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00

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篇1

一、实用性特征

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大多孕育于民间艺术,是在生产、生活等民俗活动之中孕育产生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最为主要的制约因素,对传统造型元素的衍生发展形成了双重制约。中国传统造型元素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在其衍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机的将意象内涵、表象形式和制作表现技法等因素与造型元素的实际运用联系在一起,它的实用性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得到较为突出的表现。这一特征不仅仅表现在造型元素形态上,在造型元素的风格上实用功能倾向也十分强烈。以剪纸为例,民间剪纸的艺术造型元素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表现出受存在目的制约的依附特性,不同的用途以不同的形态出现。窗花是剪纸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实用性特征要求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形式上必须适合窗格的形状,必须考虑到透光性的功能需求,从而形成了剪纸强调适合、镂空的造型的形式意识特征,在视觉形式上形成了独特的的审美效果,造型元素虚实相生、阴阳互补,给人错落有致的视觉审美享受。团花则是剪纸艺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适应窑洞顶部的造型的实用性特征影响下,其造型采用一种从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的表现形式,从视觉上给人营造饱满灵活的视觉感受,更显构图上的装饰性。从总体上来看,传统艺术的诸多造型元素中,许多造型的形式样式都被打上了实用功能的价值烙印,在造型过程中受到实用制约。

二、完美性特征

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崇尚完美。中国传统的朴素哲学观形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造型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中国传统造型元素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完美呢?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完,即是指外在视觉表象形式的圆满、完整;美,即是指内在蕴涵的意象境界的美好、美满。对于造型元素的完美性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原始艺术,从现有的发掘出的原始艺术造型中我们可以发现,崇尚完美的造型观念在原始先民们创造的造型艺术中就被突出地表现出来。在原始先民的艺术审美观念中,人的造型不论正面侧面,双手、双腿、五官等,都应该要完整的表现出来。这种对传统造型元素的完美性的艺术追求,在原始岩画、彩陶纹样、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中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传统造型元素的完美性的追求上,民间艺术家利用“互不遮挡”的艺术造型法则来进行艺术创作,追求对人物、动物等造型元素的完整结构的完美表现。不同于西方的造型表现理念,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观念,在追求造型元素的完美性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民间特有的时空观念为基础的特殊造型手法。民间艺术家们通过对创作对象的长期接触观察,形成了对物象的全面深刻的认知,在二维的画面上通过特殊造型手法表达对物象的由表及里的多维的感性理解。传统造型元素对完美性的追求,不仅仅表现在对造型视觉表象的求全,同时对于美学价值在造型元素中的体现也有执着的追求。在传统艺术元素的创作上追求完整与美好的有机结合,在外在视觉表象形象与内在意象境界上达到审美观念的和谐与统一境界。这种质朴的哲学观念、内在的思想蕴涵和直观的审美需求,在传统造型元素中被以独特的手法表现塑造表现了出来。如在民间剪纸中通常在水果中把籽剪出来、在动物身上装饰花卉等。但是,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对于完美性的追求,从不拘泥于一般的生活现象,更不是对生活现象的简单复刻。传统造型元素的创作者在追求完美的造型效果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常规,不论是外在的表象形式还是内蕴的意象境界,创造出独特的造型艺术符号,形成了传统艺术博大的造型元素库。

三、象征性特征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象征性是传统造型元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象征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在传统艺术造型元素中被广为运用。在传统造型元素中的象征性的表现手段,主要是指通过一些特定的、具有一定指向特征的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造型手法。象征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它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意象境界隐藏在一定的物象后面,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共知性和共通性,在长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所共知的指向性外部特征。荣格在《分析心理学集》第二卷中曾经指出,象征的意义在于试图用类推的方法,阐明仍隐藏于人所不知的领域,以及正在形成的领域之中的现象。在中国传统艺术造型中,造型元素的种类繁多,其中绝大多数的造型元素在其外在的表象形式背后,都有深刻的象征寓意蕴含着,这些具有明确的符号化特征的造型元素,借助比喻、暗示的手法深刻诠释了其内在蕴涵的象征意意。在中国传统造型元素中,象征表现的手段有很多种,谐音手法就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象征手段。在传统造型元素中通过画面的构成元素组成的吉祥寓意的谐音,来表达对美好愿望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常见用三只羊和太阳的组合来表达三阳开泰的吉祥寓意,用喜鹊站在梅花枝梢的组合表达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等。在我国多姿多彩的传统造型元素宝库中,像这样的利用谐音来表达对吉祥愿望的象征寓意的例子还有很多,形成了传统艺术造型中的独特元素符号。在中国传统造型元素中,喻意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象征手法,如用石榴喻意多子,用并蒂莲等喻意夫妻恩爱等。传统造型元素的象征性还通过一些独特的符号加以体现,利用一些约定俗成的、固化的形象符号来表达象征,如梵文的万字符号、佛家的盘长符号以及方胜、古钱、如意头等。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的传承发展的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在这个传承衍变发展的过程中中,人们借助谐音、喻意等象征手法来表达对吉祥愿望的向往,从而创造出了众多的具有深刻内涵的象征性造型元素。这些造型元素蕴藏的深刻内涵,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吉祥寓意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传统艺术造型中重要的造型元素。

四、概括性特征

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概括性。以概括性的手法进行元素造型,展现物象造型的自然本质,塑造质朴的审美风貌,是中国传统造型元素最常见的造型手段。概括造型元素最突出的造型手法是对原始物象的大胆取舍。“所谓取:即夸张、提炼;所谓舍:即省略、简化。”传统造型元素造型活动中的“取”,主要是指在造型活动中通过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深入的观察理解,充分利用夸张变形、提炼归纳等造型手法进行造型元素创作的过程。夸张在传统造型元素是最常见的造型表现形式之一,是传统造型元素重要的塑造物象特征的造型表现手法之一。传统艺术家们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理解,提炼出造型元素的原型符号,利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对这些原型符号加以改造、修饰,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规范的有意味的造型元素的形式。比如武强年画对于门神造型的创作,在参照现实人体结构比例的基础上,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将人体比例进行缩减变化,在身体结构上进行横向拉宽的夸张,使得人物变为四头身。夸大的人物头部造型突出了人物的粗眉大眼的神形特征,厚重的身体又能够营造出厚重如山的力量感。同样的造型手法也出现在剪纸、布偶等传统造型中。而“舍”作为传统造型元素造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造型活动中对造型元素符号细节的精简省略,通过对结构的简化表现来塑造物象形态,着重于对造型元素内在的神韵气质的追求,而在造型上的形似则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舍”的造型手法从其外在视觉表象来看,主要表现在造型物象主体的突出,而对物象的繁琐细节则有选择的进行了省略处理。在传统艺术剪纸中表现尤为突出,只注重大轮廓而省略细微部分。

五、抽象性特征

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特征还表现在造型的抽象性上。在我国多姿多彩的传统造型元素艺术宝库之中,有许多的造型元素都是用抽象性的造型手法来进行视觉表象的塑造的,尤其是在传统的纹样主题中,很多都是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的。这里所说的抽象与西方当代的抽象艺术表现不同,我国传统造型元素的抽象性表现是建立在实际客观生活的基础上的,是在对实际的造型物象进行深入观察研究的前提下进行的再现性造型表现活动。这种抽象性表现形式在造型元素中的应用,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不论是在原始的彩陶上,还是在留存下来的壁画等艺术形式上,都出现了大量典型的抽象性造型元素,比较典型的诸如圆点纹饰、三角纹饰、旋涡纹饰、网纹和绞索纹饰等,这些现存的大量的几何纹样纹饰都是抽象性的造型表现。景颇族的织绣图案、苗族的织花、土家的织锦、木刻年画等都有大量的抽象几何形纹样造型元素。以抽象几何方式造型,是原始心态与造型观念的消化与潜存。

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篇2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生活;艺术特色;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工艺美术不仅仅是以手工艺技巧制成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是向着艺术与现代相结合,即艺术品实用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类别丰富,有工艺绘画、艺术纺织、工艺篆刻等,其所表现出的造型美、气势美、严谨美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今,传统工艺美术使现代生活越来越多元化,受此影响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而现代生活在其影响下,无论是审美取向还是物质实用性都有着较大的改变。从这一视角出发,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传统工艺美术概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拥有大量优秀的工艺美术典范代表,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宋时期的瓷器、元代青花等,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些传统工艺美术的典范代表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艺术特点在影响现代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提升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品味。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特征

传统工艺美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虽不尽相同、纷繁复杂,但总体观之,都展现出了和谐的民族审美、文化思想和艺术风格等。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特征下的工艺美术由于受所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其造物方式以及审美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湘绣主要以丝绒线绣花,构图严谨、色彩秀丽;苏绣针法灵活、构思巧妙、色彩清雅;蜀绣则针法灵巧多变、严谨精密。正是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刺绣工艺展现出了各自的独特性。独特的审美性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又一个特征。传统的工艺作品在创作时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以不同的主题表达美好的情怀。情怀的表达需要作品的完美呈现,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又在于其利用独特的色彩搭配表现作品的生命力,如色彩艳丽的五彩瓷、绚丽夺目的景泰蓝、五彩斑斓的民间年画、光彩夺目的刺绣等,在体现了独特性特征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内涵。人本精神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人本精神观照下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无论是多变的器物造型,还是丰富变幻的色彩,抑或是灵活善变的纹路,都象征性地蕴含着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内涵。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内涵

在中国传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始终摆脱不了对时代精神和情感意念的表达。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并不受现实的拘泥与羁绊,作品本身往往散发着高度的和谐统一。在传统工艺美术品制作、生产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传统文学思想的主题表达形式,即双关、抽象、夸张、变形等手法对作品加以诠释。如大家所熟悉的传统工艺作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其造型中的饕餮纹以夸张的五官表现怪兽的狞恶;为了突出主题和艺术特点,四大刺绣在针法、色彩、图案等方面多采用呼应、变形或抽象的表达方式;编织工艺在编织技法上利用经纬交叉、粗细对比的手法实现虚实相生的浮雕状,在色彩上,以色彩间的相互对比和衬托表现典雅、朴素的艺术特色。总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受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不再是简单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着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性。

二、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表现

传统需要与现代结合才能得以传承,现代作品也能借此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人们现代生活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一)传统工艺美术与室内装饰设计

室内装饰设计从传统工艺美术获得材料资源和设计灵感,使形式广泛、内容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工艺美术与室内装饰设计不是简单地互相堆砌,而是将传统工艺美术的材料、技法、文化内涵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同时又不失传统工艺美术的美感。以南京金陵湖滨饭店的总统套房为例,其陈设独具匠心,采用主题和母体相互烘托的表现方式,其中的主题屏风图案采用了昭陵的六骏浮雕石刻,母体则是以十件造型各异的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加以表现,整个装饰既提高了品位,又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而在普通家居装饰设计中,传统工艺美术在符合室内装饰格局的同时,更注重绿色与环保方面的需求。现代设计师在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加入了传统瓷器元素,一方面具有装饰作用,与主题相呼应;另一方面与绿色植物的搭配使其不失美感的同时又突出了绿色理念。除此之外,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纹路样式也是室内装饰设计常常使用的元素。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纹路形式多样,可适应不同主题的室内设计,如室内装饰中设计摆放有喜字纹样式的木质家具,不仅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也具有艺术美感。此外,以壁纸为表现载体的设计方式将纹路艺术化,赋予室内装饰不同的风格。从现代装饰设计的发展来看,现代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中编织工艺有所偏爱,常在室内装饰中加入传统的编织工艺,如具有民族气息的四大名绣,增添了室内装饰的民族韵味;又如仁安悦榕庄对色泽鲜艳、纹路多变的藏毯的运用,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同时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又毫无违和感,尽显朴素和大气。因此,种类丰富、风格多样的传统工艺美术应用在室内设计中,既使其彰显了美感,又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

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加以体现,基于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平面设计对人们的审美取向、价值定位都产生了影响。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版画等与现代平面设计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设计者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来源,为平面设计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华夏银行的标志取材于红山文化中的玉龙造型,王府井饭店的标志纹路来自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纹。由此不难发现,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多广泛应用在宣传上,现代平面设计风格多样、灵活多变,而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丰富元素则为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灵感来源。面向大众的平面设计形式多样,如来源于丝绸质感的设计使平面更富有光泽和质感,颇受女性群体的喜爱;节假日贺卡对传统纹饰形态的运用;现代包装设计对泥塑和陶瓷花纹的运用,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特色。总而言之,现代平面设计将传统工艺美术元素融入其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工业设计

现代工业设计受传统工艺美术的启发,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满足了大众的物质需要,也符合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下,工业设计在产品的定位上存在偏差,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足导致产品不能被大众所认同和接受,因此失去了民族性和文化内涵的工业设计无法在市场上立足,更不能为大众接受。传统工艺美术悠久的发展历史造就了其包罗万象的物质内涵和精神文化,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受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统一了起来。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外部造型来源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工艺,其中的祥云图案则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下端的漆红色则来自汉代,立体式浮雕设计使火炬显得高雅、厚重。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加入,使工业设计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内涵。其次,传统工艺美术所包含的传统内涵是现代工业设计精益求精的动力,同时对现代生活具有精神层面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商周时期纹饰精美的青铜器、汉代鎏金漆器,还是明朝的家具都在制作水平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其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使现代工业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

三、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传统工艺美术是一门将材料、审美、工艺、技法、文化充分融合的艺术,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物质使用的需求,还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代社会生活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有利于引起人们的重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代社会生活因传统工艺美术而具有丰富的内涵,传统工艺美术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承载了民族的艺术元素和精神实质,从相关艺术实践活动到大众审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熏陶,因此,社会的艺术设计之路得到长远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历经时代的大潮,仍然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现代生活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并不是单纯的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而是将传统具有借鉴价值的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而在使传统工艺美术得到传承的同时,丰富了社会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关兴华.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4(08).

[2]梅建军.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

[3]柳默.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6(01).

[4]葛晓明.传统工艺美术对室内装饰设计的影响和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篇3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也无时无刻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在人类的文化系统内研究声乐艺术,文化是一个包多方面内容的体系,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受物质、经济、风俗等文化内容的影响。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就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和”产生了重要影响,声乐艺术所倡导的和谐美包括字与声的和谐、情与声的和谐,要展现出声乐艺术的和谐美,才能展现主声乐艺术的魅力。清代徐大椿的著作《乐府传声》对声乐的演唱方法和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强调增强艺术感染力,使演唱者联想演唱表演中的情感体验与其融为一体感受真实的情境,这种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对现代的声乐艺术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仅赋予了声乐艺术的独特美,还在无形中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声乐鉴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能够增加对我国音乐艺术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本特征的了解。我国的艺术特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是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不只说明了字的声乐性,同样也说明了腔对声乐的重要性,字和腔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统一体,传统声乐理论中就对字正腔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代文学中《顾语录》中:“字为主,腔为宾,字直重,腔宜轻,字立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宾夺主矣。”就阐述了字与腔的关系。而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是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注重声情并茂的表现,注重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要认识到“情”和“声”的辩证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技巧在好也是不能够打动人的。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声乐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声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声乐文化是一个国家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我们能够透过声乐文化感受到整个国家文化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渗入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学习《锦绣中华》、《爱我中华》和《中华之爱》等歌曲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试着通过观看民族声乐文化的电影,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高校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篇4

[关键词]电影艺术;传统色彩;美学;审美;意境

电影是一门综合了文学、绘画、戏曲和音乐等艺术元素,并诉诸视听觉和感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随着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观众品味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人们对一部电影的欣赏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故事情节,而是逐渐扩展到电影中的音乐、画面、色彩、造型与光影等艺术表现的细节层面上来。在国际上,不论是传统电影的拍摄还是高科技数字电影的制作,色彩元素在电影制作中始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电影在色彩造型方面更是传承了传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精粹,将民族传统色彩文化的魅力融入电影艺术中,赋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一、传统色彩的文化意义

色彩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国家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对色彩的感知是一种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色彩在中国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追求的五色学说(青、赤、黄、白、黑)对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体现物象生命本体的“意”的境界。www.133229.com“意象”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传达了虚实的意境,也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传统民族特色。在色彩的表现上中国电影往往通过色彩在情与景的交融中,追求超越画面有限空间以延伸到画外无限空间的哲理意味,在以“象”写“意”,以“象”达“意”中,获得“意象合一”的艺术境界。色彩是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虽不能完全阐释美术在电影中的作用,但却直接影响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在色彩的表现上不断地探索创新,尤其是在对传统色彩的关注与运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赋予其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陈凯歌是较早尝试对电影色彩语言表现的,影片《黄土地》(1984年)中,画面中贯穿整部电影的是黄色基调:黄河、黄土高坡和黄色面孔,画面简练凝重,影片以大面积的黄色块强烈地表现了黄土高原的拙朴浑厚、色觉强烈的画面效果、西北黄土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性叙事,色彩在影片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象征,让中国电影开始呈现一番别具风格的新貌。

二、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意境

纵观百年中国电影,人们对于电影的接受,无论是其作者或作品,还是其内容或形式,中国电影主要还是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获得不同时期中国观众的认可,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得以发展至今的原动力。

中国电影在美学追求方面,从纪实到影像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并结合着种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意识,形成了影片不同的艺术魅力。在电影语言方面,从强调本体特质到展开多种叙事形式,渗入了民族传统美学的形神兼备、情理交融、虚实相生等特殊气质,形成了影片不同的艺术张力。在电影艺术拍摄过程中,艺术家们常常要根据剧情的需要,精心选择场景,布置色彩与光线,营造意境与氛围,拍摄出风格迥然不同的特色影片,使影片赏心悦目甚至回味无穷,而在电影中色彩的美学作用恰恰就在于此。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一部具有传统东方色彩的古装武侠片,为了传达给观众一种具有中国水墨画般的优美意境,导演刻意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灰白画面,画面呈现的“灰白”色光线基调象征了中国古代文人,表现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净化。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中女主角张曼玉那复古怀旧的旗袍风格,苔藓、老墙、香烟,斑驳的夜光等,画面弥漫着怀旧与奢华,浪漫与现实,使整部电影呈现出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东方传统古典色彩。由此可见,电影画面中呈现出的构图、造型和色彩等各种美术元素赋予观众的心理形态本身属于电影美学的一部分,它以动态画面的视觉形象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三、中国电影中传统色彩的审美意味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也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正是由于这种缘故,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深化影片思想的重要表现手段,感染观众情绪的造型因素。影视色彩语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创造者在色彩审美上的艺术修养和品味,他们在影片里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对色彩、设计、形式,构成等美术元素的审美感受融入其中,使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平面视觉效果,以表现自己在色彩审美上的一种唯美追求。

色彩可以产生象征和隐喻。它具有主客观的联想性,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联想,电影艺术家正是利用色彩的这种属性来表达象征和隐喻的意义,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叙述故事情节,表现具有民俗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色。在张艺谋电影创作中,“象征主义因素充斥全片,这在题材、人物、画面、色彩等各方面有充分的展现,而正是这些象征主义因素的存在,造就了张艺谋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①中国人善于利用色彩是有目共睹的,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对浓酽到能滴出油来的红色怀有如此刻骨铭心的感情。而在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中,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引起心灵震撼的,当属那一抹具有生命张力的“中国红”。对“红”的情有独钟也反映了张艺谋特有的传统色彩情结,张艺谋的高明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大胆地运用了特殊的色彩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他的早期作品《红高粱》的成功,首当其冲的当属他在造型、摄影和色彩方面的大胆运用。在艺术上,整部电影完全被辉煌灿烂的红色调所浸透:红太阳、红高粱、红轿子、红盖头、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红色鲜血……红色象征了个人情爱仇恨和民族血性,也反映了红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自然的图腾崇拜色彩,具有浓重的陕北地域风情;《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灯笼、红嫁衣等,红色被解构为愿望、权势、性和野蛮等不同含义;《我的父亲母亲》中“我的母亲”穿着“父亲”最喜欢的大红棉袄、围着红围巾、戴着红发卡,表达了对父亲执著和忠诚的爱;《英雄》中残剑、飞雪、如月和无名等人穿的红衣、红头盔、红枫林和红字,红色代表了爱和背叛、王权和杀戮、野蛮和血腥、死亡和绝望等;在他的新作《山楂树之恋》中开红花的山楂树、老三送给静秋的红衣服、红脸盆和红色日记本等,都具有含蓄的隐喻并为剧情的需要埋下伏笔。解读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他大多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以红色构筑野性,柔中蓄刚和意象合一的美感。“尤其是用红色赞美女性,用红色讴歌生命,用红色表现人性。一句话,用红色构筑电影。”②张艺谋用独特的华丽色彩讴歌生命、表现人性,红色与人物命运、人性善恶紧紧相扣,共同参与情节,构成了作者银幕视听艺术的整体逻辑结构。

色彩可以深化主题,确定影片风格。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往往影响着人的情绪,在电影艺术中色彩可以用来确定影片整体情绪和主题基调,展现影片的风格特色。影片《英雄》开篇以黑色的秦宫拉开帷幕,黑色是秦国崇尚的国色,影片在色彩处理上遵循了客观历史事实,以黑色为主调,不同的场景空间分别搭配红、黑、黄、绿、白五大色调。这种色彩结构在本源上是属于东方主义的色彩观念。但张艺谋的用色匠心并非仅此而已,黑色不仅具有神秘和悲哀、庄严和肃穆的特征,而且也暗示了秦王一统天下的决心和秦国强大的势力,同时也象征影片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因而《英雄》在色彩处理手段上被后来很多影片汲取延续。《满城尽带黄金甲》继承了《英雄》的用色观念。回忆起这部影片,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是满眼的金碧辉煌,在影片的美术制作上张艺谋可以说是“处心积虑”,他在色彩基调上别有用心地选择黄色,画面的黄色基调也正切合了“黄金甲”的“黄”字,黄色是传统阴阳五色学系中最为尊贵的色彩,自阶级社会运用彩色装饰以来,黄色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唐规定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在《黄金甲》影片中真正的主角应是张艺谋使用的金黄色,一向擅长色彩的张艺谋将皇室内钩心斗角的权欲和肉欲在金黄色调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金黄中屡屡渗出的猩红似乎在暗示奢华背后的肮脏,和平背后的血腥,光彩背后的黑暗。它生动地展示了权力对于人性和家庭的腐蚀作用。此后的影片《十面埋伏》《夜宴》和《无极》等在色彩运用上虽各具千秋,但用色观念却是一致。

此外,陆川的《南京!南京!》在表现上一改往日影片的奢华色彩,故事的讲述采用无彩色画面,使观者有触目惊心的视觉震撼。根据剧情主题的需要他特意借助黑白影像来对历史的真相进行挖掘和复原,重现那场罪恶的大杀戮。这种借助黑白无色强烈对比的表现手法具有独特表现力、感染力与穿透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悲怆的寓意象征,整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升华到一定深度的文化层面,使东方主义色彩与现代电影主观色彩达到完美契合。色彩也从附属的影片角色逐步转变为具有独立性的艺术品格,从而我们可以读懂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

通过对以上电影作品色彩运用的分析,“可以看到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给观众留下深沉的文化思考,从而使作品向着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掘进”。影视作品中的色彩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细节的刻画和情绪气氛的渲染来象征与隐喻内容、深化主题思想、确定影片风格的重要手段。而绝非是为了影片中某一个画面与镜头是否好看,它主要目的还是融入影片内部结构体现出其存在的文化意义。

四、结语

由此可见,色彩造型在整个电影艺术创作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艺术魅力,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好的电影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合理地运用色彩元素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能够增强电影艺术浑厚的文化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在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造型在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制作手段以及欣赏方式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虽然相对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隐藏的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寓意表现,却是西方电影所不具备的。

注释:

①田一然:《浅谈张艺谋影片中的象征主义因素运用与生命意义》,《戏剧文学》,2010年第5期。

②田杰:《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元素》,《新闻界》,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崔茵.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j].剧作家,2008(02).

[2][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篇5

1949年以来,由于中国音乐界对音乐理论教育加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得到深入发展。在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过程中,重视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改造研究成果,对于其基础问题,例如对范畴的研究,却是模糊而有偏差的。为了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进而建立起适合中国声乐发展的艺术体系,音乐界开始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问题提上研究日程。

二、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显现

(一)以母语为背景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追求词曲相合。生动的歌词能传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共鸣,与歌曲表情达意相辅相成。汉语具有声、韵、调的旋律特征,因而中国民族声乐在创作上要充分结合汉语语言特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在演唱上则要注意发音的准确,保证歌词和旋律的完美结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从产生到现在,在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母语为背景,这也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范畴界定的最基本一点。

(二)以民族地方特色或综合音乐风格为特征

“音乐风格”体现着艺术家创作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从中华民族音乐风格总体来看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主要包含两方面风格特质:一方面,受中国民族地方音乐或者综合音乐风格的影响形成的“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体现着中国民族声乐独特的发声技巧和表演方式,直接体现着我国民族声乐对民族民间唱法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创作风格”上。作曲家在创作中多使用传统音乐风格或者是在传统音乐风格上进行发展,这种风格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共性,但作为区别于别国音乐的一种特性而存在,体现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气派。

(三)以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审美为标准

观众的审美标准会随时代变迁发生一定变化,但又始终保有相对的稳定性。对唱法的研究,要从观众的审美出发,研究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的音乐艺术风格,具有群众基础才有发展的动力。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美学观念影响下,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注重“声、腔、气、韵”的和谐统一。而传统民族唱法在吸收了西方唱法之后所形成的现代唱法,则是建立在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审美观念上,不但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符合当代群众的审美标准。

(四)母语性、风格性、审美性结合的艺术范畴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文化的滋养中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已具有发展的形象和内容,更加艺术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有母语性、风格性和审美性统一的特点,随着时代变迁而进步,进行着发展转型,我们要用动态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新表现。

三、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

(一)情感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的魅力主要来自声和情两个因素。声,即演唱者运用歌唱技巧;情,则来自歌唱中对情感的传达。情,是人由内而外传达的一种精神美,在声乐艺术中占主导地位。音乐艺术的情感美表现在“词情”、“曲情”和“声情”三方面。“词情”使词作者赋予歌词的情感状态,声调的起伏和扬抑都能辅助情感表现;“曲情”是运用旋律、节奏等协助表现情绪,体现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声情”则是表现在演唱者对歌曲的情感把握,“声情并茂”是中国古代就有的美学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美学法则之一。演唱者运用其娴熟的演唱技巧再融入真切的演唱情感,才能协调、准确地表达歌曲情感,使音乐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

(二)创造性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吸收了多种音乐艺术的相关产物,并融合了中西方的不同音乐元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态度,不断吸收新元素进行改进,呈现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外来声乐艺术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当下的中国声乐艺术的舞台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传统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西洋美声与通俗声乐艺术都能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现。在对传统、外来音乐艺术的包容中进行吸收与创造,让多种元素充分发挥其不同特色的美,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获得更多令人惊喜的表现手法而更加完整和谐。具有创造性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统与现代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三)现代性美学特征

艺术的现代性特征是对艺术依托于社会而言的。音乐艺术的美离不开其对社会的深刻表现。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声乐艺术需要符合社会成员的意识需要,随社会而向前发展,而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中国音乐艺术又保持着一定的传统特征,表现出传统与时尚辩证统一的特点。从目前中国声乐艺术舞台来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表现形式、装扮制作等方面都十分时尚,但这种时尚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能被更多观众接受、青睐。当代中国声乐艺术将民族特色与现代特色的结合统一,带给群众审美享受,具备传统与现代共存的美学特征。

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篇6

剪纸又称刻纸,是指通过剪刀、小刀等各种工具在纸张、布、皮革等载体上进行镂空创作,形成各种图案和纹饰。剪纸作为一项民间艺术,题材多与生活相关,如家庭美满、五谷丰登、及第登科、加官进爵、财源广进等,是人们愿望最真实的体现。劳动人民仅凭一双手、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创作出众多形象逼真、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作品,体现出剪纸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剪纸的艺术特征

剪纸艺人以客观形象为原型,融入自身的主观思想感情,经过精心设计,创作出带有浓郁民间特色的艺术品。剪纸艺术纯真质朴、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剪纸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面性

剪纸是一种平面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其高度概括的图形语言、简洁线条的镂空造型以及鲜明的色彩,构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剪纸的平面性造型主要是通过阳剪法、阴剪法、阴阳混剪法等表现手法上得以实现。剪纸艺人对纸张等素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并对线条进行高度的概括,形成基本轮廓,突出以无代有、以少胜多、黑白相称的特征,形成多层次的视觉效果,最终实现造型的平面化。剪纸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法既增强了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又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装饰性

剪纸艺术由于受到纸张等载体的限制,不宜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更多是采用写意的表现手法,以展现出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因此,剪纸艺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形成了神似重于形似、写意重于写实的艺术特点,也就形成了其装饰性的艺术特征。剪纸艺术的主题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俗习惯、草木虫鱼等;在色彩上有单色、双色、多色、套色、拼色等多种选择;在表现手法上有线条匀称、平视构图、画面对称等特点;在装饰手法有对称、反衬、透叠、夸张、反转等,丰富了剪纸艺术的造型手法和艺术表现力,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三)寓意性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被赋予丰富的寓意,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向往。剪纸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将物化的形象与“意”“吉祥”相融合,赋予作品深意,表达人们祈福纳祥的审美寓意。剪纸艺术通过精心的构图,巧妙的谐音、暗喻等表现手法,将图形与寓意融合在剪纸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因此,民间剪纸采用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形似重于神似的审美特征,如桃子象征长寿、灵芝象征福寿、石榴象征多子、莲花和鱼象征连年有余、柿子和如意表达事事如意、喜鹊和梅花象征喜上眉梢等。人们通过剪纸艺术表达内心的精神追求,正是艺术的真实内涵。

三、民间剪纸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剪纸在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素材的同时,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创新。

(一)图形语言的概括

剪纸艺术高度概括的图形、简洁的造型、平视的构图、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表现手法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应用于平面设计中的剪纸艺术元素需要经过复杂的提取,提炼出文化内涵,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以提升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和信息传递力。设计者通过重构、变形、打散、错位等手段,将剪纸艺术中丰富的素材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既保留民间传统文化,又具时代特征的作品。如中国国际航空的标志——一只腾飞的凤凰,取材于剪纸中的凤凰图案,通过简化的变形手法,形成高度概括、线条简洁的图案造型,象征吉祥如意,使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中得到了延续。

(二)虚实观念的结合

剪纸艺术阴阳虚实相结合的空间表现手法给现代平面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空间理解和追求。阴阳虚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协调统一,提升了视觉效果,给人以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如今,国内外众多平面设计都采用剪纸艺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以提高设计的信息传递能力。如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设计,它的外形为实形,采用了我国古代货币的形状,展现企业的性质;中间虚形是空白的“人”形,表达企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虚实结合的设计作品传递出企业的性质、业务和宗旨,并展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是剪纸虚实观念在平面设计中的典范。

(三)寓意象征的融汇

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使剪纸作品具有独特的寓意,符合现代平面设计的审美理念。现代平面设计往往过于追求商业化,失去了内涵和新意,而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能够弥补现代平面设计的不足,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增强视觉传达效果。如中国联通的标志——中国结,取材于民间剪纸中的盘长和回纹造型,盘长寓意吉祥如意、路路畅通,回纹象征事事顺利、蒸蒸日上,整个设计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富有亲和力。

四、结语

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民间剪纸;平面设计;传统;现代

传统民间剪纸,有着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浓厚的乡

土气息。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以装饰功能为主,世代传承,民间剪纸的作者是朴实的劳动者,淳朴、健康、丰富而有趣的民间生活,是民族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源。民间剪纸是遍及全国的最丰富、最简易的民间艺术,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民间工艺。在这种具有南秀北放地方风格的图形艺术中,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极丰富的吉祥寓意,还包含着许多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和艺术特征。

民间剪纸属于平面造型类的艺术形式,高度概括、线线相连的镂空造型和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气质。民间艺人依据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对真实客观对象进行艺术重构,他们在进行剪纸艺术创作的时候,“收入”他们记忆中看到的形,以及各种动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都会按主观意念中的“合理性”组合到一起,在造型上采用阴剪法、阳剪法、阴阳混剪法等手法来实现,剪纸图案的设计的主要手段“黑影”“镂空”“成片”,对表现的素材进行大胆取舍,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化繁为简,突出特征,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剪纸艺术表达重在神似的表现,由于受剪纸工艺的影响,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喜花”“寿花”“盆花”等。图案装饰的审美标准必须与功能直接联系。优秀的剪纸作品应该强调装饰性,线条的运用粗细相宜,采用极为浓重的强烈的对比色彩构成,常使用对比、对称、透叠、反转、花中有花、抽象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从剪纸图形的装饰题材上看,有戏曲人物、神话传说、历史事件、花草果蔬等,包罗万象。在色彩上,出现了点色、分色、衬色、绘色剪纸、具有简洁、明快的艺术特征。剪纸的装饰风格和艺术手法完全可以为平面设计者提供借鉴。

中国剪纸艺术有着丰富的吉祥寓意,而民间剪纸的吉祥寓意有象征的、比喻的、谐音的。比如:桃比喻多寿,鸳鸯象征爱情,盘长表示生命不息,桂花谐音“贵”,大鸡谐音“大吉”等。中国民间剪纸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剪纸图案创意中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语言中充满着意象化。

现代的平面设计中从剪纸中寻找启发,独特的构图方式,简洁、概括的造型语言,丰富的题材,从民间剪纸中提炼“形”的元素,结合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手段,例如:错位、同构、变异、打散、重构等,所有创造出来的新的平面设计作品既有传统民间艺术的神韵,又有全新的视觉特征,令人过目不忘。

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虚实空间关系与剪纸中的阴阳关系相似,突出主题,与人的视觉活动相符合,比如: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用了古代钱币的基本形,虚形“人”字在中间。有虚有实,造型统一,整体感强。

现代平面设计师也采用中国剪纸艺术中的寓意象征手法,把主观的理念通过客观的具象形式表现出来,这种造型方法充满着文化意蕴。中国联通的标志“中国结”,表示四通八达,吉祥如意。对于现代平面设计来说,显示中国特色设计、增加作品的内涵,需要成功吸收与消化民间传统剪纸的寓意特点。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做更多的研究,结合传统剪纸工艺的特色和现代平面设计的手段,古为今用,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篇8

王斐,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俄罗斯当代艺术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60080)阶段性成果。

第三届莫斯科双年展作品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而且领土大半位于极北苦寒之地,这种独特的地域和气候特征在长年的积累下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这二者在艺术上的反映就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俄罗斯艺术。长期以来,俄罗斯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呈现出愈发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特征,自2005年开始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艺术双年展正是这种艺术的最佳展示窗口,从每届双年展的特征和发展变化从可以管窥到俄罗斯艺术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向,让人从中了解到俄罗斯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五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的特色概述

(一)艰难的起步――第一届莫斯科双年展

2005年,第一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拉开了帷幕。总体来说,这届双年展算是成功的,其不仅为未来的双年展奠定了基础,更是俄罗斯艺术获得国际化认同的第一步。但是作为包含有尝试和摸索目的的第一届双年展来说,展览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未能摆脱俄罗斯传统艺术脾气暴躁、官僚色彩浓厚等缺陷特征的束缚。此外,这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也并未能发挥出双年展这种展览形式那强烈的国际化特征,受政治因素和国内条件所影响,一些原本预定邀请的国际重量级艺术家基本都未能到展。另一方面,俄罗斯本土和独联体国家的艺术家数量稀少,这令俄罗斯本土的艺术特征在双年展中也显得很是稀薄。总之,第一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具有艺术特征不够鲜明的缺点。

当然,瑕不掩瑜,第一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即使有不少缺陷和遗憾,但依然不能改变其艺术展览窗口的本质,以“希望的辩证法”为主题的众多艺术品在这届展览上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的艺术发展留下了一定的影响。相比现实风过于浓厚的俄罗斯传统艺术,展会上的许多艺术品虽然风格依旧晦暗,但起码透出了希望和生机的萌芽,这种艺术风格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俄罗斯艺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社会主义理想幻灭而被破灭风格垄断的局面。另外一方面,这届双年展令现当代艺术更多地走进了俄罗斯民众的视线,或多或少地提高了民众对现当代艺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这对现当代艺术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

总之,虽然第一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在艺术本身上也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价值远不如其作为俄罗斯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契机和迈向国际化进程的起始这两点来得重要。

(二)多元化的发展――第二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

也许是吸取了上届双年展艺术特征不够鲜明、展览基调过于单一的教训,第二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从主题上就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倾向。“注解:全球政治、市场、遗忘”这一主题本身就包含了多元化和特征化对立统一的特性,无论是全球政治还是市场都是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主题,但关键的“注解”一词则有相当强烈的主观性,这就要求艺术家们以各自的视角去审视全球政治,解读当代市场,从多元化的角度表现世界的森罗万象。可以说从主题来看,这届双年展有了明显的进步。首先,它摆脱了许多俄罗斯传统艺术展的束缚,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其次,它找到了一个巧妙的主题切入点,既指定了统一的内容主题,凸显了展览的主题特征,又解除了艺术表现方向的限定,让艺术家们能够自由发挥,借助艺术家们彼此视角、艺术风格、思想形态的差异性展现出世界级大规模事相的多元化特征;最后,这一主题本身具有重新审视当代艺术在世界背景中的地位和意义的作用,只要这一作用能够达成,相当于既向世界宣扬了现代艺术,也为艺术家们明确现状起到了反馈效果,换言之,第二届的展览具有更强的功用价值。

事实上,除了主题,在组织策划方式和实际的展览内容上,本次展览的多元化特征也被充分发挥了出来。在策划方式上,组织者只提供意见,实际的策划方案是由独立的策划人或策划组决定的,而且提出的策划方案不只一种,这种组织策划方式洗刷了第一届双年展尚未完全褪去的官僚干涉色彩,令展会呈现出一种更加自由活泼的氛围。在展览内容上,本次展览超过90位的艺术家都为全球政治、市场和遗忘做出了具有自身主观意味的注解,令展览本身犹如一个万花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观感,尤其是8位特邀艺术家的作品,对整个展览起到了架构和梳理作用,令展览构架虽繁杂却不混乱,呈现出一种清晰明确的形态。自由的氛围和独具特色的展览内容提升了整个双年展纯粹的艺术价值。

本次展览最大的缺憾在于,虽然更好地发挥出了双年展传统的国际化特征,但俄罗斯似乎依然没有认识到自身举办展览的东道主优势,对本国、本民族的优秀艺术特征发扬和发掘都不到位。虽然具有多元化的艺术价值,但让人认识不到与他国的双年展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三)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第三届莫斯科双年展

第三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终于将对俄罗斯艺术特征与艺术风格的表现和发扬推上了重点,甚至可以说放在了首位,但很遗憾的是,这届展览的平衡并没有找好。首先,这届展览并无明确的主题,只有一个名为“反对排斥”的口号,这个口号让展览的氛围整个呈现出一种激进性,这种氛围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双年展的国际化特征。其次,这届展览的许多艺术作品是对老作品的一种重构和重新演绎,虽然从中体现出浓厚的传统风味,但并非所有的作品在艺术意向上都能跟上激烈的时代变化,尤其是许多老作品的批判色彩非常强烈,这令许多外国人甚至俄罗斯本土的青年人难以理解。最后,展览的艺术品大多没有找到俄罗斯艺术和世界艺术的接入点,给人一种俄罗斯风格的当代艺术似乎脱离世界艺术潮流独自存在的错觉,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许多艺术作品如果不配以详细的解说,外来的人们根本就看不懂。

当然,这届双年展绝非一无是处,其正面价值可以分为几方面。从主观情感上来看,这届双年展为人们提供了重温许多旧日经典艺术作品的机会,同时使人们意识到这些作品在现代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观影响下会展现出何种风貌。从功用价值来看,这届双年展让艺术家们认识到从传统和现代的艺术交错中提取平衡点的重要性,并了解到传统艺术品的特殊价值。从发展角度来看,这届双年展的兴办,起码说明展览的承办者们认识到了东道主优势的重要性,为之后莫斯科双年展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与世界的相互影响――第四届莫斯科双年展

一方面吸取了前三届双年展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另一方面受到俄罗斯国力复苏的影响,第四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可以说在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从“改写世界”这个主题来看,展览的举办者们如同第二届一样找到了一个具有优秀平衡性又能实现对立统一的主题切入点。“改写世界”的涵义是多方面的,这个主题能够从艺术与世界、国家与世界、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俄罗斯的艺术特征与世界的艺术特征等多重角度进行切入,为艺术家提供近乎无限的发挥空间,却又能在主题上呈现出统一性。其次,从俄罗斯自身东道主特征的体现上来看,这届双年展为了避免第三届展览的弊病――展现俄罗斯艺术特色的展品独立风格过强,缺少与世界的切入点――将目光从传统艺术品的再构造转移到了对新事物的探索上。将艺术的新颖特征与呈现融合化的世界思想潮流当作俄罗斯当代艺术和世界当代艺术的接入点,让人们从共性上了解俄罗斯独具特色的当代艺术,再进一步从中发掘俄罗斯传统文化艺术在其中的积淀。最后,主办方开始重新界定自身定位,总策划人从原本的引领者、主导者转变为平台的提供者,令莫斯科双年展愈发显示出自由化特征,更多地具备了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五)世界的光芒――第五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

第四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成功令世界对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愈发看重,这为第五届双年展的举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于是以“更多光芒”为主题的第五届双年展在延续第四届优点的前提下绽放出了更璀璨的艺术光芒。这一主题将双年展的基调定在了对世界联系和世界特征的表现和反思上,艺术品的内容开始展现出更多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可以说,这种发展是世界融合的一个侧面体现。现实中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趋势、思维模式被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艺术构思下的认知形态投入双年展所提供的独立时空背景,通过世界这个光源折射出无数的光芒,这些光芒中既有俄罗斯风味的艺术认知,也有国际上多种多样的艺术诠释,但它们都在被无限放慢了时间的空间内化作了一种相对统一的美学呈现。因此无论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功用价值的角度来说,第五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都为世界艺术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说,不仅展览上各个展品的艺术价值极高,更关键的是,展览会本身也化作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品,这在世界的众多双年展中也是较为难得的。从功用价值的角度来说,这届双年展不仅展现出了当前世界的当代艺术特征,而且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重新诠释了这个特征,这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有莫大意义,更为未来的双年展提供了举办模式的切入点,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二、从五届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发展变化看俄罗斯艺术的发展轨迹

(一)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体现出的俄罗斯当代艺术特征化发展轨迹

无论是哪国的双年展,都对本国的当代艺术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俄罗斯当然也不例外。从上述的双年展举办过程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当代艺术正逐渐摆脱原本封闭、独立等特征,具有俄罗斯本土特征的当代艺术开始逐渐为世人所接受,而艺术本身也开始接受外界的影响。激进主义特征在俄罗斯的当代艺术中缓缓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价值观在俄罗斯艺术家的手中呈现出了俄罗斯文化的独有风格。

(二)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体现出的俄罗斯当代艺术国际化发展轨迹

如上文所说,俄罗斯的当代艺术随着双年展的促进和影响完成了自身特征的褪变和发展,而且实现了外来艺术观的本土特征化,这种发展本身就包含了国际化发展的内涵。艺术无国界,但是会随着人们主观意识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域特征,这种不同特征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正是当代艺术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第四、五届的莫斯科国际艺术双年展都把主题放在了对国际背景下不同艺术观的折射上,这正是俄罗斯的当代艺术投入国际化发展大潮的最好体现。

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篇9

(1)诞生:在全球化逐步渗入到社会各个地方的领域的背景下,在欧美新媒体艺术和中国it产业迅猛发展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可以说在被动的状态下起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一批质量较高的作品和较为成熟的艺术家。影像艺术追溯于1990年代,主要是指音频艺术。影像艺术的产生,是90年代艺术区别于1980年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2)早期:一直到90年代中前期,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装置,录像,摄影和音频等媒介上的广泛使用,90年代后期则表现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实验上的所有手段用于传达表现社会和社会现象批评的内容。装置艺术和表演在1980年代后期虽然也有实验,但真正在媒介上大规模地突破原有的绘画和雕塑的传统媒介还是在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的装置艺术和表演的盛行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与观念艺术的结合。

(3)中期: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体艺术的卓越性的实验是录像艺术的兴起。在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视觉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互动艺术,三维视觉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等开始进入音频艺术的制作。90年代末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音频艺术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的媒介,而是用音频艺术的表现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进行了文化层面上的反映,表达和社会各个群体息息相关的话题。

(4)高潮期: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入,随着中国it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大大推动了个人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新媒体艺术被引进中国后,影响时间还超不过十几年,但它们却和产生它们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光,声音,电能一样,以非常震惊人的速度发展和蓬勃壮大起来。

二、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特征

1.综合性

新媒体艺术摆脱了传统艺术单一媒介的局限性,融合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综合媒介的特征,具备了传统艺术的所有特点。在包括传感器,音效,网络计算机,投影等许多工具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艺术将触觉,视觉,听觉甚至味觉一并合成进行综合性的展现,让大众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审美感受。

2.贴近性

新媒体艺术的取材大多是来自人民生活,或者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内容相对来说通俗易懂,但是它的与众不同是在于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了屏幕上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让观众过产生了共鸣,增加了新媒体艺术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社会的性质。

3.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打破了往日传统艺术单向互动的模式,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互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加深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对观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震撼,进而通过观众的人际传播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和思想,发挥了艺术“文以载道”的作用。

4.迅速性

新媒体的特点就在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那么,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艺术也具备这样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由于其传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让大家快速欣赏了它们的艺术特色,并且在社会上的反应也是快速巨大的。

三、总结

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篇10

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民族文化

传统装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底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态。早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图案就已经具备了强烈的装饰意味,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装饰艺术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传统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新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门通过独特的视觉传播方式达到传达信息,并且与受众交流、沟通的目的的艺术学科,不仅要吸取和弘扬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民族文化,更要挖掘传统装饰艺术中对现代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

追溯传统装饰艺术发展的渊源,它首先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造物的主观创造性活动,到后来为了审美需求而进行装饰创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各个时期,传统装饰艺术作品往往成为见证该时期文化、工艺和艺术水平的代表。并且,传统装饰艺术作品不论其形式如何,都融入了原始先民为生存而激发的全部感情,都体现出了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1]它不是纯艺术现象,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传统装饰艺术在意识形态的转变和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拓展,具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对图形、文字等元素的高度概括和简约化特征而面临着设计风格一体化的尴尬趋势,这就对现代设计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其人文风俗和文化底蕴也大不相同,所以,设计家们惊讶地发现,民族的东西是一种很好地区别于其它地域作品的设计语言。于是,一股回归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设计思想席卷了整个设计界。不同国度和区域的设计家都在寻找最能反映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设计符号。作为有几千年文化积淀和传承并反映民族文化精髓的传统装饰艺术,它重新引起设计界的关注,并成为设计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在对形的处理上,传统装饰艺术遵循“删繁就简”、“以简代繁”的原则,也就是用简洁的线条和规整的外形来表现各种自然形象。如兴起于我国民间的皮影戏和剪纸,其造型多采用简洁单纯的线面,着重表现自然物象的基本特征,它把一些立体的东西作概括化和平面化处理,具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意味。出土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采用了几何图形的构成手法,将人面概括成圆形,头上的发髻和人面两侧耳部的小鱼都用三角形表示,眼睛眯成一条线,这种抽象化和几何化就是“删繁就简”的具体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提倡用最简洁的图形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实也就是强调对图形的高度概括、提炼和简化,而西方更是注重几何和抽象的图形表达。这些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并且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了。另外,传统装饰艺术由于有漆画、陶瓷、蜡染、刺绣、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内容比较丰富,处理“形”的手法也就各具特色。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手法,很多都是值得我们视觉传达设计学习和借鉴的。其次,传统装饰艺术很注重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包括造型的独特性、排列的秩序感,画面空间的设计感和点、线、面等形式要素的组合关系。传统装饰艺术中,很多造型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形式美,已经很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带给人的审美情感。如陶器的造型就很讲究对称和均衡,上面的装饰纹样不仅很注重线条和块面的对比,色彩的搭配也很和谐。并且,还有很多由于机械有节奏的运动和通过重复的构成手法而创造的图案,具有强烈的秩序美。[2]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用于装饰的各种卷草纹样和适合图案,尤其是藻井的装饰,纹样之丰富,装饰之繁琐可谓叹为观止,然而经过艺术家的合理安排,整个画面显得井井有条。二方连续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秩序感,适合纹样处处彰显艺术家对画面空间的把控,各种视觉元素遥相呼应,虚实相生,并且画面中点、线、面关系处理到位,整体视觉效果统一。可见,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就如同我们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所考虑的画面构图和版式编排,目的都是为了形成强烈的视觉美感,从而唤起人们审美心理的愉悦。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为我们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版式编排提供了参考的样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传统装饰艺术中的纹样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盘子上的暗八仙,象征延年益寿;瓷器上的莲花寓意高洁;民间工艺美术里的葡萄、石榴以及百子图等象征家族繁荣,子孙众多;还有用龙凤表示吉祥如意,用蝙蝠直接表现“福在眼前”等等。[3]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这种象征性与现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标识设计就常采用象征图形来传达企业文化、发展方向或者管理理念等,海报设计中也常用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图形传达深刻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内涵。传统装饰艺术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寓意性,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来讲,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众多素材,丰富了我们的设计语言;另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切入点,对设计创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外,它使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时,能准确找到传达设计意图的最佳图形符号。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象征性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另外,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上采用的夸张和变形,在构图上采用的重复、发射、渐变以及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处理手法,与今天现代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和形式美的法则以及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来讲,意义十分重大。

正是因为传统装饰艺术有如此多的地方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保持一致性,才在现代社会显示出了其特有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运用传统装饰艺术宣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不断挖掘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才能够在设计中既表现出民族的传统精粹,又使自己的作品更具说服力。

参考资料:

[1]伍毅志.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oL].中国装饰艺术网./theoretical/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