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十篇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十篇

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9:18

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篇1

一、相关概念探析

1.对国防生的解析

“国防生”一词最早出现于1998年,实质是为军队输送人才。《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中对“国防生”的定义是:“军队根据生长干部补充需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享受国防奖学金、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地方大学生。”国防生成长要经历地方高校、军校培训和部队任职三个阶段。在地方高校阶段被称为“国防生”;当其进入军校培训阶段,就称为“国防生学员”;到部队岗位任职后,称为“国防生干部”。

2.对素质的解析

《辞海》中对“素质”的解释:“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2]该解释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阐释了素质的含义。军事基础素质正是从社会层面来理解的。

3.对军事素质的解析

军事素质是指在军事方面具备的素质,其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国人民军语》把军事素质定义为:“军队建制单位或个人在军事方面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常指军事理论、军事技术、战斗作风、组织指挥、管理教育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3]二是李秉桥所认为的:“军事素质是指军人从事业务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组织军事活动的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条件,是军人区别于其他人员的显著特征。可分为一般军事素质和特殊军事素质。”[4]三是倪永胜所认为的:“军事素质是构成军人履行职责能力诸要素的质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军事素质是政治思想、军事体能技能、文化知识、心理生理诸素质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主要指军人的组织谋略、技术技能、战斗意志和作风等。”[5]笔者认为,军事素质就是指军人履行军人职责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军人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体现了军人职业本质。一般可将军事素质划分为军事基础素质和军事专业素质两类。其中,军事专业素质是指军人从事具体专业工作要具备的素质。如履行航空四站保障岗位职责的军官必须具备较强的四站保障装备管理、组训和维修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4.对军事基础素质的解析

如上所述,军事基础素质是军事素质中有别于军事专业素质的另一部分,对后续军事素质的形成具有奠基支撑作用。相较军事素质而言,军事基础素质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小,基础性、稳定性和通用性特征明显。在军事基础素质中,素质是“属”,军事基础是“种差”。军事基础是军人军事职业发展的起点。笔者认为,可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给军事基础素质下定义,即军事基础素质是指军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军营文化环境和军事教育训练影响,通过自身认识和军事实践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军事职业发展基本品质,它是所有军人均应具备的品质。主要包括坚定的政治素质、系统的军事基础知识、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娴熟的军事技能等。

二、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对以上相关概念内涵的理解,笔者提出了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概念,明确了其基本内涵,在如何把握内涵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1.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概念

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是指依托普通高校培养、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地方大学生,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军营文化环境和军事教育训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军事实践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军事职业发展的基本品质。

2.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内涵

一是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是其职业发展的基础,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既离不开军人个体的生理前提,又需要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应该说,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既是在军事职业化过程中养成的基本品质,也是军事文化以国防生为对象的再生产。其军事基础素质直接受军事发展水平的制约,既要反映部队建设的需要,又要为军队建设发展服务,因此,具有鲜明的军事职业特色。

二是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在国防生履职尽责中具有根本支撑作用。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是其军事职业发展的基础和起点,是国防生作为军人必备的一种基本品质。不管是指挥类还是技术类国防生,对他们均有着共同的军事基础素质要求。概括地讲,军事基础素质主要包括军人意识、军事体能、军事基本技能、军事基础知识、军事基础职业能力5个方面,主要通^包含军事理论、军事体育和军事技能三个部分在内的军事基础课程的学习而获得。缺少这些基本素质,就会影响个人的军人职业发展,甚至被淘汰。

三是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为,国防生在军事基础素质养成的过程中,个体不仅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内外化活动的长期锻炼,还需要个体本身逐渐获得一定的心理结构。这一心理结构具体是由知(认识、观点、信念)、情(需要、冲动、体验、情感)、意(自制力、毅力、自觉意志)、行(技能、行为、习惯、创造性实践)等因素所组成。其稳定性如何,正好可以作为识别是否为素质及评价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需要说明的是,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稳定性并不否定它的发展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只有具有相对稳定的素质,才有进一步获得发展及提高的可能;也只有具备继续发展的素质,才能进一步巩固自身良好的军事素质。

四是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在军事教育训练影响下引发的国防生个体内部身心发展而养成的品质,它是国防生个体通过有意识地认识军事文化并在实践中逐渐转化、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品质,这一素质虽然是在军事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但是却以品质的形式而存在,这主要指的是军事文化向个体身心发展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出版社,2005.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89年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97.

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篇2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随着“强军梦”的治军理念提出,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教育地位越发重要,而红色资源作为史实的物质载体及实践教学载体,必然成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丰富国防教育的范式选择、增加国防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激发广大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资源;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35-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新生力量,学校国防教育自然成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红色资源不仅仅是“承载革命精神与革命遗存的统一体”[1],还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活教材”。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资源为高校国防教育注入了新鲜内容,其特殊的价值及作用更奠定了它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红色资源的概念及内容

要探讨红色资源对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所起的作用,那么就必须要追根溯源,明确什么是红色资源。只有把红色资源的概念与种类明确界定,进一步挖掘及利用红色资源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才具有意义。

1.红色资源的概念。随着红色资源越来越成为重要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红色资源。而红色资源的概念界定因为其创造主体、形成时期、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差异。目前,红色资源的定义被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红色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狭义的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精神瑰宝”[2]。除了广义与狭义之分,还有的学者把“红色资源”分为了有形与无形资源,笔者根据目前学术界对红色资源不同界定的梳理,认为“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和形成的,能被现今开发和利用并具有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物质载体”[3]及留存信息的总和。

2.红色资源的内容。从上述概念中不难概括出红色资源是由精神内核、物质载体、信息资源构成的统一体。红色资源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精神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精神内核主要是指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与爱国精神,也就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奋进、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中包括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五四精神及西柏坡精神等。物质载体则是指能够把精神内核、精神价值物化及体现出来的物质中介,例如革命旧址、烈士陵园、抗日烈士纪念馆、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遗迹等。而信息资源则是指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通过信息留存、传递的而保留下的能够反映当时历史及精神的资源,如相关的革命或英雄事迹、文学作品、影像、标语、历史遗留资料等。

二、红色资源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的价值

1.红色资源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资源之所以能够成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原因在于其展现的思想内涵及思想价值与国防教育目标高度契合。目前普通地方高校专门开设的军事理论课程与新生军训是普通高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虽然新生军训能从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感受革命军队传统、培养坚强意志、团结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但是对于整个国防教育目标来说还远远不够。由于普通高校军事硬件与专业师资力量相比起军事院校还相对缺乏,于是军事理论课程中需要讲解的相关知识因为没有专业教师或相关教学条件而被放弃,而能够讲解的往往由于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而显得苍白无力,红色资源包含的物质、精神信息正好能够填补普通高校在此方面的空白。例如,可以利用井冈山或延安革命根据地这批红色资源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革命英雄感人事迹,感受今日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勤奋努力,用实际行动爱国护国。一些战役纪念馆中反映出的当时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装备及特点能使使学生了解国防发展历程及我国军队武器的更新与演变。

2.红色资源丰富了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范式选择。由于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资源较为欠缺,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及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而红色资源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的[4],既包括物质载体,又包括精神价值与信息资源。不同的物质载体、精神及信息的表现内容及形式又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从而使红色资源就拥有了多样化的形式与形态,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与形态也就丰富了高校国防教育的范式选择。例如,参观革命遗迹、观看抗日战争记录片、听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革命故事等,丰富了高校国防教育教育环境、教育途径、教育载体、课堂教学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为高校国防教育不断创新提供了实践源泉,增强了国防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及感染力。

三、红色资源对高校国防教育的作用

1.增强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加深当代大学生对革命传统理解。虽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国际形势复杂而多变,局部冲突时有发生,所以要“居安思危”,加强国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想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总结历史的教训与失败的经验,不断增强国防意识。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以革命旧址为课堂,在重要纪念日及重大节日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馆、场,在革命老区观看红色经典,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对大学生深入理解革命传统作用很大。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国防教育,能够坚定大学生的信念,激发起他们建设国防、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内化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爱国主义是个体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也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更是动员和鼓舞一个国家和民族团结奋斗的旗帜”[5]。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促使每个人为国家做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个国家变化翻天覆地,与中国的崛起相伴随的是日益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不断出现的“中国威胁论”,“钓鱼岛”事件、南海争端,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强大的国防,也离不开先进的国防意识。在全球化时代,爱国途径多种多样,爱国问题也变得比较复杂,同时,大学生还处于各方面学习阶段,他们看待问题较为片面,分析问题能力不足,所以他们往往怀有满腔热血却没有恰当的途径来表达,最后发展为一种破坏性、进攻性的非理性爱国主义。许多大学生在爱国游行中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愤怒地打砸日本车辆,焚烧日本制造的产品,这些以爱国为出发点的行为由于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不够冷静的态度而导致大学生走向极端,甚至触犯法律。红色资源中遗存的物质载体实际上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爱国人士爱国热情的见证与记录,而红色资源中的精神资源、信息资源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爱国人士爱国情感与爱国情怀的凝练与提炼,对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作用很大。与此同时,红色资源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纪念馆或纪念地,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七七事变纪念碑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基地,在参观的实践体验过程中使大学生从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至理性阶段,使大学生在历史重现中产生自觉理性的爱国思想。

3.巩固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成果,实现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而实践又能补充、更新理论,巩固理论成果。高校国防教育方式仍旧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开放性与实践性,虽然多媒体教学增强了课堂授课的效果,但缺乏实物实景,无法与学生形成互动,仍旧脱离不了理论灌输的轨道。这种教条式、形式化的传统的国防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很难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初衷。而以活动和实践为载体的多元化教育方式能提高高校国防教育成效。红色资源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其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客观真实性、可实践性正好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红色资源多样的载体特征不仅可以充实与“完善课堂讲授式教学,让体验式教学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与其相互配合,使教育对象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比较丰富的内容。而且,可以将现代多媒体教学与现场体验感悟相结合,把”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他们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使受教育者多层次、全方位地受到感染和冲击,从而构建出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新型教育模式”[6],进一步实现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红色资源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印证,其中包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都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若要把红色资源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仍旧需要深入全面的研究。例如,红色资源如何在不同的国防理念下发挥其作用,其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应用途径、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无疑向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只有不断深入研究红色资源与高校国防教育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为加强国防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泰城.红色资源研究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2〕谭冬发,武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3〕李贤海,李文瑞.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3.

〔5〕叶中锋.浅论高校爱国主义与理性爱国[J].陕西教育(高教),2012,(7).

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篇3

"天生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这一令人感动的表述,大大淡化了差生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压力。但真的不存在差生吗?"差生是我们心中抹不去的痛。"一位执教十几年的老师曾这样告诉我。去年他曾因用尽千方百计却没能转化某个差生而抱头痛哭。苏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天生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抛弃了陈旧的教育策略,积极投身于"用爱转化差生"的行动中,开始赋予差生相当多的关爱和理解。有人还从改善班级教学如进行分组教学实践入手,着力改善差生受教育的状况。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也不逊色。从对差生现象本质的阐释到提出其科学的诊治之道,从总结先进学校和个人的创造性经验到如何提升教育实践品质等等,都有了相当的建树。可是,我们准确定义"差生"了吗?我们真的了解差生的心理了吗?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国外资料表明,如果没有跨学科──包括教学论、生理学、心理学、缺陷学、医学、咨询学和教育管理学──的综合研究,要想使差生问题的研究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根本就不可能。教育实践对于人性本身的因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士气等等──的分析的缺席,最终显示出理论的苍白和底气不足。缺乏理论观照的实践,终究是盲目的实践。正是这一问题促使《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站在科学理论的高度揭示差生概念的现代内涵,展示当代差生理论领域的最新动向和前瞻态势。从种种不同的角度──心理特征的角度、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提供相应的教育方略。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差生"?普遍的理解是,考试分数长期低于及格线,就是"绝对"的差生;品行差的学生是"相对"差生;两者都差那就是不可救药的"双料"差生了。但这样解释差生是否准确?该如何追究"差生"背后真正的原因?《差生心理与教育》在"差生"的分析上有不少突破。在"差生的定义和成因"一章中,首先对"差生"的概念做了明确性的定义并进行了现代性意义上的拓展。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还包括"学习失能"(这是另一种原因造成的学业不良)。二者的共同点是: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但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些特点使差生有别于其他特殊教育的对象,诸如弱智生、道德品质差的学生等。作者认为,形成差生的诸因素如"素质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差生的总体因素。于是本章第二部分在介绍了日本学者北尾伦彦的"三层级说"和佐野良五郎的"双因素论"等研究成果后,对"学习失能"和"学业不良"的成因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以探寻学业不良和学习失能的因果关系。差生的定义和成因是本书的一条主线。著者正是以这一定位为理论基石,准确考察了差生的实态,并反思其成因,继而明确提出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法以便产生有效的行动。这也正是解决差生问题的重大前提。差生的实态,不仅包括差生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涵盖差生的性格特点。由此看来,从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侧面,对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差生现象作出多学科考察的"差生的心理特征"与"差生的性格学分析"两章,在本书中就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差生的心理特征与优等生相比有何差异?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差生的智力、记忆、性格、动机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差生的一般心理特征,为教师洞察差生学业不良的各种心理因素大开方便之门。为什么差生不能像优等生那样学习呢?差生的学业活动究竟存在哪些障碍呢?内部障碍之一是不能充分发挥潜能这一性格上的缺陷。"法国教育家安德烈·勒·加尔(a·L·Call)倡导的差生性格学分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差生的性格学分析"一章通过学业成绩与学生个性的关系的研究,依据加尔的"性格类型论",揭示出学生的性格类型同学业成败的关系;这一章并非简单罗列国外大量同类问题的研究,而是用文字和图表、案例和数字相结合的方式,删繁就简,总结提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差生问题研究的广阔平台。而案例的介绍则从实践的意义上为读者开拓了可操作的空间,同时又于另一侧面印证了理论的科学性。今天,学业不良的治疗教育(remedialeducation)已为人们接受。这是针对难以完成普通学业生活的差生采用的一种治疗法,目的是使他们从不正常的学习状态恢复到正常、健康的状态。"学业不良的诊断与治疗"章首先明确学力的含义及它的各方面因素,接着划定了判定学业不良学生的两种标准:绝对判定标准和相对判定标准,继而提出了对学力不良学生的科学诊治方案。结合中国实际对大量案例所作的分析使得本章的理论坚实可靠。通过补充基础学力,相当多的学业不良学生可以得到补救。但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无论花多大功夫费多少时日都无济于事,这就不能不考虑他们身上存在着某种能力的缺陷及其神经生理学的因素。这类学生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中被称为"学习失能"型差生。在"学习失能的诊断与治疗"一章中,学习失能的诊断、治疗的成果与经验得到了有条不紊的梳理与评介。无论是概念的定义、理论的建构还是对于个案的甄选与梳理,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他对差生问题研究的独到之处。需要说明的是,诊断与治疗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应该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扩展了差生教育理论的应用空间,还提供了现实、具体而又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让教师参考,极有助于教师转化差生工作的实施。在医学上有"治疗"与"预防"之说,使患者恢复健康状态谓之"治疗",而使健康者不致患病谓之"预防"。教学实践中的差生教育也应如此,治疗教育与预防教育应该齐头并进。不过治疗教育仅仅指向差生,而预防教育则涵盖了所有的学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支持差生教育的新理论,如曾风靡一时的程序学习理论、情境处置交互作用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等。"差生预防教育"以这些理论为依托,围绕差生预防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确立旨在发展个性的教学系统,展开富有深度的理论论述。读到本章,读者也许会发现,它的主旨思想与"多元智能理论"有相通之处。可谓"智者同谋"、"英雄所见略同"。这样看来,该书体现的是一种深厚的、内敛的视角,它不随波逐流迎合当前的教育热点,而充分彰显差生理论的深刻理论内涵与借鉴价值。它并不囊括各类所有理论,而如同一个优秀的导引者,在各种理论的碰撞与融合中思考、启迪读者理解、选择。对于我国目前方兴未艾的差生问题研究来说,它如同一杯镇静剂,引导着研究者从盲目的实践热情、从浅层的理论平台走向理论本身的深处,重新审视差生问题。差生需要关爱,需要理解。这已是被大家认同了的真理。然而,要做到真正地理解差生,让关爱结出累累硕果,还需要一种治疗差生的教育智慧,站在理论高台上的教育智慧。

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篇4

一、实施国防教育是地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在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一直是地理课程价值的追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自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将地理确立为学校课程起,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价值的问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但不同时期人们强调的地理课程价值内容不同,如:20世纪初的培养“爱国心性志气”价值、30年代的国防教育价值、50年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当我们阅读比较国外一些国家的地理课程时,也可以发现国防教育或者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地理课程不可忽视的价值组成。在今天,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同样是地理课程的价值追求目标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在“前言”部分就指出,从地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来说,要“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可见,在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国防教育是实现地理新课程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1.地理新课程性质的体现

地理学科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学地理的教育内容更具有综合性和广泛联系性。当前中学生必须接受的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国情教育和国防教育等内容都与地理教育内容有密切联系。地域性的特征不仅是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还包括地理事物时间的空间联系。被西方众多政治家和战略家奉为圭臬的“地缘政治学”,体现的即是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特征。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显然,这几位美国学者把地缘政治学视为战略地理学,也就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所以说,地理课程的性质决定着地理学科与国防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2.地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地理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以及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什么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其中就包括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现代公民素养还必须包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强大的民族向心力等。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提供给学生“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等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用。比如说台湾岛作为“祖国神圣的领土”,它既是历史的自然延续,也是当今的现实存在,它就是我国的领土!这些内容体现的就是“生活中的地理”;而且,通过对台湾地理位置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地理分析、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学生终身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学习“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最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回归”。

3.地理新课程目标的追求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部分共列有四条具体目标,除第一条外,其余三条都与国防教育有关,都有对培养未来国家公民国防意识的目标追求。这不仅体现在“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目标中,也体现在“增强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的目标中。我们强调“全球意识”,但不能将之窄化为“国际合作”,还应包括全球视野下国家利益的维护,包括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国际争端、各国间权益的碰撞、国家海权的捍卫、能源运输的安全等。

二、地理课程中的国防教育资源优势

地理课程中包含很多与国防相关的内容,为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国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1.领土、邻国与国防

这部分内容包括国家的位置、领土的组成、邻国的分布等。其中领土的概念不能仅限于陆地部分,还要拓展到领海和领空。就中国的邻国而言,有14个陆上邻国与我国唇齿相依;同时还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众多的邻国一方面固然有利于我国的国际交往,另一方面由于众多复杂的原因,也使得我国与一些邻国间因领土存在的争议而影响了双方的正常交往,使得我国的地缘政治压力较大。我国素来有“守土有责”的古训,领土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

2.海洋权益与国防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国国民的海洋权益的意识不强,有许多人可能将我国约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等同于国土面积。我们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国家一直以来海洋意识比较淡薄,导致许多人不知道我国拥有约37万平方千米的领水面积,同时管辖着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如何守住我国这么辽阔的“蓝色国土”,对其中的资源实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我国有较强的海权意识和国防意识。有了这些意识后,就不会再出现“荒岛”的错误认识了。

3.自然环境与国防

自然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军事行动和国防建设。所以正如我们都知道的情况,美国在2003年3月20日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对该国特殊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环境作了充分的研究和充足的军事准备。我国是个面积辽阔,自然环境比较复杂的国家,各种自然条件给我国的国防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多样的自然环境一方面使我国的国防建设具有复杂性特点,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国防建设的有利条件之一。

4.交通建设与国防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交通运输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历史上许多的战例,交战的双方都是将对方的后勤供给、运输线路作为重点打击目标,比如奠定项羽军事天才一战的巨鹿之战中,项羽能够以少胜多就是因为突袭了秦军的后勤补给线,从而予其以致命一击,拉倒了整个秦帝国大厦。现代战争无论是兵力投放还是后勤补给等都越来越依赖于交通运输建设。我国地域辽阔,交通运输建设规模大,交通运输方式多,交通运输工具和线路建设的速度快。交通运输建设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以外,也有力地保障和支援了我国的国防建设。许多国家的一些交通线路在满足民用的需要时,也充分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

5.地理学科国防教育资源的外延

上面所呈现的地理学科内的国防教育资源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国防教育的资源有了新的外延和拓展。比如航天发射基地选择、信息安全、金融安全、资源供给、生物入侵等都是地理学科的内容,也都与国防安全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成为地理教学中国防教育的课程资源。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策略

地理课程拥有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是地理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有利条件。如何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则需要一线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路径,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在概念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讲清一些概念,有力渗透国防教育。比如,在学习我国疆域和国土面积时,将领土的概念讲清讲细讲透。让学生理解领土是指在一国管辖下的区域,包括该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如我国的渤海、大陆海岸线外的大陆架都属于领土的范畴。

2.在内容拓展中渗透国防教育

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来渗透国防教育,以此弥补教材的不足或不便。如上,学生虽知我国应管辖的海洋国土大约300万平方千米海域,但对其中部分海域因国际法缺陷、历史沿革、现实政治等原因而造成的与有关邻国之间存在争议并不十分了解,这就需要通过补充、拓展相关内容使学生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比如对于“专属经济区”的概念,教材中一般表述为“沿海国家在领海之外还包括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其范围从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的范围。它是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沿海国家有该海域自然资源的。”其实,现实情况远远复杂于上述文字表达,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查看地图,探究一些隔海相望邻国之间的海域宽度可能小于400海里,那么双方主张的专属经济区上就可能出现重叠,从而引起双方之间的争议。那么如果当事国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捍卫本国专属经济区上权益就属于国防教育的范畴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补充拓展时要做到“有度”、“有据”。所谓“有度”就是指我们的拓展只能是适度的,不能超越中学教学的需要,不能煽动负面情绪;所谓“有据”就是指拓展的内容,必须站得住脚,有权威性、有正规来源,杜绝道听途说或未经证实的观点,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严谨可靠。

3.在时事地理解读中渗透国防教育

地理新课程理念强调回到“生活中的地理”。如今的信息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自外于现实世界,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焦点和热点事件都可能会引起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广泛关注。我们紧贴时事,结合地理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了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中的地理”。比如,我们有时会看到关于某沿海国家或岛国不惜巨资加固无人礁石的报道。那么就此可以让学生查看地图,了解该礁石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理解专属经济区的概念,探究该国家如此作为的目的,以及此举是否可能会给相邻国家海洋权益带来损害。

4.在乡土课程中渗透国防教育

一些地区可以结合乡土地理课程的开发,利用特殊的资源优势,如地处边境地区、海滨地区,或者是曾经的古战场等,我们都可以在乡土地理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有意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来渗透国防教育。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海安县为例,位于该县黄海之滨的角斜镇就因民兵组织建设、民防演练出色而被中央军委命名为“角斜红旗民兵团”;明朝时该县东部沿海地区曾经是抗倭的古战场,留下了位于该县西场镇的抗倭纪念牌等遗迹。那么,南通市或海安县在编制乡土教材时就可以利用好这个素材,在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尤其是海防教育。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国防教育既是课程价值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余高达.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国防教育学科分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篇5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发展的第一任教师且持续伴随终身成长的教师。但是,并不是所有家长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就能够胜任家庭教育工作的,家长是否能够胜任“老师”是有条件的,是需要教育的。虽然当前学校和社会相关机构普遍开展了家L教育,但是由于对家长教育内涵缺乏理性思考,导致家长教育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厘清家长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有利于家校合育理论构建与相关实践发展。

一、家长教育的相关概念

家长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育家长之意,但家长教育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与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等概念相联系,理解家长教育首先要厘清家长教育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一,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是一对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二者关系如同学校教育与教师教育关系一样。从区别来看:首先,二者的目标不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列,是家庭中以提高儿童基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家长教育是以提高父母家庭教育胜任力为主要目标的成人教育形式。其次,二者主体与教育对象不同。家庭教育(狭义上)的主体是家长,对象是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家长教育的主体是家长教育相关专业人员,对象是家长。再次,教育内容不同。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经验和人类基本的知识经验中对孩子开展的教育;家长教育主要内容是“家庭教育学”“家庭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技能。从联系的一面看:其一,家长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家长教育胜任力;但间接目的(也是最终目的)是推进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子女健康成长。其二,家长教育的内容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基于家庭教育的需要,依托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指导是开展家长教育的内在逻辑。

厘清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开展家长教育需要根据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不能脱离于家庭教育空谈家长教育;另一方面开展家长教育不是家庭教育本身,不是简单地告诉家长要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而是要促进家长具备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和相关素质,能够根据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灵活多样地设计出符合自己家庭实际和子女特征的教育方式。

第二,家长教育与家长学校。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经常出现家长学校这一概念,不难理解,家长学校属于成人教育的一种形态,主要承担家长教育的任务。家长学校类似于家长教育的上位概念,是教育家长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的相应机构。这是一种相对比较松散,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不像现代中小学那样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它可以是独立开办的,也可以依附于学校或社区;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开展活动,也可以临时开展活动;可以是民办的、市场的,也可以是官办的、公益的。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我国的家长学校基本上是由妇联和学校举办的;从实际影响来看,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覆盖面和教育效果要远远大于其他形式。

关于什么是家长学校,目前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虽然有人认为家长学校“是对中小学校(包括幼稚园)学生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但具体在实践中家长学校的概念随着其承担的功能而不断发生变化。2004年教育部和全国妇联联合颁布的《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长学校是以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或监护抚养人为主要对象的成人教育场所,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或监护抚养人建立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正确的家教知识和方法,了解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人身安全保障常识,以及相关教育政策法规。这个更符合学校或教育的概念。但是,2011年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家长学校的任务进行了扩展:“家长学校是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内容主要包括: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为家长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增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

比较这两个文件可以明显地看出,家长学校的功能在原有的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等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家庭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活动、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等内容。由此也可以看出,家长学校已经囊括了许多不属于“家长教育”的功能,使得家长学校越来越游离于“学校”的内涵之外。

第三,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与家长教育还有一个更加接近的概念是家庭教育指导。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家庭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成为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成为相关部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一个概念。有人认为:“家庭教育指导是家庭外的机构、团体和个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它是以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以家庭教育为内容的教育过程,家庭教育指导具有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性质”,“其同类概念有西方国家常用的家长教育和我国台湾地区常用的亲职教育等”。这个定义列举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内容、任务,概括出其主要特征,很显然,家庭教育指导似乎包含家长教育内容,不仅因为它明确指出类同于家长教育和亲职教育,而且在定义中也指出了就是以家长为对象、以家庭教育为内容的教育过程。但从现实逻辑看,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

首先,家庭教育指导不能等同于家长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指导方法指导、工作指导等,教育属于这个过程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中的应有之意,但家庭教育指导还包括诸如研究家庭教育状况,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高诊断、咨询,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设施和保障等。其次,主体不尽相同,家庭教育指导更多的是妇联、教育主管部门等机构负责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统称;而家长教育的主体是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员(教育者)。再次,目的不尽相同,家庭教育指导主要目的是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而家长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促使家长在家庭教育素养方面发生变化,以便更有利于进行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指导是相关部门开展家庭教育事业的工作语言,并非严格的学术概念。

综上,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概念是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家L学校是实现家长教育基本形态(正规),但不是唯一形态;家庭教育指导是相关部门为开展家庭教育而对家长采取教育和指导的工作概念。厘清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家长教育的内涵。

二、家长教育概念的评析与厘定

家庭教育的地位决定了家长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教育由于语言习惯不同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在德国成为“双亲教育”,在美国称之为“父母教育”,前苏联称之为“家长教育”。根据汉语的习惯,我们称之为家长教育,这里的家长包括家庭的其他监护人。尽管家长教育(或亲职教育)在字面上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其内涵界定上还是有一定的偏差。下面对近年来关于家长教育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在前人界定基础上尝试对家长教育内涵加以阐释(见表1)。

第一,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于教育者,上述概念中只有两处提及。林家兴概念中认为教育者是“正规的或非正规的亲职教育专家”,缪建东概念中认为是“社会教育机构、社区或教育、福利部门”。笔者认为,家长教育一定是家庭教育指导方面专业人员,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研究者、儿童保健、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有经验的家长等等。上述概念中将“社会教育机构、社区或教育、福利部门”视为教育者很明显是不妥的,这里将教育者与教育主管部门或组织混为一谈了。关于受教育者,大多数都认为是父母或准备成为父母的人,这种界定是准确的。但有人认为教育对象是“家庭教育组织者”(杨宝忠)、“家庭教育的责任者”(李俊)、“家庭生活组织者”(赵刚)等,期望将教育对象更加准确,但都存在不严密、不准确之嫌,都是不妥的。家长教育的对象就是家长(广义上的),当然有的家长在实际中没有履行没有承担家庭教育职责要另当别论,这是他(她)教育权利和责任的转移问题,不属于本研究讨论的范畴。

第二,关于家长教育目标。这是家长教育概念中的核心问题。上述概念中对家长教育目标都有涉及,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了这些关键词:管教子女的知识能力、改善亲子关系、称职父母、角色经验、有效能、履行父母责任、家庭幸福、父母自身素质、自我实现等等。这里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将家长教育带来的客观影响作为目标,如“实现家庭幸福”“自我实现”;二是将教育内容与目标相混淆,如“管教子女的知识与能力”“改善亲子关系”。笔者认为,教育目标是人的改变,家长教育目标是改变家长使之更加适应家庭教育需要,成为合格父母。如果用一个更加简洁而专业的概念概括,那就是“胜任力”,说白了,合格父母也罢、称职父母也罢,就是教育胜任力问题。

第三,家长教育内容。目标决定内容的选择,上述概念基本上都涉及到家庭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管教子女、改善亲子关系的知识能力,保育、教育儿童(未成年人)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养的知识、技能,正确的教育态度和观念,组织家庭生活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总体来说,教育的内容大致包括了“父母对自身的教育和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两个指导维度”,涉及到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生哲学等方面知识。笔者认为,上述内容依然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加以涵盖,如果以“胜任力”为目标,家长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家长教育胜任力而展开,包括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动机、情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第四,家长教育的属性。从“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来看,“属”即该被定义概念的上位概念,“种差”即被定义概念与同层级概念的区别。上述家长教育概念的定义中基本上都回避了这个问题,只是个别概念提及到。有的将家长教育归类于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有家长教育的概念将其归类于“教育”“培训”。后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教育与培训涵盖的内容更大。笔者认为,家长教育应归类于成人教育,但不能归类于终身教育,因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类型的总和,包括各阶段和各种教育方式。

在总结以上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主导者以家庭教育主体(家长)为对象,以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技能、观念、思想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为目的的成人教育活动。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看,凡是对家长在育儿方面产生教育影响的主体都包含在教育者的行列之中。

三、家长教育特征

当前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重视家庭教育务必要注重家长素质,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目前虽然妇联、关工委、文明办等部门都在开展家长教育培训,但是无论从哪方面说,学校都是主体和主导者。提高家长教育效果亟待抓住家长教育的特质。

第一,家长教育是成人教育。前文有述,家长教育属于成年人,家长教育属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那些不再进入正规和全日制学校的人们借此可以连续地、有组织地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促使自己在信息、知识、工作技能、欣赏能力与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或以扩充知识并解决个人或社会的问题为目的。”成年人接受教育的动机非常明确――工作或生活的切身需要,因此成人教育的办学思路和方向也非常明确――解决工作或生活中的切身问题。家长教育属于成人教育,家长之所以接受教育,根本在于在自己已有知识无法满足教育子女需要,学校和其他相关部门应该提供这种教育,在提供这种教育时需要“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为此,学校和相关机构需要进一步地“解析成人群体结构、关怀成人生存境遇、解读成人学习行为、构建教育支持系统”。

第二,家长教育是非正规教育。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是教育制度规定的教育形态,主要指学校教育;而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很明显,家长教育属于成人非正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其教育对象包括一切需要接受教育的家长;内容上主要包括“非标准化的内容体系,不一定采取阶梯式的课程结构,强调学习成果的应用性”;证书形式上,不是以证书为目的的;时间上主要是短周期、非全日制;教育主体可以在教育机构内,但主要在教育机构之外;授课体系是弹性组织,以学习者为中心,节约教育资源;从管理者来看,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各类非政府机构。基于家长教育的非正规性,虽然国家可以将其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之中,但最起码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国家无法强迫要求家长必须要接受教育任务;虽然可以倡导家长要“持证上岗”,需要达到某一要求,但由于家长和家庭的千差万别,我们无法真正像要求教师那样要求家长也要具备教育资格证才能开展家庭教育。

第三,家长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家长和学校教师是学生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教育者,教师职前和职后都需要教育,家长也是这样。所谓的“入职”教育是指夫妻在成为父母之前应该掌握的、履行家长教育职责所需要的必备知识、能力和观念,这是成为父母之前的夫妻应该做到的教育铺垫。“在职”教育是指夫妻在拥有子女之后,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教育知识、技能和观念等。过去我们过多注重职后教育,现在越来越需要将职前教育纳入家长教育之中。“在职”教育是家长教育的主要形式,对家长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呈现出来,家长教育的逻辑与家庭教育的逻辑有一定的关联。孩子出生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教育挑战,都需要家长胜任,也都需要对家长进行教育。教师资格证有阶段性划分:如幼师证、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也有类型划分:如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等。但家长只有一个证,什么都要懂,什么都要学,都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不断学习。

第四,家长教育是统一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教育。统一性,是因为家长共同的教育需要,也因为教育者对家长有统一的要求,每个家长都需要达到,比如掌握孩子成长的基本特点,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个性化,反映家长不同的需要和家庭教育的具体情况。人们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有的亲子关系不好,有的孩子学习习惯不好。个性化需求就是根据家长自己那本“难念的经”而开展的教育。从正面说,个性化需要也指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比如有的家长准备让孩子出国深造,大多数则让孩子在国内发展;有的孩子想学工科,有的孩子则想学艺术。开展家长教育,既需要有统一要求,开展统一的教育,也需要具体要求,开展有差异的教育。

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篇6

关键词:高校军事教学;教学质量;要求

一高校军事课课程的基本特征

课堂教学是军事课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和高校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较,军事课课程有着显著的个性特征。

1.军事课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从课程目标来看,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军事课的特点和优势,不在于它的学术性,而在于它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据此,军事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是一般地传授知识、解释疑难,而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军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思想认识,提高觉悟和能力。

2.军事课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融汇性。

高校的军事课包括了以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注重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地理、国防文化、国防经济和军事技能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把国防教育课程的学习从单纯提高军事技能的"训人"转向面向提高学生素质的"育人"上来。同时,军事课通过紧密跟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理论教学的知识趣味性,把一些世界热点最新的出处和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传授给学生,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热情和热爱和平的目的,使军事课课程理论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3.军事课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

按照大纲规定,军事课包括了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等方面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性课程内容,也包括了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军事技能课。这种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的统一,为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课程的理论性决定了课程具有较大的理论知识容量,需要讲授者能博古通今,能根据理论逻辑,理清思路,概括和浓缩基本问题,勾画出某一课题的基本框架,为学生理解提供一个基本线索,使其对这一课题有一个简明、清晰的概念。课程的技术性又决定了军事技能训练教学目标的艰巨性,即要了解条例条令、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行军、宿营的基本程序、方法,培养野外生存能力等,这种技术性的要求就使得军事课课程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提升高校军事课教学质量的几个要求

新时期军事课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课程自身也有着不同于高校其他课程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在提升教学质量上,要贴近实际,注重创新,灵活多变,实现军事课教学更加正规化、科学化,更加适应新时期高校军事课教学的发展和需要。

1.军事课的教学务求贴近实际。

军事课首先要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军事课程教官讲课,决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离开学生思想放空炮,要运用战例、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达到触动思想、消除疑云、提高认识的目的。贴近实际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青年学生更加懂得理国,立志报国。

2.军事课的教学要处处创新。

所谓"新"就是要寻求新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军事课教学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局部创新,更加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全方位进行创新。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求知欲。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紧贴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紧密结合军事理论教学的新任务,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用新知识阐述新理论,用新信息带动新思维。第一要深入研究教材,突出分层设计的逻辑线索,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第二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接受军事课理论的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第三要从教学中、言语中、社会活跃的案例中寻找方法创新的突破口。第四要教学得法,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探索能让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使这门课能够成为让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

3.军事课的教学要灵活多样。

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具有内容多,覆盖面广,时间少,军事理论课教学机制不完备等特点。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灵活运用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教学方法,对于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挖掘丰富的军事理论内容和博大的军事历史知识,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灵活运用,能使学生在生动、详细的具体事例中去感悟军事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如果能够精选一些重点的战例,进行比较细致地分析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更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军事理论知识了解不多,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在教育内容上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时事追踪教学、热点聚焦剖析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三结束语

军事课具有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集体主义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军事课培养了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锻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力,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也说明军事课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素质教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提升军事课教学质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先德.普通高校军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7,03:131-132+141.

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篇7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国防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企业国防教育,寻求新途径、新方法,是国防教育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国防教育工作,是一条加强和改进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振奋斗志,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群众素质,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功能,对发展企业,造福职工有重大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在技术因素之外所独具有的价值体系、行为方式、文化积累、文化传统,包括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行为规范和思想方法等。   它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与国防教育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杨的作用,但二者性质有所区别。企业国防教育工作是以企业内部员工为对象,以培养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对内有粘合作用,对外也具备一种争取公众对企业认同的社会功能。企业文化与国防教育工作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可以更大的领域里为国防教育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国防教育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内容、深化工作效果。企业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把国防教育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防职能、意识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国家多作贡献。企业文化与国防教育工作存在不同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首先是性质不同。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教育学科。企业文化它是通过培育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企业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本质上是经济管理问题。其次是内涵不同。国防教育工作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又是进行国防意识培养活动的实践性概念。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主要是理性文化概念。再次是内容不同。国防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国防理论、国防精神、国防历史、国防体制、国防法制、国防常识、国防动员及国防经济等等教育,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培养企业精神、确立企业目标、建设企业道德、树立企业形象等。因此,国防教育工作的任务是立足于全民的思想政治上高度统一,具有较要的共性特征。企业文化是在宏观的大政方针指导下,主要是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长期铸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最后是方式不同。国防教育是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对象广泛,教育条件各异。其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靠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逐步养成,一旦企业职工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职工就会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它的运行特点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企业文化与国防教育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1、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国防教育工作,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强调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都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企业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注重焕发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倡导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好的传统,强调自我激励的作用,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企业国防教育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总之,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2、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为经济基础服务。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国防教育工作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企业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与国防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坚持国防教育工作优势又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思想动力。3、目的相近。企业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效益功能。建设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国防教育工作讲究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靠保证。可见企业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4、途径相通。企业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国防教育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对企业文化建设也适用。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树立典型,学习榜样等等。这些途径和手段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国防教育工作共同使用的,几乎完全可以通用的。5、环境相似。无论企业文化建设还是国防教育工作都是在一个特定企业环境中进行的,在同一环境中,在相似的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起点和程序,选择国防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以求两项工作同步获取成果。当前国防教育领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科学为先导,以经济竟争为主题的崭新世界,无论是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是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并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和难题。从当前社会变革的形势看,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国防教育工作增加了复杂性和艰巨性。国防教育工作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互相推动,共同发展。企业文化与国防教育工作的概念是独立的,但相通相融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明显的,结合点是很多的,因此,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彼此互补,达到共同发展。同企业文化相结合是新时期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群众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国防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国防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培育企业群众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中,为国防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它与企业国防教育工作相结合,将企业国防教育工作纳入企业管理轨道,较好地解决了国防教育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两张皮”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国防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企业文化为国防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企业文化建设使国防教育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国防教育工作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便于与经济工作融合在一起去做,从而增强国防教育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国防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能够克服国防教育工作某些弊端,改变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使国防教育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落到实处。

[1]

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篇8

关键词高校文化;国防教育;高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5-0090-02

高校文化所倡导的高校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其大大丰富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工作要与高校文化相结合,互相推动,共同发展。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

1)性质不同。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教育学科。高校文化则是通过培育高校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高校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教育性,本质上是教育管理问题。

2)内涵不同。国防教育工作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又是进行国防意识培养活动的实践性概念。高校文化是在高校长期管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它主要是理性文化的概念。

3)内容不同。国防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国防理论、国防精神、国防历史、国防体制、国防法制、国防常识、国防动员及国防经济等等的教育,从而促进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高校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高校内外条件选择教育管理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培养高校精神、确立高校目标、建设高校道德、树立高校形象等。因此,国防教育工作的任务是立足于全民的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共性特征。高校文化是在宏观的大政方针指导下,主要是依据本高校的实际情况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4)方式不同。国防教育是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对象广泛,教育条件各异。其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师生,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通过高校领导的倡导,全体师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而逐步养成的,一旦高校师生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高校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师生就会自觉自愿、齐心协力地为实现高校目标而奋斗。它的运行特点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尽管高校文化与国防教育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作目标与具体任务也各不相同,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对象相同。高校文化和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注重协调高校内部的人际关系,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高校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注重塑造人的灵魂,焕发人的精神,倡导优良作风和传统,强调自我激励效应,并在高校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高校国防教育则注重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和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因此,高校文化和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2)方向一致。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为经济基础服务,也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高校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更应该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为核心。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文化,不仅与国防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坚持国防教育工作还能保证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思想动力。

3)终极目标一致。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国防教育工作讲究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靠保证。可见,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效率,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

4)教育途径相通。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国防教育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对高校文化建设也适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树立典型的学习榜样等等。

5)环境相同。无论高校文化建设还是国防教育工作都是在一个特定高校环境中进行的。在同一环境中,影响因素相同,因此,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能有效确定建设自己高校文化的起点和程序,选择国防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从而使得两项工作同步获取有效成果。

当前国防教育领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科学为先导、以经济竞争为主题的崭新世界。无论是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是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并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和难题。从当前社会变革的形势看,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国防教育工作增加了复杂性和艰巨性。

国防教育工作要与高校文化相结合,互相推动,共同发展。高校文化与国防教育工作的概念是独立的,但彼此是相通相融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明显、并且结合点也很多。因此,通过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互补、相互促进,达到共同发展。并且同高校文化相结合是新时期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高校文化所倡导的高校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群众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国防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国防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培育高校学生集体意识、倡导高校道德建设、规范学生行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时,为国防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它与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相结合,将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纳入高校管理轨道,较好地解决了国防教育工作与学生工作的“两张皮”问题。

高校文化建设能有效推动国防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也为国防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使国防教育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国防教育工作更适应高校和社会的需要,更便于与高校学生工作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强国防教育工作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推动力。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国防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了团结和凝聚高校师生、增强了高校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从而克服了国防教育工作中的某些弊端,改变了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使国防教育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建军.新形势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中南大学出版社.

[2]曾友因.美日、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n].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

[3]喻运斌,刘耀明.论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J].教师教育研究,2006(3):13.

[4]李敏,张志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n].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

[5]周军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对策研究[n].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

[6]陈孟,江宇冰.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2007.

[7]刘铭,孟海帆,于喜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n].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8]段志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n].韶关学院学报,2001.

[9]傅景云.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5-7.

[10]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5.

[11]杨邵愈.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12]罗新立,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n].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0-13.

[13]刘文炳.浅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n].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77-79.

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篇9

关键词概念教学生物学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出版,笔者认真研读了此标准,并与之前使用的《全日制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比较,新课程标准特别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刘恩山在《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中提到:“凸显重要概念传递”是以国际上关于学习科学及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我国本土研究和教学实践为基础,反映了我们对生物学教育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对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1借助比喻——使枯燥的概念趣味化

生物教材中的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而在学习时觉得枯燥无味。讲解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转换成生动、浅显、易懂的知识加以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植物茎的输导功能”这一节中,“枝芽的主要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枝芽由幼叶、芽轴和芽原基等部分组成,在教学中,笔者把人的手臂比作“幼叶”,把人的耳朵比作“芽原基”,把人的头顶比作“分生组织”,把人下蹲到站立这一动作比作“芽轴逐渐伸长”。除此之外,笔者还自创了小芽体操:“外侧幼叶长新叶,芽原基上发新芽,芽轴不断在伸长,全靠头顶分生忙,想要小芽快生长,全靠你我爱护它”。在课堂上,师生边唱边做小芽体操,借助形象的比喻,水到渠成地掌握了枝芽的结构这一概念。

类似的比喻常常使学生对较难理解的概念,顿时茅塞顿开,并能得到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当然,再贴切的比喻也不能代替概念本身,因此必须把对概念的认识归结到概念的本质上来。

2借助实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生物学科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他们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用恰当的生活实例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从而降低知识的难度,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到“人体的免疫功能”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容易发生感染,是因为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在讲到“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这一概念时,可以举这样的实例:当班级有学生得了腮腺炎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传染病的流行,生病的学生要回家隔离治疗,要请医务室用84消毒水、紫外线等给教室消毒,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等。师生共同分析实例,以强化学生对“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这一概念的理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仅使陌生的概念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更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激发他们探求“为什么”的强烈欲望。

3借助实验——使理性的概念感性化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概念教学时,实验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比如:在“植物种子的萌发”这一节中,有一个观察实验: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首先,学生取一粒浸软的大豆种子,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找到种脐。然后,轻轻地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不要弄掉上面的小突起),拉一拉薄皮,感觉薄皮是否坚韧。这一薄皮是种子的什么结构?具有什么作用?最后,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掰开两个豆瓣(不要损伤两个豆瓣连接处的突起部位),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借助这个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这一概念。

又如: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饲养家蚕,观察家蚕各阶段的变化,特别是蜕皮前后的变化及蜕皮时的情况,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整个观察活动结束后,让参与饲养过程的学生进行介绍和讲解,教师结合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给予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学生很容易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这一概念。

当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严格规范实验操作,实验中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技能。

4借助辨析——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概念之间有的相互对立却又彼此联系,有的看似相同却又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

国防教育的概念和特征篇10

论文关键词: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重要意义;学习兴趣

在现代社会,法律素质是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法律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它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概念性较强,与生活关系密切,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本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正确认识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难题。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文化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平时对法制不够重视。有关调查表明,正处花季的17岁是危险年龄,正成为犯罪高发期。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学习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必定会影响他们的法律意识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我自己守法就行了,法律也不能拿我怎么样。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如果你不了解法律怎么知道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也许不知不觉就做了违法的事,所以不学法、不懂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再者,就算自己守法,不代表别人的行为不会侵害到你的权益。这时候你就需要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了解法律常识怎么行?

法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仍处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地位,有些学生觉得法律离自己比较遥远,“法律于我何干?学法律干什么?不犯法就行”的想法恐怕也不是少数学生才有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一些虽有理但却不知怎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最终吃亏上当或走上歧途的事例。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水平,建立起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和捍卫法律的尊严,进而使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重视绪论课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在初中课程里略有涉及,有些学生对“重炒旧饭”不以为然,还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和学习热情,课后知识记忆不牢,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存在无所谓情绪。针对这些情况,第一节课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首先必须上好第一节课即绪论课,为日后的顺利教学奠定基础。第一次课除了介绍本课程的安排和以往一些考试情况外,要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入门欲望,使他们对后面知识学习充满期待,对学习这门课程充满热情,从而树立对本课程的积极学习态度,坚定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为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绪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在备课时,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搜集素材,合理选择教法,认真充分备课,做到胸有成竹。同时,应通晓教材全部内容,以便熟练运用教材。其次,开讲要引人入胜,悬念迭起。针对学生第一节课常有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可以提出问题:“当面对物质的诱惑时,你会不会产生据为己有的欲望?当面对鲜艳的刺激时,你能不能抑制往青春的冲动?当面对暴力时,你会不会手足无措?当面对伤害时,你会不会束手无策?”让学生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以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再逐一讲解,从而使学生觉得既熟悉又新奇,于是追求新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同时,再次强调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法律能给人以安全的指南;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懂得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合法合理、适时适度地处理学习阶段的问题,知道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

法律教育与法治实践联系密切,源于法治实践的案例在法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法律教学中最具特色、最有优势的教学方式。案例既是法律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律教学的重要内容,缺乏案例的法律教学是不完整的。恰当运用案例,能帮助教师阐明问题,突破讲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要真正实现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关键在于对其正确把握并合理应用。例如,在讲到“正当防卫”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介绍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的行为。然后说明其具有的五个特征:(1)防卫意图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2)防卫起因是不法侵害的发生和存在。(3)防卫对象是不法侵害者本人。(4)防卫时间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5)防卫限度是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同时强调这五个特征也是构成正当防卫的五个必要条件,即主观条件、起因条件、对象条件、时间条件、限度条件。重点是要对各个条件分别举实例加以分析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法律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便日后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懂得评判是非、合理应用。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