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品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41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篇1

1.1研究背景

我国每年纤维加工总量约达5000万吨,除桑蚕丝外,由于自身资源结构的原因,每年要进口大量的棉花、羊毛及其他合成纤维所需的原料,是名副其实的纺织品原料进口大国。与之相对比,我国年产生超过2000万吨废旧纺织品,废旧纺织品年综合利用量约为300万吨,综合利用率仅为15%。根据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推算: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约可节约化学纤维15万吨,天然纤维7万吨,每年节约原油25万吨,耕地20万亩,既能节约资源同时又能降低我国纺织纤维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量家庭消费的纺织品混置于一般垃圾中被焚烧或者填埋,得不到分离、回收及再利用。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废旧纺织品分散于各家各户,回收体系的不完备、居民的回收意识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回收难。另一方面是由于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行业本身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回收上来的废旧纺织品处理不当甚至没有处理渠道。作为一种资源回收再利用的静脉产业部门,除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过程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废旧纺织品的处理还通常与公益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与规制。而废旧纺织品作为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才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因此,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的发展要在给予循环经济企业政策引导、规制和适当优惠政策的同时,注意培育多数循环经济企业的自生能力,充分发挥静脉产业的潜能。

随着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效益逐渐突出,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的进入推动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的形成。从产业角度来看,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和处理分别是回收再利用产业的上下游部门,和其他产业一样,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包含原料、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回收环节为该产业提供原材料,再加工是该产业的生产部门,二手产品、再生产品的销售是该产业的销售部门。通过全行业各部门的协同发展,废旧纺织品作为原材料经过加工或再造,转化为二手产品或再生产品投入市场。回收、分拣、再加工、再制造、销售等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缺失或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的发展,而如果静脉产业链上下游可以形成某种合作模式,便能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提高系统生产效率,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因此本文从产业链系统角度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进行了分析。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构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模型,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上下游企业探索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为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运行提供可能的模式选择,并发掘静脉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和经济效益,最终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促进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的高效发展,在全纺织服装行业实现最优消耗、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提出以纺织原料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基础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链及其“5+4+2”模型,形成纺织服装行业废弃物到原料或产品的回路。从纺织行业“原料——产品——原料”循环的角度丰富了循环经济学、静脉产业经济学的涵义,搭建了逆向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并全程模拟了纺织服装静脉产业链的逆向运行过程,使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内涵更为完整。

(2)现实意义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模型的构建,有利于改变废旧纺织品回收的粗放式现状,加强产业整合,降低社会成本,大大提高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取得更佳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改变废旧纺织品回收的粗放式现状

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整体上还属于粗放式回收,回收单位基本是由成百上千的个体回收者构成的,而正规的回收企业和单位出于自身目的也在互相争夺渠道资源,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效率低下。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模型的构建有利于统筹废旧纺织品回收事业,减少盲目铺设回收设备和资源造成的浪费和不良竞争。

②有利于加强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链整体经济效益

通过市场作用或政府调节引导产业链成员单位的合作方向,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企业和单位进行细化的社会分工,加强产业整合,针对不同档次的废旧纺织品开展阶梯利用和深加工,提高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率,避免高质量原料用于次等用途所造成的优质资源的损失,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链整体的经济效益。

............................

第2章理论基础

2.1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在宇宙飞船理论——《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earthasaspaceship)》中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它以“最优消耗、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为目标,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广义的循环经济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活动。循环经济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弃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技术方法有清洁生产、物质流分析、环境管理等,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发展经济,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也就是说广义的循环经济包括动脉经济系统和静脉经济系统,而狭义的循环经济就是静脉经济系统。根据广义循环经济和狭义循环经济的范畴,实现循环经济系统的目标和原则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在全产业(包括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过程中注

重低消耗、高效率,第二种是在静脉产业中开展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其中第二种途径是重点。循环经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基础,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提倡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开始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系统,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开始环境保护工作,多年来我国在节约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无害化处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

2.2静脉产业理论

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循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经济学逐渐演化出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者吉野敏在《资源型社会的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静脉产业的概念:以资源和能源开采为起点,到生产、流通、最终消费的整个过程称为动脉过程;以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为起点,到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分类、分解、资源化或最终处理的过程称为静脉过程。仿照生物体内血液循环的概念,动脉过程所涉及的产业被称为动脉产业,静脉过程所涉及的产业被称为静脉产业;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共同构成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类似的产业循环闭环系统。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其特征是以向社会提品和服务来获取一定收益,静脉产业除具有产业的一般属性外,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①静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外部性:若废旧物资再资源化,减少了环境压力,则产生正外部性;若处理不当或处理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则产生负外部性。②原料获取对静脉产业发展的影响重大,一方面,静脉产业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再生资源的存量,而静脉产业的原料主要是生产生活的废旧物资,因此资源存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静脉产业原料的供应具有分散性,考虑到成本因素,回收企业的形成在种类和地域方面是有选择性的。③静脉产业的发展受到动脉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与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水平有所不同。④静脉产业属于微利产业,并且静脉产业的衡量不能仅用单一的经济指标,还要统筹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静脉产业最早是由王朝君于1987年在其翻译的日本山田一的《自动化技术》一书提到的。2006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其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中提出静脉产业的明确定义:静脉产业(资源再利用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的两个过程。静脉产业包括的领域十分广泛,如废旧电池、废旧包装物、废旧电子产品、废旧汽车以及废旧金属、玻璃、橡胶、纸类、纺织品等。虽然我国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相较于其他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产业发展起步晚,但是已经引起了行业、社会和群众的高度关注。

........................

第3章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分析..........11

3.1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环节.................11

3.1.1回收...............11

3.1.2分拣..................13

第4章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21

4.1“5+4+2”模型构建及解释....................21

4.1.1模型构建...............21

4.1.2对模型的解释.................22

第5章结论和政策建议..............34

5.1结论...............34

5.2政策建议..........35

第4章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

上一章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环节、主体、组织运行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在产业链5个环节共生和4大主体协作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耦合理论,综合考虑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2种组织运行模式,本文首次提出了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5+4+2”模型。

4.1“5+4+2”模型构建及解释

4.1.1模型构建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的两种组织运行模式并非完全并列,而是存在着耦合关系。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近的系统互相作用,彼此影响和融合,进而形成新的更高一级结构;通过系统耦合结合而成的、新的、成分更为复杂、结构更为合理、更高级的功能体就是耦合系统。系统耦合最早起源于物理学,后逐渐运用到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成为研究综合、复杂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静脉产业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存在相同的研究目的。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社会主体需求,对2种或2种以上的产业链接进行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的产业系统的活动。静脉产业链的建设同样要实现消耗最优、废弃最少,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一个贯穿产业各环节、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庞大的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耦合体。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如图7:

.....................

第5章结论和政策建议

5.1结论

基于循环经济学原理,结合静脉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产业链理论,本文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相关内容做了研究。分析了构成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模型的三大要素:5个环节、4大主体、2种组织运行模式。为探索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可能的运行模式,推动产业整体发展,本文构建了废旧纺织品回静脉产业链“5+4+2”模型,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模型构建路径、形成机制和利益协调等问题,得到以下结论:

(1)静脉产业的发展受到再生资源的存量和动脉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企业布局集中在纺织服装生产、消费大省。

(2)根据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分布情况及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构建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的两种路径:南方地区经济活跃、企业众多,在南方提出以上海为中心的企业主导路径;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行政资源十分丰富,在北方提出政府主导路径。

(3)“5+4+2”模型能够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发掘静脉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和经济效益。在回收层面,回收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后,边际成本降低,下游企业从回收企业购入原料往往比自己开展回收工作的成本要低。在分拣层面,做好分类分拣工作,针对不同档次的废旧纺织品开展阶梯利用和深加工,避免高质量原料用于次等用途所造成的优质资源的损失,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和整体社会效益的根本途径。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篇2

【关键词】纺织行业;现状;趋势

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我国众多产业当中,纺织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纺织产业的多次结构调整和发展壮大,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被誉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十三亿多人口的穿衣问题,还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物美价廉的纺织品,对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治安以及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联合国今年预测全球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90亿,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多,纺织服装行业的前景较为乐观。同时,我国是纺织服装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我国在原料、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数量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增长到2011年的超过30%。可见,纺织服装产业在未来具有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2)国家为了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专门设立了“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围绕“纺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纺织新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予资金支持。为了振兴纺织工业,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后在2009年4月再次提高至16%。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1)全球一体化导致了国际贸易的盛行,尤其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融入了全球竞争体系,从而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伴随着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正面冲击,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纺织品作为这些地区一个重要的消费部分,自然受到影响。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还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往往因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而产生实质性技术壁垒。(3)天然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使纺织产品水涨船高,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和劳动力问题也日益显著。

我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1)市场辐射力弱。我国纺织行业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纺织业就快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内各地纺织服装产能迅速扩大,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大部分以粗放式经营,研发能力不强,造成了纺织业的竞争力削弱。(2)产品附加值低。纺织服装特别是睡衣、内衣、短裤等系列产品主要以“大路货”、低端产品为主;同时,由于纺织服装企业之间为争抢市场而形成无序竞争,造成在销售中出现竞相压价倾销,以及企业的多数产品由中间商采购后异地出口,在海外售价翻了几番,更多利润被中间商所赚取,造成纺织服装产品的产品利润率和附加值较低。(3)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以中小企业或作坊形式存在,没有创新服务中心,也没有面料研究中心。因而有些企业虽然技术装备优良,加工精细,质量好,但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自主设计能力较差,只能靠仿制市面流行的服装进行生产,或以贴牌、代加工为主,产业发展面临后继乏力的隐忧。

2.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任务与重点

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金融危机破坏后的恢复阶段,为了寻求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完成行业的战备升级。继续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化解外部风险,实现行业稳步回升向好,是纺织全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2.1加快科技进步步伐

继续落实《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加大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力度,扩大其在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生态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依靠科技贡献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2.2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作

大力抓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以印染、化纤等主要行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淘汰落后任务。在全行业大力推广高性能、高效率、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升级,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2.3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行业自主品牌建设,总结行业中优秀自主品牌在品牌营销、管理、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面向全行业加以推广;加强公共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鼓励创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多元文化共生的良好创意生态环境,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元素成长的良好公共环境。

2.4积极促进产业转移

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科学规划发展纺织产业,建立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区和新型纺织产业集群;引导东部地区纺织企业结合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加快升级式产业转移;多渠道、多手段搭建平台,增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纺织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

2.5完善公共服务

围绕“一个平台、五大支柱”建立和扩大集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化推广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纺织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扩大专业市场联盟的影响力,全面改善广大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实力。

2.6研究行业未来发展思路

在全面总结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制定纺织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为到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做好战略部署。

总之,由于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的双重压力,加之自身存在着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因此,对我国纺织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无论从纺织业对经济发展重要性而言,还是从提升纺织业综合竞争力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翼,熊晓云.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路线图[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39-45.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篇3

瑞士通用公证行亚太区消费品部(纺织品)技术总监博士

毕业于东华大学染整工程专业,上海市徐汇区拔尖人才,长期从事纺织及化学材料的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有机合成、化学纤维工艺和性能研究、纺织标准化研究、生态纺织品及其检测技术研究等,对纺织品染整后加工和新型纺织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有深度的研究,是我国知名的生态纺织品、化学纤维及检测技术专家。

曾在全国各省市举行了500多场纺织专题讲座,为上百家国际大买家及国内企业做过专门内训及技术咨询服务,并应邀赴日本、美国、英国、越南等地讲学,反响热烈。

现为美国aatCC指定全球培训师、SDC颜色管理培训课程培训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员、美国aatCC技术委员会成员、英国SDC技术委员会成员、全国第一届纺织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查机构认可评审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评审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3届标准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So14000主任审核员。

张玉莲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技术部部长

张玉莲,现任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技术负责人,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技术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4)委员,广东省质监系统科技专家,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标准化专家。

多年从事纺织品、服装的产品开发、质量检验和标准化工作,主持了国家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纺织品)》的编写与修订,参与了《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修订与审定,参与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4-氨基偶氮苯的检测方法研究”等项目研究,并有多篇科研论文获奖,是在国内纺织品服装产品检测同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检测技术及标准化专家。

王明葵

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王明葵,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局长、党支部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兼任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纺织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质量检验协会副秘书长,闽江学院客座教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97年11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从事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11年。

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先后制定《纺织品和服装标识标注》等省地方标准4份,《水洗整理服装》国家标准1份,编写数万字省级培训教材等,并能运用扎实的纺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实践经验,主动在技术上帮助企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组织全省纺织企业标准宣贯等技术培训,为企业攻关解难,挽回了经济损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赵刚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技术主任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篇4

目前,有几种方式来划分功能性纺织品,如舒适纺织品,包括抗静电、防水透湿、吸湿排汗、蓄热、凉爽功能性纺织品等;卫生功能纺织品,包括抗菌防臭、防虫防蛀、防螨功能性纺织品等;医疗保健功能纺织品,包括远红外、磁纺织品等;防护功能纺织品,包括阻燃、抗紫外线、抗电磁辐射辐射功能性纺织品等。

对纺织品功能性的获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后整理加工方式赋予的,二是通过在纤维的纺制过程中添加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添加剂来制备。前者加工方式相对简单,但耐洗耐久性差,后者耐久性强,但工艺复杂且不适用于天然纤维。

总体来说,功能性纺织品的某些特殊功能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化学品的使用。目前功能性纺织品的性能评价方法在国内外仅有一部分实现了标准化,而更多的则是在方法的原理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参照采用现有的并非专门针对功能性纺织品的评价或测试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应用。

虽然中国在功能性纺织品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方面并不尽如人意,但在功能性纺织品性能评价方法的标准化方面却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还在快速的推进之中。(我国现有功能性纺织品产品标准和你性能评价与测试方法标准,包括:吸湿快干、透湿、透气、生理舒适、防水、抗菌、防霉、防螨、防虫、防蚊、防油防污、远红外、抗静电、抗紫外线、抗辐射、负离子、阻燃)。

双方合作卓有成效

多年来,从行业层面和专业层面,大陆和台湾的交流和互访都非常畅通而且卓有成效。

首先,从行业层面来看。2016年3月29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纺织业合作研讨会”在台湾苗栗召开。两岸纺织业界人士围绕两岸纺织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海峡两岸纺织业合作研讨会历经12届20余年,至今仍是两岸纺织业界所共同期盼的重要活动,秉承“合作共进,互信互助”的理念,对推动砂斗闹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从专业层面来看。2016年10月在举行“海峡两岸纺织标准专业组第五次工作会议”,该专业组自成立以来共完成20项共通标准,此次会议就消臭、静电、光蓄热等功能性纺织品的检测与评价、防霾口罩过滤效率测试方法、纺织品燃烧性能测试方法等标准进行了详细比对和讨论,并针对纳米纺织品及检测技术、穿戴式智能纺织验证规范品、台湾机能性纺织产业现状及标志推广情况等专题进行了交流。最后达成了5项纺织标准作为海峡两岸共通标准,并确立28项标准作为2017年及今后一段时期规划安排的两岸共通标准研究项目。

此外,专业展会互动交流频繁。2016年4月18日到20日,“第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下称“海博会”)在石狮举行。这是大陆目前唯一以“海峡两岸”冠名的纺织服装专业展,作为一大亮点,每年都有台湾展团的带来的创新功能性面料产品。10月1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高勇率团访问台湾,参观了台湾地区唯一的专业纺织展台北纺织展(titaS),并参访了当地的企业。

大陆纺织的潜力与发展

目前,大陆纺织全行业就业人数约2000万人,规模以上企业就业975万人,随着科技进步带动的劳动生产率提升,纺织就业绝对数在下降,但占整个工业的比重约10%,仍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同时也是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2015年我国纤维加工量达到5300万吨,占世界的比重超过50%,比重较“十一五”末进一步提升。201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911.5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约3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713.5亿元,占工业比重为6.4%,而且根据估算纺织全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3%,符合一般公认的支柱产业比重。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9月28日,工信部印发《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对纺织工业的有了新定位: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相对台湾而言,大陆纺织产业链更完整、门类更齐全、产业规模就更没有可比性。大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启动多领域、多元化内需。中国13亿人口,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增长潜力。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功能性纺织品的从品类到数量上的需求也将更大;由于在功能性纺织品的市场应用方面大陆还有非常多的提升空间,因而动力将更加强劲;研究开发层面,大陆有一大批有研发能力的纺织类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有雄厚的科研能力积累;生产层面,大陆每年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500多亿米,就目前来讲,在功能性纺织品研究及生产的投入还还略显不足,但只要假以时日,相信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互助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大陆作为台湾纺织品重要的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两岸纺织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合作上有广阔的空间。大陆和台湾都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台湾在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发及销售方面应该说都略胜一筹,其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强,开发的力度和广度胜过大陆,在营销模式上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面对未来发展,今后双方应:深化产品研发合作,创新产品开发,整合产、学、研、用,及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资源,搭建更加丰富、多元、务实的交流平台,达成有效合作项目;加强市场开拓合作,创新渠道模式,大力推进功能性产品市场化发展,推动两岸纺织企业共同开展功能性纺织品市场研究、产品应用标准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挖掘大陆内需潜力。

深化行业服务合作,两岸相关行业协会组织进一步深化信息沟通,通过会展、咨询、宣传等方面的服务项目合作,满足两岸企业发展所需;联合开发多功能纤维与复合材料,实现多功能性是产品升级换代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拓宽应用领域,开发在家用纺织品及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功能性纺织品,在这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篇5

今年年初,为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纺织机械行业产品研发中心,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组织评审委员会对36家企业申报的42个产品研发中心资料进行评审,首批共授予27家企业为中国纺织机械行业产品研发中心。这是继“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之后,纺机行业又一次对产学研力量进行聚合发力。

联盟中心聚合力量求发展

2009年9月9日,“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批试点联盟,它的成立对整个纺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联盟”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一代纺织设备”专项的基础上,更广泛地吸收了相关产、学、研、用单位的参与,以传统纺织机械技术进步和可靠性提升、产业用纺织机械规模扩张的需求和节能减排设备推广为导向,以提升纺机行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组织模式,共同开展新一代纺织设备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突破新一代纺织设备发展障碍,实现产、学、研、用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机结合。

2012年,以联盟形式实际动作了四年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新一代纺织设备》重点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以联盟名义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一期项目》“纺织行业(苎麻、针织、涂布)装备数控化应用示范”课题正式启动;同时,由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担,已经启动了一年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碳纤维多层织造装备及技术研发》项目也正在按计划执行过程中。

而今年此次首批授予的产品研发中心,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高水平研究与开发机构,中心任务是为本企业技术进步服务。

纺机协会组织产品研发中心评定工作的负责人介绍,在企业里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增强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这是提高企业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手段,将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并对本行业产业技术水平提升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建成后,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关注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以及生产过程中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进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测试提供平台。促进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并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外同行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吸引高科技人才以各种方式为本企业服务,成为企业凝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基地。

对于成绩突出的研发中心,纺机协会将优先向国家相关部委推荐研发中心所在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技改项目和有关提升企业资质的项目;优先加入“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参与联盟中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优先享有参与行业发展规划的编写,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等权利,优先享有中国纺机协会提供的技术咨询、产品推介等服务。

研发中心的评审工作将在今后成为常态,每年都将进行审定,并进行跟踪管理。

联盟实体化促使产学合作丝丝入扣

“创新联盟”运行三年多来,在纺机行业内实现了相当的影响和作用。

以‘钢丝圈新型表面涂层’项目为例,该项目是由以重庆金猫纺织器材有限公司为首的五家企业与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研究,由重庆金猫并代表其他四家企业与清华大学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此后不久,五家企业与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成了旨在提高钢丝圈耐磨性能的“钢丝圈技术创新联盟”。

该联盟由“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批准成立,是其下的小型联盟。“钢丝圈技术创新联盟”依靠技术合同将其成员单位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临时的利益共同体,是技术合作取得成功的典型范例。

但是,创新联盟内部成员之间无利益纽带,是一种松散的关系。从三年来的联盟组织和运行情况看,运行效果没有达到完全理想。纺机协会表示,松散的关系使联盟的参加单位很难进行技术研发合作,没有技术合作内容的联盟便越来越难以获得政府资金项目的支持。

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曾经指出,联盟构建要“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聚集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加强联盟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可以使联盟的技术合作与推广更加有效,“以企业为主体”和“共同突破”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核心思想,于是,走实体化道路成为了联盟的必然选择。

今年3月,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联合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联合发起成立实体法人机构——无锡中纺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准备为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提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技术合作与推广平台。

联盟实体化,作为在企业、大学和研究院之间的技术合作与推广平台,业务将围绕平台开展,将企业的生产条件与大学和研究院所的试验条件、人才资源有机结合,促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在条件成熟以后,还将会建立符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要求的联盟科学院。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篇6

关键字:中国印度纺织品出口竞争力

作者简介:聂扬(1985-),女,湖南益阳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情况。

2005年1月1日国际纺织品贸易正式取消配额制,世界纺织业进入了“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纺织大国的中国和印度受到世界的关注。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贸易分析中指出,后配额时代最大的受惠者是中国和印度。据wto研究报告称,美国及其他富国的进口配额取消以后,在所有国家当中,中国和印度将最大幅度地扩大服装以及其他纺织产品的出口。报告指出,中国将以高达4000亿美元的全球纺织品和服装市场独占鳌头,最终垄断后配额时期的市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认为,印度是世界上第二的大服装和纺织产品生产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与中国在纺织、服装工业进行竞争的国家,印度也将大幅提升其在国际纺织市场中的份额。因此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中印两国纺织业各具竞争优势与不足,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互补需求。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认为,印度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服装和纺织产品生产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与中国在纺织、服装工业进行竞争的国家。

一、两国纺织业的产业整体状况比较

中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具有纺织、印染、成品生产的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整体配套能力强,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可以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我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产品区域化的明显特征,全国已形成数十个各具特色的纺织面料、服装、家用纺织品的生产、销售基地。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在接单、生产加工、供货等方面具备快速反应、优良服务的能力,符合后配额时代进口商采购纺织服装产品的要求。

印度的纺织工业是该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印度的支柱产业,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为20%,其产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纱线生产国、世界上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印度纺织企业的规模小,投入不足而且分散,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较落后,使得印度纺织业产能受到限制。

从产业方面看,我国的总体情况好于印度,其规模经济效应是印度无法比拟的。

二、两国纺织品的生产原料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原料资源都具有丰富且多样化的特点。

(一)天然纺织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2007年的棉花产量高达约763万吨。由于国内棉花价格飞涨,部分企业被迫从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进口原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中国是亚麻主要生产国,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苎麻纤维虽然仅占我国纤维总量的1%,但却占到世界苎麻纤维产量的99%。

印度是继中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棉国,目前印度棉花产量比中国低70%,但产量保持持续增长势头,而且印度的棉花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且棉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麻生产地、第二大生丝生产国及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原材料供应较为充足。

(二)人造纤维生产比较

中国拥有1300万吨纤维资源,纤维加工工业体系占世界1/4左右。美国纤维经济局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在亚太地区人造纤维生产厂有1030家,中国占总生产能力的2/3。

印度的人造纤维生产起步较晚,由于政府对人造纤维行业实行递减税政策,使得印度的人造纤维生产成本竞争力不强。统计数据表明,在印度生产加工丝和布匹的成本远高于中国。中国生产1千克加工丝的成本是1.40美元,印度则需2.06美元。然而,印度化纤的人均消费量大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5,个人消费纺织品和工业用纺织品的消费量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在服装成衣、丝绸、化学纤维纺织品以及毛纺织品等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印度的丝绸出口逐年增加,并与中国的差距在缩小;在棉纺织品出口上与印度相比优势不太显著,竞争比较激烈。根据美国贸易委员会一项研究表明,未来纺织品的出口趋势是织品、时装和制成品,而印度在这些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其服装出口占纺织品出口的50%以上。

三、两国生产纺织品的生产成本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都非常廉价,但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高过印度,中国内地的劳动力价格则低于印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对美国纺织服装主要供应国的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业平均工资为0.68美元/小时,印度为0.38美元/小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据有关研究显示,中国在纺织品总生产成本方面高于印度,主要是中国在生产中的损耗费用和原材料费用明显高于印度。因此,尽管中国在动力费用、资本费用和制造成本方面的支出与印度相比较低,劳动力费用和辅助原料费也与印度基本相当,但总的生产成本还是高于印度。对结构纱、环锭纱和自由端纱的生产成本比较显示,印度更具有劳动成本竞争优势,如中国环锭纱的生产成本为2.76美元/千克纱,而印度为2.45美元/千克纱。

四、两国纺织品的贸易竞争力在各指标上的比较

中国与印度相比较,中国纺织业对外依存度要高于印度。中国比印度实行改革开放早10年,因而中国的纺织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也高于印度。

(一)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方面

2004年中国纺织品(不含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出口的17.2%,同期,印度纺织品出口占全球纺织贸易的4%。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世界纺织品出口中所占份额比印度高了近一倍;2000年时中国所占份额是印度的两倍多;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在世界纺织品出口中所占份额大大提高,到2004年时中国所占市场份额已是印度的4倍。

目前中国服装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远大于印度。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04%,印度服装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6%。

中国主要出口大宗纺织品,但大宗产品出口仅占全球纺织品贸易的10%。未来出口的趋势是织品、时装和制成品,印度则在这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二)在出口市场方面

从出口市场看,印度在欧盟市场占有率高,美国市场相对较低。中国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都较高,印度只在欧盟市场占有优势。但配额制结束后,美国、欧盟等国陆续对我国采取特保措施,而市场准入对印度不再成为障碍。印度纺织业对美国和其他地区的出口潜力势必显示出来,一抑一扬,其结果是印度在后配额时代纺织品出口如鱼得水,出口势必大幅度提高。而我国则在面临国内厂商无序竞争、原材料上涨等诸多不利竞争因素的同时,又面临国外重重设限,除出口受影响外,更关键的是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从高技术智力因素看,印度的优势比较明显。印度的教育体系承继英国,其英语教育的优势较中国更明显。纺织业中,印度的高技术的人力素质高于中国,纺织业是印度的支柱产业,行业内吸收了国内最优秀的人才,所以印度在纺织品尖端技术上优于中国。在向高附加值链上游发展方面,印度制造商和出口商的潜力都很大。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方面即是中国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将来重点解决的一个难题。印度纺织服装出口120多个国家,主要的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以及加拿大等原配额市场;中国纺织服装主要的出口市场是日本、中国香港以及韩国等原非配额市场。

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在美欧等原配额市场的份额会有大幅增长。印度对美欧等市场出口商品中能够减少25%~35%的配额费用,因此印度能够承担价格下跌的压力,对原配额市场的出口也会增加。2005年,美国、欧盟先后对中国纺织品采取设限措施,增加了印度对这两大市场的出口机会。以欧盟对中国设限的10种纺织品为例,除了其中两种商品印度没有出口外,其余8种纺织品则是印度最大也是最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2005年11月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美国对中国的21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使印度获得了更多的订单。由此可见,中印两国纺织品在美国、欧盟两大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

(三)在出口竞争力指数方面

据我国学者王亚静、陈富桥、祁春节于2005年对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净出口竞争力指数(tSC)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品种类非常相似,主要集中在中低档的、高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如人造纺织品、遮盖物、男式服装与机织物、女式衣物、针织或钩编男式衣物、针织或钩编女式衣物、别处未注明的服装项目以及帽类等产品,两国在这些纺织品上存在明显的竞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中低档的、高劳动密集型种类的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如印度,如在女式衣物、针织或钩编男式衣物、针织或钩编女式衣物这三种类别的产品上,印度的tSC值一直保持为1.0,国际竞争力强劲;在衣着附件、棉纤维和织物、别处未注明的机织物等项中,印度也比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在纺织纱、人造机织物、薄纱、装饰带、刺绣品、装饰带等项目上,中国的tSC值大多为负,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而印度的tSC均为正值,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另据国外一家顾问公司的报告显示,在对每小时生产的男式衬衫数量进行比较后发现,印度的生产率是美国的35%;中国的生产率是美国的55%,表现好于印度。而印度纺织业的总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6%。印度纺织业还需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改革,否则将限制印度纺织品出口的年增长率不超过8%。

鉴于中印两国纺织业发展各有所长,两国应拓宽合作渠道,加大合作力度。中国在纺织业产业链构建、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印度在原材料供应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两国通过投资合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相互促进技术进步和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两国还可通过共建纺织工业园区以及企业购并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优势互补,这也是印度企业感兴趣的两种合作方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印两国纺织领域的合作潜力不可限量,随着合作的深入,将为两国带来广泛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文富德.印度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与教训[J]当代亚太,2004,(05).

[2]陈继东,晏世经.印度的国际竞争力[J]当代亚太,1998,(12).

[3]张理平,浅析配额取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物,2004,(03).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篇7

关键词:生态纺织品可持续发展

生态纺织品是指采用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在纺织品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等过程中使用低能耗、无污染技术、使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回收等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对人体健康无影响的一类纺织品。它有以下几层含义:

(1)原料资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

(2)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环境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3)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不会受到损害;

(4)废弃以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降解或不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一、发展生态纺织品的意义

(1)发展生态纺织品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

纺织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印染废水、浆料废水,而这就是纺织品对环境破坏的最直接体现。监控禁用偶氮染料的使用,已成为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最重要的品质控制项目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纺织品最基本的质量指标之一。含有这些染料的印染废水排入土壤将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所以,发展生态纺织品意义重大。

(2)发展生态纺织品有助于改变纺织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二次创业

发展绿色产业,一方面能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又能促进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纺织品市场加工水平,采用节能、高效、无污染的技术,生产出满足绿色需求的产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按照生态纺织品的要求,生产生态纺织品需要开发、应用很多先进的技术,高新技术将在生态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技术方面大有可为。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传统产业,在达到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和要求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纺织工业由传统向现代工业转型的二次创业增添了活力。

二、我国生态纺织品的不足和差距

(1)环保意识和观念淡薄

纺织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标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生态纺织品开发力度不够,一些符合环保要求的纺织材料,如大豆蛋白纤维、玉米纤维、牛奶纤维的生产还谈不上规模,有害染料的应用就更为普遍。

(2)环保法规和标准仍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生态纺织品的研究和标准,主要是从保护消费者安全健康的角度出发,针对最终产品提出了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而对纺织生产与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关系研究较少,缺乏安全生态观念,没有明确的各个环节的控制目标和有效监督措施。我国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多,水平低,我国技术标准的国际标准采用率低。如涉及纺织品要求的甲醛含量,不同的行业、部门各自制定不同的要求,有的仅要求小于30opm,缺少严格与国际接轨的强制性统一标准。

(3)发展生态纺织品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服装业由于设备落后、技术薄弱,尚未改变以量取胜,以低价争市场的发展状况,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环保产品少。我国符合环保要求的纺织纤维原料及纺织品服装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如绿色纤维、无毒染色、无污染染整工艺、无水染色、喷射印花等染整新技术正在迅速发展,走向成熟。而我国纺织品从产品开发、原料采用到染整加工及废弃物的处理都没有充分考虑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印染行业,由于设备陈旧,工艺和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了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严重。环保生态型纺织品的开发,是我国纺织业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三、对我国生态纺织品发展的建议

发展生态纺织品对我国来讲,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分清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

从全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统一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直观、系统地了解标准的构成、层次、分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为系统地制定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提供科学论据,可以促进纺织各产业链间的协调工作,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保证标准的组成更为合理。

(2)建立和完善绿色信息系统,加强对国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研究

绿色信息包括绿色法规、绿色消费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绿色竞争信息等。通过对其进行真实性和可行性研究,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掌握有关国际市场技术标准与法规、环保标准与法规、技术改进与创新等方面的动态信息资料,以便为企业确定绿色经营目标,设计绿色经营方案,为实施绿色经营策略提供可靠依据,以便企业加强对国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生态纺织品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不断调整产品结构

近年来,“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大范围地进入国际纺织品贸易领域,生态纺织品及其消费主导着国际纺织品贸易的新潮流,发达国家有关法令规定销售和进口纺织品需通过有害物质检测,必将给纺织品输出国的纺织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企业要加强管理,大力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主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抓紧做好结构调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工业,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开发清洁生产、安全无害的绿色技术。这些技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只有通过技术创新这一途径才能加以解决。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篇8

1品牌风格化设计是中国家纺企业的发展出路

近几届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上,许多厂商展示的主题,就是培育品牌的文化,针对各自市场,进行个性化和风格化的设计。

1.1细分消费市场的专业化产品设计

随着我国多年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室内纺织品的消费也从无到有、从少到精,消费者也越来越注重室内纺织品风格与整体装饰风格的和谐一致。这使得家纺市场发展趋于多元化和差异化。

为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家纺企业需要深入研究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开发相应档次的产品。大型家纺企业,或许有足够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推出高、中、低档品种齐全的家纺系列产品。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家纺企业来说,准确定位其服务的消费市场,以专业化精神将产品做精做深,才能在细分市场脱颖而出。

1.2品牌文化是产品设计的灵感源泉

品牌可加重产品获得市场高额附加值的砝码;文化赋予品牌持久鲜活的生命力。目前,中国家纺品牌数量众多,而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却寥寥无几。品牌根植于深层的文化。文化是品牌这棵大树的根系,设计是叶、花与果实。有了文化的滋养,品牌这棵大树才会健康地生长,结出成熟的产品果实。

深厚的品牌文化、传统又会源源不断地启发产品设计师的艺术创造力,成为品牌产品设计灵感的源泉。江诗丹顿全球总裁JuanCarlostorres曾强调,其品牌的成功不全是数字的问题,而是历史的问题。正如久远的历史,沉淀品牌的文化,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企业长期精心地经营,而后自然形成品牌的个性、精神等,即品牌的文化。

1.3精准的市场定位与品牌文化建设

对内,我国家纺企业面临消费增速减缓,大众消费品位提升的内需市场;对外,不仅要应对发达国家运作成熟的家纺品牌进驻中国市场的威胁,而且要警惕西亚、东南亚、南亚等低生产要素地区对市场的冲击。

中国家纺业的相对优势是,纺织品生产技术及质量控制已经非常成熟,生产产品的品类齐全。同时,我国的家纺品牌似乎缺少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家纺产品代表、反应一定的室内文化,它的品牌形象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正如今年6月7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分析,发展中经济体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障碍不是金融危机,而是产能极限,这些经济体的扩张速度正置未来增长于危险境地。对于我国数量众多的家纺企业来说,同样,当务之急不是扩大产能,而是对自身企业的恰当定位。同质化是产品设计的陷阱,这样的设计会被市场无情地淹没,所以明确的市场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来源于对自身特长和能力的客观分析与评价;来源于对不同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的深入研究;来源于对品牌文化的深刻理解。品牌文化建设与精准的消费市场定位迫在眉睫。

2家纺设计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是品牌文

化建设的基石

2.1家纺设计应该与室内整体环境设计全面融合

脱离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家纺设计,是中国家纺设计现状的真实写照。国际上,家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通常做法是,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从研究生活方式开始,先进行新产品的概念设计,再由团队中的色彩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及工程师共同研究,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如意大利“康斯坦丁设计集团”从研究消费者生活方式开始,进而研究室内软装饰流行趋势,以指导家用纺织品艺术设计。

家用纺织品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家纺软装饰设计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家用纺织品设计,只有融入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品牌影响力。

2.2家纺品牌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的互动

“大家纺”理念,实际上已经认为家纺产品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室内家居文化。在建筑设计与室内环艺设计领域所建构的设计文化体系,远比家纺行业要全面和深入得多,很值得家纺设计界学习、领悟和借鉴。

成功的室内设计离不开室内软装饰设计,其中,家纺则是既可移动又可更换的重要实用与装饰用品,对于室内环艺设计必不可少。

深入研究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并加强与其的互动,是企业进行家纺品牌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家纺品牌文化建构的方向。

因此,从整体室内环艺设计入手,深刻认识和理解室内环艺设计的精髓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把家纺艺术设计融入室内环艺设计体系,并深入研究家纺设计与室内环艺设计的交互关系,是企业建构家纺品牌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石。这个基础建设不牢固,则无法在此之上建构内涵丰富深刻的品牌设计,没有品牌文化的支撑也就谈不上家纺产品的“原创”设计。

3中国家纺品牌设计应立足于中国文化

品牌文化建构还需要有文化的根,对于中国家纺企业来说,既要深入研究西方设计文化的精髓,更要在中国设计文化中汲取灵感和营养,以逐步在国际家纺设计潮流中放大我们的声音。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才是中国家纺艺术设计与品牌文化建设的根。

3.1传统染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家纺品牌文化

在近几届中国家纺博览会上,主办方展示了云锦、侗锦、苏绣、土布、蜡染、鲁绣等技艺和作品,其目的在于倡导家纺设计从祖国的传统染织文化中汲取设计营养,从而创造出有中国风格的家纺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国家纺行业多年来倡导的家纺产品原创问题,找到创新源头。中国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家纺设计取之不尽的创新源头。

3.2中国传统纺织文化遗产与家纺品牌文化

通过对中国传统染织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掘,从织物设计到染织纹样设计,家纺设计师都能从中得到建构品牌文化的启示和设计灵感。

3.2.1传统织物织造技艺

中国传统织物组织丰富多样,有些堪称举世罕有,破译并把这些独特的手工织造技艺应用现代织造技术,快速高效地织造出高水平低成本的实用纺织品,这一领域还远未得到深入的研究。

3.2.2传统染织纹样设计

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能出现一些反映当时鲜明文化特征的染织纹样,如,唐代出现波斯纹样特征的“连珠纹”及气势雄健的“唐草纹”;宋代出现“折枝纹样”等等,企业在构建品牌文化和设计产品时,这些都值得参考的珍贵资料。传统纹样与现代流行文化如何结合,是中国家纺设计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3.2.3各民族传统染织文化

中国是具有强大文化包容性的多民族国家,多样性民族资源异常丰富,仅苗族就有所谓“红苗”、“黑苗”等数十个分支,其文化及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染织文化各有特色,这些都是建构品牌文化和产品设计的文化宝库。

3.3其他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与家纺品牌设计文化

除纺织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染织文化遗产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可以启发纺织品设计创新的传统设计文化,比如中国陶瓷装饰设计、金银铜器装饰设计,甚或明代家具设计……

向中外家纺设计界推介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应该成为倡导家纺品牌文化建构和产品设计的常态,其主要作用在于:(1)对传统染织工艺本身进行改良,设计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产品;(2)传统染织技术、装饰手段等启发现代纺织设计新技术和装饰手段的创造;(3)向世界推广中国纺织设计文化,从而提升中国家纺的软实力形象。

企业建立品牌形象时应该进行富有民族特色的个性化家纺设计研究,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个性化家纺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王雪燕.中国服装企业,如何拥有“话语权”?[n].中国服饰报,2008-11-07.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篇9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建于1998年,主营业务为高档羊绒面料、染整机械装备及数控机床制造。公司成立之初是专业生产粗纺、半精纺面料的企业,多年来始终把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国际品牌放在首位,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之后,公司又将版图扩张至印染机械行业,并且再一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康平纳从面料到纺机,一次又一次缔造传奇,受到整个纺织行业的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评价其为“康平纳模式”,究竟康平纳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康平纳模式”又该怎样解读?本刊记者专访了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队范,深度剖析了康平纳成功转型至印染机械行业背后的关键点。

中心点:装备与工艺的有机结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五年前就在行业内提出:“中国印染装备的制造水平并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差,但却老是跟不上需求,其最大的根源就在于装备和工艺的结合出了问题。”行业内做设备的人不完全了解纺织工艺,负责纺织工艺的人又不懂设备,这样的现象使得中国的印染装备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此,康平纳陈董感慨良多,他坦言:“在长期从事毛纺面料生产的过程中,我们整个团队都体会到要想提升毛纺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必须更新装备,尤其是纺织染整装备。2003年公司从德国、意大利、英国引进了世界先进染整设备,性能优良、自动化程度高,搭建了国内毛粗纺行业最高水平的装备平台。在更新公司纺织染整装备的过程中,通过出国考察和比较,我们看到了中国纺机与国外的差距,更加深刻了解到设备工艺的先进与否对于下游产品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引进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降低企业技术改造成本投入是满足企业产品升级的最大需求。”

作为一个面料企业,康平纳在长期从事高档面料的研制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染整生产经验,对制约产品质量的行业共性问题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在纺机研制的过程中能够抓住关键技术点,从市场的角度分析生产什么样的面料需要什么样的机器,深知纺织新品种的加工特点和印染新工艺对机械、电气、自控的要求。陈董介绍:“我们凭借自己对工艺的独到见解,确保开发研制生产的设备首先要保证满足所加工印染产品的工艺质量要求,再者更加注重的是性价比、可靠性、稳定性,同时要求设备尽可能多适应一些工艺的变化,做到一机多用,另外还要做到操作方便、直观,可维护性好。”

最重要的一点是,康平纳开发出的新设备,一定会先在自己企业的生产线试运行,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设备的性能,使其达到最佳效果,真正确保产品工艺与设备工艺的有机结合。

助推点:利用优势资源坚持产学研结合

纺织新材料、染整新工艺、染整装备是一个涉及纺织、印染、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现代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系统工程,凭一己之力显然不太现实。陈董清楚的认识到康平纳在技术力量、知识领域以及研发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局限性,决定借助“外力”走产学研合作道路,集团先后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大学、东华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技术层次高、实验设备先进、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吸引先进科技力量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切实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2002年起,康平纳就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承担了两项国家863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10月通过了863专家组的验收,研制的高精度大范围自动配料称送系统与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为了实现863项目的产业化,2006年康平纳又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共建现代纺织染整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此陈董坦言:“公司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合作为公司的染整设备研制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后续服务打造了平台。”

产学研的合作是很多依靠技术创新企业所选择的道路,但是在发展中往往存在种种矛盾,科研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但是有些企业往往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最终的合作搁浅。康平纳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了已经七个年头,陈董说道:“在前期研究阶段确实是看不到经济效益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我们互助互信,相信双方的实力,愿意为此投资,我们相信这样的合作、这样的投资是双赢的。事实也证明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确实把他们的研究优势和我们企业的工艺有机结合,通过双方的精诚合作、协同创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陈董还谈到:“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纺织行业的科研机构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科研机构相对较为薄弱,因此,纺织行业急需加强各级科研机构建设,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康平纳集团近年来也非常重视各类研发机构的建设工作,目前已拥有“山东纺织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山东省首批院士工作站”和“山东省现代数字化染整装备工业设计中心”四个省级研发机构,还有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成立的“纺织染整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与青岛大学联合成立的“染整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突破点: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在谈到近几年康平纳遇到的最大困难时,陈董说出两个字“人才”,以人为本,人才是一个企业不断持续进步的有力保障。陈董说:“这些年公司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储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梯队建设、后备人才储备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产业技术更新及终端多领域应用不断创新的需要。”

康平纳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积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引聘培养、借助外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陈董介绍了近年来康平纳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首先是通过大专院校,引聘培养专业人才;二是高薪引聘高科技人才,公司先后从意大利、日本、北京、上海等国家和地区引进数位纺织专家和机械专家。三是依托产学研合作,培养引进人才,双方在进行技术合作的同时,建立了稳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目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以单忠德博士为首的3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常年在康平纳,与一线技术骨干进行研究开发;青岛大学的徐维敬教授常住康平纳,与公司的研发人员一起进行新材料的开发研究与设备工艺的有机结合工作。他们的加入带动了企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康平纳的技术力量更加增强,工艺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提高。除此之外,公司还会派出优秀人员前往合作院校进行培训学习。2012年5月10日山东大学在康平纳设立了“山东大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科学技术研发、科研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不但为企业解决未来人才短缺问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高校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起到了有利保障。

近几年来康平纳不惜余力的吸引高科技人才,始终坚持实施人才战略,用优势产业聚集人才,用高科技项目吸收人才,用事业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留住人才,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浓厚氛围,积极构建人才成长创业的载体平台,引导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建功立业,实现企业、个人的双赢目标。

延续精彩创造辉煌

康平纳围绕自身对纺织工艺的全面理解,结合产学研合作方式,大力引进人才。通过近十年的创新建设,集团在现代纺织数控化染整装备制造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自行设计制造出国内首台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成套技术与装备(全自动筒子纱染色生产线)、智能化微波干燥机、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双面湿刷定型机、染料自动计量系统等多台套设备。其中智能化微波干燥机是国际上首次将微波烘干技术应用于纺织上,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设备是国际首条全自动染色生产线,成为染整行业未来装备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有力竞争产品,经鉴定智能化微波烘干技术及设备和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技术与装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余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有力地促进了纺织染整行业技术进步。符合国家纺织产业振兴规划要求,有两个项目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重点项目,成为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为促进纺织染整行业产业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对于康平纳今天取得的成就,陈董,一个实实在在的山东汉子感恩的说道:“康平纳做到现在,离不开国家各部委领导和协会领导的大力支持。记得我们当初刚有想法打算转型做纺机时,就先向行业有关领导做了汇报。行业领导帮助我们分析了行业形势和今后发展前景,对康平纳转型做纺机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公司加快步伐,抓紧落实好各项工作,进一步做好做强机械装备。”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篇10

【关键词】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结构调整

一、宁夏纺织产业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纺织服装行业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2013年我国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了稳定增长。2015年,纺织贸易市场无疑处于历史低位,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国内纺织企业将进一步加快洗牌,我国纺织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的重要时期,转型升级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必然选择,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打造自主品牌是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产品创新、产业升级是纺织业刻不容缓的发展方向。

2011年9月2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宁夏银川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纺织)示范区实施方案》,这是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范围内批准建立的第一个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是示范区的核心产业园区,被宁夏自治区政府确定为“二号工程”。园区将打造从纺织新材料到色纺、色织、服装、家纺、装饰、物流等产业一体化、产业链完整的生态纺织体系。到2015年,生态纺织产业集群初步建成,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规模累计达到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纺织产业链,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承接产业转移体制不断健全,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高,成为西部重要的生态纺织产业基地。

2013年,宁夏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56家,生产羊绒纱线3971.5吨,同比增长225.35%,完成工业总产值108.78亿元,同比增长39.69%。宁夏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完成出货值10.78亿元,同比增长69.38%。随着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灵武园区、贺兰园区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及五大中心的全面推进;宁夏纺织产业已进入规模迅速扩张、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核心竞争力逐步攀升的发展阶段。2015年10月15日,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中国纺织行业“国际布局示范企业”荣誉称号。“国际布局示范企业”荣誉称号是为了表扬和鼓励近年来在“一路一带”战略的引领下“走出去”,综合竞争力较强,在国际布局和全球资源配置中拓展国际视野、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企业。综合来看,宁夏的纺织企业状况如下:

表1宁夏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1}

(一)产业结构方面

在羊绒产业发展的同时,宁夏在棉纺、毛纺、麻纺等天然纤维纺纱领域有所突破,绵羊毛分梳产能超过1200吨,45万锭恒丰精密纺纱、25万锭如意纺精梳纱线、3万锭亚麻纺纱项目已经开工建设,1家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已经投产运行。宁夏全区纺织产业呈现出以羊绒为主导,其它天然纤维产业为补充,服装和产业用行业逐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布局方面

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确、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宁夏生态纺织示范园贺兰园区定位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以发展精梳纱线、高档面料、服装制造、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宁夏生态纺织示范园灵武园区依托国内原绒分梳和深加工基地优势,以发展羊绒精深加工、羊毛纱线、亚麻面料、高档服饰为重点;吴忠市利通毛纺园以发展高端纱线、家纺、服装面料为重点;同心县建成进口羊绒分梳加工产业集群;中宁县重点发展羊绒流通与分梳、羊毛地毯等领域。

(三)企业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羊绒领域,龙头骨干企业自主研发、改造的羊绒分梳设备和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口先进的纺纱、电脑横机以及配染色关键设备在国内具有装备领先优势;中小羊绒分梳企业的设备陈旧老化、耗能高,产品产量低、质量差、绒毛损伤严重。服装领域,仅有汇川一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品质量较好,民族服饰设计能力突出,具有一定品牌影响,销售渠道比较畅通;中小服装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高,抗风险能力不足。

(四)技术支撑方面

自治区纺织服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已经建设了部级羊绒制品检测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8个研发中心以及宁夏羊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山羊绒加工关键设备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利用散绒染色设备实现羊绒及羊绒混纺成衣染色技术开发及应用”、“专业化精纺绒条生产线装备的改造及示范应用”等项目得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

二、宁夏纺织产业优势分析

(一)产品优势

宁夏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不仅是传统羊绒纺织产业的基础优势、绒源优势,人力成本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有明显优势,电价水价生产要素丰富,相对轻工业发达的石油重工业,其生产下脚料是纺织产业重要的加工原料之一,改善重工业的废料去向问题和纺织产业的生产原料问题,使得产业之间联系更为密切。

(二)空间区位优势

借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宁夏在新欧亚大陆桥中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中枢位置,国际陆路油气战略通道的重要节点,又作为国内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为企业合作发展构建平台。随着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深入实施,中阿经贸博览会的屡次成功开办,宁夏已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经贸合作往来、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便捷通道。

三、宁夏发展纺织工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资金缺口较大

一方面企业进入收绒季节,原绒收购量大,所需流动资金多,中小型纺织企业资金缺口均在200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中银、如意、恒丰等骨干企业边上项目边生产,面临的资金压力非常大,三家企业合计流动资金缺口达10亿元。

(二)人才缺口较大

随着生态纺织园主体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企业所需的熟练操作人员逐步增加,目前人员缺口在3000人左右,所需的高层次研发、设计人才也较为短缺,制约着行业发展。行业面临中高端工业技工不足,低端制造招工难的双重困难。

(三)企业品牌建设滞后

大部分企业品牌意识不强,贴牌生产较多,产品款式设计不够新颖、种类不够丰富,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不高。

(四)宁夏纺织产业生产种类单一

宁夏纺织产业供应链的中下游服装业“杂、乱、散”,而上游纺织厂生产种类单一甚至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服装样式。

四、宁夏纺织产业竞争优势构建

(一)国际合作

一是要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拓展在高新材料、高端技术、人才、产品品牌、市场等多方面的合作,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品换代升级,利用国际化设计、品牌经验和营销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互利双赢;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要鼓励企业到国外资源及劳动力丰富地区建设生产基地,降低综合成本,巩固和提高国际竞争优势。

(二)电商化

渠道的变革跨境电商使得外贸升级。建立宁夏地区的纺织电商网站,做好自身在地区、国内的渠道市场后,完善行业电商信息平台,根据现已有的综合类B2B平台,一目了然供求信息,完善线上线下的供需问题。借助电商平台可将展会信息、行业黄页等信息自由流通,减少信息成本。

(三)提高核心产品竞争力

中国纺织多为低级的加工出口制造,也多半为低附加值成品产品,盈利空间依赖数量,外国进口商深加工成品高价卖给国内市场,赚取资源和利润。提升自主品牌意识需加强,在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下,唯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产品创新才能使得纺织产业整体屹立不倒。支持自创品牌和民族品牌,重视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保证产品的竞争优势,更多体现人性化、定制化,遵从环保、节能理念,提升终端产品价值。

(四)互联网助力

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互联网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崭新的创造力与推进力的同时,结合服装行业并不容易,从虚拟试衣的线上体验、分享新的潮流趋势、个性化定制产品等方面入手,让互联网渗透服装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个人订制带有自身logo的独特制衣,自己选材选色最后下单制衣,这都归功于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新企业革新,互联网创新也为纺织业的发展带来大好前景。

(五)外部环境支持

纺织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前期投入大,企业投融资活动成为完成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有效的规避融资风险,健康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有利于企业正常的运营。以银行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同时,鼓励支持民间机构的资金需求。监管部门必须对不达标生产企业进行整改,在市场经济促进下,鼓励纺织企业之间的并购,企业商会联盟对供货价格有一定的话语权。

注释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纺织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年―2020年)的通知(宁政办发〔2014〕241号文件)。

参考文献

[1]王瑛,吴学忠.宁夏羊绒产业内竞争优势构建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06).

[2]陈劲,蒋子军,陈钰芬.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1(05).

[3]陈冬红,杨巧红,赫凤起.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以宁夏石嘴山市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11.(06).

[4]刘静.宁夏生态纺织示范园区―探索内陆开放新路径[J].新商务周刊,2015.5.

[5]李建民,李宏论.宁夏纺织工业结构调整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纺织,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