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十篇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十篇

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56

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篇1

关键词:沿海发达地区,宁波,保障性住房

一、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是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职能的突出表现;有利于实现农民工“住有所居”,保障农民工的基本住房权利,缓解乃至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促进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发展,是农民工幸福生活的保障。

二、浙江金华农民工居住现状及问题

(一)金华市农民工居住现状

1.以租赁住房为主要居住形式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在住房上面临十分不同的选择。对于中国城市居民而言,获得住房大致有三种形式:即购买已分配公房;通过市场机制购买商品房以及参加政府推行的安居工程购买低价的经济适用房。农民工获得住房的途径似乎比城市居民多,住房类型也呈现多样性,但他们却无法或难以像城市居民那样以同样的方式得到安定的住房。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农民工都是以租赁住房为主要的居住形式。

2.居住地主要集中于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

根据调查数据估计,在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居住的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四分之三。这个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由于农民在这些地区比较容易租到廉价的住房,可以降低城市生活成本,这与农民工的低收入状况是正相关的;二是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专业技能不够高,因而较少在市区的繁华地带工作,更多的农民工是在临近城市边缘地带工作,选择在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居住能降低交通成本;三是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在观念意识、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一定程度地延续了以往农业社会状态下的许多特征,农民工在这里容易找到心理认同,能够较快地融入新环境;五是相对于主城区来讲,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行政管理上的混杂和松懈正好为流动人口聚居提供了难得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

3.农民工的城市居期长

有调查资料显示,2000年及以前进城的农民工占42.63%,即城镇农民工中,改革开放以来前二十三年进城的不足一半。近年来,进城农民工逐渐增多,2005年进城的占9.79%,2006年进城的占21.26%,2007年进城的占26.32%。农民工进城时间早晚,也意味着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时间的长短。上述数据表明,至少有42.63%已经在城市居住了8年,即使是2007年之后进城的农民工,他们的城市居期也已经超过5年。

(二)针对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

1.政府对廉租住房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廉租住房制度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与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商品性和政策性相比,只具有政策性的特征,因此更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廉租房作为非经营性项目,如何赢得其资金是一些城镇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西部的城镇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当前的廉租住房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城镇居民中的双困群体,也就是收入低和住房困难的人群,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廉租住房的财政投入尚且不足,保障对象再加上广大的农民工目前的投入就更加算是杯水车薪了,因此,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当务之急。

2.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不完善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一项资金融通的手段,是面向城镇居民设立的,十多年的实施经验证明,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需要不断进行的完善,但无可否认这是一项比较适合城镇居民的制度。但是,随着目前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中农民工的出现,住房公积金制度缺乏适应这一群体的措施。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工的住房消费水平非常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保障功能是农民工所急需的。但是,住房公积金制度需要农民工的工作单位定期补贴给农民工同等额度的资金,这无疑增加了大部分农民工的工作单位——企业的成本。因此,新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必须做出对策来解决或者缓解这个难题。

三、建立涵盖农民工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一)住房公积金应覆盖农民工

要使得住房公积金扩大到农民工群体,政府就要设立专门的法律和法规来保障用工单位交纳农民工的住房公积金。当前,很多雇佣农民工的企业出于节约企业开支的目的,在交纳农民工的住房公积金积积极性不强,为此,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要严格的规定企业交纳其雇佣的农民工的住房公积金,同时,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政策上、税收上激励措施,来鼓励那些能够坚持交纳农民工住房公积金的企业。同时,农民工群体的高流动性是也是住房公积金制度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将更加迅速,只要建立一个高效、统一和可行的住房公积金全国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住房公积金信息管理系统,走到全国各地都可以查询到农民工个人的住房公积金实际情况。

(二)有条件发展农民工廉租房

政府是廉租房制度的责任主体,在城市规划、廉租房来源等方面,地方政府也应该坚持公平的原则,不能将城市中较好的地段全部都用于商业、或者是高档楼盘的开发,而是应该保留一块地段,专门用于新建针对农民工的廉租房。政府要将发展农民工廉住房的专项资金编入政府财政预算,政府要根据农民工居住特点等实际情况来支出这笔资金,从而保障这笔资金能够真正用于保障农民工居住权益之中。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通过在税收、土地竞标等方面上的优惠政策来鼓励一些有条件的房地产商建设廉住房、管理廉住房。政府可以租用一些废弃的厂房、学校,加以改造,来作为廉租房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给住房条件十分困难的农民工群体;同时,政府也要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多渠道的筹集资金来发展农民工廉住房项目。最后,针对农民工群体高流动性的特点,政府要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廉住房准入退出机制。将一定合理比例的廉租房租给农民工可以加快廉租房的周转,提高廉租房的利用率,增强其保障功能。

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篇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解决途径;住房状况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3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95-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95

1概述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家”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依托。农民工问题不只关乎他们自身的幸福感,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推进,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2015年11月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流动人口到2014年末达到2.53亿,预计2020年将逐渐达到2.91亿,而新生代农民工仍是主力军。因此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现状,本文从社区环境、居住条件、政府保障制度及新生代个人心理因素、收入特征等方面出发,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提出合理对策。

2调查情况概述

2.1调查过程

本调查对象是蚌埠市流动人口中18~30岁中的农业户口青少年,对他们进行了走访及发放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中共发放了400份,有效问卷373份。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在蚌山区、龙子湖区、淮上区、禹会区、新城区、高新区等分别抽取5个社区,每个社区分别抽取15名新生代农民工,被调查的对象来自于建筑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及制造业等。

2.2调查结果

2.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受教育程度: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约占30.68%,初中文化程度占42.71%,高中学历占17.14%,中专文化及以上文化程度约占9.47%。

月平均收入: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约占8.25%,1000~2000元的占56.92%,月收入2000~3000元的占22.16%,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占12.67%。

2.2.2居住方式及满意程度。调查对象中,独自租赁者占10.54%,约31.7%居住在集体宿舍,购置商品房的占7.51%,与他人合租的占38.01%,住在亲朋好友家占6.15%,其他方式则占6.09%。

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住房满意度较低,认为目前住房状况较好的占有23.8%左右,认为一般和较差则占到了76.2%。

2.2.3居住条件。在调查对象中大部分人选择居住在集体宿舍及与他人合租,所居住的环境空间狭小,安全保障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不够完备,有大部分外来人口,存在社区居民乱搭乱建现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经常断水断电现象,存在通风设施不好等安全隐患。受访中有人表示,和别人共居一室生活上有很多不便,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家”。有的为了减少住房成本,选择了较为偏远的地方,经常乘坐公交好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工作地。

调查中发现,蚌埠市的平均房价在4000元左右,租房的费用每月约400元,住房成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住房”这一问题使他们在经济上不堪重负。“他们具有主动融入大城市的强烈愿望,有在迁入地永久生活的愿望”。(1)而个人的收入与房租成了他们融入城市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环境和培训机会上有所改善,但是这些改变并不是根本性的,他们仍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适应、城市适应都处于中等水平,但生活适应处于较低水平”;(2)由于他们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低,所从事的行业选择范围较小,对于自身的维权意识也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度。

3影响住房状况因素

3.1户籍制度

目前的廉租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对象主要都是生活在低收入水平以下的城镇居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这一保障政策几乎是将他们排除在外。拥有城市户口不仅是享受到政策是享受到住房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其他方面如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险上也能享受到良好待遇,除此以外还能享受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制度。而没有城市户籍的新生代农民工将与这些保障政策无缘,在住房方面,更是如此。

3.2政府保障政策

目前蚌埠市已建立起城镇廉租房制度及经济适用房制度等,在2013年出台的《蚌埠市保障性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在本市签订劳动合同并就业两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两年以上,在本市无住房的外来务工人员被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内。从该条例可以看出,保障的政策已经开始顾及到外来务工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的低收入人群,给蚌埠市新生代农民工在住房保障的方面带来福利。在2014年12月及2015年12月,蚌埠市分别进行了第四批公租房摇号配租和第五批保障房摇号配租,在确保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了其中。但在现实调查中可以发现,获得这项政策的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城镇低收入家庭。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少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认知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这项政策知之甚少,加上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各种原因很难获得城市户籍,这一政策并不能让他们获益很多。

3.3个人原因

个人的消费与所得收入是呈先线性相关的,收入越低,消费也就低,相应的储蓄愿望便强。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表示,由于收入低,在住房方面的要求没有特别高,希望能够积攒下自己的一些所得以便预防日后急需。没有接受高等的教育,专业知识薄弱,新生代农民工只有从基层做起,靠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来获得更高的职位,而这段时间一般来说是很长的,对于住房条件的恶劣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他们来说“习以为常”,他们更多专注的是如何能积累财富。

4解决途径

4.1推进市民化进程,满足住房需求

为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政府应全面落实农民工落户、居住证管理等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调动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让新生代农民工被这个城市所接受,从身份上给他们一个认可。另外,蚌埠作为三线城市,其库存产量大、去化周期长,应对农民工住房建设给予高度重视,降低购房资金成本,让新生代农民工有资本去购买属于自己的住房,从而在有效解决库存问题。

4.2加强土地供应管控

政府应根据农民工住房需求及本地经济发展目标,科学制定今后土地供给计划,加强土地供应管控。蚌埠目前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在致力引进高质量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但工业园或开发区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房源短缺,政府应合理确定土地供应结构和投放数量,要严控或者暂停土地供应,强化规划建设用地管理,优化用地布局结构,可在新生代农民工较密集的工业园区周围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和定居意愿等安排他们的居住用地。

4.3寻求新型住房保障模式,加快住房保障措施转变

建设公共租赁房和员工公寓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重要措施。公租房应该体现平等,要有统一的制度安排,将符合条件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纳入公租房的保障范围,使他们受到切实的利益保护。另外应积极推进政府组织棚改居民购买商品房安置方式,可实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加大城镇棚户区改造范围,在资金等各方面予以资助。可以选择从租赁市场筹集公共租赁房房源,改造成公共租赁房。

4.4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

在现实中,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并没能很好发挥,《中国经济季报》指出中国住房公积金没有合理利用,一直处于较低的资金利用率,用于住房贷款只有住房公积金的46%,其中获得了公积金贷款的缴费者只占17%。因此,政府应将农民工和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并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政府应坚持规范管理,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工作,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促进住房公积金放贷进度的加快。

4.5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收入

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国外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可以发现,政府必须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主体,要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保障他们的切实利益。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投入,给他们提供相关培训,只有在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城市生活中的思想意识发生改变,能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能性加强,才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他们在城市生活提供了生存能力。

5结语

住房情况反映了生活的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自然也希望在这个城市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查阅参考了国内外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解决措施,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影响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不容乐观。2014年11月蚌埠市外来之家建立并投入使用,采用“现场+远程”的方式实现了天天招聘会,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这样的服务给新生代农民工带去了福利,但却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随着婚育年龄的到来,新生代农民工对住房的需求也会随之提高,但现实情况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户籍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不完善,政府保障措施没有到位,政府财政能力没有跟上发展及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知识和技能的缺失都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的因素,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与融入城市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反映出农民工仅靠自身的能力解决住房的现状是很困难的,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

第三,努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应该推进市民化进程,满足他们的住房需求,这同样也能消化住宅库存的问题,将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谐的解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关键,深化户籍改革,落实相关政策是重要措施,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文化素养及思想意识,让他们能够提高自身技能同样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篇3

关键字:农民工;住房;政府

1、研究背景

"农民工"一词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所以出于本文的研究,本文将农民工定义这样的人群:具有农村户口,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城市及城乡从事非农业劳动,依靠工资维持生活的人员。一般把出生于80年代或90年代,出生在农村或城市,具有农村户籍,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其父辈,基本上不具有务农经验的在城市靠打工为生的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的年轻一代农民工。

2、调研结果的分析

(1)性别与住处地理位置:

从性别角度来讲,男性农民工大都居住城郊农村、秦都市区、渭城市区等地区,而女性则主要聚集在城中村、秦都市区与渭城

(2)年龄与住处地理位置:年龄在20岁以下的农民工大都居住在城郊农村和秦都市区;21~25岁的农民工散布在城郊农村、城中村和渭城区;26~30岁、31~35岁、36~40岁的居住在秦都市区与渭城市区的居多;41~45岁农民工大部分居住在渭城市区与城郊农村;45岁以上的农民工大部分居住在秦都市区。

(3)职业与住处地理位置:由上得知:建筑工人大都居住在城郊农村与渭城市区图;小摊贩居住在秦都市区与渭城市区的居多;生产工人主要居住在城郊农村与城中村;商务服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城中村、秦都市区与城郊农村;家政服务人员主要居住在渭城市区;市政环卫工人主要散落在渭城市区;一般管理人员、办事员主要集中于秦都市区与渭城市区;私营业主集中于秦都市区与城中村,杂工集中于城郊农村,无稳定工作者居住在秦都市区居多。

3、政府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方法

(1)完善相关住房政策

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租房公积金政策进行完善。对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解决,首先应该从城镇住房制度入手,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公积金政策。要针对农民工流动性高、工资低等特点以及非公有制企业本身的不稳定性,出台一些政策措施。比如建立城市住房公积金覆盖网络,既能方便农民工异地存取又能防范住房公积金支取风险,将城镇廉租房建设和农民工的住房公积金贷款相挂钩。还可以允许农民工用住房公积金支付廉租房的租金等。给予农民工与城市人同等住房待遇,解决了当地企业用工难问题。同时也为农民工提供了稳定的居住场所,农民工实现了稳定生活,就会将购买力转移到家电、生活用品方面,这将创造巨大的内需,在解决住房的同时拉动了经济,一举两得。

(2)出台房屋出租法规,规范房屋租赁市场

房屋出租有法可依并规范租赁市场。目前,租赁房屋是咸阳市大部分农民工解决住房的主要途径。因此,加强咸阳市房屋租赁管理,规范集体土地上房屋租赁行为势在必行。开展集体土地上房屋权属登记工作,逐步实现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上房屋租赁一体化管理。建立房租租赁管理机构,及时有效地房屋租信息。加强对农民工建房及出租行为的管理。农民工大部分都住在城中村,因此,加强城中村房屋租赁的管理迫在眉睫。由于近几年进行城中村改造,大量的违章建筑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子已被拆毁,房屋已被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加强租赁管理,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行为,建立房屋租赁信息制度,定期、分区域、分面积、分户型进行公布,向务工人员提供及、便利的房屋租赁服务。建立街乡和社区、村出租房屋管理台张制度,在每个社区和村均安排若干协管员,具体负责出租房屋的检查、登记工作。这样就很好的加强了农民工住房的租赁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也会有所好转。

(3)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由上文的调查现状可知,目前关于农民工住房的保障体系很不完善,农民工从外地来到城镇打工,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到头来,却是个居无定所的下场,政府此时应该发挥其职能,完善城镇住房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到城镇保障体系之内,凡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住房面积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家庭,可申请购买一套经济适用房用于自身居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完善保障体系,也要有负责人去跟进体系的执行程度,因为不仅仅只有市场会失灵,政府部门也一样,在经济人动机的驱使下,往往会偏离现有的政策,政府失灵的情况很常见,就比如说一些寻租现象,地方官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很有可能做出与政策相违背的事情,所以,要贯彻好农民工的城镇保障体系,光是有制度是不够的,对执行程度的跟进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4、结论

农民工是活跃在乡村和城镇中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已经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与农村繁荣和文明进步密不可分。为他们融入城市、同市民和谐相处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和先进典型。社会各个方面都应该尊重农民工、理解农民工、保护农民工,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农民工的舆论氛围。相信在我们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爱之下,农民工生存中所存在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李伟.论农民工的基本人权保障[J].2009,4.

[2]童颖.骏楼欣.住房公积金,叩开农民进城之门[J].中国房地产,2011,2.

[3]李海辉.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保障住房融资机制.西部金融,2012,8,35-38.

[4]朱建美.浅析政府在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中的主体地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6-9.

[5]李斌,王晓京.城市农民工的住房[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9息,2008,7-10.

[6]韩婧.让住房公积金制度离农民工不再遥远[J].财经界,2007,6.

[7]李兰芝,海兵.应尽快制定住房法[J].1999,5.

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篇4

关键词:公积金;住房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227-02

一、引言

住房公积金的建立,改善了城镇职工住房条件。实行住房公积金住房保障制度也有利于转变住房分配体制,有利于住房资金的积累、周转和政策性住房贷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职工构建住房支付能力,促进住房建设。199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其中,明确要建立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上海进行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黑龙江农垦总局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10多年间,推动了垦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二、住房保障制度概述

住房保障制度是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概念,广义地说,“宅基地”、“福利分房”都是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们是低生产力水平下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制度。依靠市场配置住房资源,并不等于说人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收入买房子住,也不等于说人人都只能靠市场化竞争,自主分散决策来获取住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障每个人都有房子住,政府要实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帮助单纯依靠市场解决住房有困难的群体。这个政策体系的总称,就叫做住房保障制度。

黑龙江垦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的实施对于改善农垦总局及下设管理局,各农牧场职工住房条件,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2014年10月14日,住建部联合财政部、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通知》。《通知》核心精神对于异地贷款和缩短至6个月缴存额即可贷款都做了要求。这是住房公积金的发展趋势,由于涉及面广,大部分地区现在还没有针对这个通知作出具体规定。垦区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在农垦总局范围内,通过对制度的研究探讨,能够找出使住房公积金能够达到全面的推广的方法。自2003年以来,农垦总局利用住房公积金解决了首先开设住房公积金账户职工的住房问题,不少城镇居民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了住房,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而还有一大部分人没有住房公积金账户,还没有享受到住房公积金带来的实惠。而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全面推广住房公积金建设,整体提高职工住房支付能力,促进住房建设。因此,住房公积金的全面推广,将对于改善农垦总局及下设管理局,各农牧场职工住房条件,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国内综述: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住房公积金住房保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功能

文林峰(2009)认为,住房公积金在社会保障中具有重大作用。要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的初衷和最终目的是实现居者有其屋。倪鹏飞,倪诗妆(2011)认为,解决资金问题是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基础,是解决社会保障的根本问题。我国公积金具有住房保障和住房金融的双重功能。住房公积金本身是具有民生保障性、互、长期性的个人所有的住房储金,是一项福利保障性政策,最初的目的是满足低收入者的家庭购房需求。文章从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执行中存在的偏差,制度本身的反功能、潜功能等的因素,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住房公积金的有效实施。文章就制度设计环节、执行环节、管理监督环节进行分析,在制度层面、执行体制、监管环节发现问题,在制定者的盘活方面、制度的完善方面、执行与监管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国外综述:学术界对于住房公积金住房保障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初,早在1955年新加坡政府就建立了公积金制度。目前,国内国外学者针对国外公积金制度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国外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住房公积金保障功能

DavidClapham,peterKemp,andSusanJ.Smith(1990)认为,住房保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BurgerJack(2002)指出,住房保障与移民的选择利益关系。S.Vasoo,JamesLee(2003)认为,住房公积金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的成功经验,已经成为了协调经济与社会目标的一个很好的例子。HenrytKmok(2000)认为,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应与老年退休金相结合。住房公积金制度主要是为退休提供保障,应防止偏差。香港已经在这方面做了研究。

住房公积金具有保障功能。新加坡于196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的政府组屋计划进行研究。由政府主导组屋的开发与建设,由建屋发展局具体实施;政府对土地资源严格控制,为组屋顺利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土地和资金保障,推行良性循环的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依据家庭收入水平,实行公有住宅的合理配售政策。在配售政策实行中,严格按照家庭收入情况来享受住房保障补贴级别,首付款和还款额都存在一定差别,设计出了高收入者,住房福利少一些。低收入者,住房福利多一些。此外,新加坡出台相关法律,严格限制炒卖组屋,以确保组屋政策顺利实施。在国外保障性住房融资的各种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及建议。

三、住房公积金的研究意义

住房公积金住房保障制度是住房改革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其实质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有效途径。农垦总局住房公积金管理局农垦分中心自2003年建立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最先建立住房公积金账号的职工享受到住房公积金政策带来的好处。诸多学者关于住房公积金的问题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以这些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促进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住房公积金发展的对策及建议。由此我们可知,住房公积金的推广,能够有效改善农垦总局职工的住房条件,使职工能够享受到住房公积金政策带来的实惠。对提升农垦总局小城镇建设规模和职工居住条件、培育和促进住房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四、问题

从住房公积金建立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它让一部分人享受到住房公积金的人员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定不足,包括住房公积金制度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住房公积金使用率较低,资金沉淀率较高,住房公积金管理水平较低。

五、对策

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归集制度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执法手段,狠抓工作落实。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修改和完善现有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应将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管理范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二是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当前,劳资关系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关系,劳资关系的和谐度,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良性度和社会稳定的和谐度。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非公有制企业住房公积金的建立,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公积金管理机构要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和舆论引导工作。四是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五是调整政策,灵活运用。还要组织面向非公有制法人代表的法律知识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为职工缴存公积金不仅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应尽职责,也是实施科学管理本企业的战略举措,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推进这一项工作的良好氛围。

六、建议

建立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只有不断完善城镇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探索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农村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完善中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体系。保障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扩大住房公积金的保障范围。

坚持因地制宜,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去实施,不可急于求成。加大沉积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力度。要加大对沉积住房公积金的利用,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利用率。因为住房公积金的利用率较低、利用范围有限,造成大量资金沉积。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住房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

[2]吴刚.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基于2000-2008我国10城市的经验数据[J].城市发展研究,2009(9).

[3]任海丹.公平视角下我国住房公积金问题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3.

[4]苏琼熙.住房公积金制度主要偏差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5]姚程.住房公积金公平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陈伯庚,卫国昌.健全和完善上海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取向[J].住房保障,2009(1):24-27.

[7]文林峰.创新住房公积金制度,重点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J].城乡建设,2009(8):70-72.

[8]倪鹏飞,倪诗妆。保障性住房投资与融资的机制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10).

[9]S.Vasoo,JamesLee.Singapore:socialdevelopment,housingandtheCentralprovidentFund[J]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welfare,2003,104.

[10]BarlowJames,andSimonDuncan,SuccessandFailureinHousingprovision:europeanSystemsCompared,oxford,UK:elservierScience,1994.

[11]DavidClapham,peterKemp,andSusanJ.Smith,HousingandSocialpolicy,London:macmillam,1990.

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把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困难作为维护农村弱势群体利益的重要工作抓好落实,逐步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制度。

二、目标任务

从*年开始,用三至五年时间,有重点、分批次地对全区农村低保户和分散供养五保户危旧房进行维修改造和新建,有效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为建立城乡困难群众住房保障体系奠定基础。

三、组织领导

成立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

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刘娟同志兼任,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开资助政策、公开申请审批程序、公布审批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二)坚持经济实用、以住房维修为主的原则。以保障基本居住条件为前提,工作的重点是住房维修,兼顾少数特别困难的农村低保常补对象危房新建、重建改造。

(三)坚持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以区为单位,集中有限的补助资金,重点资助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对象。新建、重建改造由区作统一规划,分批实施。

(四)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新建、改建住房要符合贤士湖管理处和各村规划,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老宅基地。

五、资助对象

(一)农村低保户中,属无房户、极度危房户(指用于居住的房屋严重破损,濒临倒塌,已对居住人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必须重建改造的)或住房处于自然灾害严重地段、不适合居住的,可申请房屋新建、重建改造补助。

(二)农村低保户和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住房破损,影响正常居住的,可申请房屋维修补助。

(三)符合新建、重建条件的分散供养五保户,统一纳入集中供养,不再新建、重建住房。

六、资助标准

(一)新建、重建住房

新建、重建住房建筑面积原则上不超过50平方米。补助标准为每户1万元。

(二)维修住房

住房严重破损或结构变形的,每户补助1500元;住房局部严重破损的,每户补助1000元;住房局部发生一般破损的,每户补助500元。

七、资金筹集与发放

(一)资金筹集

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统筹安排,区财政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区财政在省财政补助基础上,通过整合灾后民房重建资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和物资,帮助更多农村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二)资金发放与管理

项目动工前,按审批补助额度先付50%补助资金,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付清余款。

区财政局在“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下开设“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补助资金”分户或专户(以下简称财政专户),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封闭运行。上级下达的补助资金及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补助资金,均纳入同级国库内设的“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区财政局根据区政府批准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维修改造用款计划,将资金由“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拨至财政专户。区民政局应按期将核定的资金发放人数及金额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及时将资金从财政专户拨到各金融网点,存入资助对象账户(一卡通),实行社会化发放。

八、实施办法

(一)调查摸底(*年9月20日至10月30日)

区民政局组织人员,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摸清资助对象的住房情况,准确界定调查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区、贤士湖管理处、村三级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对调查数据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

(二)申报审批(每年4月1日至5月30日)

1、申请。符合危旧房维修改造条件的家庭,由户主自愿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维修、新建、重建改造申请审批表》,并提供户籍、低保证(五保供养证)、危旧房照片等证明材料。

2、评议。村委会接到困难家庭的申请后,召开会议进行评议,议定是否救助,并予以公示;经评议认为符合救助条件,且公示无异议的,上报贤士湖管理处。对不符合救助条件或公示有异议的,应及时向申请人说明情况和理由。

3、审核。贤士湖管理处接到村委会的申报材料后,组织人员上门核查。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报区民政局;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所在的村委会,并说明原因。审查结果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4、审批。区民政局接到贤士湖管理处上报的材料后,进行实地复核,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将救助对象的申请审批表、户籍、低保证(五保供养证)、危旧房照片、设计方案等材料上报市民政局审批。

(三)动工兴建(每年6月1日至11月30日)

根据市民政局批复,区民政局组织、实施、监督、落实本区新建、改造维修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四)检查验收(每年12月份)

新建、改造维修住房项目竣工后,区民政局组织初检,并将检查情况报市民政局。市民政局组织人员对所有项目进行全面验收。根据验收情况,拨付剩余补助资金。

区民政局要负责在新建、改造维修住房的显著位置悬挂“省财政资助援建”标识牌。

九、工作要求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关注民生、落实“民生工程”的具体举措,对于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贤士湖管理处也要相应设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救助对象的调查核实、组织评议和审核、发放等工作。

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篇6

一、住房保障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县由于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过大,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既不利于农村居民增加收入,提高居住质量,又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步伐。同时,进城务工和经商办企业的农村居民在住房等方面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首先必须解决进城农民的安居问题,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使城镇化进程和住房建设同步得到发展。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住房保障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测算、合理制定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住房保障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大住房规划和建设力度,让广大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居有其所、安居乐业。

二、住房保障建设的主要任务

1、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按照省市“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的工作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县共需建设各类住房约1.2万套、110万平方米,解决约4.5万人1.2万个家庭的住房问题。县推进农民进城住房保障中心要组织专人,精心规划,落实住房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力争到年全面完成住房项目建设,切实解决进城农民住房问题。

2、提早谋划,分步实施。县城共需建设各类住房9000多套,其中年—年,县城计划完成各类住房建设约2470套2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约250套2.5万平方米,普通商品房约2220套22.5万平方米;年—年,完成各类住房建设约6600套64.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约660套6.5万平方米,普通商品住房约5940套58万平方米。常兴镇、横渠镇、汤峪镇、槐芽镇、齐镇、营头镇六个中心城镇,在依据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完成各类住房建设约3000套20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约300套2.3万平方米。其他乡镇根据本乡镇实际,制定农民进城落户住房建设规划,抓紧落实。

3、落实政策,分类保障。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家庭符合相关条件,全部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实行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政策。一是坚持“同等”原则。对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不能通过自身解决住房的,均可申请保障性住房,实行与城镇居民申请条件相同、轮候同等的原则,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实行“自愿”原则。对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申请保障性住房类型采取自愿原则,不强制规定所选类型。三是实行申请材料“简化”原则。申请材料中所要求的家庭收入证明、住房状况证明、身份证、户口本等均以落户时有关部门核定的材料为依据,不再另行调查审核。四是实行“公示”制度。对审核通过的申报家庭,在现居住地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审核结果公开公正。五是实行分类保障制度。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被民政部门确认为低收入家庭,且在落户地无住房或人均住房不足14平方米的,纳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进城落户农村居民为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且在落户地无住房或人均住房不足14平方米的,纳入经济适用住房或限价商品住房保障范围;在城镇无住房,实行城镇居住制度的农村居民家庭,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具体执行依照《进城落户农村居民申请保障性住房暂行办法》。

三、全力做好六项保障,加快住房建设步伐

1、全力做好住房建设资金保障。一是廉租住房建设所需的建设资金,在政府增加财政预算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省、市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予以解决;二是公共租赁住房所需建设资金通过政府主导,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其他投资机构逐年开发建设一批60平方米的公共租赁住房,解决实行城镇居住制度进城农民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经济适用住房所需建设资金在积极落实国家土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的前提下,通过社会筹资、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融资的办法解决,在限定面积、限定对象的基础上,向符合条件的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家庭出售;四是限价商品住房在限房价、限套型的前提下,土地面向市场招拍挂,建设资金通过确定的开发企业投资建设,在留出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向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家庭出售;五是商品住房建设资金主要通过开发企业自筹解决,直接面向经济条件较好的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家庭出售。

2、全力做好住房建设规划保障。将进城落户农村居民住房作为县城建设和中心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超前规划。县住建局在编制全县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住房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县国土局要编制进城落户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用地详细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进城落户居民住房新增规划建设用地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3、全力做好建设用地保障。按照规划,全县年—年将新增住房建设用地约1100亩。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一是充分利用旧城改造闲置的土地200亩,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或限价商品住房;二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县城新增建设用地约700亩,中心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约200亩,一次规划,五年完成,由当地政府负责,主要解决落户当地农村居民住房问题。其他乡镇根据本乡镇实际,落实建设用地,开发建设农民进城落户住房;三是科学搞好住房建设用地利用规划,做好用地储备,廉租住房建设用地实行政府调拨,确保进城落户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用地的需要。

4、全力做好住房建设保障。对进城落户农村居民住房建设项目,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县发改局要做好立项、申报等工作,县国土局要做好住房建设用地报批工作,县住建局要做好项目规划,审查建设方案,办理相关建设手续,认真履行建设项目报建、招投标、质量安全监督职责,确保住房建设工程质量。

5、全力做好政策保障。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省、市、县已出台关于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继续完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住房建设方面的保障措施,为加快推进进城农民住房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6、全力做好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完善城镇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供热、供气、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物业管理服务,积极配建幼儿园、小区医疗诊所等公益事业,为进城农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保障。

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篇7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延伸的重要途径;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具体行动。各级各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重发展、促民生、保稳定”的重大举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尊重农民意愿,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引导,着力解决“地从哪里来、房在哪里建、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走”等问题,积极有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农村新社区。

(二)目标任务。

到2012年,全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目标任务是:

1、基本完成农村低保标准(20*年)150%以下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2009-2012年,全区完成农村低保标准(20*年)150%以下的970户以上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其中2009年完成280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任务。

2、基本满足农民正常的住房改造建设需求。2009-2012年,全区改造建设农村住房11000户。

3、基本形成方便生产生活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安排,配套建设村庄供水、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设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基本实现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新增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土地总量增减平衡有余,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有所下降,2009-2012年,全区完成建设用地复垦740亩,其中2009年完成148亩。

三、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建设的原则。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我区实际情况,完善《*市*区村庄布局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农村居住点数量、布局和规模。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结合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到2010年底全区所有行政村基本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做好村庄建设规划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调整好新农村建设用地,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稳定性。城建部门要认真研究、设计、推广多套体现农村山水特色、田园风光、生态韵味、不同户型的新型农民住宅适用方案,免费提供农民选择使用。

(二)坚持农民自愿,实事求是的原则。农民是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投资主体、实施主体、受益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作用,通过“村规民约”等有效形式,发扬民主,集中民意。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坚决杜绝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搞成“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三)坚持严格管理,节约用地的原则。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农民合理用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鼓励农民建公寓式住宅,降低农民建房成本。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政策,充分利用空闲地,荒地荒坡建房,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和耕地。积极探索宅基地管理机制、退出机制和流转机制,推广应用节地节能型农村建房模式,提高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四)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要全面整合项目资源,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与村庄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饮用水改造、下山脱贫和“绿化*”活动等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注重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继承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努力实现改造与保护的“双赢”。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要按照“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整治空心村、搬迁高山村、保护特色村、做强中心村”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地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一)对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要引导其按照城镇社区建设的要求,进行统一集中改造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施社区化管理服务。

(二)对村庄布局规划中确定集聚发展的中心村,要引导其按照农村社区建设标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统一建设集中住宅区。科学合理地划分村庄布局功能,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改造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村庄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的有机结合,通过逐步过渡、置换等办法,引导合并迁建邻近村庄,促进农村居民点相对集中和集聚发展,加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的农村社区。

(三)对村庄布局规划中确定的保留村,应结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推进住房改造建设。在住房改造建设过程中,保留原结构较好和布局合理的房屋,拆除违法建筑或零星旧房,通过改建、扩建、翻建、新建等多种方式,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对空心村较严重,规模较大,全拆全建有难度的村,可以实行“逐步拆建”。

(四)对村庄布局规划中明确要求搬迁合并的村庄,要积极引导农户到城镇和中心村购房建房,或按规划要求整村搬迁至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停止原有村庄批地建房。对一时无法实施异地搬迁的村庄,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控制建房层数,减少建房投入,控制搬迁成本。有灾害避险的村庄,必须实施异地搬迁。

(五)对需要保护的村落和建筑,制定保护和修缮的具体措施。继承并保护民俗文化,保护和修缮有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的建筑及村落。通过住房改造建设工程,积极创建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绿化生态、少数民族等一批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特色村。

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要严格执行农村住房建设标准和规范,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面积和农村住房建筑面积,加强农村分户建房的规范和引导。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申报制度,并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

五、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政策保障

(一)鼓励农民拆除危旧房、闲置房(以下简称旧房),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全区各行政村要建立闲置宅基地管理制度,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经济补偿、宅基地产权置换等办法,确保宅基地收回渠道畅通。收回的宅基地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和处置,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打好基础。积极推行宅基地有偿选位方式,为新农村建设筹措资金。对农村住房改造经批准立项的村庄,积极鼓励农民自主拆除,或由村集体收回统一拆除,并实行区级以奖代补政策。对连片拆除旧房占地面积在500-1000平方米的、1001-3000平方米、3001-5000平方米、5001平方米以上的,并利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安置建设的,分别给予村集体每平方米40元、50元、60元、80元的奖励。

(二)鼓励建设用地复垦。在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要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对适宜复垦耕种的地块,鼓励村集体实施建设用地复垦,积极开展下山移民村原村址的建设用地复垦。经国土部门验收合格的新增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由国土部门进行收储,并根据区政府《关于调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补助资金标准的通知》(抄告单〔2009〕37号),对实施项目所在的乡镇(街道)、村集体进行奖励。经批准立项的农村宅基地复垦项目政策处理款,按新增有效耕地面积每亩补助40000-50000元,由实施乡镇(街道)包干使用;工程款按实计算补助,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复垦竣工验收后,对实施乡镇(街道)按新增有效耕地每亩补助工作经费5000元;对土地权属村按新增有效耕地每亩补助工作经费2000元。以上奖励金额主要用于旧房拆除等政策处理和项目工程建设。

(三)加强土地政策扶持。确保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10%以上指标专项用于村庄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向上争取的农户下山脱贫和地质灾害避险迁建专项指标全部用于农民个人建房,每年取得的宅基地复垦指标优先满足农村住房改造建设需要。各乡镇(街道)可选择若干村作为村镇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单位,在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指导下,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原则,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耕地保护地块、村庄整治范围和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提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总体部署。

(四)积极引导山区农民异地搬迁。引导和鼓励山区农民整村搬迁异地安置,对经区政府批准实施整村搬迁的村庄,坚持“一户一宅,先拆后建”的原则,搬迁后原居住地的住房予以拆除,其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所有并进行宅基地复垦;对整村搬迁村农户不需要新安排建房宅基地,通过异地购买农村住宅、商品房和投亲靠友等方式分散安置的,在拆除旧房后,享受下山脱贫搬迁的补助政策。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小额信贷服务,支持农户住房改造建设。要进一步创新贷款模式和方式,鼓励农民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联保贷款、存单抵押等形式筹措资金。要根据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际情况,优化金融服务,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实行利率优惠。积极研究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投融资方式,探索企业化、项目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六)继续实行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户、持有《*市区边缘困难群众求助卡》户、有特殊困难的优抚对象户和特困残疾户及因灾或其它原因造成的特殊困难户,实施住房救助。根据《*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农村特困户住房救助实施意见的通知》(婺区政办〔2006〕13号),其中新建住房,建筑占地面积每平方米补助300元;修缮住房,建筑占地面积每平方米补助40-80元。残疾人贫困户住房救助,按照《关于在全区开展第二期百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的实施意见》(金婺残联〔20*〕05号)规定执行。

六、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成立城乡住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各项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和村级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各单位要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作为改善民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抓紧抓实抓好。

(二)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各项优惠政策,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支持配合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深入开展。

(三)强化服务创新。各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强化服务创新,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城建、国土、规划部门要简化农村住房改造和农民建房审批程序,实行“制”、“联合一站式”审批,其它部门(单位)应积极支持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在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相关部门要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制定价格的经营服务收费减半征收,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服务收费。加强对中介机构服务性收费的规范和管理,测绘、建筑设计等单位的选择要坚持农民自愿。

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篇8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各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实专班,明确责任,严密组织,抓紧抓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积极协调发改、财政、民政、扶贫、农办等部门,共同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二、进一步严把补助对象审核关。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补助对象的审核、审批和公示制度,要把危改指标向居住在D级危房中的困难户倾斜,决不允许拿指标做人情,切实把有限的补助资金用于经济最困难、住房最危险的农户。

三、进一步严格控制D级危房的改造面积。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通知要求,D级危房的改造面积要控制在40-60平方米以内,但从实地抽查和网上核查来看,去年我县有30%的D级危房改造后的面积超过70平方米。因此,各镇今年要从严控制D级危房的改造面积,凡是D级危房改造超过两层的,不予验收,不给予资金补助。

四、进一步严把危改质量关。各镇要建立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危房改造的工程质量。特别是D级危房改造必须有上下圈梁,防止改成新的危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对危房改造施工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监督。加强农村危房改造竣工质量安全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强化农村建筑工匠培训,为农村危房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危房改造完成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联合有关部门,组织镇政府和村委会逐户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内容包括改造任务完成情况、改造工程质量、改造档案建立与管理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政策的落实情况等。县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各镇上报的验收情况报告,按一定比例抽查。

五、进一步规范档案信息管理。网上信息录入要及时准确,今年将采取实地检查与网上查询相结合,凡有不符合危改政策要求的,特别是D级危房改造面积、建筑总投资等重要数据不符合要求随意录入的,下年度将按1:2的比例裁减危改指标。每月25日之前,各镇要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信息和进度情况报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篇9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现就我县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重要意义,把握工作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认真实施康庄工程、和谐生态村和强塘固房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当前我县农村普遍存在规划滞后、用地结构不合理、建新不拆旧、外延无序扩张、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农民建房难和建房乱还比较严重,农村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农居点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共享度低,村容村貌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成效来。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县农村空心村(指县城城市规划区以外的村,下同)改造,其中镇中村(指城镇村和集镇村,下同)改造完成95%、中心村改造完成90%、行政村改造完成85%;规划搬迁的自然村完成搬迁95%以上。基本做到全县旧房应拆未拆的全部拆除,农民住房应建未建的全部落实,基本达到环境优美、卫生整洁、设施齐全、生产方便、生活便利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到2012年,全县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空心村改造)70个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900亩,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700亩,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明显下降。改造建设农房1.2万户,完成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任务,基本形成方便生产生活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2009年,全县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空心村改造)19个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20亩,盘活农村建设用地200亩,改造建设农房2500户。

(三)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农民和村集体是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利益主体、实施主体。村庄规划编制、房屋设计布局、宅基地安排、拆迁补偿、特困户安置等有关决策需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并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由村级集体组织实施,切实保障农民和村集体的合法权益。乡镇(街道)、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到空心村改造中来;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通过政策、项目、资金扶持等措施,让广大农户在空心村改造中得到实惠。

2、科学规划、整村推进。合理确定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加强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实现“两图合一”。要优先完成空心村改造项目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对不切合实际的村庄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并严格按规划实施。优先选择村级组织团结、战斗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包括自然村)进行试点。同时,认真制定农村改造搬迁分期实施计划,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实施的工作思路,从面上稳步推开。列入整治改造的村,要以工程项目的方式,系统考虑,整村推进,连片改造或整体搬迁。

3、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镇中村要按城镇社区标准,进行统一集中改造建设,控制联排立地式住宅,提倡建设公寓式住宅;中心村要按农村社区标准,推行集中建设联排立地式住宅,鼓励建设公寓式住宅,引导合并迁建邻近村庄;县域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保留村,要适度推进改造建设,鼓励集中建设联排立地式住宅,严格控制新建独立式住宅;列入规划搬迁的村,要停止宅基地和建房审批,不得新建和改建,积极实施搬迁。要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的原则,对原农村建设用地进行重新整合利用,对废弃宅基地进行还耕整理,增加有效耕地。要注重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宅和古祠堂等,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在制定旧村改造方案时,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合理保护生态和历史文化遗产,努力实现改造与保护的“双赢”。

4、集聚人口、节约用地。鼓励整村异地转移,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建成一批农民集中安置小区,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防止产生新一轮的分散布点。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和退出、流转机制,盘活原有宅基地、自留地和空闲地等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先拆后建”的规定;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面积和农村住房建筑面积。

二、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行宅基地“四统一”管理

(一)开展宅基地清理工作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摸清村庄建设规划范围内的现有老屋、空闲宅基地、自留地的面积、数量、位置、使用权人等基本状况,分门别类提出清理意见,为宅基地收归村集体统一安排使用创造有利条件。下列房屋(建筑物)应限期予以拆除:(1)新建房屋后应拆未拆的老宅;(2)按照村庄规划必须拆迁的老宅;(3)不符合“一户一宅”规定且超过户型标准的老宅;(4)违法占地房屋和违章建筑;(5)利用调剂等手段骗取批准,实际仍占用的老宅。

列入空心村改造的村庄,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向所在乡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由乡镇(街道)组织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进行指导、监督并联合执法,加大宅基地清理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实行宅基地“四统一”管理

这是实施农村空心村改造、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村规民约等方法,全面有效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适当调整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将村内宅基地、空闲地等收归村集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安排使用、统一基础设施”,按照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功能需要,合理划分为建设区、控制区和复垦区三个区,分步组织实施。建设区要相对集中,农民建新房应有序安排在建设区内,不得跳幢建造,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村;控制区只拆不建,积极创造条件改造;复垦区的农民建新房,必须建到规划建设区内,腾空的老宅基地和废弃宅基地要及时组织复垦,退宅还耕。

(三)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先拆后建”的规定

紧紧围绕“集约用地、规划建房、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实施空心村改造项目。根据“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规定,村民在申请审批宅基地时,必须无条件拆除原有老宅,注销老宅的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并将老宅基地交还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安排使用;除合理分家析产外,不得采取隐瞒、变通、买卖等欺骗手段规避老屋拆除退回宅基地;坚决防止产生超面积占用宅基地和新的“一户多宅”现象。所有符合建房审批条件的农户必须安排在规定的规划区内建房。

三、加强农民建房管理,提高农村住房质量

(一)改进农民建房模式

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住房改造建设的方式、内容和标准,可按整治改造型、集聚发展型、撤并迁建型等分类实施。对城镇规划建成区的空心村改造,要适应社区化的发展方向,提倡建设公寓式小区。城镇规划区外的村庄农民建房应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分类指导,鼓励统建、联建多层公寓或联体排屋,严格控制建造单户独立式住宅。

改进建筑模式,打破“间”的固定尺寸,创新立地式住宅建筑形式,优化布局和整体配套,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房建筑风貌。在规定的宅基地面积标准内,按各地实际分类设计,丰富建筑户型,以满足不同类型住户对建筑形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要认真研究、设计、推广体现山水特色、田园风光、生态韵味的新型农民住宅方案。创新和美化农民住宅外部建筑形式,控制和统一色彩、层数、高度等,优化和改善房屋内部使用功能,改变农民住宅建筑形式单调呆板、功能不全、缺乏多样化和地方特色等现象,达到既实用又舒适美观的目的。

(二)强化安全质量管理

加强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发证工作,培育农民住宅建设施工队伍。加强农民建房法律法规政策宣传,组织发放《农民建房小常识》,引导农民科学建房,提高农民建房安全意识。

对农民建房实施全程管理,在农民建房审批环节要坚持审查设计图纸和农村建筑工匠资格,落实“按图施工、内行人建房、凭合同审批”的工作要求。乡镇(街道)和基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要加强建房施工巡查。对违章建筑和超高、超宽、超层数等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引导农民住房以联建、委托代建等形式按照设计要求统一招标、统一建设,提高农民房屋质量,提升农民住房档次。提倡由村集体统一委托建筑工匠集体施工,探索由村集体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四、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一)盘活农村闲置土地

1、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列入空心村改造的村,在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下:⑴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对本村建房用地进行有偿调剂(级差排基),根据区位条件等因素,向符合建房审批条件的宅基地安排对象户收取宅基地整理成本和区位差价;⑵经济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适宜人口集聚的城镇村、中心村,在满足本村村民建房需求的前提下,采取土地置换、有偿调剂等方式,将闲置房屋以及改造盘活的宅基地等置换给异地转移农民;⑶允许农民带退宅还耕指标移居,跨村建房;⑷允许在外人员回祖居村改造祖遗房屋。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凭宅基地安排村证明和原房屋退宅还耕或无房证明,将异地转移农民户口迁入安排宅基地所在村;国土、建设部门应及时办理异地转移农民以及在外人员回祖居村建房手续,并予以确权、登记、颁证。

2、公开出让集体经营性用地。对通过宅基地整治和改进建房方式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后,允许村集体通过入股、租赁等办法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允许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同等权益,出让收益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空心村改造。

3、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对于历史原因造成一户多宅、异地就业或户主已农转非导致人宅分离的,通过经济补偿等办法,鼓励农户退出农村宅基地。对自愿拆除原有房屋、将空闲宅基地交还村集体、自留地上的果树苗木受损等,村集体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对自愿放弃老宅基地而不再安排新宅基地的农户可予以额外的经济补偿。具体补偿标准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协商确定,乡镇(街道)帮助做好指导工作。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1、增加公共财政投入。通过向上争取空心村改造资金,提高土地出让金中新农村建设基金比例,提高折抵指标费用收取标准和宅基地复垦费用收取标准等途径拓宽筹资渠道。县财政设立农房改造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空心村旧房拆除、收回宅基地(空闲地、自留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农民住房改造建设资金补助和各乡镇(街道)的工作经费补助。

⑴推进拆旧房建新村。

拆除危旧房。村集体整村实施拆除危旧房占地面积(含道地、天井)2000平方米以上、而且全面实行宅基地“四统一”管理模式经重新规划建新房的,按照拆除、清理构(建)筑物后统一收回安排使用的土地面积50元/m2的标准补助给村集体。

农民联合建房。统建村的规划、设计和监理,由政府统一采购,费用由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办公室(简称县农房办)负责;统建建筑面积5000米2以上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企业施工的,有关县得部分税费返回给改造建设的村集体;凡采用环保、节能、新型墙体等建筑材料的,享受相应的财税政策。

困难家庭住房安置。对无能力建新房或修缮的农村困难家庭,各村要根据实际,通过帮助置换住房、建设村级安居等方式改善住房条件。村级集体建造普通住房用于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特殊群体集中居住的,按建筑面积80元/m2的标准给予建房补助。

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统一安排、配套建设改造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道路、污水管网、供水、供电、通信和科教文卫等设施,按“四统一”的土地面积(建造公寓式的,按建筑面积计算)20元/m2的标准给予补助。供电、供水、通信、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及时做好管线的迁移和接入,并按成本价收取相关费用。

⑵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以乡镇为单位,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引导农民加快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农村村民在承诺自愿放弃村级地基安排和主动拆除原有住房的前提下,进入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的给予适当补助(具体政策另行制订)。

2、整合支农资金。按照“资金分配权和分配渠道不变、资金用途不变、建设成果共享”的原则,坚持以宅基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资金为龙头,整合和谐生态村建设、康庄工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林业、中低产田改造、村村通工程、农村住房困难群众救助、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整村搬迁、地质灾害移民、农村环境保护等各类涉地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打好“组合拳”。各项惠民工程,优先安排与空心村改造项目进行配套,各专项经费重点向空心村改造项目倾斜,力求资金投入有规模、整理耕地有增加、村容村貌有变化。

3、提高宅基地复垦补助标准。整治改造过程中对清理回收的宅基地进行复垦的,由国土部门按县政府《关于加强宅基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通知》规定(水田每亩2万元、旱地每亩1.8万元)予以补助。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合格后,再以奖代补每亩2.5万元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复垦区内各类建筑物拆除宅基地回收不再补助。

(三)拓宽金融信贷渠道

对空心村改造中的小额信贷要适当放宽条件,予以政策倾斜和利率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业小额贷款、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新农村安居建设专项贷款等多种信贷业务,允许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缓解农民建房资金压力,为空心村改造、异地农民转移、自主创业提供支持。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空心村改造。

(四)合力扶持整治改造

建设、国土部门实行农民建房“联合一站式”审批,简化农房审批手续。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造项目建设中县政府管辖范围内的规费,一律给予减免或返还,涉及行政规费以外的费用只收取工本费,所有收费标准一律报县农房办审查通过后方可执行。社会中介机构服务收费,实行政府采购,统一招(议)标。

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一)加强领导

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办、国土、建设、财政、发改、公安、农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及政策制订。设立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实施过程中的调研、指导、管理、服务、督查与考核。各乡镇(街道)要相应建立以党委(党工委)书记为组长,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为副组长的整治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配足配强工作人员,全力以赴推进,确保抓出实效。同时,建立县领导联系改造村制度。县农办、建设局、国土局、财政局班子每年联系两个改造村,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负责一个以上的改造村。农村指导员优先安排在有改造项目的村,并可实行双向选择。

(二)明确职责

乡镇(街道)和村级组织负责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工程具体项目,县级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以最优政策、最佳服务、最高效率,积极配合推进整治改造工作。国土、建设等部门要全过程做好整治改造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农办要做好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和技术指导;组织部门要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做好干部保障工作,选调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房改造工程建设一线;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载体,不断加大整治改造工作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改造建设顺利推进的良好氛围;金融部门要加大建房贷款资金扶持力度;发改、公安、民政、环保、财政、交通、卫生、林特、水利、农业、旅游、文化、新闻媒体、供水、供电、电信等部门也要结合各自职责积极参与,形成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考核

从今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纳入乡镇(街道)“两个社会”考核范围。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要建立整治改造工作督查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督促有关单位严格按照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有序实施改造。县委县政府将对整治改造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四)完善机制

构建村级土地管理新机制。乡镇(街道)要指导村级组织拟订农村土地管理村规民约,对村集体土地利用、宅基地安排、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宅基地复垦、违法用地处理等方面作出规定,督促落实村民建房用地调剂办法。坚持以村为主体,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对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作用,落实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开展土地民主管理示范村评比活动,对村班子集体战斗力强、村级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土地综合整治有力、违法用地控制有效的村,给予一定奖励。

(五)规范实施

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新政篇10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更好更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政发〔2009〕1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以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政府统筹、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施农村新居建设工程,有序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推进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加快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基本原则。

1.政府统筹。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资金,整合并捆绑使用各项扶持“三农”的资金和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农村住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及环境建设,做到资金集中投入,政策配套运用,确保效果尽快显现。2.政策引导。按照统一规划、集约用地、规模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平房向楼房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3.群众自愿。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集中建设改造农村住房,支持农户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改善居住条件。4.市场运作。对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乡镇驻地村庄及经济强村,主要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改造。综合运用土地、信贷、资金、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参与农村住房建设。

(三)工作目标。

1.农村住房建设。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实施农房建设工程,每年确保新建农房5万户,力争达到6万户。2.农村危房改造。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1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09年全市力争先行改造3000户。3.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安排、配套建设村庄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沼气和供气、集中供热及科教文卫等设施,每年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力争5年内全市农村道路由“村村通”逐步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基本实现村庄“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二、实施范围和工作内容

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实施范围:城镇规划区内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乡镇驻地村庄及农户,城镇规划区外需要旧村改造、整村迁建、合村并点的村庄及农户,其他村庄拟建新房的农户和需要修缮加固、拆掉重建的危房户等。

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工作内容:对全市2009—20*年农村住房建设需求与危房现状进行调查摸底;编制县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和农房集中连片建设或改造详细规划;落实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资金、用地、信贷、行政收费和农房产权等政策;按照规划和年度计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搞好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一)深入调查,摸清底数。以县区为单位,进行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鉴定调查摸底,重点调查2009—20*年3年内,城镇规划区内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乡镇驻地村庄及农户数量,城镇规划区外需要旧村改造、整村迁建、合村并点的村庄及农户数量,其他村庄拟建新房的农户数量和需要修缮加固、拆掉重建的危房数量等内容。要逐村逐户建立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档案,为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二)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以县区为单位,编制三类规划。一是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历史沿革、群众生产生活等因素和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改造城中村、整合城边村、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搬迁不宜居住村的要求,科学确定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区位和规模,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二三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对将要撤并的村庄,一般不得组织建房,原则上停批宅基地,不再安排大的公共财政投入。二是编制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与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村庄整治、农村扶贫开发、“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以2009—20*年为重点,合理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和时序,合理制定农房建设标准。三是编制农房集中连片建设或改造项目详细规划。根据调查摸底情况,以城市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组织村集体(社区)或开发建设单位,编制农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总体设计方案,做到布局紧凑合理、节约集约用地。各县区要在2009年6月底前编制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及年度计划,经市政府审批后,报省建设厅备案。

(三)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要求,分期分批开展农村住房建设。主要根据以下六种情况分类实施:

1.撤村建居型。对城中村和城边村,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民主决策、市场运作,积极进行整体拆迁、整合改造,变集体土地为国有土地,变村民为市民,变村委会为居委会,变农村集体经济为城市混合经济或股份制经济,变村庄为城市社区,实现农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改观、二三产业加快发展。

2.乡镇集聚型。对乡镇驻地村庄,按照乡镇建设规划,高起点编制详细规划,搞好建筑设计,逐步集中建设改造成为城镇社区,并将周边村庄有条件的农户吸纳进来,促进乡镇做大做强。国家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要率先启动。

3.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型。对中心村、经济强村和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庄,按照农村新型社区的标准,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可通过宅基地置换方式,将拟撤并村庄的农户吸引进来。鼓励经济强村兼并周边弱村,通过集中建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拓展发展空间。4.村庄整治改造型。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保留的村庄,结合村庄整治开展农房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可以满足相应需求的基础设施。其中,空心村要实施旧村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闲置土地。5.逐步撤并型。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搬迁合并的弱小村、偏远村,一律停批宅基地,通过提供优惠条件引导农户到小城镇、中心村购房、建房;或按规划整村搬迁,原村址复垦。6.整村迁建型。对地质灾害威胁区、压煤区、水库库区、黄河滩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尽快实施整村搬迁,倡导集中连片建设,鼓励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四)多措并举,改造危房。要认真组织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实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六种方式解决农村危房住户的居住问题。1.空闲房安置。镇、村集体有闲置房屋的,可用于安置危房住户。2.租赁安置。村内有空闲房屋的,可由村集体出面租赁,安置危房住户。3.修缮加固。对结构尚好的危房,可更换部分构件,采取工程方法修缮加固,确保居住安全。4.救助安置。对鳏寡孤独人员和优抚对象可通过新建和扩建敬老院、光荣院安置,对残疾人家庭可使用助残资金支持。5.配建安置。进行村庄整体改造或迁建的,应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内配套建设部分周转房或老年公寓,用于解决农村低保、五保家庭住房问题;对购房、建房有困难的贫困农户,可由政府或村集体予以一定扶助;对城中村、城边村的困难群众,应逐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6.新建翻建。对规划保留村庄中年久失修、残损破旧、无法采取工程方法消除安全隐患的危房,可由政府或村集体投资,帮助农户拆除旧房,在原宅基地重建或择址新建,产权归村集体所有。

(五)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坚持试点先行,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以旧村改造、整村迁建、合村并点为主,农户分散自建为辅,防止重复建设。从经济、财力状况较好和农村基层领导班子较强的地方入手,优先启动集中连片建设和整建制改造,分期分批,有序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的试点范围是: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村、经济强村、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农村危房改造的试点范围是:从最困难、最急需的群众入手,采取空闲房安置、租借、修缮加固、翻建新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农村危房户居住问题,优先安置无房户和整体危房户。坚持组织集中建设农村居民住房、引导鼓励农民自建住房与农村旧房、危房有计划改造相结合。农村住房集中成片建设改造的,必须编制详细规划或总体设计方案,经县区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审查后实施。对集中连片改造的村庄,要优先安排挂钩试点、土地置换和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实现土地整理与农房建设有机融合。

(六)完善设施,改善人居。开展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必须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在改造城中村、城边村过程中,要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同步配套建设城市路网、公交站点、停车场所、公园绿地,完善供水、燃气、热力、污水等地下管网,建设养老、托幼、中小学、文化、健身、医疗、商业网点和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用房等服务设施。村镇住房建设,要同步硬化道路,设置路灯,敷设排水管线或沟渠,建设沼气池,配备简易适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系统,进行绿化美化。要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等服务设施。要把建筑节能环保要求贯穿农房建设全过程,积极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集中连片建设或改造的项目,要结合实际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新标准;农房墙体材料要尽量采用粉煤灰蒸压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板材等新型建材,有条件的也可采用钢结构。要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集中连片建楼房的要积极应用太阳能与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

(七)加强监管,规范运作。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依法按程序进行,并纳入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要建立完善公示制度,充分尊重和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完善群众意见征集制度,尽可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合理要求;建立严密的审核制度和透明的资金拨付制度,对相关资金实行专帐专户、专款专用。对集中建设农村住房和为农户自建房提供实物补助所需的钢材、水泥、管线等大宗建材,可以县区为单位,由政府组织统一进行招标采购,按照就地就近、优质适用、降低成本的原则,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本县区企业生产或经销的相关产品。对政府组织集中连片建设或改造的农村住房及配套设施,必须进行建设工程招标,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本县区队伍。对集中连片农房建设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对农户自建房要加强施工队伍管理和村镇建筑工匠培训,确保新建农房质量安全不出问题。

(八)确权发证,维护权益。村庄整合改造建设农民住房,涉及占用国有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涉及占用集体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注明集体土地)。要按照《房屋登记办法》(建设部第168号令)的规定,确定房屋权属,建立房屋登记簿,依法进行登记。对腾退、调整和改建前后的土地,在村民协商、处理好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依法确定土地权属。集中改造建设完成的新型社区,有条件的要实行物业管理,暂不具备条件的要配备保洁、绿化、保安等人员。

(九)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市政府将根据省政府确定的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目标、时限和下达的任务量,将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区,实行目标责任制,定期督查调度,年终检查考核,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各县区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办事处)负责具体抓落实。

三、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工作开展

(一)资金支持。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要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和集体组织,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制定政策,创新措施,加大资金扶持。1.认真研究安排年度投资计划,市政府设立政府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给予积极支持。同时,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投资补助。各县区政府也要设立专项资金,区分不同情况对农户直接补助,或对集中建设农房项目的开发单位和自建房农户给予贷款贴息。2.安排土地出让收益统筹用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3.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的2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统筹用于村庄“腾空地”开发整理和复垦。4.对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可全部用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5.县区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村镇规划编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6.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城边村和建制镇驻地村庄进行统一建设改造,用于安置农村居民的住房,按规定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规划区外旧村改造、整体迁建和农民自建住房,不收任何费用,严禁搭车收费,更不允许自立项目乱收费。严禁向城市居民出售集体土地性质的住房。严禁借用旧村改造名义进行商品房开发。7.市县两级政府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给予重点倾斜,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8.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免费提供规划、设计、监理等技术服务,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

(二)用地支持。按照“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1.抓住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统筹安排好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在规划修编中对城镇、村庄周围的基本农田进行合理调整,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预留用地空间。农村住房建设选址要尽量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要利用未利用地和劣等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2.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涉及新增的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拿出适当比例用地指标予以保障,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3.积极争取利用好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和省土地置换工作政策,逐步扩大挂钩范围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改造农村居民点。对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除统筹安排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及公益事业建设外,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并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可用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4.村集体开展旧村改造节省出来的土地,复垦后由村集体组织管理使用。节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城市和县区范围内调剂使用。5.在城市和建制镇规划区内集中建设出售给本村村民的住宅楼,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地理区位、村民意愿等因素,确定建设用地供应方式。由村民集资、政府或村集体统一组织建设的,可划拨供应,其住宅参照经济适用住房办法管理;采取商业运作、连片开发的,可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其住宅按商品住房管理。6.符合规划和宅基地审批条件而无宅基地的农户,由县区、乡镇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宅基地。7.对农户拆除旧住房、交还宅基地的可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对超占宅基地的农户实行有偿使用,具体标准由各县区政府制定。

(三)信贷支持。积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农村住房建设。1.对参与农村住房建设、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要简化审批流程,优先提供贷款。2.对符合条件,申请按揭贷款的,适当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3.开办农村居民住宅楼按揭贷款,对符合条件的自建房农户,提供小额贷款。4.利用现有投融资机构,研究组建国有独资或股份制开发建设公司,作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的投融资主体,以项目资产及其收益为担保和质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进行拆迁安置、土地整理和项目建设。

(四)技术支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村镇规划、达到施工条件的农村住房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要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组织搞好新型农房规划设计,为自建房农户免费提供设计图样,免费进行技术咨询,引导农民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实用大方、造型美观、经久耐用的“百年住宅”,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住房“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

四、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责任落实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菏泽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实施。由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