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十篇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十篇

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53

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篇1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今天召开全市政策性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关于开展政策性能繁母猪养殖保险政策的有关精神,安排部署全市政策性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工作。为把这项工作抓好抓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近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应对猪肉价格上涨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能繁母猪保险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决定从年开始,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有繁殖能力的母猪建立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保险制度,增强饲养户抵御重大病害、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生猪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由此可见,开展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对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开展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是国家关注国计民生的具体体现。针对今年以来生猪供需矛盾突出,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形势,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调控猪肉市场,建立补贴资金,解决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民生问题,促进生猪生产。开展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工作正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具体措施,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帮助落实好“三农”政策,它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亲民、富民、惠民、助民、爱民的具体体现。

其次,开展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有利于构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央、省财政拿钱,对能繁母猪养殖保险进行补贴,降低生猪养殖户的经营风险,调动广大农民生猪养殖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促进生猪养殖防疫工作,稳定母猪养殖,推动生猪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能繁母猪养殖保险是一种长效机制。今后能繁母猪的政策性补贴可能终止,但能繁母猪养殖保险作为转嫁养殖户风险的办法,从机制上保障了能繁母猪生产的稳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生命力。

第三,开展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是增强农业、农村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应对重特大意外事故能力的重要措施。国家财政补贴性质的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将促进重大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健全,增强农民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意识,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农业产业保障体系,解决因自然灾害和疫情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应对重特大意外事故能力。同时,建立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对农业保险予以财政支持,调动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和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改政府直接补贴为间接扶持,加快建立农业保险的财政金融支持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二、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切实做好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工作

我市是生猪养殖大市,年全市猪肉产量2.36万吨,猪年末存栏23.44万头,能繁母猪2.75万头,占全市总量的12.1%。省政府对市生猪生产和能繁母猪保险、疫病防治工作非常关心和支持,把区作为第一批6个能繁母猪保险试点县(区)之一。试点工作在区政府的领导、组织和各乡镇政府的推动下,经过保险、畜牧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增强了广大养殖户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的信心。

通过政府补贴开展能繁母猪保险,是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按政策能繁母猪每头保险额1000元,保险费60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50%、省财政承担30%、养殖户承担20%。中央、省财政承担的保险费,由财政部门按照应承担的比例划转给保险公司。人保财险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表示,他们将发挥资金实力、网络机构、专业技术、高效服务等优势,在以上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养殖户。为此,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机遇,把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把好事办好。

㈠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繁母猪养殖保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是通过财政支持,调动保险公司承保和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改政府直接补贴为间接扶持的一次有益尝试,根据《财政部能繁母猪养殖保险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人保公司、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各负责5个乡镇的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工作。因此,各级政府是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和推动工作。人保公司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是养殖保险工作的实施主体,畜牧部门是主要配合单位,负责政策性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具体推动、入保、有关人员选聘、死亡母猪鉴定、理赔等工作。各地要认真组织,加强协调,确保全市能繁母猪全部参保,最大限度地保护养殖户的利益,促进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㈡级负责,快速推进。能繁母猪养殖保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量大,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办事处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把这项工作做深、做细。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应保尽保,明细到户,集中投保(以村为单位),确保质量,加快进程。凡饲养8个月以上4周岁以下(不含4周岁)的能繁母猪为保险标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0头以上的可单独投保;未达到上述规模的,以村为单位组织统一投保。在办理保险过程中,市畜牧部门和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提供当地规模以上养殖户明细清单;各乡镇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养殖场及分散养殖户养殖数量明细清单。保险公司对户核实,集中出具保险单,并负责向养殖户履行说明义务,严格按照条款和保险方案向投保养殖户说明保障范围、理赔处理及被保险人义务等条款内容,会同畜牧部门做好防疫工作。

㈢加强宣传,落实政策。各级各部门要多形式、多途径地加强政策宣传,让广大养殖户了解建立能繁母猪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保险制度,对增强饲养户抵御风险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生猪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意义和作用。畜牧部门和保险公司要做好有关政策和知识的宣传,可以采取流动宣传栏、保险畜牧知识讲座、印发《致生猪养殖户的一封信》、《能繁母猪保险宣传折页》等形式,把国家能母猪保险政策和条款、责任、义务、防疫、出险后如何索赔以及保险服务承诺等向广大生猪养殖户进行宣传,让惠农政策家喻户晓,增强生猪养殖小区、养殖场和养殖户自愿投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圆满完成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工作任务

能繁母猪保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市能繁母猪保险的任务大、责任重、时间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工作在全市顺利进行。

第一,要加强领导。成立由市政府牵头,市财政局、市畜牧局、保险公司负责人为成员的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领导小组,组织推动和指导全市政策性能繁母猪养殖保险业务的开展,研究协调解决能繁母猪保险的重要政策问题。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确保能繁母猪养殖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密切配合。保险监管部门负责保险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加强对经办保险机构经营管理的指导力度,确保经营数据真实、费用控制合理、资金流向明晰、理赔快速便捷。对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损害养殖户利益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切实保护养殖户利益,确保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做好保险服务工作,切实做到“三落实”、“五统一”,即:落实工作专班、落实专门人员、落实业务设备;做到统一承保标准、统一条款费率、统一保险金额、统一服务流程、统一管理办法。各经办保险机构要在3年内配置能繁母猪的耳标识别器具,与畜牧兽医部门建立能繁母猪信息共享机制,原则上由承保保险公司在每个乡镇的防检监督员或防疫员中聘用1位协保员,并适当支付劳务报酬。对市级畜牧兽医部门开展保险的组织、宣传、协调工作,承担保险公司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能繁母猪的防灾、防疫工作。加强对理赔服务的管理,做到快速勘察、快速定损和优先理赔,确保养殖户在5个工作日内拿到理赔款项,及早恢复生产。

财政部门负责补贴资金的拨付与监督,要按照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规范资金筹集、拨付、管理和结帐工作;按保险工作进度及时拨付补贴资金;对保费资金的理赔和管理过程进行财政监督。

畜牧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协调组织及防疫与技术鉴定工作。各乡镇办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要积极加强与财政、保险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大疫情监测,建立疫情报告制度,负责向保险经办机构提供辖区内防疫、免疫接种预防、灾害疾病死亡情况等相关信息;协助各级保险经办机构对能繁母猪进行承保前的鉴定、统一标识工作,对参保能繁母猪的防疫、疾病治疗、理赔查勘定损工作给予积极的配合,防止骗赔、诈赔等道德风险的发生。

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篇2

关键词:联动机制风险提示沟通宣传停电调查

1.现状

随着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的不断发展,现代养殖业对电力的依赖不断加深,电网停电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逐步加大。据统计,2013年我市23%的公用台区向养殖户供电,供电容量同比增长了26%,有关鱼塘养殖户停电方面的诉求同比增长了16%,为此,降低鱼塘养殖户用电风险的必要性正逐步显现。

2.风险防范管理

2.1事前风险防范工作

(1)开展鱼塘客户资料核查,确保户资料准确性。针对鱼塘用电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全面开展鱼塘客户的资料核查工作,包括鱼塘用电业务办理的过程性资料、《供用电合同》、客户常用联系电话(手机号码),通过联合村委会进行资料核对确认和更新。

(2)开展风险提示,做好法律风险防范。与鱼塘养殖户签订“风险提示”,明确鱼塘养殖户若对连续供电要求较高,必须自备发电机作为后备电源。无法找到客户或客户拒绝签收的,通过挂号信的方式将《风险提示》送达。挂号信存根联需保留作为送达依据。完善《供用电合同》条款,增加补充条款,提醒鱼塘养殖户按用电容量自备发电机、漏电保护装置及用电设备必须按规定使用及保护维护。

(3)全面对鱼塘养殖户开展用电检查。落实鱼塘养殖户的用电检查。着重检查有否超负荷用电、有否私拉乱接、有否按照合同自备发电机并确保发电机能正常运行。对存在问题的鱼塘养殖户,发出整改通知书,由客户签章确认,并敦促客户限期整改,必要时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作停电处理。

(4)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促请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农业主管部门的沟通汇报,全力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促请政府有关部门出台鱼塘用户用电方面的管理办法,从政府层面对鱼塘用户的用电进行约束和规范,并为风险控制和问题解决提供权威的工作指引,从而明确养殖户、村委会、供电部门各方的责任和事项,引导养殖户合理的养殖密度,及时提供准确的用电信息,配备足够容量发电机、缺相保护及停电报警装置。

(5)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养殖户认识。每年迎峰度夏、恶劣天气前,对鱼塘用户进行停电可能对其造成的影响,以及围绕发电机的使用和运行维护、电力抢修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宣传,提高用户对停电及抢修责任的认识,引导用户制定停电应对措施。并将有关《风险提示》、《农业养殖用电常识》及用电常识资料等张贴在各村居的公共公告栏。

(6)设立联系人制度,推动与农办、村居互助。由各村委会和镇街农办提供专门的联系人和联系手机号码,作为信息传播和协调沟通的重要渠道。与农办、村居联合举办用电知识及电力设备维修技能讲座,使用户了解自备电源、用电保护装置等设施的重要性,并提醒、培训他们保养检修自备电源和用电设备等的专业知识,提高用户自救能力。

(7)开展低压供电线路的巡视,排除安全隐患。组织对鱼塘供电低压线路进行隐患排查并汇总隐患情况。查找并及时处理鱼塘台区线路设备缺陷,重点排查低压线路驳接位置出现的氧化、接触不良发热问题,要求各运行单位每年迎风度夏负荷高峰期、自然灾害多发期间开展一次鱼塘低压线路的特殊巡视,并应用红外成像技术开展电气连接点测温。

(8)做好对鱼塘区域低压配电网改造项目。重点解决鱼塘低压台区重过载、残旧线路、电压低、残旧跌落式熔断器和低压熔片等问题,在项目进行前合理规划鱼塘新建台区布点,规范鱼塘区域低压线路供电半径控制。鱼塘台区新建和改造项目,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宜控制在500米以内,要求电压损失不应大于4%。结合隐患排查情况,落实项目整改安排。

(9)制定抢修、急修中心新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配网急修机制,提高急修效率。成立配网快速复电指挥中心,作为为快速复电专业管理和指挥中心。负责指导开展急修业务规范化管理,统筹调配急修资源,跟进急修进度,提供技术支持,实现配网急修的集中指挥和业务的专业、规范和高效。

2.2事中停电处理工作

(1)合理安排计划停电,减少鱼塘养殖户的影响。结合综合停电管理,避免在高温季节安排鱼塘养殖户的计划停电,当确定停电计划后,应按规定的时间提前通知鱼塘养殖户。

(2)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将停电信息通知到户。对临时检修停电和故障停电而无法在2小时内恢复供电的,除及时将相关信息向客服中心报告,还必须将停电影响范围通过短信通知相关养殖户,利用村居停电广播,以便鱼塘用户第一时间获知停电信息。

(3)提供紧急救援支持服务。当10kV出现设备故障,因抢修难度大,无法即时复电的,根据现场以及养殖户鱼塘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供电能力和持续时间,调度应急发电车接入低压网络,进行临时性的供电,作为提供紧急救援的措施。

(4)按规定开展抢修工作,做好抢修记录。当出现突发性故障停电或客户报障停电的,抢修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服务承诺要求到达现场,并快速进行抢修。若故障在短时间难以彻底处理,应实施临时复电措施,配电检修或抢修人员应按相关规定做好书面记录工作,同时要收集鱼塘养殖户应急处理等相关信息,应拍照、录像以记录现场情况。

(5)做好每个抢修节点的信息报送。抢修人员记录好每一个工作进度时间节点,第一时间告知相关部门,同时整理成停电抢修记录。

2.3事后调查善后工作

(1)开展停电事故调查处理。在停电、缺相以及线路坠落事件抢修完毕后,及时组织事件调查处理;当接到养殖户反映因停电、缺相以及线路坠落导致鱼塘死鱼、增氧机烧坏的信息后,应立即派人到现场了解情况,清点用户损失情况,以照片或录像等方式记录现场情况,并由现场人员确认;组织对鱼塘水产死因调查;并根据实际需要,通知村委及农办联系人到场协助处理。

(2)组织事件善后处理。根据调查的结果,确定事件责任主体,及时将调查结果告知村居、客户。如属供电部门责任的,应积极联系村委会、镇街农办,与客户开展协商沟通,化解矛盾。同时组织相关责任部门跟进保险调查和取证。

(3)落实问题整改。对停电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对于负荷自然增长造成的过载缺相烧坏停电,根据配变的负载情况,采取负荷割接调整、临时换大低压开关等应对措施,并及时申报大修技改、基建工程立项整改;对于用户私自改变用电性质、私增容造成的过载停电的派发整改通知书,督促用户整改,整改完毕后方能复电。

(4)事件检讨和制定防范措施。开展停电事件和客服服务事件的检讨,分析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有关问题进一步制定防范措施,完善相关的制度,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篇3

大力发展牛羊养殖繁育,是发展畜牧业,调整农业结构,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牛羊养殖业一直是农业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养殖设施不配套、建设标准滞后、建设成本大、施工浪费严重等问题,成为目前发展小区规模化草食畜牧产业生产的不足和缺陷,为了尽快适应牛羊养殖业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牛羊养殖业的传统优势,打出特色牌,特准备发展牛羊养殖示范户。

本项目在现代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技术条件下,引导农民走出传统养殖圈子,进行“粮、经、饲”种植,牛羊采用规模化养殖,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有利于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进一步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牛羊采用规模化养殖,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发展养殖牛羊业,同时针对本地区牛羊的品质及养殖水平滞后的现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农业产品化调整的契机,发挥牛羊养殖业现有优势,积极引导优质商品肉牛,肉羊的生产。项目计划:欲建立了一个规模养殖示范场,厂房、设备部分已经齐全,希望争取帮扶资金尽早完成厂房和其它各项

设备筹建,早日投产,使牛羊养殖业规模扩大带动当地的群众致富,进一步扩牛羊销售市场,逐步树立我们自己的品牌,切实达到创业的目的和宗旨。

二、项目的基础条件

1、有利的区位优势

牛羊养殖场位于吐鲁番市与乌鲁木齐市两市交界之处,交通运输方便,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市场前景

2、突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①在我们当地区主要生产葡萄、玉米和土豆,非常适应畜牧业特别是养殖牛羊业的发展。

②近年屠宰业发展迅速,除原各乡镇定点屠宰场外,现吐鲁番由于修建了火车站和飞机场引进了一大批外地企业和新修了大量的场房、食品加工厂和冷冻场也大量增多,平均每天屠宰量超过千头,所以牛羊需求量极大。

三、项目建设内容与实施规划

(一)项目建设内容:成立个体牛羊养殖户,欲形成大型特色规模养殖示范场和示范户,形成集饲养、饲料加工、环境保护、牛羊繁殖多功能为一体的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

(二)项目实施规划:本项目预计在20xx年6月份开始实施,20xx年八月开始建牛羊舍,20xx年的10月份完工,12月正式开始养殖。初期预计养殖仔牛羊各10头,母牛羊各5头,肥牛羊各10头,公牛羊1头。

四、项目建设原则和组织形式

(一)建设原则

1、坚持面向现未来,面向现代农业,高起点原则。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饲养适销对路的牛羊,保证销售;加工、饲养协调一致的原则;

3、坚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搞绿色、无公害、高品质的商品肉牛羊生产的原则;

4、坚持自愿与自主的原则:农户自愿参加,自我投入,遵守合同;

5、坚持多方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6、坚持环境保护原则:基地养殖场要合理规划,合理布局,防止环境污染。

(二)组织形式

1、资产所有形式。前期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划出10%的财政牛羊繁育发展基金、养殖户个人资金及银行组成。政府和银行的扶贫资金由扶贫办封闭管理,扶贫办分别和企业、养殖户签定使用合同,保证资金正确使用和到期收回。

2、经营形式。由政府协调,引进企业,以约定方式组成“公司+养殖户”联合体,以降低养殖户投资风险。

3、管理形式。规划建设由政府统一设计、施工,保证先进性和高质量;技术服务、防疫和销售方面通过公司统一组织实施,注重保护养殖户利益。

4、政府负责协调服务,制定政策,承办项目,组织实施。

5、公共设施管理。水、电、路等公共设施由自己统一管理和使用,运行和维护费由养殖户自己承担。

五、项目投资预测

项目现共需资金4万元(详见投资预测表)。现目前急需建厂房一间,购买良种母牛羊各5头,需要1万元,饲料和玉米1.5万元。

六、市场情况

牛羊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肉食品,是我新疆人民最喜欢吃的传统肉食品,市场需求大。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质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对牛,羊肉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我国牛羊生产发展较快,但是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我国的牛、羊肉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不能大规模出口!而国内牛羊肉的消费群体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生产的发展!抑制了市场价格的上涨。该项目将按“公司+养户”的方式运作,按合同生产,市场较为稳定。公司将与屠宰厂签定供销合同,实行优质优价,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分析:养殖牛羊场建成后能使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上小康生活,充分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农民的关怀,维护社会稳定。

(二)经济效益分析:1、成本以平均每户饲养5头基础母牛,每年育肥100头仔牛,每批50头;每头平均体重100公斤,价格20xx年市场价格35元/公斤计。

八、风险防范

1、市场风险。加强公司+养殖户合同管理,严格制定价格、数量、质量标准,确保全部回收。

2、价格风险。由于价格变动频繁,养殖牛羊的收益波动大,短期内风险较大。因此养殖要有五年以上的规划,研究降低饲养成本的方法,开发廉价饲料,例如:青贮饲料。同时,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强管理等途径。

3、病疫风险。按照20xx年农业部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及国际国内有关养殖场建设规范,养殖小区(场)选址要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必须与生活区分开,这是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规定,也是畜牧业生产安全管理及养殖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因此,建设养殖小区要和居民生活区完全分开,并最少保持在300米以上的距离,有效预防养殖场污染周围居民环境。除财政部外,农业部下一步将继续支持牛、羊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增加供种能力。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实施,鼓励和引导散养农户向适度规模养殖过渡。

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篇4

政策性生猪保险包括能繁母猪保险和育肥猪保险,其中能繁母猪保险是全面实施,而育肥猪保险在全国还是试点阶段,**省是首批开展育肥猪保险的省份。我市政策性生猪保险分别由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财险公司承保,其中巴州区、南江县由人保财险公司承保,通江县、平昌县由中华财险公司承保。全市畜牧系统主管机构(即市、县、区畜牧食品局)不直接参与保险工作,保险公司在各乡(镇)指定代办人,具体负责保险工作的实施。各县(区)乡(镇)畜牧站如受保险公司委托,则由其指定的代办人组织协助实施。

二、主要问题

(一)认识需进一步提高。政策性生猪保险的执行,是中央、国务院为广大养殖生产者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和确保养殖增收的一项惠民措施。其保险的措施办法,是由国家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等根据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而确定的。而在部分地方,由于对政策性生猪保险认识不足,存在生猪保险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对于农户,由于缺乏对保险的深刻理解,认为育肥猪保险是“挑肥捡瘦”、能繁母猪保险是“一发一收”。

(二)保险机制有待完善。育肥猪保险每年只能办理一次,保险期限为4个月,而农户养殖的生猪出栏时间一般都超过了4个月,剩下的8个月时间农户不能办理保险业务,因此,农户对此反映比较强烈。虽然国家在制定该项政策的时候,是根据生猪的生理特点和出栏周期制定的,但保险机制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业务职能存在混淆。畜牧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具体承担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工作。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指定的各乡镇代办员负责组织实施,畜牧部门并不直接参与保险工作。但由于部分乡镇畜牧站职工作为保险公司代办员,致使保险部门和畜牧部门业务存在混淆,往往给农户形成误导。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政策性生猪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一是要广泛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广泛宣传政策性生猪保险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要示范引导。在政策性生猪保险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用典型事例做榜样,使农户看到买保险的好处,然后逐步进行推广。三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基层畜牧、保险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挑选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担任代办员,做好解释、说服工作,主动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完善保险运作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积极主动参与建立面向农民的保险保障体系,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险政策,深度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发挥保险行业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把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提高保险工作的运作效率。三是要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合作,充分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扶持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等农业保险发展的合力。

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篇5

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农业生长周期较长、受自然制约因素较多,决定了农业为“弱质产业”的角色,它存在的风险也比二三产业要大。

而在农业产业中,养殖业存在的风险最大。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应当如何利用农业保险来为自己规避风险,不妨听听上海市申浦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印权的经验之谈。

上海申浦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是一家优质肉鸡品种培育、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民营企业,公司主要培育知名品种黄羽肉鸡安卡红,申浦麻鸡优质型、快大型,申浦黄鸡,法国进口红宝肉种鸡,申浦安卡麻鸡父系公鸡及申浦快大青脚麻鸡父系公鸡。日前,申浦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印权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参加“养殖业保险”的经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验,可供广大养殖户借鉴。

陈总告诉记者,申浦公司是一家在上海较具规模的优质肉鸡生产企业,特别是种鸡饲养量较大。由于饲养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一旦遇到风险,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予以解决,恢复生产。为了企业在遇到风险以后,能尽快摆脱困难,恢复生产,必须依靠保险公司的力量。陈总介绍,目前该公司所参保的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养殖业保险”为有政策性补贴的险种,该险种允许获得市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的企业参保,保费为企业承担65%,市、区二级财政补贴35%。

陈总认为,作为养禽企业,在选择险种时选疾病死亡保险对减少企业的损失帮助更大,特别是近两年禽流感的全球性爆发,给养禽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自然灾害损失险也是需要的,但它所造成的损失是短期与局部的。对于其它的险种,陈总认为,地区性或全国、全球性疾病爆发所造成的整个市场疲软甚至瘫痪引起的全行业亏损或倒闭的险种也有选择必要。

陈总说,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在出现突况下的一种经济补偿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生产效益的好坏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不能单纯以保险的险种设计来进行保障。谈到保险费率方面,他以为可根据不同的养禽代次来制定,不应是一成不变的,例如种鸡(祖代)可定为8%,种鸡(父母代)可定为4%~5%,商品代可定为2%。

陈总还向记者介绍了龙头养禽企业与合同户联同参保的个人意见,他说:不管是否是龙头企业,联同参加保险对企业、合同户来说都是一种保障,企业以较小投入,在

转贴于论文联盟

遇到突况时可挽回较大损失,是对各方都有利的事情。

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篇6

关键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风险防范

按照中国保监会“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统一部署,自2004年起,全国多个地区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并成立了三家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在欧洲有一百多年农业保险经营历史的法国安盟在四川成都设立了分公司,尝试在中国开展农业保险。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吉林省自2004年底开始农业保险试点,试点的载体为总部设在吉林省的专业性农业保险机构——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地方的支持下,2005年,吉林省开办7个品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涵盖大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主要养殖品种。承保种植作物总面积40多万亩、养殖畜禽4,000多万头俱,共10多万农户得到保险保障。通过试点,农业保险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减轻政府救灾、救济压力等多个重要方面发挥了“一保多安”的积极作用,得到各级政府、农民和企业的好评,农业保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已成为政府支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保障措施。但在下一步深入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中,应有效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办模式、营销渠道、风险防范和加强农业保险公司的自主创新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一、发展农业保险服务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以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三低”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农民投保能力低。农民的低收入水平限制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这是由我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规模小所决定的。三是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低。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人员不足,加之农业保险成本高,造成定损、理赔等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因此,今后应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结合吉林省试点已取得的经验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今后应主要探索以下四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订单农户参加保险,打造一条龙头自身保险订单农户种植、养殖保险的链条。在稳步开展链条两端保险的同时,逐步向农户种植、养殖之外的人身和财产保险延伸。2005年,安华农保公司开展的玉米、烟叶、草莓、肉鸡等项政策性农业保险均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一是龙头企业可适当给予参保订单农户适当的保费补贴,强化产业化链条的紧密度。二是参保农户出险后,保险公司可与龙头企业协作,利用其人员、技术、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在现场查勘、协助理赔方面发挥作用。如玉米、烟叶种植保险的赔款,就是借助试点地区龙头企业的力量,共同查勘现场,并由出险地企业分支机构代替保险公司及时发放赔款。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即以合作组织为参保范围,向合作组织内的社员提供保险,充分发挥社员之间信息比较对称、联系比较紧密、利益比较相同等特点,相对集中地开展较大规模的保险业务。2005年吉林省梨树县开展的生猪养殖巨灾保险,选择的就是梨树县百信和富邦农牧合作社。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合作社社员比较集中,养殖规模较大,风险意识较强,投保积极性较高,农户之间的示范作用较明显。二是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有一个经营实体支撑,如饲料加工厂或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保险的开展上,有的合作社对参加保险的饲养户给予饲料或销售上的一些优惠,这就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从而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吉林省共有各类比较规范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00多个,为这种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订单农业的统保模式。即结合行政区划和粮食订单,对试点区域内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巨灾保险进行统保的试点模式。2006年,吉林省的桦甸市由政府成立农业保险领导小组,以县为单位,按照粮食直补面积实行统一投保,由桦甸市政府组织收缴地方财政补贴和农户自交保费部分,现场查勘由政府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协同保险公司共同开展,并代保险公司统一向受灾农户发放保险赔款。四是分散经营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围绕农村家庭财产、人身意外和责任保险所采取的。通过与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农村金融系统和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机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农业管理与服务部门建立兼业代办关系,深入农村,针对分散农户开展保险业务。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家财、意外、学平等保险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些保险不仅能保障农民不因突发变故而致贫、返贫,而且也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种体现。

二、农业保险服务应不断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农业保险业务的分散性、单个保险单位的小面值决定建立营销渠道的原则应是:以高效优质服务为前提来节约成本;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接近参保农户;兼顾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充分挖掘农村潜在力量。按照这样的原则,应开辟多渠道、多形式、多身份加入的营销渠道。一是农村信用社渠道。农信社是农村网络最健全、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通过农信社保险业务,利用其在农村的营业机构网点优势和人员优势,广泛开展,既能节约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又能促进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二是银行、邮政渠道。在安华农保公司2005年的试点中,农业银行、邮政系统等已开始代办“三农”保险业务。农业发展银行也与农业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开始探索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与政策性银行的合作。由于农业保险与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形成了良好效果。吉林省于2006年提出要求,由省农信联社、相关金融机构同农业保险公司,对农村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发放大额贷款,并实行先保险后贷款的政策。三是农村经管、农机渠道。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机、农技推广站在农村都有健全的机构和人员,与农民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渠道,通过他们农业保险业务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同时,通过业务,这些部门能增加中间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问题。吉林省共有乡镇780个、9,000个行政村,一旦这项计划开始实施,代办网点可向下延伸到每一个乡镇,触角触及到每一个村屯。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保险机构设置和服务上的诸多难点。四是自行组建直销渠道。吉林省的公主岭市尝试按照这种模式,组建了直销队伍。2005年8月份,在公主岭市的24个乡镇,组建了5个跨乡镇管理的农村营业部、24个乡镇营业分部、240多名农村营销员组成的农村队伍。这些营业部、营业分部的建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通过这种渠道,还能较好地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

三、农业保险服务应有针对性地设定风险防线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在2005年的试点中,从四个方面对农业风险加强预防。第一,加强售后跟踪服务。为减少保险标的损失,为参保农户提供优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农业保险公司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广泛的售后技术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广泛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二,加强防灾器械投入。比如,在烟叶保险中,根据烟叶种植地域多为浅丘陵、山坡地和地形地貌易发生冰雹灾害的特点,保险公司、省影响天气办公室、烟叶公司共同协调购置了大批的防雹炮,安置在冰雹多发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灾害损失。第三,建立疫情预警机制。为超前做好畜牧业保险疫情监测工作,农业保险公司制定了《养殖业保险防疫工作实施方案》、《养殖业保险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养殖业保险疾病监测方案》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05年,在白城市奶牛保险过程中,技术人员在开展售后跟踪服务发现承保地区发生疫情后,及时逐级上报,公司立即启动《养殖业保险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将承保奶牛进行有效隔离,并派专人密切观测疫情防控情况,使防控措施及时、得力。第四,加强监管和技术指导。在延边梅花鹿保险工作中,农业保险公司专门指派高级兽医师赴承保地区,对承保的梅花鹿进行逐个查体验标,并给保险标的建立疾病治疗档案,与养殖场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梅花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经常深入养殖场开展技术指导。在2006年3月初的梅花鹿转场过程中,农业保险公司的两名高级兽医师始终跟随鹿群转场的全过程,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跟踪服务,保证了梅花鹿的安全转场。

四、农业保险服务应不断进行创新

当前,农业保险试点是在缺乏成功经验和国家配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因此,加强自主创新是试点成功的保证。

(一)创新产品。在“三农”保险的产品开发上,应进行大胆创新,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拓宽了领域。为开发真正符合“三农”需求的保险产品,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对吉林省20多个县(市)、100多个乡镇、30多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调研,内容涉及各层次人群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与需求。包括种、养两业主要品种的风险与灾害情况,种、养成本与收益情况,不同农民交纳保费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调研的基础上,目前已引进、改造和.自主研发了“三农”保险产品3大部分、18个类别、132个产品。

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篇7

一、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目标:高产、优质、高效益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采取外引内联和贸工牧一体化的组织形式,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对利用不够充分和尚未利用的牧业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建立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

这样的发展路线,不仅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也是农牧民实现小康的需要。

二、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径: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起点、集团化”为抓手

围绕上述发展战略,吉林省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畜牧业及其产品开发,市场导向的意义在于对产品开发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发展现代饲料加工业,对生产经营者和劳动者进行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在发展策略上,以“高起点、集团化”为发展策略。在高起点方面,向市场投放名、优、新、稀、特等高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及其加工品。

在集团化方面,强化合同制,以双边和多边合同,采取公司加畜牧专业户或股份制的形式,组成相互依存同兴共荣的贸工牧一体化的产业集团,增强产业开发的能力和市场竞争的实力,共享经营成果,共担经营风险。在产业集团构筑上,以畜牧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实行牧工结合,工商衔接,贸工牧一体化,以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以平等互利条件实行跨国跨省区的联合和合作,引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吸引专业人才,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三、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建设饲料基地和饲料工业

现代畜牧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饲料工业基础上的畜牧业。

改革开放后,地处世界玉米黄金腹地的吉林省,现代畜牧业依托丰富的饲料资源有了长足发展。具有标志性示范性意义的是皓月(牛产品)、华正(猪产品)、光泽(乳制品)、德大(鸡产品)等大型肉蛋奶贸工牧一体化产业集团的发展壮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全省现代畜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必将带动饲料基地和饲料工业的大发展。

实践中,吉林省饲料基地按地区饲料资源和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实行分区建设。西部半干旱农牧区的草原地带,重点是保护植被,防止土壤“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打草原深井实施喷灌,建设人工草场(草库伦),放牧地与采草地实行分区轮牧,在牧区建立预防雪害的饲草储备。中部农业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周围,适应以鲜乳供应为特点城郊畜牧业的需要,确保青饲料的常年供应。

四、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建议

畜产品产出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和节假日需求的集中性,为畜牧业带来市场风险。固定资金的集中投入与流动资金周转中出现的困难,也制约和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亟待政府利用财政、金融杠杆,协调相关利益主体,共同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农牧业具有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等特点,属于公共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长期的投资渠道和投入机制。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畜牧业资源及利用现状制定出台不同的补偿政策,使财政投资发挥出最大效益。同时,重点在增量调整上下功夫,使投入到畜牧业的资金逐年有所增长。增加项目实施工作经费,逐步提高财政支持畜牧业支出增量占财政总支出增量的比例。

二是充分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配套形成的合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好的项目实施提供利息和部分保费补贴。

三是从顶层设计开始,整合财政资金。解决多年就想解决而未解决的资金来源渠道多、交叉分散问题。同时,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体制机制。建议中央管宏观调控;省为中观管理,主要是产业政策、布局、疫病、良种等;具体项目一律由市、县来管。

四是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畜牧业投资营运管理体系。一方面,编制切实可行的与当地畜牧业经济结构相配套的财政投入畜牧业的中长期计划;另一方面,统一管理财政投入畜牧业的资金,协调相关部门关系。要重点投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养殖业生产体系,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要重点投向畜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结构和畜产品结构“调新、调优、调强”。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促进养殖业、加工业、饲料业和兽药业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统筹发展。在优化品种结构上,坚持做到“三个调整”,即向优质上调整,大力提高三元杂交猪、牛所占的比重,大力推广羊、禽应用优良品种;向食草型上调整,大力发展牛、羊、鹅,使秸秆和饲草资源得到开发利用,降低饲养成本;向特色上调整,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打造畜产品的特色品牌。在优化产品结构上,把优质、营养、安全、绿色的畜产品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扩大加工能力,延伸加工层次,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的要求,加快畜产品开发。

(二)金融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开展养殖圈舍抵押融资工作,建议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金融办、财政、畜牧、土地、银监会、银行等部门参加,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推进此项工作。

二是研究制定政策性文件。开展畜禽圈舍产权抵押融资工作,政策性、原则性较强,没有政府扶持,工作难以推进。建议省政府制定出台具体的意见和办法,明确工作思路,细化具体抵押操作流程,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建议在政策文件中界定三个主要问题:由畜牧部门对养殖圈舍贷款资质进行初审并发放《畜禽养殖圈舍所有权证》;建立养殖圈舍价值评估及抵押认证体系,对取得所有权的养殖圈舍,允许其直(间)接向金融机构抵(质)押融资;贷款利率按国家规定下行标准执行。

三是设立风险资金。从调研情况看,开展畜禽养殖圈舍产权抵押贷款面临两个突出问题:银信部门难以对抵押物进行有效的后续管理和风险控制;抵押物流转变现难。建议从省政府金融办“土地收益保证贷款风险保障基金”中,划拨专项设立畜禽养殖圈舍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资金,在银行的债权无法实现时,按相应比例对银信部门进行代偿。

四是建立畜禽养殖圈舍交易平台。建议在吉林现代牧业网建立畜禽养殖圈舍交易平台,组织开展养殖圈舍产权流转、招拍挂等交易活动,促进养殖资源变现,解除银信部门的后顾之忧。

(课题总指导:张家桂

指导:王峰张立山施晓东李少丹

顾问:陈

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篇8

一、工作目标

(一)环境质量目标。

城区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达到322天以上,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年日均值满足国家二级标准。嘉陵江在入境断面满足Ⅱ类水质标准时出境断面总体达到Ⅱ类水质,保持Ⅲ类水质标准,小安溪水质有所改善。城区公共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100%,镇街达到8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控制在56分贝和68分贝以内。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9%,城区绿化率提高到46%。全区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二)污染物减排目标。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5%,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在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8%。

(三)污染防治目标。

全区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6%,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率达到45%(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达到8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

二、主要任务

全面开展市级环境保护模范区创建工作,实现创模指标全面达到市级环保模范区要求。完成市下达的年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强力推进沿江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保障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库区水环境安全。加快水泥、造纸等重点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提高环境应急能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强环境宣传,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一)打好创建市级环保模范区攻坚战。

结合我区实施“美丽·五城联创”工作,动员全区上下同心协力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对“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加强环境污染防治,逐步改善环境质量”、“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美化城乡生态环境”、“加强环保能力建设,高效科学环境监管”、“加强创模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五大创模任务,80项子项目,300多个创模工程进行攻坚决战,确保年底6大类30项创模指标基本达到市级环保模范区要求。

(二)全面完成年度污染减排任务。

1.大力削减污染物存量。

一是落实减排任务。根据市下达我区的“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分解落实到相关镇街、部门和相关排污单位。二是推进工程减排。实施《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规划》。重点推进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治理工程、水泥旋窑脱硝工程;加快沿江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治理;全面完成盐化公司、重啤六厂废水治理项目。三是强化结构减排。实施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环保搬迁和产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实施水泥立窑关闭计划,关停市富丰水泥集团特种水泥有限公司2台水泥立窑。四是加强管理减排。实现工业企业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加强现有火电机组、旋窑等设施排污监管,全面开展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并确保正常运行,严格国控和市控重点污染源监测,确保全区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设施监管,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稳定达标率。完成2家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及评估验收工作。

2.严格控制污染物增量。

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土地利用、区域流域开发、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规划环评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完成工业园区及拓展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市环境保护区域限批实施办法》、《市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豁免名录》。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项目环境准入和新建项目总量指标审批、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工业项目新增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必须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污染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为新上项目腾出环境容量指标。对未完成污染减排项目或因违法排污导致减排目标未完成的企业,一律实行新建项目限批。

(三)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城乡空气质量。

一是严格实施《区餐饮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试行办法》(府办发〔〕9号),加强餐饮服务业的环境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城区环境质量,保护公众健康。执行餐饮服务业环保审批关口前移,规范餐饮服务业设置,禁止在城市建成区无公共烟道的综合楼、住宅楼内新建、扩建餐饮项目;已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餐饮服务业,责令限期治理,经限期治理后仍未能达到环保要求的,实施停业、关闭。二是加强城区扬尘污染控制。以“美丽·五城联创”城市管理攻坚战役为契机,强化城区车辆带泥、冒装撒漏、施工扬尘等污染联动执法,并建成城市入口规模化集中洗车场4处;房屋建设、市政维护、片区开发、园区建设、房屋拆迁、道路建设、土地整治、园林绿化及管沟工程等项目要制定施工扬尘控制方案,落实技术规范和扬尘监管责任制;城区道路实行全天候保洁。三是继续开展城区基本无煤区建设工作,合阳城街道、南津街街道、钓鱼城街道建成区基本无煤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继续对城区违规燃煤户进行整治、取缔整改燃煤炉灶,完善日常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巩固措施。四是推行清洁能源工程。在云门、涞滩、三汇、钱塘等重点场镇,对餐饮娱乐业开展推行使用清洁能源试点工作。五是控制机动车污染。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完善机动车排气检测电子监控管理系统;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和限行管理工作,核发环保分类标志,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确保新注册登记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新车国iV标准;实行黄标车在部分区域的禁行,查处在限行区内行驶的黄标车和未取得环保标志的车辆,加大对超标车辆上路行驶违法行为的查处;对提前淘汰的老旧汽车落实经济补贴;推进新能源车辆示范运行。

(四)保障饮用水源和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库区水环境安全。

一是搞好项目包装。抓住中央加大环保投资力度,重点安排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和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的契机,围绕城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城镇垃圾处理场及收运网络建设等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次级河流整治、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水质监测、环境风险防范等重点领域,积极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上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二是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继续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整治,严格控制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有水污染的项目。切实巩固丝绸、造纸、电镀、水上餐饮等行业污染整治工作成果,深化化工、医疗行业污染整治。保护农村中小型集中式人畜饮用水源,彻底取缔17座具有饮用水源功能的水库网箱养殖及肥水养殖,解决农村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三是治理城镇生活污染。展开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垃圾处理场及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工作。建成涞滩、沙鱼、太和、钱塘、三汇、云门、大石、草街、盐井、铜溪共10个场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开工建设三汇垃圾处理场。改造城区污水管网9千米,完成凉亭片区污水二级干管建设,城区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率均达到85%。建成城区地埋式垃圾站27座和建筑垃圾消纳场。四是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小安溪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加强污染源监管和水质监测,基本完成规划批复的建设内容,全面取缔流域禁养区畜禽养殖,完成限养区、适养区养殖污染整治,完成流域内工业污染源整治。完成南津街街道4个村环境整治项目。开展江河湖库漂浮物的清理工作。完成涞滩、龙市、太和、铜溪、燕窝5个镇的堤防工程河段整治。五是推进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工业园区核心区、草街拓展区、草街农创园、渭沱化工产业区污水处理厂,渭沱化工产业区污水处理厂完成基础工程,核心区污水处理厂完成工程量60%。

(五)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美化城乡环境。

一是开展市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和苗木森林”五大工程,深化“绿化长江·行动”,重点抓好主城及沿江沿路绿化。狠抓园林绿化,完成城市森林工程建设1200亩,完成7个社区公园建设,高标准打造东津沱、白鹿山、高职教城、花滩等四个滨江公园,完成涪滨路景观改造,沙溪入城道路景观,花果山城市公园二期工程,南津路与下南路交叉口西北侧公共绿地绿化景观,南屏大桥南北引道等城市桥梁道路、广场、节点绿化及市街增绿工程。完成农村新造林8万亩,完成经果林3000亩,完成通道森林1500亩,完成水系森林工程5500亩。二是开展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行动计划》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对采煤、采石、采页岩等矿山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做好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开展搬迁企业原址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推进原址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作;实施《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开展统筹城乡试点项目,推进有条件的镇街开展环境污染集中整治,促进试点的镇街达到“五个80%”,即80%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得到保护,80%的生活污水得到集中或分散处理,80%的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或转运,80%的居民使用天然气或沼气等清洁能源,80%的规模化养殖污染得到综合处理。完成19个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试点示范工程,其中:涞滩镇11个、云门街道3个、南津街街道4个、铜溪镇1个;改善沼气服务网点5个,新建户用沼气池4000户;加强耕地保护,完成土地整治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0平方公里。三是推进绿色创建工作。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镇(村)的创建工作。巩固涞滩镇创建市级环境优美镇工作成果,开展草街街道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开展涞滩、沙鱼镇创建市生态示范镇工作,创建市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社区2个。

(六)开展噪声污染整治,改善声环境质量。

一是对噪声不达标且扰民的企业下达限期治理,督促完成污染治理工程。二是严格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娱乐场所夜间营业的行政审批,合理设置产生噪声污染的娱乐场所。三是强化噪声扰民的执法监管,重点开展中考、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期间的环境噪声专项执法。四是巩固城区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整治建筑施工噪声、机动车违章鸣号、公交客运车辆运行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文化娱乐场所噪声、船舶噪声和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继续开展城区从事门窗、防盗网等加工产生噪声的摊点整治,城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创建市级安静居住小区2个。

(七)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严格实施《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府办发〔〕8号),规范全区畜禽养殖场环境管理,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畜禽禁养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已建的畜禽养殖场按计划实施关闭或搬迁,年完成小安溪流域禁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城市建成区内畜禽养殖场搬迁工作。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畜禽养殖场实施限期治理,对限期治理期满后仍未能达到环保要求的实施关闭。对新、扩、改建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推行小型及分散养殖户畜禽粪污沼气池处理,沼液、沼渣还田。对规模化养殖场推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粪便生产有机肥,污水经沼气池处理后灌溉农田。建成3个畜禽养殖场粪污沼气处理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八)提高环境应急能力,保障环境安全。

一是修订完善政府、部门、镇街、企业四级环境应急预案,开展环境应急演练。二是推行排污者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三包”承诺制,对污染物排放、周边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进行责任承诺,督促企业签订“三包”承诺书,执行畜禽养殖、污水处理、造纸、电镀等相关行业环保守法准则。三是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开展铅、汞、铬、镉、砷等重金属污染整治和重金属污染防控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及时排查环境污染隐患。四是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强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利用或处置环节的监管,实施危险废物转移许可、转移联单、经营许可和进口废物环境管理,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管理台帐,强化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置,对无主危险废物实施无害化处置,开展电子废物的环境监管。五是加强辐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加强重点辐射源监督检查,及时收贮废旧、闲置放射源,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放射源和电磁设备数据库,推进放射源在线监控工作。六是落实环境应急工作。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工作,推进分级负责制,强化应急管理、环境监测、处置演练和人员培训,组织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的风险隐患排查。督促企业完善应急机制,落实风险评估,健全相关制度。七是抓好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继续开展群众长期投诉的环境污染积案的处理和化解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开展环境问题大下访、大排查、大整治,重点抓好环境突出问题的解决,逐步解决环境热点问题。

(九)提升公众满意度,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1.推进宣传教育。

加大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突出做好创模宣传。大力开展创模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等“十进”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创模宣传活动。倡导生态文明,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和环境文化创建等活动;加强党政干部环境教育和培训,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常规培训内容;推进青少年环境教育,强化环保从业人员岗位技术培训。巩固和深化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推进中小学环境教育地方教材的使用,继续将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确保每学年环境教育12课时以上。强化全区环保系统新闻和网络宣传、舆情监控体系建设。

2.强化公众维权。

建立完善突出环境问题协调联动和快速反馈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义务监督员和市民视察或参观环保创模重大项目进展情况。组织环保投诉者参与污染调查和执法监督,开展协商与座谈,共同处理污染问题,回访污染问题处理结果,保障市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充分发挥环保义务监督员作用。

(十)以谋划“十二五”工作为重点,探索环保发展新道路。

一是开展环保绩效评估。开展“十一五”环保规划绩效评估,总结“四大行动”、总量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境机制及能力建设等工作的成效和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二是确定环保工作思路,突出环保重点工作,编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区政府批准实施。三是编制环保专项规划。在“十二五”环保规划框架下,编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化、环境能力建设等专项规划。四是加强环境相关规划的立项、编制、审查、批准、实施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指导。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环境政策与法制建设。

一是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协调办好环保世纪行活动;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二是落实环境政策,深化火电、水泥、化工等行业排污权交易工作。实施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环境诚信体系建设,将环评审批、竣工验收、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环境违法等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加强排污费征收和稽查工作。三是执行污染源限期治理办法,严格对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污许可监管,排污者不得超浓度和超总量排污。四是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

(二)完善和创新环保工作机制。

一是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坚持环保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度,继续将环保工作纳入镇街、部门党政一把手及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年初分解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增强考核效果。二是落实环保综合决策机制。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考虑环境问题,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引进项目时,环保先期介入,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能因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三是完善环保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加强环保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实施统一环境规划,统一环境执法监督,统一环境信息的环保“三统一”制度。实行上下联动、左右联合,建立部门联合环境执法和重点环境案件移送督办制度,坚持环保创模和总量减排工作调度会暨环境形势分析会制度。四是完善环保投入机制。将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努力争取上级资金,鼓励企业增加投入,积极引进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向环保领域,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入格局。

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篇9

加强协调督促,确保国家扶持生猪发展一系列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要把《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明电[2007]53号)中的各项政策以最快速度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养殖场户。总结推广全省能繁母猪补贴工作的成功经验,确保20**年能繁母猪每头增加到100元的补贴及时到农户;加强与保监会、保险公司等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全省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继续扶持生猪规模养殖,积极会同省发改委和财政部门,抓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项目建设的相关工作;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原(良)种猪场项目建设,抓好全省原种猪场、资源场和扩繁场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抓好生猪良种补贴县的良种补贴,把好供精种猪质量关,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加强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狠抓生猪疫病防控,强化生猪强制免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防控工作,完善生猪防疫扑杀政策,确保因疫病被扑杀投保能繁母猪的补助和保险赔付足额到位;积极与金融机构、土地管理部门等进行沟通,改进生猪生产的金融服务,争取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落实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政策。

同时,高度重视肉牛、肉羊、奶业和禽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扶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做好农户奶牛饲养、保险补贴工作。利用家禽业发展空间潜在优势,加强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加快适宜贵州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系)的培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品牌。发挥生态畜牧业优势,充分利用草地资源,积极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

二、整合畜牧业投入,着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建设,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规模养殖比重。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增强对畜牧业发展的拉动力。按照龙头基地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联动的路子,构筑更加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推进养殖小区建设,集中规划建设一批“五统一”的畜禽养殖小区;大力推进畜牧科技进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畜禽优良品种在畜牧业增产增收、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动物防疫在健康养殖中的作用。深入开展畜牧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各产业链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各类规模场、养殖小区和专业村的联合,发展规模养殖,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养殖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遵循“整合资源”、“产业带培育”和“龙头企业带动”原则,继续投资建设45个优质畜产品基地,进一步打牢现代畜牧业发展基础。通过基地建设把调整畜牧业结构、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养殖小区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工业饲料推广、牧草种植、投入品管理、粪污处理、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生态养殖等项目融为一体,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养殖场(小区)养殖档案建立和备案工作,积极推行畜禽良种化,增强防疫意识,严格质量监管,规范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抓好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的排泄物处理,推行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推进农村深坑圈舍改造,实行“圈宅分离”,“人畜分离”。

三、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继续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省、地、县三级兽医行政、执法、技术三大体系。突出抓好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健全村级防疫网络,解决好村级防疫员报酬,稳定基层畜牧兽医技术队伍。今年,在全省开展一次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调查,摸清全省各市(州、地)及县(市、区)动物防疫机构情况,为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依据。

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地方性法规,规范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程序。进一步加强w病、猪蓝耳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加强疫情监测,突出重点区域和规模养殖场的免疫。在10个县(市)启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工作,以适应新时期畜牧业发展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免疫效果监测力度,计划完成20万份畜禽血清监测,探索建立我省重大动物预警机制和疫情风险评估制度。继续抓好15个规模猪场生产与防疫动态监测点信息收集,实现全省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实行信息上报。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从动物标识、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和动物防疫条件许可抓起,通过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监管,减少疫病传播机会,提高动物及产品质量卫生水平,各地产地检疫面要达70%以上,产地检疫率100%,屠宰检疫率100%,上市产品持证率100%。加强活禽交易市场管理,积极推行家禽定点屠宰,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今年将在市(州、地)所在地推行白条鸡上市行动,并逐步向县级市场推进。加强畜禽饲养场(小区)、屠宰场等场所的动物防疫条件管理,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条件许可制度,做好《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颁证工作。

四、推进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夯实畜牧业发展物质基础

制定20**-2015年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重点种畜禽场和畜禽改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全省相对完备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对种畜禽场实行分级管理。制修定主要畜禽品种标准,逐步实现种畜禽标准化生产。严格引种管理,搞好良种引进、保护与开发工作,杜绝“引种—退化—再引种”的资源浪费。抓好部省级保种项目和畜禽良种项目建设的竣工验收。在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扩大地方畜禽良种保护范围和开发利用工作,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加快畜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牛羊改良坚持以杂交改良与本品种选育相结合,冻配改良继续以提高单灌输配数和受胎率为突破口,进一步巩固改良成果,培育适宜贵州生态条件的优良肉牛、肉羊品种(系);生猪改良重点加大人工授精改良力度,力争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55%以上。完善现有品改点的基础设施,规范各项技术规范制度。制定输精员考核评定办法,推行品改点及输精员等级证书制度。

五、加强草地建设,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

抓好岩溶地区草地植被恢复试点项目的组织实施,重点抓好德江县、晴隆县、威宁县退牧还草工程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项目。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加强对20个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的指导和管理。完善草原监理体系建设,配合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在贵州开展喀斯特山区草原生态监测工作。做好牧草病虫危害监测点工作,定期发送监测情况通报。加强牧草种子的质量监测和管理。推广引草入田种植和利用技术,开展以一年生黑麦草为主的优良牧草冬季农闲田土种植,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开展集中连片推广多花黑麦草种植试点示范工作。加快人工草地建设,向农户推广科学用草、草畜平衡、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等关键技术。推广优良饲用玉米种植示范,增加优良牧草比重,今年将在全省不同区域建立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优良多年生牧草苜蓿、菊苣等,辐射带动全省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工业饲料产品质量和推广普及率。

六、继续强化饲料兽药监管,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根据《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要求,加大对中小饲料企业整改力度,坚决取缔整改不合格企业,提高保障畜产品安全能力。积极推行健康养殖,加强兽药、饲料及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继续加强对“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苏丹红、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非法添加物)的专项整治,加强饲料安全监管,依法强化饲料质量检测监督,逐步开展国家饲料卫生标准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与检测工作,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对农业部公布的重点监控兽药生产企业的抽检力度,加强兽药生产企业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开展兽药GSp认证试点工作,提高兽药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对经营假劣兽药的打击力度,提高兽药产品抽检合格率。加强兽药使用单位监督管理,建立用药记录,加大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监测力度,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兽药、饲料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对一些销售覆盖面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兽药饲料品种,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抽查。进一步加快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鼓励养殖、加工企业申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和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实现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的有机统一。

七、切实加强畜牧业统计监测,努力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进一步提高对统计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当前,畜牧业正处在从传统的家庭副业向现代产业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越来越快,与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强。构建相对独立、完整,能更快捷、更准确、更科学反映畜牧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监测体系势在必行。切实把统计监测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狠抓畜牧业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关于加强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意见》精神,重点在生猪主产区建立生猪产销动态监测,实施畜禽生产月度监测计划。加强调查研究,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数据、资料及信息,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强化信息分析,增强信息的权威性,建立畜牧业统计监测预警机制,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各地要把猪、牛、羊、家禽、奶牛、草地、饲料等相关基础数据纳入系统统计范围,认真负责,切实做好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八、大力宣传贯彻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牧

继续贯彻实施《畜牧法》、《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草种管理办法》和《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对畜牧兽医执法人员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各地要认真做好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完善修改与《动物防疫法》不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及制度,完成《贵州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贵州省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备案程序》、《贵州省畜禽良种繁育规划》的制修定。

养殖业风险点及解决办法篇10

关键词:生猪养殖规模化适度规模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60-04

一、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之一,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时,猪肉在肉类总产量中占绝大部分。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明显、产品质量保证优势的规模化养殖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平抑市场价格、实施环境保护必须迈出的发展之路。

首先,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效益、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需要。其次,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市场风险的需要。再者,适度的养殖规模。是完善传统生猪养殖方式、促进生猪业发展的需要。最后,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二、生猪规模化养殖现状及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生猪养殖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猪不仅是我国肉类食品的主要来源,而且是我国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10%左右。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的养殖方式,实现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表1反映了我国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及产量的逐年上升,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适度规模养殖在不断发展。

在国家对生猪养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较快,规模化养猪场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地区的生猪养殖模式从农户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趋势正在逐渐加大,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养殖将是农村今后的主导养殖方式。

(二)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1.规模过大导致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经济活动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额会大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额,从而导致成本上升。所以规模经济对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规模是最合理,我们将这样的规模水平称为适度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

然而目前,我国在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同时,片面追求面子工程,规模过大导致单位成本上升,引起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在日益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规模化养殖要求建设大量的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加上一些不良的管理办法、不合理的经营方式、掠夺性的生产运作,使大量的猪粪、尿各种废物及臭味急剧增加,带来的是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综合环境污染。大量的养猪场对环境污染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病原体通过粪污扩散和传播,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果发展养猪产业不重视环境保护,最终将被地方政府出自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目的“驱逐出境”,从而断送在当地发展的前程。

3.滥用饲料添加剂。生猪养殖过程中,应补充何种饲料添加剂及补充多少量,主要取决于生猪的日粮状况和实际需要,同时,饲料添加剂的选用还应符合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少数饲料生产与养殖企业,为追求个体利益,在饲料中使用违禁的性激素、催眠镇静剂和肾上腺素等。近年来,一系列与饲料有关的危害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事件相继发生,如二恶英以及“瘦肉精”事件等。

4.饲养方式传统落后。我国生猪养殖虽然总体上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部分地区饲养方式依然比较传统落后,采取的是传统集约化养殖方式,很少采用现代化养猪的生产工艺。集约化养猪方式只是高密度的饲养方法,是现代化养猪的初级阶段,而现代化养猪的内涵主要是在集约化的基础上程序化,其生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规模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成本及收益、技术因素、土地因素、资金因素、当地政府政策等等。

(一)养殖成本及收益

生猪养殖成本是指生猪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投入的各项资金(包括实物和现金)和劳动力的成本,反映了为生产生猪而耗费的除土地外其它各种资源的成本。具体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人工成本三部分。其中,直接费用中的仔猪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等项目和人工成本是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生猪养殖收益是指生猪养殖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利益,衡量指标是收入和利润。

规模化养殖能否顺利开展以及选择何种规模养殖,受养殖成本和收益的影响。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各不同养殖规模的单位成本不同,单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单位成本最低的规模来饲养生猪;另一方面,收益也影响着适度规模的选择,单从收益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收益最高的养殖规模。所以,养殖成本及收益是发展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户要综合考虑成本及收益,进而选择养殖规模。

(二)养殖技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猪养殖技术决定能否发展规模化养殖。不同的养殖规模对技术的要求不同,大规模养殖需要现代化、先进的、生态的养猪技术,而农户散养或小规模饲养则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我国是养猪大国,但生猪产业发展进程较慢,技术相对落后。几年来,一些新兴生态养猪技术(如发酵床养猪法)的出现,促进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规模化养殖需要先进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农户选择养殖规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条件来相应作出合适的选择。

(三)土地资源

生猪规模化养殖需要建设养殖小区或养殖场,而养殖小区或养殖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所以,土地资源也是影响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资金来源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生猪养殖也一样,要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养猪场的选址、建设、仔猪的购买、饲料费用、养殖过程的人工成本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养殖户能否取得大量的资金来源,影响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五)政府政策

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除了受经济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外,还受非经济因素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且政策因素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鼓励性的养猪业产业导向政策会促进农村养猪业的发展,限制性的产业导向政策则可能阻碍农村养猪业的发展。对规模化养殖户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和适当的补贴政策,能促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另外,对规模化养殖采取低税收政策或免税政策能提高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四、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确定

(一)模型构建

1.模型假定。资金来源有保障;各生产要素可自由组合;技术支持有保障。

(三)经济规模的确定

所谓经济规模,就是能使得养殖户的利润最大的饲养规模,因此,经济规模的确定,只需求利润函数的最大值。

五、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指导

近些年我国生猪养殖与以往相比具有养殖方法和技术日益科学化、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的特点,这对农户的养殖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农村养殖户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养殖技术比较欠缺,主要是长期从事生猪养殖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的需要,更不能应付猪病多发的局面。因此,相关部门应举办各种培训和函授教育,向养殖户传授生猪养殖技术、防疫技术、管理技术,使他们能适应新形势下规模化养猪的需要,推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二)资金支持

要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除了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外,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展开支持工作,为生猪产业的发展解决资金难题。一是加大农业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土地流转、种养结合、农机设备、农业风险保障等方面的补贴力度,对参与推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种养殖企业、合作社、销售企业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优惠条件,以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针对生猪饲养业融资难等问题,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1)推广和完善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增强规模化猪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减少养猪企业的融资阻力。(2)推广小额贷款,支持农户适度扩大养殖规模。(3)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规模化猪场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化养猪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大对农村小规模生猪养殖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建立生猪行业稳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的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保障生猪市场供应。

(三)社会服务

我国生猪饲养还存在着大量的散养农户,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难度较大,加上农户科学意识淡薄,只有让农民真正看到新技术的利益才能得以有效推广。要实现适度规模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必然是社会性的、公共性的服务内容,是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政府应促进科技服务的发展,形成以养猪业协会为龙头、以大专院校为中心、以各种实用培训机构和综合站点为辅助的系统体系,有效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此外,养猪户整体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要促进养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养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不断完善,能使养猪户安心生产且不盲目跟风,有利提高生产效率。

(四)风险防范

养猪业是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于一身的行业,因此,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自然风险的防控上,养殖户应采用现代的先进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养殖,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经济风险的防控上,应从政府和养殖户两方面来加强,政府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使生猪产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养殖户要关注市场动态和价格变动,适应市场变化,适时作出调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疫病防控上,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的能力;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疫监测、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和兽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努力提高畜禽防疫和检疫率;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紧急反应机制,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机制,严格执行强制扑杀染疫畜禽及同群畜禽的制度。

(五)市场监管

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应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一要建立和完善规模化养猪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在执法时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为养殖户提供法律参考。二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环境污染严重是当前规模化养猪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惩污染严重的养殖户。三要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经济预警系统,实时反映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规律,引导养殖户选择适宜的养殖规模。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问题研究”,编号2012J080。]

参考文献:

1.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何亮.临河养猪业效益分析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3.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2009(4)

4.孙凡花,贾永全,姜明明.利用灰色局势决策研究我国养猪生产适宜规模[J].2006(6)

5.冯永辉.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06,(4)

6.马丽军,丁丽敏.管理会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S],200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