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5:37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篇1

关键词:日光温室保温降湿加固安全生产

随着日光温室蔬菜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设施抗灾能力不强,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制约反季节蔬菜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文在认真总结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潍坊市生产实际,从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入手,提出了改进日光温室设施条件的四项简易技术措施,以期对广大种植户提高安全生产能力有所借鉴。

1保温蓄热能力改进技术措施

近几年,冬季极端恶劣天气频发,给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严重影响了蔬菜的有效供给,给城乡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提高蔬菜设施保温蓄热能力,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冻害带来的损失,已成为今后冬季设施蔬菜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温室缓冲改进主要包括温室出入通道缓冲改进和通风口缓冲改进。

1.1.1出入通道缓冲改进主要采用建设缓冲房;用薄膜、草苫等建造密闭出入通道;在进入温室的迎面处张挂薄膜防止开门时冷风直接吹拂室内作物等。此项改进试验,由于建造缓冲房成本较高,只适用于高标准示范园区;建造密闭通道和张挂防风膜,因经济适用、简便易行易被农民接受。

1.1.2通风口缓冲改进主要采用通风口防雨膜技术。在日光温室北部顶端通风口下方斜挂一幅薄膜,可以防止雨水直接落到蔬菜作物上,减少病害发生;并可以防止室外冷空气直接吹到作物上,有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薄膜的宽度1.2m左右,长度与温室的东西向长度一致,其上边沿在风口下面20cm、南侧20cm处,薄膜面向北向下呈45°左右倾斜,下边沿正好在水渠上方。

1.2日光温室浮膜技术浮膜是日光温室覆盖草苫(或保温被)后再覆盖的一层薄膜,除具有保温保温外,它还能防下雨淋湿草苫和下雪天便于扫雪。浮膜的长度和宽度与日光温室采光面相同,其上边沿用沙袋压在草苫表面,使用方法:白天用沙袋压在温室顶部;傍晚在放草苫后,将浮膜下边自然拉到温室前边,将其东端或西端为上风头的一端用沙袋压住;早上揭草苫前,将浮膜收到棚顶上即可。这层膜可用旧棚膜或专用薄膜,如果有条件可以用8~10丝的黑白双色膜,黑色面朝外。双色膜的优点:一是能减少夜间温室内的热能散失,并避免大风吹起草苫。二是便于雪天清扫积雪。黑色膜在阳光照射下积雪融化快,便于从防雪膜上滑下,故利于清扫积雪。三是能防止下雨或下雪时淋湿草苫,利于保持草苫的保温性能,并防止草苫淋湿后增加对棚架的压力使温室变形倒塌。该项技术同样适用于其他蔬菜设施,塑料大棚在加盖浮膜时,要采用沙袋底边坠膜或缚于埋设基桩方式,防止浮膜滑脱,遇大风天气,还要采用细竹竿压膜或细钢索压膜方式,防止大风吹跑薄膜。

1.3棚中棚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温室棚内顺种植行搭建小拱棚,实现作物两层保温覆盖或多层保温覆盖,二是在整个棚室作物上方通过架设竹竿或钢管,形成二层膜覆盖。这两种方式被称为棚中棚。棚中棚技术在生产应用上具有操作简单、省工省时、保温性能好的特点,被广大农民广泛采用。

1.4无纺布应用无纺布可根据温室的跨度制做成保温被,宽度1.6米左右,铺在草苫底下,与草苫共同形成日光温室的夜间保温层。这种保温被的质量小、厚度薄,所以安装省力,且可以使用较为小型的卷帘机卷放。使用无纺布的效果与草苫差不多,优点是轻且干净,不会在温室采光膜上掉落杂屑,还会擦除膜上的灰尘。缺点是成本较高,比草苫高约60%。

2降湿节水能力改进技术措施

棚室内大水漫灌,湿度大,是造成蔬菜病害多发的主要原因,如何既能满足蔬菜生产期需水要求,又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降低空气湿度、节约浇水用药成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2.1膜下灌水技术利用现有渠道引水,在作业面上开V字形的平行垄沟和筑垄,在垄背的中部种植蔬菜,把地膜铺在V字形的垄沟上,将地膜边上封土压实,通过引水管道将水灌入垄沟,并控制进水量。由于垄沟灌溉水在覆盖的地膜的保护下使水分蒸发得到有效控制,节水控湿效果明显,还可以结合灌水施肥,提高肥效,也有利于农药的施入,具有节水、增产、增收的优点。

2.2微喷滴灌技术采用高压聚乙烯管或聚氯乙烯管做主管,在管内侧依据作物株行距进行机械扎孔,支管布置在温室的北侧,微喷软带依作物栽培行呈南北布置,软管支管间用三通连接。支管孔口向上,上方铺设覆盖薄膜,薄膜用支架支起,喷出的水均匀顺薄膜滴到土壤中。此项技术可应用于起垄和平畦栽培。

2.3明渠滴灌技术。温室北侧顺种植行开挖浇灌明渠,种植面铺设滴灌系统,顺种植畦,留引水口,滴灌系统与引水口连接。明渠工作面可以薄膜铺底或水泥抹面,防止灌水下渗,对后墙造成影响。宽明渠的规格一般为60×13cm,变化幅度在50~70cm和12~16cm,渠底作为走道。窄明渠应用规格一般为20×20cm。

2.4暗渠灌溉技术。该技术集合了膜下灌水、滴灌和明渠灌水三项技术。重点是将引水明渠改暗渠,降低引水渠水分蒸发量。在每个种植垄沟处设施暗渠引水口,实行膜下暗灌。膜下引水管道,采用滴管系统,能大大提高水分利用率,降低根基空气湿度。同时,暗渠灌溉增加了走道宽度,便于农事操作。规格为50×13cm或20×20cm,渠上用水泥板或砖块盖住。有的为管渠,用pVC或ppR塑料管,直径11cm。

3防灾固棚能力改进技术措施

防灾加固主要是为了预防大风天气情况下,强风吹倒大棚或大雪压垮大棚,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包括架设临时立柱和增加钢架密度两部分。

3.1架设临时立柱架设临时立柱是目前生产上较常使用的防风防雪加固应急措施,可以在温室重点承重部位架设一排立柱,遇强降雪天气还可在易被雪压塌的位置增设适量立柱加固。

3.2增加钢架密度增加棚体钢架密度是无立柱设施采取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防灾加固措施,钢架间距由1.2~1.5m压缩到0.8~1m,以提高整个棚架的抗压抗风能力,整体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棚型。遇大雪天气还可以采用增加临时立柱的方式进行再加固。

4棚膜清扫能力改进技术措施

为保证棚膜的透光性,要经常对棚膜进行清理,特别是在大雪天气,为防止压垮大棚,还要及时清理积雪。传统的除尘、除雪很费时费工,利用自动除尘和雪天轻便除雪方式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篇2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据一份调查报告称,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我们要从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着手,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这一危机。我国在世界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要做出自己的相应贡献,所以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低碳经济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最新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于Co2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已经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0.3℃~0.6℃;并有90%的可信度认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人为活动排放的Co2、CH4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官方预测说,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0℃~3.5℃。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已最热门话题之一,在2007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已经指出,气候变暖已经超过了恐怖主义等问题,被认为是未来几年内影响世界的首要问题。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这个大背景下,我国的农业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减少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温室气体不仅仅可以减少成本,也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二次发展。

2、农业是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来源

2.1、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土壤圈是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交界的一个圈层,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人类与生物生活栖息的基地,而且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土壤圈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可归纳为两方面:①土壤圈是碳素的重要贮存库和转化器。其贮存形式为土壤有机质,它含有的有机碳量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3/4。②土壤呼吸使大量的有机碳以Co2形式扩散到大气中。土壤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到大气中的Co2量是相当大的。

2.2、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一个主要排放源

2.2.1、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引起生态系统的明显变化,如开荒、放牧、放火烧荒等。农业生产活动所引起的大气Co2浓度变化是双向性的:一方面,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到的Co2的数量会减少;另一方面,被通过树木等燃烧或腐烂而释放到空气中的Co2数量会增加。

2.2.2、施肥不当会加剧温室效应。向土壤中撒石灰可以降低土壤的酸性,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在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在土壤中的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会产生大量的Co2。因此施肥也成为了Co2的一个重要排放源。

3、温室气体增多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长生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①Co2等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在制约农业布局的众多因素中,气候因素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②当气候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的状况,为了保证种植业的高产、稳产,人们及时、正确、有力地采取行动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大量投资。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额外投资,我们把它视为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③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随着全球变化过程中Co2浓度的增加,作物的生长发育加快,同时能抑制作物的呼吸作用,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作物产量可能会暂时有所上升,但是随着Co2浓度的大量增加,温度的继续升高,产量将随之下降。4℃或更高的温度增长,将使全球粮食产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4、农业响应低碳经济的措施

农业生产的最终目标是弄作物的高产、优质、稳产、高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从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才可以保证弄作物高产、稳产,还可以减缓对气候变化的压力。

4.1、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农业生态系统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生物背景上的。随着气候的变化,生物适应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变化的环境、生物背景上,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农业生态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气候变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其中主要措施有:

(1)根据气候变暖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环境条件的特点,及时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改革种植制度。发展对Co2利用高的作物,增加种植密度,控制和减少空地面积,保持全年有充足的吸收和固定Co2的绿色面积。调整作物育种的方向任务,培育作物新品种,加强选育与引进耐中高温型、抗因高温引发病害的新品种作物的工作。(2)根据气候变暖易引发干旱和加快水分蒸发的特点,发展节水型农业,改革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增加抗旱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旱作农业,建设水利工程,人为调节降水在地表重分配,可以大大缓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与农业用水需求的矛盾。(3)提倡化肥深施,推广缓释长效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4.2、减轻气候变暖压力的措施:在农业生产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许多措施不止可以实现实现温室气体的排放的控制,还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保护土地的持续利用,节省大量开支,增加额外效益。这些措施是:

(1)通过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的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有生物燃料,包括生物燃料作物、农林混合系统、作物秸秆等,每年大约可代替全球化石燃料消费百分之十左右的碳排放量。(2)提倡非经济产量的资源化利用。农作物副产品应大量进行深加工,如将秸秆作为饲料、工业或手工业原料的比例,发展沼气,直接还田的秸秆粉碎,沤制后施用,加强生物能源的商品化技术研究与推广等。(3)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气候变暖有利于多熟种植,应因地因时的提高复种指数,调整耕作制度。提高耕地利用率不仅可增加碳吸收,还可以降低土壤碳排放。(4)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有计划地抓紧培育或引进具有对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有抗性的品种,确保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农牧产量不断提高,扩大碳的吸收存储。(5)重视土壤的保护和改良。强调施用有机肥,调控化肥施用,加强盐碱涝洼地、黄红壤等低产田的治理和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扩大碳吸收,减少碳排放。

5、结论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我们农业需要从‘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中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我们必须摒弃只关注产量而忽视产生大量温室气体问题,而忽视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更会给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出发,走正确‘低碳经济’发展,势必会让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得更远、更稳。

参考文献

[1]刘德辉,陶于祥.土壤、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21(4):190~195.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篇3

摘要介绍了温棚番茄生理病害的症状特点及发生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期减少温棚番茄各类生理病害的发生几率,进而提高温棚种植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温棚番茄;生理病害;症状特点;防御措施

近年来,宁夏温棚种植番茄发展迅速,温棚种植番茄的反季上市给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温棚种植番茄常因田间管理不当、外界环境异常而导致番茄植株生理活动失常,产生众多生理病害,病症复杂,且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温棚番茄的品质和产量[1]。在温棚种植中必须要学会识别各种生理病害,并了解各生理病害发生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科学管理,以实现温棚番茄高产、优产,提高经济效益。现结合番茄生产实践,就常见的番茄生理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进行简要总结。

1低温冷害冻害

1.1症状特点及发生原因

叶片受害首先表现叶面叶肉细胞失绿坏死,呈现不规则的白色斑块。果实畸形,畸形程度有差异,可能与受冷害伤害的程度有关,伤害重的,畸形就严重;在花芽分化期若遇到低温,就会出现花芽分化异常,产生畸形果。冻害是由强烈低温造成的,比如强冷空气袭击,持续的阴天或下雪天气,使室内温度骤降到零度以下,使得番茄植株细胞组织坏死,症状是地上部分,首先是叶片萎蔫、枯死[2]。

1.2防御措施

由于宁夏冬季、早春气候寒冷,温棚种植番茄室内外温差较大,拉苫时风口放风应该适当推迟,防止强冷空气下沉造成风口近处番茄受害。注意温室保温,特别是夜间温度不能低于12℃,避免花芽分化受到伤害。关注天气预报,有冷空气侵袭时,事前做好防御保温工作,必要时,用补温设施增温,如电褥子、电暖气等。发生冻害后的温室,绝不能像平时那样管理。早晨拉苫时间应适当推迟;拉苫时,先拉花苫,使温室内温度缓慢上升;在室内用喷雾器给受冻植株喷洒清水,缓解植株体内水分的蒸发,使失水的细胞重新获得水分,缓慢地恢复细胞生机;也可适量灌水,满足植株水分的需要。这是抢救受冻植株的唯一措施,若苫直接拉开,植株细胞必将失水死亡,导致病害加重。

2高温强光伤害

2.1症状特点及发生原因

高温强光伤害主要发生在果实和叶片上。受害部分组织呈白色坏死,通常称作“日烧病”或“日灼病”,后期坏死部分色泽加深,也能受杂菌侵染长出不同颜色的霉层。主要是营养生长不良,叶片难以给果实遮荫,高温、强光造成直接灼伤;土壤水分不足,影响根系的功能和正常蒸腾作用的进行而导致的。

2.2防御措施

前期促进营养生长,疏花疏果,使茎叶得到充分伸展[3];加强田间管理,不要灌大水或较长时间不灌水,尤其是冬季水温低的情况下,保持土壤湿润,满足植株生长发育的需求;遇高温、强光情况时,可以添加遮阳网或放花苫,调节温度与光照强度。

3沤根

3.1症状特点及发生原因

沤根植株易拔起,根部的初期症状、外观和剖面均为褐色或棕褐色,可闻到酒精气味;后期呈黑色腐烂坏死,有污泥味。土壤水分过多,根系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窒息状态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等有害物质,导致根系死亡;在高温、水涝情况下易发生沤根;1d即可受害,低温、水涝条件下也会发生,只是显症稍迟,2~3d后可出现症状。排水不良地块或大水漫灌常是诱发沤根的主要原因。

3.2防御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注意保温防冻,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植株健壮成长,提高对不良环境和突发变化的抵御能力[4];杜绝大水漫灌,特别在冬、春季因气温、水温低,灌水不当就会引起众多问题,如灌水过勤或水量过大,常因土温下降而诱发系列生理变化。

4筋腐病

4.1症状特点及发生原因

筋腐病症状主要出现在果实上。青果上表现不规则浅褐色病斑;红果转色不好,形成红黄相间、红绿相间。剖视果实,可见到维管束坏死变黑。主要是果实膨大期遇低温、弱光;土壤过湿、过干,根系发育不良;施氮过多、营养生长过旺,无足够养分供应果实生长等造成的。

4.2防御措施

注意温室保温,连阴雨雪时,要进行补光;加强管理,特别是肥、水管理,不偏施氮肥;不旱涝不均;杜绝大水漫灌;调控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避免营养生长过旺遏制生殖生长;挂果过多阻碍营养生长,必要时应疏花疏果、减轻植株负担,调节两者之间关系,争取好的产量。

5脐腐病

5.1症状特点及发生原因

果实的脐部发生坏死,初为失水状小斑,后逐渐扩大呈浅黑至黑色坏死斑,稍凹陷,边缘清晰,严重时病部可占果实的1/3~1/2。后期坏死部分受杂菌侵染、长出黑色或其他色泽的霉层。其发生原因:一是土壤中钙元素不足,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在宁夏此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因为宁夏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元素。二是施用氮、钾肥过多,抑制了植株对钙的吸收,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因为种植户过分追求产量,未按标准使用各种肥料,导致氮、钾肥过多,进而影响了植株对钙元素的吸收。三是管理中旱、涝(久旱、大水)不均,干扰、破坏了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导致脐部细胞坏死。

5.2防御措施

重视和增施有机肥,改善、提高土壤性能;合理施肥,最好实行测土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钾肥;加强水浆管理,坚持小水勤灌,杜绝大水漫灌;必要时,用1%过磷酸钙,或0.1%~0.3%氯化钙或硫酸钙溶液,通过叶面追肥补钙。3~5d施1次,连续补施2~3次。

6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选择高抗品种。选用抗病、抗畸形品种,培育适龄壮苗,早熟品种50~60d,中熟品种60~70d。苗龄太长秧苗易老化,定植会造成落花落果。二是加强棚内温度管理。出苗至二叶期为叶片分化期,要进行低温管理,白天18~20℃,夜间10~12℃,以防止徒长培育矮壮苗,二叶一心期将温度开始提高到白天20~25℃,夜间13~15℃,以保证花芽正常分化,防止果实畸形及花疤。三是选择单种方式。不同蔬菜所需外界条件不一样,套种往往会顾此失彼。四是加强肥水管理。于定植水浇后在第一穗果坐稳前以营养生长为主,合理蹲苗,要少浇水。待第一穗果蛋黄大小时及时浇“催果水”,并做到每穗果实膨大时浇1次,平时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大水漫灌,采收前7d不浇水,防止裂果。合理施肥,以磷钾肥为主,增施高质量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对不良环境的缓冲能力;有机肥质量不佳可产生高温,容易烧根,同时也应注意钙、镁、硼元素的补充。

7参考文献

[1]郑光华.番茄[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2]贺献林.温室番茄异常诊治及高效栽培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篇4

如果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恢复到现在水平,那么温室气体含量将上升到550ppm,温度将升高3摄氏度。而要让全球气温只升高2摄氏度,那就必须将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目前的50%。

因此,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迫切需要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气温的上升。

《京都议定书》失败

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第一份具有强制性减排目标的国际协议《京都议定书》在1997年12月诞生。

《京都议定书》(Kyotoprotocol),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份国际协议,这份协议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目前有190多个缔约方,但它没有设定强制性减排目标。《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京都议定书》在1997年12月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将于2012年失效。根据《公约》,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所有发达国家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

《公约》要求,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的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发展中国家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限控义务。

至目前为止,共有170多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美国于200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中国已于1998年5月29日签署了该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标志着各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和关心,但是作为减排手段,却是失败的。毕竟,它并没有使排放量明显减少,甚至也没有达到预期减缓排放增长速度的效果,只不过象征性地提请社会各界注意,以便适应目前存在的气候变化情况。由于缺乏法律约束力,《公约》确定的减排目标也并未被发达国家普遍执行。

《公约》组织2008年11月1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性减排形势仍不乐观。该数据显示,至2006年,虽然41个缔约的工业化国家,总体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下降了4.7%,但其中大部分均为中东欧等转型经济体贡献。从1990年到2006年,中东欧等转型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37%;在这期间,发达经济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增长了9.9%。

更值得担忧的是,转型国家的贡献,实际上也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随着其市场结构逐步调整到位以及经济恢复增长,从2000年开始,即使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开始稳步增加。造成2000年以后,《京都议定书》的41个缔约国总体的排放量有所上升。

从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澳大利亚增加了28.8%(目标+8%),加拿大增长了21.7%(目标-6%),美国增加了14.4%(目标-7%),日本增加了5.3%(目标-6%),欧盟降低了2.2%(目标-8%)。距离《京都议定书》要求的减排目标都有不小的差距。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将至

2009年将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至关重要的一年。在同时面临经济衰退和气候变暖两场危机的情况下,全球正承受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客观上缓解了能源紧张局面,为替代能源和新资源寻找留下了宝贵的时间。这使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有望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思路和希望,而能源技术的创新也有望成为刺激经济的新增长点。很多国家目前已经将能源技术创新,视为新的经济革命和绿色复苏计划的核心。

《京都议定书》之所以名存实亡,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的退出。任何一个全球性减排协议,如果没有美国参与,几乎不可想象。但是,美国又是惟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的上台,给全球减排协议带来了新的曙光。奥巴马允诺,将在2020年把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到2050年再减排80%。并且奥巴马在当选后发表谈话指出,他将把碳交易机制引入美国的能源市场,并承诺在未来十年里每年投资150亿美元用于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奥巴马表示,美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帮助开创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的新时代。

奥巴马提名可再生能源专家朱棣文为能源部长,就显示出奥巴马新政府注重气候变化问题。朱棣文大力倡议开发清洁能源,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代言人之一,倾向于主张用新技术取代和限制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美国,虽然联邦政府还没有采取全面的或强制性的措施,来减少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州级政府做出了很大的减排努力。现在,美国的50个州中,有24个州通过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机制参与了区域性的减排计划,具备实施减排协议的基础。

欧盟则一直是《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支持者,并一直致力于说服那些立场摇摆的国家加入条约。

在2007年,欧盟单方面承诺,欧盟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这就是欧盟在2020年实现“三个20%”的目标。

欧盟27国领导人2008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最后终于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欧盟议会通过的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欧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法律上承诺大幅度强制减排的地区。

1997年正式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其第一承诺期的目标将于2012年到期。2007年12月,各国部长曾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大会上达成了一个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届时,全球减排将进入“后京都议定书时代”。

中国减排压力日增

中国政府于2002年9月3日通过签署《京都议定书》。由于中国是条约控制纲要以外的国家,所以也不受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

中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着重人均排放。中国的人均排放仅接近于美国的五分之一。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19.8吨,而中国人均排放量为3.2吨。2004年中国人均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人均水平的33%。

其二,着重历史累计排放。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排放量占全球的77%;从1904年到2004年间,中国累计排放占全球的8%。

中国政府坚持《公约》的指导作用。《公约》所确定的各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是指导气候变化谈判的基础;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取行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不可持续的奢侈消费方式,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

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虽然没有时间表,却可能承受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温室气体第一排放国。

从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地区看,根据iea的数据,2005年美国仍然是最大的排放国,占了全球排放的五分之一强。但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占比将上升到22.2%,预计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占全球的28.4%。

尽管中国、印度并不在《京都议定书》强制要求减排的目标之内,但由于到2030年,这两国的排放量将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对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而言,新兴市场国家也不得不纳入未来的考虑范围。

美国一直以来就希望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从现在起明确相应的减排责任。而欧盟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和专家认为,中国的“毕业期限”应该在2020年左右,即再给中国十多年宽限期。

2008年八国峰会最终达成的声明,就把全球共同目标作为优先考虑来强调,淡化了发达国家自己要承担的减排责任。这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非一个值得乐观的信号。

随着欧美对本国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针对中国等生产成本低、温室气体排量高的经济体征收的“碳关税”可能会出现。

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征收“碳关税”的想法,主要是由前法国总统希拉克所提出,而接任的总统萨科齐在2007年10月,呼吁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

“碳关税”将给目前中国的出口带来额外的隐忧。根据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部门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将给中国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压力。

因此,在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国的情况下,尽管中国不愿意接受强制的减排指标,但毫无疑问,中国必须在碳减排上有所作为,才能及早地适应未来低碳经济的环境。

低碳经济时代到来

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寒冬中最为温暖的词汇。它不仅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涵盖了优化能源结构、扩大低碳产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以及促进经济繁荣。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已使能源需求增加放慢,这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来经济复苏时,产业界会进入新一轮的机器、设备更新,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会,投资低碳设备和技术,目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困难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契机,不仅是对中国,对世界来说也是一次转变发展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经济结构的一次机会。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实际上可以提供一个解决全球变暖的机会。“我们目前需要应对两个最严重的挑战――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解决之道就是绿色经济。”

金融危机暂时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客观上为寻找替代能源和资源赢得了宝贵时间。在全球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价值也凸显出来。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后,将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转“危”为“机”。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pacala及Socolow提出的“稳定楔”(stabilisationwedge)概念,现被公认为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佳策略之一。

十几年以来,全球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行动,等到2055年,碳年排放量就会翻一番,达到每年140亿吨。两位学者提出了15项措施,如果得到实施,其中每一项都能使我们在2055年减少10亿吨碳排放量(即一个“楔角”)。实际上,只需要实施这15项中的7项,就可以使碳排放量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

这15项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燃料使用的转换与二氧化碳的捕获及储存;三、核能发电;四、可再生能源;五、森林和耕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同时,ipCC也提出了现在在商业上可行的主要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方案。主要的方向也是在节约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等方面。

从iea刻画的减排的边际成本来看,节能的边际成本是最低的,其次是采取可再生能源、核能等发电除碳化的措施。

图5显示了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增长超过aCtmap情景达到更高的BLUemap情景要求的水平上时,二氧化碳的减排边际成本如何增长。aCt系列情景显示了如何让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50年之前恢复到现在的水平。BLUe系列情景把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作为目标。

aCtmap情景意味着广泛地利用这些已完全商业化运营的技术,其边际成本为50美元(每减少排放1吨二氧化碳)。而在BLUemap情景需要所有相关技术的应用,包括在完全商业化运营时,每减排1吨二氧化碳花费200美元所需的技术应用。

为了实现全球减排,《京都议定书》中还引入了三个灵活履约机制,其中之一就是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

CDm是在强制减排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展开,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

CDm是一种双赢的机制,对发达国家而言,给予其一些履约的灵活性,使其得以用较低成本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协助发达国家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从广泛的意义来看,任何有益于产生温室气体减排和温室气体回收或吸收的技术,都可以作为CDm项目的技术。在CDm之下,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形成了全球性的碳金融市场,对全球金融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自2004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总额,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40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64倍。交易量也由1000万吨迅速攀升至30亿吨。

根据《京都议定书》,在2008年至2012年,35个工业化国家的二氧化碳及其他五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基于这一压力,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员国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购买减排额度。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

中国低碳经济之路

低碳经济也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中国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低碳经济等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保证能源安全、减少空气污染、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等一系列协同效益,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从而实现低碳繁荣。

那么,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应该如何行进?

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上,有一个著名的Kaya恒等式,这个恒等式是日本的YoichiKaya教授所提出来的。根据恒等式,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人口(p)、人均GDp(G)、单位GDp能耗(ie,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iC,碳强度)。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中期需求扩张的压力不可避免;另一个是人均GDp,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仍然要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提高是刚性的要求。因此,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减排将主要从另外两个因素入手。

其中,单位GDp能耗与产业偏向有关。工业能源强度要大于服务业;工业中,重化工的能源强度则远高于一般制造业;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低则能源强度高。因此,提高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就是降低能源强度,这是减排的有效方向之一。

能源种类不同,碳强度差异很大。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最低。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有一定的碳强度,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也不排放碳。

有学者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分解,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的最主要的原因;据估算,经济发展累计贡献了约86%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

同时,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971年-2005年间约89%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降低。而一次性能源结构的改善,也对二氧化碳的减排起到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大约为11%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从实证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气候压力的最有效途径,其次是改善能源使用结构,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行性更高。

政策对于减排的推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其中明确提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我们所采取的原则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历史排放少,当前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较低,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根据其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这正是从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出发,实现在确保经济增长情况下的合理减排。在这两方面,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以促进具体行动的实施。

在能源强度方面,“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这将是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最有可能也最重要的途径。在这方面中国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法规,给予了明确的行动指引。

而在能源结构上,通过落实《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国预计将投资2万亿元来实现2020年的远景规划目标,使得到2010年和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分别达到10%和15%。以此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过高的比重,从而达到降低能源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由此可见,按照碳减排的自然路径和所涉及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来看,中国低碳经济之路将是从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到CDm。

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较低,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与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日本相比,仅是日本能源使用效率的六分之一。从能源使用的结构上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而相对比的美国,行业的能源消耗分配则比较平均。

政府干预将是节能市场启动的契机,通过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等一系列法规,配合出台强制节能标准以及相关部委的具体要求,有望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节能机制,从而改变原有节能市场发展迟缓的局面。

节能是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最有效的方法,它所引起的成本也最低。但与此同时,对于一些高排放的行业,也应该加以限制,尤其是产能已经比较过剩的行业。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与工业相关的占到了较高的比重。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对于一些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强制落后产能淘汰,政府也作了明确的政策规定。

为了实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与目前基本相等,除了提升能源效率、改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则是必须之举。按照iea对于前景的展望,未来太阳能、风能都将出现跨越式增长。

其中,煤炭清洁技术是重要的一环。在注重新能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的能源格局――富煤少油缺气。中国煤炭储量丰富,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二,这决定了能源使用大的方向。合理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对于中国能源使用的效率会有大的提升,也能有效地降低煤炭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

而我们最终要达到的CDm中,中国也将大有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中国政府开展CDm项目活动的主管机构,下设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和国家管理机构。根据国资委的数据,目前中国已经批准了1847个CDm项目。这些项目大部分都集中在新能源上面。

此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国内投资环境和经济增长规模和结构。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碳减排机会就越多。

现在按照注册项目看,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中所占份额为29%,但在CeR的获得上中国占的比重达到了43%,另外预期未来每年中国将获得CeRs中的54%,由此可见,中国将在未来碳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篇5

【关键词】中庭;温室效应;烟囱效应;气候缓冲区

中庭作为大型商业的一部分,使其构成的共享空间具有一定的开放感和自由感,并且迎合了人们热爱自然的天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庭通常具有不同于一般建筑形式的特点:大体量、高容积以及大面积的玻璃屋顶或者玻璃外墙,如何维持大型商业建筑利用中庭的节能功效以及维持舒适卫生的建筑环境,是建筑师和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共同协商解决的问题。

中庭有两种明显的温度控制特性: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温室效应是由于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玻璃温暖室内建筑表面,而室内建筑表面的波长较长的二次辐射则不能穿过玻璃反射出去,因此中庭获得了和积蓄了大量太阳能,使得室内温度升高。烟囱效应是由于中庭较大的得热量而导致中庭和室外温度不同而形成中庭内气流向上运动。根据中庭的这两种特性,设计者可做出不同的设计,利用中庭做为气候缓冲区进而对室内温度自然调节。

以下选取北方商场通用布局特点来说明各个季节工况下,中庭被作为缓冲区利用需要采取的措施及对节能的作用。例举营口万隆广场项目。

营口万隆广场为商业建筑,总建筑面积110000m2,地下一层至地上五层为商场。商场部分,地下一层为超市,一层,二层,三层为商场,四层,五层为餐饮区域。大型中庭有三处,左侧截面积200m2贯穿一层至四层,右侧单层截面积800m2贯穿一层至顶层,中下部750m2贯穿负一层至顶层。

首先论述冬季商业有中庭的特点。由于冬季建筑物内需要采暖使中庭具有烟囱效应,导致中庭顶部温度比中庭下部高5-8度,在通常的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做法是开启顶部排风设备排走多余的热量,这样不仅排走了大量的热量又加大了能耗,也更加剧了烟囱效应从而使底层空间的温度过低。本商场中庭部分空调设计针对此问题采取措施如下:商场正常供热,顶部至少有1500m2的玻璃顶可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利用温室效应中庭的顶部积聚了热量,四、五层为餐饮区,排油烟量四层为300000m3/h,五层为360000m3/h,补风按排风的80%计算,则所需新风量四层为240000m3/h,五层为288000m3/h,餐厅的达人员卫生要求所需风量四层为216000m3/h五层为264000m3/h,则总需新风量为480000m3/h,利用全新风从室外直接引入室外空气温度-14℃,厨房补入14℃的新风。则餐饮的总消耗热量为5121Kw,

Q=0.28CpρwnL(tn-twn)(公式)

(公式中:Q为耗热量,Cp为干空气的定压质量比热容KJ/(kg.℃),tn为中庭顶的温度30℃,twnw为室外空气温度-14℃,ρwn为室外空气密度kg/m3,L风量m3/h)

所以在中庭顶部的侧面结合建筑装饰设计风管道来收集顶部热流,并引至厨房区域,厨房送风为混合风,其中新风量为163400m3/h,中庭回收风量为316400m3/h,同时取消了新风加热。这样节约了大量热能耗4415Kw,同时也加速了空气流动,防止热量堆积中庭顶部后扩散到人员流动区域,从而影响了人体舒适度。

餐饮区的全空气系统靠增加新风比降低送风温度,室内要求20℃,不必送入超过取暖温度的热风,可直接送10~15℃的空气(通过空调的自动控制,加大新风量减少空调热水流量),使之与过热的顶层空气中和,这样可减少对建筑上部的加热量,同时也避免了顶层人员区域温度过高,增加了建筑顶层的舒适度。中庭作为气温的缓冲区及气流的流通通道,使建筑一层,二层适当的减少了新风进入量,增加了超市熟食加工区的排风强度,调节了利用中庭热流上升的速度,也平衡了上部建筑回收热量的速度,从而使各层温度均衡,不仅对顶层中庭顶部空间的余热进行了充分利用,又避免了商场冬季常见的上热下冷的问题,满足了人体舒适度的要求。

过度季节,全面通风是最好的节能方式,将中庭的天窗打开,利用各层空调设置的感温控制装置,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调节各部位的空调新风开启度,新风利用中庭热压及烟囱效应,通过天窗,多余的热量随着气流自然流出建筑,利用室外的适宜空气给室内直接降温。根据2011年的营口气温变化表可看出,4月、9月、10月可以停开冷水机组及水路循环系统,可不应用空调及新风机组,可以直接补入100%的室外新风,既提高了室内的空气质量又达到制冷的效果,达到节省空调水系统的运行费用。

营口5月、6月份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8℃,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8℃,商场营业期间室外气温一般为20-28℃,营业期间有50%的时间在24℃以下,在低于24℃的情况下,可依靠中庭效应自然补风同时带走房间冷负荷,减小冷水机组的制冷量。根据万隆选用的冷水机组单台制冷量每减少10%,可节省电能40-80Kw,2个月节省下的电能也是很可观的。

在夏季空调开启时,中庭下方设置了光感自动遮阳幕,根据室外阳光的强度调节遮阳幕的遮挡幅度,使之智能的调节太阳照度,减缓了中庭温室效应,既能使人感受柔和的阳光又能减少太阳直射产生的冷负荷.同时也可通过调节中庭天窗的开启度,调节排风量来控制新风的补入量。

上述为营口万隆广场中庭于一年四季的简单合理利用的阐述,这些利用即有助于室内空气的调节,又节省了可观的能源消耗。根据中庭的特点,很多技术措施都可节省大量能源。如在中庭顶部天窗处设太阳能集热板,收集热能并转换到用热的地方,或转成电能加以利用,或中庭底种植花草增加建筑的自然景观又可增加室内湿度,调节室内空气舒适度,与建筑结合利用中庭的热压效应做成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适时交换等等很多技术措施都可节省大量能源。只要设计师们用心设计,中庭的存在节能上还会有更突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孙超法可调节气候的中庭空间[J]湖南理工学原学报,2005,(9):82-83

[3]刘思民公共建筑内生态中庭的研究与设计[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作者简介: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篇6

关键词:手术室;急性压疮;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29-02

压疮是由于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到严重阻碍,皮肤及皮下组织无法发挥正常功能而导致组织发生的破损与坏死。一旦患者发生压疮,一方面会带给患者严重痛苦,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尽快康复,另一方面还可能带来医疗纠纷。因此,对手术室压疮的形成因素进行正确认知,采取有效护理方法加强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

1一般资料

抽选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我院行大、中手术患者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6例,女54例,患者年龄46~87岁,平均年龄62.3±4.1岁。

2方法

2.1预防措施

预防手术室急性压疮的发生应选择相应正确的护理方法,首先应加强对患者术前访视的重视,对患者做好全面的术前评估,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其次构建及完善对术前护理及术中急性压疮的监控系统,确保患者术前取正确及舒适,对压疮易发生部位加强保护,术中密切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保证微循环灌注量;最后提高手术过程中的默契配合程度,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压疮的发生。

2.2提高对急性压疮的认识

加强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的教育,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在一边有效控制人为因素的同时尽量降低非人为控制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导致急性压疮发生主要包括压力、摩擦力及剪切力三个物理力,因而应通过加强对手术操作细节的控制,减少剪切力与摩擦力的发生,同时由于压力一直存在于手术床上的患者,针对于压力因素,只能通过手术过程中各项辅助措施对局部压力进行缓解。

2.3缓解患者局部压力

我国当前对手术室患者局部压力的缓解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其一,采用凝胶垫,该方法的应用优点是具有较强的抗压性及柔韧性,与人体皮肤有较好的相容性,可以实现患者体重均匀分布于垫,有效避免压疮发生;但该方法的缺点在于由于价格太高,不宜推广普及,消毒方法不常规且较易损坏;其二就是采用垫;该方法的应用优点在于具有较好的抗压性及柔韧性,且价格适宜,适宜临床推广应用;该方法的缺点则是抗压部位有精确,不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垫表面不平整,极易形成剪切力,消毒受到一定限制。

2.4选择合理的减压手段

理想、高效的减压垫应有的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柔韧具有良好弹性,具有较强的抗压性,且通透性较好,可允许气体之间发生交换;②独特的设计可使受压部位托起,将外界环境中包括细菌微生物在内的颗粒性异物加以阻隔;③与人体皮肤有较好的相容性,不会诱发再次机械性损伤,可以确保受压部持续温润;④经济且实用,适用于患者身体各个部位的实用。当前我国临床多将局部凝胶与泡沫辅料联合应用,可有效弥补仅采用一种方法存在的缺点,可有效预防手术中患者压疮的发生。

3结果

130例患者中,术后急性压疮发生3例,其中女性1例,男性2例,压疮发生率为2.3%,其中2例患者为i期压疮,1例患者为ii期压疮,经后期积极护理均痊愈出院。

4讨论

4.1压疮常见病因分析

4.1.1与局部压力若手术中未能采取适当,除了不能充分暴露术野之外,还会造成患者受压部组织的伤害。当软组织受到过大压力时,若患者持续以一种卧位保持至少2h后,便会发生压疮。

4.1.2手术湿度及温度若组织持续受压导致发生营养不足、缺氧以及缺血症状,当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现象,就会增加压疮的发生率。另外,皮肤潮湿、液体浸渍等原因也会提高压疮发生风险。

4.1.3由于手术属急性损伤,会引发患者的剧烈反应,提高压疮发生的可能性。

4.1.4营养因素像肝移植类患者在手术中会出现大量失血,导致严重损伤,由于皮肤弹性不强的原因而提高易损可能。

4.1.5固体挤压太过频繁或者太牢固等因素都会诱发急性压疮。

4.2急性压疮的护理对策

4.2.1术中护理(1)的合理放置:由于足跟部与尾骶部是人体承受压力最大的部位,因此在安排放置时应着重加强该部位的放置,防止发生局部受压。且手术放置还需与人体力学原理相符。(2)合理采用枕、放置支撑物及垫物:在进行安置时,应注意对衬垫物及支撑物的合理放置,包括放置的位置、固定点、着力点以及支撑点等内容,满足患者及手术需求,保护患者神经系统及呼吸循环功能。(3)受压部位皮肤的保护:采用凡士林或者赛肤润将其于患者受压皮肤处进行涂抹,以此来形成油性保护层,保证皮肤正常屏障功能的发挥。

(4)减压按摩:定时对患者受压部位予以减压按摩,如若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在不会影响手术操作的基础上,于患者受压部位进行减压按摩,控制局部受压情况,恢复局部血液循环。(5)保证规范操作:确保诸多细节操作的规范性,预防对皮肤造成损伤,在进行的摆放或者其他护理操作时,应确保动作缓慢、轻柔性,尤其是对受压部位来说,应尽量避免发生拖拉或损伤动作。(6)体温护理: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合理调节手术室温度,将温度控制在22℃至25℃左右,并采用毛毯或者棉被等遮盖物,以此来维持患者体温正常。(7)观察患者皮肤情况:手术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皮肤情况的密切观察,每2小时左右帮助患者放松约束带,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4.2.2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全面检查患者皮肤情况,一旦发现有压疮发生必须及时记录相应发生位置、面积等方面内容,采取相应积极的措施,进行有效护理及治疗。

综合上述,急性压疮的发生是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关键指标,而手术患者又是急性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患者的深入评估,总结预防举措,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手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降低手术室急性压疮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马小玲.手术室急性压疮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105-106.

[2]张晓霞.手术室急性压疮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34.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篇7

关键词:低碳农业;有机农业;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83-03

引言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的迫切任务[1]。中国是农业自然灾害频仍的国家,气候变化使中国出现极端天气,如雨、强雷暴、干旱化等更加频繁。据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8月6日,今年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亿人(次)受灾,1454人死亡,669人失踪,1214.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347.1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209万公顷绝收,136.4万间房屋倒塌,358.1万间房屋损坏,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51.6亿元[2]。这无疑给中国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减缓与适应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同举并重。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过程中,农业部门拥有很大的潜力,有机农业通过土壤碳汇不仅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缓解温室效应保护环境,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应。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是减缓气候变化,也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有机农业是低碳农业的成功模式

农业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UnipCC)评估报告表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为甲烷和氧化亚氮,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例约为14%[3]。有资料表明,农业源排放甲烷占中国甲烷排放总量的80%,排放氧化亚氮占中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的90%以上,加上农业耕作强度的增大,对耕地干扰更加频繁,破坏农田或耕地甚至山地的结构,使土壤碳库平衡受到明显影响,其对大气Co2的贡献将有提升的趋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等很多都是从不可再生的能源中提炼、合成的,消耗能源。收获农产品后遗留的秸秆、农膜等亦是一种碳源的污染和浪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都与耗用能源资源、排放温室气体有关联,有的方面关联度还相当高。中国是农业大国,低碳农业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得出,低碳农业应当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应包括政策导向、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甲烷和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通过减排和固碳两种方式来实现。农业是天生具有固碳这一生态功能的产业,然而农业的生产功能是追求作物的高产、稳产、高效,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随着工业产品农业机械、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受到严重的面源污染,湿地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农业固碳的生态功能不断减弱,土壤、湿地中的碳逐渐氧化分解,农业由“碳汇”变成了“碳源”,大大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因此,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恢复农业生态功能,需要从农业生产环节入手,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的使用。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的发展,它要求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既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暖增添压力。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碳的增加降到最低限度。产前,降低投入品带来的负面作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土地质量退化等;产中,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以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浪费,推广立体种植模式,节约空间,利用节水、节能模式以节约资源;产后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碳的排放量,节约其他资源;在农业活动整个过程的合理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其效率,减少单位土地上农业机械的需求及使用量,节约电力等能源资源;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增加价值,增加国际竞争力。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都有一套标准需要执行,其对外来投入物进行限制,建议使用某些措施改良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使有机体系有效循环。有机农业和低碳农业的诸多要求不谋而合,使得两者可以有效结合,清洁环境、生态改良同时高效生产。

二、有机农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的途径

(一)有机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内部循环降低了碳投入,增加了碳汇

有机农业生产设置林带作为缓冲带与周围普通生产隔离,设置天敌的栖息地,增加地表覆盖,增加氮的吸收和存储。有机种植中的投入品进行严格限制,应通过回收、再生和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来补充因作物收获而从土壤带走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不使用以化石能源为主要原料的化肥和农药,降低化学生产的碳素。为了培育土壤永续生产力,提高碳汇,有机强调施用优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天然矿物肥料和生物农药,鼓励利用农畜废弃物制作堆肥,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

以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收获食用菌后,菌渣中仍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和食用菌丝以及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因为其菌渣可以再次作为一个草生菇栽培料,实现一料两用两收获;或将菌渣经过一定的工艺发酵,可作为饲料蛋白质替代源,酌情选用来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既可饲喂草食动物,也可饲喂肉食动物进入养殖业循环;又或菌渣直接还田、覆盖茶园和果园,使土壤疏松透气,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环境条件;又或菌渣经过工艺处理制成有机肥,接种高温纤维菌可使菌渣堆内温度迅速上升至45℃以上,并可持续18~20天,堆制成为有机肥,再次进入种植业[4]。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成为有机肥,同样用于养殖种植业;种植业生产的秸秆饲喂草食动物,或经过加工后作为更多动物的饲料,形成养殖―沼―果(蔬)、秸秆―畜禽粪―食用菌―沼―肥―农田等低碳、绿色、高效、综合性的生态农业链。

在种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严格控制生产各环节,改进生产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被提高产品附加值后进入贸易流通领域。种养殖业的废弃物在环保农资领域进行处理,一部分形成农资产品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一部分形成能源(沼气)改善农业生产。通过这样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方式,有机农业将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和能量达到最佳结合,最为易行的土壤固碳方式。

(二)利用有机生产栽培措施实现节能减碳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行漫灌,其灌溉水利用系数很低。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造成灌灌机电浪费。为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可以在有机种植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溉等技术,旱作地区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开展耐、抗旱品种和高氮素利用效率作物品种的选育,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有机农业强调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大力推进免少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避免土壤。有研究表明,土壤在翻耕和状态下释放的甲烷比有覆盖物时多很多。有机农业通过间作和淡季耕种豆科植物,利用其固氮作用来促进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进行套种、间作,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果树下种蔬菜、林中套种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农林结合;苗木合理夹种的花卉;稻鱼共生、菱蟹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以及稻田养鸭的优化结合,果林中种牧草,养殖羊、鸡、鸭、鹅的林牧结合。这些结合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合理高产高质的生态系统。

(三)有机农业通过限制化学物质投入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汇

有机农业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通过限制化学物质的投入,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化肥、农药特别是氮肥生产是高能耗工业,据报道,中国主要氮肥――尿素的能耗为1555.49公斤煤/吨尿素,在其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还产生大量环境污染物。传统农业通过大量使用化肥来提高产量,实际上间接增加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由于中国化肥利用效率比较低,存在巨大资源浪费。在过量使用氮肥的情况下,土壤的n2o释放增加,单个分子的n2o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200多倍。因此,限制化学肥料的投入,有机农业直接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农业重要措施之一。

中国土壤和欧洲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

资料来源:徐明岗等,农田土壤培肥。

有机农业在限制化学肥料使用的同时,积极提倡有机肥料投入,通过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还田利用,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碳汇。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中国土壤有机质增加的潜力,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尚不及欧洲土壤的一半,土壤碳库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通过农业耕作管理措施,使中国土壤有机质提高1%是有可能的,有机农业生产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18亿亩耕地,如果有机质含量提高1%,就相当于土壤从空气中净吸收了300多亿吨二氧化碳,如果三十年完成这一目标,土壤碳汇潜力每年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抵消目前中国经济活动排放的净Co2的15%(约70亿吨)[5]。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有机农业是低碳农业发展的一种成功模式,低碳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巨大潜力,发展低碳农业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在减少化学物资和化石能源投入的同时,注重物资和能量的循环,直接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碳汇。有机农业兼顾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成功模式之一,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发展有机农业需要政府、企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首先,要大力宣传有机农业,消除对有机农业种种错误认识,有机农业安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其次,培养有机人才。有机农业生产、加工者不仅应具备与有机生产、加工规模和技术相适应的资源,而且应具备符合运作要求的人力资源并进行培训。有机生产者、加工者需要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具备多年的技术知识或经验。再次,加大政府支持和监管力度。有机内部监督制度、追踪体系、管理体系等的建立也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素质。因此,这些管理人员对于低碳农业的理解和支持有可行性。低碳行动中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与有机农业可以合理结合,双方达到共赢的目的。最后,加强消费者教育,提倡低碳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消费和支付意愿,实现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R],2008-10.

[2]中国洪灾已致2亿人受灾、1454人死亡[eB/oL].中国新闻网,2010-08-06.

[3]纳蒂娅・西尔拉芭.发展低碳农业应对气候挑战[n].中国环境报,2009-10-23.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篇8

【abstract】Dueto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ofmodern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promotingthecurrentbuilding,especiallyhigh-risebuild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moreadvanced,whichfullydemonstratedthetechnologytoenhancethelevelofdomesticconstruction,constructionandtechnicalpersonnelrelatedproblemsshouldbefoundintheconstruction,positivetheoriginaltechnologycontinuestoimprove,theconstructiontechniquesofthepresentstageofhigh-riseconstructionprojectstimelysummaryofthedevelopmentofhigh-risebuild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toaddmorepower.

【Keywords】technicaloptimization;techniques;Developmentprocess;High-risebuildingconstructionproject

1.建筑工程向高层发展进程

1.1高层建筑的发展以及特点。

由于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因此与普通建筑施工应用技术有所差异,其施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层建筑装饰工程富于变化,具有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同时,装饰工程的安全功能尤其重要,要求较高的抗风性和密闭性。其次,高层建筑一般基础较深,这主要是由于建筑高,体量大,因此支撑高层建筑的地基必须达到足够的强度,所以多采用深基础,持力层嵌入微风化岩层。高层建筑地下室深,面积大。这主要是由于需要满足建筑功能方面的要求,也要解决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抗浮问题。最后,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子系统多,安装工程工程量大,要求精度高。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多为混合型。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结构性能好的特点。

1.2建筑工程转向高层需要进行的技术优化。

高层建筑物具有垂直发展的特性,针对其高空作业环境差、作业面狭窄、施工进度紧等特征,以高效的垂直运输体系为支撑,应广泛的采用建筑科技的新技术,以提高机械化设备尤其是垂直运输体系的施工效率;最后结合高层建筑作业环境和特征,以建筑安全和稳定性为核心,着力于优化基础和结构施工工艺,为缩短工程总工期创造条件。

2.建筑施工中的高层技术要点

2.1一般采用逆向施工。

逆向施工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在建筑物内部浇筑中间支承桩柱,并沿地下室轴线修筑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同时向上逐层建设地上结构。与传统的顺作施工相比,高层建筑应用逆向施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逆向施工时浇筑的地下连续墙在满足构筑物、管线布置的前提下,可紧靠或规划红线构筑地下连续墙并将其作为地下室永久性外墙,进而达到扩展建筑面积的目的。其次,相较于临时支撑,以逐层浇筑的地下室结构、中间支承柱作为支护结构的内部支撑刚度较大,可有效减少基坑变形,能明显减弱对于相邻地下管线、道路及构筑物的沉降影响。最后,逆向施工可缩短带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的总工期,不存在结构的地下地上的施工工期差别,可保障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同时施工。

2.2预制模板。

由于针对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建设中的结构施工的重复性高,同时,高层建筑采用的竖向结构是控制构筑物工期进度与结构质量的重点内容。综上,在施工采用的滑模法能有效保障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减少高空交叉作业,有助于控制施工工期,保障作业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爬模法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和钢筋筒壁结构,通过在沿构筑物底部构件的周边组装滑升模板,分层浇筑,并以液压提升设备使其滑升至需要浇筑的高度。通过滑模法与其他施工技术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地简化施工过程,创造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2.3钢结构施工技术。

建筑物的钢结构生产具有工业化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极为广泛。高层建筑钢结构的主要可分为高层重型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等不同施工类型。由于钢结构的热传导性十分突出,导致高层建筑的钢结构部件在经历火灾时,极易因火灾等产生的高温以及相关灾害而招致毁灭性破坏。因此,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必须考察建筑物的防火设施,防火装备及紧急避难所等在内的配套设施设计与施工。

2.4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

一般来讲,高层建筑施工大都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由于高层建筑工程所需的混凝土的总量大,强度高。因此,为确保浇筑施工的工期,不仅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土泵机和布料机,同时对混凝土的配比也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的高泵程混凝土采用的掺粉煤灰和化学外加剂的双渗技术,保证了高层建筑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以及泵送设备等相关设备的要求,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随之升高,现在所采用的泵送到顶技术可将混凝土直接泵送到预设浇筑高度,使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高层建筑筏基与普通结构相比,具有结构体形大、钢筋密、条件复杂和技术要求高的特点。除了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等要求外,主要就是如何控制温度变化和裂缝的发生。为了有效控制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从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延缓降温速度、减少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改善约束条件和设计构造等方面全面考虑。

2.4.1降低水泥水化热。

(1)选用低、中水化热的水泥品

种配置混凝土,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等。(2)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减少每立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根据试验每增减10Kg水泥,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相应升降1℃。(3)尽量选用颗粒较大,级配良好的粗骨料;掺加粉煤灰等掺合料或掺加相应的减水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以达到降低水化热的目的。(4)在基础内部预埋冷却水管,通入循环冷却水,强制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度。

2.4.2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1)选择较适宜的气温浇筑混凝土,尽量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夏季可采用低温水或冷水搅拌混凝土,或对骨料喷冷水雾或冷气进行预冷,或对骨料进行护盖或设置遮阳装置避免光直晒,运输工具也应加设避阳设施,以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温度。(2)掺加相应的缓凝型减水剂,如木质碳磺酸钙等。(3)在混凝土入模时,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通风,加速模内热量的散发。

2.4.3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

(1)混凝土浇筑后,做好保温保湿养护,缓缓降温,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夏季避免曝晒,注意保湿;冬季应采取措施保湿覆盖,以免产生温度梯度。(2)采取长时间的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3)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与管理,实行信息化控制,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基面温差和基底温差均控制在20℃以内,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至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4)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均匀上升,避混凝土拌合物堆积过大高差。

2.4.4改善约束条件,消减温度应力。

(1)采取分层或分块浇筑,合理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以放松约束程度,减少每次浇筑长度的蓄热量,以防止水化热的积聚,减少温度应力。(2)选择良好级配的粗骨料,严格控制其含泥量,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减小收缩变形,保证施工质量。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篇9

1农业防治:①培育“无虫苗”是关键的防治措施。育苗前,要将育苗棚室内外的残株杂草清除干净,并用药剂熏杀残余成虫,避免在有白粉虱的棚室内育苗。在育苗棚室放风口挂防虫网,可防止外界成虫迁入。同时在苗床上方挂涂有机油的黄板,诱杀出现的白粉虱。或喷施爱福丁等药剂防治,可培育“无虫苗”,再定植到无虫的棚室中或露地。②合理布局,清理田间环境,防止白粉虱寄生和相互传播。避免与瓜类、豆类及番茄混栽,防止相互传播,同时应随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避免其虫卵、若虫寄生。③摘除带虫老叶,焚烧处理。

2生物防治。出现白粉虱后,可释放丽蚜小蜂“黑蛹”,每10天左右一次,共3~4次,能有效控制白粉虱发生。

3物理防治。①洗衣粉。洗衣粉对害虫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洗衣粉溶液可以缓解白粉虱体表的蜡质层,并渗入虫体内,堵塞害虫体表气孔,使窒息死亡,其用量为600~800倍。②黄板诱杀。根据温室白粉虱成虫具有强烈趋黄性的特性,可用一黄色的纸板,涂上粘油、凡士林油或其他粘着物,虫飞起时即被粘住,这种方法防治成虫效果很好。

4药剂防治。在白粉虱发生早期和密度较低时喷药至关重要。①烟雾剂法:当棚室内白粉虱发生较重时,用22%敌敌畏烟剂每亩用0.5千克,于傍晚收工前将保护地密闭熏烟。可杀成虫。也可在锯末上洒80%敌敌畏乳油。每亩用0.3~0.4千克,然后用旧报纸包成小包,放在密闭的棚室内点燃,吹灭明火,熏烟。②喷雾法:25%扑虱灵或稻虱净可湿性粉剂1000~1300倍液,或1.8%爱福丁乳油1600~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菜虫一次净1500倍液等均有效。沈文瑞

低温期施肥技巧

进入秋季,气温开始走低,作物施肥应掌握技巧:

1宜施碳铵。气温低时碳铵不易挥发分解,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碳酸氢铵属于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肥效快,属于典型的“速效肥”。可及时为作物提供氮素营养。有人做过试验,低温期麦田追施碳酸氢铵,其效果比在高温季节施用提高1~1.5倍。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篇10

关键词:地下室;混凝土工程;抗裂;抗渗;预防措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土地的日益紧张,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做为高层建筑的基础并兼有人防功能的地下室,其质量尤显重要,由于地下室底板、墙板、顶板大多采用高标号抗渗混凝土,其抗渗、抗裂的预防尤显重要,本文从设计、施工方面阐述地下室混凝土工程抗裂、抗渗预防措施:

1抗裂、抗渗设计预防措施

1.1采用“抗”、“放”相结合的设计措施,“抗”:钢筋混凝土外墙板(内、外侧)的水平筋设在立筋的外侧,且钢筋@须控制在100mm以内,外墙板外侧设Ф5b单层双向@100焊接网片(半成品),网片间搭接200mm,以确保外墙砼的抗裂效果。“放”:设计后浇带,起到充分放的作用,根据大量的工程施工看,后浇带内钢筋通常均未断开,对已浇筑完的两侧混凝土有一定的约束力,因此,从工程的后浇带作用看主要为抗伸缩,建议工程的后浇带部位钢筋采用搭接连接。

1.2为减少砼中水泥用量,降低砼浇筑后的温度,从而有效控制其温升、缩小温差,因此,在保证地下室砼强度的前提下,可以建议设计选择混凝土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高的混凝土,充分利用砼的后期强度,并由设计确定混凝土龄期。

2抗裂、抗渗施工预防措施

2.1通过优选级配,控制好原材料质量来减少砼的收缩。

2.2选用收缩小的普通水泥po42.5,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00kg/m3;采用5-25(31.5)的碎石,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2.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细度模数大于或等于2.5,砂率宜为35%;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每立方用水量不大于175Kg;粉煤灰的掺量为水泥用量15%;采用中效缓凝减水剂CF-2或高效缓凝减水剂JRC-2D;底板部位砼中掺加Uea掺量为10%(后浇带部位14%),地下室墙、顶板部位采用聚丙烯纤维掺量为0.8kg/m3。底板部位坍落度为140±20mm,墙、顶板部位坍落度为160±20mm。

2.3在混凝土中掺加聚丙烯纤维的特点:

2.3.1材料性能:在混凝土中掺加了0.8kg/m3聚丙烯纤维,加入混凝土中的纤维有阻裂效应,能延缓裂缝的产生和扩展,减少及细化裂缝,它能填埋了部分混凝土内部孔隙,减少了孔隙大小和数量,极大地增加了混凝土基体的密实性,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及抵抗有害介质侵蚀能力,提高了纤维混凝土建筑物的耐久性。

2.3.2改善和易性,使混凝土不离析泌水,提高混凝土抗塑收缩的能力。

2.3.3纤维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搅拌站必须严格计量投料,保证搅拌时间,使混凝土的配料分布均匀,防止成团、结块,确保纤维分布均匀。

2.3.4为确保纤维的计量准确,事先将纤维按每拌用量分别过称小袋包装,搅拌时按袋投放、充分搅拌均匀。

2.4在底板砼中掺加Uea掺量为10%,因为该材料的性能是仅在潮湿状况下能够充分发挥其膨胀的作用,因此本材料仅拟在底板中使用。

3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加强砼浇筑过程控制,加强早期养护

3.1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混凝土厂家将配比单上报给项目部的各参与方进行审核,包括材料状况等情况;掌握气候情况,尽量避开雨季浇筑。

3.2坍落度的控制:在第一车混凝土到达现场后,试验员应及时进行复核配比单和坍落度的测试,并经过监理的认证达到要求的配合比时方可浇注,发现不符坚决退场。

3.3落实振捣人员:振捣人员挑选以往进行操作过的,并且有振捣知识、振捣经验和工作责任心的职工,并在浇注前由施工员进行认真的技术交底(严格分层、逐层振捣密实,且在砼终凝前将给予二次振捣)。

3.4混凝土表面处理:混凝土表面处理在混凝土浇捣后2小时左右进行,板面先按标高用刮尺刮平,在初凝前用滚筒来回碾压数遍并二次振捣后,用木屑打磨,待混凝土收水后,再二次用木屑搓,以闭合收水裂缝,木屑的纹路与房子纵向一致,待终凝后马上采取养护措施。

3.5模板的拆除时间:混凝土僵硬过程中,早期由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升温,混凝土内外温差会形成混凝土温度梯度,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极限拉伸小,处于不利的温度条件下,极易形成裂缝,因此采用延迟拆模时间,7天后方可拆除外墙侧模板,模板的保温作用可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表面裂缝,同时可以延长散热时间,充分发挥混凝土强度的潜力和材料的松弛特性,使平均总温差对混凝土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防止混凝土中产生贯穿性裂缝。

3.6混凝土的养护:底板混凝土的养护在混凝土浇注结束后8小时内用薄膜覆盖后盖一层草袋,定时浇水养护;外墙采用带模板并浇水养护,外墙养护7-14天后拆模,始终保持外墙表面湿润,可采用在墙顶敷设喷淋管道进行淋水养护;顶板表面采用蓄水办法(板四周砌筑挡水坝)养护不少于15天。

4通过温度测定,控制砼的内外温差

地下室工程底板、墙板砼均进行温度监控,掌握砼内外的温差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覆盖薄膜、麻袋等)将其温差控制25C°以内。

5结语

地下室混凝土施工中,采取有效、合理、科学的手段来避免和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只要我们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施工验收规范及施工操作规程,地下室混凝土和渗漏问题就可以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