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47:24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篇1

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业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健康服务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wHo:“健康服务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康复的所有服务,包括针对个体和非个体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2013国务院40号文)

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相互关系

健康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域。

健康服务业具有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是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态。

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背景与需求

国家层面:健康服务业具有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围绕健康的产业布局与调整,是现阶段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

社会层面:依据国务院40号文件布局要求,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深化医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国民层面:国外实践证明,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提高国民自身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服务:一支独大,多元化办医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发展快,服务单一,急需融合与提升;

健康保险:规模小,发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关键;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的牵引;

国家目标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与技术进步的支撑;

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导向。

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卫生总费用GDp占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不平衡;

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业中惠及民生面最广、吸纳就业量最大、稳增长效益最持久的支柱体系,是健康服务业增量的主体。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为健康管理学科及其服务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统一了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健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创新;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在健康医学理论指导下,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与内涵,健康测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检测与评估、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是在健康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健康服务。服务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培训并取得资质者;服务的客体是健康、亚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服务的重点是通过“零级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手段对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人群实施检测、评估和有效干预,对慢性病实施规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适宜技术及产品的集成运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包括健康管理学科基础、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健康管理方法学、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健康管理职业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务范围与服务提供

健康管理服务的范围

健康管理服务:是指从业人员运用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资源,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复期人群提供旨在维护和增进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动。

按服务属性:可分为医学服务和非医学服务,其中医学服务,又可分为基本医学服务和非基本医学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体检与评估、慢性病风险筛查与干预、慢性病康复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心理咨询、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等服务。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生活美容与按摩、营养指导、健康旅游、养老与健康照护等服务。

健康管理(体检)医学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以健康体检为主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据2013年估计,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非医学机构逾6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

当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位;

健康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健康管理服务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

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产品开发及集成应用明显不足;

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和路径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务付费机制不健全。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创新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真正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必须始终秉承“学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推动学术进步”方针;必须致力于形成“产、学、研、用”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朝着2020年健康管理“学科大发展,服务业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迈进。

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推进健康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篇2

一、物业管理概念

物业管理概念是我国房地产业较早开始“炒作”的一个概念。作为房地产开发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某一个项目物业管理水准的高低是影响业主作出购买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业主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方便、体贴周到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常常见到稍大的楼盘和高档楼盘,往往打出“引入香港顶尖物业管理”之类的旗号。

为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物业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探索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和崭新的物管企业运营机制,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着眼于打造物业管理品牌,才能在房地产营销中保持主动。

二、绿色生态概念

房地产业内绿色生态概念风行。绿色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的绿色消费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是实现公司赢利、消费者需求满足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动态平衡的新型营销。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污染,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亲近自然的、无害化产品和消费。

这股绿色生态概念之风自然很快吹向房地产业。企业在房产营销中打出了环保、绿色、生态的口号,在营销全过程力图体现“绿色”关怀。例如,地段选择尽可能远离污染源,墙体和窗户采用新型保温隔热隔音材料,拒绝使用粘土红砖(减少土地资源消耗),装修装饰使用新型无污染、无刺激、无公害的材料,房屋建筑尽可能减少光污染、降低噪音、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等。在生态营造方面,则普遍强调小区景观的配套和环境的绿化,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性。这些都成为楼盘中的USp,成为吸引顾客的“卖点”。

三、欧式概念

欧式概念几乎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上最普遍、最常见的概念模式。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伊始的沿海和南方城市,到今天的内陆城市,欧式概念之风一直在热吹之中,成为竞相模仿和攀比的焦点之一。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还是小区环境的布局,力图体现欧式建筑的古典美、现代美。在很多城市,稍有实力的开发商,稍大的楼盘,就要请海外设计师担纲设计。外观设计则往往是欧式圆形拱门,欧式窗户、罗马立柱,欧式门楼、檐口和墙面浮雕装饰;小区景观则城堡式建筑、欧式雕塑小品、欧式风景树、欧式花园草坪等;还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甚至将整个小区“欧化”。

四、品位概念

追求品位,是现代社会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共同向往。

有一句几乎成为经典的广告语——“我选择的是家,不是房子”。这句话似于把房子和家对立了起来。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恰恰体现了房子之于家的重要性。房为家的载体,没有房,何以为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房子是家的代名词。对普通百姓而言,房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大件商品”,它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基本条件。无房的人梦想有房,有了房的人则无不希望把“家”建设得温馨、高雅和舒适。因此,在善于制造概念的房地产营销人士头脑里,品位概念自然又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五、人文概念

现代都市人,每天奔波于繁华闹市,车水马龙,喧嚣尘扬,更希望能寻得幽雅高尚之所,置业安家,与高尚人士为邻,受文化环境熏陶,修身养性,让自己和家人在享受生活的安逸、温馨的同时,还能够浸润在一个文明、高尚的文化氛围里。对人文氛围的追求,是都市人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上的更高要求。

于是,在房地产营销的概念演进中,人文概念的流行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开发商和企划人都希望借助人文概念来提升楼盘的内涵和品质。什么“与高尚人士为邻”、“某某家园,墨香中的家”,什么“某某花园,书香门第”之类的广告,一个比一个喊得更响亮。

六、旅游休闲概念

现代人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获得休闲、旅游度假,调节心情,放松精神。休闲将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那些在城郊结合部开发的项目,特别是别墅项目区,则着力营造旅游休闲概念。如泳池、沙滩、戏水池之外,辟有野趣烧烤乐园,随物业赠送小型花圃或农庄(可代为打理),还有的项目干脆建在远郊的旅游度假区。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公开发表一种观点——拥有两套住房才算小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所说的另一套房主要被用作周末和节假日度假之用。可见,学者分析的和身体力行者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说明旅游度假概念反映了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重要趋势,难怪开发商和企划人们开始热衷于营造这一概念。

七、会所概念

从字面意思上讲,会所就是项目业主或小区内居民聚会之所。顾客在接受房地产广告信息和作出购房选择时,面对的大多数是期房或半期房,所以尽管很多发展商在楼书和规划图中展示了漂亮的会所“效果图”,但更多的发展商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销售卖点而已,至于会所何时能真正建成,提供哪些服务,由谁经营和如何经营等细节问题,并没有确定,所以顾客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美丽含混的承诺。

然而,深入考察一下,可以发现,会所概念在实际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是会所的功能定位问题。一般大型社区或比较成熟的物业,均配备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那么,会所为入住的业主提供的服务如何同物业管理区别开来,避免重复或空白呢?这就需要对会所作功能定位。我认为,会所应该定位于人际沟通和社区文化交流,应该成为社区居民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渠道。让小区居民从家庭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多作人际沟通,开展有特色的小区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小型图书馆、游艺活动、健身、聚会、社区教育等,面向社区大家庭,敞开心扉,亲善友好,至于洗衣送餐、孩童托管之类的家政服务,则应该由物业管理部门承担。

二是会所经营权和经营方式问题。即会所应该由谁经营,如何经营的问题。也许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缘故,我们看到会所普遍由开发商经营。由于开发商的主业不在于此,如果开发商经营上出现问题,这就容易造成与业主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倡会所可以引入社会的专业机构来经营,以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准。在如何经营的问题,有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经营和半开放式经营三种观点。因服务的对象范围大小不同,经营方式和对业主的影响也就有不同。更多的业主希望会所实行封闭式经营,以享受优越的服务,但这也会增加经营成本,提高会所消费代价。

八、亲水概念

水也是21世纪最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严重,水就更显珍贵。因此,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如果能选择亲水居住,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惬意人生。在这种追求下,亲水概念不知不觉风行房地产界。不少开发商把项目用地由原来首选地段因素转向临水因素。于是乎,那些临湖、临江、临河的项目开发一下子热了起来。只要看看如今楼盘项目的名称,便可以看到与水的关系:蓝湾俊园、金色港湾、银河湾、秀水公寓、海岸花园、恋湖公寓、玫瑰湖畔、碧水湾、锦绣香江、星河湾、山水庭苑、临溪居……。

九、智能e化概念

智能e化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近几年的房地产文章和大量的房地产广告中,“智能”、“e化”概念的热炒,似乎标志着入住的业主能一夜跨入智能社会、数字时代。然而,对大多数市民和购房者来说,“智能化”仍然是雾里看花。不少人认为,上网、宽带、可视对讲、红外线监控、远程抄表就是“智能e化”,也有些开发商出于“炒”概念的目的,不管够格不够格,故意朝这个概念上套,以时髦的词汇“蒙”人。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篇3

关键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法律概念

一、金融消费者概念的提出

在传统社会中,"金融消费"通常不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必需消费,它与生活消费存在理论上的差异。但在现代社会,随着我国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社会成员不仅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而且为了使手中富余的财富保值增值,金融这种能实现财富跨时间、跨空间优化配置的方式成为他们的首选,消费者已广泛借助金融商品满足其消费需求。许多消费者通过银行卡或信用卡支付消费款项,购房者不仅向银行贷款购房,还要为此购买商业保险或办理抵押,有的消费者还购买投资连接保险等。在这种大背景下,金融领域的交易也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金融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也日益增长。中国金融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纠纷不容小觑,如何定义这部分消费主体至关重要。

回顾我国与之相关的法律,在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宗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中,使用的是"消费者"概念。在以规范金融行业为主旨的法律中,分别使用了"存款人"、"投资者"、"保险人"等概念。所以,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对金融领域中的消费者进行统一、准确的法律定义。2006年,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首次使用"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指引》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作为政府权威机构的政策对社会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指引》也没有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进行界定,但是这种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国外立法对金融消费者法律规定的有益借鉴

在金融交易高度发达的国外,除了传统的消费者保护法外,还有专门的法律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本文分别选取美国、英国、日本等三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进行介绍。

(一)美国立法及其借鉴

2010年,因受全球次贷危机巨大冲击的影响,美国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其目的是为了保护金融消费者,以防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根据该法《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一章第1002条的规定,消费者是指个人或代表个人行事的人、受托人或者代表人。消费者金融产品或服务是指,为了满足个人、家庭成员或家庭需要,向消费者提供规定的金融产品或者服务。①另外,在《投资者保护及加强证券监管》一章第913条规定,零售客户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自然人或自然人的法定人:(1)从经纪人、交易商或投资顾问处接受个人化证券投资建议;(2)并且将这些建议主要用于个人或家庭用途的。基于上述概念,该法对零售客户明确要给予更有力的保护。②鉴于美国大证券和分业经营的深厚历史背景,即使在同一部法律中,美国银行、保险与证券业的也以专章的形式分别予以规定。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消费者和零售客户的概念中,梳理出金融消费者的概念特征,即:(1)自然人及其人;(2)为了个人或家庭用途的需要;(3)接受金融产品或者服务。

美国《多德-弗兰克法》对金融消费者的界定,与我国《消法》对消费者的规定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涵盖的领域不同。《多德-弗兰克法》是专门保护金融领域消费者的法律,而《消法》更多的是从一种共性的角度保护消费者,其中金融领域消费者的特性被忽略,不利于从专业角度保障他们的权益。因此,我国有必要效仿美国建立专法以保护金融消费者。

(二)英国立法及其借鉴

同在2010年,英国通过对《2000年金融服务市场法》的修订,颁布了《金融服务法》。后法相较于前法,明确给出了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根据修改后的定义,消费者是指接受、已经接受或者可能接受法定金融服务或者享有与这些金融服务有关权益的人,无论这些金融服务是否由合法的金融机构提供。③英国对金融消费者的定义比美国的范围要更广。其一,目的不再限于为了生活需要。只要是自然人,不论是为了生活消费还是投资盈利,均属于《金融服务法》中的金融消费者。其二,时间上不再限于已经接受金融服务,它向前延伸到可能或者正在接受服务的状态,可谓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潜在消费者。其三,服务提供主体资格的合法性也不再受到限制,保障了那些因受欺诈接受虚假金融服务的人。

英国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具有极大地进步意义。至于不合格服务者的交易相对人,也被金融消费者概念统辖,表面上扩大了消费者的范围,其实质是赋予了金融监管机构更严格的责任。

(三)日本立法及其借鉴

2001年,日本实施的《金融商品销售法》规定,消费者是指,"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为金融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主体"。④日本金融消费者概念突出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1)只要在金融交易中处于弱势,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日本对金融消费者的定义比英美两国更为大胆,如果我们的思维触角还只是停留在自然人的话,那日本已经向信息处于弱势地位的法人迈开了步伐。(2)目的是为金融需要。只要是非贸易、非职业或者非商业经营的需要均属于金融需要。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成员财富的积累和风险来源的多元化,人们的金融需求与日俱增,因而金融需求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并列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生活需求。

日本立法深谙金融消费者的本质--弱势地位,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对于准确定义金融消费者的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我国在立法中,也应当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尽可能全面概括金融消费者。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赋予金融领域的消费者以专门的立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应当为: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非商业、营业或职业目的的需要将要或者已经购买、使用金融商品或者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于弱势地位是金融消费者的本质,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改变他们交易过程中的不利处境;只要不是为了商业、营业或者职业的目的,这种采用排除法的立法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囊括金融消费者。

注释:

①叶建勋.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及内涵[J].浙江金融,2012,(7).

②刘媛.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机制的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1-22.

③张炜.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J].金融论坛,2012,(7).

④叶建勋.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及内涵[J].浙江金融,2012,(7).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建勋.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及内涵[J].浙江金融,2012,(7).

[3]刘媛.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机制的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系统构建;建模

引言

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服务促使人类社会的数据种类和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大数据时代正式到来[1]。对于企业来说,大数据因其数据量大、处理速度快、类型多样、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等优势成为企业新型的战略资产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为企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在当今数据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已经不满足于随机分析和抽样分析这样的捷径,而是需要来自各个渠道种类繁多的大数据规模,这一需求的诞生使得“云会计”应运而生。在大数据时代对数据进行研究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也有不少学者对云会计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但鲜有文章对大数据下的云会计进行分析,本文将以此为主题进行论述。

一、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云会计”一词最早由程平等于2011年提出,定义为构建于互联网上,并向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领域,云会计作为新兴的基于云计算技术和理念的会计信息化模式,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竞争优势[2]。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对云会计的侧重点是企业的管理会计和财务决策,根据这一侧重点企业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服务外包,企业为自己享受的服务付费。因此大数据时代的云会计涉及到云服务供应商和企业用户两个方面。云服务供应商不仅为企业提供与会计相关的信息系统,如会计核算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决策系统等业务服务系统,而且为企业用户提供相关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云会计服务平台,如云会计的数据库服务、会计信息化开发应用平台、集成管理系统、服务器、网络存储等。对于企业来说,云会计是由供应商基于互联网提供的,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综合系统服务,且企业只需为其享受的服务付费[3]。

二、大数据时代云会计应用的体系结构

大数据时代的云会计系统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主要是根据大数据时代数据庞杂且非结构性强等特定,增加了几个模块。主要由内部云、外部云、大数据模块和知识辅助模块构成[4],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大数据时代云会计体系结构

在图1中,企业通过统一访问门户portal访问云会计平台(内部云、外部云),利用云计算中的paas(平台及服务)为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内部云平台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板块,为企业提供财务业务处理和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5]。大数据时代的云会计平台增加了外部云,外部云由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工商、财政等信息系统构成,该模块的增加是为企业提供与其价值链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社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可通过云会计平台实现内部云与外部云的对接,更好的实现业务一体化协同。

大数据时代的云会计还增加了两个特殊的重要模块――大数据模块和知识辅助模块。企业内部云产生的财务数据以及外部云产生的与价值链相关的数据存储到企业的大数据库中,由于存在数据来源复杂,数据结构各异且数据格式不一致等特点,必须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抽取、存储、处理、分析,最后提炼为知识,形成企业的生产力,这些过程有企业大数据模块和知识辅助模块完成。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云模型

大数据时代的云会计信息数量巨大且来源庞杂,非结构性强,含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为了将海量数据中的有用成分形成知识,将云会计中大量不确定性核算中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本文引进云模型。

云模型最早由李德毅院士提出,云由云滴组成,云滴在论域上的分布称为云模型。本文研究云模型中的一种形式――正态云模型。定义正态云需要通过云的三个数字特征:期望ex,熵en和超熵He。期望值ex是云滴在论域空间分布的期望,是云中心对应的x的值;熵en代表定性概念的可度量粒度,是对不确定性的度量;超熵He是熵的熵,是对熵的不确定性度量。

正态云的生成算法既可以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又可以固化成硬件实现,称为云发生器(CloudGenerator)。本文通过一维正态云发生器生成云模型。

正向云发生器(ForwardCloudGenerator)是从定性概念到其定量表示的映射,它根据云的数字特征(ex,en,He)产生云滴,每个云滴都是该定性概念的一次具体数字实现。对于定性概念a,产生一个期望值为ex,方差为en的随机数Xi,即Xi~n(ex,en’2),产生一个均值为en,方差为He的正态随机数en’,即en’~(en,He’2)。

计算数据的样本均值,由均值得到期望ex=1n∑ni=1Xi

计算一阶样本绝对中心矩,得出样本方差和熵en=π2×1n∑ni=1|Xi-X―|

根据正态函数的性质,有yi=ic(x)=e-(x-ex)22en′2

令(xi,yi)为一个云滴,它是该云表示的语言值在数量上的一次具体实现,其中xi为定性概念在论域中这一次对应的数值,yi为属于这个语言值的程度的量度;对论域中大量的定性概念进行定量度量,直到产生满足要求数目的云滴数,形成云模型:f(x)=∞-∞12πHe|y|exp[-(x-ex)22y2-(y-en)22He2]dy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云会计具有资源高度共享、成本低、灵活性高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企业用户信任度不高、安全不能完全保证、可扩展性和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挑战。本文给出了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云会计的系统构建,并解释了云会计中各个模块的作用。鉴于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问题显著,本文重点构建了大数据时代的云模型,用定量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更全面、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服务。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很多企业还不能信任将经济数据存放在云端,这是未来云会计发展重点需要突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云会计的可信性,逐步消除企业对云会计的担忧,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01:146-169.

[2]程平,徐云云.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aiS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2014,36:119-121.

[3]程平,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1:55-60.

[4]《中国总会计师》编辑部.会计+云计算=“云会计”[J].中国总会计师,2012(7):26―28

[5]刘东,孟德凤.“云会计”在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与建设[J].商业经济,2014,20:89-90.

[7]程平,徐云云.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aiS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2014,36:119-121.

[8]谭婕.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云会计特征分析和实践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209.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篇5

物业管理概念是我国房地产业较早开始“炒作”的一个概念。作为房地产开发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某一个项目物业管理水准的高低是影响业主作出购买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业主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方便、体贴周到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常常见到稍大的楼盘和高档楼盘,往往打出“引入香港顶尖物业管理”之类的旗号。

为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物业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探索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和崭新的物管企业运营机制,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着眼于打造物业管理品牌,才能在房地产营销中保持主动。

二、绿色生态概念

房地产业内绿色生态概念风行。绿色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的绿色消费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是实现公司赢利、消费者需求满足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动态平衡的新型营销。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污染,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亲近自然的、无害化产品和消费。

这股绿色生态概念之风自然很快吹向房地产业。企业在房产营销中打出了环保、绿色、生态的口号,在营销全过程力图体现“绿色”关怀。例如,地段选择尽可能远离污染源,墙体和窗户采用新型保温隔热隔音材料,拒绝使用粘土红砖(减少土地资源消耗),装修装饰使用新型无污染、无刺激、无公害的材料,房屋建筑尽可能减少光污染、降低噪音、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等。在生态营造方面,则普遍强调小区景观的配套和环境的绿化,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性。这些都成为楼盘中的USp,成为吸引顾客的“卖点”。

三、欧式概念

欧式概念几乎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上最普遍、最常见的概念模式。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伊始的沿海和南方城市,到今天的内陆城市,欧式概念之风一直在热吹之中,成为竞相模仿和攀比的焦点之一。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还是小区环境的布局,力图体现欧式建筑的古典美、现代美。在很多城市,稍有实力的开发商,稍大的楼盘,就要请海外设计师担纲设计。外观设计则往往是欧式圆形拱门,欧式窗户、罗马立柱,欧式门楼、檐口和墙面浮雕装饰;小区景观则城堡式建筑、欧式雕塑小品、欧式风景树、欧式花园草坪等;还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甚至将整个小区“欧化”。

四、品位概念

追求品位,是现代社会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共同向往。

有一句几乎成为经典的广告语——“我选择的是家,不是房子”。这句话似于把房子和家对立了起来。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恰恰体现了房子之于家的重要性。房为家的载体,没有房,何以为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房子是家的代名词。对普通百姓而言,房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大件商品”,它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基本条件。无房的人梦想有房,有了房的人则无不希望把“家”建设得温馨、高雅和舒适。因此,在善于制造概念的房地产营销人士头脑里,品位概念自然又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五、人文概念

现代都市人,每天奔波于繁华闹市,车水马龙,喧嚣尘扬,更希望能寻得幽雅高尚之所,置业安家,与高尚人士为邻,受文化环境熏陶,修身养性,让自己和家人在享受生活的安逸、温馨的同时,还能够浸润在一个文明、高尚的文化氛围里。对人文氛围的追求,是都市人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上的更高要求。

于是,在房地产营销的概念演进中,人文概念的流行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开发商和企划人都希望借助人文概念来提升楼盘的内涵和品质。什么“与高尚人士为邻”、“某某家园,墨香中的家”,什么“某某花园,书香门第”之类的广告,一个比一个喊得更响亮。

六、旅游休闲概念

现代人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获得休闲、旅游度假,调节心情,放松精神。休闲将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那些在城郊结合部开发的项目,特别是别墅项目区,则着力营造旅游休闲概念。如泳池、沙滩、戏水池之外,辟有野趣烧烤乐园,随物业赠送小型花圃或农庄(可代为打理),还有的项目干脆建在远郊的旅游度假区。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公开发表一种观点——拥有两套住房才算小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所说的另一套房主要被用作周末和节假日度假之用。可见,学者分析的和身体力行者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说明旅游度假概念反映了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重要趋势,难怪开发商和企划人们开始热衷于营造这一概念。

七、会所概念

从字面意思上讲,会所就是项目业主或小区内居民聚会之所。顾客在接受房地产广告信息和作出购房选择时,面对的大多数是期房或半期房,所以尽管很多发展商在楼书和规划图中展示了漂亮的会所“效果图”,但更多的发展商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销售卖点而已,至于会所何时能真正建成,提供哪些服务,由谁经营和如何经营等细节问题,并没有确定,所以顾客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美丽含混的承诺。

然而,深入考察一下,可以发现,会所概念在实际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是会所的功能定位问题。一般大型社区或比较成熟的物业,均配备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那么,会所为入住的业主提供的服务如何同物业管理区别开来,避免重复或空白呢?这就需要对会所作功能定位。我认为,会所应该定位于人际沟通和社区文化交流,应该成为社区居民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渠道。让小区居民从家庭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多作人际沟通,开展有特色的小区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小型图书馆、游艺活动、健身、聚会、社区教育等,面向社区大家庭,敞开心扉,亲善友好,至于洗衣送餐、孩童托管之类的家政服务,则应该由物业管理部门承担。

二是会所经营权和经营方式问题。即会所应该由谁经营,如何经营的问题。也许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缘故,我们看到会所普遍由开发商经营。由于开发商的主业不在于此,如果开发商经营上出现问题,这就容易造成与业主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倡会所可以引入社会的专业机构来经营,以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准。在如何经营的问题,有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经营和半开放式经营三种观点。因服务的对象范围大小不同,经营方式和对业主的影响也就有不同。更多的业主希望会所实行封闭式经营,以享受优越的服务,但这也会增加经营成本,提高会所消费代价。

八、亲水概念

水也是21世纪最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严重,水就更显珍贵。因此,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如果能选择亲水居住,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惬意人生。在这种追求下,亲水概念不知不觉风行房地产界。不少开发商把项目用地由原来首选地段因素转向临水因素。于是乎,那些临湖、临江、临河的项目开发一下子热了起来。只要看看如今楼盘项目的名称,便可以看到与水的关系:蓝湾俊园、金色港湾、银河湾、秀水公寓、海岸花园、恋湖公寓、玫瑰湖畔、碧水湾、锦绣香江、星河湾、山水庭苑、临溪居……。

九、智能e化概念

智能e化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近几年的房地产文章和大量的房地产广告中,“智能”、“e化”概念的热炒,似乎标志着入住的业主能一夜跨入智能社会、数字时代。然而,对大多数市民和购房者来说,“智能化”仍然是雾里看花。不少人认为,上网、宽带、可视对讲、红外线监控、远程抄表就是“智能e化”,也有些开发商出于“炒”概念的目的,不管够格不够格,故意朝这个概念上套,以时髦的词汇“蒙”人。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篇6

物业管理概念是我国房地产业较早开始“炒作”的一个概念。作为房地产开发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某一个项目物业管理水准的高低是影响业主作出购买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业主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方便、体贴周到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常常见到稍大的楼盘和高档楼盘,往往打出“引入香港顶尖物业管理”之类的旗号。

为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物业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探索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和崭新的物管企业运营机制,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着眼于打造物业管理品牌,才能在房地产营销中保持主动。

二、绿色生态概念

房地产业内绿色生态概念风行。绿色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的绿色消费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是实现公司赢利、消费者需求满足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动态平衡的新型营销。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污染,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亲近自然的、无害化产品和消费。

这股绿色生态概念之风自然很快吹向房地产业。企业在房产营销中打出了环保、绿色、生态的口号,在营销全过程力图体现“绿色”关怀。例如,地段选择尽可能远离污染源,墙体和窗户采用新型保温隔热隔音材料,拒绝使用粘土红砖(减少土地资源消耗),装修装饰使用新型无污染、无刺激、无公害的材料,房屋建筑尽可能减少光污染、降低噪音、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等。在生态营造方面,则普遍强调小区景观的配套和环境的绿化,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性。这些都成为楼盘中的USp,成为吸引顾客的“卖点”。

三、欧式概念

欧式概念几乎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上最普遍、最常见的概念模式。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伊始的沿海和南方城市,到今天的内陆城市,欧式概念之风一直在热吹之中,成为竞相模仿和攀比的焦点之一。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还是小区环境的布局,力图体现欧式建筑的古典美、现代美。在很多城市,稍有实力的开发商,稍大的楼盘,就要请海外设计师担纲设计。外观设计则往往是欧式圆形拱门,欧式窗户、罗马立柱,欧式门楼、檐口和墙面浮雕装饰;小区景观则城堡式建筑、欧式雕塑小品、欧式风景树、欧式花园草坪等;还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甚至将整个小区“欧化”。

四、品位概念

追求品位,是现代社会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共同向往。

有一句几乎成为经典的广告语——“我选择的是家,不是房子”。这句话似于把房子和家对立了起来。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恰恰体现了房子之于家的重要性。房为家的载体,没有房,何以为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房子是家的代名词。对普通百姓而言,房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大件商品”,它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基本条件。无房的人梦想有房,有了房的人则无不希望把“家”建设得温馨、高雅和舒适。因此,在善于制造概念的房地产营销人士头脑里,品位概念自然又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五、人文概念

现代都市人,每天奔波于繁华闹市,车水马龙,喧嚣尘扬,更希望能寻得幽雅高尚之所,置业安家,与高尚人士为邻,受文化环境熏陶,修身养性,让自己和家人在享受生活的安逸、温馨的同时,还能够浸润在一个文明、高尚的文化氛围里。对人文氛围的追求,是都市人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上的更高要求。

于是,在房地产营销的概念演进中,人文概念的流行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开发商和企划人都希望借助人文概念来提升楼盘的内涵和品质。什么“与高尚人士为邻”、“某某家园,墨香中的家”,什么“某某花园,书香门第”之类的广告,一个比一个喊得更响亮。

六、旅游休闲概念

现代人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获得休闲、旅游度假,调节心情,放松精神。休闲将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那些在城郊结合部开发的项目,特别是别墅项目区,则着力营造旅游休闲概念。如泳池、沙滩、戏水池之外,辟有野趣烧烤乐园,随物业赠送小型花圃或农庄(可代为打理),还有的项目干脆建在远郊的旅游度假区。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公开发表一种观点——拥有两套住房才算小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所说的另一套房主要被用作周末和节假日度假之用。可见,学者分析的和身体力行者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说明旅游度假概念反映了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重要趋势,难怪开发商和企划人们开始热衷于营造这一概念。

七、会所概念

从字面意思上讲,会所就是项目业主或小区内居民聚会之所。顾客在接受房地产广告信息和作出购房选择时,面对的大多数是期房或半期房,所以尽管很多发展商在楼书和规划图中展示了漂亮的会所“效果图”,但更多的发展商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销售卖点而已,至于会所何时能真正建成,提供哪些服务,由谁经营和如何经营等细节问题,并没有确定,所以顾客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美丽含混的承诺。

然而,深入考察一下,可以发现,会所概念在实际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是会所的功能定位问题。一般大型社区或比较成熟的物业,均配备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那么,会所为入住的业主提供的服务如何同物业管理区别开来,避免重复或空白呢?这就需要对会所作功能定位。我认为,会所应该定位于人际沟通和社区文化交流,应该成为社区居民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渠道。让小区居民从家庭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多作人际沟通,开展有特色的小区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小型图书馆、游艺活动、健身、聚会、社区教育等,面向社区大家庭,敞开心扉,亲善友好,至于洗衣送餐、孩童托管之类的家政服务,则应该由物业管理部门承担。

二是会所经营权和经营方式问题。即会所应该由谁经营,如何经营的问题。也许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缘故,我们看到会所普遍由开发商经营。由于开发商的主业不在于此,如果开发商经营上出现问题,这就容易造成与业主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倡会所可以引入社会的专业机构来经营,以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准。在如何经营的问题,有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经营和半开放式经营三种观点。因服务的对象范围大小不同,经营方式和对业主的影响也就有不同。更多的业主希望会所实行封闭式经营,以享受优越的服务,但这也会增加经营成本,提高会所消费代价。

八、亲水概念

水也是21世纪最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严重,水就更显珍贵。因此,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如果能选择亲水居住,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惬意人生。在这种追求下,亲水概念不知不觉风行房地产界。不少开发商把项目用地由原来首选地段因素转向临水因素。于是乎,那些临湖、临江、临河的项目开发一下子热了起来。只要看看如今楼盘项目的名称,便可以看到与水的关系:蓝湾俊园、金色港湾、银河湾、秀水公寓、海岸花园、恋湖公寓、玫瑰湖畔、碧水湾、锦绣香江、星河湾、山水庭苑、临溪居……。

九、智能e化概念

智能e化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近几年的房地产文章和大量的房地产广告中,“智能”、“e化”概念的热炒,似乎标志着入住的业主能一夜跨入智能社会、数字时代。然而,对大多数市民和购房者来说,“智能化”仍然是雾里看花。不少人认为,上网、

宽带、可视对讲、红外线监控、远程抄表就是“智能e化”,也有些开发商出于“炒”概念的目的,不管够格不够格,故意朝这个概念上套,以时髦的词汇“蒙”人。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篇7

关键词:常设机构;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

1常设机构原则

常设机构原则是国际税收协定中用以协调居住国和来源地国在跨国营业利润征税权的标准。在税收协定中,常设机构一般包括(1)固定交易地点,例如一个分支机构、办事处或者一个工厂。(2)在来源地的独立人的活动,只要该人惯常性地行使包括签订合同在内的各项权利。

2电子商务对常设机构原则的挑战

从常设机构的发展历史看,不论常设机构概念作任何发展,物的要素(固定营业场所)和人的要素(营业人)始终是常设机构的两个核心要素。而电子商务的出现给这两个核心要素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围绕这两个核心要素来分析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常设机构。

2.1物的要素的分析

(1)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企业开展营业活动的营业场所都有雇员的存在,雇员在营业场所中为企业处理各种营业事务,然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所有的商务活动都是由服务器或网址自动完成的,不必在来源国保留任何雇员,因此,某一外国企业在来源国拥有或使用的服务器或网址,难以构成一个营业场所。

(2)在线交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其动作媒介不是有形的营业场所,而是虚拟的数字化空间,除了在客户所在国拥有或租用服务器外,不再需要在客户所在国建立任何形式的有形存在。www.133229.Com而网址和服务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很难认定服务器或网址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固定的”。

(3)服务器和网址的活动可否作为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以外的营业活动也难以认定。服务器和网址可以自动完成各种功能,例如广告、收发订单、收款、储蓄和发送数字化资料以及这些功能的综合等。对于税务当局来说,在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很难追踪到服务器和网址实际交易的情况,因而服务器和网址的交易活动是否可以作为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以外的营业活动也是模糊不定的。

2.2人的要素的分析——网络提供商是否构成营业人的问题

根据oecd税收协定范本和un税收协定范本的规定,该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构成常设机构:①在缔约国另一方代表企业进行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以外的活动,并且有权以企业的名义签订合同并且经常行使这种权利(即缔约人);②虽然没有缔约权,但是经常在缔约国另一方保存货物或商品的库存,并且代表企业经常从该库存中交付货物或商品(及交付货物人)。

通常情况下,网络提供商在来源国建立服务器提供各种形式的网络服务,特别是进入国际互联网的访问服务。相对于销售商而言,网络提供商是按照自己的营业常规进行营业活动,其地位是完全独立的。有鉴于此,即使某一网络提供商向销售商提供维持网址的服务器,使得销售商得以在来源国开展销售活动,被视为一种活动,那么,该网络提供商也应当为处于独立地位人。根据营业人构成常设机构的理论,独立地位人只有在没有按照其营业常规进行营业活动时,才可以构成被企业的常设机构,此类活动与其自身从事的

网络提供服务完全不同,显然非其行业惯例,而是超出其营业活动常规。

3解决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管辖困境的对策

正如有学者认为:“应该突破传统的以非居民在境内具有某种固定或者有形的物理存在,作

为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前提的观念,寻求更能在网络数字信息时代下反映经济交易联系和营业实质的来源地课税连接因素,而不宜试图在传统的那些固定、有形的物理存在的概念框架内摸索电子商务交易存在的标记。”

3.1虚拟性常设机构

虚拟性常设机构方案从常设机构本质涵义出发,更强调的是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下纳税人与来源地国是否构成了实质性的经济联系。随着商业流动性增强,技术进一步发展,常设机构原则的固定营业场所要求反而极大地限制来源国税收管辖权,这违背了“经济忠诚”原则,应对常设机构重新界定,并达到如下效果:(1)在经济忠诚和相当的基础上对全球电子商务进行征税;(2)在(1)的基础上,为了区分商业主流以及辅助性商业活动提供通用的标准,并使得新的来源征税标准为国际企业界以及各国(净输入国与净输出国)接受。

3.2基于消费地经济存在标准

加拿大女王大学教授arthurj.cockfield在其发表的《数字生物圈中的税收政策设计:税法在internet环境下如何变革》提出了一个“数字生物圈”模型,深刻分析了网络、计算机空间、传统税法规范和税法(基于网络的税法)在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了未来税法的改革方向——基于消费地经济存在标准(economicpresencetest)确定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权。

arthurj.cockfield教授认为,制定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法规范,要充分考虑网络、计算机空间、传统税法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未来税法或者税法变革的努力方向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立一个税收体系以便政府能够有效地获得稳定的税收收入并保证公共产品开支;(2)税法改革还要照顾到传统税法的稳定性要求,结合网络的特点,努力维护现行税制;(3)未来税法变革要坚持税收中性原则:一方面不应对在线交易方式征收歧视性税收,另一方面有要强调对在线交易的有效征税,避免利用计算机空间避税的盛行;(4)此外,未来税法的改革应该促进税法的简单化,避免给纳税人带来过高的守法成本,维护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arthurj.cockfield教授提出了基于消费地经济存在标准来确定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该理论主张:不要试图通过认定计算机服务器构成常设机构的办法来解决internet带来的税法困境,相反,要创建规则以确保电子商务的进口国基于一定的在线货物数量和服务的进口数量(如100万美元以上)有权对相应的纳税人征税。即按照实际的消费数量这一经济的标准来分配国际所得税收管辖权,以替代传统的常设机构这一实体存在标准来适应internet环境。

3.3观点述评与对策建议

(1)常设机构的概念应予保留,但应赋予其新的实质内涵。

首先,在内涵方面,常设机构概念可以适用于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常设机构概念在国际税法上的意义在于表明非居民的营业活动与来源地国存在着实质性的经济联系。而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虽然传统的以物理形式表现出来的实质性联系不再存在,但销售商的活动仍是在来源国进行,与来源国仍然存在着实质性的经济联系。其次,在形式方面,也有其适用性。常设机构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现行的作为协调居住国与来源国在跨国营业所得征税权益冲突的平衡器的常设机构概念,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也是随着跨国经济交易活动的范围和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常设机构概念从其历史来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根据跨国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的发展而变化。例如,常设机构概念根据营业活动的形式,不再是仅仅由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设立场所、机构直接从事营业活动,通过东道国的机构、人员从事营业活动也十分普遍时,常设机构概念的范围也由原来以固定营业场所为核心要素与以人为核心要素构成常设机构并重的局面。网络技术带来的跨国经济活动形式的革命,正是推动常设机构概念发展的良好契机。

(2)降低常设机构的要求,取消常设机构概念中对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固定营业场所”的限制,而将“实质性联系”适用于跨境电子商务活动。

“固定营业场所”是一种适应于传统商务形式的概念,在电子商务中却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在电子交易中,一般情况下,网址是当事人订立合同、付款、完成交付的虚拟场所,其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作用相当于“固定营业场所”在传统交易中的作用。而对于网址存在于哪个服务器上,该服务器的地理位置或者其服务器的拥有者这些情况,买方是不会注意的,也不会影响交易的进行。而且网址在许多国家是可见的或者是可以访问的,效果就如同在这些国家分别设立了营业场所,其活动如果满足“从事营业活动”以及质、量上的要求,就可以构成在有关国家设立的常设机构。同时,鉴于电子商务缺乏登记要求的特点,网址转让频繁且无登记要求,因此认定常设机构,不要求外国销售商对其使用的网址存在所有、租赁或其他支配关系,只要其实际使用了该网址即可。

①质的要求:外国企业从事的应是“实质性”营业活动,而非准备性、辅助性的营业活动。一般而言,如果这些营业活动的目的与整个企业的总目的相同,则可以认定为“实质性”。关于“准备性”、“辅助性”活动的认定,可以参考oecd关于常设机构的注释第42.7段和注释第42.8段中的说明。

②量的要求:外国企业在来源国所从事的营业活动客观上应达到“连续的、系统的”标准。国际税收协定中应该对可能构成常设机构存在的非居民支配的网址在互联网上存续的时间,设定一个最低期限。规定网址活动的最低期限标准的意义,在于排除非居民短暂或临时性地通过网址实施某些营业活动在来源地国构成常设机构的可能性,因为这类短期的和临时性的营业活动并不足以构成非居民与来源地国之间存在实质性的经济联系。另外,明确设定一个最低期限标准,有助于提高征税效益,便于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协定的工作中易于掌握认定和取得国际间的协调一致。其次是网址活动的系统性标准。非居民纳税人通过其网址与来源国境内的客户完成的交易额、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价值金额、或取得后者支付的价款数额,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在这方面国际税收协定应定出适当的量化标准,如在6个月或12个月内达到或超过一定金额,有权对相应的纳税人征税。但也要对相关事实及情况如交易的频率、数量、持续时间等要素,通盘考虑后加以确定,这需要国际间广泛的协商与协调。

参考文献

[1]廖益新.跨国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法律问题及中国的对策[j].东南学术,2000,(3).

[2]李双元,王海浪著.电子商务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5.

[3]arthurj.cockfield“transformingtheinternetintoataxableforum:acasestudyine-commerce”copyright(c)2001minnesotalawreviewminnesotalawreview.

[4]arthurj.cockfield:designingtaxpolicyforthedigitalbiosphere:howtheinternetischangingtaxlaws

[5]luehinnekens,lookingforanappropriatejurisdictionframeworkforinternationalelectroniccommerceinthetwentyfirstcentury,interax,vol28,issue6-7,1998,p199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篇8

关键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概念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是我国的提法,在国外没有“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历届会议中都沿用这一提法。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依赖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

刘志彪等(2001)认为:“现代服务行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分化形成的,是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刘有章、肖腊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区别的,内涵极广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领域。”

邱立新、周田君(2005)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密集的服务业。”

李江龙(2007)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和组织方式,向社会、企业、政府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公司与组织的总称”。

谭仲池(2007)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是指工业产品的大规模消费阶段以后出现快速增长的服务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以上概念基本上都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依赖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区别的,笔者比较同意谭仲池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二、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

朱春明(2004)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是指与现代技术密集、产业分工深化和经社会发展相伴的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市场营销服务等,但主要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服务业。”

来有为、苏爱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又称为‘现代生产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

郑吉昌等(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

晁钢令(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

以上概念,前两个是着重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后面的两个阐述的比较全面,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的。以上含义的界定仅仅是指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并没有指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点。所以笔者并不同意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三、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新崛起的和对传统服务业改造后的两类

常修泽(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不同于原有状态的传统服务业”。笔者对其内涵界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新兴的或新崛起的服务业;二是指“传统服务业”当中经过用新技术、新流程、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后的那部分服务业。

夏杰长、霍景东(2006)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是现今比较典型的一种,为许多人所接受,其论述还是比较贴切现实的。

四、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生产和现代消费

黄繁华(2002)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一书中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为两部分:现代生产和现代消费。现代生产是指应用现代科技和满足生产中间需求的各项服务;现代消费是指主要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这位学者的定义,虽然在国内很少有学者支持,但是他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不是不无道理的。不过究竟该如何区分生产和消费?其实很难区分,比如说房地产行业,笔者认为既有生产又有消费。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学者们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解越来越接近其本质。为了能很好地理解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从现有理论归纳的角度分析,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征:1、高技术性,即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2、知识性,即现代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3、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即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的增值,而且可以产生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各种服务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引起服务的大幅度增值;4、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即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的能力,从而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能力和“白领”、“灰领”阶层的聚集区;5、新兴性,即在时间上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五大特点的描述,是针对现代服务业整体而言的,但具体到某一实际的服务行业,它可能同时具有五大特点,也可能只具有一两个特点。例如,旅游业的整体行业具有知识性和高增加值性,但缺乏高技术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只有诸如航天中心游和未来的太空游之类的科技旅游,才同时具有五大特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彪,周勤,欧阳良钻.南京市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1(增刊).

[2]刘有章,肖腊珍.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

[3]邱立新,周田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3.

[4]李江龙.现代服务业与城市能级提升[J].理论探索,2007.2.

[5]谭仲池,向力力.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朱春明.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4.13.

[7]来有为,苏爱珍.中国现代服务业差距何在[J].科技决策,2004.7.

[8]郑吉昌,夏晴.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4.11.

[9]晃钢令.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4.

[10]常泽修.论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体制创新[J].理论与现代化,2005.4.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篇9

【关键词】中国概念;时尚;传统文化

在当今中国社会,设计受到了从所未有的重视。作为设计师,我们不仅获得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肩负着特殊的越来越重的责任。关于设计问题的思考是我们设计师们不容忽视的问题。设计是应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产生,最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地的创作行为”。而设计中的当代设计,也叫现代设计,是上世纪30年代包豪斯运动以来,在欧美后来扩展到全世界的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设计,动画设计等设计方向。我国当代设计现状是学习外国。将来的主要趋势有两种:1,继续学习外国。2,独立自主。

设计服务于人,而人的基本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衣”作为基本生活中首要部分。毫无疑问,产生服装设计这一设计行业也是必然。服装设计是当今世界上潮流改变最快的设计行业之一。服装设计这门十分特殊的职业,既强调艺术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商业性,不是纯理论研究,不是孤芳自赏式的艺术创造,而是想象力、实用性、市场化的综合。其中中国服装设计概念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真正崛起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恰恰在此时,中国纺织报创立了有关服装的版面,尽管涉及面相对不宽泛,但已成为在此时期开始腾飞的中国服装业的喉舌。也是在此时,对于中国服装设计界来讲,时装设计师只是一个名词,还没有明确的职业内涵。在1993年之前,中国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装设计师,只有裁缝。随着国内市场风云变幻,国际思潮层出涌现,中国时装设计师群体开始分为两类,一类追求纯艺术化,离市场很远;一类纯商业化,湮没于市场中。在设计师徘徊期间,服装产业却如飞发展,如今企业已达近6万家。由于企业设计人才稀缺,多数设计师开始转轨,服务于企业,时装设计师队伍不断壮大,注册设计师增加到1100多人。

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国际化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繁荣和时装专业教育的发展,随着国际时装概念和市场经验的引入,1993年至1997年时装设计师群体规模迅速扩大。此时的时装设计师虽然还是一个缺乏职业内涵的、自由松散的群体,但已初步形成了职业概念和职业表象。然后从1998年至现在衣着消费的成衣化和时尚化促进了服装企业的品牌经营,为时装设计师提供专业技能、道德规范等职业内涵得到检验和充实,时装设计师群体的职业素质迅速提高。今天,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和时尚产业的兴起,时装设计师已经成为外延广泛而又内涵充实的社会职业,而服装设计则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从世界范围看,时装设计师经历了手工业、生产和贸易从属、品牌化的职业演变过程。从裁缝手工艺和工业化初期从属于生产部门的成衣设计,发展到服务于流通部门的衣着商品设计和工业化后期的设计师品牌化,时装设计师的职业内涵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发展演变。目前中国的服装业正由加工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型,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是一个加工业头号大国,但品牌还没有走向国际。我国的营销网络、营销手段、设计、市场衔接方面和国际水平上有差距。设计上的差距,市场营销经验的不足比较明显。

回顾这20年,服装业依然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而我国服装业的现状却着实令我们尴尬甚至无奈。在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中,国外企业控制了上游的织造开发及下游的服装设计,在市场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品牌效应。打造品牌的理念一经提出,服装设计作为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就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社会的变革反映到服装产业中,可以归结为产业的转型与市场的转型。这个过程本身就为我们创造了很多的机遇。面对"两个转型"为我们带来的发展空间,作为设计师怎样才能迅速跟上去呢?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设计师要用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表现客观对象,而不是一味表现自我。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服务对象,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用对艺术的理解和内心感受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服装设计师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碰撞与照映下,要会在某种程度上比静态条件下更能延续自身更能强烈地激发起传承传统的迫切感。也由于不同文化体系的相互激荡,不断地提示着我们在面对着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强势浸入,现在很多中国的本土服装企业,从品牌命名到宣传推广,都喜欢把自己包装成国外的品牌来运作经营,这已经成为服装业界一种普遍的现象。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应注重现代创新服装设计将传统文化内涵根植于设计艺术语言之中,用当代的知识体系重建传统意识、重新观照传统和弘扬传统,构建中国现代设计服装语言――(中国概念)。

中国概念,不是一时的流行,而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品牌、产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在中国服装行业,将影响向世界时尚领域蔓延的努力从来也不曾停止。但是,我们是否做出了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服装?是否做出了能代表中国的品牌?是否真的在世界时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底气不足。因为没有“民族的”,所以我们无法成为“世界的”。因此,我们必须花更大力气去挖掘“民族的”。于是,我们听到了“中国概念”这样的字眼。

“中国概念”,既有中国也含世界,既有历史也含当代。这已经得到中国服装行业的普遍认可。“中国概念”的内涵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指以中国的“神”为中心。

白领总设计师付奎:“对中国概念的(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9页)理解,我也认为神似更重要,不在乎具体引用的是什么。”

两个基本点则包括中国的历史、现代与国际时尚流行趋势两个方面。

欧迪芬集团董事长王文宗:“我们常常把中国概念低估了,简单化了。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56个民族,不是那么容易提炼总结的。而且提炼后还要结合当代国际时尚进行再创造。”

著名设计师计文波:“中国概念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该切入到生活中、切入到社会中去,为人所用。中国概念要思考:怎么在原有文化、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去挖掘,去变成现在的实用?”

中国概念,并非一个公益概念,而是一个商业概念。所以,对于设计师和品牌企业来说,空有热情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踏踏实实地站在有消费者需求的市场土地上。

当中国概念不再局限于设计一个层面,那么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就必须从整体着眼。毕竟,设计是要服从于一个品牌的,而品牌也要服从于一个产业。中国概念应该渗透到产业、品牌的整体规划中。

Caravaggi:“中国概念应该是一个从理念到模式的建立的过程,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其次才是具体产品的深化设计。”

总之,我们今天提出中国概念,做中国概念,绝对不是为了寻求一时的流行,不是让中国甚至世界刮起一股中国风,彰显中国一时的威风;而是从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的长远去考虑,为中国服装品牌、中国服装产业寻找自己的根基和特色。所以,除了坚持,还是坚持。

服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服装设计作为大视觉艺术中实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地域、民俗等文化因素,同时也蕴涵着强烈的审美因素,永远会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杜鹏《关于设计实践的思考》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商业概念分类

作为商业,简单说来就是从事商品交换之业。作为现代商业,是从事流通经营管理的综合活动之业。商业是随着社会生产,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商业的概念随着商业活动及其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商业概念的历史发展

在我们探讨与分析了中国商业的演进、中国现代商业的组成要素及其分类之后,就可以较准确的界定商业的概念。为了进行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有必要对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作进一步的诠释。

(一)商业的初始概念

商业,从原本的意义上说,可以定义为:独立的商人所从事的商品交换的业务活动。商,就是商人;业,就是事业,或业务活动。这里所说的商人,既可以是单独的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这里所说的商品交换活动,既可以是物质商品的交换活动,也可以是非物质商品的交换活动;这里所说的交换,既可以是物物之间直接交换,也可以是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这里所说的活动,既包括商品的购、销、运、存的活动,也包括为其服务的信息、调查、组织、管理等多种活动。

进行商业经营活动的组织机构,就是商业企业。所谓企业,就是企求赢利的组织机构;所谓商业企业,就是企求赢取中间利润的组织单位或商业经营的组织机构。

商业企业的整体组合,构成了社会经济中的一个商业行业,从事社会生产分工中所给予的商品交换的专门职能。在商业这个大行业中,不断分裂着自身的各个分支行业。

商业部门,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从社会经济管理角度所设的门类,实质是一种行政管理系统,是对商业活动、商业企业、商业行业等进行管理活动的行政管理机构系统。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它是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门类。

(二)商业的“辞典”概念

在《商业辞典》中,对商业概念的定义是:“商业,亦称‘贸易’。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它的产生,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并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其职能是‘专门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3页)。它通过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为生产和消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经济大辞典》“商业经济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6月版)。那么,什么是“贸易”呢?在上述同一“辞典”中指出:“贸易即‘商业’。在我国,古代以贸易泛指买卖,如《史记•货殖列传》中称:‘以物相贸易’;现代一般对内称商业(如国内商业),对外称贸易(如对外贸易)”。现在,我们对上述的“辞典”定义,作以下简要的辩析:

1.“商业”与“贸易”的区别与联系。根据中国历史典籍中的“抱布贸丝”的词句以及《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以物相贸易”的记载,其贸易的原始含义是物物相交换,“贸”是换取,“易”是相交易,所以,“贸易”是以实物换取实物的产品易位活动,是交易双方以物易物的直接物物交换,用以满足交易双方各自对不同产品的需要。而商业活动,则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是买卖双方通过货币的中介,即买方付出货币,卖方取得货币,实现产品所有权与使用权由卖方向买方的转移,然后由卖方将换取的货币再去向另外的出售者购买所需的产品。可见,贸易中的交易是w—w,商业活动中的交换是w—G—w。当然,商品交换也是一种交易活动,也可以归属于贸易中,如此,两者则变成同一语。

由此,不难看出,“贸易活动”,既包括互通有无的、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活动,又包括以货币为媒介、以营利为目的商品交换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贸易活动的范围大于商业活动的范围。但贸易同商业确有一定的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反映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产品交换中,除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外,还存在一定比例的互通有无的物物交换,特别在边境互市的易货贸易中反映的更为明显。正因为如此,在一个国家的对外交易中,多称“对外贸易”,而在国内多称“商业”。随着我国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对外贸易活动将更多的是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业活动,而且是一种多要素的大商业活动、大贸易活动。

2.商品流通的范围。这里所说的“商品流通”,不应仅指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商品的流通,还包括非物质商品的流通,即各种生产要素商品的流通。因而,现实的商品流通,是市场经济中的流通的范围,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整体流通,并且是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整个流通过程的流通。而商品流通活动,是包括商品实体流通活动在内的各种相关要素的所有流通活动。

3.“国民经济部门”与“国民经济”。这里所说的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不仅理解为是国家对商业活动的行政管理机构;而所说的“国民经济”,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前苏联引进的术语,它实际指的是社会经济。因此,可以说,商业是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一个社会经济门类或部分,是对应于工业生产部门、农业生产部门而说的。

4.全面理解商业活动。对“它通过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为……经济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内容,要全面理解。“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活动,仅是商业活动、商品流通活动的主体活动内容,此外,还有其它要素的买卖交易活动以及对其进行的自我组织、管理活动等。

可见,上述传统的商业“辞典”概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片面性,需要对“商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新的引深与扩展。

现代商业的概念

现代商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智商和情商相结合的商业。它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经营理念为指导,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商品为经营对象,以国内外市场为载体,通过各类商业企业的诸经营环节,而进行以商品交换活动为核心、以要素商品流通为主体的广泛商务活动的第三产业部门。简言之,它是社会经济中从事广泛商务活动的第三产业部门;或是从事广泛商务活动的经济部门。为了更全面的理解现代商业的概念,需要系统论述其组成要素及其相关概念的创新发展。

(一)商品

商品的分类、档次、市场化层次大大延伸了。

商品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志进行多种分类。商品不单是物质产品形态的商品,还有精神产品形态的商品;不单是有形商品,还有无形商品;不单是国内商品,还有国际化商品;不单是主体商品,还有资金、信息、劳务、科技等相关的生产要素产品的商品;不单是核心商品,还有附加产品与附加利益所构成的附加商品;不但有工业产品商品、农业产品的商品,还有商业、服务业的产品商品等。

商品的档次。商品的档次不仅是质量档次,还有规格档次、价位档次、功能档次等,每类档次均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商品的质量档次逐步高级化,商品的规格档次大多趋向小型化、精致化,商品的价位档次趋向于中位化,商品的功能档次趋向于多样化、现代化,等等。

商品的市场化层次。商品的市场化层次逐步向消费领域延伸。原始的市场概念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具有买卖者、商品、地点设施条件三要素。而现在被延伸为:商品是实际加入交换范围的产品;商品是真正实现了交换的产品;商品是已实现了交换并实际进行着消费的产品;商品是已实现了交换并已消费掉了的产品。商品的市场化层次不同,其经济含义不同、经济效果不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影响不同、对商业的经营活动及结果影响不同。

(二)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的原本概念,是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的商品所有权与使用权,或者价值与使用价值由卖者向买者的位移活动,或称交易活动,故多俗称为商品买卖活动。而现代商品交换的内容、形式、类型则大大引深与广延化了。

交换的主体,即买者与卖者,或交付方与接受方。作为买者与卖者不仅有个人、集体或集团、群体、家庭,还有参与其活动的中介者、者,诸如经纪人、购销人、商务谈判人等。

交换的客体,即交换的对象。不仅有主体商品,还有要素商品,几乎一切有用之物与劳务服务都是可供交换的商品。

交换的形式,即商品交换的形态与方式。有以货币计价的物物直接交换或劳务服务直接交换,有以货币为手段实行货币与实物及劳务服务的交换;有以现金换取商品及劳务服务的现实交换,有以预付一定的定购金而隔期的期货交换;有买卖双方当事人面对面的交换,有以中介人介入所进行的交换;有批量交换,也有零星交换等。

交换的范围,即交换的空间领域。有省区内的交换、国内的交换,有国际间的交换;有城市内的交换,有农村内的交换;有东部地区内的交换,也有中、西部地区内的交换等。

交换的时间,即交换的时限。有固定季节、假日、营业时间内的交换,也有随时的、经常性的交换;有白昼时间的交换,也有夜晚时间的交换等。

交换的地点,即交换的地理位置。有固定营业场所的交换,如在商店、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服务部、经营所等固定场所的交换,也有在非固定营业场所的随时交换,如送货到门的送货交换、通过邮局所进行的邮购交换、通过网上成交后由第三方物流配送到指定地点的交换等。

交换的服务方式,即卖方向买方提供售货服务的方式。有售卖人员在交换现场直接向购买者交付商品与包装商品、当场收取现金货款的交换;也有购买者到连锁超市与便民店自行挑选商品,然后到收款处统一结算、收款的交换方式;以及用电话磁卡到通讯网络上自行打电话、用存款磁卡到银行自动取款的信息自动化服务交换方式等。

交换的模式,即交换的类型。有自由的交换,有计划控制下的交换;有处于垄断中的交换,有处于竞争中的交换等。

交换的技术设备条件,即设施数量及现代化水平。有原始的、近代的、现代的;有手工的、机械化的、信息自动化的;有单个的、配套的、完整系统的等。

交换的环节,即交换过程的节点。有单一环节的,也有多环节的;有横向复合型的,也有纵向复合型的;有供应链同单一买方的交换,也有单一卖方同销售集团与生产集团的交换等。

(三)商品流通

商品交换在时间与地点上的差异以及出售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差异,必然引起商品在空间上的流通或移动。由于商品交换的深度与广度的引伸,使商品流通的原本概念,即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或从总体上来看的交换,在内涵与外延上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

商品流通的要素,不单是主体商品或劳务,而且还有与之相随的资金、劳动力、信息、科技等流通要素,从而形成以商品物流为主体、以信息流为引导、以资金流为保证、以劳动力流为条件、以科技设施流为支撑的商品流通总体及其体系。

商品流通环节,不单是批发环节与零售环节,而且形成生产环节、中介环节、物流环节、批发销售环节、零售环节、送货到门、消费者。

商品流通形式,不再是单一的计划分配调拨形式,而是更多的采取产销直接联系的自由商品流通形式;并且更多的采用电子信息网络上成交,由第三方物流完成商品实体流通的形式;而且还出现先预付定购金,而后隔期进行商品实体流通的期货流通形式;从发展的趋势上看,还形成着供应链的链条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渠道,不单是工业品商品从城市到农村、农产品商品从农村到城市、进口商品由国外到国内、出口商品由国内到国外,并由单一专门的商品经营机构的单项渠道来完成,而发展为由综合经营机构进行双向流通的流通渠道类型;不单是国营商业的流通渠道,而是由国营、集体、个体、私营、外国资本经营企业的渠道所组成的多元、混合的商品流通渠道。

商品流通范围,已不再是主要限于国内流通,而是大幅度的向国外范围延伸,形成商品流通国际化、全球化。

商品流通规模,随着生产要素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全民进入小康社会以至大康社会,必然大大扩大起来。

商品流通机制,不再是单一的计划调节,而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利益机制的调节。

商品流通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市场商品供应必须适应商品需求规律、价值规律、商品市场竞争规律、节约商品流通时间规律、商品按自然流向进行流通规律等规律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和突出。

(四)市场

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商品流通的深度与广度要求有相应的市场深度与广度;而市场向深度与广度的扩展,又为商品流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市场概念的延伸发展。一是,原始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具有买卖双方、买卖的商品、买卖的场地与设施条件三大要素;二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说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初级阶段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强调的是商品交换的活动及由此活动而出现的商品交换的关系,它打破了固定市场场所的局限与交易时间的局限;三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阶段的市场,是指消费者现实与潜在的消费需求,需求就是市场,需求在哪里,哪里就是市场,需求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这里的消费者需求,不仅指有货币购买能力的现实需求,而且还指暂无购买能力,而客观存在的、不断发展的生理与精神需求;四是,当前世界经济大循环、市场国际化条件下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及其运行的总过程,它不仅指物质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还包括非物质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这种商品交换活动总体的运行总过程包括从市场需求调查、产品设计、市场定位、资源购置、产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物流运输、售后服务、客户联系等从资本投入到投资回收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良性循环过程,这种良性循环过程,既包括国内,又包括国际的良性大循环过程。

市场分类的延伸细化。市场按照不同的标志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分类。按照流通的要素不同划分,可分为物质商品市场、资金市场、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等;按照商品的用途不同划分,可分为生产资料市场、生活消费资料市场、服务市场等;按商品的种类不同划分,可分为机械、电工、建材、车船、牲畜、百货、服装、粮油、食品、副食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市场。还可以按其它标志划分出其它各种不同种类的市场,在每一种类市场中还可再细分为若干层次的市场类型,从而组成各种类的市场体系,以致组成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市场总体系。市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我国商品流通活动在国内外的扩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也为我国的现代化与商业企业开辟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第三产业

产业的概念。原始的“产业”一词,是指生产作业,或财产。

现代产业的概念。现代“产业”一词,可以概括为:是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或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具体来说,“产业是由提供相近商品或服务、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杨公朴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一个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史忠良著《产业经济学》)。总之,它是社会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它包括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致文化、教育等的各行各业都可称为产业。可见,产业,相对企业来说,它是同类企业的集合;相对国民经济来说,它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产业,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划分的标准或基准是具有“某类共同特性”。

第三产业的概念。在经济学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中,把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三类,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最早使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术语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它们把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矿业称为第一产业;把制造业称为第二产业。1935年,新西兰的阿•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这一术语,后来,英国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把产业结构分成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主要以农业为主,还包括畜牧业、游牧业、狩猎业、渔业、林业等;第二部门是制造业;第三部门为其它经济活动,被称为“服务产业”,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商业、金融、职业性服务、教育、卫生、文学艺术、科学、行政、国防和个人服务业等。从此,西方经济学家则广泛使用“三次产业”和“三个主要部门”这两套术语。中国改革开放后也引入了“三次产业”的概念,用以研究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由上述的“三次产业”的划分,可以对第三产业作如下定义:它是从事商品流通及服务活动的企业的集合;或是从事商品流通及服务经济活动的集合。

第三产业的范围。关于第三产业所包括的企业门类或经济活动的类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过程及不同的分类标准中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国家的划分也是有区别的。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把商业、金融业、保险业、不动产业、个人服务业归属于第三产业;在日本《经济白皮书》(1974年版)中,把批发业、零售业、金保业、不动产业、运输及通讯业、电力业、煤气业、自来水业、服务业、公务业等归属于第三产业;在美国西蒙•库兹?复牡摹督???贸沙ぢ省⒔峁褂肜埂芬皇橹校?衙骋滓怠⒔鹑谝怠⒉欢??怠⒏鋈朔?褚怠⑸桃怠⒓椅褚怠⒅耙捣?褚怠⒄??⒐?赖裙槭粲诘谌??担?吵品?癫棵拧2还苋绾尾煌????且桓龃罅魍ㄒ怠⒋蠓?褚担?⑶以诘谌??抵邪床煌?幕?直曜蓟?治?谝弧⒌诙?⒌谌??挡愦巍V档弥赋龅氖牵?谥泄?尤胧澜缑骋鬃橹?螅?匦胗胧澜缑骋鬃橹??贫ǖ摹妒澜缑骋鬃苄?ā分鸩浇庸臁t凇妒澜缑骋鬃苄?ā分校?浴胺?衩骋追掷唷弊龀隽?1个大项、27个中项及100多个小项的划分。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个“服务贸易分类”,也可作为第三产业的涵盖范围与分类,“服务贸易”也可视作第三产业的内容。

(六)商业经营环节

传统的商业经营环节被概括为商品的购、销、调运、存,而商业的主体业务活动也被看作是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运输与储存的业务活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经营业务中,存在着多种类型,而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的经营环节,包括自购、代购、调拨、自运、代运、自批发销售、代批发销售、自零售销售、代零售销售、委托批发与零售销售、自储存、代储存等环节;在具体经营中,并不是每一项经营业务都经过购进、批发、零售、运输、储存环节,而表现为从生产商—零售商,生产商—商—零售商,生产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种经营环节形式。另外,还有进、出口环节。

(七)商业业务活动

商业的业务活动不单是商品的购、销、调运、储存及其所需资金、人力、科技、信息、设施等经营要素的经营业务活动;还包括对商业经营活动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也即对商业经营业务和对商业经营要素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活动;更包括为商业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各类型的服务活动。从商业经营的主体看,不仅有专门的自营商业企业,还有生产商、商、经纪商等,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商业经营内容与业务活动,以及国内外市场经营范围。可见,现代的商业业务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商务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

(八)商业经营的理念

理念可以被简称为理想与信念,是一种追求,是商业经营的一种哲学。当前作为主流的商业经营理念有:

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切从满足与适应人们的现实与潜在的消费需求出发,以消费者为“上帝”,以消费者不断演进的消费需求为导向,进行全面的优质服务,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中,来获得企业自身的发展。

市场营销理念,特别是社会营销理念。人们已经从生产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而演进为现代的社会营销观念,人们的注意点不再是销售、推销活动,而是要在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市场定位、资源配置、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与活动去“营造”顺利销售的各种“要素”,而顺利的实现商业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且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融合为一体,而谋求商业企业的长期与整个利益,由此而创新发展了诸如绿色营销、安全营销、情感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方式。

集团化经营的理念。就是要组合集体或群体的力量,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群体的共利、共荣,在企业内部要实现职工的共利,在企业外部要实现集团合作者的共利,通过诸方面的协作合力去取得企业的长期的扩大发展,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一集团化的经营理念正由国内向国际经营范围延伸,以谋求国际市场的良性大循环,实现中国商业的国际化。

诚信经营的理念。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商业经营是以诚信为本、为生命。诚,就是诚实;信,就是信用,诚信不仅是一种商业道德,而且是商业经营的一个坚不可摧的宗旨,如果在中国历史上的“儒商”中,已经成为一种传统,那么,现代商业经营中,必须光大这种传统,而且要通过实施一个社会信用系统工程,实现商业诚信理念的现代化。当然,还有其它的国际经营理念、绿色经营的理念等等。实际上,以上商业经营理念参透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成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在我们简要的探讨了以上中国现代商业的组成要素及其创新发展之后,就可以对现代商业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职能做出以下简要的结论:现代商业活动,是以经营理念为指导,以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商品为经营对象,以国内外市场为载体,通过商业经营的诸环节所进行的以商品交换为核心,以要素商品流通为主体,以第三产业为形态的大商务活动。因而,现代商业,可以说是从事大商务活动的社会经济部门,或从事第三产业的社会经济部门。

我国现代商业分类的创新发展

商业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活动或业务活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志进行各种不同的分类,每一个分类还有其各自内部的层次分类,而每一种分类都有其固有的基本要素。其分类可有如下几种:

按照职能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商业业务活动项目单位、商业企业、商业行业、商业部门。

按照经营范围的不同划分:可分为物质商品经营业、服务业、饮食业、旅游业、银行业、信息业、证券业、劳务业、科技成果转让业等。

按照经营环节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商品采购业、商品储运物流业、商品经营业、商品批发业、商品零售业等。

按照经营商品的种类、品种的不同划分:可分为生产资料经营业、生活资料经营业,并可再细分为机电、建材、化工、百货、食品、服装、房地产等经营业。

按照经营方式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固定经营业、流动经营业、虚拟经营业、电子网络经营业。

按照经营形式的不同划分:可分为独立经营业、联合经营业、合作经营业、合伙经营业、委托经营业等。

按照经营业态的不同划分:可分为综合经营、连锁经营、方便经营、专业经营、供应链集团化经营、超市仓卖经营等。

按照经营的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国内商业、对外贸易、国外商业等。

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内资商业、外资商业、中外合资商业等。

按照现代化程度的不同划分:可分为传统商业、近代商业、现代商业、创新型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