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操作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7:16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篇1

关键词:实训基地服装生产流水线实验教学方案

从理论上讲,校内生产性服装流水线,除了生产功能外,在实施过程中还承担着一项很重要的功能――教育教学功能,因此,整个流水线的设计虽然与服装企业的生产性流水线有着很多共性,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应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成项目,按企业的工作流程设计学习过程,营造一个学习知识、操练技能、提升专业综合素质的真实的生产性学习环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因为服装生产流水线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主,很多人都认为流水线的指导老师任何教师都可以担任。所以,教研室在排课时,安排一些工作量不足的非服装工程类专业老师作为生产流水线的实习指导教师,主要任务是记录学生的生产数量、到岗情况和劳动纪律情况。

2.由于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生产流水线的熟练工要求相差较远,所以企业往往只让学生重复做生产过程中最简单的几道工序,或把学生安排在修剪线头、修剪样板、烫衬、整理包装等纯属辅的岗位上,把学生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

3.企业希望学生只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不要轮岗;或把学生放在一边,只许观看;或把学生放在模拟实训室,用企业的废料来练习。

为了改变上述现状,让教学管理人员了解校内生产流水线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选用、轮岗时间确定等内容的设计对生产流水线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我们设计了几种教学方案并进行了对比性实践,目的是想通过研究,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实习实训指导人员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定性的角度研究如何科学合理性地安排生产内容、岗位轮换,以提高学生实习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项研究,无论对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还是对专业实践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1.概念的界定

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案,是指对校内生产性服装流水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人员的配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局部性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2.教学对象选择

为了使教学方案具有可比性,选择了专业基础相同的08服装1班和08服装2班、07服装1班和07服装2班作为实验对象。根据需要,利用技能测试(主要是开袋、做领、装拉链、拼缝等)、理论考试和现场答辩等方式对学生按专业综合水平进行分类,根据需要对其中的人员进行抽样组合。

3.教学内容选择

(1)教学内容选择原则

①典型性原则。选择服装专业教学内容中最典型的项目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在学习中能起辐射作用。

②可操作性原则。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单独成为一道工序或拆分成几道工序,在评价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

③普适性原则。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适用于每一位参加生产流水线学生的学习需要。

(2)教学内容选择

①男衬衫领,属于立翻领,在男女衬衫、男女风衣、中山装、军装等款式中经常用到,具有典型性和普适性。

②斜插袋,可用于男女上衣、男女西裤和各类裙子,具有典型性和普适性。

③男衬衫袖克夫,可以学习扣烫样板的使用、辑止口、烫净衬、闷缝、压辑缝等工艺,具有可操作性。

(3)教学流程设计

工序分析――工序工艺质量分析――工序人员安排――工序实训――实训情况记录――实训情况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二、实验教学方案实施

1.关于轮岗时间

在07和08两个年级的高职服装专业学生的服装生产流水线实践中,从已取得顶岗实习资格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学生20人,在流水线上进行顶岗实习,制作的工序主要是男衬衫的烫上领、烫下领、做领、压领止口、装领、做袖克夫、装袖克夫。对他们的实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记录,对在同一工序的数据进行归纳合并,取平均值。

2.不同教学方法选用

(1)本实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对学生学习的任务从学习流程、相关技术文件、质量标准、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

操作示范。对某一项学习任务,在工具设备使用、安全操作要点等方面给予演示,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2)教学对象抽样组合

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测试,分别在08服装1班和08服装2班中各挑选20名程度大致相近的学生分成a、B、C三组,然后分别以做男衬衫领、斜插袋、装袖克夫的整个部件的工艺操作作为学习载体,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

(3)不同教学方法的实施

a组:采用理论讲解为主法。指导教师用先用男衬衫领的成品或半成品给学生观察的同时,把部件的工艺流程详细地讲解一遍,并结合ppt讲解操作的步骤与要领,但不作操作示范,讲解完后由学生自已分头去做,记录学生所做产品的合格率。(斜插袋、装袖克夫的实验过程与男衬衫领同)。

B组:采用操作示范为主法。指导教师将男衬衫领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缝制工艺过程很熟练地做一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自觉作好记录。做完后让学生分头去做,记录学生所做产品的合格率。(斜插袋、装袖克夫的实验过程与男衬衫领同)。

C组:采用讲解与演示交替法。在操作前,指导教师从理论上讲解男衬衫领的操作流程、操作要点和整体质量要求,反复强调该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并且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在操作过程中,指导师傅按操作规范进行示范,还对容易出差错的工艺点进行特别强调,提示可能会产生的质量问题。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去练习。记录学生的合格率(斜插袋、装袖克夫的实验过程与男衬衫领同)。

用同样的办法,在07服装1班和07服装2班中各挑选20名程度大致相近的学生分成三组。然后施以上述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将得到的数据与08的同类项目数据合并后取平均值。

3.教学评价方法选择

在08级学生中,我们对15名程度基本相同的学生分三组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对5名学生采取表扬为主的方式,对学生表现得非常关心,经常表扬他们做得好,但对他们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温和地指出而不明确要求立刻纠正到什么程度,结果发现这5位学生的操作热情非常高,缝制速度不断加快,但工艺质量并无多大提高,有质量问题的部位改进不明显;对另外5名学生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只是很及时地指出他们不正确的操作姿势,并及时演示让学生观摩。最终发现这5名学生不仅速度不断提高,工艺质量也日益改观;对其他5名学生采用严励的态度却不及时给他们讲解工艺技巧,让他们拆了做、做了拆,不停地返工,最后发现这5位学生在质量和速度两方面均无明显进步,对上服装流水线又恐惧又厌恶。

三、实验数据分析

1.轮岗时间

将07和08两个年级的20名学生在流水线上制作男衬衫的烫上领、烫下领、做领、压领止口、装领、做袖克夫、装袖克夫的数据取平均值后绘制成曲线。

根据上面两个图表可以看出,无论是07还是08届的学生,都会出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现象。原因是第一天对工艺比较生疏,做得普遍较慢,从第二天开始熟练程度增加,所以产量提高了。一周的开始几天相对来说精力比较充沛,积极性较高,在接近周末时,都希望得到休息,所以积极性明显下降。而且学生普遍表示,不愿在同一道工序上做上几周时间。所以,我认为,3天~5天左右轮岗一次效果最好,它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倦感。

2.教学手段

服装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并非光埋头练习就能形成的,它必须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逐渐形成。a组学生中,一部分基础较好、领悟力较强的学生能基本按照指导教师讲解的方法去制作,但由于关键部位不懂操作技巧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弊病,从而产生种种质量问题。大多学生只凭自己的习惯和思维定势去操作,不仅制作方法五花八门,而且操作速度慢,效率极低,成品质量与企业的产品质量要求相去甚远。少部分学生则不知该如何下手,就去看别人做。B组学生中,由于指导师傅在操作中没有作较好的要点提示,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他们很难把握关键位置的处理要点。有的学生会主动去请教指导师傅,但大部分学生则开始凭想象去做,工艺流程错乱。部分学生大致地按指导师傅讲的做出来,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质量很成问题。工艺越复杂,质量合格率越低。

3.评价方式

通过对3组程度基本相同的学生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后所产生的结果,可以看出,生产流水线上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相对应的评价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因此,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在操作要领上根据企业的质量要求作恰到好处的点拔,只有通过指导师傅的示范与提醒,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不该发生的操作性错误,从而大幅度提高技能水平和产品质量。

4.教师素质

不同的评价方式往往与专业教师的素质联系在一起,专业教师自身素质高的,对学生的指导不仅到位且态度和蔼;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欠缺的,对学生的指导仅流于形式且态度粗暴,以掩盖自己技能上的不足。况且,在生产流水线上,由于企业很注重经济效益,所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显得不太主动,不是放任自流就是让学生不断返工,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在自身具备过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正确处理生产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进步给予积极的鼓励,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流水线就有的作用。

四、结论

1.3天~5天左右轮岗一次效果最好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3天~5天左右轮岗一次效果最好,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周期特点,可以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消除疲倦感。

2.生产流水线的工艺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

通过3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校内生产性流水线上,工艺指导教师的示范与讲解显得相当重要,流水线应配备不仅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的工艺指导教师,即双师素质的教师。要求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一方面,从理论上讲工艺要点,使学生明确“之所以然”;另一方面,从技巧上给予指导,做到学有所依。大一学生最好在款式简单、批量较大的单件流生产线上实习,这样有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巩固;大二学生应当在小批量多品种的单件流生产线上实习,这样有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流水线上安排工作量不足的非服装工程类服装专业老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专业成长都是不利的。

3.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典型款式为主

典型款式集中了其它服装的要素,其中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普适性,而且内容容易分解。

4.在评价方式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且应激励与纠错并行

服装企业最忌讳当大量成衣下线时才发现质量问题而返工。学生在生产性流水线实习时,也不应当在整个半成品完成时再告诉学生出现了质量问题,而是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给予全程指导,并采用语言激励与纠正操作不规范同步进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徐玉梅.高职教育中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8,(12).

[3]王良春.学习车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篇2

关键词:幼儿操;在线课程;资源;教学效果;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继续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两个普通班级。将两个班级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以第一学期前成绩为前测内容,经过1个学期教学实验后进行了实验后测。其中,实验班使用在线课程教程教学,配套光盘、ppt课件。对照班与实验班在教材上相同,在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偏重在线课程引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调查法

以“幼儿操”“在线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集到相关论文900余篇,进行数据比对和摘要分析。

1.2.2专家访谈法

就相关问题征询幼儿教育方面的专家5人,幼儿操在线课程领域相关专家5人,咨询包括幼儿操在线课程资源本质、效果评测方法在内相关内容。访谈之后,将问卷整理成专门综述性文件并及时整理归档。

1.2.3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既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性别、年级、个人信息、水平等内容,也包括教学开展现状、在线教育对学习影响、对比实验情况测量、开放性问题等内容。调查问卷采取半开放设计,共设计20项内容。

1.2.4数据分析法

实验前测使用第一学期结束后学前教育专业汇报演出的成绩。在1个学期结束后,以学前教育专业汇报演出考察两个班级成绩,分析幼儿操在线课程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经过1个学期分析与考察,结果显示,幼儿操在线课程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存在一定差别。

2.1测试成绩

2.1.1前测成绩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分为10个独立的小组,在课堂上上传相关在线学习资料,安排10个与幼儿操在线课程相关的自学任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课堂上领取知识任务预习,完成相关课前作业。课堂教学阶段,在实验班中,教师借助幼儿操在线课程讲课,时间约占整个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教师将全班人员进行分组考察,并通过情景再现、小组辩论等方式了解、掌握、巩固所学幼儿操知识。结果显示,对照班成绩平均分为71.251,实验班成绩平均分为70.965。数据分析独立样本检验测试中,t=0.521,其显著性水平约为p0.05,表明实验与对照班前测成绩差距不大,并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相关的实验分析。

2.1.2后测成绩

进行1学期实验后采用spss11.5进行相应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平均数值为76.416,对照班成绩平均数值为71.2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个班级后测成绩有显著差别。也即,幼儿操在线课程资源应用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效果存在着明显差别。

2.2讨论

2.2.1幼儿对幼儿操在线课程认同态度分析。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19人认为在线课程资源交流较多;有9人认为与教师交流会更少一些;有30名认为看在线课程对于自己有较大帮助;然而,也有10人认为,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无暇顾及教师表情,导致师生心理情感交流更少。调查中,实验班中有41.2%对在线课程有浓厚兴趣,这个数值比例在对照班中只有14.7%。在实验班中,对幼儿操在线课程不感兴趣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比例占11%,而在对照班中持相反态度的人员总数占比为22.4%。2.2.2幼儿操在线课程对舞蹈能力影响分析。调查显示,经过1个学期在线课程学习,实验班在舞蹈与体育能力方面要优于对照班。这表明,幼儿操在线课程在提高舞蹈体育能力方面有优势。在成绩反馈测评过程中,实验班中有49.4%的舞蹈能力反馈上呈现正向模式,而在对照班中,仅有37.8%起积极正向反馈。实验班与对照班二者之间差异性较大,二者在运用水平、反应能力、反应意识等层面,都有显著差异。2.2.3幼儿操在线课程下师生互动与课堂表现分析。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在线课堂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增强,都能够与课堂表现有效吻合,上述项目各种特征的平均值分别介于2-3之间,并未出现过高偏离的情形,项目各种标准差也处于正常范围内,检测CR值符合正常范围标准,上述两种分析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之中并无太大差别。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和持续互动。

2.3建议

2.3.1幼儿操在线课程创编要考量幼儿身心特征。幼儿操在线课程创编要考虑幼儿身体发育特点和实际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创编难度适中的幼儿操在线课程,以增强健康、完善动作技能为主要目的,发展幼儿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充分调动幼儿舞蹈及体育技能提升,更好融合运动负荷,起到锻炼效果。2.3.2幼儿操在线课程创编要实现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幼儿操在线课程中,要打造智能化创编和学习平台,充分调动并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中留存的数据信息,反复比较并归纳知识点讨论问题,总结优化教师实施教学过程计划,并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估。2.3.3要积极培养幼儿操在线课程相关人才。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幼儿操创编入手,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操的初步认知,促进其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创编能力。教师要积极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授幼儿操基本特点、编排原则、创编顺序、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要引领学前专业学生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调研,了解幼儿户外活动内容特点及身心发育特征,从而创编出与知识点结合的幼儿操。在具体动作选择和音乐安排上,要从单个动作创编入手,有效利用音乐动作进行衔接,完成整套动作演练和创编,在此基础上提交教师进行审阅,并应用到幼儿教学中,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起到良好教学效果,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求。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线上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研讨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各高职院校积极落实教育部部署,积极开展了大范围的线上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本文结合有关高职学院线上教学的实际状况,试对高职教育线上教学质量保障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总结经验,正视和改正不足,提升线上教学质量,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高职学院的全面线上教学大致从2020年2月下旬开始,至5月上旬结束,虽然现在仍有部分线上教学与线下面授教学相结合,但已不是高职教育形式的主流。在这次线上教学活动中,各学院对教学过程安排严密,对参与线上教学的师生培训到位,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监控及时有力。教师认真熟悉线上教学平台的操作技术,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进程仔细设计和实施线上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线上教学活动,及时完成课堂作业,师生互动效果明显。同时,教学督导对教学同行、听课学生等方面的检查表示肯定,从各类状况评价结果与总结资料可知,本次防疫期间开展的高职教育线上教学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笔者对此次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从而为日后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提供必要的经验与教训,积累资料都具有积极意义。

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与成绩

1.线上教学平台使用情况分析目前,高职教育线上教学常用的平台有麦可斯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腾讯课堂、腾讯会议、蓝墨云班课、钉钉直播、智慧树等,这些线上教学平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相比较而言,教师选择腾讯平台较多,也有人比较喜欢腾讯课堂的线上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和效果展示,而将腾讯课堂与云班课相结合实施线上教学的模式,即用腾讯课堂作为录播或直播课程重难点内容以及师生课堂互动的主要平台,将云班课作为上传课程教学文件资料、布置和完成课程作业、师生讨论互动及课堂考核考勤的平台,两者有机结合,各取所长,教学效果相得益彰。另外,使用钉钉直播的效果也较好。

2.线上教学取得的成绩为了确保线上教学的效果,学校克服了诸多困难,制定和实施了保障网上教学的规定和办法,以加强线上教学质量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进度,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学院培训及时,教师和学生熟练掌握了线上教学平台的操作技术,逐渐适应和了解了线上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学设计和线上课堂教学有关模块的有机结合下不断实践,快速提高自身水平,保证了线上教学的秩序和进程,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教学任务,保障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具体而言,一是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出色的教学案例。教师借助信息技术,集图、文、声、貌等于一体,将课内课外及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基本实现了与课堂教学同等的优质线上教学效果,并为后期的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奠定了基础。二是线上教学培训及教研活动效果明显。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拓展其知识技能,学校在已有质量保障的基础上,针对线上教学设计需整体化、教学交互需强化、教学成效需明显可衡量化等特点,在全院范围内多途径开展课程线上教学指导培训、线上教学能力提升指导和教学沙龙等活动,推出优秀教学案例,让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切实保障和提升线上教学质量。三是结合实际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强化质量意识。学院出台并实施了《学院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实施暂行办法》和《学院在线教学规范(试行)》,进一步明确了线上教学标准、教学要求和评价办法,优化质量意识。四是加强线上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正常开展。

影响线上教学质量的问题探析

本阶段的高职教育大规模线上教学是适应特殊形势的权宜之举,因准备时间不足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线上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线上教学平台使用不足线上教学平台使用不足,这是受主客观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是受手机、电脑配置以及网络环境的限制,部分师生无法使用线上教学平台。二是受线上教学平台使用熟练程度影响。有的师生,尤其是一些教师,他们对线上教学平台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够,使得线上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卡顿及无图像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即使学院对教师和学生开展了一定的远程培训,但是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熟练操作毕竟有一个过程,而且因人而异,有的教师一直从事面授教学,突然进入线上教学,其心理和情绪都难以很快适应,出现了操作不当和情绪紧张等情况。目前,这种现象虽有大的改观,但仍然存在。

2.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互动在线上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师生不能面对面开展教学,导致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无法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难以掌握学生的听讲情况。另外,有的学生还存在迟到早退现象,受线上教学的制约,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管理。虽然有的课程也有线上交流,但这种交流与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和效果具有明显差异。同时,有的专业因课程实践性较强,无法在线上教学中开展,这也体现了线上教学的局限。

3.教师未重视线上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忽视线上教学设计,授课随意性大,授课形式单一,导致课堂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密,顾此失彼,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一节线上教学课堂中,半数时间都是在放映一部影片,而另一半时间则安排学生做观后感作业,这显然不是规范的线上教学形式,是在浪费教学资源和师生的宝贵时间。

4.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不够在线上教学开始之初以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多数学院由于防疫要求没有开展线下教学,其后线下教学虽逐渐增加,但数量还是较少。在今后的高职教育中,线下教学仍是主流,线上教学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者有机结合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5.学生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的自律性较差,在线上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不遵守线上教学课堂纪律,缺乏自觉性,迟到早退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学生的听课状态较差,自律性不够。二是在组建学生学习QQ群中存在若干不足,即群主在设置入群验证问题时自行其是,例如将验证问题设置为“你是谁”“辅导员是谁”等,导致学校教学管理专家或工作人员不能顺利进群检查评价线上教学。

保障线上教学质量的措施探讨

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形势,认真总结线上教学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保障线上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

1.客观总结线上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应客观总结线上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科学规范线上教学制度和质量标准,承前启后,为高职线上教学的规范发展奠定基础。从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到各级教学单位,以及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都要分层次、分类型实施线上教学,应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使其具有实效性,避免走过程。教师应客观比较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与短板,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效用时,要尽可能地客观面对、科学取舍。无论采取何种教学形式,是否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应是首要要求。线上教学因无法开展实习、实验及实践类的操作等教学活动,存在与线下教学无法比较的短板,这种状况对于理工农医类的一些专业来讲是客观的。对此,教师要针对专业与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需求进行具体分析、科学论证,制定相应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质量评价标准,以保障线上教学的效果。

2.教师要加强线上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质量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线上教学的规律与特点,加强线上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保证线上教学过程能规范进行,这是提高线上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线上教学的基本形式与线下面授教学形式相同,都是课堂教学形式,只不过是将面授课中的教师讲授变成了线上教学中的教师直播或录播,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与面授课大同小异,只是师生、生生的面对面交流互动变成了远程互动。线上教学课堂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与线下教学没有质的区别,只是需要其适应线上教学,能凸显线上教学的特点与规律。课程设计的核心在教师,即教师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可量化的学习目标,将目标合理分散到课程单元学习之中,同时,设计支撑目标达成的学习活动和相应的考评办法,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和合理的学习评测体系是教学设计一致性的三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线上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保障教学质量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体现线上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特点。首先,线上教学的形式要多样,面授课的课堂教学形式要争取在线上教学中有所体现,同时还要凸显线上教学的灵活性。其次,要有机结合各类教学形式,即将讲授、互动教学、多谋体资料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避免出现一节课只是单纯播课或是单纯讨论的教学形式。教师应注意,讨论课和视频播放的时间要有科学限制,做到科学规划学时。最后,教学设计应有效体现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既要将科学设计与具体实施相结合,还要有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检测环节,形成线上教学设计的整体闭环。

3.形成常态化的线上教学整改机制在实施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对线上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反馈、整改、总结要常态化进行,形成有效制度,这是保障线上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承担此项工作的应有主管教学的各级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等。教学督导与教务管理人员是线上教学督查的主体,能否落实线上教学督导的反馈和限期整改、阶段性总结公示是督查是否有效的前提。

4.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教师对线上播课平台的操作技术要尽可能熟练,要在课前调试好设备,未雨绸缪,以免因操作不当或操作失败影响线上教学的正常开展。学生也要熟练掌握线上学习的操作技术,提高参与线上教学活动与听课的积极性,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以有效保证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0-2-4).

[2]孙晓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的改革探究[J].智库时代,2019(1):203-205.

[3]何璐.职教云与智慧树等线上教学系统对高职课堂教学的改革作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0):104-105.

[4]万力勇,黄志芳,黄焕.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操作框架与实施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19(1):31-37.

[5]刘振天.一次成功的冲浪:应急性在线教学启思[J].中国高教研究,2020(4):7-12.

[6]陈新亚,李艳.《2020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的解读及思考——疫情之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20(2):3-16.

[7]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eB/oL].(2019-7-12).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篇4

【关键词】自主;导学;合作探究;教学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3-0067-02

【作者简介】武长青,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9)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年级主任。

“自主・导学”课堂教学践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本文在分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自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就如何在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进行“自主・导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1.教材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教科版选修3-2《电磁感应》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旨在通过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观察和探究,引导学生描述这些现象的主要特征,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并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其中归纳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一个认识逐渐提高、螺旋式上升的渐进过程,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本节课有两大难点:(1)实验的操作、记录和现象归纳;(2)递进归纳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学情分析:学生对磁能生电有初步的了解,知道磁体、电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掌握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总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和分析问题、总结规律、抽象概念的能力。(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认识到归纳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

简介“电生磁”现象的对称思考“磁能否生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探究方法。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和归纳。增加用条形磁铁插入感应线圈探索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实验(如图1)。在依次完成三个实验的基础上渐次归纳,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归纳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师生活动设计。

(1)自主学习,独立建构。

对应三个学生探究实验,各设计一个具体问题。问题1: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电路有何特点?操作有何特点?问题2:受上述实验的启发,利用条形磁铁和给定器材进行实验,如何操作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并记录下来(如图2)。问题3:对比分析几个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从电路和操作两个方面思考共同和不同之处。每个问题都要求所有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归纳。

(2)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建构。

物理组长综合组内的设计和问题确定探究实验方案和具体操作,所有组员进行归纳总结。进行第三个探究活动时,学生的操作总体上会倾向于两个方向:原、副线圈之间的相对运动和原线圈电路的通断和电流变化。

(3)大组交流解惑,完善建构。

大组交流解惑应是本节课的关键,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对话逐步完善建构。可以说此过程是相互碰撞、融合、补充、趋向一致的过程,是师生活力得以最佳体现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抓住生成、及时点拨,学生拨云见日、一探究竟的重要过程。

(4)探究学习,网络建构。

试着以“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习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进行当堂训练,检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学情预设及应对预案。

(1)教材设置了动生和感生两个典型的探究模型。考虑到学生归纳时的跳跃性太大,增加前文所述的探究实验;(2)学生探究实验中的操作和记载可能五花八门,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记载;(3)引导学生归纳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应引导学生比较“切割运动”“相对机械运动”和“滑动”“运动开关”的不同。先归纳至“切割运动”“相对机械运动”“磁感应强度变化”,再引向深入是“磁通量变化”;(4)在学生得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磁通量变化”后,可及时根据磁通量的定义,让学生反观三个实验中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总结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方法。

4.设计说明。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利用三个递进的探究实验逐渐加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深度的探究。各学习小组独立探究进行组内讨论,确保人人参与。进行组际交流的时候,不再是教师个体,也不是学生个体,而是一个团体。将原来的“点对面”“点对点”变成了“点对组”“组对组”。确保学生成为全程参与、积极监督质疑、倾听询问的学习和评价主体。

三、回顾与反思

“自主・导学”的课堂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参与,师生双方均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调控和反馈来联系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学,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实现制定的物理课程教与学的目标。在这种课堂模式中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了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教师应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树立教师有所作为的思想。

1.教师要建立课堂教学新秩序。

“自主・导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给学生提供充分宽松的课堂环境的新课堂模式。实际实施过程中,在进行实验3时,学生有两个操作还是让笔者惊讶的:(1)学生并不是将原、副线圈相对插入和拔出,而是拔出了铁芯。有几个小组将原线圈在副线圈上方扫过;(2)有一个小组竟然因为改变原线圈接线柱的松动操作而产生了感应电流。面对这些有违常理的实际操作,教师应及时关注其生成点,而不是含糊其辞或置之不理甚至批评。

2.要建立教师有所作为的思想。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篇5

【关键词】仿真技术;电路仿真;桥式整流电路;中高职教法改革

在上一个世纪中,发展最迅速,对人类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就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如今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活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以下简称仿真技术)就是以多种学科和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相应的软件为工具,通过虚拟试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愿望。通过教学实践证实,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技术、广泛地应用仿真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在职业教育众多专业课程中,电子线路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有一定代表性,现在就以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为例,来探讨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目前能够实现电子线路仿真的软件很多,但在教学中应用最多的还是altium公司推出的protel99Se和ni公司推出的nimultisim10,本文以ni公司推出的nimultisim10为例。

nimultisim10是美国ni公司在2007年3月推出的niCircuitDesignSuit10软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实现原理图的捕获、电路分析、交互式仿真、电路板设计、仿真测试、射频分析、单片机等高级应用。它有着直观的操作界面、丰富的元器件库、丰富的测试仪器仪表、完备的分析手段、强大的仿真能力、完美的兼容能力,将虚拟仪器技术的灵活性扩展到了电子设计者的工作平台,弥补了测试与设计功能之间的缺口,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强化了电子实验教学。

现在假设要完成电子线路中的桥式整流及电容滤波线路的教学工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过程一般是这样进行的,首先由教师先将原理图画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投射在屏幕上,再由教师口头分析讲解,然后学生做一点习题加深一下理解,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做一做实验。这种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会出现下列一些问题。

首先电路的特性、工作曲线等十分抽象,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感到十分困难,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通常的方法是将电路图接成面包板、万用板或pC板,然后使用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表等电子仪器来进行测试。首先,制作电路板的过程既耗时、费力又浪费材料。其次学生实在实验过程中,由于都是第一次做,因此出问题的占大多数,如果出现问题,就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弄清是器件本身有误还是制作过程有误,教师常常为解决一些和教学过程无关的困扰而大伤脑筋。最后往往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在学生很多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情况下,就不得不草草结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对于一些原理比较复杂的课题,实物器件成本很高,学生操作过程中元件损坏率非常高,这对于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地区的学校来讲,这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大成本支出,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实验都是不太现实的,最后就只能教师嘴上讲讲就完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现在我们引入仿真技术,首先要求教学场地必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学生实验(实习)设备(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都具备),在教师机与学生机上都装上niCircuitDesignSuit10软件,有条件可以装上付费的正版软件,无条件可以装上试用版。

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通过投影仪将操作过程投射在屏幕上,学生在学生机上跟着教师操作。开启nimultisim10软件,先将所需要的元件从元件库中拖到软件的工作界面上,然后就像画图一样按照原理图接好连线,再将要用到的仪表也从元件库中拖到软件的工作界面,接好线,最终结果如图1所示,总共用时不会超过5分钟。

图1桥式全波整流线路原理及仿真图形界面图

教学的第二步: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别在不同的条件下启动仿真,读取万用表(如图2)、电压表(如图3)和电流表(如图4)的值,并填入表1中,并计算表中相关的值。同时观察不同状态下示波器显示波形,并比较各状态下波形的差异。

表1桥式全波整流线路仿真数据记录表

仿真测试条件

线路状态万用表(V)

输入电压电压表(V)输出电压电流表(a)

负载电流输出电压/

输入电压

J1断开、J2闭合、R1=1K43.98338.7810.0390.904

J1闭合、J2闭合、R1=1K43.99060.9380.0611.385

J1闭合、J2闭合、R1=100Ω43.98058.7410.5871.336

J1闭合、J2闭合、R1=10Ω44.01647.9394.7941.088

教学的第三步:

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所得数据和波形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交流电经过桥式整流电路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桥式整流电路加上滤波电容后,对线路的功能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改变负载电阻的大小,对线路的功能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4)在不同状态下,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比值大致在什么范围内变化?

教学的第四步:

由老师归纳总结,给学生们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给学生强调和梳理。

教学的第五步:

调nimultisim10软件中的breadboard功能,原理图中所有的元件都已经放在工作窗口中下方的工作台上,只上将元件拖到虚拟面包板上,就可以进行虚拟接线练习。

教学的第六步:

如果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将上述操作过程重新做一次,用真实元件做成真实电路,再用真实仪表去测试相关的数据。然后可以比对仿真结果与实际操作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

从上述教学流程可以看出,引入仿真技术进行教学之后,课堂不再是以教师的口述笔绘为主,而是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角,整个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实践、总结、分析、讨论。抽象的电路特性和工作曲线变得具体形象,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学生的动手欲望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有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我相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必然的。

时代在变迁,技术在进步,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因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要敢于把新的技术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中,仿真技术就是一项非常值得在教学工作推广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赵建领.protel99Se设计宝典.电子工业出版社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篇6

论文关键词:调度培训;研讨式教学;单元制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发挥学员的能动作用,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有利于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因此,在电力调度员单元制培训中,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一、调度单元制培训的特点

电力调度员单元制培训自2008年至今已开办了50余期,包括高级工和技师两个技能等级,每个等级分为电网调控、电网操作、电网异常处理和电网事故处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5天为一期。

电力调度员专业的单元制培训起步较晚,主要针对现场调度值班人员进行培训,学员都来自于现场调度岗位,大都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并积累了大量的现场实例。因此,能否把学员丰富的现场经验运用到教学中来,关系到培训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培训中心的各位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思路,并且一致认为,研讨式教学法更适合于调度员单元制培训。

二、研讨式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方法的区别

1.一般教学方法的缺陷

在调度员单元制培训中,若是一直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授课,则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和其他专业不同的是,调度员的工作有很大的灵活性,既有调度规程的约束,又有自主发挥的余地。在符合调度规程的前提下,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事件的处理方式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对于调度培训中的相关案例,往往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其次,若在课程中一直采用教师讲、学生学的方式,即使结合现场,案例仍然十分有限,并有一定的局限性,必然会枯燥无味,不利于学员打开思路。

同时,在一般的授课方法中,忽略了学员的能动作用,使学员的丰富现场经验得不到发挥,也不利于教师从学员处获得现场第一手资料。

2.研讨式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方法的比较

首先,在研讨式教学法中,可以对于一个案例,引导学员进行讨论,从分析到制订方案,都按照调度员实际处理问题的思路进行,这样不仅更加贴近实际,符合调度工作要求,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提起学员的兴趣。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更可以引导学员共同探讨,结合各地不同情况,选择最佳处理方案。

另外,参加培训的学员有很多是已经工作多年,有着非常丰富的现场经验,并积累了很多好的案例,因此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收集大量的现场实例,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更多的资料。在授课的同时,教师与学员能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员的相互讨论,可以进一步开拓思路,互相启发,从而找到更为优化的处理方案。单元制培训,可以作为一个让学员思维碰撞的契机,对于有丰富经验的现场人员来说,交流的作用往往会重于讲解。因此,让学员在讨论中共同进步,可以作为调度员单元制培训的宗旨。

需要注意的是,在研讨式教学中,虽然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员的作用,但是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能够调动课堂气氛,使学员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其次,要能够把握案例中的关键点,在关键问题上充分分析,充分展开;再次,教师也要能够抓住课堂主线,把握全局,引导学员的整体思路,并对可能有争议的问题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研讨式教学即是形成一种“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更加活跃,对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在交流研讨中解决问题。

三、研讨式教学法的四步走

在“电网事故处理”单元的培训中,我们以“变压器事故处理”仿真实训课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四步走。

1.提出问题,简单分析

对于调度员的工作来说,无论是电网的调控与操作,还是异常与事故处理,都是以具体的实例作为处理对象,有相关的规程作为依据,有既定的一般的处理思路。因此,我们一节课的首要步骤就是提出本课需要讨论的问题,并引导学员根据实际调度工作的一般流程,对该问题做初步的简单分析。

以“变压器事故处理”课程为例,我们在dts仿真系统中设置了“某220kv变电站#2主变永久性故障”,请学员按照现场规程以及调度工作的一般流程,查看保护信息,描述故障现象,提出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以及进行危险源点分析。这样的处理过程,与现场工作结合更加紧密,并且符合调度员平时的工作习惯及工作要求。同时,在课堂一开始,便可调动起学员的积极性,使学员尽快地进入角色,参与到讨论中来。

2.思考讨论,确立方案

这一步也是一节课的重点部分。对于调度工作来说,对于一个操作,或是一个事故的处理过程,解决的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在符合调度规程规定的前提下,往往有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同时,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如电网运行方式、重要用户情况、不同气候条件等,都可能有不同的应对方案。因此,在这一环节,学员根据自身经验,可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

在讨论环节中,我们采取了分组讨论的方式,根据座位情况将学员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探讨,并做好记录,最后由各小组分别提出方案。由于在小组讨论的方式下,组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利于交流,所以能够营造较为热烈的讨论气氛。最后各小组提出的方案可以互为补充、互为启发,个人有其他观点的也可一并提出,由此得到的方案更加多样化、全面化。

对于本课“某220kv变电站#2主变永久性故障”的案例来说,学员提出的方案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向。

方案a:通过110kv热备用线路a给失电母线及相应负荷恢复供电。

方案b:通过110kv热备用线路b给失电母线及相应负荷恢复供电。

在此,由学员针对两种方案进行讨论,学员结合现场实际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方案a采用的送电线路为220kv变电站送出,可靠性更高。方案b所采用线路为110kv变电站的线路,可靠性较差。

(2)方案a操作时涉及另一220kv厂站负荷的转移,操作步骤较方案b略为繁琐。

(3)方案a、b所采用的送电线路均为t接线,在有其他线路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尽量不采用t接线。但此例中无其他热备用线路,故只能采用a或b线路进行送电。

以上几点都是这一故障处理的关键点,多数情况下,学员都能够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以上问题。对于学员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则可以由教师提出,引导学员思考。

根据以上观点,讨论结束可引导学员进行总结:对于本案例来说,方案a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但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方案b操作简单,能够更快地恢复供电,同时也符合调度规程规定,因此方案b也是可行的。对于调度员来说,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3.仿真操作,完善优化

在确定了操作方案之后,便可引导学员在dts仿真系统中进行操作,同时在操作中进一步优化操作步骤,完善操作方案。

在本例中,就有学员提出可否将事故所在厂站110kv正、副母线所带负荷进行调换。于是就此问题,请学员在dts仿真系统中进行试操作并进行讨论后,得到结论:在原方案的事故后运行方式中,有一条110kv线路是处于接近满载状态的,若采用新方案,可以避免线路满载的情况,但会使一台220kv主变处于满载状态。因此,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学员可以根据现场不同的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方案。

同时对于具体的操作顺序,在dts仿真操作中也可组织学员进行探讨,采取最优的方案,避免操作过程中过载和越限的情况出现。

4.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在引导学员讨论、操作,完成事故的分析与处理之后,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的总结与点评。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归纳总结,梳理整节课的脉络,使学员对整个处理思路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在点评中不但要总结本课所讲内容,更要针对课堂上学员在讨论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指出需要注意的要点,对讨论分析过的问题进一步进行强调,以使学员加深印象。

在课后,教师也应对学员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特别是学员提出的新的思路与方法,可以总结分析之后,留作以后的教学资料,为将来的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同时对于学员在交流过程中提及的现场案例,实际调度工作的习惯做法,也要注意收集和整理,以便日后教学工作之用。

四、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篇7

关键词:电工作业培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电工作业是维修电工安全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知识与操作技能涵盖电工基础知识、安全用电技术、常用电工仪表与测量、配电线路及变配电设备、常用电器设备及控制线路、防雷防火防静电、触电急救等,知识范围广、技能要求规范、安全要求高。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工、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等,他们文化水平低、年龄跨度大、课堂自控能力差;还有少数是忘记复审电工作业证而再次参加培训的老电工。所以学员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教学难度相当大。为此笔者根据维修电工专业特点,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电工作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1.梳理培训教材,找出理实一体化项目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以操作项目为载体,通过学员动手实际操作,让学员掌握操作要领;再配以理论讲解和学习,让学员理解操作原理。因此我们将电工作业教材进行了仔细梳理,形成一系列理实一体化项目:如以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电能表的测量和使用来理解电工基础知识和仪表工作原理,以常用低压电器的拆装来学习控制电器,以常用低压控制线路的安装来学习电气控制,参观配电房来学习变配电设备,以模拟人的胸外挤压和人工呼吸来学习触电急救等。将培训内容梳理成理实一体化项目体系,学员做完这一系列项目体系,也就完成了电工作业培训。

2.购买与自制相结合,创建电工作业实训室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点是实操,所以教学设备数量需求较大。培训中心通过购买成套设备建立了电工基本操作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通过自己制作,组建了电器控制设备示教室、触电急救与防火防爆示教室等,实训设备可达到3~5人一组,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3.努力提升教师理实一体化水平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要求教师既能上理论课又能指导学员实际操作,要善于结合实践进行理论讲解。教师要熟悉实训设备,所有实训项目自己要会做,甚至会修理实训设备;根据实操过程来讲理论,更需要把理论讲解透彻;善于课堂管理,特别是要关注安全,因为有些项目是用到三相电源,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教师成为学员学习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二、电工作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做法

在培训组班同时,调查清楚学员的工作经历、学历层次,以便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将学员进行合理搭配,一般文化层次不同的3~5人组合,好的学员引领其他学员共同学习。

1.简单项目实操引领理论

电工作业培训大多数项目都是基本操作,可以直接先进行实操,然后将理论讲解清楚,学员对理论和实操掌握更加深刻。如在讲交流接触器时,可以用投影仪直接打出交流接触器的组成图片,然后让学员拆装旧接触器。通过拆装,学员知道了接触器由电磁系统、触头系统、灭弧系统组成;也了解到触头有常开和常闭两种,在接控制线路时不能混淆,且主触头是用在主回路中通大电流、辅助触头是用在控制回路中通小于5a的控制电流;还了解到电磁线圈的工作电压常用的有380V/220V,使用时要特别注意电压是否正常。拆装一次接触器,掌握了它的原理、结构、选择、使用,可谓事半功倍。

2.复杂项目理论引领实操

有些复杂的理实一体化项目可以理论为主,如电动机项目我们就以理论讲解为主,这就要求将理论讲解的ppt做得直观形象,学员可以方便地从图片中看到电动机有两大部件组成――定子和转子,定子又由机座、铁心、绕组、端盖等组成,而转子也由转轴、转子铁心、转子绕组、风扇等组成,这样理解电动机的结构组成及装配原理就很方便。而电动机的实训可相对简单些,以电动机绕组首尾端判断、绕组绝缘电阻检测为主,学员掌握电动机使用和保养就可以了。

3.实际难题要讲透

有些做过电工的师傅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会提出实际问题请老师解答,这个时候一定要把原因解释清楚,才能让学员信服老师。曾经有一位学员提出他们单位有一个线路,漏电保护器一推上去就跳闸,而测量线路的绝缘电阻是好的,线路工作也正常。笔者解释是经过漏电保护器的保护中性线(pen线)只能作中性线(n线)用,不能作保护线(pe线)用,工厂里往往不注意将两者混用而自动跳闸,并搭建试验电路给学员看,学员实际测试后回工厂也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有一个学员提出一个更学术性的问题,他不理解晶闸管工作电路中的“同步”问题,为此笔者特意焊接了如下图所示的晶闸管调光控制实验线路,晶闸管SCR控制12V灯,检测点4的触发脉冲来得早,灯就亮;反之则灯暗;而触发脉冲的时间实际上由0.1微法电容C充电时间控制。图中检测点1是整流电源波形、检测点2的工作电源是用梯形电压,没有电源滤波电容,这样确保检测点3即0.1μF电容器可以每次从交流电源过零点开始充电,充电起始点与电源同步,确保控制的同步,利用示波器观察能很好地理解同步的意义。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边演示边讲解,帮助学员理解电路原理;通过开展贴近工厂实际的实践项目,增强学员的动手实操能力,学员用手做、用眼看、用耳听,将触觉、视觉、听觉等多个通道全都集中到课堂上,达到了“教、学、做”的统一,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改变“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更快。

1.学员考核通过率有较大提高

电工作业(上岗)证由市安监局采用教考分离、电脑随机抽题考试,题库量达5000多道考题,过去只是理论讲解,学员考试通过率只有50%左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后,学员真正理解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规程,答题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从而提升了学员考试的通过率,目前基本能做到85%。

2.激发了学员积极性

过去光讲理论,有些学员觉得可以回家自己看书,每次培训的到训率很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后,绝大多数学员会留下来上课,有个别学员因为单位有事还会自觉请假,在他们看来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3.便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5人组成一个小组,让有基础的师傅做小组长,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理实一体化项目,担任小组长的师傅觉得很有成就感,就会成为老师的好助手。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学员在学习中处处感到有压力,时时感到有动力,形成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4.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教师要设计完善一体化教学项目,要精通电工作业所有理论基础,还要熟悉教学设备和教具,能应对一体化教学过程突然出现的设备、技术问题;并且要随时解决学生从企业带来的实际问题。所有这一切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环节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篇8

关键词:二次操作;有序性;深层性;创造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此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操作活动成了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体验,不但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面对现实课堂,许多老师要么把操作活动看作走过场;要么没有好好研究操作活动的意义,放任自流,浮光掠影。现就如何在数学操作活动中适时引入二次操作,以促进学生思维往深层的发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分析。个人理解的“二次操作”指的是学生在初次操作体验后进行的有目的的、带着深层体验的操作。

一、“二次操作”能训练学生操作过程的有序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性向抽象性过渡阶段,在思维的过程中也在从无序向有序的逐步过渡。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突出操作的目标性和过程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和实践操作规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渡过这个阶段,以达到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顺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在没有教师指导的前提下,学生的第一次操作过程往往是无序的,学生的大脑中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操作思路。在这个时机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操作,让学生按照有序的方法进行操作,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有序的操作思路,保证实践操作过程有条不紊进行,顺利地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当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到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组动手合作想办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虽然学生大多有着失败的做法,但通过引导交流请学生说说他为什么无法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思维的碰撞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沿着高剪下一部分,再平移就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实践成功的孩子示范之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拼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进行二次操作,学生不仅很顺利地拼成了长方形,而且在观察后都很快地得出拼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两次操作活动中,思维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在活动中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这样教学,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导操作,突出了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

二、“二次操作”能推进学生问题思考的深层性

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不仅要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第一次操作,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对目标的达成,更多关注的是操作成功与否,对操作背后的问题思考则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上,说明一次操作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与深刻。这种情况在操作中经常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层性的思考,让数学课堂因为思辨而精彩不断,充满活力。

在教学《平行与垂直的认识》,对于两个层次的操作我做了如下的安排。首先,让学生根据想象开放性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顺利地画出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中包括了平行与垂直这两种情况。此刻,学生对自己画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或垂直的并不了解。因此,通过引导分类,找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然后再突出特殊的情况。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再次设计让学生进行二次操作的机会。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条一样的长方形纸条,把它们当作两条直线,要求他们摆一组平行线。并带着问题操作:你们组是怎么摆的?怎么知道你们组摆的两条直线一定会互相平行?学生由于有了上面概念的支撑,每个小组都很快地完成了任务,并且学生还说出了可以用直尺来测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来判断摆的两条直线到底是不是互相平行。学生通过二次操作不仅掌握了平行线的判断方法,而且通过交流自己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结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在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中,垂直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由此学生明确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关系的分析,学生建立了图形的表象,同时也明确了关系。

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当学生在操作中并非能够一次性地达成教者所设计的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呈现的特点加以分步完成,因此二次操作在问题解决和数学思考的层次性中作用就比较明显。

三、“二次操作”能彰显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我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许多数学知识学生经过一次操作后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技能引导进行二次操作,不但可以检验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和创造能力。

例如,我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要求学生设计:在一块空地上修一个面积为30平方米的花坛。先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特点,按要求设计出一个符合要求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花坛,学生很快得出了几种正确的画法。在此基础上如果不要求一定要画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样子,大家还能设计出哪些样子的花坛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二次操作,又得到了几种富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学生在二次操作活动中想出许多不同于常规的、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点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长此以往,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必然会稳步提升。

总之,二次操作是对一次操作活动的补充和深化,通过二次操作,学生不仅更加熟练、有序地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深层次的思考,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向深入、走向精彩。

参考文献:

[1]叶彩霞.浅析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8).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篇9

1、学生分析

本次授课的班级为三年级。该班学生数46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4人,男女生比例基本为1:1。这个班的特点就是学习气氛相对来说比较好。

2、教学目标

1、复习刷子工具的使用,了解曲线工具的作用。

2、学会用不同形状的刷子进行绘图,以及画曲线的两种方法,发展学生的绘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审美情趣、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设计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以信息社会的不断改革创新为基础,通过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作用,则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就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

三、教学设计

本课是以windows画图中的画线条和刷子工具为中心的实践操作课,本节课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基础性学习部分,另一个是探索性学习部分。基础性学习部分共安排了三个知识点,直线工具的使用方法、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刷子工具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探索性学习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接受程度以及挖掘内容深处的能力,目的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探索、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这样的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自学探究----操作实践----交流评价----小结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流程,开展教学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开发自己的潜能。

(1)激趣导入。

兴趣是通往学习的大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激趣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着眼。往往不大引起人们关注的事物最能激趣。本课采用课件导入图片,从而激发学生要画出一幅美丽作品的强烈兴趣。我首先出示幻灯片,使学生陶醉于美景中,继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拿起手中的画笔,画美景,再送给好朋友。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要学,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

(2)自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出示老师画的一幅美丽风景,学生可自由评价,由此引出刷子工具和曲线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采用“自学探究式”的学习形式,学生可采取自学、互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在智力上互相激荡,情感上互相感染,操作上互相合作,评价上互相检查。学生在使用刷子和曲线中,任其自由发挥,老师不定任何框框调调,使学生在自我开发潜能中,逐步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探索自己的美景创作。学生自学后汇报学习成果,采取现场演示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并从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操作实践。

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形状的刷子以及各种曲线进行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在学生操作时,配合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在操作中,老师要注意发现操作中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完善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4)交流评价。

学生操作实践后,采取及时反馈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学生的作品都完成后,在浏览中学生可下位,方式灵活多样,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相互浏览的基础上,大家推荐几幅好的作品,由老师调到讲台屏幕上,同学们共同评价;也可调入稍差一些的作品来评价,学生可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通过评价反馈,学生可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其他同学的长处以及好的经验,对自己的作品作到心中有数,不需要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较好的评价反馈效果。

(5)小结拓展。

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用画笔创作的作品,要求学生领会刷子、曲线绘图工具的操作技巧,鼓励学生不断练习,在计算机屏幕上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以上五步教学程序,始终在一种开放的模式中,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参与放在首位,没有老师单纯的讲授,也没有学生机械的记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实践性的原则。整节课在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反思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操作活动

操作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被数学教师广泛认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可以促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之上,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数学原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启发学生更快地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一、在操作中观察,促进自我发现

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问题情境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其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发现学习方法。

一些数学现象看似很简单,但是要说说清楚,让学生理解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如:三角形是有三条边组成的,但是否任意三条线段都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要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探究这一问题并不容易,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这就显得很简单了。让学生事前准备2cm、3cm、5cm、6cm的小棒各一根,让学生摆摆看,是不是任意三根首尾相连接都能摆出三角形?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四根木棒只能摆出两个三角形。因为用四根木棒首尾相连接摆三角形共有四种情况:①2cm、3cm、5cm;②2cm、3cm、6cm;③2cm、5cm、6cm;④3cm、5cm、6cm.学生在动手操作发现③、④可以摆出三角形;①、②则不可以。然后让学生把木棒转换成线段,再用圆规、直尺来画一画、量一量,哪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哪三条则不能。由于有了实际操作的实践感知,学生很快会发现,三根小棒中较小的两根和不大于最长的第三根,就不能组成三角形。并总结出一般规律: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比如“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外角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利用拼图、作图等多种探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从直观的几何图形感知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作中猜想,引导自主探索在操

数学注重理性思维,实际的操作活动本身虽然不是直接的理性思维,但它能够带动理性思维,启发学生更快地进入理性思维的阶段。初中阶段是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重要阶段,数学操作活动,立足于感性的形象思维,为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提供了感性经验,对于启发学生发现新知识和新问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操作活动与猜想活动结合,是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途径。在操作中猜想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设计一些接近学生与数学之间距离的操作性学习活动,把学生能亲身感受的操作性数学材料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数学。教师在引领学生操作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教材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设计富有探索价值的,能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操作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猜想开启自主探索,获得体验。

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学生们在了解了“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看一看”的操作来猜想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测量得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并饶有兴趣地进一步推理论证该定理。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猜想和论证等活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又如,教师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等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对两个底角的关系进行猜想。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反应马上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声中,学生们跃跃欲试,又通过动手操作:有的拿出了量角器来进行测量,有的通过对折来看这两个角能否重合……很快他们就找到了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并自然而又深刻地掌握了这一性质。

三、在操作中互动,促进合作交流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师生互动,学生之间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接受性学习之外,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有充分时间与空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探测、验证等活动过程。

在教学“平行与旋转”内容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覆盖在画有任意aoB的纸上,在薄纸上画有与aoB重合的一个三角形。然后用一枚图钉在点o处固定,将薄纸绕着图钉(即o点)转动一个角度45°,薄纸上的三角形就旋转到了新的位置,标上a'、0、B',我们可以认为aoB旋转45°后变成a'oB'。问在这样的旋转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展开小组协作学习。在活动过程中,由于aoB是任意的,旋转的方向也是由学生自己定的,所以得出来的图形是各种各样的,作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各种图形作出正确的评价呢?只要学生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体验感受图形旋转的主要因素是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并根据图形的运动变化,能够得出原图形经过旋转后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课堂教学中一系列的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过程,充满了学生对数学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顿悟的欣喜,有困惑的焦虑,有受挫的沮丧,有尝试失败后的痛苦,当然也有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实践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因此,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取新知,使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活动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田建荣、贾锦钰,论考试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J].教育科学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