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8:41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1

武术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技击术。它按照踢、打、擒、拿、击、刺等技击运动的规律组成套路,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旨在通过学习或演练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的一项体育运动。

一、武术运动的源起极其发展

关于武术的起源,尽管各方学者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共识:即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项民族体育运动,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比较传统的说法是我国的武术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为了抵抗毒蛇猛兽,就用最原始的、最简陋的工具如棍棒等作为工具去捕杀猛兽或模仿猛兽的动作与野兽搏斗,在此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格斗和扑杀技能可以说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战争的出现,这种原始的狩猎格斗和扑杀技能逐渐演变为战场上士兵的搏斗技巧,武术也因此逐渐演变为以军事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专门的格斗技击教育。

在长期的武术演练过程中,人们发现演练武术不仅能够提高格斗的攻防技巧、搏斗能力,练习时的气息调整还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人们就将武术训练用作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体质教育的手段之一。运动形式也由以技击为主的技能训练演变发展为形体兼备的武术体系,最终成为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体育运动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之一。1958年,武术被列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在高等学校中开设了专门的武术专业,由专业人员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广采众家之长并将之传授给下一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武术运动在全国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提高。

伴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武术也不断走出国门,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国。2000年,国际奥委会将中国武术正式列为悉尼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标志着中国武术登上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体育舞台。

二、武术运动的特点

(一)内容具有广泛性和适应性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由拳术和器械套路构成。其运动的内容、运动形式丰富多样,能够适合不同的运动人群需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有适合竞技运动的对抗性散手、推手、短兵,也有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各种拳术、器械套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对运动量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动作套路进行演练。同时,练习武术所需的场地、器材可以因陋就简,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器械的有无随时随地的调整练习内容和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等外界条件的约束。

(二)运动形式以套路动作为主

套路运动是武术运动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踢、打、摔、拿、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结合搏击动作及身体各部位锻炼的需要,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编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成套动作。每一个套路都有相对固定的动作要求,有的套路有由包括“起势”和“收势”在内的几十甚至上百个动作组成,少的套路也有十几个动作组成。各个套路的长短刚柔不一,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三)动作具有技击性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的内容,主要用于战场上的搏击,与古代的军事斗争是紧密相连的,其目的在于制服或杀伤对方。在实用中,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受套路动作及竞赛规则的制约,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其运动的一招一式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

三、武术的教学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武术的教学基本原则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用新颖、形象、生动、简练的教学语言讲述套路的动作路线,用正确的、轻松优美的动作演示套路动作,以此激起学生学习武术的愉悦之情、喜爱之心,从而主动参与武术学习。

2.逐层推进、循序渐进原则

人们从感知事物到认知事物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的渐进式过程。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复杂的武术套路动作,必须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从最基本的套路路线、动作步型等最简单易学的基础开始教学,再逐步过渡到技击方法及形神兼备的训练,如此逐层渐进的开展教学,才能改变武术“学得慢,忘得快”的现象。

3.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状况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个体在特殊能力(如体育、音乐、绘画等)方面所显现出来的天赋差异性更为明显。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而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反馈能力、运动协调平衡能力以及他们的动作的节奏韵律感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一样的学习效果的。因此,在武术教学时,在兼顾全体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确实如“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4.直观性与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对抗性的武术比赛还是表演套路,武术的表演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汉代的打擂台有“三百里皆来观”的盛况,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的描述。因此,武术教学应先通过教师准确、优美的套路演示或通过图片、真人示范教学录像、有关武术的经典电影等方式让学生在观摩中激起对学习武术的强烈愿望,并对武术套路的动作路线、动作姿势、技击方法等有个整体、完整的动作概貌印象,这样即符合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保证了武术套路教学的完整性与艺术性。

(二)武术的教学组织方法

1.讲解与示范法

讲解与示范是使学生形成正确动作概念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套路动作的名称、方法、要领、作用和要求,并辅以动作演示,让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观摩感知动作,从而建立起动作的概念,获得基本的知识。授课时,教师结合动作名称和术语讲解示范。如教“搂手弓步冲拳”这个动作时,教师先向学生解释该动作不仅说明了下肢的步型,同时也指出了上肢的手法及运动形式,同时强调练习该动作的要领、要求等;然后一边进行讲解一边慢动作示范演练。这样,学生在明了动作要领的同时,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动作的结构和神态。

2.整体与分解法

每个武术套路都是由多个不同类别的单个动作组成。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先做完整的套路动作讲解、示范,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的套路动作概念,然后将套路分解成不同的小节进行示范、讲解、领做。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分解的动作后,再将动作组合起来练习。如:三路长拳中的“大跃步前穿-接弓步击掌”这个动作,可以分解成:下肢练习(蹬跃-仆步-弓步)――上肢练习(手臂的挂摆一搂-推)――上下肢的配合(蹬跃-挂摆-仆步、抱拳、立掌-弓步、搂、推)――配合眼法、身法整体教学等四个步骤进行讲解示范。这种整体性与分解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将复杂难学的套路分解为简单易学的动作,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3.练习与巩固法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表明了反复练习在武术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初步掌握套路动作后,要想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巩固,才能达到熟练运用、强身健体的作用。练习巩固以集体练习和分组练习、个人练习为主要形式。

集体练习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动作示范及口令指挥下集体复习,一方面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动作,培养集体主义感,另一方面通过集体练习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动作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便以统一纠错。

分组练习是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并指派班级中动作掌握较好的同学负责,每个小组在教师的统一领导下,采用口令或领做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这种练习法,能够让每个学生更加准确、快速地掌握动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在集体训练及分组练习后,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个人练习,让学生能够边想边练、增强记忆,巩固动作,尽快地独立完成动作,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应该根据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结合教学反馈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根据武术动作具有技击性的特点,可开展攻防、双人或多人配合练习,或通过教学比赛等方式,提高武术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要提高武术运动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武术运动自身的特点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武术教学既生动活泼,富有民族特色,又有教学相长,互为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颐.体育教学原理、原则、范畴\[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武术编写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教学原则和方法分析举例

1.教学原则。

1.1教学原则,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各种教学原则内容与体系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引用的是王策三教授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1.2王策三教授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①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③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

⑤直观性原则;

⑥巩固性原则;

⑦量力性原则;

⑧因材施教原则。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本文所引用的是具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①组织式方法(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从各个环节进行较多的组织、引导,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

②发现式方法(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允许学生失误、走弯路);

③讨论式方法(让学生围绕主题从多角度去认识、阐述观点、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④实验式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等多种。

3.教学原则与方法的应用举例。

酸碱中和滴定(人教版高二第二册3.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酸碱中和滴定所使用的仪器。

能力培养:通过酸碱中和滴定相关量关系、使用仪器和指示剂的选择、实验操作中有关问题的讨论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测定、记录、数据处理等实验方法,对学生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3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选择地理教学方法主要依据基本原则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是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关键,是选择地理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所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类型

地理教学方法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不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课型的不同、地理知识属性的不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等角度来划分。为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以自学探究为主和以参与体验为主的六种方法。其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旅游参观法、演示法等;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

要科学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应了解每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运用条件、适用范围、优势、局限性等。例如,讨论法,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又能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但要求教室空间比较大、班级规模比较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适用于高中阶段;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调控能力。又如,地图法是最具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直观性强,最适合区域地理中地理名称、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知识的教学,但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实践表明,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2.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类型决定了应当选择的方法。由于各章、各节、各课时教学目标不同,就必须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就可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和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建立丰富形象的地理表象[1],进而准确地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除了采用讲述法、讲读法、问答式谈话法等以阐明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和掌握操作要领外,还应大量运用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技能操练;如果教学目标旨在发展学生地理能力,则可选用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及讨论法,以发展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如果教学目标有科学的地理价值观教育,则可选用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某种地理体验、产生某种地理情感,则可选用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

3.地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内容多概念、原理,既抽象又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比较难学,宜采用旅游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变式练习法等,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在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应较多地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等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人文地理内容常常被认为是“易学不易教”[2]。因此,针对人文地理的知识特点,宜采用参观法、社会调查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具有人文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人文地理内容“易学易教”。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地名、数据、景观、分布、判断、特征,可采用演示法、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游戏法、区域比较法等,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乡土地理内容最接近学生生活,既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应采用学生自由度较大和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同时尽可能采用旅游参观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根据课题名字就可确定以模型(地球仪)演示法为主。又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根据问题内容很容易确定出其主导教学方法为决策教学法。

4.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方法取决于年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短暂,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片面、肤浅、粗略;直接经验比较少,理解能力弱;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感性出发,贫乏单调;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够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选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讲述法、讲读法、启发式谈话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地理表象,发展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初中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全面、深刻、细腻精确;直接经验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强;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理性出发,丰富且具有创造性;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练习和实践操作,辅以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自学探究的方法和讨论法。同时,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存量和初始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地理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教学方法的选用往往带有运用者的个性色彩,因此,地理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优势,选择适宜的地理教学方法[4]。如有的地理教师雕塑和美术功底扎实,他就可以多选用模型、板图、板画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酷爱旅游、擅长摄影录像,他就可以多选用标本、照片、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精通计算机和网络,他就可以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音质柔美、极富感染力,语调抑扬顿挫,讲话幽默,他就可以多采用讲解法、讲述法;有的地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他可以多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善于组织学生活动的地理教师,可多运用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总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

6.地理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与周边教学环境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学校现有的地理图书、报刊、挂图、图片、标本、模型、教学软件、网络教材、教学器材、学习场所等教学设备条件、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学经费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教学环境,选用条件许可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的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质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野外考察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教具和设计实验进行教学。而现代教学媒体齐全、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往往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可以经常采用标本与模型演示法、实验法、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那些建立了地理园的学校还可以经常运用制作法、观测法。总之,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和周边教学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从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看,选择多种方法有助于进行组合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5],没有一种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其他方法,也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学生和教师。有时,某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正好是另一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组合、直观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组合[5]、文字语言教学方法与图像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与以学生为主的方法进行组合等。

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看,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条件等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的进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有差异;不同的班级,学情有区别;不同的教师,素质有高低。地理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变化性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2.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一节课里,教师所选择的几种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均衡使用,而要在其中确定一种方法作为这节课的主导方法,而其他方法作为辅助和补充,为主导方法服务,所谓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体而言,要分三个维度进行选择:首先要在宏观层次上本节课是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例如,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其次,要在中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是以哪一种方法为主导,即确定是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为主导,或是以自学探究为主导,还是以参与体验为主导。最后,要在微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具体的主导方法。如在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方法中选择案例法作为主导方法。

3.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此,首先要熟悉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势、局限性、运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自身特性。其次要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组成与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水平等);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知识属性、组成、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6];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等年龄心理特征,挖掘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学习积极性因素,结合生活经验、地理知识存量、初始地理能力等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学习风格;清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教学弱点;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学经费情况和周边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学校目前为地理课程安排的教学时数(即课时)和最大程度所能提供的教学时间保证,做到因时制宜。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综合考虑,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培英.探讨“决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3]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家清,等.生本取向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5]李晴.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4

一、情境设置要遵循的原则

教学要素一般包括教师、学生、方法和教学媒体四个因素。教学媒体是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手段,包括板书挂表挂画、音频视频投影仪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往往能够构造好的情境,例如通过投影仪可把北方冬天大雪封山,一片肃杀静谧的气氛展现给学生;通过视频将《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马丁路德金情真意切的情绪传染给学生。语文教学中情境设置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贴近生活原则。语文本身来源于生活,升华自生活,并经过头脑思维加工。对于情境设置需要生活中的图片、视频、故事等,便于学生了解知识、文章背后的故事,更加直观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者情感。(2)有效设置原则。情境设置的目的在于辅助教学,辅助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和情绪,创建认知。情境设置能做到上述要求才算有效,教师要根据所教授内容深入思考内容与情境之间联系及通过何种方式设置更容易且有效。(3)有效目标原则。情境为教学服务,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节课根据不同的倾向,可有很多目标,情境设置要根据需要实现的目标而设置。一节课有知识和内容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等,针对不同目标情境设置手段、内容、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首先确定一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然后基于目标实现而采取情境设置手段。

二、情境创设的途径与方法

(1)语言情境。语言情境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方式,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直叙铺垫内容。语言情境构建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叙述方式讲述,并注意学生情绪变化,以调整语调、语速。例如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一课时,老师要向学生介绍清晰本文的背景知识,就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关系、事件及孔子的政治主张做出简要说明。老师要向学生说明,季氏伐颛臾事件发生在“陪臣执国政”背景的鲁国,陪臣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该文入选清《古文观止》足见其典型性,阐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策略。学生在老师语言情境构建之下,被激发起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于本节知识认知。

(2)板书图画情境。板书图画情境也是语文教学中常见和传统的情境构建方式,教师通过文字及图画为学生建立起直观印象,有利于深入学习。例如,《鸿门宴》一课,该文核心为“宴”,即较为正式的饭局。平常,学生对于宴会并不陌生:外国元首来访会有欢迎宴会、神州飞船发送成功有庆功宴会等。同样为宴会,《鸿门宴》则步步惊心,暗藏杀机。在本节课情境构建中,教师可以将文中人物、阵营及人物冲突关系围绕宴席在黑板上构建出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大概认知并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5

一、中学时事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正式在中学开设政治课程,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中央宣传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小学教育的指示》中指出“高级小学的课程要辅以时事政治的教育”,这是时事教育的表述最早出现在党的文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事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邓小平、和同志等几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将时事教育合理纳入中学教学,尤其是政治课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对中学时事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结起来,当前的中学时事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首先,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中学时事教育指导思想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忽视思想教育目标,使教育目标上具有片面性,教育内容上具有表面性,教育效益上具有功利性,评价方式上具有单一性。其次,中学时事教育缺乏理论层面研究,从而导致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中学时事教育的内容与原则

通常地,时事教育可概括为以下内容:一是国内形势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国际形势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我国的对外政策;三是社会热点及重点问题。

围绕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思想政治课标的具体要求,要力争达到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2.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要对各类时政要广泛涉猎、准确归类、认真备课、精心组织、及时总结、适度鼓励,提高时政教学质量。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多渠道阅读、收集和选择时政材料,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2.2时政热点与教材基础相结合。二者的结合可以用时政中的新鲜例子引出并解说教学观点,也可以用知识原理分析、解决一些时政问题,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并提高对课本知识的运用水平。

2.3材料分析与学法传授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时政的能力,逐步形成以时政材料为线索、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以学习方法为核心的时事教育培养模式。

2.4时政教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时政教育不仅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进行,同时还应该拓展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时政教育系列活动,寓教于各项活动中。

三、中学时事教学的可行性方法

目前中学时事的教学大多都处于“三无状态”(无教材、无教参、无课程标准)。时事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决定了它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必须灵活多样,形式多样是提高其实效性的保证。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中学时事教学的可行性方法。

3.1时事播报法。每一节课选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内容自行搜集,全班同学轮流。讲述内容由学生课后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新闻、上网等途径获得,还可以适当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对时事材料进行分析,对国内外焦点时事进行简要评析,鼓励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3.2习题训练法。教师要在平时作业训练中,要在题型上多类型训练,从理论上多维度分析,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除了自己编题,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时事自主编题。这要求教师既要出色的组织学生从众多时事中筛选好的材料,独立编写题目及答案,更要拿出比学生更有分量的出题方案来,做到深刻、精练,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播下提高能力。

3.3主题讨论法。教师可以以单元为单位提供讨论主题,学生课后围绕主题去整理时事资料,课前由学生进行资料展示,之后教师适时点评,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正式课堂分组讨论,讨论成果可以是时政小论文或时事专题小报告等。主题讨论法实际上是以时事为依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锻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4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围绕时事材料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书面形式交给老师。一般可分为学生个人自学、学习小组探究、教师引导总结三个步骤。这个方法反映出利用某些时事材料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特征,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6

《基础会计学》的课堂教学呈现出知识点抽象,逻辑连贯性强,学习迁移效应明显等特点。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学效果决定学习效果。

高校的教育原则包括了: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教师在《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与大学教育原则相违背的现象为:注重传授知识,忽略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讲授,忽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注重全体,忽略个体:注重知识教育,忽略思想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忽略学生的情绪。

教学方法多样化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习应用能力为前提,以思想教育为保障,以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组合为手段,使不同学习对象均能积极参与并享受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在《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中构建以讲授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认同感和求知欲。

一、讲授法、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习题精练法的结合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通过讲授环节的设计,语调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变化,突出重难点。讲授过程以会计核算流程为支点,扩散到具体的知识点为重点,保证系统完整的前提下逐个突破。讲授过程中做到语言简明扼要、板书或多媒体简明精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难点,理顺学习思路,做到举一反三,实施有效迁移。

(二)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应用要点为:

1.鉴于《基础会计学》抽象枯燥的教学,创造轻松有效的学习氛围,既不要过于严肃,也不要过于放松,通过大量的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重视学习者所提出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指导和解答,总结问题并探索其突破方法:

以《基础会计学》会计等式的教学为例,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共有4中变化形式,如下表列示,不同的经济业务所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但是变化过程并不影响等式的恒等性。教学中结合4种变化分类,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出9种变化类型,并根据之前所学经济业务举例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时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点的学习和归纳。

(三)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

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将逻辑连贯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合理设置练习内容,实现对知识点的逐个突破,有效连接,以有序巩固知识、练习技能。以会计基础定义系列为例,选取30道左右经济业务随着知识点扩展逐步深入。布置习题可以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形式,作业的批阅方式可以采取同学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阅、小组评阅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以实现激励效能的最大化。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媒介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对多媒体的精细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1.课件的设计要简明、清爽,突出重点,动画与链接和合理使用有序展示教学内容:

2.控制媒体课件的播放速度,留足学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课件与板书的配合:

3.实现教师讲授与课件播放一体化,防止出现教师讲授与课件播放两个中心,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双篮子结转教学法

“双篮子”结转教学法是指把经济业务处理中涉及结转的会计账户设定为a,B两个篮子,结转的过程就是把归集的相关内容从被转移方a篮子(账户)转移到接收方B篮子(账户)的过程,转移减少的过程则需要在被转移方账户相反的方向记录,即从a账户借方转到B账户借方,借B贷a:从a账户贷方转到B账户贷方,贷B借a。图示如下:

以“材料采购”和“原材料”两个账户为例,材料采购账户为a篮子,原材料账户为B篮子,两个账户均借记增加,即为结转模型一,从a(材料采购)借方到B(原材料)借方,借B(材料采购)贷a(材料采购)。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三、纠错教学法

纠错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观性的为学习者提供错误的教学内容信息,让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发现问题对其进行更正的教学方法。纠错教学方法的应用,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进程。举例如下:

答案公布后做适当停留以备部分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其分析业务得出正确的会计分录,分析会计分录得出归属的经济业务。

四、游戏教学法

om(odvsseyofthemind),原意为头脑漫游,它最早由美国教育博士米克卢斯和格雷在创造学课程中应用。它主要以竞赛和抢答的教学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游戏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强化学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用中应事先策划好整个游戏过程,并制定完整可行的游戏教学法评估体系,内容包括不同竞赛方式所获分值以及在期末考评中的权重。

五、图解教学法

图解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其内在联系和区别,将复杂抽象的知识体系形象化,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简单易懂,直观形象。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制造费用为例,见图2。

六、结合生活实际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是指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可结合学习对象的生活实际举例,以突破难点,降低学习难度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生产成本为例:图2―“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账户关系详解图

七、自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是指学习者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自学并结合教师的重点指导来实现对教材内容把握的一种教学方法。大学课堂针对较难或较易的知识点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通过对较易知识点的自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通过较难的知识点的自学,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其忍耐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理论与实务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务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通过收集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系列会计实务教学相结合,满足对学习者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使用要点为:

(一)学习道具选取现实会计工作中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簿,让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体验会计实务的操作,清楚书本和现实之间的断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原则技巧

素质教育提倡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启发式教法、优化组合的基本原则。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语文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如教学《万水千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好理解、印象深,运用光盘和音乐把学生带入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中,我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后进行朗读指导。此时,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读者、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这样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

如,我在讲《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为了学好这一课,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请打开书本读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想一想横卧在自己家乡清水河上的“清水桥”的模样如书中列举的哪座桥样式相同呢?”同学们想了一会儿后,有的说与赵州桥相同,有的说家乡的清水桥与书本中列举的两座桥的结构都不尽相同。大家争论不休,“那么家乡的这座桥到底与书中写到的两座桥有什么异同呢?等同学们学完了《中国石拱桥》一课后,这个问题就不攻自破了”。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带着疑问和悬念积极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之中。

三、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法的优化组合

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如教学《春江花月夜》一课时,我不失时机地在解读完课文后播放了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在音乐的旋律中让学生再一次领会诗歌的意境,有一女学生上完课后告诉我这是她上过的最精彩的语文课,课后会马上去音像店买《春江花月夜》的CD片。又如《雷雨》一课,我剪辑了电视剧中的一段让大家观看,增强对剧中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把握。其实网络上有不少生动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都可以搜寻来充实语文多媒体课堂,效果很好。有人将一些古诗词、庄子寓言等,做成了动画,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珍贵的多媒体资源。如教学苏轼的词时,我给大家放映中央台《子午书简》中的《宋词十家──苏轼》,学生觉得耳目一新,主持人的讲解此时胜过老师的讲解。

四、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写好字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好字应从量的训练上转到质的强化上。以前的教学由于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写字教学中过于强调量的积累,一个字少则写几遍,多则写几十遍,将写字遍数的多少作为杜绝错别字的有效手段。其实不然,老师布置的作业过多,学生就会越写越马虎,事倍功半。所以写字教学应该尽快从量的训练中解脱出来,要求学生写的字不在多,而在于是否正确、规范、美观。同时为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防止过多的家庭作业抵消学校教学的正效应,影响写字教学效果,不管是语文老师,还是其他老师都应协管齐抓,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使语文课的写字教学成果得到巩固。老师可以不布置回家的书面作业,凡是书面作业都要求在校内完成,杜绝只布置不指导、放任自流的现象。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才能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才能保证学生的写字姿势确实达到要求,才能使学生真正写好字。

此外,学校还应为孩子多提供成长的舞台,让学生在写字中得到性情的挥洒和成功的愉悦。如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小小书法家论坛,将学生的作品在校园里展示、学写通知、校报展示、班级板报、我讲书法家的故事比赛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孩子搭建自信和成功的舞台,让写字和练习书法变得富有诗意起来、轻松起来。当练字成为一种习惯,并成为一种兴趣的时候,一手漂亮的字体自然练成了,这样的学生是充满着自信和快乐的。

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的使用范围的承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理解之情,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又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

写好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坚持,以及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教师对各年级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写字教学应给予必要的重视,给学生一定的写字时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并加强写字指导,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只有这样,字理中蕴含的文化才能点点滴滴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田,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乐手,主动拨动学生的心弦,在课堂上弹奏出美妙的音符,给师生双方带来身心愉悦;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画家,画出蔚蓝的天空,让学生给云朵涂上美丽的色彩,成为最美的云霞,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8

一、方向性原则

通过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评价学等关于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学科的综合分析,可以知道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体育教育的教育性质、教育目标进行的一项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学评价应具有的方向性。本研究在设计体育教育评价时,首先是马列主义前提下进行指标设计活动,其核心是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中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和提高的方向。

二、系统性原则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原则通常是指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和层次性。①体育教学评价中的整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对评价对象的全面考核。对教学评价对象的所有评价指标均要求考核内容要全面。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评价学生是技术技能掌握程度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有悖于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具有整体性。②体育教学评价中的联系性,是指当体育教学的评价对象处于一个大的系统中时,要强调被评价对象的相关因素与其它系统中的因素的纵向及横向的联系。例如在对学生评价时间,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相关的因素。并在指标设计中体现出来。③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层次性是指对不同评价对象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例如,学校的地域差异、经济条件差异等等。

三、可测性原则

体育教学评价的可测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时,所有的指标必须具备可测量的特性,即就是所设计的指标必须可以可通过观测或用测量工具的测量来获得明确的测量结果。也可以说是说使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使它具有直接的可测性。例如,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100米成绩测量时可以通过秒表来测量,在篮球的投篮命中率测量时可以通过计数和数学计算来测量。

四、可接受性原则

体育教学评价的可接受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评价指标设计是要依据客观实际,而不应该依据主观想法,每项指标的设计都应有依据。具体而言体育教学评价的可接受性原则包括五个方面:①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必须有充分可靠的信息和资料来源。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必须从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具备被评价对象的可接受性。③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必须必须考虑评价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及空间所允许的条件。因为体育教学评价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评价时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必须有鉴别力,即就是设置的指标要能够反映被评价结果的好坏。⑤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必须追求“精”,追求“简”。

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最重要的是要把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作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依据,具体方法是要把体育教学目标逐级分解,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具体评价指标的过程。

1.分解目标,形成目标层次系统

体育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要依据体育教学的总目标,确定体育教学评价的具体分目标,并对评价对象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充分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上,对评价目标进行恰如其分的分解,分解出的维度和指标应充分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体育教学评价指标系统。

2.通过归类合并,进行指标筛选

通过对体育教学评价目标的分解,在初拟的维度和评价指标中,有的能够如实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能实现体育教学评价的评价目标。而有的则不能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指标,应当进行修改和筛选。因此,对初拟指标进行归类合并和筛选,评价的具体指标就可以精简,指标质量可以提高。不仅便于评价实施,也能保证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实施的效度,这是设计指标体系具有控制作用的工作。

3.明确各指标的内涵和外延

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后,设计者应确定教学评价指标,并使其对评价的相关要素表述清楚。对评价要素的的范围界定要明确,这样有利于教学评价的实际操作。另外,还必须进一步确定各体育教学模式指标的内涵和外延,用简明的文字、公式、标准表达出,这也是设计指标体系的重要工作。①评价指标的内涵。评价指标的内涵是指该指标评价的是哪些具体的内容,即就是评价的维度,也可以理解成是被评价的本质问题。②评价指标的外延。评价指标项的外延是指该指标所界定的范围。在指标设计时,明确各指标项的外延,可以使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定义区域得到明确界定,避免评价范围过宽或过窄。

4.用初拟评价体系预评试验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探究式教学

奥苏伯尔(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与“疑问”正是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物理也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尝试多种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通俗地说,探究式教学其实就是带领学生模仿科学研究或者科学发现的过程。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七个要素。[2]其中问题的提出需要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本文讨论的正是在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体化、形象化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具体、新颖的问题最能吸引他们的兴趣,他们研究具体形象的问题不那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因为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形象思维的能力相对较高。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

探究式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启发性情境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思考、探索。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问题情境不是课堂教学的摆设,也不是教师为了跟随潮流而做的表面工作。就一堂物理课的某个特定问题情境而言,设置它的最终目的应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中学物理的内容也大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的创设生活化,是指把物理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

5.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水平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难度适中。创设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答案马上就能说出来,一点挑战性也没有,他们是不会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也是低效的;如问题太难,由于它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是毫无意义的,学生同样不可能有兴趣。碰到难度较大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量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组,避免将一个孤立的大难题呈现给学生。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恰当的合适的情境生成有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创设有效合理的物理问题情境,在每一个方法后列举一例。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一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学生对现象观察或结果进行思考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这种方法要求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新颖、安全。最好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切身体验,却从未认真思考的问题用实验演示出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课教学提供有利的感性材料。

例:在讲超重和失重时,拿一瓶矿泉水侧面打几个小孔,静止时水会从小孔流出,但是当让瓶子自由下落时,结果水不再从小孔流出。利用前后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瓶子落下来,水不再出来呢?从物理本质上看,又该怎样解释呢?从而顺利提出了问题,进入要探究的课题。然后就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2.从现实世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物理包含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总结,又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根据问题情境创设原则的第四点,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贴近现实世界的生活。这也响应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

例:讲授静摩擦力时,老师问:用手握住瓶子静止不动,分析瓶子的受力情况,这时会有同学回答瓶子受重力和手对其向上的拉力。此时老师只要再问:若是手和瓶子都涂了油,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当然是瓶子掉落。再问:是不是手的握力没有了?此时学生就会思考,比较两种情况发现,瓶子收到的向上的力与手和瓶子的接触面有关,这个力就是手与瓶子间的静摩擦力。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也解决了摩擦力的部分相关概念。

以生活实例创设置物理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组成,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每一步的教学都要考虑到这一点,教师恰恰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体育委员脚穿滑冰鞋)与文静瘦弱的女同学进行拔河比赛,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利用科学家轶事或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一味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学习或许已经让学生们产生了厌倦。读文章讲故事现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增强探究欲望。

例: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三国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大象很大,参观的人纷纷议论这只大象究竟有多重,却想不出称大象的办法。这时曹操的儿子、年仅6岁的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只要把大象牵到船上去,看船沉下多少,在船上做个记号,然后把大象牵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使船沉到了原来的记号处,称出这些石头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同学们能知道曹冲称象的道理吗?此时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急切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能以浓厚的兴趣听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5.认知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有关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会很感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

例: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这种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可以出示一张纸和粉笔,问:放下时,它们谁下落得快?根据学生已有思维定势,他们一般猜测粉笔下落得快,而这时教师将纸揉成一团,将纸团和粉笔同时放下,它们竟几乎同时下落。利用这些认知冲突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学生就会想:为什么粉笔不先下落?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从而顺利提出了问题,进入了要探究的课题。

四、小结

创设问题情境几乎可以说是物理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将物理问题放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并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进行巧妙的设置,使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创设问题情境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物理教学中创设合理、成功并且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仍然是一个重要且值得研究的问题。

但是,教学情境有多种,而问题情境仅是其中的一种,所以不宜以偏概全,忽视甚至抹杀了其他教学情境存在的必要性和特有价值。问题情境创设不可能脱离教学情境的创设而独立存在,多种教学情境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如此,问题情境创设的功能才能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段希顺.高中物理教学探究式问题情境刍议[J].杏坛沙龙,2009.6.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3)08—0093—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讲解式”、“启发式”是大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因两者在教学情境、所用时间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有所不同,为此,教师能否恰当、合理、有效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好它们,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

一、精研教材,以文而定

在备课时,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理清课文的知识脉络,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宜运用“讲解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的思想情感。而对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及对外关系等,宜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因为这些知识的生动性、故事性不强,采用引导、点拨方式收到的效果更好。如,在教学《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教师可提问:“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盛时期,那时的农业有哪些进步?唐朝人的主食以什么为主?什么是唐三彩?那时长安繁华的程度如何?”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可能回答不出。为此,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本课知识框架,待学生把课文阅读完毕后,再让他们回答前面提出的那些问题。最后,归纳、总结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记忆的准确性。

二、统筹安排,以时而定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向课堂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恰到好处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那么,怎样才能用好这45分钟呢?笔者认为:第一,基本的课堂常规,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宜运用“讲解式”教学方法。需注意的是,为节省时间,教师应在备课时设计简明、准确的问题。这部分教学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第二,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先用“讲解式”方法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历史故事的梗概及历史人物的基本情况等。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课文标题、课文知识要点等。如,在学习《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一课时,待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语言向学生提问:“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是不是同一个诗人写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那么前一句诗是哪一位诗人写的,后一句诗又是哪一位诗人写的?”大多学生会说出诗人的名字。这时,教师将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再详细介绍这两位诗人的生平。这样,通过不断转换教学方法,既避免了单调、枯燥、空洞的讲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照此方法,一般用20-25分钟就能讲完本课。最后,还有10分钟时间留给教师灵活安排。教师可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也可启发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