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十篇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十篇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32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篇1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双语教学;混合式教学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信息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面临着教育大众化、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创新、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冲突等各方面带来的严峻考验(彭德清,2008),并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如何培养既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科学研究及实践工作,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国内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王丹等,2019)。生态学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维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阔城,2020)。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各国政府与学界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着生态学快速向前发展,生态学正逐步由最初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迅速发展成为独立的、多学科的、全方位的解决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学科,生态学也逐渐被称为当代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生存科学(杜晓霞,2019),已成为高等院校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农学、林学、畜牧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本文结合生态学的学科特点,阐述生态学双语课程建设及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对生态学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教学实践环节等进行探讨。

2生态学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混合式教学是依托一定的教学平台,将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可有机结合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将学习者由浅入深地引导到深度的学习中。教育部办公厅2019年了“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混合式、社会实践部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4号)”,江西师范大学率先响应号召,于2019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江西师范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团队申请的生态学(ecol-ogy)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项目,成功获批学校混合式教学的重点培育课题,并于2019年秋季开始尝试采用慕课堂、雨课堂以及超星学习通等不同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在时空限制上能取得一定突破。以中国慕课大学慕课堂为例,线上课程学习内容可以随着服务端课程同步更新,线下随老师讲课大纲同步更新,课程内容均可以及时得到更新与补充。线上课堂的教学只需满足网络条件,即可足不出户进行学习。以2020春季学期为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大中小学校的教学带来了严峻考验。在疫情的大考面前,教育部迅速做出反应,部署各高校及中小学校在开学来临之际,及时做好线上教学的准备并按时开展线上教学,充分化解了疫情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严重危机。相比于单纯的线上教学模式,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既能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融合不同高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优势,又可同时结合实体课堂,让师生间在面对面、眼对眼的交流中,充分领略授课教师课堂中的更多精彩信息。一方面,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可通过线上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反复学习和重复听课,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线上学习中无法交流的内容还可以在线下课堂上,通过认真听课再加以巩固,借鉴课堂上做的笔记并结合书本上的知识要点,进行强化复习。混合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从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更要求学生在课后的线上学习中提高自律性,合理分配并科学管控好学习时间,按照学习计划控制好学习时间并加快学习进度。对于自学能力较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好的学生,在线学习可进一步巩固线下学习获得的知识要点,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但对于主动性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需要在线下学习中得到弥补。因此,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能互相弥补,在教学过程中能取得明显成效。

3生态学混合式教学双语课程的建设目标

生态学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课程建设,高效利用线下课堂内的有限时间,充分调动起各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线上学习通过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专业英语的思维能力。一方面,以中国慕课大学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通过异步SpoC课堂,将兄弟院校的慕课资源定期给授课班级,让学生合理管理并主动安排好学习时间,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在线下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采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设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融入课程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另一方面,通过生态学(ecology)双语课程的建设,完善生态学双语教材的立体化建设,以生态学专业知识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主动采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专业英语的思维能力。学生在不断积累并增加生态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积累专业英语的词汇量,并尝试使用中英文语言全方位思考问题,加深理解并完整阐释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中英文两种语言中获取更多资源,更好地运用并完善所学的专业知识。

4生态学混合式教学双语课程建设的内容

4.1课程建设内容的规范性

生态学双语课程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涉及生态学各层次的完整内容,充分涵盖了生态学中的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等相关内容。课程完全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线上资源的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能熟练掌握全部内容并融会贯通,能综合分析并解决生态学领域的相关问题。

4.2课程建设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生态学双语课程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充分将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思想理论方面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充分结合党和国家关于蓝天保卫战、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绿水青山、实施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指导思想融入课程建设内容中,以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课程思政育人的宗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既富有新颖的思想内容,又融入生态学相关学科中的先进方法、核心理论与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4.3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性

针对培养方案中的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要求”,合理设置生态学双语教学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的具体目标导向,目标与内容相一致,内容支持目标。

4.4课程建设的高阶性与创新性

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既能体现高阶性,又能体现创新性。

5生态学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实施环节

5.1采用渐进式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线下课堂的教学过程可分为简单渗透、整合过程与双语思维三个渐进式阶段(冯艳青,2019)。在双语教学的初期,线上课堂教学以英文课件的展示及主讲教师的中英文讲解为主。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专业英语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在逐步适应了双语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后,授课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适度提高英语教授的比重。对一些形象易懂的内容,教师可全采用英语;在解释抽象复杂的概念原理时,宜同时采用汉语和英语。在线上课堂中,教师生态学英语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完成从简到难的翻译作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5.2建立互动式课堂组织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之一(朱瑞华,2007)。教师在线下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尝试采用研究式、讨论式、启发式、分组讨论交互式等多重互动的模式,线下课堂中耐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预习或复习,聆听相关视频或阅读相关资料,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对已经初步理解的内容加深印象,对不理解的内容进一步学习,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篇2

【关键词】:试题展现;经典再现;刨根问底,探其真面;触类旁通,蘑菇成片;顺理成章,回味无穷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本文试就一道高中数学联赛初赛试题作粗浅探索。

一、试题展现

199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初赛第3题是:

问题1:设n,m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顶点,F1,F2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顶点,p是双曲线上异于顶点n,m的任一点,pF1F2的内切圆圆心为i,则圆i与边F1F2切于()

a线段mn的内部B线段F1m内部或线段nF2内部

C点m或点nD不能确定

解:设圆i与边F1F2切于点S,则

|pF1|-|pF2|=(|pR|+|RF1|)-(|pQ|+|RF2|)=|RF1|-|QF2|=|SF1|-|SF2|

故由双曲线定义知:点S在双曲线上,从而点S于点m重合,同理当点p在左支上时,点S于点n重合,故选C。

评注:问题1的叙述简洁,解法简洁而巧妙避开了繁杂的计算,展示了运用双曲线的定义并结合平面几何知识处理问题的强大威力,此题堪称经典。

二、经典再现

对问题1在题型上进行变式改编后,就成了如下问题。

问题2:(2006年江西卷(文科)第16题是:已知F1,F2为双曲线x2a2-y2b2=1(a>0,b>0,且a≠b)的两个焦点,p为双曲线右支上异于顶点的任一点,o为坐标原点,下列四个命题:

apF1F2的内切圆圆心必在直线x=a上

BpF1F2的内切圆圆心必在直线x=b上

CpF1F2的内切圆圆心必在直线op上

DpF1F2的内切圆圆心必通过点(a,0)

其中真命题的代号是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代号)

解:设内切圆圆心为i,过i作轴的垂线,垂足为S,则S为切点,设另两个切点为Q,R,所以

2a=|pF1|-|pF2|=(|pR|+|RF1|)-(|pQ|+|RF2|)=|RF1|-|QF2|=|SF1|-|SF2|=(xs+c)-(c-xs)=2xsxs=a,故正确答案是:a,D。

三、刨根问底,探其真面

在得知问题2的答案后,问题2的pF1F2的内切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x=a吗?若不是,其限制条件是什么?于是将问题2作如下引伸:

问题3:已知F1,F2为双曲线C:线x2a2-y2b2=1(a>0,b>0,且a≠b)的两个焦点,n,m分别为左,右顶点,点p在双曲线C上运动,试求pF1F2的内心i的轨迹方程。

解析:由问题2知:点在直线x=±a上,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轨迹方程的限制条件。

探讨1:如图,设p(x0,y0)(x0>0,y0>0),点i的坐标为(a,y),则y>0,则pF1F2的内切圆半径为y。

SpF1F2=12(|F1F2|+|pF1|+|pF2|)y=12(2c+|pF2|+2a+|pF2|)y=(|pF2|+a+c)・y

又SpF1F2=12|F1F2|・y0=cy0,所以(|pF2|+a+c)y=cy0,即y=cy0|pF2|+a+c=c・bax02-a2ex0-a+a+c=b1-2ax0+ax0∈(a,+∞),1-2ax0+a∈(0,1),y∈(0,b),

结合双曲线的对称性知:点i的轨迹方程为x=±a(-b

探讨2:由双曲线的光学性质知:直线pi为双曲线C在点p处的切线,其方程为x0xa2-y0yb2=1,将其与方程x=a联立并解得:y=b2a・x0-ay0=b2a・x0-aba・x02-a2=b1-2ax0+a。以下与探讨1相同。

综上所述有,结论1:已知F1,F2为双曲线C:x2a2-y2b2=1(a>0,b>0,且a≠b)的左,右两个焦点,若点p在双曲线C上运动,则pF1F2的内心i的轨迹方程是x=±a(-b

四、触类旁通,蘑菇成片

数学教育大师波利亚曾指出:“变化问题使我们引进新内容,从而产生新的接触,产生了和我们问题有关的元素接触的新的可能”,“如果不变化问题,我们几乎不能有什么进展”,“当你找出第一朵蘑菇(或发现第一个问题)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事实上,以既得结果的形式特征类比地进行猜测,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运用问题1的解法和问题3的探讨方法不难得到以下结论(证明留给学生自己完成)。

结论2:已知F1,F2分别为双曲线C:x2a2-y2b2=1(a>0,b>0,且a≠b)的左,右焦点,若点p在双曲线C上运动,则pF1F2切在边F1F2上的旁切圆圆心i的轨迹方程是x=±a(yb)。

将思维迁移到圆锥曲线的椭圆和抛物线(视无穷远点为抛物线的另一个焦点)上,又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3:椭圆C: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p为椭圆C上一动点,则pF1F2切在pF1或pF2边上的旁切圆圆心i的轨迹方程为x=±a(y≠0)。

证明:如图,设m为椭圆C的右顶点,且pF1F2的旁切圆i与各边(或延长线)分别切于Q,R,S,则

|pF1|+|pF2|=2a(|QF1|-|pQ|)+(|pR|+|RF2|)=2a|QF1|+|RF2|=2a|SF1|+|SF2|=2a

由椭圆的定义知:点S在椭圆上,故点S与点m重合。同理,对于圆i与边pF1相切的情形,点S与椭圆C的左顶点n重合。故旁切圆圆心i的轨迹方程为x=±a(y≠0)。

结论4: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F,准线l与轴交于点K,过抛物线C上一动点p作准线l的垂线,垂足为F',∠KFp,∠FpF'的平分线交于点i,则点i的轨迹方程为x=0(y≠0)。

证明:如图,设圆i与∠KFp,∠FpF'的边分别切于S,Q,R,则R,i,S三点共线,且|RF'|=|SK|,|SF|=|QF|=|pF|-|pQ|=|pF'|-|pR|=|RF'|=|SK|,即|SF|=|SK|,右抛物线的定义知:点S在抛物线上,故点S与原点o重合,从而点i的轨迹方程为x=0(y≠0)。

五、顺理成章,回味无穷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篇3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学教材中的《磁撤教学为例加以说明。《磁撤主线是针对有关磁场概念、性质、定律和公式所进行的,以分别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为目标的教学。副线教学选定《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来展开。显然,副线将为主线在涉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运用时,将提供比以往更为有力的力学工具,并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作出了安排。既巩固学生的力学基础,又方便了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石双鸟之功能。一般来说,每一章节教学第一课可以复习一些选定了的副线基础知识,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副线课外练习。练习难易程度应以学生通过认真复习、努力思考便能解决为宜。否则,过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使教学受阻;过易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影响双线教学实施质量。章节教学第二课起才开始上主线知识新授课。在课堂中,若无特殊情况,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不涉及副线教材知识内容,但在课外练习中应安插一定数量的、难易适当的副线练习题。教师应针对练习分别做好必要的承上启下的讲评和提示工作,使副线教学运转正常。

事实表明,这种新旧知识结合,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主线日渐推进,副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副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主线课程进入有关“安培力”和“洛化兹力”的运用时,副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主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若是副线知识与主线知识性质相近,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主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或学习方法相似,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主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而有利于主线知识概念的建立。随着教学程序推进,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知识障碍,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以后的主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副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在主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在主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发挥其对比功能,使知识更加巩固,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

例如《功和能》与《动量》相搭配的双线教学就是其中一例。这时,教师不但可以启发学生在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的思维中加深印象和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范围更为宽广、解题情景更新、题型更为复杂的练习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种并列对比的双线教学一般只限于章节复习中使用,而且节次和份量都应适度,以免造成知识相互干扰和学生因负担过重而心理失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定不同的教学副线,在教学中与主线地从属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对教学整体效应的影响均有不同。在有关《热学》和《光学》之类教材的教学中,由于这类教材的相对独立性强,如果继续根据上述原则选定与其关连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与之强行搭配,似乎确有不伦不类之感。这时,教师可以把以往教学较薄弱的、效果不尽意的、或从教学长远目标考虑而需要反复加强和提高的重点章节选定为其副线教材,在注意避免互抑作用的前提下,在主线教学知识初成之际,中途切入与主线平行展开,发挥副线教学对以往知识技能的补救、巩固和提高之功能。只要教师注意系统信息反馈,把握教学份量及其水准,对主线教学将不会有所不良影响。相反,由于学生积疑消除,知识进一步巩固,能力提高和信心增强而产生智能横移,促进主线教学顺利进行和教学整体效应的提高。这时,副线教学只是教学的携带部分,教师可通过布置一定的副线习题,依靠必要的承上启下的指导和校正将副线延伸,甚至贯穿若干主线章节。这要求教师切实做好章节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好每一次练习,正确处理好双线关系。如果一旦发现教学效果不佳时,是否因为副线教学影响干扰,或学生负担过重所致,是教师应该首先着眼分析的原因。

双线教学法从高一期间《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开始,就可以选榷直线运动》作为其副线展开。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牛顿运动定律》将有可能多次成为其他章节的副线教材。因此,教师可以就此进行长远规划,把教学目标统筹安排,逐渐深化,循序渐进地分配到未来的教学中去,准确把握其在各次副线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水准,即合理安排目标递进幅步,是衡量双线教学实施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篇4

关键词:综合布线;网络实训

一、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目标

本着“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和校内实训基地的理念,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能完成从设计、安装、到验收的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全过程的教学任务,通过对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规范标准、基本技能、工程项目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从事综合布线领域施工、布线工程监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做到教学与实际工程项目职业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

二、网络综合线实训室建设方案

基于工程项目的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是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担负着学生培养、教学改革、知识创新等多项任务,实训室的建设应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实践岗位、操作能力、模块等基本原则,具有系统化、模块化、综合性和实用性,充分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的完美结合。实训室建筑面积150平方米,适合48人同时实训,可以开设实训课程40课时,有建筑群中心设备间(CD)与通信链路装置1套,建筑物楼宇设备间(BD)与通信链路装置2套,楼层设备间(FD)与通信链路装置8套,带考核功能的网络型多功能综合布线实训装置8套,综合布线工程仿真墙4套,综合布线器材展示柜1套,综合布线工具箱8套,实训配套元器件及消耗材料8套,布线链路分析仪2台,光纤熔接机和光纤快速接头工具1套,综合布线实训管理和考核系统软件1套。

(1)建筑群中心设备间(CD)与通信链路装置:作为实训室网络的核心和枢纽,包含中心设备间和建筑群子系统,是有源交换设备和无源布线系统汇聚的场所,提供布线系统展示和通讯系统连接的功能;建筑群子系统由语音和数据链路组成,结构上由设备间通过桥架连接至综合布线实训操作台或楼宇设备间。

(2)建筑物楼宇设备间(BD)与通信链路装置:作为实训室网络的楼宇接人中心,包含设备间、管理和干线子系统,提供布线系统展示、工程实训和通讯系统连接的功能。

(3)楼层设备间(FD)与通信链路装置:包含设备间、管理和配线子系统三个部分,提供布线系统展示、工程实训和通信系统连接的功能。

(4)带考核功能的网络型多功能综合布线实训装置:带垂直理线槽的双面开放式机架1个,双绞线端接测试及故障演示装置1台,双绞线端接及测试实训模组2套,网络配线架、语音配线架及理线架2个。

(5)综合布线工程仿真墙:全钢结构,墙面采用宝钢优质冷轧钢板,表面喷塑。仿真墙由4个模块组成,墙面预设适量的安装孔,采用上下双层真实楼板结构,预埋地板插座底盒,配套楼梯和安全护栏。

(6)综合布线器材展示柜:作为综合布线认知教学设备,展示各型通信电缆、各型接插件和安装工具,每个产品都有单独标签,包括名称、规格和用途三项内容,让学生能直观生动地认识和学习综合布线产品、材料和工具。

(7)综合布线实训管理和考核系统软件:软件能够建立学生学号与实训装置上实训模组(iD)的关联关系,按班级建立实训学生分组花名册;自动导入实训结果的测试数据,设定、修改实训考核评分标准,自动建立实训考核成绩数据库;按班级、学生查询、检索、打印成绩单。

三、网络综合线实训应用

1.双绞线端接测试及故障演示

利用高精度电时域反射分析测试技术和时域串扰分析定位测试技术进行双绞端接故障的分析判断和定位,可测试双绞线端接的各种故障现象,包括开路、短路、交叉线对、反向线对、串对等故障。利用双绞线端接测试及故障演示装置,学生可以真实模拟测试常见网络布线工程中出现在的各种布线故障,提高布线质量,积累正确布线和排差布线故障的经验。

2.基本技能训练实践教学

结合建筑群中心设备间(CD)、建筑物楼宇设备间(BD)、楼层设备间(FD)以及钢结构模拟工程实训楼,不但给学生充分展示了综合布线的七个子系统,还给教师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综合布线现场讲课环境,让学生直观详细的了解综合布线路由、桥架、线槽的安装规范。

能够完成双绞线打线实训、双绞线跳线实训、制作实训、双绞线端接测试实训、光纤端接和配线实训,物理上与实训室中心设备间用光缆和5e类双绞线相连;②pVC线槽成型,pVC管道切割、制作、安装,各种单口、双口、多口、多口信息模块的制作、安装t配线架的安装、打线,掌握线缆安装工具使用方法和技巧;③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的连通性、衰减性等方面进行链路测试和故障排除训练。

3.工程项目实训实践教学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的模拟建筑物是仿真的网络工程实训环境。完全模拟一栋真实建筑物的七大子系统,同时具备建筑物的明装布线、暗装布线和地板布线三种方式,以项目组为单位完成综合布线5个子系统的设计、安装、工程管理监理、测试验收等内容的综合实训。

4结语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的建设有利于学术研究,有利于专业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王公儒.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实训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王协瑞.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篇5

【关键词】线性代数双基教学实践与总结

一、引言

数学作为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知识的细化,数学领域也有了许多分支,线性代数就是其中的一支。而如今它作为一门基础课在高等学府的各个专业里几乎都有开设,这也足以显示它的重要性。线性代数以其理论上的严谨性、方法上的灵活多样性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渗透性,使得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线性代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对事物认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另外线性代数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重要方法,因为在现代研究中我们不仅要研究单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还要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各种实际问题可以线性化,由于计算机的发展,线性化了的问题又可以计算出来,线性代数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同时线性代数也是学习其它许多课程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

因此线性代数这门课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这门课时,要给出教好的教学体系的设计,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自己对这门课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基本内容及其组织

线性代数反映在大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二次型这五块,有关的理论和算法体系纵横交错,形成网络状结构,这就需要在内容的组织上有一定的设计,根据切入点和推进思路,由线性方程组切入,与中学代数直接衔接,学生会比较容易入门。然后渐次提出新问题、引进新工具、克服新困难,这样来延伸思路,将线性关系和线性结构的灵魂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算法的同时体会背后的关系和理论,一步一步登上线性空间、集成思维的新境界,使得他们的思维层次得以提升。围绕这样一个主导思路来组织内容,会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学体系的设计

行列式、矩阵是线性代数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整个教学中,以行列式、矩阵作为计算工具,向量空间作为思维工具,用它们去解决多元一次的线性方程组和多元二次的二次型。以下给出对各章的安排。

第一章回顾中学解方程组的方法,由消元法给出二阶三阶行列式的定义,通过对三阶行列式的剖析,结合n级排列的逆序数给出n阶行列式的定义,然后依据n阶行列式的定义推导出行列式的性质,最后引出Cramer法则,指出这是对多元问题作整体处理的新思路,是处理手段和思维方式的提升。

第二章对于不符合Cramer法则条件的方程组,由整体处理思路引出矩阵,主要介绍矩阵的计算、分块矩阵、逆矩阵的求法。

第三章重点学习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讲解这些知识的同时结合解方程的方式,体现出整体处理的优势。

第四章这些算法蕴含着怎样的关系?方程组的不同类型、矩阵的不同等价标准形与向量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引出向量组的相关性与秩,从向量组上升到向量空间。这样解线性方程组的必要理论都具备了,接着完整讲解线性方程组理论,这时,算法不再重要,重点是理解线性方程组类型的识别及通解和解集的结构。

这是学习线性代数的第一阶段,对矩阵和向量空间的要求以解线性方程组够用为度。这样可使难点分散,也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推进。第一阶段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基本掌握线性代数中的三大算法(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具备整体处理多元一次问题的能力;第二,开始接触向量的线性相关性和线性变换,有了基本概念,尤其是有了秩这个深刻概念,为下一阶段做好铺垫。第二阶段以向量的线性关系和空间的线性结构为主线来推进。

第五章主要是延伸矩阵理论,包括讨论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由初等变换引向相似变换、合同变换、正交变换,讨论四个变换的关系、性质、用途的异同,以及方阵的对角化问题,使学生对线性变换和矩阵的理解再大大前进一步。接着,着手解决多元二次型问题,主要是标准化和正定性两个问题。

学到这个阶段,学生就能教好地领略到线性代数的强大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数学表述会有很大提升,这就基本上达到了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实现了它的教学理念。

四、双基教学方法的应用

中国数学教育主要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数学双基教学的定义是: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数学双基教学”作为特定的名词,其内涵不只限于双基本身,还包括在双基之上的发展。

1.双基教学的理论特征

(1)记忆通向理解。理解是记忆的综合,数学双基强调必要的记忆。例如,行列式性质的记忆,使之成为行列式计算的直觉和条件反射。但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对一些行列式的计算,能够理解的当然要操练,一时不能理解的也要操练,在操练中逐步加深理解。

(2)速度赢得效率。数学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把基本的运算和基础的思考,化为“直觉”,能够不假思索地进行条件反射,才能赢得时间去做更高级的数学思维活动。比如行列式和矩阵的计算是线性代数的基础部分,这个基础打好了我们就能去很快的熟练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对称矩阵的对角化等难度较高的知识点。

(3)严谨形成理性。中国的数学学习,则注重理性的思维能力。人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这种能力,所以才显出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要学好数学就必须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4)重复依靠变式。中国的数学教育重视“变式练习”,在变化中进行重复,在重复中获取变化,概念变式、过程变式、问题变式等多种方式是数学双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双基教学的层次

(1)双基基桩建设。行列式的性质和计算、矩阵的运算、逆矩阵的求法、矩阵的初等变换是整个线性代数的“基桩”,必须打得坚实,形成条件反射,熟练得成为直觉。

(2)双基模块教学。双基的基本呈现方式是“模块”。首先是主要知识点经过配套知识点的联结,成为一条“知识链”,然后通过“变式”形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以解线性方程组的模块为例。首先需要具备行列式的性质和计算,矩阵的初等变换的“基桩”技能。然后逐步形成以矩阵的秩为主的知识链,接着通过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的秩来讨论线性方程组是否有解以及有解时是否有唯一解的问题。双基模块教学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例如使用典型例题,通过变式形成问题串,然后提高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加以总结。(3)双基平台。在掌握了双基的模块之后,必须寻求双基的发展,这便是“双基平台”。双基平台具有以下特征。

基础性:直接根植于双基,是双基模块的组合、深化与发展;

综合性:双基平台跨越多个知识点,综合几个“双基模块”,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结。

发展性:双基平台主要为数学解题服务,能够居高望远,看清一些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获得解题的策略。

例如,求一个正交变换x=py,把二次型f=-2x1x2+2x1x3+2x2x3化为标准型。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平台,解题过程涉及行列式的计算、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向量的正交化、正交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等许多知识。双基平台是数学双基教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数学建模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课例,都是一种双基平台。

参考文献

[1]邬学军,唐明.线性代数是蓝色的天[J].大学学报,2008,24(6).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篇6

关键词:形象化;情景性;过程性;实践性;互动性

在多年的《电工技能与实训》教学中,每当传授“双速”等技能性强的知识时就感到困惑,教师费尽了口舌围绕着电路图泛泛说教,学生却不买你的账,究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教学手段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使传导知识受阻。对此,教师在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尝试,注重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下面结合“双速”的教学设计来加以阐述。

一、充分发挥形象化教学功能

中职学生的共性是:不善于抽象的理性思考,热衷于观看科幻电影那样的具有形态变化的学习氛围。

对此,我将“双速”的教学内容划分成七个模块,其中的前三个为器材、电路和原理,适合于采用动画教学手段,以发挥形象化教学功能。

(1)器材。图1呈现的是“器材”模块的主画面。

对电路中用到的各种器件进行归类,摆放在一个虚拟的器件库中,鼠标滑到各个器件的主置,能进行全方位旋转,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识读器件。鼠标滑到器件的特定部位,可交互显示其结构与功能,如交流接触器的主触点等,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

(2)电路。图2呈现的是“电路”模块的主画面。

先引导学生观察接线图,形成器件在电路中的位置感,再解读原理图和接线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点击原理图中的任一图形符号,在接线图中对应的器件将作高亮显示,将原理图中抽象的图形符号,映射到接线图的具体实物,同时指出该器件的名称和作用,如点击Km1将告知为“低速接触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3)原理。图3呈现的是“原理”模块的主画面,可按如下顺序播放动画:

①合闸送电。电源开关的动合触点闭合,引入电源。

②低速运行。按下低速按钮SB2,其动断触点断开实现互锁,动合触点闭合,使Km1线圈通电,其动断触点断开实现双重互锁,动合触点闭合自锁,主触点闭合,使定子绕组角形连接,构成四极电动机低速运行,同步转速为1500r/min。

③高速运行。按下高速按钮SB3被其动断触点断开实现互锁,动合触点闭合,使Km2、Km3线圈通电,其动断触点断开实现双重互锁,动合触点闭合自锁,主触点闭合,使定子绕组双星形连接,构成二极电动机高速运行,同步转速为3000r/min。

④停止工作。停止按钮SB1被按下,使Km2、Km3线圈均失电,主触点断开,使电动机失电,停止转动。

当某一电路被接通时,将伴随有代表电流流动的红色虚线出现,同时在电动机处出现转子转动的场景,且低速时转动慢,高速时转动快,颇具形象性。

(2)融“情境性、过程性、实践性、互动性和智能性”功能于一体。采用仿真技术,构建虚拟的职业场景,可完成与真实工作环境相对应的职业活动,并产生相应的影响和结果,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培养,还弥补了设备不足的缺陷,节约了实训经费。

故此,在“双速”中设计出的后四个模块是:布局、接线、运行和排故。通过虚拟实训室,创设职业情境,进行过程性、实践性和互动性教学。

①布局。在“布局”模块中,首先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提出布局原则供学生参考,再参照CKa6150数控车床中配电箱的布局,确定出“双速”的标准布局模板,如图4所示。

为学生提供一个空白的配电板和图1所示的器件库。并提示:用鼠标按住器件库中的某一器件,拖动鼠标将器件放到配电板的合适位置,松开鼠标即可完成对该器件的摆放。同时还能自动计分作量化评定。

②接线。在“接线”模板中,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提供接线原则和如图5所示的接线模板供学生参考。

给出操作方法如下:

颜色为红色并闪动的对应当前要连接的导线,将光标放在实物图中对应的连接点处点击后,则在该处出现一具有橡皮绳功能的导线,移动鼠标,该导线也跟随光标的移动而被拉长,将光标对准另一个连接点并点击,若正确,将出现规范的连接线,不正确此线消失。每做一步,都会有相应的操作提示,据此进行正确操作。

当接线有困难,可点击“答案”按钮,将出现已完成的接线图,如图6所示,可参考该图进行的操作,同时还能自动计分作量化评定。

③运行。图7呈现的是“运行”模块的主画面,提供运行图和操作步骤。

点击空气开关,其手柄将扳上引入三相电源。

点击低速按钮SB2将被按下,Km1变为红色以示通电,同时伴有其吸合声,电动机低速转动,并伴有其声音。

点击高速按钮SB3将被按下,Km1的红色消失以示断电,Km2、Km3变为红色以示通电,同时伴有其吸合声,电动机高速转动,并伴有其声音。点击停止按钮SB1将被按下,Km2、Km3线圈失电,红色消失以示断电,电动机随之断电,停止转动。

④排故。在“排故”模块中,提供如图8所示的排故模板,其中设有故障现象、故障分析、故障检查和故障判定四个控制按钮。

点击“故障现象”,画面转换为图9。呈现如下的操作步骤:步骤1.合上电源开关。步骤2.按动按钮,通电运行与操作。该故障现象的表现为:低速正常,高速只能点动。此后,画面自动转换为图10(图10中的1、2、3号线闪烁)。

点击“故障分析”,给出故障诊断:由于高速只能点动,则故障发生在Km2、Km3的“自锁”回路中。应检查1、2、3号线是否断路。

点击“故障检查”,画面转换为图11。并呈现如下操作步骤:步骤1:断开电源开关。步骤2:将万用表旋到“R×10”挡位上,调零。步骤3:检测1、2、3号线是否断路。在检测过程中,对断电、选挡、调零、检测点选择等,都给出相应的操作提示。

本教学课件设置的故障点为2号线断路,故当测量2号线时,表的指针指向无穷大。其余均指向零。

在画面下方给出“故障判定”:

1号线断路2号线断路3号线断路

当判断正确后,随即出现“测试”按钮,点击后试机正常。

由上述教学设计编写成的脚本,曾于2005年入选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家研制的《电工技能与实训》教学软件中,本人还参入了其中的多个实训项目的研制,该软件产品已作为中职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配套光盘于2006年3月在全国发行,并获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二等奖。我校率先使用该软件,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软、硬件结合训练学生,参加瓦房店市电工技能竟赛,连续两届包揽了大赛的个人前5名和团体一等奖,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篇7

关键词:线上线下教学;信息化工具;翻转课堂;教学评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为当前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理念,在线教学不仅是救急、更是教学改革的契机[1]。后疫情时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必然会进一步密切融合,在线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必然会进一步提升。线上、线下教学各有优势,双线结合、融合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必然会开创教育教学的新时代。本文基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1当前教学现状分析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是高校面向大二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在计算机科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逻辑性、实践性强,要求有一定的编程基础。但是课时少,“教”“练”分离一直是该课程面临的教学困境。大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格以及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定型,个体差异逐渐明显,尤其是编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异显著。当前课堂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采用线上、线下双线结合的教学模式,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智慧化教学的优势,可以有效解决“教”“练”分离的问题,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实战练习,并能充分助力课堂互动与师生交流,呈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指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兴趣及个人经历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选择学习方法。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2]。个性化学习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多样性,能够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个性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和养成过程,也是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3]。相应的,教学设计就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管理。

3基于翻转课堂的双线混合式教学

3.1双线融合教学

课堂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包括课堂实施、资源开发、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多种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4]。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处理好各种教学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线上教学结合了多种信息化工具,在教学资源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线上教学不可能完全替代线下课堂,线上教学使得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和互动,教师无法感知学生的实时学习反馈,只有将线上、线下融合,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3.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首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5]。翻转课堂通过教学角色的“翻转”可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新型的教学生态体系。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课前的个性化自学和课堂翻转教学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翻转课堂教学创新,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可以有效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3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活动设置的有效依据,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定教,帮助学生实现以需求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教师根据学情分析,可以将学生分级分类,对不同的学习群体进行整体评估[6],在教学设计时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学情分析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总之,掌握好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动态,才能确定教学的方向和思路。而在线信息化工具的学习过程数据分析和管理功能为学情分析提供了有效的、精准的数据支持。

4.双线混合式课堂教学设计

4.1信息化工具

本课程使用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和pta程序设计类实验辅助教学平台,打造三位一体的在线教辅平台。借助多维信息化工具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使用在线程序设计实验平台pta,让学生完成在线实验、测试。通过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让学生加入相关课程,进行自学。课堂教学互动依托学习通的各种在线活动功能实现。通过在线平台实时获取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并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动态,为学情分析提供有效依据。

4.2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设计过程见图1。

4.2.1课前线上自学根据学情分析,将学生分为三个级别,并将其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学习小组中。课前,以任务单的形式布置学习任务:(1)自学指南:学生自学中国大学mooC平台相关视频。(2)小组任务:布置3道典型案例问题和1道拓展附加题,组内通过腾讯会议,在线讨论、协作完成,并制作多媒体课件。(3)自学反馈。(4)集体备课:教师根据多媒体课件质量选出课堂翻转组,选中的组集体备课。

4.2.2翻转课堂(1)课前热身教师在pta平台提前设置课前测试题,要求学生完成后将结果提交至学习通。教师通过学习通的“投屏”功能展示学生算法,组织组间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展开翻转环节。(2)典型案例翻转、讨论在课前公布的3个典型案例翻转组中每组随机选1人上台讲解,每人负责一个案例题目;讲解后,教师组织组间讨论与点评。“选人”和“讨论”活动通过学习通在线“选人”和“主题讨论”功能实现。(3)拓展案例翻转、组间互评为适应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典型案例面向全部学生翻转、随机选人上台讲解;拓展案例面向有能力的同学翻转,通过学习通的“抢答”功能选出讲解者,并要求讲解者通过现场编程实现算法分析与设计。讲解后,教师组织组间互评[7]。(4)分组任务教师总结后进行课堂实测练习,举一反三。教师提前准备1个延伸性问题,提前在学习通设置“分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协作,实现问题求解。(5)教学评价在学习通发放问卷获取学生实时反馈并公布反馈结果。课堂问卷要根据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表1)进行设置。

4.2.3考核机制在线过程性学习体现了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状态和整体学习情况。融合了在线元素的教学模式,应该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刺激学生课前自学的积极性以及课堂的参与度。提高过程性考核数据(慕课平台、pta、学习通)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经过综合考量,本课程设置考核标准为:过程性学习50%、期中机考10%、期末机考40%。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篇8

关键词:计算机机房;布线系统;网络布线

中图分类号:tp3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6-78-02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鉴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各高校对计算机课程配备的实验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建设新型的计算机机房,合理分配使用计算机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机房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在高校机房建设中的经验,分别从电源线布设和网络线布设两方面加以论述和总结。

1电源系统布线

1.1布线设计

对于计算机绘图机房来说,它主要承担全校aUtoCaD绘图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因为是针对基础课,所以学院对它的投入比较讲究经济实惠,而aUtoCaD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学生上机的频率高,如果机房建设工作没做好,机房就会故障频出,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首先,电源布线的设计要以安全、稳定为原则。我们的aUtoCaD计算机绘图机房分为南北两个大教学机房,每个机房分别配置了70台计算机。各个机房的主要用电系统包括:空调、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照明设备。

每个机房各安装了两个大功率格力柜式空调,每台功率是1200w,给空调配备了6mm的粗铜芯线,并且每台空调配备一个空气开关,分别标注为空调1和空调2。

每个机房都布置有70台新的清华同方电脑,是学校机房电脑数量布置较多的机房。以前我们只有一个20-30台电脑的小机房,布线都采用多孔插线板相互串联,每个插座都放在防静电地板的上面,但这种连接虽简单,通常只适合20多台电脑的小机房,对大机房来说会有很多弊端。以每个多孔接线板连接4台电脑计算,连续串接5个多孔插座就连接了20台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如果同时开机,则瞬间产生的巨大冲击电流就容易将第一个多孔插座的交流熔断器烧毁,甚至引起火灾事故。机房规模的扩大,以前采用的串联接法不适用了,于是我们采用了分组点接法。

采用分组点接法,使用标准电源护套线,在每4台计算机之间接入一只20a三芯国标插座,再将多孔插座接入这个点,增加5只这样的三芯插座,把每14台计算机分为一组,由一个空气开关控制,这样70台计算机就共分为5组,共由5个相同的空气开关控制,分别标注为开关1-5。

对于每个机房的照明设备,我们在每个教室安装了专用格栅灯,这些格栅灯共分为五行三列,每个专用格栅灯里安放有三根功率相同的节能灯管,同时在每个机房的前后门处安装了两个应急照明灯,便于晚上市电停电后的照明,照明线一般采用普通2.5mm的铜芯线。

网络设备因为总功率较小,可用1000w,我们分别在南北两个机房的教师机旁各放了一个专用机柜,每个机柜自上而下叠加放了5个24口的新交换机。机房电源系统布置图如图1所示。

1.2具体施工

为了机房环境的美观,将电源布线、机房装修、网络布线同时进行。吸取以前布线不合理的教训,我们把电源线单独放在专用的pVC通道,把每个pVC管道放在防静电地板的下面。为了以后机房升级的需要,在选择电源主干线和分支线路规格时,我们在目前负载的基础上浮约50%。

1.3验收

电源布线结束,进入检测阶段。

⑴用测试仪测试各组标注的线路及空气开关是否正常。

⑵机房全负载运行。全负载运行一般要超过24小时,如发现有空气开关自动跳闸或有熔断器烧毁的情况出现时,应立即进行检修并重新修改布线。

⑶机房超负荷运行。全负载运行正常,可进行短时间的超负荷运行,以检测电源的质量及超负荷性能,为以后机房升级做好准备。

1.4三点注意

⑴要在每个机房安装地线。机房的所有电脑和一些网络设备,它们在正常工作时都可能产生静电,这些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烧毁一些硬件,所以布线时一定要安装地线。

⑵要有避雷措施。机房如果没有避雷措施,遇到雷击时就会烧毁机房内的硬件设备,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甚至危害人身安全,所以一定要安装避雷导线及避雷设备。

⑶备份线的布设。为了以后机房的日常维护/维修的需要,对于机房主干线中或一些不方便检修的线路,我们在每一组都布设了两根备份线,每个机房共分五组,所以在每个机房都各布设了10根备份线,并且备份线用1-10分别标注。

2网络系统布线

网络系统布线一般有两种方案:标准布线和简易布线。

标准布线方案实施的是结构化布线。这种方案要求双绞线不是直接由交换设备连接到电脑的网卡上,而是经过配线架连接到信息面板上,配线架和交换设备通过双绞线跳线连接,信息面板通过双绞线再连接到电脑的网卡。这种布线的优点是整齐规划,变动灵活。所以在诊断和处理网络故障时用起来方便。但这种布线成本高,需购置专用的机柜、配线架、跳线、信息面板,对我们aUtoCaD绘图机房来说不太适用。

简易布线方案就是在交换机和每台电脑的网卡之间用一根双绞线连接即可,我们采用的就是简易布线。这种布线方案大大降低了成本,但处理故障和线路跳转难度较大。

2.1网络布线的设计

在南北两个机房的教师机旁各放一个机柜,机柜里面由上到下分开叠放五个24口的新交换机。最上面一个交换机接第1-14台学生机,第二个交换机接第15-28台学生机,依此类推,直至70台计算机全部连接完成,最后在每根双绞线的两端采用相同的标注名称。但这种布线不便集中管理,随着串联越多,网络信号减弱越大。双绞线点与点间的通讯距离应是100米,交换机最大的级联最多不能超过5个。

2.2布线施工及注意事项

⑴双绞线正确接法有568a和568B两种标准法。我们机房用568B接法。这种接法从左到右线序是: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568B接法的标准是水晶头的两端都使用标准的线序。

⑵选择中档品牌且质量过关的水晶头。在水晶头与双绞线接头处,双绞线需压在接头内而不能在接头外。

⑶合理布放双绞线。因双绞线传输的是网络信号,电磁信号会干扰信号传输质量,所以把双绞线放在专业的线槽中,所有有双绞线经过的地方尽量不要有强磁场、大功率的空调、电源线等,否则会大大降低网络传输的质量。

⑷尽量布放备份线。每个机房各把线路分成了5组,每组14台计算机,每组都布设两根备份线,总共布10根备份线,并在每根备份线的两端分别标注为备份线1―10。

⑸检查所有的线路标注编号。在每条双绞线两端都用一个相同的编号分别用笔标注各根网线名称,每根备份线和网络线一样标注,这样机房日后的维护管理就能得到保证,课堂效率就一定能大大提高。

⑹预留双绞线的长度。一般机柜放好后应固定避免移动,双绞线在机柜这头的长度要布置适中,双绞线连接的另一端是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是经常要移动的,所以双绞线最好预留1.5米的长度。

⑺双绞线在施工时,它的拉力一般是9KG左右,所以我们平时拉线时最好不要用力太猛或强行拉扯。

2.3网络布线的检测

2.3.1网线测试

所有网线布设完工后,应立即用网线测试仪测试每根线路是否正常工作,如果信号不通,应检查两端的水晶头是否压紧压好,或者检查双绞线排序是否错位,直到网线可正常工作为止。

2.3.2网络设备测试

安装完网络后,加电检测所有的网络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则应测试网络设备的每个端口是否可正常通讯,然后测试点与点之间的网络传输速度,最后测试一点对多点的网络传输速度,发现故障及时排除。

2.3.3综合测试

先测试外网的性能,包括下载速度测试、各种在线影院流畅等。再测试内网的性能,如电子教室广播顺畅程度、教师端和学生端传送接收文件速度是否正常等。如果发现问题,就要查找各种产生故障的原因,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经济、灵活地规划计算机机房布线及配套设施,是关系到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正确设置计算机设备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提高实验室教师的技术和技能水平,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搞好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管理、维护和保证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陆建民.学校机房布线经验谈[J].计算机与网络,2003.5(10).

[2]黄伟斌.学校机房布线要点探析[J].案例/CaSeS,2012.9.

[3]章锋康.对高校机房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准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篇9

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在这一目标之下,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便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兼而有之的特质,就让我们选择了“活动”这一支点,实行开放的双线课程结构,将活动课程引进课堂,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又保留课外活动的阵地,让学生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扩大知识视野,增强学生语言的实践能力。

一、对“活动”的认识

活动,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质属性。[1]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改造现实,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活动是生命本质的体现。

所谓活动教学,主要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2]。活动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主实践,它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进行主体教育和实现主体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其特征通过与接受教学的对比可一目了然(见右表)。

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与个性养成是活动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这与新课程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完全吻合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而活动教学则是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了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把“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变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中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

1.活动是完成探究性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

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三者的共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启互成。为了表明其内在关系,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曾经绘制了下面这幅三维图[3]: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任何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实现都是在一定教学水平上操作的,内容与方式也是相互依赖的,一定的教学内容要与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起来考虑,两者必须相互匹配;其次,活动教学方式随着探究性教学内容比重的加大,其所占的空间愈加广阔,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下也在其间凸显出来。由此可见,活动教学是完成探究性教学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2.活动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不是已经完成的产物,而是正在进行的活动。”[4]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而语言活动就是一种创造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语言思维训练的理论,并明确指出,学习语言需要活动,需要训练。[5]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实用”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追求实效的社会氛围中,教师就应引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情景里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把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是其生存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它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与个性,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活动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载体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智力技能五阶段理论,其中明确指出构成能力的因素,有知识因素和技能因素两种。[6]知识因素,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是就语言规律而言的。获得语言规律,是建构语文能力的基础。忽视语言规律的讲授和学习,是不可取的。技能因素,一是思维技能,二是操作技能,技能对个体活动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也就是说,技能可以直接控制活动程序的执行。所以,活动的自我调节,包括活动的思路、方法、执行状态和速度,也是构成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是实现主体性,达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最佳方式。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体现出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的主导思想。在活动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还能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建立师生和谐的合作关系。这正是活动教学的优势,它是知识传授模式无法比拟的。二、双线自主活动教学的提出

双线自主活动教学,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以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改革为核心,实行教材教学线和实践教学线的双线课程结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7]教材教学线,又称子线结构,以学习语言和语言规律为主。语言规律包括语法规律和语体规律两个部分。实践教学线,又称午线结构,以学生的语言活动和语言实践为主,即运用语言规律进行语言活动实践。双线课程结构,不管是教材线还是实践线,都以学生的言语活动实践为主。

双线课程结构是根据“语文即生活”这一论断而提出的。双线课程结构的机制是:减少教材教学线授课时数,另立实践教学线,即将原来的语文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作教材教学,一部分用作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线,一般每周占用一课时。在语文实践线中,又分为两部分,即课上部分和课下部分。课上部分,结合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活动内容,如初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高中的梳理与探究;课下部分,以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主,如阅读报刊,写文摘笔记、日记,办手抄报,开展社会调查和语文社团活动,等等。

双线自主活动教学,是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灵魂,实现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前者是指,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单一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为目的的认知实践变课堂为活动的“场”;后者是指一切活动都要

根据教学的长远目标与短期要求,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使课堂的“活”与学生的“动”更具实践性、实效性。因而,这种活动不是教学的某一环节的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活动课,而是全程教学中师生多元互动的一种存在形式,活动既是师生本身的存在,又是师生通向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双线自主活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内外互动互补为突破口,着力于活动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将教学内容有机地内化于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主体活动之中,借助于“活动”这个中介机制,顺其自然地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三、双线自主活动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方式改变的具体策略

1.教材教学线变教师只备教材为设计活动

设计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绵绵铁轨,基石之于巍巍高楼。没有科学、艺术、精到的设计,就不会有优化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因此,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对学生学好语文是无济于事的。在备课中,如若只备教材,就注定了语文课堂只能是一个知识点的简单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只有将学生纳入备课内容中,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才能使课堂成为思考者的领地、智慧者的天堂。

双线自主活动教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整体性,它既包括物质的、实践的操作,即外部活动;又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即内部活动。合起来看,内部活动是融通,是建构,是外部活动的内化与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是“备课”而是“设计”。其基本原则是:不求多而细,而求精而活。也就是说,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要针对易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兴趣的疑问点或关键点设置一个问题域,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

语文不是线性学科,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语文教材是文选性的,每篇文章都具有全息性,课文的教学目的也不是既定的,教学设计更可以五花八门,这无疑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开发教材,设计活动不等于将教材抛掷一边,也不等于知识性的内容就不予以传授,而是应思考如何将教材用得适度、用得适当、用得适合。开发与设计的终极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使他们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教材教学线的实践中,我们尝试以活动贯穿课堂,其活动设计是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的。例如,导入新课可以设计“抛砖引玉”的活动,或是视频资料,或是复习旧知,或是事例分析,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再如,解决字词问题,可以设计“查字典”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时,可以设计“浮光掠影”的活动,学生或是复述文章内容,或是快速梳理出文脉。应该说,教材教学的自主学习摒弃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追求所谓的“进度”或“速度”,更反对不顾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而强行灌输,它强调的是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索、自主体验。

2.实践教学线变学生“在听中学”为“在思中学”

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以往的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总以听客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双线自主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活动主体作用于学习客体的有目的的实践过程,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同桌活动或小组活动,指导、协助可来自他人,但具体操作只能是学生自己,因而主体性是双线自主教学的基本特征,它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双线自主活动教学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学,而其最高层面应该是在思中学,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融汇于课内外的学习中,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认为批注评点式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批注评点式阅读源自我国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古代谓之“评点”。评,即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要点以及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加以评议,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批注评点式阅读不是重走一遍古人的老路,较之古代是一种更为开放、更能展现个性的阅读方式,批注者不仅可以把林林总总的阅读所得、所感、所疑写在书眉页侧,而且可以采用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并能恰当诠释感受体验的方式来评价文章。例如,可以就欣赏的内容来进行仿写,不赞同之处进行改写,喜欢绘画的可以根据情境配一幅简笔素描,喜欢写诗的可以用一首小诗传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广泛联想、比较异同等。这种活动在课堂能够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能够让学生用切中肯綮的词语或短句记录他们的自身感受,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别样的情怀,其教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目前,课堂教学有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讨论的课堂就是没有活动的课堂,就是气氛不活跃的课堂。而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恰恰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让学生静下心、沉进去,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而这种精神关怀既有“文以载道”中的“道”,还应该有知识的建构和习惯的养成。“批注评点”式的学习方法正是对语文素养养成的最基本的关注。语文课应该让学生获得一些终身受益的阅读方法,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要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8]

3.自主活动变教师的预设为学生的生成

活动式教学的活动是兴奋点,活动的磁力吸附着各种因子凝聚成活动磁场,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产生了一种竞争意识,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活动富有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潜能。因为活动是自主的,是在宽松、宽容、民主、友善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师只在活动中起“导”与“托”的辅助

作用,不再是主宰与代庖者。活动越是充分,学生的自主性越强。这样,伴随着教学的活动化,民主、平等、友善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建构起来了。

活动可以是显性的,如课前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新闻播报、讲成语故事、诗词赏析、介绍作家作品、试题透析、即兴演讲等;如教学环节中的活动:识记活动、朗读活动、批注活动、评点活动、交流活动、拓展活动等。活动还可以是隐性的,即学生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活动尤为重要。自主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前见”逐步达到融合的过程,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变换、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心理与学生的心理逐步共融交汇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单纯地讲授与灌输,而必须要积极地、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各自以自己的视角和经验,用自己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和表述方式,通过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实现智慧的生成。

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开展诗歌朗诵会,由学生自发组织,从主持到策划,从音乐到幻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学生自己完成,这一过程体现了语文活动的综合性特点。面对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有的教师将繁多的文言知识变换成竞赛式活动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再如,教学如何运用说明语言时,有的教师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学校,让“体验”二字贯穿于活动之中,将活动设计为资料采集、课堂展示和梳理提升三个部分,让学生通过动手去实践,通过动脑去思考,通过表达去运用,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形成了一种“大语文观”,使学生更加爱语文、爱生活。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篇10

抛物线抛物线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选修2-1第二章中共包括四部分内容《曲线与方程》《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其中《抛物线》分两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抛物线和椭圆、双曲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有:从形上,椭圆是封闭的中心对称曲线;双曲线是非封闭中心对称曲线;抛物线是非封闭轴对称曲线;从标准方程的个数上,椭圆、双曲线各有两个,而抛物线有四个。联系主要有:三者都是圆锥曲线;研究方法相同,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定义,利用坐标法推导标准方程。

教材将《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安排在《椭圆》《双曲线》之后,是对圆锥曲线知识的延续与完善,同时又为后续研究《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抛物线模型的过程,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高考考纲》要求:“了解抛物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这节课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并推导出标准方程,为以后用代数方法解决抛物线问题打下基础,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工具”。

知识与技能:了解抛物线的定义中定点与定直线的位置关系,抛物线上点满足的条件;掌握抛物线的焦点、准线方程的几何意义;正确区分四种抛物线标准方程特征,并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借助于生活实例,直观感知抛物线形状;通过折纸实验和观察几何画板中点的运动轨迹,归纳概括抛物线定义;经历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学会用坐标法求解抛物线标准方程,提高观察、分析、类比、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抛物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验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抛物线是圆锥曲线之一。抛物线定义是推导抛物线标准方程及研究几何性质的基础,是本节课其他知识产生的核心,所以应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其含义。

重点:抛物线的定义;根据具体条件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求出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突破策略:通过折纸实验、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抛物线的定义”;通过逐层递进式的问题设置,突出重点“根据具体条件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求出焦点坐标、准线方程”;通过“牛刀小试”和“知识升华”等课堂练习进一步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推导抛物线标准方程时,建立坐标系,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尤为重要。同时,不同的曲线有不同的建系策略,无法统一定论。抛物线标准方程因建系不同共有四种,初学者很容易混淆。所以,恰当的建系和分清四种方程都具有一定难度。

难点:如何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推导抛物线标准方程;正确区分四种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特征。

突破策略:借助于小组活动,学生之间相互启发,降低思维难度,有效地突破难点“如何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推导抛物线标准方程”;通过让学生观察表格和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效突破难点“正确区分四种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特征”。

三、教学设计

1.模式介绍

本节本节课主要采用我校校本教学模式:“双互动、四统一”。“双互动、四统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恰如其分地扮演好教与学的角色,师生要多维互动,生生要经常互动,人机要适时互动,人与教材要深刻互动。教师要善于创境设疑,导引探究,启发深入,收敛点拨;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理顺问题,大胆发散探究,合理作出结论。具体模式为:问题――发散――收敛――综合――创造。

2.教学设计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一元二次函数y=ax2(a≠0)谈起,借助于生活中的抛物线直观感知抛物线的形状,并点出本节课的研究方向――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设置了三个探究,以“问题――发散――收敛”模式展开。

探究1:学生以学案为基础利用教师提供的卡片纸进行折纸,并借此粗略画出抛物线的简图。结合作图过程,归纳出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随之,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抛物线的生成过程,完善之前的猜想,归纳出抛物线的定义。

探究2:以开口向右的抛物线为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建立直角坐标系推导抛物线方程。之后,全班交流,教师借助于电子白板交互式完成学生的思路演示,并归纳概括标准方程中“标准”的含义。

探究3:类比于开口方向向右的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推导开口方向向左、向上、向下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焦点坐标、准线方程,进而将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推广到四种。由于学生在探究2中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抛物线标准方程推导方法,所以在此环节学生尝试独立探究,完成表格。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计算等能力。

抛物线几种标准方程确立后,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比较四种抛物线图像、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归纳概括记忆方法:左2次,右一次,一次定焦点,焦点定开口,开口定符号,4倍要记住。

最后,通过“例题剖析”“牛刀小试”和“知识升华”等环节以“综合――创造”的模式展开深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祖忻,朱纯,胡颂华.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