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0:55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篇1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养老银发经济

 

 

根据专家预计,我国未来五十年中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是,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实际上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转变为老年型人口,我国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1、我国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1.1.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数量增加。1985年为68.9岁,而200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岁,15年间增加了3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1.2.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拿我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相比,我国更快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主要源于我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是急剧的、迅速的,而西方国家是平缓的、渐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迅速的迈向了老龄化社会。 

1.3.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2、老龄化的挑战和它的市场价值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它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的老龄化使青年人的供养负担加重,国家用于退休金的资金支出加大,偏高的劳动人口年龄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降低了资本积累,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在对社会经济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着商业机会,这就是所谓的“银发经济”。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进行过的一次调查,在发达国家,有3/4的财富掌握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手中。而且,随着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数也在不断地上升。同中青年相比,老年人拥有财富、健康和时间,使“银发一族”有条件创造这种新的“银发经济”。老年市场的开发将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应将老年市场视为一个很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来对待。 

比如,大力发展老人教育市场。在物质生活获得保障的前提下,老年人也要追求生活的充实和精神的富有。计算机、琴棋书画、适合的健身运动都会吸引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青少年的减少,大学向老人开放,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将是老龄社会大学经营者的一项新选择。 

 

3、对发展我国老龄事业的建议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对老龄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生产力,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最根本的经济和政策保障以及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鼓励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之所以会因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老年人口的抚养比越来越高,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不足,生产率水平提高不快,代际矛盾增加等等,都是因为经济发展步伐太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要把我时机,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就业率,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要具有充足且可持续供应能力的资金,严格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全员的覆盖。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还可发行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福利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完善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机制,对发生特殊情况的老人及时给予救助。建立和完善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和老年社会救济在内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今后应该陆续制定出台一系列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目前男的是60岁,女的是55岁,如果将退休年龄上浮5岁,将使养老压力大大缓解,但是也会为整个社会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在考虑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上还要做好各种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在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从法律、政策上保障老年人的权益的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法规的监督执行。 

3.2.媒体要充分宣传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形势和带来的挑战及机遇,在电视节目等方面具体的落实。保持一种忧患意识,居安而思危,加大宣传,从而对老龄化问题加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对于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口的宣传,广播电视等媒体应从节目规模、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上加以落实。 

3.3.采取开放态度,结合国情,借鉴经验。 

老人长寿是一回事,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又是另一回事。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向老年人倾注人文关怀,从生活、健康、情感等方面关怀老年人。 

比如,美国芝加哥的一家养老院,吸纳一些年轻人到养老院居住,让他们陪老人聊天,打球,读报,推着老人出去散步等,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形成一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和谐相处的家庭式氛围,结果老人、年轻人各得其所:方便和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时,学生得到的回报是免费住宿。类似的很具人性化和创意的养老方式就值得介绍和宣传。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经济发展

我国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原因下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状态,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统计65岁以上人口站到总人数的9%以上,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为更好的说明解决热门口老龄化的策略,本文先从我国老龄化特点说起。

一、我国老龄化特点

我国老龄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到2013年65岁人口占据总人口的14%以上。

表现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虽然老龄化时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下产生的,由于国内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相对于我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时期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期是在19世纪中期到20时期初期,老龄化则是出现在20世纪中期,65岁人口占总人口9%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但是我国值达到了300多美元(2001年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统计),与此可以看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造成劳动适龄人口抚养比例上升,对经济的影响,下文具体讲述。

第三个特点我国老龄化问题存在阶段性和累进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是忽高忽低,在改革了开放以来鼓励生育,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自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导致出生率骤然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最后一个特点便是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现象,指的是东西部、城乡发展老龄化不平衡,城市变现的老龄化要比农村快得多。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使得劳动力严重不足,在总体人口中占据核心以及支配地位的往往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加快表示我国劳动力资源缺乏,表现出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不以利经济的发展,预计在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人口可能下降到64.0%左右,早在几年之前上海就出现了“青年人赤字”现象,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将会在很多地区上演,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第二老龄化造成了总供养系数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在1990年我国总供养素数在56.9,按照老龄化的速度,预计在2030年总供养系数将达到70.0,将会使社会背负重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第三老龄化速度加快必然会导致国家或是企业养老金支出加剧,严重影响扩大再生产,退休人员增加必然会使得养老金的支出费用严重增加,预计在2030年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费用将会达到73219.54亿元,而且还会长期保持增长之势,严重影响扩大在生产。另外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对科技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很大限制影响。

三、解决老龄化的几点建议

应对我国老龄化产生的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向积极老龄化转变,我国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若是我国老龄人能够充分发挥能发挥的作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弱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当然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健康老龄化,二是使老年人群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是社会成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第二社会尽量建设一个以家庭为养老模式的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我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就宣扬了养老责任高于个人发展的理念,家庭养老模式相对于其他养老模式而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优越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我国仍然应坚持这种养老模式不动摇。另外为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的挑战,国家还必须积极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称谓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第三是我国应进一步推进老年立法,使得老年人的权益得到很好的维护,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还不够规范,法律的建设仍然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最后我国应实行比较具有弹性的退休制度,使得老年人才能够被合理的利用,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针对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行业,可以有选择的适当提高退休的年龄,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另外各地为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人才,可以建立相应的老年人才,使得部分老年人才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介绍了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以及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几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策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以及年龄的不断增长,老龄化问题在短期内还会越来越严重,更多的问题研究仍然需要人员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洪心,李巍.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85-88

[2]莫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制约及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3,19(1):52-63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篇3

东人广口老化龄的发趋势及对展研策究

王土

(广贵东语艺术职业外院学广东,广州510570)

【摘要】人老口化龄世是性的界展趋势发文,在利章广东用口人展发报告、200年第0五次人口查普料资据和广数省东国1全人口%样抽调查料资测预了广人口老东化龄的发趋势展分析了,东广口老人龄化经济社会对影响,的并探了应析对口老龄化的对人策建。议【关键词】口老龄人;化发展势;趋策对中【图类分】F1号2.675【文献标码】a识【文章编】号104-02687(0112)0-8130-042

一、广

东人老龄口化状

据2现005年1月11日行的全进国1%人口样调抽查,广省东常住人口中,0~4岁的1人口为1958万人,总占人口的2132.;%15~6岁岁4人的为6口456万人,占总口人的7127.;%65岁及上以人口的为681万人,占人总口的.417。%与五第次国全口普查人比相,0~14岁口人比重的下降了285.百分个点,65岁以上及口人比重上的升了.316个百点分从这。项二指标,看广东完已成从成年型了会社老向年社型会过的,渡进入了型的老龄化典社会

。二、广东人口老龄的发化趋展势(一)

趋势预测方法和的件作为条东广省人老龄化口长周的期预测,们采用总我生和育法,率即人口预方测是法指在定的既亡死式的模动变化态设假,下来未口的人势趋要主由育生水和平育模生所式定决把预。测年基设定为200年,末年0为2500年,时间度跨为0年5,预预测的基年础人的数据口中测所人口有指标时的为点未年数。选20用00年第五次人口查资料数据普广。东面临的人省口老龄化压,力从根上本讲主要,决取于口预人寿命的期高和提育率的下生降,但人口的自然人增长、流动规口大模、动性流是强广省人东口的个一要特重。点于省由内动流影只响到广东省口的再分布,人并不影总人响口模规和人年龄口构结的变,化所以,预广东测老省龄化发展的趋势0002广年省东省净流动人际总量口只考省际虑动人口流状况。(即暂人住口)为1196万人(如包果括籍户在省,外但口人普查时在广东居住省间为半年以时的下流动人为口10654.9万人),流人动占口总口人的3153.%从趋势。来看,流人动规口模有逐渐大的趋扩势,流动人的年龄口成构比特较,殊典型的最特点是少年童和老年儿人比重很口,低0~14人岁和6口岁5及以人口上的重比别分为.74%和309.%86(0及岁上以老人年口)他,对们东广省年龄结的构影巨响大。此,因在比为重1.75%龄老趋势化预测中为含分流人口和不动含动流

口两方案组(表见1)(。二)东广人口龄化老趋势特的点.广东人1老口龄化速度、快龄老人数量口大。根预据,广

测省东来50年的老未化程度龄和度都很速高很快而。含动流20人00年广省东老化水龄为平606%,.广省东经已本上步口基,了老入型人口结年。伴随构育生率低水在上平续下继降,老龄化度程渐加逐强广东省,老的化水平在龄200年0后的一个第0年上1了升.80百分5点在第二至,第个五10年分别升上了2.59、.641、6.34和2.4。表0明东广2在世1的前40纪年老是龄广东人的口增化长度最速快的时期预,到计12纪世3年代0,老化速度将达龄到峰高,其后增幅开始落,回但年老口人续增继加老龄,程化也将度来越越高2。500年老人年数口为2155.51人,万平均每年增32.63万加,老化龄度达程2到.73%7,是2000年3的.5倍,入进重了老龄度化行的。列

表1广省老东年人口模规老及龄、化人高口化水平龄预测

2

流动人口.解了广东缓省的人老口龄化平。因为水动人流口年结龄呈构年型轻,老年流动人只占流动人口总量口极的一少分,所以部流人动口对年人老数口的量响影很,小对人口但预测按,老龄结年构影响大,较而进老龄化水对平影即较响。大年口数量人2500年为2173.59万人,只比含流动不人的预口但2是500总人年却口比含不动流人口测果结了约多19人万,的测结预果2多05万3人。因,此流动人含口预测老的龄水平化在2005为年913.%5,不比流含动人预口测的老化龄水低平442.个百点。分纵观12世纪前期的半老化龄水平变化,的含流人口动预测结果的始低终于含不流动人的预测结口果,而随且时间推移的,者二的差距1从百分点扩个大4到~5百个点,分这明说动流口人有于缓解利东省的广龄化水平。老3.龄高老人长增,快老年赡负养持担续加重。在老年人数口快量增速的同时,加老年人的口龄化高紧随老龄化接而至是

踵ÁÂÃÄÅÇÆÃÈÇÆÉÃÇÆÃ#$%&"É!È!"()012"Ç435678É

注9:65+龄化老水平:65及以上老岁人年数口/总人数口1*00%龄化高水:8平0岁及以高上龄年人老口数6/5岁以上老年人及口数1*00

%

【收日稿期】2001-90-30作【简介者】土贵王1(689-),,男广化东州,人东广语外艺术职学业讲院,研究方向师:口人问、环题教育。

髗境髈骳

又一

典型的个口人点。特谓所高龄化是指龄在年8岁0以上及高的龄人占口6岁及以上5老年人口的比重不增加断的程过。前目,东老广人年口量总在951的基础万,上每年还将

继续以3.5的速度%增,大长高大于0.8%的省人口增长率全。预到20计10年和2020年全,老年人省口分将达到别160万人3和1487万。伴随人人老口化龄程度增的强,人高口龄化加,低剧龄人比重绝对下老降,龄中人老比重有略升,上高龄老比重人长增快最,真正意义老年赡的养负担续加持。重4.东将出现年龄广构的结人“红利”口黄时期。虽然金广东正在省将并继续速快老龄化的程过但,是,21世纪前是期广人东年口龄构结最佳时期,因为时此劳动年的龄人的总抚口系数将逐渐养轻。减按不含动人口计流,年少童儿养抚比线下直降从,0200年的142.%到降2050年的2.42,此后%直一徊在徘42%24.5~之%。间而老抚养年比续升高持,从2000的年10.6%增加到2005的年3.8%8,二者合整,抚总比先降养后,总升人抚口比养2100年入进低最谷。到2300年基本保在40%以下持(见表2。所)以未,来20年~30年将是东广口人抚比养轻的最时期是年,龄构结“人的红口”利黄金时。期如果包括流动人,口无是少儿论养抚,还是老比年养比抚下都降了许多。表

2东广人省口抚养预比测单位:%

广东

未省来老年人与口龄化老程过的总特点是:纪之交世,人口进入年老型结构人口实,老年型的步现和伐进一步老化的龄步都伐将加大快,且而年老口人数量人口和龄化老程度并驾齐,驱表为现型的突飞猛进的典特。点广如东此速快长的增、大的老年人庞口量,数致了导年抚老养和总比抚比养的上,升政用于老人的府财政支将急剧增出,加老负养会越担来重越人。老龄口的发化展将必一步进降低劳生动率产,缓经阻发济展,激社化会盾,矛响和谐社会影的构。这建将无对疑广东省社会、经济政、治等方各将产生面刻深的影响,建设给幸福东广带沉来的重负担压和。

根力据东广人省口龄化老现的和状趋,以势对社会及济经的响所做影的分析,解决广省东人老龄口化题问必从现须开在,根据始东广省口人、社、会经济发状展,况索探些一切可行的对实措施。(一策)提高对口人老龄的认化,识重视口人老化问题龄要认识到广东的省济虽然比经国先全行一步,东广与国全在人口龄化老进程上有也不同所,但全国一和也是在较样的低经发济展社和会障保平水的景下背,世界上以快的速最进入度龄老化时的,代不因能人为老龄口程化度低于全国忽而视老问题龄。认识到广人东老龄化口的规及律对其会经社济发展的严影重。认识响到老所养、老有所医有、老有所为、有所老学、老有所乐是东广不回避的责可

。应住抓人“口红”利黄时金的期遇机及,时制定相的应战略对,使策人老口化对龄会社济的经

Á发ÃÄÂÅÃÄÆÃÅÇÄÅÈÉÃÆÈÉ"()012É!"È#ÆÇ&$&%3&ÇÆ

É、三决广东解人老龄化口题问的策对建

【参议考献文】

产生展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东广来全未进面入人老龄化社口会打下扎的物质实精神和化文础。基二()制定全面的口人发规划展,适时整调口人策目政前,广东控制人要口长又增要防老龄化止度速过和比快重高过,必要制定须个一者兼顾的全面两中长的人口发展期划,规确保在口与人经济可续持发的基础展,上现实龄老化经济与的调发展。协在控制口数人量同时的须必止防出人现结口过度构龄化,老确正处理好口数人量结和构关的系,制定科出学全面的人口的展战略或发期长划。规适当调不整同期的人口时和计生划育策和政退休制,度缓减镇城的龄化速度,老证保未来口数量既人不膨,人口胀结也构不过度龄老,保证化老龄与经济化调发展。协()三快经加济发,展力大发展龄老业产据根广东省口发展趋人的势预,测在200年3前以,广东省存在一个抚养比低发展的经的济黄金时期。因此广,要抓东这住有个时利机,进一步整调业产构结,力发大老龄展产。业老产龄包业括:家政务业、服健康医护业、日常品业用、金保险融、业文娱化乐、教育业研业、科活生咨询及业其行他等业。广①省东各政府级把老要产业开龄纳入发各地民经济和社国会展中发长期划和计年计度划,它作把扩为大内的需个一增长新点开来发和扶,持定制励鼓龄产业老发展的倾斜政,策通对过龄产老业采税收取信贷、优等政惠策,鼓励业企组、织个人和投养老资设和服施业,务逐并走社步会化、业产的发展化路道,力发大老展产龄业,老年为人供提质优廉价、、全面的服。(务)四立建健的全元多的化社养老保障体系会广应尽快建东成个由一府为政主、导以家为核心、庭社区养服务老网为的络,政由府、社会、家庭和个共人同组的、成元养多老服保障体系。务政府投要入和积累足充社的养老储备基会金尽,建立以快社会养为主老,以庭和家自养为辅农的村养老保体系,逐步障取城乡养消老障保元二结,构农在村建立起城市统与一的低最活生障保度制、会养社老险制度、保集体养津老发贴放制等度。建多立层次的城乡医保疗障系体。进一步善城镇完疗保医制障,度大定扩医疗机点构范,建围健立以全社卫生服务区为基础的老年

医疗健保服务系体为老,人提预供防、医疗、理和护康等复多种务服。在村农加,强乡镇以卫生院重为点农的卫村生础设基施建设,全健农村卫服生务系体。在积极展社发养老的会时同,努力夯实庭在家养保老障中的基础用。要作制相定应政和采策相应的措取,施制从上度励和鼓施实庭养老家,加完快善农计村划育生家庭奖励助制度扶等,继续挥发庭在供家养、料照、慰方面的作藉用,建立起政以府负担经物质供养济,家庭挥精发神照料慰藉和现的代社化会料服务体系照

。1]广东省[口人普办公查.室东广省0002年第五次人普查快速汇总口主要数[R]据.2010.[2广东省]统局.广东省计2005全年国1%人口样抽调主要数据查报公()1()[eB2o/].L广东人与计口划生育网,thpt//ww:w.gdicp.gvoc.n,200-603.[]3欧广源,于雷蓝广东人.口发战略展究报告[研eBoL]./广东人与计口划育网,生htpt://ww.gdwpicgo.v.cn,200-660[4].述花.时东广人发口展报告[R.]京北:中国人出口社版,200.

3(责任

辑:编Z

校对:R)

王献芝①:《河省人口老龄南化的对研究》策,河教南学育院学(报哲学社科会学版),2004年第1期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养老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社会各界都对这一问题忧心忡忡。普通老百姓忧心的是家庭面临着老人养老的经济与服务问题,而学界更多关注的则是人口老龄化对我们整个国度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对老龄化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要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成因,只有对于人口老龄化全面了解了,我们才能根据现实的国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未备先老。2005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快跑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原来我们讲中国人口问题时,总强调: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特点,而人口老龄化则是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人口老龄化这种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几乎是在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降临。

(二)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2005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三)基数庞大。2005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总数约1亿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2023年将增加到2.7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这三个特点,使我们国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任何国度都显得严峻,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众多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这一现状。之所以我们国家会提早进入老龄化阶段,更多的是人为的产物。

人均寿命的延长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老龄化的一个普遍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我国八十年代所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八十年代随着国家人口突破10亿,按当时的人口增长的速度,世纪末中国人口会达到14-15亿。处于这种人口总量下所带来的经济、资源、就业等压力的考虑,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2008年的12‰左右。中国迅速由一个重视繁衍子嗣,多子多福的国度,转变成一个低生育率的国度。可想而知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现阶段的养老问题,更多的是由独生子女来负担,这无疑增加了养老问题的严峻性。

因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完全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产物,而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副产品。

三、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第一,调整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7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要求我们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口形势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惯性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因此,有必要为注重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应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生育数量的增加、生育间隔的取消及生育年龄的调整。从计划生育政策出台,我国在这三个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仍无法改变我国低生育率的现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多子女观念更加淡化,越发达地区,生育率越低。“四二一”不合理的代际结构,独生子女存在的成长中的问题以及老龄化的危机,众多压力下需要国家下更大力度来挽回人口危局。

第二,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原有条件下制定的退休年龄政策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现时段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的状况下,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显得尤为重要。波斯纳在《衰老与老林》一书中提到:“随着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也可以相应地提高”。我国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退休年龄仍然按照建国初期的政策执行,因此,“中国未来延长退休年龄是可以肯定的,但由于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才没有做出修改”。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就业压力也会得到相应的缓解。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资金匮乏。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是解决资金问题的直接途径。

第三,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除了资金作为基本保障外,另一个就是需要相应养老服务的支撑。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养儿防老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对于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居家养老越来越无法实现。

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中,主要涉及民办和国办两种形式的养老院。这些机构层次不齐,并且从数量上也无法解决绝大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因此,机构养老只能作为辅助。社区养老服务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扶持和监督、民间组织参与、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的社会化。老人在家中居住,社区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的程度,为老人分层次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不仅解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愿望,也为社会节约大量资金。同时,也保障了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生活质量,不影响子女的正常工作于生活。

因此,解决中国养老服务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

参考文献

[1]易富贤.大国空巢[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篇5

论文摘要:聊城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程度低、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受人口政策影响较大等特点.人口老龄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根据聊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针对其产生的社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聊城市,人口老龄化,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种普遍规律.20世纪中叶,法国率先进入老龄化,随后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了老龄化问题.老龄化问题在“二战”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银色浪潮”.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深切感受到这种浪潮的挑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又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转向“老年型”.随着上海市的年龄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老年型”,老龄化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聊城市地处鲁西北平原,是山东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近几年来,发展经济一直是该区的工作重心.在这种情况下,协调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尤为重要,而人口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的老龄化.因此,研究聊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特点和发展趋势,对解决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1聊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通常为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经重逐渐增长的过程.它的形成和出现是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引起的.老年型人口结构的标准是儿童、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小于30%,老年人口(65岁以上)比重大于7%),如果老年人口下限为60岁,则老年人口比重应大于10%,年龄中位数大于30岁.据欧洲学者研究,引起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出生率的下降在老龄化的各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老龄化的初期,生育率的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原因.但在人口老龄化的后期,由于生育率已稳定到最低水平,死亡率下降所引起的作用将超过生育率下降对人口老化的作用.

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和出现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得以改善,生育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年龄结构了生了急剧变化,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聊城的人口老龄化的形成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

1.1聊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前,聊城市人口年龄构成为“青年型”,人口再一产类型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建国后,由于新旧体制的更替,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特别是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获得了很大改善,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育龄妇女生育水平高且生育期长,出生人口增多,形成了建国后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0~14岁年龄组所站比重快速上升.中青年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迅速下降,人口构成趋向年轻化,到1964年已属典型的“年轻化”.人口年龄构成的年轻化和人口再生产类型呈现“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的过渡型同步出现.0~14岁年龄组人口所占比重已高达40.9%,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50年代聊城人口增长已属较高水平,进入60年代后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聊城人口还是继续增长,出现了第二次人口高峰,持续达9年之久,使人中年龄构成更加年轻化,这也为以后的人口问题埋下了隐患.

进入70年代后,聊城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下降,出生人口减少,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在较高水平,同时,0~14岁年龄组人口减少,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中青年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开始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化,到1982年人口年龄构成已发展为“成年型”早期,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重的5.6%,年龄中位数为24.5岁.80年代以来,聊城人口出生率比70年代有了进一步下降,1984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3.8%,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到199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已由1982年的24.5岁上升到36.6岁,0~14岁人口比重已从31.04%下降到26.6%,成为典型的“成年型”年龄结构.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此期间,60岁及以上的老人以3.01%的速度增长,开始向“老年型”逼近.

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以经过半个世纪之后,均步入老年人口行列,到20世纪后期,聊城人口年龄构成步入“老年型”,人口急剧老龄化.1995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7.28%,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99%,2000年为7.2%.这标志着聊城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

聊城市所经历的独特的人口发展过程使聊城市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

1.1.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大多数发达国家从“成年型”人口转入“老年型”人口要经过100年,短的如日本也用了50年,我国仅用20年左右.而聊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由1982年的成年型到1995年准老年型只用了13年.据推测,聊城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增长到14,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1.1.2人口老龄化进程相对较低,但高于全国水平.1990年,聊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9.43%,高出全国0.85个百分点,与同期的其他国家相比,1991年已有9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20%,其中瑞典已达22.8%,由此看来聊城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

1.1.3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才开始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其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聊城市的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作用下实现的,而经济发展水平却不能同步进行.1990年,聊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340美元,远低于70年代初的日本的2500美元.在农村,这种差距更加显著.

1.1.4人口老龄化进程受人口政策的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以日本为例,战后的日本出现生育高峰是补偿性的特殊情况,生育率下降随着经济发展早已开始,人口政策未起多大作用.对聊城而言,虽然经济的发展对人le出生率的下降有一定的作用,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大大缩短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历程,促进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聊城人口老龄化受人口政策影响较大.

1.2聊城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受前两次人口高峰的影响,在未来几十年内,聊城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人口急剧老龄化.其发展变化过程分为以下阶段:

1.2.12001~2013年,人口老龄化进程较为缓慢阶段.从2001~2013年的13年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3.92个百分点,0~14岁人口比重下降9.95个百分点,少儿人口下降速度较快,老年人口增长缓慢.

1.2.22014~2038年,人口急剧老龄化阶段.2038年,聊城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比1990~2013年阶段高出0.44个百分点,老少比达到194.94,年龄中位数达到48.78岁.同前一阶段相比,聊城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大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1.2.32039~2090年聊城人口老龄化渐趋稳定阶段.到2050年聊城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29.09%,到2055年达到顶峰,为31.51%,此后老年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到2090年减少到30%,并保持稳定.这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超老龄型,年龄中位数在48岁左右,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放慢,人口年龄结构逐步稳定.

2聊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内生变量,其自身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2.1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使总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化,而且也使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见表1.)

未来劳动适龄人口的变化也比较大(见表2).从整体上看,在较长时间内劳动适龄人口增长较快,少儿人数减少,老年人口增长缓慢,从而使社会抚养系数在未来20年内稳中有降,到2050年为50%,此后由于老年人增长速度加快,社会抚养系数开始逐年上升,到2038年为100%,以后逐渐稳定在120%左右.

大量增加的劳动适龄人口需求更偏重于质量,给就业产生很大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偏重于质量.因此这必将进一步提高就业成本,给新生劳动力就业带困难.在农业劳动力占较大比重的聊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将对经济现代化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2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传统的大家庭观念日益淡化,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随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型”老人家庭和单身老人家庭迅猛增加,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削弱,并引起人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家庭养老必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化.

2.3社会活力受到影响

保持社会活力和改革进取意识是实现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老龄化时代,由于参与社会生活的青年人口比重降低,整个社会发展的活力可能会下降.聊城正处于经济腾飞准备期,需要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劳动力,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使劳动力平均年龄偏高.从观念上看,老年人的改革意识一般比年青人差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放慢社会改革的速度,社会活力也受到抑制.聊城目前老龄化程度较低,这个问题表现不是很突出,只要合理.科学地配置劳动力资源,就可以把老年人的经验变成财富.

3目前应采取的对策

3.1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

我国的人口控制政策不仅控制总人口的膨胀,而且改变人口年龄构成.目前,聊城人口年龄结构处于“老年型”初期,15~60岁劳动力数量占绝对比例,充分利用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社会人口承载力.在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充分解决就业与隐性失业的矛盾,缓解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的推进,社会老年抚养比也会上升,雄厚的物质基础是解决未来养老问题的有利保障.

3.2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方式.聊城农村人口占较大的比重,目前家庭养老仍为主要方式.但是,传统的养老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子女责任心差,拒不赡养老人是目前在农村养老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子女与父母、乡政府签订养老合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合同应包括生活照料、物质保障等各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用各种各样文化活动宣传子女养老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仅靠家庭养老是不现实的.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再加上老人寿命的增长,以后每个家庭可能要负担2~4对老人的养老问题,负担十分沉重,因此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的办法,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负担养老保险金.社会也要大力发展“老年人社会活动中心”“托老所”“特别护理老年之家”,兴办各种家庭服务事业,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3.3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有所养;相关对策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于中国人口的数量控制上,因为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原因,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政策都是偏重于数量控制的,然而,近些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强烈的改变,中国正逐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搞清这种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熟悉中国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只有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好,让人们“老有所养”,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一、人口老龄化的机制及特征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2009年年底《人民论坛》杂志对3500余人进行了“未来10年10个最严峻挑战”的问卷调查,有44.1%的受访者认为“老龄化矛盾凸显”将是未来10年的最严峻挑战。因此,应对老龄化挑战,应当纳入国家战略。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可以从宏观的“人口”和微观的“个人”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宏观的“人口”角度来看,老龄化就是老年(一般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微观的“个人”角度来看,老龄化就是一个人的生存年限(即寿命)不断延长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个人的长寿化过程。直接导致宏观角度“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动因,一是少子化,即低生育率;一是长寿化,即人的寿命的延长。可见,微观“个人”的老龄化从一个方面促进了宏观“人口”的老龄化,而宏观“人口”的老龄化也包括和体现了微观“个人”的老龄化。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两个人口学动因,都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决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带来医疗、福利的改善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死亡率的下降与平均寿命的延长:同时也引起人们婚育观念的变化,导致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另外,婚育观念及生育状况也要受文化、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人口老龄化也不可避免要受文化传统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总之,从决定因素及长远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老龄化的特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及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比较晚,水平也比较低。但由于大国意识,总想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加之自我发展的某些判断和需要,所以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实行严厉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生育水平的快速下降。30多年前,总和生育率还高达5.8左右,目前已迅速下降到1.8甚至更低的水平(部分学者认为在1.6左右)。至少在近30年左右的时间,实行严厉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外国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首先,由于长期实施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这样就大大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其次,我国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就意味着老年人口不仅增速快,而且规模大。如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而且仍以每年近1000万人的规模迅速增加。第三,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不同,我国是“未富先老”,支撑老龄化需求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第四,改革开放的进展,使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城市化过程正加速发展,但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仍制约着人口的户籍迁移,造成大量的“人”、“户”分离和农村留守老人及空巢家庭,更加增大了农村养老困难。据全国老龄委调查,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占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达到48.9%。这些特点,致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更加严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更加困难。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有所养

(一)老龄化的四大矛盾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人口结构的变化问题。由于人口特别是女性人口的老龄化,将使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年龄老化,从而导致生育率下降,使人口增长减缓、停滞甚至减少;同时还将带来劳动力的老龄化甚至减少、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及家庭的“老龄化”和“空巢化”。第二,社会结构的变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使人口由主要作为生产者的劳动力人口转变为作为纯粹消费者的老年人口,而且在转变为老年人口以后,在家庭、职场、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改变,特别在知识经济社会,老年劳动者技术、技能的陈旧过时以及劳动能力的逐步丧失,也将影响其已有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地位。第三,经济结构的变化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医疗、福利需求的增大,以及用于支付年金与护理照料经济、人力负担的增大等问题。第四,生活结构即个人生活周期变化所带来的问题。老龄化将通过少子化和长寿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命历程的延长,使人在退(离)休后还有很长的健康生存时间和需照料生存时间,这就使老年人口在生活行为及时间上都有很大的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意识和价值观,也将由以前单纯偏好物质享受逐步向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转变。

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不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因为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要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减少和需抚养老年人口的相对增加,这两大人口集团及其作用和需求的反向变化,造成了经济抚养负担的加重,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份额只能相应减小;而且劳动力人口在相对减少的同时,还将由于老龄化而导致生产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对弱化,这些也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导致我国经济增速延缓或停滞。二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生育率下降导致的少子化与老龄化,将导致家庭结构的失衡,一方面是少子化将导致家庭规模、结构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同时老龄化又带来家庭结构的“老龄化”和“空巢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规模、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及“老龄化”和“空巢化”,都将影响家庭的稳定性和生命力。家庭结构的失衡及其生命力的弱化,将动摇社会发展基础,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决定因素及长远趋势来看,“长寿化”和“老龄化”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整个人口的老龄化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这就要求人类社会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必须对老年后的社会成员做到“老有所养”。这不仅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负责,更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老有所养的两大内涵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老有所养”高度概括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精髓。其中的一个“老”字,可视为基本等同于“老龄化”,或者指已经历老龄化的老年人口。对后者而言,目前多泛指65岁及以上概念上的被扶养老年人口,但更主要是指不再参与工作、需要他人抚养的老年人口。“老有所养”中的“养”,乃指对人口老龄化应对的措施和目的,就是要“养”好老年人口。从抚养角度又可把“老有所养”中的“养”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抚养,二是生活照料。

一般地说,经济抚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其劳动力人口从事劳动、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用以供养老年人口特别是已不再参与工作、需要他人抚养的老年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越高,相对抚养能力越大;老年人口比重越低,相对抚养负担越小;劳动力人口比重越高,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比重越低,越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高“老有所养“的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抚养能力,通常用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年龄结构系数表示,如果该比重在50%以上,即1个以上的劳动力人口扶养1个被扶养人口(包括未参加工作的青少年人口),就称为有“人口红利”。该比重越大,表示“人口红利”越大,劳动力越富足,抚养压力越小,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反之,该比重越小,表示“人口红利”越小,劳动力越不足,抚养压力越大,越不利于经济发展。当该比重小于50%时,即称为“人口负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呈“人口负债”的时候,其抚养被扶养人口、维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性就很困难。从微观层面来看,经济抚养一般是指一个家庭户中,有几个劳动力人口和被扶养人口特别是被扶养老年人口。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们的生活也是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而且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不可避免要造成家庭户的“小型化”和“老龄化”,这样就使从家庭微观层面考察一个家庭的经济抚养能力更加必要。

“老有所养”的“养”中的生活照料,虽然可以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考察,但更主要的是从微观的家庭层面来讲的。像目前普遍存在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三代户”或与老人分居的“核心”家庭户,作为中间一代的劳动力人口,下育小,上养老,自己还要工作,负担重,压力大,多财不济用,力不从心。特别是我国具有儒教文化传统,历来崇尚尊老敬老、惯行“家庭养老”。目前全国依赖居家养老的老人比重高达85.8%,这无疑使我国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应对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更为困难。

“老有所养”中的“养”,存在被养(被抚养)和自养的问题。一般而言,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有所养”的生活照料问题,主要是解决劳动力人口怎样抚养好被抚养人口特别是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问题。而从国家政府角度要解决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有所养”的生活照料问题,主要是怎样抚养好老年人口的问题。但从被养的老年人口来讲,本身也有一个自养的问题。人口的老龄化,本身也意味着一个工作人口按规定年龄退休之后仍要生活数十年。在这数十年中.一般仍有数年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生活的自立(理)。所以提倡老年人口自养不仅必要,而且也完全可能。如果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进一步划分为前期老人(70岁及以下)和后期(70岁以上)老人,则老年人口的自养,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谓之自我养老,即提倡按规定年龄退休之后身体健康的前期老人继续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争取自己养活自己,自己照料自己;一方面可谓之互助养老,即可以鼓励由前期老人照料后期老人,由健康老人照料残弱老人。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与“老有所养”的举措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从战略角度考虑,建议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提高生育水平,延缓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进程

人口老龄化,本身就是一个人口自身结构的变化问题,所以要解决老龄化的问题,首先要对症下药,直接从人口本身选择突破口。由于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动因,一是低生育率造成的少子化,二是人的寿命的延长。人的寿命的延长,是客观规律,不可改变,因此只能从改变低生育率着手。根据日、韩等东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经验,非人为控制条件下生育率的下降往往都是不可逆的,一旦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就很难再反弹起来。我国近年明显低于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与长期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控制政策有密切关系,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还能有效降低生育率的情况下,如果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还有可能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一旦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率下降失去作用,那么也就很难通过调整生育政策来提高生育水平。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实际生育水平低于政策控制水平的征兆,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更已明显低于政策控制水平。所以一定要在计划生育政策尚对降低生育率有一定影响的时候加以适时调整。作者认为,现在已经是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如果现在适时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更替水平,我国在未来二、三十年都有可能维持人口红利,保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提高社会抚养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由于人口老龄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这一措施只是阶段性措施,其作用只在于延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进程。

(二)加快经济发展,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搞好老有所养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了,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建立公平合理的可持续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就有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欧美、日本等“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还是一个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控制政策,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因此,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动摇,把发展经济与应对老龄化结合起来,遵循“边老边富”、“以富养老”的路径,为搞好社会养老事业,建立可持续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打好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要大力扶植和发展“老年产业”,发展老年产业,可谓“以老养老”、一举多得,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还直接有助于解决养老问题,如可以为开发利用老年劳动力资源、使他们能“老有所为”搭建舞台,还可以通过发展为老服务事业向老年人口特别是后期需抚养老年人口提供各种照料服务

(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公平合理的可持续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的和谐依赖于制度的公正和个人、群体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解决人口老龄化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同样如此。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二元社会体制,造成城乡差异“九天、九地”,福利待遇干差万别,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些都不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因此,一定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从制度层面建立城乡统一、公平合理的可持续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首先,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发展,缩小城乡差异,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破除城乡分割和二元社会体制,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城乡统一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其次,在当前体制、资金等诸多制约条件下,应分门别类、区别先后,根据保障对象性质类别、贡献大小等原则建立适用于不同老年人口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特别要严格控制高干、高端老年人群“无限”保障的“无限”享受,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低端无保障老年人群的社会保障(权)的配给。再次,根据老年人口及老龄(化)社会特征,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尽快建立起适应人口老龄化及老龄(化)社会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四)大胆改革创新,积极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

以上三点,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和经济抚养来讲的,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有所养来说,微观层面的生活照料对后期老人更加关键和需要。特别在进入老龄社会及超高龄社会以后,更是实现老有所养的主要内容。而对老有所养及生活照料而言,选择怎样的养老模式又十分重要。从接受照料服务的老年人口来说,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接受照料服务上的需求都是多样化的,有的喜欢到机构养老图个清闲,有的愿意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从提供生活照料服务方面来看更加复杂,如可能有人想尽孝,有人图清闲:有人想行善,有人想赚钱,所以很难采用统一的养老模式。但毫无疑问,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主要采用家庭养老模式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这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无法轻易改变,而且现有经济基础及人力资源也不允许更多地采取机构养老模式。然而在家庭日益小型化和老年人口特别是空巢老年家庭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单靠一人、一家之力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大的老人护理和照料需求,可见采取家庭养老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必须广泛调动国家、地方、企业与政府、民间、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制度化和市场化机制,创新和发展多元化的老有所养的养老模式,如可发展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家庭相结合,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扶助为辅的社区化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对身体健康的前期老年人口来说,还可以鼓励他们“老有所为”,力所能及地为家庭、社会减轻照料压力,实行自我养老和互助养老。

(五)培育和树立全民敬老、助老、养老的社会意识,努力建设积极、健康、快乐、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

从长期发展看,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变动难以逆转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的长期对策,最终还是应该落脚在社会如何发展为老事业:如何关爱老人,搞好为老服务,建设积极、健康、快乐、和谐的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上。首先,要尽快把应对人口老龄化及老有所养纳入国家战略,加快发展多元化为老服务事业,包括创新和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其次,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不仅劳动年龄人口要积极做出贡献,老年人口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要调动和发挥老年人口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机会,使他们身心健康、积极向上、“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第三,要培养和树立全民敬老、助老、养老的社会意识。要从“娃娃”抓起,把老龄(化)社会教育纳入从初级教育开始的各层次教育体系,并作为生涯教育实施。通过生涯教育,培养和树立敬老、助老、养老的社会意识,恢复和培育人人“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抚养老人”的儒教文化传统,形成“年轻时我敬老、助老、养老,年老后人家敬我、助我、养我”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过程中逐步建成积极、健康、快乐、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

总之,在老龄问题日益多样化和严峻化的中国,成功的老龄化战略的实施,将是老龄观念和老龄事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尝试。我国人口老龄化热潮既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也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解决老龄化问题,让人们“老有所养”,既要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人口》2007年4月田雪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经济的途径》2008年4月11日李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3]《国家统计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步到来》2008年7月4日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篇7

【关键词】新疆产业结构人口老龄化

新疆是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属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近几年来在党与国家的关怀下,经济增长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消费发生变化、应高度重视、抓住时机,灵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一、人口老龄化及产业结构的相关涵义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我国采用的是2003年5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具体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总之,现代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总是同各国的工业化或工业的现代化过程相互联系。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

新疆远离全国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新疆多民族杂居,经济、社会、民族和人口本身发展的特点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地区老龄化趋势具有较大特殊性。

新疆人口老龄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2008年中国社科院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以新疆最低。这份全国人口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51%,而新疆只有5.43%。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新疆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新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呈现增长趋势。

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新疆地区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加上多数青壮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得其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快于城镇。

少数民族老龄化人口数量高于汉族。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近60%,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也相对多。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由于城乡卫生条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尤其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低,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但是,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开展的时间晚于全国其他多数地区。汉族人口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直到1988年才开始进行,并且新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是比汉族多一胎的政策。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使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相对于内地大多数省区要慢得多,使得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内地相比相应地小些,这对于新疆应付未来老龄化的挑战是有利的。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调整对策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劳动者队伍整体的体力和精力的衰退,往往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变迁等,这些最终会影响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加重社会负担、减少社会积累,同样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甚至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导致社会对老年保障服务的需求强烈,会使社会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以及娱乐消费中,这将给生产领域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和产业前景。目前新疆老龄化程度较低是比较有利的。新疆总人口距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有一个较长的缓冲时期。在这段期间,可充分借鉴我国在解决老龄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把人口老龄化给新疆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客观上要求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针对老年人群的服务产业,第三产业是老年消费最集中的产业,从消费角度看,老龄化对第三产业将产生超强需求。其中:

第一,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等产业必须加强;

第二,文化性、娱乐性消费行业要尽快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第三,扩大老年照料、护理业等劳务消费的比重,加强社会服务行业使老年家庭的家务劳动社会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篇8

关键词:东中西部东北地区老龄化现状

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养老问题将是中国人口结构性矛盾带来的最重要挑战。中国的“人口红利”是由区域人口的共同发展所创造的,而其产生的人口负债也将由区域共同承担。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一、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老龄化现状

(一)四大区域老龄化进程加快,西部及东北地区程度加重

自2000年只有东部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高于全国水平0.89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比重均在7%以下,但是在2010年,四个区域65岁以上人口比重均在8%以上,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达到9%,东北地区达到了9.12%,超过全国水平0.2个百分点,超过2000年水平2.51个百分点。可见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这四个区域的老龄化程度在日益加重。

(二)四区总体及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西部地区抚养负担最重

从总体来看,2000年到2010年这四个区域的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都呈下降趋势。总抚养比的下降主要归因于0—14岁人口比例下降的程度大于65岁以上人口上升的比例。例如,东部地区的0—14岁人口比重在十年间下降了6.19个百分点,但是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十年间则上升了1.07%。此外,西部地区的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以及老年抚养比均为四个区域最高,也就是说西部地区的每一百个适龄劳动力要抚养26.25个儿童和12.5个老年人,这比全国水平分别多抚养3.95个儿童和0.52个老人。

这四个区域的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抚养比的上升预示着潜在的后继劳动力的减少和适龄劳动人口负担比重的增加,这都会不可避免的使老龄化程度日益恶化,而且在2000年到2010年间,西部区域的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的增加比例仅为2.96%,远远低于其他三个区域与全国水平。

二、老龄化危害

(一)加重适龄劳动人口负担,使养老金财务状况恶化

人口老化也就是60岁或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加,根据我国的现行退休制度,这必然会使退休人口比重增加,加重劳动人口供养退休人口的平均负担。Rosaaísa,Fernandopueyo和marcosSanso(2012)认为出生率的减少和预期寿命的增加逐步增加了对社会保障的依赖率,也使关于公共养老金系统的财政增加。[1]养老更多的要靠社会,但是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国家社会保障体系。

(二)家庭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根据六普资料显示,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全部生活来源的分别为48.3%、52.15%、50.14%和35.95%,其余的生活来源则来自于劳动收入,离退休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财产性收入和其他收入。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老年人口除了接受家庭养老外,离退休养老金是生活第二来源,但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口的第二生活来源则为劳动收入,可见家庭养老的功能在逐渐弱化。

(三)人口老龄化将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人口老龄化将会从多个方面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竞争能力,并进一步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活力。胡鞍钢等(2012)利用一个包含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索洛增长理论入手,分析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均产生不利影响。[2]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威胁,这将影响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三、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建议

(一)养老应社会统筹与个人积累并进,家庭与社区养老结合

社会统筹要与个人积累齐头并进,为包括各类职业养老金和私人储蓄的个人积累建立私人账户,保证养老基金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开发与逐步健全老年产品和服务专业人员市场,提升老年服务的多样化与高质化。建立并完善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

(二)探索弹性退休制度,缓解养老压力

柳清瑞,苗红军(2004),孙玄(2005)等以养老保险收支平衡为出发点,覃福晓(2002)以妇女比男性早退休5—10年的政策的不合理性探索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推迟退休年龄方案的可行性。[3][4][5]在欧洲,政府也在努力说服选民延迟退休,以缓解养老压力和劳动力人口不足。ericFrench,JohnJones(2012)认为鼓励推迟退休的退休金改革应该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群的工作年龄,从而增加老年人群的劳动参与率,增加了对未来养老金的贡献。[6]Rosaaísa,Fernandopueyo和marcosSanso(2012)也认为退休年龄的延迟增加了对养老利得的贡献率,同时有利于整个社会保障系统的支撑。[7]而根据我国的国情,随着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为了实现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应该探索实行弹性的退休制度。

(三)走地域特色的“产出性老龄化”之路

1982年由美国学者巴特勒提出的“产出性老龄化”(也称“生产性老龄化”)的概念,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战略,强调老年人的市场价值。我们要倡导地域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确保人们进入老年阶段后仍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同时引导老年消费群体需求与地域特性相结合,比如西部地区要将民俗文化考虑其中。各区应该加快开发老龄产业,使“银发经济”将成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均衡性,我们要通过积极探索地区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应对老龄化,抑制人口老龄化的负面效应,激发出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化挑战为机遇,寻求“老龄时代”的“人口红利”。

注释:

①中国的四大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江西),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参考文献:

[1]Rosaaísa,Fernandopueyo,marcosSanso.Lifeexpectancyandlaborsupplyoftheelderly[J],Jpopulecon(2012)25:545—568

[2]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人口研究,2012(3):15—24

[3]柳清瑞,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2004(4):3—7

[4]孙玄.关于退休年龄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5(3):67—71

[5]覃福晓.男女退休年龄的法理思考[J].学术论坛,2005(5):142—146

[6]ericFrench,JohnJones.publicpensionsandlaborsupplyoverthelifecycle[J],inttaxpublicFinance(2012)19:268—287

[7]Rosaaísa,Fernandopue-

yo,marcosSanso.Lifeexpectancyandlaborsupplyoftheelderly[J],Jpopulecon(2012)25:545—568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篇9

关键词:日本;老龄化;中国;措施

伴随医疗、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应对问题。老龄化不仅仅指的是寿命延长、老人数量增加,还指的是老龄人口占据整体人口比重,还有该比重增长幅度如何。按照国际人口普查学会编撰《人口学词典》当中相关释义:超出65岁老龄人口比重至8%左右乃至更高的人口结构被叫作老龄化社会,超出65岁人口比重超出14%,被称为老龄社会。现如今,国际大部分发达国家均已属于老龄化社会,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处于边缘或者涉入其中。在两千年伊始我国也迈进老龄化社会之列,这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当中应当要属先驱者了。与此同时,老龄化对于我国文化、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方面也构成巨大影,而这也让相应社会保障相关政策调整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接下来将着重介绍中日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相应发展态势,对比中日两国老龄化的特征,并根据日本应对老龄化举措阐述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按照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现如今我国总体人口数是13.40亿人次,其中超出60岁占据13.27%,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升2.94个百分点,总量为1.80亿,当中超出65岁占据8.88%,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高1.92个百分点,绝对数在1.2亿左右。上述数据也说明我国老龄化还在持续,有关老龄化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变成社会发展进程中要深思的一大民生问题[1]。按照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在2026年我国的老龄群体将超出3亿人次,在2036年将超出4亿人次,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总数将是4.5亿左右,占据总体人口数量32.6%,超出65岁老龄人总数在3.35亿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数约24.2%。由我国老龄人口增加平均1亿人花费时间层面出发,由2亿至3亿花费时间为12年左右,由3亿至4亿花费10年左右时间。中国老龄人口上涨最快时间即为20世纪中叶高生育阶段出生人口步入老龄阶段。

预估在2025年中国总人口数将有约20%为超出60岁老年人,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比重很有可能占据总人口30%左右。在1970年时日本迈进老龄化社会时期,在1994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涨到15%。日本的总务省在2010年末公布新进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总人口数量是1.28亿人左右,当中超出65岁者有2945万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比例约为23.2%,同2009年比起来,上涨47万左右,上涨约0.5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已成为历史最高点。根据日本社保问题研究所预估,在2030年日本的总人口数将为11523万人左右,而超出65岁者将在3668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31.9%左右,而至2050年时,总的人口数将是9516万人左右,超出65岁人口在3764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约39.7%的比例。国际将老龄人口从7%上涨至14%花费年数称之社会老化速度[2]。日本的老龄人口由7%涨至14%花费不到25年时间,我国在两千年伊始开始到老龄化社会阶段,预估花费28年时间涨至14%,可以看出两国老龄化发展进程基本相似。而欧美多国老龄化进程花费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不等时间。

二、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特征对比

中国老龄化呈现地域不均衡,城乡明显倒置,老龄化比现代化超前三大特征。也就是我们国家老龄化发展存在显著从东到西阶梯式发展特点,东部的沿海区经济明显比中西部发展成熟,但老龄化进程也要更快,农村老龄化要比城镇高。日本则呈相反发展态势,人口城市化进程更高,而且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很大。因为地区经济呈现均衡发展,让日本老龄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论是配套硬件建设,还是人力资源亦或制度政策等软件建设方面,发展均相对平均[3]。除此之外,我国人均生产值为1000美元左右,便需要应对老龄化局势,陷入未富先老尴尬局面,日本在二十世纪中旬达到现代化发展效果以后才进到老龄化状态。因为国民经济飞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福利条件不断改善,加上合理饮食习性与别具优势自然环境等,也让日本更加变成全球人均寿命最长国家,老龄化也就随之而来了[4]。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措施

日本应对老龄化相关问题时,对老年人相关制度加以不断完善,也构建了相对完善社保体系。同时,对退休年龄进行推迟,对老年产业进行开发,给老年人提供最为优质与精细化的服务。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订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