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十篇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十篇

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23

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篇1

关键词:幼儿时期武术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66-05

在武术走向世界的同时,如何使武术这一中国古老文化遗产保持民族特色,而不被西方文明所“洋化”,永久成为中国体育的优势项目继承发扬下去,是许多中国人所关注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就要求加强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推动武术普及工作,其重点是少儿时期的武术训练。现代幼儿时期武术训练的全部内容,应该是在吸取其他国家先进竞技体育项目幼儿时期训练经验并结合中国幼儿时期武术训练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科目。运用幼儿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管理学、解剖学等与之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结合中国传统武术幼儿训练的长处,来研究现代幼儿武术训练诸方面的问题,使幼儿时期武术训练达到实践理论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幼儿时期武术训练模式

1.1幼儿武术训练在不同时期所遵循的原则问题

幼儿武术训练中的幼儿是指6-7岁这个特定年龄的幼儿。他们的训练应属于启蒙训练。我们认为对特定年龄的幼儿武术入门训练原则应在明确幼儿武术训练目的的基础上坚持系统训练,打好技术基础和全面身体基础上以“导为主,严为辅,提高其兴趣”为指导思想进行训练。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当对刚入门的幼儿进行训练时,先要对幼儿的训练目的以及身体情况有个大概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正确引导,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武术训练讲究从小培养,日积月累,恒日以长,永无止境。幼儿时的训练是人一生成就的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从根起”。从而体现幼儿武术入门训练的“导为主,严为辅,提高其兴趣”原则在此阶段训练的重要性。幼儿时期的模仿力和直观思维记忆较强,他们对武术训练既新鲜又陌生,而此时幼儿由于年龄尚小经不起过度的严格训练,但又不能以幼儿年龄尚小而放松对其训练的要求。根据幼儿训练中的这些特点来确定实际训练中应掌握的训练力度。正是由于幼儿自身有着特殊的内在因素,此期间的重要工作是:对幼儿武术进行正确引导,使正确的动作定型与严谨的训练作风留在幼儿的思维记忆中。从一开始就形成一种正确的模式,为以后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幼儿自身情况各异,加上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毅力不坚定,而且武术的基本功训练较枯燥且坚若,这些都可能给正常的训练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忽视这些因素,那么由此可能引发的后果使幼儿暂停或终止训练。所以在出现这些问题时,一切解决方法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其根源,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训练,而不应逆其行事,那样只会加重问题的矛盾性。可以说:幼儿武术训练中的引导训练应该是顺其幼儿天性特点而进行有目的的训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完全靠引导训练是不行的。幼儿天性顽皮、好动、自制力较差,每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幼儿的武术训练就需要进行强制性管理。此时,“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不可避免的。“严师出高徒”自古流传至今,是很有效果的。但要根据幼儿武术训练的实际情况,要严的有分寸、有目的、有手段,不可脱离幼儿武术训练的实际情况而冒然行事,否则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完全失败的结果。要知道,严格只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而不是一堂训练课的所有内容。没有一个人喜欢整天面对一个满脸严肃,没有活跃气氛的人。幼儿的武术训练不同于成年人或优秀武术运动员的训练,超过幼儿承受能力的严格,只会对幼儿武术训练产生负面作用,甚至影响幼儿的成长,从而迫使幼儿停止武术训练。正如上述原因,教练员在进行幼儿武术教学时,对竞技体育中的“适者生存”原则要灵活运用,绝对不可死搬硬套在幼儿武术训练之中,否则即使经过过度严格“适者生存”筛选下来,而继续进行训练的幼儿也会失去幼儿天真活泼的天性,只会机械似地进行学习训练,从而引至整个训练课都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幼儿对以后武术训练的热情,也就从根本上限制了他以后武术成就的提高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幼儿武术入门训练原则中,“严”只能是辅助教学手段,使用时要根据幼儿这个特定年龄的情况量力而后行,随着幼儿武术训练时间的增长和训练经验的增加而逐步加重“严”的力度,而不应操之过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

由于幼儿自身训练的各种制约因素,加上习武目的不同,光靠“导”和“严”有时也是不够的,因此提高幼儿武术训练兴趣也是此时的重要环节。所以此阶段训练过程应先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在刚入门训练的前几个月以学习形象模仿,具有情节性的武术动作为主,结合一些简单的武术攻防格斗动作以丰富课堂生活来进行训练。此时,训练中的娱乐成份较重,但幼儿对武术训练产生浓厚兴趣之后就要逐渐减少游戏性的比重,开始注重基本武术技能,并结合一些竞赛性的活动来继续提高幼儿的训练兴趣,使幼儿对武术训练产生兴趣,提高幼儿对武术训练的热情为以后的武术训练做好精神上的准备,这是幼儿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能否经得起严格、困苦的训练生活的一个重要准备条件。当幼儿的武术训练进行到一段时间以后,此时的幼儿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已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之间的优劣差异开始显示出来。此时,就要根据幼儿的训练及身体素质各方面情况进行训练方式的调整。一般来说,以训练目的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纯粹把武术作为兴趣爱好,只为学习一门特长的幼儿。对此类幼儿的训练仍要在坚持系统训练,以“导为主,严为辅,提高其兴趣”为原则。对此类幼儿进行武术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大方面地广泛传播武术的影响范围,普及武术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武术,爱好武术。“众人拾柴火焰高”其意义十分深远。而另种类型是那种适合把武术作为奋斗目标,以参加比赛,拿名次,以发展武术竞技为主的幼儿。对他们的训练原则要转变为“严、导为主,保持兴趣”。此时,“严”作为训练的最主要因素已放在第一位。坚持系统训练,在正确引导下,对训练中的一切都要“严”抓,“严”要求,力求训练成果的完美。现代武术属于竞技性运动,遵循“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幼儿的武术启蒙训练属于“被动型”的,但也只有幼儿时期经过严格的“被动”训练,才能达到以后的主动自我严格训练,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冲击武术竞技的更高水平,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武术竞技运动员。此类运动员虽属少类,但他们是推动武术事业更好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武术后备资源的主要力量人材,更是以后普及武术的传播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进行分类而进行不同目的的训练以后,并不是绝对定型在此类中而不发生变化,更多的现象是由于受内部、外部因素的激励或干扰,而出现训练目的类型转换,由一种类型转换到另一种类型中去。这就要求教练员明察秋毫,重新把好的队员挑选出来进行武术竞技培养,把已不适应更高层次武术竞技发展的队员淘汰出去,以遵循竞技体育中的“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的定律原则。

幼儿武术训练原则是武术运动中幼儿训练的基本依据和标准,是培养幼儿进行长久武术训练自信心和磨炼意志的有效方式,原则中的每个因素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在幼儿武术训练的各个时期其作用、重点各不相同。训练结果的成功可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决心,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幼儿的意志得到锻炼,兴趣和信心才足。所以在行使原则时,一定要做到适用于幼儿这个特定年龄训练水平高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

1.2幼儿心理因素与武术训练之间的关系

现代武术训练过程中,幼儿的心理现象作为幼儿自身内在因素对其训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武术套路中的各种动作千变万化,技理深邃,要高质量地完成一个武术动作,没有身体各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的协调性和准确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套路的各类动作要做到手、眼、身、法、步和识、胆、气、劲、神的内外结合,均需要在动作的方向、幅度、速度、劲力和时间上恰到好处,达到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系统从事武术训练,能促进幼儿心理的良性发展,从而促使运动水平提高。

常言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幼儿武术训练而言,这是对幼儿武术训练与幼儿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最恰当最形象的比喻。幼儿在训练过程经常伴有独特的情绪体验及复杂的情绪变化。这种“体验”和“变化”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的好坏。由于幼儿“演练状态”中武术意识的充实,使之得到称赞或表扬,可以引起他们愉快的情感,这些情感有利于运动训练效果的提高;疲劳状态下的训练或技术动作改进不大。套路演练失误较多,以及受到教练员责怪等常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严重地影响训练效果。只有加强目的教育,正确安排训练内容,有节奏地控制运动负荷,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才能促进健康情绪的产生和发展,盲目行事是不行的。

对幼儿武术训练来讲培养幼儿武术心理特征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武术的记忆力和思维想象、注意力的发展。

武术训练是艰苦的,这里不仅表现在套路动作之多所造成的记忆上困难,也反映在完成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上。我国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五至七岁幼儿为脑电波“飞跃”发展的时期。根据幼儿的这个特征,来培养幼儿从小训练必须具备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幼儿记忆力的好坏对武术训练很重要,这是与武术项目的种类繁多动作千变万化相关联的,要掌握武术各类动作只有在正确识记各种动作、了解动作的基本要素及其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幼儿武术记忆是动作训练经验的储备。它是幼儿进行武术训练中进行思维、想象、解决问题、复习巩固等一切活动的前提。幼儿的记忆从教练讲解示范初步形成表象开始,经过初步模仿,随着练习次数的累积,动作表象逐渐清晰,记忆范围也随之扩大,这时,记忆动作不仅是路线的掌握,而且深化到对动作劲道、节奏、精神、风格的理解和体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才能获得,运动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没有从小培养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实现的。

武术运动随着其功能的延伸已成为一种武学艺术。幼儿具有丰富的思维想象能力,只要引导得当,将有助于他们理解动作含义及要领,摆脱机械模仿的弊端,创造性地提高运动质量,为以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好准备。因此,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教练员要积极培养幼儿的思维活动,发展幼儿丰富的思维想象能力,从而形成幼儿准确而清晰的思维想象能力。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关系的反映。幼儿在武术训练过程中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在思维中以具体表象引发想象为特征,对武术的接触也是在前人的经验总结之上的。由于幼儿武术训练的思维想象力是在对武术认识目的基础上,随着训练经验的不断提高而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的。例如:幼儿进行动作训练,总是从单一的武术动作和基本功入手,逐步掌握各种不同变化的简单武术动作组合,再进步为较复杂的动作组合,最后才能掌握一个整体套路。如果训练方法和手段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可以初步地掌握这几种思维方法,并应用在平常的训练过程中。有经验的教练员,善于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幼儿掌握综合性的动作学习方法。遇到问题,让幼儿反复地进行训练分析,找出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联系,然后解决困难。

在幼儿心理波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幼儿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选择和指向,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武术训练中幼儿注意发展对训练的作用:(1)幼儿刚开始进行武术训练时无意注意占优势,但随着训练时间和经验的增加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就引起幼儿注意的动作而论,那些具体有趣符合幼儿天性的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对动作的主要的本质方面的注意也在逐步地发展。这是因为,在幼儿武术训练中具体形象思维仍占重要的地位。(3)幼儿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在幼儿武术教学中,幼儿高度集中的注意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幼儿可以连续集中注意二十分钟左右。但注意集中的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性、兴趣、理解能力、训练水平,还有训练课程安排的因素。一种单调乏味的训练,很难集中和保持幼儿的注意,而组织紧凑、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方法得当的训练内容,能更长时间的保持幼儿的注意力。但在运动疲劳时,幼儿注意力坚持的时间就会减少。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征,就要求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课时如果进行新动作,尽量安排在本堂课准备活动以后或在进行巩固上堂课内容之后立刻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训练心理的几个方面在幼儿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幼儿武术训练过程中,要把这几个方面放在一个水平面上进行分析、全面进行培养,而不是单独进行某一方面的培养,只有正确了解幼儿在武术训练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并和幼儿日常武术训练相结合起来,才能使教练员有正确的理论实践依据,从而采用更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幼儿武术训练,来更好地提高幼儿对武术训练的热情和坚定以后的训练目标,使幼儿的武术训练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为我国武术事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材奠定基础。

1.3幼儿武术训练过程中的生理特征

随着竞技武术运动的不断发展,在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中也越来越注重通过了解、监测幼儿运动员身体生长发育的状况来预测运动员未来的潜力。系统、合理的训练能促进幼儿生理正常发育,这就客观地为普及武术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幼儿生理现象中各项因素也是促进或制约幼儿武术训练成败的关键因素。

根据近几年来广大武术工作者、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系统的武术训练对幼儿身体各部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从武术运动员的身体外部形态来看应有以下特征:眼睛有神、身高适中、五官端正、四肢匀称、手长掌大,关节活动幅度大,皮脂较少,腿形、足弓正常。眼睛有神是武术“精神”的外部表现与要求,“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揭示了武术竞赛和表演中的演练技巧,是“精、气、神”的凝聚,也就是俗话中的“眼神”。身高适中、四肢匀称、手长掌大,身高与体重之比适宜,是武术运动特征提出的要求。武术运动要求动作灵活、舒展大方、节奏分明,而身高适中有利于起伏转折、动迅静定。关节活动幅度大、皮脂少、腿形、足弓正常是武术运动规范的要求。关节活动幅度大,皮脂少有利于完成各种灵巧性和柔韧性动作,如劈叉、坐盘、翻腰、朝天蹬等。腿形足弓正常不仅有利于三角支撑,而且对跳跃动作的高度、静止的造型动作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会给人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

从幼儿生长发育的角度来看,由于幼儿刚开始进行发育,身体的一切特征还未成熟,生理特征可以由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有促于幼儿生长发育,产生武术特征的良性变化。(1)身高体重对武术训练的关系;此时,幼儿身体体形特点为头大、躯干长、四肢短,重心不稳。对这时的幼儿训练以基本功,培养正确动作定型为主,不可盲目地进行大幅度的训练量。(2)运动系统与武术训练之间相互影响:幼儿骨骼比较柔软。骨骼硬化是一个逐渐完成的过程,其化学成份含有机物较多,无机物较少,因此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而易发生畸形。下肢骨的骨化过程比其它部分完成得晚,因此在幼儿武术训练中若长时间超负荷站立和负重,容易影响下肢骨的发育,并可形成下肢骨弯屈和扁平足。此外,在幼儿武术训练中肌肉较易疲劳,但恢复较快。因此在进行体力训练时不可使肌肉负担过重。(3)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弱对幼儿武术训练的影响:幼儿的心脏和血管都在不断增大和增长。幼儿血管的全部容积与心脏容积的比例大过成人;同时,幼儿正处于长身体时期,新陈代谢很快,血液循环需要量较大,所以他们的心脏必须加速动作,才能使血液循环加速进行。这一切说明:幼儿在武术训练过程中靠增加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因此,不宜让幼儿在武术训练过程中作过分剧烈的运动和过分紧张而繁重的增强体力运动。(4)武术训练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由于幼儿呼吸肌尚未发育完全,胸廓较小,肺活量较小,因而武术训练活动中主要靠加快呼吸来增大肺通气量,当进行运动时,呼吸动作与武术动作不能很好配合,年龄越小,这种不协调现象越明显。因此,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应使幼儿掌握正确的训练呼吸方法,以促进幼儿呼吸器官的发育。(5)神经系统对幼儿武术训练的影响。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是兴奋过程占优势并容易扩散,随着年龄的增长,以达到兴奋的最后均衡。在幼儿武术训练中,其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运动动作准确性差。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武术教学训练中,应多采用直观的方式使动作内容适合于幼儿,且每种动作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引起神经系统的疲劳。

武术是竞技体育,力量是武术运动的一个练习方面,而幼儿力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自然发育,决不能靠增加超荷负重来进行力量的发展。练习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宜采用相当于不超过体重的五分之一的负荷。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生长过程中较关键的一个时期,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在训练过程中不可一味追求训练成绩,而加重幼儿的生理负担。根据幼儿时期的生理特点,可以看出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不但能帮助幼儿正常的身体发育,而且还可以为他以后的武术训练奠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将“欲速则不达”。因此,在进行幼儿武术训练过程时教练员一定要负起责任,对幼儿的有意偷懒造成的动作变型和无意造成的动作不规范,给予坚决改正,以免给幼儿的生理发育留下后患。

1.4师资问题对幼儿武术训练的影响

幼儿武术训练,是培养和普及我国武术人才的基础训练,奋斗在幼儿武术训练战线上的教练员,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幼儿的武术基础训练是幼儿的武术启蒙时期,他们的心理过程、个性特征以及动作的规范性都在发展着,摹仿性强,可塑性大,教练员的动作形象以及训练作风都是幼儿进行武术训练最直接的仿效对象。

一个好的武术教练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较为丰富的幼儿武术理论知识,并充分运用自身较为丰富的幼儿武术训练理论和武术运动素养,采用较灵活,而又契合幼儿武术训练实际教学法,较好地完成训练教学中应达到的目的和任务。这就对现代幼儿武术教练员的自身水平提出一个新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幼儿武术教练员应对前人创造的一切武术知识、动作都应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对浩翰的武术知识、动作进行精选和提炼,根据幼儿武术训练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满足幼儿对武术的认识,增加幼儿武术训练的热情和兴趣。教练员的兴趣应当围绕着一个中心:“如何培养我国武术后备人才,普及武术影响力度”这个中心兴趣推动教师深入学习幼儿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研究幼儿武术训练和武术教学的规律。同时,教练员对武术的爱好,也带动、影响和促进幼儿武术训练兴趣的发展。教练员要有完成训练任务的明确目的和完成训练任务的坚定意向,这是教练员训练工作卓有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练员的意志品质不仅有利于顺利进行幼儿武术训练工作。也为幼儿武术训练树立了良好榜样。教练员要有坚决、果断的内在力量,使幼儿在进行训练过程中体验到教练员提出的要求是一定要听从的,教练员布置的训练任务(包括课下训练)是一定要完成的。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严”的内在形式。同时,教练员还要有积蓄的外貌、态度,使幼儿在训练过程中体验到教练员的亲切与温暖,乐于听从教练员的提示,乐于完成教练员布置的训练任务,这就是前面指到“导和提高其兴趣”的内在形式。

在幼儿武术直观教学中,教练员的动作示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前所述,幼儿武术训练过程评价分辨能力差,模仿性强。教练员在幼儿心目中是武术训练学习、模仿的直接榜样,教练员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训练武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教练员就好似一面镜子,镜子外面有几十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既善于窥伺出教练员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幼儿的武术训练,这首先是教练员在训练课内的一举一动,是教练员对幼儿训练所采取的态度。所以教练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训练作风、动作规范等方面,都应当成为幼儿武术训练的表率。

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言语的表达方式。幼儿的理解方式不同于成年人,所以教练员的训练教学言语要规范化、形象化、儿语化,应有别于跟成人的言语,声音高低、强弱应当适宜,要快慢得当,清晰明白,简明扼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在幼儿武术训练中应用武术术语时,要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尽量采用平常的言语,而减少武术术语的应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幼儿进行武术训练,并坚持下去,加大武术的普及范围。同时,幼儿武术教练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因为他们的工作重点在于普及幼儿进行武术启蒙训练,不仅仅是培养出一二个好苗子,而是培养一个良好的集体队伍。

教练员作为幼儿武术的传播者与实施者,是对幼儿武术训练过程中坚持系统训练,采用合理、科学训练原则的保证;同时,也是促进幼儿心理、生理因素健康发展的指导者,是培养武术后备力量,普及武术影响范围的主要力量。

1.5家长态度对幼儿武术训练的影响

幼儿武术训练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教练员对幼儿武术训练的教学效果,除了训练方法、教练员自身素质及幼儿生理、心理特征以外,还与幼儿家长对幼儿武术训练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家长初送幼儿学习武术进行训练的目的就是该幼儿初接受武术训练的目的;也就是说,幼儿开始进行武术基础训练的发展方向与目的是由幼儿家长支配和灌述的。所以说:幼儿时期的武术训练如果没有家长的努力坚持长期配合,不但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而且很有可能出现幼儿武术训练半途而废的失败结果。只有在家长与教练员目标一致的基础下,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才能使幼儿武术事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家长是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最初因素,也是幼儿接受进行武术训练的最早启蒙者。幼儿家长对送幼儿学习武术的目的,会有意识、无意识地灌输进幼儿的心目中,在幼儿看来,父母的话是绝对正确的。他们是在家长的要求下进行武术的最初训练,当幼儿对武术训练进行到一定时间以后,就会发现掌握武术并非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是一项比较严格、困苦的体育训练活动;即使再合理的训练方法也会给一部分幼儿带来一些惧怕武术训练的心理,因为幼儿武术训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武术后备人材,普及武术影响范围,属于正规性训练课程,具有许多方面严格的要求,它的许多训练内容都对幼儿的天性进行一定的制约,而并非许多幼儿所希望的由教练员带着大家进行娱乐游戏。此时,幼儿将面临着进行武术训练的第一次心理波动。这时就要求教练员和家长能及时发现问题,相互配合,采用相应的措施,使用鼓励的手法,使幼儿渡过进行武术训练的第一个难关。

此外,幼儿武术训练作为一项竞技体育活动,由教练员指导的时间必定有限。家长作为幼儿训练时间之外训练的主要指导者,肩负着支持、鼓励幼儿坚持系统、科学训练的重担,正是因为如此,家长作为影响幼儿训练成败的外界因素之一,在幼儿训练有关问题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家长对幼儿武术训练的大力支持,幼儿的武术训练必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加强幼儿家长对幼儿武术训练支持的心态意识,才能有力支持教练员的工作,促进幼儿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以及武术的影响范围。

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篇2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跳跃能力;培养;训练手段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学龄前儿童年龄之间正是运动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重要阶段,身体会在这一阶段大幅度的发育成长,儿童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运动活动中,科学有效的跳跃训练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上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龄前儿童跳跃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龄前儿童智力开发

幼儿最早是通过肢体上的直接接触去感受环境的,运动所带来的智力启蒙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并且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开发人类智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能力不仅可以反映出幼儿的智力水平,还能促进幼儿大脑皮层发育。跳跃是学龄前儿童较先开始学习的运动之一,学习跳跃的过程就是开发智力的过程,学龄前儿童通过老师或家长的示范和指导练习跳跃,先用知觉能力感受动作要领,再经过大脑将信息知识重新组合并以自身的方式做出来,可以有效的锻炼了其模仿力和观察力。跳跃训练加快了孩子的神经纤维髓鞘化,运动中枢神经刺激脑部思维更灵活,推动了神经系统成熟。跳跃的过程中学龄前儿童可以增强对空间、高度、距离以及方位的知觉,因此学习跳跃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

2.有利于学龄前儿童个性塑造

幼儿在跳跃运动学习的过程里,必然会遇到动作姿势不正确,动作完成失败的情况,除了通过外界的力量对其进行鼓励之外,也需要孩子自身在一次次尝试中去培养坚定的意志力,直到最后成功时感受到内心的满足感。这是幼儿个性塑造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如果学龄前儿童是在集体中学习跳跃,难免会和其他的孩子产生接触,如何融入到集体中,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帮互助,也对幼儿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有益处。一部分学龄前儿童可能在学习跳跃的过程中产生胆怯害怕、犹豫不决的行为时,积极的指导其继续练习可以让幼儿学会客服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3.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

跳跃运动在增强幼儿身体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跳跃的整个过程中运动量适中,对人体的爆发力有很高的要求,在完成跳跃运动的过程里,幼儿的下肢关节需要弯曲,脚掌和脚踝关节同时发力,上身肢体也要同下肢配合,因此需要肢体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一系列的跳跃动作让儿童的骨骼变得强壮、肌肉变发达,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多次练习还能提升孩子的心肺功能。

二、学龄前儿童跳跃能力的训练手段

1.两岁至三岁儿童的跳跃训练方法

(1)原地向上跳跃练习

向上跳跃是幼儿最基本的跳跃方式,原地跳跃主要包含准备双腿微屈,蹬地跃起,缓冲落地这三个步骤,基本的动作要领为蹬地有力,落地要有缓冲,原地不要偏移太大的距离.

(2)短距离自由跳练习

在跳S运动中,除了原地纵向的跳跃还有水平位置移动的跳跃方式,可以在地面标注两根红色标线,距离2cm,分别让每个孩子依次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自由的从线的一头连续跳跃到线的另一头。

(3)并足跳练习

两岁至三岁幼儿的跳跃训练方法中还可以采用并足跳练习的方式,并足跳跃在5cm-10cm间,每组10次,完成2-3组,虽然双腿在弯曲起跳的过程里,儿童可能动作并不十分标准,用腿的蹬伸来起跳,蹬伸的力量弱而且慢。但通过指导练习,儿童们双脚落地时基本能稳定身体少有摔倒现象。

2.四岁至五岁儿童的跳跃训练方法

(1)高向低处跳下训练

从高出往低处跳跃动作相比2至3岁的幼儿,其跳跃动作能达到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可以挑战从高出向下跳跃。从高处跳下的训练对于4至5岁的儿童来讲是必要的跳跃训练方式,幼儿跳下的高度要保持在身高的1/4左右,并且要在落地处铺设软垫以防跌倒摔伤。4岁和5岁左右的幼儿身体力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完成从20cm-30cm的高度跳下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少数身体缺乏锻炼,性格安静内向的幼儿在完成较高的高度的过程里会产生犹豫恐惧的心理,但经过教师的鼓励和辅助,基本可以单腿着地跃下,突破了自身的胆怯心理。

(2)立定跳远训练

立定跳远双腿弯曲配合摆臂动作,在向前跳跃前要用脚掌用力蹬地,在跳跃腾空的过程里变换姿势,通过双臂前摆的惯性力量跃出去,并且脚跟部分先着地,同时平稳身体保持平衡。全套的动作考验了幼儿足部爆发力和弹跳能力。因此实验不以距离长短为主要测试目标,而是关注幼儿身体四肢协调性和平衡力为主要的测试点来设计方案

(3)单脚跳训练

单脚跳训练需要幼儿是为了促进幼儿单脚跳活动中平衡性、稳定性、协调性,要求在有限的距离里幼儿不能更换脚,一直选择一条腿做连续单脚跳跃,并在半程的距离处树立标志。

3.五岁至六岁儿童的跳跃训练方法

(1)助跑跨跳训练

跨跳运动需要幼儿在助跑一段距离后,借助向上蹬的力量瞬间跃起,前腿弯曲跨越障碍物,落地后后腿斜跨越过,训练的是幼儿神经系统的反应力和灵敏性,瞬间起跳的爆发力量。

(2)提肘跳训练

提肘跳跃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幼儿上肢惯性力量带动下肢运动的协调性,和立定跳不同,提肘跳跃的前跳距离较短,强调连续性的跳跃,中间间歇时间反应出幼儿运动连贯性。

(3)倒跳训练

逆向跳跃的动作由于同正向动作的顺序完全相反,因此,对儿童的小脑平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增强了逆向思维能力,更具有足够的挑战性。倒跳运动具有一定的难度,为防止儿童训练中摔倒,因此在地面铺上了软地毯以保安全。

参考文献:

[1]蒋云悟.浅谈如何促进大班幼儿跳跃能力的发展[J].学周刊,2012-12-05.

[2]余燕.系列游戏助跳跃[J].幼儿教育,2009-08-01.

[3]宋海燕.浅谈如何提升幼儿的跳跃能力[J].学周刊,2015-07-05.

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篇3

关键词:幼儿;体操;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14-001

何为兴趣?兴趣就是人们积极认识某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在教学训练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之一,对训练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恰当有益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源于科学的引导。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把幼儿培养成为健康聪明、身手灵活、体态优美、气质高雅、乐观开朗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增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幼儿基本体操就是幼儿园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参加幼儿基本体操锻炼,对孩子们“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都有很好的影响。在锻炼中,家长和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体会,它对发展幼儿肩、背、腰,四肢等肌肉群,养成幼儿良好的身体姿态和正确的动作,提高幼儿控制、平衡、协调身体动作能力和准确性,都有着其他教育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今后幼儿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兴趣在儿童体操训练中的作用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即对活动过程感兴趣)和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目的感兴趣)。由于儿童的身心发育远未成熟,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深度和主动性,所以,儿童阶段直接兴趣占优势。因此,如何培养儿童对体操训练的兴趣,就成了老师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一、营造环境,培养兴趣

利用早操、亲子趣味体操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体操活动带来的快乐。儿童的潜能如同一粒种子,只要有适宜的外部条件,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环境是孩子萌发兴趣的基地,因而老师和家长只要多制造机会,营造环境让孩子接触,培养他们的兴趣。

二、开发潜能,培养所长

每一个正常人都具备多种潜能,只是发展的程度和组合的情况不相同,如果在早期能发现其潜能的长处与不足,并适度的发展或弥补其能力,就能帮助他发展个人潜能,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因而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开发潜能、培养兴趣多是在幼儿时代。家长应注重引导,孩子是自己塑造自己的,要让儿童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家长的主导作用,着重培养孩子的真正兴趣爱好。

三、循序渐进,适度发展

培养孩子的兴趣应循序渐进,如同种庄稼,不能急功近利,追求效率。不能违背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对幼儿基本体操初学者来说,教练安排的训练内容不宜过难,应该着重培养幼儿对基本体操训练的兴趣。教练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耐心地纠正学生的动作。当幼儿掌握了一个动作后,不宜将训练难度增加过快,应让幼儿循序渐进,训练幼儿做一些变化动作,让幼儿感到新动作容易掌握,在增强他们的信心后再提高训练难度。在这个过程中,要看到孩子的进步,一点一滴的表扬他鼓励他;同时还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进步,多采取一些方法,如让他自己看看,听听,自己比较,体验进步;让孩子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当小老师,促进其兴趣的发展;在适当的场合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幼儿基本体操训练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直观教学

幼儿形象思维活跃,在教学训练中运用直观教学,采用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简单形象有趣的语言,能够提高幼儿对动作和语言的理解能力。训练过程中,除使用球、圈等器械外,可增加纱巾、红旗、铃鼓等其他轻型器械练习,以丰富训练内容和提高训练的趣味性。训练过程中,控制运动负荷量,交替训练不同内容的项目,分阶段循环教学,避免局部训练负担过重,提高少儿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2.游戏教学

少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形象具体的信号容易产生条件反射,而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新奇事物容易吸引少儿注意力,但是持续时间不长。少儿性情多变、意志薄弱,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少儿艺术体操训练中,应该多使用游戏的训练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范连友,李梅,况照霞.基本体操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01)

[2]彭启录.浅谈幼儿基本体操对幼儿发育的促进作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03)

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篇4

舞蹈活动不仅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在形象、生动、优美的音乐启迪伴奏下,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将有助于幼儿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它对幼儿走、跑、跳基本动作的协调、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幼儿学习、感受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提高对音乐和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

要想使儿童舞蹈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必须加强幼儿在几个方面的训练,如:基本的腿、腰、胯部的软、开度练习、节奏感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舞蹈表现力训练、舞蹈兴趣的培养等等。我在儿童舞蹈教学中注重打基础,结合幼儿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幼儿舞蹈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根据平时教学积累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

第一,对于基本功软度、开度的训练。

接受过舞蹈形体训练的孩子都有体态端正、舞姿优美的特点。这种特点会使她们自我感觉良好、乐观和充满自信。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流动的雕塑,通过科学的身体训练,基本功、软开度在此时期训练效果最佳,为将来舞蹈表现力和身体素质提高打下良好基础。使孩子们的肢体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师要求的舞蹈动作,且动作准确、到位,舞姿更加优美、舒展。如:我在幼儿班的舞蹈训练中经常给学生编排一些开胯(含胸、展胸)、开肩膀以及腰、腿的柔软性训练。由于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孩子们个个都能做到坐姿、站姿后背保持“直、立、开”及挺胸腰的正确上身姿态。地面跪下腰及横叉、竖叉多数幼儿都能较轻松地完成。幼儿园内的舞蹈基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中大班幼儿,平均年龄不足5周岁,这么一群有小的孩子都还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体质相对成人而言较弱;由于年龄小,她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较弱;同时她们身体及心理的接受能力也较差。这也就意味着授课的成人――教师在训练内容要符合幼儿动作发育的规律。要注意训练的强度要在幼儿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运动总的时间长度不能过长,如果过长容易引起幼儿过度疲劳。运动的频率、幅度不能过于激烈,如果让幼儿长时间不停大幅度的一直运动,精神会高度兴奋,这样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一定要控制幼儿的训练强度,使训练有张有弛,以便收到预期成果。训练的深度使之训练中动作及讲解均要简单易懂,幼儿舞蹈基础训练中的动作不能从成人训练中成套搬来,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应编排出一套属于本班幼儿实际接受状况的动作,以使得训练得以顺利进行下去。而在训练中的讲解也不宜过深或过于专业化。许多专业名词其实可以不必全都灌输给幼儿,许多动作都用幼儿熟悉的动作名称来讲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左右轮臂大可说成啊“蝴蝶飞”或“小鸟飞”等。可以在软开度训练之前安排热身活动,如跑跳步或节奏快的舞蹈小组合进行热身。教师在幼儿软开度训练时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第二,对于节奏感的训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个好的儿童舞蹈必定有一首优美向上的乐曲作为核心。儿童的表演必须与乐曲相配合,节奏准确。儿童舞蹈练习中节奏感差的现象并不少见,节奏感差的幼儿不能按节拍准确地完成动作,不能和其他儿童作到协调一致,从而影响舞蹈质量。儿童节奏感的好坏主要由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两个条件决定,在这两者中,后天培养又可弥补先天不足,占主导地位,是主要因素。在节奏感培养过程中,我在上课前准备了一套热身动作组合,随意而又具有较强节奏感的舞姿动作,既起到课前舒展肢体、活动关节的作用,又放松了孩子们的心情,同时使孩子们的乐感得到了培养。在队形的编排上,我将节奏感差的孩子放在节奏感好的孩子后边,利用儿童的模仿能力,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增强儿童的节奏感。如:热身舞蹈《浪漫樱花》就是利用这样的方法,在每节课前进行练习。做动作前我先让学生跟我一起听音乐,渐渐地在听的过程中加上脚的动作跟打节奏,然后再加入肢体动作,让学生先跟我作,从模仿动作开始,逐渐过度到学得好的同学在前面,带动差一点的同学进行练习,影响她们的动作节奏。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但孩子们的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动作质量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第三,对于协调性的训练

由于儿童对动作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受自身先天条件所限,在动作协调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想在根本上增强儿童的协调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如果采取灵活的手段、措施,通过逐步诱导,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儿童在舞蹈中作到协调一致。如:可以将儿童不易做的动作分解成几个环节、步骤,也可以分为身体的几个部分的单一动作来进行,采用先分解再连贯,先单个动作再综合练习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动作的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其动作协调性。我在排练舞蹈组合《小海军》时有一个敬礼动作,很多孩子做的很不协调,不是抢音乐就是慢节拍。我就根据节拍将动作分解成几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练习,掌握每个环节头、手、眼动作要领,然后再将动作串联起来练习,孩子们的动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逐渐地掌握了敬礼这个动作。

第四,对于表现力的训练

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幼儿期是学习说话,形成口语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如果训练不当其语音发展会出现很多错误,并能导致口语交流中的误会。另外受地方方言的影响也能引起语音错误,常常会使口语交流中出现一些笑话。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使其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律,学会说普通话。

一、发挥教师口语示范的主导作用

幼儿的语言能力最早是在家庭语言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幼儿的口语一般都带有家庭主要成员的语言特点。如我们的地方口语平翘舌不分,缺少平声,如会把“吃饭”字说成“切换”、“猪肉”说成“居幼”、“风”说成“轰”、“非”说成“辉”等等。可见幼儿最早的语音形成途径基本上是模仿。由于幼儿的发音能力和听觉的可塑性较大,教师的口语示范与矫正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必须要会说普通话,掌握口语的正确发音规律,不仅能在口语训练中教幼儿会正确的发音,而且还能通过专门训练矫正幼儿的错误发音,使其形成正确的口语。如果在幼儿阶段不能纠正错误的发音,到了成年以后就会形成典型的四川方言,方音一旦形成,就难以纠正,年龄越大,越难纠正。而年龄小的儿童经过一段时间正确训练之后,错误方言一般都能得到矫正。由此可见,在幼儿期加强口语的正确训练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影响,通过教师的正确口语给幼儿提供模仿的榜样,这样幼儿就能够象教师那样正确发音,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而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多方面的,有平时的课堂学习、一日生活中的语言常规训练,专门的矫正训练等等,贵在坚持不懈。

二、给幼儿多提供练习发音的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给幼儿提供一个正确的、愉悦的口语练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口语能力训练更需要经常性的练习。练习包括听音练习和发音练习,听音练习主要向幼儿提供正确的发音样板,让幼儿利用听觉对正确语音产生印象并形成记忆而固化下来。听音练习有音像听音、教师示范听音、幼儿榜样听音等不同的练习形式。发音练习则是让幼儿练习说话,练习正确的发音。练习的方式有课堂教学练习、游戏练习、日常生活练习、专门练习等不同形式。如教师上课和一日活动都要坚持说普通话,教师和幼儿的口语交谈、讲故事、念儿歌、猜谜语、练习绕口令等不同途径都能练习口语的发音能力。用不同形式对幼儿进行发音训练,可以使他们掌握正确发音规律,正确地说普通话,这样既训练了幼儿听觉器官的灵敏性,使之辩别不同语音的变化,区别正确与错误的发音,又训练了幼儿发音器官的协调活动,使之形成正确的发音。语言教学还可以通过拟声故事,绕口令或观察图片、实物,让幼儿专门练习发音,也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如日常生活中练习“吃饭”、“喝水”等生活词汇,室外活动时有意识地让幼儿练习:“树木”、“教师”等较难的翘舌音等等。但练习时应注意练习内容应该有一定的趣味性,以避免幼儿因练习形式和内容的枯燥而产生的厌烦情绪。

三、经常注意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

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篇6

幼儿舞蹈不仅具有良好的娱乐功能,而且还有着独有的育人功能,对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形体优美: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孩子,经过舞蹈训练(如挺胸、抬头、收腹)能使他们站得直,形体优美,且能纠正驼背、端肩等形体问题。舞蹈促进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据调查统计,同样性别同年龄的儿童,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高平均要高4~8厘米。

(2)动作协调:舞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配合,通过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和谐达成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并且使孩子更有节奏感。

(3)肢体灵活性和柔韧性:由于经常练习压脚、劈叉、下腰等,孩子的柔韧性,肢体灵巧性好;还能够提高少儿的身体素质。经过训练,儿童的力量、控制力、稳定性、耐力等方面的身体素质都会得到提高。

(4)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毅力: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幼儿舞蹈从基础的压腿、压胯、踢腿、下腰等基本功开始训练,动作由易到难,强度由低到高,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辛劳,从而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

(5)增强幼儿身体素质:练习舞蹈跟体育运动一样,幼儿的体能消耗是较大的,有助于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如:舞蹈素质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以及肩、胸、腰、髋上的各种手段练习及对孩子韧带、肌肉的延展训练等都跟体育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练习后能促进孩子食欲、增强消化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生病机会,使少儿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适应性改善,促进视觉、听觉、肢体感觉等各感觉机能的提高,使大脑更灵活、健全,反应更迅速,动作更灵敏。

(6)培养自信心:舞蹈演出能培养孩子表演的能力,使孩子不怯场,表现力强,增强自信心和更好的心理素质。

(7)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而舞蹈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广阔天地。舞蹈是通过形体、动作、眼神来表现的,在跳舞的过程中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尤其是自编自演的作品,更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2.如何整合幼儿舞蹈教学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作为一名幼儿舞蹈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事业、爱孩子的心,要有一颗爱护孩子的爱心;热爱艺术的专心;追求卓越的恒心。将这“三心”用到幼儿舞蹈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园的舞蹈教学不同于成人舞蹈,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反映的是童真、童趣。因此,教师要勤于观察幼儿的生活,在和幼儿共同生活、学习、娱乐中,仔细洞察幼儿美丽的童心世界,了解幼儿稚朴的情感,广泛地搜集、提炼,真正了解和掌握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创编出幼儿喜爱、善于表现、真实自然的幼儿舞蹈。

(2)幼儿希望老师首先是他们的好朋友,然后才是他们喜爱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对老师的崇拜感,让幼儿亲近、喜爱你。笑容是征服幼儿最好的手段,也是与幼儿成为好朋友的最好证明。不要绷着一张面无表情的脸;不要说伤害幼儿自尊心的话;不要拒绝幼儿的拥抱。

(3)舞蹈要有一定的情节内容,不能一味讲究基本功的训练。幼儿由于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有趣的事物更关注,更容易投入激情。舞蹈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舞蹈,更透彻地应该说是一种游戏,是一个大家一起合作表演的故事,让幼儿更感兴趣的不仅是举手投足的舞蹈动作,更感兴趣的是所表演的舞蹈的情节内容。单纯的舞蹈动作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内容情节才会真正深入他们的心灵,感化他们的情操,他们才会用动作把他们心里的真正想法表现出来,舞出他们的感情,舞出舞蹈的内涵。

(4)幼儿是舞蹈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舞蹈动作的创作。正确的幼儿观是决定老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教学观的关键。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幼儿放在第一位,幼儿是舞蹈的主人。在幼儿舞蹈动作的创作中,我让幼儿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通过引导和探索,提高幼儿对舞蹈的表现力,促进幼儿创造意识和潜能的发挥,让幼儿在创编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满足。在创编舞蹈“小白兔”时,大家多以双手竖耳朵、蹦跳来表现,虽然动作对了,形象也表现出来了,但缺少孩子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于是我就引导他们观察小兔子的三种形态:长耳朵,短尾巴,前肢短,后肢长;动态: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偶尔还会站起来;神态:东张西望、机警、灵敏。观察后再进行律动创编时,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把兔子的不同特点揉合到自己的即兴表演中。

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篇7

【关键词】语言;听力;倾听;渗透;环境;培养;习惯;合理;组织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幼儿处于掌握正确语言的关键期与最佳期,因此,加强培养幼儿语言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我们认真领会语教理论和语言教学目标,开展了小班早期故事类的教学研究,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努力,我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训练良好的听力和倾听习惯

良好的听力和倾听习惯,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听得准,才能学得扎实,模仿模仿的正确,才能表达的清楚,因此,在幼儿初入园时期,我们就有计划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培养幼儿的听力,如让幼儿闭上眼睛,听动物的叫声、水声、撕纸声,拍打乐器声等等,让幼儿模仿这些叫声,培养幼儿初步的对老师制造出的声响刺激产生敏感,第二阶段,我们结合季节,结合总的教育目标选择较多的贴近幼儿生活,生动有趣,幼儿易于理解的故事,让孩子听学,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新的教育目标,利用优秀的传统教材,改变过去传统做法,遵循幼儿形象思维——语言——抽象思维的路子,在有趣的教具相伴下,2~3遍的讲述故事,同时,对于需完成的目标任务,不是急于抛给幼儿,而是在幼儿对故事有一定的理解的情况下,以故事讲述形式,顺着故事情节,将问题悄悄地推出,把它们柔和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紧紧地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达到教育目标。

二、加强短句训练,教会幼儿正确发音,指导幼儿学习语言

清晰、准确、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充分表达人的思想,交流情感,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幼儿时期,发音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发音常常不清,而语音又是发展语言的基础,因此,教会幼儿正确发音是发展幼儿口语的第一步,在第一学期,我们充分运用幼儿喜欢又易接受的儿歌训练幼儿的语音,活动中将容易混淆的音融进儿歌里,反复练习,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孩子有新词出现时,注意看老师的口型,摆成口型再发音,我们特别注意给幼儿以准确、规范的示范,让幼儿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语言正确发音,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室里设置语言角,每周出现一个图文并茂的简单短句,这些短句有的选自主题活动教材里,有的结合我班自我服务训练的内容中,和幼儿生活贴近,需要重点发准的字音,我们都加上了重点标记,这样也便于家长离园后辅导,幼儿每人每天都自觉地利用自己空闲时间如饭后和课间等,去语言角大声地给:“小狗”说一遍,老师在这个时候,则在一旁“似听非听”地注意每个幼儿发音,如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第二学期,我们根据幼儿语言技能情况,将说一句短句逐步的改为看图说一句话,如:“我们的春天”主题活动中,根据植物的变化分成四个星期,讲述春天的景色,逐句学说,最后将几句组合完整变成一句长长的句子,变成一句完整地描述春天景色的句子。在这些讲述中,我们注意让幼儿通过观察讲述,同时,教给幼儿看图的方法,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

三、发挥渗透教育作用,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为孩子创设说话的环境和机会

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在活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活动与交往是幼儿语言发展和提高的基础和源泉,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的活动与交往发誓,伴随游戏,幼儿不仅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认识世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另一方面,我们重视渗透教育的作用,对于生活中每个环节不放松,鼓励幼儿多说,多练,以增加口语刺激密度,在计算活动中,也以规范的语言教会幼儿边说边做。一致的要求,使我班的幼儿在语言发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有很大提高,通过这一年训练,我意识到发展幼儿的语言,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将它渗透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它还要求我们教师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因材施教,为每个幼儿创设说话环节和机会,我们将在下学期,进一步加强语音和短句训练,丰富词汇,利用其他学科的交互作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四、培养良好的礼貌用语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幼儿的礼貌言行要在幼儿园与家里两结合。师在幼儿园应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成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

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讲话时声音要大,让大家能听见;速度要适中,不快不慢;语言要准确,吐字要清楚。说话时,要看着对方,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不骂人。进行这些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我们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如称呼问题,我们教给孩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会用礼貌语言称呼别人。看见老年人,知道称呼:“爷爷、奶奶”;看见像学生一样的人,知道称呼:“大哥哥、大姐姐”;班上来了参观、看课的人时,知道问:“老师好”等。同时我们大家都应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初步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的发展,既要把握每个幼儿的时机,又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五、合理安排组织语言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幼儿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把语言作为幼儿学习的对象,这是专门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种语言教育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体。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儿歌、诗歌、故事、词句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引发幼儿与环境材料、伙伴及教师积极地相互作用,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影响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小班幼儿年龄小,需要以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开展,在游戏的情境中让幼儿感受。经过小组的相互学习活动与不断深入的研究、探讨,不断地丰富组织活动,主题游戏也适时而生。主题游戏它渗透在日常游戏、区域游戏等各种游戏之中。通过游戏中的发现、探究、再发现、进而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从多个角度获取经验,培养幼儿的自主交流能力,在游戏进行中,幼儿能主动的形成自己语言与思想。

综上所述,大多数幼儿随着自身的逐渐成长,语言能力在逐步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在改观,孩子的早期语言教育训练是有必要的,幼儿语言的发展将是启蒙教育中的必要课程。

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伴奏;演唱;幼儿歌曲

幼儿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音乐教育,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是衡量中职幼教专业学生的一把标尺。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幼儿弹唱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因为基础训练强度不够,没有形成钢琴弹奏的熟练技巧,不熟悉各种音阶、琶音,手指跑动能力差,一旦配上歌曲伴奏,显得手忙脚乱。(2)缺乏系统的弹唱理论学习,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在实践上,键盘和声的练习不到位。和声在和弦序进方面没有规范的设计,在键盘上每个大小调最基本的Ⅰ、Ⅳ、Ⅴ级还不够熟练,所以,在伴奏中左手只能跟着旋律音弹八度或单音,有的甚至只能打节奏。(3)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歌曲在音型的选择上是有明显区别的,由于对音型分辨和使用能力差,选择面窄,不管哪一类曲子就用一两个音型,听起来枯燥乏味。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从钢琴的弹奏编配、儿歌的演唱技巧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以“唱”为主,以“弹”为辅的弹唱方法,结合中职音乐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以提高学生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

一、关于钢琴伴奏的训练要素

1.要打好钢琴伴奏的基本功。钢琴伴奏顾名思义,一边歌唱一边演奏,伴奏者眼看旋律的同时,在大脑中形成和声的配置和音型织体的编配脉络,并能在钢琴键上快速及时地演奏出来,从而对歌唱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要将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相结合,不同的歌曲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钢琴演奏技术又是钢琴伴奏的基础,学生要在键盘上下工夫,熟练地掌握大小音阶、琶音和弦连接,并把这些技巧类型转化为简单的伴奏音型来进行弹奏,还要训练手指跑动能力,做到迅速、准确、灵活,快速移调。手指跑动能力是钢琴演奏比较难的技巧,要掌握触键方法,拿捏好手臂的支撑力量,坚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熟练技巧。

2.要掌握丰富的音乐编配理论知识,没有理论的支撑,弹奏流于形式,成为声音的外壳,失去了思想、失去了灵魂。一首歌曲在手,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视唱了解歌曲调式、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体裁形式,并能快速设计和声功能、伴奏音型、前奏、后奏。调式至关重要,一旦分析出错,所有的和声就会张冠李戴。歌曲《哇哈哈》欢快活泼,深受幼儿的喜爱,在老师的伴奏下,小孩载歌载舞,是很好的伴奏曲,也是中职学生经常弹唱的练习曲。可是在调式的分析时,有的学生看作小调式,以为结束在“6”上就是小调式;有的认为是大调式。前者对偏音的处理不当造成调式分析失误,后者明显是缺乏调式的基本理论。《哇哈哈》其实属于我国民族调式的羽调,在音乐创作时融入了新疆歌舞音乐的元素,在弹奏时,要注意发挥想象空间,想象小鸟在歌唱,小兔子在跳跃,这样音型的交替使用,延长音、模拟音的处理就找到了依据,左手的伴奏可以采用切分节奏来表现音乐的舞蹈性。

二、关于演唱技巧的训练要素

1.演唱的基本训练,从声乐的角度来看,演唱的基本训练包括演唱的姿势、音色、气息的把握、咬字吐字、情绪等等。弹唱时,采用标准坐姿,两肩自然放平,后背挺直,双手放在键盘上。弹奏时可以适当加一些肢体语言,以调动幼儿情绪,引起学习兴趣。

2.儿歌的演唱,以童声音色为主,因此,不能叫喊、白声和挤压。要加强对发声方法的训练,唱得明亮、柔和、悦耳、清脆;气息的运用可采用胸腹式呼吸法,注意吸气的位置,讲究发声、吸气的科学性,避免在句子中间和没有气息支撑时不规范的吸气。

3.对不识字的幼儿,教师要采用范唱的方法,让幼儿学会聆听,咬字要清楚,字头字腹字尾连贯、准确、亲切。如果吐字都不清楚,听众会觉得别扭,传情达意就会大打折扣。

4.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情调的歌曲,演唱上要不同对待,区别处理。小孩子容易形成“学生腔”,读书唱歌一个调。教师的训练就要在情绪上、音色上注意调控,使得更接近儿童天性,更加生动活泼,活跃幼儿生活,协调课堂气氛。一首《颠倒歌》在模仿各种动物的肢体语言进行颠倒的演唱,借助夸张表情,营造了轻松幽默的氛围。

5.弹与唱之间的关系。伴奏固然重要,伴奏是伴随歌曲的演唱,所以,要总体服务于演唱,对歌曲起到烘托补充丰富的作用,成为歌唱的音乐背景。

以上,是自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希望能对同行给予帮助。

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篇9

关键词:

我国幼儿社会教育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对幼儿社会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研究,并且经过了实践的证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主要从四个方法来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虽然幼儿社会教育一直存在,但是人们对其重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由此可见,我国在研究幼儿社会教育时起步较晚,目前相对于其他领域来讲有待提高,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幼儿社会教育。幼儿社会教育的好坏与其方法有着直接关系,本文就比较常见的四种方法进行分析。

一、情境陶冶

情境陶冶需要三种环境的配合,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环境对幼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处于幼儿这个年龄段,是最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必须重视良好的教育情境的创设。情境陶冶将重点放在了暗示和感染上,让幼儿产生情感共鸣。经过一定时间的熏陶,幼儿的一切行为、性格、情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充分体现出教育的意义。教师在运用情境陶冶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育情境根据教育目的和内容来进行设置。教育情境的创设是要根据社会所下达的教育任务来进行的,与自发的环境是不同的。自发环境是比较随意的,与教育情境相比,没有系统性。(2)教师应该在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方面发挥主动性。将幼儿成功的引入情境中是教育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通过教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己感受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让幼儿扮演这个情境中的社会角色,感受角色之间的关系。在幼儿园教学中角色扮演一直都在进行中,并且这个方式也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幼儿经常在家里玩的时候,也会办起过家家的游戏,各自扮演着爸爸、妈妈、女儿等角色。角色扮演培养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掌握社会行为,并且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角色扮演实现了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了知识。

例如,医院游戏。两个幼儿在幼儿园中玩起了医生和病人的游戏,一个扮演医生、一个扮演病人。扮演医生的那个幼儿模仿着真正医生的动作,拿起了听诊器放在了病人的胸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诊,然后问了问病人现在的情况,最终断定是感冒,因此,就拿笔在纸上写了一些方子。这个病人就拿着医生给开的方子按照一定的流程去拿药。通过这个游戏,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平时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并且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经验。

教师在运用角色扮演时,应注意一下问题:(1)教师让幼儿扮演的角色一定是幼儿熟悉的,他们对这个角色有一定认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这样才有意义。如果所扮演的角色幼儿根本没有什么认识,那么扮演这个角色的意义就不大了。(2)角色扮演并不是想扮演什么就扮演什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来定,要以正面角色为主。(3)在角色扮演时,除了让幼儿模仿,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够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能起指导作用。

三、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法是通过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提高幼儿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直至达到共鸣的一种方法。它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幼儿情绪的易感染性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幼儿早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就是移情。

例如,通过学做残疾人的方法来进行移情训练。让幼儿将眼睛蒙住或者捂住耳朵,让她们体会眼睛看不见或者耳朵听不到的感受,感受残疾人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训练,然后再让幼儿探讨,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在他们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亲身体验残疾人的不便,这样在以后遇到残疾人时,幼儿很自然的就会上去帮助他们。

移情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是要经过教师和家长的训练才能产生。在训练幼儿移情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要依据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需要,选择能够符合幼儿年龄与认识发展需要的情绪、情感,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儿童所熟悉的社会生活,这样才能利于孩子理解进而产生移情。(2)移情训练要通过角色互换来学习换位思考问题,让幼儿以自己本身的情感体验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以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3)要不断变换移情对象的身份,以利于训练幼儿对各种不同人物的移情,扩大移情对象,使幼儿形成泛化的且不受移情对象与自己关系影响的移情。(4)移情训练重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的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他人,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情绪的理解和分享上。

四、行为练习

行为练习是指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行为练习的重点就是如何让幼儿去做,教师在进行行为练习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行为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一定要明确,在进行行为练习时,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和严密的计划。(2)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成为行为练习的主人。要想幼儿在练习中体会快乐,就必须以幼儿为中心,这样也能够促进练习目的的实现。(3)行为练习不能半途而废,要体现持之以恒。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进行形成的。在行为练习时,教师要多夸奖幼儿,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鼓励,让他们具有坚持下去的恒心,这样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幼儿社会教育方法有很多,本文只是对常见的四种方法进行分析。幼儿社会教育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的特点选择一种方法或者多种方法来进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社会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2]唐淑.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初创阶段研究略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6,(02).

[3]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J]山东教育,2005,(09).

体能训练对幼儿的好处篇10

因材施教、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要选择正确的学习内容。在众多实践中,选好教学内容就证明整个教学活动离最终的教学目标迈进了一大步。首先,在培养幼教学生口语能力活动中应大力推广普通话训练,还要按照最标准的要求进行训练,这对于一些说惯了方言、在方言环境中生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锻炼幼教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成为培养本专业口语能力的核心内容。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方面需要掌握的实际技能,针对幼教学生的发音、语气、言语表情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帮助其成长。最后,要利用朗读、演讲等活动方式来提升幼教学生的艺术语言能力。

二、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升训练趣味性

教与学一直是教育当中的两方面内容,虽然这两方面内容互有不同,但是在大多时间内他们是共同进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幼儿教师口语能力训练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幼教学生的教与学,发现教与学之间的实质与关系,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处理好教与学的搭配,保证教学质量。

1、保证教学的多元化

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来自于学习兴趣的激发,所以,在口语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解决幼教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教师首先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灵活的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来迎接口语教学。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幼教学生进行实际的实践活动,到一些优秀的幼儿园实习听课、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与幼儿交流等,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职业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设立合理的激励制度,让幼教专业的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升口语训练的质量。

2、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培训

实践性强是幼儿教师口语能力训练的主要特征,文化基础与语言习惯的不同也使得实际训练困难重重。这些困难也为教师带来了难题,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差别甚大,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对于每一个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与教学计划,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幼教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够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具备善于挖掘学生语言能力的技巧,在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短期的培训,利用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教学与练习。使学生吐字清晰,语流顺畅,符合幼儿的认知心理,生动,富有表现力。同时,教师在教学当中还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群体基础与生活习惯,善于安排每类学生的相互辅助训练,这样才能够提升培训质量。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双方的学习能力,互相帮助的情况下,口语基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带动口语基础能力弱的学生,能力弱的学生也会反馈出能力强学生的不足与缺陷,幼教学生的教学技能也得到锻炼。因此,观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不断改善其中的问题,才能促进幼教学生更好更快地参与到教师行业中去。

3、结合多种生活情景

语言在生活中属于最实用的沟通工具,它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所以,幼儿教师的口语能力培训也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应用生活中的情景来检验幼教学生的口语能力。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幼教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非常有效,幼教学生不仅可以结合学习与生活,还可以结合生活与应用,具体要求为:幼教学生不仅仅在课堂学习中讲普通话,还要在课堂之外,也就是生活中讲普通话,尽量以标准的普通话在生活中进行情景对话,培养幼教学生坚持说普通话的习惯,让幼教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练习、巩固,尤其要珍惜在幼儿园中与孩子们交流的情景。例如,在结束幼教学生在幼儿园的见习活动后,要求幼教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幼儿园活动中语言表现的优点以及不足,进一步进行改正和加强。这样的练习方式最终不会被形式化取代,并且更好的矫正幼教学生口语表达的错误之处,更好地提升口语表达语速、语气的质量。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