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4:06

绿色消费调研报告篇1

关键词:营销;企业漂绿行为;发达国家;法律规制;应然举措

一、国外对漂绿营销的研究层面

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漂绿营销的研究比较具体,对其界定比较细致:较少从合法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视角出发,而是根据企业营销中是否含有与生态保护、消费者健康保护与周围环境所发生的关系要素等来进行识别。国内有关漂绿营销的研究与西方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研究漂绿营销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内容结构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漂绿营销企业的监督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对策研究,在消费者和公众对漂绿营销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引导方面,缺乏定量研究。

二、发达国家对企业漂绿营销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对市场营销关注较早且足够重视,因此拥有比较完善且严格的市场监管机制,一系列制止“漂绿营销”的法规和制度的制定比较全面,这就能够在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方面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环保营销指南》要求营销企业必须准确无误地对产品的包装等进行描述和发表声明,并且如果该产品的声明中涉及到有关环保的方面,企业为了证实的产品信息属实,应提供相关的测试结果或研究报告等权威性证据。否则,如果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描述有误或者只是模棱两可,均属于“漂绿营销”。另外,除了美国外,加拿大的商业公平竞争局在2008年对《环保绿色营销指南》作出更新,结合消费者对“漂绿营销行为”的一些反应,对环保标签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以减少消费者的误解。广告商可以通过审查以保留通告允许范围的行动特征并且调整他们的营销信息以保证达标,并且,他们还提供调查和执法功能,如这些机构已经追踪了许多广告商并对几种据称绿色广告的行为进行了规制[2]。政府监管部门赋予广告商相关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可以事先审查企业要求其的广告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是否有违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而选择要不要将广告制作出来并且将信息传播。这些措施可以从根源和过程中杜绝“漂绿营销”行为的发生和扩散。

三、我国规制企业漂绿营销行为的立法现状与缺陷

(一)我国规制企业漂绿营销行为的立法现状

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绿色商品的渴求越来越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也逐步成型,我国并没有出台一些专门针对企业漂绿营销的法律,而一些涉及到企业漂绿营销规制的法律过于分散,就像是:《宪法》、《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条例》等[3]。

(二)我国规制企业漂绿营销行为的缺陷

(1)对企业的漂绿行为界定标准不明确

企业漂绿营销的认定标准尚且存在着标准模糊以及可操作性差的问题。首先,对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绿色程度和环保特性需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标准来衡量。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体系来看,现有的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不能对接,也就是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并不完善。正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说的那样:“漂绿”就是企业说自己是环保,但是是否科学,没有科学的国家标准来界定。其次,一些与公众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或服务广告,缺乏明确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规范。我国对企业漂绿行为的界定太过模糊。

(2)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处罚规定

由于对企业漂绿行为的界定过于模糊,导致政府在规制企业漂绿营销行为方面也就存在着许多漏洞,并且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不能对一些漂绿广告的企业和者给予严厉处罚。另外,由于国家对企业漂绿营销的处罚太轻,而导致企业并不会因为轻微的处罚而放弃高额的利润从而停止违法行为,企业往往会在稍微注意之后又开始漂绿行为的反弹,这样就会造成问题产品根本无法禁止,反而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在市场上流通。并且,企业与企业之间也会因为如此互相影响,这对漂绿行为的不良传播也产生一定的作用。

(3)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中华环保联合会于2009年4月15日,与搜狐绿色联合开展了“绿色消费意识有奖问卷调查”,截至2009年4月24日,调查结果显示,在“没有特意选择绿色产品的最主要原因”的调查中,59.8%的消费者认为对绿色产品不太了解,31.2%的消费者认为价格高。以上数据表明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认识不清,并不知道如何辨别绿色产品,由于消费者缺少必要的绿色专业知识而导致其对漂绿产品存在认知上产生障碍。

四、我国针对企业漂绿行为的立法完善和应然举措

(1)针对企业制定合理的绿色营销法规

面对日益严重地企业“漂绿行为”,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来专门约束企业的这种做法。另外,我国绿色营销法规的制定首先要将绿色环保的法律精神融入到相关法律法规中。另外,为了确保企业生产真正的绿色产品,为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绿色营销法律体系还应当包括与环境相协调的经济与社会法律。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目前应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相关法律应包括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体系等。

(2)加强对绿色产品市场的监控

如果设置有关的法律来监督媒体的宣传,加大对相关媒体报道此类绿色产品的法律约束,就会在产品营销的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关卡,有效的防止消费者获取不合格绿色产品的相关信息。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措施,在针对企业漂绿营销行为的基础上,完善关于制约漂绿营销行为的专门的法律系统建立,从而有效地鼓励和规范各种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的宏观市场营销行为,从而真正的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3)培养消费者正确的绿色消费意识

公众本身就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政府需要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而不能采取强制措施,来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从而唤醒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主意识。消费者环境意识程度低,拥有绿色消费意识的公众数量少,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对公众进行教育。倡导理性、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对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使消费者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观念。

企业本身就应当对“绿色营销”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才能够引导消费者消费的理智性,从而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友德,李薇薇.”漂绿营销”的法律规制[a].法学,2012.1

绿色消费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绿色食品;消费者心理;认知程度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93-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概念就应运而生了。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7309万亩,实物总量3750万吨,总产值2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7%和14.8%。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到600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1620个左右。政府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全省十大重点产业,制定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并投入巨资大力发展,仅在绿色食品的宣传推广上,每年就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在主流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上播放广告,宣传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这可以大大提高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使更多的人认识绿色食品、购买绿色食品,对扩大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有非常大的作用。为了了解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行为,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涉及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现状、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购买行为特征、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等。基于这次调查,笔者对绿色食品认知程度进行初步分析。

一、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为2016年6月19日―24日,调查在哈尔滨市太平桥家乐福、百盛购物中心和工程学院院内三个地点进行。此次调查以现场填写调查问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91.43%。

调查对象的主要特征如下:

在性别中,男性占43.75%,女性占56.25%;年龄在20岁以下的为0,21―30岁的占83.75%,31―40岁占13.75%,41―50岁占0%,51岁以上占2.5%;职业分布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占11.25%,机关事业单位一般职员占11.25%,企业管理人员占10%,企业一般员工占21.25%,家庭主妇占1.25%,学生占28.75%,其他占16.25%;婚姻状况中,未婚的占36.25%,已婚无小孩的占33.75%,已婚有小孩的占30%;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占%3,高中/中专/职高占17%,大学本科/专科占39%,研究生及以上占21%;所在地区为城区的占46%,城市郊区的占15%,农村占19%;家庭月收入800元及以下的占5%,801―1500元的占19%,1501―3000元的占2%2,3001―5000元的占21%,5000元以上的占13%。

二、调查结果

1.您是否听说过绿色食品

在调查对象中,有98.75%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说明自1990年我国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绿色食品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深入人心。

2.您是否知道绿色食品的含义

虽然绝大多数人知道绿色食品,但是,50.07%的人不知道绿色食品的含义,31.6%的了解一点,只有18.33%的人能够确切地说出绿色食品的含义。考虑到我们的调查的对象中6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学历,可想而知,普通老百姓对绿色食品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

3.您是否吃过绿色食品

只有13.33%的人明确表示吃过绿色食品,还有23.34%的人表示不知道,没有吃过的人占到了63.33%。说明在我们这里绿色食品的普及程度是比较低的。北京有过一个调查,买过绿色食品的人占87.7%,比我们这里高很多。收入水平不同,造成了消费结构的差异。

4.您对绿色食品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渠道(可多选)

通过调查发现,71.43%的消费者通过电视报纸广告渠道来获取绿色食品的相关信息,51.38%的人从网络获取。这两项宣传渠道是消费者最注意的,所以,在对绿色食品的宣传上,商家可以多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别人介绍的有33.33%,通过店内海报了解的占19.05%,通过其他渠道的占9.52%。

5.消费者如何辨认绿色食品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发现,61.9%的消费者是从商品包装的标志上分辨绿色食品的,14.29人是靠感觉,9.52%的人是通过营业员的介绍,还有14.29%的人是通过其他方式辨认绿色食品;没有消费者以价格作为辨别绿色食品的依据。因此,商家在生产绿色食品时,应该在包装上清晰地标明绿色食品标志。

6.消m者对于绿色食品标准的认识(可多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87.51%的消费者是依靠绿色食品认证及标志来界定绿色食品的,以食用安全为标准的占74.13%,认为是营养丰富的占52.38%,认为是对环境无污染的占38.10%,9.52%的人是通过鲜明的包装设计来认定的。根据这一结果,商家应对于绿色食品的鲜明标示予以高度的重视。

7.您是否能正确识别出绿色食品认证标识

60%以上的消费者能够正确识别出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志,不能识别绿色食品认证标志的消费者不到40%。

8.您是否认为绿色食品一定有营养

有10%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一定有营养,50%的消费者认为不一定,另有40%的消费者不清楚。

9.您是否认为纯天然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有36.67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就是纯天然食品,20%的消费者认为纯天然食品不等同于绿色食品,还有43.33%的消费者对这个问题搞不清楚。

10.您认为现在各种流行疾病与饮食有关吗

有20%的消费者认为现在各种恶性疾病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53.33%的消费者认为有一定的关系,26.67%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关系。

11.您认为我国绿色食品的市场前景如何

只有30.51%的消费者认为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很大,6.23%的消费者认为市场前景一般,36.59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很小,还有26.67的消费者不知道,对绿色食品市场前景的认识比较迷茫。高达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对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前景不看好或看不清。

12.假设现在有企业主动找您,希望您定购绿色食品并送货上门,您愿意吗?

愿意的只占27%,有意向可以进一步详谈的占36%,不愿意的占37%。

三、结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中,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性别、对健康安全的重视程度、个人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受过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相关知识了解比较多,另外,他们公益意识强,对环境更加关切,购买绿色食品的意愿比较强,他们比教育程度低的消费者更有可能购买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溢价水平高,收入高的消费者对于价格承受能力比较强,更愿意购买绿色食品;而低收入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就明显偏低。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越关注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可程度越高,他们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营养,倾向于购买绿色食品。另外,从习惯上来看,男性消费者一般对绿色食品的认识更清晰一些;但在购买食品时,女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已有20多年了,但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识还有许多误区,甚至偏差。因此,提高社会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大力加强绿色食品的宣传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绿色食品的概念比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转基因食品等有更高的知名度的和消费者了解程度。但是,普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概念还没有清晰的认识,部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品质标准还存在认识误区,把纯天然食品等同于绿色食品。政府应加大对绿色食品的科学宣传,使社会公众对绿色食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宣传媒体渠道上,报纸、电视广告和网络是消费者接触最多的媒体形式,应增加在这类媒体上的宣传力度。

2.加强绿色食品品质管理,严格资质认证

绿色食品的基石是食品安全与健康。很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真实性、是否真正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规范进行生产、绿色食品品质能否保证持怀疑态度。因此,我们要严格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资质认证,加强绿色食品认证、生产、流通过程的管理,切实保证绿色食品的质量。消费者辨别是否绿色食品主要靠a品包装上的绿色食品标志所以,我们要加强绿色食品标识的管理,严厉打击市场上存在假冒、伪劣、超期绿色食品,纠正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等行为,改善绿色食品市场环境,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红梅,罗琳艳.湖南省绿色食品认知和购买行为研究[J].现代商业,2011,(12).

[2]周旭平,刘克锋,范小强,苟天来,孙曦,.绿色食品认知与购买行为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3]王玉花,刘兴来,王海娜,赵阿勐.齐齐哈尔地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与购买行为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

[4]杨智,许进,姜鑫.绿色认证和论据强度对食品品牌信任的影响――兼论消费者认知需求的调节效应[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3).

[5]陈默,尹世久,徐迎军.消费者对生态标识食品的多层面认知行为:基于mVp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5,(2).

绿色消费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竞争策略企业中国

绿色供应链的全球化背景

21世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绿色供应链正是未来供应链竞争的利器。那么绿色供应链为什么呈现出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呢?首先,人类近些年来面临到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挑战越来越多,世界在呼唤一个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运行模式;其次,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增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国际调查公司的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从2008年到2010年,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需求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对全球17个国家的调研显示,至少45%的人对绿色可持续消费表示关注。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09年的一项对全球调研也显示,73%的消费者认为企业具有好的环境记录很重要,而且很多人愿意为这些绿色产品支付5%的额外费用;此外,世界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包括大气、水资源、土壤、辐射等多项指标增强了环境监管力度,并强化了相关立法;最后,全球环境组织迅猛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国际性环境组织就有120多个。无论这些组织是政府性、政府间还是非政府环境组织,它们的壮大对企业的绿色经营已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全球化的绿色供应链战略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绿色供应链战略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企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客户企业更加关注他们的绿色绩效。以沃尔玛为例,其已经宣布不在中国采购那些在环境影响记录中表现不佳的供应商的产品,这对来自中国的10000多家沃尔玛供应商而言,如果不能达到沃尔玛的选择标准,必然损失大量商业机会;其次,中国企业将遭受到更多的绿色壁垒。我国企业的产品在出口到国外市场时必须迎战绿色贸易壁垒,如果不能符合该地区或国家的绿色指标要求,可能就无法进行销售,或者遭受到更多限制;另外,我国政府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近期,为了加强环境监管,我国实施了30多年的《环境保护法》也进行了修改。而且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部也正在共同致力于通过评估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约束企业贷款行为。此外,我国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开始积极参与到监督企业环境表现的行动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它开发并运行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两个数据库,以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促进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另外根据全球领先的测试、检验与认证服务提供商tüV南德意志集团亚太有限公司2011年1月公布的一项独立调查表明,中国消费者中绝大多数(94%)愿意为明确证明是“绿色”的产品和服务支付额外费用,然而仅有60%的中国企业认为消费者愿意为“绿色”认证支付更多费用,中国企业明显低估了消费者对绿色需求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上述各方面行为和变化趋势显然将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绿色供应链建设中的强大驱动力。

中国企业迎合绿色供应链发展中的挑战

一项普通的供应链规划产生效果的时间基本在3年左右。然而由于投资于绿色生产与研发的难度更高、资源更多,因此很多情况下企业不会在短期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漫长的投资回收期对于我国的很多企业而言绝对是个挑战;其次,目前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的中国中小企业正面临针对绿色投资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尽管自2010年来中小企业的贷款比重大幅度提高至全国银行贷款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相对于“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60%”和“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这两项数据而言,它们仍然需要更多的金融财政支持。此外,国内企业普遍正面临人力资本价格上涨的趋势,这将直接推高企业的运营成本,这将促使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绿色供应链中的人力成本优势有所下滑。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绿色供应链中的因应策略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全球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中国企业就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制定相应策略,具体如下文分析:

第一,关注消费者和客户的绿色需求。无论是从全球视野还是国内视角来看,消费者寻求绿色消费、客户寻求绿色供应商已是大势所趋。为此,我们的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提前做出预判,实施相关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等举措,进而在新世纪全球绿色供应链的重构中寻求竞争优势。

第二,强化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现代企业关系管理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是一味追求短期的市场竞争结果,而是注重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而使整个供应链具有低风险性和强大的稳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企业自身在短期出现个别问题,只要与合作伙伴及时沟通,做好长远规划,就不至于被会供应链轻易淘汰。显然,对于全球化绿色供应链趋势下的中国企业而言,强化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越来越重要。

第三,实施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和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评价(LCa):是指评估产品在它的生产、使用到回收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负荷,是一种评价分析工具。为环境而设计(Dfe):是指采用“生命周期思考”并分析LCa中的环境数据,在产品设计生成之初就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因素。很显然,Dfe是一种在LCa基础之上的优化工具,这两者的有效结合将大大提高产品的绿色绩效。

第四,通过清洁生产改善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设计还不足以完全实现企业的绿色经营,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清洁生产。企业应该通过技术创新、设备革新、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企业在生产领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而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第五,原材料绿色采购。原材料的环保程度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绿色绩效,而该绿色绩效又将直接影响到下游客户企业的供应商评价结果。所以,如果要使企业自身能够满足绿色供应链的成员选择标准,那么企业强化采购绿色原材料就是必然之选。

第六,开展绿色物流管理。作为绿色供应链而言,链接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和绿色采购的重要环节就是绿色物流。在包装和装卸环节实现少量化、轻量化、便捷化;在运输和配送环节实现路线最优化、信息化,提高满载率,开展共同配送,强化水运、铁路、水铁联运等绿色运输措施,这些都将有效降低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的绿色绩效。

第七,落实碳披露和碳减排行动。评价绿色供应链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碳排放。企业可以通过相应标准(目前比较完整的标准是英国的paS2060)开展碳足迹认证、并且使用碳标签披露自身产品的碳排放数据。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碳交易和碳中和方式来变相减少自身产品的碳排放量。这些行为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也会得到更多供应链客户企业的认可。

第八,通过供应链金融进行贷款融资。在解决绿色供应链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时,中国企业可以考虑通过供应链金融途径实现。通过良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企业或者客户做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贷款。国内的多家银行已经开展了相关业务,比如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等。

第九,重视环境质量认证。tüV南德意志集团亚太有限公司2011年1月公布的独立调查显示94%的中国城市消费者认为独立机构颁发的“绿色”认证对他们决定购买何种产品是“重要”的。因此,我们的企业有必要通过例如iSo14000之类的环境质量认证。显然,这也将使企业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中占据优势。

第十,履行社会责任报告。截止2002年,全球250强企业中,52%都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根据瑞森德企业社会责任机构的数据统计,2009年在中国境内经营的企业了多达600多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是彰显企业绿色形象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企业必须高度关注。

结论

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供应链一体化,以及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趋关注,打造全球化绿色供应链注定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个进程中,我国企业在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将面临诸多的现实挑战。他们必须敏锐的嗅探市场,剖析问题,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增强企业在全球绿色供应链中的竞争力,进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nationalGeographic.Greendex2010:ConsumerChoiceandtheenvironment-aworldwidetrackingSurvey[R].nationalGeographic.2010.6

2.maJun,RayCheung,wangJingjing,RuanQingyuan.GreeningSupplyChainsinChina:practicalLessonsfromChinabasedSuppliersinachievingenvironmentalperformance[R].theworldResourcesinstitute,2010.10

3.经济观察网.中国“绿色”需求增势迅猛[eB/oL].省略/calendar/popular/2011/01/14/191423.shtml.2011-01-14

4.章利新,任沁沁,李寒芳.周小川: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去年以来大幅度提高[eB/oL].news.省略/fortune/2011-03/11/c_13773006.htm..2011-03-11

作者简介:

金玉然(1979-),男,汉族,辽宁大连人,东北大学管理学博士,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注册物流师,中国物流协会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环境经营、技术创新管理。

李天柱(1975-),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博士后,辽宁科技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新兴技术管理,科技管理。

绿色消费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绿色会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谐利用的问题,更加强调在自然资源使用上的公平问题,这样就必须将会计主题的视野扩大到会计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来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在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关系紧张的的局面下,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正确处理长期社会效益与短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使全球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也称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accounting),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是会计学和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绿色会计是在修正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将会计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和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它主要反映、报道及考核企业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是会计学科新兴的一个绿色分支。其分为三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损耗成本,二是环境污染成本,三是企业资源利用率和产生的环境代价的评估。

绿色会计的实质是要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即在生产成本中,要将废物处置费用计算在内,避免将这一笔本应由企业承担的隐蔽而沉重的费用转嫁给社会,以减少公共费用的开支。

绿色会计因其将环境因素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一些独特的特征:一是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因此绿色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周期难以计量。绿色会计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业务较为单纯,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并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三是研究方法多样。绿色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四是报告信息多面性。绿色会计报告既应揭示财务信息,也应揭示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环境目标及执行情况,企业对于治理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等。

2.绿色会计的产生背景

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日益先进的现代工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已呈现出日渐衰竭的征兆,从而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被动摇。

20世纪70年代初,比蒙斯(F.a.Beams1971)和马林(J.t.marlin1973)分别发表了名为《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的两篇文章标志着传统会计学观念向注重环境和资源成本的绿色会计观念的转变。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21世纪议程》在内的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1999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从而开启了绿色会计发展的新阶段。相比之下,绿色会计的发展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1992年中发办7号文件提出“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的活动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意见,是我国经济核算观念向“绿色”转变的较早标志。本着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2001年3月,我国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还尚未建立纳入环境和资源成本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绿色会计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和资源成本的评价要求。

2.1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因此有必要强制企业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与披露,并以制度加强管理、监督;在全球环保潮流和污染日趋严重的双重压力下,传统会计无法满足企业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对于成本、产品价格的信息需求,因此,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运行尤为重要。

2.2绿色会计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对“绿色”发展路线———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调,将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出现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而作为衡量、核算、控制经济活动手段之一的会计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实行绿色会计非常必要。

2.3绿色会计是经济危机催生出的产物

自2007年下半年起,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随后迅速升级为金融危机,又由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地经济的紧密相连,以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金融危机开始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带来了财富缩水与大量失业的同时,也引发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绿色会计在保护环境资源、让现代会计人承担起监督和核算资源消耗情况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趁着全球经济大换血的契机,大力提倡绿色会计的理念,平稳建立起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对于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小琴.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m].1.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49~60.

[2]何文艳.可持续发展呼唤绿色会计[m].1.北京:化工出版社,企业研究,2010:15~30.

绿色消费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绿色会计;预算会计;节约型政府;权责发生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13-02

2001年3月我国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这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目前我国绿色会计的研究主体主要是企业,以政府为主体的绿色预算会计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但由于政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推行绿色预算会计制度,即将环境、生态因素纳入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推进预算会计的改革。

1构建我国绿色预算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1.1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政府角度就是要构建节约型政府。所谓节约型政府是指用尽可能少的行政成本,以尽可能高的行政效率来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尽可能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具体来说,就是要尽量降低行政机构运转所需要的费用,提高办事效率,使政府能够最优化的履行其职能。

目前,我国政府机关普遍存在能耗大、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低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节约型政府建设,搞好政府机构的节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这些都要求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必须将节能环保政策落到实处,也即要求政府预算会计加强节能环保方面的核算和监督,构建绿色预算会计制度。

1.2是全面构建绿色会计体系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的膨胀,造成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加剧了我国资源与环境的恶劣形势。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行为主体的急功近利,导致价值规律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新问题的调节功能失控,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会计就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提出来的。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探究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关系的新型会计。它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等新问题当作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是符合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形式。

以2001年3月成立的“绿色会计委员会”为标志,我国关于企业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工作已开展十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政府为主体的绿色会计研究却非常少。笔者认为,绿色会计核算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更应该包括政府。政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把政府当作特殊的行为主体,对政府绿色预算会计的研究能对企业主体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更有利于绿色会计在整个社会体系的推行。因此,只有不断推进和深化政府绿色预算会计的构建,才能与企业绿色会计相配合,相协调。

1.3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预算会计是核算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为国家预算管理服务的。预算会计作为国家预算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规范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我国会计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必然要求对预算会计进行改革,而构建绿色预算会计就是其中一个方向。绿色预算会计,将会充分考虑影响环境和生态发展的各种要素,从而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发挥预算会计在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中的保障和引导作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2.1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易导致行政效率低

我国目前实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均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收入和费用是按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没有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每期所列报的收入和支出(费用)与当期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费用)往往有一定差距,相应的政府财政预决算报告也主要侧重于反映与之相关的当期财务资源信息,从而不能准确反映政府行为实际耗费的资源,易造成由政府决策失误引发的资源浪费。同时,收付实现制下,预算的约束性弱,难以形成鼓励节约惩罚浪费的机制。

2.2预算会计科目的设置没有反映绿色会计要求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科目设置存在很多缺陷,不利于绿色会计的核算。

首先,固定资产核算方面。现行的总预算会计不用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且固定资产不用计提折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核算,但财政预决算也并不要求反映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由此没有“固定资产折旧”科目,账面上只有固定资产的原值,必然导致预算会计无法准确核算成本费用,容易造成短期投资行为和固定资产流失。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水、电、燃料等能源耗费支出没有单独核算和报告。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中设置有“水费”、“电费”两个款级科目,用以反映单位的水费、污水处理费、电费等支出,而燃料费支出是在“交通费”科目反映,没有单独的“燃料费”科目。由此,日常中单位没有对水、电、燃料等施行数量进行核算,也没有提供水、电、燃料等耗费的数量总规模和人均规模等相关数据。同时在决算报告中除了“排污费支出”,其它能源耗费支出未作单独报告,不利于进行准确的考核和监督,易导致财政能源耗费支出没有节制和约束,不利于节约型政府的构建。

2.3预算会计核算没有反映环保节能的内容

目前与节能环保相关的预算收入和支出科目(如排污费收入、海洋工程排污费收入,排污费支出、其他污染防治支出、生态保护、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等)被分散在一般预算收支科目和基金预算收支科目之中。没有进行单独核算和报告,且每一预算年度有关节能环保的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总体数据无法显示,难以考察政府环境保护工作业绩和环境保护支出效益。

2.4未对政府绿色采购实行独立的预算会计核算

国务院自2006年以来,先后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等文件,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要求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但该制度并未具体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对政府强制采购事项实施单独的预算会计核算,为执行和监督留下巨大漏洞。

3关于构建我国绿色预算会计的思考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绿色预算会计,建设资源节约型、公共服务型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逐步以权责发生制替代收付实现制

针对收付实现制的不足,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核算能更好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耗费的资源,使预算会计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其资产、负债和成本状况,防止短期行为和诸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浪费现象的发生,为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绩效预算、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奠定基础。2006年7月财政部推出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3月又公布了《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清产核资,为实施权责发生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政府会计准则还未真正制订,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由权责发生制替代收付实现制,而是要逐步推行,比如可以优先选择一部分条件成熟的预算收支(如固定资产、负债等)和管理比较完善的单位进行核算,然后再逐步扩大核算范围。

3.2构建绿色预算会计科目

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绿色预算会计科目,能对办公水电、成品油(包括汽油、柴油等)消耗进行总金额、总数量和人均金额、人均数量指标的核算,同时在预算会计报告中反映出来,以此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水电、成品油消耗情况。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建立折旧制度,折旧年限和方法可比照企业同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方法。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可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占用和损耗情况及时考核,能更准确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业绩,配合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实施,为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奠定基础。

3.3建立环境保护预算收支核算体系和预算会计财务报告制度

可以说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真正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实际上是预算会计报告,是以预算会计报告为核心的一种报告体系。而政府财务报告是对政府部门自用资金使用情况的一项监督机制,不仅反映预算收支,还要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不仅反映当年预算政策的执行结果,还反映以往决策累计的财务效应,是政府决策和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的重要信息来源。相应的,针对绿色预算会计建立的财务报告制度不仅反映经济效益,更要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所体现。所以,绿色预算会计财务报告能使每一预算年度有关环境保护的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总体数据清晰地显示出来,便于考察政府环境保护工作业绩和环境保护支出效益。

3.4实行政府采购绿色预算会计核算制度

政府采购是政府机构对办公物资、基建物资、生活物资等的采购行为。政府采购的本质是政府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性的招投标机制。合理完善的政府采购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果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还存在很多缺陷,应该偏向采购绿色节能产品,也即必须建立起绿色采购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使之能够对采购行为实施预算会计核算,考核绿色节能产品的规模、数量等,有利于衡量节能环保工作的绩效。

3.5建立绿色预算审计制度

绿色审计是用来调节生产与环保、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矛盾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等相继出台了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控制生态环境的发展以便为他们的经济建设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审计是绿色会计的再监督。相应的,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绿色预算审计制度。通过绿色预算审计制度对绿色预算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实现绿色预算会计职能,进而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节能环保工作。政府审计部门可以在建立绿色预算审计制度基础上,设置绿色预算审计工作部门,配备相关专业人员,增加绿色预算审计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10).

[2]管海平.从建设节约型政府看我国预算会计改革[J].财金研究,2009,(16).

绿色消费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企业绿色营销意义策略

一、绿色营销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绿色营销的变革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1.绿色营销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2.与绿色营销相伴随的是全社会经济观念和经济行为的转变。3.绿色营销建立在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4.绿色营销的实现有赖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和互动。

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审视绿色营销的发展意义

(一)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销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追求物质享受,过度地消费自然资源将加深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的危机。以保护环境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世界各国也正在掀起一个绿色消费高潮。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的觉醒,缘于其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对生存空间和居住环境的追求使人们喜欢购买未施化肥的蔬菜、水果和粮食,崇尚没有被破坏的营养成分、没有污染的烹饪方式,关心居室的装修材料和装饰物品是否会排放有害气体和辐射,是否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人们愿意购买无氟电冰箱以及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在我国已经有相当多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正在被唤醒,产生了主动消费绿色产品的强烈愿望。面对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企业以及企业家必须及时转变经营观念,开展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保为中心的绿色营销战略。企业通过绿色营销,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绿色营销可营造绿色文明,促进企业塑造绿色文化

绿色营销可以推动新型的绿色文明的发展,绿色文明是一种以追求环境与人类和谐生存和发展的新型文明。与以往的文明体系相比,绿色文明代表着一种更高级的效率目标,也代表了一种更深远的公平理想,它既保证当代人之间的环境权利公平又保证后人生存权发展权的公平体系。通过绿色营销的活动,可以协调“企业――保护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和威胁,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绿色企业文化强调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生存的地球和环境变得更美好而负起责任并付诸行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因为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企业职工,都同样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关心我们的未来。所以“绿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的道义”所驱使的,企业通过实施绿色营销使全体员工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并在此观念指导下实施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在企业内部营造清洁、绿色、环保、安全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保护企业职工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培育企业“绿色文化”。

(三)绿色营销可构建绿色企业形象,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要的今天,企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有责任和义务加强环境保护使之免受进一步的破坏。企业通过采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减少“三废”排放,将环境保护观念纳入生存经营活动中,从生产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用、生产程序的制定、包装方式的确立、废弃物的处置等各个方面都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可以兼顾消费者需求、企业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赢得政府的支持和消费者的好感,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绿色营销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始终都和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重视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营销的过程就是企业努力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减少污染环境或不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经营的一个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企业可以从比较深的层次来考虑技术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随着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购买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和趋势,通过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事实上绿色产业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其发展机会多、潜力巨大。谁能抢先一步、捷足先登从事这一行业,谁就能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而且,绿色产品价格一般比非绿色产品高出20%~200%不等,这其中虽然包括了企业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的支出,但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即使是非绿色企业,同样要为环境的治理和排污付费。如此说来,同样是为环保付费,绿色产品却能因此而卖高价。而且,因为绿色产品品质较好,尽管价格高于同类产品,仍然会被消费者所青睐,因此,绿色营销虽然增加了企业必要的环保投入,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客观的收益。

三、企业绿色营销的策略研究

(一)绿色产品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由重视商品物质价值的传统消费观向强调以非物质为特征的绿色消费观转变,即在购物时,更加注重企业及其商品对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的有益性,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绿色产品备受青睐。绿色产品的开发策略有别于传统产品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包装和绿色标志。

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技术、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产品在使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就要求企业在研制开发绿色产品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紧紧抓住绿色这个主题,用环保的观念进行设计。

2.绿色包装。是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明,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它在发达国家已广泛流行,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包装商品的过程中,既要努力降低其包装费用,又要考虑到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研制开发出新型的绿色包装材料,如纸包装或一些与橘子皮、鸡蛋皮、香蕉皮等有类似功能的“天然包装物”仿制品,探索一条“绿色包装”的新路子,也有利于突破一些新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包装为我国设置的技术性壁垒。

3.绿色标志。“绿色标志”是指依据有关环境标准、指标和规定,由国家政府部门或某个具有权威性的认证机构确认并颁发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印在商品或其他包装上的图形,其样式因国而异。世界上主要的环保绿色标志是德国的“绿色天使”、日本的生态标志及中国的绿色食品标志等。从各国情况来看,产品一旦被贴上“绿色产品”的标签后,身价大增且有供不应求之势,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但是应该引起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贴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并非全部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因此,企业为了长远利益,在开发绿色产品时力求避免发生类似以上这些情况,要使自己贴有绿色标志的产品达到真“绿”,否则就会有损企业的形象,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较高定价策略

曾有一份全球性的调查报告显示,66%的英国消费者愿意付更高的价格购买绿色食品,80%的德国人和67%的荷兰人在购物时考虑环境问题,有77%的美国消费者愿意为绿色包装多付钱,而且这部分消费者的比例正在日益扩大。可见绿色产品备受青睐;另外,由于绿色产品在开发研制过程中用于环保的投入增加了,其成本也高于普通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环保价值,又有益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因而价格可以定得高些。以绿色食品为例,芬兰政府允许其价格比一般食品高30%,日本则允许高出20%左右。但这种策略不能作为企业长期的定价策略,为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应在环保技术的开发研究上下功夫,不断革新技术,降低成本。可以预料谁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

(三)绿色公关策略

绿色公关是树立企业及产品绿色形象的重要传播途径。它能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息传到广告无法达到的细分市场,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如20世纪80年代,麦当劳因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废弃的包装物,逐渐成为环保人士攻击的对象。在环保危机的威胁下,90年代初麦当劳推出了“种植一棵树”的绿色公关宣传活动,并着手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减少包装;二是减少使用有损坏环境的材料;三是使用较易处置、能物化成肥料的材料。这样使环境污染物减少了60%,在社会公众面前成功地塑造了“绿色麦当劳”的新形象,为麦当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厚爱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经营环境。加入wto后,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更应该注重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可以通过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和公关活动,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方面的实际行动、企业对环境保护事物的支持等,以扩大企业的影响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以上几种策略,企业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企业都应认真研究周围市场营销环境,结合自身的实力和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总之,绿色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在21世纪将会大放异彩,成为少有的几种生命力顽强的营销模式之一,无疑是现代企业营销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坚红,易开刚.绿色营销[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冯卫红.中国企业报,2002,(7).

[3]万后芬.绿色营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绿色消费调研报告篇7

关键词:绿色技术;可持续发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报告还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大力开展绿色技术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关键手段之一。与之相适应,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呼吁绿色技术、引领可持续发展上也有了长足进展。

一、发展绿色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技术经济模式

绿色技术源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从广义上理解,绿色技术是一切能够推动持续发展、支撑世界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贫困和人类痛苦技术的总称。从一般意义上说,发展绿色技术是一种能够把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与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统一起来的全新技术经济模式。根据绿色技术影响社会经济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3个层次:染防治技术,主要是传统的末端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友好技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可以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生态保护技术,指能够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技术。

20世纪末,发达国家开发绿色技术已形成一股潮流,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绿色技术的发展。美国1994年就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技术报告》,并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2007年,欧盟出台了《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要求对各种用能产品进行节能、延长寿命、降低环境影响的设计。事实表明,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使用财税手段,在绿色技术发展中能够发挥有效的主导作用。

公众消费需求是绿色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的天性,但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将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冲突日益激化。随着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正逐渐成为新的生活时尚。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物质消费、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据调查,89%的美国公民对其购买产品的环境影响十分关心,其中有78%的人愿意为购买绿色产品多支付5%的费用。据估计,仅绿色照明在我国就有大约1000亿元的市场容量,所以研发和推广绿色技术是大有可为的。

伴随绿色消费的兴起,也带来了世界各国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更新和技术革命。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是化石燃料时代许多重要机电产品的发明者,电灯、电力机车、喷气发动机等众多划时代的技术都诞生于此。2005年,通用电器公司推出了名为“绿色创想”的商业战略,在此计划中,该公司用于清洁技术的研究经费从2005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亿美元。这项计划实施近4年来,“绿色创想”产品已经实现了3倍于公司平均增长速度的增长。2006年来自节能、环保的产品和服务收入就已突破了120亿美元。此外,在激烈竞争的汽车行业中,各汽车产商已逐渐将竞争方向从价格、舒适和安全,转向低能耗、更环保的绿色汽车上。

二、研发绿色技术的紧迫性

绿色技术的研发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产量和产值,更重要的是从生命健康和保护生活环境需要出发,强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承载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技术的研发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对这场革命漠然置之,就会在未来发展中丧失竞争优势。

国际上,发达国家在绿色技术研发方面有几十年的积累,占据明显优势,并已开始应用这些技术优势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如欧盟颁布的双绿指令《废弃电气电子设备指令》(weee)和《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要求电气设备生产商对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负责回收、处理,并要求产品不得含有铅、汞等6种有害物质。这两项指令几乎涵盖了我国出口的主要机电产品,涉及10大类20万种,出口金额300多亿元,将使产品成本提高10%以上。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加速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管理水平等原因,目前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过高。2007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为1.17吨标准煤,能源使用效率比国际平均水平约低10%,高能耗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左右。电力、钢铁和石化行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重的行业。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火电厂供电煤耗为285克/千瓦时,而我国平均水平为367克/千瓦时,按2007年全国总发电量32559亿千瓦时计算,相当于多消耗2.67亿吨煤,约占全国煤炭消耗总量的10%。我国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为756千克标准煤,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5-20%;吨钢耗用新水5.31吨,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粉尘和二氧化碳排放则分别高4倍和7倍。我国石化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尽管我国少数大型电力、钢铁、石化企业应用绿色技术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但工艺装备落后的大量中小企业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全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已没有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那种充裕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把握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占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绿色技术制高点。这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也是党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题中之意。目前,这一问题尚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此外,国家在科技发展规划中尚未明确把是否对环境友好作为鼓励技术发展的原则,在发展绿色技术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舆论氛围。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呼唤绿色技术、引领可持续发展

2007年3月1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成为我国企业所得税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里程碑,而且在呼唤绿色技术、引领可持续发展上大大加强了税收优惠政策,表明了我国绿色税收、环保税收的现实态度和未来发展轨迹。

一是拓宽公益性捐赠的用途范围。新《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纳税人用于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的捐赠也作为公益性捐赠,允许按照利润总额的12%计算税前扣除限额。

二是鼓励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1-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即实行“3免3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规定,企业投资经营的享受减免税优惠的项目,在减免税期限内转让的,受让方自受让之日起,可以在剩余期限内享受规定的减免税优惠;减免税期限届满后转让的,受让方不得就该项目重复享受减免税优惠。

三是支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的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自项目取得第1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1-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规定,企业投资经营的享受减免税优惠的项目,在减免税期限内转让的,受让方自受让之日起,可以在剩余期限内享受规定的减免税优惠;减免税期限届满后转让的,受让方不得就该项目重复享受减免税优惠。

四是技术转让所得的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到,新税法加大了技术开发与转让的税收优惠力度。

五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的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进行摊销。充分体现了新税法对鼓励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政策支持。

六是创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根据新税法的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七是综合利用资源的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非国家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其中原材料占生产产品材料的比例不得低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标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税法对综合利用资源的税收优惠扩大到了外资企业,同时将免税的做法改为减计收入的做法,并取消了5年优惠期的约束。

八是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投资的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应当是实际购置并自身实际投入使用的专用设备;企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在5年内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除了上述税收优惠外,新税法还规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由于突发事件等原因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务院可以制定企业所得税专项优惠政策,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该规定既能保证税法的稳定性,又能够及时灵活地应对突发事件。由此看来,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过程中正在和长期发挥积极调节作用,以税收法律法规的形式真诚呼吁绿色技术、引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庆.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引领未来可持续发展[J].求是,2008(14).

2、奚卫华.新《企业所得税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绿色消费调研报告篇8

环保现在这么热,不断有新词涌现,并且一个比一个高大上。今年上半年,中央提出了“绿色化”的概念,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嗨,无非又给环保多准备了一顶大帽子,要生态文明,要可持续发展,要绿色,不都是一码事吗?但专家们可不能同意,简单三个字,要真解读起来那也必须是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那么“绿色化”究竟是几个意思?先来看看权威版解读:

人民日报:“绿色化”既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是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此同时,“绿色化”还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在会上解读“绿色化”时指出,“绿色化”是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来改造国民经济存量,构建增量,大幅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化程度。中国传统经济发展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代价比较大,形象的说是“黑色经济”或“褐色经济”,“绿色化”就是要“去黑存绿”,用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实,“绿色化”可以小到个人的一次绿色出行,也可以大到全球的一场绿色革命,总之是包罗万象,凡是环保相关,皆许收之麾下。如要仔细想想,这绿的对象是什么,化又要化到什么范围,什么程度,似乎又变得抽象了起来。

目前,中国的绿色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表示:“环境的最大压力来自于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要依赖于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必然选择。”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响应。里约+20会议成果文件也明确提出,必须对各种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进行评价,寻求绿色经济政策的评价方法,并鼓励各方在国家情况和条件允许范围内将这些因素纳入决策中。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环境不再是经济发展负担,而是经济发展动力之一,对环境的投入和治理的是能够带来经济增长的。

那么经济要绿又应该从何绿起呢?作为决策者必须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实现真正的“绿色化”,目前的差距和不足到底在哪里?中国很多问题的解决之道都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在推行,大量研究报告亦如是,参考了很多国外完善的指标,借鉴了大量国外先进的经验,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在层层下放落实的时候非常缺乏实用性。所谓具体,就是把这些“高大上”的宏观研究微观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某地区的绿色化程度不够高,那么到底短板在哪里?要解决这块短板需要什么样的投入产出比?以治理空气污染为例,是控制机动车数量、出行,还是要减少燃煤量,还是说露天烧烤,居民油烟才是罪魁祸首?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一化的,可能还牵扯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法律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大量的跨部门、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听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最终得到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个好处是,在相邻行政地区的研究报告里,可能会存在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又为更高一级的行政区域的“绿色化”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

绿色投资

提到绿色经济就不得谈绿色投资,因为资金分配比例和流向可以准确直接的反映出一个国家要实现绿色化的决心和程度。国内很多观点认为,凡是用于增加绿色GDp的货币资金(包括其他经济资源)的投入,都可以称之为绿色投资。西方国家的学者则是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通常把绿色投资称作“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Responsibilityinvestment,SRi),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为投资者和社会带来持续发展的价值。

对比国外的投资项目就会发现,中国的大量资金还是投向了重化工和高能耗高污染的东西,而真正用于基础设施,比如高速公路,电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等设施还远远不够。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忍受褐色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但我们可以在政策导向方面做一些工作,就是通常所说“萝卜和大棒”的问题,我们现有的指标很多都是“大棒”,是约束性指标,比如排污企业,怎么排才符合标准,而未来绿色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积极的、鼓励性的政策,需要“萝卜”来刺激和推动企业更多的去投入环保产业。

可以看到,现在的绿色金融投资领域企业也正在发生一些质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达到国家的强制性标准,他们更多在考虑从国家产业政策中寻求相应的激励和鼓励措施,或者是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所以即便政府一时间难以扩大绿色投资的比例也可以鼓励和引导企业率先进入这些绿色产业领域。

绿色消费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我们的思考方式也常常受此局限。谈到绿色经济,大家可能更多在关注生产端。比如有新闻报道,某某企业又排了多少污染物,大家就会不约而同的现身,一起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痛骂黑心企业污染了我们的环境,影响了我们的健康。但事实上消费不绿色是中国环境质量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简单来说,到底是谁养活了这些黑心的污染企业?还是消费者。如果大家都能够选择达标环保做得最好的企业产品,倒逼企业不敢再以牺牲环境质量来达到降低成本的勾当,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近年来,中国清洁生产法的关注点已经开始从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转移,从早期的重视工业生产的投入来减轻污染和污染带来的危害,转向了对产品使用过程中造成的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对资源产生的影响,所以绿色消费是实现绿色化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因为人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对于整个绿色经济的发展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结语

中央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们发展已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而且是超过了承载能力上限,或者叫褐色经济。环境的不可持续性早已路人皆知,雾霾、垃圾围城、饮用水污染。那么从经济角度来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些问题是由经济哪个环节造成,这个环节造成当中谁贡献大?弄清楚这些问题,恐怕才是真正面向决策的“绿色经济”。

绿色消费调研报告篇9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场绿色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绿色营销将成为21世纪营销的主潮流。作为一个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在经营过程中就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绿色营销策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绿色产品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由重视商品物质价值的传统消费观向强调以非物质为特征的绿色消费观转变,即在购物时,更加注重企业及其商品对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的有益性,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绿色产品备受青睐。绿色产品的开发策略有别于传统产品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包装和绿色标志。

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技术、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产品在使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就要求企业在研制开发绿色产品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紧紧抓住绿色这个主题,用环保的观念进行设计。

绿色包装。是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明,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它在发达国家已广泛流行,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包装商品的过程中,既要努力降低其包装费用,又要考虑到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研制开发出新型的绿色包装材料,如纸包装或一些与桔子皮、鸡蛋皮、香蕉皮等有类似功能的“天然包装物”仿制品,探索一条“绿色包装”的新路子,也有利于突破一些新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包装为我国设置的技术性壁垒。

绿色标志。“绿色标志”是指依据有关环境标准、指标和规定,由国家政府部门或某个具有权威性的认证机构确认并颁发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印在商品或其他包装上的图形,其样式因国而异。世界上主要的环保绿色标志是德国的“绿色天使”、日本的生态标志及中国的绿色食品标志等。从各国情况来看,产品一旦被贴上“绿色产品”的标签后,身价大增且有供不应求之势,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但是应该引起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贴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并非全部是真正的绿色产品。以食品市场为例,某记者会同专业人员以消费者的身份购买了30个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但经过有关部门检测后,竟有10个产品是假冒绿色产品。据有关部门分析介绍,目前市场上假冒绿色食品的情况主要有:本是绿色食品,但超过了3年有效期,没继续申报认证;某个厂家的一个产品获得了认证,其他没有认证的产品也随之挂上了绿色标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盗用绿色标志。因此,企业为了长远利益,在开发绿色产品时力求避免发生类似以上这些情况,要使自己贴有绿色标志的产品达到真“绿”,否则就会有损企业的形象,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较高定价策略

曾有一份全球性的调查报告显示,66%的英国消费者愿意付更高的价格购买绿色食品,80%的德国人和67%的荷兰人在购物时考虑环境问题,有77%的美国消费者愿意为绿色包装多付钱,而且这部分消费者的比例正在日益扩大。可见绿色产品备受青睐;另外,由于绿色产品在开发研制过程中用于环保的投入增加了,其成本也高于普通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环保价值,又有益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因而价格可以定得高些。以绿色食品为例,芬兰政府允许其价格比一般食品高30%,日本则允许高出20%左右。但这种策略不能作为企业长期的定价策略,为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应在环保技术的开发研究上下功夫,不断革新技术,降低成本。可以预料谁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

绿色公关策略

绿色公关是树立企业及产品绿色形象的重要传播途径。它能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息传到广告无法达到的细分市场,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如20世纪80年代,麦当劳因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废弃的包装物,逐渐成为环保人士攻击的对象。在环保危机的威胁下,90年代初麦当劳推出了“种植一棵树”的绿色公关宣传活动,并着手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减少包装;二是减少使用有损坏环境的材料;三是使用较易处置、能物化成肥料的材料。这样使环境污染物减少了60%,在社会公众面前成功地塑造了“绿色麦当劳”的新形象,为麦当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厚爱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经营环境。

加入wto后,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更应该注重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可以通过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和公关活动,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方面的实际行动、企业对环境保护事物的支持等,以扩大企业的影响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绿色消费调研报告篇10

关键词:企业营销绿色营销绿色营销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营销理念指导企业营销活动,绿色营销应运而生。

一、绿色营销概念

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其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到人类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要求企业负起社会责任,生产、销售对环境危害小的绿色产品,就出现了绿色消费观念。

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观念驱动下产生的,企业以环境保护理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谋求消费者、企业、社会和生态利益的统一,既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企业目标,也要充分关注自然生态平衡,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策略。

二、绿色营销的特点

绿色营销是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

1.倡导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营销的核心是倡导绿色消费意识,让消费者意识到使用绿色产品、采用绿色生活方式,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而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财富。在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同时,培养成熟的绿色市场。

2.实行绿色促销策略

由于绿色营销对企业提出了环保的要求,促使企业的促销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企业营销活动的注意力从过去单纯追求利润增长,转变为在营销活动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上来。企业在进行促销时,注重宣扬绿色产品的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

3.采用绿色标志

在绿色市场发展期,使用绿色标志是绿色营销的重要特点。在企业的产品上贴上绿色标志,便于消费者识别绿色产品,消费绿色产品,保护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非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市场压力,有利于绿色市场尽快成熟起来。

4.培育绿色文化

绿色营销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绿色文化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在企业内部,要培养员工的绿色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有绿色理念、人人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

三、绿色营销的意义

1.绿色营销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协调,以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为了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政府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改善执法环境,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对危害环境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企业因污染环境而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社会团体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企业已不能像从前一样毫无节制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迫使企业必须把人类生存、社会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把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运用于人类社会福利的改善和提高的经济活动中,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2.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已成为各国负责任政府的共识。在国际贸易中,为了保护本国公民的身心健康,促使企业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各国政府制订了苛刻的绿色标准,规定凡是未经绿色认证的产品,严禁进口。这样,未取得绿色认证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严格限制,被排斥于国际市场之外。我国企业只有积极开发绿色产品,争取国际绿色认证标志,全面开展绿色营销活动才能打破“绿色壁垒”,扩大产品的出口额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推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3.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由过去单纯追求量的享受,转变为质的提高;再加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认识到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环境将加深地球生态系统灾难,危及人类生存,消费者自觉消费绿色产品成为必然趋势。针对消费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转变经营观念,开展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保护环境为中心的绿色营销战略,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绿色营销可营造绿色文明,促进企业塑造绿色文化

绿色文明以追求环境与人类和谐生存和发展的新型文明。通过绿色营销活动,可以协调企业、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至于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绿色企业文化强调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生存的地球和环境变得更美好而人人负起责任并付诸行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

5.绿色营销可构建绿色形象,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要的今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行绿色营销,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赢得独特竞争优势是一种手段。企业通过采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将环境保护观念纳入生产经营活动中,从生产技术的选择、设备的建造、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用、生产工艺流程的制定、包装方式的确立、废弃物的处置等各个方面都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可以兼顾消费者需求、企业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赢得政府的支持和消费者的好感,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竞争优势。

6.绿色营销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企业效益

由于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始终和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重视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绿色营销的过程就是企业努力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集约化经营的过程。而且,因为绿色产品品质好,尽管价格高于同类产品,仍然会被消费者所青睐,因此,绿色营销虽然增加了企业必要的环保投入,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

 

绿色营销将成为21世纪营销的潮流,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在经营过程中就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绿色营销策略。

1.绿色产品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购物时,更加注重企业及其商品对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的有益性,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绿色产品备受青睐。

(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根据消费市场的需求研发产品时,首先要甄别消费者需求是否为绿色需求,对自然环境是否会产生危害;其次要考虑到,该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危害,这些危害,在设计产品时就被充分考虑,将环境污染在设计环节降低到最低限度。即便是不能完全根除污染,也要考虑到产品被消费后的治污措施,用环保的理念进行产品设计。

(2)绿色生产。绿色生产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无污染的设备、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对产品的污染。使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保护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降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物。这就要求企业在包装产品过程中,既要努力降低其包装费用,又要考虑到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研制、开发、使用新型的绿色包装材料。探索一条“绿色包装”的新路子,有利于突破新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包装为我国设置的绿色壁垒。

(4)绿色标志。绿色标志是指依据有关绿色产品认证标准规定,由政府部门或某个具有权威性的认证机构确认并颁发的一种标志。企业产品被确认为绿色产品,贴上绿色标志后,就取得了进入绿色市场的“通行证”,其身价大增。但需要注意的是,绿色产品必须货真价实,否则就会有损企业的形象,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价格策略

在绿色市场未成熟期,绿色产品的市场投入期,生产成本会高于同类传统产品,因为绿色产品成本中计入了产品环保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产品开发中,因增加或改善环保功能而支付的研制经费。

(2)在产品制造中,因研制对环境和人体无污染、无伤害而增加的工艺成本。

(3)使用新的绿色原料、辅料而可能增加的资源成本。

(4)由于实施绿色营销而可能增加的管理成本、销售费用。

绿色成本的提高,必然要反映到绿色产品的价格上,造成绿色产品价格较高。但是,在绿色市场尚不成熟时期,绿色产品就要实行高价策略,以与非绿色产品相区别。因为,价格的高低,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评判。随着绿色市场的成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绿色社会分工的完善,绿色产品的成本会逐步下降,绿色产品价格趋向稳定。

企业制定绿色产品价格时,一方面要考虑成本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随着人们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经济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对产品价格的过高关注转变为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所以,较高绿色价格也能被相当多的消费者接受,弥补过高的绿色成本,获得绿色利润。

3.绿色营销的渠道策略

营销渠道是绿色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经过的通道。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

(1)慎重选择中间商。中间商是生产者向消费者出售产品时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在产品分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选择中间商时,要不断发现和选择热衷于环保事业的营销伙伴,启发和引导中间商的绿色意识,建立与中间商互利、互惠、共赢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网络。

(2)注重营销渠道有关环节的工作。为了真正实施绿色营销,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绿色仓库的建立,到绿色装卸、运输、贮存、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认真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基础工作。

(3)尽可能建立短渠道、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消耗,降低渠道费用和绿色成本。

4.绿色促销策略

绿色促销是通过绿色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绿色促销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方面:

(1)绿色广告。广告是产品促销最有利的武器之一,企业对产品进行广告促销,首先在广告创意上要保持“绿色”,设计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具有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和情报性的广告,避免广告内容庸俗、低级、浅薄、失真现象。其次,要选择“绿色”广告媒体,选择那些在广告受众中享有一定社会声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敢于实事求是的广告媒体。通过广告对产品的绿色功能定位,引导消费者理解并接受广告诉求,营造绿色营销氛围,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绿色推广。通过营销人员的绿色推销和营业推广,直接向消费者宣传、推广产品绿色信息,讲解、示范产品的绿色功能,回答消费者绿色咨询,宣讲环保主义,激励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通过试用、馈赠、竞赛、优惠等策略,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兴趣,促成购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