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排涝安全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15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篇1

关键词:防洪排涝;规划设计;思想原则;清障工程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广东省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处低洼地势,常年遭受台风暴雨的侵袭,一些地区的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长期滞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城镇的防洪排涝形式变得十分严峻。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防洪排涝安全保障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防洪排涝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搞好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旦规划设计不到位,则会导致城镇防洪排涝能力下降,使得城镇无法做好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做好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工作就成为了城镇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

1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防洪排涝工程现状

某镇属冲积平原区,区内水系发育,水网纵横交错,为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某镇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目前已编制了防汛应急预案、防旱抗旱应急预案及防台风应急预案,并积极配合市三防办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某镇大部分堤防工程已建设完成,部分地段由于坐湾顶冲,深槽迫岸,导致堤脚冲刷严重,削弱了堤身的抗洪能力,需抛石护岸。堤防、水闸的联合运用基本解决了近期**镇的防洪问题,但围内遭遇大暴雨时由于缺少排站工程受淹时间较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年代久、建设标准低

(2)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不足

(3)房屋建设紧临排水渠道,占用过水断面,增加排水阻力,部分过路涵束窄渠道严重。

(4)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益发展,用地性质发生变化,原有的鱼塘、农田变为建设用地,地面硬化,不透水性增强,可用于调蓄的面积减少,加重了受灾的程度和排涝的压力。

(5)区内农田区和建成区镶嵌分布,共用排水通道,不利于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建设。

2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2.1防洪排涝规划原则

(1)以某镇总规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排涝达标整治与防洪工程达标整治同时进行。(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排蓄结合、自排与强排结合。

(3)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减少搬迁。

(4)采取分片治理、清淤清障,做到水系畅通、排水自如,达到综合治理的目标。

(5)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工程管理。

2.2规划标准

(1)防洪标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2002】46号文),“珠江三角洲重点保护区和南宁、柳州、梧州等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其他重要地区的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东莞各镇区属“其他重要地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确定某镇防洪(潮)标准为5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根据某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城镇建设现状,为配合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结合《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粤水办【2002】95号文)中对珠江三角洲治涝标准应采用20年一遇排涝标准的要求,本次规划**镇城区河(渠)道、排站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基本不成灾,农田区排站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

(3)建筑物设计标准及等级

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规模为中型的排站,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4级,泵站建筑物防洪标准设计标准采用30年一遇,校核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规模为小(Ⅰ)型的排站,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5级,泵站建筑物设计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

3防洪排涝规划设计

3.1防洪排涝体系总体布局

现状防洪排涝布局是各围采用修建堤围的方法防御境外洪潮水入侵,区内则主要通过水闸、渠道工程排出内涝水。

由于某镇堤防纳入近几年实施的防灾减灾项目,绝大部分堤围已进行加固改造,故本次防洪排涝规划总体布局基本遵循原布局,依靠堤围达标建设防御围外洪潮水入侵;区内通过新建排站、水闸工程,整治内河涌,排除区内涝水;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优的治害效果,保障**镇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3.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某镇大部分堤围建设有防浪墙,进行了护砌加高整治工作,但部分堤面仍为土堤,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3防洪工程设施规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

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某镇大部分堤围建设有防浪墙,进行了护砌加高整治工作,但部分堤面仍为土堤,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4排涝工程规划

3.4.1水利计算方法

水闸、排站联合运用,以内洪为主时对应外海多年平均高高潮水位;以外海设计潮位为主时对应区内多年平均年最大24h降雨量150mm产生的洪水,最后取其外包线成果。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淹没系数;

—堰流流量系数,

ε—侧收缩系数

B—水闸净宽(m);

Ho—闸前水深(m);

V1,V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滞蓄水量(万m3);

Q1,Q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来水流量(m3/s);

Q—闸排流量(m3/s);

w—闸排水量(万m3);

q—电排流量(m3/s);

t—计算时段(sec)。

3.4.2计算基础条件

(1)外江水位过程:采用本次分析计算成果。

(2)特征水位的确定

最高内水位:纯农田区或以农田区为主地区,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以农作物耐淹水深0.1~0.2m为控制,作为区内最高控制内水位,并计算10年一遇排涝流量遭遇20年一遇洪水时的水位情况,复核建成区是否满足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成区或以建成区为主地区,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考虑河道内安全超高与地面坡降推算到站前的水位作为区内控制最高内水位。

最低内水位:根据各河道河底情况确定。

起排水位:根据最低内水位和最高内水位确定。

(3)涌容曲线:

此镇内各渠道相对较宽,且排水分区内各渠道相互连通,渠道主要起蓄水作用,规划区内渠道基本维持原宽不变,仅对渠道进行清淤、边坡整治或对阻水建筑物拆除或拆除重建。根据区内河道、水域面积及地面情况,计算各分区的水位—涌容关系曲线。

3.5清障工程规划

3.5.1存在主要问题

随着此镇的经济发展,对通讯、电力、供水的需求越来越大,管网建设日多,需跨河道建设的工程,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阻水现象,影响河道泄洪功能的正常发挥,威胁防洪安全。

(1)境内河道部分地段河岸建有违章建筑,侵占了行洪断面;河道断面普遍缩窄,影响行洪,造成水位壅高;

(2)生活和建筑垃圾经常倒入河道内,造成阻水,影响了排水的通畅;

(3)跨河建筑物建设过程中缺少防洪影响评价,很多建筑不符合防洪要求,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5.2清障原则和措施

(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

(2)对影响河道行洪、排水的隔埂、违章建筑、垃圾等按照“谁设障、谁清理”的原则进行限期清理。

(3)对未按照防洪标准设计、阻水严重的桥梁、码头、围墙及其他建筑物,由建设单位按照防洪要求限期改建或拆除。

(4)逾期不予清除的,由水利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强行拆除。

(5)对于低于规划防洪标准水面线的阻水建筑物或构筑物,应予拆除。需要重建的,应建于规划洪水水面线以上,并预留安全超高,确保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5.3主要河道清障

某镇跨河建筑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跨河的管线,一种是桥梁,以桥梁为主。桥梁阻水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桥梁宽度严重束窄河道引起壅水,另一种是桥梁梁底高程位于规划的最高内水位之下或虽位于水位之上但不满足超高要求。

根据某镇防洪排涝规划及测量成果,某镇主要河流水系阻水桥梁统计。对于由于高度不够的桥梁应于近期拆除重建,对于由于宽度不够的桥梁可根据财政条件于远期改造。

3.6非工程措施规划

应该认识到,无论建设什么样的防洪工程设施,不可预见因素和超标准洪水的危险性总是存在的。工程措施防洪是改造自然,非工程措施防洪是顺应洪水的自然特性采取其它措施减少损失。如果完全采取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标准,不仅难度大、周期长、投资大,而且存在一定的限度,经济上也不一定合理。因此某镇防洪不能完全依靠工程措施的建设,还必须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配套建设。

4结论

通过探讨城镇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工作,可以总结出一些几点结论:①结合城市防洪现状和相关资料,通过现场调研和分析,采取必要的防洪排涝技术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城镇洪涝问题;②加强河涌及排站规模的控制,根据工程重要性分阶段实施,先实施关键性的闸站及主要河道整治等工程;③城市防洪排涝综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与一体,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洪排涝效果。

参考文献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篇2

关键词:防洪预案防洪堤防洪排涝安全监测

广西梧州市地处浔江、桂江和西江的交汇处,是珠江流域西江的起点,上游总集雨面积32.98万平方公里,约有700多条江河溪流,占广西85%以上的水量流经梧州市进入西江出海。由于上游的红水河、柳江、郁江和桂江均为洪水多发河流,造成该市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平均每10年就有7年受洪水之害,因而被列为全国首批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历年的防汛抗洪任务十分繁重。

1、梧州市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现状

目前,梧州市已建成的城区防洪排涝工程有河东、河西、长洲岛、平浪、高旺、德安防洪堤等,还有长洲岛二期防洪工程正在施工当中。其中,河东、河西防洪堤为主城区防洪工程,共12.4公里,其中,河东防洪堤堤防全长3.70公里,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设计水位25.50m(珠基),保护市区面积2.25平方公里;河西防洪堤全长8.739公里,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水位为25.50m(珠基),保护市区面积12.03平方公里。河东河西堤共设有8座排涝泵站,负责防洪堤保护区内的排涝工作。

河东、河西防洪堤在建成后的历年汛期均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成功地抵御了2005年“6.23”超标准特大洪水袭击;在2006年“6.8”特大暴雨灾害中,河东、河西的排涝设施及时发挥了排涝减灾作用,使洪涝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防洪排涝工程管理现状

目前梧州市防洪排涝工程管理的主体为市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管理主城区的河东、河西防洪堤及泵站。该单位下设有四个管理所分别管辖八个排涝泵站和堤防,负责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日常管理及运行,每年洪水达到警戒水位后,科室及市内其他单位都加入到防洪排涝工作中去,共同抗击洪水。

3、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梧州市的防洪排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经历了2005年“6.23”洪水及2006年“6.8”特大暴雨及近年的洪涝灾害,也突出了一些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和总结。

3.1城市防洪预案尚有待完善

在制定梧州市城市防洪预案的过程中,充分汲取了历年抗洪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所制定的预案也经过了“98.6”、“05.6”等大洪水的考验,总体上日趋完善,但在预案的动态管理方面尚待加强。一是目前的预案侧重于洪水防御措施,而对如排涝泵站出现问题时的应急措施、二次设防等洪水后措施缺乏详细方案,甚至存在内容上的“真空”;二是预案对指挥机构各职能组和相关实施部门在防汛抗洪工作中规定的职责,存在有交叉的地方,职责区分不够明确,有时容易引发部门间相互推诿现象;三是在人力资源的安排配置上,预案尚有需与时俱进的地方,四是近年在建防洪堤的渡汛问题没有比较详细的预案。

3.2灾情科学预测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受当前灾情预测技术、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气象、洪水预测预报的精度还不够高,特别是对重大洪涝灾害预报的超前性不足,影响了防汛决策机构对水情、雨情、灾情动态变化的及时、准确的掌握,不利于指挥机构及时作出指挥决策。

3.3防洪堤安全监测系统方面的问题

目前,城区防洪堤中的河西堤设有堤防沉降观测设施,用二三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河东堤设有水平位置、沉降和渗漏等观测项目。其中,水平位置观测用视准线法,沉降用二三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渗漏观测用测压管法,测压管易堵塞,目前基本用不了。河东堤由于洪水期堤前后水位差较大,变位也较大,而观测系统全凭人工观测,不但精度易受环境影响而精度降低,且水位高时观测数据的采集时间较长,基本失去实时监测的作用,对决策作用不大。

3.4城市建设与“水”争地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区开发开发导致大量的开山填洼行为,致使原来对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具有调蓄、拦沙功能的内河、水塘、涌沟等不复存在,原有山地植被被破坏后水土防护措施不到位,大量泥沙流失,直接导致了内河蓄洪能力的急剧减少,对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运行构成了威胁。如在2006年“6.8”特大暴雨地质灾害发生时,由于没有足够的前池蓄容调沙,河东的下关排涝泵站储水池被泥沙积满,机组不能运行。

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考

4.1与时俱进,加强防洪预案的动态管理

每年汛前要及早进行城市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工作,认真总结防洪预案在历年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防汛抗洪实际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修订完善预案。具体做法:一是要广泛征求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和群众的意见,不断汲取历年防汛抗洪工作的经验教训,切实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杜绝预案过于宏观,职责规定要唯一、明确,以避免实施过程中由于责任不清而出现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三是要建立抗洪抢险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确保抗洪抢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对汛前准备的防汛物资、机械设备储备和人员落实等工环节,须作强制性规定,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制订相应的分预案,进一步细化措施,确保抗洪抢险紧急关头抢险人员到岗、机械设备到位、物资储备充足;四是要在完善洪水防御措施的基础上,增加排涝泵站应急预案、主城区遭遇特大暴雨的应急措施、在建防洪堤渡汛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防洪预案的动态管理,用防汛抗洪工作实践来检验防洪预案内容的完整性、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建立对防洪预案管理的动态、长效机制。

4.2加大非工程措施投入,不断提高灾情科学预测水平

加大投入,逐步完善河东堤的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并分步实施河西堤的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水文气象预测预报水平,提高预测预报精度,及时准确地掌握水、雨情动态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使防御灾害的指挥决策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为防御洪涝灾害赢得宝贵的准备时间。

4.3加大资金投入,对防洪堤安全监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堤防的沉降观测现状为仅设工作基点和位移基点两级,且工作基点河西河东均为两点,设于城市街道内,基点易于损坏,且由于没有校核基点,观测数据有异常时,难以判断是堤防还是点位异常;河东堤的水平位移观测也是两级基点:堤上的位移点和街道内的工作点,工作点高程基本与堤后路持平,一旦河东遭遇特大洪水而堤内充水,充水和退水阶段特别需要观测堤的变位,可这时因工作基点已被水淹,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就不能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可以考虑增设工作基点,另设校核基点;河东的基点可考虑在堤两头地势高的地方或在桂江西岸、西江南岸设工作、校核基点,彻底解决水淹基点的问题,也可以考虑采用GpS观测,这些都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

4.4加强管理,坚决杜绝城市开发建设与“水”争地现象

城市建设规划必须与防洪规划同时考虑,城市开发建设必须预留防洪排涝内河蓄容;优先考虑雨污分流等最新城市排涝工程措施,减小暴雨对泵站的抽排压力;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扭转城区开发与“水”争地局面,缓解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内涝压力,确保防汛抗洪排涝设施的安全运行。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篇3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措施

abstract:along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ities,economicgrowth,urbanfloodcontroldrainageengineeringfacilitiesasurbaninfrastructureistheimportantcomponentofthefloodanddrainingwaterloggingsecurityalsomoreandmoreimportant.thispaperanalyzesthereasonoftheheavyrainwatercityofcityfloodcontrolanddrainagestandard,andputsforwardhowtodocityfloodanddrainingwaterloggingworksomeconcretemeasures.

Keywords:thecityfloodanddrainingwaterloggingstandard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防洪标准和排涝标准

我国颁布实施的《防洪标准》(GB50201―94)中规定,城市等别和防洪标准依据城市的重要性来划定,其重要性主要又以非农业人口来划分,共分为四等,见表1。

防护对象ⅠⅡⅢⅣ

重要性特别重要城市重要城市中等城市一般城市

非农业人口/万人≥150150~5050~20≤20

防洪标准(重现期)/年≥200200~100100~5050~20

表1城市防护对象的等别和防洪标准

从表1中可知,城市防洪标准与保护人口多寡有关。城市的防洪标准的确定应因地制宜,首先应以非农业人口数量来划分,再根据经济效益、政治社会效益来综合确定。至于城市排涝标准的确定,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城市排涝标准来指导城市排涝规划,因此,国内各大中城市的排涝标准也相差较大。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也不断增加,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城市防洪建设中的紧迫任务。广东省在《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2195号)中就明确指出:“在确保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的前提下,把防洪排涝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排涝标准:特别重要的城市市区,采用20年一遇24h设计暴雨1d排完的标准;重要城市市区、中等城市和一般城镇市区采用10年一遇最大24h设计暴雨1d排完的标准。”

2城市暴雨积水原因的分析

城市暴雨的积水原因很多,如都市化温室效应显著、暴雨强度过大、历史原因致雨水道设计标准过低、城市规划不合理、河道湖泊湿地严重破坏、不透水地面增多、径流系数增大等,但最主要的是雨水道设计标准过低。如果暴雨时偶有积水,或积水不严重,人们完全能够理解。但积水严重且频繁发生,则难免让人提出质疑,这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历史问题?其实大家心里明白,我国的城市建设历来是重地面、轻地下,重看得见的、轻看不见的,但无论如何,终得拿出个改善的办法来。正确的办法是找出真实原因,及时做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3如何做好防洪排涝工作

(1)加强城市雨水管网与排涝系统

排涝系统是由涝水收集、传输、蓄存、排出等各个环节及相关建筑物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城市排涝系统包括雨水管网、排涝渠(涵)、调蓄湖(塘)、泵站及水闸等。城市雨水管道是排涝系统的组成之一,且位于排涝系统的上游,具有收集、传输雨水功能,也具备一部分储存雨水的功能。它负责收集雨水的范围比较小,输水速度较快,储水能力较小。一般情况下雨水管网先将雨水排至排涝渠(涵),再由排涝渠末端的水闸或电排站排出,有的则将雨水收集后由管网直接送至雨水泵站排出。排涝河涌或渠(涵)、调蓄湖(塘)则处于排涝系统的中间,收集雨水的范围比较大,输水速度略小(平原区),调蓄能力较强。泵站与水闸位于城市排涝系统的末端,外江水位低时通过水闸自排,反之通过泵站开机抽排。城市雨水管网、排涝渠(涵)、调蓄湖(塘)、泵站及水闸等共同组成完整的排涝系统。因此,相关排涝设施在建设时,应统一科学规划,城市建设要统筹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如道路交通网络要有防洪设施;充分利用公共绿地、洼地等,建设临时调蓄涝水场所等。这样才能把城市排涝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排涝效益。另外,还要加强排捞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及时疏浚河道,疏通排水管网等,确保排涝通畅。

(2)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堤防工程和排涝工程两大部分。堤防的主要功能,是使某一保护范围能抵御一定防洪标准的洪水的侵害。城市市区的江河沿岸常常是人口集中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带。因此,城市防洪堤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多功能高品位的建设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城市堤防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城市防洪堤不但要具有防洪功能,还要具有景观环境功能,必要时具有交通、商业等多种功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们对防洪工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单纯的工程水利正在逐步包含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等新的内容,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对于受洪水威胁的城市来说,防洪设施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抗灾。但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那种单一的防洪功能的堤防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在城市堤防建设中,如何把防洪工程与城市的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怎样结合城市特点,发挥防洪设施的多种功能,为美化城市发挥作用,是建设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加强堤防建设,提高抗洪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绿化城市、美化城市、造福于民的多方位堤防功能,成为一条结合城市建设、完善堤防功能的新思路。如广州珠江堤防工程、佛山大堤路堤结合工程和其他许多城市堤防建设中都已经逐步融入这样的新概念。城市防洪排涝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将防洪、排涝、排水工程有机结合起来,而非仅靠多修几条河道,多建几台泵站强排即能解决。应有统一的规划,加快达标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要全力推进城区堤防、内河涌、排水管网、水闸、泵站等工程建设,尽快达到规划设计标准,提高城市整体防洪能力。

(3)通过科学技术措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①加强防汛排涝指挥系统现代化的建设

我国现代化的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正在发展之中,从信息管理系统上升到决策支持系统的层次,应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可在有条件的城市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这是一个模拟和防御系统,在洪水发生的情况下,为救灾决策和快速反应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为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通讯保障,并跟踪、反馈各项命令的执行情况,以达到减少人员、耕地、财产和资源损失的目的。城市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等高新技术,可解决防洪救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其应用示范研究成果将对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城市及流域防洪指挥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②加强城市防洪减灾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

城市防洪减灾技术包括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技术,城市雨洪蓄滞、渗透等工程处理技术,城市超级堤防的建造技术,城市建筑耐水化的处理技术,城市各类生命线系统的防洪应急保护技术,城市发展与防洪减灾相结合的综合规划技术,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优化调度技术等。

③研究分散雨水收集、利用方式,建立与完善水源联网调度系统

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在国内外已有较成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措施。目前,应结合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抓紧研究,找出适合各个城市特点的、经济合理的收集、利用方式与调度模式,进而建立并完善城市水源联网调度系统。如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减免城市内涝灾害;利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有渗水井,使雨水尽快渗入地下;为防止上游雨洪涌入市区,在城市上游侧修建分洪水路,将水直接引至下游,在城市河道狭窄处修筑旁通水道等。

(4)建立综合防洪管理系统

综合防洪管理系统是在统筹考虑现有防洪方案最佳结合的基础上,将洪灾(经济、社会与环境)损失降至最低,即一方面考虑洪水问题的程度和严重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科学全面而认真地进行综合防洪管理系统的规划,并按计划实施方案。总之,防洪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步入新的阶段.

4结束语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篇4

关键词:内涝成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内涝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排洪体系,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以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为例,该街道辖区内承担主要排洪功能有石岩河等13条河流,已基本形成由社区排水沟渠(小区排水支管)、市政排水管网、河流和水库组成的排洪体系。在2012年4月29日暴雨期间(当日深圳市最大降雨量150mm),该街道出现36处内涝点,这些内涝点分布广泛,遍布街道所有9个社区;积水的深度不一,局部区域内涝严重,其中1处积水深度近1.0m,6处积水在0.5m以上,其余内涝点积水在0.3m以上,受涝影响面积34万m2,影响人口近20万。

2.内涝成因分析

2.1城市建设破坏或改变了区域内原有的雨水排放系统

2.1.1由于土地开发建设,原承担蓄滞洪功能的部分山塘水库被填埋,失去对雨水的拦蓄作用,片区排水系统无力承担暴雨形成的洪峰而发生内涝。如因广深港高铁建设将长城工业区东侧一山塘填埋,导致2008年“6.13”暴雨期间该工业区受涝严重,厂区积水深度近1.0m,大量工业设备被淹,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石龙仔片区也因原大垅水库被填埋推平导致近几年片区内涝严重。

2.1.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原由雨水自然冲刷形成的排水沟渠被大量侵占或覆盖,雨水因失去排放通道而顺着地面或路面漫流至低洼处形成内涝。如田心老村、上下屋老村、石龙老村和应人石老村等内涝较为严重的老村都是因为原排水沟被填埋、村内基本无排水系统而形成内涝。

2.1.3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使地面硬化,原有大部分土地被水泥覆盖,降低了地面的滞蓄能力和渗透能力,改变区域下垫面,导致雨水汇流速度加大,洪峰流量加大;另一方面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泥沙下泄,堵塞排水管网,淤塞河道沟渠,使原本不受涝的区域遭受内涝。如育才路、祝龙田路龙大高速桥段底都是由于周边几个建设工地的水土流失严重而出现了内涝加重的现象。

2.1.4城市道路、工业区等建设破坏或改变了区域内原有雨水排放系统,未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足以解决片区的排水问题而引起内涝。如料坑大道南光高速出入口段、祝龙田路龙大高速桥涵段等几处内涝点都是因为高速公路建设改变原有排水系统而造成的;又如石龙仔片区,由于建设在地势较高山丘上的第三、四工业区破坏了原来山体的排水系统,现有排水系统无法将雨水排入到山体下的排水沟渠,只能沿山体公路向下漫流,造成民营路、创业路和石龙仔路片区受涝。

2.2社区排水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市政排水管网建设滞后

2.2.1部分社区排水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建设,现状排水体系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街道各社区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部分原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的排水设施残缺破损,过水断面小,有些社区甚至没有排水沟(管);原按公路排水标准(只在公路两侧设排水沟,公路下方不埋设排水管道)建设的道路因社区发展成为了市政道路,其排水沟被覆盖甚至填埋,无力承担片区雨水排放功能而在道路低洼处形成内涝。如北环路石岩商会段、应人石天水工业园路口等都是因为原按公路标准建设的排水沟无力承担市政排水功能而形成的内涝。

2.2.2雨水管道的建设数量严重不足。根据2008年石岩街道排水管网的普查成果,街道存量市政雨水管网总长度为48km,而根据深圳市防洪(潮)规划(2002-2020年),石岩街道规划的雨水管网总长为250km,现状雨水管网数量不及规划数量的20%,众多市政污水管在雨天时承担了排放雨水的功能,导致在低洼路段的污水井盖常被在管内因高差形成压力的雨水顶起和冲开,雨水漫流至路面形成内涝。如塘坑老路、应人石南天路桥段和料坑大道等低洼处在暴雨期间都会发生污水井盖被雨水冲开造成路面积水的现象。此外,市政道路现状雨水管道管径不足也是造成内涝的原因之一,如松白公路,按照规划其排水管的管径为1500mm,而现状管径仅800mm,不足以排放汇聚到该公路的雨水,导致大量雨水顺路面漫流至较低洼的青年路,成为青年路内涝严重的原因之一。

2.2.3河流没有完成系统治理,河道排洪能力严重衰减。一方面,由于各河道的河堤基本上都是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由各社区在原自然河堤的基础上自行修建,河道的排水断面没有经过科学的防洪计算,普遍存在排洪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侵占河道乱搭建违章建筑、不按规定修建的跨河构筑物等进一步挤占了河道有限的行洪空间,河道逐年被缩窄。经计算,街道辖区所有13条支流均达不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作为干流的石岩河,部分河段的排洪能力不及2年一遇洪水标准。

2.2.4排水设施的维护管理仍有不到位之处。作为地面雨水进入排水管道必经之处的雨水箅(雨水口),常因道路施工被侵占、填埋或被垃圾堵塞,导致在暴雨期间无法及时收集雨水导致雨水漫流至低洼处而形成内涝。

3.内涝整治对策

3.1工程措施方面

工程措施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基础,本着“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首先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对城市的防洪排涝和河流治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在规划的指引下分近期、中期和远期逐步实施改造工程,建立起新的防洪排涝体系。

3.1.1对河流进行系统治理,使河道排洪能力达到应有的防洪标准。先行对内涝较为严重的河流实施防洪治理,增强河道排洪能力;随后逐步实施其他河道的治理工作,由于受建设资金的限制,可先行对影响河道排洪能力的“瓶颈段”实施改造,以提高河道的整体排洪能力,这样花少量的资金就能大大提高河道的排洪能力。

3.1.2对原按公路标准建设现已成为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实施改造,加建雨水管道和路面路雨水箅,对因雨水箅数量少导致雨水无法及时入管的片区或道路加建雨水箅和雨水支管,以加快雨水的排放速度。

3.1.3加强对河道、沟渠的清疏力度。建立清淤台帐,结合所在片区开发建设和水土流失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清淤计划,全面有序地对河道沟渠实施清淤,以确保河道排洪能力。如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片区可增加清淤频次。

3.2非工程措施方面

3.2.1在道路建设和改造等较大型的市政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中增加防洪影响评估,对项目实施后对片区防洪排涝设施和排水系统的影响进行论证,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影响降到最低。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篇5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实施“粮丰林茂•北国*”战略部署的关键年,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对保障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我市实际,就2009年内河防汛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认清形势,进一步加强今年防汛保安全的紧迫感

由于我市地处渤海之滨,地势低洼,黄河、*、*、漳卫新河、小清河等诸河道下游,形成了十年九旱、旱涝交替、旱涝急转等水旱灾害发生的基本特点。一方面水资源分布不均,严重短缺,供求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汛期洪水自然汇聚,承泄客水量大,洪涝、风暴潮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成为全市工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综合各方面因素看,今年全市面临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增多,必须严阵以待。今年我市气象年景预测总体偏差,暴雨大风、台风暴潮等极端天气、异常天气事件可能比常年偏多,防范难度很大;黄河26年无大汛、海河也已经近20年无全流域性的暴雨洪水,发生大洪水的概率增大。因此,各县区必须对今年可能发生的重大险情、灾情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为工作目标,及早准备,严阵以待,未雨绸缪,牢牢把握防汛抗旱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问题多,防汛压力大。我市的防洪除涝工程多建于六、七十年代,标准低,配套差,防洪河道沿河建筑物、堤防年久失修,有些甚至人为损毁、设障、盗窃,造成总体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低,不能满足抗御特大洪涝的要求,急需维修、改建、扩大治理。如小清河各支流未治理;*河、*、漳卫新河海口段淤积严重,降低行洪能力40%、降低排涝能力60%,只能防御一般性的中小型洪水;滞洪区功能减退;防潮堤总体标准较低,建筑物不配套;河道滩地林木等阻水障碍严重影响河道洪水下泄;引黄入河道形成新的淤积、淤卡,田间排水不畅等,增加了防御洪涝潮自然灾害的压力。

三是社会防汛整体抗灾能力相对薄弱。连续的干旱,使全社会对水资源短缺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惜水、节水的意识增强,洪患意识淡薄,社会各阶层都存有防汛抗洪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干部群众缺乏抗洪技术知识和抗洪抢险实战经验,部分年青领导干部未经抗洪锻炼,指挥防汛抢险经验少;投入不足,常备防汛料物储备数量少,有些已老化变质;抢险队伍设备落后,抢险水平不高,基层防汛常备队伍举步维艰;连年抗旱,各级财力、物力消耗巨大,地方财政和农民承受能力较弱等。

对此,各级必须有清醒地认识,切实把做好2009年的防汛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立足于防大汛、救大灾,全力以赴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度汛安全。

二、今年防汛工作的要求和任务

今年防汛工作总的要求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防总“两个转变”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和风暴潮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防抢结合的原则,强化依法防汛,落实措施。确保标准内洪水骨干河道不决口、水库不垮坝、内涝少成灾、因灾不死人,城镇保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有应急对策,遇风暴潮有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减轻洪涝潮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

(一)确保大中型防洪河道行洪安全。*、*、*按照省、市防办下达的防洪预案,以防御*年大洪水为目标;小清河按照省、市防办下达的防洪预案,以防御设计洪水为目标;漳卫新河执行国家防总下达的漳卫南运河洪水调度方案,以防御*年大洪水为目标。对各河道可能出现的超标准洪水要落实好应急措施,确保洪水安全下泄;中小型河道的防洪标准由县区自定,并制定好措施方案,严防内涝。

(二)保证山区水库和平原水库度汛安全。山区小水库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落实每座水库防洪预案,制定好报警、抢险、迁安、救护等各项应急措施,做到万无一失。特别是杏林、三八、上河、于印等“头顶”水库,汛前要进行必要的防洪抢险演练,遇到紧急情况要严密组织,正确指挥,避免失误。要落实好水库防汛责任制,每座水库都要有一名领导干部或脱产干部具体负责水库度汛安全。邹平县防指要根据山区小水库的病险程度,安排除险加固,汛前完成。各县区要加强平原水库的防大风防浪监测和防汛抢险工作,同时要配备必要的水上应急救助工具和设施,落实责任制,制定应急抢险救助方案,确保不出问题。

(三)落实抢排措施,严防内涝成灾。内涝是造成我区秋粮减产的主要原因,要抓好排水“四通”建设,杜绝“大河无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地里淹”现象。各县区要利用麦收前后有利时机,搞好田间疏沟清障,打通“竹节沟”,做到沟河相通。主汛期农田灌溉要科学合理,速灌速停,杜绝大水漫灌,以防灌后遇雨,加重涝灾。各县区要服从市防指的统一指挥,从大局出发,上下游、左右岸、相邻乡镇要团结协作,自觉清除边界阻水障碍,不准以邻为壑,以免发生排水纠纷。

(四)确保大中型拦河闸启闭灵活,运行自如。各大中型拦河闸,要按设计标准控制运用,对启闭设施汛前要严格检修、试车,确保启闭灵活。要严格操作规程,保证蓄泄安全。所有拦河闸汛期一律服从防汛需要,听从防汛部门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科学调蓄,旱涝并防。严禁超限水位蓄水,要留有足够的安全蓄水空间,同时,也要加强防汛抢险和水上应急救助工作,确保水上安全。

(五)扎实做好沿海防御风暴潮工作。沿海沾化、无棣两县要加大防潮堤建设力度,修订完善防风暴潮预案,按照预案要求搞好演练,加强防潮堤工程设施的建设管理,沿海乡镇的主要负责人要分别编入县防汛防风暴潮指挥部成员,要做好风暴潮突然袭击的准备工作,落实好沿海居民迁安措施,确保渔民及工、农、渔业生产的安全。

(六)加大投资,落实好防汛物资储备。我市地处诸河下游,防洪抢险任务艰巨,加之工程老化损坏严重,各县区常备防汛料物数量少、品种单一,且老化得不到补充,所储备的料物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防大汛的需要,各县区要按照水利部颁发的《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SL298-*)和*年市防办编制的《*市防汛物资储备定额》要求,加大投资,储备足额的防汛物资,以满足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

三、强化措施,扎实做好各项防汛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防汛工程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切实搞好河道治理。各县区安排的河沟清淤、疏浚、建筑物等工程,要安排好施工,确保主汛前完成。要及时疏通河道阻水障碍,河道堤防缺口汛前要全部堵复,重要交通路口、病险涵闸、病危桥梁、跨汛作业的工程和一时难以处理的险工隐患,要制定落实应急度汛和抢险措施;二是重点抓好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和山区小水库除险加固。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抢时间、赶进度,力争汛前完成省市县(区)安排的所有重点水毁工程修复任务;邹平山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要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汛前完成;三是要加快防潮堤和城市防洪体系建设。要按照规划,确保完成今年的无棣、沾化县防潮堤工程建设任务,以进一步提高防风暴潮能力;要加大城镇河道、下水道清障力度,及时搞好城区提排站等排涝设施维护,逐步完善城市防洪除涝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损失。

(二)进一步完善防汛非工程措施。一是要认真修订完善和严格执行各项防洪预案。各级要根据工程防汛实际,统筹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修订完善河道防洪预案。重点落实好通讯、预警手段和群众安全转移方案,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重要的险工险段一定要落实抢护方案,河道防洪调度要严格执行洪水调度规程。二是要认真搞好防汛检查。要提高认识,不能有任何侥幸思想,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抓紧组织精干力量,对防汛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细致的防汛安全检查。主汛前,市防指进行一次全面的防汛大检查,防指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也要进行全面的各自检查,城建、交通、电力、通信等防洪重点部门要做好自查。重点工程、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要逐一落实,特别是交通、公路部门要针对跨骨干河道在建度汛工程阻水障碍较多、较重的现实,加大自查力度,所有跨骨干河道在建项目阻水障碍,务必在主汛前全部清除,确保洪水安全下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定处理措施,并落实相应责任,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落实应急方案。三是要加强防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要加快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建设,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防汛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要加强对水、雨情遥测系统的维修管护,专人负责,以确保汛期数据的正常传输。四是要加强工程的安全管理。加强依法调度,加强上下游间闸坝的组织协调,互通信息,防止人为造成防洪压力。做好防汛值班工作,进入汛期,各级防汛办公室必须24小时昼夜值班。要加强工程的安全监测和巡查,确保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根据防洪规划,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审批手续,确保河道工程行洪安全。

(三)要切实做好抗洪抢险各项准备和组织工作。一是要落实防汛物资储备。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根据工程抢险需要,做好防汛物资的核查,尽快对防汛物资进行补充更新,确保足额、及时落实到位;防汛物资的管理要落实责任,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严禁挪用。群众号料工作,汛前由各级防汛部门登记造册,确定收集人、负责人,落实运输地点、数量和运输措施,保证运得出、送得到、用得上。二是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按照工程安全情况分别组织防汛常备队、抢险队、后备队,河道滞洪区要组织落实迁安队、救护队。有防汛任务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要组织一定数量的防汛队伍,要认真搞好设备配备,提高抢险水平,加强防汛抢险技术培训和抢险实战演习,满足新时期抗洪抢险的需要。三是要切实做好防台风工作。随着滩涂开发、盐业、盐化工、港口设施的建设及北带开发,加强风暴潮的预防和减灾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沾化、无棣两县加快海堤工程的建设步伐,切实加强台风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密切注视天气形势,掌握台风动向,做出准确的预报和警报,及时传递到有关单位。要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重点保护目标和对象,逐级落实人员避险和安全转移方案。四是要加大防汛指挥调度力度。若一旦出现重大汛情、险情或灾情,各级直接防汛责任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根据责任分工,相关各级防汛指挥部门要加强信息调度和组织协调,及时派出防汛督导组和专家组,搞好抗洪抢险指导,并根据险情发展,做好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调配,支援一线抢险救灾;各有关部门要迅速启动相关预案,按照职责分工,全力以赴抗洪抢险,迅速开展救灾工作,并妥善安排好群众生活,尽快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持社会稳定。

(四)要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切实加大防汛投入。要严格落实领导防汛责任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等一系列防汛责任制,做到组织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包工程责任制,对各类度汛工程要按照管理权限,严格落实包工程责任制,绝不允许出现死角。各级包工程责任人不仅要汛期对工程的防汛准备、工程调度和抗洪救灾的全过程负责,而且要对工程的治理、加固负长期责任。各级防汛部门要重点加强对防汛抢险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将防汛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树立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的观念,根据本地、本行业、本部门防洪体系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应急度汛需求,加大对防汛工作的资金支持。要按照上级要求,加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理顺投入渠道,注重解决防洪工程管理单位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防汛一线的工程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为防汛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篇6

【关键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急剧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使城市(城区)性质、规模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适应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小城市及县城都在对现有城区进行新的规划和建设。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航运、水环境等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1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1.2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1.3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2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篇7

关键词:城市内涝;排水系统;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内涝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城市陷入瘫痪,交通道路受阻,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排水设施支持和服务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城市内涝是影响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灾害之一,对城市的发展造成很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给城市管理造成很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内涝过后引发的疾病呈现增加态势,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很大的障碍,造成交通事故发生数量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电力输送,导致地下电缆出现故障,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给城市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城市内涝产生原因分析

对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导致的热岛效应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内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交通运输量加大,建筑群建造的更加密集等许多因素导致城市内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稳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直接改变了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而形成热岛效应,而城市热岛效应会直接影响降水,导致降雨强度增加,同时,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不断发生的人工降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降雨量增加,进而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另外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这给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都造成了很大压力,比如强降雨的发生直接考验着城市的排水系统,比如一些城市内的降雨强度和范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二)排水设施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许多城市的地表大都被水泥、沥青等进行加铺,导致地面出现表面硬化的情况,由于城市的建设直接改变了地表径流状况,土地表面硬化导致地面摩擦阻力减小,导致水流的径流量增加,表面硬化的地面的雨水储存功能大大下降,导致地面雨水不能渗入地下,同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于排水管网的建设没有进行详细研究和规划,缺乏长远而科学的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的排水管网建设设计不科学,甚至出现与城市排水主管道不相连的情况,同时没有考虑城市建设安排和建筑布局对排水的要求,以及忽视了当地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可能造成排水影响,因此由于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以及没有严格按照排水设施标准进行建设,导致排水设施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三)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

对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的相关资金投入不足,以及排水设施平时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没有做到及时保养和维修,导致排水设施的防内涝能力下降,一些紧急防洪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旧有的排水设施建设标准相对较低,且大都年久失修,防洪能力大为下降,同时因为一些排水设施没有做到定期保养和维护,导致排水管道内垃圾淤积,直接影响排水能力,加之对于强降水和洪涝等气象服务系统还尚未建成,不能很好的发挥预防城市内涝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功能,加剧了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城市原先设计的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导致城市出现内涝灾害的频率大大增加,因此排水管道和设施的日常维修缺乏管理和维护也是导致城市雨天积水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城市内涝的防治对策

加强城市内涝预防能力和水平需要从城市防洪和防涝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做好城市内涝预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项措施着手:

(一)合理规划建设城市排水系统

城市发展需要尊重自然,遵循正确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在规划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适应尊重和利用自然,合理确定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灾害天气,制定城市的承灾能力标准,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水文和气象实际记录数据,确定城市排水系统的长期规划和建设,同时在加快旧城改造进程中需要加强排水管道的改造升级,逐步改造老城区的排水网络建设,进而确保城市整体的排水主管道畅通,因此合理的排水规划是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城市排水系统的质量,城市发展进程中要结合城市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

(二)加强排水设施维护

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需要立足城市具体地形实际进行,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合理进行改造维护,进而不断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和管网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对排水管道和排水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需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才能做好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及时维修和清洗排水管网,确保排水系统正常运行,进而确保在夏季汛期到来时可以正常发挥排水网络的作用,同时需要加强对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力度,应该对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洪涝灾害应急演练,充分提高各部门应对城市内涝突况的能力。

(三)定期进行管道疏浚

目前,城市排水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发生堵塞的可能,这是由于排水管道内的淤积物得不到及时清除,导致管道排水不畅所致,所以排水管道的日常维护疏浚是城市排水系统维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健全排水管道的管理和疏浚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排水管道维修管理系统,配备一支专业疏浚维护人员队伍,定期疏浚排水管道,清除管道内的淤积物,确保排水管道畅通,充分发挥排水管道的泄洪作用,避免发生管道堵塞的情况。

四、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一大弊病,出现内涝的原因与当下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有着紧密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城市化进程发展实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泄洪管道系统,加强日常的排水设施维护工作,定期进行管道疏浚,才能切实有效的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明安,李颖.城市积水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4):100-103.

[2]李威,李丹.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西南给排水,2013(1):19-21.

[3]鞠宁松,龚坤.城市内涝的成因及破解方法探讨[J].江苏建筑,2011(S1):90-93.

[4]王峰,颜正惠,黄伟乐,周芡如.城市雨水内涝成因及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12(12):15-20.

[5]王军,马洪涛.解决城市积水问题的对策与措施[J].行政管理改革,2011(11):71-73.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篇8

abstract:Urbandevelopmentisinseparablefromtheabundantwaterresources,butthefloodingalsorestrictsthecity'srapideconomicdevelopmen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city,laggingfloodcontrolprojectshasbeenunabletomeetthedemandforurbanfloodcontrol,themanagersarelackofknowledgeofthefloodsandthemanagementphilosophyisold,causingthefloodcontrolmeasurescannotfollowup.inrecentyears,thecityfloodsoccurfrequently,whichhasaffecte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ity'seconomy,butalsoposeathreattothelivesandpropertyofthemasses.inthispaper,throughtheanalysisofthestatusoffloodcontrolinplaincity,proposedaseriesofconstructivemeasureswereproposed,soastosolvetheproblemofurbanfloodcontrol.

关键词:城市防洪;现状;措施

Keywords:urbanfloodcontrol;statusquo;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071-02

1平原城市的洪涝特点

我国平原一般分布在大中型河流中下游地区,因历史上河水泛滥冲积而成,地势平坦,便于人类生产生活。分布在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数量众多,人口密集,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支撑的工厂企业分布集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势特征,其遭受的洪涝灾害也与其他地区不同。由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这些城市都位于水源充足,水网密集的区域。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必需条件。一方面城市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洪水泛滥又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平原城市的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汛期暴雨集中,城市上游河道水量宣泄,下游河道水位升高,积水排泄不畅,滞留城区所造成的灾害。洪水形成以后,受平原平坦地势的影响,洪水宣泄缓慢,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巨大。

2城市的发展对防洪的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工厂迅速崛起,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面积不断向扩张,同时城市空间向上向下蔓延。混凝土建筑物和水泥道路的大规模大面积的增加,也对当地的水文水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地表土壤与大气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少,径流系数增大,土壤的天然蓄水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一些大中型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地下沉陷,降低地面坡降,影响泄洪。相对于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滞后的防洪设施无法承受日益扩容的城市对防洪方面的要求,造成近几年来多地大中小城市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使城市经济的发展严重受挫。

3平原城市防洪现状

3.1防洪工程标准低,建设滞后随着平原城市规模不断发展,人口激增,重要设施和重要建筑物也越来越多,过去城市的工程设施和防洪标准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城市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内河、堤防、排洪沟、暗涵和排灌站等,这些防洪工程大都是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建设标准偏低,大中城市一般是10到20年一遇,一些小城市也就3到5年一遇。经历多年运行,河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和行洪能力逐年减弱;堤防被建筑物侵占;路桥口、险工险段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险情;排水涵洞和排灌站等防洪建筑物老化失修,在洪水来临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排泄和疏导作用。在暴雨长期持续时,外河水位往往高于城内地面高层,加大了洪水宣泄的难度。

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投资于防洪工程建设的资金相对不足。近年来有些城市为了完善环境的需要,对通过市内的河道加大了治理,但是过多重视河道景观效果,而忽视其防洪能力的提高。

3.2城市经济发展过快,规划不合理由于城市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的不足,社会经济及人口增长过快,洪水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城市经济发展过速,水资源紧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陷,也是造成城市洪水滞留的一大因素。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忽略长远思想。过多考虑建筑物的规模数量、广场的面积、道路的宽度和景观设施的表面效果,而缺乏防洪减灾的远见思想。特别是大面积住宅小区,只考虑容积率,而不重视绿地面积的规划;城市大部分道路建设不设绿化带。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和人防工程等地下建筑逐渐增多。自然湿地不断被侵占甚至消失。地表透水面积不断减少,原有的坑塘、水池被填平,蓄水能力减弱,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雨水汇流集中,宣泄不畅,又缺乏一定储存能力的洪水滞留区,暴雨降临时必然造成洪涝灾害。

3.3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城市防洪工作不是一个职能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规划,建设,水利,电力和通讯等部门通力合作,协调管理,目前这些部门在城市防洪任务中缺乏统一领导和有效的沟通,各司其职,自行其事,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使防洪管理工作难以奏效。

3.4防洪预案操作性不强防洪预案编制人员不专业,不了解当地水文情况,不实地调查。文字套用,流于形式,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组织调度可操作性不强,抢险人员、防洪物资储备得不到落实,造成洪水到来无法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有效抢救。

3.5防洪除涝技术落后防洪减灾仍停留在人海战术,抗洪救灾的装备和储备物资技术含量不高。先进的机具和仪器鲜有投入。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洪水形势不能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测和迅速调度。防洪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不实战演习,缺乏经验。

3.6人类对防洪减灾重视不够生活在平原城市的人们,由于便宜的生活方式,长期安逸劳作,防灾意思薄弱。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们,由于多年未经历灾害的发生,对洪水灾害存有麻痹侥幸心理,主动防范意识差。对突然降临的洪水缺乏逃生的有效应对,也是造成近几年城市洪水灾害中人员伤亡众多的原因。同时工厂企业也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在防洪减灾设施和措施上,有些多年前建起的防洪设施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旦面临洪水只能“望洋”兴叹,任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4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城市防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4.1大力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的防洪设施对原有的防洪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对河道进行清淤治理,扩挖断面,加高堤防,拆除违规障碍。对排涝涵管及排灌站进行改建,提高其宣泄能力,有条件的把原属人工操作的主要区域的排灌站建设成自动化操控的高标准排灌站,提高其排洪效率。在城市低洼地区建设滞洪区。随着城市的扩容,原有的防洪工程即使提高防洪标准,也难以涵盖日益发展的城市防洪要求,这就急需增加建设一批新的标准高,防洪能力强的防洪工程和设施,来满足要求。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建议中小城防洪标准制定为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大中型城市和重点城市为100年一遇至200年一遇。

4.2做好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前,充分考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好防洪规划的编制工作。

保留天然的坑塘、低洼地,增加洪水的承载量。增加城区的透水面积,减少径流系数。保证城市充足的绿化面积。为增加城市绿地,可以在小区内规划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人行道铺装和地上停车场尽可能应用有透水能力的花砖;楼顶种植花草,建成空中花园,一方面净化空气,一方面增加雨水蓄积面积;在沿道路两边留有适当的绿化带。

4.3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各相关职能部门在防洪专门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对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运行及维护过程明确划分责任,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在洪涝发生前有预案,洪涝发生时有跟进,洪涝发生后有补偿安抚。

4.4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预案科学合理的防洪预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在城市防洪预案中还应制定完善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措施和安全体系。明确专业机动的抢险队,后备人员名单,畅通的通讯方式,充分的物资储备等资源。

4.5推广先进的科学防洪技术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管理;提高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等的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防洪调度系统;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4.6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对地面有沉陷趋势的城市严格禁止开采地下水,以立法的形式,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必要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补充。

4.7警钟长鸣,做好防范相关部门在宣传工作上应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使防洪减灾意思深入人心,普及防御洪涝灾害的常识和技能,提高公众警惕性,增强自救的能力。鼓励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防洪减灾宣传和管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

5结束语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城市洪涝灾害又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扼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保证。有效的防洪措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维护赖以生存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忠阳,杜子璇,刘伟昌,杨海鹰,田宏伟.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S1).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篇9

关键词:城镇;防洪能力;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城镇化急剧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镇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航运、水环境等功能,是城镇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镇建设中,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城镇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防洪标准偏低,洪灾损失越来越大

我国大部分的城镇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由于城镇现状防洪标准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镇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城区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随着城镇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从农村向城镇大量集中市,同量级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要远比以前大,如鹿寨2005年的“6.19特大洪水”鹿寨洪峰水位为86.03米,洪灾损失为3.5亿元,而1974年“7.18特大洪水”鹿寨洪峰水位为86.98米,洪灾损失为0.28亿元。

(二)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洪水频率高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人为缩窄河道,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近年来,受利益驱使,一些地方大量种植速生桉,改变了生物多样化,植被雨水截渗能力差,城镇周围生态环境恶化,洪水发生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

鹿寨县对亭水文站水位1988年—2008年20年间,超过警戒水位81.7米的有11年,超过危险水位83.7米的有7年,超过超危险水位84.7米的有6年。对亭水文站水位达到危险水位83.7米的时候,鹿寨县城已经进水,这个机率相当于2年一遇洪水,由此可见县城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还是很高的。而在1998年¬——2008年10年间,超过危险水位83.7米的就有6年,这就是说县城发生洪涝灾害呈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的趋势,随着县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洪灾产生的水毁损失也必然会越来越大,县城防汛抢险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

(三)城镇水利缺乏专项规划,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镇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

二、城镇水利问题对策探讨

(一)对城镇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镇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镇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城镇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镇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镇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镇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镇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镇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三)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城镇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

防洪排涝安全措施篇10

关键词:非工程防洪措施

一.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是一个舶来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目的在于改变洪水天然运动特性的措施称为工程措施(Structuremeasure),而辅助工程措施发挥功能、协调人与洪水之间关系、缓解洪水灾害影响的措施称为非工程措施(non-structuremeasure)。

防洪水库、堤防、分洪道、蓄滞洪区是主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洪水风险区内高出地面的道路(公路、铁路)路基、围墙等线状结构物,其初衷虽不是防洪,但在洪水泛滥时具有明显的改变洪水运动特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工程措施考虑。

非工程措施侧重于规范人的防洪行为、洪水风险区内的开发行为和减轻或缓解洪水灾害发生后的影响,此外,习惯上,辅助工程措施和上述非工程措施制定、实施和充分发挥效益的有关技术、方法和手段,例如对洪水特性、洪水灾害特性的认识、洪水预报技术、洪水风险图等,通常也被纳入非工程措施的范畴。

非工程措施的提出和日益得到重视的原因是工程措施有其局限性。

二.工程措施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困境

控制洪水,消除洪水灾害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追求,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充分自信,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以控制洪水、消除洪水灾害为目标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随后又相继认识到,工程措施难以完全控制洪水,洪水灾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而不可能消除。

我国控制洪水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半个世纪后,与其他国家一样,工程防洪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1、水灾绝对损失仍呈攀升趋势

尽管经历了50多年的以控制洪水为目标的持续不断的防洪工程建设,形成了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使河道洪水年均淹没面积减少了70%以上,但水灾损失绝对值仍在上升,其中除了因河道洪水淹没区经济发展、资产增值,导致单位面积损失值增加外,内涝成为水灾损失增长的主要因素。

2、兴建控制性防洪枢纽的坝址告罄

近期黄河小浪底枢纽、珠江飞来峡水库、长江三峡枢纽、嫩江尼尔基枢纽建成后,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可有效控制干流洪水、保护重要地区的防洪枢纽的坝址已基本用完,大型防洪枢纽的建设将告一段落。

3、防洪水库的建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虽然在个别大流域的干流及其支流以及中小流域上仍有建设防洪水库的自然条件,但在现阶段,由于其经济、移民、公平性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使得许多水库的兴建变得不可行。

4、堤防建设面临着经济、技术、环境因素的制约

我国现有堤防约26万km,是防洪工程体系中最主要的成分。据分析,目前我国江河洪水年均损失250亿元,若通过提高堤防标准减轻洪水灾害,可行的投入如表1所示。

例如,对长江流域而言,若要加高堤防防御1954年洪水,土石方量约需76亿m3,挖压耕地约10万hm2,迁移百万人口,还要改造上万座各类涵洞、泵站、桥梁,成本将超过1000亿元,减少的年均损失约为12亿元,远低于年均成本(约80亿元)。其他流域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我国江河堤防,尤其是主要堤防,已经较高,多是经数十、数百年不断加培而成的,堤基、堤身皆存在许多缺陷和隐患,在堤内外水头差不大时,经过抢险,通常可以渡汛,但若进一步加高,则在更高的水头下,隐患大量暴露,有可能出现抢不胜抢的情况,安全难以保障,即所谓增加高度而未提高标准。

洪水的泛滥不仅塑造了广大的洪泛平原,而且有补充地下水、维系湿地、保持生物多样化等功能。目前我国主要流域,除松花江外,湿地已消失殆尽,堤防建设是主要原因。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海河流域已提出有控制地引导洪水进入平原地区,回灌地下水,承受一定的淹没损失,以使洪水的资源和生态功能得到实现。

5、蓄滞洪区运用进退两难

我国现有蓄滞洪区97处,总面积约3.5万km2,蓄洪总容量970亿m3,耕地约200万hm2,人口1700万。这些蓄滞洪区大致分两种类型,一是洪水发生时首当其冲、运用频率较高的,如淮河大堤间的行洪区;其二是为防御特大洪水、保护重要地区预留的,如长江的荆江分洪区、洪湖分蓄洪区,黄河的北金堤分洪区等。

对于大堤间的行洪区,当河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将自然漫决或溃决,人为分洪可使其效果较好或损失较少。使调度运用面临困境的是后者,这些蓄滞洪区防洪标准都较高,建成后,许多从未使用或几十年没用,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甚至比普通民垸更快,加之相应的管理措施尚不健全,一旦分洪运用,国家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难以善后(这是1998年采取"严防死守"防汛方式的原因之一);但若舍弃不用,特大洪水的超额水量又难以安排,从而使这类蓄滞洪区处于取舍两难的境地。

三.非工程措施建设的法律依据

1、《水法》

《水法》中与非工程措施建设有关的主要有三条。第十一条授权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地方政府制定流域或区域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规划应为专业规划之一。第四十条要求中央防汛指挥机构制定主要江河、县级以上政府制定本区域的防御洪水方案。第四十一条规定"在防洪河道和滞洪区、蓄洪区内,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防洪的要求"。

2、《防洪法》

《防洪法》要求各级政府在洪水灾害发生后和蓄滞洪区运用后做好恢复、救济或补偿工作(第七条);要求防洪规划遵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划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规定蓄滞洪区使用原则(第十一条);要求国土开发利用避开山洪威胁(第十三条);规定禁止围湖造地,对已围垦的要求有计划地退地还湖(第二十三条);要求各级政府按防洪规划对防洪区内的土地实行分区管理(第三十条);要求各级政府加强防洪区安全建设的领导,开展防洪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按照防洪规划和防御洪水方案建立并完善防洪体系和水文、气象、通信、预警以及洪涝灾害监测系统,采取防洪避洪措施;要求省级政府制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计划,对居住在经常使用的蓄滞洪区内的居民,有计划地组织外迁;对可能出现垮坝的水库,应当事先制定应急抢险和居民临时撤离方案(第三十六条);发生洪涝灾害后,有关政府应当组织做好灾区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学校复课和重建家园等救灾工作,国家鼓励、扶持开展洪水保险(第四十七条)。

四、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制约因素

1、法律约束

我国与防洪有关的法律,包括《水法》和《防洪法》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当地政府制定包括非工程防洪措施规划在内的防洪规划,由于法律对当地政府如何参与规划没有明确的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防洪规划的地理范围基本上只能囿于河道、湖泊和蓄滞洪区,对于广大的受洪涝灾害威胁的地区,受现行法律的制约或缺乏相应的可操作的法规,推行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规范兼顾洪水灾害风险的开发方式条件尚不成熟。

2、社会约束

经过长期的开发,我国江河流域受洪水威胁的阶地和洪泛平原都已成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受人口因素的制约,灾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势不可免,给洪水以回旋余地和退田还湖等永久性避开洪水的措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成为既减轻洪水灾害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将日益深刻地制约着洪水管理方式的形成。这种约束在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对于生命的价值、生态的价值、库区居民对生活方式选择的权利、区域公平性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的不同认识,导致了有相当大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结论。在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中寻求协调和平衡,是非工程的洪管理的任务之一。

当洪水管理的对象延伸到人的行为、影响到社会系统时,其效果变得尤其难以预测。有研究认为,12~24小时提前量的洪水警报可以使居民的损失减少1/5~1/3,益本比为3.1~7.5,但这建立在居民积极和正确响应的基础上,没有前期的对当地居民行为的研究、组织、宣传和演习等大量的准备工作,上述效果是难以达成的。当洪水管理措施触及被管理者利益、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时,更需谨慎。社会系统对一些管理措施的响应往往出乎"好心"的管理者的预料之外。美国1968年生效的洪水保险计划,在1973年强制性条款生效前,社会对其反应极为冷淡,淮河行洪区和黄河滩区的移民又陆续返回原地等问题,一再表明洪水管理政策应适应特定的社会条件并及时针对社会系统的反应做出调整。

3、经济约束

效率是公共政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是因为市场机制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领域的无效率或失灵而产生了公共政策。确定防洪工程措施的效率相对而言是容易的,尽管由于洪水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影响,有时会有相当大的出入。但对于非工程措施,因需要干预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反应又往往难以预测,使得其效率的确定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限制洪水风险区、蓄滞洪区的开发、退田还湖、洪水保险等政策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可行,到目前尚无定论。

4、行政约束

所有的洪水管理措施都是在一定的行政机制下实施的,都将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特性、构成、素质、权限和财力等因素的约束。几十年来,我国的水行政管理部门所形成的是一整套基于工程的防洪理念,防洪方针不外是"上蓄、下排、两岸分滞",以构造水库、堤防、分洪道、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为己任。国家的投入机制也促进了"工程水利"的格局的形成:"非工程"的洪水管理措施难以获得稳定的、充足的资金保障。由于这一历史原因,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具备洪水综合管理技能的人员匮乏,洪水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薄弱,形成了洪水管理的行政上的"瓶颈"。

法律授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也限制了综合洪水管理机制的形成,在1980年代已有人提出我国洪水管理应由河道向洪泛平原延伸,受管理权限"条块分割"的制约,至今,洪泛平原的洪水管理政策仍在探讨阶段。

为推行洪泛区管理和洪水保险等非工程措施,美国在制定了国家洪泛区综合管理计划、洪水保险法和联邦洪水保险计划后,授权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非工程的防洪措施的管理,使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有了行政管理上的保证。

五、我国非工程措施建设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尚无系统的非工程措施规划,现有的非工程措施相对零散,主要属于辅助工程措施发挥效益的范畴,例如洪水预报、天气形势判断、防洪调度、防汛会商等。

我国蓄滞洪区基本上都准备有分洪时的应急避洪方案,但即使是我国安全建设最完善的荆江分洪区,居民对分洪洪水情况基本上不了解,在1998年为准备分洪而组织的转移中出现相当程度的混乱和治安问题,其他蓄滞洪区可想而知。由此说明我们对公众防洪行为的认识以及防洪知识的宣传远未达到使非工程措施发挥其应有功效的水平。

规范洪水风险区开发行为的办法在我国也有零星实例,例如1998年长江上游洪水后,重庆市沿江划定了三条开发限制线等,但在广大的洪泛平原考虑洪水风险的土地开发利用规范尚属空白。

六、城市化与人口迁移趋势

作为非工程措施的主体--规范洪水风险区的开发行为和减轻洪水灾害影响的措施的建设,在我国面临着两大难题:人口与发展。

以人均1亩地维持生存的人口密集化的洪泛平原农业生产模式,不仅使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无望,而且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防洪工程的推行:土地开发利用方式难以更改,洪水保险不被认可(经济能力有限),滞蓄洪、涝水的空地的获取或湿地修复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等。

近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率先在南方地区出现的土地抛荒以及1998年后主要在长江流域推行的"32字"灾后重建政策,为解决洪水风险区人口与发展问题,启动洪水管理的非工程措施提供了条件。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据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32%提高到约40%和50%,届时农村人口将由目前的8.8亿分别减少到8.3亿和7.2亿左右,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这两阶段相应大约分别有0.72亿和1.4亿农村人口脱离对土地依存进入城镇。

可以展望,配合城市化进程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通过调整人-水关系的非工程措施的实施,30~50年后有望实现人-水协调、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小的可持续的洪泛平原发展模式。

七、辅助性的非工程措施规划

辅助性的非工程措施指辅助防洪工程措施更好地发挥防洪功能,提高防洪效益的措施,主要包括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

1、洪水预报系统规划

(1)信息采集系统:下垫面信息、多谱勒雷达信息、降雨信息、河道实时水情信息等的采集。

(2)数据库:建立上述信息管理的数据库

(3)预报模型:开发适应海河流域各水系现状特性的水文、水力学预报模型

2、防洪调度系统规划

海河流域已形成了由水库、堤防、蓄滞洪区、分洪道(减河)、水闸等工程组成的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可有效地调控各种来源、不同类型的洪水,防洪工程调度系统的建立将使工程系统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

(1)工程实时工情GiS系统:工程设计信息、工程调度原则、工程实时工况

(2)开发防洪工程调度模型,建立防洪工程实时调度系统

3、防洪调度决策支持(会商)系统

在上述预报系统和调度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以下内容,建立防洪决策支持系统。

(3)不同防洪调度方案下的洪水风险分析及方案比选方法

(4)专家防洪经验集成

(5)防洪决策方案生成模型

(6)防洪方案(或预案)的虚拟现实系统

八、洪水风险区管理规划

洪泛风险管理侧重于规范人的防洪行为、洪水风险区内的开发行为和减轻或缓解洪水灾害发生后的影响,洪水风险区管理措施的制定首先需对洪水风险开展评价。

1、洪水风险区划

洪水风险区划有三个层次:频率区划、危险度区划和风险区划。这三种区划都可以通过风险图的方式表现。

(1)频率区划:计算不同频率洪水的淹没情况,基本上按5年、10年、20年、50年、100年、200年、500年洪水淹没范围进行区划

(2)危险度区划:根据洪水水深、流速到达时间等特征,在频率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危险度区划

(3)风险区划:考虑风险区社会经济情况,在上述区划的基础上,计算各风险单元(例如每km2)的期望损失,以期望损失量级为指标进行风险区划

2、溃坝洪水风险区划

3、洪水风险-效益评估

(1)建立流域、区域、城市等不同级别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评价近50年来(自1949年起)不同历史时期(大致以10年期划分)、现状及未来(2010年、2020年、2030年)的洪涝灾害风险(社会影响、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

(2)评价防洪措施的效益及洪水的生态环境效益

4、蓄滞洪区改造与移民

(1)蓄滞洪区的历史与现状

(2)蓄滞洪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3)蓄滞洪区面临的两大问题--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4)未来蓄滞洪区的基本模式:人口稀少化--部分以湿地修复为主,部分转化为集约化经营

(5)蓄滞洪区改造规划:湿地修复型、集约化经营型蓄滞洪区的论证与认定;区内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趋势预测;蓄滞洪区开发式移民方式与移民规划;湿地修复型蓄滞洪区规划;规模化经营型蓄滞洪区规划;改造资金筹集办法;改造后蓄滞洪区的虚拟现实系统

5、北方地区洪水资源利用风险调度系统

(1)水库洪水资源利用风险调度系统

(2)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风险调度系统

(3)平原洪水资源利用风险调度系统

6、巨灾仿真与预案

巨灾指类似于1954年洪水、或大型水库、重点防洪区堤防意外溃决,灾害损失在1000亿元量级的洪水灾害。巨灾仿真与预案包括以下内容。

(1)洪水自然特征仿真

(2)洪水灾害仿真

(3)应急管理、救援仿真

(4)警报、避难系统方案与相应的建设

(5)保安、防疫措施预案

(6)灾后恢复重建方案

(7)灾后救济资金筹措和准备

7、空地获取与湿地修复规划

在对洪涝特征、风险分析、城市化发展和人口迁移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分阶段洪水风险区空地获取和湿地修复规划。

1998年洪水后,长江流域遵照"32字"方针,率先在沿江开始实施移民、空地获取和湿地修复措施,从执行的结果看,存在前期论证不甚充分、规模偏大、仓促和善后措施不配套等问题。

由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水灾统计资料看,涝灾在水灾损失中所占的比例呈增长趋势,这一特点在南方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和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1998年长江流域水灾中涝灾面积为9000余万亩,河道洪水淹没面积约300万亩,涝灾的损失约为河道洪水灾害损失的5倍以上,与之对比,1954年洪水的决口淹没耕地2505万亩,单纯由内涝造成的灾害面积为1545万亩。1991年江淮水灾和1999年太湖流域水灾也都是涝灾大于洪灾。

涝灾态势日趋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平原地区天然水面严重萎缩,原有水面被大量围垦,成为低洼易涝耕地。1950年代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内湖天然水面面积约占圩垸面积19%,目前已萎缩到5%左右,蓄涝能力减少75%,虽然修建了大量的排涝设施,仍不抵因蓄涝区减少所增加的涝水量,加之平原区积涝之时多处于河道水位较高的汛期,一方面自流排涝困难,甚至可能出现河道洪水倒灌的情况而被迫关闭排涝涵闸,另一方面为缓解河道防洪压力,有时会强制性地停用机排设施,形成"关门淹"的局势。这种情况在各流域普遍存在。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向周边地区高速扩张,这些地区又往往是低洼地带,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地表积涝水量增多,加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涝水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排涝通道和滞蓄雨水设施不充分,而造成一旦发生较强的降雨出现严重内涝的情况。

由于存在内水与外水的冲突和防洪与排涝的矛盾,对于农业地区最有效的治涝措施是恢复部分天然水面和湿地。据长江流域水利委员会分析,若要有效地缓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内涝问题,内湖净水面面积应在10%以上,即需恢复3000~4000km2的水面。南方其他流域和城市同样面临这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