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的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5:52

温室效应的防治篇1

温室效应作为一个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中考中,它作为一个社会热点,也逐渐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而许多考生对此知之甚少,考试中出现了许多不准确的的地方甚至错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一现象。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温室”,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

一、温室效应的形成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部分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一少部分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二、温室效应的危害

由于温室效应带来得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所以它也带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农业减产、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可能淹于水中。

温室效应的防治篇2

论文摘要温室环境利于花卉病害的发生,为减少病害对温室花卉生产的影响,需不间断地实施环境控制、栽培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无病植物材料、环境卫生、植物检疫、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对温室花卉的生产来说,病害构成经常性威胁。栽培花卉极易感染许多病害,而花卉消费者要求生产者提供近乎完美的花卉产品。温室环境非常适合花卉生长,同样,也非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在花卉品种繁多的同一温室里,由于不同花卉品种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要求不尽相同,必然有部分花卉品种处于非适宜生长条件,因而更有利于病害滋生。由于温室花卉价值高、病害的严重性以及温室内的环境条件可以控制,因此在温室花卉生产中,采用多种对策控制病害,较之其他农作物生产系统更为有利和可行。

为阻止病菌侵染,花农往往多数使用农药,这有悖于病害防重于治的原则。一个有效的预防病害的计划必须立足于清洁温室和优化栽培措施,而不是化学防治。温室清洁和优化栽培措施对一般病害的防治是行之有效的,而化学防治更多的是以特定病害作为目标而实施的措施,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化学防治措施,只是化学防治应作为田园清洁和栽培措施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1环境控制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由活的病原体引起的,病原的生长和繁殖在很大程度上受土温和气温或两者共同的影响,正如寄主植物的生长受温度影响一样,在经济和使用限度内,温室温度也同样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病害就容易发生。如果植物和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相差甚远,温室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来控制病害的发生。相对湿度和温度是不可分割的,当气温上升时,相对湿度下降。气温下降时,相对湿度增加。温室中植株表面上的冷凝水,为病原体的活动提供了理想环境。因此,温室环境的控制尤为重要。

1.1灌溉

大多数病原体需借助植株表面上的自由水侵入寄主。对多数病原体,飞溅的水是在植株间传播的重要途径。不适当地向植株顶头浇水,由于植株表面浇湿以及植株间病原体的反溅,可增加发病率和严重度。重浇、频繁地当头浇水还使温室的湿度增加,更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水分过多,特别是排水不良的介质,可促使腐霉和疫霉发生,引起猝倒病、根腐病和冠腐病。适宜的灌溉方式应该是将水灌到土面,这样可以使大部分植株的地上部保持干燥,有助于控制叶和花的病害;灌溉水量和灌溉次数应根据温室土壤的持水性和植物的需水状况以及环境条件来调节。

1.2光照

光的质和量对病害发展很少有直接作用,但对花卉的生长却有很重要的作用。光照强度强到引起叶和花的损伤后,将有利于灰霉病这类病原物的发展。低光照强度导致植株组织多汁液,更易染病。夏季温室常需遮荫以防止强光照引起花卉受损伤,这一措施还有利防止高温出现。但遮荫过度会产生植株多汁液现象。光照强度应控制在适合植株生长发育的程度。

1.3通风

相对湿度高有利于灰霉病菌等真菌产生孢子及侵入寄主。相对湿度高也妨碍植株过湿部位干燥。而潮湿部位有利于病原物侵染。通风良好的温室,植株表面干燥,不利于病原物侵入植株体内。适当利用风扇,控制植株间距以及搭建网状种植台等措施都有助于温室空气流通,从而预防病害流行。

2栽培措施

2.1调整播种期或移栽期

许多病害的发生往往局限于花卉植株的某一生长时期。提早或推迟播种或移植,则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2.2注意轮作,防止重茬

对于一些忌连作的花卉,如菊花、唐菖蒲、翠菊等,应每年进行花盆消毒,换上新的培养土,以减少发病机会[1]。

2.3植株的搬动

搬动植株时,即使是小心作业也可能造成伤口并使其成为病原体的侵入点。任何搬动植株的措施如移栽、间苗、套袋、换盆等都能造成伤口。要尽可能小心地搬弄植株以便伤口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植株潮湿时搬动也可能增加病害发生,因此应避开这种情况。

2.4整枝与整修

花卉的生产常需整枝和修剪。结合整枝和修剪,剪除发病枝条、叶和根等器官。植株整枝或修剪时常会造成病原体侵染的伤口。不要经常去整枝或修剪。对整枝和修剪丢弃的植株残体(特别是病根、枝和叶)应尽快移出温室并烧毁[2]。

2.5间苗

种植地间苗对生产高质量的花卉是必需的。种植过密往往使植株周围的空气流通受阻、植株表面不易干燥,极易造成病害的流行,而间苗则可使植株的小环境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同时,植株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和营养,生长得更健壮,从而可增强其对病害的抵抗作用。

2.6清除杂草

杂草往往是一些病原物繁殖的场所,如一些病毒病常以杂草作为寄主,及时清除杂草,清洁园圃,是防治花卉病害的必要技术措施。

2.7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和所有的农药一样,生长调节剂必须使用适当,以免使植株中毒。如使用生长调节剂不当,可能使植物组织对病原体的侵染更加敏感。

2.8合理施肥

适当地使用化肥是生产优良花卉所必须的。适度的、均衡完善的施肥方案可生产出优质的花卉。施肥水平低导致植株矮化和各种缺素症状。氮肥水平低导致早衰现象,也变得对弱寄生性和继发性病原体更易感染。高氮肥使植株过于多汁也同样会增加叶部病害。有机肥料要腐熟,以防止造成烂根。

3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能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天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些花卉已育成了抗病害的品种,如蔷薇、香石竹等有抗锈病的品种,翠菊有抗立枯病的品种,兰花有抗炭疽病的品种,月季花有抗黑斑病的品种等。对于像病毒病、类菌原体病害和系统性侵染的真菌病害往往缺乏有效的药剂,抗病品种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3]。

4选用无病植物材料

病害的发展需要3个因素,即敏感的寄主、适宜病害发展的环境和一种致病力强的病原体。因此,如果没有病原体的存在,病害也就不能或不会发生。这一措施对寄主谱广的气体传真菌病原体如灰霉病是无效的,但对那些在温室中或其周围不普遍发生的病菌、病毒或系统侵染性真菌病原体是很有效的。

用作繁殖用的母株,如天竺葵和一品红,必须是无病的。当种植者通过无性繁殖来增加植株数量时,即使原始母株带菌率低,也可能在适宜的条件下造成病害流行,病原物常常通过繁殖材料或新的植株引进温室。如果感病的植物材料直接被带进温室,新的病原物可能被引入并迅速传至健株上。病原被引入温室后,不仅能使被引入的花卉遭受损失,而且对未来若干茬花卉都可能造成威胁[4]。

5温室卫生

做好温室环境卫生是预防温室花卉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是防治计划的基础。温室必须是向植物而不是向病原体提供良好生长环境的处所。洁净的泥炭、土壤、蛭石、珍珠岩、砂、树皮等是种植花卉的理想介质。而污泥(污染的土壤)、死的和正在死亡中的花朵以及枯萎的叶子很可能带有大量的病原物。温室卫生计划能减少栽培介质中病原物数量。在一个清洁卫生的温室中要保持植物无病比在一个看上去像垃圾堆似的温室中保持植物无病容易得多。

许多侵袭温室花卉最常见的病原物,能在修剪时丢下的植株残体和用过的介质上存活或产生接种体。这些接种体或侵染源必须从栽培区迅速定期地收集和消除。工作人员必须定期地去收集死去的叶片和花朵。残损植株应连同介质和盆钵从栽培区搬出至垃圾堆,垃圾堆与温室保持500~1000m的距离为宜。通常提供给温室的新盆钵和浅盆是不带病原的。它们在使用前必须存放在安全地点使它们不会被病原体污染。如果盆钵或浅盘需要再利用,则应该在使用前消毒。在每茬收获之间,种植台必须清洗或加以处理。在收获完毕后,应立即将垃圾、植株残体、盆钵、浅盘和用过的土壤或介质从种植区移出并送到垃圾堆去。

6植物检疫

凡新引进的种子、花苗用繁殖材料,必须根据国家所确定的检疫对象进行严格检查,发现有检疫对象时,绝对禁止输入,防止蔓延成灾。

7物理防治

利用热力处理是防治多种病害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于苗木、接穗、插条等繁殖材料的消毒。例如:用50℃的温水浸苗10min,可以消灭黄化病毒病。对于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的种子可用温汤浸种法,杀死种子内部带有的病原菌;一般花卉种子可利用比重法进行精选(带病种子比健康种子轻),可用盐水、泥水、清水法漂除病粒[5]。

8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化学防治,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使用农药。要求做到用药少,防治效果好,不污染环境,残毒性小,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对作物无药害,能预防或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并切实贯彻经济、有效的“保益灭害”原则。

(1)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农药。各种农药都有一定的防治范围和对象。决定施药时,要弄清防治对象,选准优质对口农药,辨证施治。

(2)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适时施药。准确掌握病害发生规律及消长动态,抓住有利时机,适时用药,或合理混用及轮换施用,是提高药效、事半功倍的一个关键问题,把病害消灭在花圃之外、为害之前是上策。

(3)控制药剂浓度、用量及使用次数。应以追求最低有效浓度和最少有效次数为目的,这样符合、安全、有效的要求,又避免对农作物产生药害,减少残留及环境污染,保护天敌。

参考文献

[1]徐明慧,林绍光,丁梦然.花卉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

[2]张涛.园林树木栽培与修剪[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蔡祝南,张中义,丁梦然,等.花卉病虫害防治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温室效应的防治篇3

一、科学规划选址,优化温室结构

由于我县气温相对较低,所以在小区选址上,把背风向阳、相对平坦的地块作为保护地小区建设用地。并根据不同栽培作物推广适宜的经济实用的温室结构,温室方位要东西延长南偏西5~10度。防止跨度过大,高度不足,提倡跨度、脊高及后墙高分别是:7m,3.3m及2.05m;或7.5m,3.5m及2.2m。用土墙或复合墙体。有资金条件的采用钢架砖混结构。

二、强化保温

如何保温是保护地生产的关键。12月中下旬若连续阴天,温室中经常会出现4℃左右的温度,这对保护地生产已构成威胁,所以必须千方百计增加棚室内温度,防止棚室温度的散失。其措施:

1.加强后墙、草苫覆盖。在后墙堆放秸秆;修善片修善棚膜、草苫;草苫厚度为每平方米4kg稻草,太薄效果不佳,纸被以4层防水牛皮纸为好。生产喜温型的果菜类如黄瓜、辣椒、茄子等,用两个4层牛皮纸被或两层草苫。草苫干燥保温效果好,雨雪湿后,效果显著下降,同时受冻后卷方困难,如能在草苫外再覆盖一层棚膜,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进入严寒季节,要加盖底脚苫或纸被,温室夜间温度可提高1℃。

2.棚室内挂二道幕覆盖、设小拱棚。

3.采用膜下灌水、减少沟灌。要特别注意控制浇水,能不浇水的要尽量不浇水。

4.地面覆盖。尽量覆盖乱稻草、稻壳、酒糟、圪囊等。

5.是临时加温。特别是突然降温必须采取临时加温措施。如煤炉、暖气、临时可然物资,但要注意消防安全。

三、千方百计增加棚室光照

冬季的光照是全年最弱,加上暖冬影响,温室效应突出,光照偏弱。为此,特别强调光措施。

1.要经常清洁棚膜,提高棚室的透光率。

2.温室内保温幕、小拱棚白天要揭开。

3.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早揭,晚盖草苫。

4.是阴天也要揭开草苫,增加光照。

5.对于育苗必要时晚间可用灯光补光。

四、预防雪灾和阴天灾害性天气

1.防雪天

雪天气温一般在0℃以下,小雪在雪后要及时清雪,大雪要雪后立即除雪,防止大雪压坏棚膜和棚架。下雪时间长,不能一天不卷苫,要在中午卷苫1~2m高,让室内见光1~2h。在降雪天气温不太低时,尽量卷起草苫,让雪直接落在棚膜上,便于清扫,棚膜上积雪也有一定的保温作用。雪过后及时放苫子保温。因为久阴时,作物根系吸收力下降,骤晴后苫子揭到顶,室温升的太快,叶面蒸腾加大,造成生理失调,根系吸水满足不了叶片蒸腾的需要,出现叶片萎蔫,重者缓不过来,造成植株死亡。因此,久阴骤晴应逐渐卷苫,让棚内缓慢升温,恢复根系吸收能力。

2.低温阴天

阴雪天温度下降,并尽量增加揭苫时间,温室接受散射光。雪天棚内气温只要在最低极限以上,果菜类8~10℃、叶菜类10~13℃就不要加温。

五、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暖冬病虫害发生来的要早,必须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工作。要特别注意加强上述管理,同时加强无公害药剂防治应用。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生产治理原则。立足病虫害发生前的全方位的预防,辅以发生后的无害化的防治。推广温汤浸种、床土消毒、嫁接育苗、隔离育苗、夏季棚室土壤高温消毒、棚室内空间熏蒸、保护地提早扣棚、适时精细定值、放顶风,不放或晚放腰风和地脚风、激素沾花改喷花,激素药剂中加防灰霉病药剂,摘除残花、温室大棚挂防虫网、挂黄板或黄膜、合理科学使用﹝选用配制﹞农药。

温室效应的防治篇4

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并参考他人研究结果,推介两种较理想的温室白粉虱熏蒸防治法,即利用温室的密封性、可控性和化学农药的挥发性,进行化学农药熏蒸法防治。具体方法如下:

1、350平方米左右的温室,取80%敌敌畏乳油300-400毫升,与7.5千克左右锯末或麦糠拌匀,在傍晚时均匀分摊成60个左右的小堆,放置在温室空行间,密闭温室8-12小时。让其自然挥发,熏杀白粉虱。2、每平米用80%敌敌畏乳油0.35毫升+25%敌杀死乳油0.025-0.05毫升,还可再加消抗液0.025毫升。夜间密闭温室,地面安放蜡烛并点燃,蜡烛两侧用两块砖支撑凹形铁皮,倒入一定量的混合药液,以蜡烛火热量使药液蒸发,熏及整个温室,熏闷8-12小时。利用熏蒸法防治温室白粉虱,方法简单,成本低,350平方米左右的温室熏蒸防治1次,成本仅8-10元,比常规喷雾防治效果好,省时省工,一般防效在90%以上,熏蒸1次可控制白粉虱为害20-25天,同时还可兼治蚜虫及美洲斑潜蝇。与其他防治法结合交替进行,效果更好。

常宗堂

小麦苗期出现黄叶的原因及防治

小麦苗期常出现黄叶,影响幼苗生长发育,严重时导致幼苗死亡,造成缺苗、减产,给生产带来损失。其形成原因及防治方法如下:

1 土壤干旱。多发生在底墒不足或跑墒透风的麦田,分蘖发生慢,叶色灰绿,心叶短小,生长缓慢或停滞,中下部叶片逐渐变黄干枯,根少而细。管理上可结合浇水每亩施尿素7—8千克。

2 土壤板结。土壤板结使根系伸展困难,麦叶黄短,分蘖不能按时出现。管理上应先及时浇水再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

3 土壤偏酸。土壤偏酸造成根系发黑,使其吸收水肥能力下降,麦苗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发黄。发生这种情况,可每亩施用50-70千克生石灰或50-100千克草木灰,以中和土壤酸性,恢复麦苗的正常生长。

4 还田秸秆粉碎不彻底。还田秸秆粉碎不彻底,麦苗悬根导致黄苗。可进行浇水,塌实土壤,并增施氮肥,使幼苗根系充分下扎。

5 整地粗放。整地不精细,种子不能和土壤充分接触,出苗后悬根造成小麦黄苗。防治应及时镇压,粉碎坷垃,或进行浇水中耕,塌实土壤,补施肥料,促使幼苗转绿壮长。

6 播种量过大。播量多,基本苗数过大,植株黄瘦、细弱,营养不良,相互争光、争肥、争水,进而形成黄弱苗。管理上应先疏苗,再结合浇水施少量速效氮磷肥,以弥补土壤养分过度消耗,促进麦苗由弱转壮。

7 营养缺乏。生产中常见的如缺氮、磷、钾、钙、铁、镁等元素均可导致小麦苗期出现黄叶。对于缺素症诊断准确后,可依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采取土施或叶面喷肥的方法补充。

8 病虫危害。地下害虫、麦蚜、红蜘蛛等病虫导致麦苗发黄。对于蚜虫可用5%吡虫啉1000-1500倍液防治,红蜘蛛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淋灌根。

9 药害。最常见的是喷施除草剂不当产生药害,造成小麦黄苗。应及时喷施调节剂、叶面肥或解毒药物,刺激麦苗生长,减轻药害。有条件的可以灌一次水,增施分蘖肥,以减缓药害的症状和危害。

温室效应的防治篇5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研究不同药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研究白粉虱防治技术四种农药防治温室白粉虱的药效研究阻虫网和诱虫板组合防治番茄白粉虱效果研究4种药剂对苜蓿常见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4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对比试验不同药剂对秧田灰飞虱防治效果研究烟粉虱防治药剂筛选及其混配组合的应用效果研究温室白粉虱的防治花卉白粉虱的防治100g/L溴氰虫酰胺悬乳剂对辣椒白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稻田褐飞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研究不同药剂防治灰飞虱及白背飞虱试验研究温室辣椒白粉病的药剂防治研究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温室白粉虱综合防治技术温室番茄白粉虱的生态防治白粉虱为害状况及防治技术蔬菜大棚白粉虱的防治技术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17]呋虫胺[eB/oL].(2015-08-01)[2015-11-27]..

[18]啶虫脒[eB/oL].(2015-09-24)[2015-11-27]..

[19]吡蚜酮[eB/oL].(2015-04-28)[2015-11-27]..

[20]夏敬源.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5-9.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温室白粉虱:GB/t17980.16―2000[S/oL].(2013-11-18)[2015-11-28]..

[22]孙丽娟,郑长英,孙立宁,等.出口豆类蔬菜害虫种类及危害初步研究[J].北方园艺,2010(21):186-188.

[23]邹华娇.吡虫啉与高效氯氰菊酯增效混配制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5):66-68.

温室效应的防治篇6

一、高温闷棚

蔬菜定植前选择晴天盖上棚膜,密闭闷棚7-10天,使室内温度提高至60%以上,以杀死土表及墙体上的病菌孢子及虫卵,减少蔬菜生长期的侵染源。如在高温闷棚时,按m?温室空间,用硫磺粉2.4g、锯末4.5g、敌敌畏烟剂1g的均匀混合物,暗火点燃,密闭熏,效果更好,但熏后注意放风2~3天,再整地定植。

二、种子处理

病虫害常潜伏或混杂在蔬菜的种子或种苗上,在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可杜绝部分病虫害的传播。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有温汤浸种和药剂处理2种。①温汤浸种一般用50℃~60℃温水浸种5-15min,浸种时应不断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②药剂处理可采用0.1%硫酸铜、0.1%高锰酸钾或300倍的福尔马林浸种,也可按用种量的0.3%-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三、土壤消毒

播种或定植前,对温室土壤进行药剂消毒,可杀死土壤中的病菌或虫卵,预防或减轻蔬菜生长期病虫危害。土壤消毒时,可根据常年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任选下列一种药剂和用量: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kg/667m2;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kg/667m2,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1kg/667m2,5%辛硫磷颗粒剂,1.5kg/m2;3%米乐尔颗粒剂,3-4kg667m2。将所选药剂加适量细干土拌匀,均匀撒于地表,然后耕翻入土中。

苗床消毒可采用505多灵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每m28—10g与适量细干土混合均匀,取1/3撒于床面或播种沟内,剩余2/3撒于播后的种子上(即下铺上盖),对蔬菜苗期病虫害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但要注意保持床面表土湿润,以免发生药害。

四、加强栽培管理

温室蔬菜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栽培管理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病虫害与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和发育而不利病虫害繁衍的环境条件,以达到预防和减轻病虫危害的目的。具体到生产实践中应协调运用好以下栽培管理措施选用抗(耐)病虫的品种不同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和忍耐能力不同,因地制宜地选用抗(耐)病虫的品种,是防治温室蔬菜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1、选用抗(耐)病虫的品种不同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和忍耐能力不同,因地制宜地选用抗(耐)病虫的品种,使防治温室病虫害最紧急有效的方法。

2、实行深耕细作和轮作种植前深翻土壤30cm以上,经过冻垡和晒垡,可直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病原物。同时,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将病菌虫源减少到最低。

3、推广配方施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注重氮磷钾肥配比应用,避免偏施氮肥。蔬菜生长的中后期要注意增施磷钾肥及其它微肥,增强蔬菜的抗病能力。

4、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棚室内空气湿度大是引发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具体降湿措施有:(1)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更可有效地降低空气湿度(2)采用滴灌和膜下暗灌技术,禁止大水漫灌。(3)注意及时通风排湿。

5、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根据不同的蔬菜作物,可采用高垄宽窄彳亍定植,一般垄高15-20cm,垄宽30—40cm,宽垄距80—9cm,窄垄距40—50cm,同时注意合理密植,防止过密造成株间郁闭,影响通风透光。

6、注意温室内清洁生长期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叶及老叶,收获后及时清除温室内的枯枝烂叶、根茬及杂草等,可有效地减少生长期及对下茬蔬菜的侵染来源。

五、药物防治

由于温室极易造成高温高湿的生态环境,从而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因此,药物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关。具体应根据蔬菜的长势、生育期,结合天气预测预报,提早喷药预防;同时,要做好病虫害的系统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将其控制消灭在.初发阶段,以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温室效应的防治篇7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番茄是我国北方温室大棚种植区主要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灰霉病(Botrytiscinereapers.)是温室大棚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一般可造成番茄减产20%~30%,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1危害症状

番茄灰霉病不仅危害叶片、花、茎,还严重危害果实。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花受害产生灰色霉层,后向柱头、子房、花柄扩展,有大量的灰白色霉层产生,软腐;果实受害,多由花器侵入,近果蒂、果柄和果脐处先出现症状,病斑呈水渍状软腐,扩展快,病健交界处有不明显的线纹,后期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患部呈现水渍状或黄褐色湿腐状,表面长满灰色至灰褐色浓密霉层[1]。

2发生规律

番茄灰霉病为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孢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露珠及农事作业传播蔓延,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尤其病果采摘后随意扔弃,最易使孢子飞散传播危害,蘸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尤其花期是侵染的高峰期。病菌为弱寄生菌,发育适温为20~23℃,最高31℃,最低2℃。空气湿度高时发病重。一般在12月至翌年5月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

3防治技术

3.1选择抗性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推广应用高抗灰霉病番茄品种是防治灰霉病的基础。

3.2改进栽培技术,实施生态防治

(1)加强棚室管理。通风换气,控制棚室内的温、湿度,可有效预防番茄灰霉病。白天当棚室温度达到33℃时,开始放风,使上午温度下降至25~28℃,下午温度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2]。一般在日落后应短时间放风,当温度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左右。早春要根据棚室内温度回升情况,掌握通风时间。

(2)控制浇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降低棚室相对湿度,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不仅要在棚两头通风,还要尽量在棚室两边增加透风口,尽量快速降低棚内湿度。

(3)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放入袋内拿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残留的花瓣,可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发生,防效达90%以上。

3.3合理轮作套种

与非寄主植物轮作,苗期不可与生菜等寄主蔬菜间套,避免灰霉病菌先在生菜等间套寄主上大量繁殖,待番茄开花时传播到番茄上危害[3]。

3.4科学施药,及早防治

第1次喷药应在定植前,苗床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速克灵)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菌核萌发的孢子侵染幼苗。第2次用药在蘸花时带药。做法是每穗果开花时,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加入适乐时(10mL适乐时对自来水2kg),进行蘸花或涂抹,使花器着药,防治灰霉病效果较好。第3次掌握在浇催果水前1d用药,此时果实正处在快速膨大期,喷药后可在果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抑制灰霉病病菌侵染果实。如遇连阴雨天气,气温低,间隔7~10d,连喷2~3次,可有效防止灰霉病的发生。

3.5讲究喷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每次喷药前将番茄的老叶、黄叶、病叶及病果清除出棚,既减少病原基数,又利于植株下部通风透光[4]。喷洒植株叶片要周到细致,对植株基部、大棚地面、棚膜、山墙、后墙及棚内空间都要喷药,做到全面杀菌。喷药应抓住3个要点:一是大棚前沿湿度高易发病,靠大棚南部的植株要重点喷;二是中心病株周围的植株重点喷;三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叶背面重点喷。及早发现中心病株,及早防治。使用药剂时注意几种药剂交替轮换或混合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如21%菌克400~5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适乐时750倍液,有利于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延缓抗药性。如果连续阴天棚内湿度大,可使用木霉菌(特立克)可湿性粉剂进行治疗,见效快,效果好。

4参考文献

[1]高绪宝,刘汉国,罗厚德.越冬翻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3):98.

[2]郭学习,蒋笑军,王洪利,等.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167.

温室效应的防治篇8

关键词:棚室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治

1品种的选择

要让棚室蔬菜获得高产,需要选择高产抗病的品种。在秋冬季节,选择的品种要对低温弱光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良好的抗病性,株型紧凑且优质高产[1]。播种期要根据栽培品种的生育特性来确定。

2种子的处理

因为大多数蔬菜在苗期出现病虫害是由种子带菌而造成的,比如角斑病、黑星病、疫病等可由黄瓜种子传播,所以在播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以避免种子带来的病害。而且对种子进行处理能够让种子发育整齐,促进种子生长,并达到壮苗的效果。干热灭菌和温汤浸种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干热灭菌:对于黄瓜等种子可以利用该种方法来进行消毒处理,在70℃恒温下,对充分干燥的种子进行处理2~3d,然后再浸种、催芽,可令种子上附着的病毒钝化,让其失去活力,同时还能使种子内部的活力增加,使种子萌发达到齐整。温汤浸种:在播种之前,先在晴朗的天气将种子摊薄,在阳光下晒3~4h,边搅拌种子边倒进55℃的温水中,经过搅拌使水温降到30℃,再浸种3~4h,可将种子表面的立枯病、猝倒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炭瘟病、番茄早疫病、茄子枯萎病等病菌杀死,对种子具有较强的消毒杀菌作用,从而有效防止苗期发病[2]。药剂拌种:根据防治的病害种类将适宜的农药和种子相互搅拌并浸种。比如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20~30min,可对番茄早疫病、茄子黄萎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炭疽病等进行防治;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2h,可防治茄子黄萎病和黄瓜枯萎病;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5min,可对辣椒炭疽病和细菌性斑点病进行防治。药剂浸种消毒一定要对药液浓度和浸种时间严格把握。用药液浸过的种子,要用清水进行冲洗之后,才可继续用温水浸种或播种。

3土壤的消毒

因为棚室蔬菜连坐次数较多,因此容易发生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因而要在大棚空闲期对土壤采取消毒措施。要将前茬蔬菜残叶、烂根和病株及时清除掉,加深对土壤的翻耕,对棚内土壤可用生石灰等消毒,这样就能够灭杀依靠土壤进行传播的病菌,减少发病,并可避免蔬菜生长期多次用药,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用50mg/m2的福尔马林与10kg的水混合在地表上均匀喷洒,将塑料薄膜在地表上覆盖10d左右,可有效预防褐斑病、立枯病、炭疽病等;对于叶枯病、根腐病、茎腐病等的防治,可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mg/m2;或者利用硫磺熏蒸以及代森锌、百菌清、多菌灵等药剂拌土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

4施肥

施肥的方法以基肥为主,再辅以追肥。基肥应选择优质有机肥,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还能对土壤进行改良,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在施有机肥时,需要腐熟、深施,以防止有害气体的产生。重点施磷钾肥,适量施氮肥可预防徒长,防止发病。在秋冬季节,棚室密闭、湿度较大,因此可利用草木灰增加地表温度、降低土壤的湿度,并起到疏松土壤提高肥力的效用,对病害的发生有良好的作用。

5灌溉

对于棚室蔬菜,可用膜下滴灌法进行灌溉,能使土壤条件得到优化,使土壤温度和理化性质改善,有利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加快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使得土壤通透性增加,有效减少养分流失,有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吸收养分;还能使棚室中的空气湿度降低,促进蔬菜的早熟、优质高产,还能起到抗病的效果。

6病虫害防治

上文已经提到土壤消毒和种子消毒,除此之外还有棚室灭菌,包括烟剂熏蒸防治、粉尘剂施药防治和农药喷雾防治:将烟剂农药点燃,分别在作物播种前和作物生长期施用,常用的烟剂农药有百菌清烟剂、硫黄烟剂、杀虫烟剂、速克灵烟剂等;利用喷粉器将粉尘剂农药喷往空中,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与前一种方法相比可以在不是密闭的棚室中进行,效果更高。主要的粉尘剂农药有灭蚜粉尘剂、5%百菌清粉尘剂、7%防霉灵粉尘剂等,通常在病虫害发生前或者是发生初期施用;选择合适的农药很重要,尽量降低毒性,需要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合理选择,还要把握最佳的防治时间和用量。

7结语

病虫害在棚室蔬菜栽培中经常发生,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手段防治,就会降低蔬菜作物的产量,减少经济效益。栽培人员要掌握一定的栽培技术,做好各个环节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以预防病害发生,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爱国.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J].中国农资,2013(04):31.

温室效应的防治篇9

[关键词]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117-02

原发性脑室出血(primary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piVH)是指非外伤因素,出血部位在脑室脉络丛或室管膜下区1.5以内的出血。以往认为此病罕见,自Ct临床应用后发现其占脑室出血的7.4%~18.9%,死亡率占33.0%~55.6%。我院1993~2003年共收治本病患者2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3.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例,糖尿病史2例,冠心病史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2例曾发生过脑室出血。临床表现按国内原发性脑室出血:一级7例,二级5例,三级6例,四级4例。其中急性起病19例,亚急性起病2例,慢性起病1例。6例发病前有饮酒,情绪激动,劳累史。首发症状:剧烈头痛,呕吐13例,意识障碍4例,精神症状1例,语言不清1例。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17例,一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9例,瞳孔缩小6例,双瞳孔不等大2例,肌张力增高3例,肢体偏瘫2例,去脑强直1例,头颅Ct及DSa检查:22例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全脑室出血8例,一侧侧脑室出血7例,一侧侧脑室出血及三、四脑室出血8例,双侧侧脑室出血1例,6例行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治疗:10例行侧脑室穿刺引流,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8例内科保守治疗。1例家属放弃。

2结果

21例出院时GoS评分:良好14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4例。1例家属放弃治疗。

3护理

3.1预防及控制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如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提示病情加重,遵医嘱及时使用脱水药及利尿药,20%甘露醇125~250ml在30min内静脉输入,用药后观察脱水效果,复查头部Ct,如显示出血量增加,立即做好急诊手术术前准备。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史,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如血压高给予降压药,如硝酸甘油25mg加入生理盐水45ml微泵泵入,根据其血压调整泵入速度,控制液体输入速度,以40~60滴/min为宜,总量控制在1500~2000ml;预防感冒,避免因咳嗽等引起颅内压增高。

3.2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置引流管高于侧脑室10~15cm处,维持其正常颅内压,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如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引流液,提示脑室再出血的可能,复查头部Ct证实,做好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准备。更换脑室引流袋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夹闭引流管接头两侧,防止引流液逆流引起颅内感染,引流管放置时间以3~7d为宜。引流管放置时间较长时应送脑室液常规检查,以了解有无颅内感染,观察患者有无颅内强直等症状。如有颅内感染征象,应加强抗感染治疗。

3.3高热的护理

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脑室出血量较大,常影响到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患者可出现高热,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降温效果不佳,可给予亚低温治疗,专人守护,开始使用冬眠药物,待患者进入昏睡状态后,再给予冰袋或冰毯。停用亚低温治疗时,先分批撤去冰袋和冰毯,再逐渐停用冬眠药物,避免因寒颤反应反使体温升高。有文献报道,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以2~10d为宜,本组患者7例应用低温治疗,应用时间为3~5d,在亚低温治疗中,最为困难的是复温时的管理,严重并发症常出现于此期,缓慢升温有利于病情平稳过渡,复温过快可出现复温性休克,反跳性高热而导致治疗失败,同时,由于低温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血小板向肝脏聚集,复温后迅速回迁,易出现电解质和凝血功能紊乱,严密观察患者的尿量,皮肤有无出血点,并复查血常规,血生化。

3.4维持血压的稳定

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可伴有高血压史,适当降低过高的血压是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的关键,在治疗过程中维持血压的稳定非常重要,急性期降压治疗不宜过快,否则会影响脑的血供,加重脑的缺血缺氧,因此,应慎重降低血压。

3.5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护理

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早期可继发胃十二指肠黏膜糜烂、溃疡,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病情越重,出血量越大、发生率越高,患者经治疗2周从表面看病情稳定,血压下降,神志清醒,生活部分自理,但应激因素并未去除,如在这个阶段减量使用脱水剂,可引起患者脑肿胀反弹,应激因素加强,致使机体应激在胃局部表现,引起系统连锁反应,早期行保留胃管,给予鼻饲,能自行进食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并注意少食多餐,提高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因治疗脱水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采血查电解质,以便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应酸碱平衡,防止应激因素的发生。如患者有黑便,送胃液常规及隐血检查,确定发生迟发性应激性溃疡给予止酸剂,质子泵抑制机剂,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洛赛克等,给予止血药物,如立止血,止血止酸。脑室出血患者进入两周后由于长期卧床有可能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定时活动肢体,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注意是否有局灶性癫痫发作,如有提示有癫痫发作的可能,应提前预防用药,可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进而防止出血。

原发性脑室出血是非外伤因素引起的脑室出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预后不佳,而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是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也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91-693.

[2]韩仲岩,唐盛盂,石秉霞.适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3-195.

[3]H.S.Jorgensen.Feasibilityandsafetyofinducingmodesthypothermiainawakepatientswithacutestrokethroughsurfacecooling[J].StRoKe,2000,31:2251-2255.

温室效应的防治篇10

论文关键词:黄瓜,烂顶病,防治

 

冬季棚室栽培的黄瓜在结瓜初期易出现植株顶部坏死和幼瓜腐烂,特别是棚室内靠近通风口及压膜线和压膜物下方的黄瓜发病更重,这种现象被瓜农称为“烂顶病”,轻者造成烂瓜,植株秃桩无生长点,重者从蔓顶向下蔓延造成黄瓜茎蔓腐烂死棵,严重减产。单独用药防治不仅疗效不好,而且还会造成较大损失。栽培实践得知,冬季棚室黄瓜烂顶病与黄瓜植株的钙营养不良和棚内滴水及遭受病菌感染有关,因此,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一、早期补钙防治。黄瓜对钙的吸收强度最大值是在结瓜前的甩蔓期。黄瓜初瓜期幼瓜对钙的吸收强度大,对钙的要求量增加,而使生长点部位钙供应不足表现缺钙症状。缺钙黄瓜整株矮化,节间变短,尤以顶端附近最为明显,幼叶小且叶片向上卷曲,后期这些叶片从边缘向内干枯,出现幼叶叶缘失绿,生长点死亡。因此,在越冬黄瓜吊蔓后就应进行补钙。生产中在黄瓜开花前开始喷钙,坐瓜后再喷一次钙镁叶面肥或果蔬钙等含钙肥料,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

二、减少水滴防治。减少水珠滴到黄瓜上,可有效防止黄瓜烂顶病的发生。越冬黄瓜进入开花结瓜初期时外界温度已低。为了保温,菜农常减小通风量和减少通风次数,从而致使棚内湿度相对增大,加之棚室的内外温差加大,棚内膜上易生水珠,水珠下滴会滴在黄瓜生长点上,风口下及压膜线或压膜物下更易滴到水滴。因水滴的温度低会使黄瓜的生长点受寒,时间一长就会将黄瓜的嫩梢腐蚀,滴水少时呈现嫩叶干边现象,滴水多时则导致植株烂顶。生产中为减少水珠滴到黄瓜上,可在风口下方平挂一层薄膜,防止棚膜水滴直接滴落到黄瓜生长点上,还可减少通风时气流交换过快对黄瓜的刺激;冬暖棚内滴水位点往往很固定,可在易滴水处挂个广口瓶把水滴接住,防止滴到黄瓜顶与叶片上,还可减少棚内湿度及叶面结露和减轻发病。

三、喷施药物防治。黄瓜缺钙生长点部位抗病菌,特别是抗细菌性病害侵染的能力降低,易被病菌浸染而并发烂顶,同时滴水部位的黄瓜生长点也易遭病菌危害烂顶。为此结合补钙,提前喷施农用链霉素或中生菌素加苯醚甲环唑等以防细菌及真菌病菌感染。喷施药物时注重喷在植株的中上部。

四、增施肥料防治。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并采用平衡配方施肥,可增强植株抗性,有效防治黄瓜烂顶病害的发生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