应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手段.

(3)综合性学习策略,即学习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为基础,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4)多元互动策略: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生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倾听、相互表述、相互质疑、相互评价等.

(5)当堂训练策略:随堂训练一直是解题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其优点在于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速度和效率.

“345”自助教学模式的实践

案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步骤一:教师导学

(导学案学生预习,先学后教策略、问题导学策略)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以导学案为本)

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d大于r,位置关系是相离;d等于r,位置关系是相切;d小于r,位置关系是相交.

步骤二:合作学习

准备教具:圆规、直尺.(综合性学习策略、多元互动策略)

教师:给出线段aB=4,现在以点a为圆心、以1为半径画一个圆;以点B为圆心、2为半径再画一个圆.请问大家,这两个圆有公共点吗?公共点的个数是多少个?

学生1(动手尝试):(如图1)我发现两个圆没有公共点.

教师:很好,大家通过亲自尝试发现了刚才所要求的两个圆是没有公共点的,现在我改变两圆半径的数据,以点a为圆心、3为半径画一个圆,再以点B为圆心、1为半径画一个圆.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再尝试.

学生2(程度较差):我用圆规画好了,如图2,我发现两个圆有一个公共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发现这两个圆有一个公共点.现在请问大家,你能不能向老师一样,通过改变两圆半径的数据,发现两个圆之间更多的类似结论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3(数分钟):这是我编的一个问题,给出aB=3,现以点a为圆心、5为半径画一个圆,再以点B为圆心、2为半径画一个圆.请问大家,这时两圆有多少个公共点呢?(笑)(主动建构)

学生4:这两个圆有公共点,且公共点的个数是1个!我也发现了一个结论,如图4,给出线段aB=4,现在以点a为圆心、3为半径画一个圆,再以点B为圆心、2为半径画一个圆.这时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好像是公共点个数最多的一种情况!

教师:很好,还有吗?

学生5:如图5,我发现,给出aB=3,现在以点a为圆心、5为半径画一个圆,再以点B为圆心、1为半径画一个圆,此时两个圆没有公共点.

步骤三:自助评价

步骤四:自助思学(归纳,如表1)

请看下面问题:如图6,在aBC中,

(1)请分别作出∠a与∠B的角平分线,记aBC的内心为o;

(2)过内心作oD垂直aC于点D;记以点a为圆心、aD长为半径的圆为圆1;

(3)过内心作oe垂直BC于点e;记以点B为圆心、Be长为半径的圆为圆2;

(4)a与B的位置关系是相离、相交还是相切?说明理由.

(5)你能列举判断两个圆位置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吗?

“345”自助教学模式的思考

笔者通过“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做了“345”自助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通过本次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思考:

(1)“345”自助课堂教学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课题,如初三年级的复习课、初一年级的期末复习等,但在课堂中的某个环节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例教学

在初中教学中,反例的构建是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反例教学有着其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对反例教学的感触也非常深刻,我觉得反例教学有其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着好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技巧,以下结合自身教学体会,简述反例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反例是强化概念和公式教学的有力工具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特点和逻辑推理体系.不能凭直观或想当然去理解它,这样往往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严密的逻辑推理与思维特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各类反例,这才会更深刻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以及提高数学修养与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学习概念、公式,学生往往抓不住概念的本质,至于概念、公式成立的条件,则更容易忽视,也较为模糊,采用反例教学,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在教授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后,可问学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对,有的说错,争得面红耳赤.此时可让两名同学上讲台分别实验说明各自的理由.一学生取底面和高分别相等的圆柱和圆锥,验证例题是正确的;一学生取了底面积和高分别不相等的圆柱和圆锥,验证例题是不正确的.通过演示和讨论,同学们明白了若说圆锥体积是圆柱的,必须有“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这样教学,既能加深印象,又可进一步强化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认识.

二、反例是否定命题简捷而有效的方法

要证明一个命题不成立,可以从正面直接证明,也可以举一个反例来证明.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需要让学生记住引入概念的正例,同时还需要记住几个与概念相悖的反例,以便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初中数学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利用举反例的方法来做一些判断题.例如,让学生判断以下命题是否为真命题:(1)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个角,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2)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这些数学语言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容易混淆,如果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解答就比较容易.对于问题(1),只需举出反例“两个直角互补”;对于问题(2),只需举出反例“RtaBC的两直角边均为2,面积为2,RtDeF的两直角边为1和4,面积也为2.它们的面积相等但不全等”.

由此可见,举反例的优点在于: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命题是错误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寻找反例,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从而快速地解答一些题目.

三、利用反例可加强学生对错解的辨析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囿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深刻,对问题的思考不全面,以及一些紧张情绪等,这一切导致了学生对题目的判断失误,而且这种失误很难通过正面途径检查出来,而运用反例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初中学生要判断命题“如果a是实数,那么a2>0”的真假,只要举一反例a=0,而a2=0,这可能是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反例,但多年的教学告诉我们即使到了初三,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仍在犯这样荒唐的错误.

通过举反例,能十分简洁地识别出数学问题的错误和漏洞.

四、反例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数学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的强烈.”一般来讲,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所提供的解题思路清楚明确,这样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尤其是长时间的机械性记忆与模仿使学生缺失了一种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数学品质.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在例题教学中适当设置反例,故意制造假象,让学生透过假象,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样可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取得更为积极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时,课本都是给出解方程的具体、规范的步骤,而按部就班的教学必然使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暴露不出来,同时无形之中也缺少了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情境.

五、能实现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讲授者和组织者,而且是讨论中的一员,学生的思维如果都活跃起来,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往往会超越教师,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为可能.

俗话说:正难则反.在中学数学中,这种思路比比皆是,如反证法、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排除法、互为逆否命题的关系等.反例法教学,使用得当,的确能收到比正面切入更好的效果.

总之,数学反例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调节器,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引进一些反例或适当地引导学生构建反例,往往能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帮助他们巩固和掌握定理、公式和法则,培养他们思维的缜密性、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创新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张光华.反例在教学中的作用.中学数学,1995年第8期.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篇3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出发,把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在前七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第八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新授内容仍然分四个领域安排。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百分数。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教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严格遵照《标准》的要求,精选传统小学数学里有关形体的知识,增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事实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领域:先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扇形统计图,再教学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的统计量。有些时候,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反映。本册教材里的统计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

“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编排了三次实践活动。第一次是利用圆柱的体积知识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应用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的规律推算铁块的体积。第二次是结合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研究图形的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关系。第三次是使用工具或应用步测的方法,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研究现象,探索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根据《标准》里具体目标的设计分类,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把内容分成数的运算、数的认识、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四个部分进行复习。把解决实际问题纳入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复习的效率。“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个部分进行复习。在总复习里还安排了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分别研究住房面积的变化、旅游费用的预算、调查周围的绿地面积、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并富有教育意义。

另外,教材充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里的应用。编排的“思考题”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还多次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与效果。

二、全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6.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

7.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砸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

  2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现代课程理念认为,多媒体是教学的好仆人,多媒体使用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帮助学生突围重难点.用好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助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笔者常采用以下策略来发挥多媒体的正能量.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有其心理和心智特点,其认知仍在发展中,符号推理等逻辑思维还未发育成熟,让数学呈现出直观形象性是课堂的目标之一.多媒体集图、文、音和像为一体,这些物化的实体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唤醒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教师要以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就采用多媒体手段,制作了逼真的日出日落的动画效果,动画在放映中形象地演示了直线和圆之间相离、相切、相交的三种位置关系.由于直观形象性,学生自主性异常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提升.随后,学生通过反复观察、探索和思考,最终在小组讨论中总结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到直线距离的关系.毫无疑问,“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这节课正是借力多媒体教学将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静为动,让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自己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了“获得感”,最终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数的理性认识,与抽象思维有关,有的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和直观性特征,发挥其时空转换和模拟情境的先天优势,会有利于学生认知上产生质的飞跃.例如,我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首先在屏幕上画出两个大小不同且相离的圆,让学生猜出两圆间位置关系的可能性,然后我将屏幕上的大圆固定,并设置好运动的路径,并让小圆按预定的轨道向着大圆缓缓靠近,这样,屏幕上很清晰地出现了两圆间的五种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内含和内切.学生看后一目了然,显露出微笑的神情.可见多媒体正是因为其特有的动静结合的优势,填补了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思维上的空缺,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内化了知识,培养了自信.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入两圆位置关系与圆心距、半径之间的量的关系,从而一步步将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课堂发展水到渠成.

再如,在求解运动轨迹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求半径为1cm,并且与半径为1.5cm的圆外切的圆的圆心轨迹.本题中,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动态图形体验,可制作一个简易的动画效果.程序如下:先利用画图工具制作两个大小相异的圆,设置一下两圆可以相切的程序,并将大圆固定于某一特定位置,然后让小圆与大圆相切并在其周边滚动.为更好演示效果,可以红心为小圆心标记,便于观察小圆圆心运动轨迹.这样,随着小圆的滚动,它的红色圆心渐次走成了一个圆心轨迹,学生观后,不但理解了知识,而且形成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想,提升了数学素养.

三、运用多媒体扩充数学课堂容量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主要也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充分高效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在有限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这既减轻了学生课后的负担,也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减负增效的愿景.

利用多媒体来扩充课堂容量,整合课程内容,增大学生输入量能将课堂时间利用最大化.其具体方法有:一是每节课伊始的课前导入、设疑提问等可以用多媒体呈现;二是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思考题,既节省时间也可加大呈现板面;三是可以以多媒体出示课堂练习,新课程提倡精讲多练,当堂训练,所以以多媒体预先制作练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四是以多媒体缩短反馈周期,进而减少学生课后学业负担;五是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辅助讲解功能完成当堂面批面改.这样,教师可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和评三个联动环节,教学的时效性显著增强,课堂结构也更加完整,同时,教师也能趁热打铁,以多媒体助推知识在学生脑海里持续发酵,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能力,从而向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迈进.

四、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主张数学教育主要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思考.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以符号为主导特征的数学抽象性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挑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抽象思维形象化、具象化,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搭建支架,帮助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教学平移、旋转、轴反射等相关几何变换概念时,教师在电脑上动画演示图形变换比在黑板上画要直观具体.几何图形的变换是初中数学教学常遇到的难点,利用多媒体中图形变换,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做如下设计.aBC中,∠BaC=90°,aB=aC,mn是过点a的直线,BD垂直于mn,Ce垂直于mn,问题1:BD和ae相等吗?如相等,请证明,如不相等,请说明理由.De,BD,Ce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证明.问题2:如果mn绕着点a旋转,旋转到与BC相交的位置,此时,De,BD,Ce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做出合理的解释.只要设计得当,让多媒体在适当时间、适当的情境下“出手”,以“慢镜头”回放解题过程,扮演解题救兵,定能打破学生思维盲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反思;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57-02

提升学习效益,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升华。新课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要从教学中培养与发展初中生的创新能力,从反思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升华。因此,探析数学教学的一些反思具有实际价值。

一、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一)学生自身的反思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自身就是反思主体,因此就需要对自身进行相应反思,通过反思查找存在问题的根源。

1.反思解题过程。初中数学解题,学生都是关注最终结果忽视解题过程。事实上经过反思能够构建学生深层次数学模型,教学中反思习题,让学生通过反思进而总结、探索、发现以及发展空间,通过反思培养初中生养成反思良好习惯,提升他们发现问题能力。学生反思整个过程:

(1)对试题的题意理解是不是正确?

(2)在思考该题及解答该题过程中,有哪些更为捷径方法?前面出现弯路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3)本试题涉及了哪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4)通过这道数学题能够联系到哪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

(5)对本试题的推理、计算过程以及结论是不是正确?

(6)比较已经解答试题方法,是否还能够寻找出其他的解决方法?

2.反思解题结果。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构建出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反思课本中例题、习题的解答,进而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归纳和类比,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增强学生发现及探索解题的能力。

例1?摇一圆柱的高为12厘米,其底面半径为3厘米。在该圆柱的底面a处爬着一直蚂蚁,想爬到a点相对应的上底面B点处食物,就顺着圆柱的侧面朝上爬,请问蚂蚁爬行最短路径是多少?笔者为了让学生多思考,就设计出好个问题:(1)蚂蚁要如何朝上爬才能够吃到食物?(2)a点到上底面的B点沿着圆柱侧面总共有多少路线可以走?在这些路线中那条最近?在课堂解答出这道试题之后,笔者并没有满足于所得出的答案上,引导学生对整个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反思所采纳到的解题策略以及用到的初中数学思想,通过反思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最后笔者还对原题进行改编,就是将圆柱的棱边长度该改3cm立方体,这样就实现了一题多变。

(二)反思教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要使用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结束就要对解题过程与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应用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所用到的方法过去是否使用过?而本次运用相比过去运用,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等。

例2?摇证明:从大于23的自然数中任意抽出一个数a,将该数表达成若干个7与5之和。

解:当a=5k,因为a要大于23,所以k≥5时,a就能够采用k个5之和来表示。

当a=5k+l之时,a=5(k-4)+21=5(k-4)+3x7,那么a就是k-4个5与3个7的和。

当a=5k+2之时,a=5(k-1)+7=5(k-1)+1x7,那么a就是k-1个5与1个7的和.

当a=5k+3之时,a=5(k-5)+28=5(k-5)+4x7,那么a就是k-5个5与4个7的和.

当a=5k+4之时,a=5(k-2)+14=5(k-2)+2x7,那么a就是k-2个5与2个7的和。笔者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示,即分类思想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体会与感悟。事实上现在所用新教材中有许多反思性的学习素材,比如构建数学周记、探讨课题以及对每节课后的总结。

(三)数学教师反思教学

数学教学中并不只有学生需要反思,教师同样也需要进行反思。要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数学教学的成败与得失,分析、回顾以及审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各种途径丰富教师自身素养,进而实现教学艺术。总体来分析,教师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备课阶段。从教师备课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备课主要有两种现象:其一就是照搬教案,完全使用他人思想,这种备课几乎完全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其二是一些教师过于依赖自身教学经验,不反思自身经验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两种根源都源于教师太懒。

2.反思教学过程。教师要反思所传授内容能不能被展示,需要补充哪些方面。数学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对话是否充分。事实上,数学教学课堂活跃并不能够说明设计就合理,从现实分析发现有一些数学教师设计的教学非常活跃,学生也在积极主动参与进去,但是当问及课堂教学景象之用意,以及每个活动应该实现什么教学目标时,一些数据教师竟然说不出来。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设计教学之时就要围绕着教学目的。

3.反思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要反思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学生表现,反思教学成败,反思教学结果怎样?因为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仅仅是给他们提供了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该方法的步骤和程序去执行,学生并没有多少体会与感悟。因此教师就要反思教学实践活动,教会学生通过总结探寻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刻性与敏捷性。

二、结束语

总之,数学教学艺术博大精深,永无止境。必须要将学生反思与教师反思相结合,进一步通过风趣、目的明确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够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真正的目标。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构建出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反思课本中例题、习题的解答,进而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归纳和类比,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增强学生发现及探索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晓英.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反思法[J].前沿教育,2011,(10).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篇6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六),比例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其中还安排了“球”和“扇形统计图”作为选学内容。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六)、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编写特点:

1、重视研究图形的特征,鼓励学生猜想和估计,加强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十册已经教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都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本册教学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都是含有曲面的几何体。教材教学时,同以前各册一样,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种形体时,都引导学生先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实验。教材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先猜一猜或估一估,在猜测或估计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本册教材在联系实际方面也有所加强。一方面在教学形体概念加强联系周围的实物,另一方面适当增加了实践活动和先测量物体再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的练习题。

2、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要求适当。

本册教材继续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为此,例题中在统计图后面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有的练习题还专门安排看统计图回答问题。考虑到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的,教材中一方面注意说明制作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另一方面在安排练习时基本上都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以免对制作统计图的要求过高。

3、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函数关系。修订后的教材中,比例知识趋于简化,教学的重点是正、反比例的概念,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只保留一些较简单的。本册教材为了突出比例的概念的应用,作了以下几点改进:⑴把比例尺安排到比例的概念教学之后教学,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比例的概念,又便于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和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⑵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增加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对比。⑶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最后增加了用不同知识解的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总复习,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本册教材对这一单元的编写作了以下几点改进:⑴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分为整数和小数、简易方程、分数和百分数、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简单的统计七部分,依次分别复习。⑵在复习每一部分知识时,注意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⑶选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并整理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⑷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的训练,又注意适当加强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5、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做法与前几册基本相同,另外还结合本册特点加强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⑴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⑵培养抽象、概括能力。⑶培养判断、推理能力。⑷培养迁移类推能力。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学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的数据,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进度及分工

周次

起讫日

教学内容

备注

2.9-2.10

期初复习(2课时)

2月9日上课

2.13-2.17

圆柱(5课时)

2.20-2.24

圆柱的复习(2课时);圆锥(3课时)

2.27-3.3

实践活动——

观察与测量(1课时);单元复习(4课时)

3.6-3.10

简单的统计(3课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

3.13-3.17-

比例的应用(3课时);正比例的意义(2课时)

3.20-3.24

反比例的意义(3课时);成正比例量的应用题(2课时)

3.27-3.31

成反比例量的应用题(2课时);单元复习(4课时)

4.3-4.7

整数与小数的复习(10课时)

4.10-4.14

十一

4.17-4.21

简易方程(5课时)

十二

4.24-4.28

分数与百分数(10课时)

期中考查

十三

5.1-5.5

十四

5.8-5.12

十五

5.15-5.19

量的计量(4课时)

十六

5.22-5.26

几何初步知识(10课时)

十七

5.29-6.2

十八

6.5-6.9

比和比例(5课时)

十九

6.12-6.16

简单的统计(3课时);综合练习1-2

二十

6.19-6.23

期终复习

期终考查

二十一

6.26-6.30

二十二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篇7

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应当立足于学生固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有利于学生沟通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这是初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就是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清楚学习的目标,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兴趣点作为视角,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完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在适当的时机激发学生思考:矩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连线能够构成的图形各自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呢?这样的情境教学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总之,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能够大大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讲解数学内容并非为了使学生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是结果,尤为关键的是使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及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从而更进一步地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圆周角有关知识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学生实施下面的操作:先是要求学生画出一个圆,然后在这个圆中将任意的一个圆周角画出,与此同时,将相应的圆心角画出,以使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圆的圆心角与圆周角测量,且比较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大小,这个时候,询问学生有什么发现?接下来,然后根据上述的方法再要求学生画任意的一个圆,进行上述操作,看又有什么发现?在反复地操作和验证之后,最后学生不难明确圆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教师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和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更新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篇8

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统计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总复习教学要求:(一)授内容的教学要求1、知识要求:(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2)填写统计表,会制作比较简单或局部的统计表,会依据统计表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会制作比较简单或局部的统计图,会依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回答或提出一些问题。(3)理解比的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解答简单的应用题。2、能力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德育要求:让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国情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二)总复习单元的教学要求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会依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升入初中,顺利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科的学习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课时安排一、圆柱和圆锥…………………………………………………共9课时1、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3课时2、圆柱的体积……………………………………………………2课时3、圆锥的体积……………………………………………………2课时4、复习……………………………………………………………2课时二、统计初步知识……………………………………………共11课时1、统计表…………………………………………………………3课时2、统计图…………………………………………………………6课时3、复习……………………………………………………………2课时三、比和比例…………………………………………………共20课时1、比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2、按比分配………………………………………………………2课时3、比例的意义和性质……………………………………………3课时4、比例尺…………………………………………………………2课时5、正比例…………………………………………………………3课时6、反比例…………………………………………………………3课时7、应用题…………………………………………………………3课时8、复习……………………………………………………………2课时四、总复习……………………………………………………共30课时进度按排:2005年2月16日---2月20日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2005年2月23日---2月27日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和体积2005年3月1日---3月5日第一单元复习考试、统计表2005年3月8日---3月12日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2005年3月15日---3月19日第二单元复习考试2005年3月22日---3月26日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分配2005年3月29日---4月2日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2005年4月5日---4月9日正比例、反比例2005年4月12日---4月16日反比例、应用题2005年4月19日---4月23日复习、第三单元测验2005年4月26日---4月30日复习整数和小数、数的整除2005年5月10日---5月14日数的整除、分数和百分数2005年5月17日---5月21日分数和百分数、量与计量2005年5月24日---5月28日代数的初步知识、几何的初步知识2005年5月31日---6月4日统计的初步知识、比和比例2005年6月7日---6月11日毕业考试  [1]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反例教学;培养;质疑

一、反例有利于学生强化概念,深刻理解数学公式

学习概念、公式,学生往往抓不住概念的本质,至于概念、公式成立的条件,则更容易忽视,也较为模糊,采用反例教学,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在讲述无理数概念时,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无理数就是表现为开方开不尽的数”。这时我们引进反例:π=3.1415926…,0.1010010001…并不表现为开方开不尽的数,而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仍是无理数,这样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无理数概念,消除认识上的误差。

又比如,要想说明:“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这个结论是否成立,我们只需举出一个相反例子驳倒它就行了。因为菱形的四边相等,菱形就不是正方形,因此这个结论不成立。我们只要举这个反例就可以“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这一个命题了,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了这个正方形的概念。

再如,在教学“圆”时,出示“在同一圆或等圆里,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长相等”这个命题,学生总是容易忽视“在同一圆或等圆里”这个条件。出示下面这幅图就能使学生顿悟:如果没有“在同一圆或等圆里”的前提条件,结论就不一定成立。

二、反例有利于学生明确、牢记定理的应用条件与范围

任何定理的应用都满足一定的条件或只适合某一范围。一部分学生在使用定理时,忽视或误用条件的情况屡见不鲜。针对这一问题适时地引进反例可得到有效的预防,从而减少或避免失误,如在讲述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时,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是:“若De∶BC=aD∶aB,则De∥BC。”这时我们只要以D为圆心,De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e′点,则显然有De′=De,故De′;BC=

aD∶aB,但De′不平行于BC.通过这样的反例,学生牢记了定理应用的条件:“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三、反例是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说:“数学使人周密”。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与深刻性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与训练作用,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同时也是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学生往往非常容易遗漏一般问题中的特殊性质与关键环节。此时教师设置恰当的反例或是引导学生考虑特殊的反例,便能很好地将这一难点解决。比如:在学习垂径定理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很难判断出“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这一结论是错误的,这应该是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假若在这里举出一反例――弦是直径,便可突破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使学生豁然明朗,更能让学生对此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又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四、反例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数学品质

引导学生构造反例,实际上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探索情境。构造反例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讲著名的伪命题“有一组对角相等,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经教师的适当启发提示,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出四种不同的反例,其中利用已知平行四边形构造出的反例自然巧妙,完全不同于教参和各种报刊上常用的反例。现不妨介绍于此:已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作aCD的外接圆,以C为圆心,CD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圆于e,则Ce=CD=aB,∠e=∠D=∠B,但四边形aBCe显然不是平行四边形。

五、反例是否定命题简捷而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许多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等方法得到一些错误的结论,要否定这些谬论,反例是一种有力的武器。譬如,不少学生学习三角形一边平行线判断定理后,通过推广得到命题“若一组直线在两条直线上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则这组直线互相平行。”为了否定这一谬论,可举这样的反例:aC∶Ce=BD∶DF,但显然aB、CD、eF不平行。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篇10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提出问题,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谈谈自己的尝试:

1.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大都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编写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教材为蓝本,先对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认识、分析、比较,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再来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九年级《测量旗杆高度》时,我采取活动课的形式,组织同学们分成四组两步完成这节课学习任务,第一步,利用阳光测量同一时刻旗杆影长,人影子长和人高。初步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奥妙,而后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积极探讨测量方案,体会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第二步,同学们利用小镜子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主体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同学们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2.趣味性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学习

趣味性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课堂教学中,中学生对于形象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做游戏、趣味竞赛等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易启迪、开发、激活,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大小"一节时,我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做猜数游戏;现摘录课堂教学对话如下:

甲生:我想了一个数,你猜猜是几?乙生:这个数比0大吗?

甲生:不对。乙生:比-9大吗?

甲生:对。乙生:比-5小吗?

甲生:不对。乙生:比-3大吗?

甲生:对。乙生:比-1小吗?……

利用上述游戏,使学生在体会有理数大小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其中包含着朴素的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

3.悬念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奇的初中生,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并有喜欢求异、独立性强、自信心强的创造个性。因此,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