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十篇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十篇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46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088-0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他对想象力所做的精妙描绘,已触及了想象力的实质。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超越常规思维的束缚,冲破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见,想象是构成创新的基石,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品质。

一、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阅读是人一生最主要的认识活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限的文章,已远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为适应时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应引导学生立足课内,放眼课外,通过广泛阅读来丰富、拓展语文学习的天地。阅读离不开想象,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将想象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每个语文教师应仔细思考并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1、自主朗读,驰骋想象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朗读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品理解的程度。感情丰富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对作品丰富的想象,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多以学生齐读或教师范读为主,学生自主朗读很少。学生齐读,虽书声琅琅,但个人思索时间有限;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虽字正腔圆,且对情感的把握也很到位,但学生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呢?针对这一情形,我们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读境,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发自内心,才会有感染力。尤其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世界,诠释作品带给你的震撼。

2、创造意境,激活想象

文学作品多以文字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不展开想象去创造带有自己个性特征的艺术境界,那么文字也仅仅是死的符号,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学生也就难以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

3、再造人物,催化想象

所谓再造想象,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体验,通过联想与想象,使作者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间接地在读者头脑中“再造”。如阅读《红楼梦》,我们可根据小说对林黛玉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造—个完整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外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描写可以极大催化我们的想象,让我们看到一位迷离、梦幻、病态、柔弱的绝世美人。语言描写:第七回周瑞家的先各处送了宫花,最后到黛玉那里,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眼便问:“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这就写出了黛玉多疑的性格,这是她寄人篱下害怕别人轻视自己的一种本能自卫的反映。偏周瑞家的不观其色,照实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了。”不管这两支是好是坏,反正是剩下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通过想象,不难看到一个敏感多疑而又言语尖刻的黛玉形象。只有如此再造人物,才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与之共语”。

4、填补空白,丰富想象

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一些内容,留下许多“不确定性”。这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来为这些“空白”填补亮丽的色彩。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力是创造思维的核心,而语文的魅力又在于想象,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努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想象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把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当成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教学目标,常常对学生新颖的想像力不能赏识。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孩子活跃、灵动的思维强行压制到固定的模式当中,禁锢孩子的思维和想象,那么,纵然有再多的苹果落地,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引发万有引力的联想;再司空见惯的茶壶煮水,我们的孩子也无法产生蒸汽动力的念头。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我们的学生必定也能张开想象的翅膀,闪现创新的智慧火花。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些做法。

一、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留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表象,人们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如何丰富学生的表象呢?

1.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增加他们头脑里的表象储备。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2.重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对某类事物平时如果从来没有感知过,那么在头脑中就不会出现相关的想象。天生的盲人不能想象出商店里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装;也不能想象出公园里万紫千红、绿树成荫的美景。天生的聋人不可能想象出音乐的美妙动听;也不可能想象出林中的鸟鸣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地阅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3.预作铺垫

教学铺垫,是为了顺利进行目标教学而进行的引入知识、简介背景、预读课文、调动情绪等等降低坡度、由易及难、由远及近、渐渐引入的敷设工作。其中背景铺垫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介绍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背景知识,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丰富学生表象,为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创造条件。

二、创设情境氛围,激发想象兴趣

表象是基础,往往需要外界的诱发才能形成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围绕教学目的,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想象。

1.借助多媒体技术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合理适度地使用往往能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

2.扮演角色体会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适当地进行课堂表演,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演绎课文角色的舞台,这样可拉近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又可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运用“命名”方式,点燃想象火花

根据事物和人物的特征或与其相联系的因素来命名,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语文活动。在命名过程中,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给课文景点命名。在教学以景物为题材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改造课文结构,加工整理内容,通过给景物命名,深入领悟景物的特点。如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让学生就“文”取材,广开思路,依照文中描述,以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给景物命名。于是他们设计了如下一些景点: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幽路”景点;据文中“闻水声,如鸣佩环”,设“听水轩”景点;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设“观鱼台”景点;据文中“水尤清洌”,设“品茗阁”景点;据文中“潭西南而望”一段,设“望溪亭”等。

(2)给课文人和物起绰号,命名,写碑文或颁奖词等。如一位教师教学《愚公移山》时,在经过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让学生给愚公起的绰号。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我叫愚公为“志士”,因为他“年且九十”,仍主张“毕力平险”;我叫愚公为“劳动楷模”,因为他“率子孙⋯⋯叩石垦壤”;我叫愚公为“辩论家”,因为面对智叟的“笑而止之”,他以“长息”反驳,致使智叟“亡以应”;我叫愚公为“幻想家”,因为他大言不惭地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大山)“何苦而不平”;我叫愚公为“改革家”,因为他面对“山北之塞”,世代乡亲“出入之迂”敢于提出移山;我叫愚公为“哲学家”,因为他能够推断人是不断繁衍下去的,不断发展的,能够提出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引领学生进行想象,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篇3

【摘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270-01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篇4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营造氛围,放飞想象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前提。民主、自由、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最有利于学生表达各自思想、培养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甚至养成良好的个性。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童趣》一文,作者追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接近,学生理应比较喜欢才是,但学生刚上初中,对文言文很陌生,普遍有畏难情绪,因此课堂上表现不积极,不活跃。教学本课时,我尽量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玩游戏的轻松愉快,引导学生找回童心童趣,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张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大胆发言说,曾近距离长时间观察过蚂蚁搬家,用烟熏蚊子,用沙包粽子,通过这些美好的回忆和丰富的联想,学生非常容易地进入了文本。课堂气氛活跃后,我开始讲解课文,正当绘声绘色讲述“夏蚊”联想到“群鹤”妙句,钦服作者丰富想象时,一名女生说:“老师,蚊子联想成直升飞机,行吗?”听得入神的同学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打断,都责怪这位同学。坦白地说,这位女生声音不大,经其他同学一指责,满脸通红,低垂着头,我却及时肯定其类似性,鼓励同学表达心中所想,并随即和大家进一步深入讨论类似联想,进而举例说明想象与联想的区别、联系。当大家弄清类似联想需要生活基础,重要的是找到联想双方的相似点时,课堂讨论得到深化,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

二、吟诵诗词,促诱想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作品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用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朗读吟诵的积极性,促诱学生想象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体会作品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朗读促思,齐读明意、分读悟情、赏读生境,促诱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沉浸于作品当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基本能构想出爱国诗人陆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风雨交加的寒夜,强撑着衰老的身体,靠在冰凉的床榻上,满含悲愤,奋笔疾书的感人形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尤其是最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想象诗人在风雪飘洒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身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的壮烈场景。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读着这样的诗词,穿越时空隧道,读者与作者碰撞着思想感情的火花,又怎能不激荡起学生的激情与豪情呢?

三、激发感情,创设想象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篇5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优美的文章都是通过文字向学生传递意境和情感的。如果没有想象力,学生看到的只是干巴巴的文字,不能在脑海中展现优美的画面,更谈不上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在这种状态下进行语文阅读学习,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知识太难、太枯燥,没有任何乐趣。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进行阅读时,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能通过想象把文章中的抽象文字转化成具体情境,并融入到其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美。例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如何让学生对这段文字进行理解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展开了充分的想象,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在秋天的早上看到文中情境,深入到作者的内心去体会文中词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学生在进行想象时,是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对生活缺乏认真观察,那么在进行想象时学生也会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匮乏而失去立脚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探究积累丰富的字词句,还要积极主动地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由于语文教材中优美作品的作者和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同,思考方式不同,文学造诣也不在同一个水平上,这就让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易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深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在这条鸿沟上建立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们的真情实感,促进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如果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来进行理解: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不结合时代背景的理解会让人感到作者的描写好笑有趣。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了解,抓住关键词语对他们进行引导,提出问题:“群童为什么要抢稻草?”学生通过分析得到因为是贫穷的原因造成了文中事件的发生。接着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同一个模式的专业人才,而是具有丰富想象力和独特思维的创造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真正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通过对文章进行充分地想象,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篇6

一、化无形为有形,引导学生创设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化无形的意境为有形的图画,使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结合芭蕾舞蹈演员的舞裙,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繁茂的荷叶,片片相连;出水很高,亭亭玉立,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在这种想象中,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不动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创造。

二、心灵的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作者面对面,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说《项脊轩志》后记部分:“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才能感悟作者的感情。作者写小妹们的话,这隐含着什么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么学生就不会感悟作者的感情。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象力

人类能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篇8

一、抓住重点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在分析、理解课文后,课文表达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再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瀑布》这课,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瀑布的气势雄伟壮观,我着重强化“一道白银”“一座珍珠的屏”等关键词,让学生从插图、影视中所见的瀑布唤起已有的表象。另外,我还利用简笔画将瀑布与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所望一座珍珠的屏,一阵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等勾画出来,使学生对瀑布的雄伟壮观有感知认识,对白银、珍珠、屏、烟、雾、尘等词进行再造想象,体会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描述瀑布,对瀑布从抽象地感知到理性地认识。

二、欣赏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小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使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看图课文时,教师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中的插图往往是文中的重点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教《绝句》时,我针对诗中色鲜境美这一特点,充分展示蔚蓝的天空、溪边草堂前几棵翠柳的肖景图,再配上嫩黄的鹏鸟、雪白的鹭鸳、积雪的山川、轻巧的小船,构成了一副音影俱全、形色兼备的风景图,使学生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脑海里浮现出郊外的早春图,进入瑰丽的艺术境界,得到美的熏陶。

三、借助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可以经常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闭目静思,努力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桂林山水》描写了桂林山水的奇、清、秀,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边听边闭目凝思漓江畔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在再造想象中对桂林的美丽景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美的熏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借助表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表演,这种形式生动、形象、活泼,能促进学生积极想象。应用表演的形式是把内在的语言通过想象转化为外部的动作。例如在教学“高兴”一词时,我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什么是高兴”,这位同学“笑了,又蹦又跳”,把有关高兴的体验人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让所有的同学都来表演,让他们笑,让他们跳,在“笑,又蹦又笑”的情境中体验“高兴”这种情绪,从而发展想象。

五、深挖教材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让学生在大脑中通过重点句、段的讲述,再现事件的发生、发展等过程。为加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拓学生的再造想象力,教师在教学时可借助电教设备来开拓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如《》一文,我描述:“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等重点句,利用教学录像将战场、火舌等环节展示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当时所陷情境,体验到那种英勇大无畏的精神。

六、利用幻灯、模型,启发学生想象

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点拨、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品味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根据课文制作动画课件、模型,是引导学生发挥再造想象的一种方式。如教《称象》这课时,我制作了教学模型,通过演示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启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思路,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动画课件,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再造想象,以达到知识的内化。

七、把握课文思路,有的放矢地引导想象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篇9

语文学科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也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天上的街市》一诗谈谈自己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一些创新性尝试与思考。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的名篇,意境优美,节奏舒缓,它把积极的情感寄寓在新奇的联想和想象中。教学中我侧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下自由地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欣赏诗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且把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视为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强调。在教学刚开始,我首先用一段背景音乐让大家闭上眼睛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夜晚,晚风轻拂,轻轻的吹动着窗帘,天上没有一朵浮云,深蓝色的天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种表达,也许不是最合理的,但是从中我也窥到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的内心并不是苍白的,而是充满了对那个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在自然引入之后,通过诵读品诗韵,美读赏意境,悟读析情志,创造习作练才思的方式进行了整堂课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主导着整个课堂,读的时候读得忘我投入,有同学甚至有了表演的冲动;赏析的过程中也有同学甚至运用了课本剧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牛郎织女在诗人笔下的浪漫自由生活;在品悟的环节有同学为大家当起了小老师,结合背景为大家展示了诗歌所流露的深刻思想。是开放与自由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是由诗人的想象激发了他们的创造与表现欲。

我想这节课应该是完美的,然而,最后的环节我预设了几个锻炼学生想象力的习题,通过学生千姿百态的表述,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既定想象的能力较强,即能够通过给定的音频、视频、文字材料联想、生发、再造、感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内在神韵——在某种程度上,诵读也好,表演也好,改写也好,都是在这一层面上的——但是,再造想象的能力却有待提高。所谓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再造形象时又受自己知识经验,理解能力、表象材料重组能力的限制,所以又各不相同,有各自的个性特点。通过实际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积累丰富的表象是展开丰富想象的基石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一个想象力贫乏的学生,他思考问题的思路必然狭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太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所谓“见多识广”。同样写月光,有的同学把它想象成轻纱,薄雾,地上的霜,仙女的丝带,而有些同学却只能说像灯光。所以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多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表象的方法。如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所以可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再次,在教学活动中多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直观的视觉和感知来影响学生对于表象的积累。在由雪花联想到茶的习题中,如果我们看过《红楼梦》那么对妙玉用陈年梅花雪水泡茶的情景一定不会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即积累了表象素材,有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通过语言提升想象的表现力

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切实抓好以下三点:①学会玩味语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咀嚼文字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如辅导赏析《玉楼春》,讲到“红杏枝头春意闹。”写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化静为动,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用“浓”即缺少了那份争奇斗妍、生机盎然的美感。②学会准确、生动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能够将所感知的表象通过思维的再造完美的表达出来的过程即为创作的过程。如在学生完成“沙滩——车轮”的联想与想象练习时,有这样的表达:白如雪,细如丝,绸如段的银色沙滩上,经历千百年磨砺的流沙用它们的浅辄低唱诉说着大浪淘沙的艰辛岁月。时间的沙漏如滚滚的车轮碾过,不留一丝痕迹。”我看到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也看到了语言的调节对于提高他们想象水平的重要性。③学会重组表象,优化语言,形成想象的能力。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和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语文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重组表象,再通过最佳的语言表达呈现出来。如课堂上我让学生用两个圆形,两个三角图形及两条直线(大小长短不计)组成一幅画面,并作合理阐释。其中观察和重组即为想象的过程,而如果没有第三步最佳的语言表达做辅助,其内涵就会淡了许多。就好比对于一个图标的注解,如果缺少了,则创作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弱,表现力也会降低。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阅读;指导;方法;提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教学的质量如何在整个初中阶段起着重要作用。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那么,如何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形成自觉、广泛的阅读习惯。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根据多年的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指导。

1.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几个方面:

1.1认读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借助识字、理解词语等手段达到初步感知的目的的能力。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读能力,必须不断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认读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的掌握程度。在这里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主要包括基本字词知识、基本语法知识、基本修辞知识和基本文学知识。

1.2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和推断能力等方面。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必须以认读能力为基础,同时又是认读能力的升华和发展,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敏锐地感悟语言,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从而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1.3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延伸,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力是阅读欣赏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1.4鉴赏能力。“鉴赏文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文学鉴赏的基本过程包括感受形象阶段、审美判断阶段和体味玩赏阶段。”

如果一个学生阅读能力对这几个因素都具备,并且掌握得很好,可以说他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2.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2.1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者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上,老师做好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阅读,从而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第一次转变,并为下一次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所以,要让学生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并探索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章,形成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形成能力的关键阶段,更要培养这种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

2.3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十分重要。我在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主题、语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