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07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篇1

近日,浙江省科技厅《关于第一、三、五批科技强县(市、区)复查结果的公告》,台州市路桥区顺利通过复查,继续保有“科技强区”称号,这也是该区自2005年成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区”以来,连续第三次通过复评(每两年复查一次)。

路桥区,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区”,2007年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区”。至2011年底,连续五次荣获浙江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连续12年六次蝉联全国县市科技进步先进区,三次荣获浙江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路桥科技工作在市对区各项经济指标考核中多次在台州9个县市区名列前茅。

贯穿“三个台州”建设的主线是创业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成为路桥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路桥也因此成为富甲一方的经济强区。

政府推动:

营造出科技创新的路桥特色

无论是区党代会、人代会,还是全区干部大会、区委全会,凡是全局性的工作会议,路桥区都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部署。政府推动,营造科技创新的路桥特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推动力、企业家是第一人才、服务是第一资源”,这个理念在路桥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路桥区始终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全面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进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路桥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今年3月,路桥区召开了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主题鲜明,动员各方力量,贡献各自智慧,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有力举措,强化服务意识,凝聚人心人力,快马扬鞭促进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据了解,2012年路桥区科技创新工作牢牢抓住八个方面,首要一点以科技创新助推金属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发展科技型区域性新兴产业。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集群作为路桥区首个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依托省、市相关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和各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加强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关键重要技术的研发,着力推进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成为台州循环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平善:

打造出科技创新的路桥实力

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完善科技政策,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选取一批含金量高的科技项目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今年该区将申报部级、省级科技项目15项以上,市级科技项目20项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和省级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使用、管理和保护制度建设。认真实施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计划”、“专利质量提升计划”、“专利运用促进计划”、“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计划”,着力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同时,加快孵化基地建设,提升区域科技水平。编制路桥孵化基地建设方案,明确孵化基地的功能定位,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组建基地建设领导班子以及工作管理机构,同时做好引智工程的相关前期工作。积极做好省级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平台的验收前准备工作,着手开展电线电缆检测平台和植保机械检测平台的建设,抓好浙大路桥机电研究所和机电平台建设,开展快速成型实验服务推广,以及加快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加强政策制定落实,保障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确保区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坚持执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经费抵扣政策。制定科技发展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扶持与导向作用。强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完善区对镇(街道)科技工作的统计监测与考核。

院地合作:

塑造出科技创新的路桥品牌

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路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院地合作成为了路桥打造科技创新品牌的重要载体。

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引进优质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程。联合入驻路桥的高校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尝试建立主导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参与和拓展区域科技合作交流,继续举办科技活动周。今年要重点引进1-2家与路桥产业关联度较大的大院名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路桥区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出台转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通过“项目+人才”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等方式,引进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同时,通过各种活动载体,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对获得优秀科技成果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鼓励。组建科技创新研究会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现代科技社团发展方向的新型学会,进一步引导和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路桥区还开展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和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不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充分体现重服务、优服务的核心涵义。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篇2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中原经济区建设;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33-02

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目标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如何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次大实践、大探索。《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依靠十大体系来支撑。而在这十大支撑体系中,五大体系都和高校有关,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能够提供更加直接有力的支撑和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既给理工科院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理工科院校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现状

目前,虽然理工科院校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贡献,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社会服务面较窄、服务层次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等,离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长远来看,这些都不利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理工科院校自身的发展。应该说,理工科院校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还任重道远。

(一)理工科院校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容

第一,理工科院校要发挥“人才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适应要求的高质量、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关键在于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持。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来看,它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其实质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现代化,是对原有现代化模式的扬弃。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更需要能够进行创新的大批的高层次人才。所以,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十大支撑体系”中,明确指出不仅需要“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而强大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体系的获得,要依靠理工科院校。理工科院校是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在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理工科院校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理工科院校要发挥“智力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理工科院校,同时也应该是科学研究的中心,要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针对性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三,理工科院校要发挥“智囊团”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和思想保证。针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问题,理工科院校要专门开展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二)理工科院校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社会角度来看,双方沟通不畅,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明确的导向,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二,从理工科院校角度来看,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新兴学科专业、中原经济区急需的专业比重较低,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结构都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适应社会需求差。

第三,从科研人员角度来看,科学成果转化有一定的风险,需要社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导向机制和风险投资保障机制。目前来看,相应机制还不健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理工科院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理工科院校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措施

(一)树立服务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高校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就是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中原经济区的高校来说,那就是要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理工科院校应不断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呼应、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最关键、最核心、最具有决定性的是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校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理工科院校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根据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一是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培养高素质、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完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市场、社会需求办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创建校企、校地合作平台

理工科院校是政府决策的“智囊团、思想库”,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知识才能,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开展专题研究、社会调研、决策咨询报告等研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科学决策建言献策,提供咨询服务。所以,要加强理工科院校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构建理工科院校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战略规划、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持。同时,要加强理工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理工科院校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理工科院校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地处我国腹地,人口密集,物产丰富,被称为“天下粮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文化底蕴丰厚,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逐步推进和区域间的竞相发展,中原渐成我国经济的中部凹地。河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于2010年策划制定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施行)》,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正式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建设中原经济区,迫切需要人才、科技、战略思想以及现代文明的强力支持和支撑。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和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理工科院校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提供先进技术支撑、文化引领和信息咨询等,必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必不可少的知识库、人才库和助推器。

(二)有利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飞猛进,都能给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带来深刻的变革。当前,科学技术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积极发展高新科学技术,才能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既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之一。《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豫发[2004]第5号)明确指出,要大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汇集的优势,提高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实践表明,高校在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和生产联系更为紧密的理工科高校,在高科技领域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智力优势等,能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课题,特别是我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优势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原创性科技成果,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篇3

[关键词]认识和处理;科技;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2-0013-02

近年来,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高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伦理道德观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就其意义而言,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展的成果,任何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1]同时,现存的伦理道德观又对科技的发展产生反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科技伦理关系。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积极关系

在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中,其积极关系是两者关系的主要方面,是保持两者关系协调发展的基础、原则和方向。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着伦理道德的进步。

第一,科学技术进步为伦理道德的进步提供了生产力基础。判断人类社会进步与否的核心标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科技已然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正如邓小平所阐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人类近代历史表明,科技的巨大进步必然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作为上层建筑的伦理道德规范势必会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而,伦理道德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总之,科技发展决定伦理道德,伦理道德顺应科学技术发展。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伦理道德评价的范围,提高了伦理道德评价的正确性。人类社会就是从无知到已知,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和探索的过程。对某种事物的道德评价的前提是人类已经感知到它们的存在,而无法把未知的事物纳入评价范围。同时,人类即使感知到某种事物的存在,但由于无法认识到它们的本质,也不能够正确评价它们。随着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幅增强,探索出许多以前无法感知和无法解释的事物,把它们纳入到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评价的领域,并且可以作正确的评价。噪声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类社会至今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社会发展阶段。即:传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以知识及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后工业社会。在以知识为核心的现代化社会中,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势必导致劳动者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促使其不断思考和接受更为先进的伦理道德理念。同时,科技的进步会大大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对民主的要求。有关研究表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科技文化水平存在着密切关系,即人的科技文化水平越高,民主意识就越强。当今社会,凡是民主实现程度高的国家,其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也高。近代以来,西方国家走出愚昧落后的中世纪,建立起西方民主制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的发展。此外,科技水平的提高还会改变公民的思维方式,为创新现存的伦理道德理论和实践提供条件。

第四,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科技伦理道德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研究方法。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制造出了许多社会问题,而这正是科技伦理道德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科技伦理内容必然会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学科的出现,创新了伦理道德观的研究方法。随着系统科学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伦理道德研究的系统方法,即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伦理学的理论研究上,从而使我们以新的角度更深入地研究社会伦理道德调节问题。伦理道德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日益发展完善,必将不断增强人们的伦理道德认识能力,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奠定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科技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会提高人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监督制约和消除科技滥用所带来的危害性,甚至是灾难性后果,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保障人类的安全(人类安全主要体现为:经济安全、食物安全、健康安全、个人安全、社团安全和政治安全)。因为安全问题是科技伦理善恶的临界点,是其首要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基础。核武器、克隆、网络、安乐死等高科技事物的出现和应用迄今并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安全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科学家和大多数人坚守科技伦理道德标准,保证了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保障了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二、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相互冲突

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除了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的积极关系外,还存在着两者相互冲突和矛盾的一面。正确认识这种冲突矛盾,是正确处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的基础和关键。

一方面,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猛烈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高科技成果的应用解决了许多困扰人类多年的各领域问题,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但同时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伦理问题。诸如医学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生态伦理问题、学术科研伦理问题等对现存的伦理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随着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伦理道德问题也会显现出来,因此,现代高科技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与矛盾会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落后的伦理道德又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抵制和阻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勇往直前的,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势必具有前进性、创新性。反观伦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现存生产关系的维护者,必当具有滞后性和保守性。科技发展的前进性、创新性与伦理道德的滞后性、保守性的矛盾是两者之间产生冲突的基本原因。即使在文明程度较高的今天,因受传统的道德观念的束缚而影响科技和社会进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我国封建伦理思想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信条使我国进行器官移植的供体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医学事业的研究与发展,使患者健康和生命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总之,现代高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在于寻找合理的有效途径来化解彼此的冲突,促进两者关系的协调、有序的发展。

三、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途径和理念

正确处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就是要发挥其相互的积极作用,克服和解决其冲突和矛盾,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1.树立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彰显科技价值理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全社会必须对科技及其成果应用进行理性的判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起新的科技发展观。树立新科技发展观,必须认识到两点:第一,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监督和制约本质是统一的,都是造福于人类社会。但在两者关系中,科技进步是根本性的,是硬道理,是生产力进步的最核心因素。因此,我们不能把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问题及与伦理道德的暂时冲突归罪于科技发展本身。第二,发展科技的同时,要彰显科技价值理性。科技价值理性的核心点就是维护人类发展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总体利益,而不是为表面利益、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服务。确立和彰显科技价值理性,必须坚持以下伦理原则。第一,人类整体原则。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全人类的进步与解放。因此,在科技研究以及利用科技成果时,要避免为了少数人利益而损害多数人利益,避免为了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避免为了次要利益而损害根本利益,以保障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第二,人道主义原则。科技进步是直接和间接地作用于人,是为人追求幸福服务的。新科技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应体现为以人为本。例如,医学技术就是直接作用于人(患者),帮助患者解除身心病痛的。当今社会,由于对利益的过度追求,背离以人为本而应用科技成果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在利用科技成果时体现人道主义原则。第三,可持续性原则。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原则,即代际公平原则。

2.以进步的伦理道德观来影响和评价科学技术活动

科技研究与应用在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被滥用损害人类利益的现象。这就需要伦理道德的监督与制约。科技有利于还是有害于人类根本利益是评价科技伦理道德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科技活动只有坚持造福人类、追求真理、人道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将人类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个人与他人、当代与后代的利益统一起来,才是符合进步伦理道德的要求。反之,就是落后的伦理道德,必须加以批判和纠正。一个真正进步的现代伦理道德还必定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摒弃落后的伦理道德理念,博取世界各国文化中的先进伦理道德理念,并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身。人类历史就是在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下,从愚昧到文明的发展历程。

3.明确科技人员、政府和公众的科技伦理责任

科技本身没有善恶之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由人类对科技研究与应用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因此,明确、规范和监督社会各界的科技伦理责任是发挥科技的进步作用,消除其消极作用的必由之路和重中之重。科技工作者是科技研究与应用最为突出的群体。他们的责任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职业伦理责任和社会伦理责任。职业伦理道德是要求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技活动时必须遵守的内部规范,即: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须具备的基本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社会伦理责任是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技活动时应遵循的外部规范。即:预见和评估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把评估的结果通告给有关决策部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此外,科技工作者还应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技术,促进公众正确地理解、运用科学技术。政府责任是构建完备的科技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审查监督机构,对科技应用的后果进行全面跟踪和考察,对科技伦理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持续的监督,以保证整个科技活动规范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公众责任就是关注科技的发展,了解相关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参与政府及其他决策者的决策讨论。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G].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篇4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活”: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时间和空间都机动灵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例如:在第一课堂中讲无线电发射和接收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死板地讲其原理,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让学生在物理实验室中制作“小小广播台”,发射和接收调幅、调频电磁波,然后可在实验室、操场等地进行发射和接收的实验。有时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技能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是“新”: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材——主要是传播昔时信息的限制,能迅速将各种即时信息传播给学生。这些最新的科技信息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例如:日本的科技博览会中最现代化的机器人,在营养液中培植的西红柿等,使学生大开眼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意义的科幻片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科技教育。

三是“全”: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例如:学生看到盲人在过马路时由于看不见红绿灯,易发生危险,因而制作了“盲人红绿灯”。因为盲人看不见灯,但能听到声音,所以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颜色的灯,盲人可听声辨灯,以保证交通中的安全。使科技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教育是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但可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用发展的观点看教育,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原则,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在第二课堂中一般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第二课堂有着不同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因此,在中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技教育。

第一,画向多数原则

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面向多数,根据自愿和每个学生的爱好,尽量多地把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研究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机能的发展。

第二,实践性原则

我国学生跟外国学生比,突出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科技信息知道的少,创造精神差。应多安排实践性活动,接触社会,接受科技信息、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物理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生做出了“光控报警器”,“光控路灯”等许多作品。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第三,相互促进原则

这是指第二课跟第一课堂的辩证关系。从系统论看,学校是一个整体,两者的教育目的相同,培养目标是一个;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看,德智体美技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课堂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第二课堂活动要注意内容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速度时,可提到卫星发射和接收,但无法做细致讲解,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录像,资料讲解等具体学习,可以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四,因校制宜原则

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的优势及有利条件,从实际出发开展科技活动。

例如:利用旧的半导体元件制做出“光控报警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技能。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篇5

本文作者:匡勇兵工作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全国各地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在在加速进行,郴州,湖南南部城市,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明显,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在原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上保持郴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余地已经不大,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就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原来的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结构升级缓慢;第二产业素质不高,行业间发展不协调,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效益偏低。这种情况下,郴州把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心引入到吸收科技含量高的高新企业,在一、二、三个产业中都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第一产业重视农产品的深加工;第二产业注重高科技的企业的注入,注重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原有企业的科技改造,产品技术结构得到改善,;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科技进步快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电信、旅游业。这些举措都是注重把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运用到郴州的经济发展增长模式上来,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增长模式转变到如今的知识集约性经济增长模式上来,从以前主要依靠人力和物质资本投入的传统郴州经济据转到如今主要依靠智力劳动和知识投入的新型郴州经济上来,目前郴州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郴州新型经济不再是于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而是一种全新的基于当代高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的特征,就是要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发展经济转向把智力和高科技作为一种资本来发展经济。

在一般情况下,在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是作为一种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之中,引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方式、劳动组织方式,经济体制,意识形态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性变革。高新技术产业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形态,主要是人的知识,人的智力,是人的智能的物化。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扩大资源的利用价值。二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可以改变原有的增长方式。四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原来郴州经济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投入和广义的技术进步推动的,走的也是粗放经济的路子,科学技术进步对郴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使劳动和资本的效率提高,即技术进步会使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给定投入量时,它会使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比以前增加,这样经济的增长就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变成了依靠科技进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就会使郴州的经济增长走出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困境,为走低耗、节约、集约经营之路铺平道路。科技进步促进了郴州生产力的进步并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分工;科技进步刺激了需求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科技进步诱发了郴州新兴产业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

郴州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把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使自然资源供给相对减少,物质资本质量提高和利用率增强,从而推动郴州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从资源替论来考察郴州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就会看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直接目标是驱动郴州经济的增长,是加快郴州的经济发展和增强郴州的经济实力。但它在在转变过程中所体现的是从物向人的转变,从主要凭借物资源发展经济走向主要凭借智力资源发展经济,不断推动着郴州经济发展由智能资源替代物质、自然资源为主。郴州大量引进了高技术企业落户,吸引了许多科技人才,使智力资源在发展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郴州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实现,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这就意味着郴州从主要依靠掠夺和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转向了主要依靠科学技术人才这种智力因素来发展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高熵的经济,从而必然破坏生态经济造成环境的污染,新型经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从传统工业技术圈走向高科技圈,它是主要借助人的智能、智慧改变传统工业的高能结构,走向低熵的新型经济。郴州人民应继续着重坚持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篇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一直围绕着重化工业、农业等产业发展,那段时期许多科研人员、科技资源纷纷涌人东北地区,此后产生了多项对全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一样都呈现出下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以及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那么,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影响作用呢?对于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的研究,最早的是国外学者Schumpeter(1911)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经济周期的叙述,他认为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科技创新的波动导致经济周期的出现。在这之后,国外学者Solow(1957)Romer(1986) ,Lucas(1988)又分别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和人力资本模型,论述了科技创新对于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学者又开始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区域进行研究,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定量分析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往往表明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Rolf,Shawna,mary,1997;Derek,Silvia,masako,2002)。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研究了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他们研究的结论大多表明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赵听、郑慧,2010;王家庭,2012;刘锋、逮宇铎、于娇,2014;李朝洪、李侃蔚,2014;周星雨、张应武,2015)。不过,国内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科技创新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马大勇(2013)研究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以专利申请授权量和研发人员数量为指标度量的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影响并不显著;纪玉山、吴勇民、白英姿(2008)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我国1990-2005年的数据,由此测算出了科技创新乘数。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影响不是很大。

国内较多文献是研究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我国的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从而每个区域的科技创新程度都不同,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程度也存在着差异。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前,一批全国知名的研究机构布局于此,一大批科研人员和科技资源也汇聚于此。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一样都严重下滑,故本文研究科技创新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建立了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中以物质资本、劳动力以及科技创新作为投人要素,采用1995-2014年东北地区的相关经济数据,从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产出这一角度分析科技创新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高东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2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2.1计量模型的设定

本文选取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其一般形式为:Y=aLaKR,其中Y代表产出,K代表物质资本,L代表劳动力,a代表技术水平。a和月分别代表的是劳动力与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因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需要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原模型中引人科技创新这一变量,并由此测算出科技创新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

因此,本文在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模型时,在原模型—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加人了科技创新这一变量,把这一变量定义为t,完善后的方程具体为:Y=aLaKRty,其中:K为物质资本,L为劳动力,t为科技创新,a为技术水平。a和月分别代表劳动力、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y代表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的产出弹性。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取对数后的具体模型为:1nY=a+a1nL+尽nK+祖nt,其中,inY为被解释变量,1nK,1nL,1nt为解释变量。

使用oLS方法对上述取对数后的式子进行回归分析,由回归结果分别估计出东北地区劳动力、物质资本与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并比较三者大小,由此得出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相比劳动力与物质资本,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小,结合这一实证结果来分析阻碍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并由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2 主要指标的度量

通过选取东北地区1995-2014年的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这里的东北地区是指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选取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而且下文中的数据均是三个省份相加处理得来。为了研究东北地区劳动力、物质资本与科技创新分别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需要选取几个相应的指标来进行测算,指标主要包括:产出总量、科技创新能力、物质资本投人和劳动力存量。

产出总量度量。本文选择GDp作为衡量产出的指标,因为GDp可以较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并且这一数据的获取也较为容易。

科技创新能力。关于区域科技创新指标的选取,可以用科技创新的投人、产出和效率指标中的任何一个来度量。本文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从科技创新产出这一角度,采用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这一指标来度量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劳动力存量。本文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通过选取东北三省城镇就业人数来作为劳动力存量的度量指标。

物质资本投人。对于物质资本的变量选择,学者们主要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本形成额、资本形成额、固定资本存量、资本存量等来作为衡量物质资本投人的指标。本文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东北地区物质资本投人的指标。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原始数据会在模型建立时,因数据本身的问题而产生“虚假回归”现象。因此首先要采用aDF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若原序列是非平稳的,则下一步要检验一阶差分与二阶差分的平稳性,具体结果见表20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各原序列的单位根统计量都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临界值,故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说明几个变量的原序列都是不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检验下也接受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后也是非平稳的。经过二阶差分后,单位根统计量都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临界值,故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各序列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因此,各序列数据都为二阶单整数据。

3.2 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

通过以上aDF检验,我们可知所有变量均为二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故进一步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由表3可以看出,"none”表示检验原假设“存在零个协整关系”,此时的迹统计量为90.420880,大于5%时的临界值47.856130,因此拒绝原假设,这说明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atmost1”表示检验原假设“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该假设下的迹统计量为38.249850,大于5%的临界值29.797070,因此拒绝原假设,这说明至少存在两个协整关系。"atmost2”表示检验原假设“至多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该假设下的迹统计量为9.819890,小于5%的临界值15.494710,因此接受原假设,这说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3.3 模型回归分析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通过用最小二乘法对东北地区劳动力、物质资本、科技创新与地区产出总量这几个变量进行模拟回归。

模型回归结果:1nY=4.692136+0.2755901nL+0.4490721nK+0.1576021nt

从整个模型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好,调整后的矿为0.996493,几乎接近于1。整个模型的F统计量为1800.414,表明所有的解释变量组合在一起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很显著。根据以上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各变量系数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结论:劳动力1nL的弹性系数为0.275590,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东北三省的劳动力每增长1%,其GDp会增长0.275590%;物质资本1nK的弹性系数为0.449072,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东北三省的物质资本每增长1%,其GDp会增长0.449072%;东北三省科技创新1nt的弹性系数为0.157602,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东北三省的科技创新每增长1%,其GDp会增长0.157602%。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的弹性系数明显要比劳动力与物质资本的弹性系数小,这说明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劳动力与物质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都要小。结合这一研究结果,下文进一步分析了阻碍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并由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4阻碍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一样都呈现出下滑状态,与其他一些发达地区相比,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更是日益扩大。总体来说,三大因素阻碍着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

4.1 创新意识落后

创新意识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意识弱。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地区的改革进程远落后于其他地区。首先,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力量参与不够,市场意识跟进不足。其次,东北地区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的地区,所以相对于一些发达区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市场意识比较弱。二是开放合作意识弱。这主要体现在跨省域的地区科技合作弱、大城市科技辐射能力弱、科技创新不同环节的合作意识弱、关联产业合作意识弱、科技对内开放意识弱。三是放开意识弱。科技创新工作的特点有自发性、突然性等,这种特性决定了东北地区的行政工作要放开对于创新的管理。但是当前在政府创新管理上,放开意识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大群众的创新活力。

4.2 产业结构不平衡

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工业、资源开发工业主导。重工业、资源开发工业具有创新程度高、创新成本高、创新见效周期长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创新进程。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重工业、资源开发工业主导,目前仍有很多城市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对当地的创新需求相对比较弱,不利于推动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二是大企业、国有企业主导。科技创新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而东北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不足,难以承接和转化适用技术,难以推动科技创新;由于东北地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改革相对落后,如今仍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民营企业发展不足,这不利于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

4.3 创新投入不足

科技创新发展的前提是创新投人的加强,但是东北地区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其在创新投人方面仍有巨大差距。2014年,东北三省的财政科技支出合计为184.73亿元,而2014年北京的财政科技支出为282.71亿元,东北三省加起来的财政科技支出也只是北京的65%。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人函待加强,只有加强创新投人,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的发展。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1995-2014年的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t)、城镇就业人数(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K)与国内生产总值(Y)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得出以下结论:

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劳动力、物质资本与产出总量之间存在协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科技创新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并不是很大。因为从上述的研究结果可得出:科技创新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明显要低于物质资本与劳动力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其中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157602,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275590,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449072。这说明了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远不如物质资本投人和劳动力存量。

5.2 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得出的结论,为增强科技创新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解决好科技创新投人的问题。东北地区要建立健全创新投人的机制,政府和企业要共同为创新投人资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人机制。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科技意识,将企业培养成创新投人的主体。大胆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设立创新基金、担保基金,建立企业诚信体系、开展银企对接等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投人的力度,推动各级、大型企业集团设立创新风险投资部门,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其次,东北地区在创新投人方面与一些发达地区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的投人,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篇7

【关键词】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教育;作用;发展策略

科技馆,顾名思义,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用来对科学知识进行普及、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地方,是我国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科技馆的参观人员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驱使他们到科技馆进行参观学习。由于现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科技馆的科技知识对青少年来讲十分重要,是对全日制教学内容的补充。因此,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作用

1、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传统的科技教育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青少年所获取的知识一般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导致科技知识教育十分枯燥,不能有效的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喜爱和探究的热情。单一的知识获取渠道也会导致知识的获取不全面。而科技馆的设立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科技作品的展览,科技知识、科学原理的讲解,能够让青少年更加直观的看到、摸到书本中所讲述的内容。实物操作配合理论的讲解使得科技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同时还能让青少年通过自己进行操作,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书本中讲述的知识、讲述的原理,对青少年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加深和补充,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2、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对于青少年来讲,科技馆还能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是新时展的主题之一,想要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要加强人们的创新思维,科技馆的能够满足激发青少年创新思维的要素。虽然科技馆中的展品科技含量有限,但是储存的科技资料十分丰富,能够满足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需求。科技馆更能够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还能让青少年在科技馆进行活动时,对科技事物进行观察,并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提升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燃起青少年的科技热情,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并促进青少年发展为创新型人才。

3、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知识

作为对科技知识进行普及的场所,科技馆的馆藏十分丰富,有着很多的文献资料和科技书籍,涉猎范围十分的广泛,学科领域也十分广泛,知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与教科书相比,展馆中的书籍科技知识更加深奥,展品也蕴含超过课本上所叙述的科技含量,运用了更多的科技原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知识,补充了书本上所没有的内容,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与教科书的简单介绍相比,科技馆对于一些科学原理的介绍更为详细,能够通过模型和模拟技术,将科技原理完整的表现出来,会更加有效地让青少年进行理解。除了与教科书上相关的科技内容之外,科技馆还展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让青少年对祖国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拓展了青少年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作品的展览,比如纳米扩展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强大力量,同时这些内容丰富的科学展览能够加深青少年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的了解,给现代科技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定位,提升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

4、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

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除了对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动手能力,动脑的同时动手,培养更加全面的科技人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青少年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科学原理是正确的,是有效的,是具有科学性的。科技馆恰恰能满足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实践需求。在对科学原理和试验进行实践时,青少年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够更加了解实验的步骤,清楚试验的结果,能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科技馆提供给青少年的实践机会十分宝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习教育的缺陷,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科技馆作用的策略

1、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

想要加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发展的各种促进作用,就要从源头出发,增加青少年与科技馆的交集。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是一种简单有效且可行性高的方法。学校应加强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的次数,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参观科技馆,观察科技馆的科技产品,阅览科技馆中馆藏的科学知识作品。同时,要有纪律、有组织的进行活动,保护科技馆中的展品不被损坏。还要加强教师在参观中的引导作用。将科技馆中与教学相关的科技知识原理指出,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对教材知识进行加深和补充,还要对青少年不懂的技术和原理进行解答,通过启发式、引导式的指导方式,来让青少年自己进行思考,扩展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

2、进行现场教学

在科技馆进行现场科技教学是一种加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发展的作用的有效途径,在开放式的场所进行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的让青少年了解知识内容,更加细致地学习科学原理,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相比,教学效果更好,更能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现场教学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在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对一些展品进行操作。避免发生操作失误,损害科技展品。同时,在对展品进行操作时,教师应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青少年解释现象中的原理,结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对科技手段进行解释。

3、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科技馆要不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新鲜的实物总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进而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先进的展品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热情。能够自然而然的促进青少年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并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学习,来了解一些科学巨人的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锲而不舍的检查,对科学的探究,对前人的怀疑。这些先哲,这些科学巨人的思想和精神能够影响到青少年的人生观,让他们懂得追求科学并非轻而易举的,是有着艰辛和漫长的探索的,能够让青少年更尊重科学,更尊重科学家。

【参考文献】

[1]李志坤.浅谈科技馆教育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J].科技风,2013.19.17-18.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篇8

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慰问!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1院士大会讲话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慰问!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党的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我们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我们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成功发射,“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雪龙2”号首航南极,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验收。

——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

——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港珠澳大桥开通营运。智能制造取得长足进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走在全球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场。甲醇制烯烃技术持续创新带动了我国煤制烯烃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界为党和政府科学应对疫情提供了科技和决策支撑。成功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开发一批临床救治药物、检测设备和试剂,研发应用多款疫苗,科技在控制传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

——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进展。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贫困地区培育科技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科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

——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国防科技有力支撑重大武器装备研制发展,首艘国产航母下水,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东风-17弹道导弹研制成功,我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走在前列。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宏观世界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观世界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深海、深地探测为人类认识自然不断拓展新的视野。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生命伦理的挑战。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很多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党的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推进对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发现,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要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第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

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第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项目评价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要真研究问题,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第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为了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1961年中央就曾提出“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时间搞科研工作”。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三)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

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改革院士制度,取得积极成效。党的五中全会提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在院士评选中要打破论资排辈,杜绝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加强社会监督,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

这里,我给院士们提几点希望。

——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广大院士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

——希望广大院士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一切真正原创的知识,都需要冲破现有的知识体系。“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广大院士要勇攀科学高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学派。要攻坚克难、集智攻关,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带领团队作出重大突破。

——希望广大院士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院士们要更加专注于科研,尽量减少兼职,更加聚焦本专业领域。

——希望广大院士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广大院士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要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对院士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认真听取包括院士在内的广大科研人员意见,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篇9

一、道德对于现代科技行为约束的概念分析

所谓科技行为,是指科技工作者受思想支配而自觉地,有目的地探索,研究自然现象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并综合运用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需要服务的活动。科技行为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有全民族性、全人类性。有益的科技行为可以造福民族、造福人类,反之,则为祸民族,为祸人类。

现代意义的“道德”是泛指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和标准。具体指一定社会(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特别是通过人们内心信念而起作用。

作为道德领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科技道德是指在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道德现象,它是适应社会文化背景中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作为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协调从事科技事业人员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科技道德同一般道德相比,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对时间的依赖性。主体的道德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科技道德同样是在科技活动的实践中产生的,并反映着一定的科技活动方式。第二,社会性。人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活动的,人的认识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技道德也必定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第三,以利益为基础。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经济地位中引申出道德规范,不与个人需要相联系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实际上,道德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产生于每一个人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和要求。因此,利益便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科技道德也不例外。其四,科技道德具有浓厚的国际性。这是科技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一般道德都是特定的社会形态的意识,是依不同社会、不同阶级而有很大的差异的。尽管科技道德也有民族、地域、阶级之别,但相比较而言,由于科学技术内容的客观中立性、科技成果的全人类性,因而它更具有国际性。其五,在一般的道德规范中,“义”、“利”关系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而科技道德是对真与善的反映。真即是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善是指追求科技成果的实用、重视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道德约束在现代科技行为中的应有之意

(一)现代科技人员对个体功利超越的自觉性呼唤道德约束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一方面,它具有巨大的社会功利性;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又会为科学家带来直接的名和利,因此又具有极大的个人功利性。这种双重功利性在构成推动科技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因的同时,又蕴含着现实或潜在的负面效应。为争得科研基金、争取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和技术发明的专利权,为获得同行的承认,为得到持续的课题资助,为了获得晋升和达到最大限度的“马太效应”,科技人员中有人便不择手段,放弃道德原则、泯灭良心、失掉是非善恶标准。人都有趋利避害、成名成家的自觉性,这也是人的本性之一。但科技工作者追逐狭隘的个体功利,会使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是灾难,这就要求用道德约束科技工作者对个体功利的追求,以使科技造福人类。所以,科技工作者对狭隘的功利超越的自觉性构成了现代科技行为迫切呼唤道德约束的第一个层面的要求。

(二)现代科技应在更高层次上造福全人类呼唤道德约束

在现代科技发展条件下,对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要求远非仅停留在超越狭隘功利的自觉性这一层面上,而是大大地拓宽了。由于现代科技成果在生产和生活上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从而强化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直接关系。科技成果应用的消极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这一根本问题。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侵华日军所实施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几千万人在战争中丧生。所有这一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科技的发展为这些反文明的行为提供的物质手段。正是由于现代科技既是生产力同时又隐含着破坏力的双重属性,才使得现代科技工作者担负着特别沉重的道义责任,使得他们必须对自己的科技行为后果作出人道主义的审视。

科技工作者的科技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到国家关于科技应用的定向和规划、实施和控制等诸方面。现代科技工作者的科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否朝着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既有利于本国,又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有所贡献。不但要幸福当代,而且又给子孙后代奠定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于现代科技的应用,在更高层次上扬善抑恶,施行人道,造福人类,这是现代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责任,也是科技行为的最优化选择。这是在现代科技行为需要道德约束第二层面的要求。

三、建立现代科技与道德约束的良好互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从唯物史观来看,科学技术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科学技术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运动及其相互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及活动;道德主要是指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科学所阐明的规律可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则主要用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两者又有密切联系,先进的道德与科学是一致的,即真善美是一致的;科学技术发展是道德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进步的道德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精神条件。

(一)现代科技发展决定道德进步

随着人类对科学技术手段掌握的不断增多,人们利用、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逐步增强,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分工越细,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也就越需要社会化的协作。这样,调节新的社会关系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应运而生。现代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工程技术伦理学、生态伦理学、计算机伦理学等等,就是新开拓的伦理学领域。

科学技术是道德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始终处于不断前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这种永不停息的变动性,最终会通过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相应变革,引起道德领域的一系列进步。从道德的纵向发展序列来看,科技领域的重大进展,总是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习俗,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在新旧道德观念的碰击与冲撞中,使新型的道德体系适应新型社会关系而最终确立起来。这是由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道德领域的飞跃和质变。再从道德活动主体素质的横向扩展来看,科技的发展是以实事求是,全面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为前提的,它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人们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虚心学习、协同一致、刻苦钻研、百家争鸣、努力奉献的科学宗旨,而这些可贵的精神同时便熏陶了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人。积淀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修养,并使之日益丰富和完善,从而对人类的道德生活发生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扩大了道德评价范围。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行为的因果关系,从而提高了道德评价能力。其次,科技发展能够开拓新的认识领域、扩大道德评价范围。第三,科技发展能够提供新的检验手段,为道德评价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

(二)现代科技发展离不开道德约束

科学技术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植根于社会环境之中,并且从事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也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而道德的目的在于使社会得到稳定而和谐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约束,也就是说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道德力量的影响,对现代科技行为进行道德约束也正体现于此。具体来讲,道德力量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第一,通过影响社会风尚及社会舆论的途径来实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把知识与德行完全等同起来,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他认为一切恶行都来自愚昧无知,人有了知识,就会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古人的这种对科学技术的珍视、对技术发明者的赞颂的思想,包含着关于科学技术与道德的一致的特点,客观上促使当时许多先哲探求知识,献身于科学技术,自觉地把渴求知识、崇尚真理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这对古代科技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近代,自从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社会中逐渐形成尊重知识,重视科技的道德风尚及舆论,从而为近代科技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

第二,通过影响社会成员,特别是其中的科技人员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来实现。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科技人员的职业生活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科技职业心理和科技道德习惯。

科技人才的成长有多种因素制约,然而道德因素是不可缺少的。科技道德是促使人们学习和钻研科学技术的内在的精神动力。人们一旦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技术怀有深厚的感情,就会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力,有着为科技事业而献身的信念。凡是科学上有创造、技术上有发明的杰出人物,都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

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篇10

为实现河南的经济腾飞,我们大家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崇高的使命感,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展示河南科技工作者的时代风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谋划好河南科技发展大计,为河南经济腾飞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我们在会期的各位代表是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队伍,你们是全省百万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你们都很年轻、很有成就啊,你们中间不乏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的专家和一些学科的领军人物,在你们的带领和推动下,相信河南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绩!”

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总书记和总理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号召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部署我省科技发展大略。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省科技大会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河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原崛起的浓厚氛围中,你们代表河南参加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意义深远、使命光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首要推动力量。科技工作者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在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绩。

目前,我们正处在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代,创新已成为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xx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实现中原崛起。去年,总书记到河南视察时明确要求,河南“十一五”时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全面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归根到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省科技大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河南,这是推动我省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重大任务。各级科协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进程中再立新功。

中国科协“七大”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迈入新时期之际召开的一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盛会。希望大家不辜负全省人民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托和期望,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领会大会精神,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行使代表权力,积极为发展科技事业进言献策,展示河南科技工作者的时代风采;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认真谋划河南科技工作和科协工作的发展大计。回来之后,把大会精神传达好、宣传好、落实好,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发展科技工作和科协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型河南建设,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