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2:22

粮食生产建议篇1

>>粮食价格下跌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浅谈粮食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关于东宁县粮食价格变动对粮食种植结构影响及金融支持情况的调查2008年全国粮食价格走势及对Cpi的影响粮食价格和农业收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的研究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思考及建议对梅州市粮食生产的思考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极端气候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综述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时序特征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对近期世界粮食价格异常上涨的综述浅谈对粮食价格波动的认识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成因及调控劝策开封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建议超级稻对武穴市粮食生产的贡献及生产潜力分析不稳定粮食价格的成因及影响分析粮食价格形成的博弈分析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张平良,郭天文,段英华,等.含硫复合肥(SeF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0(4):36-38.

[3]张世昌,芮法富,江荣风.晚收技术促春玉米增产增效试验[J].中国农技推广,2013(4):25-26.

粮食生产建议篇2

[关键词]粮食;生产能力;思考建议

一、概述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物资,供求关系有其特殊的规律。粮食供求既受商品价值规律的支配,又受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的影响,往往后者起着稳定价格的重要作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既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提条件,又是农民特别是粮食生产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粮食需求的刚性很强,但供给的价格弹性很大,既粮食生产多了就要出现“卖粮难”,谷贱伤农;生产少了也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价格又会过分上涨,令消费者难以承受。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人与粮的矛盾将日趋激烈,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近几年由于国家利好政策效应驱动、市场拉动和工作推动的综合利用,扭转了粮食生产播种面积、总产量持续下滑的趋势。龙游县现有人口40.31万,其中农村人口30.84万,总户数152457户,乡村从业人数15.65万,粮食播种面积45.4万亩,总产量17.7万吨,但由于地方财务有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设施老化功能退化等问题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因此,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种粮比较效益低,是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虽然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种粮比较效益仍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民的种粮食积极性无法在根本上得到调动。除此之外,制约粮食生产还存在下列问题:

1.规模种粮土地流转问题

依靠种粮大户,发展规模种粮,是当前粮食生产的主要特征之一,特别是早稻生产。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方面部分种粮大户、粮食专业生产合作社想多种早稻而承包不到耕地,这种现象今年表现尤为突出。客观上由于龙游人多地少,一般农民惜土地思想较重,对土地流出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龙游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对土地征收的期望值较高,担心因土地流转而导致土地征用补偿权益的丧失。调查表明,土地流转的关键可能是缺少服务联接机制所致,造成土地流转供给需求脱节。

2.农田设施损毁和被偷盗问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目前农田水利设施“重用轻管”和“重用轻修”现象十分普遍。虽然政府每年也在抓些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的水利建设,使得部分点上的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大部分面上损毁的水利设施仍无修复。另外,近年来农村偷盗农用变压器、电动机、水泵、电线等现象较为普遍,许多种粮大户反映一年内多次被盗窃变压器、电动机等电器设备,严重影响正常粮食生产程序。

3.加工管理用地审批难问题

随着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各类专业农民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带来种植规模的扩大,继而带动效益增长。截止2012年底,我县有种粮合作社240家,100亩以上的的种粮大户100家。目前,这些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普遍反映:一是规模种粮后晒谷场地严重缺乏;二是大型设备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和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质无堆放场地;三是农产品收获季节,大批新鲜农产品初加工整理缺乏场地,往往将农产品和农药、化肥等混合堆放,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

4.基层组织对粮食生产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基层政府组织的乡镇(街道),是当前把上级政府扶农惠农政策直接宣传贯彻到村级组织和农民的关键环节。如果乡镇干部积极性不高,最好的粮食扶持政策也将大打折扣。由于目前所有的粮食扶持政策都是围绕着种粮农民开展,对如何调动和激励乡镇与村干部,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热情的政策研究的较少。

5.种粮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以一年生为主的种植业不再是农村劳动增收的主业,从事种粮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30岁以下的农民基本上不从事种植业,种粮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小学文化的占一半以上。种粮农民年龄普遍偏高,导致种田方式比较传统,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

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从根本上讲,解决粮食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构建起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1.出台扶持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一方面种粮扶持政策要稳定,各种补贴科目简化,操作手续简便;另一方面粮食生产政策要出台早,最好在每年的10月份次年的政策,方便种植大户在农作物接茬季节上提前安排和土地流转。同时。加大粮食订单收购政策的贴补力度,提高粮农种粮积极性。要实行职效挂钩,责任到人,增加乡镇粮食生产考核的分值,细化粮食考核内容,同时对粮食生产工作得力,成效明显的乡镇进行表彰。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还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种粮队伍,广大种粮大户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只有他们的稳定与发展,我国的粮食才有安全和保障可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志于投身粮食生产的大学生“职业农民”,通过现有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平台,以传、帮、带的形式,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之种粮队伍后继有人。

2.重视基础投入,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化大力气提升标准农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立足点是耕地的质量。根据去年对全县29万亩的标准农田调查与土样分析结果,按照《浙江省标准农田分等定级标准》要求,基本摸清了我县标准农田面积、分布、类型、等级以及各级标准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等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县有一等标准农田16880万亩,占5.8%,二等标准农田242195万亩,占83.2三等标准农田32020万亩,占11%。

3.探索种植模式,努力实现“千斤粮万元田”

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向农民提供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高效种植模式。积极推广菜—菜—稻、菜—稻—稻、菜—瓜(西瓜)—稻、草莓—稻、稻田养鱼、稻虾共育等先进适用生产技术模式,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和种植效益。要向广大种粮农户提供良种良法,提高种植科技含量。

4.加强抛荒整治,努力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一是耕地整治检查的重点是全年性抛荒,特别是中心镇和城乡结合部,要列入检点,对征用不用、围而不建且多年摞荒的田块,列入重点复耕对象。二是减少农田季节性抛荒,杜绝常年性抛荒。三是建立耕地抛荒整治的长效机制,对长期抛荒的重点乡镇,所在县要认真研究,化解矛盾,引进种粮大户或粮食专业合作社集中承包复耕。

粮食生产建议篇3

关键词:国家粮食;金融支持;金融生态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057-04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河南粮食生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用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0%以上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保证国家粮食生产与安全,河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河南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探索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宏观构想。国务院对此高度评价,先后派出16个部委局、7个科研咨询机构共112位同志,组成国务院调研组深入实地进行调研,为发挥好河南的优势、潜力、基础和条件,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增收,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金融部门的支持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一、金融支持国家粮食战略工程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河南省粮食连续丰收,但农业发展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务弱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农村经济金融良性发展机制,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一)涉农金融机构历史包袱沉重,网点收缩,服务“三农”的能力减弱

据统计,2007年末,农信社、农发行和农行三家涉农金融机构县及以下机构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5.2%,其中农信社、农行和农发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1%、71.4%和32.7%,均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07年末,河南省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含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8285个,比2004年减少730个。从业人员为5.8万人,比2004年减少0.5万人。较高的不良资产率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意愿与能力,金融支农服务供需存在巨大缺口。在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网点大量撤并,信贷权限上收,导致县域金融服务缺位。以2006年为例,全省办理贷款卡的企业有3.9万户,仅占获取农村金融服务企业数的27.3%;办理农户贷款证的农户有175.4万户,仅占获得农村金融服务农户数的16.4%。

(二)农村资金外流较严重,外部资金来源不足,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缓慢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户与农村企业由于资信不足,抵押担保品缺乏等原因,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多数县域金融机构只存不贷,资金系统内上存或转存,资金外流的现象比较明显。据了解,2007年,河南省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688.3亿元。

由于金融服务不足,农户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自身资金积累或民间借贷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或者保持简单再生产,使省内农业生产仍处于小规模、分散种植养殖阶段。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河南省农业企业发展速度较慢,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和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据了解,2007年,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达1126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884家,被列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44家,而河南省分别只有9102家、287家和23家。资金投入不足,产品升级换代速度慢,制约农业产业升级与发展。

(三)农村金融市场缺少竞争,农户与农业企业融资成本偏高

在县域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只存不贷”,农发行仅限于向粮棉油流通企业发放收购贷款,近年来业务才有所放宽。邮储从2006年才开始办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时间较晚,金额小,担保条件高。农信社处于垄断地位,资金自主定价能力较强。据统计,2007年末,河南省农信社农业贷款占全省全部农业贷款的比重为94.7%。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超过了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导致高风险,低收益的农户融资成本高于城市企业与居民。

(四)农村企业与居民抵押担保品不足,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抵押担保要求

据省人民银行对全省109个县(市)的调查,目前只有12个县(市)共建立了15家担保机构,并且存在注册资金少,担保能力弱等问题。与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担保需求相比,农村担保机构数量与担保能力差距巨大。

(五)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滞后,农村经济缺乏保障

河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各种自然灾害都对河南省造成过重大损失。例如:2004年,干旱、洪涝、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袭击河南省14个市、87个县(市、区)、1312个乡镇,共有1497.8万人受灾,占全省总人口的20%,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6亿元。由于农业保险发展迟缓,投保的农户与企业少,受灾损失难以分散,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

二、金融支持“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一)强化农业投入风险保障体系

1.建立农业风险基金。

鉴于农业高风险,低收益特征,导致外部融资困难的情况,在农业资金供需市场尚处于低端阶段时期,需要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降低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上的业务风险,提高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打消金融机构的顾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的杠杆作用。建议政府出资设立农业风险基金,重点支持中部6省的发展。资金比例由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按8?2的比例分担。按新增农业贷款的一定比例向金融机构提供补贴,并向贷款农户与企业提供财政贴息;向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提供补贴,并向投保农户与企业提供保费补贴。

2.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农发行起着引导金融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作用。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尤其是当前全球通货膨胀严重,中国的物价上涨也面临转为通货膨胀的压力,更需加强政策性银行对“三农”的支持和保障职能,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据了解,2008年上半年农发行主体业务呈现出贷款多放,粮食多收的局面,累放粮棉油收购贷款1584.8亿元,同比增加466.4亿元,支持收购粮食719.75亿公斤,同比多收227.05亿公斤,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市场的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创造条件的阶段,而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基础不够牢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加快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整合,破解农村金融供给难题,增加对“三农”特别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大势所趋,也是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题中应有之意。农发行要坚持政策性方向,将政策性目标和市场化手段衔接起来,通过建设现代化银行,在实现服务“三农”功能增加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二级分行和县支行支持“三农”的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应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的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设施以及相关项目的融资;农业发展银行要重点对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3.设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

农户与涉农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抵押担保物品和第三方担保。建议政府出资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具体出资数额可以参照2007年底各县新增农业贷款数额,按照比例10%-20%,并按照各年新增贷款规模进行增减变化,出资比例为国家财政、省级财政、县级财政6?3?1,担保基金若有盈余,可用于充实资本金。强化涉农贷款担保业务,以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4.实行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待遇。

如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三农”,财政部门当前分档次实行优惠税率;对农行设立在县以下的农村网点,减免营业税。同时,比照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对农行涉农业务执行优惠利率。财政、税务还应当为商业银行完善自身的风险补修创造条件,除继续执行按贷款余额1%提取呆账准备可免税外,对提取专项准备实施优惠税率,以扭转呆账准备金不足,抵补沉积能力下降的因素。

(二)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根据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的需要,从风险保障破题,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风险补偿机制,有效解决“三农”融资难,不失为治本之策。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之一,农村往往是重灾区,加上农村尚未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专项基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成为风险的承担者。2008年南方罕见的冰雪灾害以及汶川特大地震无不如此。

政府引导金融扶持“三农”,必须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中央财力和地方财力激励作用,这合乎国际惯例。财政应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对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出一块专项资金,建立商业银行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信贷资金回流“三农”。

对“三农”贷款风险,财政资金建立贷款补偿机制,先行探索的省市已有成功开局。浙江省省级财政从今年开始实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各地财政安排一定比例资金配套,按照“专款专用、结余留成、超支不补”的原则,专门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他们还对用于“三农”的信用担保机构也建立了风险补偿机制,以鼓励多渠道筹措担保资金,努力改善“三农”融资环境。省级财政涉农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拨付,市、县两级财政再以相应比例配套,形成合力。

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可以对商业银行涉农贷款风险控制较好的商业银行进行奖励;可以对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业务,提供利差补贴和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呆账贷款损失弥补。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银行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资源共享的农村社会征信体系。一是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全部纳入征信系统;加快推进涉农金融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和农户信用标准化建设。二是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由政府主导规范开展“信用乡(镇)”和“信用户”创评活动,开展涉农企业信用评级,促进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与企业合作共赢,完善创评标准与程序,促进农村信用环境优化;引导银行业对涉农企业开展财务辅导,提高涉农企业承贷能力。三是加大农村诚信教育,在乡规民约、中小学教育中加入诚信教育内容,使诚信教育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四是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引导农村经济主体增强信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

(四)发挥金融部门支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推动作用

1.运用和完善央行金融政策,为支持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服务。

一是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加支农再贷款规模,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给予支农再贷款的倾斜政策,提高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可根据支农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敞开供应,向所有粮食生产环节发放农业贷款,并保持利率不上浮。同时明确在贷款规模控制中将支农再贷款剔除。

二是要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对涉农金融机构和农业贷款项目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政策,结合形势要求加强窗口指导,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介入大中小型粮食生产项目。

2.农行要面向“三农”发展新战略,发挥在县域、农村的传统优势和大银行资源,满足“三农”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农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一方面要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等规模化融资领域发挥骨干和主导作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切实解决农户、中小企业、粮棉大县、贫困县等“贷款难”问题上取得突破,起到支柱和稳定作用,不断扩大服务“三农”的覆盖面。按照农行确立的“蓝海”发展战略,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成功探索出“三农”业务发展的有效模式;用5年左右的时间,“三农”经营管理体系高效运作;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三农”发展成为全行的支柱业务之一。2008年8月18日农行作为主发起人在湖北汉川和内蒙古克什克腾同时成立了农银村镇银行,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标志着农行多渠道服务“三农”迈出了重要步伐。以后由农行参股、控股的村镇银行将统一以“农银”命名,逐步扩大范围,这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客户分散化与大型商业银行服务集中化之间的矛盾,降低服务“三农”的门槛,进一步拓宽服务“三农”的覆盖面。

“三农”贷款往往时间急、金额小、使用频,农行要在准入、担保和授权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一是扩大审批权限,将“三农”信贷审批权全部授予一级分行,300万~3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审批权授予二级分行。二是完善信用评级体系,针对“三农”和县域客户财务报表普遍不规范的实际,调整信用评级指标,减少财务数据要求,更多地从定性指标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三是简化业务流程,合并农户贷款评级、授信、用信程序,简化中间环节,提高贷款速度。四是创新担保方式,采取多户联保、“公司+农户”、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应收账款抵押品不足难题。五是创新金融产品,为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农行专门为广大农民开发了金穗农卡,目前该卡已具备小额贷款自助、小额信贷循环使用、资金汇兑、电子化缴费、涉农补贴资金兑付等功能。

3.发挥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纽带作用。

自1996年以来,我国农信社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明晰了产权关系;全面建立了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的平台;构建了“银监会依法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省级联社(农商行、农合行)依法进行行业管理和农信社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新体制。2007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5.6万亿元,其中各项贷款3.14万亿元,而农业贷款余额1.4万亿元,占比为45%;负债总额为5.34万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4.6万亿元。我国农信社管理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信社要坚持服务“三农”的定位,牢记“三农”宗旨,科学调整信贷方向,合理摆布信贷资金,围绕“三农”求发展,大胆探索支农服务的新方式、新手段,大力提高贷款覆盖面,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立足农村市场,主要满足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资金需要。要积极探索林权、渔权、土地经营权和农户作为贷款抵(质)物的贷款品种,拓宽有效抵押品范围,提高农户贷款覆盖面;要扩大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比例,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农信社多方参与的担保制度,完善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要探索建立与农业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推广农业保险,构建农业贷款风险转移机构;要加强资金营运创新,强化营销观念,加强社保、社银、社企、社社合作,满足各层面信贷资金需求,开展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实现信贷业务的多元化,建立富余资金融通机制,做大资金市场投资业务;要增强科技服务创新,借助科技平台,推出包括信用卡在内的系列银行卡,开通网上银行,加快网银业务发展,依托网络积极开办基金买卖,证券第三方存贷和代卖各类债券。

农信社要大力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搞好农户信用评级,简化贷款程序,拓展“三农”贷款渠道,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广大农户和农村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信用社资金运用难和农户贷款难。

4.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适时开办“三农”零售业务。

当前,邮政储蓄尚未开发针对“三农”的专门信贷业务,削弱了邮政储蓄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作用。要充分发挥邮政储蓄的特点和优势,以小额、快捷、高效的方式增加支农资金投入,使县域邮储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为粮食生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新宇.论国家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J].产业观察,2005,(18).

[2]王连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08,(4).

粮食生产建议篇4

一、农资价格上涨情况综述

1、化肥尿素:40公斤装,20__年价格74元/袋,20__年3月25日,__区部分农资经销商已涨至85元/袋,平均每袋上涨了11元,涨幅达14.86%。磷肥:25公斤装,20__年价格12.5---13.5元/袋,20__年3月25日多数商贩已涨至18.0---18.5元/袋,平均每袋上涨了5.25元,涨幅达34.55%。复合肥:25公斤装,20__年价格29.5---30.0元/袋,20__年3月25日多数商贩已涨至38.0---40.0元/袋,平均每袋上涨了9.25元,涨幅达31.1%。

2、农膜农资市场中等质量的农膜综合价格:20__年价格12.5---13.0元/公斤,20__年3月25止,多数经营商贩已涨至15.0---15.5元,平均每公斤上涨了2.5元,涨幅达19.6%。

3、农药杀菌剂类:10克袋装综合价格价格:20__年价格1.3—1.5元/袋,20__年价格普遍涨到1.8—2.2元/袋,平均每袋上涨0.6元/袋,涨幅达42.85%;二两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__年价格2.6—2.8元/瓶,20__年价格普遍涨到3.0—3.5元/瓶,平均上涨0.55元/瓶,涨幅达20.37%;300克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__年价格7.0—8.0元/瓶,20__年价格普遍涨到9.0—10.0元/瓶,平均上涨2.0元/瓶,涨幅达26.67%。杀虫剂类:10克袋装综合价格价格:20__年价格1.2—1.4元/袋,20__年价格普遍涨到1.8—2.0元/袋,平均上涨0.6元/袋,涨幅达42.85%;二两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__年价格2.4—2.6元/瓶,20__年价格普遍涨到3.0—3.2元/瓶,平均上涨0.6元/瓶,涨幅达24%;300克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__年价格6.5—7.5元/瓶,20__年价格普遍涨到8.5—9.5元/瓶,平均上涨2.0元/袋,涨幅达26.67%。除草剂类:10克袋装综合价格价格:20__年价格1.0—2.0元/袋,20__年价格普遍涨到1.8—2.5元/袋,平均上涨0.65元/袋,涨幅达43.33%;二两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__年价格7.0—8.0元/瓶,20__年价格普遍涨到8.5—10.0元/瓶,平均上涨1.75元/瓶,涨幅达23.33%。

4、农作物种子杂交水稻种子:岗优系列品种20__年价格24---26元/公斤,20__年价格一般在18---24元/公斤,普遍降低了3---4元/公斤,降幅达16%;优质稻系列品种20__年价格28---30元/公斤,20__年一般在24----28元/公斤,普查降低了3元/公斤,降幅达10.34%。杂交玉米种子:普通杂交玉米品种20__年价格18---24元/公斤,20__年价格一般在13---18元/公斤,普遍降低了5.5元/公斤,降幅达26.19%;特别优秀的高产玉米品种20__年价格22---26元/公斤,20__年一般在20----22元/公斤,普查降低了3元/公斤,降幅达10.34%;但个别品种在个别乡镇由于人为操作,零售价格仍然较高。

二、农资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四类农资价格上涨情况分析中,不难看出,涨幅高低顺序依次排列是:化肥、农药、农膜,农作物种子不但没涨反而有所下降,究其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一是成本的增加。从20__年四季度开始,化肥、农药受原料供应偏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的推动,一路上扬,尤其是煤炭、石油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迫使农资产品生产厂家不断提高了生产成本。二是冰冻雨雪天气的影响,导致部分生产厂家停电停产,据相关报道,西南地区的肥料生产企业因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减产200多万吨,贵州磷肥厂减产达50多万吨。三是运输费用的上涨。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造成汽油价格的不同程度的上涨,继而造成国内交通运输成本的增加,运费上涨,据调查了解,国内运输市场运价上涨2元/吨100公里。四是国家实行紧缩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综合政策措施,资源配制受限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农资生产厂家扩大生产规模受限较多。

据笔者调查获悉:此轮农资价格上涨中,农资经营商所得利益并不明显,笔者在四个农业乡镇调查时,部分农资经营企业主介绍说:由于此轮涨价,是由于农资市场供应偏紧、运输费用增加造成的,农资市场竞争激烈,经营商家既得利润较20__年反而下降了,如磷肥,20__年进价0.46元/公斤,销价是0.52元/公斤,毛利率13%;20__年进价0.68元/公斤,销价0.72-0.75元,毛利率仅为5.9%,故此轮农资涨价与经营环节关系不大。

三、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增产增效的直接影响

1、粮油生产成本中农资、活劳动成本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农民粮油生产亩收益逐年降低。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与白塘街道吉南村村民毛成生同志以种植1亩水稻的成本算了一笔帐:具体如下所示:

⑴种子成本降低7元/亩

20__年购买的是金优527,价格为30.0元/公斤,20__年购买的是ii优602,价格为23.0元/公斤,亩种子成本降低了7.0元。

⑵育秧农资成本增加14元/亩

20__年0.1亩秧田肥料费用、农膜、农药共38.0元(不含人工劳动费用),20__年0.1亩秧田肥料费用、农膜、农药共52.0元(不含人工劳动费用),增加了14.0元;

⑶大田农资成本共增加14元亩

①肥料费用:20__年与20__年底肥品种用量均完全相同,用复合肥1包,20__年购价是30元/包,20__年则为40元/包;

②农药费用:插秧前用除草剂1瓶,20__年7.50元/瓶,20__年购买价9.50元/瓶,同样杀虫一次(防螟虫),杀菌一次(防稻瘟病),20__年

购买的是300克瓶装虫死三分钟,价格为7.50元/瓶,70ml瓶装稻瘟灵,价格为3.5元/瓶,20__年用同样两种农药,购买价格分别是8.5、4.5元/瓶,增加了4元/亩。

以上三项农资成本总支出,20__年为109元/亩,20__年则为168.5元/亩,亩增加农资成本59.5元。

⑷农活劳动成本亩增加支出120元,涨幅达32.9%。

①犁田整田费用:租牛犁田,20__年价格65元—70元/亩,20__年涨到90—100元/亩,增加25—30元/亩;②铲背坎、搭田坎共计1.5个工,20__年工价为20元/日,计30元/亩,20__年工价涨至35—40元,计52.5—60元/亩;③栽秧子1个工,20__年工价为20元/日,计20元/亩,20__年则要35—40元/亩;④杀虫、施肥、田间管理三项计0.5个工,20__年计10-15元/亩,20__年则要20—25元/亩;⑤搭谷子,人工和机收综合价格算:20__年100—120元,20__年则升至140—180元/亩(主要增加部分是人工搭谷费用,机收费用呈逐年减少趋势);⑥运、晒谷子0.5个工,20__年计10-15元/亩,20__年则要20—25元/亩;⑦生活费用:20__年,按25元/人天计算,总额为125元/亩,20__年,按30元/人天计算,总额为150元/亩。

综上所述,农民种植1亩稻田总支出均在636—650元之间,因农资、工价上涨原因,农民需增加支出142—156元,涨幅达28.98—32.12%。以现行粮油市场稻谷价格1.8元/公斤稻谷平均产量按550公斤/亩计算,农民种植1亩水稻毛收益为990元,扣除生产成本636元—650元后,农民种植水稻亩收益仅为354—340,日收益2.26—2.36元,就更低了,农民辛苦几个月下来,与外出务工的农民比较收益的确是太少了,难怪得农民不愿多种多收了啊!!!

2、粮油生产成本中农资、活劳动成本不断增加,直接致使农民选择成本低的种植品种,造成粮油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笔者在兴桥镇东塘村7组调查发现:由于粮油生产成本上升,导致该组不少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将部分偏远的良田良地改种松树、栽竹子等植物,不再种植粮油作物,还有部分农户由于粮油生产成本增加较快等原因,将部分良田良土一年三季熟改为了一年一熟,粮油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的现象是特别严重的,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再过几年,是必会造成国家粮油食品安全。

四、提高粮油生产种植效益建议

此轮农资价格、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为不可左右的因素,只有实行多渠道消化。笔者以为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加以纠正,使之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切实保障市场供给,满足社会不同需求、确保粮油市场安全与稳定是第一任务。

一是积极宣传、不折不扣地保证国家、省(市)惠农政策的完全落实兑现,让从事粮油生产的农民真正得到国家的实惠。特别是加大对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生产综合补贴政策、农民购置农机具补贴政策、重大疫情防治补贴政策、生猪补贴政策、新型农民培训、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以稳定民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注重实效。

二是积极推行科学种田,让广大农民从科学技术中受益。区农业部门在春耕时节,要多组织科技干部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庭院,利用一切条件、不分场所的、不分形式地搞好农民技术培训,特别是职业农民技术培训,逐渐引导农民革除传统种植习惯,逐步接受科学种田新技术、新方式、新的组织形式,当前着重于选种、育苗、栽秧、施肥、杀虫、治病、管水等各环节指导农民、帮助农民,稳定粮油播种面积,提高粮油单位产量,实现粮油效益。

三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粮油生产规模种植,让种粮油农民从退和进中双双受益。规模种植就是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集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粮油生产成本、才能激发农民从事粮油生产热情与积极性、才能确保从事粮油生产的农民有一个稳定的收益、才能增强农业特别是粮油生产效益的提高、才能逐渐改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国家应及时出台相关的农村承包耕地合理流转政策,建立土地流转机构与机制,切实强化农村承包耕地依法流转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引导更多的农户,将承包耕地流转给大户,让流进流出的农民双双受益。

粮食生产建议篇5

本文作者:潘春英工作单位:河南省周口市种子技术服务站

农业生产风险补偿机制滞后周口市是一个传统农区、工业弱市、财政穷市,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的起步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2007年7月份,周口市连续出现集中降水,部分县(市)发生洪涝,个别县还出现了龙卷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农作物遭灾面积12万hm2,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近4.8亿元。2008年,发生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当年累计浇麦88万hm2次,平均日出劳力34万人,动用机电井12.7万眼,机动抗旱设备18.33万台套,累计投入资金26652万元,抗旱用油2.2万t,用电502万kw,掀起了抗旱浇麦高潮。粮食生产安全保住了,但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对各级政府和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惨重的。近年来,周口市商业保险机构在农业保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于弥补本市长期以救济、赈灾为主的自然灾害救助机制的不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收益低,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加之农民思想陈旧、观念落后,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种粮经不起自然灾害的打击,农业生产风险还无法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得到有效转移和补偿,使农业再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缺乏有效保障。种粮补贴标准低,资金使用分散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年下发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除了免除农业各项税收,种粮食还有各种补贴,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目前,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占粮食价格的比重极小,这一补贴既不能解决种粮与种经济作物之间的价格悬殊,也不能抵消农资价格的上涨,更不能吸引农民工返乡从事粮食生产。在资金使用上,主要实行以土地面积为依据向农民发放补贴,与农民当年的粮食生产和销售不挂钩。农民当年种不种粮、卖不卖粮都可照领“补贴资金”,补贴资金没有严格落实到种粮户。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之后,其补贴并未随之转移,造成种田的没有补,不种田的反而有补。这不仅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资金使用分散,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政府财力有限,对农业投入偏低周口市是粮食生产大市、工业弱市、财政穷市,经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免征农业税后本市的财政状况更为窘迫。由于政府财政困难,心有余而钱不足,实际上拿不出资金来补贴农户,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标准和补贴办法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要在现有基础上逐年较大幅度的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数额,提高补贴标准,增加对种粮大户的补贴。同时,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奖励力度。为保证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切实兑现给种粮农民,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应改变目前按耕地面积平均兑现的办法,以粮食实际播种面积作为直补标准,统一补贴标准,逐季核定补贴面积,对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进行全面补贴。建立生产发展基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在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出路,建立有利于农业长期发展的农业生产发展基金,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按照上年工业总产值的一定比例,从当年财政收入中提取,根据编制的农业基础设施规划,采取“逐年拨付,监督使用”的办法,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基础设施差、生产技术条件落后、缺乏发展后劲的问题。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农业是弱势产业,面对冰雹、洪灾、干旱、瘟疫等自然灾害,农民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而农业保险是专门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有利于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分担、降低农民种粮风险,是支持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最后防线,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建立政策性粮食保险补贴机制,大力推进农民对大宗粮食作物提供作物保险,特别是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保险,避免自然灾害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保护伞”。加强对农资价格的调控和质量监控近年来,农药、化肥、良种、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大超过粮价上涨幅度,抵消了农民从涨价中得到的实惠和政府给予的补贴利益。因此,要降低种粮成本,必须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政府农资价格政策,稳定农资价格,严厉打击不法商贩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在加强农资生产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化肥、粮种、农药、地膜等重要农资产品实行最高出厂价限价管理,并对农资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差价加以严格限制,以确保粮食生产的利润空间。加快农业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强化粮食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种子质量监管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通过提高耕地质量、建立耕地质量和墒情监测网络体系等措施,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和耕地质量,积极推进户用沼气建设,沼液有机肥用于地力培肥,大力推进秸秆机械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技术以提升土壤肥力。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开展土壤养分分批测试,完善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配方肥生产供应体系,逐步建立科学施肥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加强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区域站建设,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警监测与控制体系,加强应急防控专业队和统防统治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控生物灾害能力,大力开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提高机械化统防统治水平。

粮食生产建议篇6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加大力度,再动员、再升温、再鼓劲,再度掀起我县粮食生产高潮,坚决制止稻田抛荒,同时,部署安排下阶段粮食生产及制止稻田抛荒工作。等下,县委、县人大、县政协领导还要作重要指示,请大家深刻领会。现在,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两点意见。

一、前段全县粮食生产及制止稻田抛荒工作回顾

今年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把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早”字上做文章、“实”字上求突破,在遏制水稻“双改单”和禁止稻田抛荒上狠下了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月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对全年粮食生产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安排,明确了有关政策,要求按县人大《关于坚决制止稻田抛荒、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决议》(邵人常字[20__]7号)文件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耕地管理制止稻田抛荒的若干规定》(邵办文[20__]33号)文件执行。3月9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邵东县20__年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意见》(邵政办函[20__]28号)、《邵东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工作方案》(邵政办函[20__]29号)。3月21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与各乡镇签订了粮食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书,对发展粮食生产及制止稻田抛荒工作又进行了重点强调。县里成立了发展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发展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3月23日至28日,县农业局组织督查小组,对全县各乡镇早稻育秧及高产创建点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4月20日至21日,县人大李涤非副主任带领农业局干部对高速公路沿线乡镇的粮食生产及制止稻田抛荒情况进行了重点督查。5月5日至6日,我与农业局领导深入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乡镇进一步进行检查和督促。5月11—13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农业局对全县各乡镇前段的粮食生产及制止稻田抛荒工作开展了全面督查,发出了通报。6月3日至4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对全县各乡镇再次进行了督查,县电视台进行了跟踪采访。全县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后,大部分乡镇都及时组织召开了党委、机关干部和村干部会议,层层贯彻落实上级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将县里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与村里签定了粮食生产和制止稻田抛荒工作责任状,落实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驻村干部包片包村负责的发展粮食生产和制止稻田抛荒工作责任制,同时,部分乡镇按照县里的要求落实了双季稻1000亩高产示范片和高档优质稻200亩高产示范片,大部分乡镇都成立了粮食生产领导小组或制止稻田抛荒工作领导小组。在前一阶段的粮食生产及制止抛荒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好的典型,如:野鸡坪镇把发展粮食生产、制止稻田抛荒工作作为大事来抓,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刘永格为政委、镇长申春民为组长的发展粮食生产制止稻田抛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粮食生产和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扎实创建了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与村里签订了发展双季稻、制止稻田抛荒的责任状,实行驻村干部包村、主要领导包片的工作责任制,印发了2万份公开信到农户,对稻田尚未翻耕的农户下发了限期耕种通知单,建立了严格的稻田抛荒责任追究制,对制止抛荒工作不力,导致在行政村域内出现连片抛荒3亩以上或零星抛荒20亩以上的,给予村主要负责人党纪政纪处分,并根据村级干部目标管理减分,年终不得评为一类村,并处罚金200元;佘田桥镇制定了发展粮食生产实施方案,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专门班子,认真创建了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并对制止抛荒工作不力、进度不明显、效果不突出、经督查后仍然无动于衷、敷衍了事的村,由镇里从相关村年终有关经费中扣除300元/亩,用于恢复水田翻耕工作;水东江镇及时层层召开了专题会议,春耕伊始就出动宣传车辆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广播宣传,下发了《粮食生产计划》、《制止稻田抛荒、发展粮食生产的通知》、《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工作方案》、《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目标考核制度,落实了驻村干部包片包村负责制,特别是在制止稻田抛荒上狠下功夫,责任到人、到村、到组、到丘,勤查勤督,对有抛荒迹象的稻田及时下发了限期耕种督办函,并建立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效果和震慑效应;牛马司镇将县人大《关于坚决制止稻田抛荒、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决议》(邵人常字[20__]7号)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耕地管理制止稻田抛荒的若干规定》(邵办文[20__]33号)的文件内容制作了录音、出动宣传车辆到各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巡回宣传,在潭邵高速公路段树起了永久性宣传标语,在320国道段悬挂了宣传横幅,对驻村干部,每人交500元制止稻田抛荒工作押金,年内所驻村如未出现稻田连片抛荒3亩以上、零星抛荒面积少于20亩,则奖励500元,工作难度较大的村则奖励1000元,反之,除扣除押金外,还要实行责任追究,通过奖罚同步,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干部的工作责任感;砂石镇逐户摸底,水稻良种补贴直接与种粮农户挂钩;灵官殿镇发动老百姓种植玉米1000余亩,有效防止高岸田的抛荒;周官桥乡对禁荒工作实行周报制、建立了每周会议联系制度;两市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整治抛荒措施,并安排了治理稻田抛荒专项工作经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充分肯定前一阶段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低下、水资源缺乏以及环境污染等各种原因,我县粮食生产和制止抛荒工作仍然压力很大。同时,还存在如下诸多问题。一是,少数乡镇发展双季稻生产工作落实不到位,虽然召开了发展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作方案,但发展双季稻生产的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如界岭乡、廉桥镇、黑田铺乡、流泽镇、黄陂桥乡等乡镇没有双季稻1000亩示范片。二是个别乡镇对发展粮食生产重视不够,个别乡镇工作力度不够,干部力量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工作责任没有具体落实到人,乡镇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的粮食生产和稻田抛荒情况不明,底子不清,督查时甚至连会议记录及有关文件资料都找不到。一些乡镇上级来检查时所有资料都齐全,但摆出来的资料很大一部分都是凭空撰出来的,工作没有去做,比如,个别乡镇与村里签订的责任状只是乡镇为应付上面的检查做出来的,根本没有真正与村里签订。三是部分中稻区乡镇到目前为止仍有大面积的板田未翻耕,如流泽、黄陂桥的余桥等,因此,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安排上来。

二、下阶段粮食生产和制止稻田抛荒工作部署

现在正是抓粮食生产和制止抛荒工作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全面完成今年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能不能杜绝稻田抛荒,关键在于我们的工作措施能否认真落实到位。如果6月份不把板田翻耕过来,不搞播种育秧,到7月份再来治理抛荒,那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一纸空文,既会劳民伤财,又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全县上下一定要抓住时机,狠下苦功,切实把下阶段粮食生产及制止抛荒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粮食生产建议篇7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

一、引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从而建设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特别是农产品外贸灵活反应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储备工作,50年代建立了储备粮制度,作为应付灾荒和各种意外的用途;60年代建立了农村储备粮和战略储备粮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1990年我国粮食丰收后,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和保护粮农的利益,国家又建立了专项粮食的储备制度,特别强调专储收购价格,要能起到保护价的作用。几十年来的实践表明,上述系列制度在支持粮食生产,保护粮农收益,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价格,促进总量平衡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是薄弱环节

1.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现状。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及政府官员一直致力于有关粮食安全的三大体系的建设:第一,粮食安全的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产体系,以保证粮食增长目标的实现。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要继续保护好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当前主要是坚持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政策。二是要切实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增强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保收系数,改善种粮效益。第二,粮食安全的调节储备体系,以保证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建立充裕的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忽视。主要是确保中央和地方储备规模到位、风险基金落实,做到“管得牢、调得动、用得上”。同时,加大倡导民间储备,储粮于民。第三,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体系,以保证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有效发挥。我国加入wto以来,粮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在日益加快,因此,大力培育和建设粮食市场,尽快建立起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不断强化对捏、外贸易的合作,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调节供求,提供信息,指导生产,引导消费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2.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的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从往年的数据和资料可以发现,我们国家把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主要用在了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的生产体系建设中,以确保粮食的供应和储备安全。但是,随着近年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及粮食用途的扩大,粮食进出口贸易在农产品贸易中占很大比例,随之而来的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严重。我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近年来一直严重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和新贸易保护主义壁垒。而在当前,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整的食品安全、卫生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这些法律既规范着国内粮食产品的生产加工,同时也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药物残留标准也要求越来越严,标签制度与包装要求越来越苛刻。),绿色贸易壁垒,包装和标签壁垒(发达国家借用环境保护和消费者健康的名义,对进口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废弃物、包装容器进行了苛刻的规定。)等。在粮食贸易遭受贸易壁垒时,企业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是提交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而这种措施不仅耗时、耗力,且成功的难度系数高,风险大。

由此可见,在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一直是薄弱环节,一方面,各部门不重视,把重点放在国内粮食市场上,没有重视国际市场上的粮食进出口贸易情况;另一方面,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的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途径少,措施不健全,法律、法规覆盖范围小,粮食贸易争端难以得到有效地解决。

三、建立农产品外贸灵活反应机制的意义及作用

建立农产品外贸灵活反应机制对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缓解粮食供需紧张,保障国内消费需求。灵活的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可以借助国际市场平台,一方面稳定粮食进口来源,另一方面提升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产量。第二,提高粮食国内自给率,降低国际市场依存度。建立农产品外贸灵活反应机制,通过平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来提升自给率,降低国外依存度。第三,稳定国内物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价农产品进口到国内,在中国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给国内稳定价格总水平和宏观调控带来困难。灵活的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能够抵制国际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缓解中国增加进口时往往面临高价的局面。第四,提高粮食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依然形势严峻、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食品中毒事件近2500起,并且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其次,质量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与危害严重。第五,增加粮食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农产品中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农产品品种结构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缺乏多样性和优良化,造成农产品产销的不平衡,带来农产品国际市场销售的波动,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四、如何构建农产品外贸灵活反应机制

1.三方协作,建立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政府、行业、企业三方协作,建立全面应对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机制,完善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我国驻外商务机构的作用,促进对所在国反倾销法律法规的研究,时时跟踪我国出口农产品被西方国家反倾销机构立案调查的情况,并及时向国内传递相关信息,以有助于国内相关部门快速启动应对机制,联合行业商会与企业应诉;建立健全企业应诉的奖惩制度,加大其奖惩力度,以促进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针对农产品贸易的歧视性技术壁垒,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与农业科研部门联合,必须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科学研究,依据科研成果,阻止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行歧视性限制,以保护其合法权益。

2.充分发挥和利用wto及相关协议的贸易争端解决机

制。一是DSU争端解决方式。当wto成员认为其它成员实行的贸易政策或者采取的某一行动违反了世界贸易的有关协议,就可以使用DSU来解决争端,而不应该采用单边措施。只要一成员方因争端未决而选择了申诉,另一成员方必须应诉,以双方都能接受DSU有关机构对最终通过的裁决或者建议执行情况的监督。二是SpS协议措施。wto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SpS)允许成员国确保国内消费者能够得到“安全”供应的食品进行消费。我国承诺将根据《SpS协定》的规定,仅在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限度内实施SpS措施。中国将不会以作为对贸易的变相限制的方式实施SpS措施。中国将在自加入之日起完全遵守《SpS协定》,并保证所有与SpS措施有关的法律、法规、法令、要求和程序符合《SpS协定》。三是特殊保障机制(SSm)。SSm是在新一轮谈判中,针对乌拉奎《农业协定》规定的特殊保障措施(SSG)主要为少数发达国家利用的不平等情况,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提出的建立一种专门为发展中国家使用的、在进口数量激增或进口价格下跌时可通过征收附加关税缓解进口冲击的救济机制。

3.不断完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管理机制。一是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形成由中央统一协调管理,地方分工合作的预警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收集与农产品出口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甄别,对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事件进行合理评估,提出相应对策,提醒外贸企业对农产品出口的各种限制做出应对的准备和预案,有利于规避和解决贸易摩擦。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突破农产品绿色壁垒。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对农产品贸易制约日益明显,我国农产品检验标准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证体系。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按照wto协议中关于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健康标准的协议,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三是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制度。通过建立和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将农产品市场准入性检验,由生产或经营者委托检验形式转变为由政府出资的例行检查方式。这样既发挥了政府的监督作用,又降低了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成本,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地农产品质量信誉等级档案。对经品牌认证的农产品实行免检制度。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农产品质检机构应保持全额拨款,事业费不变,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化的投入体制。

参考文献

[1]冯昭奎.世界粮食够吃吗[n].学习时报.2010(7)

[2]周光俊.食品安全与大众健康[J].西部粮油科技.2001,26(3):34~35

[3]陶家渠.大粮食安全观[n].人民日报.2010(7)

[4]王东.聚焦全球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n].学习时报.2010(2)

[5]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十二五”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012,3

[6]郭航.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和对策研究[J].国际商行探索.2010(4)

[7]张晖.国际贸易摩擦新形势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0

[8]陈志刚,宋海英,董银果.中国农产品贸易与SpS措施贸易模式影响程度及应对策略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

[9]《对外开放与中国农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之一.多边贸易谈判与中国农业发展[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1)

[10]杨胜利.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分析及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5)

[11]赵勇,赵国华.食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9)

[12]李建勇.从新贸易保护主义解析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困境和对策

[J].企业导报.2009(11):71

[13]周江燕,赵景峰.金融危机下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

[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1)

粮食生产建议篇8

[关键词]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湖南

安全生产是个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必须认真对待。近年,湖南省粮食行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安委会的统一部署,落实国家粮食局“两个安全”责任,在全省粮食库存高企、政策性粮食继续收购的背景下,强化安全意识,狠抓工作落实,实现了确保不发生因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行为导致的较大安全生产事故,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两个确保”目标。2016年,湖南省粮食局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成绩代表过去,挑战总在未来。“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任何时候都要严格落实。

1湖南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1.1强化责任

一是健全机构。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省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行业发展处承担安全生产组织、指导和日常监管职责。同时成立局长担任组长的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8名高级职称专家参加的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技术指导专家组。二是明确职责。年初印发工作要点和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明确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行业监管和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第一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省局领导与局直单位负责人连年签订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安全生产工作已纳入对市州粮食局的工作考核。三是定期研究。局党组、局务会对安全生产工作既有决策部署,又有督促检查,定期不定期听取汇报,研究措施,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四是集体谈心。省局组织全行业安全生产工作集体谈心对话。党组书记、局长张亦贤指出,抓业务必须抓安全,特别是业务战线的同志,要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责任意识,注重上级政策、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抓好重点领域、时段、环节的安全。安全生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安全生产永远没有休止符。各单位安全生产认识要再提高,安全生产责任要再压实,安全生产治理要再细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要更严厉。五是上下齐动。省市县三级粮政管理部门既接受属地政府的领导,又接受上级粮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特别是粮食安全生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粮食商品具有一定的调配性,后者监管则显得尤为必要。

1.2落实精神

这几年,上级每年召开10余次安全生产会议。省局当场贯彻,或次日布置。如2016年1月7日迅速召开局直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传达1月6日国务院及省政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淤提出“六在安全”。落实关于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重视安全、在乎安全、抓好安全。结合单位实际抓好在储粮食安全、在建粮库安全、在仓药品安全、在购现场安全、在校学生安全、在册资产安全等“六在安全”。②列出问题清单。立即列出本单位安全监管重点清单、隐患问题清单整改方案。后对收到的63件问题清单,能及时整改的都已整改到位,一时不能整改的均在确保不发生事故的前提下,明确解决时间。③紧紧盯住节会。切实抓好“两节”“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全国粮食行业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视频会议一结束,即在会场布置落实。全国、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后,为吸取丰城电厂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特别重大事故的教训,省局采取“分板块、责任到人”的措施,将省直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划分为储粮安全、建设安全、质监安全、校园安全等板块,并明确牵头责任人。此外,以省局名义下发安全生产文件13个,有的直接转,有的结合实际发。如为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发出防汛工作紧急通知,明确汛期强降水、洪水、台风、泥石流、雷电、高温等自然灾害的防范要求,督促隐患排查治理。

1.3扎实检查

这些年,每年定期不定期检查安全生产10余次,并数次突击检查药品库。无论是在湘中央储备粮企业、国资委管理的涉粮企业,还是民营粮食企业,都可能被纳入检查范围。针对省内央企和国资委管理的粮企个体块头大、作业场面宽、设备设施全的特点,检查时提出其安全生产的起点要更高、标准要更严、效益要更好。而地方企业分布广、体量大、设施旧,是粮政管理部门安全生产检查的重点。春节前,省市局到所属直属单位和各类粮食企业检查安全生产,强调要吸取事故教训,克服麻痹思想。早中晚稻收购期间,利用“千名干部下基层”督查,由省局领导和数十名市局领导带队,将安全生产列为重点内容,加大隐患排查,将事故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2016年防汛期间,省局派人察看紧靠沅江大堤数百米堤坝的桃源县陬溪垸的陬溪粮食储备库、鼎城区八官垸低于水面5米的牛鼻滩粮食储备库。在高仓满储的江岸线旁,在仍存积水的库区洼地,提醒做好防大汛、保安全的各项准备,要求所有邻江邻湖邻水库粮仓以及有泥石流隐患的山洪灾害易发区,要早准备、早防范,既要注意堤坝安全,也要防止库区内涝。

1.4开展活动

近年省市县粮政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如“百日行动”:全行业检查412次,检查企业1361家,发现隐患1915处,及时整改1723处。“安全生产月”:安排活动内容,采取具体措施,省局在活动中被省安委会评为先进单位。“监管执法年”:成立领导小组,下发活动方案,提出每月专项执法内容。“专项整治”:深刻吸取宜凤高速“6.26”特大交通事故安全教训,参加全省危化品使用、粉尘防爆、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全行业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专项行动,继续实施全行业防火、防毒、防爆、防尘、防霉、防盗整治行动。“安全宣传”:开展“应急宣传月”“粮食科技活动周”“食品安全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活动,组织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开放实验室,邀请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师生和社会公众参观。与湘潭市粮食局合办“湖南食品安全宣传周•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日”。在《中国粮食经济》《粮食工作简报》《湘粮政务网》等发表相关稿件。

1.5组织培训

各级粮政管理部门吸取历史教训,邀请安监部门专家做依法治安及消防安全讲座。1956年,长沙市一米厂清理车间空气中粉尘含量为812毫克,超过允许含量的405倍,接受过粮食部、劳动部联合工作组的重点检查。60年后,早已改变旧模样的长沙市粮食部门毫不放松安全生产,组织湖南粮食集团等单位500余人,听取专家介绍粮食粉尘爆炸的防护及磷化铝、磷化氢的危害等知识,提高特种专业安防意识和技能。1989年发生过统糠间燃烧事故的湘潭市粮食部门,注重新员工、转岗员工、临时工、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引导其安全从业。

1.6对口帮扶

据省安委会2015~2017年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创建对口指导帮扶工作安排,省粮食局对口距省城300公里的慈利县高桥镇,该镇面积171平方公里,境内有多个矿区。省局多次与镇党政负责人沟通交流,积极筹资,还向农民赠送安全储粮小粮仓,同时探望矿区贫困户。存在的问题。一是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小企业、小作坊、小门面的一些法人代表安全意识淡薄,虽有安全生产责任制但未得到全面落实,企业尚未做到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有的企业负责人重生产经营、轻生产安全,重经济效益、轻安全投入,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较低。二是宣传培训工作不到位。有的单位员工变化较大,却多年不曾培训;国家粮食局制作的《粮食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典型案例警示片》,颇具警示价值,询问一些企业员工却答没看过。三是人员配备不够。前两年市县粮食局撤并后,安全生产专兼职人员减少。四是极个别地方发生事故。衡阳县一家粮库发生隔墙倒塌造成外包作业人员2死3伤的安全生产事故,暴露出事故企业在岗前交底、作业防护、现场管理、隐患排查等方面存在漏洞,教训深刻。

2湖南粮食行业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

从安全生产的紧迫性、特殊性看湖南粮食行业,一是非国企占比大。全省近2000个单位,其中93%为经营企业,经营企业中84%为非国有企业,多数油罐也为非国有粮企所有,加上出仓作业、防火防爆、药品管理,反映了广大基层安全生产的巡查难度。二是米企成分偏大。米企职工占各类经营企业从业人数的近1/4,占米面油与杂粮等成品粮油加工企业人数的63%,而碾米厂易发触电、粉尘、火灾等事故,易致机械、车辆、起重伤害等事故,体现了稻米加工安全生产的专业难度。三是加工人员居多。各类粮油加工人员近6万,占行业从业人员的83%,凸显了工厂车间安全生产的监管难度。四是学历普遍偏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高中及以下学历职工占长期职工的近一半,而现代粮库管理科技含量较高,增加了普通员工安全生产的培训难度。五是仓储设施待修。虽然完好仓容占标准仓房仓容的88%,但仍有一批需大修仓容、待报废仓容,还有若干简易仓、楼房仓,一些基层粮食收纳库建得早、标准低、隔热差,有的仓房无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系统,带来了收储企业安全生产的提质难度。由此可见,湖南粮食行业安全生产既存在普遍风险,更存在行业的独特风险,对后者,尤需高度警觉,倍加警醒。

2.1静态的高仓满储,潜伏着垮仓埋人的安全风险

这些年,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以稻谷为主的粮食静卧仓房,有的还在储粮罩棚、仓间罩棚、铁路罩棚,甚至临时寄存在其他简易仓。一方面,全省粮食行业储粮量创历史新高,已达千万吨级,有的地方仓容紧张,出现超载过载现象;一方面,一些县市迫不得已,仍然冒险启用老仓老库,其中可能埋伏着粮仓坍塌、粮堆埋人的“炸弹”。由于采购南下玉米与销售本地稻谷的比价等问题,全省稻谷出库速度缓慢,各地普遍难以腾仓。如此,不妨向相关负责人发出诘问:如果你的分管范围,仍存危仓老库,那么请问,哪些危仓老库装了粮?装粮的哪些仓廒真有危险?你实地察看多少?你掌握多少实情?你动员所属单位摸底没有?你的排查范围有无遗漏安全隐患?如果你的分管范围仓库普遍整修完好,那么请问,是不是有员工存在“轻敌”思想?是否只是穿衣戴帽式地检检瓦、粉粉墙、修修窗、补补门、平平地,而没在结构上进行承重安全改造?是否还有少量仓房没有实质性维护修理?是否有超过储粮安全线的超负荷状况?总之要督促大家多想多查多防范。

2.2动态的库满为患,潜伏着人民生命的安全风险

每到购销旺季,粮食行业会出现司空见惯的热火朝天场面:一个收储粮库,高温酷暑之下,车进车出、机器轰鸣、尘土飞扬,人来人往、加班加点、疲劳作战;全省数百粮库,上万人紧张操作,上万套机械设备清杂输送,上万栋仓房投入收储,上百万台车辆穿梭不息,上百亿斤粮食出库入库。这情形,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引发事故。湖南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案例,其他地方库区伤人、死人的事故也不是没有。山东滕州一家淀粉厂储粮钢板筒仓发生崩裂坍塌事故造成10死3伤,贵州仁怀一家粮管所仓库发生垮塌造成10死9伤的惨重教训,虽已过去十年八年,但想起来记忆犹新、仿佛如昨!这样的事故放到今天,无疑会处罚更重,追责更严。那么请问,你是不是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来对待了?是不是把过去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来对待了?是不是把小事故当成大事故来对待了?是不是把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了?是不是多年没发生事故就早已麻木不仁了?人民生命财产大于天,粮食行业一定要格外留心。2.3储粮的熏蒸药品,潜伏着生命财产的安全风险储粮化学药剂的管理、使用危化品的安全、涉药安全防护、避免涉药致人死亡的问题,是粮食行业安全方面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一直以来都有事故发生。全省多少个药品库堆放着的药品,熏蒸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浓度,都有隐患。近年,江苏中储粮金湖粮库对部分仓房实施磷化氢熏蒸作业,计划对熏蒸仓房实施散气作业,派人入仓撤除密封薄膜,但由于防毒面具失效等原因,4名入仓作业人员及随后入仓的救援人员先后倒在仓内,其中2人当场死亡,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湖南临澧县粮库发生过药品燃烧事故,保管员将过期10年待处理的3件磷化铝放置在药品库附近的杂屋,因陡降暴雨产生积水而引发2件药品冒烟燃烧,幸无伤亡。这些,警醒着我们时刻严加防范。2.4其他各种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不可不防譬如,基建遍地开花,年年小修小补旧仓老仓,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省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粮仓设施建设项目逾百个,建设仓容200多万吨,目前还有数十万吨在建,都与施工安全紧密相关。譬如,使用多年的储油罐,不断增加的浅圆仓,也有安全隐患。2013年,江苏泰兴经济开发区内一处万吨级食用油罐发生爆裂坍塌,巨大的冲击力还将附近3个小储油罐震飞,现场工人2死3伤,正在测量的计量员从35米高处坠落。2015年,安徽泗州面粉公司一浅圆仓小麦出仓发生粮堆塌陷埋人事故,造成2死1伤。再譬如,高龄工人搬运都有可能遭遇不测。粮食传统搬运,一是多由库厂附近农民包干,二是有的搬运工高龄低报,三是身体并不强壮的搬运工勉力为之,四是未入行的年轻人基本不愿来干,五是这个行当一时半会不会消失,这里面有不安全的因子。另外,用电不慎、疲劳驾驶,冬天天干物燥、夏日骄阳似火,均存隐患。

3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几点思考

生产不断发展,安全永在路上。粮食行业的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每逢国家的重要会议和民间的传统佳节,安全生产更是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且粮油安全收储与供应,与之紧密相关。因为新的情况总在不断发生,做好安全生产这件大事,不可能因为一个规章、一次会议而高枕无忧,也不可能通过一次检查、一场活动而万事大吉,但每个时期的会议与文件,必须因地制宜,及时贯彻,尤其要严明工作责任。

3.1真正明确工作责任

安全生产履责时,如果“重生产轻安全”,或抱有“侥幸心理”,存有“偶然意识”,皆为大忌。各级粮政管理部门、各职能机构、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把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党政领导责任,就是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建立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议事制度及其责任清单。一是坐下来真议,不要为贯彻而贯彻、为传达而传达,停留于表明,要结合实际定期研究,将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议深议透。二是问题要列单,粮食安全生产专门检查、粮食产购储加销业务检查,还有粮食库存检查的企业自查、省内混合交叉抽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抽查,均涉储粮安全、储粮企业按安全生产标准和安全储粮规范操作情况,需要列出清单,分清轻重缓急。三要落实“一岗双责”。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同为本地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党政及部门其他班子成员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这里也可称为内设机构责任,包括负责安监工作的处、科、股的各自安全监管职责是什么,相关职能部门如储备机构如何指导收储环节的安全防范工作,监管机构如何发现和避免业务环节的安全生产疏漏,财务机构如何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企业主体责任,即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的直接承担主体,是指企业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履行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和义务,包括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负全面责任,建立并落实企业全过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三个责任明确了,才表明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已经“落地”,担子已经压实。只有知责、担责、履责,才有可能避免问责,更重要的是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位。

3.2认真落实相关会议精神

2016年底全国粮食行业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视频会议,分析了“两个安全”即行业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强调了严格落实“两个安全”责任、贯彻执行两个守则、全面开展秋冬安全大检查、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要求,对做好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2017年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对“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年”活动进行动员,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在湖南落地生根进行研究。两个会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是今后一段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南。行业从业人员要牢牢坚守安全发展的红线,深入开展“两个安全”活动等重点工作,确保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安全生产是天大的事情,近年相关会议、文件多,弄得不好,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因此必须不厌其烦,认真学习领会。文件来了,要学要转要落实,千万不能束之高阁无行动。所谓警钟长鸣,也包括通过会议与文件,让警惕的钟声长久响起。

3.3深入贯彻“一规定两守则”

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指出,全国粮食系统安全工作要突出“两个重点”,就是突出抓好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两个重中之重。为制定《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粮油安全储存守则》《粮库安全生产守则》,国家粮食局下了决心,花了功夫,湖南曾是现场《守则》调研与征求意见的重点省份,早早受到新的粮食安全生产文化的熏陶。省粮食局2017年初就此举办2期专题培训班,轮训200余人。各市州按照将“一规定两守则”贯彻到储粮管理、生产作业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对具体岗位和人员的要求,正在深入学习,特别是要强化库存安全监督检查,层层压实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责任。国家局已将“两守则”做成“口袋书”,发给湖南1.5万本,相关人员应随身携带,记在心里,抓在手中。3.4大力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危化品安全治理是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的一个重点。国务院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国家粮食局制定了《粮食行业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实施方案》,这是管3年的方案,从2016年12月开始至2019年10月结束,分3个阶段进行。按此方案,现处整治阶段(2017年1月~2019年9月),省市县粮政管理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持续发力,坚持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及时指导解决储粮化学药剂安全治理中发现的问题。方案中的梳理储粮化学药剂、加强储粮化学药剂重大危险源管控、强化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推行储粮化学药剂安全标杆管理等10项工作,落实起来并非轻而易举。各级粮食部门要向员工特别是新员工宣传储粮化学药剂安全知识,督促各类粮油仓储单位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强化储粮化学药剂的规范管理与使用。

3.5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安全监管工作

粮食生产建议篇9

关键词:粮食安全水土资源保护行动逻辑

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是指投入到粮食作物种植和生产中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的基础。根据公共性的概念,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是一种公共性产品,但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面临着数量紧缺,质量退化和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的问题,加之粮食生产所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的权益不清晰、不对等,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以资源价值为基础,完善资源价值实现途径和明晰不同经济主体产权是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的基础上,从完善价值实现途径的角度提出促进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一、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公共性分析

公共管理学根据效用、消费和受益的经济特性,赋予公共产品三大特征,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排他性和受益的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产品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归属于某些个人享用;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一个人对此产品的效用不能排斥、妨碍其它人对其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享用该种产品的数量或质量;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物品和服务付款的人排出在受益的范围之外。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为纯公共产品,同时不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产品则是私人产品。如果一种产品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则这种产品可以成为“拥挤性公共产品”。如果一种产品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在技术上能够排他,这种产品称为“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的食物安全保障,是通过供应充足的满足公众消费需求的粮食来实现的,其效用具有整体性,是国内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享有的,因此粮食安全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粮食安全的受益性是不可排他的。在不同的消费水平下,我国粮食需求与现实的粮食生产能力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的实现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安全具有竞争性。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属于拥挤性公共物品。

本文对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管理是针对水土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效用而言的。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的效用不在于生产了多少粮食或者水土资源利用的效益是多少,而更重要的是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为一个国家提供了粮食安全保障,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的消费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人口需求不断提高增加了水土资源利用的压力。因此,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是一种“拥挤性公共物品”。

二、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利用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同经济行为主体在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利用保护中承担的成本和效益不对等,二是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价值没有完全实现。

(一)粮食生产各经济主体行为逻辑分析

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利用保护主要涉及三大经济主体,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不同主体所肩负的保护任务和获取的利益不同,并存在成本和收益不对等的现象,这必然影响到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利用和保护效率,影响粮食安全。因此有必要对主要经济主体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

1、中央政府资源利用保护成本和收益分析

中央政府利用保护水土资源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投资和补贴两大部分,例如国家直接投资的水利建设资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为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而支付的种子、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补贴和直接补贴等。间接成本指中央政府保护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而损失机会成本,如因将水土资源投入粮食生产而制约非农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财政收入减少和资源利用收益损失等。中央政府保护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获得的显性收益主要是以粮食产品为原料的行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形成的贡献率,隐性收益主要表现为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保障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粮食安全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为了确保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将保护粮食安全,保护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作为重要工作任务。从中央政府提出的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农田水利投资力度等措施就可看出中央政府保护水土资源的意愿和决心。

2、地方政府资源保护成本和收益分析

地方政府是具体的水土资源保护者,其保护成本包括为了执行中央政策而支付的水土资源保护资金,也包括为了实现粮食生产目标而限制水土资源配置到报酬率较高的行业和部门所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的成本。地方政府水土资源保护收益主要是地方粮食安全和贯彻上级政策所带来的荣誉收益。由于我国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匀,各地方政府保护资源的成本收益情况差距较大。地方政府付出全部的努力促进水土资源保护,但不能排除别的地方政府享有粮食安全和资源保护所带来的收益。在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地方政府肩负着对外提供粮食的任务,为粮食调入地区额外承担了资源保护的责任而没有得到任何利益补偿。中央政府通过编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制各省保持一定的基本农田面积,尤其是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面积和基本农田保护率指标较高,对于粮食主产区的地方政府而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远高于本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需求,而且还制约了可配置到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土地资源数量,这造成了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粮食生产和水土资源保护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在一定条件下,主产区地方政府可能会理性地促进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非农化,具有将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调配到工业和第三产业生产部门的动机。

3、种粮农民保护资源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种粮农民是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的具体实施者。种粮农民付出了粮食生产资金,获得的收益全部为私人收益,因此理论上种粮农民保护和持续利用资源的积极性较高。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利用具有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表现为:一方面为国家提供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为种粮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同时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利用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保护、大气净化、环境净化等具有生态服务功能。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较低,而且粮食生产带来的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效益为整个社会所享有,不完全体现在水土资源使用者和保护者身上。此时社会的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水土资源利用产生了正外部性。同时随着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加之水土资源具有多宜性,使得大量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转移为其他用途,水土资源的利用具有很高的机会成本。种粮比较经济效益与水土资源巨大的机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必然影响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二)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价值实现情况

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的功能赋予了水土资源一定的价值,使其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经济价值是指粮食生产所获得粮食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直接用货币来衡量,这部分价值通过种粮农民出售粮食产品得到实现;生态价值指以水土资源为主体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生态价值,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和景观美学等方面的价值;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提供养老、就业保障和粮食安全等方面的价值。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各项价值实现程度不一致。目前粮食安全价值和生态价值被其他社会成员无偿享用,同时由于尚未明确和完善养老和就业保障价值的数量和管理制度,当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资源产权流转时,种粮农民也失去养老和就业保障的基础,水土资源的就业和养老保障价值无法实现。资源价值的不完全实现造成了种粮农民水土资源利用的短期行为,不重视对水土资源的保护性利用,盲目施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不仅造成水土资源的质量下降,甚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食物质量下降,或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转换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用途,造成粮食生产水平下降。

粮食生产存在经济行为主体收益权利不对等和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价值未完全实现的问题,造成了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利用的外部性。不同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或社会的影响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因而外部性又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但无论存在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为了促进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本的方法是消除利用外部性,使资源利用保护成本与收益对等,提高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三、政策建议

粮食是私人产品,粮食生产是私人行为,而粮食生产和粮食本身是粮食安全的保障,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因此我国的粮食安全是非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经济理论提出非政府提供公共产品通常有四种方式,分别是:政府与私人公司提供签订协议和合同、政府授权私人公司经营、政府私人生产进行资助、政府参股和政府提供法律保护。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政府和私人的利益、权利和相应的责任都应明确。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基础,目前水土资源利用保护的外部性制约了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根据社会公平、国家安全、经济有效和生态安全的原则,合理采取法律、技术、行政和价值手段管理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其中价值手段具有高效、主动的特点。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与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利用最为密切的政策包括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和资源产权政策,均涉及到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价值实现和合理配置的问题,本文重点对粮食补贴和资源产权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一)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

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价值评估目的在于促进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价值评估为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粮食生产成本和制定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标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通过价值评估树立的资源有价观念促进了人们自发地保护粮食生产资源,促进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粮食生产资源价值评估的目的与粮食直接补贴的目标相吻合,利用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价值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提供了两方面的依据:一是为粮食直接补贴具体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粮食直接补贴成为实现水土资源价值的手段;二是为粮食直接补贴的具体标准提供了参考。

粮食安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质是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由种粮农民私人生产的粮食产品,这为政府提供粮食补贴提供了理论依据。粮食生产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几乎作为一种正外部性被全社会所共享。为了促进粮食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将粮食生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划入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范畴,这种补贴方式将资源价值量化,不仅为水土资源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促进社会各方面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建立保证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粮食直接补贴对象明确为种粮农民,由于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中水土资源的公共性,粮食直接补贴由政府提供。结合粮食生产涉及到的社会经济主体,以及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价值类型,粮食直接补贴可以细化为直接经济补贴,种粮农民就业和养老保障补贴、粮食安全补贴和环境补贴,并提出补贴标准和方式的建议。

粮食直接经济补贴:种粮农民通过出售粮食获得了部分的资源经济价值,但粮食生产经济效益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而粮食生产成本中没有完全考虑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的价值,造成了粮食生产成本的缺失,种粮农民没有获得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全部的经济价值,个人边际成本高于社会边际成本。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经济价值与粮食生产产值之间的差距即为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尚未实现的经济价值。在评估各地区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的经济价格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单位粮食产量中的虚拟水土含量,可得到单位粮食产量中水土资源的经济价格,从中扣除当年粮食价格并乘以粮食单产得到粮食直接经济补贴标准。

种粮农民就业和养老保障补贴:补贴标准是根据区域内单位粮食生产面积就业和养老价值乘以一定粮食种植面积需要的标准用工数,可通过为农民建立养老和就业保险的方式支付补贴。

粮食安全补贴:区域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所承担的粮食安全价值不同,为了平衡地方政府承担粮食生产的责任和因此损失的机会成本,粮食调入地区应承担起粮食调出地区的粮食安全补贴。粮食安全补贴为计算出的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根据粮食总产量计算单位产量的粮食安全价值,如果长期无力解决本地区粮食自给问题,需要向外地调入粮食,那么除了根据粮食市场经济价格支付购买价格外,还应该额外向调入地支付粮食安全补贴。这个补贴值是调出地单位产量粮食安全价值乘以粮食外调量。

环境补贴:粮食生产系统的存在为人类提供了生态服务,农民为生态服务的存在提供了劳动,但这部分价值却没有体现,被全社会成员无偿占有。从粮食安全的公共性来看,政府应代表全社会成员对这部分价值进行补贴。环境补贴的标准是单位粮食播种面积的平均生态价值与粮食播种面积的乘积。由于生态价值数量巨大,粮食播种面积不固定,因此建议中央政府以生态价值评估结果为依据,根据各地区长期粮食生产情况和自然情况统筹发放。

根据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价值建立粮食直接补贴制度,不仅为粮食直接补贴提供了较为合理的标准和依据,体现出区域粮食生产差异,而且细化了粮食生产相关主体的责任,确保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价值实现,促进粮食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完善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产权制度

1、土地资源产权改革建议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而言,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资源是公共资源,它属于公众和社会。但由于每个社会成员不具备管理和控制资源的能力,国家拥有资源的所有权。但实际生产中,农民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意改变自己的私人选择,政府和农民成为资源产权制度的主体。鉴于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资源的特殊性,建议建立政府公共产权与农民交易产权的双重结构。农民和村集体是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和管理者,授予其收益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并依法获得资源利用的经济收益。同时在资源转让时,补偿其因资源流转而损失的就业和养老价值。资源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因此其有责任制定出资源利用的相应规则,如资源的使用权、排污权等权利的获得与费用。直接的资源利用收益如经济收益应有明确的产权界定。这种产权界定保护产权主体利益,同时明确各主体间的责任,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克服资源利用的短期行为。

2、水权政策建议

粮食生产中的水资源表现出公权性质,水资源所有权应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但针对粮食产品来说,水资源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使用权主体分离。生产者获得水资源使用权后,利用水资源生产获得收益是水资源收益权的实现形式。水资源收益权转让其实质是水资源市场流转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水资源无偿使用制度,生产者无需交纳水费,无法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价值。粮食生产中的水资源具有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功能。粮食生产者通过利用水资源获得收益,粮食生产者应根据计算出的水资源的经济价格向所有者支付相应费用,交纳的水费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用于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不同地区水资源承担的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功能不同,其中生态和社会保障功能的最终受益者是全部社会成员,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支付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等形式承担这部分价值,同时,粮食调入区政府除了承担本区域的价值外,还应适当支付粮食调出区的价值。

参考文献:

①张向达,赵建国.公共经济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②石少龙.2003年粮食安全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4(9):4—11

③刘笑平,雷定安.论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3):72—75

④丁声俊.粮农补贴的世界经济现象及借鉴.粮食问题研究,1996(2):9—13

⑤范少冉.耕地保有量外部性探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4):25—29

粮食生产建议篇10

关键词:财政;粮食生产;补贴;湖南

湖南省作为全国主要的农业大省,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功能作用,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湖南省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粮食生产成本上涨,财政补贴效益下降。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化肥、种子、农药、农膜、农用柴油价格快速上涨,加大了种植成本。当农资价格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粮食价格上涨比例时,农民从惠农补贴中得到的收益大打折扣,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对粮食生产投入的积极性,更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双改单”和“抛荒”问题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2.粮食保护价政策滞后,市场机制作用弱化。一方面,市场保护价政策执行主体单一,目前仅仅局限为中央和地方国有储备粮企业,它们可以从政策执行中得到收购和保管费用补贴,并由财政部门承担贷款利息。而民营粮食企业被排除在政策之外,经营面临市场风险,只能通过压低市场收购价来获取利润空间。因此,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在发挥市场托底作用的同时,也几乎取代了市场价格,将市场价格拉低。另一方面,粮食保护价制定依据滞后,标准太低,没有起到“保护”作用。

3.粮补资金成变相地补,政策激励效应扭曲。部分乡、村基层单位在准确核实上年或当年每户农民的种粮面积上较为困难(主要涉及基层矛盾和维护基层稳定),加上国家规定的直补到户时间短,许多地区种粮补贴的计补面积是按农村税费改革的计税面积进行直补的,而没有按国家规定以上年的粮食播种面积对种粮农户进行补贴。有的农户在计税面积中近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种植粮食作物,而是种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同样得到了粮食补贴;有的农户根本就没有进行粮食种植,全家外出务工将耕地转包给其他农户,也获得粮食补贴;甚至部分农户将自家耕地“抛荒”也同样能获得补贴;而真正的种粮户特别是承包大户没有得到相应的粮补资金。

4.粮食生产资金缺乏,金融扶植政策滞后。农业要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资金支持必不可少,但就湘潭市的情况而言,不论是对一般农户还是对种粮大户,资金的制约始终存在。一方面,由于受家庭劳动力缺乏或外出务工人员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而延迟接济家中资金需求的影响,部分农户用于粮食生产特别是春耕生产的资金缺乏。另一方面,对于部分种粮大户,由于资金的前期投入和一次性投入较大,靠自身很难筹集生产所需资金,而金融机构在对种粮大户的资金支持特别是贷款支持上,还没有出台行之有效的支持政策,土地规模经营普遍面临“贷款难”问题。

5.财政补贴资金分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缓慢。目前农业基础设施整体上仍比较薄弱,尤其在农田水利设施方面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的问题,致使农业生产抗灾能力较低,大灾大减、小灾小减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过去那种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式受到制约,而跨村、跨乡镇乃至跨县的流入性灌溉工程的建设改造也很难通过村组的“一事一议”来落实和推行。因此,很多农户提出粮食补贴不要发到个人,由村组集中起来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效果更实、更大。

6.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目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监测检验体系等建设还不完善,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受经费投入的制约,基层农技服务单位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推广和服务功能,很多工作人员都离岗离职,而在岗的人员精力也主要用于保障自身生活的农资经营创收上,公益性服务工作难于开展。新技术不能推广,农民还是靠传统的方式和经验种田,一旦遇上新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尤其是面对品种日益繁多的农技推广产品,粮农吸收消化能力较差。由于品种增多,市场上渗透了不少含量不纯、产量不高的粮食种子,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推广,粮农靠自身能力又难以辨认,这就增加了农民对粮食新品种的把握难度,也提高了农民种粮的风险。

7.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种粮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耕地流转机制和相对健全的流转中介组织,土地流转经营十分困难。一方面,土地是获取补贴的依据,农民“惜田不丢”,把耕地看做一种权益保障不愿流转;另一方面又“舍田抛荒”,因为种粮效益低不愿耕种。这样既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又使土地难以向种粮大户集中,粮食生产很难达到规模化和专业化。

二、财政促进粮食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1.要提升财政资金对粮食生产的激励效应。建议出台推进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指导意见,规定每年从农发基金中划拨一部分作为种植规模企业和种植大户的担保专项扶持资金,研究并实施农业种植项目担保措施。并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降低贷款门槛,有效缓解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2.要调控稳定粮食生产资料市场价格。重点支持粮食企业购销网点建设、农资供应主渠道建设和骨干农资供应网点建设,稳定农资市场价格,确保农民买到价平、质优的农资商品,降低粮农生产成本。可以采用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农资生产企业和一级经销商提高农资生产及储备总量,并加快建立化肥淡季储备制度,对尿素等主要农资生产企业提供本省需求的化肥数量进行奖励。对粮食购销企业和农资生产企业的财政补贴资金和贴息资金要严格监管,跟踪问效,确保专款专用,防止财政补贴资金被挤占、挪用而没有真正落实到发展农资生产和粮食购销上。

3.要实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动态管理。与其他惠农政策相比,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直接将生产与流通环节相结合,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预案,健全最低收购价启动机制、补贴机制和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最低保护价政策对市场的良性引导和“托市”效益,真正起到“保护”作用。建议要结合粮食生产成本与市场粮价来确定最低收购价政策,即粮食最低收购价与农民种粮成本实行联动,使最低收购价政策由“静态”管理转为“动态”管理,达到粮食生产成本涨幅与粮食价格变动之间的基本均衡,确保种粮农民的实际收益不下降。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建议今年早稻最低收购价不低于85元/100斤,晚稻最低收购价格不低于90元/100斤,并保证预案的启动。

4.要支持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安全屏障。农业保险作为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和提倡的“绿箱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有力工具。要加大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补贴力度,明确对农民的保费补贴和经营主体的补贴两个层次,保险理赔的收益者必须是粮食生产的经营主体,确保“谁种粮,谁受益”,走出“保险理赔金”变“土地租金”的怪圈。要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和参保标准,争取实现“应保尽保”。对于地方因提高参保率而形成的资金缺口,中央财政要给予转移支付支持。

5.要建立健全粮食科技服务体系投入机制。要坚持科技兴粮的战略导向,为农户提供好技术和信息服务,把粮食生产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真正使农业科技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第一要素。特别是要加大对基层农技站的投入力度,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农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引进、培训、普及和信息服务等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即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与个人的酬劳挂钩,切实提高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到位率和贡献率。

6.要稳步加大对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把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这是提高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要重点加强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在加强大型综合治理和排灌系统建设的同时,着力突出对小型病险水库、山塘的整修以及配套沟渠的建设,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在保护现有耕地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的力度,提升耕地的单位效益。

7.要着力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效益。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目前,支农资金包括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资金、农业部门的标准良田建设资金、交通部门的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资金、库区移民资金、水利部门的小型农田建设节水和灌区配套等资金,资金分散运行,政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因此,湖南省可以开展专项资金整合试点,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变,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研究制定整合支农资金、项目的措施和办法,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粮食安全的要求,集中投入,重点建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8.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议借鉴江苏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由省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具有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流转期限达到一定年限(如三年以上),单宗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如在500亩以上)的新增土地流转项目,省财政按一定标准(如每亩100元)对土地流出方(农户)给予一次性奖励。要加快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建议在基层特别是乡(镇)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和监管,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的合同程序。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逐步弱化土地对农民的生存功能和保障功能,为土地转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陈凤荣,汤志平.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