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十篇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十篇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51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篇1

食品检验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通过学生理论学习、检验实验、顶岗实训,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基本原理与方法,为食品行业培养从事食品营养分析、食品质量检验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食品监管部门对企业产品的检验更加规范和严格,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已成必然,食品安全新局面和新要求赋予食品分析与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新的建设内容。

一、加强食品检验职业道德教育

食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检验人员应当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准确,不得出具虚假或者不实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报告。把学校实验室当作食品企业的质检室,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质量检验,选用教材和教学内容都应严格服从于这个目标。培养学生树立食品“安全第一”的观念,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在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食品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伴随着食品生产整个过程,学生通过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学习要树立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中职业守则要求食品检测人员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负责,严于律己,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思想、科学文化素质;敬业爱岗,团结同志,协调配合。

二、实现国家职业标准教学目标

国家职业标准对食品检验职业赋予明确定义,即能使用检测设备,采用抽样检查方式对粮油及制品、糕点糖果、乳及乳制品、白酒、果酒、啤酒、饮料、罐头食品、肉蛋及制品、调味品、酱腌制品、茶叶等各类食品的感官、理化、卫生及食品包装材料等指标进行检验的人员。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以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高级)的职业功能中各项工作内容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在对食品检验的工作岗位、任务性质和对应职业能力的分析基础上,设定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食品主要成分、质量安全基本理化指标分析的基本原理,通过系统学习食品分析检验方法,严格的操作技能训练,掌握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及相应的理化分析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及评价等全过程的食品分析检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突出其食品检验操作方法与仪器使用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相对接。

三、完善食品分析检测类课程体系

食品分析与检验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的基础上集检验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学科。食品分析检测类课程体系涉及面广,技术性和实用性强,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础课程。在食品分析检测类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注入新要素,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区域性食品行业发展的需要。

食品分析是研究食物原料或制成品中各种成分的检验方法,由于待测样品中的成分可能是未知的,需要选择出最佳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检验方案。食品检测是用指定的标准方法检验测试食物原料或制成品的规定技术性能指标,食品检测指标在该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中已明确规定,检测仪器选择与使用、检测流程与操作需按照标准检测方法规定执行。

将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与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合理构建食品分析检测类课程体系,将使用大型分析仪器的食品检验项目纳入仪器分析实验课中,将食品分析类项目部分实验纳入食品化学实验课中,将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纳入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中,将食品感官评价项目纳入到食品感官评价实验中,将肉制品、乳制品和粮油制品的特殊检测项目纳入各自加工与检验类实验课中。

在课堂教学上强调食品的典型指标的基本检测原理及方法要点的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检测技术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课时数比例达为1︰1,在实验教学中,按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促进学生检验技能的提高,加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类课程体系首先依托校内实验室开放,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通过在校内教学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实训室来完成,更需要在校外实习基地的食品企业的质检室中得以实践。学生在专业实习中完成“工学结合”与“学检交替”,可使学生的食品检验操作能力得以规范、熟练,完成检测能力的最终培养。

四、围绕国家检测标准授课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讲授的检验方法多数为经法典委员会认证认可并形成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随着检测手段、检测设备、食品质量安全新要求不断发生变化。注重国家标准测定方法与现代食品分析技术的应用,掌握传统分析原理,熟悉先进分析仪器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增加学科发展的动态,融入国内外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检测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关注视野。教师教案与授课内容针对新出台的食品检测国家标准而不断进行更新,在强调更新测定方法或检测流程的同时,还要提及食品安全危害残留标准的最新指标。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主要讲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基本知识、食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食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食品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和基本内容,有选择地结合不同类食品的分析特点进行深入介绍,并通过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使学生掌握食品检测的内在规律,掌握食品检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规范,养成良好的食品质量安全分析控制的意识与素养,明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内容参考S.Suzannenielsen编写的《Foodanalysis》(4thedition)设置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通用信息,包括食品分析、食品分析相关的政府规定和国家标准、营养标签、分析数据的评价、取样和样品制备。

第二单元:食品成分分析,包括水分和总固体分析、灰分分析、脂肪分析、蛋白质分析、碳水化合物分析、维生素分析、矿物分析。

第三单元:食物的化学性质与特征,包括pH值和酸度、蛋白质分离和鉴定程序、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免疫、食品污染物分析、残留物化学成分分析、异物分析、需氧量的测定。

第四单元:食品的物理性质,包括流变学原理与食品分析、热分析、色彩分析。

五、利用通用分析仪器开展教学

在进行一个在线操作演示项目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国家标准检测方法,项目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与总结,对被测物质结构和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作总结归纳,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从三聚氰胺事件的分析方法,引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的在线演示项目,解决学生熟悉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很多规范程序变得直观、易理解。要求学生熟悉先进科学仪器规范操作,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红外色谱仪、物性测试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国际国内通用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学,善于独立思考,既重视食品质量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也重视基本技能的严谨训练,同时加强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培养。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建立起结构和分析方法之间联系。在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中,学生探讨被测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征、存在状况与分析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食品检验技术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要通过在企业检验岗位长期的专业实习来实现,学生在能够在实习基地的食品检验岗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继续强化提高综合检测能力。学生在望奎双汇北大荒食品有限公司、昊天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绥化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实习,不仅熟练掌握了规范的操作技能,养成了遵章守纪、爱岗敬业、科学严谨、团队合作、爱护仪器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以“学检交替”的形式,完成校内实训到企业实习的转换,完成从分析检验基本技术到检测职业能力的提升,完成学生到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卫监督发[2010]29号.2010.

[2]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篇2

中国食品工业的健康转型

孟素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食品工业面临转型,企业自主创新和健康转型已经开始。2013年11月14日,湖南国泰集团投资1亿元,建立的泡菜自动化生产线通过专家鉴定;2013年11月27日,河北金沙河中国挂面全自动生产线,实现了专用装备的集成创新,劳动力降低80%;2013年11月29日,贝因美“冠军宝贝”奶粉专家研讨,对中国民企母乳化奶粉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形成食品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与对接;2013年12月12日,陕西大荔中国馒头90天保鲜成功;2013年12月27日,旺旺集团全新的方便食品“大米燕麦粥”系列产品专家鉴评,将中国传统的“粥文化”与全球风行的“全谷物”概念完美对接。一个月内,8项与健康相关产品创新,表明中国食品界以传统食品工业化为主体目标的自主创新,已进入新一轮的活跃期。

食品安全任重而道远

潘迎捷上海海洋大学

2013年7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结果显示,我国在107个国家中居于42位,食品安全水平居于世界中上游,发展中国家前列。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以下特征:致病菌是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生物毒素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致癌严重;农药兽药等化学品污染普遍;掺假、使假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是不能掉以轻心的问题。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涵盖了发达国家过去百年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具有长期性和挑战性,要有明确的认识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迎难而上。

上海市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

顾振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的抽检合格率特别是风险监测的合格率是评价一个城市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2004年上海已建立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采取固定监测点,根据市民可能接触到的食品来源,建立了覆盖市民可接触到的所有渠道的400多个监测点,如食品厂、大卖场、批发市场、饭店及小店铺等。而根据国家食品分类,也覆盖了28个单位的食品。由于不同食品合格率不同,所以在监测的频率、食品构成上也充分考虑消费水平、确定不同类别食品的监测时间与频率。检测项目既包括按照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全项目的检测,也有对国家还未制定标准,国际较关注项目进行的检测。目前,食品检测的合格率自2004年以来,处于较高平稳水平,但与全球发达国家及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上升空间。

两岸食品安全绿色通道

彭琼芳台湾生物技术公会

两岸绿色通道的短期目标在于透过两岸单一通道,就两岸食品安全检测与保健食品与生技医药等法规先交流,并选定未来可信赖之试行项目,双方定期或不定期会议,并就两岸法规与食品与保健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研议一致性,确效性。中期目标在于,对于两岸食品检测与生技医药可共识之项目,厘清双方法律问题并加强两岸主管机构交流。试行省或市与审查方式与审查流程,以确保质量与民众健康安全,加速两岸优质产业上市,省时省成本,提升两岸产业竞争性,并共同合办研讨会推荐产品认证与人才认证。最后,长期目标,实现两岸食品检测与药物、临床试验、健康食品、化妆品等医药健康产业法规全面调和规划与国际接轨。

便携式拉曼光谱快检仪国产化自主研发及应用可靠性

邹明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应用非常广泛,一方面是非法添加物、农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等微痕量成分的检测,另一方面是用于食品真伪鉴别、保健品、药品及化妆品鉴别等宏观上的结构和特性鉴别。例如对三聚氰胺的分析,本来用拉曼光谱做微痕量的定量分析的波动性较大,但我们发现了机制内源性的参比物,通过这种改进,使拉曼光谱检测信号与浓度成线性相关,从而保证了测量的稳定性,与其他快检方法比,具有一定优越性。拉曼光谱仪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解决了定量化、快速准确、可靠化的问题,可以即来即测。而且,实现了智能化,支持远程监控。另外,其性噪比很高,具有很好的灵敏度。

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李洁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

快速检测具有灵敏、特异、稳定、快速、方便、经济及检测食品种类多、范围广几个技术性指标,是食品安全监督执法的重要技术支持。目前主要的快速检测方法有物理参数方法、化学比色分析法、拉曼光谱法、免疫学胶体金分析法、生物芯片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形式有随身携带型、组合检测箱、流动监测车和简易实验室几种类型。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快速检测呈现出速度越来越快、检测灵敏度越来越高、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系列化、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检测仪器微型化、智能化的特点。

新型快速检测设备——离子迁移谱仪

颜毅坚上海矽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离子迁移谱简称imS,是在大气压条件下,气化的待检物电离后在电场中迁移,形成的离子时间分辨谱。每种离子的迁移率都具有指纹特性,据此可对有机化合物进行鉴别。imS有“盒”进样,“侧”进样及“顶端”进样3种进样方式,可广泛地应用于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领域的检测。以imS-100系列为例,可应用于瘦肉精、食用油、红枣中膨大剂检测,兽残、农残检测,牛奶新鲜度检测,肉类鉴别,稻米检测,酒类检测以及螃蟹养殖地域的差异检测。imS具备良好的检测效果,且具备潜力,例如对稻米的检测,可通过深入研究,开发出大米香气、新陈度等指标的快检方法。

中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那宏坤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移动实验室是指为满足特定服务和要求,由成套装置组成,在可移动的设施和环境中进行检测、校准或科学实验等活动的实验室。近年来,移动实验室在我国质监、卫生防疫、环境监测等部门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应对突发事件,实现现场检测,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移动实验室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急需标准的支持及标准化的规范和引导。我国移动实验室国家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综合标准化工作尚未正式起步,而且移动实验室能力评价工作仍是一块短板。同时,存在一些政策和规则制约着移动实验室标准化工作及其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组织协调障碍问题。这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协调和支持,并亟待解决。

车载式气质联用系统在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吉建国安捷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优秀的GC/mS车载仪器必备的重要特性需要具备车载抗震性能优越、质量好,分析性能优越和快速出结果的特点。安捷伦5975t多用途的快速车载食品检测GC/m是提供实验室品质结果的车载气质联用系统。车载性好,具有防震设计,功耗、体积、质量都有所降低;具备速度优势,从开机、样品处理到测定、报告,大大提高效率;另外,镀金双曲面石英四极杆为现场分析提供最高的性能和可靠性。5975t在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中应用广泛,可对蔬菜,瓜果等食品中多农残(有机磷,有机氯,菊酯类等)定性和定量分析,也适用于防腐剂,抗氧化剂,邻苯二甲酸酯和其他气质中添加剂及有机化学污染物等分析。

上汽大通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陆雄华上汽汽车商用车有限公司

食品安全检测车对于空间和舒适度均有较高要求,上海大通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以上海大通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车为例,充分利用了车辆的灵活性、便利性和及时性,在田间或商铺现场取样进行检测、分析。该批车型在工作区配备了专业的农产品检测设备,如农残检测仪、食品安全综合分析仪、试剂箱等设备,结合专业的试验台及配套设施,进行样品检测工作。以仪器分析化学分析为主要手段,检测对象包括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非食用添加剂、违禁成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加工产物、致病菌等。该检测车相对空间大,具有布置实用性;各项配置专业,提供小型实验室移动办公方案,而且工作环境舒适,使工作更专注。

快速食品筛查最新技术介绍

程广辉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食品掺假案例屡见不鲜,非目标的筛查非常必要。DSa-toF直接进样分析技术能用于快速检测食品、药品非法添加和掺假,具有以下优点:直接引入样品,离子化发生在进入质量分析器的入口,无需复杂样品前处理和色谱分离就能产生干净的分子离子峰;分析时间快,通过减少分析流程中的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和色谱分离等多个步骤,极大提高了分析实验的效率;立即产生准确结果,DSa快速和简单的操作与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采集数据能力(高达每秒70幅全扫描谱图)相结合,仅需几秒的时间即可获得高分辨率、高准确度的高质量数据和结果。对于实时检验,真伪检测,筛查未来掺杂物、预防欺骗和饮食真实性重建具有深远意义。

江淮汽车及其检测车介绍

秦续俊江淮汽车乘用车营销公司

自2002年上市以来,江淮瑞风便以其优越的产品性能、以及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四位一体300多家强劲的销售服务网络,成为金融、海关、税务、药检、公安等政府部门和军队采购的首选公务用车,同时被海尔、健力宝、可口可乐等大型企业集团批量采购,并荣幸地成为博鳌论坛、亚洲apeC会议等重大国际会议指定用车。2013年销售又再创佳绩,实际销售60000辆,继续领跑中国mpV市场。其外形时尚,比列协调,内部空间宽敞舒适,超长轴距带来舒适驾乘体验,丰富的座椅组合方式更具使用价值,具有酣畅澎湃的动力可以轻松驾控,底盘系统成熟可靠,车身设计安全度高,而且改装配置科技化,具有世界级的制造水平。

布鲁克高端便携、车载式分析仪器

张欣怡布鲁克公司

毒物检测数据需要极高的可靠性,毒物检测的方法已经从免疫学方法走向质谱方法。无论是食品安全实验室还是法医检测实验室都开始采用LC/mS/mS作为筛查的首选工具。以toxtyperLC-mSn车载式毒物筛查液质联用仪为例,液质联用技术无论是在灵敏度、专一性和定量准确性方面,还是在成本消耗和更广泛的化合物覆盖方面,均优于免疫学方法。toxtyper使用方便,适合日常检测,无需专业质谱知识。其工作流程实现从样品到报告一键式标准控制和规范化管理流程,从样品到结果只需20min,快速报告,响应迅速。而且toxtyper有全面的毒物数据库,有837种欧盟规定检测毒物,并持续更新。毒物数据库图谱匹配自动评估并生成报告。

沃尔玛(中国)食品安全及移动检测车介绍

刘秉屹沃尔玛中国

未来3年,沃尔玛将在食品安全方面投入至少1亿人民币,支持以下项目:进行人才投资,打造一支更专业的团队;通过持续培训和监控,提升商店运营食品安全标准;发展配送网络,以检测覆盖所有产品;强化与供应商合作,简化食品供应链,并帮助供应商进步。沃尔玛中国移动检测车项目自2012年8月起,在广东省开始运营,服务82家沃尔玛大卖场及山姆会员店;上海移动检测车今年12月开始启动,将服务上海,苏南,浙北80家沃尔玛大卖场及山姆会员店。我们的检测项目根据市场食品安全状况与商店实际需要而调整。现总共开展13个检测项目。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的检测包括商店检测室、配送中心检测室、第三方专业检测、移动检测室。沃尔玛移动检测车已经登陆上海,食品安全的持续改进是我们持之以恒的承诺。

新型食品安全检测装备研究及应用

万宇平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对食品安全检测提出了新要求: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统一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监管,农产品种养殖统一归农业部监管。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整合后,执法监管工作需要更加便携化、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食品安全检测装备。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检测需求,食品安全检测箱应运而生。它体积小,携带方便;检测项目齐全,高中低档配置满足不同领域检测需求,实现全产业链检测,与物联网相结合,可实现实时监控和可追溯,此外胶体金读数仪将检测结果精确化、数据化,具有智能化特点,可进行农残兽残、微生物、重金属、毒素检测,理化检测与水质分析。食品安全检测箱实现了从源头、生产加工、到流通、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检测。

智能食品安全检测车的研发与应用

周建光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具有全项目检测能力的企业不足2%。移动实验室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而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让移动实验室成为必要。食品安全智能检测车集成了原创性的车基振动模型、“电子溯源”和“生物溯源”一体化、国准在线导引、“指纹”快速筛查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拥有34台套分析设备,可实现现行标准90%以上的检测。其技术创新体现在基于物联网技术样品标记与信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数据库构建,仪器实现pC控制,振动模型实现,实时通讯与检测报告上传,控制中心实时监控,仪器高度整合和流程化操作。目前浙江大学正在开展智能监测车校园食品安全应用活动。

中粮集团食品安全管控体系

黄伟中粮集团中国食品有限公司

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机制首先要实现源头管理控制,建立产业链源头风险评估管理机制,从产业导向、项目建设、收购兼并重组、新品研发、原材料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分析与评估质量安全风险,采取措施保障源头安全。其次要形成过程控制机制,生产过程涉及人(人员)、机(设备设施)、物(物品)、环(环境)和管(管理)等质量安全风险,只有对过程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进行规范和控制,才能有效保证过程质量安全。最后还要形成出口端管理机制,产品出口端是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的最后防线,加强产品标签标识管理,有效控制仓储物流安全,规范产品放行,做好客户沟通,可确保产品安全到达消费者手中,实现生产消费环节的闭环。

关于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思考与实践

余从田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履行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要立足国际国内资源、推进食品全产业经营。坚持从农田到餐桌、持续改进基于全产业链经营的质量安全管理,履行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法律义务,是光明集团加强内部风险管控、确保持续健康发展和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举措。这需要我们立足国际国内资源推进食品全产业链经营,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管控体系建设,例如光明集团将每年4月定于“光明食品集团食品安全警示月”。另外,要持续推进产地环境和优质名牌产品建设与认证,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与能力建设,推进HappC、iSo22000等国际通行标准的应用认证,积极实施食品防护计划和非传统食品安全管理,推广质量追溯制度和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

可移动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马忠强莱伯泰科仪器有限公司

莱伯泰克的移动实验室由移动平台,车载分析仪器,样品前处理设备,便携快速检测设备,软件及通讯设备组成。GRiFFintmGC-mS是可以提供实验室级别分析结果的便携式快速气质联用仪,具有taGpSi进样杆、固相微萃取、twisterpSi进样杆、进样针直接进样、自动进样器、顶空进样等多种进样方。样品前处理是个繁重的任务,FLiRmS可以简单地连接多种多样的无需样品前处理的进样附件。而对于数据处理生涩难懂的挑战,FLiRmS为普通使用者提供简单易懂的操作界面和操作向导,对操作者要求较低。而且FLiRmS系统攻克了GC/mS仪器娇气贵重的难关,系统紧凑牢固,维护费用低。售后服务快速响应。正是基于以上优点,FLiR移动GC-mS系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等领域。

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食品检验,标准,检验方法

一、我国食品理化检验标准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我国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不断增多食品检测的项目,也不断地修订和增加食品理化检验方法。《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经过1985、1996和2003版3次修订,奠定了我国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的基础。

2003版《食品卫生检验方法》部分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对当前食品安全保障进行标准实施,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防止通过加工和污染途径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进行保障,是食品安全的核心,较以往标准更具创新性、综合性、完善性。

(1)现行食品理化检验标准健全了检测方法体系

由于分布比较分散的标准分析方法,不便使用,2003版食品理化检验标准在修订中是将国家颁布的86个标准分析方法和35个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食品卫生分委会审查通过、卫生部批准的分析方法及10个原附于卫生标准中的检验方法及72个以往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方法合并,统一并将其编号。

(2)现行食品检验项目的规范化

2003版《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涉及的分析内容广、项目多,包含食物成分、保健食品功效成分、微量元素、维生素、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天然毒素、金属污染物及其它有机污染物各种分析方法。其中一般分析11种,食品添加剂16种,食物分析24种,保健食品9种,维生素9种,元素分析23种,包装材料32种,兽残分析7种,农残分析48种,毒素8种,化学污染物4种,其它10种。现行的食品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检验方法基本上都囊括了,测定方法体系也健全了,对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更加满足,同时也对食品检验方法的规范化、科学性和准确性程度得以提高。

二、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食品安全标准的发展经过多年,我国现已基本建立了以商业、粮食、农业、商务、轻工、卫生、科技、质监、进出口等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具有以国有资产为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复杂的成分特点。但是,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也并不完善。首先是落后的标准体系;其次是技术水平不高的食品检验检测。如,检测方法不完善,较少的多残留检测方法,不成熟的检测技术,对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的缺乏,过于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等。

(2)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化进度缓慢

尽管《食品安全法》已明确要对食品安全标准统一制定,并且对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规定了不得制定,但接近一年的该法颁布、已半年多的实施,统一化的食品安全标准进程却比较缓慢,导致了因现行标准与《食品安全法》不统一而严重的产生执法冲突现象,如一些监管机构对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一些食品依据《食品安全法》进行查处,而经营企业和食品生产却无所适从。

(3)食品理化检验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由国家标准委统一了食品理化检验标准,但众多的标准起草部门,加之不严的审查把关,导致我国的食品标准不够统一,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层次不清,存在着交叉、矛盾和重复等不协调问题。

(4)检验方法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仍有差距

还没有完善的测定保健食品、兽药、农药、天然毒素、食品添加剂功效成分等方法,特别是掺假、掺伪鉴别方法的测定方法。

(5)食品工业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带来一些问题

食品安全检测在食品工业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下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生产现代生物技术的产品、应用在食品中的酶制剂和益生菌技术等。这类食品在目前,国家对相关检验标准制定的很少。有些市场消费量、占有率大的新型食品存在有产品无标准现象,虽然有些企业对企业标准进行制定,但要求和内容有很大差异。近几年来,在食品加工中以假充真、掺杂用假,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等屡禁不止的违法活动,已引起全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

2、现行食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覆盖率低,与国际标准差距还很大

(2.1)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覆盖率偏低

2003年制(修)订国家标准的统计结果是根据国家标准委公布的: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国家标准覆盖率的44.2%,我国在食品标准的中采用国际标准的覆盖率较低。

(2.2)检验技术和检验设备的落后

对国际标准与我国食品标准相比,不管是整体格局还是具体的技术要求都存在着一定差别。制约标准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就是检验技术和检验设备的落后因素。

三、完善食品检测标准的的途径

(1)要注重增加检测投入

检测投入适当增加。加大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投入就是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引进专业人才,完善设施建设,县一级的基层检验检测机构要特别的加大注重投入,将基层检测机构的各项软件和硬件设施进行改善,以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2)检测资源合理整合

将检测资源合理整合。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工商、质监、农业、卫生等,应形成工作协调有序、职责分工明确的检测体制和机制,有效避免检测资源浪费、重复检测等现象。同时要对各职能部门互认机制和信息共享进行加强完善。将检测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作用。

(3)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自我检验检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力量,应当高度重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企业自身食品安全检验室建设进行加强;将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确保生产加工、原料采购、储运等各个环节不出差错,将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尽量减少。

(4)高度重视验检测工作

各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对检验检测工作高度重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可以迅速发展,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检测人员需要对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掌握,新的挑战才能应对。只有对检测工作真正重视,投入力度加大,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检测效率才能提高,将检验检测工作的局面创新,保障顺利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

四、完善食品检测的主要措施

(1)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统一国家检验检测体系就是要建立以食品安全为主导,建立健全自我完善机制和预警机制应与急快速反应,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检验检测技术能力为核心的社会化检验检测要从战略上逐步达到资源共享;将相应的政策采取制定,以检验检测体系为核心将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2)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要监管从食品源头开始实施的全过程,负责行业分段,并采取监管属地的原则,将地方政府的作用发挥出来,进行实施监管当地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并将国家统一的食品检验检测从业人员注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将作岗位资质进行认定制,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就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实施全面过程。

(3)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合理化

推进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就是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重点。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对各级行政执法检验检测体系进行实施,要结合本部门监管职责,行政执法和监管需要就是要满足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实施,保障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技术。通过资质审核严格化,将推动检测机构的诚信机制建设,完善和建立食品检验检测市场的退出和进入制度,并

将检验市场形成开放且竞争有序化。

(4)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行为监管机制

建立部级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管理制度,将食品检验检测能力验证活动进行开展。同时在合理解决和有效控制检测机构重复建设时,国家应对国务院各部门间检测信息沟通平台进行加紧构建,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整合当前各部门的资源数据库和检测信息就是快捷有效的方法,对资源共享平台和食品检测信息形成国家统一化,对实现检测活动的电子监管,就是通过对信息的网络化、电子化加工,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机制,可保证信息又快又准地传递和共享。

五、我国食品理化检验标准的发展趋势

(1)发展我国食品理化检验标准

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通常发达国家在控制贸易技术壁垒,对国际标准影响,获取国际贸易中的有利地位下,往往会利用自身标准化方面的优势。重新制定相关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原料等卫生或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已是当务之急,就是为了减少贸易壁垒对国民经济发展及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在相关国家标准、国外标准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地加以“严格”界定,要对制定新标准方法需要利用多年检测工作的实际经验来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收集、筛选对比,综合选定指标限值和分析方法就要借鉴其他相关因素来进行。要进行与国际化接轨,对我国食品安全加强及进出口贸易增加,呈现我国食品理化检验标准发展的新趋势。

(2)调整检验方法标准理化检验方法标准

按照GB/t5009系列标准模式,对所有食品通用理化检验方法标准进行合并、调整。逐步把食品通用理化检验方法(包括今后计划制定的)归类为化学成分、物理特性、非金属、有害金属及化合物真菌毒素、兽药残留物、、农药残留物的测定等5个系列通用标准。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标准全部归入同一系列标准。应尽量引用通用检验方法。对通用检验方法未涵盖的内容,应规定在产品标准中。

(3)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标准体系的完善:(1)对方法标准、基础标准和产品标准之间的协调问题下,就要从标准制定与检验检测方法标准制定相互配合的角度进行解决;(2)

对产地环境、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进出口各环节标准的衔接配套问题下,就要从食品产业链整体角度进行解决;(3)对商品为基础的(垂直型)标准转变为更加注重食品安全的(水平型)标准就是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通过加强兽药、农药、有害微生物、有害重金属元素、生物激素等限量和检验方法标准研究与制修订工作,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完善。

六、总结

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扩大出口,只有尽快对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与国际接轨。入世对我国食品行业的挑战,不仅加快了我国食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更加提升了我国食品业发展,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我国食品行业的各个环节在国际上倡导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下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着我国国际经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声誉不断上升、实力不断加强,在国际贸易大舞台上,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充当重要的角色,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善的,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顺应经济发展,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丹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与CaC标准接轨问题的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2):115.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食品检测HpLC食品安全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的简称,是色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将液体作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包含不同极性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单一,缓冲液等流动相泵注入一个固定相的色谱柱,和其他的各种成分进行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样品的分析。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医学和其他学科领域,是一项最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下面就如何在食品检测中发挥其功效并科学化利用进行分析探讨。

一.食品检测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存,而且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田园到摆上餐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食品安全对人们的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不明朗,农业产品源头污染严重,从农药残留到假冒伪劣,再到非法加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扩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跨国界的问题,而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出现,可能是通过出口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其影响也混合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所以食品检测作为食品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食品安全,食品流向市场的最后一关,食品安全必须防患于未然。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能够对食品品质、颜色、风味改变的添加成分,以及为了干燥,保存,防腐技术的需要加入食品添加剂。虽然这些附加成分有人工合成成分,也有纯天然成分,但是与其并发食品安全事故已经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使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逐步提高,食品添加剂残留问题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权益,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也变得特别的重要。下面,人工合成添加剂与纯天然添加剂的几种常见添加剂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描述。

1.甜味剂检测

甜味添加剂是指能为食品带来甜味的添加剂。甜味剂可以根据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和非营养两种添加剂,也可以根据其组成成份分为合成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当然,按其化学结构区分可分为糖和非糖甜味剂。不管添加剂如何区别,其中所含成份应以不损害人们的健康为基础,但由于糖精钠便宜和方便添加和其他原因已被广泛使用在各种类型的甜味食品中,企业追求高利润,追求低成本,漠视人们的健康权益,过量或越界投放,过量摄入的糖精钠对人体造成血小板减少引起急性出血,肝功能损害及其他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更损害了人们的健康权益。中国当代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即HpLC,结合荧光检测器与紫外探测器相结合的手段对糖精钠检测。发现用这种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其不仅避免了因为食品组分杂且乱而导致的前期不好处理的问题,并且更具有重现性良好、灵敏度高和回收率高等一系列优点。在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当中,回收率高达99.6982%,相关系数大于五个9,相对的标准偏差为0.648%

2.色素添加剂检测

在食品行业中所称的色素添加剂,称为食品色素添加剂,它是色素添加剂的一种。其目的在于食品在原来的程度,颜色处理,通过食物外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是一种适量食用的食品添加剂。这同上面提到的甜味剂一样,也分为天然和合成两种。人工合成的色素由煤焦油去除苯胺染料为原材料精制而成,它也被称为煤焦油颜色或苯胺颜料;天然色素是由植物和动物组织提取物对人类健康基本没有影响。食用合成色素如果摄入过量会有中毒症状,而且甚至可能诱发癌症,对人体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食品中合成色素含量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学者通过研究,建立了对肉类食品中柠檬黄、胭脂红、苋菜红以及日落黄进行测定的方法。先将肉制品进行脱脂,后按照7比3的比例将乙醇与氨水体积进行控制,运用超声波过滤技术进行提取,再用安捷伦1100系统以每升20千毫摩尔乙酸铵与甲醇梯度进行洗脱,进过二极管阵列CaD的检测,外标法标定峰面积结果,显示4中人工合成的食用色素回收率在91.473%至99.3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483%。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检测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的应用

药残留在食品中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当今世界,为食品卫生安全所要解决的问题已被搬上了日程。残留监控作为一个食品安全的重要课题,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样品处理和分析。phlc和液质联用技术,通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使其更广泛地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农药、兽药、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测试中。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是指动物在饲养过程中喂养过程中服用药物的残留以及其代谢物;农药残留是指植物在种植过程喷洒的农药残留以及降解产物的残留。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尤为重要,特别是水果和蔬菜,农药残留量分析是关键,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问题。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是不稳定和不易挥发的化合物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为那些努力把吸附力强,难以除去的物质进行分析特别有效。据专家介绍,气相色谱法只能解决二成左右的有机物分析,另外八成左右的有机物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兽药由于其性质,往往更适合用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农药残留分析,也有许多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用于检测的例子,性能也很好。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常规检测中的应用更容易,但是在使用其对药品残留进行分析时,则需要高度的灵敏与重现性能。高灵敏度是可以实现的复杂机制的目标分析物的检测,得到预期的结果,和高重复性高的信心水平。只有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优化,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食品检测。

结论:

综上所述,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重视自不必细表,它对食品当中的各类添加剂,及农、兽药残留物的含量分析有着巨大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对食品检测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借鉴,对我国食品卫生安全进一步起到推动作用,使人民健康权益得到保证,对食品检测事业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大进,赵凯,方从容,陈波.防腐剂和甜味剂检测技术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07).

[2]张银志,阮起郡,孙秀兰.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鸡蛋中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J].安徽农业科学,2008,(02).

[3]袁奕沁.HpLC-CL联用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1.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分析和研究

前言:

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备受世界各个国家主体的关注,增加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我国当下也增加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关注度。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测和评价方法,主要借鉴了monsanto公司安全性评价方式,对食品基因想要展示的蛋白物质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和评价。对于非预期影响分析,可以利用对选择和差异性的分析,来展开预期的分析作业。

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理论依据

实质相同性这一理论原则是在1993年初期,oeCD经济机构给出,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利用这一理论依据增加安全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假设一各种类的转基因产品,和以往的相同类型食品进行对比,包括对其特点、化学元素、营养元素、霉素的含量与动物需要的食品相同,进而这一食品就具有相同性。实质相同性这一理论依据给出,这一新食品的产生和非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积极影响是相同的。对于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进行实质相同性安全的评价,假使仅仅认为一个新形式的转基因食品和当下相同食品没有相同性质,就判定其为不安全食品,这一评价缺少科学依据。因此,在进行食品的安全监测活动时,首先要对新食品的特点和表征进行检测,依据新食品的化学元素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等等,对其进行研究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要增加对新食品的掌握度,看其是否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判断其是否需要立体分析和研究。对于转基因食品来说,不是全部的视频都需要开展动物实验,进而对其进行评价时,依据个别案例为基础进行即可。假如转基因食品需要展开动物实验,那么对于动物实验的任务目标和构建设计要极为谨慎和细致。

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方式

2.1monsanto公司安全性评价方式

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存在众多转基因企业,monsanto公司就是美国一个较大规模的转基因公司,其具备先进的科学评价体系,具有众多评价经验,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可以节借鉴和吸取美国monsanto公司安全评价方式的优势。monsanto公司安全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其一,首先要对食品基因想要展示的蛋白物质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和评价。其二,对于非预期影响分析,可以利用对选择和差异性的分析,来展开预期的分析作业。把基因食品的主要营养元素和对应的非转基因食品进行对比分析,把分析的数据和结论进行整体和保存。其次面对现有的视频主要营养元素进行分析,把分析的数据和结论,与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数据进行对比,来判断其营养元素是否合理。抗氧元素的数据和信息也要和当下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判断内源毒素是否发生变化、对食品加工环节、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和对比,来保证检测的系数可以在当下范围内展开应用。

2.2monsanto公司健康显示检测

对健康显示检测。通常来说。进行这一监测作业时,主要是利用商业化饲养模拟,在实验环境中,对家禽和动物进行喂养。假使这一食物是人类需要食用的食品,则可以把这一食品进行大于人们营养吸取量的25倍,来对加大鼠的饲养。对于不同种类的大鼠。不同组别可以开展四个星期的喂养作业。在进行全食物喂养时,由于家禽对食物的变化没有极大感触,进而对其健康度的监测,可以利用每天的观察,动物的体重、动物食品的需求低量、动物的营养元素含量等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动物的进行全面的检查。假使在为动物进行身体检查时,发现动物安全存在隐患,其出现身体异常现象,则在实际检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动物器官的重量、观察动物的血液安全性、观察其临床反应、观察动物的组织病理等等方面的变化。

2.3至敏性的评价方式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假使其具有蛋白质,并直到蛋白质的来源,则可以利用SDS-paGe进行免疫作业,在其发生免疫反应后,对其进行至敏性的检测,把至敏性和吸着剂进行整合运作,保证其产生抑制反应。在发生反应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假使监测结构呈现阳性特点,则可以继续进行皮刺监测,进行双盲监测。如果其监测结果为阴性特点,则可以给出:这一食品种类,对人们的安全和健康没有威胁,是人们可以使用的转基因食品。

3、数据信息库的运用和不同形式动物模型应用

数据信息库的运用和不同形式动物模型应用具有实际意义。其一,数据信息库的运用。对于数据信息库的应用,首先其可以给出食品的营养成分等等基本信息,利用数据库中不同信息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价,判断其食品中含有的营养元素与毒素是否具有差异和变化,对于食品的营养元素与毒素的变化和差异性的判断,也要考虑其成分的变化范围,在保证营养元素和毒素数据和信息有效性的同时,利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来对其元素的成分进行检测和评价。其二,不同形式的动物模型的应用。其主要包括两种主要形式: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利用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来对食品与微生物的我安全进行评价具有实际意义国外食品监测机构,其在利用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来间评价时,主要是构建了众多哺乳动物的消化体系。其对于大鼠模型的构建较多,这也是当下不同国家主体较普遍现象。对大鼠进行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对其细胞的幸存率进行研究,也可以对大鼠的移植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加了对动物主体的生物特征和遗传体系的研究。

结论: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频频出现,使得当下社会极为关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面对这一形势,要增加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度,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检测,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在利用数据信息库的和不同形式动物模型来进行转基因食品监测和评价时,对于数据和信息库来说,其主要是利用数据库中不同信息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价,判断其食品中含有的营养元素与毒素是否具有差异和变化,对于食品的营养元素与毒素的变化和差异性的判断。对于不同形式动物模型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利用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来对食品与微生物的我安全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祁潇哲,黄昆仑.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4):14-19.

[2]钱迎倩.转基因作物的利弊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1,15(5):7-11.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篇6

食品检验检测的相关内容

食品检验的操作基础有样品采集与保存、样品制备和前处理、食品检测技术的方法选择等三个方面组成。

所谓采样就是从某原料或产品的总体(通常指一个货批)中抽取样品的一个过程,是化学检验的基础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样品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如:样品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采样方法要严肃认真选择,不得随意、执行操作要严谨规范、防止外界因素对样品的干扰,强调真实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科学的保存方法等。

所谓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是为了去掉试验样品中不值得分析的部分和一部分杂质,保证分析试样十分均匀和试样中的待检物含量至少高于分析方法的检出限所采取的一种操作,两者本质上并无区别。前处理通常会经过提取、有机物破坏法(分为干法:灰化法和湿法:消化法)、沉析、层析、透析、蒸馏法、浓缩干燥等操作步骤,只有这样,才能除去一些没必要的干扰物质,使我们所需要的对象的相关反应现象扩大,从而得出一个较为可靠的结论。

所谓的食品检测的技术方法选择是指在实验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试验方法的一个步骤,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实验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通常而言,化学分析法准确度高、灵敏度低、相对误差为0.1%,用于常量组分的测定;仪器分析法准确度低、灵敏度高、相对误差约为5%,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在进行同项目多样品y定时或多平行测定时,由于不必每个测定都重新调试仪器的工作条件,因此平均测定速度快。必要时可以采用预实验的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如:检出限和回收率等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能快速、准确并且经济地得出实验结论。

新时期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食品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食品质量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是消费者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而食品检测对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前几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如果相关检测机构实事求是的履行自己的职责,采用科学的方法,精密的仪器认真抽检,怎会检验不出问题奶粉的存在,又怎会让其流入市场,造成婴儿死亡的悲剧?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检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监测体系依然存在漏洞;另一方面衬托出我国食品检验的重要性。笔者呼吁相关检测部门行动起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对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许下承诺,杜绝不合格的产品,如:加瘦肉精的火腿肠,加苏丹红的咸鸭蛋,加有害化学物质的海鲜再流入市场。

食品检测在食品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市场监管和产品贸易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对保证食品产品质量安全,提高食品行业整体水平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检测机构应恪守自己的职责,通过精密的仪器、科学的方法、规范的操作步骤对送检产品进行分析,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将其反馈给生产企业。只有这样,相关企业才能对产品进行有效的修正,分析问题的所在,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最终获得经济利润。客观的反映检测结果不仅是检测机构的使命,还能帮助企业完善产品。长期坚持会营造出良好的食品行业的市场环境,从而提升食品质量档次。

只有把好食品产品质量关,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因为社会和国家都是由个人组成的,食品检验不合格就有可能造成人们身体素质的下降,从而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导致社会发展速率低下。所以说,提高食品检验水平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阶段食品检验的状况及相关优化措施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所谓的重复设置是指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区内,存在着多家服务功能相同或相似,相关仪器等硬件设施雷同的一种常见现象。这是由于检验检测机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划,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造成的,这就是导致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发展食品检测却没有收到应得效果的原因。这样就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食品检验技术提高的速度,从而使其在面对花样不断翻新的假劣食品是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变更。目前我国的工业国家标准和食品工业行业标准,绝大多数都是2000年以前制定的,而且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实行的大都仅是行业标准而非国家标准。这就警醒我们,相关立法部门必须抓紧时间制定出一部在全国实施的统一法律标准,并且强制实行,以此对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做出规范。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加强措施检验方法

食品与人们的生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不再仅局限于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选择。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有污染微生物的可能,一旦污染可大量繁殖,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可导致食源性感染和食物中毒。同时假冒伪劣产品和食品防腐剂、着色剂等的滥用是导致理化指标不合格的常见原因。既给社会造成经济损失,更严重地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里就我国在食品理化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1现阶段我国食品理化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事件数量和危害程度日益呈上升的趋势。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已基本建立了以质监、农业、卫生、商务、粮食、科技、轻工、商业、进出口等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但是,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标准体系落后;其次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如,检测方法不够,多残留检测方法较少,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成熟,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样品前处理技术过于传统等。各地、各部门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用于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质监、工商、卫生、农业、检验检疫等部门都有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但检验检测机构设置没有统一规划,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甚至一些机构只是低水平的复制。从部级、区域中心来看,重复建设不仅表现在硬件方面,还表现在一些研究项目上,许多课题是国内同行已经开展的项目,更不要说追踪或赶超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了。检验机构的重复设置严重影响了我国检验技术水平的提高。

2对强化食品理化检验工作质量的应采取的措施

2.1加大立法力度尽管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但在许多方面,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仍存在空白,最为突出的就是执法主体多头。比如目前涉及到动物疫病,特别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控制的部门有:畜牧、卫生、质检、环保、食品药品、商委、工商等部门。这种管理极易造成职能分散、责权分离、部门不协调,有利益的事大家争着做,无利益的事互相推诿。为此国家对食品卫生安全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成立协调组织或一个部门执法,责权结合,加大打击力度。

2.2完善理化检验方法食品检验工作是一项以技术为基础的工作,没有技术保障,检验工作将无法展开。因此需要有配套的仪器和完善的技术设备作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检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食品检验条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必要检验设施,尽快研制出高质量的快速检验工具与方法,切实提高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验水平,从而促进检验检疫工作规范科学开展。

2.3正确采集样品在食品检验分析中,常需测定大批产品中某些组分的平均含量,但在实际检测时,只能称取几克或更少的式样进行分析。取这样少的试样,所得的分析结果要求能反映整批产品的真实情况,则分析试样的组成必须能代表全部产品的平均组成。因此在进行检验分析前必须了解试样的来源,明确检验目的,作好试样的采取和制备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检验人员熟悉和执行标准,在检验中遇到的分析对象,不外是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对于不同形态和不同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采样方法。液体试样的采取:装在大容器里的物料,只要在贮槽的不同深度取样后混匀即可;对于分装在小容器里的液体应从每个容器里取样,然后混匀作为分析试样。固体试样的采取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破碎、混匀,缩分装入磨口瓶中备用。采样时尽可能的注意不使样品质量发生变化。采样后如不能立即进行检验分析,要采取与所检品种类适应的运送和保存方法,特别要充分考虑温度与湿度。

2.4开展室间质控开展室间质控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日常检验工作质量。因此,质控应有的放矢,选择常规的能反映一定分析水平的项目开展。建议在每个质控样品分析时均作空白试验、平行试验、加标回收试验增加测定次数,以平行试验误差小于5%,加标回收试验在95%-105%之间,求其均值报告(平时对超标样品也如此),以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采样开始到分析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要接触,以免玷污样品。蛋白质分析时,要注意降低空白值,在水蒸汽发生器中加少量硫酸使呈酸性,防止氨干扰,同时要防止蒸馏液泡沫进入吸收液中使空白值增高。在滴定分析中,标准清定溶液的准确与否对测定结果有直接影响,应根据GB601-2002《化学试剂滴定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制备》中有关要求,严格掌握标定操作技术。

2.5正确记录和处理检数据在食品检验中为了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不仅要准确地测定各种数据,而且还要正确地记录和计算。分析结果的数值,不仅表示试样中被测成分含量的多少,而且还反映了测定的准确度,所以记录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应保留几位有效数字是件很重要的事。须根据使用仪器的准确度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在运算中弃去多余数字应以“四舍六人五留双的原则”进行数字修改或按标准规定取舍。另外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暂时多保留一位可疑数字得到最后结果时再弃去多余的数字。

2.6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检测资源浪费、检测信息不能共享已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的特殊性要求进行分段监管,实现无缝隙监管,以确保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分段监管的框架下,任何一个环节发现不合格的食品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的监管部门。生产环节检出不合格产品应当查明其流向,及时通知企业召回,并由工商、卫生等部门在市场监管中进行清查,且部门之间应及时通报;终端环节发现不合格产品应当追溯至生产企业,其间也离不开部门之间的配合。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部门对检验资源和信息的垄断,在此平台上建立并健全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电子档案,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以利于相关监管部门在第一时间掌握食品检验检测信息,为有效监管提供有力支持。

2.7提高人员素质我们要努力开拓理化检验人员进修、学习的途径,支持检验人员参加本专业的学习班、培训班,创造条件使检验人员能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周边知识。同时建议实行某种形式的轮换制度,使之能打下较坚实的基础,以利于以后的提高。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科学技术;食品安全管理;支撑作用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2-0112-07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决食品数量问题要依靠科技,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同样要依靠科技。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是食品安全研究的重点课题。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快科技创新,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对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指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技术,既包含了食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和致病菌等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技术,还包括其它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扩展及衍生指标,如食品的原料及包装材料各种指标,食品生产环境的检测技术,食品的生产、运输及保存的各个环节的检测技术等,包括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1]。因此,仅对食品的最终产品进行安全指标的检测,不足以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评价,还应该对食品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测,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同理,食品安全的监管也应包括食品生产、运输、储藏的全过程,每个过程的监管都需要相应的检测技术的支持。所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一切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的前提,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先决条件。

1.2国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现代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源自于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国家,如美国的epa、FDa食品检测方法,欧盟标准委员会的食品检测技术等[2],代表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陆续被其他国家所采用,其最新检测技术研发,特别是对食品中未知危害因子的检测技术开发,更是保持着一定的优势。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具备完备的检测技术体系和相关的制度,具备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

1.3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可检测指标较少,仅限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理化指标。此后,一些现代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逐步引入我国,首先引入的是以色谱技术为依托的农药、兽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等食品中痕量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初步形成了以色谱、光谱等仪器为基础,以酶免等快速检测技术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我国食品检测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检测技术多为国外引进,自主研发检测技术较少,不利于食品的对外贸易。二是检测技术手段相比落后,主要体现在高、精、尖检测仪器的配备上。三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实验室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发展较好,西部地区及基层检测技术相对较弱。四是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科技人员较少,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

1.4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科技的发展使食品变的更加丰富,但是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需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断创新,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当前对于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

传统的食品检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一般需要采用大型仪器设备,检测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对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较高,无法进行现场检测,使得食品安全的监管存在盲区。免疫检测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现场检测成为可能。虽然现在的快速检测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譬如灵敏度、准确性等与仪器检测方法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纳米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新型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将会得到有效提高。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重要依据,对科学指导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及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风险由三个方面因素决定:食物中含有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可能性,这种影响的严重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危害。即食品的风险可以看成是概率、影响和危害的函数[3]。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三部分内容之一,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相关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度,用以回答有关健康风险特定问题的方法。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主要按照危害物的性质分为化学危害物、生物危害物和物理危害物风险评估[4]。

食品安全监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保证食品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一种食品里面有什么物质是对人体有害的,人体摄入多少才有害,这需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来确定;与此相对应,食品中各种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均来源于风险评估的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由被动应对危机走向风险监管预警,改变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2.2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欧盟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先后了《食品安全绿皮书》和《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食品安全立法应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明确食品风险评估的功能定位,是欧盟食品安全政策的蓝本。美国的风险评估制度比较成熟,1996年《食品质量保护法》规定在形成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时,要基于现有公开的科学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征求公众建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负责大约80%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工作,而农业部(USD)下属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负责剩余的20%。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方面[5]。

目前国际进行风险评估的机构主要是食品添加剂Fao/wHo联席委员会(JeCFa)和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二者对风险评估进行指导并提出一般性要求[6]。由于在化学分析、毒理评估和风险评估步骤的明显进展,2001年11月由Fao和wHo举行JeCFa与JmpR风险评估的国际会议,启动食品中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原则升级规划,食品中化学物质风险评估方法有了很大改进。

2.3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及相关工作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卫生部自2000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根据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卫生部组建了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所组成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制定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监测和评估计划,拟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则,解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开展风险评估交流,承担卫生部委托的其他风险评估相关任务。与此同时,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于2010年开始相继建立了国家及地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专业研究机构,开展食品安全相关的风险评估研究及监测工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及监测体系初具规模。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基于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采用国际通用的风险评估原则和方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国内外部分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了风险评估。2012年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做出了规划,这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3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支撑作用食品的危害控制技术是指在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及消费过程中可能发生危害的环节,应用相应的控制方法来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一种技术体系,对于食品的安全监管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3.1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供应链的环节不断增加,从农场、牧场的原料生产到食品生产企业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和销售,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因此食品安全监管与控制应该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的所有方面,建立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控制的技术体系。国内外各种先进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体系不断出现,其中主要有Gap和HaCCp控制体系[7]。

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是初级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其目的是提供解决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矛盾的切实有效途径,并建立流通与国际贸易的质量诚信机制。Gap主要针对未加工或最简单加工状态下出售给消费者或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或运输过程中常见的危害控制。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是作为一种世界公认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正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各个领域,并将成为未来食品安全控制的基础体系。危害分析是HaCCp系统方法的基本内容和关键步骤,对食品生产全过程中可能引起食品污染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和确定有害污染物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可能发生问题的生产环节采取防控措施,以保证最终产品的安全。

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也属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范畴,其作用主要在于预防。不同控制技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并有各自不同的着重点,通过危害控制技术体系运用,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3.2国外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生产及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食品生产中的危害控制技术也是国外最先提出并推行。由于农业生产经营不当导致的生态灾难,以及大量化学物质和能源投入对环境的严重伤害,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的出现。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表了“博斯登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念。在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寻求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达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的,从而产生了良好农业规范(Gap),并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8]。

HaCCp最初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于20世纪60年代为了生产百分之百安全的航天食品而产生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统[9]。197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开始研究HaCCp体系在食品企业的应用,成为第一个将HaCCp应用到强制性法规的国家。除美国之外,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笼了实施HaCCp体系的法规和命令。目前,HaCCp正在普遍受到世界各国食品卫生主管当局和食品生产行业的认同和采纳,HaCCp证书是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食品的通行证。以Gap和HaCCp为代表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在国外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内容之一[10]。

3.3我国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所采用各种食品危害控制技术均借鉴国外先进的控制技术,结合国内食品生产现状和特点发展而来。在诸多的危害控制技术体系中,Gap和HaCCp已在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中得到了运用。

为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国家认监委于2003年起开展了良好农业规范国家系列标准的研究工作。中国《Gap良好农业规范》于2005年12月31日,2006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11]。Gap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中国企业突破技术壁垒、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食品安全、保护环境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

我国的HaCCp开始自20世纪80年代,起初对于HaCCp的实施只是探讨和应对进口国的要求,主要在出口食品企业实施。2000年以后,HaCCp体系开始在我国全面推广应用。2002年国家认监委了《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拉开了我国食品企业HaCCp认证的序幕。2004年国家了《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使全国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和各认证机构对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认证的实施有了统一的依据。

目前,由于我国食品业基础条件的限制,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管理体系仅在一些大型生产基地、企业以及意识超前的中小企业中实施,所占比例较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管理体系的实施势必会全面展开。4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执法的基本依据,也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

4.1食品安全标准化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食品安全法》没有对食品安全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仅对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涵义作了界定。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食品安全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各有关方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的,对食品的安全性能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由于食品安全本身是一个横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条的概念,具有全过程预防和控制的特征,涵盖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动物疫病防治、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到食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的各个环节。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也是一个涵盖食品链条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集合性概念,所指的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从标准的性质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全是强制性标准;从标准的级别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从标准的内容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标准[12]。

食品安全标准具有科学性、可靠性、渐进性、强制性的特点。作为重要的食品安全监管工具,食品安全标准不仅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日常监管的重要依据,也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也为消费者识别食品质量提供了具体的导引。食品安全标准作为法律法规体系组成部分,是实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保障,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因此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的先决条件。食品安全标准是贯穿行政执法工作的一条基线,一切监管活动都必须以食品安全标准为基本依据。

4.2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研究进展

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历来重视食品安全,制订了严格、复杂的系列食品安全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2年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以保障消费者健康和确保食品贸易公平为宗旨的一个制定国际食品标准的政府间组织,自1961年第11届粮农组织大会和1963年第16届世界卫生大会分别通过了创建CaC的决议以来,已有173个成员国和1个成员国组织(欧盟)加入该组织,覆盖全球99%的人口。CaC下设秘书处、执行委员会、6个地区协调委员会、21个专业委员会和1个政府间特别工作组。所有国际食品法典标准都主要在其各下属委员会中讨论和制定,然后经CaC大会审议后通过。自从1961年开始制定国际食品法典以来,负责这一工作的CaC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工作已得到世界的重视,在相关食品标准制定方面,CaC标准也因此成为唯一的、最重要的国际参考标准[13]。

4.3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质量安全规章制度早在建国初期就已开展,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加快了制定食品标准的步伐。1988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在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我国食品行业有1070项国家标准、1164项行业标准和578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指标[14]。

《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国内加快了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步伐。《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强制标准,2010年12月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对食品安全标准做出了严格规定。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主要有食品卫生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添加剂标准、加工机械标准、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标准等。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外比仍有较大差距。以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为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评价了200多种农药,了3000多项限量标准;欧盟评价了400多种农药,了145000多项限量标准;美国评价了380多种农药,了11000多项限量标准;日本通过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了579种农药51600多项限量标准[15]。截止2011年底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仅对230多种进行了评价,了1150项国家标准。因此,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5可追溯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食品可追溯技术是监管者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监管的有力武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食品追溯制度将成为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5.1可追溯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食品可追溯技术就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供应链的每一件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环节进行全面跟踪记录,并且利用这些跟踪记录信息回溯到每一件食品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处的具置及其具体信息。

食品可追溯系统是一种制度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统一体,其本质是对食品生产-流通-储藏-销售等过程的全程监管,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商品信息和经营责任的追溯。食品可追溯系统由食品经营者内部的食品可追溯系统、食品可追溯信息数据中心、公众服务信息系统、第三方审核系统和政府监管服务系统五大部分组成。食品可追溯系统行为主体涉及到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政府监管者。政府作为食品可追溯系统的主体之一,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5.2国外可追溯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欧盟的可追溯系统是国际上应用最早的体系,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统。欧盟把食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一项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明确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责任。2002年1月欧盟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每一个农产品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提供保证措施和数据,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美国的食品可追溯系统,政府主要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由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组成了家畜开发标识小组,共同参与制定并建立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小时内确定所有涉及或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16]。

5.3国内可追溯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如为了应对欧盟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

目前,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制度建设还处于推行阶段。北京市制定了食品追溯编码规则,启用了食品追溯系统,在超市设立终端查询系统,对食品的产地、培育过程、加工、运输过程等进行全程追溯;南京市2003年启动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2009年经过升级改造,建成全市饲料生产企业地理信息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店监管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管地理信息系统;2005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通过实施“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推动条码技术在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先后在陕西、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开展食品追溯技术研究和试点;上海市开发“上海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码查询系统”,利用eRp软件、条码识别和网络查询等对农产品的种源情况、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栽种养殖过程、用料用药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2010年海南首次采用ean-UCC系统,对该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追溯,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程跟踪[17]。

5.4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与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

我国实行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监管模式,各个部门监管的内容不同,造成监管的不连续。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个部门协调与配合,这也增加了可追溯体系在供应链全程推广的难度。因此,应将可追溯体系与生产者诚信体系相互配合,有效实行食品安全的监管。

食品生产经营者既是可追溯系统行为主体,又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围绕遵纪守法为核心,失信惩治为手段,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用管理制度。在信用管理中,以企业数据库为基础,为每个企业建立质量档案数据库。根据企业的信用情况,实行例行监督和重点抽查。对于质量记录不佳的企业则严加检查,增强企业的自律性。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可追溯系统,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完善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6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科技水平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将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要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科技支撑水平。

6.1依靠科技提升食品产业发展水平

首先依靠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研究制定技术先进、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建立统一、持续、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靠科技手段,通过制度创新,提升生产加工过程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6.2依靠科技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开展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快现代快速检测技术研发,研发出一批成本低、检测时间短、精确度高的速测技术和设备。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在有机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各级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鼓励检验检测方法创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科学高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检验检测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检测技术,积极培养食品安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具备创新能力的检验检测队伍;完善基层食品安全检测队伍,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满足基层监管部门对检测人才的需求。

6.3依靠科技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意识

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建设集食品安全风险排查、监测、评估、预警等于一体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加强风险评估预警研究。要强化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五大危害因子及其他未知污染物及其危害的研究和评估,建立风险评估预警系统。

二是树立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理念。加强风险排查监测工作,对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品污染物残留危险性评估技术进行系统攻关,全面做好食品安全风险源普查工作。

三是加强与公众风险沟通并合理引导舆论监督。通过现有信息传播技术促使人们更为理性地认知食品安全风险和看待食品安全事件。

四是做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确定食源性疾病控制对策的重要依据,动态掌握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并果断采取措施。

6.4依靠科技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作为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必须主动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起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操作规范3个层次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根据中国现实和发展情况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能力,对以往制定的指标低的标准进行修订,对目前已经检出的尚无标准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尽快制定标准和检测方法;优先做好各类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农兽药类残留为重点,以科学实验和风险评估数据为依据,以我国居民日常膳食结构为基础,不断提高标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6.5依靠科技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系统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有管理模式下,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上有效对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追溯系统,有效实现食品安全的监管。要加强追溯技术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建立数据交换、通识通查的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记录与溯源,降低追溯标签标志成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提高可追溯系统有效性,建立完善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普及消费者食品安全科技知识,使得全社会都成为促进食品安全质量水平提高的参与者。参考文献:

[1]杨天和,褚保金.“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研究[J].食品科学,2005,3,:264-268.

[2]鑫垚.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食品,2010,2:80-83.

[3]宋怿.食品风险分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4]吴培,许喜林,蔡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原理与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2006,4:200-203.

[5]周建民,刘娟娟,徐晟航,等.发达国家食品质量风险评估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机化,2011,1:95-98.

[6]袁玉伟,王强,朱加虹,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94-399.

[7]曾庆祝,曾庆孝.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控制技术[J].食品科学,2003,8:264-268.

[8]孟凡乔,周鑫,尹北直.欧洲良好农业操作规范(eURepGap)介绍[J].蔬菜,2005,5:13-14.

[9]崔春红,陈延刚,王白鸥.HaCCp的起源、特点及发展[J].中国果菜,2006,4:53-54.

[10]袁妮,邵蓉.国外HaCCp系统简介[J].食品与药品,2006,7:64-67.

[1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良好农业规范》(GB/t20014.1~20014.11-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2]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13]徐学万,崔野韩,魏启文.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与中国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5,6:59-62.

[14]宋华琳.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法律制度研究[iB/oL].http:///lawhtml/llyj/lw/4433.shtml

[15]马爱进.中外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差异的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1:12-14.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规范化建设

食品安全关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世界各国都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对国家而言,食品安全不仅包括了食品供应的保障安全,更凸显了因食品不安全带来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管理角度看,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治理要求体现了社会治理的内涵;从政治层面上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都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的承诺和最基本的责任,因此各个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都从法律上进行了必要的规制,并随着食品安全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和健全。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内涵

“风险”一词的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以打鱼捕捞为生的渔民们,在长期的捕捞实践中,深深的体会到“风”给他们带来的无法预测无法确定的危险,即“风”意味着“险”,因此就有了“风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于风险的定义是:“可能发生的危险”。GB/t23694-

2009《风险管理术语》中风险的定义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达风险,即:风险=损害发生的概率×损害的后果。从风险的定义可知风险具有四种特征:一种不确定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结果对期望的偏高、一种利益。

就食品安全来说,危害是指食品中含有的或潜在的将对健康造成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的致病因子。生物性的危害包括各种各样的致病菌,如伤寒、痢疾、霍乱;化学性的危害包括各种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物理性的危害如杂质、食品吸收或吸附外来的放射性核素等。食品风险则是指由于食品中的某种危害而导致的有害于个人或群体健康的可能性和副作用的严重性的组合关系。因此,食品中的风险是广泛客观存在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不是消除风险,因为风险是不可能被消灭的,而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零风险是不存在的。那么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风险又是不可以接受的,就需要开展风险监测与科学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为开展科学评估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数据积累和持续有效的实践检验。2010年1月卫生部正式印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中第二条规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首先它是一项以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的以《食品安全法》作为保障的强制性行政活动;其次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遵循及时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原则;再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活动包括了收集、分析和研判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制定风险监测计划,采样和检验,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通报和后处理监测结果等五个步骤;最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具有系统性和持续性特点。

2食品风险监测是食品风险分析理论的实践

基于风险分析理论,笔者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食品风险分析理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具体实践应用。

2.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之间存在普遍的关联性

一方面风险评估的结果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导向。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收集、分析、研判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也就是说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以风险信息研判为前提的,通过将收集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与人口特征、主要生产和消费食物种类、预期保护水平以及检测能力支撑水平等众多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研判,以决定是否纳入监测范围。例如,食源性污染源监测主要是通过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对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因素调查、检测、分析、评估等一系列行为的结果。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所获得的数据材料为食品风险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通过系统性和持续性地对某一风险物质的监测所得到一系列数据,有助于评估食品安全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提供剂量反应的有关信息,为实现科学、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

2.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依法监督管理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首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目的不是针对某一执法,而是为了掌握较为全面的食品安全状况。当前中国正处在大发展时期,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我们在检测基础薄弱和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的放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就是监管者手中的一把宝剑,通过科学的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实现花最少的钱,取得食品安全监管效益的最大化。其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风险管理中第一阶段风险评价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体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核心是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围绕着风险监测计划,随后开展的采样和检验,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不论是采样环节体现出的代表性、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检验方法和标准的统一,还是对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提出的客观、准确、科学的要求,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地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获得有效的食品安全状况风险评价结果,为监管者采取有效的决策提供科学和坚实的技术支撑。第三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可知,通过风险监测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水平,监管者通过风险监测来判断所制定的政策或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以便实时进行调整。因此可以这样理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食品风险管理的重要理论。

2.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为开展食品风险交流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证

风险交流是指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消费者、生产商、科学家、工业界、政府及各种专业和倡议性组织)就风险本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进行交流的过程。风险评估者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风险评估的数据、模型及结果。风险管理者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解释各种风险管理备选方案的合理性。利益相关方应交流他们的关心事宜,并审视和理解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案。因此,在风险交流中需要确保所交流信息来源的可靠,而风险监测能够通过缜密的程序设计,实现对食品安全全过程数据信息的记录、收集和加工,为风险交流的顺利开展提供源源不断且符合其要求的信息。同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还为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监督抽查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提供了监测数据、评估结果和处理建议,推动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全过程和多角度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无缝对接,确保了整个食品链的质量和安全。此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过程也是风险交流的过程,如制定风险监测计划、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体现出风险管理者与评估者之间的交流;采样和检验体现出风险管理者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交流;收集、分析和研判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以及、通报和后处理监测结果则体现出风险评估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三方之间的交流。

3扎实推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风险信息的收集与研判是前提,监测计划的制定是核心,科学采样与公正检验是保障,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是结果,监测结果的通报和后处理是目的,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的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风险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中提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应遵循及时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充分体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规范运作的要求。因此,要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规范化,必须将四个原则贯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各个环节。此外,还可以从建立有效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风险评估作用、加强风险监测能力建设、推动风险监测成果应用转化等四个方面,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持续推向深入。

3.1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共享平台

收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是启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关键性的第一步,目的是获得有价值的风险信息资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是执行多部门分段管理,各部门根据职能要求建立有效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如质检总局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收集全国各地质检机构在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生产许可证检验、强制性认证检验和日常委托检验中获得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但实际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一项需要卫生、质检、工商、农业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各部门收集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跨部门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能实现各部门间风险信息的无缝隙传递,为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资料,确保了风险监测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能够承担起传递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的职能,及时有效地为各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并成为政府与食品各利益相关方进行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进一步增强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上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对政府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置信水平。

3.2充分发挥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中的作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离不开食品风险专家委员会的评估。首先,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是在充分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基础上进行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论是科学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方案的决定性依据,具有客观性和现实可行性,不应受行政部门干扰,而且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可适当引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或兼具食品科学以及上述学科符合背景的专家,确保其现实可行性。其次是依托食品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智力支持,构建风险监测数据分析模型,对风险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使其能成为各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依据。目前风险评估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方法,从食品种类、风险因素、食品企业和监测时间四个要素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进行研究,简称为“4维分析法”,将4维中的任意2维、3维或4维进行自由组合,能够得到大量而且可靠的分析结果,并能从中发掘出数据的内涵和规律,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决策提供强大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3.3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的建设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直接保障风险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中指出“要制定和实施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的建设规划”,这对有序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应从检测装备投入、专业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支撑、监测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根据检测检验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大检测设备投入。从国家层面上,向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大检测设备投入力度,推动各省检测能力的均衡发展。对一个区域内的检测资源要进行充分整合和合理配置,既保证检测能力能满足风险检测工作的需要,又不至于重复建设;其次,要研究制定各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人力准入条件和岗位标准,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大力开展国内外的交流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注重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储备工作,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强,能适应风险监测工作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第三,坚持科技创新带动监测能力的提升,加快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检测精度的不断提高,实现运用高精设备一次完成多个复杂项目的检测,缩短检测周期。加强对食品的安全限量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第四,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深入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采样环节和检测环节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基础较好的实验室,逐步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基准实验室网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采样过程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质量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对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的准入资质认可和在实施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的飞行检查等措施,确保风险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3.4大力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成果的转化应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成果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最直接的体现是积极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工作。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风险监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就是对某批或某个特定时期的质量指标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提出预见性的建议,部署和落实应对措施,防止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乃至发展蔓延,控制质量安全事件的形成,从而确保生产质量的持续稳定。风险预警与风险监测是彼此联系的,风险监测是风险预警的前提,风险预警是风险监测的结果,只有实现了风险预警才能真正体现风险监测的意义。当前,风险监测与风险预警常常相互脱离,风险监测的结果未发出预警信息,而预警的内容也并非是通过监测得到的结果。为了避免监测与预警的脱离,首先应该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过程的关键节点,如环境污染、源头污染、加工工艺设置风险预警专业技术哨点,加强对关键节点风险监测数据的收集,并进行专业分析和确证;其次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专家评价体系,科学甄别、研判各种风险信息;及时将评价的结果公开透明化,接受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舆论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主动监控,使风险监测在食品安全事前监管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树立政府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主席令第九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57

号).

[3]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

[4]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m].第1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5]陈君石.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J].农业质量标准,2009(3).

[6]李宁,杨大进,郭云昌,赵云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与落实现状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1,11(3).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缺陷标识

中图分类号:tS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35-01

文章主要对转基因的原料作物以及转基因成分进行分析检测,消费者需要了解到插入的外源基因的信息以及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否对人体以及环境有害,这就需要很高的转基因食品的分析检测技术。分析检测技术的基础为标识制度,标识制度有自愿标识制度和强制标识制度,尽管各国之间标识制度不同,但食品进出口时仍需对标识制度进行参照。转基因食品的分析检测技术主要有组学分析技术、光谱学分析技术、D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策略、分子特征分析检测技术、转基因快速检测技术、转基因定量检测技术等。

1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超过50个国家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了标识制度。这类制度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标识,另一类是自愿型标识。其中,有着非常严格和预防性的法律制度以及对需要标识的阈值进行规定的国家为中国和欧盟等;另外,采取自愿标识通常在只有食品中存在明显差别如过敏原的情况下才进行标识。尽管各国采用不同的标识制度,但是除却政治因素,各国考虑更多的是实际检测能力。经过批准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全都具备相应标识制度,所以说,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是转基因食品的重要组成。

2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

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转基因分析检测技术也不断进行发展。转基因食品的非期望效应的评价依赖于组学分析技术,而数字pCR技术的出现和好的弥补了普通pCR技术在转基因检测方面的缺陷[1]。在精确定量方面基因拷贝数的绝对定量通过一定的技术也能够实现,另外,等温扩增技术和试纸显色原理在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快速检测。

2.1组学分析技术

组学分析技术含有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技,是对一类个体系统集合的分析技术。蛋白组学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对一个细胞中全部蛋白质表达进行研究的技术。蛋白组学主要研究某一细胞或者生物在一定的病理及生理情况,其蛋白质的特点、数量、功能等[2]。转录组学主要研究细胞在表达某一功能其基因的和,其研究成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信息和外源基因进入受体中所表达的状况。代谢组学主要是对细胞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全部的小分子代谢物质进行研究。

2.2光谱学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检测是转基因光谱学技术的主要技术。近红外光谱检测的优点在于其穿透性很强,因此不需要对其检测物质进行基因组提取或者预处理。尽管还不能确定转基因光谱学检测的准确性,但是光谱学检测的优势在于简单迅速和无损检测。因为消费者格外关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光谱学和组学分析的关注方面都在转基因食品的非期望效应上。

2.3D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策略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分析检测技术的的主要研究方面是在蛋白质和核酸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Dna作为检测基础的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其检测的灵敏度较高并具有特异性[3]。聚合酶链式反应也是被广泛使用的转基因分析技术之一。另外,较为常用的还有酶联免疫吸附法。pCR技术是Dna水平检测较为常用的技术,因其导入受体的外源基因的位置和大小无法确定,所以,在检测过程的实现需要筛选技术的辅助。其中,使植物体能够稳定表达的低拷贝基因内标基因和标准物质是pCR检测中常用的物质。

2.4分子特征分析检测技术

将转基因作物或食品中受体所插入的外源基因的所有信息称为分子特征,主要有外源基因的特异序列、插入位点及数量、外源基因两侧的侧翼序列等。这些信息是整个分析检测技术的基础,能够辅助转基因作物或食品分类、评价等。分子特征既是转基因分析对象的同时,又是转基因的检测对象,在快速检测和精准定量检测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在组学分析技术中也有着重要影响。

2.5转基因快速检测技术

完善的转基因食品分子特征信息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信息筛选库。但是在地方食药监局和港口出入境检疫局的工作人员对精准、高效的检测未知样品的技术重视程度更高。转基因分析检测在实际中的应用应该是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来进行检测。其中pCR技术需要在变温的条件下进行多步骤的操作,显然不符合高效的原则,因此,有必要进行开发恒温下的检测技术。转基因快速检测技术有等温扩增检测技术、试纸检测技术等。

2.6转基因定量检测技术

制定标识的基础为分子特征,而利用定量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标识阈值的确定。一方面,定量检测技术能够在科研工作中进行样品转基因相对含量以及外源基因拷贝数的确定;另一方面,定量检测技术还可以在田间对样品的含量进行确定,并依据其阈值提供处理措施。作为贯穿整个转基因分析检测工作的技术手段,定量检测技术为标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有传统的定量检测技术、数字pCR检测技术、新材料辅助的定量检测技术等。

3结语

自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作物耐草甘膦品系转基因大豆问世以来,转基因作物开始飞速发展,传统农业受到很大的冲击。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流入市场,转基因食品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预防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安全问题,在1922年,世界各国倒成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规范。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和监管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成分分析检测,因此,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技术也属于全球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技术,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曹福成.试论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与企业,2013,(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