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10

新生儿护理要点篇1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要点

新生儿脐部比较容易受感染,而且新生儿免疫机制发育不完善,集体防御能力较差,特别容易引发脐部感染,影响新生儿健康[1]。为了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率的发生概率,必须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有效的护理,抓住护理要点实施针对性保护措施,防止病原菌的侵入,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2]。本研究以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方法及要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300例新生儿,男婴174例例,女婴126例,出生体重2500-4000g。均为单胎,所有患儿均无宫内感染,apger评分在8分以上。

1.2方法

日常护理:(1)保持脐部干爽:新生儿沐浴后及日常被水浸湿或被尿液污染后,需使用干棉球或干净的纱布擦干,并使用络合碘面前进行消毒,消毒时未脱落的脐带从根部向上消毒,脱落后的脐带从脐窝中心向四周消毒,消毒过程中给予患儿2-63根棉签辅助处理,一根棉签用于脐带根部、一根用于脐带周围,另一根用于吸取脐带周围多余消毒剂。(2)避免感染:为保护脐部,新生儿脐带结扎后12~24h往往会使用无菌纱布包扎脐部,而由于纱布容易被刚刚结扎的脐带伤口分泌物及宝宝的大小便污染,给细菌在脐部生长繁殖创造条件,因此脐带结扎12~24h后,需及时去除盖住脐部皮肤的纱布,并每天用络合碘毒脐带2~3次,直至脐带干燥脱落;(3)避免摩擦:由于已干燥但尚未脱落的脐带残端很坚硬,经常碰触摩擦,易导致根部出血,因此护理中需注意避免对脐部的刺激,选择柔软的纸尿裤和纯棉内衣,消毒脐部时,手法要轻柔,避免对脐部造成擦伤。

特殊护理:(1)脐带发红:脐带干燥脱落过程中,根部及周围皮肤往往会有轻微发红,属于正常现象,可使用络合碘消毒,并使用刺激性小的红霉素软膏外涂脐部;护理过程中若皮肤发红严重,脐轮有肿胀,且发红皮肤温度较高,则可能为发生感染,需及时采取措施处理;(2)脐带渗血:脐带结扎不彻底,可造成脐带渗血,多发生在结扎后12h内,若新生儿发生脐带渗血,则需重新结扎止血;少数脐带干燥后未脱落前,受牵拉、刺激等,可导致脐带渗血,若发生此种情况,可使用云南白药外涂;脐部出血量较少时可用碘伏消毒加压包扎或用明胶海绵止血,如出血较多按压止血无效时,应缝扎血管止血。(3)脐部分泌物:脐带愈合过程中,残端往往渗出清亮的或淡黄色黏稠的液体,属于正常现象,新生儿脐部有分泌物渗出后,需及时清除,以避免分泌物干燥后,导致脐窝和脐带根部发生粘连,引起感染;(4)脐带脱落迟:新生儿脐带一般3~7d内可自然脱落,若2周后仍未脱落,则需对脐带情况进行仔细观察,查看是否有红肿、化脓、大量液体渗出等,若有脐炎发生症状,则需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若无以上现象,则可使用络合碘进行消毒,并保持残端干燥,以加快脐带脱落;(5)脐肉芽肿:因脐带脱落过晚发生脐炎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脐肉芽肿,表现为脐窝内有粉红色易碎有渗出的包块,脐窝内潮湿有渗出,易出血及感染,可并发脐同皮炎。为保持脐部干燥,可用10%硝酸银烧灼,小肉芽可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镊子夹除后加压包扎,每天2次换药。此外,在新生儿出院前,还应做好脐部护理宣教,为产妇及家属讲解的脐部护理要点,教会产妇及家属正确消毒新生儿脐部的方法,注意避免脐部潮湿、污染,若发生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1.3观察指标

在新生儿脐带护理过程中,仔细观察新生儿脐部变化情况,是否有粘液性分泌物,是否有潮湿、渗血情况出现,记录新生儿脐炎、脐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家属满意度进行评价,评分范围0~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70~79分为一般满意,

2结果

经护理后,本组300例新生儿无一例发生脐炎、脐部感染及并发症。在家属满意度方面,非常满意167例,满意84例,一般满意49例,无一例不满意,家属满意率达到100%。

3讨论

婴儿脐带周围有着丰富的胶质样组织,细菌非常容易再次繁殖、生长,特别是厌氧菌和病原微生物和细菌感染。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脐带在出生7天以后才会自然脱落,脐部创口需要2周才能完全愈合[3],这个阶段新生儿的脐部护理与新生儿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必须对新生儿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降低新生儿脐带感染。由于脐部潮湿易滋生病菌引起局部感染,因此日常中需保持脐部的干爽,注意做好脐部保护及消毒,避免感染及摩擦,以防止脐炎及脐部擦伤。在做好日常护理的同时,还应加强脐带发红、脐带渗血、脐部分泌物、脐带脱落迟及脐肉芽肿等脐部特殊护理,从而减少脐部并发症。从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经过精心的脐部护理,本组300例新生儿无一例发生脐炎,脐部感染及并发症,表明了护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丽君,郭玉萍.改进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0(12):55-56.

新生儿护理要点篇2

关键词:水疗;抚触;新生儿;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05-02

引言

婴儿水疗是指在特定水质(仿羊水)、水温和专业医疗设备及医护人员指导下,让宝宝在仿羊水中自主的安全运动。目前研究认为,婴儿水疗有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婴儿免疫力和应激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的哭闹,增加睡眠等作用【1-2】。本文回顾我科应用水疗和抚触对新生儿的护理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28例均为我院产科分娩的正常出生的足月正常产婴儿,胎龄均为37~40周,体重2500~4000g,全部采取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母儿均无并发症,apgar评分≥8分,无新生儿窒息史及皮肤破损或感染,均符合水疗条件。将12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9例是既做水疗又做抚触的新生儿,对照组49例是家属不同意做水疗及抚触的新生儿,2组新生儿胎龄、体重、出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于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给予每天1次10~15min的水疗。室温保持在28℃左右,水温38~40℃。水深以新生儿足底不能触及水池底为准,选择合格的专用游泳池和游泳圈,并仔细检查游泳圈的安全性。新生儿肚脐贴防水贴,套好项圈后缓慢地放入水中游泳,并实行一对一专职水疗,看护者与新生儿的距离必须在监护人的一臂之内,由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的技术人员负责。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池内套一次性专用塑料袋,并做到一人一池水。水疗后,由专业护理人员为新生儿进行抚触5~10min。对照组由专门培训的护士,每天进行沐浴1次。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和X2,p

2结果

2.12组婴儿体重比较观察组新生儿生理性体重减轻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2组粪便初排时间及粪便转黄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胎便排出时间提前、胎便转黄时间提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2组婴儿粪便初排时间及粪便转黄时间比较(`c±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水疗联合水中抚触是一项全身运动【3】,促使迷走神经的兴奋【4】,从而使消化液和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而游泳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减弱了重力对血循环的影响,水波对皮肤的拍击对血管起按摩作用,人在水中的活动比在陆地消耗能量多,加之游泳联合水中抚触能促进肠蠕动,排便增多,尤其是促进胎便的尽早排出,有利于新生儿消化吸收,促进体重的增加。本组资料显示,水疗因符合新生儿的生理要求,使婴儿身心得到抚慰,减少烦躁和哭闹,从而使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减少或不明显,并使体重回升和增加加快,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在护理中,我们应注意水疗及抚触前半小时停止婴儿进食,将室温控制在28℃左右,出生10d内的新生儿脐部应贴防水护脐贴。检查游泳圈的安全性,套上后检查下颌部是否垫托在颈部,入水前让新生儿先适应水中的温度与环境,然后将新生儿逐渐缓慢的放入水中。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池内用专用一次性塑料袋,并做到1人1池水。待婴儿水疗完毕将游泳

圈拆下,用消毒浴巾擦干全身,注意保暖,取下护脐贴后要进行脐部消毒。然后用润肤油擦于手掌进行抚触,抚触过程中播放轻柔的音乐,并用柔和的语言与宝宝说话。可让父母共

同参与,一起当新生儿的教练,但全过程需有专业人员监护。

总之,通过对水疗及抚触后新生儿的观察,新生儿在水中自由的活动可增加内脏和肌肉的活动强度,促使胎便的及时排空,能更多、更好的吸收初乳,对宝宝的生理性黄疸有改善及治疗的作用。另外,水疗与抚触符合新生儿的生理需要,具有安全感,得到身心的抚慰,消除其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感,有利于正常睡眠的建立。这样新生儿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会有所减少或不明显。在活动过程中父母通过目光、语言、双手的肢体交流增加家人与宝宝的亲情交流,使孩子在新生儿期就有良好的应答和反应,从而使神经系统也能得到相应的发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萍,丁燕琴,金爱英.新生儿水疗的效果观察及护理要点[J].现代护理,2004,10(3):233.

[2]赵东艳.水疗配合抚触在正常足月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6):111~112.

新生儿护理要点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材编写;教学效果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精神中,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精神体现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在从事儿科教学的十几年中,我使用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儿科教材,每一次教材的选择都力求符合当时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依照目前的办学方针旧版教材就显的有所不足。这次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组集全国七个省市有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儿科护理高级讲师编写的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用的新版《儿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会

(一)目标明确

1、培养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编写中,不是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必须、够用”,而护理措施部分就编写的详细和实用。例如在《肺炎》这一节中,治疗只是要求掌握原则,而护理措施就写的非常详细,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内容还与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www.133229.com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还增加了美国nclex-rn(nationalcounsellicensingexamination-registernutse)、cgfns(commissiongraduatesofforeignnursingschools)及其他国家护士考试常涉及的内容嘲,增加国外注册护士考试内容和英文护理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符合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

2、学习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每一章内容前面都用引入问题的方式介绍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注意点,既引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为学生指出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是按护理程序的框架来编写的,护理措施的概述部分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护理诊断,前后联系紧密,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二)编排新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一改以往的编排风格,加用了彩色印刷,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在教材中使用了图文框,内容中穿插了小知识及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编写风格适应了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正文对应的位置用图文框增加了全英文的“知识拓展小贴士”,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增加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医学信息量。教材中的主要医学和护理术语采用汉、英双语书写,每一节后还有本节关键英文词汇和音标,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目的。

(三)图、表丰富

在临床教学中,学生对没有亲眼目睹的一些临床现象无法理解,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使用了较多的插图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一节中,学生对佝偻病患儿的骨骼改变不理解,由于新版教材中有肋膈沟、鸡胸、“o”型腿等骨骼变化的插图,学习起来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在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还有大量的表格,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例如在“化脓性脑膜炎”这一节中,将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几种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在表格中列出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技能强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编写中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例如在“儿科常用护理技术”这一章节中,采用表格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并针对操作步骤提出对应的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练习中更具有指导性。在书末还配有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临床见习、多媒体教学、病案讨论和技能操作练习来强化技能培训。

(五)课件齐全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课件里有大量的图片和录像,既帮助了教师授课讲解,又可补充临床见习的不足,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建议

新生儿护理要点篇4

【关键词】新生儿无陪护病房护理难点原因分析对策

新生儿无陪病房,是目前医学界推崇的一种规范的新生儿医学治疗模式。2009年9月,我院新生儿科设立了本市首家新生儿无陪护病房,配置床位20张,医生7人,护理人员28人。作为在进一步改进医疗服务基础上设立的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它的设立对规范新生儿抢救和治疗,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意义重大。但由于新生儿无陪护,患儿病情复杂、抢救多,护士除了对患儿疾病进行治疗和护理外,还要承担患儿的一切生活护理,其护理工作量大繁琐,劳动强度高责任心强,特别是作为曲靖市首家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工作开展中面临着一些护理难点和问题,笔者结合临床新生儿科无陪护病房的护理难点及其所采取的措施对策,分析总结如下。

1护理难点及原因分析

1.1护理工作难度大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尤其是出生后24h~7天内,发病率及死亡率约占婴儿期死亡的70%左右[1]。而新生儿无陪护病房面对的是无家属陪护、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特殊患儿,如果在护理过程中不注意细节,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未能及时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并准确做出反应,就有可能出现患儿因失去最佳抢救时间而死亡或出现患儿烫伤、抓伤、感染等情况,这使得新生儿无陪护病房的护理工作节奏较快,任务繁重,护理工作难度很大。

1.2护士心理压力大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工作特殊,护理工作繁杂辛苦、技术性强、责任心重、护士思维高度紧张,精神注意力异常集中,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极易导致心理性和生理性疲劳;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仪器的使用都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其性能与用途,如果护士知识及技能欠缺,在抢救、护理患儿时就会处于被动,导致护士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1.3护理过程风险大由于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加上是无陪护病区,使新生儿科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无陪护新生儿病房护士不仅是执行医嘱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执行者,更充当着新生儿患者临时“监护人”的角色,而患儿家属对治疗期间患儿病情变化的风险认知性较低,期望值过高,加之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护理缺陷,住院期间一旦发生新生儿死亡病例,患儿家属可能向医院提出质疑,甚至诉讼法律,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率较高,加大了护理工作中的风险。

1.4医院感染防范难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医院感染是危害患者健康和影响疾病康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医院感染控制系统中,护士作为各项治疗、护理、消毒灭菌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护理行为结果的好坏无不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而必然的联系,特别是护士独立完成的各项操作是否按照无菌操作程序去做,在紧急抢救情况下是否所有的操作、处置均符合要求,这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医院感染;特别是新生儿病房,因新生儿防御机能低下、抵抗力弱,患儿个体又高度集中,患病期间更易产生医源性交叉感染,从而增加了医院感染防范的难度。

2应对措施探讨

2.1健全落实管理制度,强化护理操作规范

2.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让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人员要熟知各项关键性制度,做到护理操作和行为都要遵循医疗规章制度,保证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专科护理准确、到位,确保患儿得到高效、全方位的护理。

2.1.2护理制度的执行穿插于每项护理工作中,护士长要严格管理,每日督查,及时发现各种护理隐患并采取相应护理整改措施,对新入危重患儿要重点看护,加强巡视,重点交班,发生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2.2实行人性化管理,着力护士素质提高

2.2.1实行人性化管理,从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及条件、满足其健康和生理基本需要着眼,切实关心护士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合理、科学排班,帮助解决困难,尽可能照顾护士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需求,提高护士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2.2.2努力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按岗位分层次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培训,以减轻因医疗技术发展,各种仪器、新技术的不断使用给护士带来的工作压力。

2.2.3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加强应急、应变、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护士与医生、科室领导及其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适应不同角色要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之面对压力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促进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2.3加强病房风险管理,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2.3.1重视风险意识教育,制定详细的安全防护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护理人员真正树立安全意识,避免出现护理差错,自觉地用实际行动来维护医疗护理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

2.3.2护理文书记录要严格认真,做到客观、真实、及时、准确,避免遗漏、错写、涂改等情况,防止因不合理的行为和书写记录导致医疗护理纠纷,消除可以避免的人为隐患和护理安全隐患。

2.3.3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主动热情地尽力满足患儿家属的合理需求,使其了解和认同新生儿护理工作,增强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预防和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2.3.4加强法制教育,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护理人员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让护理人员明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2],强化职业责任感,在尊重病人权利,了解自己义务的同时,建立证据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益。

2.4增强感染控制意识,落实护理管理措施

2.4.1强化无陪病房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完善和落实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清洁卫生、探视陪护等各项管理制度,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核、量化、并及时反馈整改,使各项护理工作在严格的制度控制下进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2.4.2加强护士素质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3],要切实加强医院感染措施技术方法及质控标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护士对控制医院感染有关知识的掌握,以此规范护理行为,促进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3小结

新生儿科开设无陪病房半年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理念,强化技术操作规范,健全落实管理制度,推行人性化管理和风险管理,增强感染控制意识,全面开展优质服务,针对护理工作存在的难点及问题,结合临床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确保了无陪护病房建设和管理的有序开展,从无陪护病房设立至今2年时间,已收治患儿2061人次,其中成功抢救的新生儿最低体重为1100克,胎龄最小28周,实现了医院服务功能和新生儿护理护理工作质量的新突破,护理质量有了持续改进和全面提升,护理工作真正做到了贴进患者、贴进临床、贴进社会。

参考文献

[1]籍孝诚.儿科临床指导,第2版.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89,2.

新生儿护理要点篇5

【关键词】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对策

【中途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59―0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随之加强,对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不断上升。产科新生儿护理是具有特殊要求的护理,护理人员肩负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患者及家属也对护理服务技术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护理风险水平高、护理情况复杂、后果影响大等特点,决定了产科新生儿护理的高风险性【1】。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对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以期促进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减少护理纠纷。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之间我院产科新生儿病房新生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综合质量记录表及科室差错缺点登记本上的记录,对本组新生儿住院期间的的护理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包括新生儿筛查、疫苗接种、健康宣教、新生儿日常生活、新生儿皮肤护理、家长投诉等情况,按照护理安全事故的大致类型,划分为意外事故、护士纪律事故、差错类事故和投诉类事故四类;根据本组新生儿护理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对其出现的原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较低、护患沟通不足、服务态度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

1.2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由科室负责人和护士长、护理组长等建立护理风险安全管理工作组,对护理风险进行逐级分层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时刻注意护理安全,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隐含具有预见性,采取针对的护理措施;加强规范化操作,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和标准进行护理服务,减少人为因素;建立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安排在职教育、进修等,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建立护理风险评估和处理体系,对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妥善处理,对潜在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

2结果

本组100例新生儿中,出现12例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现,新生儿皮肤问题、健康宣教及服务态度等问题是导致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针对性预防护理。

3讨论

3.1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3.1.1环境因素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新农合医疗、医保等项目的推动下,基层医院的发展加速,接受的产妇越来越多。部分基层医院存在着发展过快,硬件设施及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不能满足产科新生儿护理的需要,导致工作出现各类漏洞,如由于护理人员不足导致的新生儿护理工作不及时,管理混乱导致的新生儿护理水平差,甚至导致新生儿丢失等严重的护理安全问题【2】。

3.1.2护理人员配置不够,缺乏足够责任心产科护理工作繁重,临床护士不足,导致护理工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更不能达到预定的水平,成为新生儿护理风险的安全隐患之一;部分护士缺乏责任心,不能体会新生儿家长的心情,对家长要求不理睬;不能严格执行巡视制度,导致新生儿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造成不良后果。

3.1.3院内感染新生儿抵抗力较差,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特别是早产及低体重新生儿,需要格外加强注意;进行侵入性操作如呼吸道清理时,需要保证仪器的消毒灭菌合格,操作轻柔,避免感染;护理人员要做好自身清洁,加强对手部的消毒处理。

3.1.4护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3.1.4.1抢救制度执行不到位产房、病房的急救药品及器械维护不到位,未对其进行仔细的清点和及时的补充,导致在对产妇或新生儿进行抢救时出现药物不足的问题,延误抢救时机,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新生儿护理安全事故。

3.1.4.2脐带制度执行不到位新生儿出生后,护理人员没有按照脐带处理规定对脐带进行处理,没有及时告知并要求产妇确认新生儿性别,容易导致新生儿抱错、产妇记错新生儿性别等严重的护理安全事件,引起护患纠纷。此类事件在近年来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造成较多的护患纠纷,对医院的社会公益形象造成较大的损伤,需要加强注意。

3.1.4.3查对制度执行不合格新生儿病房患者较多,陪护家属多,情况复查。若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洗澡、疫苗注射等操作时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极容易导致新生儿抱错、药物重复注射、错误注射和漏注射的问题,引发护患纠纷。

新生儿护理要点篇6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母婴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2-0089-03

新生儿由于其身体内各个器官的功能、形态尚未完全发育,导致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使得新生儿病房成为了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1]。母婴同室即母亲与新生儿24h都在一起,既保证了早吸吮、按需哺乳,又有利于促进母婴健康,建立母子感情[2]。母婴床旁护理是新型产科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3]。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病房引进产科护理的母婴同室的新理念,在新生儿病房开展母婴同室的尝试,将产妇和新生儿患儿置同一室进行护理,为婴儿、产妇、家庭提供整体性的、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对保障医疗安全,促使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这种新生儿病房的管理模式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0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患儿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h~28d,其中新生儿黄疸13例,早产儿12例,新生儿肺炎6例,新生儿溶血症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

1.2方法

1.2.1病房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在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新生儿病房母婴共同管理制度。在产妇和新生儿身体情况许可的状况下,将产妇和新生儿共处一室,但要向患儿家属及产妇宣教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讲解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阐明新生儿病房管理对患儿护理、康复、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得到大家的理解和配合。产妇应穿戴消毒服饰和专用鞋,对手部进行彻底消毒,以防细菌的传播。

1.2.2病房管理新生儿由于体质等方面相对较弱,对于新生儿的病房管理及环境卫生应着重处理[4]。每间病房床位以1~2张为宜,床位不宜过多。细菌或者微生物会依附在空气中的尘埃以及人与人交谈的吐沫中,对新生儿的身体有一定危害。因此每个新生儿病房都应设有净化空气的设备,并且每天对空气都进行消毒杀菌处理[5]。因此,病房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早、中、晚各开窗通风15min,以保证病房空气清新。母亲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按传染病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不采取母婴同室的护理管理方式。新生儿的生活用品也按照新生儿管理方法予常规消毒备用。

1.2.3新生儿护理(1)新生儿患儿按新生儿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同时根据新生儿疾病的病种及严重程度,按相应的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进行相关护理。(2)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囟门、生命体征、皮肤颜色、温度、肢体活动度、有无尖叫等,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各种检查、护理操作要轻柔、熟练,既要做好患儿的治疗护理工作,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妇的心理护理,做好解释工作,以保证产妇的心理健康。。做好患儿的身体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3)皮肤护理:用无菌棉球蘸石蜡油对新生儿的皮肤进行擦拭,以清除胎脂和血迹。保持患儿皮肤清洁,每日进行沐浴,如病情不许可,也要进行床上擦浴,观察患儿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破损、红疹。做好脐部护理,每日进行脐部换药,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做好臀部护理,排便后及时清洗并更换尿布。(4)做好口腔护理,每天进行口腔检查,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儿的口腔,发现溃疡或者破损、感染予局部涂有霉菌素的维生素aD油,以防鹅口疮等。(5)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可病情许可,采用直接母乳喂养或抽取母乳人工喂养两种方式,如患儿不能吸允,可进行鼻饲。鼻饲患儿要做好相关护理,人工喂养的患儿,要及时清洗、消毒奶嘴、奶瓶等。(6)预防肺部感染:对吸氧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儿应对吸氧装置、呼吸机的各部分每天都进行消毒灭菌,采取合适的使患儿的呼吸道保持顺畅,喂奶时避免呛奶,以防肺部感染。(7)每日4次测量患儿体温,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对病房内的新生儿使用设备如暖箱、推车每日用500mg/L有效氯进行擦拭消毒。新生儿及产妇的衣物、毛巾、包被等每日进行清洗、消毒、更换。

1.2.4产妇的护理

1.2.4.1产妇的心理护理产妇产后情绪变化较大,尤其是在孩子也需要特别观察治疗的情况下,情绪变化更为复杂。护理人员要考虑到产妇这些复杂的情况,体谅产妇的情绪,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缓解产妇的紧张、恐惧情绪,防止产后抑郁症。在患儿病情减轻,出院前2~3d时,鼓励并指导产妇及家属参与新生儿的生活护理操作,手把手地指导产妇为新生儿更换尿布和进行臀部护理;指导产妇正确的护理和母乳喂养姿势方法;帮助产妇及家属树立照顾好新生儿的信心。

1.2.4.2饮食护理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切口出血情况以及排气等,可给予萝卜汤以促进肠蠕动,排气后进食,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和容易消化的高热量饮食。

1.2.4.3一般护理剖宫产产妇术后回房,予去枕平卧位6h,10h予半卧位,以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指导其进行正确哺乳。术后即开始膀胱训练,争取及早拔除尿管,多饮水,促进产妇及早自行排尿。平产产妇鼓励其及早下床活动,以利恢复。做好会阴护理,保持会清洁;产妇出汗较多,及时帮助其擦干汗液,更换干净衣物;观察恶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处理。做好产后护理的同时,教会产妇做好提肛训练、产后操等,以促进产妇早日恢复。

1.2.5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母乳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婴儿喂养上永远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大力促进住院早产儿的母乳喂养,将特别有利于早产儿的身心发育[6]。母乳跟人工喂养相比,不仅各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种类、比例最符合新生儿的需要,而且含有各种天然的抗体,有效的母乳喂养不仅更符合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可增强新生儿抵抗力,预防感染的发生,同时,母乳喂养也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体康复。在新生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协助产妇直接进行母乳喂养;如患儿不能直接吸允,只要能够进食,即可采用现场吸取母乳再进行喂养的母乳喂养方式。由于产妇就在新生儿身边,母乳抽取后直接就可进行喂养,避免了母乳的存放、转运环节,有效地避免了因以上环节导致母乳污染、变质的可能,也不需要对母乳再次加温,使新生儿的营养更加完备,喂养更加科学、人性化。

1.2.6开展健康教育指导产妇及家属在接触婴儿前后认真洗手、勤剪指甲,清洗、,每次喂养前后严格消毒汤匙、奶瓶;勤换洗尿布,洗净后用开水烫,并经常日光照射。定期开展新生儿家属健康教育培训班,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新生儿疾病的特点、新生儿的喂养、生活护理要点、预防接种及早教方式,并对产妇和家属进行训练,对不正确的姿势予以纠正,以提高产妇和家属照顾新生儿的能力,保证新生儿在出院后能得到科学、熟练的喂养和护理。

2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对产妇、家属对新生儿护理掌握情况调查,掌握率达到98.0%,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进行评估,满意率达到99.0%。对患儿家属及产妇进行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认同度调查,产妇及患儿家属认同度(支持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对这种住院方式感到满意)均达97.1%。其中共对35例产妇进行调查,认同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的有34例,不认同的为1例,认同率达97.1%,对35位家属进行调查,认同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的有34例,不认同的为1例,认同率亦达97.1%。

3讨论

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开展,使得产妇和患儿家属能随时随地的了解到医护人员的治疗操作,患儿的健康状况、情绪变化等都在家属和产妇的视野之内,避免或减轻了产妇因和患儿分离导致的忧郁、焦虑症状,因此会感到更加放心;母婴同室的开展,产妇和新生儿同处一室,不仅有利于母乳喂养而且可以同时提高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促进亲子感情的交流;母婴同室,便于护理人员对产妇和家属进行患儿健康护理的宣教,在教与学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与交流,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对减少护患纠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同时也使得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逐渐娴熟,新生儿出院后的护理得到自然延伸。母婴同室,可以使新生儿早接触早吮吸,按需哺乳,有利于新生儿健康,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8]。在非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病房,一些患儿因条件所限并不能行母乳喂养,通过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与非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比较,非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相对高于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9]。

综上所述,新生儿病房开展母婴同室的护理模式,不仅符合新生儿的生理、心理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产妇的生理、心理需求,更满足了母乳喂养的客观条件,是现阶段提倡的整体护理、人性化护理模式的统一,也是现阶段社会需求的反映,在新生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是值得提倡的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蒋辉英.新生儿病房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护理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6(11):363-364.

[2]王兰英.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优生优育,2013,8(12):429-430.

[3]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3-94.

[4]陈敏香.新生儿院内感染因素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100-101.

[5]伍崇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感染的防治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7):56.

[6]连冬梅,王宁辰.niCU中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实施体会[J].护理学报,2013,20(9):52-53.

[7]方惠.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3,15(5):63-64.

[8]郭健英,郭秀妹,钟双玲.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3038-3039.

新生儿护理要点篇7

1.1儿科护理的建设与发展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部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部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部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第二,加快城镇儿童医保及新农合保险覆盖,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让基层儿科护理得到发展。

新生儿护理要点篇8

护理管理难点

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因为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婴儿同睡的习掼;产妇及家属缺乏或不重视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

产妇及家属不了解医院对新生儿的管理制度:2003年曾有2例家属在住院期间自行将婴儿手圈取下,被及时发现;存在换错婴儿的安全隐患;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病区有多个通道,母婴同室,存在婴儿被盗走的安全隐患;实行母婴同室后,致使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的照看而忽略了对新生儿的细致观察,不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疾病,存在延误病情的风险。

管理对策

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①病区设置与监控;②制定母婴暂时分离的管理制度;③严格的新生儿查对制度;④制定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⑤新生儿出院制度。

护理告知书的使用: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告知书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①护理告知方式:在病区走道及病房内以图文方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以书面形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并由监护人签字,告知书随病历归档;我院制定的告知书为《温馨提示》;口头讲解和行为示范告知。②告知的主要内容:实行母婴同室,请夜间尤需注意;防止宝宝坠床和被母亲熟睡时误将宝宝口鼻捂住造成窒息,请不要将宝宝与母亲同睡,医院为您配备了宝宝专用床;防止宝宝溢乳时将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应让宝宝采取侧卧的,头肩部抬高20°左右;宝宝手上戴的手圈不要取下,手圈是识别宝宝身份的重要标识;母亲哺乳前应洗手,清洁;探视人员应着装整洁,洗手后才能接触宝宝。③护理告知程序的实施和注意事项:在病区走道及病房内以图文方式告知新生儿护理方法,佩戴手圈的重要性等警示标志;新生儿出生后即由当班护士对监护人全面讲解《温馨提示》的内容并做行为示范。让监护人了解其内容后签全名,并收回归入病历;下一班护士进行指导和巩固,了解监护人对告知内容的认识和施行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督促落实并给予指导。护理告知的注意事项:告知内容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与院方及医生的意见相一致;根据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年龄层次,采用能够让监护人理解的语言和方法,将告知内容有效地传达给监护人。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的使用:护理记录可为“举证”提供客观的法律依据。①护理记录单的格式和内容:楣栏为产妇姓名、科室、病房号、床号、住院病历号,楣栏下为表格,表格第一项为日期,依次为时间、面色、体温、呼吸、体重、皮肤、脐部、喂养情况、大小便次数、暖箱温度、护理观察及措施、效果、护士签名。左下角注有可用符号记录的项目。②记录的方法:护士到病房观察护理新生儿后及时记录,有相应符号的项目在相应栏内填写相应的符号,用阿拉伯数字记录哺乳、大小便的频次,喂配方奶的新生儿,记录每次哺乳量,单位用ml表示。健康宣教、安全知识宣教、护理措施及效果记录于相应的栏内。

效果

通过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专科护理管理质量,降低了护理风险,改善了护患关系,突出了专科特点,为新生儿的安全护理提供了保障。

新生儿护理要点篇9

【关键词】新生儿哭闹 临床观察 原因 护理

新生儿是指出生28天后的婴儿,婴儿刚刚脱离母体环境,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身体和解剖都经受着人生第一个重要变化,此时新生儿暂时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只能凭借哭闹说明自己的意愿[1]。这时,就需要护士悉心照顾,认真对待新生儿的哭闹情绪,并探其原因,真正达到新生儿的专业护理,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改善其体格健康。现将我院妇产科200名新生儿进行观察和分析哭闹原因,并进行精心护理干预,得到结果记录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新生儿中随机挑选200例,其中男婴115例,女婴85例,其中顺产102例,剖宫产84例,侧切或产钳助产儿14例。

1.2方法观察200例新生儿的哭闹特点和表现,并做记录统计。按照是否有精心护理干预的标准,100例新生儿的对照组做常规护理。新生儿的哭闹护理分为生理性哭闹护理和病理性哭闹护理。

1.3统计学方法所有记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新生儿哭闹的特点和表现做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1:

表1新生儿哭声观察结果(n,%)

新生儿哭闹的原因中,饥饿和寒冷占道最大比重,分别是56例(28%)和36例(18%),其次是肠痉挛27例(13.50%)和上呼吸道感染21例(10.5%)。

2.3新生儿在进行精心护理干预下,实验组哭闹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比对照组哭闹时间和比例均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3.1本资料显示,新生儿哭闹表现中,新生儿哭声响亮婉转的最多,达到112例(占56.00%),其次是惊哭,达到28例(14.00%)。探究其本质原因,在新生儿哭闹中,分为生理性哭闹、病理性哭闹。其中生理性哭闹包括饥饿、寒冷、尿布潮湿、捂热、排便不适等。在本次调研资料显示,饥饿是造成新生儿哭闹的主要原因,所占比重(28.00%)最大,其次是寒冷(18%),两项之和接近半数。针对生理原因,分别采取母乳喂养、保暖、更换尿布、散热等方法进行及时处理,可减少哭闹。

而病理性哭闹包括肠痉挛、上呼吸道感染、缺氧缺血性脑、口腔炎、皮疹脓包、胃动力不足等。其中肠痉挛(13.50%)、上呼吸道感染(10.50%)所占比重较高,其次为肠痉挛和缺氧缺血性脑病[2],对于新生儿不完善的机体发育,应给予高度重视和觉察性,及时帮助新生儿塑造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针对病理性哭闹的原因,分别做出以下处理,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鼻塞的新生儿,应进行积极的抗炎抗病毒治疗,还可辅佐物理降温,减少药物用量给新生儿带来的副作用[3];受凉后给新生儿带来的肠痉挛和胃动力不足,可给予药剂、腹部局部热敷,改善体内环境;对于口腔炎新生儿,可给予口腔局部护理缓解症状;体表脓包湿疹状况,给给予物理冷敷和外用药擦拭。

在实验组精心护理下,哭闹概率和时间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得,探究新生儿哭闹的本质原因有利于改善新生儿哭闹状况,在医护人员日常护理中,也要认真悉心观察新生儿的哭闹情况,做好对症处理,才会避免医生的漏诊误诊,提高婴儿的生命质量,促使新生儿健康生长。

3.2对于新生儿的护理,应密切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及体征出现[4]。对于日常护理应注意一下几方面:(1)新生儿最常见的饥饿哭闹,一般伴随觅食吮吸动作,一般喂食即可停止哭闹,此时的新生儿应尽量使用母乳,牛乳及其它乳制品应适当使用。母乳时,不要让乳房堵住新生儿的鼻孔,以免发生新生儿窒息。(2)对于寒冷哭闹的新生儿,一般会有嘴唇发绀、皮肤冰凉苍白的症状,应及时加保暖衣物或放置保暖水袋,但要注意避免烫伤新生儿。对于捂热的新生儿,一般伴有浑身出汗,皮肤潮红的症状,应注意减少衣物,特别是夏季。(3)对于尿布潮湿哭闹的新生儿,更换尿布便可以停止哭闹,并用温和的湿巾擦干新生儿臀部,让新生儿有最舒适的内部环境。(4)对于有腹泻的新生儿,应该用小儿蒙脱石冲剂及时止泻,注意摄入乳制品剂量,尽量使用母乳类似易消化的乳制品,避免小儿出现腹泻脱水。以上日常护理若不能减少新生儿哭闹,则要注意更多病理性哭闹护理,例如新生儿发热、黄疸、肺炎、缺血缺氧性脑病等,此时还会伴有新生儿哭声异常尖叫样、呻吟样、伴口周发绀烦躁等[5],更要特别注意。在新生儿护理时期,应向新生儿父母传授新生儿保健和护理知识,促进新生儿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孔德明,马莉.实用新生儿护理[m].青岛: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2]穆靓,杨健,鱼博浪.磁共振弥散加权及张量技术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J].磁共振成像,2010,1(1):60-64.

[3]黄电芳.新生儿哭闹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213-214.

新生儿护理要点篇10

【关键词】新生婴儿;产后;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245-1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障孕妇与胎、婴儿的健康,提倡优生优育,以提高民族素质,发展围生医学,这是产科学上一大进展。任何一位医护工作者面对新生命的诞生,都希望这个婴儿能够顺利健康的成长。

1新生婴儿护理措施

妊娠37周末至42周末以前,体重>2500g出生的新生儿,称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断脐至满4周内,称为新生儿期。此期是新生儿逐渐适应子宫外生活的过渡阶段,在此期内必须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特点细心护理。

新生儿护理方面措施。①保暖:对新生儿必须采取保暖措施。冬季除保持合适的室温(20一24℃)外,可采用母亲体温、热水袋或空调等保暖方法。②测量体温、体重:每日测体温2次,如高于37.5℃或低于36℃,应每4小时测1次。体温过低,应予保暖;体温过高,应先检查是否穿衣过多、被太厚、室温过高所致。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呼吸和面色,如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啼哭异常、呼吸急促等,提示呼吸道不畅。此时,应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予以左右交替侧卧位,避免窒息。④脐带护理: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或出血,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⑤休浴:每天早晨休浴1次,可以清洁皮肤,预防感染,促进血液循环,使新生儿舒适、安静,促进亲子间互动。⑥眼、耳、口、鼻的护理:眼部应保持清洁,如有分泌物,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棉球由内毗向外轻轻拭净,再滴0.25%氯霉素眼药水每日2次。⑦皮肤及臀部护理:胎脂于生后6小时用消毒植物油擦去。所用衣服、被单、尿布须清洁、柔软。经常更换卧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

护理人员应向产妇宣传提倡纯母乳喂养,不给婴儿添加任何食物(包括糖水)。母乳中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糖类及适当比例的钙、磷,有利于婴儿的吸收利用,是新生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通过母乳喂养,婴儿在母亲怀抱中吸吮,能够给婴儿带来愉快,能加深母子感情,增加母亲喂奶的信心和促进泌乳。

由于城市规模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有的医院将新生婴儿护理由家属来做。但是新生婴儿统一管理和护理应该是医院常规服务。目前有很多医院采用套母婴识别防盗管理系统,来防止婴儿被盗和加强婴儿护理。

2胎儿窘迫

胎儿在宫内有缺氧征象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称为胎儿窘迫。胎儿窘迫的主要原因为:①母体血氧含量不足:如母体有心力衰竭、失血性休克或全身麻醉等。②胎盘病变: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引起胎盘功能减退。③子宫胎盘血运受阻:如子宫收缩过强,脐带脱垂、绕颈、打结或过短。④胎儿因素:如产程延长使胎头受压过久,引起颅内出血,或胎儿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如果发生上述情况护士应尽量保证孕妇情绪稳定,心理上的舒适感增加。及时发现胎心率、胎动异常,使胎儿情况改善,胎儿健康出生。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胎儿情况:每10分钟听胎心1次,慢性胎儿窘迫可行胎盘功能检查、胎心监测,指导孕产妇计数胎动方法。同时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治疗。

3心理护理

给婴儿以心理护理。刚出生的婴儿是最软弱的,因而对成人的依赖也最强。婴儿这时的反射活动和运动动作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以求得生理需要的满足。父母温和的语言、亲切的笑容常会使不安的新生儿安定下来。婴儿如果得到和悉心的照料,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对环境产生信任感。对新生儿应结合日常生活护理进行心理护理,尽早建立起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这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尤其是以后小儿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笔者提出来,期望“心理护理”得到重视。妇产科护士可以将这样的心理规律传授给初为父母的人们:多孩子、和他说话、和他游戏等。

给孕妇以心理护理。我们首先要告诉产妇婴儿是健康的。人性化的服务,首先要了解产妇的需求与心理,任何事情不能打无准备之战。至于性别方面我们要事先进行沟通了解,产后不要急于告诉产妇婴儿的性别,这个时候产妇过喜或过悲都不利于产妇。如果新生儿的性别与产妇期望的相反而精神受打击,这个时候着重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帮助产妇解除思想顾虑。向孕妇提供相关信息,如操作过程、预期结果、配合手段,并适时将真实情况告知。人在不确定未来风险的情况下会产生焦虑,当把实际情况告知家属的时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焦虑。如果胎儿不幸死亡,暂时不告诉产妇,或选在其他适当时间再告诉产妇,护理人员可以安排产妇远离其他婴儿,以免产妇触景生情更加痛苦。护理人员可以陪伴、或者让家属陪伴,开导,让他们说出痛苦,缓解压力。在思想上一定要进行开导,可以讲述一些比她更不幸的事情,让其心理平衡。根据患者不良情绪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疏导,“自然淘汰,适者生存”,将婴儿实际的病情用科学的手段予以解释,将产妇的情节适当的转移,消除心理障碍,以免留下阴影。使其顺利渡过生理、心理不适期,减少不良因素对产妇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产妇的康复,达到护理目标。

人性化的护理的基础是谙熟并精湛的护理技术,在此基础上了解母婴的心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