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导视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20

公共空间导视设计篇1

关键词:地铁;公共空间;导视系统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64-01

作为地铁空间的导视系统,其导视牌点位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导视系统的功效问题。当使用者无法在第一时间检索到理应提供的信息时,会产生对非熟悉环境的各种生理及心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交通功能弱化。因而导视系统的点位设计在城铁公共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设计环节。导视牌的设置既要做到符合空间功能、人体尺度的需求,又要满足使用者行为惯性特征,尤其要关注使用者视线投射的密集点,这样才能将导视信息无阻碍地传达给寻路者。

一、利用垃圾桶进行导视设计

垃圾桶是地铁中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它在地铁中的使用频率也较高,人们手中的垃圾往往通过垃圾桶来运输出去。因此,垃圾桶的大小、颜色以及放置的位置都影响着乘客。所以充分的运用垃圾桶现有的作用,并且利用它本身的颜色和大小等为地铁空间提供导视设计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利用垃圾桶进行导视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垃圾桶的选择。垃圾桶的选择应该以各个地铁站导师系统的整体设计风格为导向,来选取垃圾桶的造型和颜色,并且利用垃圾桶的造型和颜色进行导视设计,这样不但保持了各个地铁线路设计风格的统一也为人们提供了服务。同时,这样的垃圾桶设计不但美化了地铁的空间环境也为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加大了人们在地铁空间的识别能力,从而起到很好的视觉导向作用。

二、利用墙体进行导视设计

墙体是地铁空间环境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类空间元素,也是人们视觉接触面积最大的空间元素。因此,有效的利用墙体这一空间元素来作为一种视觉导向的方式,不仅会为乘客提供明确的行为导向,还可以使乘客享受到视觉上的美感,消除自身身处在地下空间时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在武汉地铁二号线的导视系统设计中,主要以对墙面的处理和墙体的处理为主。例如,对墙面可以采用色彩、肌理、材料和图案等装饰手法进行设计,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加强印象,起到一种良好的识别作用;而对于墙体则可以进行形态上的加工。例如,通过在墙体中建造展台或者在墙体上悬挂展品等方式,使人们在观看对象的同时就完成了寻路行进过程。

三、利用自动售票机进行导视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地铁中的自动售票机我们就可以运用他在视觉导师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自动售票机的使用率极高,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其使用率高的特点进行导视系统设计。比如,我们可以将自动售票机的机身的颜色与地铁内导视系统的颜色进行统一规划;还有我们可以在乘客所购买的车票的背面或者旁边印刷与乘客所乘坐地铁线路有关的线路图,引导乘客出行;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自动售票机上显示当前地铁的地理信息,方便我们的乘客能够找到自身周边的一些信息以及乘客所需要到达目的地的信息。

四、利用座椅进行导视设计

座椅是地铁系统中重要的公共设施能够为我们的乘客提供休息所用,它的设计是地铁系统人文关怀的体现,也可以为我们的地铁空间提供最为重要的艺术设计。因此,充分利用地铁空间的座椅进行视觉导向设计不仅能够方便我们的乘客进行休息还能够进行导视,并且这些导视颜色还提供了丰富的趣味性,给我们的乘客提供了较深的印象,便于视觉引导。笔者认为要在座椅系统中增加导视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座椅的颜色选择应该选择那些饱和度较高的颜色,并且要与周围的环境设计想协调。二是座椅的造型上可以采用一些趣味性的或者具有延伸性的造型设计,吸引我们乘客眼光让他们能够从座椅的造型设计上获得导视信息,给乘客留下印象,便于乘客进行视觉识别。三是在我们地铁的出口出,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带有箭头的座椅来为我们的乘客指示,引导乘客出行,这种设计不但具有趣味性还十分明了。比如成都地铁一号线有些地铁站都采用了此种设计。

总之,地铁导视系统的规范化设计是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功能化的具体体现,地铁导师系统设计一定要以满足乘客的具体需要为目的,为乘客提供方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地铁导视系统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需要其导视的功能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孟杰,冯子铭.基于平面语汇下的商业空间装饰设计[J].艺海.2011(04).

[2]赵佳薇.大型商业空间导识系统浅析[J].大舞台.2011(07).

[3]叶蕾,朱明健.对商业空间设计的几点看法[J].青年文学家.2009(21).

[4]胡海权,赵研.医院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美术大观.2011(08).

公共空间导视设计篇2

[关键词]城市视觉传导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是指城市环境中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生活、文化、起居娱乐、商业、交通、广场、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

一、公共设施普遍缺失问题

在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街区和各类公共活动场所,我们都可以感知到用于公共场所作为视觉识别和导引的城市公共设施还十分匮乏,欠缺大量高水准的、艺术人性化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应用设施。

就石家庄市来看,自上世纪末以来,在公共视觉识别和传导系统的建设较以前有了较大改进和提高,并在视觉应用设计上开始讲究起来,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但就该设计和应用领域进一步的人性化、艺术空间化和公共传导化要求而言,还处在初始性的探索和推广阶段。其问题突出的反映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缺乏对城市公共设施和视觉传导的功能与设计价值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解与认识。第二,缺乏设计的美学意识并忽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将其看做是工程设计之外和之后的小事情或作为可有可无的事项。第三,较多地注重单位性质及其外事部门的视觉导引的设置而往往忽略和轻视了和对社会公共场所设施的人性化与公益性建设。第四,较多注重经济实体或直接进行商业活动的单位及其商业广告性质的视觉标示物空间的视觉导引的设置,而大都忽略了非商业化的公共性视觉传导系统的建设。

二、确立公共设施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理念

我们的城市化建设迫切要求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在功能、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等方面符合当代社会公众的生活和生产交往的需求并能够融入到特定的城市环境及其审美文化之中,成为它们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具体说就是城市的公共设施中,无论是公共建筑、照明、道路、桥梁、车辆、通讯、标志物、绿化,还是公共卫生或安全设施、健身娱乐或休闲设施以及整体的公共空间环境,都不能缺失合理的和具有公益特性的设计与视觉传导规划。因为城市公共设施的系统化设计是实现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和效率化运作的基本保障。

同时,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在视觉的“标识”意义和文化的“符号”意义方面又都同时承担着双重的角色和作用。一方面,公共设施作为视觉化的传导标识而存在,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性的符号而存在,在提供给人们以某种感性形式的基础上去显露它们背后蕴含着的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韵,体现着本土文化的装饰性和意象性,其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文化空间的规划品质。成为直接或间接向公众揭示其内在的文化脉络与时代风格的符号。成功而有效的“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我们的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再者,欲要提升和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传导系统,我们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在城市公共空间视觉传导系统的认识和制度方面纳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管理的整体规划和法规之中,使之与城市整体的视觉形象及公共设施的建设整合配套,并实施长期而细致的专业化建设与管理。使之在起到既定的社会公益性的功能作用的基础上,广泛征集和采纳优秀的工业设计家和艺术家的成功方案,并通过政府权力去组织有能力的厂家进行竞标和生产。使尽可能完美的各类公共设施,充分发挥公共视觉传导系统和其他城市家具系列的设计美、材质美、工艺美等的社会公共效应。

三、确立公共设施的人为本理念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石家庄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也逐步开始注重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并开始通过开放公园、修建主题公园、街心广场、休闲步行街、城市绿地、停车场,道路、桥梁、通讯、标志物等方面用以满足市民的需求,但这距离一个大都市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规范的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还仅仅停留在城市设施建设的表面,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我们是否把公共设施建设与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研究公共空间、城市环境及现代人三者的关系上,是否将公共空间、行事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行为场所作为了具体的探求对象。

我们知道,公共设施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密切,这些设施虽然体量大都不大,却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起着理顺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笔者认为,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就应在人性化方面加以考虑,这里的人性化设计即是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了解人的需求,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生理因素,建立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意识,保护人的健康。作为公共设施在设计制造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也就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注重公共设施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以人性化的最大需求为主。

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地域性和文化性等方面,因此,影响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而除了设施本身要求符合人体工程的功能性因素外,由于人性化的表现众多,所以其他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因素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例如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因此我们可从以下三个可变因素:自然环境、人文地域文化、使用人群来分析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1.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理顺自然环境与公共设施的关系,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比如我们地处北方气候较为干燥,公共设施材料应多采用具有厚泽温润质感的木材,且冬季时间相对较长,视觉色彩较单调,因此在色彩设计上要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色彩,使为紧张生活所累的人们在漫漫寒冬也可以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

2.地域人文环境因素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的载体,传承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基因。因此公共设施的存在除了理解设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和风土人情的解读。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必然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除了其本身的功能外,它一方面是城市文化的显现,体现着本土文化的意象性,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文化空间的规划品质。另一方面,公共设施直接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在进行公共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时要尊重当地建筑的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去。

3.人的因素

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社区垃圾箱的开口,太高和太低都不便于人们抛掷废物,箱体太小则又会使污物外露,太大则不雅观又孳生蚊蝇,同时还要考虑防漏雨措施以及便于清洁工人清理等等。再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关注残疾人的需要等,在人行道上开辟盲道,在入口楼梯两侧开辟轮椅通道等等,这些都是考虑到残疾人需求的人性化设计。

总之,尊重使用者,“以人为本”是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我们在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与规划中,应按“人――公共设施――人”的顺序对我们的“城市家具”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研究人与公共设施及环境关系的行为心理,在其功能中寻找最适合环境的平衡点,使公共设施系统同时具有功能、公共文化、游憩、生态等多种功能,而并不是不顾实际情况建造大广场、大草坪。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公共空间导视设计篇3

【摘要】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标识系统在传递信息、引导人流、构建城市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规划地下公共空间,设计合理的地下标识系统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具体介绍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特点,阐述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标识系统,并提出地下标识系统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标识系统;设计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城市立体化则顺应了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而诞生,成为解决空间限制的重要方式,也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利用价值非常高,利用地下空间必须做好地下标识设计工作,从整体把握设计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加强设计中对人类心理因素的考虑,减少地下空间环境对人类心理造成的压迫感,使地下空间标识系统更加合理与完善。

1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特征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个城市所利用,地铁、商业街等不断向地下发展,为人类带来了众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地下公共空间也暴露了一些缺点。经调查发现,很多人在地下空间中都有过迷路的经历。地下公共空间因环境的特殊,具有一定的负面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间封闭。地下公共空间是一个封闭性的环境,人们在这种封闭的空间里容易产生不安、紧张、焦虑等众多负面情绪。造成这种情绪的原因主要有:(1)地下空间都是封闭的,没有窗户,无法和外界产生联系,形成一种隔离状态;(2)受宗教和习俗的影响,人们通常会由地下空间联想到死亡、坟墓、地狱等;(3)受心理因素影响,人们在地下空间中害怕坍塌事故发生。

第二,没有独立的外部形象。地下空间与地面建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缺乏独立的外部形象。人们在地下空间中无法感知建筑的外形、规模、走向等,不能凭借建筑的外部形象正确判断地理位置,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

第三,缺少自然环境的导向。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不同,没有光线、植物等自然环境,人们无法利用自然环境的导向性来判断方位。地下空间通常采用人工照明的方式给人们提供光线,但亮度不足往往限制人的视野,严重影响人们判断方位的能力。

第四,内外空间形成隔断,信息沟通不畅。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形成隔断,二者不能互通,导致信息沟通不畅。人处于地下空间时,无法判断同一位置的地面空间的地理特征。当人移动到地面空间时,又会因地下空间带来的压迫感而一时不能转换空间概念,无法正确判断地面空间方位。

2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标识系统概述

标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记号、符号等,它是人们利用记号把想要传达的信息传递出去的方法。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标识就是利用地下空间环境信息为人们指导方向的符号。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标识系统可以按照空间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别,主要包括交通指示标识、商业广告标识。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地下交通指示标识是地下公共空间标识系统中最重要的标识。心理研究表明,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会有安全感,而处于陌生环境且无法根据环境信息判断方位的时候,则会感到焦虑与恐惧。封闭的地下空间因没有独立的外部形象和自然环境,人们很容易在其中迷路。地下交通指示标识恰好能够标明地下建筑的方位、性能等信息,人们通过交通指示标识能够准确识别方向,为选择正确的路线提供指导。

第二,商业广告标识是地下公共空间标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广告标识系统主要由商业广告和招牌构成,是地下空间建筑中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宣传方式。它与地下空间建筑共同构成富有美感和生动画面的地下商业建筑环境,为商业活动增添了新的宣传元素。

3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标识系统的设计方法

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标识系统,能够有效为人们提供地下空间环境信息,帮助人们指导方向,同时减少心理压力。因此,在设计地下空间标识时,必须根据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特征,以及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标识系统的分类,设计适合城市发展特点的地下标识系统。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特提出一些设计方法,仅供参考。

3.1从人的感官出发进行标识设计

人们感知标识信息,通常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的,同时听觉和触觉也会参与获取信息的过程。从人的感官出发设计地下空间标识,能够提高标识的导向作用,全面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第一,满足视觉需要的标识。这类标识分为平面标识和造型标识两种。首先,平面标识是以平面的形式传递空间环境信息的标识,分为文字、图形以及图文结合三种标识形式。平面标识最为常见,在地下公共空间中应用平面标识,对于可视度的要求要高于地上空间。其次,造型标识是以造型的方式传递空间信息的标识,其视觉功能要强于平面标识,具有生动性和亲和力。在地下公共空间中应用造型标识,能够正确指导方向,同时给人以愉悦感,缓解人们的不良情绪。

第二,满足听觉需要的标识。听觉导向标识是弥补视觉导向标识不足的重要标识。一旦地下空间中的照明系统出现故障,视觉导向标识就会失去应有的导向作用,而听觉导向标识能够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导向信息,方便人们判别方向。

第三,满足触觉需要的标识。触觉导向标识也是弥补视觉导向标识不足的重要标识。将标识设计成凸起,能够大大方便视觉有障碍的人正确判断方位。如果地下空间中发生紧急情况,触觉导向标识能够指导人们迅速逃离危险。

3.2从空间功能出发进行标识设计

地下空间按照功能可划分为地下交通空间、商业空间、地下娱乐空间等,根据地下空间功能,地下标识系统可分为地下交通指示标识系统和商业广告标识系统。从空间功能出发,地下空间标识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地下交通指示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地下交通指示标识时,要将标识系统设置在人流必经的交通线上,人们能够第一时间看到交通指示标识,快速判别方向。设计交通标识时,应具体遵循以下原则:(1)连续性原则。交通标识系统要连续设置,做到有序地指导人们的行程;(2)安全性原则。地下商场人流量大,潜在着较大的火灾危险,疏散标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靠近地面的墙上、疏散通道等处要设置发光疏散标识,有效帮助人们判别方向,逃离危险;(3)特殊性原则。地下空间的密闭性要求在设计地下交通标识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要,将地下标识的信息表达完整,同时标注与地上空间相对应的位置。

第二,商业广告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商业广告标识系统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规范性原则。商店招牌和广告在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位置的高度,不能有过多的变化,且不能高于其他招牌广告;(2)鲜明性原则。商店招牌和广告要体现出鲜明的特色,要有较高的能见度,使人们能够在瞬间捕捉到广告中的重要信息,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3)准确性原则。商店招牌和广告要坚持准确性原则,信息的传达必须准确,忌模糊不清,让人产生误解。

总结: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合理地设计地下标识系统是帮助人们正确引导方向、缓解不良心理情绪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地下空间标识系统时,必须运用恰当的设计方法,不断完善地下空间标识系统,为营造舒适的地下空间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诗度,王淮梁,葛容.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陈敬军,周晓军.浅谈地下商业街的环境设计[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01).

公共空间导视设计篇4

1.1公厕内部空间现状

求知楼是较早建造的建筑。由于时间跨度问题,公厕在面积上只进行简单的总平面划分,导致女厕面积小于男厕面积。在求知楼B座里,设计者只考虑了在规定的面积里安排一定数量的蹲位,却忽略了隐私效果,将蹲位布置在门的对面,只要厕所的门是开的就能看到里面。在求知楼a座里,设计者虽将女厕的蹲位布置在厕所门的同边,考虑到了隐私,但是将厕所的门设计成内向打开,使其本就狭小的空间又少了一席之地。校内所有公共厕所内部空间布局一般是将小便区设置在正对门的方向,尽管是将洗手区放在小便区的前面,但是当人们走路经过厕所时,就会发现男生厕所的私密性极差,导致男生的小便池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这对正在“方便”的学生来说却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使得靠门边的2个小便池闲置。

1.2公厕相关设施现状

①在西区的新知楼内,由于楼道长,每个楼层设有3处厕所,而其中就有1女厕所的方位与另外2处的男女厕所的方位不一样;②东区的老教学楼内的厕所其蹲位全是半封闭式的,如厕者的半个身体是可以被看见的,特别是在求知楼B座;③所有厕所小便区和蹲位间没有置物台,虽然有的蹲位间里设有置物的挂钩,但是很多都已损坏。

2安徽科技学院教学楼内公共厕所存在问题

2.1视线遮挡设计不尽合理

2.1.1对外视线的遮挡

公共厕所的对外视线遮挡是指公共厕所男女厕所间的屏蔽。目前就厕所间的屏蔽问题,并没有引起设计主管部门的充分重视。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屏蔽设计要占用一定的使用面积,另一方面是对屏蔽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这就导致教学楼内公厕在屏蔽设计上有所欠缺。理论上人类不经意间左右可见的最大视角范围是200°,而路过走道厕所时,从刚看见到看不见的无意间视角是41°~82°,在人类最大视角范围内,便能看到部分厕所内部情况,这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东区求知楼B座的女生厕所。

2.1.2厕所内的视线遮挡

男生厕所的小便区间的不隔挡。隔断对于公共卫生间的私密性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西方虽然相比我国传统文化,观念较开放,但对于没有隔板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通过中西方的对比,更能体现公厕人性化设计的不足。求知楼B座的女厕不光是布局不合理,而且其女厕采用的是半封闭式蹲位,并不拥有独立空间的单元,在视线暴露的情况下,该蹲位设计完全没有考虑人性的心理,忽视了人对于隐私保护的需求。

2.1.3私密性暴露带来的问题

校内公共厕所的设计不仅存在私密性设计不足带来的实际性问题,而且深入探究发现,靠门边被看见的小便池被弃用,一是造成了小便池本身资源的浪费,二是没有使用的小便池占有一定的空间,浪费了空间的使用功能。因此,设计师就应使有限的空间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公共厕所不再仅仅是人们“方便”的地方,同时它也是一个学校空间的“缩影”,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校人性化关怀的发展状况。

2.2公厕使用方向性及识别性不统一

在西区教学楼内每层各有3处公厕,在整体相似的情况下,有一些微小的变化,就是这变化会导致“出入反向”问题,因为这3处的男女厕所标识有一定的差异,东边的公共厕所是女左男右,另2处公共厕所是男左女右。由于现在教学楼的教室不是固定的,所以,不同方向的公共厕所,很容易造成空间思维错乱,导致“男入女厕,女入男厕”,即产生了“出入反向”的现象,通过调查仍有85%的学生在西区上厕所时都有走错的趋势。有半数以上的人走到门口还得抬头仔细研究男女厕所的方位,防止进错了,所以种种现象表明,男女厕所位置的统一很重要。

2.3缺少细节化的内部设计

虽然现在校内公共厕所的蹲位间设有挂钩,但设计师忽略了一些不能挂的物件,如:书、手机等。同时,又由于男女生理构造的区别,男生小便池和大便蹲位是分开的,所以当男生小便时,就算可以钩挂的东西也都无法放置,更何况男生厕所里的小便区没有任何放置物件的构造。根据调查显示,教学楼内男厕面积平均比女厕面积高出30%左右。事实上,同等人数的不同性别的使用者就如厕过程所需时间来说女生相对长于男生,这就要求女厕使用面积要大于男厕的使用面积。另外,教学楼公共厕所忽略了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

3安徽科技学院教学楼内公厕的改进方案

3.1对于厕所外视线的屏蔽设计

由于公共厕所是直线型通道,此布置导致部分空间“泄露”。方法一:为阻挡厕所内部空间暴露在过道行人的视线内,可设置全屏蔽通道,使得在厕所门外任意位置均不能看到厕所内的任何设施及正在使用的人。全屏蔽设计有许多形式。方法二:对原先公共厕所内部格局进行改动,即将原先的小便区与大便区的蹲位位置进行对调,使得大便的蹲位与厕所门相对布置,当人们在路过走道时看见的将是全封闭式蹲位,不会看见如厕者。方法三:可以加设挡板以便取得全屏蔽式的效果,通道屏蔽形式,可以阻止内外视线的交流。

3.2厕所内的屏蔽设计

调查发现,有88%的男生对小便池之间没有挡板存在反感,认为有必要设置挡板。因此,根据CJJ14—2005对教学楼内的男生厕所的小便区进行整改,在小便池之间加设0.8m高度的隔断板,以确保男生在小便时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对于求知楼厕所的改进比较特殊,由于女厕所面积较小,在保留现有面积的状况下,可以将现在半封闭式大便蹲位改成全封闭式的独立单元空间或加设挡板,解决视线暴露的问题。

3.3使用惯性的改进

为从根本上杜绝误入现象,需要将教学楼内的公共厕所的方向统一成“男左女右”,即将东边一处的“女左男右”公共厕所改建成与剩下2处方向相同的“男左女右”。

3.4厕所内部设计

公共空间导视设计篇5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设计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建设量的激增带来了诸多“城市病”,如交通拥堵、千城一面、绿地空间缺乏、生态环境和形象品质较差。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经验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是改善城市品质的良方,以莱茵河畔一条长约1.5公里的河滨休闲大道改造为典型成功案例,“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城市的基础”[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文汇报》2010年6月7日。]。当今,人们对日常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对社会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如公共活动的参与度和社会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社会公共活动的物质空间,也是社会文化和精神的培育场所。从城市规划经济学来看,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城市政府提供的开放性、社会共用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规模及分布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品质的高低。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品质的基础,也是激发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社会公平的载体,成为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1、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较为关注,以政府行政办公楼前的市民广场、商业步行街最为突出,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整体性,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松散、分布不均、服务能力差、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

1.1结构松散、城市现代化水平低

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中,存在着“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结构特征,除了在规模、尺度上的区别外,开放空间所起的效用、各自要素特征和运行机制也不一样。从国外经验来看,优秀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能够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但是,当前城市建设决策者常常认为公共空间建设的直接经济利益微弱,忽视了其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更加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发展触媒的辐射引爆作用,过多重视产业空间建设,如工业区、居住区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被边缘化,功能单一,结构松散,空间杂乱,难以形成有人气的休闲游憩场所,无法促进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低下。

1.2人均规模低、服务能力差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研究主要通过量的研究来反映质的变化,将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能力的评价标准转化为两个指标: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和5分钟(300米)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大小、空间分布、可达性成为人们可感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评价标准,2005年,深圳特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将人均面积配置标准由现状4.7平方米/人设置为8.3-16平方米/人,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设定为60-75%;2007年,杭州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将人均面积配置标准由现状2.44平方米/人设置为8.0平方米/人,5分钟步行和5分钟自行车可达范围覆盖率分别增加至80%和100%[杨晓春、洪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再思考――从深圳到杭州》,《世界建筑导报》2009年04期。]。在一般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不足,人均规模较低,服务能力较差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时亟需解决的“通病”,特别是在老城区,建成度高,人口密度大,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规模和分布要求更高,而可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增量土地又少,供需矛盾突出,甚至引发了如社会分化、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矛盾,。

1.3追求形象、适用性不够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以人的活动为基础,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评价大多基于人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如有吸引力、可识别性好,活动丰富多样等。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价值观崇尚英雄主义和形式主义,一味强调宏伟尺度和形象,忽视了空间的功能性要求和以人为尺度的安全性、实用性、舒适性、独特性、丰富性等方面的诠释。城市公共空间的政绩观多了,城市魅力和个性少了,缺乏活动内容、缺乏细节考虑、缺乏适用场所使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成为了一种象征和摆设,市民使用较少,环境效益低下,反而成了建设的败笔和资源的浪费。

1.4文化传承和彰显力度不够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展示城市地域特色和城市独特魅力的窗口,也是城市历史和文化底蕴传承的载体。如同“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一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也呈现出“快餐式”倾向,照搬照抄国外广场、步行街及绿地设计,缺乏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文脉的传承,与当地风土人情和城市文化特色脱节甚至格格不入,公园、广场等空间在景观风格甚至绿化种植上“同质化”,彰显地方文化的元素、设施、活动极少,公共空间的可识别度不高。

1.5社会公众参与少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从土地权属来说,可分为独立占地和非独立占地两种。独立占地主要是城市公园、街道等由政府投资建设,非独立占地主要是项目用地的建筑退让部分,与城市街道之间形成的过渡空间,如商业门前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建设单位,而实际的使用者――公众,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参与较少,建设单位通常认为公共开放空间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所以更加注重地块内的设计及处理;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公共开放空间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剩余空间”,或成为景观设计师一味追求视觉形象的试验田。因此,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开发存在着建设主体单一、公众参与少、社会重视不够的特点,需集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众之力共同开发建设。

2、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

新时期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是加快转型升级和幸福都市的重要结合点”[宋云、汪志雄:基于发展转型视角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年。],城市公共空间是现代生活方式的空间载体,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它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功能,其“溢出”的社会交往、居民自治、价值观建立等能够促进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社交文化系统的形成,符合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型城镇化不再一味强调城镇化率,而是要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品质,让城镇居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建立公共开放空间体系,需要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提高,不断完善。首先,建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结构,将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融入城市发展的框架格局中,与城市各功能组团相互呼应,充分发挥出城市特色山水资源的“绿色动力”,引导城市公共生活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公平、公正有活力的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其次,不断提高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建设标准,树立“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城市的基础”思想,从规划、城市设计到建筑、景观、艺术品等领域管控引导,重在功能和实用,避免形式和浪费。最后,充分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将城市边角空间、消极空间整合利用,达到城市、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和谐,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相联系,满足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平等性等要求,创造生活性的场所,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出交通便利、环境舒适、尺度宜人、视觉愉悦、有安全感和丰富活动内容的公共交往场所;遵循“文化传承”的原则,创造出有地域感、可识别性高、传承历史文化的阵地,增强公共环境空间的凝聚力和城市文化魅力;遵循体系完整和多维度的原则,确保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活力。

3、南京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

3.1规划背景

南京江宁上坊地区是东山副城东翼的一个功能组团,与东山老城区相邻,周边与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区相接,绕越高速、宁杭高速划定了该片区的南侧及西侧边界,用地范围约10000平方公里。上坊片区是沿老104国道聚集、发展的上坊集镇,90年代之后,集镇引进了一些工业企业,同时,进行土地整合建设了4个农民安置房小区,集镇商业设施多集中在万安东路(老104国道)沿线,形象品质较差(图1)。随着江宁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上坊片区的地理区位由城市近郊变成了城市门户,原有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已经不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亟需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提升上坊片区的城市品质,塑造江宁副城现代化城市东大门的形象。2012年底,江宁区委、区政府专门组建了上坊旧城改造管委会,对该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在这一背景下,南京市江宁区规划局和南京江宁上坊旧城改造管委会共同组织开展了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的工作,通过城市设计提升地区活力,塑造现代化城市的形象。

3.2区域现状及设计目标

江宁上坊地区作为麒麟与东山副城的连接地带,其发展现状呈现出边缘化特征,边界被高速公路和高压线隔离,片区内现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日渐缩产,违章搭建严重,整体呈现出无序和杂乱的状况。3.5Km2的用地范围内仅保留有两处低矮的小山坡,缺乏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部级历史文物――万安石刻“藏”于一小片街心公园内,未能发挥出历史价值;居民缺乏良好的城市景观、公园及服务配套设施(图2)。上坊片区北部的麒麟科技创新园和东山国际企业研发园是近年来政府大力投资建设的研发园区,为基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上位规划将上坊片区定位为为周边研发企业提供高品质生活的社区。作为一个生活功能为主的地区,构筑宜居的整体空间结构,打造生态、绿色的生活社区,建立良好的空间基质,充数地方特色是城市设计解决的主要问题。

3.3城市设计理念及措施

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以“上坊inG”的理念开创城市社区新时代,打造生态、智能、宜居、宜业的国际新社区。

创造“i”型中央核心区,融合公园商业办公理念,打造最inG的上坊时尚商业办公中心;以“GReen”绿色生态为主导的城市内部绿色慢交通休闲环和外部绿色生态能源环贯穿渗透,建立城市绿色社区骨架;以高强度开发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精明增长,同时,全面提升城市的品质。(图3)

3.3.1打造地区公共空间活力中心

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将历史文物公园、现状小山坡以及规划地铁出入口等要素充分整合,建立整体、开放和连续的公园架构来定义和引领未来上坊中心的品质和特色。沿北侧主干道文靖路的地铁出入口向南集中布置南北向商业街区,用一条长约450米,宽约50-70米不等的绿轴链接北侧自然山坡和南侧历史公园,引入公园式街区理念,与周边商业商务街区形成开放而紧密的室内外活动界面,打造地区复合开放的活力中心,建设“魅力场所”,实现“最大化的建筑密度和最大化的公园”,创造良好环境和活力空间,从而提升周边土地的附加值。核心区功能配置包括了商业、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紧凑混合的布局支撑了活力来源,也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城市多样化场景和多重体验。

3.3.2完善层级,建立公共空间体系

作为以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社区尺度层面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参与最多的场所,如社区公园、街道等。城市设计引入“生态绿环”理念,将整个居住组团划分为4个社区,每个社区人口规模约2万人,分别以社区休闲内环和生态外环来强化社区的归属感和品质(图4)。社区休闲内环是一条20米宽、总长约3.8公里的社区绿链,按照步行5分钟以及公共自行车300米租赁点的距离配置相应的公园节点和服务设施,连接了生活、工作、购物和休闲的不同体验的城市场景,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体系。为了消解两条高速公路的交通噪音,城市设计分别设置了100米宽和200米宽的防护绿带,考虑与新能源设施、雨水收集终端处理设施、社区运动场等相结合,为住宅社区增加了生态基底。(图5)

3.3.3布局绿色活力的城市服务和交通设施

江宁上坊中心区宽20米的社区绿环整合和串联了社区的邻里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中心,满足了居民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同时承载了街道的步行和自行车慢行系统的功能,让人们在绿色廊道中拥有自由交通空间,将单一的交通通过性活动转换成可观、可憩、可游的体验式活动。这些措施旨在将居民日常的活动行为融入城市公共活动,使人们享有舒适的活动体验,促进相互交往和交流,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引领绿色低碳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图6)

3.3.4赋予文化场所,传承文化特色

上坊片区基地内的万安陵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高祖武皇帝陈

霸先的陵墓,现存一对神道石麒麟和石碑,1988年被列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状石麒麟仅用玻璃镶框保护,其所在街心公园规模较小,文物的历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将整个文物保护紫线范围内83亩用地全部打造成历史主题公园,公园旁建设历史文化博物馆,公园景观抽象化寓以神道概念,通过建筑、景观融合多样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在游、观、参与的过程中品味历史,品读文化,感受生活。

此外,社区休闲绿环和社区公园节点也是文化体验的空间载体,既可以组织多样的文化活动,也可以用景观小品、雕塑等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激发市民的地域归属感和自豪感。

4、结语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的灵魂场所,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和活力的开放空间,决定了城市的特色和品质。城市开放空间比例的增加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但更重要的是开放空间系统的完整性和使用效率。完整性带来了服务的便捷化,贡献的平均化和及城市特点体验易于感知化;使用效率的考虑则完全抛弃了以往讲究形象的“面子工程”,高效利用开放空间,增加周边土地的附加价值。江宁上坊中心区作为一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组团,本次城市设计抓住塑造空间、创造生活的理念,以公共空间体系建立为骨架,以建立人的公共活动场景为要务,实现打造公共交往、生态融合、智慧品质新城区的目标。

(感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院程向阳团队对本文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文汇报》2010年6月7日。

2、杨晓春、洪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再思考――从深圳到杭州》,《世界建筑导报》2009年04期。

3、宋云、汪志雄:基于发展转型视角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年。

4、刘畅:剖析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建材与装饰》2011年07月。

公共空间导视设计篇6

关键词:视觉语言;公共艺术;空间艺术;图形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89-01

对于公共艺术来讲,视觉语言对整个公共空间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同公共空间内,所契合的视觉语言是不同的。如交通运输场所: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及地铁站;面对人流攒动的公共场所,公共空间视觉信息传达的概念公共空间泛指人们参与、交流与互动,具有社会性的场所和空间。空间内部的视觉信息传达不能仅仅限定在识别性的意义上,并且它势必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是整体公共空间中突出一个城市特色的文化符号,体现出人文关怀。怎样标识各种不同的公共空间,有效利用公共空间,方面乘客的出行是公共艺术的通过视觉导向语言去解决的问题。人与环境的交流是通过听觉、触觉、嗅觉和视觉感知获得,作为视觉感知的主体——图形与文字,则占据一个人获得信息量的百分之八十。

图形是公共艺术表现的重要视觉语言。因为在公共空间中,公众接受文字信息的能力是被局限的、人流量、时间、空间的因素都是阻碍公众在公共空间内获取文字信息的重要因素。图形是比语言更易被公众理解的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的传达已经超越了国家界限,尤其是图形语言。公共艺术的视觉表现是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和涵盖建筑、室内、平面和信息等设计领域。其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公共空间的装潢,而是要建立起一个全方位,涉及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的空间及时间的信息传达体系。公共艺术存在的理想状态不是仅仅作为纯粹的精神与艺术表现,也不是为了纯粹的视觉观赏需要而存在,而是希望公共艺术能使公共环境更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人性化及文化性的积极因素。对于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人来说,更需要自然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东西,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诉求。正如卡西尔所言:“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有赖于这种条件。”视觉语言形态是基于视觉符号体系并通过传播而构筑的人类核心文明形态之一,与语言文字一起构成人类交流思想、获取信息和传播文化的主要方式。

在不同地域的公共空间内,所适合的视觉语言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与个性,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层级、民族、及语言环境,在公共空间的塑造上也应尊重文化地域特征、民族。在视觉语言上,就应合理利用不同地域的个性特征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

图形是公共艺术表现的重要的视觉语言。因为在公共空间中,公众接受文字信息的能力是被局限的,人流量,时间,空间的因素都是阻碍公众在公共空间内获取文字信息的重要因素。图形是比语言更易被公众理解的视觉语言。人类学以及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表明,文字产生于图形,在图形无法满足人们传达信息,尤其是一些抽象信息的时候,图形逐渐符号化便形成了文字。文字作为约定俗成的信息符号系统,由于其简便而更能携带大量信息,能把有声语言固定而消除了时空的限制,相对准确地传递了“言语者”所要表达的信息,被使用者广泛认可,因此文字一产生就成为人类信息传达的最主要手段。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内,它调节公共场所氛围表达公共空间功用性的艺术形式。从公共艺术作品的功能性角度考虑,公众的参与认知尤为重要。公共空间的建设项目从规划开始到建筑设计,从室内到视觉导向系统设计,各设计环节既独立又相扣。视觉信息传达的设计必须在人工环境下作出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以人为本,建立在人与长宽高所形成的空间范围、人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时间范围以及人与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应该是公共空间视觉信息传达的设计核心。与其相对应的应该体现空间视觉信息传达设计中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艺术性原则。三者相互独立、彼此联系。就整体性而言,只有建立在景观、建筑和室内环境基础之上,在充分考量空间位置的关系、尺寸的大小、造型所选用的材料以及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的信息传达才是和谐、有效和整体的。

公共空间导视设计篇7

关键词:公共空间标识导向系统规划设计

ResearchonLogoorientationSystem

inpublicSpaceDesignplanning

YuanYu-hui

instituteofartandDesign,wuhantextileUniversity

wuhanCity,Hubeiprovincez.p.430074

abstract :theLogoorientationsysteminthepublicspacedesignisanimportantmediumforthecommunicationbetweenmanandspace,andalsoanimportantpartofcontemporarysociety.itconveysinformation,atthesametime,guidesandstandardizespeople’sbehavior.aftertheintroductionabouttheconceptandtypesoftheLogoorientationsystem,thispaperanalysestheproblemsandshortcomingsexistinginthecurrentLogoorientationsystem,andthendiscussestheprincipleandmethodoftheLogoorientationsystemplanninganddesign,whichplaysacertainroleinpracticeguiding.

Keywords :publicspace ;Logoorientationsystem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所生存的空间环境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功能性的场所不断增多,空间类型正朝着复杂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公共空间是人们工作、生活、日常交往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生活场所,这里所说的公共空间是指除居住空间之外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办公、商业、文教、医疗、展览展示、休闲娱乐等诸多室内空间。当今社会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图形标志成为了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人们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公共空间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标识导向系统则是人们行为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然而,人们辨别方向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可有可无的,它是生存的前题条件,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往往会使置于其中的人们失去对地点和方向的判断,良好的标识导向系统的设置能优化人的行为路线,提高人们社会活动的效率,同时能烘托室内环境气氛,彰显空间个性。

一、标识导向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标识导向系统也可称标识指示系统,是指以图形、文字、字母、箭头符号等,辅以特定的色彩进行组合,置于空间环境中,用于指示方向和位置、传达信息的标志物,它不是空间环境的补充,更不是单纯的装饰设计,而是公共空间中不可替代和缺少的部分,是衡量公共空间服务品质及人性化标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根据标识信息要素的类型不同,标识导向系统可分为指南类标识、诱导类标识、名称类标识、说明类标识以及禁止类标识等五大类。主要包括区域平面布置图、楼层索引、名称标志、导向牌、指示牌以及多媒体信息查询等。

二、目前标识导向系统设置存在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业始终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各类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城市中遍地开花,楼宇越盖越大、越盖越高、空间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然而与之不协调的是,体现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标识导向系统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没有投入相应的力度去研究。虽然我国对于标识导向系统制定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标准,但执行监督的力度不够,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公共导向标识的缺失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这一现象比较普遍。海南是一个旅游大省,但公共标识却存在严重缺失,在海口明珠广场综合商业圈,外地游客称居然找不到一个区域导向图。又如,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上找不到任何有关地铁的导向标识,很多外地游客都不知道南京有地铁,即使知道,也都很难找到。

2、标识指示的无序和杂乱,与欧美等国存在较大差距

其主要表现在标识指示设置的大小、位置、高度、材料等方面缺乏人性化的思考,设置的不合理。在设置标识时没有考虑到受众的视觉习惯,将标识设置得过高,或是几个标识放在一起,缺乏主次,不够醒目等。在某大型书城,图书的种类非常多,主次标识却没有明显的颜色及位置区分,以至于顾客很难识别。

3、图形、符号不规范或色彩错误使用

虽然我国标准化研究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的图形标志国家标准,但实施的规范化不够,一些单位或设计师设置标识时随意性很大。在武汉光谷步行街的一家商场,我们看到卫生间仅有“男厕”、“女厕”的中文标识,旁边的一家西餐厅,卫生间则是用烟斗和高跟鞋来区别,而有的公共场所是用一男一女的头像来标识,据不完全统计,公共空间中仅卫生间一项所用的图形符号就达十多种,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给人们的识别和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与不便。同时,标识的色彩也十分关键,在我国的图形标志国家标准中,对于通道颜色有明确的规定,如红色表示禁止,蓝色表示指令,黄色表示警告、绿色表示提示和向导,而有的公共空间中紧急出口却用红色表示,其效果截然相反。

4、英文标识缺乏或使用不当

标识导向系统使用中英文标识,这是城市国际化水平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在一些公共场所的标识指示牌上大部分缺少英文标识,有的即使有,在表达上却存在问题,造成了一些误解和尴尬。如Caution!theCeilingisLow(小心碰头),被错误地翻译成了BewareoftheCeiling(提防房顶);noDrinkingoreating(请勿饮食),被译成了noDrinkingandeating(不能喝,但可以吃)等,让人觉得很滑稽。

三、公共空间中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规划

在人们日益频繁的社会活动中,对于标识导向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可以试想,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复杂的公共空间中,没有导向,没有标识,也没有相应的文字,那犹如浩瀚大海中的一片孤舟,没有位置概念、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人们将寸步难行。合理的导向标识系统的规划,将成为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动指南,告诉人们“身处何处”,以及怎样“到达何处”。

1、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的原则

公共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规划是自室内设计伊始就纳入其中的,是空间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一套优秀的标识导向系统在规划设计时我们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在艺术设计中,实用性是第一要性,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首先应满足其基本的使用要求,也就是说要从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方面考虑,使导向标识真正能到达索引、导向的基本功能。

(2)系统性原则

标识导向系统的规划不是个体的、局部的、分散的设计,对于一个公共空间来说,我们更强调标识导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强调的是整套标识系统从设计的规格、制作工艺、安装方式等细节都必须体现出同一特征,不能姿态各异,令人迷失。当然,也不是说要生硬死板、一成不变,在保证系统性的前提下,适当的艺术性、个性化处理,能增强其愉悦性,使人感觉良好。

(3)艺术性原则

导向标识如果仅只能满足使用要求,这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师还应从美学原理出发,使其具有较好的审美功能和艺术品味,置于公共环境中,整体和谐,能增强空间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标识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要点

有人把导向标识比作公共空间的耳环,意思是说,导向标识和公共空间的其他构件相比,虽然体量不大,但数量不少,带给人们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是人们处于公共空间重要的信息媒介。在人们频繁的社会交往中,面对公共空间的复杂与庞大,如何建立起条理清晰、准确无误而又快速有效的信息导向?如何传达人本、企业、空间的设计理念?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整体入手,由主到次,分级设计

一套完整的标识导向系统涵盖的内容很多,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应首先从整体出发,将标识导向系统所指示的所有信息进行分类,由主到次,层层深入展开,对人流实行阶梯式的引导。如在一个博物馆的标识系统中,入口处的各楼层总索引和各层区域总平面图属于一级导向标识;通往各展厅的标识属于二级导向标识;各展厅内部的标识属于三级导向标识。进行分级后,对于主次标识在设计时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根据使用要求与空间环境的不同,合理作出规划安排。

(2)导向布点的选择要适时适地,合理有效

标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合理有效地引导人流。在复杂的公共空间中,通往目的地的活动路线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如何通过标识系统的引导找到最优的行动路线,让人们迅速快捷的到达目的地,这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在规划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行为路线的起点、终点以及移动路线的转折点,这些都是导向系统重要的信息节点,需设指示牌传达空间信息。当然,标识设置的多少与导向布点要恰到好处,坚持适时适地、合理有效的原则,多则抢景,略显杂乱,影响环境的视觉美感,少则不能起到导向的作用。

在环境复杂、信息众多的场所,最容易让人感到迷惑,造成信息混淆,导向布点时要分级进行,在不同的位置,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选择不同的标识加以区分,但整套导向标识还是应保持它的统一性与有序性。

(3)图形、符号、文字、色彩运用规范,具有可识别性

正如美国设计师JoelKatz所预料的那样,图形符号作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到导向标识系统中来。箭头是标识系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图形符号,此外,如人、车、山、树木、建筑、河流等各类相关图形的简化表达,以指示具体的标识内容。各国也都制定了一套关于导向标识的国家标准,来规范这些图形符号的使用。此外,标识上的文字要简短、易懂、肯定,字体要清晰,可识别度高,以方便人们理解,迅速捕捉导向信息。

标识导向在色彩的运用上,要尽可能地考虑图底关系,一般来说,符号、图形、文字的色彩和底色的明度对比超过70%的标识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还有一些标识,如禁止标识、警示标识、消防通道等,对色彩的使用是有规定的,不能加以混淆。色彩是一种很情绪化的东西,能够带给人们较强的精神感受,在规划设计时,应合理的加以区分,使之更有利于导向标识的识读。

(4)充分体现企业背景与文化内涵

对于一个导向标识的设计师而言,在设计之初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公共空间中的公司、企业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背景、理念与文化,在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标识导向系统加以体现和传达,使人们通过对这些展示出来的导向标识,加深对公司、企业的了解与认识。标识导向系统也只有注入了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才会显得与众不同、更有魅力。

(5)满足通用性设计需要

公共空间中的人们往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年龄层次、语言能力、健康水平等,他们都是标识导向系统的可能使用者,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空间中不同层次使用者的要求。如标识中普遍采用中英文双语来传达信息,如果标识系统的使用者是非英语国家的,还应增注第三种语言。对于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导向标识的高度同时也应满足坐轮椅的使用者阅读,对于视觉障碍者,可设盲道,使用盲文或声音提示等。

结语

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空间,其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人们穿梭在林立的高楼大厦和立体的空间环境中,越来越深感标识导向系统的重要作用,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虽然,我国的标识导向系统还处于研究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对于标识的建设上流于表面文章而疏于实质内涵,但我们也应看到,人们对于标识导向系统越来越重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正在进一步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标识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必将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话题,它将成为公共空间的形象的重要载体与信息沟通的桥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2

公共空间导视设计篇8

【关键词】:地铁;地下空间;人性化;心理压抑

1、我国地铁站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的巨大压力给我们的城市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地铁的出现,大大减缓了我国城市交通状况,是我国在城市建设中重要的项目。在地铁建设的不断开发下,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地铁站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的公共空间,采光通风等条件都收到了压制,这样的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所以我们在对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设计上要通过装饰手法逐渐消除人们对于地下空间不良情绪,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城市建设的发展,也有利于地铁站地下空间的环境提升。

2、地铁站人性化设计方案

综合我国现有地铁站的空间结构分析,地铁站公共空间是一个封闭式的地下空间,地铁站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动性巨大,进入的人群也是各式各样,这也导致了人们产生了一定的心里压抑。所以我们在建设地铁站空间环境的时候最大可能的减少地下封闭式空间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压力,让人们有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

2.1地铁站的空间环境设计

在地铁站内空间的狭长和没有通风系统是地铁站内的重要缺陷,长期在此的人们会觉得身处于一个压抑、沉闷的地方,心理会产生严重的不安。会对地铁站有一种厌烦的心理。所以在对地铁站的设计上我们应该改善环境,提升舒适度,从而消除人们在地铁站内的不良心理影响。在对于环境设计上我们可以利用色彩、绿化、光线、改善空间结构等来完善其地下空间。

2.2地铁站的色彩设计

可以使地铁站内的空间环境产生丰富、亲切的氛围。用不同的明亮的色调来填补地铁站内昏暗的光线,利用暖色来进行色彩处理。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站点使用不同的彩色,提升整条线路的趣味性,营造出来一种开阔但不空旷的地下空间,在色彩的设计上要注意广告牌的限制,以免使其影响整个地铁站的色彩搭配。

2.3地铁站内的光线设计

在地铁站内光线是无法进入的,所以光线的设计尤为重要,并且光线的加强也是安全设施所必要的,它可以防止犯罪的入侵,所以提升地铁站内的光线照明不仅可以使得空间环境上的提升,还可以增强人们在地下空间中心理的安全感。普通地铁站内的照明主要是灯光的直射,加上在地面的反光效应,会让人产生晕眩的感觉,使人感觉疲劳。

地城市中地上地下空间的差异感缓解人们,应用地下空间的景观营造方法,设计出多样化、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的地铁站地下空间景观。地下空间环境的封闭感、方向感缺失、无四季变化,都会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地下空间环境的认可。将神态元素融入地铁站地下空间中已经成为了缓解人们在地下心理压抑、改善地下空间环境的必要手段之一。铁站内的景观绿化设计,在封闭的地下空间中,植物的引入可以有效的缓解人们产生的压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但是在我国的技术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绿色景观引入是有很大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些小的景观布置,采用小景观或者攀爬的植物对墙面进行装饰绿化,从而提升整个地下空间的效果,可以布置到一些休息的区域,做座椅的后方设置小的景观,这样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节省空间的利用。让人们在压抑的地下空间中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地铁地下公共空间内景观植物的合理布置可以提升地下空间的环境品质,减少人们对于空间的压抑感。

2.4地铁站内装饰设计可以考虑多种方法减少空间狭长压抑的状况。三体一面的设计手法。在设计时将顶面、侧面三个面进行空间整体性的设计,使其形成一体化的装饰设计。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空间格局,给人们一种向两侧延伸的视觉感,减缓了人们对于地铁站地下空间中狭长压抑的感觉。将顶面、侧面看成一个整体部分,进行完整的设计,有效的弥补了空间结构过于纵向狭长的感觉,从人们的视觉上优化了空间格局,从而使人们产生出一种舒适的空间感。利用横向装饰线条减少纵向空间的狭长性。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中,整体的空间形态是一个纵向延伸的m长走廊,人们在进入这个狭长空间中会有强烈的压抑感,为了打破这种空间纵向感,利用横向的格栅吊顶并连接连两侧墙体延伸到地面上,使得空间有横向延伸的视觉感,这种横向分割的设计手法,即利用水平线的横向平行分割改变了空间形态的视觉宽度。

减法设计,去除空间复杂的装饰性设计,增强空间感。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提倡简约主义设计理念是增强空间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去除掉繁琐的装饰性设计,在整个空间中运用线条和色彩的巧妙搭配突出空间感,减缓人们在地下空间环境中的压抑感。

2.5

地铁站内导向系统设计,人们在城市中其主要行为之一就是交流,这种沟通分为目的性与非目地性的,而导视系统则承担着大部分目的流,在地铁站这个半封闭的地下空间中,人们是有目的、有效率的交流,所以导视系统则显出其重要性。导视系统的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易识别性原则,导视牌摆放位置的不当或者照度不适中都会导致信息不易识别,会造成乘客产生盲目的心理状态。安全性原则:在突发事件的时候,合理的视觉导向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人群疏散的效率。简约性原则:在保证信息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导视牌中不必要的内容,避免信息过多而导致的负面影响。优先原则:导视系统的设置应该优先于地铁空间中商业广告和店铺的招牌等。结合以上几点设计原则我们可以有效的提升地铁站内的地下公共空间环境,使人们减缓因空间封闭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3、总结

公共空间导视设计篇9

公共空间是指一个不限于经济和社会条件,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而高层办公建筑的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在此工作或来此办公的人可随意进入,在其中进行交流交往、休憩放松等自发社会活动的场所[3]。正如空间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一样,积极的公共空间是指能激发人们驻留、活动、交往互动的场所,消极的公共空间是指由于设计不合理使得空间感不佳,不受人们关注,而成为空间死角,因此,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该注意积极空间的营造。

2高层建筑中公共空间的类型

高层办公中的公共空间根据空间面积大小进行分类可分三类:大型空间、中型空间以及小型空间。其中不同类型对应了不同的功能需求与人的行为模式[4]。大型空间:辐射大部分楼层或整栋建筑,如中庭、架空层和中间层等,适合于多人参与的公共活动及交流休憩的主要场所;中型空间:辐射部分楼层,如露天平台和小型边院,适合某几层人的活动和交流,可与自然结合,成为办公之余的休息场所;小型空间:辐射单层空间,如连廊、景观外廊和交通节点等,该层办公人员方便达到,适合少数人休憩,属小型交流的场所。因此,在高层办公公共空间设计中考虑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定位以及如何与整体建筑结合。以下案例将对具体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进行分析。

3重庆华冠产业园办公项目分析

3.1项目背景

重庆市华冠产业园生产用房项目选址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海尔路寸滩港区。该项目结合企业形象着重考虑了独特半环绕式外廊、公共景观楼梯、室外连廊和退台露台等公共空间的营造。

3.2景观外廊设计

3.2.1景观外廊的公共性

两栋主体办公楼面朝江面,有着良好的景观,为了规避高层办公的封闭性,设计试图在高层办公空间中更多地融入公共空间与室外景观元素。外部设计半圈环绕景观外廊,使每层员工都有专属的公共空间,通过几步阶梯可轻松到达室外,使之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同时景观外廊兼具工作人员吸烟区和休憩瞭望的功能。使得传统封闭的空间得以改善,人们在办公之余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此属于中型公共空间,辐射部分该层办公人员。

3.2.2景观外廊的视线分析

在传统的高层办公设计中,外廊多会造成视线干扰。为避免这一情况,设计时景观外廊降板800mm,在办公室工作的人视线高度为1200mm,形成了2000mm的高差,在外廊活动的人不影响办公室中工作的人,从而使每层的员工都拥有可看江景的公共室外空间(图3)。景观外廊流畅的曲线设计,形成了立面上的丰富性,因大小空间的不同,形成了交通空间、休憩空间及景观节点,进而打破了单调的条形空间格局,形成富于趣味与美感的公共空间。

3.3外廊连接

的室外景观楼梯传统的消防楼梯间封闭且没有采光,极少人会以消防楼梯作为交通空间,而该项目将室外景观外廊与室外楼梯层层串接。传统高层办公每层均为单独封闭的环境,而此案利用串接的外廊使不同层的交流成为可能,也使得楼层较低的使用者可通过室外楼梯到达办公室,达到健身和放松的双重目的。可观江景,接触自然,在立面上极具现代感的玻璃幕墙也能遮挡风雨。

3.4绿色生态办公与公共空间设计

建筑的外廊作为公共空间在生态节能性上是有积极作用的。夏季可以一定程度上阻隔阳光的直射,加上外廊上的绿色植物可以对调节微气候有着积极作用;而冬季则可以使冷辐射对室内的影响降低,形成良好自然的生态型立面。绿色办公可与公共空间结合设置,提升办公品质和人性化要求。

4重庆博建中心项目分析

4.1重庆博建中心简介

博建设计中心用地位于重庆北部新区的一块山体公园,取重庆吊脚楼为特色,蜿蜒的坡道、庭院、中庭、架空层和绿化等形成丰富的公共空间。

4.2多层次的公共空间与绿化系统

博建中心依据地形高差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室外空间关系,由首层的开放式架空层,结合台阶、绿化和水面形成环境良好的首层公共空间,使员工享受亲近自然的大厅,同时提供了特殊事件,如画展及开幕会等场地。在每层办公空间中利用连廊、庭院和边庭方便各层员工不同使用需求。屋顶露台创造了积极的室外空间。由此整栋办公楼就形成了多层次成体系的公共空间。绿化体系从立面垂直绿化到屋顶大面积绿化,从各层小型绿化到外廊的连续绿化,在整体建筑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将办公环境进一步改善,让整座办公楼成为可呼吸的建筑,绿化不再是在公共空间摆放绿植,而是绿化系统整个介入建筑体。

4.3室外楼梯体系

根据场地地形的变化,将办公的室外楼梯设计为流畅整体的楼梯体系,创造性地使楼梯与建筑形体变化相契合,环绕建筑,使其成为一条健身步道,再结合楼梯侧边的绿化设计,营造出人与自然结合的空间。

4.4屋顶院落

屋顶丰富的盒子空间,使室内外相互交融,交通空间串联起每个盒子与盒子间的院落空间,屋顶办公人员可使用院落空间以及景观良好的交通空间作为公共空间。

4.5中庭空间

建筑内部中庭不仅能带动整座建筑的自然通风,同时也是人们交流的中心,不同楼层间的人在外廊上行走或停驻都能与其他层间的人视线交流,可达性强,同时围绕中庭外廊布置小型的休憩空间,也提供了良好的室外环境。高层建筑公共空间比例变化趋势高层建筑的空间比例分配主要是办公空间、交通空间、公共空间三个部分。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可知,在过去,主要是将交通空间和办公空间,且交通空间与疏散空间面积控制到最低;在现阶段公共空间的面积比例增加,整体空间品质和人性化程度都相应提高;而未来的高层建筑,公共空间面积进一步增加,同时公共空间与办公空间的界线模糊,成为灵活可变的空间,办公更加人性化。因而公共空间的变化最终导致工作模式的变化和改善,或是两者相互促进发展[5]。

5高层办公的公共空间设计对比研究

(1)公共空间的设计:根据不同类型的空间属性及功能要求,结合不同公共空间的特点,考虑整体办公空间设计,才能使公共空间的作用在办公空间中充分发挥[6]。(2)公共空间绿色生态策略:首先,绿色设计应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包含公共空间的每个类型,从而共同构建绿色公共空间体系;其次,应因地制宜与地域环境结合,充分尊重当地气候条件进行设计;第三,绿色设计的功能应多元化,不仅改善气候环境,同时影响人的行为模式。

6结语

公共空间导视设计篇10

关键词:公共空间、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公共价值领域的城市空间,在城市中心区主要指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由公共产权用地上相对独立完整的公共空间和非公共产权用地上的附属公共空间构成。前者包括街道、广场、河道、公共绿地等,后者主要指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街区内院、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公共设施节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垂直交通空间等。

中央商务区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构成

2.1核心区控规现状分析

根据钱江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4.2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筑开发总量达820万平方米左右,尤其是钱江路以东集中规划了约100幢高层、超高层建筑,以街区为单位成组布置,承载着CBD的主要商务功能。

该区域城市轴线明确,道路系统完善,视野空间开阔,水系、绿地等环境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江滨城市特征。其中城市公共空间中仅道路、广场、公园、水域等用地占总用地的50%以上,对城市空间形态和肌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塑造城市活力的角度出发,为加强城市空间的功能互动和人性化尺度,避免过于松散孤立而走向消极,核心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结合该区域内已建、在建、拟建及规划各项目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构成,为进一步深化调整奠定了基础。

2.2核心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特征

核心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特征为:以贯穿钱江新城南北向的城市次干道——富春路和毗邻的生态景观河道——新塘河沿岸为主要发展纵轴,该线性主干公共空间带动了与之垂直的沿多条东西向横轴展开的线性副空间,并结合局部重要节点形成开放的树状公共空间网络系统。

横轴分别涉及中央公园、城市广场——波浪文化城——城市主阳台、解放东路与新业路林荫大道、森林公园与世纪花园——城市辅阳台江滨绿化带。

3.主要规划设计策略

3.1城市设计的技术性研究

3.1.1明确公共空间的整体系统结构,对相关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严格控制并积极引导,强化性格特征和功能互动;城市主轴线上保持与老城区的空间呼应。

3.1.2挖掘现有公共空间的潜力,发掘新的空间用途,根据道路、绿地系统的空间级别、功能和尺度建立立体化、多用途层次,创造具有可达性、可用性、人性化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3.1.3以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的公共交通换乘中心为节点,塑造丰富而有趣味的大型公共空间与绿化环境。

3.1.4重视街道空间的尺度调整和街区内部功能、交通及环境的互动,激活城市生命力的基本单位,系统而全面地积极规范城市附属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

3.1.5强化城市水道系统沿河、沿江区域的综合开发利用,满足视觉的、文化的、生活的和商业的需求,形成新城特色区域。

3.1.6建立科学适用的城市设计表达模式,提高对公共空间的人工物理要素——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及各类公共设施(路灯、栏杆、天桥、通道、候车亭、坐椅、雕塑、垃圾箱、指示牌、广告位等)的控制引导,提高空间视觉质量。

3.2规划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研究

3.2.1加强用地的混合性,增加可居住功能比例,减少潮汐交通量;鼓励大中小规模多样性投资并存,促进建筑群落的“生态平衡”,保证全周全时的生活、工作、娱乐的连续性,增加人气与城市活力。

3.2.2进行核心区公共空间总体水平和具体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有效评估并科学指导核心区公共空间建设。

3.2.3重点研究制定核心区附属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投资、运行管理办法,合理利用公共空间资源的市场价值,落实资金保障方式,加强公众参与力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4、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建设要领

4.1街道系统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活动行为发生的基本空间必须根据街区功能和人的行为特点建立适宜的尺度关系,而非单纯从满足机动车通行量和沿街绿化效果出发割裂街区的内在活力。应区分不同级别道路实际使用的功能层次,条理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合理动线,形成饱满完整的街区轮廓,弥补原规划空间稀疏的弊端,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生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4.2水道系统

水系丰富是江南城市的特色,历史上的杭州曾因河桥纵横而著称。河道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心区同样扮演了空间纽带的重要角色,往往成为都市中表情丰富、性格突出的魅力地带,也体现了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关联。城市水道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商业资源必须加以有效利用和发挥,与周边建筑外环境充分结合,体现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所具有的人工化和亲水性特征,不宜类比于自然山水间的做法一概绿化了之。

4.3绿地系统

绿地具有支持休闲、游乐等闲暇活动的实用功能和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等生态功能,也提供了多方位欣赏中心区城市景观的必要视距。核心区的绿地系统强调适应中央商务区街区格局特色和商业分布规律,通过多种模式加强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商业渗透,加强绿地本身的活动引入,提高公园的安全性和可参与性,避免过长的纯绿化街面对周边街区商业活力的割断作用。

4.4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公共活动的中心和人流集散的主要场地,是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节点。人们使用和体验广场以步行交通为主要方式,只有形成舒适、宜人、便捷、安全的步行系统才能提高广场的空间品质。

4.5街区内部附属公共空间

以多种形态散布于街区出让地块内的附属公共空间是城市整体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节约用地、集约功能、资源共享,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步行交通网络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脉,是创造城市积极空间的必由之路。利用地面人行步道、商业街、不同标高的楼层步道(天桥、地下通道、地下商业街)、地铁站、城市广场(包括下沉广场和屋顶花园广场)和城市主要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相互连接通达,形成水平与垂直方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网络化、立体化系统,把由于交通的阻隔而分散的公共文化设施、商业设施、绿地、广场、步行街和交通枢纽等联系起来,成为中心区的商务、商业、休闲链,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CBD地区的商业活力和城市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