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十篇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十篇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38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篇1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究点设定;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3)8(S)-0030-3

1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点设定作用分析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发展。倡导的是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的重点就是落实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相对过去教学而言。落实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最强调的是“过程”的落实。具体来说,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最突显就是如何根据新教材、学校现有的设备、教师自身能力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各种机会,设计出一个个探究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探究教学活动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学习的意义。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参与探究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一节课,在重难点上设定1~2个主次探究点,是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法。理由是在重难点上设定探究点:(1)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思维碰撞、相互辩解、动手体验、老师解疑等教学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重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2)由于只设定1~2个主次探究点。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时间就得以保证。教师也更易根据学生探究情况而适当调整教学容量、节奏和进度,确保设计的教学任务能高效地完成。

那么,如何准确、合理地设定课堂教学探究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对新课程人教版高一必修1课本中的“速度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三节课例进行分析。之所以选用这三节课来研究探究点的设定。是因为这三节课不仅代表了高一物理必修1中的“难”、“经”、“新”三大特点,还尤为突现了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的特性。

2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点设定案例分析

2.1概念课教学——案例:速度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新教材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1章第5节2课时)

加速度是在物理运动学和动力学起桥梁作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高一力学教学中一个抽象难懂而重要的概念。

在学生的经验里。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习加速度概念带来很多困难。为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新教材先后列举轿车和旅客列车,飞机起飞和迫击炮发射炮弹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对比它们速度变化情况。以增强学生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具体问题计算中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真正含义,以此建立加速度的概念。

本节新教参建议2个课时授课。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知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和含义。所以应设定探究1“怎样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探究2“怎样判断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探究3“怎样理解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的关系?”。探究4“怎样从v-t图象中求出加速度?”共4个探究点来突破本节教学重难点。

建立加速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关键点和难点。所以第一课时应设探究1为主要探究点。探究2为次要探究点。加速度概念建立后,为加强学生对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这种比较抽象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探究3为第二课时主要探究点,而对已有初步图象知识的探究4应设定为次要探究点。

在利用主要探究点突破教学难点时。应多举一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事例进行分析。以此降低教学难度。如,在建立加速度概念探究教学中,除列举课本四个实例外。还可列举一些贴近生活中的对比实例。增强学生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感性认识。如,通过观看视频,定性对比分析飞机、汽车、摩托车比赛时速度的变化快慢和猎豹追羚羊过程中速度增加的快慢情况。通过计算,定量对比分析表中大李和小明身高成长速度变化快慢,以及甲乙存款变化的快慢等。

2.2规律课教学——案例:自由落体运动(新教材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2章第5节2课时)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重点是: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和规律。难点是: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时,实验方法的设定和实验检测的分析。

从新教材的教学线索看。新教材把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一阅读材料独立开设成为一节(第六节)正课。删去了原来牛顿管演示实验的结论和分析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性质规律的思路和照片,把照片数据处理教学活动改为探究性实验。创设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空间,体现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

主要知识线索是:是否重的物体下落一定快?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什么?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多大?其运动规律如何?怎样应用?

从教学结构来看。是典型的“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推理论证——实验验证——应用延伸”规律教学方式课。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教学,就能较好地体现出新课程三维目标。但,如果想在这节课中更突现出新课程教学“加强‘过程’的落实”这一特点,又应该怎样选定探究点。设计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活动来呢?

本节课根据各问题可设探究点很多。如可设:探究1。是否重的物体下落一定快?教学活动是纸片和铁片对比下落实验分析:探究2,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什么?教学活动是牛顿管或阿波罗月球实验视频有无空气阻力对比实验:探究3。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教学活动是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评估;探究4。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多大?教学活动是从实验测算得出;探究5。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规律?教学活动是从其特点和性质推理得出;探究6,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活动是测算人反应时间游戏等实际问题。

就探究量而言,探究1和探究3比较高;探究2在于演示和展示。探究4在于探究3的测算结果。探究5在于数学推理,探究6在于知识的应用,探究量都比较低。若6个问题都设为探究点,一则没必要,二则时间不够,探究活动肯定只停留在表面,根本落实不到位。所以,本节探究点应设定在探究1和探究3上。但其主次探究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也不一定仅限于重难点。老师们可根据自己教学特点,学校教学设备。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基础差的,可选探究1为主要探究点。因为这个探究教学活动易开展。而自由落体运动性质探究难度大,不易达成。所以课堂探究活动重心放在探究1上。探究3则由教师与学生配合共同完成。学生基础好的,可选探究3为主要探究点。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判断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其为主要探究点,教学效果更好。所以课堂探究活动重心放在探究3上,探究1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也可由师生配合共同完成。如此分析,本节课第一课时探究点应设定在探究1和探究3。第二课时探究点应设定在探究6上。

另外对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方式方法也有多种。选用不同的实验仪器,对应就选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如若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或用频闪照相机照出照片的。多用测量法,比值法来研究;若用光电门测下落时间的。多用电脑描绘出自由落体运动的s-t2图像来研究;若用位移传感器的,多用电脑直接描绘出自由落体运动的s-t图像来研究;若用时间传感器的,多用电脑描绘出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像来研究。

2.3实验课教学——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新教材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4章第2节2课时)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是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铺垫。原教材是通过老师同时演示两个小车运动加速度与运动位移变化分别得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例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例的关系。特别强调知道得出这个结论的实验,进而推演出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立意的教材结构呈现十分明显。

新教材把原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分成两部分,把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作为独立的一节内容处理。而且安排2课时,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一次比较充分的探究学习活动,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实验方案的设计。学会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规律,学会用图象分析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对所得结论给予正确的评估。所以,新教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立意十分明确。

依此。本节第一课时主次探究点分别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测定。而第二课时的实验数据处理设为次要探究点,主要探究点则应设在怎样由实验图象分析得出结论并给予正确的评估上。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技能、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对所得结论给予正确的评估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我们老师应多创设机会,设计多些探究教学活动来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握好量与度。这样才能使我们教学达到“低耗高效”的教学效果。

在开展探究教学活动中,笔者遇到老师们反映问题最多是时间不够,探究活动很难深入。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3种方法解决:

(1)压缩其他思维量比较少的教学活动。腾出时间重点放在主要探究点的教学上,使其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篇2

本节课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总结归纳”为教学结构,采用“合作探究”的探究模式教学。

设计理念: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设计过程中关键是如何处理自由落体加速度的问题,这是教学探究的难点,因此在设计中采用了学生熟悉的纸带的处理办法,采用作v-t图像的方法和X=at来探究。

遇到的困难:学生处理纸带的时间可能长一些,解决的办法可以借用电脑来画图像。

教学效果:能够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效果明显。

【探究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情景设置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比萨斜塔吗?你们见过比萨斜塔的图片吗?你们能讲出有关比萨斜塔的故事吗?从故事中你们能收获哪些知识?你们想更详细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吗?如果想就一起来学吧!

(二)课前探究

1.生活中,你观察过下列物体的运动吗?

小段粉笔下落纸片下落纸片揉成小纸团下落

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吗?为什么?

2.如果让小粉笔段、纸片、纸片揉成的纸团不受空气阻力的束缚,即“自由”下落,它们下落的快慢会怎样?

学生回答:下落情况相同。

3.结合你的研究,请给“自由落体运动”下个定义。

4.请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二、合作探究过程

下图是利用课本p43页图2.5―1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重物自由下落时的纸带,图中两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单位:cm)

数据处理

方案一:

1.填一下表中数据。

2.画出运动的v-t图像。

3.让学生分析数据画出v-t图像,根据数学知识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4.结论: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结论: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计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吗?

4.看课本你了解了有关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哪些知识?学生看课本回答:你能解释自由落体加速度的这些特点吗?

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gtv=2ghh=gt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应用

1.测定反应时间

2.测高度

教学反思

(一)重视物理实验与物理思维

课堂教学中贯穿“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合作探究”的探究要素。

(二)积极展开探究型学习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篇3

【中图分类号】G424.1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提出

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师对知识单向灌输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课堂没有活力。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为出发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培养的核心,而实施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这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学科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的解决作为任务"来驱动来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建构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动手、动脑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在本教学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改理念,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物理课堂教学实例

课题:自由落体运动

1、开放性问题情境设置

从生活中随处可见下落的物体,如:雨滴、跳水运动员、树叶等等。让学生自由讨论: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重的物体下落快呢?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呢?

2、问题的提出:物体下落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3、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猜想1:跟物体的重力有关吗?具体什么样关系?

猜想2: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吗?

猜想3:跟空气阻力有关吗?等等

4、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

实验1:一金属片和一纸片同时从同一地点下落,谁先落地?

实验2:一粉笔头和一大纸团同时从同一地点下落,谁先落地?

实验3:同样重的纸片和纸团从同一地点下落又如何呢?

结论:影响使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空气阻力

实验4:牛顿管

现象:在真空中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结论:在真空中下落快慢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5、自由落体运动探究

新课部分的教学是由提前发放导学案,把新课的内容以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预习、讨论进行的。上课时教师把教学内容分配到各小组,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分析讲解,教师适时进行补充讲解。

任务分配:

第一组: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特点;运动性质。

教师引导:怎样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第二组:设计用打点计时器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第三组:重力加速度特点:g取值;方向;跟纬度关系?

第四组: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公式:

6、巩固训练:

【例1】为了测出井口到水面的距离,让一小石块从井口自由下落,经过2.10秒后听到石块击水的声音,估算井口到水面的距离?

【例2】一个物体从楼顶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为楼高的7/16,求:①楼高?②物体落地时速度?

三、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导学案的编制要求

由于高中物理难度比较大,因此为了更好运用本教学模式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导学案,把新课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在导学案中,让带有目的进行预习新课,教师提前发放、收缴、批改导学案,让教师对学生的水平、易错点有较好的把握。

师生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前移,课堂前置。

2、问题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要具有挑战性与趣味性。

(1)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所熟悉现实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确定问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把新内容分散在一系列的问题之中,让学生在讨论、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建构过程。因此问题的设置要有吸引力与逻辑递进关系。

(3)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的难度要有层次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设计问题的时候即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不急于讲解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2)、教师要对本节课内容有全面的掌控,收放有度。

(3)、教师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暴漏的疑难点、课堂中易错点加以整理分析后提供给学生思考、合作讨论,并得出结果。

4、对学习小组的组建与考评

问题的解决过程往往是多人合作得出的结果,对学习小组的建立、考评至关重要。小组的分配是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做法,把班级成员按照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分成几个学习最优化的学习小组,每组设有组长,采用兵带兵、组长带组员的形式进行学习。课堂中教师要激励组内的合作、组间的竞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情做、每一个成员都有所提高。课堂评价是多元化的,有鼓励性的、也有批评性的。有语言,也有掌声。老师的评价可以采用积分制,教师根据小组的表现、组员的表现进行打分,每周年级组评出最佳学习小组、最佳组员等等。每学期看总体小组的积分,从优秀小组中评选出学习标兵、三好学生。总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学习的不断深化、团队建设的不断凝聚、课堂效益的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篇4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学导式教学法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不仅有效地贯彻落实了课改基本理念,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对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物理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本文以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这部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对如何有效应用学导式教学法进行论述,以确保课堂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实现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自学

自学是学导式教学法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有效开展剩余三个环节的保障,更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所以,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既要引导又要放手,引导学生沿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放手就是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进行学习。这样既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又能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因此,在《自由落体运动》这部分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

(1)明确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之后,组织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石块和粉笔同时从手中落下会有什么结果?

(2)较重的铁纸片和轻小纸团同时、等高、无初速下落,哪个先落下?

(3)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

鼓励学生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相关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且对确保学导式教学法价值的提高也有密切联系,同时能确保本节课的学习效率最大化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对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来,以为下一步的解疑环节提供方向。

2.解疑

解疑环节主要是针对自学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高效物理课堂顺利实现,而且与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密切联系。所以,在本环节,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相关实验工具,比如:借助贴片、纸团对问题进行自主验证,等等,这样的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也有密切联系。最后,我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在强化理解的同时确保高效物理课堂顺利实现。

3.精讲

在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疑之后,我针对学生在自学和解疑环节中依旧存在的问题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点拨,比如,对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等方面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讲解,确保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顺利实现,同时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精讲环节与其他三个环节在时间安排上要合理,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学、解疑和演练,反之,课堂又将与传统灌输式课堂相一致,是不利于课改下新型物理课堂顺利实现的,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演练

演练是学导式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的存在就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能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几道练习题进行思考,如:

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沿竖直方向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9.8m/s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D.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

在演练环节,我们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对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密切联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要有效地将学导式教学法应用到物理教学之中,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物理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为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篇5

新课标理念下,新教材的出台对高中物理教学成效提高了更高的要求,而探究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并进一步促进高中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高。探究式教学情境倡导由物理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而新教材所涉及到的物理原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绝大部分教学内容都需要遵循这种教学思想,该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的一般流程为,首先由教师对高中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进行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该教学活动的内容,继而要对所研究的信息加以整理,最后利用科学验证的方式来对所得的结论加以检验。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能够契合现阶段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它能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起到有效激发的作用,并培养高中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与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打造高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理教学课堂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针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学教学,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实验教学”是指,以课本理论作为基础,通过物理实验去验证课本中的教学理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在新课标下,物理任课教师能够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物理科学实验的意义,并养成用科学方法验证物理结论、解决物理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在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物理协作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一种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教师所创设的一些小组活动情境,能进一步的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为此,针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物理教师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即明确教材中小节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求。以《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课程为例,任课教师要参照教材中的教学任务分析,对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涉及到的实验内容和推理方法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通过对大小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理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情况进行实验研究,帮助学生探究落体运动与空气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高中生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其次,任课教师要制定一个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课程的可测可行合作目标,运用合作分组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以4人组成的若干个小组,由其中两名学生分别令一张薄纸与一张硬纸片(体积相同的铁球和塑料球)等不同重物的物体进行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演示实验,由另两名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继而得出重的物体相对于轻的物体下落速率会更快一些,以对高中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更好的培养,继而由教师指导学生之间共同协作进行牛顿管实验,从而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由此可见,一个科学的合作目标可以使高中生明确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合作的环节,从而发挥出合作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调控和凝聚的作用,这也是教学评价和活动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实验,包括记录数据,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继而得出想、结论都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为学生提供探究思路与方法,从而突出新课改体念的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最终得出自由落体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结论。通过该教学活动合作环节,有效的对高中生的勤于动脑、动手与动笔习惯进行了培养,从而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力量,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技能与物理水平。

四、结语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篇6

一、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不是指课容量小的课程,也不是指上课时间短的课程。微课程是指那些通过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而进行的课程。微课程是有完整教学设计的,它具有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微课程能够打破学习的地域限制,能够让学生随时学习。除此之外,微课程的内容相对较少,但却具有很强的授课效果。

二、微课程的课程设计步骤

(一)对实验内容及学生掌握程度进行前端分析。

微课程在高中物理方面的应用主要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进行微课程之前首先要对实验内容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老师要确定好学习内容,制定好授课的目标,要明白自己授课的目的和意义,由此来确定微课程授课的大致目标。其次要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老师要了解学生到底通过之前的纯知识授课掌握了多少,由此来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授课时间、授课速度等等。

(二)在授课目标的条件下,对微课程的资源、实施策略、情境以及视频选择的设计。

这部分的设计对于整个微课程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整体设计的核心。因此,老师在确定好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后就要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实情进行本部分的设计。首先,老师要制订好学习目标。微课程的要根据学习目标来选择,也要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凸显和完成学习目标。其次,老师要对微教案、微课件等微课程的资源进行选择。老师要自己上网找资料,整合教学资源。微课程强调的是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成就。因此老师必须要对众多学习资源精挑细选,要找到真正能让学生接受的知识。同时也要对课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让微课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再次,老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微课程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看物理实验的视频,它是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和补充的。老师要有很好的引入,要准备相关的问题等等,由此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老师要设计好微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微课程成功与否的直接表现。老师要对视频的界面、字幕、画质以及音效等进行设计,让微视频做到极致。

(三)善于利用评价来使微课程教学不断进步。

评价是最好的反馈,是老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老师要对学习结果和微课程效果等方面评价。学习结果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测试、提问等进行评价。微课程的评价主要是由老师将自己的微课程放置在微课平台上,通过他人的点评等进行评价。

三、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的分析微课程的应用

(一)老师通过对学习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分析初步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

老师应该知道:(1)该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用的规律,掌握它的计算公式。(2)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了解过该运动,也知道该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微课程可以重点突出实验的过程,多向学生展示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并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辅助教学。

(二)老师要对微课程的资源、实施策略、情境以及视频选择进行设计。

老师要多上网找一些白纸、铁球、钢球等不同质量、不同规格的物体自由落体实验的视频,该视频中的自由落体的轨迹要是通过打点计时器描述出来的。老师要在讲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播放物体自由下落的视频,先引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再进行知识的讲解,最后总结规律。老师在制作微视频时要保证画面清晰,言语清晰等等,给学生提供舒适的观看体验。

(三)将设计好的微课程网上供学习学习,也要在物理实验课上让学生观看。

微课程满足了一对一教学的目的,也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机会。老师应该要求学生课下观看微课程,上课时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学习之前,老师应要求学生观看视频,找到自由落体的规律,上课时老师也要进行提问。在上课时,老师也要播放微课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对自由落体的理解。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身体的健康程度也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健康第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对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障碍性因素从体育健康观、社会环境、体育资源和体育课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阳光体育运动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健康口号,是对全民运动、终身运动政策的进一步拓展和落实。根据今年来国家健康部门、教育部门及卫生组织对人口健康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呈现普遍下降的趋势,其中青少年的肥胖症居多,由此引起的身体耐力、速度下降,免疫力降低;由于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青少年中患白血病、癌症等严重病症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其中存在于青少年尤其是农村青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症有所降低,但视力不良的人数却呈大幅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城镇社会的建设和城市居民小区化,人们的活动空间及面积大大降低,加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青少年的活动大都由户外体育运动变为室内玩电脑、玩游戏等活动。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锻炼身体素质,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也使得学生在狭小的活动圈内减少人际交往,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根据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现状,国家相关部门才会提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要求全国人民重视健康,不断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目前,全国各中小学都根据国家这一号召,在自己学校积极贯彻落实这一体育政策。但是,中国地广物博,人口众多,每个地区的人口在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体的教育政策也根据地方政府的政令而有所不同。因此,具体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口号,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摸索。

二、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小学体育中实施的因素

通过对山东省各地区小学的体育课程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阳光体育运动在各学校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其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态度。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和学校领导对体育运动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校原有体育课程的设置足够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没有必要再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相当一部人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根据社会上班族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乃至出现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而提出的应对措施,因此,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关系不大。这说明,学校和家长普遍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要重于体育课程。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中那种普遍的“重智轻体”的观念仍然深深影响人们的认知。尤其是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开展和落实。

2.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对健康存在着误区,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只有在生病时才会关心身体的健康程度。这种错误的认知观念,使社会人民在平时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这种偏见,使得学生与家长之间产生代沟,甚至很多学生产生偏激、仇视的情绪。尤其是在社会对人才的高度需求和重视的情况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课余时间给孩子报了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剥夺了孩子业余的自由活动时间,使孩子只能越学越呆傻,性格愈发内向孤僻。这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过分拔苗助长的现象,只能使孩子的身心发展都受到阻碍。

三、学校如何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观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运动学规律”“过程与方法”

“三维”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并列,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种飞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要求,同时也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赋予更多的教育意义。结合教学实际,我以“运动学规律”的教学为例,谈谈“过程与方法”的落实问题。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关系

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只强化知识的掌握,从加速度的定义a=(v-v■)/t出发,经过代数式的变形,得到v=v■+at,以此解题,进行大量的训练。而在新教材中,教科书不求以“简明、轻快”的方法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努力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这段内容虽然与人类对此问题的认识过程不完全一致,但对个体来说,却是一个学习、认识科学规律的好例子,它强化了从实验得出规律的一般性过程,练习用图像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逻辑线索清晰。应该说,它在价值观及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上的教育价值比较高。教学时应该围绕v-t图像中直线斜率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直线斜率反映加速度的大小,由此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在教学中要注意逻辑推理的过程,教给学生利用图像分析问题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受种种考评制度的影响,仍然“穿新鞋,走老路”,着眼于应试教育,淡化或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节提供了一份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真实测量记录,引导讨论“怎样根据测量记录中的数据求出该物体运动的位移”。教师应该认真组织学生讨论,同时强调是“估算”,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提出各种想法或问题,不随便肯定或否定,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具体、深入地分析,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弄清楚错误的原因。通过讨论便会发现,显然不能用任一时刻的速度v乘以整个运动的时间t计算位移,因为这将导致巨大的误差。但是测量数据中绘制了6个时刻的速度,其中相邻时刻的时间间隔t只有0.1s。如果用每段t内的任一时刻的速度乘以t,然后相加,所得的位移与真实位移的误差会减小。这是因为t内任一时刻的速度与t内各时刻速度的差别,总是比整个时间t内任一时刻的速度与t内各时刻速度的差别小。

在思考与讨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出发,采用先微分:将运动过程分为很多很多的小段,设某一时刻的速度为v,则每一小段中的位移x=vt;再求和:每一小段位移之和就是整个过程中的总位移,用v-t图像表示出来就是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从而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这样处理既渗透了微积分的思想,又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其实,把物体运动的位移与其v-t图线下的“面积”相联系,在伽利略和笛卡尔那时就已经提上科学的议事日程,而真正解决问题的则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之后。如果在得出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时,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处理一个“简单”的问题的话,那么在这里,我们是把一个在物理学发展中极深刻而有效的思维方法,以简约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处理的目的是避免教学中仅仅重视知识点的“吞咽”和“套用”,忽视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对于今天的高中物理教学来说,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什么,以及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g的测量等,都已经不再是什么难题。但是“智慧博学的亚里士多德何以铸成大错”、“为什么伽利略的工作对于物理学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我们有何教益”等都自然地呈现于学生的头脑中,这是物理教学理应回答的问题。介绍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他的科学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与练习”中“估算傻瓜照相机的曝光时间”运用的方法是把自由落体运动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内的运动当做匀速运动处理。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具有科学的思路和掌握基本的方法。科学思路和基本方法是不可能通过灌输掌握的,需要经常、实时地渗透。

教科书在其他地方,例如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及物体质量的关系、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引入、探究弹簧弹性势能表达式、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库仑定律的得出等,出发点都是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中不能为节省时间,着眼于应试教育,片面地强化“知识与技能”而简化或淡化“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篇9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真实实验,物理实验教学,优化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各学校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已被广泛地应用。毫不例外,在物理学科的教学尤其是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来模拟代替传统的物理实验(真实实验)也被许多物理教师所接受,仿佛做实验必须用课件完成才算是现代化教学;同时也不乏教师一直坚持传统的物理实验,完全排斥使用物理课件,他们认为课件中的虚拟实验是假的,不利于物理教学。这两种做法谁优谁劣?笔者认为它们只是两种教学手段,要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服务,要与具体的教学问题结合,做到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和功能,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物理综合能力才是关键。要做到优化整合,必须要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

一、物理真实实验和物理课件课件(虚拟实验)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它并不能完全代替物理实验。这是由物理学科的特性决定的,因为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它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的联系。实验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年来,传统的实验(即真实实验)在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物理课本中设置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经历一些困难和问题,而且是非常真实的,是探索自然规律所必需具备的。课件代替课本中的实验,真实的环境离学生越来越远,他们是不可能发现真实实验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课件能模拟物理实验过程。而物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件有强大的直观表达能力,它使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课件的模拟功能的确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物理过程、物理规律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近年来,随着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实验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共同走入教学中,都对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如何将多媒体课件与物理实验优化整合呢?

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很注重实验的演示和使用,现在也制作和使用过课件,觉得只有将二者优化整合,才能真正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优化组合就是要在实验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必要的、课堂可操作的宏观实验一定要做,通过课件展示人眼不易观察到的现象。

比如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教学,有教师这样处理本节中的演示实验的:首先通过纸团和纸片的下落引出自由落体的课题,通过课件模拟自由落体运动,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其条件。然后通过课件上的幻灯片展示实验中某条纸带。并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自由落体的规律……。利用课件这样上仅是完成了基本教学目标,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规律也只是硬性的接受了。实际上这节课的一个演示和一个实验是教师必须要做的。演示通过牛顿管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看到金属片和小羽毛在真空管中下落的一样快,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自由落体运动,加深对自由落体的认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中的实验通过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对纸带的分析方法自己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应该讲这两项课件都不能替代,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课件把某个小球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一张一张的放映,然后引导学生去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规律。

2、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抽象的、微观的实验。将微观的世界的一些结构和规律通过课件形象的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一些作用过程可见度小或作用时间很短不易观察的物理实验,还有受实验条件限制,有危险性的实验、在学校实验室无法进行实验的微观或宇观物体运动现象等等。也只有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才能最好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形象、生动的观察到这类物理现象。选修3-1电场和磁场中的许多实验,没有许多电学实验仪器的情况下,此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一些实验。例如选修3-1中《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一节中洛伦兹力方向的教学可以借助课件这样设计。首先介绍阴极射线管的结构,再演示—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未加磁场时和加磁场时射线管内径迹的特点,以及在磁场方向改变时径迹的偏转方向。然后通过课件模拟出刚刚实验演示中看到的现象,并将几种现象集中在一张幻灯片上,引导学生观察粒子的偏转是否与磁场的方向、粒子的运动方向、粒子的带电属性有关。实际教学中发现这样设计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洛伦兹力方向的判断。

在选修3-5中一些粒子的微观结构以及原子核的一些核反应,还有原子弹以及氢弹的结构及其爆炸的威力,我们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这样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原子物理学的一些微观结构和规律,并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模型加深了印象。

3、让多媒体课件走进实验室,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通常学生物理实验总是老师先在教室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作出介绍,然后带领学生进实验室,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这种方法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程度中等或偏差的学生效果不是很好。其次,对于一些操作过程复杂的实验,许多学生总是做到某一步,后面的操作又忘了,很难达到预定的效果,基本是在实验室里浪费了时间。为了能形象的、直观的、有效的指导全体学生很好的完成实验,笔者觉得应该让多媒体课件走进实验室。具体操作可如下:事先由教师在教室里,借助虚拟实验软件展示整个实验过程,在软件中将实验器材按要求摆放整齐,正确的、有顺序的、规范的完成实验;也可以在学生做实验时通过投影仪放给学生看,当学生忘记步骤时或是对一些步骤理解错了,此时课件可以提醒学生。这样做可能会比原来效果要好些。

当然还可以利用视频手段来进行,通过摄像机事先将教师在实验室里整个操作过程录下来,然后做成课件,在学生做实验时通过投影仪放给学生看。例如选修3-1《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一学生实验,如果教师仅仅用一节课把实验原理介绍一下而不实际操作,对于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而言在他自己做实验的时候是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的;特别是水果电池的制作以及对i-U曲线的绘制,中等程度的学生很难操作。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把整个实验从头到尾做一次,把过程录下来,在一些复杂的、难理解的地方重点对待并做出解释和说明。这样在学生做实验时,不会做的可以参考教师的操作及处理数据的方法完成实验。

总之,应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用课件、实验还是二者结合,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在选用课件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既有课件的技术优势,又经过教学设计的整合程度较高的课件。技术上要界面美观、导航清晰、操作方便、交互性好,内容上要抓住重点、难点,能解决教学问题。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课件设计应符合学生实际,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要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承受能力,有的放矢地在展现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借助课件,在理解上突破障碍点,真正起到引进课件辅助弥补真实实验的作用。只有把课件和实验优化整合,融入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桂萍.利用物理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4).

[2]冯颖,李涵.物理演示实验的探索与实践[a].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演示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

[3]张慧琨,张俊玲.加强物理教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教学与管理,2007(9).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篇10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模式,该模式可分为5个环节: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5个环节的首字母均为“e”字符,故称为“5e”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一种致力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1].

“引入”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是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注意,增加其课堂有效参与度的开始.这一环节的前期,要求教师依据课程内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程度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等,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例、物理实验或物理学史等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探究”环节是学生依据“前期的认知冲突”,进行合理的科学猜想、设计定性或定量的研究实验或逻辑推理,从而论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该过程是学生建构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该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正确的方向和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实现经验的共享,深化“探究”过程.

“解释”环节是在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直接的感性体验或理性推理后,用自己的语言对相关问题作出解释.此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通过适当的点拨,最终形成规范、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

“迁移”环节是学生利用通过自己“探究”、相互补充而形成的新的知识和方法去解答实际问题或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该环节是学生的学习横向拓展和纵向挖掘的过程,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亦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升华的过程.

“评价”环节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渗透在前述的四个环节里,其目的是对学生活动做出恰当的指引和鼓励,促进前述环节的顺利进行;另一部分是放在结尾处,其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学生评价是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多方面的反思,并提出可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的评定,亦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引领.

2“5e”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举隅――自由落体运动

2.1引入

问题情境1小游戏――如图1,测测你的反应快不快?请你和周围几组同学比较,谁反应最快?你的比较角度?

反思与评价直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用来测量长度,即对应的是空间.本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的前概念不一致,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具体操作前,教师应先做好相关释疑,如反应时间是指“发现情况――传递信息给大脑――大脑发出指令――肢体做出反应”的时间间隔.在学生具体操作中,教师应巡视全场,对学生一些错误的操作进行相关的引导.在学生表述过程中,教师应做好适当的补充,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问题情境2你观察过落体运动吗?请依据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说一说“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个下落的快?”

反思与评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问题情境2的引导下,学生尝试解答,有的同学以“树叶和石子”的下落为例,认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快”;有的同学以“大石子和小石子”的下落为例,认为“重物、轻物下落一样快”等等.本问题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绪引向他们原有物理认知和方法经验上去,让学生的原有认知展?F无遗.教师在此过程中,依托学生所举实例和科学史(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部分同学能够很快就感知到是空气阻力对运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为后继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2.2探究

问题情境3实验探究――①利用手边的物品(如纸片、铅笔、文具盒等)验证,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吗?②此处是讨论“物体的轻重”对下落运动的影响,若你认为空气阻力对实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你设法消除这一干扰.③请学生表述现象?

问题情境4逻辑推理――以学生手边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为例,现将两物体从静止开始释放,按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两物品下落快慢的情况如何?若将两个物品连接起来,这个整体的下落快慢与前述两者又有何区别?

反思与评价“问题3”的设置,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物品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开发其潜在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倍感亲切,从而获得有效的思维启迪和愉快的情感体验[2],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验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设计能力,有用“橡皮和纸片”的、“纸片和纸团”的等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性和存在感.“问题4”的设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逻辑的力量,在推理、辨析中形成结论.教师此时再出示真空管实验,再次验证学生的结论,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问题情境5在依据“自由落体运动”定义讨论该运动的特征后,教师可出示适当的例题,如“在真空中由静止开始释放的铁球的运动;在空气中静止释放的纸片;在空气中由静止开始释放的铁球的运动”,让学生去判断哪些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然后提出新的问题――依据你的生活经验,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准备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小组讨论、分组实验)

反思与评价例题的出示是为了通过实例的辨析,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依据生活经验,学生能够很快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加速度运动,此时教师立刻提出“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吗”,从而引发新的问题“如何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该问题建议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从课堂实践看,学生主要的测量方向有两个:(1)方案1――测下落高度和时间,讨论关系.教师在肯定学生实验思想方法的正确性后,可引导全体学生对本方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讨论;(2)方案2――纸带法.当学生回答出这一方案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实验具体的操作等细节问题,然后进行分组实验,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并交流各自的结果;(3)具体操作中,若学生基础较好且运算情况良好的话,建议对利用“频闪照片测加速度”做简要讨论.

2.3解?

本节课,“学生解释”共有两部分:一是前期通过体验性实验和逻辑推理,对“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无关系”作出判断;二是依据定量实验,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计算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从而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在这两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探究成果的舞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所探究知识、规律等的理解,分享过程中所使用的物理思想和数学处理方法等;教师要与其他学生做好一个倾听者,同时引导其他同学做好相关补充和论证,最后再针对学生的一些不完整的结果、错误的结论和方法、存在的疑问进行引导解释,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正确的科学知识体系[3],最后出示教材上的图片,请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分布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4迁移

问题情境6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你能否说说自由落体运动中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之间存在怎样的规律?

问题情境7测量一下你和同桌的反应时间并计算出来.

反思与评价:“问题情境6”的设计,是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建立联系,使学生可以把新的知识和方法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问题情境7”的设计,首尾呼应,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5评价

问题情境8(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物理知识?你体会到了哪些探究未知事物、规律的方法?(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研究落体运动所做的贡献?你觉得科学研究的重要精神是什么?

反思与评价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希望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同时也是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一些学习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合理的调整;第二个问题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来设计的,意图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全面的评价两位科学家所做的贡献,避免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