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0:28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篇1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消费率总的变动趋势是下降的,虽然在1978-1982年消费明显上长,从61.8%上升到68.7%,但从此以后,我国的消费率却是持续下降的。1990年比1982年降低了7.4个百分点。1997年又比1990年下降1.4个百分点。③由于消费率下降,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下降趋势。如表(一)所示。

资料来源:引自许永兵《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从表一可知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的增长,但从1993年以后,我国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93-9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2.9%而投资贡献率却为56.7%,后者比前者高出13.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势头放慢。受收入水平制约,再加上居民对房改,医疗保险,就业制度等改革的预期热情不高,再加上服务消费、住房消费等绝大部分还未完全市场化,所以造成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

(二)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取得了同步的增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为3588.1亿元,1994年上升43798.8亿元,年平均增长9.5%(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由1978年的375元增加到了1994年的3654.5元,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了7.3%,而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75元上升至1994年的1737元。剔除价格因素,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年平均增长9%,④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消费水平是阶段性波动的。如表(二)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消费的波动呢?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

1,个人收入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的制约。当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下降时,消费也就相就地受到限制,这一趋势以下表(三)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

2、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apC),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mpC)。

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

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低工资,高积累“的政策,居民个人所得少,消费倾向普遍很高,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消费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78年以后,我国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本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而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不太明显。

3、农业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首先,农业的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的增长,1979年到1982年,农业分别增长1.81%,0.31%,1.5%和0.87%,消费分别增长2.8%,3.1%,1.0%,2.2%,其次,农业的减产或低增长导致消费的下降或低增长,1991年农业国民收入下降1.53%,同年消费下降3.2%,⑤1992年至1995年,农业国民收入大幅下降消费也大幅下降。(三)消费水平与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增长从其内涵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一国的经济增长又是以一定的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当社会经济实现增长,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量也会相应增长,从而引起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带来高的结构变化率。也就是说,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发展过程相联系,是以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即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为条件,是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来实现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动。下面就从几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1、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程度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结构变动率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13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最高的第一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20-3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60-8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时期。我国改革以来,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概在300美元左右。⑥因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

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理论,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工业化阶段,(3)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这是由于改革前我国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倾向过于偏激所导致的工业化过程的片面演进和产业结构关系的严重失衡。一般而言,工业化的起步是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工业化程度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动。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这种不合理状况不是由于过去重工业的倾斜政策而造成的,而是因为当前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导致现行经济结构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目前从我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升级-“住行消费升级”(在此之前,已有几次消费结构升级)。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引起结构变动的原因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用恩格尔定律可以明显表现出来。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也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总消费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以我国1987-1997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及其消费结构为例可知,1987-199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0.53下降至0.46,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没有多大的变化,仅从0.56降至0.55,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较大的变化,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如表(四)所示。从中可知消费水平的上升必然引起需求结构的升级,但需求结构又是如何引起整个经济的变动呢?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可知,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资源向消费需求多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3%,其中1978-1982年平均增长率为6.5%。1993-1991年增长11.6%,1992年-1997年平均增长为37.1%。在储蓄存款猛增的同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几乎都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其年平均增长仅为16.1%,比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了14.1%个百分点。⑦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14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产力布局不同以及对某些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和劳动差别和非劳动因素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报酬不同,从而形成消费水平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附表(四)

资料来源:引自各卷本《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

表(四)中显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这主要是近年来,由于多数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不断增强,将收入较多地转向了储蓄,投资等其他渠道,加上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多项改革情况下,居民为应付改革的被动储蓄倾向在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而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1000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427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395亿元,36亿元,85亿元,57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1000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008亿元的消费需求,⑧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四、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7年我国农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电冰箱8.49台,彩电27.32台,洗衣机27.81台,摩托车10.89台,而1998年十一月末,我国商品库存彩电97.3万台,电风扇344.1万台,电冰箱91.9万台,⑨所以无论是从供给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a、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B、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仅1998年的洪涝灾害,仅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就达3.2亿亩,使得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左右,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14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引自孙鹤、杨咸月《储蓄、消费与经济增长》《统计研究》99年第七期

②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③引自郭柏春《论消费率》《消费经济》2000年第1期

④引自曾壁钧等著《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第43页

⑤引自景体华等著《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第51页、第224页

⑥引自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第165页

⑦引自《理论经济学》第77页

⑧⑨引自邹东海、万举《农村消费市场开拓与农村金融创新》《消费经济》99年第5期

参考书目:

1、《消费经济学原理》尹世杰、蔡德容经济科学出版社

2、《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景体华北京出版社

3、《居民消费统计学》易丹辉中国人大出版社

4、《中国经济波动与增长》栗树和、梁文征陕西师范出版社

5、《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郭克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篇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79)

作者简介:张世伟(1964-),男,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观计量和模拟方面研究。e-mail:zhangsw@jlu.省略

摘要:本文依据中国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方程进行分位数回归。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是决定家庭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因素,家庭边际消费倾向随消费水平的提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家庭资产与家庭消费支出正相关,资产效应随消费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强;户主年龄与家庭消费支出负相关,低消费群体的年龄效应比较明显。因此,政府实施提升低收入群体工资水平的公共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助于促使我国经济逐渐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增长方式转变,而且有助于城镇居民社会福利的提升。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分布;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9-0119-05

一、引言

1997年,Deaton首先对分位数回归方法在消费需求分析方面上的潜在应用进行了论述[1]。随后,Sinha、Hansen、Ronning和Schulze分别应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某些类别商品的消费分布或某种特殊消费分布进行了研究[2-3-4]。

目前,关于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决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层面,探讨收入(和收入不均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5-6]。近年来,随着我国微观数据的日益丰富,一些学者开始在微观经济层面上对居民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度量在不同收入群体内部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平均效应[7-8]。尽管陈娟等应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了消费、生产及政府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9],陈建宝等应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中国城镇和农村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居民消费状况进行了经验研究[10],但他们并未详细度量出在消费分布上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消费支出的贡献。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拟在充分考虑家庭异质性因素的基础上,在消费分布不同分位数上分析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以期精细化度量各种影响因素对家庭消费支出产生的效应,进而提出有效刺激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统计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样本覆盖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12个省和直辖市的60多个城市的近万个家庭,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和家庭)基本人口信息、收入信息、财产信息、劳动就业信息和消费支出信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以家庭为单位,得到每个家庭的总收入、总资产和总消费数据,然后剔除缺失重要数据项和数据项存在异常值的家庭,最终得到5327个家庭数据作为本文分析的数据基础。表1给出了按家庭消费十等分后各消费群体的家庭消费支出、收入和资产的均值。从表1中可以发现,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与家庭消费支出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消费支出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上升趋势,且家庭消费率基本呈现出上升趋势;随着家庭资产的增加,家庭消费支出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消费与资产的比率一直控制在1/6左右。

表1家庭消费十等分上消费支出、收入和资产单位:元

表2给出了按家庭消费十等分后城镇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2家庭消费十等分上人口统计学特征

从表2中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消费分位数上,户主年龄、户主婚姻状况、10岁以下人口数、20岁以上人口数、家庭成员吸烟和家庭成员饮酒均不存在明显差异。然而,由低消费群体到高消费群体,男性户主比例基本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女性户主家庭的消费支出水平较高。家庭规模与家庭消费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家庭规模越大消费支出水平越高,另一方面家庭规模越大则经济活动人口越多进而导致收入水平越高。20岁以上人口数明显对家庭消费支出起到拉动作用,主要源于20岁以上人口已经属于成年人口,消费水平明显高于青少年,且20岁以上人口越多经济活动人口越多,工资收入越高。户主受教育年限明显与家庭消费支出正相关,主要源于受教育年限是个体(或家庭)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体现,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工资收入越高,进而导致家庭消费水平越高。随着户主就业率的上升,家庭消费水平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源于就业是绝大多数家庭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就业率较高导致家庭平均收入水平较高,进而导致家庭消费水平较高。户主享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的比率与家庭消费水平明显正相关,主要源于户主享有各种社会保险增强了家庭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降低了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使得家庭消费水平得到提升。与此类似,户主享有住房公积金也会降低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促进了家庭消费水平的提升。

三、回归模型设定

由于不同消费分位数上家庭特征、收入水平和资产水平等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应用回归模型加以控制。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不同消费群体家庭消费支出的决定因素,假设家庭消费支出方程可以表示为:

logCX′βθ+ξθ(1)

其中,logC表示家庭消费支出对数,X表示影响家庭消费支出的因素,βθ表示第θ个分位的回归系数,ξθ为随机扰动项。对于0≤θ≤1,logC在X条件下的条件分位为:

Qθ(logC|X)X′βθ,Qθ(ξθ|X)0(2)

通过求解βθ获得分位数回归结果,βθ的一个估计量可以表述为:

β^θargminβθ∈R∑i:logCi≥X′βθθlogCi-X′iβθ+

∑i:logCi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进一步将消费支出方程设定为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的对数线性形式。同时,由于家庭特征会对家庭消费支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通过消费方程对家庭异质性进行控制。家庭消费支出方程进一步细化为:

logCαθ+λθlogY+γθlogV+D′δθ+ξθ(4)

其中,logY表示家庭收入对数,logV表示家庭资产对数;D表示家庭特征,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不同年龄的个体消费偏好存在差异,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口结构会对家庭消费支出产生影响(如在价格和收入固定情况下,小规模家庭消费支出通常要小于大规模家庭消费支出),家庭成员的特殊嗜好(如吸烟或饮酒等)会增加家庭消费支出,家庭成员享有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福利会降低其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会刺激消费,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模式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户主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和结构、享有社会保障状况(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家庭成员特殊嗜好(吸烟或饮酒)和家庭所在地区等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家庭消费支出方程。

四、回归结果分析

依据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方程进行了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表3给出了消费支出方程的oLS最终回归结果和在部分分位数上的回归结果。

表3消费支出方程oLS和在部分分位数上的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表中未列出未通过统计检验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户主年龄除以10使得回归系数比较接近。

由表3可以发现随着家庭规模的增大,家庭消费支出增加;但随着分位数的增加,家庭规模对消费的影响逐渐降低,95分位点上家庭规模对家庭消费支出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在消费分布中低消费群体家庭消费支出对家庭规模敏感性较高,而高消费群体家庭由于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生活品质较高,家庭规模变动所引起的消费变动较低。家庭户主性别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略微差异,女性户主家庭消费支出要高于男性户主家庭,最低消费群体和最高消费群体中女性户主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明显高于中等消费群体中女性户主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家庭成员吸烟增加了家庭消费支出,且随着消费分位数的提高,家庭成员吸烟对家庭消费支出影响越来越大,可能主要源于卷烟价格差距较大,而高消费群体通常消费高价格卷烟。家庭成员饮酒也增加了家庭的消费支出,尤其在最低消费阶层中家庭成员饮酒对家庭消费支出影响较大。在户主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障项目中,只有失业保险对家庭消费支出产生正向影响,特别是对低消费群体比较明显。说明对低消费群体来说,享有失业保险会对家庭预期收入造成影响,进而降低了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促进了家庭消费。而对于较高消费群体来说,由于收入较高且社会保险享受比例较高(虽然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没有名义上的社会保险,但单位实际承担了职工的社会保障),因此这些家庭的消费动机均较高。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消费支出明显增加,符合经济理论预期;但随着家庭消费分布从低分位数向高分位数过渡,收入效应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见图1所示)。

说明低消费家庭和高消费家庭的家庭消费支出对于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低于中等消费家庭,主要源于低消费家庭收入较低,在收入增加时,家庭需要将相当一部分收入作为预防性储蓄,导致消费比率较低;而高消费家庭收入较高,家庭的基本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随着收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比率较低。

随着家庭资产的增加,家庭消费支出明显增加,符合经济理论预期;但随着家庭消费分布从低分位数向高分位数过渡,除了最低消费的20个百分位的资产效应呈现出轻微下降外,其他群体的资产效应一直呈现出递增趋势,特别是在高分位点资产效应尤为明显(见图2所示),说明中低消费家庭的消费支出对于资产变动的敏感程度要明显低于高消费家庭,主要源于中低消费家庭收入较低,较低的收入导致其资产较少,尤其是投资性资产较少,因而对其消费拉动不大;而高消费家庭收入较高且资产较多,这些家庭一方面一些固定的消费性资产已经购置,另一方面大量投资性资产会在未来为其带来收益,因此消费倾向较高。尽管收入和资产对家庭消费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但收入效应远大于资产效应,说明即期收入是家庭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

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加,家庭消费支出明显减少,符合经济理论预期;但随着家庭消费分布由低分位数向中高位数过渡,年龄效应呈现出明显持续下降趋势,而中高消费群体的年龄效应变动比较平缓(见图3所示),说明低消费群体消费支出对年龄变动比较敏感,主要源于低消费群体大多由体力劳动者构成,收入较低,通常没有被各种社会保障所覆盖,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故年龄对其影响较大;由于高消费群体通常对应着稳定的较高水平收入,通常享有各种社会保障(或员工福利),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弱,年龄对其消费影响较小。

五、结论

依据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应用微观计量方法分析了家庭消费分布不同分位数上家庭特征对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规模与家庭消费支出正相关,且低消费群体家庭消费支出对家庭规模敏感性较高,暗示着低消费家庭由于收入较低,故主要进行生活必需品消费,提升低消费群体的收入水平能够明显促进其消费水平的提升。低消费群体享受失业保险对家庭消费支出会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暗示着低消费群体预防性储蓄动机较高,因此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将会有效地促进城镇居民消费。

家庭收入是家庭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决定因素,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水平上升,但家庭边际消费倾向随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说明中等消费群体消费欲望较高,是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因此,政府实施适当的再分配政策,不仅有助于抑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而且有助于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进而促使我国经济逐渐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增长方式转变。

家庭资产是家庭消费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家庭资产的增加,家庭消费支出明显增加;但低消费家庭的资产效应较弱,而高消费家庭的资产效应较强,暗示着中低消费家庭的资产较少,且投资性资产更少,消费支出主要由家庭收入而非家庭资产决定。因此,政府通过实施提高工资水平的公共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低消费家庭的消费水平。

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加,家庭消费支出逐渐减少,特别是中低消费群体的年龄效应尤为明显,暗示着一方面低消费家庭收入较低,另一方面低消费家庭中老龄人口收入可能更低。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养老和医疗保健问题尤其要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植政策,实施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促进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的提升,达到提升整个社会福利的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Deaton,a.theanalysisofHouseholdSurveys:amicroeconometricapproachtoDevelopmentpolicy[m].BaltimoreandLondon: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7.

[2]Sinha,K.HouseholdCharacteristicsandCalorieintakeinRuralindia:aQuantileRegressionapproach[w].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aSaRCworkingpapers,no.2005-02,2005.

[3]Hansen,H.newDevelopmentsinFruitandVegetablesConsumptionintheperiod1999-2004inDenmark-aQuantileRegressionapproach[w].europeanassociationofagriculturaleconomistsinitsSeries2008internationalCongress,no.44190,Ghent,Belgium,2008.

[4]Ronning,G.,Schulze,n.amicroeconometricCharacterizationofHouseholdConsumptionUsingQuantileRegression[J].appliedeconomicsQuarterly,2004,50(4):183-208.

[5]朱国林,范建勇,严燕.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和数据[J].经济研究,2002,(5):72-95.

[6]胡日东,王卓.收入分配差距、消费需求与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4):29-32.

[7]杨汝岱,朱诗娥.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12):46-58.

[8]杨天宇,朱诗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之间“倒U”型关系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49-56.

[9]陈娟,林龙,叶阿忠.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中国居民消费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16-27.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篇3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差异

一、体育消费观念在不同群体之间差异

大学生体育消观念作为启动体育消费行为的观念形态,表现为受各种内刺激所引起的体育消费欲望。体育消费观念是通过对体育费的态度表现出来的。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目前大学生对育消费的态度是积极的。有78.7%的大学生赞同体育消费认为“花钱买健康”很值得(见表1)。然而在赞同体育消费大学生中,男女生的比例有一定差异,男生赞同比例92.7%,女生仅为67.1%。

不同生源地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也有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远远高于农村的学生。城市学生91.3%,农村学生62.8%,差异明显。

男女差异

生源差异

二、体育消费目的在不同群体之间差异

1.男女生之间的体育消费目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见表2),男女高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动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男生的休闲娱乐动机水平,社交表现动机水平,明星效应动机水平高于女学生,女生的身心健身动机水平则高于男生,这种差异的主要是由于男女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及生理特征的差异造成的,男生更多的是把体育消费作为休闲娱乐,扩大人际交往,锻炼并显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而女生乐意投资体育主要是为了使自己拥有良好的体形,这跟女美的天性有关。但是从总体来看,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都主要集中在身心健身动机,休闲娱乐动机,证明当前大学生体育消费已有明显的动机,并不只是盲从。

表2

2.不同生源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比较。调查统计显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特别是休闲娱乐动机,明星效应动机。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生活水平,体育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源于家庭收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家庭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能够支付起在休闲娱乐、崇拜明星过程中相对较高的体育消费费用;而且城镇的体育运动场地、体育健身器材相对较丰富完善,为城镇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就造成了城镇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动机水平!明星效应动机水平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3.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比较。如表3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大一大二的学生注重体育消费的休闲娱乐、求职考试动机,而且明显高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大三大四的学生侧重于身心健康和社交动机,这主要是由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社会支接触少,阅历浅,闲暇的时间多,没有过多的压力。他们大多是利用体育活动销磨闲暇时间,丰富课余生活,而且,大一大二的学生还要求上体育课,为了应付其末的考试,他们也会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体育消费。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加,特别是面临考研和找工作,而且逐渐意识到健康身体的重要性,因此大多数高年级学生能够非常积极的参加体育运动,并且在运动的过程中比较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以此来保证良好的身体状况,为考研和找工作提供良好的圣体资本,这就造成了大三大四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更注重身心健身和社交。

另外,伴随着体育的商业化,体育明星以其出色的个人技术,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良好的形象,深深吸引了广大的高校大学生。低年级高校大学生为了接触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经常购买体育明星代言的体育产品,观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比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高年级的大学生对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像追星族那样盲目的爱屋及乌。因此低年级大学生明星效应动机水平较高,而高年级大学生明星效应水平则较低,这就导致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明星效应动机整体水平不高,得分较少。

表3

三、体育消费类型(结构)在不同群体之间差异

体育消费品划分成四类实物类、健身类、观赏类、信息类。实物类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运动服装、运动器械等.表五显示,男大学生在此项的消费金额占体育总消费的60.3%,有43.6%的女大学生选择此项消费,男女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可以看出男生愿意购买体育服装和体育用品进行体育锻炼,而女生愿意在此项投资的相对较矮较少.

健身类体育消费主要指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各种体育实践活动所支付的费用.表四示,此项消费男大学生占体育总消费的20%,而女大学生为51.3%,男女生差异显著.这可能由于男女心理和生理的原因决定的,女生较男生更注重体型健美的锻炼。

观赏类体育消费观看体育比赛、表演等而购门票的费用。调查中发现,男女生在此项的消费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原因:一是威海市的大型体育赛事很少,没有消费市场;二是门票费用较高,一般同学承担不起。

信息类体育消费主要指大学生购买体育书刊、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等。在调查中发现,男女生在此项的消费都偏低,但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主要是由于男生之间谈论的话题大多是体育,所以,很多男生都急切知道最新的体育大事,而女生不然。

四、体育消费水平在不同群体之间差异

1.年消费水平的不同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从表4中可以得到收入与体育消费税平存在着相关关系:体育消费水平随着年总消费水平的上升而上升,所以说总消费水平是制约体育消费的水平的一大原因。

表4

2.男女生之间体育消费水平差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高于女生.总体上是男生高于女生,这些都与男女生在心理与生理上的差别有关。男生好动,而女生偏于静。

五、结论与建议

1.部分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不明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调整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使其合理利用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

2.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明显低于男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生的体育教育情况不如男生,其中有传统观念在作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女生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女生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女生体育活动潜能。

3.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也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低年级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及目的不合理,存在盲目性,所以应多进行正确引导,并多提供体育消费方面的知识。

4.农村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不均衡,这主要是受原生活地消费习惯的影响。因此,应充分重视农村家庭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及动机,提高他们体育消费支出的回报率,使农村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篇4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预测农一师

XinjiangCorpsnongYishilevelofconsumptionofurbanresidentstrendsforecast

Chenpeng

【abstract】BasedonthelevelofconsumptionofurbanresidentsnongYishidevelopmentoftheempiricalanalysisrevealstheimpactofthedivisionlevelofconsumptionofurbanresidentsinthedevelopmenttrendofthemainfactors,andselectedfromtheconsumerpriceindexandthepercapitadisposableincomeoftwoindicators,establishedalevelofconsumptionofurbanresidentsnongYishitheduallinearregressionmodel,whiletheuseofthreeprojections,itisestimatedthatthesetwoindicatorsoffuturevalue,andultimatelytheconsumerlevelnongYishithedevelopmenttrendforecast.

【Keywords】theconsumerpriceindexevelofconsumptionpercapitaincomeForecastnongYishi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本文就兵团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作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未来5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趋势做以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现状

1.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概况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各种具体消费内容和形式及其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方式。消费结构包括消费主体结构、消费支出结构、消费形态结构、消费层次结构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消费支出结构是基于居民吃、穿、行、用等消费形式所表现的对食品、衣着、住房、用品、交通工具、娱乐设施(服务)等商品和服务消费的支出结构。我国目前的统计年鉴就将居民消费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居住和其他商品与服务类。

从表1的数据看出:从整体上,各年总消费支出由1997年的4508.68元增长到2006年的7589.20元,后者为前者的1.683倍,而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408.76元增长到10023.40元[2],后者为前者的1.853倍。

在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消费支出占有绝大比重,均在73%以上,其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最大,第二是衣着消费支出,其余消费支出按所占比重大小依次排列为: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居住消费支出,交通费用支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其他消费支出。

从而我们得出:衣、食、住、行四方面的消费支出仍是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方面;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大于居民住、行两方面消费支出额,说明农一师城镇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需求水平也同步提高;在各项消费支出中,农一师城镇居民的交通费用支出占有较大比重,这与农一师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欠发达有关。

表1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

注:表中数据根据1998至200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和《农一师阿拉尔市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表2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各项支出所占总消费支出比例

表2是根据表1数据计算出的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各项支出所占总消费支出比例。

从表中数据看出,各年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额基本保持稳定,食品、服装、交通、杂项等方面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总体趋势上来说稳中有降,家庭设备、医疗、居住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上升。说明人们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后,最关注的就是生活的质量以及身体状况。

1.2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1.2.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通过图1可以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过去10年里呈上升的趋势,但幅度不大。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直接的关系:1)影响物价,对居民购买力造成影响;2)影响居民的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购买力下降,与过去相比,同等收入水平缩水。因此,过去10年里,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逐渐上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即表现出的物价上涨有密切关系。

1.2.2货币购买力指数

通过图2可以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货币购买力基本保持平稳上升状态,增幅不大。因为居民消费水平与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成正比,所以,在农一师在过去的10年里,物价较稳定,居民消费水平也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

1.2.3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表1当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不断上升的。

图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注:图中灰色线为趋势线

图2农一师城镇居民货币购买力指数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1.2.4恩格尔系数

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中存在恩格尔系数假象。从表2中的数据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0.3792下降至2006年的0.316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1997年至2006年恩格尔系数在29%―38%之间,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农一师人民消费水平出现了恩格尔系数假象,因此,在农一师运用这一标准同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进行对比时,要考虑到一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在表中具体表现为农一师居民在交通和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大,这与农一师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欠发达以及当地城镇居民重视教育以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有关。这两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加了总消费支出,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就会相对下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进而造成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中的恩格尔系数假象。

图3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分析

2.1居民消费水平预测模型

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若因变量Y受自变量X1、X2的影响,则因变量Y依自变量变化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Y=β0+β1X1+β2X2(1)

式中,Y为因变量,X1、X2为可控并测量的自变量,β0、β1、β2为待定参数,称为回归系数[4]。

其可通过下面的联立方程得到:

∑Y=nβ0+β1∑X1+β2∑X2

∑X1Y=β0∑X1+β1∑X21+β2∑X1X2(2)

∑X2Y=β0∑X2+β1∑X1X2+β2∑X22

2.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模型

三点预测法(五项加权平均法):

Xt=a+bt(3)

其中:

b=(t-R)/(n-5)(4)

a=R-(11/3)b(5)

式中,R为数列首部5项加权平均数,t为数列尾部5项加权平均数,n为项数[5]。

注:五项加权平均法中的参数a、b值在直线方程中的解法如公式(4)、(5),因本文所用方程为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故解法如上所述。

3.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在农一师的运用

3.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货币购买力指数、恩格尔系数等几项,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两个因素对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选取这两项因素作为因变量,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因变量,则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样本资料计算如下:

将表中有关资料数据代入公式(2)的三个方程式中:

59.6=10β0+1001.3β1+74.4β2

5984.4=1001.3β0+100316β1+7465.1β2

458=74.4β0+7465.1β1+573.6β2

解上述联立方程可得:

β0=-11.7,β1=0.13,β2=0.63

将参数值代入回归方程式(1):

Y=-11.7+0.13X1+0.63X2(6)

表3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样本资料计算表

3.2运用三点预测法预测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曲线方程中,一般有三个参数,我们可以按照配合趋势曲线分析中的参数个数将时间序列分为相应的组,求各点的加权平均数,即将农一师城镇居民1997――2006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时间序列值,将其划为两组,求各点的加权平均值,再将所得的数值作为趋势线上的坐标点,据以计算趋势方程中的参数值。据此,得表4:

根据表4中的数据,得出n=10,t1=101.4,t2=9,R1=99.4,R2=6.6,将其代入公式(4)、(5)得:a1=97.9,b1=0.4,a2=4.84,b2=0.48;

表4农一师1997――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表

将a1、b1、a2、b2的值分别代入公式(3)得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值,见表5:

表5农一师2007――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表

3.3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数量预测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因此,根据农一师2007――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值,将这两项指标值的预测值代入公式(6):

Y=-11.7+0.13X1+0.63X2

则得出如下农一师城镇居民未来五年消费水平预测值(图3)。

3.4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趋势预测结论

通过图3的数量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在未来5年内,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呈上升趋势发展的,居民消费水平从2007年的6.09上升到2011年的9.39。其中2008年较2007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增幅较大,这是因为受到2007年、2008年两年里全国消费品市场物价迅速上涨因素的影响,2008年后增幅相对较稳定;同时受现行市场物价上涨因素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高低直接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高低,所以在未来5年内,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

如前所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未来5年内,农一师消费市场物价会继续上涨,从而对居民的购买力造成影响,居民的货币购买力降低;居民的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表象上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但是实质上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影响,与过去相比,农一师城镇居民同等收入的水平就会缩水[6]。

图3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趋势预测图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4.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策

通过以上预测结果,得知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最大,因此,控制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为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4.1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能力

首先是通过增加师城镇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其次是提高师城镇职工工资水平。要通过完善工会制度,尊重职工权利,建立工资谈判机制,完善劳动法规来建立正常的工资机制。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四是通过加强教育普及率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一师居民文化素质,促进一师城镇居民就业。

4.2完善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

一是完善社保体系。通过加大城镇居民社保力度,改善社保征缴方式,建立健全社保体系。二是加大公共产品供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领域的公共投入力度,减轻城镇居民的负担。三是加强市场调控。完善市场物价监测体系,完善重要商品的储备、投放及期货交易制度,加强金融、财政、税收、行政等综合调控力度,稳定市场物价。

4.3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农一师城镇的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师商业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业。二是扩大消费信贷规模。通过完善师社会信用体系,改善消费信贷的管理和考核方法,加大金融创新,降低信贷门槛来扩大消费信贷规模。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从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等方面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四是建立健全师城镇居民社区服务中心。每3―5个居民点应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为城镇居民集中提供计生、公安、民政、社保、农技、医疗、文化、商业服务,改善城镇的消费环境,方便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7]。

4.4突出重点领域,增加消费亮点

要重点突出发展师交通通讯、汽车、住房、旅游、文化娱乐、保健休闲等消费领域,促进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的健康快速增长。

4.5加强科学引导,提倡合理消费

农一师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教育宣传、舆论导向等措施,逐步引导城镇居民向节约、环保、健康的消费模式转化。

【参考文献】

[1]《新疆兵团农一师新疆阿拉尔市统计年鉴》[J].农一师阿拉尔市统计局,2004.

[2]《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J].阿克苏市统计局,2000-2007.

[3]许邱泽,《湖南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及趋势预测》[m].消费经济.2006:16.

[4]谢为安,《微观经济理论与计量方法》[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128-130.

[5]孙文生,《统计学原理》[J].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王一铭,《云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预测》[m].时代经贸2007:11-12.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篇5

[关键词]江西省本科大学生体育消费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前提,人类只有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其他方面的需求。按照恩格斯的需求分类,体育消费属于发展和享受需要的一部分。体育消费它主要是指居民个人为了满足生活和健身的需要,在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表演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与体育消费活动直接有关的各种体育实物消费品、精神产品等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行为是体育消费支出向购买和使用等活动转化的过程,通过体育消费行为完成体育消费支出价值的实现过程。它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体育文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按区域随机选取江西省8所普通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理工大学、井冈山师范学院、宜春学院)80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利用江西省图书馆和互联网检索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料中心》、《超星图书馆》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100余篇,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学和统计学分析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基本情况的调查表,对近距离的学校进行走访调查,对较远的学校采用信函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22份,有效回收率为90.25%。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二、江西省大学生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指对体育活动的经济支出,根据体育消费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和实物型体育消费,适当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活动得以维持和进行的基本前提。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在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

表1大学生每学期的体育消费支出(%)

统计结果显示,体育消费学期不足百元的占总人数的68.1%;200元以上的只有10.5%。男生的每学期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50元~100元和100元~200元两个档次中,而女生能承受的消费则集中在0元~50元和50元~100元两个档次中。利用组中值加权法求得男生每学期均体育消费为95.23元,女生每学期平均体育消费为60.33元。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是从消费客体去考察的。它反映人们消费的具体内容,也反映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研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可以透视其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表2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情况(%)

按照马斯洛(abraharnh.maslow)需要论,体育消费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高层次消费需要,包括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劳务消费包括观赏性消费和参与型消费。调查结果显示,54.7%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用于购买运动衣、鞋子等基本的体育必需品。39.1%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用于购买健身器材,以上两项均为实物性消费。而用于劳务消费:购买体育比赛、表演的门票,以及场馆收费的比例较低。形成这种消费结构,一是大学生经济来源,93.4%的大学生由父母提供,50%的大学生月生活费没有超过300元(见表3、4),并且我国现在体育比赛、表演的门票还比较高,一场部级级别的精彩的篮球赛,最低门票售价也在100元左右,就目前江西省大学生现有的消费生活水平和体育消费水平来看,大部分学生难以承受此消费;二是运动服、鞋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兼有运动和日常生活两方面的效用,这是我国传统消费习惯和心态所决定的;三是在江西举行的高水平赛事较少,难以吸引大学生观看比赛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其消费。

美国早在1988年体育产业产值已达631亿美元,其中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收入达353.29亿美元(含观赏消费),体育劳务收入占当年体育产业部值55.98%。体育用品收入190亿美元,体育实物消费占当年体育产业总值30.1%。德国1990年体育健身服务消费达62%,而体育用品消费只有38%的比例。意大利1993年仅体育观赏消费支出就达7300亿里拉。说明目前,江西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体育消费以实物性体育消费为主,劳务性体育消费所占比例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会逐步由物质产品的消费向以发展和完善自我、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体育劳务消费上,劳务性体育消费的比重会不断增大。

表3大学生月生活费表4经济主要来源(多选)

四、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适当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江西省大学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体育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调查显示,影响江西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条件不允许、缺乏场地设施器材、消费品、门票价格高。有资料表明,我国居民人均场地目前为止不超过0.8平方米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竟达到16平方米,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体育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还受消费心理、消费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江西省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可知,江西省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结构中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参与型、观赏型体育消费相对较少。影响江西省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和场地器材的缺乏。

建议应加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加强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建设,组织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强化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引导其健康合理的进行体育消费。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高玉敏等:河北省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2]肖飒:我国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3]涂志远:关于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篇6

关键词:城市化;消费需求;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0)10-0005-05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和外贸持续增长的现象,而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原动力的消费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扩大消费需求必须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

一、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分析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依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验数据,经济增长中“三驾马车”对其贡献度的大小依次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但从我国近几年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分析,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强劲拉动,消费拉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消费成为“三架马车”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一)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

1978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最终消费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显示,自1978年以来,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我国的最终消费率除了个别年份上升外,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1978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为62.1%,到1993年下降到59.3%,2006年以后消费率下降到50%以下,2007年为48.0%,达到历史最低点。资本形成率与最终消费率变化趋势相反,即近几年低消费率同时伴着高投资率(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从1978-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曲线是呈下降趋势的,尤其是2000年以后,最终消费率陡然下降,2000年以前的最终消费率基本上都在60%以上,2001年消费率为61.4%,2002-2008年分别是59.6%、56.8%、54.3%、51.8%、49.9%、48.0%和48.6%,7年共降低11.5个百分点。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低于70%。美、英等发达国家消费率在80%以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则接近80%。而我国目前的消费率大体处在60%~50%,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近20多个百分点。以2002年为例,当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80.1%,其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80.7%,中等收入国家为74.3%,高收入国家为81.0%,而我国当年的消费率为59.6%。2000-2008年,我国投资率由35.3%上升至43.5%,比20%左右的世界平均投资率高出近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最终消费率由62.3%下降到48.6%,比世界80%左右的平均消费率低20多个百分点。

(二)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

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其中,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一般应占最终消费的80%左右。在我国的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率(政府消费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为平稳,最近几年稳定在13%左右。因此,最终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是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所引起的。我国居民消费率从1978年的48.8%下降到2004年的39.8%,2005-2008年依次下降为37.7%、36.3%、35.6%和35.3%,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与历史最高水平的1981年的52.5%相比,下降了17.2个百分点。2008年较1979年,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只下降了1.9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下降了13.8个百分点即全部国民生产总值中居民消费部分只占了1/3左右(见图2)。

由图2可知,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3%,美国为70.1%。同样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1980年、1990年与2002年的居民消费率分别达到72.1%、61.7%和64.9%,尽管最近这些年来印度居民消费率也处于历史低位,但仍比我国高得多,2008年达到54.7%。根据世行的数据,2007年居民消费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60%比重,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1%。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大部分国家居民消费增长均快于政府消费,成为最终国内需求的主体或绝对主体。发达国家1996-2005年居民消费年均增速比政府消费分别高0.8百分点。其中,美国居民消费增速更高于政府消费,高出1.8个百分点;欧盟国家居民消费增速比政府消费高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居民消费增速也快于政府消费。

按照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各自比例,1978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为78.6%,政府消费为21.4%;2008年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分别是72.7%和27.3%。2008年比1978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相对于政府消费减少了5.9个百分点。

二、城市化对消费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

引起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等,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影响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毋庸置疑,城市人口的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农村人口,由于占我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及财富占有量极低,在整体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从而成为阻碍我国居民消费增加的最大制约因素。在现有的条件下,解决农民收入低只靠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做法实践证明已不可能,只有走城市化的道路,城市化是促进消费需求扩张的有效途径。

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可以说,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仅17.9%,到2008年底已达到45.7%,年均增长近1个百分点,呈现出水平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的趋势①。但与世界比较,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比较低。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我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30多个百分点。

(一)城市化对消费增长的收入效应

城市化对消费增长的收入效应是指城市化增加了城乡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时间,从而带来其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加。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告诉我们,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的增长取决于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的多少与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人口城市化过程给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机会,从而带来了他们消费需求的增加。这就是城市化所带来的消费增长的收入效应。

目前国内数量庞大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无力,是制约和影响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障碍。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依靠提高农民本身的收入来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已没有很多可能的空间,而随着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人口进城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后的“新市民”经济来源渠道更多,可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其收入将大大超过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从而拉动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张。因此,城市化通过农民变市民,提高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新市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刺激消费的目的。

城市化除了能直接带来新进城人员收入水平进而消费水平提高以外,其对消费增长的收入效应还表现在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给原有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机会。首先,伴随着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聚居到城市中来,在城镇将会产生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城镇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进而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其次,对于农民来讲,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将会为农产品提供更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会从根本上缓解,而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大,必然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从而使农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二)城市化对消费增长的示范效应

城市化将产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杜森贝的“相对收入假定”理论认为,由于消费者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周围人的收入水平和由此决定的消费水平,将会影响到他本人的消费支出,也就是说,消费有一种“示范作用”,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人收入和支出的影响。由于存在这种“示范效应”,因此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强烈的“模仿”和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倾向,即使一个人的收入保持不变或者略有下降,为了保持自己与周围人消费水平的相对地位,他会不减少或者增加其消费支出。

农村居民除受到收入水平低下的制约外,还受到农村消费环境、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严重制约消费的增长。当他们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后,由于受到城市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入城市的居民,购买各种消费品时,受到城市消费者较高收入阶层消费时尚的影响,不仅会与同一收入阶层的城市居民比较,而且还会把城镇消费当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并主动去模仿城市消费。所有这些都诱使新进城居民即使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也会提高消费率,从而对消费产生巨大的放大效应。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进城居民不再是“隐性城市人口”、“暂住人口”和“外来人口”,他们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在城市购买彩电、冰箱等家庭耐用消费品,甚至在城市购买住房、汽车等,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去消费,由半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向商品化转变,从而推动了消费的增加。同时,由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的全面扩张自然伴随着消费品领域的不断拓展,原有城市居民自身的消费心理开始转化,消费观念逐渐认同国际化城市的标准。由此可见,城市化从不同层面改变消费心理,带来了消费增加的示范效应。

(三)城市化对消费增长的扩张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

城市化的集聚性能够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扩张,导致消费的循环累积效应。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转移后,他们的生活空间和消费环境发生了变化,即使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后,消费需求也会比转移前更为强烈。因为,他们流入城市后,生活必需品的自给率大大降低,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消费需求必然扩大。各国的经验都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会产生巨大的消费“累积效应”。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加之其收入水平提高,城市需求,包括对农产品的需求扩张,而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对农产品需求扩大,必然使农村居民的货币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对城市工业以及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从而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由此形成消费需求的良性扩张和循环累积效应。

三、人口城市化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消费需求对人口城市化的依存关系,笔者首先构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向量自回归模型用模型中的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期滞后变量进行回归,即每个变量都可以表示为自己与其他变量滞后值的线性组合形式,以联立方程的并列形式表现出来。然后通过模型以及模型的检验、冲击响应,进一步说明人口城市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笔者选取城镇人口比重即城市化率(以CitY表示)反映人口城市化水平,单位%;居民消费水平(以CUm表示)反映消费需求,单位元。向量自回归模型需要估计的参数较多,为保证估计结果的准确性,以全国1978-2008年的31年数据为样本,其中1982-1989的城市化率是根据1982年、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调整的,1990年以后数据是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其余年份为家庭户数。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分别对城市化率和消费水平总额取对数,消除序列中的异方差影响。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

采用aDF方法对两个对数变量序列作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二阶差分后,?驻2ln(CitY)和?驻2ln(CUm)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下平稳。说明ln(CitY)与ln(CUm)两个变量是二阶单整序列,下面用其稳定的二阶差分序列构造模型。

(三)构造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以?驻2ln(CitY)和?驻2ln(CUm)作为内生变量构造VaR模型,根据aiC信息准则,确定模型滞后阶数为2。得结果如下:

?驻2ln(CUmt)=0.2305?驻2ln(CitYt-1)-0.4642?驻2ln(CitYt-2)+0.1238?驻2ln(CUmt-1)

t=(0.38028)(-0.7826)(0.6238)

-0.3966?驻2ln(CUmt-2)+0.006

(-1.9715)(0.0597)

?驻2ln(CitYt)=-0.7503?驻2ln(CitYt-1)-0.3827?驻2ln(CitYt-2)-0.0371?驻2ln(CUmt-1)

t=(-3.7807)(-1.9636)(-0.5691)

-0.0421?驻2ln(CUmt-2)-0.0013

(-0.6361)(-0.3694)

由于VaR模型对参数不施加零约束,因此保留所有参数。从VaR模型中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的滞后项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而消费水平对城市化水平影响均小于0.05,影响程度较弱。这也符合笔者前期的讨论,城市化水平带动了消费需求,并且是同向变动。

(四)VaR模型的检验

1.平稳性检验。对模型进行残差检验,所有根的模均小于1,在单位圆内。说明此VaR模型平稳,可以用作消费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动态分析如表2所示。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一个内生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对待,或者说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整理见表3。

从表3中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消费水平对城市化水平是Granger非因果性,但城市化水平对消费水平具有Granger因果性。这说明城市化水平滞后项的变动会对消费水平产生影响,消费水平的预测精度依赖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项;反过来消费水平滞后项的变动不会对城市化水平产生影响。

(五)脉冲响应图分析

根据VaR模型作脉冲响应图可考查具体的两个变量互相冲击及响应的结果(见图3)。也可以从中看出更多的是城市化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从图3(a)、3(d)中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和消费水平对自身冲击影响波动较大,在第6期以后趋于平稳。

图3(b)表示城市化水平对消费水平的一个标准差信息响应,波动幅度很小,在滞后第二期以及第四期达到最大值,其绝对值约为0.0020。而图3(c)表示消费水平对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的响应,即城市化水平受到冲击后,消费水平的反应。从图3(c)中可以看到,最开始有负向响应,这主要因为城市化建设初期,大量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所以消费会出现减少。此后在第4期达到同向最大值,约为0.0053,幅度大于图3(b),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主要是城市化水平对消费的冲击影响作用较为明显。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1.加快调整需求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转变就是要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到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从长期来看,消费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的本源问题,而城市化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动力源,因而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千丝万缕关系。提高消费率,解决消费需求低下的问题,主要要在城市化上做文章,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既增加了消费需求,提高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又提高了城市化率,解决了我国城市化率低下的问题。

3.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化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城市化会大大推动消费增长。

4.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人口城市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严重不足,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而且能为居民创造更加良好的消费前提。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田成川.城市化: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由之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4,(8).

[2]李林杰,申波,李杨.借助人口城市化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思路与对策试[J].中国软科学,2007,(7).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篇7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艰难启动期,一方面市场疲软,产品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国内的居民储蓄欲望在不断地加强,储蓄率在不断地攀升。有资料表明,我国在家电,机械加工行业企业的开工率只有60%左右,同时城乡居民的存款却是以年均数亿元的速度增长,仅1998年的前11个月,居民的存款增长了716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873亿元,而社会零售总额增数却由94年的30.5%下降至98年的6.79%。①因此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一直是近年来常被关注与探讨的话题。马克思说过:“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②也就是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消费水平作为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同时也可以用来指称一国的消费总规模,即社会总消费。研究消费水平,对于确定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率,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目前,我国消费率总的变动趋势是下降的,虽然在1978-1982年消费明显上长,从61.8%上升到68.7%,但从此以后,我国的消费率却是持续下降的。1990年比1982年降低了7.4个百分点。1997年又比1990年下降1.4个百分点。③由于消费率下降,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下降趋势。如表(一)所示。表(一)1990-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各指标贡献率年份经济增长速度总消费贡献率总投资贡献率净出口贡献率19903.872.112.015.919919.268.925.85.3199214.264.846.0-10.8199313.546.670.5-17.1199412.638.242.819.0199510.537.955.46.719969.652.933.713.419978.849.833.416.819987.831.863.15.1资料来源:引自许永兵《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从表一可知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的增长,但从1993年以后,我国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93-9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2.9%而投资贡献率却为56.7%,后者比前者高出13.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势头放慢。受收入水平制约,再加上居民对房改,医疗保险,就业制度等改革的预期热情不高,再加上服务消费、住房消费等绝大部分还未完全市场化,所以造成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二)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取得了同步的增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为3588.1亿元,1994年上升43798.8亿元,年平均增长9.5%(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由1978年的375元增加到了1994年的3654.5元,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了7.3%,而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75元上升至1994年的1737元。剔除价格因素,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年平均增长9%,④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消费水平是阶段性波动的。如表(二)所示。表(二)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元)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198814074.2111.3635106.9198915997.6104.369499.2199017681.3103.9723102.2199120188.3108.0849114.3199224362.9113.61004112.0199331380.3113.41246108.7199443798.8111.81737114.8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消费的波动呢?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1,个人收入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的制约。当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下降时,消费也就相就地受到限制,这一趋势以下表(三)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表(三)指标1981年1985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元)500.40748.921522.791713.102031.532583.163520.31生活费收入(元)-685.321387.271544.301826.072336.543179.15.生活消费支出(元)456.84673.201278.891453.811671.132110.812851.34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100100100100100100100生活费收入(%)-91.591.190.189.990.590.8生活消费支出(%)91.389.984.084.982.381.781.4资料来源:曾壁钧等著《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第50页,中国计划出版社。2、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apC),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mpC)。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低工资,高积累“的政策,居民个人所得少,消费倾向普遍很高,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消费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78年以后,我国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本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而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不太明显。3、农业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首先,农业的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的增长,1979年到1982年,农业分别增长1.81%,0.31%,1.5%和0.87%,消费分别增长2.8%,3.1%,1.0%,2.2%,其次,农业的减产或低增长导致消费的下降或低增长,1991年农业国民收入下降1.53%,同年消费下降3.2%,⑤1992年至1995年,农业国民收入大幅下降消费也大幅下降。(三)消费水平与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增长从其内涵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一国的经济增长又是以一定的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当社会经济实现增长,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量也会相应增长,从而引起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带来高的结构变化率。也就是说,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发展过程相联系,是以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即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为条件,是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来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动。下面就从几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1、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程度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结构变动率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13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最高的第一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20-3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60-8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时期。我国改革以来,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概在300美元左右。⑥因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理论,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工业化阶段,(3)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这是由于改革前我国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倾向过于偏激所导致的工业化过程的片面演进和产业结构关系的严重失衡。一般而言,工业化的起步是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工业化程度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这种不合理状况不是由于过去重工业的倾斜政策而造成的,而是因为当前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导致现行经济结构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目前从我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升级-“住行消费升级”(在此之前,已有几次消费结构升级)。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2、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引起结构变动的原因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用恩格尔定律可以明显表现出来。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也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总消费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以我国1987-1997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及其消费结构为例可知,1987-199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0.53下降至0.46,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没有多大的变化,仅从0.56降至0.55,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较大的变化,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如表(四)所示。从中可知消费水平的上升必然引起需求结构的升级,但需求结构又是如何引起整个经济的变动呢?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可知,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资源向消费需求多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变化。3、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长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3%,其中1978-1982年平均增长率为6.5%。1993-1991年增长11.6%,1992年-1997年平均增长为37.1%。在储蓄存款猛增的同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几乎都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其年平均增长仅为16.1%,比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了14.1%个百分点。⑦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14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我国,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产力布局不同以及对某些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和劳动差别和非劳动因素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报酬不同,从而形成消费水平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附表(四)表(四)1986198719881989199019951996199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99.61002.21181.41375.71510.24283.04838.95160.3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790.0884.41104.01211.01278.93537.63919.54185.6边标消费倾向0.780.831.220.550.510.870.690.83恩格尔系数0.530.510.540.540.500.490.4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23.8462.6544.9601.5686.31577.71926.12090.1mpC1.501.070.951.020.580.870.750.28恩格尔系数0.560.550.530.540.590.590560.55资料来源:引自各卷本《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表(四)中显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这主要是近年来,由于多数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不断增强,将收入较多地转向了储蓄,投资等其他渠道,加上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多项改革情况下,居民为应付改革的被动储蓄倾向在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而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1000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427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395亿元,36亿元,85亿元,57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1000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008亿元的消费需求,⑧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四、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1、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7年我国农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电冰箱8.49台,彩电27.32台,洗衣机27.81台,摩托车10.89台,而1998年十一月末,我国商品库存彩电97.3万台,电风扇344.1万台,电冰箱91.9万台,⑨所以无论是从供给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a、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B、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仅1998年的洪涝灾害,仅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就达3.2亿亩,使得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左右,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14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2、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注释:①引自孙鹤、杨咸月《储蓄、消费与经济增长》《统计研究》99年第七期②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③引自郭柏春《论消费率》《消费经济》2000年第1期④引自曾壁钧等著《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第43页⑤引自景体华等著《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第51页、第224页⑥引自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第165页⑦引自《理论经济学》第77页⑧⑨引自邹东海、万举《农村消费市场开拓与农村金融创新》《消费经济》99年第5期参考书目:1、《消费经济学原理》尹世杰、蔡德容经济科学出版社2、《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景体华北京出版社3、《居民消费统计学》易丹辉中国人大出版社4、《中国经济波动与增长》栗树和、梁文征陕西师范出版社5、《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郭克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6、《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曾令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7、《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曾壁钧等著中国计划出版社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进口贸易开放度出口贸易开放度居民消费

问题的提出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却一直持续走低,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5%左右,消费需求不足造成了大量产能过剩,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在此背景之下,探讨如何扩大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的影响因素。该类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视角进行的:一是收入视角,该类研究主要是基于凯恩的绝对收入理论,王曦(2002)、方福前(2009)、李丹(2013)等学者的研究军指出,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二是社会保障视角,白重恩和吴斌珍(2012)研究发现提高养老金缴费率会降低消费支出水平。杨文芳和方齐云(2010)研究发现过高的税负也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贺京同等(2007)则认为通过提高整体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能够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三是城镇化视角,樊纲和王小鲁(2004)研究发现,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最大的是收入水平,其次是城镇化水平。

综上,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很少关注贸易开放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广泛发展,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消费、乃至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采用我国2003-2012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对外贸易以及进口贸易开放度和出口贸易开放度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以期为如何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提供政策启示。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选取

从理论上来讲,对外贸易可能会通过就业和工资水平两个途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为了实证检验对外贸易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本文构建如下形式的计量模型: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c表示截距,fi表示不可观测的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各变量的具体含义是:

被解释变量地区居民消费水平(consum),以各地区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来测度。解释变量总贸易开放度(trade),采用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来衡量,进、出口贸易额均用期年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折算。其它控制变量:人力资本水平(human),采用各地区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时间来测度,将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程度的受教育时间记为6年、9年、12年和16年;产业结构(struc),采用一个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之比来度量;地区市场化水平(govsca),采用政府财政支出与总产出之比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agdp),采用各地区人均GDp的对数值来表示。除此之外,本文还拟将总贸易开放度分为进口和出口,并分别使用进口贸易开放度(import)和出口贸易开放度(export)进行计量回归检验。

海南地理位置特殊,而的数据并不全面,故将这两个省份剔除。重庆于1997年设立为直辖市,为保持数据连续性,就将重庆和四川的数据合并计算。本文最终以我国2003-2012年28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考察样本(28×10),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对于计量模型中的名义变量,都以2003年为基期,采用GDp平减指数予以缩减。表1为本文计量模型中所有变量的统计特征。

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总贸易开放度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回归结果

表2第一列为全国层面的回归结果。为了克服异方差问题,标准误都经过了怀特异方差修正。豪斯曼检验(Hausmantest)显示,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能得到更有效的参数估计值,所以本文只列出了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总贸易开放度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由此可见,随着我国贸易开放度的增大,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品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究其原因,从经验直观上而言,总贸易开放度主要是通过就业数量扩大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途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另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地区市场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均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为了保证本文估计结果的可靠性,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下文再将总体样本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两类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其它则为中西部内陆地区。子样本回归结果见表2第二、三列。分地区估计结果显示,总贸易开放度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总贸易开放度对不同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是从影响作用的大小来看,总贸易开放度对中西部内陆地区居民的影响作用大于东部沿海地区。发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梯度发展战略以及其优越的地理条件,致使东部沿海地区在贸易开放度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上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其对消费水平的促进效应业已充分发挥,这也是导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现阶段中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贸易开放度较低,但在通过提高贸易开放度以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层面,中西部地区比东部沿海地区尚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与整体样本的估计结果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二)进口和出口开放度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回归结果

本文将总贸易开放度分为进口贸易开放度和出口贸易开放度,并将其与居民消费需求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首先,出口贸易开放度对我国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作用均显著为正。但是从影响程度来说,出口贸易开放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影响较大。对该现象的可能的解释为,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当前我国进行出口贸易的产品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该类产品的大量出口会为内陆地区的工人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和提供更高的工资水平,并进而更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

其次,进口贸易开放度对我国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但是对内陆地区的影响作用比较小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影响程度来说,进口贸易开放度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最大。对该现象的可能的解释为,从理论上来说,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很大的国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所进口的多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先进技术、机器设备等,这都会有利于该地区提高工人技能和工资水平,从而使得该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上升。相应地,对于西部内陆地区大多数非熟练劳动工人而言,进口贸易并就不能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

结论及政策建议

国际贸易是当前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会通过就业和工资水平两个途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过去的30多年中,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在未来的经济改革中,我国依然要重视对外贸易的作用。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贸易开放及其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作用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都要求我国政府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时,还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和实施多种措施,同时达到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的目的。

具体而言,从本文的研究内容中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建议:首先,为了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国政府应该加快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应该高度重视中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过去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梯度发展战略,为此新世纪我国政府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正是顺应了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其次,我国不同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促进消费需求方面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差异,具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应该合理扩大进口贸易,尤其是如生产技术、机器设备等;而中西部内陆地区则应该充分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贸易,进而为该地区工人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和提供更高的工资水平。最后,为提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政府还应该从提高地区市场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进行着手。

参考文献:

1.白重恩,吴斌珍.中国养老保险缴费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2(8)

2.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3.贺京同,霍焰,程立超.消费平滑性及其对中国当前消费政策的启示[J].经济评论,2007(3)

4.樊纲,王小鲁.消费条件模型和各地区消费条件指数[J].经济研究,2004(5)

5.李丹.中国最终消费率过低之谜[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1)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篇9

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增长从其内涵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一国的经济增长又是以一定的消费水平为前提的。

【关键词】

经济结构;消费水平;影响

当社会经济实现增长,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量也会相应增长,从而引起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带来高的结构变化率。也就是说,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发展过程相联系,是以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即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为条件,是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来实现的。

一、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

1、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程度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结构变动率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13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最高的第一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20-3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60-8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时期。我国改革以来,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概在300美元左右。因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

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这是由于改革前我国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倾向过于偏激所导致的工业化过程的片面演进和产业结构关系的严重失衡。一般而言,工业化的起步是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工业化程度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动。

2、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引起结构变动的原因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用恩格尔定律可以明显表现出来。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也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总消费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以我国1987-1997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及其消费结构为例可知,1987-199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0.53下降至0.46,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没有多大的变化,仅从0.56降至0.55,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较大的变化,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却没有多大的变化。从中可知消费水平的上升必然引起需求结构的升级,但需求结构又是如何引起整个经济的变动呢?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可知,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资源向消费需求多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3%,其中1978-1982年平均增长率为6.5%。1993-1991年增长11.6%,1992年-1997年平均增长为37.1%。在储蓄存款猛增的同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几乎都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其年平均增长仅为16.1%,比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了14.1%个百分点。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14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篇10

关键词:消费;消费结构;消费主导型

一、消费在江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有其客观性的。通常在一国经济起飞阶段,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投资的增长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扩大,特别是“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以轻纺工业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将会迅速增加,这时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得到明显提升,使经济增长转向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国内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这时,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并且消费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力。这是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从1997年开始,我国提出要扩大内需,包括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但10年过去了,一直是投资增长较快,出口增长保持高速,消费增长明显趋弱,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不协调性日益凸显,而江苏的情况更为突出(见表1)。

综上可知,江苏的最终消费率横向低于全国水平,纵向呈现下滑趋势;居民消费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101个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300美元时(1964年美元不变价计算),消费率为80.2%,在1000美元时消费率稳定在76.5%],并不断趋于下降。与消费率下降同时并存的现象是江苏的政府消费率在稳步增长,资本形成率也一直高于全国的资本形成率,少数年份还达到50%以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也不断上升,从2003年的6.2%增加到2007年的9.9%。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世界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形成强烈冲击,世界经济发生衰退的趋势日加严重。我国整体外贸出口压力较大,江苏作为贸易依存度较高的省份,出口压力无疑巨大。2008年5-9月全省单月进出口增幅分别为32.9%、23.9%、22.8%、15.6%、12.6%,呈逐月下滑之势。出口的下降已经影响到消费品市场,导致江苏消费品市场增速放缓,10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3.1%,为2008年3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是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大力促进农民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所以,在当前经济下行期,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推动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具有特殊意义。

二、江苏居民消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江苏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江苏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GDp)按当年的年均汇率折合,达到4430美元,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8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61元,根据江苏全面小康指标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人民币的数据,江苏城镇居民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为68.7%,这意味着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已过2/3。随着城乡小康的实现,江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了提升,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0715元,实际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4792元,实际增长10.6%。随着城乡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2007年消费贡献率为45.3%,而投资则为40.6%,消费的贡献率已超过投资。2008年前3季度,江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7.2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不仅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中,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3位。而同期,江苏投资增速小幅加快1.3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下滑5个百分点,消费形势明显较好。在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江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自1998年以来,江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在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支出不断下降。代表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表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经历由追求数量到注重消费质量的转变,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已从“温饱型”过度到“小康型”。江苏城乡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娱乐这3项支出在消费支出的比重都不断上升。其中,200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比1998年分别上升了3.3、1.25个百分点,教育娱乐分别上升了5.01、3.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交通通讯增长最快,分别上升了6.93、5.68个百分点。总之,消费层次较高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文娱服务等消费支出比重,说明江苏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上升,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向享受型、发展型结构转变。江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在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10年来农村居民绝对消费水平历史纵向比较有明显的提高,人均消费支出从1998年的2336.8元增加到2007年的4791.7元。但是,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两者差距却日渐扩大。2007年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1998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落后10多年。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当年城镇居民的47.8%,2007年为44.72%,比1998年低了3.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1998年为2.09∶1,到2003年差距扩大为近几年的最高点为2.48∶1,此后缓慢下降,2007年下降为2.24∶1,但仍然高于1999年城乡消费比。城乡消费水平的扩大直接影响江苏消费需求的提升。

(二)江苏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

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是递减的,按照这一心理定律,随着社会的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于是就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不足,即消费不足。江苏城乡平均消费倾向在2004年以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98年的0.812下降到2007的0.654,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则从1998年的0.692降低到2004年的0.638,此后,自2005年开始上升,2007年上升为0.730,但仅比1998年上升了3.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减缓了江苏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

(三)高低收入组居民的消费差距继续扩大

消费差距不仅存在于城乡居民之间,也存在于城镇、农村内部的不同收入组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带来了消费差距也继续扩大。城镇最高收入组人均消费支出与最低收入组的比例由1999年的3.96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6.54,消费绝对差额由1999年的5061.54元扩大到2007年的21000.65元。江苏农村中不同收入组居民的消费同城镇相似,2007年农村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比为4.67,消费支出比为2.16。高、低收入组家庭在消费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消费结构的差异更加明显。城镇最高收入组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远远低于最低收入组,2007年两者差距达到23.08个百分点。农村高、低收入户恩格尔系数相差7.97个百分点。高低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的差别也大,2007年江苏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都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最低收入户的消费倾向最高,高于平均水平0.2。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都低于平均水平,其中最高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水平0.11。2007年江苏农村居民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都高于平均水平,低收入户的消费倾向最高,高于平均0.48。中高收入和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水平,其中,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水平0.17。江苏城乡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却有较高的消费倾向,高收入者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却有较低的消费倾向,拉低了平均消费倾向的总水平,使江苏居民总体消费需求受到抑制。

(四)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虽然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有所下降,但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199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仅相差2.7个百分点,但到2007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虽呈下降趋势,但从1998年到2007年仅下降了6.2个百分点。某些年份农村恩格尔系数还有所上升,从2002年的40.0%上升到2005年的44%,表明吃饭问题仍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重点。2007年,江苏农村居民居住支出比重是仅次于食品的第2大类支出,但呈下降趋势,且在某些年份上升,波动较大。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及服务比重分别上升了1.25、3.14个百分点,上升的比重不多。而且,用于家庭设备用品与杂项商品和服务的份额变化不大。

三、扩大消费,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江苏经济发展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随着消费品市场从供给约束型转变为需求约束型,江苏经济发展由生产主导型发展成为消费主导型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江苏许多外向型企业在出口受挫后,也纷纷转向内销市场,通过增加内销市场份额弥补外销市场下降的损失,商品供求矛盾进一步显现。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可知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关系。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性支出也会增加。所以,要扩大江苏居民消费,除了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居民住房制度、稳定物价、改善消费环境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

江苏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8%,农民消费基础水平低,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消费需求,必须启动农村消费。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从1998年的1.78:1扩大到2007年的2.50:1,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制约了江苏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消费倾向有所上升,但依然不稳定,主要受收入预期不稳定的影响。2008年,虽然农副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使农民收益相应提高,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又剥夺了农户相当多的收入。因此,应当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将税费减免切实落到实处;要在发展生产和完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提高农民收入。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村民自治,保证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稳定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提高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低,而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差别越大,消费倾向就越低,收入分配越平等,消费倾向越高。所以,要提高江苏居民消费倾向,除了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外,还要着力提高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了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切实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通过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实施再就业工程,逐步减少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比重和人数;要逐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保证低收入者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还要通过加大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的投入,逐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提高购买力。

(三)提高城镇中等收入者的总体收入水平

实证分析说明,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处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之上,因此,稳定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要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首先,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要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确保护一切合法收入和合法的私人财产。只有不断完善和落实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才有利于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队伍,让人们敢于大胆地通过合法的手段致富。其次,要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逐步改变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局面。最后,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是规模经济的重要补充,也是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好途径,大力提高居民的经营性收入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一条蹊径。

(四)要积极引导高收入群体增加大额消费

要依法保护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各种收入,同时,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和扩大民间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增加就业,客观上进一步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努力开发有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适应高收入群体不断增长的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消费层次的要求,要大力拓展和增加信息、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供给。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8.

3、龚志民.消费经济学前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范家骧等译.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