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十篇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十篇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9:14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篇1

1.1“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

1.1.1农业发展

(1)农业发展主要成就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由于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多年来,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一直居全国首位;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农村内部结构逐渐向效益转变。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稳步发展。

(2)吉林省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原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农产品需求不旺、市场疲软、库存增加、价格下降、生产过剩的情况下,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一是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都高于国际市场,加之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质量差,加工档次低,在国家取消补贴后,外销市场难以扩大,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人世后,南方主要农产品消费省将会从国外大量进口农产品,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这样势必影响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面对挑战,吉林省农业必须确立自己的发展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突出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注意工农对接,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1.1.2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小城镇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和稳步发展两个主要阶段。并且我省小城镇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逐渐显示出来,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及对其利用程度和工作情况的不同,各镇具有不同区位和资源特点。我省小城镇多数位于交通枢纽、经济相对发达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从历史变革看,有些镇是历史形成的老镇;从资源上看,我省小城镇自然资源潜力很大,具有丰富的土地、水、矿产、能源、林木、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尽管近年来全省小城镇较快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在起点较低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靠乡改镇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的。全省小城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较大,主要问题是:(1)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2)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建资金短缺。

1.1.3吉林省农民收人状况

改革开放20年来,是吉林省农民收人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分阶段来看,农民收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却呈阶段性递减趋向。吉林省虽然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但从农民收人看,粮食增产并没有带来收人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人均收入从全国的第4位下降到目前的第13位。从地方财政实力看,一直都没有改变“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县乡财政实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的矛盾较为突出。

1.2农村经济发展总趋势

《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规划》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1)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工业拉动,加速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推动农村经济整体优化升级,实现在较高层次的协调发展。(3)把增加农民收人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来抓,通过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农民收人增长滞缓问题。(4)努力扭转全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势头,初步形成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5)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思想,着重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发展小城镇经济,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1.3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

我省农村经济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这就给农村公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1.3.1出行方式与出行观念的转变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环竟的改善以及农民收人的增加,农民的出行方式已由过去的步行、畜力车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农用机动车和公共汽车为主;人们的出行观念也由被动转为主动,摆脱了封闭的自然经济下小农思想,开始寻求多种经营、联合经营、进城打工等增收渠道,出行愿望与频率大为增强。这就要求农村公路在通达方面、路面质量方面和运输设施方面都要有较快的发展,从而活跃农村人口、物资和信息的流动。随着农民收人的增加,这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1.3.2耕作方式和农用物资来源的转变

农作物耕作方式已由过去的人力、畜力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机械化为主,这使得大面积耕种成为可能,同时要求农村公路提供必要保障,我省机耕、机播面积总体增长很快,但是东部山区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其农村公路网络不健全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都由过去的自给自足发展为择优选用,这使得农用物资的流动范围扩大,带来了农村公路运量的快速增长。

1.3.3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省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很快,农村城镇节点的结构得到了优化,随着进一步加快强市、强县和强村的建设,要求这些节点附近有发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保证资源的均衡流动,同时也进一步发挥一强带弱的辐射功能。

1.3.4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我省农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转变,特产村的发展、粮食深加工范围的扩大以及产业带的形成,都使得农村公路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得到扩展,农村公路网的节点的性质不再主要是行政上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功能性节点。这要求农村公路的网络化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应看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虽然都是经济范畴,但其经济学属性确是不同的。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是要以在农村的面域上发生产业经济为指向。

交通部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所的交规划「2000]418号文件《关于印发加快农村公路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和交通部交规划发[2000]723号文件《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中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精神:规划要以“服务与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同时指出了农村公路发展的建设重点,即抓好“三路”。这些都说明农村公路规划不仅是以发展产业经济为导向,同时,为适应农村面广、车少、经济活动频度低特点,农村公路的发展,不能主要以交通量来导向规划的制定。

综上为我们指出了农村公路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原则,并以此制定我省农村公路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结构配置以及建设序列的安排。2吉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墓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九十年代初期,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交通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但吉林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任务,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了“四纵三横两环出口成网”的交通总体规划,并提出了“先保畅通,后上标准、上等级”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性政策和行业管理办法。其次建立投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各地发展农村公路。再次按照先集中力量解决晴雨通车,再提高技术等级,改善路面状况,然后再将建设重点逐步向提高通达深度和广度上发展的步骤,指导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我省迅速发展的农村公路把农村与农村、农村与城市连接起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城乡物质文化交流,对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指出的小康战略目标,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认为我省农村公路发展仍存在以下矛盾和问题:1技术等级偏低,通达深度不够。2建设资金短缺,农村公路发展后劲不足。3管理体制不顺,养护管理工作薄弱。

3吉林省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思路

3.1战略思路的基本出发点

农村公路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村公路发展,一般是按供求均衡的原则,以满足经济对交通的需求来确定发展思路与目标,这实质是把交通看作被动的,处于辅助地位的,认为农村公路的发展,只是为了保证不至于由于农业生产要素缺乏运送条件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交通在经济系统中还有非常主动的作用,其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是发育进化。二者通常是交替出现的,后者更能实质性地体现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既可以靠提高发育进化水平来实现,也可以从扩大规模方面来取得。所以仅仅从供需平衡的角度,以满足经济对交通的需求来研究农村公路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不够的,还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所处的形态,从促进农村经济发育进化的角度出发,考虑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应是提出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思路的基本出发点。

3.2吉林农村公路发展环境

按照上述基本出发点和方法,研究农村公路发展思路应当对农村公路发展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

3.2.1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是吉林农村公路发展的有利环境。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根据农村公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农村公路交通作为其中的基础条件之一,应该并必将得到大的发展。

3.2.2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向基础产业倾斜,是吉林省农村公路发展的历史机遇。

3.2.3扶贫攻坚,脱贫致富奔小康,要求吉林省农村公路应有大的发展。广大农民对摆脱贫困的迫切愿望,以及国家对农村公路资金的大力投入,必将给农村公路发展注人强大的动力。

3.2.4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对农村公路交通提出更高要求。农村公路不仅应通乡达村一有相应的规模和一定的覆盖面,而且应畅通安全一公路质量不断提高。

3.2.5以乡镇企业发展为重点,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求农村公路大力改善和提高。无论是乡镇企业加速发展导致的物资流通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还是小城镇建设、发展,城市化率提高,都要求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都是今后我省农村公路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吉林农村公路发展还面临自然条件差、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技术落后等不利条件的制约。研究发展环境、确定发展思路,同样应予以重视。

3.3吉林省农村公路发展思路

上述分析表明,今后的二十年,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将以新的姿态实现历史性跨越,这要求对农村公路发展进行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思路一致、战略布局吻合、战略重点协同、战略目标配套、战略基础适应的全面思考,提出明晰的战略思路。农村公路要紧紧围绕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我省农村公路发展的实际情况及资金筹集能力,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对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根据全省路网总体发展目标,建议吉林农村公路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为:到2005年,全省农村公路交通状况显著改善。

实现村村通公路,98%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50%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基本解决广大农村公路设施短缺无路可走的问题,缓解重点地区线路设施落后有路难行的突出矛盾。使农村最基本的行政单元一行政村都有对外联络的公路,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开发具有基本的交通条件,改善乡村与城镇的交通联系,使资源流动,商品流通和人员交往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保障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到2010年,全省农村公路交通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省主要县级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技术标准,大部分乡级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技术标准,实现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75%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村村晴雨通车,农村公路网络形成,结构比较合理,服务能力大大提高,公路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大范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得以消除,基本满足集约型农业,多元化产业和进一步扩大的农业劳动分工发展需要,与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保持同步发展,保障农村实现生活宽裕型的目标。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篇2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回顾

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建设”两大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公共实施建设和农业基础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总体来说,__村两委班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党员队伍建设__村党支部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头脑,运用典型事迹教育党员,激发党员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及党在农村建设方面出台的政策法规,让党员时刻保持先进性。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让党员加深对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思想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现代农业建设近年来__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村里的主要公路得到了修缮,村内小道硬化工程也开展得十分顺利。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关怀和相关部门支持下,村里还首次接通了路灯,使村民的生活更加方便。在近几年来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__村还因地制宜地推广和发展了农家餐饮、葡萄种植等重点产业,但总体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匀,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很难起到主导性作用。__村今后的发展重心还是应该集中在传统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共同发展上,保证农业增收,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因循守旧、利己主义等问题

主要表现是:普通农民对待新生事物的问题上,需要一定的时间转变思路、正确判断;少数农民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存在观念落后不愿意接受先进的科学理念的问题;在面对利益冲突问题上,部分农民的表现方式过于直接,不能从全村发展的大局出发,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带来一定阻力。领导干部理论水平还不够高,经验也不够丰富。

2、设施农业发展受经济状况制约

农村的实际情况来说,农民作为社会中的低收入阶层,设施农业的成本资金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农民自有资金数额本来就身份有限,所以在投入过程中有谨小慎微的表现。这种投资方式使得设施农业建设步伐缓慢。

3、公共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提高

全村除今年新整修的小康路外,其余均为砂石路或土路,道路通行能力较差。而且从__村通往市区的公共汽车只有一路,且发车间隔较长,还有很多农民出行依靠电动车或摩托车,村民外出还有一些不方便。

三、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整体上看,__村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体现出的主要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造成的。无论是村民教育、设施农业建设还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单靠__村自身的经济实力是很难完善上述建设,这也是很多农村都存在的主要问题。

2、农村大部分人因文化素质,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很难起到带头作用。村领导外出学习机会不多,思路不够开阔,点子不足,对理论的学习也很欠缺。

四、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形成的共识

1、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在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在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根据这一发展变化,__村还要继续发展特色的农家餐饮业,并逐步发展特色旅游业,形成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带动经济的发展。

2、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继续开展设施农业建设,并在已经完成的工作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使设施农业建设更加迅速和完善,让农民在转变的生产经营方式中得到切实的利益。让__村的经济真正的达到又好又快发展。

3、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培养新时期下,有思想有素质的村民也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视野得到拓宽,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提高。如果没有正确得引导,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农民的市场竞争等意识与科学发展观思想相结合,才能使得广大村民思想水平得到全面进步。

在今后的工作中,__村两委班子应适应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要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国情民意,适应时代要求,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和谐农村。要更加主动地创新农村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自身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创新农村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

五、今后发展工作思路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篇3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千村经济振兴”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立足点。此项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要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开展,久旱条件下农民稳定增收模式系统的实施,一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载体,找准弱项漏项,全力强攻。

工作思路:今年“千村经济振兴”工程主线由实施“4321”工程调整为“421”工程。工作重心是:围绕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四个重点”;着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脱贫致富能力“两个提高”;突出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增加”。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增强活动效果,去年市、县帮扶单位及所包扶的村今年均不做调整。解决贫困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工作重点。

二、主要工作及任务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先行是实现经济振兴的基础保证,因此要大力实施以节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对原有水利工程要有计划、有重点多方筹措资金,进行全面维护和渠系配套,进一步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所有机井、大口井年内力争全部配套,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上,要根据项目类型确定投入主体,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内资、外资一起用,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筹资办水利,确保振兴村人均一亩保浇地。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滴灌、喷灌、管灌为主的节水灌溉,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力争年内30%的水浇地实现高效节水。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持续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国债资金、扶贫资金和信贷资金,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切实抓好农业两类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一类是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农业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以及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另一类是农村公益设施项目,包括农村沼气、生态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农村道路硬化等项目。列入“千村经济振兴”的村,年内要力争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户户用上自来水。

(二)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结构调整,确保双增

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抓龙头、抓科技、抓基地、抓标准化、抓市场、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形成比较优势。以县域经济、镇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村,要按照挖掘优势,快速发展的原则,重点在培壮产业,扩大辐射面,提高区域带动能力上下功夫,在结构调整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列入“千村经济振兴”活动的村,今年要结合特色主导产业,因村制宜。要把畜牧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予以强攻,通过龙头企业的建设,推动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发展,通过“周转畜”工程的实施,拉动养殖规模的扩大,通过养殖小区建设,拉动分散饲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通过标准化养殖,拉动优质牧草面积的扩大;种植业要突出一个重点:巩固、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错季蔬菜,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农民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引导其健康发展;村庄、荒山绿化和生态造林工程要向振兴村集中,使振兴村面貌有较大改观。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确保20*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经济发展较快村增幅要达到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创新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具有重要作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并要围绕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造自己的特色,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认真贯彻县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意见》(怀政[20*]6号),简化项目审批手续,优化服务环境,吸引更多县内外企业投资兴建经营加工企业。在抓新兴产业的同时更要注重后续产业的开发。20*年要扎实推进柴沟堡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左卫昌泰现代农业示范园、*城——头百户科技示范园建设,发挥园区的科技承载、推广、示范作用。依托南海•北国蔬菜物流广场和宏都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发展,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村更要紧紧抓住农业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增量扩模的机遇,向农产品加工核心龙头集聚,调整种植结构,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密切农户与龙头企业的联系,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0%以上。

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特别要对农业的主要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加快发展“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经济组织。各乡镇要选择1—2个经济发展较快村,探索以“支部+农户”的专业服务组织,同时要选择和培育1—2个已形成特色、规模生产的小区辐射中心村,按照实体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思路,建立高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示范试点。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注重农产品的开发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高市场占有率,低消耗的名牌农产品,以此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另一方面要建立与生产布局相适应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市场信息网络,指导农民有序生产。振兴村中的小区域中心辐射村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资金,加快并完善产地批发市场的功能建设。

(四)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办帮扶的机遇,突出抓好结构调整,公益事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龙头带动“五大工程”,重点抓好“周转畜、周转棚”、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四项工作,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实施整村推进,确保贫困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同时要强化外援项目的管理,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效益。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直接路径。在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重点抓好农民工外出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从事劳务的农民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抓好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引导有序流动,减少外出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要落实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政策。

(五)下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来抓。

(1)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在千村经济振兴活动中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增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本领。

(2)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县直有关单位要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把国家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较大推动作用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加工领域。要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

(3)以“双万人技术培训”为载体,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要通过县职教中心、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大力开展劳动力引导性培训,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广大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谐创业能力“四个能力”。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1、“千村经济振兴”是我县抓“三农”工作的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抓好了“千村经济振兴”就抓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无论在那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振兴工程的进度和效益。各级领导、各级干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全力做好振兴村的各项工作。

2、建立全社会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城镇、经济集聚区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化城镇经济对农村的辐射、人才智力对农村的支持、医科教对农村的服务。要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千村经济振兴”活动。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要结对帮扶振兴村建设。建立全社会参与“千村经济振兴”活动的激励机制,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各行各业投身“千村经济振兴”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千村经济振兴”活动的浓厚氛围。

3、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办实事的有效机制,既要注重实物帮扶,更要注重帮助包扶村干部群众换思路、变观念、送科技,把农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让农民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新时期新阶段;新农村建设;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24-03

当前处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明中央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心,主要包括一强、二富、三美、四改革、五法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第一部分谈农业,“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第二部分谈农民,“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第三部分谈农村,“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第四部分谈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第五部分涉及法治建设,“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意见》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提出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能力上的潜力,优化、探索和开辟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新途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为达到这些目标,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推动我国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遵循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借鉴并吸取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提高当前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水平。我国的城乡差距,除了体现在收入之外,更明显的是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这又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问题成为很多乡村的隐忧。这种城乡面貌的鲜明反差,与全面小康的要求很不对称。对此,广大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面对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与居住环境较差、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之间形成强烈反差的现实状况,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国内外经验表明,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村特别是农民财富的重要途径。推动新农村物质建设的根本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在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产上不去,基础不牢固,再壮美的蓝图也无法实现;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动力支持。农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建设新农村,应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从实际情况来看,县域经济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县域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县域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按照《意见》的要求,必须确保按期实现“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要求,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不断推动城镇供水网络向农村延伸,让农民群众与城镇居民一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保证用电高峰时电压稳定、不断电,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要致富,先修路。从县县通、乡乡通到村村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农村“大交通”的格局初见雏形。路修好了,要做到科学养护管理,优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章立制,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法治化。为了保障农民群众和学生的出行安全,要切实加强农村客运和农村校车安全管理,强化责任意识,绷紧安全这根弦,确保农村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住房安全始终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作为惠民工程,农村安居工程实施以来,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按照中央的要求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群众总体上安居乐业,但是在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地区,迁居移民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为了让农民群众更多了解时政新闻,了解涉及农业生产生活的相关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普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村村通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扎实的生活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改变命运。农村大繁荣,农民家庭的子女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就是接受良好的教育。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逐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支持乡村两级公办以及民办幼儿园的建设,有计划地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并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普及和覆盖,并最终实现中等职业的免费教育。与此同时,要积极在农村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和塑造新一代的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推动基础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逐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普及程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让乡村教师留得住,各项生活待遇有保障,有事业发展的成就感、实现感。国家教育资源要有针对性地向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区等地倾斜。推动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提高人均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实际报销水平。全面普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努力做到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与省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联系和互通。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管理,建立救助制度,改进农村社会救助工作。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群众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保证他们生活无忧愁,发展有机会,权利有保障。

三、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宜居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改善必不可少;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的提高,宜居善居势在必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是重要的路径选择。循环农业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其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以及产业链延伸的思想理念,通过不断的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除此之外,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物质能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应严格控制投入使用外部的有害生产物质,降低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以做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做好农村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和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不断支持和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整治农村河塘,有计划地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提高村庄的卫生水平状况。基于对乡愁的留恋,应当完善传统村落名录和开展传统民居调查,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同时要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有序推进村庄整治,避免违背农民意愿的撤并村庄、或大拆大建,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投入,应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畴。目前我国已逐步步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让农民更好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为了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是重要选项。《意见》要求,对于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可采取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保证社会资本投入后的收益。因地制宜,对于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应当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探索建立乡镇政府职能转移机制,社会组织逐步承担起适合社会兴办的公共服务,政府发挥组织协调、政策支持、监督保障的作用。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善的浓厚氛围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须臾不能放松。弘扬主旋律、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针对农村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继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等活动,凝聚起向上、崇善、爱美的强大正能量。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提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让广大农村的亲情更浓烈、民风更淳朴、人际关系更和谐、村民素质更过硬、乡愁乡情更悠长。

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这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明确了任务,是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方向,要改善党的领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优化工作载体,加大普法经费投入力度,扎实工作,积极有为,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和全面提升农村事务法法治化管理水平。这些都始终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继续在农村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治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七、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看干部什么?这就是干部作风。何谓干部作风?这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品格的整体精神风貌,它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在党员干部身上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党的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意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强化宗旨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与时俱进,创新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统筹协调,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建设,认真选好管好用好带头人。严肃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肃处理违规党纪的行为,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强化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建设美丽乡村不懈努力。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东西南北农村差异巨大,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必须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全面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5-12-31.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4-10-23.

[3]龙菊.中国新农村建设资金配置效率评价及政策取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9).

[4]翟坤,周庆元.新农村综合体的内涵特征、体系框架与建设策略――四川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实践反思[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吉颖飞,古清,刘志强.美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J].规划师,2015,(1).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篇5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11月1日星期四

调查地点:虞城县乔集乡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和高中的文化程度

调查方式:是以走访的形式调查的

调查的重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本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项工作开展以来,被我们县纳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个人的思想认识上,也对这项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新型农村社区既是社区,又在农村,如果简单一点儿,可以理解为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在农村建的社区,但它又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加上新型两个字,其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提高到了新的层次。新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的一个提高,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主要是指居住环境的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的改善,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是较低层次的农村社区。而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通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

(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三农问题愈来愈突出。就商丘而言,近年来,市区和各县(市、区)城区变化很大,环境更加优美整洁,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环境,虽有改善但变化不大,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相同步。就是说,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些年,国家虽然不断加大惠农力度,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但这些都是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用于改善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绝大部分放到了城市,这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现状有关。政府财政有限,如果投向农村,点多面广、居住分散、蜻蜓点水,根本不解决问题,所以集中用于城市发展。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路子,这就造成了政府对农村的历史欠账太多。比如,政府投资修建城市道路很正常,不可能让居民垫资,但在农村就不一样了,要群众集资一部分,还要争取列入省乡村道路建设项目;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那就更难了,专家曾经测算过,市区居民所占有的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在6万元以上,而在农村不到1万元。这就造成农村居住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差,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三农问题的突出。基础设施落后还带来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农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滞后,农民就业难、收入增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城乡发展差距在拉大,中国占大多数的农村和农民就无法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更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政府财力的增强,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迫在眉睫,而且也到了能够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程度。所以说,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动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路。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要推动城镇化,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我们商丘市对城镇化发展的理念也作了调整,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这个层面,明确要求要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改革。过去的城镇化是单纯的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被城镇化路子,现在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农民自主进城的新机制。目前,四个层面的新型城镇化在全国逐步达成共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逐步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现代技术的应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我们商丘市已经实现了八连增。在目前的基础上,要使农业粮食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实现继续增收、继续增效,专家论证,实践也证明了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要构筑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实现土地流转,把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支撑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利用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地就业,使他们从生活理念上脱离传统的农村、农业观念,便于土地流转。我省农村土地利用呈现一高一低的态势,耕地利用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商丘市更是如此。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撤村并点,可以集中集约利用原村庄占地,将农村分散的土地要素重新布局,重新调整土地使用结构,从而整理出大量闲置用地用于补充耕地。根据初步测算,如果全市全部建设成新型农村社区,可节约土地70万亩左右。这些土地其建设用地指标可以飘移到城区或工业集聚区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复耕留下的土地,可用于粮食高产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

(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化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商丘作为中原经济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在三化协调发展上走在全省前面。如何走好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对商丘来讲,就是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方面,两者也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新型工业化发展到今天,面临两个方面的瓶颈制约,一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二是劳动力的缺乏。目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两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可供工业发展用地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出现了用工荒、用工难问题。我们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问题带来的,像原来在深圳办厂的富士康转移到郑州发展,就要求在一年时间内提供10万个劳动力。而我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撤村并点,可以腾出大量的原村庄占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把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另外,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支撑。所以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制定了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的问题、最难的问题是三农问题。目前,我省的城镇化率才刚过40%,如果按2个点的较高增长速度,到2020年还达不到60%。也就是说,我省还有4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谋生,这不能叫全面实现小康。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必须解决好农民问题,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使农民就地城镇化,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使生活质量、生活理念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小康目标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目标,它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包括教育水平、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这同样迫切要求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完善农村各种公共服务和文化教育设施,全面提高广大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农民看病难和上学难得问题,可是这些配套设施谁来完善。

投资商只是为了赚钱,建起了一排排的楼房。等待着农民购买和入住,可是新型社区内没有建设医院和学校以及公共娱乐场所。农民们看病和上学和生活环境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致使农民的购房思想意识不高。

我认为在建房的同时,应该把医院、学校以及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同时建设。这样可以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认识,提高农民的购房意识。

(二)加大依法治理双违建设

目前,我县虽然开展了违法、违规建设综合整治工作。虽有明显的成效,但违法违规建设仍有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综合整治工作的力度,要全面开展违法违规建设的综合整治力度。

(三)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目前的宣传,仅限于宣传车和过街条幅以及宣传标语进行宣传。我认为这些宣传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能否通过电视台,广播等新闻媒体来宣传。通过学习和培训,首先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大群众的舆论氛围,提高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认识和转变。

(四)群众购房能力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在各乡镇都已不成程度的有所规模,但群众的购买能力已经成了严重的问题。目前,并不是每一户农民都能买得起房住得起楼。针对这些农户,政府能不能制定优惠政策。我们公务员,教师等工人阶层可以用公积金实施贷款按揭购房。我们农民群众是否可以享受这个待遇,政府制定出方针政策让群众也能按揭购房。同时开发商的利益应该最小化、政府的政策合理化、群众得利益最大化。这样既解决了群众购不起房的问题,也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

(五)村庄合并,补偿资金哪里来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起,将面对着一场村庄合并和拆迁的攻坚战。有的群众认为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地方不愿意搬迁,这就面对着一场新的思想革命。村庄合并,对于农户的一些房屋是不要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能否整合资金,对于村庄合并的拆迁户给于一定的补偿和鼓励。

(六)安置自建问题

面对一层层的别墅和洋楼,不少群众发了愁。特别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岁数大了上楼不方便怎么办?像这样的大龄弱势群体,住在楼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我认为,各个社区在建设的同时。应该规划出一定的自建区域,让群众按照规划自己去建。这样既解决了老年人上楼难的问题,也解决了拆迁难的问题。

(七)安置就业问题

面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农民工的安置就业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

村庄的合并,民对着社区人口增多。一部分富余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但一部分农闲时候的群众怎么就业。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加强组织和招商引资力度,在社区周围和附近招商办厂。组织群众多学栽培技术和手工业技术,种植果业的同时发展蔬菜种植和手工业作坊。这样既解决了群众就业难的问题,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学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心得体会

10月30日随我县县委党校的领导和学员到城郊乡、王集乡、利民镇考察学习,他们在项目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气魄和成果,令人震撼,很受鼓舞。特别是听了各乡镇领导的点评,对他们的基本做法、主要经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重新认识。

现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招商引资上项目这两项工作,汇报这次考察学习的几点感受。

1、主要感受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思路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这些经验大家都知道,但他们能联系本地实际,通过具体的途径解决难题,推进工作顺利开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起点高。新型农村社区要实行城市管理模式,这就要求设计标准高、建设起点高。城郊乡的和谐,北大花园社区三十几栋楼同时开工,王集乡、利民镇的社区一期、二期工程已完成,社区规模大,设施档次高,施工要求严,质量标准高,很受鼓舞。

三个人体会

这次考察学习,让我受益非浅。不仅是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还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认识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的脏、乱、差,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群众有一个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空间,切实体会到党的优惠政策和惠农政策。这次考察学习,我们深感解放思想对社区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思想解放应成为工作创新的永恒动力,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思想解放永不停滞。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概念,做到学习启迪心智,学习净化思想,学习陶冶情操,学习升华境界。但最根本的还是在思想观念上。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新则思路广,思路广则发展快,必须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社区工作也要根据形势变化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提高为居民服务的形式与质量。拓宽工作思路,强化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篇6

村级建设扶持工作情况汇报

下面我就乡党委在村新农村建设扶持工作中履职的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乡党委成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部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3月,我乡村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产业扶持村。今年3月,又被列入市-20xx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联点领导为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张湘涛,后盾单位为市委办公厅。搞好我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造福于农民的福祉工程,也是村面临的良好历史机遇和发展平台。乡党委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力度,同时明确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一名副乡长负责联系村。年初召开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布署。全年我先后下村近40次,参与制定和审订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全年工作思路。我们立足于高标准,牢固树立实是求是的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全面分析村的地域特性,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利用村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扎实抓好了村的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有利于村发展的工作思路,即“招商引资、借城融城、强基固本、富民兴村”。

我们做到了“二个尊重”。一是尊重县域体系规划。村的未来美景依靠融城,我们主要通过利用区位,土地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加速借城融城步伐,推动村域经济快速发展,在产业发展规划上,主要规划为两产三区,注意优化产业布局,适应县城未来的发展,积极主动承接市区、宁乡经开区的产业转移;在基础设施上与县城接轨,对接县城规划大力加强水、电、路等设施建设,加快融城步伐。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二是实施党政领导联点包村制度。为动员、整合乡村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全乡抽调5名干部包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人力支援。帮助村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解决实际困难,检查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全村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全方位支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与村支两委班子共同制定工作规划,理清工作思路,选好工作重点,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积极帮助村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形成乡村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落实督促、检查和指导,严格考评奖惩,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培养、锻炼、考察干部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驻村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积极加强协调,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高度重视对新农村建设村的投入。按照“以工补农、以富带贫”的要求,我们始终重视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合理利用上级

“三农”项目资金,如沼气、村村通工程、安全饮水、扶贫、卫生等项目,把上级扶持资金优先投入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投入。二是科学管理。为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有章、有法、有效进行,

我们规定由联村的副乡长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协调、督查、催办、宣传等工作,真正做到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破解难题。这样从乡到村初步建立起层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科学管理体系,从而保证了乡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真正惠及百姓。

二、选准主攻方向,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年来,村的新农村建设扶持工作在市委办公厅、市、县委组织部、基层办和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取得了明显成效。村新农村建设的三年,是崛起和丰收的三年。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村看村,户看户,社员就看党支部”。3月的支、村委换届选举,村在人选、程序等方面能够从严把关,坚持原则,充实、加强了村支两委班子,新班子通过大半年的磨合,体现出了一定的战斗力,是一个聚力干事的团队。村在班子建设上能够强化学习建好班子,完善制度管好班子,创新机制建好队伍,加强培育好后备力量。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中华书记舍小家为大家,扎根村,深入调研、正确指导、积极协调、严于律己、全面服务,为村的建设扶持工作花费了诸多心血,凝注了诸多精力,其他支村两委班子成员也能积极进取,形成和谐干事创业、协作共事的工作局面。坚持组织班子成员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工作方法,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建立健全周例会、村务公开、岗位责任制等各项规章制度,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和党员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搞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教育,为培训村干部后备力量打好基础。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篇7

在全区上下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区村领导班子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在此,我代表区委组织部向参加培训的各位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此次培训班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及届全会精神,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新要求,教方法,指路子,传经验,进一步提高大家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学习届全会精神的重要意义

首先,深入学习届全会精神是今后开展农村工作的需要。党的届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同时又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凝聚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会议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是和农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着力解决了三农问题,传递出农村改革的新信号,准确把握了农村改革的历史方位,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必将开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又一个崭新时代。为此,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和吃透届全会精神,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其次,深入学习届全会精神,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需要。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过全区上下多年的努力,总体发展势头是好的,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市范围内排在前列。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区的农民人均收入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差距还很大,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村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方法,经常走出去学习外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创出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深入学习届全会精神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当前,从我区的发展形势看,我们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我们更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来。所以,我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培训,能正确把握当前的新形势,积极适应当前的新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正确把握国家大好的农村方针政策,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二、深入开展“三争一促”活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为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一定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村支部班子,要围绕农村“三争一促”活动,按照“争做发展型党支部,争做服务型村干部,争做帮带型党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三争一促”活动关键是村级党组织要争做发展型党支部。这就要求农村党支部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上下功夫,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威望上下功夫,在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方面下功夫。作为广大农村党员,也要树立谋发展的意识,并切实落实到行动中来,为群众起到模范作用。一方面要自己发展。要不断学习科学致富的技能、具备市场经济头脑和发展眼光,在种植养殖、结构调整、产品营销和产业发展中为群众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一方面要帮带群众发展。在资金上、技术上、发展思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帮助群众,为群众做好服务,在带领群众致富过程中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以大局为重,做服务型村干部和帮带型党员,帮助群众共同致富。

三、创新思路,真抓实干,探索出一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在过去的几年里,区结合本地实际,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皋兰山的果蔬协会、农家乐协会,青白石的苹果合作联社等,都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皋兰山的农家乐旅游收入逐年下降,特色不够明显,种植业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发展空间较窄,青白石的特色农业没有发展起来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区农村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长此下去,我区的农民生活环境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村党支部班子认真思考各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去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拓展思路,开阔视野,选准一条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经济的路子,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学会发挥优势找门路,因地制宜抓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不断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特别是要跳出农业看农业,积极招商引资,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注重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最终带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希望村干部们在培训中要刻苦学习,掌握理论知识,深入研究和思考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确保培训顺利完成,取得实效。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第一,要珍惜学习机会。这次培训班,既安排了区委党校的老师,又邀请了省委党校的副校长以及市委组织部的领导讲课。应该说,他们所讲的知识,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对我们大有益处。希望大家结合工作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和薄弱环节,带着问题学,做到有的放矢,坐下来认真听课,相互交流经验;静下来回顾总结工作,思考存在问题,理清今后工作思路,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确保学习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第二,要严格遵守学习纪律。来参加学习培训,就是学员,要尽快进入学员角色。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得请假,要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妥善安排好村上的工作,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学习质量,善始善终地完成好培训任务。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篇8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深刻理解党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就一定要对它的内涵、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有全面的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道路建设、安全饮水、住房改造、村容卫生、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实践课题,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早在建国初期,我们党和国家就作过部署,之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是农村建设投入不足。作为一个农业市,共有96个新农村试点村。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人口众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一方面,由于旗、乡财力有限,村集体经济薄弱。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上级部门的项目投入资金也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现有的农牧、林业、水务、扶贫、开发等各部门资金投入整合力度不够,使用比较分散,难以发挥最大效益,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二是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不强。我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旗,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一批成规模、有实力龙头企业和工业支柱项目的带动和支撑,经济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短时间内工业对农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反哺能力,新农村建设困难较大。

三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够健全。葵花籽、药材、农畜产品交易等一些我旗具有传统优势的专业市场由于投入不足、设施不配套等因素,目前呈现逐渐萎缩趋势,严重影响农畜产品的正常流通销售。

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

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由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转化增值水平不高,使得资源优势尚未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农民增收压力较大。同时,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畅通,服务体系不健全也是制约农牧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广大农民群众和部分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到位、思路不够清晰,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但是经过一年多的新农村建设,我们发现,市级帮扶部门、企业的帮扶积极性高,资金投入相对较多,支持力度大,镇、乡两级单位、乡镇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成效也十分显著,但部分试点村群众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投工投劳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大劳务输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推动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改变农村面貌需要进行村庄建设和环境治理,但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修路上电。村庄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要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也要防止违背群众意愿随意并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各地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不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选择好发展路径。土右旗的新农村建设,我们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科学发展、建设

区域新型中等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和围绕新农村建设“打造新集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创造新生活”的为目标,按照“农业抓集约、农村抓基础、农民抓转移”的发展思路,

以产业发展为前提,以加强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坚持用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用建设城市的办法改造农村,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互动和“收缩、转移、集中”战略,认真落实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篇9

一、XX村的基本情况            

XX村地处XX公路处偏离6公里的大山之中,全村5个自然寨,14个村民小组,236户,1021人,劳动力520人,贫困人口650人,占全村的52%,全村有耕地面积933亩,其中田775亩,土158亩,人均耕地0.92亩,森林覆盖率50%以上,薇菜、蕨菜、草类等相当丰富,极具有开发潜力。

XX村地处XX镇东南部,省道炉榕公路绕村而过,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有三个自然寨,六个村民小组,杂居着汉、苗、瑶、水、侗五种民族。全村有190户,896人。全村拥有耕地615亩,其中田495亩,土120亩,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600余亩。XX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水稻为主,自然风光优美。   

二、一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1、入户调查,了解民情。为更好地服务全村,将进村入户调查作为开展指导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花大力气、苦功夫走村串户,访问群众,掌握情况,做到村情民意了如指掌。同时还要及时向村领导了解村两委主要工作情况、工作进度、存在的困难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首先要对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有关部署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认真学习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通过开展农业政策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为能指导好农村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督促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同时,向村民虚心请教,对农村生产生活工作形成一个真切的认识,从而过过自己以往所学知识和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理解,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为指导,力争履行好县派驻干部的职责。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深入农户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各小组、各家户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帮助理清各小组、各农户发展思路,指导制定发展规划。

3、决小组、农户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密联系小组、村民的贫困状况,本着缺什么帮什么的原则,着力解决长期困扰各村民小组、农户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解决和协调解决好贫困群众在道路、饮水、上学、就医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和具体问题,让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1)委抓好春耕工作,做好两防宣传工作。

(2)拓展村级经济发展思路,根据加支村酒文化占据的优势,把酒推向市场;

(3)七一慰问贫困党员4名800元,与党员开展座谈会;

(4)根据全村的实际情况,与村两委制定好具体的发展生产措施和方案。发展养殖试点户2户,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解决养殖户建设物资1万元。

(5)切实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加大培养年轻党员和年轻干部。

(6)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搜索外界先进农业技术和与农村生活相关的报道,向村民传播信息和知识。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篇10

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准确把握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的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村经营体制更加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利得到有效保障。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按照全会勾画的农村改革路径,制度建设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应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按照全会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应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健全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全会描绘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蓝图,应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推进农村改革,关键在党。按照全会的要求,要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着眼于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各级党委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凝聚全社会力量,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摘自10月20日《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