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20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篇1

关键词:音乐多元文化;视野;高校校园艺术文化;建设

一、调研的背景和意义

加快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高校艺术教育目前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尤其是非艺术专业的高校学生,艺术教育得不到普及和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边缘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纳入学科体系,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在这种先进的理念引领下,不断思考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同时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校园艺术环境建设的全方位发展。

二、调研的思路与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8份,调查对象是兰州交通大学2010至2012级的本科生。调研结果阐述如下:

1.音乐认识与现有基础。(1)音乐认识。86的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赞同音乐对“放松身心、开阔心胸、促进想象力、拓展视野、塑造品德、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31.7的学生有过真正体会和领悟音乐美感和艺术魅力的经历;91的学生“渴望音乐能融入自身生活”;81的学生“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音乐学习”。(2)音乐基础。32.6的学生认为“虽学习过音乐,但很不深入”;65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有音乐课;21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有音乐课;11的学生有“各类音乐考级证书”,但仍有13%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音乐”。

2.音乐与生活。(1)学生通常使用电脑和mp3播放器来接触音乐;41.5的学生每天有一些时间听音乐,其中32.4的学生是“挂在耳边,一有时间就听”;日常生活中,睡觉前听音乐的居多,其次是走路和看书。可见,音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种密切性也决定了音乐对大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2)音乐如此有魅力,那学生都喜欢听什么音乐呢?问卷显示,学生喜欢的音乐排序为:国内外流行歌曲(56)、西方古典音乐(27.5)、中国民族音乐(23.4)、其他(6)。

三、评价与思考

我国音乐多元文化理念由我国学者罗传开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文译名引入。它的基础理论为音乐人类学,或叫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是一门起源于欧美的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虽然历来有多种不同定义,但仍可简单定义为:研究文化中的音乐,或研究作为文化的音乐。以音乐多元文化视野研究当代高校校园的艺术文化以及如何提高艺术素养,从而对高校校园艺术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和导航作用。

1.对高校校园艺术环境建设的评价。高等学校的校园艺术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高校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高校要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校园艺术文化,才能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高等学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大学校园是一个教育环境,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在这个文化环境中少不了音乐文化这一因素的影响,就是以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的背景,揭示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接受和融合,促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2.对高校校园艺术环境建设的反思。音乐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校园艺术环境建设的最大价值将是:以多元文化视角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合编辑为统一整体,在跨民族、跨文化的理论指导下,使高校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既能融合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建设,又能提高高校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意义,为我国高校校园艺术环境建设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供可行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篇2

关键词:公共艺术;校园文化;职业育人

公共艺术作为“共有空间的艺术”,是当代社会语境下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公共艺术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公众的参与度是艺术公共性的重要指标,例如建筑、环境装饰设计、雕塑、壁画等都是具有公众开放性的艺术,它们不但直接向公众展示其艺术魅力,还与公众构成一个共同的空间,是当代社会与人及社会与人文环境之间密切互动关系的重要媒介。公共艺术将“公共”、“大众”、“艺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代表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环境、艺术与社会的一种新关系。公共艺术强调艺术要面向公众,强调公众的积极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将艺术性、参与性与交流互动性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一定会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那么中职校园与中职校园文化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首先,中职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个“空间”具有“校园”的特定属性。其校园建筑、环境布置与装饰、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一种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中职学校独有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

(2)在这个空间中进行的是教学活动。并通过教育教学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承、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

(3)在这个空间中活动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与学生。他们对公共艺术的感知更敏锐、领悟更深入、交流与互动的愿望更迫切,是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受众群体。

由此可见,中职校园是与广场、社区街道、影院剧场完全不同的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与之相匹配的公共艺术应该是为既定的校园空间度身制作的不仅能够装饰和美化校园空间环境,也能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的校园公共艺术。

其次,中职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中职校园文化在承载育人重要职责的同时,还要引领学生学习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当今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许多方面的建设基本上沿袭了普通教育建设的模式和内容,缺少职业教育自身的专业性、技术性和企业性。加强专业技术文化开发和建设已成为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举措。从企业的要求看,企业希望中等职校的学生毕业之后能“零距离”上岗,就是希望中职生一进入企业就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就能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能运用自己的操作技能顶岗工作,能尽快完成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就中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也就应该根据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让校园文化姓“职”。

中职学校的校园环境要突出“中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将“交流”与“互动”容为一体的公共性艺术,运用于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中职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将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生活的花园”、“学习的乐园”、“成才的摇篮”、“职业人生的起点”。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思想内涵来陶冶和净化学生,实现环境育人。

也就是说,中职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校园公共艺术。这种公共艺术不仅能够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空间环境,也能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能体现一所中职学校特有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集审美、教育功能与一身。具体表现为:

1优化校园环境强化职教氛围

中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的摇篮,它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公共艺术,就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物化表现。它不但能提升校园环境的艺术品位,也能增强校园内职业教育的氛围,使得徜徉其中的师生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校园的文化艺术气氛。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低估环境对人的影响。杂乱纷繁的环境易使人焦躁,肮脏无序的环境易使人懒散,而清洁整齐、蓬勃向上又充满艺术魅力的环境,则使人鼓舞与振奋。精心设计的校园中,一草一木、建筑景观、雕塑、壁画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表达了一个学校的历史沿革、学风学貌以及办学理念,也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因此,为了更好地强化学校职业教育的氛围,彰显学校的专业特色,学校可以请公共艺术设计专家按照本校的办学宗旨、校标、校训来设计创作主题雕塑、校园小景雕塑等系列公共艺术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完全可以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

例如精心设计校园主题雕塑:它可以是历史上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名人雕像:设计这类雕塑并不是让我们每天去雕像前顶礼膜拜,而是让我们铭记一种文化、一种思想,铭记这种优秀的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铭记这种文化、思想对我们师生的学习、思想、行为诸多方面举足轻重的意义,提示我们将这种文化、思想一代一代传承和发扬;也可以是极具现代形式感、指向明确、有象征意义的抽象雕塑:这样的雕塑本身就给人以强烈的时代美感,唤起师生丰富而广泛的遐想;还可以是从校园特点出发的写实作品:我曾经在上海商校看到这样一尊雕塑:那是一片不大的绿地,但修剪得极为用心。碧绿的灌木、缤纷的小花,绿竹掩映之中的花岗岩基座上,身着一袭长裙的女生在全神贯注的读书。这尊名为“晨读”的雕塑,一下就把学校从纷繁功利的社会中分离出来。站在塑像前,我们被塑像吸引,也被塑像所营造的氛围所陶醉,深深感受到求知的渴望和教育事业的神圣。

我们也可以在校门口较为醒目的草坪上放置一块造型独特并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的巨石。这样的设计虽然缺少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意境,但若把校训、校徽等刻在上面,在为校园增添一抹亮色的同时,又可让进出校园的师生随时都可看到本校的校训,时时自省自强。

我们还可以为校园的建筑和道路进行装饰和美化。校园的大部分建筑都已时日悠长,不太可能进行结构性的大改变,但我们可以从墙面装饰上去进行设计和创造,如在教学楼的主体墙面上制作一些反映学校专业特色、反映学校历史文化的装饰性壁画,以给师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所有这些公共艺术的布局应该是浑然一体的,使整个校园处处显现出公共艺术的无穷魅力和职业教育的无穷活力。只有这样,我们身处校园之中才能通过富含艺术语言的各种雕塑或壁画体会到校园文化的整体合一。校园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优化学校面貌、突出学校特质、陶冶师生情操,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它也会成为学校身份的标识,在塑造校园文化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2展示教学成果增强职业自信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它包含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文化观、价值观,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的体现,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个能准确地表达校园精神文化、展现职业教育特性的、富有活力的校园公共艺术,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种表现类型,也是一个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反映,是文化与艺术、人文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并不仅仅是学校决策者和艺术专家的事,它还可以是学校师生人人参与、共同设计创想的平台。特别是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完全可以鼓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各项设计与制作。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对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规划和设想,专门开设一片学生“艺术廊”,让学生发挥想象去设计主题雕塑、环境小品、走廊壁画、路标指示牌等,并通过作品展示作品推介与评比活动,在精挑细选优秀作品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我们可以选出与整体艺术规划相符合的优秀学生作品,摆放在“艺术廊”中。这些作品即可供广大师生欣赏又直观地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这一系列的活动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又使学生找到一种无上的自信和自豪,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艺术活动中承载高品位的文化,形成一种对本职业的认同和景仰。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重点在于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并且与校园的环境空间、建筑空间形成视觉场,以渐进、反复渗透的方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传播美学信息,对所有置身其中的学生发挥其无形的教育功能,通过美的形式来影响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现代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不仅满足了师生对优美环境的心理需求以及对视觉感官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蕴含了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对学生产生道德教化作用,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并由此产生共鸣,使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和勇于创新,形成一股职业使命感、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这也就是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3发挥审美功能营造良好氛围

“艺术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是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审美教育功能也是性情陶冶功能,即性情的培养、塑造。比如为学生所喜爱的电影艺术是以相关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声音为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在银幕空间上创造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综合艺术活动。它满足了为人们传达信息、讲述故事、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等多种需要,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观众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美的感受,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感知自己无法实现的情感体验。再如校园喜闻乐见的舞蹈艺术是运用人体动作作为媒介,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所难以表现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以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表达编舞者和表演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而公共艺术也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公共环境中散发出自己的艺术魅力。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创造出的生动和富有美感的作品,饱含了艺术家对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和品位的一种体现。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置身中职校园,其受众主要是学生。面对审美能力本身较弱的中职学生,学校不仅要教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而公共艺术所具有的这种美的教化作用可以说胜过千言万语的道德说教。可以想象,当一个人置身于卢浮宫中,面对文艺复兴时代那些大师巨匠的超凡作品,怎能不产生心灵的震撼;当一个人置身于故宫太和殿前,面对数百年前的雄浑建筑,怎么能不为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所感染。人们可以通过对公共艺术这一文化载体的理解和审美过程得到美的享受和教化。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每天徜徉于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公共艺术中、在无言的交流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师生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4融合校企文化强化动手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立足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法为教学目标,开展校企合作,塑造技能型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制作过程本身即是一个很好的校企合作项目,也为锻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除前面我们所说到的可以作为一个教学课题让老师带领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一些相关的雕塑、壁画、路标等作为学生“艺术廊”的设置作品外,也可以和企业协商,让一部分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校园公共艺术总体规划的设计制作与安装过程,以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的,也使学生在与企业合作中全程跟踪学习从方案策划到方案实施以及过程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例如可以从企业设计师们身上学习了解到当代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潮流;可以跟随设计师们及时了解到当下各种最为流行的、时尚的新型材料及其性能、特征、造价等等。在具体操作中了解行业动态和体会企业文化,积累职业素质。这样既能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又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总之,校园公共艺术是构成优秀校园文化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杰出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将校园文化转换成有形的物质载体,彰显校园职业氛围、强化学生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优化学生人格。校园公共艺术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必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琪.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次照.艺术学基础知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李福全,王晓敏.校园雕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研究[D].河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博文,2011(6).

[4]马金辉.浅议校园环境雕塑的隐性教育功效[J].雕塑,2006(4).

[5]金国胜.论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差异性[J].新美术,2012(3).

[6]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赵顺利.浅议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雕塑,2006(6).

[8]王彩霞.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2012(1).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篇3

―般来说,校园环境艺术的创设应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校园环境艺术应以个性化、审美化的方式存在

艺术作品有最显著的两个特征:一、它应对象化存在,也就是说:要突出创作者的个性;体现创作者的风格;表现创作者的主体精神。二、要具有美的形式与构成;创设有趣味的形式;营造共鸣的视觉效果。校园环境艺术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特定命题,也要毫无例外地具有这一审美特质。作为具有独立个性色彩的校园环境艺术,强烈的主体意识与排它性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校园环境上升到艺术层面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艺术化的校园环境要求在设计上有明确的主体意识,而非人云亦云。校园环境设计要有明确的主题如:“绿色的校园”、“人文的校园”、“爱心校园”、“成长校园”等等。要根据主题,实施校园美化的具体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自己本校的实际,挖掘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风格,力争使自己学校环境艺术打下自我的烙印。使校园环境以对象化的方式而存在,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点,而非形式上的抄袭与模仿。

环境艺术要展现美的形式与构成,校园环境艺术化既要遵循环境艺术的这一基本特质,也要反映校园作为教育的特定平台所必须具备功能特质。这就要充分调动学校一切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艺术教师、特长教师、特长学生、社会力量等诸多方面,创设自己的风格。完善所需要的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环境艺术的建设不是简单的领导拍板,不是花了钱就能办成好事,而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系统性工程、专业性工程。校园环境设计既要有近期实施方案,也要有中远期规划;既要有硬件建设,也要有软件建设、情感建设。说到底,校园环境特色化不仅仅是艺术化校园的一项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对今天学校所提出的一项诉求。我们常说:“办特色化的学校,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特色化学校的创建无论就其形式还是就其内涵,校园环境艺术都是无法回避的一项课题。做好校园环境艺术不但可以为特色化学校创建一个展示自己空间舞台,同时也是验证教师素质、连接生活与教学、尝试学以致用的最好的渠道和手段。

2.校园环境艺术应以人性化、情感化的方式存在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的一切工作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本着这一根本目的,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应把对人的关怀与期望放在首位。无论是在环境建设还是办学理念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将服务于学生的意识放在首位,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以理性的方式处理校园环境建设,鼓励全校师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让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这里的主人,自己有义务为这里的环境美化做点什么。学校应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造,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认识到自我的力量,感受到生活与美的必然联系。校园环境艺术在人性化方面还体现在细腻的情感呵护与预留空间的创设,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创设主题景观。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爸爸种的老树下读书”、“我们的小广播述说我们的生活”……使学生明白今天我们为校园环境多出一把力,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更多的爱。总之,情感上的呵护并非只体现在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而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体验、尝试、感受的机会。情感呵护并不是要老师代办一切,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创设一个抒感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空间里学会述说,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现。人性化的校园环境是需要长期营造与情感渗透才能完成的。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篇4

一、授人以渔的教学艺术

教育的意义不是单纯的知识赋予,而应是培养精神、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多重富有者,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很多人把云师大附中的教育特色形象地说成是“放羊吃草”,我们理解的放羊吃草实际上就是“授人以渔”或者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即“教是教给学生会学”,所以我们的校训是“不但要学会,关键要会学”。

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公式: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成功,绝非偶然,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资讯时代,知识高速更新,社会快速发展。环境迅速变化,只有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者才能应付这种变化,才能在这种环境中求得进步和生存。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在成语“点石成金”的故事中,那个书生很聪明,他知道成千上万块黄金也抵不上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他要仙翁的手指头就是要仙翁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因为掌握了这种方法一辈子受用。这就启示我们:教学也要重视教会方法,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用。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学习是动脑的事,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作为教师,不能授人以鱼,而应该授人以渔。就是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富有见地观点,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学校是这样要求老师的:

从人学教育抓起,在高中第一课中,让学生知道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学习方法;立足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寻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和时间;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开设选修课和校本课程;给学而优的学生创设自修的时间和空间。

二、多渠道、多角度开展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在有高考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往往得不到重视,认为是浪费时间。艺术教育处于不利地位。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艺术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特别是在情商培养、缓解压力等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做了这样的努力:

(一)校园环境呈现艺术美

校园环境是师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优美的学校环境对师生的人文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艺术教育的隐性课程。因此,精心打造学校的环境,使其具有自然美、艺术美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的校园有山石,它能给人以“力”气;校园有水榭,它能人以“灵气”;校园有繁枝茂叶,它给人以“生气”。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校园有文化,它给人以文明;校园更要有艺术,它给人以灵魂!

校园环境包括景观环境和文化环境。驻足师大附中校园,墙廊流韵,环境优美。经过近7年的认真规划,精心设计,师大附中的新校园已经呈现出四时花开不断,常年绿树葱茏,一步一景的优美景观。更为可贵的是,在学校环境的营造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出了“温暖命名”、“毕业纪念树”等活动,让师生的智慧与对母校的爱,艺术地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徜徉于树影斑驳的梧桐、银杏之下,畅游于翠柳环抱的学海旁,流连于芬芳的桃李园中,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我们特别注重渗透师大附中的办学思想,使之与环境文化相结合,从而优化了隐性艺术教育的功能。文化环境还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既融入环境,又能从环境中凸现,形成环境与学生相融的和谐人文环境。在学校走廊,随处可见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学校的宣传橱窗绝大多数地方是由学生自主创作完成的,使校园文化环境成为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使环境艺术发挥其无形的教育作用。

(二)传播美育的艺术课程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开发学生的智力、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学校课内课外的艺术教育,尽力为艺术课程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艺术课有专用的办公室、教室和排练场地以及相关的设备,如配有学生钢琴房。艺术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教材内涵,结合学生实际,利用视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拓展,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培养学生的鉴赏品味。通过书面作业或小节目表演,以及选修课、合唱队、艺术节、艺术作品等形式,展示学生的歌舞和绘画表达情感,赞美生活,体验艺术感受艺术魅力,丰富精神世界。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

师大附中十分注重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长远发展的教育作用。学校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学生社团活动。学校以此为载体,培育以社团文化为落脚点的校园文化,积极引导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交往、学合作、学沟通,会生存、懂生活、有品位。在学校团委、学生会的指导下成立的社团联合会,负责联络学校44个社团的活动。这些社团除了传媒类、文学类、体育类、社会心理类、自然环保类、生活技能类外,尤其注重艺术类。门类齐全的社会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引领着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活动不仅让广大同学施展了才华,而且成为“三生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各种健康、科学的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素质,使教育功能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联系,从三方面谈中等卫生学校如何通过艺术教育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通过艺术课程改革和科研活动促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通过开展艺术活动促进多样化校园文化的形成;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促进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联系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稳定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导向、激励、审美和社会化等功能,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形成有赖于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颁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其中提到,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健康身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等卫生学校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种类型,学生年龄在15~18岁,如何实施艺术教育是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校认真贯彻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开展艺术类课程教学,组织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搞好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每年举办综合性艺术活动,与艺术课程教学相结合,扩展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课程改革、科研活动促进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我校是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中央财政支持护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万多名卫生技术人才。学校从2003年开始实行学年学分制,根据卫生行业对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针对职业岗位设置课程,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增设与岗位准入和职业资格相适应的课程。如在护理专业中增设现代礼仪、护理文秘等选修课程,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的示范作用。

艺术教育促进了我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我校积极参加部级、省级和市级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比如,参加全国首届卫生职业院校护理操作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一等奖;有四名学生分别荣获全能一等奖、单项“鼻饲法”一等奖、单项“徒手心肺复苏法”二等奖、单项“静脉输液法”二等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学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可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开设与艺术教育有关的任选课程,让学生接受较系统的艺术教育,如文学欣赏、美育基础、健美操、书法、现代礼仪等。比如,我校护理专业结合舞蹈艺术开设的形体训练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她们仪表姿态优美、大方,充满自信,精神面貌好,在各级技能竞赛、文艺表演和礼仪活动中充分展现了年青一代护理学生的风采。

学校结合艺术教育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如《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美育素质状况调查》是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学生自觉参与教研实践,艺术教育水平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与科研活动丰富和创新了多样化的校园文化,使校风、教风和学风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开展艺术活动促进多样化校园文化的形成

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多样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我校的办学宗旨是让每一名学生都健康成长。多年来,我校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广泛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通过健全各种文化社团,包括紫荆文学社、书画协会、演讲协会、舞蹈与健美操协会、篮球协会、口琴协会、吉他协会、象棋协会、花卉协会等9个社团,组织4730名共青团员利用双休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举办了“活力五月”社团文化月活动,推出了青年喜爱的文学之星大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演讲比赛、棋友积分赛、现代舞比赛以及音乐会等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发挥了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艺术教育中,学校还结合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学校成立了教师、学生艺术团,培养师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学校定期组织艺术团在每年的元旦、“七一”、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举行文艺演出,节目深受校内外观众的喜爱。学校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了多项荣誉,如我校学生艺术团舞蹈《傣族情怀》获湛江市首届青年热舞大赛铜奖。艺术活动形成了多样化校园文化,使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的形成促进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载体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学校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进而实现环境育人。如校园的广播、演出、展览、展示以及校园整体设计,均有利于营造健康、高雅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有利于美育的开展。一是学校成立广播站。每天由学生定期为师生播放中英文新闻、诗歌、音乐。二是组织师生艺术团参加校内外艺术演出。三是开展师生书法、摄影、艺术表演,护理、英语、德育主题教育等技能竞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获奖征文等活动。学校经常举行“明理立志勤学成才”主题教育活动暨教学成果展示大会,在校刊上刊登学生参加全国和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获奖征文;举办以“告别不文明行为”为主题的演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引导,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四是注重校园的整体设计。通过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环境,提出了校园建设“六化”目标:即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硬底化和艺术化,其中艺术化是核心,旨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每年都投入专项资金改建、扩建文体活动场所,增添文化设施。学校历年来均被评为湛江市花园式、园林式单位。优美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

为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学校定期制作校园文化宣传墙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墙报版面美观、内容丰富,深受师生喜爱。校园文化标语挂在校园的灯旗下,展示在电子荧屏上,如“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花在春天,人在少年”、“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等,如同旗帜,引导师生向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看齐。校园成了一个综合课堂,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艺术教育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位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围绕课程改革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参加了各级主管部门、学术团体主办的教学成果、征文和文艺节目比赛,并荣获了多项奖励。如2008年参加教育部职成司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荣获组织奖,有15篇征文和6个摄影作品获奖;参加湛江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一等奖,两名参赛学生均获特等奖;学生艺术团舞蹈《中国鼓》参加湛江市直属机关第七届青年文艺汇演荣获二等奖。我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声誉高、生源足,报读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招生人数超过3500人。学校三个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荣获了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全国关心成长模范学校、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等称号。

通过开展艺术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统筹协调,全方位渗透,引导师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通过提高艺术素养进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各项功能,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凯,王运强.浅谈高校校园景观小品的设计[J].青年文学家,2009,(18).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艺术教育;素养

1.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它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艺术素养培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以及艺术素养等对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清楚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才能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更好地使校园文化源远流长。

2.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尤其在大学还开设了艺术选修课以及发起组织的各种艺术社团活动等都提高和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然而,由于学生认识上的不重视,忽视了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师资力量的分布不均,造成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师资力量短缺的硬伤,使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再次就是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上表现的随意性很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标准。作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迫切。

显而易见,学校可运用艺术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这是因为:艺术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它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影响和培养人。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

3.艺术素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艺术素养教育的作用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艺术素养教育可开拓思维,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潜能。艺术素养教育可以协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无论音乐、美术、舞蹈或其他一些艺术,对于大学生的心灵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艺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满足了年轻人对于自身天性的追求,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育和成长,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3.2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丰富阅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它能让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过渡地带,它能够巩固和加深课堂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校园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练多方面的能力,其活动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4.强化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4.1强化艺术素养培养

艺术素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

(1)要面向全体学生举办艺术门类讲座,开设艺术教育选修课。像音乐知识、古典音乐欣赏、书法、摄影、绘画等讲座以及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合唱、美术鉴赏等课程,将这些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选修的学生,通过考核取得成绩,由专职教师组织实施。

(2)展开灵活多样的课外艺术教育,着力培养艺术骨干。让艺术教师主动深入基层,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举办讲座、排练节目和指导文艺演出等。同时,还要面向文化艺术社团,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水准。像学生艺术类社团舞蹈队、剧社、模特队等,可以举办各种艺术门类培训班,开设声乐课和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以及展开“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使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3)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主要分为三类:艺术理论赏析型选修课、艺术实践型选修课以及以艺术团为教育对象的艺术选修课。通过这三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艺术历史、思想、形式和内容、风格与技巧、审美与评价的基本知识,获得艺术赏析的基本能力,理解艺术思维,建立艺术的文化观念及综合的人文科学艺术观念,培养综合的实践、欣赏和艺术思维能力,获得较为全面的艺术文化教育、艺术素质教育。

(4)加强科学研究,促使艺术教育更深层次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是艺术教育的生命线,是艺术教育的未来。学术研究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它对高校教育改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2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为了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校园文化,解决当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一些问题,使校园文化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以校训校风、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文化积淀的高度浓缩,它可以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做事方式,有利于形成师生们共同认识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

(2)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积极营造和谐融洽、优雅的育人环境。一是室外环境建设。应注意发挥校园室外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二是人际环境建设。通过建设真诚有爱、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人际环境建设,才能使这些美德深入学生心灵。

(3)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发挥学校社团的主力军作用。在校社团的组织下举办人文教育系列讲座和主题报告活动、摄影艺术大赛、模拟法庭、英语风彩大赛、电子竞技大赛以及开展支教活动等,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健康高雅的校园人文氛围。

5.结论

总之,校园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它能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采用艺术讲座与艺术选修课相结合、课内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教育相结合、艺术教学与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艺术教育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才能迎接到校园文化建设更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林澎,龚曙光.艺术产生概论[m].湖南出版社,1995.

[2]卞英杰,杨辛耕.艺术教育基础[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穆艳杰.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关系[J].长白学刊,2003(06).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篇7

关键词:校园雕塑文化知识环境

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在这个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年代,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一座城市形象的标志和新景观。它是体现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然和人文的景观,彰显出这座城市里人们的文化品味。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渗透着浓郁的精神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具有教育和娱乐两种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的造就,可以对师生员工起到暗示性教育和陶治情操的作用,而校园雕塑正是传导时代文化和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大众审美观念的代表,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让所有在校园这个环境中的人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园林环境,更能感受到高层次的雕塑艺术带来的文化冲击。

1.建设校园环境,需要整体性的规划

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在策划、设计、施工等单位和相关团体,普遍存在着单打独斗、断章取义、粗制滥造的现象,特别是对校园的“文化、个性、系统”的理解和把握上,“各自为政”,如:搞建筑规划的注重了外观和质量,却忽视了它们的实用性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搞园林景观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是多了,却少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学校个性化差异的定位;搞标识雕塑的,只凸显了个体的精致与特色,却又忽略了与整个校园环境的协调性和系统的整体性等等。校园文化的建设从策划、设计到施工,如果不采用一种整体的、专业的规划方式,将校园内各种要素整合起来,则会显得多、杂、浅、乱,充满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大削弱了其功能和作用。

2.校园雕塑要有艺术个性

要有艺术个性化特点,要反映出不同环境的不同艺术作品。人们希望在不同的环境空间看到不同形态、不同风格、富有个性的环境雕塑。当师生们行走在它的周围时,就能从环境雕塑中得到新的感受和体验,得到新的快乐和审美愉悦。

3.校园雕塑要以文化知识为核心

校园是以知识分子和求学学生为主体,文化层次普遍较高的地方,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校园雕塑《书》(图1)正是以书为对象,进行创作构建的。书代表知识和文化,是校园建设的核心。人类历史中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都是由当代人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再把它们传继给下一代的,而教育活动则是其最重要的传播形式。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就是文化传承的需要的产物,是知识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校园又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通过雕塑《书》的艺术形象语言,来宣传教育学生,传导文化,崇尚知识,走现代化的教育强国之路。先进文化知识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将雕塑《书》建在校园别是图书馆内外是非常合适的,它能将高雅的雕塑艺术与现代图书馆建筑相融合,在外形上统一呼应。雕塑《书》以书的矩形为基础,进行大小组成,磊叠上升,磊叠象征知识的更新与积累,它的造型上与图书馆大楼相似,寓意着学习成功要靠勤奋,要一块一块地累积起来。在材质上用彩色金属板制作成各式各样的书籍,多彩寓意丰富多彩的知识。设立在图书馆中,是对知识主题的点题,同时,雕塑《书》在环境空间中起导引和凝聚的作用,很好地表现了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源,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弘扬“科教兴国”精神,这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旗帜。雕塑《书》的底座材料设计上,是用花岗岩石制作,修长的造型象征坚实和向上的语言思意,有效地衬托和突出了主题。

4.校园雕塑要表现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雕塑《蝶》(图2)以反映现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为主题,表现现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朝气蓬勃、健康成长的形象,主题体现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理念。

雕塑《蝶》设立在草地上,运用汉白玉大理石的材质,非常突出。纯洁白色与周围深绿色的树林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它不设台座,完美地与自然环紧密相连。它运用抽象几何造型来进行形状组合,拟人的动态,组合起来,像盛开的花朵,又像一群飞蝶,翩翩起舞;仿佛一群天真浪漫的孩子在草地上,沐浴着阳光。他们欢快而具有动感的舞姿让观众有融入其中、跃跃参与之感。人、环境、雕塑成为一体,造型生动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也达到了与环境整体和谐的效果。

如今的大学院校的发展趋势是建设成为集教育、研究、艺术欣赏、休闲、娱乐、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式的大学”,这也必将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形象。校园雕塑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装饰和美化校园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功效。我们要巧妙地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为建设现代化的新校园作出贡献。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篇8

高校校园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并以“人”为主体,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近年来,随着院校的合并与扩招,大学校园的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同时,有关校园环境质量的问题也不断涌现,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作为一种文化媒介,特定的环境景观不但能传达美感信息,还能在人的记忆中不断积淀,形成特有的人文环境因素。色彩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景观要素,也是环境质量中的重要因素。校园环境色彩关注的重点是相对总体的校园环境色彩视觉效果――即校园若干建筑个体以何种色彩面貌、位置和大小比例的关系共存时,能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能与周围诸如天空、水体、植被、景观小品、各类设施等色彩要素取得协调,并恰到好处地体现校园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传统。

校园环境色彩是师生们视觉中最广泛、最经常接触到的感知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师生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其设计应尽可能满足师生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和艺术享受。因此,以创造舒适的色彩环境为目的,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对高校校园环境色彩进行系统的设计,对发展和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来说具有实际意义。

二、校园环境色彩的文化性

色彩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设计时色彩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应用于环境:一是从环境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基于科学依据来创造色彩环境以满足环境的功能要求;另一条途径则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强调环境色彩的艺术价值,并视其为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部分。例如,中国传统的建筑色彩不但能显示出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征,还能体现出礼法、等级制度以及人们在色彩审美取向上的演变过程,对人的心理及审美倾向产生巨大影响,这种通过人的主观意念所运用的色彩形式就属于文化范畴。

环境艺术是表达文化个性特征的一种手段。伊利尔・沙里宁(ellel・Saarinen)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同样,校园景观环境的色彩文脉积淀了校园历史,反映出高校的文化底蕴,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色彩感”。高校担任着传承文明与造就人才的重任,优美的校园环境色彩是功能、文化与艺术表现的和谐统一,它可以使师生得到美的视觉享受的同时,在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还可以塑造独具特色的高校形象、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师生们对校园的心理认同感。因此不仅具有直观的、视觉美学层面上的意义,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具有抽象的、精神层面上的意义,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在校园环境色彩设计中如何延续文化传承

校园环境色彩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在设计中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但要张扬景观个体的色彩个性,使其成为视线焦点或景观标识;同时还要使校园整体环境色彩协调,一方面要营造美的环境,一方面传承校园文脉,营造美的文化意境;最重要的是能给师生带来感官与心理的愉悦,并使之产生共鸣。而这不但需要设计师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敏锐的色彩感觉以及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还需要设计者与欣赏者都具备文化性的眼光――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和素养,还要有一种文化史观和历史远见。

由于历史积淀不同,不同的高校校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色彩文脉。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大量新的文化艺术观念不断涌现,旧的审美风尚也逐渐改变,环境色彩更逐渐显现出其多样性。在这种转型过渡时期,如果缺乏文化性眼光,势必会使我们注重短期色彩效应过多,关注长期色彩文化价值太少,带来急功近利的负面效应。例如当前许多高校在扩建中,因为缺乏文化性眼光,未对校园文脉色彩进行应有的保护。一方面对传统建筑的拆毁和改建使得原有的色彩文脉逐渐消失;另一方面过于追求设计的个性化,再加上色彩涂抹急于盲目跟风“时尚”,使得校园新建建筑的色彩丰富但缺乏必要的统一。由于缺少文化性的规划,新老校区的环境色彩风貌大相径庭,难以显现文脉传承。这样无序、浮躁的色彩环境,切断了校园环境色彩的历史文脉,从而影响整个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氛围;可以为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需要做好支撑;可以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可以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因此,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

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划分两个层次:一是以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环境;一是以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任务,就是在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统一。

二、建设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1.在建筑功能性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提升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建筑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各种功能的实现为人服务,在建筑功能层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划、现代化的设施更好、更便捷的实现其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布局完善其扩展功能。给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便利、更多的服务,让其全方位感受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理想的大学校园建筑美学设计有其独特的气质,是功能性、艺术性、教育性的统一,通过其传达的人文关怀理念给与身处其中的师生愉悦的精神感受,陶冶师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因此,在学校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现有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体现和谐性;精心设计每一栋建筑,使其既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又同时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要认真装饰建筑内部环境,以高雅、庄严、艺术气息浓厚的装饰设计体现教育建筑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全面提升建筑的品位和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被建筑文化的魅力所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校园建筑的育人功能。

3.建设承载深厚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点睛之笔。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涵盖了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强调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统一,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要通过整体呼应,协调统一的布局体现校园景观的和谐感;要通过发掘校史中的优秀人物、标志性事件等,选择最具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部分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体来增加历史感;要将校训、校歌、校徽等元素通过校园景观的方式加以强化,增强校园景观的教育性;要以雕塑、书画作品等元素营造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景观的内涵。让校园景观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时刻影响学生,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层次和品味。

三、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相统一的精神环境

1.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保证。实现规章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园制度体系。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高度集中的场所,对于社会新的变化、新的理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和接受力。所以,在高校制度体系运行过程中,更加需要及时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修改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确立解决新问题的新型制度,这也是高校制度体系灵活性、有效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我国高校在制度规范方面都是重约束、重管理、轻服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有在制度设立和执行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服务理念,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教育服务,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并举,才能形成富有生机的精神文化环境。

2.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体系

符号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凝练和浓缩。校歌、校徽、校训、校史、典型的校园景观、大型典礼仪式等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符号体系的范畴。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校园文化环境传承历史、引领后人的重要参照。建设校园文化符号体系,需要以学校发展历史为参考,以学校现实发展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未来发展预期为方向,科学的提炼和总结,避免同质化、共性化,追求特色化、个性化,通过校园文化符号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内在氛围和外在形象,使校训、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广大师生、校友的精神寄托。

3.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文化活动要实现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坚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是校园文化活动整体形象的基本要求,是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二是要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化活动是教育理念和思想传播的有利方式,与此同时,它们也是文化活动的基本目的。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需要探索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渗透与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要做到文艺性与科技性、政治性的统一。提升校园活动的层次,需要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的分量,以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大力开展政治参与活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更重要的是探索和设计提升学生政治参与主动性的活动形式。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促使其不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通过全面、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其对学校历史、学校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篇10

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变化使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空间,大学校园景观正朝着能够更好地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多功能形态发展。加强与改善大学校园景观的质量,充分体现校园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意蕴,提高校园艺术文化品味,有助于树立整体意识、环境意识、层次意识,这也是大学校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校园植物配置的艺术性研究

(一)植物配置

园林艺术是融绘画、文学、雕塑、建筑于一体,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具有广泛和丰富的内容。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搭配,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构图、色彩和意境等方面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搭配,植物配置时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充分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产生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植物所具有的艺术性是人赋予的,人们往往会把这种观念用“美”的概念表达出来。然而,艺术性的获得则是有赖于形式美与意境美的融合,虽然它们是不同认识层次的美,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自然景观植物可以松弛精神,调节视神经,缓解疲劳,对于保持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看到色彩时,能联想和回忆某些与此色彩相关的事物,进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变化。不同的色彩对人的生理刺激效果也是不同的,能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绿色具备了蓝色的深渊和黄色的明快感,是象征着生命的颜色,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安定、和平、清新、充满活力、丰满而有希望的感觉。因此它可以达到安抚情绪、松弛神经的效果,在大自然当中尤其赋予了树叶丰富多变的绿色,浅绿、淡绿、黄绿、中绿、墨绿、橄榄绿,等等,将不同的绿色植物合理地搭配在一起,使之产生既微妙又和谐的统一感。而橙色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颜色,它可以使人联想到丰硕的果实,是一种快乐而幸福的颜色,给人温暖、兴奋、喜悦、活泼、华美、温和、欢喜的感觉,甚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跃思维,激发情绪。我们可以根据人们对色彩的视知觉和心理效应,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理想的色彩效果。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色彩可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色彩作为视觉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提供给人们丰富的视觉空间。

在营造校园景观中,植物的形态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植物的可塑性,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各种形状搭配,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大学校园内的植物,不仅在于造景,而且还要体现出校园中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让师生们能够体会到校园的文化。文艺复兴花园加贝阿伊阿继承了古罗马园林的特征,尽管是几何形的,但是尺度宜人,郁郁葱葱非常亲切。校园植物的配置既要有视觉效果,又会时时刻刻对置身于这大自然的课堂里的观赏者的道德、品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实用的功能,还必须具有美感的、动人的、令人愉悦的特性,这样才会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植物造景艺术原理

植物造景是空间造型艺术,要符合造型的艺术规律。高等学校校园绿化应以营造绿色氛围为主。在绿化布局和植物配置上注重造型和色彩搭配,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形成开朗、郁闭和半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

把花草树木与校园内的道路、楼房、各种建筑小品以及地形地貌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构成绿树成荫、万紫千红、风景秀丽的庭园,实现特色校园。

运用植物造景与建筑、环境小品、雕塑、标识牌、标语牌、宣传栏等要素相结合,营建校园文化意蕴,反映大学精神。

在配置中寓教于绿,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植物配置营造大学氛围,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给人以美的感受。

校园植物配置注重品种、形态和色彩的高效、和谐所产生的文化意蕴,利用植物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三)意境的创造

“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王昌龄的“诗论”,他将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意境。物境侧重形似,情境侧重表情,而意境则更侧重体现意蕴。意境的创造可以利用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美的芳名等来体现。

意境的创造是依附于景物的,通过园林的形象反映出情感,使其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对内可以抒己,对外可以感人,更多所强调的是园林空间环境的精神属性,是相对于园林生态环境的物质属性而言的。园林造景并不能直接创造意境,但是可以运用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积淀来充分发挥造景的特点,创造出多种优美的意境。当某种体验与感知能与大众的共鸣达成共识时,美的意境就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并具备了雅俗共赏的条件,这正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境界。

三、校园文化意蕴的体现

“文化”一词最早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目前,对于文化的研究不计其数。中国当代学者大多采纳《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对整个人类来说,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什么是意蕴呢?意蕴就是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渗透的情感,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等等。简单地说,文化意蕴就是指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底蕴,即一件事物深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等。例如南京是一座城市,是六朝古都,作为城市的背后有着文化的支撑,所以说南京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同理,文章渗透了某种思想、文化时就具有了文化意蕴。对于植物配置而言,也可以营造出自己的文化意蕴。

现代环境艺术要求将文化隐藏于景观设计之中,植物造景也不例外。校园植物配置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底蕴,首先植物本身就代表一种文化象征,在进行校园植物环境配置时,可选用当地的市树市花作为基调,可根据市树市花的象征意义,将植物配置上升到代表学校文明与文化的象征。其次,植物景观文化又是对传统植物造景文化的追溯与追求、提炼与概括,既具有传统意境美,又具有当代文化特色的开放式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群落生态、人文特征突出的环境景观,在这种环境景观中,潜移默化地普及自然知识、熏陶植物文化、强化生态理念等.通过植物景观文化的“软教育”,陶冶师生情趣,完善师生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格观、审美观。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然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还有社会文化建筑空间的承载体,校园环境是无声的课堂,对学生的健康品格的塑造,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创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并且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如果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绿化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景观美化装饰物,或是仅供休闲活动需要的游憩地,而是维持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环境空间;适宜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把校园建设成为具有文化特色的领域,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学校文化意蕴是一种内在性的精神文化,是隐含着学校人文精神的创建,关系到学校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21世纪的大学将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学校园更应该注重教育、人、环境的和谐与平衡,造就校园生态的新天地,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