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指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48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篇1

关键词:渗透回顾迁移序列训练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他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了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的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的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篇2

【关键词】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激发兴趣;发展语言;陶冶情感

朗读中的感情像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读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一步地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1)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多字、少字,不可回读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字字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发展思维;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2)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读、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3)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如《草原》一课,选择草原歌曲配乐朗读。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地,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自然能做到熟读成诵。

3.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理由是什么呢?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表现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要再现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的目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刘庶民

[3]《朗读教学不容忽视》,《小学语文教学》,刘蕴智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与实施,传统应试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从而使得现代化教育体制替代了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全新的教学发展趋势。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小学语文教师无法将新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植入到课堂活动之中,从而使得素质教育理念难以投入到学生阅读思维之中,降低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弱化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使得小学生阅读思维局限在固定模式之中,形成了恶性循环。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

在灵活性与生动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加持之下,本应该更高效的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目的,提升小学生综合阅读素养水平,感受到阅读理解的快乐所在。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仍然会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无法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内在价值和功能,导致阅读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许多教学内容变得循规蹈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只能够依靠教师指导,才能够进行阅读内容的探索和探究,失去了自主学习欲望和意识,体会不到自主阅读的乐趣。

2过于强调应试目标

在小学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比较看重应试标准,因此,在教学下会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目标,从而完成对分数提升的目标。在具体阅读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小写语文教师将每篇文章进行拆分讲解,要求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完全没有发挥阅读内在的价值,许多优秀的阅读文章变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有条理的阅读思路,无法体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阅读美感,造成小学生阅读想象力与创造力不足,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方法

1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课外阅读是组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对课内阅读的拓展与补充,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有效性发展。学生在接触大量多元化的课外阅读实际过程中,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能够真正学习到具体的阅读技巧,体会到完整的阅读思路,形成强劲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能够实现阅读自由性发展。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读物推荐。小学语文教师应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

第二,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三,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个别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

2优化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提升小学生阅读探究能力,这符合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基本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实现优化教学,通过增强小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确保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而教师也能够明确学生具体的阅读情况,以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和交流之中,熟悉所学习到的基本阅读内容,确定阅读目标,从而提出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质疑,强化质疑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能够构建系统性的学习目标,确保在探究学习之下达到具体的学习目的。而对于重难点阅读知识讲课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学会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和探究,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驱动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实现科学化的教学创新与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应观察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兴趣爱好特点,并设计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的阅读任务,保证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阅读乐趣所在,从而实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标,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

总之,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只有这样,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篇4

语文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通过学而得到的收获。《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几年来我致力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弘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提高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是首要的,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保持积极、饱满、活跃、清晰的阅读情绪阅读文本,对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材资源的整合,删繁就简,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和相互作用。在促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兴趣高了,阅读目的性明确了,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二、指导朗读方法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二、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诵读的具体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代替老师的枯燥的条分缕析,还语文的本来面目。因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读、读、读。叶老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御文字。”

三、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

文章的重点词语段落是最能表达文章内容或中心的词语段落就是重点词语。如写人的人物动作、语言传神语言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也可以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在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讲四年级下册语文《希望戒指》时,让学生抓住描写农夫、农夫妻子和商人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重点句子,进行研读,进行有感情的读,读出了农夫的自信,读出了农夫妻子的犹豫不决,读出了珠宝商的贪婪。学生知道了幸福的真谛是靠勤劳和付出得到的。只有在读中,才能深刻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只有抓住重点的句子和段落研读才能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篇5

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做呢?

一、制定好读书指导计划

“书山学海”,到底让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在每学期初就作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严格地按计划组织实施。否则,课外阅读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制定读书指导计划时,要注意因材施教,重兴趣激发,重习惯培养。目标要小,措施要实,要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争取获得大面积丰收。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开展读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让学生一学期内读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读书指导计划,分步骤,分阶段,计划组织学生看一部电影《大闹天宫》;阅读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开展相关比赛:第一,《西游记》人物知多少。第二,《西游记》故事我会讲。第三,《西游记》故事小报展评。第四,我与书中人物交朋友、比本领想象作文赛。并且,切实组织学生按要求去做了,效果明显。

二、上好阅读指导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方法、习惯、阅读量等,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到5―6年级时,默读速度每分钟要达到300字以上,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求着实不低。那么,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呢?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除了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扎扎实实地进行阅读教学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学会默读浏览、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文章内容、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学会写读书笔记等。既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好读书活动,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有计划地定期开展读书活动,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开展读书活动,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让学生明白读什么书

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各类书籍五彩纷呈、浩如烟海。作为语文老师要让学生读什么书呢?当然,应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推荐学生阅读对他们成长有益,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经典名篇等。单就一次读书活动,老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读哪一种,甚至是哪一本书。这样,才便于对学生进行有针性地阅读指导。

(二)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去读书

对于每一本书来说,给每一位读者传达的信息有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关注的是什么呢?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之始,就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比如,我在指导三年级学生阅读《西游记》时,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本学期,班级要开展阅读《西游记》的评比活动,看谁知道《西游记》中的人物多;看谁讲的《西游记》故事最精彩;看谁比孙悟空的本领大等。这样就给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便于学生照着去做。

(三)明确要求,培养习惯

开展读书活动,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入手,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我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西游记》的活动中,就明确地要求学生:手中不离一本书,课间课外用心读;人物故事记清楚,阅读评比争胜负。这样,学生明白了读书要求,能抽挤时间去读书,便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定期评比

课外读书活动,过程自然非常重要。但进行评比也必不可少。定期按要求开展读书评比活动,并辅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无疑会有效地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的读书活动中,就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知人物”、“出小报”、“讲故事”、“写作文”等比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古典名著《西游记》的阅读理解。

(五)以点带面,全面开花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篇6

一、重视使用多媒体范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师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当然,除教师范读也要重视多媒体范读,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多媒体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多媒体配图的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时,要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在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轻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并结合多媒体的音乐和图片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的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的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的范读,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多媒体配合得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的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和多媒体多姿多彩的画面并配上音乐,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的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很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同时可采用多媒体中的原文范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材内容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的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注重使用多媒体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的表达出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的确切,说的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使用多媒体电子黑板展示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的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草原的美丽画面和悠扬的蒙古歌,一下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并使用多媒体中的技术,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指导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篇7

一、激发学习动机,扫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

不少小学生惧怕写作文,作文中存在着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等普遍性现象。学生阅读量少,造成其写作知识面狭窄,感到写作文困难是必然的。因此,为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训练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养成习惯,一上作文课就头疼,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训练,则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教师重点让学生围绕菜园写了父亲开荒、填土、育肥的主要事例进行阅读。熟读之后,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写好一个人物,就必须选择和人物相关的典型事例,这是写好一个人物的前提。之后,让学生练笔写自己身边的人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扎扎实实地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地由“怕”写作文转为“爱”写作文,并产生强烈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二、以读促写,从阅读教学中迁移、转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前阅读文章,预习课文。“文不读熟不开讲。”学习课文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并把这当做“死”任务,要求人人做到。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之后,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出感情。例如,胡雅冬老师上《“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时,从题目入文,采用深情地读课题,自读课文,闯三关读生字词,有滋有味地读词,默读课文找脉络等多种形式激兴发趣,层层目标引读文,保障学习目标的实现。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再在日记、作文中运用。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阅读和写作两种学习中实现互补,形成良性迁移,即在阅读教学中的许多训练都可以迁移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一把钥匙开两把锁,一箭双雕。

三、诵读课文,仿写内化

郭沫若所说的“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就是我们提倡的仿写。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根据课文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模仿写句子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一句时,可引导学生感悟这句话的优美和句中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模仿写出类似的句子。

(二)模仿写段落

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可结合一些课文的特点,依据小学生认识规律,选择与小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模仿,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四年级《猫》《白公鹅》这两篇课文里分别有描写猫和鹅外形特点的句子,这些句子分散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里。学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文本的句子进行构段训练,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猫和鹅的外形特点。当学生掌握方法后,我再让他们用这种观察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为以后的成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模仿写思路

我们小学的课本中安排了很多思路清晰、明了的课文,而且这些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就应该努力抓住和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例如《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詹天佑》《父亲的菜园》等课文,都是写人的课文,作者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这些课文上完后,我们可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写家乡的名人、身边的熟人。

四、勤说多写,激发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说话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但一到写作文时却思路不明,条理不清,不知道说什么、写什么。因此,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以让这样的学生先说后写,即在平时就让学生把自己见到的、想到的、说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写作文时,让学生理清思路,把平时积累的素材通过语言叙述,边说边写。为此,我们建立了小组,在每天第一节课的课前十分钟让每组选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演讲,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的事情讲出来,可以是自己的见闻,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改变的小故事,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还可以是所学课文的续编……只要是学生想说的就可以。周而复始,学生想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写什么,降低了写作难度,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总结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一)仿写有些课文的结构很有特色,对学生写作时谋篇布局、安排结构,很有借鉴意义。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仿写课文的写作方法。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仿写课文的语言。有些文章语言优美,描述生动,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其语言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改写教师可以改换课文的人称,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改写文章,重点描写出心理变化;可以转换课文的文体,如将古诗改写为现代文等。

(三)扩写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能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部分,让学生对课文全文或局部进行扩写。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文言文。

(四)续写学生可以续写结尾,可以补写情节,还可以改编课文情节。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把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有机的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良好的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在重视课内语文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篇8

一、观察字形――熟记汉字书写特点

认真观察是写好汉字的重要前提。所谓“观察”就是古人学写汉字所说的“读帖”,其作用不言而喻。鉴于小学生观察能力强的特点,教师要在写字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每一个要写的字,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熟记它的字形特点。如何观察呢?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整体─部分―整体”的整体观察观,即字的笔画、字的偏旁部首与字的间架结构这三者必须全面兼顾,整体观察。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从小养成写整体字的良好习惯,有效杜绝学生在仿写练习时看一笔、写一笔的“搬字过纸”的不良现象。例如,一年级下册《识字7》(人教版教材,下同)中的“淡”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会发现“淡”字在田字格中左低右高、左短右长的整体布局特点;接着会发现“淡”字左边笔画少而右边笔画多,左边的偏旁要让点空间给右边的偏旁;右边的“炎”字出现了两个上下重复的偏旁,书写时要上小下大,变捺为点;最后还会发现左右结构的“淡”字左窄右宽、左收右放,其右边的“炎”字稳稳地居于竖中线上,使得整个字不偏不倚。教学中,只有这样全面整体的观察,才能使学生深入掌握汉字的笔画、偏旁部首及间架结构,才能使要写的字以正确的视觉形象映入学生的大脑,为学生写好字打下“眼中有数”“成字于胸”的基础。

二、教师范写――讲清汉字书写规范

虽说小学生观察能力强,但是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存在着“眼高手低”的形象。因此,写字教学中教师的范写很有必要。尤其是书写起步阶段的一二年级,更加要求教师对每个要写的字必须进行范写,必须进行细致的指导,并且都要强调指导到位。在写字教学中,良好的教师范写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写字的兴趣,而且还是教师最好最省力的写字指导方法。因为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亲自拿笔做示范给学生看,可以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使抽象的方法指导变得具体生动,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当然,教师范写时必须讲清一些汉字书写的规范问题,像这个字是什么结构,这个字的笔顺怎样;每一笔的笔画名称是什么;每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入笔、哪个部位收笔、如何运笔等都要讲解清楚。另外,教师范写完一个字后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看看这个字写得是否匀称、整体感觉如何。例如,教写“年”字,教师在范写过程中应着重讲清楚:独体字的“年”,起笔短撇应写在田字格的左上格;第一、第二横写在上半格,写得短一些,短竖写在第二、第三横之间,末横写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并写得长一些,三横的间距要均匀;长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写得长一点。同时,不忘叮嘱学生写字要横平略有上斜,竖直而不偏移,大小匀称,美观大方。总之,在写字指导中始终坚持进行教师范写并对汉字书写规范进行适当的讲解,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笔画形态、间架结构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感知汉字的书写要领。

三、学生模仿――掌握汉字书写要领

通过观察字形、教师范写,学生对所要写的字已有了比较具体的感性认识,可是对真正如何书写、书写效果如何心中还是没底的。此时的学生只是停留在“嘴上谈兵”阶段。要使学生逐步熟练地掌握汉字的书写要领,形成书写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模仿写字,真正通过“纸上练兵”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自己的理性认识。根据人教版低段语文教材课后“我会写”的编排特点,学生的模仿写字练习可分为两步进行,即描红和临写。也就是平常教师所说的“描一个再写一个”。描红是指在印有红色字的田字格里摹写,是初学写字的最好训练方法之一。其中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描红是突显笔顺的描红,让学生在多个田字格中逐笔地去描,目的是牢固地掌握笔顺。一年级下册以后的描红则是在一个田字格中完成对整个字的描红,目的是整体把握位置、长短、起笔收笔、间架结构等书写要求。当然,描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通过描红学生形成较熟练的技能之后,就要及时扔掉“描红拐杖”,尽早过渡到临写。所谓临写,就是指“临帖”,是学生看着范字自己书写。例如,指导学生写“苦”字,学生不仅在描红中知道了它的笔画笔顺以及间架结构,而且在临写中明确了“艹”“古”分别在田字格中的上下半格的位置以及“古”中的上面“一”要写得较长以体现整个字上小下大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模仿写字时必须先看准笔画和记住笔顺,然后一笔写成,不可中途停笔,以便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对运笔的轻重、快慢、起止等做到心中有数,形成实际的书写能力。

四、反馈评价――提高汉字书写质量

反馈即点评、交流、评价。它是写字指导过程中一个有相当难度又相当重要的教学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写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可见,正确的恰如其分的写字评价对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质量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走动式评价,就是在学生模仿写字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来回巡视对学生的写字情况加以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哪个学生姿势端正、哪个字写得棒、哪一笔写得妙,都要作出及时评价。其次是固定式评价,就是教师把学生的写字作业用实物展示台展现给学生看,让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个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怎样写可以写得更好。要注意的是,展示的学生写字作业一定是教师事先有目的收取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典型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全班学生根据写字要求及自己的写字经验作出合理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各种评价作出教师自己的判断。学生说的优点,教师要通过在字旁不断加“”的形式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要在展示的作业上当众修改。以评价“今”字为例,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今”字的书写优点(“大小很匀称”“笔画一笔写成,没涂改”“撇与捺的接触点、横折都准确地落在了竖中线上”等)一连在字旁加了四颗“”,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捺写得有点长”等建议,则当众作了修改。这样的反馈评价基于学生的闪光点,坚持以激励为主,正面引导。同时,教会了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自评、互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了汉字书写的质量。

从观察字形到教师范写,从学生模仿到反馈评价,这样的步骤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写字教学特点,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我国传统的书法教学经验。同时,这样的过程也是一个渗透汉字书写知识和技巧的过程,是一个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是一个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必须强调的是,经过上述四个步骤的写字指导,接下来课堂上一定要充分留足学生独立写字的时间,以便扎扎实实地完成一节课的汉字书写任务,切不可把本该在课堂上完成的写字任务因教学时间不足而留作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自行完成,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的写字质量因教师关注不够出现下滑。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篇9

阅读是培养小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小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将阅读教学看作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机对话过程,对小学生阅读指导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上好小学生阅读指导课,不仅是教师开展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践行新课程理念,培养小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的题中之义。目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仍不容乐观,表现为阅读范围窄、阅读书籍少,阅读时间少等问题。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更要上好阅读指导课,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丰富小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语文素养。

1农村小学阅读指导课的开展现状

农村小学受办学条件的制约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从教师到学生均没有对“阅读”产生足够的重视,阅读指导课总体上开展水平较低。据对农村小学生阅读指导课的相关调查显示,从阅读兴趣方面,大多数小学生在课外时间选择看电视或玩游戏,对阅读指导课表现为一般的参与兴趣。从阅读书目方面,漫画、卡通类读物在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书目中占重要比重,课业辅导类书目也是在考试压力小学生会选择阅读的书目。从阅读时间方面,除必要的阅读指导课和语文课的阅读时间外,课余时间小学生用在阅读上面的时间大多少于30分钟或是不阅读。从阅读方法方面,大部分小学生在阅读时采用从头到尾阅读或逐段背诵的阅读方法,不能很好的把握文本的重点。从阅读习惯方面,在遇到阅读困难时,大多小学生会选择跳过该部分内容,甚至干脆选择放弃阅读,少部分学生会选择向他人询问,或通过工具书自己解决。另外,大多数小学生并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综上所述,农村小学阅读指导课总体开展水平不高,教师在开展阅读指导课时,要有针对性的实施阅读指导策略,帮助农村小学生提高有效阅读能力。

2农村小学上好阅读指导课的有效策略

2.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厚的现状,教师在阅读指导课时要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或开展阅读活动,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独立阅读和自主阅读意识。(1)要抓住小学生形象思维、爱想象的特点,通过“好书引读”的形式,在阅读之前先向学生“剧透”一部分精彩内容,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2)要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故事诱读”的形式,将阅读材料中的故事声情并茂的讲给学生,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渐激起对阅读材料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3)要把握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通过“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阅读文本中的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产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2.2推荐阅读书目

俄国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可见适宜的阅读书目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在外地打工,空闲时间或者打牌,或者搓麻将,即使有人拿起书本,也是那种不入流的消遣书,学生很难从家长那儿得到“读好书”的熏陶,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单一。为了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推荐读物方面,老师起很大作用。教师在阅读指导课时要循序渐进的为小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书目。推荐阅读书目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展开,与语文教材保持密切的联系。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后,教师向学生推荐《故乡》这本书;在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一些故事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通过阅读指导课的阅读拓展,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阅读量,也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3指导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阅读方法,对小学生的有效阅读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给学生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是上好农村小学阅读指导课的重要一环。小学生比较常用阅读方法有:(1)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是出声的阅读,默读是无声的阅读。朗读是用声音再现文本内容,不仅再现文字,甚至连标点符号、行文格式等都要再现出来。默读要求是边默读、边思考,并有一定的速度。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速度快,环境安静、互不影响,所以便于集中精力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也因此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通过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注意力,又可以避免班级学生之间的互相干扰,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2)略读法与精读法相结合。略读法即先整体后部分的阅读,先掌握阅读文本的结构和整体思想,在对每章节进行精读,精读要读透读懂,通过略读法与精读法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小学生快速掌握文章重点的能力。

2.4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篇10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内容。科学的语文教学工作离不开阅读教学的辅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综合性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语文知识储备也得到了有效扩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分析、思考[1]。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理念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应该精准把握探究理念,全面提升探究能力,综合性提升学生的整体探究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来探究未知。在探究性阅读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语文素养和知识储备,合理安排一些符合高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的探究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探究实践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开展探究;其次,融入实际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自主地投身到阅读探究中。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生活案例融入阅读教学中,以学校生活、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作为阅读探究的契合点,更好地诱导学生深入开展阅读探究。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绝不可忽视课外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忽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科学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盲目以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负担,在课外阅读中浅尝辄止,效率不高,学生执行情况也不到位[2]。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的课外阅读,并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质量。一方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筛选,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够强,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语文教学、思想健康、内容积极的优质阅读材料。同时,在阅读形式和方法上,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比如通过阅读分享课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体会,互相分享阅读方法,交流阅读见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外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充分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自主开展课外阅读,并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开展阅读,教师告知学生阅读的重要价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3]。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探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