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技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58

林业科技成果篇1

关键词: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目前,我国林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及推广相当低,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相比较,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为30%,农业为50%;林业科技成果在适宜地区的覆盖率为20%,农业为40%;林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仅为10%,农业为30%~40%。针对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提出以下7条对策。

1发挥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

必须认真贯彻有关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稳定林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强林业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真正担当起科技成果推广的重任。

2增加经费投入

我国林业科技推广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由于基数太低,增加有限,不能满足需要,而且投入的大部分要用于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低的状况已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改变这种状态,一是国家要继续加大推广经费投入力度,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推广的不合理做法,使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形成合理的投资比例。二是,要从严控制科研课题的规模,克服重复立题,力争用较多的资金支持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要建立全社会多元化推广经费投入机制,除政府投资外,还必须加大企业、地方和社会有关部门及林农的投入,增加贴息贷款,争取国际资助等,形成一个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提高投资水平。

3提高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我国林业系统的科技成果不少,但真正推广应用的不足10%。搞成果转化必须要求成果是先进、成熟、适用、配套、高效的,为此,林业科研工作要以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为突破口,深化改革,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首先,要从选题做起。科研课题必须瞄准国家实施的重大林业工程的技术需求,突出应用,突出优势,突出特色。同时,要对其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生产可行性进行严格论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题选择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其次,要积极组织多学科开展综合研究,联合攻关,以提高科技成果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为生产提供组装配套的成果。第三,要加强中试基地的建设,应用技术成果必须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间试验,否则不予组织鉴定,不得申报科技成果奖励。

4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要作为政府行为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林业科技成果推广依然要作为政府行为。

4.1进一步加强政府和部门的组织、协调、引导及指导作用,制定法规,确定向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运用法律手段,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在林业生产项目中,不采用先进科技成果的一律不能立项,已经立项的,在检查时,要把科技含量作为一项指标严格把关,凡不按计划执行的要终止项目,政府的这种功能已对成果转化起到了重大作用,这方面的工作仍应继续强化。此外,政府还应设立科技转化的政策咨询机构,定期研究,为客观决策起指导作用。

4.2各级领导要增强科技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列入到领导重要议事日程上,亲自组织林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培植成果示范点、示范厂、示范林,发挥领导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要规定硬性指标,建立考核制度,把推广工作列为考核其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

5大力培育林业技术市场

必须下大力气培育林业技术市场,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林业技术市场网络,积极开展科技产品销售、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技术贸易活动,进一步开拓市场转化科技成果的新渠道。同时,通过政府行为,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及时传播林业科技成果信息,并逐步形成新成果制度,把成果信息及时传播到各级领导、林业和行政部门、新闻单位、林业技术推广站、农村产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

6提高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能力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提高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实际能力。农村中的社会化服务机构除专业经济组织外,还包括企业或公司等服务性实体和组织及农民自办的专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等,这些组织的服务既包括为农林业生产环节提供技术和生产资料供应的服务,也包括资金、信息、经营管理以及农林副产品加工和销售、运输等各项服务。搞好以上3方面的组织建设,就能够改善科技推广的外部环境,提高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实际能力。林农是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者,由于在边远地区受所在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影响,大多数林农科技文化水平较低,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这已成为林业生产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大力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其采用新科技、新成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林业科技成果篇2

   关键词: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对策

   林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要实现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林业活力,提高林业生产力的总体目标,必须增加科技进步的因素。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增加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1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1.1经费投入少,市场意识薄弱,影响成果本身质量与适应性  林业科技人员商品化、市场化意识不强。一些成果仍然停留在三品上(奖品、样品、礼品),有相当数量的科技人员搞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职称,追求成果达到的水平级别,至于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产生效益,往往很少顾及。有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取得的成果不配套,不过硬,或选题的时侯没有充分考虑市场与生产实际需要,注重完成研究任务的多,而对于成果出来后其应用价值和如何适应市场推广的因素考虑少,加之我国林业科技成果到大批量生产又没有经过开发试验与中试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物化成果占有份额少,单项技术成果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少等多方面影响,致使成果整体质量不高,或缺乏实际价值,林业成果转化艰难。1.2林农缺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林农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主体,其文化水平高低决定了科技成果能否被接受和应用。我国农村林农整体素质低,绝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教育,高中没有毕业的占大多数,少数人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因此,对采用新技术、新成果的积极性不高。好的成果林农不接受,同样也转化不了,或者是被动接受,形不成规模,实现不了产业化。加之,林业生产周期长,地域性强,见效慢,绝大部分成果的转化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人为因素影响大,推广应用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短期内难取得成效等,致使林农对先进技术需求、主动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弱,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1.3推广机构不完善,机制不活,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林业科技成果能否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关键在于成果能否及时顺畅地传播扩散到成果采用者手中,使其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产生效益。而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便是推广机构与人员。多年来,党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工作,推广机构日益健全,人员队伍趋于稳定,但还存在不少矛盾与问题。如:少数市级、县级推广机构体系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存在“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推广工作处于瘫痪状态;运行机制不灵活,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若政府部门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科技成果就有可能被束之高阁,不能充分调动推广人员与林农的积级性;科研部门主动与生产单位结合少,推广部门与行政以及相关单位之间不协调,推广人员与林农之间未有直接的经济联系,容易造成科技人员与生产脱节,与林农需求脱节,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因而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慢,产业化程度低的现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2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2.1加强政策宣传,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是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保证  林业科研面向基层,服务农村,野外作业多,环境艰苦,有一定的地域性,绝大部分成果的转化周期长,有的成果鉴定后还需要经过中试与示范进一步熟化与完善才能大面积推广,短期内取得成效难。它的推广必须先要依靠政策发动,借助政府的资金引导,建立示范样板,经过短期的配套完善,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大面积推广。

   2.2面向生产和市场,提高成果质量,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科技人员市场观念与商品意识薄弱,主动与市场、生产对接不够,成果适用性、配套性差,致使成果整体质量不高。要提高成果本身的质量,应从选项开始把关,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针对生产与市场的需要选择研究项目,为林农和基层的林业建设解决关键问题,提供适用技术。同时,对一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有明显经济效益、并能自创条件尽快转化的优先立项,加速成果转化。

   2.3主动与生产、企业对接,是加速适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有了政府的支持,成熟的技术与好的成果,还必须要有得力的措施与办法,成果才能转化。主动与生产单位、企业对接,建立推广网络,根据他们的需要不断完善技术,是加快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应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模式加速推广。对投资少、短期内可望获得回报的物化技术与实用技术成果,或企业急需的产品,应主动与企业联姻,为企业服务。采取技术咨询、技术承包等形式,采用公司+科研单位的模式,以企业出资金,科研单位出技术,联合组织推广,技术与成果转化的速度快。对于周期长,见效慢,社会效益显着的成果转化则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以政府+科研单位+农民的模式,政府投资,科研单位出技术,农民实施直接受益,有了一定成效后再采取科研单位+农户的模式进行推广。2.4建立健全的推广机构与网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广机构在推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既行使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代表政府起着政策导向与资金扶持作用,同时也承担科研成果完成单位的熟化技术的职责。健全的推广体系、完善的运行机制,是推进成果转化的组织保障。因此,在现有推广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尽快形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省、地、县三级推广机构网络健全,推广项目责任到人,推广成效有人管的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多功能的林业推广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增强推广的活力和夯实成果转化平台的有效办法。

   2.5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适应性  我国林业系统的科技成果不少,但真正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大面积、大范围内推广的不足10%,这种情况说明科技成果有水分,科技成果也要"减肥"。搞成果转化必须要求成果是先进的、成熟的、适用的、配套的、高效的。高质量的成果是促进林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林业科研工作,要坚持面向林业生产和市场需求,针对发展"两高一优"林业的关键技术问题,确定科研方向,调整科研结构,组织力量攻关。瞄准市场和生产需求,确立科研方向,提高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应用性、适应性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先决条件。

   2.6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知识老化,是制约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推广队伍建设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特别是经费、待遇和工作条件,稳定林业科技推广队伍。同时,加强林业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拓宽其知识面,使其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使其成为真正担当起科技成果推广的重任,充分发挥其在成果转化中的主渠道作用。

林业科技成果篇3

辽宁是农林大省,林业及相关工作始终位居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省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700万元,推广成果16项;2015年我省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800万元,推广成果18项;2016年我省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800万元,推广成果15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根据我省林业发展实际,顺应潮流,紧跟时代脉搏,推动我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机制体制创新,助推我省林业工作再上新台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1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不健全,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举步维艰。(2)现有科技成果数量不足、领域窄,科技成果转化力不从心。(3)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示范推广Ф效应不强。(4)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后劲不足。(5)社会资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效率低。

2意见及建议

2.1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科技成果分级制度,打造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政策。鼓励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或者委托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对有能力自行开展成果转化的部门或个人要给予相应奖励。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为下一步的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2.2加大科技成果的审(认)定等鉴定力度

科技成果是成果转化的基础和根本,截至2016年,我省在国家林业局的科技推广成果库中储存的成果总计178项,其中林木良种类35项,森林经营类40项,生态修复类21项,病虫害防治类14项,林产化学类1项,林下经济类11项,林业机械类1项,木本粮油类41项,信息监测类1项,野生动物保护类1项,林果品加工类1项,其他类11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鼓励加大科技成果的审(认)定等鉴定力度,丰富我省储备成果的类别与数量,为进一步的成果转化打下良好基础。

2.3增加省级财政成果转化资金投入

自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对我省林业成果推广投入资金共计1.115亿元,而省级财政尚未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为此,省级财政可增加成果转化资金投入,设立成果转化试点,打造具辽宁地域特色的省级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基地,为我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环境。

2.4加强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发展。为此,各单位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力度,设专项培养经费,为广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尤其是年轻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构建国际、国内等多种培训交流平台,尤其是要增加对外交流学习机会,采取包括课堂研讨、专题讲座、案例剖析、考察和实习等多种形式,加深产学研合作认识,掌握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把科技创新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知识与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移。

林业科技成果篇4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36-01

1林业科技推广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森林资源需求量迅速增加,为了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林业的发展。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是连接科技创新和生产应用的重要桥梁,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林业科技在林业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是必须和迫切的。

2林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2.1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推广经费不足

我国目前共有林业科技推广机构2638个,已经形成了以省、地、县三级政府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目前,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由于缺乏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导致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不完善,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

在实际工作中,推广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推广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大部分省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较少,满足不了推广工作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地、县级基本没有设立推广的专项经费,部分地区推广人员的人头经费未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2.2林业科技推广的支持政策不健全

林业科技推广的政策不健全,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缺少重视,部分的乡镇林业站人员管理职能下放到乡镇,大部分从事的是行政中心工作,不能专心于推广工作。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差距较大。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差较大,且近年来物价连续上涨,工资收入却没涨,生活日趋艰难,严重影响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且极易造成人才流失。

2.3林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科技水平落后是影响林业科技推广的重要问题。科学技术支撑力量薄弱,造成缺少科研成果的局面,更无法实施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由于我国科研单位与应用单位存在脱节,科研单位为了从国家获取科研资金,不管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导致很多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无关,致使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现状不能满足林业新形势下发展。

2.4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成效低

长久以来,我国林业科技推广组织作为政府部门,推广工作的实际成效差,现在林业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低于50%。在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力争在2015年林业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达到6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于林业科技推广,组织只是执行国家规定的政策与任务,然后按部就班的执行,没有根据当地生产的实际情况,灵活有效的推广林业科技,帮助林农提高生产水平,甚至在没有调查的情况,盲目推广林业科技,造成林农的损失和不信任。林业推广组织也没有主动的走出去,到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寻找合适的科技成果,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将适合的科技新成果引入当地,通过示范推广新科技,带动当地林业产业的发展。

3加强林业科技推广的策略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策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

3.1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国家林业局在2013年3月印发《全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规划(2011-2020年)》,其中规定以配套完善服务设施条件为手段,按照依法建设、整体推进、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示范带动的基本原则,用10年时间,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人员素质建设,逐步构建和完善以政府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林业科研院校、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单位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3.2增加资金投入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林业科技推广取得成功的保证。投入的资金不仅要确保林业部门所需的经费,同时也要使按照国家安排的科技推广所需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并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时资金充足。

3.3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中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使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低,无法真正发挥林业推广的效用,林业科技推广面临着后继无力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建立人员考核机制,根据人员考核成果,作为其职位升迁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其进行奖惩。

3.4重视林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

为了改变林业中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脱节的现状,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科研的导向作用。首先,在科研项目申报时,需要明确指出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并将成果转化率作为科研项目最后考核的重要指标。其次,要发挥科研的协调作用,作为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的桥梁,将生产单位的需求及时传递至科研单位。最后,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投入。由于生产单位对于未接触过的新科技,一般具有保守的心态,且推广存在一定的成本,国家可拨出专项资金,对于使用新科技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参考文献

[1]辛永清.林业科技推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推动作用[J].发展,2007(4):24-24.

[2]陈金明.关于加强林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的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201-213.

[3]黄建华.福建林业科学管理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05-109.

林业科技成果篇5

(1)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对科技支持的资金投入有限,科研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科研成果正逐年下降,且有些科技成果不能转化应用于林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低。传统的林业经营中的科技投入比较少,长期形成了放任式管理,“靠天吃饭”的理念,林业产业普遍忽视科技对林业的作用。近几年由于科技不断发展和发挥作用,部分林业工作者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仍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真正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2)林业科技发展与市场结合度比较低。我国林业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林业生产没有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有所改善,部分地区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并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林业的科技改革发展仍比较缓慢,林业科技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满足需要。林业产品以单一的工艺,简单的产品为主,林业产品加工和针对市场的研究服务仍没有改善,为林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中,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并融入企业的生产才可以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将林业技术转化为林业产业。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1)培养、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科技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多组织学习普及科技对林业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接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2)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科研系统,完善科研体制。现代林业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请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之前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业科研系统,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与林业的生产发展中。

(3)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发展现代林业科技。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决定,林业发展要受到国家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目前政府干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且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使现代林业发展重视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旅游业,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经济。现代林业发展还应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生产有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资金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4)发挥科技创新对林业生产的重要作用。1)科技创新用于林木品种培育,针对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培育不同的优良品种,并合理安排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物技术的科技化。2)科技创新用于绿色施肥、绿色农药等环保方向。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人工种植的树木自身的调节修复能力有限,要保证健康成长,当遇病虫害时要科学地研发使用新型绿色农药。并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针对性地研发使用绿色化肥。3)科技发展促进林业体系的全面完善,如用科技手段推动林业防火体系的完善。

林业科技成果篇6

[关键词]林业科技;科学发展;人才;资金;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309-01

引言

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赋予了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了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了林业以基础地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赋予了林业以主要地位,这就明确了林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新时期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总理曾深刻指出:“搞好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要靠投入、靠政策、靠机制,但最根本的还要靠科学技术。”目前,众多科研院所都在努力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其中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林业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以科技为支点,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健全和完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当前林业生产建设的全面推进显得尤为迫切。

一、林业科技发展模式

林业科技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学科相互结合、多部门相互协作才能完成,要促使科技推广成为林业集约化、林业现代化的助推器,必须探索有效的运行模式。?首先就是建立林科教结合运行机制,努力创造符合当地实际的统筹内容和结合形式,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林科教结合工作。加强科技兴林示范县建设,巩固示范县建设成果,并对在建的示范县要加强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好科技兴林示范作用,带动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有就是配套服务、完备体系,尤其是要稳定林技推广队伍,健全林业技术服务网络,强化林业技术服务,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最重要的就是加大林业科技化推广力度,在加强政府支持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技术协会、林业技术中介机构和其他服务组织,要加强林业技术推广部门与林农、林业企业、农村技术协会、科研院校间的联系,形成政府支持的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林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新型推广服务体系,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人才、培训、市场、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

二、林业科技发展现状

2.1林业科技人才缺乏,科研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地域性比较强,绝大部分成果的转化受人为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资源条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对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短期内很难取得显著的成效等,导致林业科技从业人员较少,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林业在岗职工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相对偏低。基层林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慢,队伍亟待稳定,待遇亟待提高。

2.2科技经费严重不足,科技基础设施落后。

林业投入产出周期长,影响人们的投资,导致我国林业科技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林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林业科技开发的非市场导向仍占主流,研究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与林业重点工程和高新产业建设结合不紧密。林业科技经费严重不足,科技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网络、科技资料中心等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吸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薄弱,缺乏对生态修复与建设及林业发展根本科技问题的基础性研究能力,不能为全省林业发展的最重大、最基本的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2.3推广机构体系不健全,不利于林业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推广机构日益壮大,人员队素质也越来越高,但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少数政府部门的推广机构体系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建立不久就被撤销的现象,导致推广工作瘫痪;运行机制不够灵活,不能有效的实现市场化,而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这不利于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对推广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科研部门很少主动去结合生产单位,相关部门之间不协调,林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与林农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关系,容易造成两者的脱节,和林农需求就会脱节,进而导致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通;因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转化产生不良影响。此外,我国农村当前采取的是土地承包责任制,制度问题以及林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均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化程度低,科技成果转化慢的现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三、林业科技化发展思考

3.1培养林业科技人才,完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为加快林业科技化进程,应实施科技兴林人才战略。完善林业科技人才使用和引进政策,健全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各类人才的评价和使用机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制订林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紧扣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推动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宽松环境和必要的条件,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和技术承包等技术服务工作,在帮助林业生产单位和林农富裕起来的同时,自己也一起富起来,并且先富裕起来。

3.2争取多方资金投入,加大林业科技化研发投入。

林业科技化是由国家倡导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周期也长,为此要继续落实国家有关科技经费方面的政策规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林业科技投资新体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财政部门的科研课题和科技专项费用,鼓励和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并积极探索利用外资开发林业科技的新途径、新方式。在多方争取资金的同时,要加强资金和项目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确保林业科技资金专款专用,切实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还要集中有限资金向重点研究领域、重点研究课题和科研实力强的科研机构倾斜,确保关系林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多出科研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3.3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推广机构网,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换。

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信息流量大、交换速度快的优势,根据季节农时做好经常性的信息收集工作,通过多种形式,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服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推广机构与推广网络,较好的形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推广机构网。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培训制度和培训网络,大规模开展科技培训,要紧紧围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林业新技术推广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知识更新,全面提升务林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林业科技化现状不容乐观,林业科技研发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推广成果不佳等等都阻碍了我国林业科技化进程,为此,我们应积极培养科研人才,多渠道融资,完善推广机构网,以促进林业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林业科技成果篇7

关键词:科技 创新

1、延边林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1.1对科技作用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挖坑栽树”而已有无技术、技术水平的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林业科技投入不足及研究开发与应用效率低下是普遍现象。这种思想观念的主导及支配作用导致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差。

1.2科技创新体制不健全

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但我州的林业科技体制一直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而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往往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脱节,尤其对森林经营、种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的科技支持不足,导致林业科技创新主体和供求错位。这种体制也决定了科技经费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企业用于科技投入的经费势必会非常有限,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难。再次,森林培育、经营技术体系不完备,导致以下四种情况的发生:第一,森林资源质量下降,延边林区经过长期的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消耗过大,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期间,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延边林业边生产边建设,每年向国家提供的木材量都在200多万立方米以上。森林采伐多数采用皆伐方式,大量消耗天然成过熟林资源,导致采伐与森林培育比例失调,后备可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质量下降,使现有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第二,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偏低,人工林树种结构不合理。据更新造林普查,我州建国以来累计上报面积为64.97万公顷,实际保存面积为40.75万公顷,面积保存率为62.7%。造林树种结构中,落叶松比重过大,珍贵树种如红松、水曲柳等和混交林的比例过小,尤其是能做为短轮伐期利用的杨树品种数量偏低,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森林培育的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国家对林业投入先天不足,林业基础建设欠账较多,在森林培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体系建设以及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满足不了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第四,可利用森林资源不足。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森林经营按两类三划分的原则实行分类经营。林区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逐年减少,而相对应的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及经济林的建设又受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部分企业的可采资源出现断档。

1.3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

延边林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一五”期间,注重应用和实用技术推广,实施了科研项目40项,引进、推广实用技术42项;围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能源矿产、林木和林特产品精深加工四大产业开展了一些科技创新;加大了科技管护力度。但林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还很落后,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第一,整体研究的不足,林业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少,科技创新的后劲显著不足,制约了创新技术对行业或产业的提升作用,导致行业技术进步缓慢。

第二,系统研究的不深,使得科技成果水平不高,作用有限,重大技术瓶颈难以攻克,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些先进的育苗技术、造林技术、经济林良种培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林业生态工程综合配套技术等成果还没有形成林业快速发展重要的技术支撑。

第三,高新技术引进和应用滞后,对传统林业的改造和带动作用不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还不全面,成果技术组装配套应用不力,生产中标准化实施的力度十分薄弱,林业生产中科技整体贡献率还不高,造林成活率还不够稳定,经济林灾害损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林业产业经济效益还比较低。科技支撑的整体能力与林业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

第四,林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实用技术覆盖面小;技术推广水平低,科技成果的作用不突出;林业技术服务功能不强,深度和广度不够。

2、延边林业科技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考

延边林业科技科技创新要以林业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转化落脚点,强化科技攻关,突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瓶颈,集中解决森林经营、种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重大课题。实现科研成果由研究型向实用性转变,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国际国内领先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产业,变科技优势为产业优势,为林业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1围绕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创新

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林木良种培育滞后、林业生产良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培育高产、多抗、优质的优良林木新品种,以此丰富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种质材料;

森林生物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森林生物资源破坏和流失严重的问题,在有效防止林业生物遗传资源流失的同时,加强森林生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进一步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管理;

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建设,重点开展重大森林病虫防治和有害生物控制、重大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技术、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关键技术;

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利用生物技术,发展高效生态恢复和利用技术、高效生物生产和利用技术,以此加大在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高产速生抗病虫害良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数字林业科技工程方面:大力研究推广高效的林业信息管理技术、调查规划技术,建设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数字化的数字林业应用体系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采集、综合监测等方面研究。

2.2构建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尽快建立起由行政管理、学术研讨、科技普及、应用推广四位一体的科技工作体制,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平台,围绕支柱产业(林木及林特产品精深加工)、接续产业(森林旅游、能源矿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森林文化产业),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进行招标、投标和评审活动,力求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

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州内外科技人才的优势,引导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集聚,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在延边州构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明显的林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推进延边森林可持续经营实用技术研究,实现林业科研工作由基础研究向以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引进领域推广,在干果经济林、生态造林、林木良种培育、森林培育、林业碳汇、种苗花卉等重点领域建立林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共同突破制约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带动林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为林业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3完善科技体系

建立推广机构。建立和完善州、县(市)、乡镇一体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社团、专业协会、林业合作组织等社会资源优势,加强林业名、优、稀、特品种推广示范、引种。将一大批实用、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提高林业科技含量,促进科技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林业科技成果篇8

芬兰林业管理的启示

1满足林主需求

芬兰通过tapio机构使得国家的各项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成果等能够很容易地落在实处,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够深入到林户,给予具体而细致的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得政策、法规不至于悬于空中,落实不到基层,也使得科学研究成果不至于束之高阁。而我国各地现有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在对集体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上往往是相互独立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森林资源数据调查、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林地林木权属管理和利用等;科技服务部门主要是通过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指南和评审而获得项目资金的支持,这些项目在申报立项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是从科技服务人员的意愿、兴趣出发,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重复调查林地和设置实验样地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科技服务项目对生产单位和林农的指导作用有限。

2建立林主组织

芬兰约有114个林业管理协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区域林主联盟和林主中央联盟。这些民间组织机构承担私有林80%以上的资源管理中的各种建议和服务,确保了林主利益在国家、地区和当地各个层次上得到保护。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广大林农成为林地的经营主体和林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实施者。我国在林农合作组织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6-7]。林农合作组织在参与生态维护、区域林业决策、山区林区扶贫和公共产品供给等多功能的管理地位将逐渐显现[8]。但是,在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发展能力普遍不强、经营规模较小、松散型合作较多、机构设置流于形式、内部运作不规范、辐射范围较窄等问题[9]。

3科研服务生产

芬兰林业科研课题是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立项。科研人员对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分关注,常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同企业和林场主座谈,了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计划和目标,寻求经费支持,争取早日立项。林主则根据生产需要提出问题,直接向科研单位提出研究要求,科研单位应邀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应用到生产领域,研究成果显著的,可以向全国推广。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提高了林业生产工作的科技含量。而我国由于现存体制、政策导向等原因,“重科研、轻推广,重论文、轻实效”的传统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科研选题多来自科研人员的想法,导致研究项目和获得的技术成果理论性强,与林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进而影响到林业科技持续发展、林地生产力的有效提高和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加强我国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的建议

1强化森林管理和科技服务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

我国应在集体林区,加强各地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关系,实现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的共享。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森林资源部门应充分听取科技服务部门和林地经营者的意见,应用适合当地的树种、植被配置、培育技术和利用方式,增强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技服务部门在申报科技项目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前,要基于森林资源部门的林地土壤、水分、植被等基础数据,尽量满足林农对树种选择、林地管理、科学利用、价值评估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当地优势森林资源生产潜力,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农的增收致富能力。

2鼓励民间建立林农合作组织

各级林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集体林区的合作组织建设,重点是政策引导、建立规范、提供样板。在政策引导上,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财政、税收、科技等方面给予支持,消除内外环境制约因素,兼顾林业企业、林农大户和小农户利益,为促进民间林农合作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建立规范上,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林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集体林区林地分散、林相多样、营林技术欠缺等现实情况,从合作组织的机构形式、章程内容、正常运转、纠纷处置等方面制定法规、部门规章和实施办法,同时鼓励民间林农合作组织也要在运行过程中,积极联合重组,增强抵御经营林业风险的能力,探索和建立完整的运作规章制度。在提供样板上,将比较成熟、运行规范、效益明显的林业合作组织树立为样板,认真总结和广泛宣传这些合作组织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经营理念、发展目标、市场开拓、利益分配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做法。通过召开现场会、报纸、电视、广播、光盘、书籍等形式,向各地的林业合作组织进行推荐,提升各个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发挥其在林农增收致富能力上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林业科技成果篇9

我国林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创新,无法跟上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其中影响林业发展的原因有3点,第一,我国目前林业发展不断壮大,对科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科技的创新发展速度较慢,因此无法满足林业发展需要。第二,在目前已有的科技成果中,优秀的、自主创新的成果较少,主要还是吸取他国的成功经验,因此我国整体来说林业建设还处于技术匮乏阶段。第三,科研项目不具有地方特色性,并且科技的应用无法做到紧密连续,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能突出重点,从而使技术研究内容过于分散,无法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

2林业科技对经济林基地建设的推动方法

2.1调整布局

经济林基地建设需要保证布局合理,整体密度适中。在安排布局时,要结合当地的林业发展情况进行具体设定,根据实际情况再确定建设类型。结构的确立必须要以尊重自然作为最基本标准,确定是建设经济林还是生态林。在经济林基地密度划分上,需要保证整体密度适中,保证各个地区发展均匀。因此在调整布局时需要以整个地区作为调整对象,不能仅仅以某一块地作为规划目标,从而无法兼顾林业整体发展。林业发展需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要注重经济林基地建设的侧重点,用科学技术推动林业发展。

2.2财力支持

我国目前林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投入问题,没有资金的支持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也无法完成林业科技技术的运作和创新。地方自筹资金很难满足林业长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寻找长期支持的资金来源。政府在鼓励林业发展同时需要给与相应的资金支持,将林业建设编制到政府用资内,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实时进行拨付,从而保证经济林建设的发展。

2.3技术扶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林基地建设而言也是一样。林业科技能够为经济林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科技来满足自然带来的缺憾。林业推广部门要对经济林基地给与技术支持,并派专人驻点进行技术指导,保证经济林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经济林基地建设需要选择优质的树木品种,利用先进的种植方法进行种植,通过人工改造逐渐改变当地原有不合理的林木结构,从而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达到最高。林业科技研究机构可以与经济林基地建设机构合作,将自身的资源优势放大,将建设过程中的弊端和问题进行消除,从而保证经济林基地的最优化建设。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技术含量,积极引进优秀的林业科学技术,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创新,将技术的效用发展到最大。

2.4示范引导

林业科技能够强化经济林基地的示范引导作用。经济林基地不同于一般的林业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为适应经济的需求,为其他林业项目做好示范作用。因此其建设不仅要加快自身发展,还要通过示范辐射效应,使技术能够获得大范围的推广,从而提高科技对林业成果的转化效果。为了提高经济林基地的示范效果,需要完善自身的资质构架,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技术的管理和应用。林业科技能够强化经济林基地的示范作用,使林业发展效果更好,发展过程更加科学,从而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运用和普及,使综合效益得到提升。在科学技术支撑下的经济林基地可以为其它林业项目提供苗、技术的供应和辅导,将基地和受示范者联系为一个整体,最大化地发挥示范作用,促进林业长期、科学的发展。在经济林基地建设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要做好指导工作,但不能干预具体的发展行为。经济林基地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自身,在完善自身管理后再带动其它周边林业项目,实现整体性的发展。

3结语

林业科技成果篇10

[关键词]林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5-0027-02

引言商南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北纬33°05′49″~33°44′39″,东经110°23′54″~110°01′50″,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带,土壤为沙壤土,境内背风向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十分适宜核桃、板栗、油茶、桃、樱桃等果树生长,为了准确掌握商南林果业生产现状,充分利用商南林果业现有生产条件和可利用因素,进一步加快商南农村经济发展,为全县加快推进林果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指导,本人在工作之余对商南林果产业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一、林果业生产现状

商南县具有发展林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商南县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把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出基地建设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注重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果树品种,实现了林果业发展的新突破。止2012年底,全县林业总产值产值6233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1%。其中,林产品产量1054万公斤,产值21840.75万元;果品产量850.7万吨,产值6805.6万元。主要特点是:

1.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全县各镇不断加大林果业基地建设,以基地发展带动林果业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应市场、突出特色、优化调整”的原则,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累计发展特色林果经济林63.6万亩,其中干果55.8万亩,水杂果1.8万亩,油茶5.9万亩,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良种丰产示范基地、板栗良种示范基地、油茶良种示范基地、猕猴桃良种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逐年扩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形成了良种核桃、良种油茶、良种板栗、良种猕猴桃等优势品种生产基地,商南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油茶发展重点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格局逐步形成。

2.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随着林果新品种的引进和基地规模的扩大,一批科技示范园区应运而生,对引进和推广优新品种、示范高新技术和果农技术培训发挥了很大作用。各镇结合各自产业实际,积极组织林农开展林果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普及实用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类林果业科技培训班1258期,培训果农3.6万人次,12项新技术、新成果在林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引进国内油茶、核桃、板栗新品种46个,研究推广新技术12项,示范带动林果业基地10.5万亩,建立林果业示范园20处、科技示范户2000户,全县林果业栽培良种率达到85%以上。

3.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在林果产业协会和合作社的推动下,林果产品的市场运营体系日趋完善,流通能力也逐年提高。赵川镇建成了全县最大的板栗集散地,经销量占全县60%以上。清油河镇建成了全县最大的核桃集散地,经销量占全县70%以上。商南县清油河镇恒鑫林果专业合作社、商南县长盛林果专业合作社、商南县强力林果专业合作社、商南县木本油料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分散的农户结成了生产、技术、销售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了适应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存在问题

1.种类多,规模小,经济效益难以凸现

虽然全县林果种类较多,尤其是水杂果,栽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2.品质差,市场占有率低

即使已经成园挂果的果树,由于商南夏秋昼夜温差小,不利于同化作用和糖分积累,含糖低,着色差,品质低劣,不耐贮藏,同时,易发生采前落果现象,因此,广大消费者不愿购买当地果品,一些果品经营商宁愿支付高额运费从关中、湖北、四川等地批购苹果、梨、葡萄、西瓜、柑桔等果品,也不愿买售本县果农同类果品,从而造成本县果品没有市场,有果难销。

3.不遵循客观规律,存在育目性

很多果农认为商南气候条件优越,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一听到或看到果树发展信息或广告,就不加选择地盲目引进和发展,但到了结果期却发现挂果率低、品质差、易染病、果实不耐藏、难销售、经济效益低,继而又人为地挖毁已建果园,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浪费。

4.缺少龙头带动企业

由于商南林果基地规模较小,产量较低,不能满足一般果品加工企业生产需求,因此,没有任何人原意投巨资筹建果品加工企业,致使林果发展规模难以扩大,更难形成致富一方的支柱产业。

5.受土地政策限制,林果发展规模难以扩大

根据林果对水肥条件要求,大部分林果建园需要建在平地,不宜建在陡坡地,这又与国务院2005年1号文件提出的严禁在平地兴建果园和造林相抵触,使商南林果发展受限制,规模难以扩大。

三、建议与对策

1.立足县情,调优结构

林果业结构调整要走出“大而劣,小而全”的发展误区和“不重实际、人云亦云、一哄而上”的思想误区,立足实际,着眼市场调结构。确定“一引三改”发展思路,即大力引进适合商南气候条件和富有市场前景的名、特、优、新、环保旅游型无公害果树品种;改造现有核桃林,采取高接换优,结合科学管护,提高品质和单产;改造现有板栗林,发展优质抗病虫品种,增强贮藏性,适应市场和季节需求;改变传统运作方式,引导创办行业协会,化零为整,形成拳头,创造规模效益。

2.合理优化果树生产布局,实施优势果树发展策略

果树,尤其是柑桔、苹果对低温和昼夜温差比较敏感,应根据各种果树和品种生态适应性,科学区划,合理布局果树发展区域。因此,商南果树宜按“南北五区”格局合理布局安排:①板栗主栽区:以清油河、青山、赵川、水沟为板栗主栽区域,辐射带动城关、十里坪、过凤楼等镇;②核桃主栽区:以清油河、十里坪、魏家台、白鲁础为核桃主栽区域,辐射带动试马、城关、金丝峡、过凤楼、赵川等镇;③木瓜主栽区:以湘河、白浪为木瓜主栽区域,辐射带动赵川、青山、富水等镇;④水杂果主栽区:以富水、城关、党马、试马为猕猴桃、樱桃等水杂果主栽区域,辐射带动清油河、过凤楼、金丝峡等镇;⑤枣树主栽区:以过风楼、金丝峡为枣树主栽区域,辐射带动城关、白浪、湘河等镇。果树发展应相对集中,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便于进行商品性生产、集约化栽培和规模化经营。

3.实施科技兴果,强化典型示范

科技兴果要以县级科技人员为主体,发挥农村乡土科技人才优势,抓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要坚定不移地开展核桃高接换优、板栗嫁接改造、猕猴桃优质良种建园、果园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力争用三年时间,将现有核桃、板栗实生园全部进行嫁接改良,确保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在发展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充分发挥县果树站、动保站和苗圃中心作用,以栽培一代、试验一代、储备一代为目标,加快新优品种的引进、繁育、示范、推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市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为基地乡村培养一批新型的林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依靠科技,提高林果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加大低产园改造力度。对低产林果基地进行嫁接改造,改良换优,实施综合科管技术措施,力争使良种普及率达到85%,丰产果园达到60%,单产提高30%,亩产量提高到50公斤,进一步提高林果业经济效益。二是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加大林果优良新品种引进力度,加快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林果业发展步伐,不断引进和推广优质高产良种核桃、板栗及水杂果品种,提高果业产量和产品质量。同时,引导广大果农积极主动应用和推广果业发展新科技,提高果业科技含量。三是开展技术培训班,提高果农科学管理水平。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举办果树嫁接改造、良种选育、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整形修剪等综合科管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果农能熟练掌握1-2门科学技术,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思想意识。四是鼓励科技人员奔赴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进行科学建园管理。制定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解决好科技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和科研、技术推广工作经费,设立科技成果奖励制度和科技贡献考核制度,促使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到科技服务行列,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作用,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宣传科技、推广科技,全力搞好林果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健全产业服务体系,保证基地增产、产品畅销、产业增效。

5.积极探索新型林果业发展模式

为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保护和扩大林果业自然资源,要充分利用退耕地、荒山荒地,继续扩大基地规模,改变单一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和引进新型果业发展模式,生产出更多的林果产品,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使果业区域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农林生态一体化,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综合优势。在产品升级上,走果业集团或农村合作组织的模式,密切果业内部联系;在果业经营上,走经济联合体的模式,使果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在果业生产上,推行“果树—农作物”、“果树—黄花菜”、“果树—茶叶—农作物—食用菌”等多种农林复合经营型发展模式,充分有效开发利用各项资源,提高单位经济效益,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之目的,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6.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四大”投入机制

要在经营方式及利益分配上,对林果业实行维持山权、确定林权,坚持谁造林、谁发展、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一定70年不变甚至更长,允许转让、承包和继承。一是建立企事业单位入股合作机制。按照全面招商政策规定,鼓励县级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以各种方式参加联合发展。产业发展可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共同体,推动产业发展;二是建立社会共同参与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筹措建设资金,为果业发展注入活力;三是建立金融信贷投入机制。加大金融部门对果业信贷投入力度,集中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多种经营、长治、扶贫开发、水源涵养林、林业专项贴息等工程资金,按照全县总体规划捆绑使用,各负其责,区域板块推进,使支农资金效益发挥最大化;四是建立股份制合作机制。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面向社会,开辟资金渠道,取得国家、集体、个人及外资的多元投入,允许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县上赋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建立国家、社会、集体、农户“四位一体”的资金投入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红.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五个问题[J].新疆林业,2010(1):36-37.

[2]徐红梅,刘淑茹:《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果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分析》,农业经济,2008,4.

[3]李平步.让林果撑起可持续发展大厦[J].社会主义论坛,2008(4).

[4]孙兰凤.国内外林果业发展现状研究综述[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2):52-56.

[5]尉亚妮.关于山西现代果业发展的思考[J];果农之友;2010年08期.

[6]杨建涛,马西宁.制约陕西关中南部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及对策[J];西北园艺;2003年12期.

作者简介:刘风敏(1959-),男,汉族,陕西商南人,技师,商南县中心苗圃主任,主要从事育苗技术推广、技术培训、苗木培育、产业建设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