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4:51

金融市场的前景篇1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比重不断提高,对金融理财服务的需求在与日俱增的同时也呈现多样化、差异化。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相比,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就明显滞后。本文将通过阐述中国金融理财市场的现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究。

关键词金融理财市场资产财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居民的财富不断增加,根据中信银行和中央财经大学联合的《2012年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指出: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近年来迅猛增长,人数总量由2006年的36.1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118.5万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超过30万亿元,预计在2015年,人数总量将达到219.3万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数将增加到77.2万亿元,占高净值人群收入总数的34.5%。高净值人群的大规模增长和财富的高度集中,为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遇。与此同时,在通货膨胀持续走高的经济环境下,人民对于资产贬值的忧虑也在不断加重,而一般的银行储蓄无法满足民众对于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需求,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理财市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一、金融理财的定义

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对金融理财的定义是:金融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服务。专业理财人员通过分析和评估客户生活各方面的财务状况、明确客户的理财目标、最终帮助客户制订出合理的、可操作的理财方案,使其能满足客户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达至人生在财务上的自由、自主和自在。

从金融理财的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理财是一个评估客户各方面需要的综合服务过程。它不仅限于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针对客户综合需要量身定制合适的理财方案并及时执行、监控和调整,最终满足客户不同人生阶段财务需求的金融综合服务,它是一种全方位、分层次、有个性的服务。一般而言,金融理财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金融理财是针对客户整个一生而不是某个人生阶段的规划,它包括家庭财务分析与预算、家庭信用和债务管理、退休规划、居住规划、教育规划、投资规划、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个人税务筹划及遗产规划等各方面。

第二、金融理财应该是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它包括六个方面:建立和界定与客户的关系、收集客户的数据并判断客户的目标与期望、分析客户当前的财务状况、提出理财方案、执行理财方案、监督理财方案执行。

第三、金融理财由于其从事的业务的特殊性,导致其对从事金融理财工作的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受过严格培训、掌握专业知识并取得相应水平证书,还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准则,金融理财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是评价其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财业相比,我国的理财业虽然起步较晚,还处在兴起阶段,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2010年底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中国大陆企业及个人拥有的财富正在成几何级数增长,2010年中国一千万以上资产的人已经达到96万,并且每年正以9.7%的速度增长,金融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家庭可能已经超过200万户,是全球财富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财富管理业务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理财市场,不少专家预测,金融市场理财业务将是未来十年中国市场上最具成长性的业务。

在国民经济稳步向前,理财市场不断扩大和理财业务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理财市场的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增强自身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各金融机构纷纷打破传统,积极开发新产品,拓宽金融理财范围,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财富增长上,他们在财富安全、子女教育,养老保障等业务上也有所突破。像建设银行“乐当家理财”、农业银行“金钥匙理财”、光大银行“阳光理财”、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中信银行“中信理财”、浦发银行“卓信理财”、广发银行“真情理财”等,正以各自领域的独特优势和特色服务吸引着各个不同层次的客户源。根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普益财富联合《2011年度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有明显提速迹象。全年发行数量为22441款,较2010年上涨100.58%;发行规模为16.9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140.99%。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规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金融机构对理财市场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促使他们不断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研发、增设投资渠道、拓宽金融理财业务,这对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金融理财的发展是适应了居民财富水平迅速提高、财富集中度不断上升、居民支出结构逐步演化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个人和家庭实现资产的保值、积累和增值,实现理财收入的增加。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理财市场还将以年均30%的幅度快速增长,大约40%的私人客户将持有4种或更多的金融理财产品。金融理财市场的飞速发展还将加强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有利于我国财富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配,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中国金融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各类理财业务和理财产品不断推入市场,但是总体而言,我国金融理财水平还是不高,金融理财行业发展不够理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完善、理财观念落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专业理财人员的匮乏和理财产品单一等因素造成的。

(一)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面对我国日益增多的资产管理业务,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纷纷介入理财领域。在此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分头监管,缺乏统一的监管政策和制度,制度的层次和效力不一,市场准入门槛不一,使得我国金融理财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和不正当竞争,加剧了理财风险。比如:2012年我国信托资产规模已达55382.2亿元,远超证券、基金行业资产规模,接近并可能超越保险业成为我国第二大金融子行业之势头强劲。但2012年9月17日,我国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都作出了较明确的规定,却对信托只字未提。由此可见,我国金融法律制度与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是不协调的,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将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二)金融理财观念落后

首先,民众对金融理财的概念及内涵还比较陌生,对金融理财产品的了解也不全面,大多数居民的资产保值方式就是银行储蓄,平时与理财产品接触得较少,在各种理财产品中,只偶尔购买一些债券、股票,对信托之类的产品就知之甚少了。其次,中国人的“不露富”传统观念,也是影响我国金融理财市场发展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客户都不会向理财经理透露自己的真实资产状况,只会表明自己愿意拿出多少资金来投资。这样一来,理财经理根本无法了解客户真实的财务状况,更无法按照理财本应该遵循的步骤,通过分析客户财务状况来为客户量身设计理财方案了。甚至有些客户认为,金融理财的对象就只是针对高收入人群,金融理财业的门槛高,只有“富人”才能购买理财产品,这就使得我国理财市场无形中就失去了一部分客户群。

(三)分业经营政策的制约

目前,我国金融业仍然实行的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这一分业模式下,银行不能直接投资证券、保险等直接投资领域,彼此处于割裂状态,而理财服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外汇等多个市场,资金、客户信息等需要在多个市场之间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循环,但受分业经营体制的影响,金融机构无法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只能售卖自家理财产品,不能对客户的资产做到真正的合理配置;客户经理无法拓展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只能在单独的领域内为客户设计理财方案,不能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需求及进行业务拓展;客户的资金无法进行有序流动,只能在独立的领域内循环,不能利用其他市场实现理财增值。由此可见,“分业经营”限制了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活动,削弱了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阻碍了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制约了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壮大。

(四)专业理财人员的匮乏

在影响金融理财市场发展的因素中,人才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缺乏专业的理财人员,尤其缺乏精通各种金融业务、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主要是由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特点造成的。一方面,在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下,从事理财业务的专业人员只能在自己所属的金融领域内活动,只能在本行业业务范畴内为设计理财方案,不能利用其他金融领域在理财市场中的资源和信息,导致我国理财人员都只是掌握某一类金融理财业务,而严重匮乏精通各种金融业务的综合型人才,极大地阻碍了理财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理财人员往往是由一线营销人员兼任,担任客户经理的甚至是些信贷员、外勤人员、柜台人员等,这些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金融知识,没有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式和各项经济指标的能力,他们甚至对自己售卖的理财产品也不甚了解,更无法为客户制订个性化理财规划,再加上政策与法律的制约,很难跟上日益专业化、复杂化金融理财市场发展步伐。此外,道德缺失也是影响理财人员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从事金融理财业务的专业人员中,有些理财师一味的追求高报酬和高业绩,千方百计的提高理财产品的销售量,不顾客户的财务状况和抗风险能力,在推荐理财产品和设计理财方案中有所缺失,提高客户的理财风险,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理财不是单一的为了保值增值,理财规划还是一个标准化的程序,从建立客户关系到提出理财方案,并监督这个方案的执行,整个工作流程都要按照标准运行,这就要求从事个人金融理财工作的从业人员受过严格的培训,并取得相应水平证书。专业理财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是金融理财市场健康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引起重视。

(五)金融理财产品单一

由于我国金融体制和法律政策等各方面的限制,我国理财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导致中国金融机构缺乏对理财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能力,金融理财产品过于单一,缺乏差异性和多样性。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他们在设计理财方案、开发理财产品时,只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并没有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效地区分,更没有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理财模式,并且大多数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都是以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为主,投资渠道狭窄,理财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对客户的吸引力明显减弱。从理财师的角度看,部分理财师对缺乏从事理财业务应有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在销售金融理财产品时往往重销售、轻规划,不会将客户人群进行细分,对不同特点的客户提供的理财服务往往是大同小异的,更不会针对客户的真实情况和需要来为客户量身设计理财方案,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单一的金融理财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理财需要,也不能适应理财市场的发展。

四、中国理财业发展前景探究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及时消除各种制约因素,健全我国金融理财法律体系、加强理财意识宣传、改变金融业现有的分业经营模式、提高理财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快金融理财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以推动中国金融理财市场的蓬勃发展。

(一)健全我国金融理财法律体系

建立一套规范、完整、清晰的理财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理财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理财业务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只有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才能让人们对理财业务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完善的金融理财体系还能有效的防止金融机构之间的无序竞争。因而,我国通过不断健全金融法律体系,根据市场变化完善制度,及时堵塞制度漏洞,为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制度基础。

(二)加强金融理财观念宣传

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的理财热情和理财需求日益迫切,我们应当从改变民众传统守旧的观念入手,加强对社会金融理财观念的宣传。首先,要加强民众对金融理财意识的宣传。让民众了解到,金融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理财服务,而不仅仅是购买一种理财产品的行为,让普通百姓都树立起“你不理财,才不理你”的观念,对金融理财有更加具体全面的认识,从而产生更多的理财需求。其次,要加强民众理财知识的教育。通过对民众理财知识的宣传教育,在改变消除中国人长期以来存在的害怕露财的思想、让老百姓走出传统理财误区的同时,也对理财方案、投资计划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民众知道如何利用现代的金融理财工具为自己的财富实现增值和保值,从而让更多的人将闲余资金投入到理财规划中来,进一步壮大我国的金融理财市场。

(三)改变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

面对我国金融理财市场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尽快改变现有的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加快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和推广,促进居民资产在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为金融服务的综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使得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互相渗透、交叉,有效的整合资源,提高客户信息的利用率,从整体上提高金融业运行的效率。其次,我国有关部门应逐步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法规体系,制定符合金融发展和开放要求的金融法规。再次,金融监管部门要切实转变监管模式,因为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会逐渐走向融合,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依赖程度显然会不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各监管机构的相互配合。我们必须要在推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下探索出一条适应未来金融理财市场发展方向的监管方式,为金融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四)提高理财人员专业素质

金融理财是一项综合性很强、高智力的中介服务,涉及到市场、金融、投资、贸易等多个领域,它对理财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它不仅要求理财人员具备利率、汇率、保险、股票、基金、税收和退休保障等广泛而系统的金融知识,还要能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投资工具,能对国内外经济形势、金融理财市场进行精确分析。根据国外的经验,金融理财师是在满足了各国标准委员会确定的教育、考试、从业经验和职业道德四大标准以后所取得的专业水平的资格证书。因此这也需要我们银行的理财师,首先知识面要扩大,同时要将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第三方机构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客户量身定做全方位的理财方案。此外,金融理财师的道德准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金融理财师为客户服务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客户的财富安全,甚至可以改变客户未来的生活,因此对金融理财师而言,不仅仅要具备理财师应有的知识水平,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理财经理应更多的为客户考虑,严格按照规则制度办事。要深刻的意识到,一旦成为一名客户的理财师,也就成为客户家庭的一份子,要全心全意的从客户的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才能留住客户。

(五)加快金融理财产品创新

要实现理财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就要重视对理财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首先,在现有理财产品的基础上,强化整合,提升应用效率,把握市场契机,增强与客户的联系和沟通,针对不同的高、中、低收入客户群,为客户设计和提供适合的产品与服务,吸引不同层次的客户群,拓展和延伸现有的理财业务,尽快形成覆盖面广、多层次的金融理财产品体系。其次,要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研究、开发和销售,加强业务创新,提升金融理财服务层次,发挥好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和行业竞争力的新型理财产品,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理财产品及服务品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最后要全面强化自己理财品牌独特的文化内涵,建立合理的理财品牌结构,培养良好的理财产品创新意识。

“十二五”时期,预期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将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保持在5%左右。国际经验表明,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呈缓慢增长态势。我国应该抓住市场机遇,借鉴国外成熟的金融理财市场经验,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金融理财业发展的道路,促进我国金融理财市场不断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金融理财原理.中信出版社.

[2]王汉鸣.论我国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法制与社会.2008.08(上).

金融市场的前景篇2

关键词:“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研究

1“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市场的基本定义

1.1汽车金融的定义

汽车金融是为汽车产业链中各个重要环节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举措,主要为汽车行业中汽车设计、制造、生产技术的研发;销售模式改进以及多方发掘销售渠道等环节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因为时代影响与国情等多方面因素,我国汽车金融行业起步比较滞后,相较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汽车金融市场才初具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普通群众固有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相对传统。大部分人依然青睐全款消费方式,当人们购买力无法满足商品标价时,人们宁愿选择放弃,也不愿意尝试贷款与分期等新兴消费方式。据有关部门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金融市场覆盖超过80%,远远高于我国40%的市场份额。即使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努力追赶过去漫长岁月中落后的市场发展步伐,汽车金融市场仍然有很长一段前行道路。因此,我国的汽车金融行业迎来最合适的市场氛围与巨大的发展空间。

1.2互联网金融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近些年崛起的金融服务方式,为金融服务提供优质、全面、便捷的交易平台,丰富金融服务手段;特别是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兴起,一时之间将此种依托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金融服务的方式推向大众,掀起一番高潮。依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资金融通、资产管理与线上交易支付等金融服务重新定义,使用一种令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服务方法取代过去繁琐、复杂的金融服务交易方式。目前,我国自2013年开始打开互联网金融行业局面,经过数年不断摸索与壮大,国家互联网金融行业业已成为新型主流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凭借信息时代这股强劲东风,在原有服务项目基础上,添加网络信贷与投资信贷等高级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系统颇为壮大。

1.3“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的定义

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尚有巨大的开拓空间,互联网金融行业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金融服务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汽车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机结合,势必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为汽车金融市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互联网+”是我国大力提倡的新型经济形态,同时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互联网+”核心发展理念是汽车金融行业不断进步的保障,为汽车金融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是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不同,“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服务能够实现针对不同客户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使服务形式多样,服务内容增多。汽车金融行业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先进管理模式,深化改进自身管理系统各环节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汲取丰富的管理技巧与营销手段,为汽车金融行业取得长足进步打好坚实基础。

2“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发展机遇

2.1实现实时线上操作

传统汽车金融行业服务的局限性主要在于服务周期长,完后一项服务需要的资料与手续繁杂,致使汽车金融市场流失大量潜在客户。过去汽车金融服务手法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人工搜集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资料,核实客户实际信用情况。在服务周期内,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资源。汽车金融项目服务效率不高,客户满意率低下。“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将繁琐且复杂的相关审批流程通过互联网技术变得简单高效。互联网无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只要客户身边拥有能够上网的设备,就能够随意挑选适合自己的金融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审批工作。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平台,帮助汽车金融行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提高办事效率,有效缩短汽车金融市场的办事周期。

2.2主流消费群体转变

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受限又一大因素在于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落后,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消费观念的滞后,无法带动汽车金融市场扩大服务规模、吸收大量客户的趋势。随着时展与进步,80、90后渐渐成长为社会新生的社会消费主力军。面对80、90后购买力不断扩大,“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进退得宜,是难得一遇的大好发展机遇。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80、90后作为最早一代接触信息技术并熟练使用的人群,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消费观念新颖,是最符合汽车金融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超前消费本身对年轻一代有着深远影响,我们不能完全屏蔽超前消费为一大部分年轻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无法完全阻止超前消费在年轻人群中迅速蔓延的趋势。只有顺应局势,合理把握好“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风向,引导社会年轻大众正确的超前消费方式。既满足一大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同时又避免因超前消费问题为80、90后带来众多困扰。

2.3风控能力增强

信息技术强悍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数据信息的超强分析能力,以及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超大计算量。市场风险评估是组成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传统汽车金融行业无法妥善完成市场风险评估预测工作,根本原因在于客户基数较市场规模相比过少,反馈的信息数据量不足以支撑风险预估分析。即使强行进行预测,也需消耗大量的人力,最终结果参考价值偏低。现代化“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能够实时、准确记录大量客户数据,无需消耗大量额外资源记录,但远比传统记录方式储存信息量多。通过不同功能的数据分析模型,依靠信息技术中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对汽车金融市场进行风险预估。保证评估结果准确无误,帮助汽车金融市场及时规避风险,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4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保证金融服务质量的关键,笼统且单一的服务方式很难使客户满意。限制汽车金融市场服务多样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当下我国汽车行业金融市场尚未系统化,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汽车金融服务企业规模参差不齐。规模较小的企业很难满足大量客户需求,例如:汽车租赁与购买的市场不尽相同,导致汽车金融行业所提供的有关金融服务截然不同。互联网技术创造的线上交易平台规模,可以完美弥补实体公司的不足,只需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审核,合法的交易平台就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客户获得使自己满意的金融服务,有助于公司打造属于自己的良好口碑,在汽车金融市场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发现市场之下隐藏的潜在客户,加大汽车金融市场开拓力度。

3“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困境

3.1汽车金融行业残酷的竞争限制市场发展

残酷的金融行业竞争是限制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行业需要面对多方面竞争带来的冲击。首先,拥有专业线上汽车金融服务技术的公司数不胜数,没有影响力的企业几乎无法在行业领域内存活,导致公司在发展前期被扼杀在摇篮里;并且汽车金融行业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为了达到独占一块区域内汽车金融市场份额,使用不良手段排挤其他公司,没有完全将公司全部精力致力于改良自身服务水平,致使在残酷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公司服务水平过低。上升到整体金融市场层面,汽车金融市场仍需面对来自银行等老牌金融机构的冲击。银行资金来源丰富,自身资金储备雄厚。多年来的发展探索,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系统化程度,是仅起步数年的、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汽车金融行业所无法比拟的;银行等机构的服务水平与市场风险预估水平更高。

3.2新型汽车金融市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资金来源单一

当下,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受制于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市场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投资股东原始资金投入、银行借贷、吸纳归并同行公司以及小量债券融资。资金匮乏使行业发展几乎寸步难行,经过其他金融机构挤压的市场份额所剩无几,缺乏资金的市场开拓无异于纸上谈兵。

3.3我国征信体系的不足影响汽车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

我国现有征信手段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绝对指标,互联网技术对个人信用分析手段为辅的方式,对相关客户进行金融征信。我国征信体系存在诸多不足,较为突出就是征信系统覆盖范围不够宽泛,存在无法受理一些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客户信用信息更新不及时,易造成有关工作人员错误判定的情况;无法准确征集客户信用实际情况,基于此类信息的风险预估同样会产生偏差,使汽车金融服务能力低下,对汽车金融行业发展起负面影响。

4“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建议

4.1增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客户良好的信用是金融行业开展相关服务的基础,也是评定此次金融服务风险的重要依据。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国家征信系统健全。面对客户人群多样化,客户基数增多,高效、准确、详实的信用评定系统是保证高质量、低风险金融服务的关键。汽车金融行业尚不能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对客户进行评定,同时无法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可靠数据挖掘信用度高的潜在客户群体。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可以考虑合理开放自身征信系统,为其他金融企业提供方便。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短期内无法真正实现开放,是否可以启用第三方征信平台,将客户在该平台的信用度作为评判依据。诸如“芝麻信用”等评定客户信用的支付平台,国家能否进行大力推广,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促进汽车金融行业服务水平提升。解决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平台无法开放的尴尬,也为汽车金融服务行业提供真实数据。

4.2努力发掘汽车金融市场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犹如大型建筑的地基,倘若地基不稳,势必会造成整体“建筑”存在大量安全隐患。汽车金融行业资金来源单一,极大限制行业发展,国家层面暂时无法落实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的解决方法。在“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行业应努力探寻合适的资金渠道。例如:汽车金融行业可以适当发行金融债券,通过该种方式克服短期内资金短缺,保证公司资金周转正常。

金融市场的前景篇3

在中国所有融资活动中,商业银行占80%左右,而主要银行的总部都座落在北京金融街上,因为这里不仅是各金融监管机构总部所在地,也是中国多数大型企业总部所在地。即使外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如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摩根大通(Jpmorgan)、瑞银(UBS)这些国际大佬们也愿意在北京扎堆,而作为纽约金融象征的高盛(GoldmanSachs),更是把中国总部设在了北京。

在过去的2009年全球资本市场均呈现萎缩态势的大环境之下,北京金融产业逆市飞扬,成绩令人瞩目。北京市金融工作局2010年1月的数据表明,金融业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5%,持续保持全市第一大产业优势,2009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20.9亿元,同比增长13.5%。

无论从金融机构总量还是金融对GDp的贡献率来说,北京都已超过上海,金融优势地位非常明显,政府方面在2008年《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表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很显然,在北京18个区县版图当中,位于西城区的金融街和朝阳区的CBD长久以来担当着金融产业发展的主导角色。但伴随石景山涉钢产业搬迁,区域主体经济升级转型,北京C*B模式又出现了遥相呼应的石景山CRD定位,并在《CRD建设行动规划》中明确提出将石景山打造成为京西新兴金融功能区,大力发展“商务金融”产业。这意味着石景山可能凭借首钢搬迁释放的城市空间优势,借助经济转型这一千载难逢之机遇,把北京第三枚金融标签打在石景山版图之上。

为此,石景山区政府在2009年颁布了《石景山区促进商务金融产业发展的暂行办法》,为“商务金融”落地石景山在政策、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给与实际支持。其中,特许经营商务金融服务链条,将作为“商务金融”大板块中的主要创新部分给与重点支持。区政府早在2008年就与FDS中国代表的特许经营团队签署合作协议,在石景山规划2000亩左右土地打造特许经营总部产业园区,并在2010年将FDS中国总部作为金融重点支持对象引驻石景山中铁建设大厦,以展开全面的合作。

FDS中国西迁石景山,意味着将十年特许经营行业累积商务与金融资源同步引入该区。在区政府与FDS中国的合作协议当中,双方亦承诺以资源互补的方式,共同打造一条以特许经营为载体的商务金融服务链条,其中包括一个特许经营总部产业园区,一个特许经营权交易所,一个由政府引导基金配套的股权投资基金群和一个特许连锁企业全球创业板上市培育中心。此服务链条的构建打造,是北京市金融创新的重要探索,对石景山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因此受到了北京市金融局、石景山政府及金融界的强力支持。

相关领导、专家就北京金融战略、石景山商务金融模式、特许经营商务金融发展发表观点、意见摘编:

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形势不断向好的情况下,以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为主题探讨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石景山区要紧紧围绕推动首都科学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落实各项工作。要抓住发展机遇,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区域规划,推进项目建设,加强组织协调,全力推进首钢产业结构调整和老厂区建设,启动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带动京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让石景山的明天更加美好!

――北京市市长郭金龙

基于首都北京特殊的城市功能,首都金融业的发展定位,应该是国家的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作为地方政府,我们主要是通过四个体系的建设来推动中心建设,主要是通过政策的支持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组织体系、政府的金融服务体系,来推动整个金融产业的发展,同时能够不断提升首都金融业对国际、国内、以及周边地区的积聚力、贡献力、辐射力,实现我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

对于政府来讲,我们可能最主要做好的工作,第一个是做好监管的工作,就是配合监管部门,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第二,做好服务,这个服务可能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服务好金融产业,金融产业发展过程当中跟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定的政策环境、一定的市场环境,我们要为金融产业自身发展做好服务,另外,引导金融产业为首都的经济发展作出服务,就是保证金融产业跟北京市的实体经济做完整的对接。第三项工作,可能主要在金融创新方面,为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北京市金融局局长王红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要有三个前提和要求:第一个是资金。第二个是要有运作资金的机构,第三要有资金的效益。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在石景山举行FDS中国资本和石景山政府的中国特许经营总部园区签约仪式,这个仪式既是我们以前工作的一个成果,也是刚好恰到好处地适应当前国内外的需要。

特许经营、私募股权投资、及总部园区的集合是拉动内需、促进搬资、扩大就业和扶持中小企业的有效模式之一。

――北京市金融局书记霍学文

在整个石案山区规划中,我们规划定位是首都文化休闲区,就是大家通常知道的GRD,在这个CRD的产业布局中我们规划了5个大的产业方向,那就是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商务金融,还有高新技术,旅游会展。特别是商务金融产业的定位,市领导是钦点饮定。那么我们在向金融办汇报的时候也谈了一些想法,霍主任建议如果石景山区定位现代化服务业的话,应当以发展商务金融产业为起,最,在整个产业的布局当中把商务金融产业作为我们重要的发展的方向。

我们也向大家承诺,我们将给予FDS中国资本重点金融企业待遇,我们将共同建设中国特许经营总部园区、共建石景山pe协会及特许经营权交易所,共建创投基金、共建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职业学院等平台,实实在在地把园区建成中国特许经营的发动机和孵化区。

――北京市石景山区区长周茂非

努力在石景山区建设“中国特许经营总部园区”,并将该项目作为石景山商务金融产业的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中国特许经营总部园区”将以引进、服务、培育等模式发展壮大和投资连锁特许经营品牌企业为目的,创新打造全国第一个以连锁特许经营为方向的专业化、商业化、资本化的产业总部园区。以特许经营权交易所、otC、创业板

等资本市场工具为价值放大器,促进连锁特许经营企业的快速成长。

――北京市石景山金融办主任杨京春

特许经营权交易所,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特许经营在国外发展的时间很长了,但是把它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把资金和项目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平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所以我们区里从土地、人才、资金方面都进行了巨大支持,我们还专门制订了商务金融产业的优惠办法和支持办法。同时我们在区里今年就要成立创业引导基金,我们也会和刘院长一起打造出一个非常良好的平台,吸引全国的投资者来石景山发展,来特许经营权交易所进行交易。

――北京市石景山投资促进局局长徐涛

祝贺FDS中国资本及中国特许经营总部园区的成立。FDS中国资本以特许经营为方向、以私募股权投资为手段进行总部园区建设模式,是中国开发园区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特许经营与私募股权投资都是发达国家进行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武器,一个是市场扩张的利剑,一个是资本扩张的法宝。谁拥有市场,谁就拥有了品牌,拥有了利润、拥有了资本。谁拥有了资本,谁就拥有了品牌,拥有了市场。

――国家发改委pe基金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金融系主任何小峰

我相信,FDS中国资本落户石景山,是北大pe与石景山合作的良好开端。我们将聚集北大pe更多的力量支持FDS中国资本与石景山的样板合作。我也相信,在石景山未来的新一轮发展中,更多的专业pe私募股权投资将发挥重要作用。

――北大pe投资联盟理事长郑昌幸

我身为北交所的董事长,又之所以能够成为北京pe协会副会长,大概是基于这么一个原因。就是跟我的利益相关,但是我跟pe圈这些朋友都不冲突。所以我就成了这个固的一员。站在业界角度,我跟业界朋友讲,一个行业,特别是中国一个新兴行业要想健康发展,首先要顺大势,承担责任……pe应该真的在这一轮推动中小企业,好的中小企业也应该投一些。

――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

中国的创业板与伦交所的高增长市场(aim)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和合作的关系。在中国,伦交所将自己定位成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机构的合作伙伴,并期待在两地共同上市、it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

伦交所最大的特点是全球性,无论是上市主体还是市场参与者无不如此。中国的企业下一步需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伦交所能帮助中国的企业实现全球品牌效应、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以及从国际资本处获得融资。

目前,这个市场由伦交所自己监管,伦交所非常看重这个责任。伦交所一直都有做市商制度,所有在aim上市的公司,包括市值仅在百万级别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做市商,这可以维持公司股票交易的流动性。这一点可以为中国的创业板提供借鉴,应试图建立一个机制,让市场即使在经济危机时仍能有一个高的流动性,引入做市商制度就是手段之一。

2009年,包括ipo和二级市场的增发在内,伦交所的融资额达到了2000亿美元,上市公司达到3500家左右,其中中国的上市公司57家。2010年,将是ipo全球活跃的一年,目前全球的储备项目很多。在新的一年里伦交所将和中国方面加强在全球存托凭证市场方面的合作,预计未来将有新的上市机制推出。

――伦交所总裁罗睿铎

我知道中国比较上规模的国企就有50万,中小型企业是400万,这两个数的1%上市吧,那就是4万多。现在中国上海加深圳也就1000多家,所有去海外上市的企业如果不算香港的话不超过30家。印度的整个经济根本不能和中国比,但它的上市公司有6000多家,在伦敦有20多家。现在中国企业融资还有一个不合理的现象,企业的融资模式90%靠借贷,10%靠资本市场,而西方发达市场是股票债券为主借贷为辅,起码也应该是一半一半,中国是90:10,这差得太远了,这也是大家看好这个市场的一个原因。

对于中国市场,伦交所会提供一些特色性的服务,例如打造全球时尚金融领先板块,并支持FDS投资的iBaC国际品牌引进中心项目明年在伦敦证券市场上市。而且在未来,我们将与FDS一起,输送更多的中国企业伦交所上市,让中国优质的特许连锁中小企业有一个相对顺畅的渠道走进国际资本市场。

――伦交所亚太区总裁祝晓健

刚才谈到了中小企业,60%的GDp,50%的税收,80%的就业,80%的技术创新都诞生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创业板的推出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但中国的中小企业有千家万户,而中国的上市公司创业板能有5000家的容量,加起来也不过就是6000多家,所以,还需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规划,充分发挥各类产权交易所以及柜台交易市场,各类创投基金的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决很多现实问题。

――深圳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常进勇

这次经济危机蔓延到的各个纵深领域里,不仅仅是金融危机,应该是整个实体经济的危机,实体经济的升级和换代的确到了迫在眉睫之时。我觉得中国必须要行动起来,已经到了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无可持续的时刻了。所以,金融资本与特许经营的结合,对中国服务经济、品牌经济的推动作用,或许是个很有惊喜的探索。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总裁李万寿

我曾经说过特许经营应成为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现在,我们自己用了十年的时间,打造了有助实现这一理想的两个轮子,一个是FDS中国十年特许连锁行业累积起来的商务平台资源,一个是FDS中国资本在近两年时间内整合出的金融平台资源,合在一起面壁十年集结出一个商务金融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横向为特许项目提供全国拓店招商服务,扩大特许经营企业的市场价值,提升特许经营盟主的管理水平;纵向提供融资、上市金融服务,争取在全球创业板市场打造一个特许经营创业板块,培养更多的特许经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强做大,走向国际,实现特许经营品牌的证券价值。

金融市场的前景篇4

中国消费金融试点七年前就已启动,而近两年才逐渐成为信贷市场的宠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疑是最大功臣。

包括京东金融的“白条”产品、蚂蚁金服的“花呗”、主打校园市场的分期乐,等等。这些基于互联网渠道挖掘消费金融市场的平台,主打年轻一代消费者,不仅迅速地推进了消费金融信贷的市场认知度,还为想介入这一市场的“非正规军”提供了许多想象空间。

于是一些基于各种应用场景而来的消费金融平台迅速崛起,涵盖旅游、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甚至中邮消费金融公司还推出了“二胎贷”,几乎是变着花样,也要搭上消费金融这班列车。

2016年,无论是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还是政策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抑或是投资界将其视为最具投资价值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之一,消费金融势必要迎来最火热的一年。

只是,值得警惕的是,征信记录不完整、消费场景有限、资金成本过高,等等,这些消费融发展的障碍并未因市场的火热而消失。p2p遭遇爆发又整顿的命运希望不要在消费金融领域上演。

争抢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并不新鲜。2009年,国务院宣布启动试点,将消费信贷在个人信贷中区别于房贷、车贷给予大力发展,并开始颁发消费金融牌照。

最初,这只是银行业和产业集团的游戏。

从2010年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到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目前,有1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了银监会颁发的消费金融牌照,其中有12家都有银行主导或者参股。

而捷信、海尔、华融三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中尽管未出现银行的身影,但离不开强大的产业背景。捷信母公司ppF集团是专注投资的国际金融集团。海尔消费金融公司背靠海尔集团,坐拥家电产业优势。华融消费金融公司则成为首家由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

彼时,消费金融的市场关注度有限,业界还停留在消费金融公司与信用卡孰优孰劣的争论中。

消费金融真正的爆发始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些没有消费金融牌照的互联网巨头向消费金融领域的发力,成为改变游戏规则和搅起业态变化的始作俑者。

2014年2月京东推出首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阿里巴巴紧随其后推出“花呗”服务,之后京东推出白条系列产品如校园白条、汽车白条、“白居易”、首付游等依托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服务,阿里巴巴则推出“借呗”服务,2014年7月天猫推出天猫分期。依托原本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合作商家,两大电商巨头迅速切入消费金融领域。

随后,各类垂直细分领域的消费金融迅速发展。盯住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的分期乐与趣分期几乎垄断了大学生消费信贷市场;百度金融则向教育领域纵深,联合上百家教育培训机构推出教育信贷;微众银行推出小额现金贷――“微粒贷”。

当然,还有各类基于传统业务结构推出的衍生消费金融产品,比如途牛的“首付出发”、土巴兔的“装修贷”、优信二手车的“优信金融”,等等。几乎只要有场景、有流量的交易环节,都能成为消费金融成长的沃土,颇有当年“百团大战”之势。尽管已经手握小贷公司牌照但京东金融从未隐藏对消费金融牌照的渴望。

场景、流量和牌照

看上去什么都可以分期消费的时候,消费金融却不是谁都能做的。

互联网时代,得流量者得天下;新商业时代,场景革命被奉为万能钥匙;新金融时代,牌照仍是合规合法的力证。而对于消费金融这一集消费、金融于一体,注重高频次、小额、分散的金融领域,流量、牌照、场景都不可或缺。

3月25日,京东金融消费金融新战略,重金买下“白条”独立域名,并开设涉足消费金融的现金贷,额度高达20万,将应用场景从京东商场逐步扩展至旅游、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尽管已经手握小贷公司牌照,但京东金融从未隐藏对消费金融牌照的渴望。

从京东集团副董事长的岗位上离职后,赵国庆也创办了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尽管这是一家定位于线上线下的消费金融平台,但是从筹措伊始,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就将获取牌照作为差异化竞争力的资本。

马上消费金融副总吴宇建向记者指出,消费金融的底层还是金融产品,资金、技术、风控都脱离不了金融风格,因此手握牌照才能更好地确保业务合规。在重庆市政府的支持下,马上消费金融成为第二批获取消费金融牌照的机构。

当然,更多的新型消费金融平台被挡在了牌照之外,场景和流量的争夺就成为抢占市场的不二法则。

所谓场景争夺都是基于各大垂直细分领域,比如校园、旅游、商场等都是具体的场景。场景化的金融需求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和用户黏性。于是才有了京东金融战略投资首付游、百度金融与教育机构的合作等。

流量的概念基于互联网经济而来,但获取流量的方式却不止于互联网渠道。线上线下结合成为许多消费金融公司的流量获取方式。基于电商平台形成消费金融优势之后,蚂蚁金服通过与40多家购物、生活类电商o2o平台接入“花呗”。基于驻店模式发展起来的捷信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也开始谋求融合线上服务。

那些打着消费金融旗号,却在牌照、场景、流量中无任何优势的所谓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及早退场了。

行业风险加大

尽管消费金融市场一片火热,但也有投资人明确表示,不会跟风投资消费金融项目,原因是不看好国内的信用贷款。

在征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贷款的风险是不容小觑的。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平台出现,这一行业风险存在被放大的可能。

一位投资人透露,通过他的走访发现,一些消费金融平台的逾期率或超过50%。“只要有杠杆,就有可能违约、逾期等,而一旦出现不良,后期催收也是一大问题,由于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线下催收的成本很高,对于一些平台来说,收益甚至不能覆盖成本。”

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凌向记者指出,消费金融归根结底是金融产品,坚持风控为王。但是互联网企业容易追逐热点,却忽略了底层的风控建设。由于许多人并不在央行的征信系统,各家消费金融平台信息相对隔离,多头授信的情况在消费金融领域也很严重。

金融市场的前景篇5

在西方,汽车、房地产、家电、通信甚至家具等厂商,都已深度介入消费金融,金融资产则以信用卡公司、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和财富管理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切入这一市场。而在中国市场,消费金融的参与者既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内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还包括互联网金融机构体系内的电商消费金融、p2p平台、互联网分期平台。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政策趋严后,越来越多的网贷平台宣布转型为消费金融平台,导致互联网个人征信和场景化消费信贷急剧膨胀,良莠不齐。随之而来的产品同质化也成了消费金融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线上产品成发展方向

为提升消费金融产品的便捷性和改善客户体验,各消费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如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银行类消费金融公司都有专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客户可在线申请贷款。

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类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上具有先天优势。2016年上半年,南京银行的研究报告《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机遇与挑战》披露了互联网类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市场份额:2015年末,电商消费金融占57.7%,网络分期平台占22.8%,p2p平台占17.9%。

在渠道、场景双向渗透方面,电商具有先天优势,而且还有海量客户、大数据风控等,不过只能做一些小额度的业务。马上消费金融最新调研报告显示,目前除银行外,很多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推出循环额度产品,即客户在最高限额内分次、循环使用贷款,到期后一并归还或提前分次归还。报告称,有94.21%的消费者愿意使用这种产品,而在没有信用卡的人群中,90后占52.79%,超过半数。这种产品类似虚拟信用卡,将对实体信用卡形成冲击。

市场分析认为,全线上、无纸化、快速审批、及时放款、随借随还、循环额度的产品将受到客户青睐,必须要推进,也是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这要求机构具有完善的风控技术,技术到位是基本前提,如果牺牲风控,即使流程再快,体验再好,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模式。

产品同质化严重

任何行业的发展,总是遵循着相似的规律,即明星企业开辟市场,追随者进入市场共谋发展,沉淀之后,便是同质化竞争的存量市场。于是,除了垄断行业之外,同质化几乎成了所有行业的顽疾。

线上产品具有多种优势,可是大家都看到了这一点,于是纷纷相互借鉴,争相开发“近乎完美”的产品,这更加剧了消费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市场调研发现,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产品以信用卡、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为主,消费金融公司等则以现金贷(包括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抵押消费贷款)和消费分期为主,各家消费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总体来说,同质化现象颇为明显。

现金贷和消费分期是最常见的两种消费金融产品。现金贷额度最高达20万元,消费分期是指客户在消费金融机构合作商户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通过申请个人贷款、办理消费分期,由消费金融机构替客户将费用支付给商户,客户直接享受商品或服务的产品。也有一些创新的产品,如消费信托、消费信用保险等,但占比很小。

虽然同质化严重,但各机构的消费金融产品依然有自己的机会和潜力,需要时间检验。从机构角度来看,要综合看客户体验、风险技术和盈利模式。可根据定价、额度、时效、便捷性、目标客群和宣传推广等因素分析和评价一款消费金融产品。总体来说,定价和便捷性是最主要的因素。

如何判定同|化成难点

本来,任何一个难题,只要边界清晰,便总有法子治。同质化之所以成为顽疾,也是因为边界的不清晰。产品之间究竟是不是同质化,只有用户说了算,而用户与用户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同质化与否的清晰界定成为不可能。举例来说,对于一些用户而言,饮料与水并没有太大差异;对另一些用户而言,饮料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异;当然,还有一些用户,敏感性要高得多,对于他们,换个包装便是一种新体验。所以,对于一家饮料制造商,如何判断其产品的同质化竞争程度呢?这并没有清晰的边界,没有硬性的标准。

另外,虽然消费金融也具有互联网化特征,但并不存在类似社交产品的规模效应,所以也不会随着规模的发展形成自然垄断。毕竟规模再大,也依然要参与竞争。

消费金融产品的上述特征,使得行业更容易陷入同质化的泥潭。

只不过,在市场飞速发展的阶段,产品某种程度上供不应求,似乎不必在“售”前体验上花费太多功夫。尤其是很多针对次级用户群体的产品,这类客户还停留在产品可得性的阶段,能获得借款额度就已经很开心,还没到对产品体验“指手画脚”的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所谓的消费金融产品,年利率100%或50%以上,照样有很多人愿意买单。

消费金融既是蓝海也是红海

沈忱(化名)是一家正在布局消费金融3C市场公司的高管。他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工作了近5年时间,对于消费金融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不看好现在布局3C市场,很多公司都在做,难度相当大,现在入局已经晚了。”在沈忱看来,现在布局3C场景的难点不在于如何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在于一家线下门店接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自家平台在众多接入平台中脱颖而出。

据调查,很多线下3C场景已经接入捷信、佰仟等多家消费金融机构。一位华为手机门店的负责人表示:“我们只接入了佰仟分期。”而随后该负责人又称:“其他平台的我们也可以做,不过没有佰仟便宜。”

“要想在线下的3C场景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让线下业务员跟门店‘搞好关系’。”沈忱认为3C场景的消费金融业务已经难以入局了。

近日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显示,中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接近6万亿元。而易观数据预计,今年中国整体的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将会增长到8933.3亿元。

“我认为,消费金融业务,既是蓝海,也是红海。”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指出,“从整体场景上看,消费借贷需求还未得到满足,从局部场景上看,参与者众,竞争激烈,新进入者已经没有太多机会。之所以大家不去拓展到其他领域,主要原因大概是其他的场景不够优质,业务发展的逻辑总是先吃容易吃到的,再去吃比较难的。”薛洪言直言。平台在不断地拓宽市场寻找新的场景。每当一个新的消费金融场景被发现,总会有大量的消费金融公司随之跟进。

优质客群成生存关键

看得见未来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整体层面同质化红海的到来还有段时间,但局部市场或局部客群的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尤其是大家都看重的优质客群。信用卡持卡群体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有央行征信信贷记录,每个人都有多家银行的信用卡,所有的互金巨头都抢着给他们授信额度,去任何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贷款都是秒批。

这个群体有多大呢?截至2015年末,有央行征信信贷记录的人数达到3.8亿人;截至2016年末,中国在用信用卡数量达到4.65亿张,人均持卡0.31张。面对这个优质群体,破局同质化便成为战略性布局,毕竟,失去了这类优质客群,任何消费金融业务都不可能做大。

而在当前的消费金融市场,不管是企业的发展模式、运营模式还是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模式,基本都很相似。首先是基于场景。消费金融是典型的场景化金融,基于对场景的把控变相实现对消费金融产品的“垄断”行为成为可能。淘宝、苏宁等电商平台,背后的花呗、任性付都是这个路子。其他基于家装、教育、旅游、租房等场景的消费金融产品也是这个路子,只不过它们是与第三方场景合作,并不能做到独占罢了。

其次是基于费率。现金贷之类的产品脱离了消费场景本身的壁垒保护,各个产品只能赤膊上阵,此时最好的竞争武器便是费率。此外,还款的灵活性也是一个主要因素,但还款方式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提前还款可能带来的违约金问题。从费率水平上看,基本上银行的现金贷(非信用卡)最低,行业巨头的消费金融产品和银行信用卡次之,p2p和部分分期公司通常收费较高,市场上流传的“高利贷”指责,基本上便是针对此类产品。

再就是基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就目前的申请体验看,除了银行还有部分产品需要线下申请外,消费金融企业基本实现了线上自助申请,用户体验的流程差异很小。但是从用户的期待心理来看,实行预授信额度策略的巨头们无疑占据了上风,他们会提前做好风控,在存量客户中筛选优质客户,让这部分优质客户只需进行实名认证便可提款;而实行用户申请策略,尤其是内嵌在消费过程中临时申请的消费金融产品,由于需要进行实时风控,用户需要额外提供一些证明材料,体验上便略逊一筹。

不过,以上三种情况并不是基于“差异化”策略的有意为之,更多地只是一种附带效果。比如场景,很多企业不过是有什么场景便做什么场景,想的并不是差异化;比如费率,更多地不过是基于覆盖成本的需要,尤其是对于那些年化100%以上的高息产品,更是短视的一锤子买卖,甚至都称不上策略;再比如申请流程,也不过是在把握基本风控的前提下,互联网企业注重产品体验的惯性使然。

如何破解产品同质化

关于小米的快速崛起,雷军曾总结了经典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只是这两年风停了、猪死了,七字诀便也没人提了。其实,七字诀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型企业快速崛起的口诀指南,现下并未过时。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还在,用户的行为习惯也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反思很多所谓互联网思维创业企业的失败,恰恰是没有做到这七个字。对于消费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突围,苏宁金融研究院互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指出,其实只要稍微修改一下,七字诀仍是适用的,那便是“生态低息口碑快”。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使业务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不要大而全,只要其中一个点,其他的都可以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完成。所谓生态,便是要强调多元化服务,产品线集体作战,而非靠消费金融产品本身取胜。

之所以强调生态,是因为消费金融产品本身已无太多进化的空间,要想差异化,唯有改变产品形态。就像当年苹果打败诺基亚,不在于苹果造出了更好的通话手机,而是造出了“能打电话的互联网终端”,此“手机”已非彼“手机”,产品形态有了本质变化。

同样,传统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产品虽然有很多槽点,但从产品本身看,已经是一款非常成熟的产品,唯有打造具有消费金融功能的一体化服务生态,才能在本质上实现差异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商平台将消费金融内嵌于购物场景,便可视作一种生态化探索,也正是靠着这种生态化竞争,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未来,可沿着类似的方向进行更多的探索,而不仅仅局限于场景。

低息,指的是一个相对低息的区间,不是“价格战”层面的一味降息,也不是利率越低越好,底线在于不能给市场留下“高息”的印象标签,毕竟费率是消费金融产品最核心的用户体验。

口碑,指的是要注重与用户情感层面的交流和互动,用户既然很难通过产品本身产生情感上的好感,便需要运营部门下更大的功夫,通过运营来强化用户的情感纽带。强调口碑,不仅在于口碑是免费的广告,更在于如果没有口碑,花钱的广告没有杠杆介入,也会效果寥寥,因为任何一项营销计划都必须依赖一些持续发生的连锁反应――也就是口碑,来实现所谓杠杆效应。

金融市场的前景篇6

【关键词】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发展

当前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大众对于经济发展予以了较大的关注,因为经济发展不仅关乎社会大众生活质量,而且关乎我国的综合国力,而要想实现经济良好发展势必要强化改革金融市场,因为所有的经济活动均与金融市场有着较为紧密的内在关系,因此改革当前金融市场从很大程度上讲为经济较快提速予以了保障。

一、初探2014年至今政府改革金融市场手段

我国政府对于金融市场实施的相关改革手段从2014年至今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放宽存贷方面实际利率限额,涉及到了存款利率以及贷款利率主要是包含了私人贷款以及大众居民贷款存款方面利率和住房公积金、金融机构存款贷款方面利率等,通过对多方面存贷放宽利率改革进而促使金融市场流动性资金大大增加。

其二是逐渐设立相应民营银行,依据当前经济实际发展状况仅仅是依托于现有的国有银行还远远不够,因此设立民间性质的商业银行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民营银行来辅助国有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则是健全完善金融市场关键,但是在实际设立相应民营银行环节中又涉及制度方面以及人员方面和相应资本等方面问题,因此设立愿景虽好但依然任重道远。

其三是开始确立存款方面相关保险制度,而这也从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在此之前商业银行设立隐形化保险将完全作废,此改革背景下中型以及小型相关金融机构在新型存款保险基础上将迎来较大发展空间,此外传统银行在确立存款相关保险制度之后其以往依托于存款以及贷款两者之利息差获取收益将开始下降,后续金融机构开发中间业务以及发展中间业务将成为其实现营利重要手段,而也是促使金融机构多元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四是即将启动深港通,所谓深港通即是建立在互通互连基础上的深港实际股票市场,具体指的是港交所和相应深交所将实现连接性技术发展,简单来讲就是两者之间构建起技术关联性,而在该种改革背景之下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众多的优秀投资者均可以在当地依托于经纪商或者是证券公司实现上市股票有效交易,即将启动的深港通意义在于一方面强化了内地深圳和相应香港之间互助协同发展关系,另一方面也推动a股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

其五是自贸区的强化设立,我国在实际建立相应上海方面自贸区之后又强化发展厦门以及广州和天津等多个区域自贸区发展,而多区域自贸区建立将充分性的引领国内经济实现高速发展,而自贸区也必将成为改革金融市场亮点之一。

二、探析伴随着改革的金融市场优化发展

2015年《人民日报》以及新华网在八月份同时刊登文章表示,“我国从长远发展视角来讲实现稳定金融还需要建立在有效改革基础上。”可以说从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实际金融市场历史发展而言改革金融市场则是当下提升经济必走之路,而改革金融市场也必然会实现金融市场优化发展,这对于下滑期经济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金融市场实际运行效率稳步提升

伴随着改革的金融市场优化发展体现在金融市场实际运行效率的稳步提升上。具体来讲,改革金融市场能够增强作用于市场无形之力,在此种大环境下各类信息更加准确有效,同时还能够通过合理价格来展现市场稳定性,促使金融市场变为有效市场,其运行效率也会相应实现稳步提升,而这也是金融市场优化发展内容之一。

(二)金融机构实际运行效率稳步提升

金融市场优化发展除了体现在市场实际运行效率稳步提升之外,还体现在金融机构相关运行效率的良好提升上,具体来讲,改革金融势必会促使较多金融机构将自身的资金聚集能力大大增强,由此金融机构对于资金的有效应用也会稳定提升,此外改革伴随着新型市场环境的建立,新环境之下新竞争压力也能够积极的促使各个金融机构将以往滞后管理模式予以调整改善,进而将整体管理效率逐渐提高,由此金融机构实际盈利方面能力也会良好增强,增强的盈利能力反作用于机构实际运行效率,良性循环下金融机构将会得以健全,而金融市场也得以优化发展。

(三)金融市场实际活力明显增强

金融市场优化发展还体现在整个市场活力明显增强上,改革过程中民营银行大量建设以及存贷方面放款利率等等促使投资以及融资更加便捷,这样更多的大型企业投资市场将更加开放,而对于小型企业来讲融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投资与融资的大量增长从很大程度上促使金融市场充满发展活力,此外改革中大量金融机构创新盈利模式增加金融产品也能够推动金融市场更加灵活运行。

综上分析可知,在全世界范围内经济大融合环境背景之下,各个国家均对自身经济发展予以了重点关注,因为经济较强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就越高,而经济的实际增强除了与各行业各领域提升生产力有关之外,还与整体金融市场息息相关,就现今来讲改革实际金融市场是我国应对经济下滑期重要手段,而本文对于改革当前金融市场予以的一定的研究旨在为我国经济长足性稳定性良好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研究力量。

参考文献:

[1]易元芝.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与区域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的研究――基于温州金融改革背景下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15.

金融市场的前景篇7

关键词:旅游经济;金融支持;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2-0086-03

目前,海南省正在加紧“国际旅游岛”建设。文昌市拥有独特的滨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航天发射中心、东环铁路建成后,与文昌铜鼓岭、东郊椰林、高隆湾、冯家湾等现有旅游资源有机融合起来,有望推动文昌市旅游业有跨越式发展,成为海南省继三亚、琼海之后的又一国际旅游热点。旅游产业已逐步成为文昌市的重要产业,并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文昌市旅游产业存在资金缺乏等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加大金融对旅游业的支持,以推动文昌旅游经济走上科学、健康的良性发展道路。

一、海南省文昌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资源条件

(一)地理优势

文昌市距离省会城市海口仅63公里,到美兰国际机场仅40公里,交通便捷。东环铁路建成后,从海口坐火车到文昌只需17分钟,意味着文昌市融入到了省会城市半小时经济和生活圈,使文昌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二)环境优势

文昌市三面环海,是海南省海岸线最长的市县。207公里长的海岸线有十多处海湾,阳光、沙滩、绿色、空气、海水现代旅游五要素齐备,海防林带长,森林覆盖面大,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四季如春,生态环境良好。

(三)椰乡优势

文昌市椰树种植面积占海南省的43%,椰林贯穿全境,形成了具有椰风海韵特色的海滨风光、椰乡文化和椰乡风情,在全国旅游度假产品中独一无二。

(四)人文景观优势

文昌市集热带风光、文化古迹、民俗风情、传统艺术于一体,如宋氏祖居、张云逸纪念馆、孔庙等一大批人文景点。同时,文昌市还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椰子之乡、排球之乡、国母之乡、将军之乡等“六乡”美誉。

(五)航天发射基地优势

航天发射基地建成后,对文昌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借鉴以往发射场的建设经验,文昌市可以建成一个现代化航天城,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随着以航天主题公园项目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文昌市旅游开发建设将出现新一轮热潮。

二、金融支持海南省文昌市旅游经济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文昌市旅游开发力度也不断加大。2007年,文昌市共接待游客总人数143.1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7.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0.3%。

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165.04万人次,旅游收人8.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0.27%。但目前金融支持文昌市旅游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金融对旅游经济的投入不足

辖内金融机构在密切关注旅游产业并寻求积极介入时机,但是,由于旅游产业投入存在较大风险,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逐年上收,造成支持力度受到较大制约。全市金融机构没有一家直接向旅游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与文昌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

(二)金融服务相对滞后

相对发达地区而言,辖内金融机构存取款、结算、汇兑业务仍然较为滞后。目前,辖内31个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中,约一半(15个)集中于城区,旅游景区仅有5个营业网点,使得游客存取款不方便。另外,信用卡、银联卡只能在旅游景点、文化演出场所刷卡消费,而购买文化纪念品、观看民俗文艺表演等环节的消费,银行卡的使用尚未得到推广,基本上只能使用现金消费。

(三)旅游保险业务尚未开展

根据旅游地区的特征,保险公司可开办进入景区游客意外险、旅游场所公众责任险等险种,并简化手续,实行限时理赔。但目前文昌市的7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仅开展人身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传统险种,旅游保险业务尚未开展。

三、阻碍金融支持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

(一)旅游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景区形象受损

一是旅游市场经营不善,自身积累能力和发展条件较差,制约了旅游开发企业的融资能力。文昌市早期开发的旅游景点多数已老化,由于开发层次较低,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如东郊椰林景区,由于资金缺口较大,近几年的景点开发受到极大制约,特有的文化吸引力和现实的旅游资源都未能形成产业优势。二是旅游景区形象受损,旅游企业信誉不高。目前,文昌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存在缺陷,出现了采挖海底珊瑚礁、海岸线景观被破坏、海产资源受毁坏等现象,部分景区(如东郊椰林)存在滨海景观特色受损、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且,部分旅游景区一度出现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导致声誉不佳,使得旅行社推荐、组织游客到文昌市旅游的意愿不强、力度不够。

(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态势限制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

一是旅游业缺乏统一的长远规划。突出表现在旅游定位不明确,在整合本地旅游资源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和突破,各旅游景点、各旅游特色资源之间也各自为战,未形成整体合力。另外,旅游行程停留在“一日游”的低水平阶段,旅游经济还局限于观光经济,复合型的旅游开发思路不够清晰,吃、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布局有待形成。二是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综合服务水平较差。当前文昌市景区景点普遍存在硬件条件差、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大规模、上档次的酒店、娱乐场所太少,服务游客的观念意识不强,导致服务水平不高、旅游规模小、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消费低,也限制了金融业的服务能力提高以及服务产品创新。

(三)旅游业开发建设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回收期长

旅游项目开发中景点类的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需要宣传导入和市场培育的年限较长。如新规划的铜鼓岭、高隆湾等景区建设等项目的投入资金都在数十亿元以上,从项目开工到盈利,估计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同时,由于旅游产业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长期稳定的盈利缺少可靠的保证,这与信贷资金追逐高利润并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不相符,在目前商业银行严格的信贷政策下难以得到资金支持。

(四)旅游企业主体资格、抵押等问题制约金融支持

一是多数旅游景区归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不符合贷款条件。如宋氏祖居是旅游局下设的事业单位,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因此无法取得银行贷款,难以满足景点开发和改造所需的大量资金。二是大多旅游企业难以落实有效的抵押、担保手续。多数景区景点资源属于国家财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部分旅游景点偿还贷款的来源仅靠门票收入,而以门票收费权作质押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障碍。如景区的维护和管理人员收入大都依靠门票收入,一旦投资出现风险,不仅银行贷款难以收回,而且景点维护及管理人员工资将难以保证,可能造成劳动保障等纠纷。同时,一些项目投入资金较大,项目单位在申请贷款时很难找到价值充分又能长期保值的抵押物,一般企业也无相应的信用担保能力,或不愿为此提供长期担保。因此,金融机构普遍采取谨慎态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对旅游经济的支持。三是政府财政支出有限,不能提供有效的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和担保。2008年,文昌市地方财政收入仅为5.57亿元,财政收支较为紧张,加上目前旅游企业在盈利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力体现不足,给地方政府带来的税收有限,所以政府在给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提供贷款担保等方面的能力也十分有限。

四、实现金融支持海南省文昌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文昌市旅游业的总体思路

文昌市发展旅游业必须明确在海南省旅游发展新格局中所处的战略位置,做好产业长远规划和总体布局,形成主题突出的对外旅游品牌。一是重点抓好旅游景区的升级、度假产品的开发和纪念品的挖掘生产,重点支持滨海和人文景区的宣传和开发,突出本地资源优势,提升景区文化品位。根据海南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文昌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是“集椰乡景观体验、滨海观光居住、航天主题游览为一体的度假休闲旅游区”。二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引导旅游企业维护声誉,加大对旅行社的让利推介力度,着力提高国际国内知名度、美誉度。同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质量,努力推进旅游方式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旅游产品由低档次消费向中高档次消费转变,旅游开发由不注重规划的低水平开发向严格规划的高水准开发转变。[1]三是注意保护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企业形象。严厉处罚污染景区环境,破坏旅游景点治安、生态环境的行为,积极组织开展针对各省市、各旅行社的宣传营销活动,维护优良的旅游企业形象。同时,以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谋求市场开发,强化行业经营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切实增强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

(二)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一是政府部门切实加强导向性规划、对外宣传促销和旅游商品开发,以政府财政性投入解决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同时,通过对旅游项目选题、策划、包装和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破垄断,允许和鼓励以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形式,吸引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领域的开发建设,拓宽旅游业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离的改革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整合旅游资源,实行产权多元化,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等方式,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培育发展若干家有一定实力的旅游骨干企业,改善旅游企业“小、散、弱”等问题。同时,积极组建旅游业开发投资总公司和旅游集团总公司,实行集团化经营,进行产业化运作,增强旅游发展后劲。

(三)加强政策支持,落实旅游业投资优惠政策

一是制订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增强旅游业抵御风险能力。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助于促进就业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用地;对于上规模、有效益,能够带动产业链拓展、水平提高的旅游项目,给予土地出让、治安保护、公用设施保障、减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尽力消除投资者投资旅游产业的顾虑和风险。二是财政出资,建立旅游专项发展基金。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开发项目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及补助等。对于符合《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且市场前景广阔、对旅游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在规定期限内,由财政出资设立的旅游专项发展基金给予全额或一定比例的贴息,同时分担信贷资金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发旅游项目的积极性。[2]

(四)找准信贷切入点,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政府协调,建立起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联结机制,引导金融机构适度参与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前期考察与后期开发的全过程,积极发展重点向旅游产业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如担保公司、咨询公司、评级机构以及信托公司等,促进海南省旅游产业与金融产业之间良好的对接与互动。二是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的长效机制。金融机构要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区域特色经济的理念,制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努力提高信贷资金在旅游业的占有率和资金利用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放宽担保条件,发挥信贷政策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服务的功能。三是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贷业务创新,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适当下放对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限,结合旅游企业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实施,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四是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3]大力支持旅游发展的软、硬件建设,优化服务网点设置,改善游客持卡消费环境。金融企业可深入旅游景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旅游消费特点,调整和优化网点结构布局,创新符合旅游服务特点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在满足消费者金融需求的同时促进银行自身经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俞玮.重视金融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以晋中为例[J].中国金融,2008,(5).

金融市场的前景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汇管理;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20.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04-0113-03

一、引言

我国的外汇储量不断增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创新外汇管理政策措施成为当前我国外汇管理部门考虑的重点问题。金融危机对外汇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要求各项管理政策措施必须要不断变化创新。整体来看,金融危机背景下强化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当前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和防控措施乏力、难以把握汇率市场化变动趋势、存在与贸易发展存在不匹配现象、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到位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优化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的各项措施,强化外汇管理策略,强化我国的全球竞争地位。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强化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保证外汇储备的保值升值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存在严重的缩水风险,对我国的整个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全面强化我国外汇管理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强化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金融风险的变动,对外汇储备的整体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通过各贸易国之间的深入合作来提升整体的管理能力。使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能够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进而使其在现有的情况下得到必要的保值甚至升值,继续服务于我国的外贸发展。

(二)有助于稳定汇率降低风险损失

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总量在不断增加,其对整体贸易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也充分显示了我国的全球地位。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诱导因素不断增加,使我国在进行外汇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汇率风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损失。外汇储备是我国在长期贸易过程中积攒下的重要财富。从当前我国的外汇风险管理措施来看,其缩水的空间在进一步加大,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较为频繁。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出现贬值,使我国贸易所支付的成本不断加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因此,强化外汇管理有助于降低稳定和降低汇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三)是促进我国全球贸易发展的关键举措

我国的全球贸易发展在近些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对带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外汇储备作为我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面强化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可以全面强化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健康发展,进而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全球贸易的发展。同时,强化外汇储备风险管理也是我国目前实现汇率市场化的必要措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和防控措施乏力

金融危机的潜伏性较强,其诱发的因素较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危机一旦产生将迅速波及全球,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和防控措施显得十分乏力。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使我国在预防全球金融危机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一旦出现金融危机之后,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处于被动地位,进而难以对外汇管理政策措施进行全面的优化。

(二)难以把握汇率市场化变动趋势

汇率市场的变动较为频繁,其受到经济、政治、军事、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外汇储备受到汇率变动的直接性影响较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外汇管理还没有全面把握汇率市场变动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难以把握汇率变动的整体趋势。这就使我国外汇管理的政策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难以有效把握各方面的变动情况,对汇率市场变动的应对能力有限,使得我国的外汇管理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不仅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缩水,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外贸的整体发展,长期下去将会影响我国的全球贸易地位,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与贸易发展不匹配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远的进步,对全球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外汇储备是我国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外汇管理与贸易发展还存在不匹配的现象。我国的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远远没有外汇储备总量提升的速度快,这就使得大量的外汇储备失去了其贸易的根基。金融危机的影响依旧存在,全球的金融市场相对脆弱,对整个贸易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政策措施的有效制定和实施,不仅会加大外汇管理的成本,还可能会对我国的外贸及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多潜在的不利影响。

(四)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到位

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不到位是我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外汇进行管理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当前,各项外汇管理措施在制定的过程中依旧沿袭着传统模式下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对金融危机的变动、汇率的变动、我国贸易的发展等考虑不周,在制定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遗漏,其有效性被大大的降低。同r,在政策的实施方面,我国的外汇管理措施还缺乏必要的政策监督,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乏力的现象,相关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限制了我国外汇管理的整体能力,使外汇管理风险难以被降低。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控能力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全面强化对外汇的管理,必须要首先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控能力。一方面,要对历史上金融危机的相关影响及各项诱导性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明确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加强对各项风险因素的分析能力,与外汇管理进行充分的结合,为进一步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分析来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防控能力,为我国的大量外汇储备提供全方位、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其能够免受金融危机变动带来的风险损失,以此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准确把握汇率市场的变动趋势

汇率市场的变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外汇管理。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全面准确的把握汇率市场变动的趋势,通过强化汇率市场化风险管理措施逐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将我国的外汇储备与整个汇率市场的发展进行挂钩,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各项风险损失。同时,要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避免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设定汇率变动的范围和空g,一旦超出这一空间,则要迅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保证我国大量外汇储备免受较大的损失。另外,要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深入合作,为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政治保证。

(三)加强与贸易发展的匹配度

贸易发展是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我国实施外汇管理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虽然步伐较快,但是整体的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因此其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措施需求较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外汇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贸易发展的匹配度,使其各项管理措施都能够充分服务于我国的贸易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要不断强化与贸易合作国之间的相互往来,使得大量的外汇储备能够得到必要的消化,避免给整个贸易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进而可以有效提升对外汇的管理能力。

(四)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力度

制定和实施各项管理制度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强化外汇管理的关键。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各项外汇管理措施进行审核,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全球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我国的贸易发展为基础,制定出完善的外汇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要全面强化对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度,制定和实施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外汇风险管理的监督,使其能够切实保证我国的外汇安全,并充分发挥其服务于外贸发展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全球地位。

五、总结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管理措施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外贸及整个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我国应该从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控能力、准确把握汇率市场的变动趋势、加强与贸易发展的匹配度、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力度等方面出发,全面强化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外汇管理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外贸及整个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外汇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甘肃金融,2009(3)

[2]王锴.2015年末―2016年初人民币汇率危机和央行外汇管理探析[J].中国市场,2016(20)

金融市场的前景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融资融券

融资融券交易(margintmding)又被称为“证券信用交易”或者“垫头交易”,是成熟资本市场普遍实施的一项重要交易制度。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与其他国家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或禁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选择了推行融资融券交易业务。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成熟证券市场发展和运作的经验,也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国情特征和法律环境,使融资融券交易的各项制度在合法、合规的背景下规范开展。

一、成熟市场国家和地区融资融券交易业务的发展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最早诞生于美国。在美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初,为了满足市场融资的需求,就出现了融资融券的交易,但欺诈与违约的现象频现。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将股市震荡崩盘的部分归因于过度融资融券交易,因此美联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法案来规范融资融券交易。随着金融机构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融资融券交易典型的市场化融资模式日趋成熟和完善。在分散授信的模式下,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集中表现为市场主体的业务风险。监管机构只须对市场运行的规则做出统一的制度安排并监督执行。另外,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公司协会等一些自律机构也从自身出发,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条例来约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作为对监管机构法律和法规的有益补充。可见,美国的融资融券活动是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而自发形成的,是以微观经济个体为主体一种制度变迁过程。

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是建立在二战以后证券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整个金融制度尚不健全的基础上,引入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导入临时供求,来确保证券市场的交易量与流动性,促进公允价格机制等目的实现。其融资融券制度建立伊始就具备了中央控制的强制性,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激进性质的发展过程。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还由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专业化证券金融公司为证券公司提供资金和证券的转融通服务,以实现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活动进行机动的管理。这种典型的专业化模式的特点即:证券抵押和融券的转融通完全由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来完成,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证券抵押融资上被分隔开,南证券金融公司充当中介,证券金融公司通过控制资金量和证券量来实现对融资融券交易规模的控制,在整个融资融券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

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开放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实行了独特的双轨制信用模式,即:证券金融公司不但可以对证券公司办理资金和证券转融通业务,还可以直接为一部分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处于一种半垄断半竞争的市场地位。随着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门槛的逐步降低,证券公司的交易占有量得到不断的增长,而相应的证券金融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也因此受到影响,加之证券金融公司需要直接对投资者进行征信,很难深入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其地位陷入比较尴尬的窘境,这也使得台湾地区融资融券制交易模式的功效受到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推行融资融券业务恰合时宜

当前由美国次级房屋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向全世界范围蔓延的形势不可遏止,深刻影响着全球金融体系。市场和监管机构将买空卖空的融资融券交易列为亟待限制或加强监管的业务之一,美日等国监管机构纷纷采取措施限制融资融券交易。与此相对,我国则开放了融资融券业务,笔者认为,此举是适时可行的。

首先,融资融券制度的卖空机制并非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在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缺位或失灵的情况下,投资主体与证券经营机构过度的投机卖空以致财务杠杆和投资风险加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才是金融危机发生并加剧的罪魁祸首。摒弃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本身实际是本末倒置。我国此时推行融资融券交易是对我国证券市场现有交易格局的创新和调整,更是我国规范证券交易市场、推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我国证券市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买空卖空交易机制的引入将为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其次,我国现阶段推行融资融券交易具备了较强的现实可行性。第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使证券市场的规模得以扩容,为融资融券交易提供了更为安全、合理的交易对象;日益壮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为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奠

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第二,《证券法》的修改放开了对信用交易的限制,为融资融券交易具体操作规定的制定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以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改善了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格局,这种投资者结构的变革为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市场基础。还有,证券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风险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原因都表明了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已经到了恰当的时机。

再者,我国现阶段开展融资融券交易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助益良深。融资融券交易通过信贷融资可以畅通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之间的通道,将高水位的货币市场资金引入低水位的证券市场,既能实现货币资金的有效利用,也能推动两个市场相关主体和监管部门的协作沟通,有利于合理高效的银证合作机制与对应监管制度的完善。融资融券交易还引入了“做空”机制,结束了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只能“做多”的单边市场行情,填补了我国证券交易制度的空白,使投资者不仅能在未来股价的上涨中获利,也能受益于股价的下跌。同时也可通过多方与空方两种力量的较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股市暴涨暴跌的现象,成为市场价格的稳定器。对证券公司而言,融资融券交易可为其创造全新的赢利模式,使其获得更高的成长性溢价,并通过加剧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促进其内控管理、风险控制等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金融市场的前景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融资融券

融资融券交易(margintmding)又被称为“证券信用交易”或者“垫头交易”,是成熟资本市场普遍实施的一项重要交易制度。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与其他国家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或禁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选择了推行融资融券交易业务。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成熟证券市场发展和运作的经验,也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国情特征和法律环境,使融资融券交易的各项制度在合法、合规的背景下规范开展。

一、成熟市场国家和地区融资融券交易业务的发展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最早诞生于美国。在美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初,为了满足市场融资的需求,就出现了融资融券的交易,但欺诈与违约的现象频现。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将股市震荡崩盘的部分归因于过度融资融券交易,因此美联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法案来规范融资融券交易。随着金融机构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融资融券交易典型的市场化融资模式日趋成熟和完善。在分散授信的模式下,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集中表现为市场主体的业务风险。监管机构只须对市场运行的规则做出统一的制度安排并监督执行。另外,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公司协会等一些自律机构也从自身出发,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条例来约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作为对监管机构法律和法规的有益补充。可见,美国的融资融券活动是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而自发形成的,是以微观经济个体为主体一种制度变迁过程。

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是建立在二战以后证券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整个金融制度尚不健全的基础上,引入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导入临时供求,来确保证券市场的交易量与流动性,促进公允价格机制等目的实现。其融资融券制度建立伊始就具备了中央控制的强制性,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激进性质的发展过程。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还由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专业化证券金融公司为证券公司提供资金和证券的转融通服务,以实现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活动进行机动的管理。这种典型的专业化模式的特点即:证券抵押和融券的转融通完全由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来完成,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证券抵押融资上被分隔开,南证券金融公司充当中介,证券金融公司通过控制资金量和证券量来实现对融资融券交易规模的控制,在整个融资融券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

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开放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实行了独特的双轨制信用模式,即:证券金融公司不但可以对证券公司办理资金和证券转融通业务,还可以直接为一部分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处于一种半垄断半竞争的市场地位。随着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门槛的逐步降低,证券公司的交易占有量得到不断的增长,而相应的证券金融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也因此受到影响,加之证券金融公司需要直接对投资者进行征信,很难深入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其地位陷入比较尴尬的窘境,这也使得台湾地区融资融券制交易模式的功效受到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推行融资融券业务恰合时宜

当前由美国次级房屋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向全世界范围蔓延的形势不可遏止,深刻影响着全球金融体系。市场和监管机构将买空卖空的融资融券交易列为亟待限制或加强监管的业务之一,美日等国监管机构纷纷采取措施限制融资融券交易。与此相对,我国则开放了融资融券业务,笔者认为,此举是适时可行的。

首先,融资融券制度的卖空机制并非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在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缺位或失灵的情况下,投资主体与证券经营机构过度的投机卖空以致财务杠杆和投资风险加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才是金融危机发生并加剧的罪魁祸首。摒弃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本身实际是本末倒置。我国此时推行融资融券交易是对我国证券市场现有交易格局的创新和调整,更是我国规范证券交易市场、推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我国证券市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买空卖空交易机制的引入将为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其次,我国现阶段推行融资融券交易具备了较强的现实可行性。第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使证券市场的规模得以扩容,为融资融券交易提供了更为安全、合理的交易对象;日益壮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为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第二,《证券法》的修改放开了对信用交易的限制,为融资融券交易具体操作规定的制定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以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改善了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格局,这种投资者结构的变革为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市场基础。还有,证券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风险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原因都表明了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已经到了恰当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