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十篇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十篇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4:01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篇1

[关键词]创新性高端人才;概念创造力;创造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05-06

用创造性测量得分的方式来界定和筛选高创造力人员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创造力测验上显示的高得分与实际的创造力之间,可能存在许多中间因素,二者可能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也可能存在本质的区别。就目前创造力研究领域积累的资料而言,还缺乏充分证据来证明创造力测量上高得分是未来实际创造才能的有效预测源。为此,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中,启动了一种反向的研究路线,不是通过创造性测量预测未来创造力,而是选择具有被社会公认的创造性成就的高端创新人才,通过回顾性地研究他们代表性的实际创造成就及思维、个性与个人成长历程,揭示具有实际高端创造成就和才能人群的特点,从而找到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有效实施创造力培养的可靠切入点。

一、高端创造群体的选择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高端创造对象

高端创造群体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4位具有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部分是38位具有突出创造性成就的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杰出人士。

1.创造性院士科学家

建国以来,我国科学界在各个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与一些科学家的创造性贡献是分不开的。本研究在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命5个学科,先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的青年科学家,每个学科各100人,共500人作为候选人,再匿名列出其代表性成果,通过专业评定其成果的新颖性和适用性(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释事物的能力、预言发展的能力),选出107位候选者,并最终确定可以参与研究的34位被试。34位被访科学家的具体情况见图1。

2.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创造性被试选择

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才有学术性与社会性之分,前者主要指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研究,并在其领域取得了独创性成果的人员;后者主要指社会认可程度较高、有为人所瞩目的原创性作品和成就的人员,比如从事艺术创造的画家、书法家、导演、舞蹈家、音乐家等。对学术性创造性人才,主要以他们研究成果的原创性、独创性来判断他们创造性所达到的水平;而对于社会性创造性人才,则是以其作品的创新性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社会认可程度和领域知名度为标准。经过同样的专业人士对有关候选人代表性作品的创造性和领域创造水平及影响力的评定程序,最终有38位人文社会和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才进入本研究,与科学创造性人才数量基本对应。38位被访人文社会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二)深度访谈及资料分析

对于科学创造者的访谈主体部分有两个内容,一是让被访者讲述自己最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过程,反思哪些特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让被访者谈对他们的成长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具有影响的重要生活事件,说明这些事件对创造活动的意义。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才被试进行的访谈,主导结构与对科学创造者进行的深度访谈法相近,但在过程中也使用了针对该群体特征的不同程序,同时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艺术创造的个体特性,对个体的创造过程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访谈1~2小时。为保证访谈的质量和访谈过程本身的一致性,访谈工作全部由负责科学创造者分课题研究的张景焕博士和负责社会科学创造者分课题的王静博士完成。

访谈前最主要的准备工作是访谈提纲的设计。根据本研究的具体目标,结合文献资料和已有的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在和小组成员多次商讨之后,拟定了一个半开放式的访谈提纲,并通过4次预访谈进一步修正之后,最终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

访谈的录音资料全部逐字转录成了文本,并对文本资料进行逐行的微观分析,以产生初步的类别。微观分析实质是开放编码的过程,以发现并界定资料中所隐含的概念及其属性。具体做法是,在访谈资料中划出被辨别为某一特定心理特征的句子或(一系列)陈述,将它们编为一个独立的码号。阅读中每遇到一个新的特征就进行一次登录,重复出现的特征也进行登录,并在编码器上记录下这些特征的内容及出现频次。

归纳微观分析结果,可进行主轴编码。主轴编码(axialcoding)是关联类别与次类别的过程。因为编码围绕某一类别进行,并在概念层面上连接各个类别,因此称为“主轴”。具体做法是,列出上述分析得到的所有码号及每一码号的内容,从理论上分析每一个心理特征的含义,从访谈资料中发现每个心理特征实际的、具体的内容,从而发现各个心理特征的关联及重复的成分,将在内容上有较多重复、理论含义相同的码号合并到出现频次较多的码号上来。根据微观分析和主轴编码,建立初步的编码索引体系,并通过进一步完善编码工具,形成对编码主题的描述,在有了初步的编码类别与编码主题样例之后,再建立完善编码索引与编码词典,并据此进行编码,最后找到科学及人文创造者的思维与关联心理特征。

二、科学创造者的心理特征

科学创造者的心理特征分析是根据前述详细的编码过程获得的编码结果进行的。对有关结果进行了编码信度和评分稳定性检验,证明结果可靠。按照某一特征的出现频次不少于总人数的25%,即不少于9次(34×25%=8.5≈9),共有26项心理特征符合这一标准(见表1)。

对获得的评分结果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x2=495.626,df=496,p<0.0001)。在比较了各种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方差最大旋转。载荷量的碎石图表明,可以抽取5个主成分。5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51.647%。根据每个主成分所包含的心理特征,这5个主成分可以命名为内部驱动的动机、问题导向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性格、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以及强基础智力,解释贡献率分别为17.32%、12.15%、8.32%、7.62%和6.24%。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科学创造者综合性动机包括内在兴趣(内部动机)、理想抱负和积极情绪体验三种成分。艾曼贝尔(t.m.amabile)认为,内部

动机的作用是创造的最重要的机制。艾森伯格(R.eisenberger)认为,奖赏作为一种外部动机,其起作用的方式是:对新异表现的奖赏提高内部动机以及创造力,对常规表现的奖赏降低内部动机以及创造力。艾曼贝尔认为,外部奖赏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控制和信息。奖赏提供的信息是鼓励求新的信息,它使个体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奖赏所激发出的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及创造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在激发因素使个体感觉受到控制,这种类型的外部影响与内部动机是不相容的,因而不利于创造。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88.24%的科学创造者认为内在兴趣对他们的创造性工作非常重要,但仅有内在动机对于长期的创造性工作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具有远景驱动效应的外部动机共同发挥作用,以明确的社会经济的形式奖赏、鼓励创造力能够强化创造动机,不能一概否认外部动机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取得高创造成就的研究者大多具有多学科背景,广博而又交叉的跨学科的知识组合以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使得科学家不断用新的方式去理解、体会正在研究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路与观点,有时则是其他学科方法的直接移植或借用取得了另辟蹊径、曲径通幽的意外收获。多学科的学术基础可以培养不同的思维模式,能够融不同思维模式于一体并互相启发,当面对具体课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创造。

在性格特征方面,本研究发现,就科学创造而言,自主牵引的性格特征包括勤奋努力、坚持有毅力、独立自主、冒险、自信以及乐于交流与合作。这一特征与兰克(J.Rank)和弗里斯(mFrese)等人提出的个体主动性的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研究认为,个体主动性包括自我发动(self-starting)、积极行为(proactive)和坚持(persistentbe-havoir)三部分,其具体特征包括,对自己工作质,量的要求超过工作的一般标准,在工作中花更多的精力,积极战胜困难和障碍等。有研究表明,积极行动的人格预示着未来的创造。

在思维风格方面,本研究发现科学创造者的思维富于开放性,思维独特新颖、灵活变通,并且善于洞察和进行系统研究。与斯腾伯格(R.J.Stem-berg)的观点不同,本研究认为洞察力属于思维风格,斯腾伯格等人将洞察力视为智力特征的重要部分。对洞察力的科学心理学解释见于斯腾伯格等人的论述,他们认为洞察力是选择性比较、选择性组合、选择性编码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洞察力不是一般的心理历程,而是选择性的智力过程。既然是选择性的过程,个人特色以及知识积累就会起到重要作用,就可以看作是体现个人风格的心理过程,在这里被称为思维风格。

研究发现,科学创造者都具有较高水平的一般智力:理解正确、思路清晰、学习新知识快。此外,他们都具有较强的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

三、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思维特征

根据对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深度访谈的文本资料进行的分析,主轴编码上形成的概念词有21个。有关概念词在被试文本资料出现,该被试就在此概念词上得分“1”,重复出现都计为“1”。表2(见第8页)所示是38位被试在21个概念词上的频次结果。

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中,有28位自愿在访谈之后参加与领域新手的对比研究。领域新手来自于某大学大一到硕士三年级的学生,为了和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相对应,研究者只选择了社科和艺术两学科的学生。

创造者和新手被试的具体情况见表3(见第8页)。

本研究选取的比较指标来自于词汇联想测验的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等四个方面。相关特征的操作性定义如下:思维敏捷性,指被试在特定时间内联想到的词汇的个数;思维灵活性,指被试所有联想到的词汇依照思维灵活性编码方法获得的类别;思维深刻性,本研究中思维的深刻性体现为被试自由联想到的词汇体现的深度;思维独创性,强调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特的和新颖的智力品质。灵活性、深刻性和独特性都由同行的稳定性评定获得。

对比研究发现,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者与同行新手相比较,在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特性两方面差异显著。创造者要明显优于同行大学生新手。

创造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思维的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批判性、对比性、类比迁移能力等为被试尤其强调的特点,对于创造性成果的最终实现,都具有使得整体创作思维过程得以完成的重要作用。

思维的综合性是所有思维特点中被提及率最高的,28位参加这一部分研究的创造者中,高达24位被试(约为86%)提及思维综合性这个思维特征。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都和创造力相关,往往精通两种专业的人较为富有创造力。本研究中也发现,思维的综合性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的重要条件。被试强调,“理科思维”“多学科角度看问题”,是能够很好帮助自己思考的方法。在这里,思维的综合性除了指学科间的综合外,还包含其他多重综合形式,包括与前人研究的综合、个人积累等。正如被试所强调的“学术积累延伸”“继承基础上的推进”“看读中的发现”“你越做你越有经验,这也是你的积累”。

超过82%(23人)的创造者被试提及创造过程中思维连续性也是创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特点。在这里,创造性思考是一个不间断且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协同活动的过程。在一个问题没有达到一种心理预期之前,思维总是处于激活或者待激活状态,随时可能被激发。创造者认为,没有绝对创造性的作品,任何一个作品都是前面作品的延续。

分领域对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的思维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人文社会领域的创造者更强调思维的综合性、批判性、对比性、目标性、求新求变、激发性、精确性、多向思维、敏锐性、聚合思维等特点,这是由其创造工作需要的系统思维特性决定的;而艺术领域的创造者更强调思维的系统性、类比迁移、连续性、想象、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形象具体思维等特性,使得有关的思维过程需要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系统创造过程不同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人文社会科学创造者显示出显著的思维批判性优势,而艺术创造者则显示出思维类比迁移能力的显著优势。因此,人文社会领域创造性成就的取得更加需要思维中的批判性品质,而艺术创造则更需要有优势的思维类比迁移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在思维独特性上也显著优于新手群体,这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我们在创造者被试群体选择时对创造者所作的界定,因为创造者群体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生产出独特、新颖创造性产品的能力并实际完成了产品的创造过程。

分析访谈资料可以发现,高成就的创造者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使得思维的速度减慢(创造者

的平均年龄比领域新手的平均年龄大43岁),而对于领域新手,其思维灵活性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单一。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信息环境的迅速变化,即便是新手,其思维方式也开始呈现多方向、多角度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创造者还是领域新手,学科的不同没有给人们带来思维特征的本质差异,这正好说明从创造性思维特征人手整体研究创造者特点的可行性。虽然不同学科联想到的词汇可能不同,但是思考的方向、思考的维度、思考的深度不会因为学科而有差异。高创造性的人才,无论其从事的学科如何,都会在某些创造性思维特征上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四、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揭示其之所以成为高创造者的原因,并为在教育实践中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创造力的基本结构――敢想敢为

根据上述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思维及关联心理特征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科学创造者认为,创造者既有知识广博、内在兴趣、发现问题、洞察力、思维新颖和灵活等特点带来的概念创造力,又有独立、坚持、勤奋和愿意尝试的创造执行力,并且有抱负,有进取心,从而使复杂和艰难的创造过程终于成功转化为物化产品。概括而言,顺利完成具有独创性的高水平创造成就,需要两种基本心理条件,即产生或提出具有突破性创新观念的能力(概念创造力)和将创新概念付诸实施并物化为创造产品的能力(创造执行力)。创造执行力又与为创造的实现持续投入心理能量的使命感和坚持性紧密关联。用日常语言简单表述创造者的基本特征,就是敢想(概念创造力)敢为(创造执行力)。

长期以来,创造力结构研究方面始终存在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二分研究,一直不能很好地统一,二者对创造性实际成就的影响和贡献也不能形成合理的逻辑解释。笔者通过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深入研究所建立的概念创造力一创造执行力或“敢想敢为”模型,很好地将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统一到了一个整体的创造力概念之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领域创造者对创造人格特质评定的同样倾向也证明了这一点(限于篇幅,创新性高端人才人格特点和成长历程的研究结果另文发表)。

任何创造力成分,如果脱离了实际创造作品的生产,都不具有实际意义。而概念创造力一创造执行力模型,正好对应了创造产品生产过程的创意产生能力和将创意物化为产品的能力。概念创造力是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功能,其产品就是创意,是创造性产品的开端。而创造执行力是创造性个性的功能,它提供了创造者将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动力和执行机制,并使创造者最终完成创造产品,使之成为事实。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创造者都既是创意的提出者,同时又是创意的践行者。

(二)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对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启示

上述以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的系统研究为基础而概括总结出来的创造力“敢想敢为”的基本结构,对于促进国家创新目标的实现和实质提升创造性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更偏向于平衡发展的适应性人才,如希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培养“四有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而对突破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虽有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人才需求,但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条件,还缺乏深刻的了解,更缺少有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通过对72位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思维及其关联特征的纵深研究,在两个层面可以直接被用于教育实践,明确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方向,提供促进创造性人才产生的教育环境,引领我国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实践。

第一,在教育实践中创造让孩子“敢想敢为”的空间。根据本研究结果,要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必须培育适宜于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和社会氛围,推动青少年“敢想敢为”,提升其概念创造力,并同时在性格培养和技能训练上提升其创造执行力。大量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普遍存在鼓励依从的倾向。金盛华曾明确提出:“中国儿童性格独立性和创造性缺乏的深层原因,是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充满过度保护、过度引导和压力。过度的保护使他们丧失了许多机会,不能经历本该由自己经验的事情,而且学会了依赖;过度引导使他们丧失了接受挑战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学会了被动接受影响而不是主动思考的习惯;压力限制了他们经验的范围和心灵的自由,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归根到底,他们丧失了太多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并使自己的理智得到发展的机会,性格的软弱和思维的贫乏,是这种发展历程的自然结果。”显然,我国教育需要学会把青少年的“敢想敢为”当成一种能力来培养,这才是真正创造力培养的开端和本质。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篇2

关键词:大学生;问题解决;思维模式

一、善于解决问题思维模式的特点

问题解决的过程非常复杂,它包括整个认识过程、情绪和意志过程,其中关键的便是思维活动。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同时参与。问题解决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过程和基本方法,更是思维的目的,而善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思维的广阔和深刻

思维具有广阔性的人,善于全面地、相互联系地看问题,能够抓住事物间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科学家都具有高度发展的思维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思维深度方面的特点。思维具有深刻性的人,善于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深入到问题的内部核心,抓住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揭露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准确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及结果。与思维的深刻性相反的是思维的肤浅性,往往表现为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时常对重大问题熟视无睹,缺乏洞察力和预见性。

(二)思维的灵活和敏捷

灵活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不受固有模式和成见的束缚,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打破旧的思维定式,摆脱偏见,迅速转变原有思路,机智灵活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调整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与思维灵活相反的是思维的固执性,表现为固执、刻板,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不易应对千变万化的问题。

敏捷的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灵活流畅,有较强的直觉判断能力,对复杂的问题能进行周密的思考,能很快理出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能迅速地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与之相反,则表现为思路堵塞、迟钝,优柔寡断,面对新问题缺乏明确的思路,而表现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三)思维的独立和批判

独立的思维不满足于现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创造性地认识事物,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他们对问题抱有科学态度,凡事均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自己开动脑筋。与之相反的是思维的依赖性。表现为盲从、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容易受他人暗示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能否根据客观标准进行思维并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批判性既能善于客观地评价他人的思维成果,而且富有自我批判性;既能坚持正确的东西,又能随时放弃自己曾经坚持的错误观点。与之相反的是思维的随意性。考虑问题往往主观自负,自以为是,得出结论随心所欲,评判事物不能坚持客观标准,缺乏自我批判性。

(四)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的思维提出问题明确而不含糊,推理合乎逻辑规则,论证严密、有条不紊、有理有据,结论有充分的说服力,表述问题清晰而不自相矛盾,整个思维过程连贯而富有条理。缺乏思维逻辑性则思路紊乱,论述问题缺乏证据,解决问题过程易出现逻辑错误。

二、最有益于问题解决中的思维模式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最有益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概括为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几种主要方式。

(一)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逻辑思维总结了人类思维的经验教训,用一系列规则、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

问题解决过程实际就是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过程。逻辑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探究原因、筛选方案、评价结果、反馈应用等各个环节。具有卓越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不仅善于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还为创新型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力,逻辑思考力不但能让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我们一般所说的先见之明、直觉也是从逻辑思考中产生的。”

1.逻辑思维的作用

(1)逻辑思维的一般作用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可通过揭露逻辑错误来发现和纠正谬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2)逻辑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

积极作用:发现问题、直接创新、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推广应用、总结提高;局限性:常规性、严密性、稳定性。

2.逻辑思维的特征

(1)概念的特征

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对象。内涵: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2)判断的特征

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判断总有真假。

(3)推理的特征

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非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虽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的,是或然性推理。

3.逻辑思维的方法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因素,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因素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

(2)分类与比较

根据实物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就可以把事物分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入一类,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归入不同的类。比较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比较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3)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性的。

(4)抽象与概括

抽象就是运用思维的力量,从对象中抽取它本质的属性,抛开其他非本质的东西。概括是在思维中从单独对象的属性推广到这一类事物的全体的思维方法。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逆向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的局限性,是决策思维的重要方式。逆向思维具有反向性、异常性和“悖论”的特点,即采取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牛顿的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其中就包含了对立物共存和互相作用的逆向思维观念。

1.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常规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逆向思维却可能轻松破解。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逆向思维会使人独辟蹊径,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从而出奇制胜、出人意料。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制胜”。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

逆向思维会使人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得最佳方法和途径。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生活中自觉运用逆向思维,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办事效率和效果成倍提高。

2.逆向思维的特征

普遍性;批判性;新颖性。

(三)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也称“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整体思维”“空间思维”或“多维型思维”,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立体思维具有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等特征,立体思维是纵横统一,多元思考,全方位反映思维整体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在问题解决中,能够从问题的本来面目出发,抓出问题的全貌和内在本质,因而可以极大地克服问题解决中的片面性,它是一种极为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

而与之相对的点式思维、线式思维、平面思维,则具有凝固、僵化、主观与片面的表现,既无法认清问题的本来面目,也难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立体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系统思维和具有本质特征的形象思维,其特征可分为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两类。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为: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立体思维的外在特征表现为:个体性、鲜明性、具体性、全方位的开放性、联想的多极性、思维结果的可感触性。

(四)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敏感性特征。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观念。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1.创新思维的原则

一个是创造性讨论的原则,一个是个人进行创造性思考的原则,具体如下:创造性讨论的原则:穷举原则,想法越多越好;平行原则,避免互相评价;趣味原则,避免严肃沉重。个人进行创造性思考的原则:聚焦原则,创新思维要有目标;发散原则,在目标下尽可能多想;限时原则,不要无休止地纠缠某个难点;活跃原则,用各种方式给自己启发。

2.创新思维的技巧

换位思维;求同求异;分解与综合;非常规思维;艺术性;增加新特征;头脑风暴;思考社会需求;移植思想;形象思维;关注矛盾;数学化;预测未来;关注最新技术最新思想;行胜于言。

参考文献:

[1]张桂荣.论在问题解决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

[2]梁虹.问题解决与思维品质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4.

[3]邓再辉.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J].衡阳报,2008.

[4]马志强.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特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篇3

1.注重发散性思维

注重发散性思维是艺术创作应当具备的特征之一,因为艺术创造不是工业产品,不能局限在固定模式中,没有可以套用的思维模式,这也为艺术创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发散性思维是利用这一空间的重要方法。发散性思维要求设计师不受传统管理方式或模式的束缚,从不同角度和途径进行创新,将以往那种单一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方式,从而让自己的工作兴趣得到激发,创造出更加具有艺术感的作品。

2.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

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强调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东西。工艺美术设计的作品会因为设计师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因为他们个性的不同而形成的。工艺美术设计的多元化也反映了艺术作品的丰富,这对艺术发展而言极为有利。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强调设计师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利用,对思维定势持否定态度,所以设计师要注重对自身思维变化规律的把握,从动态发展中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发挥。

3.强调现代信息科技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信息元素运用于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也成为工艺美术的一大特征,并且为了工艺美术的进一步推广和传播,现代信息科技越来越受到强调。目前,使用十分广泛的photoshop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大大简化了设计人员的操作流程,可以让他们把精力投入工艺美术的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工艺美术信息化也是其一大趋势,所以,要想实现现代工艺美术作品的进一步创造,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大量采用信息材料和资源。

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主要着力点

1.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首要环节

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是实现工艺美术设计的指导思想,一个形象的孕育必须在艺术构思中进行,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很多要求:第一,必须对思想文化的新方向给予关注,这样才能萌发新的思想观念,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作品;第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理念,注重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隐喻、联想、暗示等手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积累;第三,设计作品要向民族性、时代性方向发展,并且以时代性为主轴,与民族性紧密结合,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第四,突破对传统的模仿,注重自身对世界的独特领悟,向更加多元化的审美思想、价值取向方向前进。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强调在设计中要关注各种风格,避免过多的修饰,充分显示艺术作品的简洁性和概括性,体现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设计师的观念也要具备动态发展的特征,从而提高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艺术世界包括微观和宏观,这都需要设计师对其进行捕捉,将美学和艺术完美结合。

2.双重性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除了要具备观赏性之外,实用性也是其主要要求。如,在市场中的家具或者工艺装饰品可能具备比较高的观赏价值,但是如果其没有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同样会遭到冷遇。因此,双重性成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方向。双重性是指工艺美术设计既要体现设计师的个性,又要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必须从二者的共性出发进行考虑,达到协调一致的效果。随着人们审美和使用要求的提高,设计师在设计中不仅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而且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对工艺进行创新。上文提到的以主动性管理为中心、注重发散性思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强调现代信息科技的运用等工艺美术设计创造特征,就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双重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双重性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

三、结语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篇4

1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1.1顺应时代要求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典型特征便是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未来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决定教育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核心也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初中历史教学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到了高中阶段也就没有综合能力可言,这就要求初中历史课程作必要的调整,应当充分重视历史课的教学,且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3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敢于质疑,且表现出较强的叛逆心理和批判精神。他们对于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些心理特征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可贵的。另外,学生在学校想与同学、老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这点有利于形成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交流学习气氛。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所提倡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2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2.1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调动学生去积极思维,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使知识的传授富有启发性。在教学中,我常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教学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样,教师层层设疑、释疑,不断给学生思维的时机,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例如在讲述其中“赤壁之战”这节内容时,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库存,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比如可以用如下问题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兵力上居于优势的曹军弱点在哪里?有多年作战经验、熟知兵法的曹操为何对自己的弱点视而不见?官渡、赤壁两战相隔不过八年,曹操为何一胜一败?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紧张思考的状态,对训练其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很有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努力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提高教学效果。

2.3引发学生多角度探讨问题

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所提问题应当是开放性的,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只有在学生通过思考后,教师再启迪诱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所表现。

2.4引导学生大胆的去思考

提出假设,让学生大胆的去思考,去批判。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教学中的误区很多,有时学生自己走进误区,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加以批判。有时教师也可以有意制造误区,诱使学生“上当”、“中计”,学生可求解迷,求知欲望强烈,课下便积极探求、查阅资料,进行论证和批驳。例如,有人说唐玄宗不宠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既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5充分利用史料激励学生思考

新编历史教材比以往更重视史料的编辑,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2.6正确对待学生的见解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回答问题时人云亦云,这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看法,而是因为惧怕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者怕答错后被学生或者教师讥讽和嘲笑,怕处于孤立状态。在教学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对一些创意的见解予以及时赞赏,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回答甚至谬论不一棍子打死。而是肯定其合理成分,因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种错误恰恰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篇5

关键词:思维;创造;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57-02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思维能力。而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些看法和做法。

1.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1.1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1.2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2.创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由于多数受到家庭的宠爱,性格比较活泼,敢想敢说,他们获得知识的面也比较广,对一些问题往往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我们上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个问题还没出来时,有的学生已经说出了答案。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断然评价他的答案,而应因势利导,鼓励他讲出自己的理由,可以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因为每一种想法都是课堂上的一种生成性资源,都是我们教学的契机,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将一个题目变成一个开放题,从而达到教学上和学生思维上的创新。也融洽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也会接近。一堂气氛融洽,心情舒畅的课,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营造出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要有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的思想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学生在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下才能敢说敢想敢做,才能不断地去探究新知识、追求新技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力。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机会,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

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供运用数学知识,掌握创新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无处不在、创新魅力无穷。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可以创设这样一道题:带一根长木棍放在教室门口,在不把木棍放倒的情况下让学生把木棍拿进教室,并讨论在不放倒的情况下从门外最长能拿进多长的木棍。由此引出勾股定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的探索过程中了解定理是如何形成,如何归纳出来的,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不同的方式方法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角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对自己发现、归纳的定理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得更灵活、更自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4.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篇6

地理课程改革中强调学习方法的创新。因此,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成为我们实施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研究课题。地理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需要。由于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升,地理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地理转移到学地理上来了,因此以往只强调地理教学方法的倾向正在逐渐被扭转,而地理学习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地理学习方法具有自身特点与内容。它是学生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任务而采取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地理空间性、综合性、差异性以及人地相关性,同时包含着认知心理过程、地理思维方式、探究问题策略、具体学习措施等丰富内容。

地理学习方法应是自主的、灵活的、开放的、民主的。在实施地理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应吸取方法领域及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精髓,加以改进创造,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结合地理教学实践,笔者仅从三方面阐述中学生地理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感知能力的培养

感知是学生对各种地理信息的接受与识别。感觉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光、声、色、形、量等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如果对地理事物感觉到的个别特征越丰富,那么对它的整体感知就越完整。在创新学习中,知觉不应是许多感觉的简单堆积,而是将各种感觉进行有机综合,使知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比感觉更真实、更完整。

对地理事物的感知有多种途径,可以通过有关地理的文字、音响、图像、实物、景观等等。人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理事物,它们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鉴赏性,因而调动学生的视觉,利用图像“冲击”感的效果来实施地理学习是完全可行的途径。同时,地理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学科,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动觉来进行地理学习的内容与活动比比皆是,小到动手制作乒乓球地球仪,大到外出旅行考察,生动活泼的地理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特定诊断研究会,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测试,得出的结果是动觉的学习,即通过移动、触摸、行动来学习占37%;视觉的学习,即通过图片等来学习占29%;听觉的学习,即通过声音、音乐等来学习占34%。可见感知学习法的重要。如以动觉为主导型增强感知的有动手制作型、观察观测型、视听阅读型、游戏娱乐型、参观调查型、实验操作性、规划设计型、竞赛演讲型、论文撰写型、旅游探险型等。例如,动手制作型,这类活动主要是以制成某一种有关地理的实物为标志的。包括地理标本的采制,如岩石、矿物、土壤等标本;地理模型的塑造,如地形模型;地图的绘制,如学校平面图;地理教具的制作,如幻灯片、投影片以及多媒体学件制作;地理摄影等。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地理理解能力主要包含对地理概念、特征、成因、规律的理解。因地理内容的分类不同,所以培养理解能力的途径也有所不同。

地理概念是认识各种地理事物的基础,区分不同地理事物的依据,也是进行地理思维的“细胞”。可以说,地理概念的理解是地理原理性知识学习的基本前提,即先对地理概念中的“地理术语”、“地理名词”、“地理名称(地名)”等基本单元进行领会,然后发展到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的学习。如学习我国矿产资源特征,首先就要有“地质条件”、“贫矿”、“富矿”、“伴生矿”等名词概念的基础;要分析喀斯特地貌的成因,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喀斯特地貌”、“石灰岩”;要掌握煤、石油的地理分布规律,就必须先弄懂“沉积盆地”、“湖盆”、“大陆架”等概念。可见,离开了这些基础概念,上述的学习就会产生障碍。

地理特征与地理概念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能为地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提供认知“台阶”,如理解了我国水资源特征的内容,自然也就会形成“中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在某种情况下,两者很难分清你我,有的地理特征其本身就可视为地理概念。理解地理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明确地理特征的内涵,运用地图发现地理特征,在比较中概括地理特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地理特征,运用地理特征解释地理现象和实际问题。

地理成因是地理原理范畴的核心知识。任何地理事象的分布与成因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成因的探讨往往有助于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针对教材中出现的有关成因的知识点,从成因入手能收到较好效果,引导学生从抽象到形象,从复杂到分解,化深为浅,从易到难,坚持探讨必有收获。一旦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掌握了地理事象的本质,实现一次深化和飞跃,他们的知识就基本完整了,就能从较高层次理解知识点,而且再也不用抽象死记硬背。加强对地理成因的理解,有利于改变地理学习只见“地”不讲“理”的状况,有利于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实践创意思维

一、创意素描的概念和特点

(一)创意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创意”一词,什么是创意?《现代汉语词典》对“创意”是这样解释的:“创”就是创造、创建、开创,“意”就是主意、意念、意趣。在通常用语中,“创,始造之也”,包含最先的、崭新的含义。即在打破原有事物的常规状态下,建立起事物新的状态,引申为创造、创新、标新立异。创意(idea),在英文中指主义和想法,也有创造力和独创的意思。创意一词是一定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表现出思维理念超前或思路新颖,具有原创性,有时与创新同义。

(二)创意素描

创意素描就是把创新思维融入素描训练中,以创新为核心的素描形式。这里,创意成为素描的限定词,说明创意素描突出创新思维意识,强调主观设计和审美意识。具体说,创意素描可理解为运用素描形式、创新思维方法、表现真实的和非真实的存在,是按照一定的理念以全新的视觉形式来展示物象面貌的,即把主观构想转化为具有独创性的素描形式。

(三)创意素描的主要特征

创意素描的主要特征是求新求异,作品新颖、奇异,甚至是无中生有、不合常规。既可以由一种或几种物象变换为某种具有“特定意味”的设计形象,又可以通过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新的视觉形象。如龙凤形象是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意象造型的典范;从长了翅膀的“天使”到毕加索自行车座与车把组合为“牛头”的奇妙设计,是西方独特的想象和丰富思维的典范。

二、创意素描训练的意义

(一)传统素描教学的缺陷

以往的素描教学忽视艺术思维的训练,把造型“基础”囿于客观物象表象摹写能力和单一化思维的训练,这种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难以获取认识规范之外的多维的思维构想,其结果是虽然基本功很扎实,但思维想象力匮乏,创造力不强,设计的作品缺乏新意和创新。

(二)思维的目的是创意

思维的目的是创意,创意的本质是创造和想象,只有创造才能产生新颖和奇异的视觉形象,因此,创意是设计素描的核心。创意素描是根据艺术设计主题的要求,借助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对视觉形式的体验,将情感融入设计的创意表现中,使创造思维开发和形式语言表现得到升华。因此,强调设计的主观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成为创意素描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意义。

三、创意素描———思维训练的艺术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相比较而言,想象是更主观、更自我,也是更主动的一种造型方式,它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方式,并适当增强联想、自由想象、逆向思维意识。

(一)创意思维训练

思维是创造力的前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创造力问题的基础。创意是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最重要的评价因素,因此,艺术设计领域更重视创意的表达,追求创意的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在整个设计教学活动之中,探索设计素描的创意思维是素描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设计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创意素描训练中,必须突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法,另辟蹊径地构建新观念,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具有个性的创意素描形式。在创意素描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设计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创意思维能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改变以往素描教学不重视思维训练的状况。

(二)逆向思维

1.逆向思维模式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2.逆向思维的规律

人们习惯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倒过来思考,从结论往回推,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规律通常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生活中常见形象的规律往相反方向思考,进行形象改变;二是把生活中可见的事情往相反方向思考来改变事物的内容。其目的是传达生动、有趣、幽默、感人的品质;三是伴随着生活的规律化,常人对身边的形象司空见惯,在头脑中易形成定势。用逆向思维打破生活中的形象变化规律,塑造前所未有的新奇形象,刺激观众的大脑,吸引注意力,达到造型意义上的创新目的。在艺术设计领域,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

3.逆向思维的训练

运用逆向思维对常态中的空间物像进行反向观察、逆向思维,就会打破常规,产生新奇的视觉感受。例如,当把一个石膏头像放倒,从不同视觉加以观察,便会产生不同常态的丰富的空间结构,改变视觉经验,产生不同的感受。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运用,就是要求设计者摆脱习俗,打破常规,丰富联想。这是引导学生培养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联想思维

1.联想思维模式

联想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由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联事物的思想活动,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反映在人脑中又会产生各种联想。既有反映事物外部联系的简单的、低级的联想,又有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的、高级的联想。一般来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的大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2.联想的规律

从造型角度看联想的思维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一物联想到生活中其他相关的内容;二是由一物的启发想出另一种形象;三是制造可以让观众产生联想的形象。它可以分为因果关系、近似关系、接近关系、对比关系等形式。自然界的各种物象都存在联系,可以从物象的某个局部联想到其他局部,从一种物象联想到另一种物象。这种联想的范围能够随着想象力的深化而不断扩大,可从视觉感知联想到味觉、嗅觉、触觉的感知。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见解,经过提炼、升华和扩展,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改造,就会产生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思维、创造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会导致另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帮助设计创作出更多新的作品。

3.联想思维的训练

联想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中的想象离不开联想这个心理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产生的美感形成特有的印象,而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又随着人的思维活动形成知觉与感觉形象的联系。因此,当某个对象出现时,人们的大脑会立即兴奋,随着它进行一系列联想。例如,由“速度”这个概念,人们头脑中会闪现出呼啸而过的飞机、奔驰的列车、自由下落的重物等,随之会产生”战争”“爆炸”“闪光”“粉碎”等画面。通过创意思维训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物象的基本形式特征,在不同时空、不同物象之间引发联想,提炼“有意味”的设计情趣;在设计创意全新的形式中,培养联想力和表现力。在将不同物象整合时,寻找和发掘内在的联系和设计“趣味”,即用联想思维训练,使设计构思奇特,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四、创意素描训练的方法途径在创意形象的训练中,怎样才能获取新、奇、异的创意视觉形象呢?创意形象的获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训练:

(一)选择非传统的写生对象

让学生选择一些选择非传统的写生对象,比如螺丝钉,螺帽,各种花朵,废旧易拉罐、饮料瓶,树叶局部、绳子、机械构造、揉皱的报纸、编织的毛衣、枯萎的花朵、水果的剖面、木头的肌理、皮毛、羽毛的质感,等等。让学生一开始就与传统素描拉开一定的距离。

(二)打破常态作画习惯

选择与平时不同的非常规的角度,比如从物体顶端观看,从物体底面观察,都会产生形态上的变异。打破常规,把石膏像放倒,或将物体悬挂于空中,由观察角度变化而产生的形态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画一些破碎的石膏头像,写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既有约束限定,又有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使每个学生的画面都不一样。

(三)形象的变异

变异是将创意形象在保持完整形体不变的基础上,做局部的“偷梁换柱”或将创意形象的物质属性予以转换,在原有形象中增加矛盾的视觉要素。把一种物象或几种物象的功能转嫁到某一物象上的方法。改变物象的材质特征或局部材质特征,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如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蜘蛛侠,蝙蝠侠就是把人与蜘蛛、人与蝙蝠置换组合到一起的新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一个物象的表面与另一个物象的轮廓加以结合,达到奇异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置换的设计手法。想象力的表现在于二者的结合所产生的新颖性。并且这种结合具有纯粹的视觉心理意味,如何在视觉上使之协调,就要求根据画面的形态加以具体的分析,防止牵强别扭的生拼硬凑。

(四)形象的置换

置换是利用创意形象的母体形象或母体形象中局部的形似性或近似性,寻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另一形态或形态局部以替换母体形象中的某一局部,在不打破原有母体形象完整性的前提下,使其母体形象被替换的部分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把人的头用足球来置换,借助人的头部与足球都是圆形的相似性,实现其巧妙的置换,使人耳目一新。也有将电灯泡置换成人的脑袋的,这是借助电灯泡与脑袋相似性的特点而置换的。电灯内的钨丝能够发光,象征这人闪光的智慧,使画面构成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五)形象的夸张变形

夸张变形是创意形象的一种“形散神凝”处理方法,将物象或物象局部进行夸大、缩小,大胆夸大物象最典型的特征,使其特征更加凸显;或用违反正常理性思维,获取创意视觉形象。不受任何制约是想象画的特点,想让对象怎样就怎样,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并用画面实现。要求大胆夸张,大胆幻想,在精神上有了另外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也许这些作品是虚幻的,但这些形象语言传达了特定的愿望与最终的目标,丰富了我们的思维,创造了美好的、超越现实的,甚至是无所不能的新奇形态。

五、结语

创意素描的教学训练,要以强化学生思维想象力、培养设计观念、创造多元的造型方式为主要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求新求异。这种“新”和“异”是靠创意思维构建的。在创意素描中,将主观的构想转化成具有独创性的素描形式,就是创意思维的结果。即在谋求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中以创造性为核心。创意素描,不再拘泥于现实形象,而是从更多方面突破创新,特别是表现性方面与表意方面,甚至是抽象性方面。

参考文献:

[1]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篇8

一、创造力与体育教学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揭示事物内部新的联系,处理好新的关系的能力。创造力应包括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能力,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篇9

一、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机制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需要有创她的设想和非常理智的判断。根据庞加莱对数学创造的理论指出:“数学创造性思维就是根据需要选择、辨认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因此,它产生的心理机制是创造诱因、信息储备和序化方式。

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一)非常规性。数学教师要另辟蹊径,要有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思维。日常数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执教者提出“225是几位数,用对数表计算”的问题之后,学生都不怎感兴趣。如果换一种提法:“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后传给两人,此两人在一小时后又分别传给两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人口一百万的大城市吗?”这样发问,学生有了解此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积极主动性。要创造新的事物,新的方法,就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和进取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思人之未思”,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创造的过程困难重重,更需要创造者全身心的投入,去敏锐观察,发挥想象。

三、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展示数学思维的过程。

1.重视数学思维认识发生阶段。数学思维活动大致分为数学发生阶段和知识整理阶段。前者指概念如何形成,结论如何被发现的过程,后者是用演绎法进一步理解知识,推广知识的过程。因此,前一阶段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好阶段,使学习与发现同步。但是,在数学概念课教学中,只要结论,不要形成的本末倒置的新课匆匆带过,以腾出时间练习等做法,是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

2.数学思维的展示主要包括三类人思维活动的展示,即数学家的,教师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将数学家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之间架设桥梁,以实现思维活动的和谐。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讨论解决它。他的解题过程常使学生受益匪浅。华罗庚在教学中也一向重视概念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的教学,重视回答学生提出的“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一类问题。

3.进行“问题探究”是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的有效形式。在解题教学中,要求在问题表征,解题分析。思路探寻等过程中,教师都应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暴露和揭示真实的数学思维过程。例如面对一个完整的数学解题,教师在设计时,需要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解答,是什么促使他们想出这样的解答,我是怎么想出它们的等,这样通过对“过程”的辅佐,对解法的揭示,使枯燥的习题讲解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由此逐渐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数学直觉思维的训练。

数学直觉,使数学问题产生猜想。乔治玻利亚的《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在你证明一个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培养数学猜想乃至直觉思维很有必要,从下面三方面着手:

1.设置恰当的数学情境,促使学生作整体思考。即对于面临的问题,首先要整体上考虑其特点,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复杂问题中寻找内在的、隐蔽的联系,从而将各种信息综合考察,进而作出直觉判断。

3.注意留给学生时间,教学中适当推迟作出结论的时机,给学生实践与训练的机会,通过整体观察与局部考察相结合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作出猜想。

(三)数学发散思维的训练。

数学发散性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发散对象包括条件、结论、关系及数学公式的变形和派生;二是发散方式,对命题而言,可以是替换条件和结论,也可以是推广;在解题时,可以将解法发散。并且。数学发散性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创优性等特征,下面就具体说说这三种特征:

1.流畅性:对同一个问题尽可能提出几种猜想,多种解法或多个答案,即数学中的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法多用都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

2.变通性:一般事物的质和量有多种因素及相互关系决定,若改变某一条件或某两种因素的位置,通过联想常常产生新思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都具有这种性质。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篇10

关键词:概率论思维特征思维方法

从帕斯卡和费尔玛开始研究古典概率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对随机博弈游戏即中的一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是数学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分支,有别开生面的研究课题,有独特的概念和方法,理论严谨,内容丰富,结论深刻,应用广泛。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一、概率论的主要思维特征

概率论思维是人脑和概率论研究对象交互动作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概率论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它具有随机性、概括性、问题性、辐射性、指向性和创造性等主要特征。

1.概率论思维的随机性

由于概率论是从数量上研究随机统计规律的学科,它的思维体系、处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和结果同大家已经熟悉的研究确定性现象的各个数学分支,如代数、几何、数学分析等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因而在研究概率问题时不能完全拘泥于传统的数学思维,而要用随机的目光透过表面的偶然,去寻找内部蕴含着的必然。

2.概率论思维的概括性

世界纷繁复杂,千变万化,无处没有随机因素在起作用,概率论思维的概括性就是表现在它能揭示这些千变万化、杂乱无章的事物抽象的形式结构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比如:检查一个产品:Q={合格品,不合格品};掷一枚硬币:Q={正面,反面};新生婴儿的性别:Q={男,女},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的随机现象,假如我们只注意样本点的随机本质,而不去注意每个样本点的具体属性,那么从数学角度来看,它们的样本空间都是相同的,都只会有两个样本点。于是,上述随机现象都可以用一个贝努利试验来模拟,其对应的样本空间可抽象为Q={成功,失败}。

3.概率论思维的创造性

概率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等诸多方面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立概率模型并解决相关问题就充分体现了概率论思维的创造性。同时,概率论的理论和方法向各个基础学科渗透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之一。此举也使得相关学科的一些传统解决问题的方法“旧貌换新颜”,从而展示了理论创造之外的另一种创造――方法上的创造。

二、概率论常用的思维方法

概率论是认识和理解随机世界的一把钥匙。概率论思维的常用方法就是指概率论思维过程中常用的基本方法。由于随机现象的普遍性及多样性,它几乎体现了所有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和方法。现就一些主要的常用方法加以阐述:

1.观察与试验

随机现象有其偶然性一面,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种必然性表现在大量重复试验或观察中呈现出的固有规律,称之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因而在一般情况下,观察与试验是认识随机现象、发现和解决概率论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2.比较与分类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分析才能区分研究现象的共同点及不同点。与相关学科有关知识比较,可以加深对概率论相对应内容的内涵及方法的理解;与已知概率论知识比较,可以加快对概率论未知的理论及方法的掌握;对同一概率问题不同解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和探求具体问题下的最佳途径。

3.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分出来,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来分析;而综合是被分出来的各部分的综合,是通过各个部分、各个特征的分析而实现的。分析和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概率论解题时,人们一般总习惯于用分析法思考,然后用综合法去表达,或者交替地使用分析和综合。

4.猜想与推广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试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事实上,猜想的命题不一定正确,还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证明它的真假。推广属创新的范畴,在概率论中一般是指把一个真实命题推向一个更大的范围,或者把一种求解方法扩展到更多的场合。推广与猜想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大胆的猜想才可能有进一步的推广,从而达到不间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孝章,姜根明.概率统计中的数学思想[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第19卷,(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