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35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化常识作为承载传统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的流行以及电脑的普遍使用,人们日渐淡忘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当前,在高等学府里,语文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有的高校甚至不开,这些现象都向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人们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方式以发放问卷为主。这次调查发放问卷共600份,收回489份,回收率81.5%。我们以川北医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专业抽取部分学生对其做问卷调查,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回收问卷之后,用excel表格对调查的问卷进行统计,然后根据数据和统计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二、调查内容与数据与数据分析

调查医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主要从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生活中了解语言文化常识的途径及语言文化常识的使用情况。从这几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常识了解程度不足。川北医学院作为一所医学院,由于医学生在校学习课业较重,自身兴趣,学校不重视,了解途径少等因素,造成了当代医学生对于传统语言文化常识的不了解。

从表1看出,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表明不知道是如何形成的,知道传统语言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仅占28.22%。从这些大的方面显示出川北医学院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和认知度不足,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常识方面的学习。

从表2看出,大学生日常对语言文化的积累情况,大学生由于各种网络语言的使用,而降低了对各种广告用词规范程度的关注度,当代大学生查阅工具的习惯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三、可行性建议或讨论

中国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而语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1]。语言文化常识在人类的发展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以提升,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因多多加强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学习。通过调查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增强大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认知力。

1.学校科学合理的开设语文、文化、语言常识类课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常识,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程度,再者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提升,展示个人综合素质的平台。大学生语言、文学、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培养综合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目标的体现[2]。

2.开展丰富的有关语言文化常识类的活动,如办讲座,做宣传等。通过宣传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化的教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语言与各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3]。学习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爱国意识,扩大中国在世界的文化感染力有很大帮助。

3.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多途径学习语言文化常识。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开设语言文化常识网络课程,增强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话题与课堂上所讲解内容的主体进行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话题的讨论中,在愉悦和谐的生活化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下面我简单向大家介绍几种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建设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文知识有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语文知识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把日常生活这个大课堂带到教室这个小课堂里面来,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创设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利用这些生活场景给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指定一种生活场景,让学生自己制定内容进行口语交流,把所想要表达的语文知识表达出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章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定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生活小场景,让学生在思考之后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让现实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二、加强语文生活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积累语文知识、积累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每一位学生提前准备好必备的学习工具,如《新华字典》《成语辞典》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或者日常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及时翻阅字典或辞典,并对其进行整理和记忆,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像串铜钱一样,成串成片地进行理解、记忆;日常生活场景的积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内容的理解,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水平,是学生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写作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以及认知的一个真实反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提高学生日常生活的质量方面来向学生展示作文生活化的意义所在,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反映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作文写作的深度,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写作与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结合,让学生写作逐渐变得生活化,让学生把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展现在学生的写作当中。

三、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学好语文知识,必须要将语文知识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语文知识的魅力,感受语文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具体观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例如,教师在讲解完《白杨树》这篇文章之后,由于学生对于白杨树所处的环境不了解,所以没办法体会到白杨树的坚韧与不屈的精神以及环境对白杨树所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与白杨树所处的沙漠环境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白杨树的成长过程以及生存环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白杨树所处的环境进行参观,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文章之后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让他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别人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具体人或者事物,如果是他们自己他们会怎么样?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想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知识生活化,克服了传统的只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将素质教育完全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魅力,让学生以一种主动乐观的学习态度去进行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维荣.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J].西南师大出版社,2014(7).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人文素养

一、研究背景

英语学习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则以及发音体系,还要了解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蕴含了大量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为我们实施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和以及可行性。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水平,大学英语教学自然也要服务于这一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以便帮助我们把握现状,认清形势,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发现

1、调查问卷基本情况。为了切实了解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现状,我们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并借鉴有关文献(林丽香2014,曾佳佳2011)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包含15道选择题。问卷设计主要考量教学目的、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第二课堂等几个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了整理汇总。下面是关于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

第一道题是关于学习目的的,从问卷结果来看,36.4%的同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全面提高英语运用能力,24.6%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21.9%的同学选择了兴趣爱好,只有17%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这说明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没有把提高人文修养这一目的当作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是把提高语言能力当成了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二道题调查了学生对英语中人文现象的态度,与第一题相反,有一半多的同学对英语中的人文现象非常喜欢,比例达到了51.9%,只有很少的同学表示不喜欢。这说明英语中的人文现象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至第六道题考查了英语测试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如果老师讲授的人文知识考试中不会考,36.9%的同学会不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24.6%的同学会仍然重视,38.5%的同学则无所谓。如果英语测试增加人文测试,58,3%的同学会增加人文学习的时间,35.3%的同学会保持不变。44.9%的同学认为英语测试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有促进作用,40.1%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只有3.2%的同学认为在英语考试中经常回答与人文相关的试题,21.9%的同学选了偶尔,49.2%的同学认为几乎没有。这说明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考试中考察人文知识,学生就会更加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人文知识,反之亦然。当前大学英语的考试中所包含的人文知识是非常少的,将近一半的(49.2%)同学认为考试中几乎没有关于人文知识的试题。

第七题是关于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中讲授人文知识的频率的。31.6%的同学认为老师几乎没有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48.1%同学认为老师偶尔会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只有19.3%的同学认为老师经常会讲授人文知识。54%的同学认为从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学到的人文知识偏少,23.5%的同学认为一般。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很少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接受的人文教育是有限的。

30.5%的同学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重要,39.6%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29.9的同学则认为不重要。关于自己会怎么做时,15%的同学会经常努力去理解英语文章中的人文内涵,39%的同学偶尔会做,42.2%的同学几乎没有做过。虽然有些同学也意识到了大学英语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学习中,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如挖掘人文知识。

第十一和十二}考查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的教学侧重点,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仍然以讲解单词、语法为主,36.9%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主要讲解单词和语法。17.1%的同学选择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这与他们对老师的要求相一致。40.6%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单词和语法知识,只有15.5%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问卷中的第十三、十四题是关于教学手段的运用的。40.6%的同学认为老师在英语课堂上有时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传授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知识,36.4%的同学认为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很少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传授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当被问到最喜欢英语老师采取什么手段来向你们解释说明某一文化现象时,35.8%的同学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其次是实物教具。这说明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很受学生喜爱的,这主要归因于多媒体设备的各种优势:图文、声音并茂,直观生动等特点。第十五题是关于第二课堂活动的。第二课堂具有一定的德语功能,能够辅助人文教育的实现。38.5%的同学认为学校经常举办像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话剧类的第二课堂活动,34.8%的同学认为学校有时会举办此类活动。

三、分析和讨论

以上我们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梳理分析,我们发现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整体上学生的人文知识缺乏、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不够、非常重视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课堂上人文知识的讲授较少、英语测试对人文知识学习的导向作用不大等。教师以及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全面。此外,大型英语考试中对人文要素的要求较低,涵盖较少,不能够对教学活动发挥较好的导向作用。只有在对现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改革,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陈莉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7:98-99.

[2]林丽香.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4

一、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

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语、修、文等基础知识。在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审慎地选择语文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现代的观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摒弃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免走向另一极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增长规律,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极重要的。教育心理观察表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符合中学生好动、猎奇的心理,它能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活泼愉快,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地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语文活动,使它与课内常规教学相辅相成。例如看图猜成语、猜字谜比赛、书法竞赛、查字典比赛、改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竞赛、修辞手法竞赛、对联诗词竞赛、文学常识竞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或开展一些其他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月一次的手抄报比赛、诵读比赛等。注重语文活动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长期坚持,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四、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

(一)考查范围

遵义市语文中考的试卷中,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指对语文知识的识别、记忆),分值约30分,积累与运用包含以下内容:

1.汉字积累: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字形,认识3500个常用字。

2.词语积累:积累常用词语(包括成语)。

3.句子积累:识记要求背诵的句子。

4.文段积累:①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50篇首);②默写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

5.文化积累:①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主要人物;②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章常识。

6.语言运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仿写;变换句式;扩句、缩句。

(二)试题形式及分值

1.汉字积累(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词语积累(3分)――下列词语的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3.文化积累(3分)――下列选项的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4.语言运用(3分)――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5.语言运用(3分)――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6.语言运用(3分)――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7.句子积累(8分)――默写句子。

8.篇段积累(4分)――试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

1.对于字音的教学,以下方法可供借鉴。立足课本,勤查字典,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找出错误规律。如形声字读半边(颓、恣)、生字想当然误读(游弋)、习惯性误读(琐屑、黄晕)。找出了错误规律,复习时即可有的放矢。对于字形,必须重视课本,因为考查的字基本上来自课本,没有生僻字,所以掌握课本中的生字词非常重要。字义要学会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2.考查仿写。形象地说,就是比着葫芦画葫芦。

3.表面考查默写,实质考查背诵。默写对字词要求很高,不能有错别字,一字错,全错,因此,在平时背诵过程中,要边背边写。没的说,背的遍数多了,就背过了;背过了,又写了,就可以正确默写了。

4.考查文学常识。对于这些知识,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对付,那就是“背”。应付考试可能仅仅读读书上的精彩节选就够了,但还要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或看看相关的电影。

5.考查标点符号,实质考查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比如冒号、问号、引号等。考查标点符号主要通过考查比较特殊的句子,可以互相比较,然后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再传授基本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让学生通过领悟在习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5

论文摘要:如今各国课程改革都特别强调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我国则在新课标中把文化意识列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五个内容之一,并强调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本文分析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从词汇、语言表达、阅读材料、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21世纪迎来了全球化的浪潮,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已不再是少数外交家或外贸人员的专利。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国际交往活动。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交际。但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受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学生因文化差异而出错。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语言交际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1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1.3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1.4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意识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做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它还包括如服装、发式、化妆用品、行走姿势、装饰用品等等。《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以下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培养内容:

2.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2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3.其它文化意识

3.1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3.2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3.3了解常见动植物、自然现象在英语国家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3.4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重要节日及主要的庆祝方式。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的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效的原则。

1.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逐步拓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则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最终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实用性原则。《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3.对比原则

中西方文化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或个性。文化上的共性一般较为容易理解,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有一定困难,易于造成混淆和失误。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文化差异对比原则,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其差异更为突出和明显,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

4.综合性原则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应将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式的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1.诠释词汇中的文化涵义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因此词汇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以牛津英语7BUnit6pets为例,本单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宠物,主要有狗、猫、金鱼等。在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也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英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个民族对狗的传统看法却不同。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国人大多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中国人骂“狗仗人势”,英国人却说“Loveme,lovemydog”;中国人用:“该死的狗”骂坏人,英国人却用luckydog指幸运的人,用“cleverdog”指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再如,牛津英语9aUnit2Colour谈到了各种颜色,课文中对颜色也进行了一定的诠释,教师对此还可以就中英文在颜色上的差异做更多的解释。如:英语中“greenwithenvy”和“green-eyed”等都表示“妒忌”。但汉语里表示“妒忌”的词语却是“眼红”或“得红眼病”,如果直译为“red-eyed”,则表示“眼睛布满血丝”、“眼睛发红的”,并不表示“妒忌”。还有如:“seered”表示“生气”、“发怒”等意思,“abluemonday”指“倒霉的星期一”等等。词汇体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别。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

2.剖析语言表达中的文化信息"

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简单直接,而中国人含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强烈的时间观念再加上本身直爽、果断的性格,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开门见山”。如:在英美国家,赞美别人和接受别人的赞美都是非常平常而且非常正常的事情。英美人听到别人赞美时,通常用“thankyou”来回答。比如,别人说你的衣服漂亮,你就应该说“thankyou”,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哪里哪里”,或“一般一般”,通过“自贬”而达到谦虚的目的。再比如,当我们在别人家里做客,主人问客人是否需要饮料时,按中国人的习惯我们一般会出于礼貌而客气的回绝一下,说:“别客气,不用了。”但中国的主人一般还是会给客人送来,客人也会接受。而西方人如果听到“no,thanks”,主人就不会给客人提供饮料了。另外,中西方人们打电话时的问答语也不同。在英语中,接电话的人先报自己的名字,或电话号码等;在汉语中,接电话的人习惯首先要弄清楚对方要干什么,要找谁,绝不会自己先报名字。

书面语交际方面,英语表达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子比较严谨。汉语对句子形式的要求没那么严格。英语最重要的句法结构是主谓结构。一个英语句子通常以一个主谓结构为主体,称之为“简单句”;多个主谓结构通过各种形式的连接便组成了“复合句”。如: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等。英语中还有许多的固定句式,如:牛津英语8BUnit6Grammar中的“itis+adj.+todosth.”、“itis+adj.+forsb.+todosth.”、“itis+adj.+that从句”等等。汉语造句则很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语言上也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多样性,但注重隐性连贯。

英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牛津英语8BUnit6Charitywalk的第一课时Comicstrip中有这么一句话:“idon’tthinkyouwilleverfinishyourwalk.”而汉语中我们要说:“我认为你永远不会完成你的行走。”同样的句式教材中还有多处。再比如:中英文对待否定疑问句的应答上也不同,如:“Youdidn’tfinishyourhomework,didyou?”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idid.”而不是:“no,idid.”

英语注重语法规则,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英语与汉语之间语言表达的不同、句法结构的不同充分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法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3.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

牛津英语教材选择的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挖掘文章中的这些内涵,并增加些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牛津英语7aUnit3Let’scelebrate的阅读材料是有关万圣节,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有意识让学生去查找有关万圣节的历史、文化、习惯方面的知识,学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搜集英语国家的其他盛大节日的内容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的背景知识,并且可以由节日而延伸到西方国家人们的送礼方式。阅读材料中蕴含的文化有许许多多如: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购物方式、服饰特点、居住状况等等。

此外,广泛涉猎、大量阅读,是扩大学生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文化差异的信息会体现在中外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哪怕一则简短的广告也会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平时教师要注意收集英语国家的报纸、电视节目预告单、菜单、商品说明、交通标志等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4.通过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英语文化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可以拓展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渠道,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英语文化知识。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能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组织学生排练英语情景短剧,使学生在反复排练中切身体会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搞生日聚会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参加聚会并赠送礼物,在活动中了解并比较中英文化待人接物方面的异同;在一些盛大节日到来之时,可以搞化妆晚会如:“Halloweenparty”、“Christmasparty”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能力能很快得到锻炼,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异国文化,体验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读、多看、多听英语材料如:各式各样的英文报纸、杂志、图书、音像资料等,在提高阅读、听说能力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6

关键词:聋校识字写字教学现状教学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聋生来说,在言语发展受到听力限制而落后于普通同龄儿童发展水平的情况下,识字、写字的早晚直接关系到读写能力的强弱,并决定着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大力提高聋生识字、写字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聋校识字、写字教学现状

1.聋校教材识字、写字总量分析。

现行聋校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识字、写字数量同等,识写一体,其中小学阶段识字总量为2056字,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识字总量为2597字。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等普通学校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部分的要求是“先认后写,识写分开”,四套教材平均识字总量为3100字左右,写字总量为2400字左右。对照这个标准,聋校六年级的识字总量相当于普通学校四年级的水平。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识字总量2500字的标准,聋校相当于用九年时间完成普校六年的识字量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聋校识字要求明显偏低。

2.聋生识字、写字基本水平分析。

根据国家出版局抽样统计,认识常用汉字2400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聋校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识字总量刚好超过这个数字,就此推算,九年级聋生应该拥有阅读一般书刊的能力。事实上,某些九年级聋生达不到这个水平,就连教材中的课文理解也存在很大困难。原因有四:其一,聋生认知与言语能力偏低,对所学字词理解不深,使用频率低;其二,聋生阅读量与阅读习惯不及普通同龄孩子,字的重现率低,容易遗忘;其三,同班聋生差异大,难以兼顾全体,教学高耗低效;其四,教材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聋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特点。

综上分析,聋校识字、写字教学差距大,任务艰巨,只有抓好识字、写字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各学科同步发展。

二、聋校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定位与教材编排

1.识字、写字总量的目标定位。

笔者认为,当今听力科技与聋童学前教育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非多重障碍的聋童完全有能力在识字、写字总量上与普通同龄儿童同步推进,从而尽快形成阅读课外读物与书面语表达的能力,为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识字、写字目标要求,小学阶段累计识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初中阶段累计识字3500个左右。对照这个标准,聋生在第二学段(3―4年级)就可以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这一时期被小语专家们称为学生学习能力、智力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期,可以推动聋生较早地大量阅读适合的课外读物,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增强语文能力。

2.识字、写字能力的目标定位。

识字、写字总量定位之后,在能力方面可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与各学段的目标进行聋校语文识字、写字能力的目标定位,这里不再赘述。

3.聋校识字、写字部分教材编写建议。

(1)汉语拼音与识字同步进行。现行聋校语文教材第一册三分之二的内容均为独立的汉语拼音教学,学完拼音再识字,不仅延缓了聋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识字前移,是目前各版本普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的共识。我国上世纪后叶的扫盲经验告诉我们,汉语拼音的学习不是识字的必要前提。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的教学完全可以同步进行,且相互促进。

(2)低年级大力推行集中识字教学。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告诉我们,集中识字教学法是提高小学生识字效率最科学、最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同时笔者认为,创设一定的主题情境,以常用词词类为主的归类识字学词,能够帮助低年级聋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从而不仅尽快增加识字数量,还通过创设主题情境,不断认识汉字的规律,提高聋生学词的效率,促进认知发展,并逐步形成词类的潜意识,为句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多种形式的分散识字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在分散识字方面,低年级宜以儿歌、故事为主,中高年级宜以典型课文为主,做到边识字边读书,并逐步学会利用工具书识字。

(4)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先识后写”。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优先考虑《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字。“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逐步向1000常用字、2000常用字、2500常用字、3500常用字梯度推进,做到定字量、定字种、定字序。

三、提高聋校识字、写字教学效率的建议

1.聋生识字、写字总量应与普教同步发展。

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降低识字、写字量的要求会使聋生的全面发展受到束缚,对缩小聋生与普通同龄孩子发展的差距形成较大的阻碍。笔者认为,聋校语文教学在识字、写字数量上的要求,应与《语文课程标准》同步,把识字、写字作为低年级乃至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进行教学。在聋生语言、认知、思维发展的黄金期,要做到早识字,早阅读,从而不断拓展语言、认知、思维,促进聋生全面发展。

2.针对聋生实际发展水平分层次教学。

聋校班级学生差异大,特别是低年级聋生听觉、语言、认知、思维等各方面发展水平不一。教师在掌握聋生学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聋生提出相应的识字、写字发展目标,在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对有能力提前识写更多常用字的聋生,可以与家长一起为他们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以便尽早进入阅读阶段,提高识字能力。

3.创设主题情境,激发聋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教学经验表明,低年级聋生随文识字的效果不理想,而集中识字学词时效果显著。主要原因是低年级聋生受语言发展的限制,认知及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对课文及字词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识字、写字受到的干扰因素很多。而通过创设贴近聋生生活的主题情境,把同类字词归结到一起,聋生可以触类旁通,字词意思简单明了,也就容易识写。如动物类的词语虽然很多,但聋生很感兴趣,就可以通过“动物”主题,分别创造不同的动物生活环境进行学习,如“家庭生活中的动物”、“动物园中的动物”、“大海中的动物(或鱼类)”等,聋生在其中便可认识许多汉字,至于要求书写的字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于学有余力的聋生,可以引导他们在给定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动物的种类,边拓展,边增加识字数量。

由于在主题归类学词时,同类词所涵盖的中心字往往都会有同样的偏旁,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聋生在学词识字中推动写字指导教学,如“动物”主题就可以归纳“犭”旁字类及“鱼”旁字类,还可以通过“马、牛、羊”的汉字演变过程了解汉字演变知识,增强写字的趣味性。

另外,各版本普教教材中的词串识字、形声字归类、形近字归类、基本字带字、韵文识字等识字方法都能激发聋生识字、写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写技能,值得借鉴。

4.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好汉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写好汉字,必须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聋校语文教学要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写字与练字统一起来,坚持随堂练,天天练,在掌握书写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聋生的性情、态度与审美情趣。

5.建立聋生识字、写字评价体系。

聋生所识写的字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使用频率低,巩固性差,建立科学的聋生识字、写字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聋生对常用字有目的地适当重现,从而巩固提高。

阶梯式发展评价可以将整个阶段目标分化为若干阶段目标,同时也降低难度,使内容具体,目标明确,指向性强,从低阶向高阶逐步推进。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3500字的识写,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部分,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阶段为《1000常用字表》,这1000个最常用的汉字,在一般书刊中使用频率在90%以上,能为阅读的起步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阶段为常用字2000字,学生可以比较自如大量地阅读一般课外读物。第四阶段为常用字2500字,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字数量要求,基本满足学生日常阅读、写作的需求,是聋生语文素养达到基本满足一般生活所需的标志。第五阶段为常用字3500字,是聋生语文学习达到成熟阶段,成为“文化聋人”的标志,其中每个阶梯要求的内容均包含前一阶梯的内容。这些常用字表的排列代表着常用字的使用频率,在教材的编写上尽量按照字表使用频率由早到晚逐步推进。聋生每达到一个阶梯发展水平后,教师就要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明示,促进聋生向下一阶段迈进。

6.识字、写字与应用语言文字相结合。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7

大学英语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载的内容。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语言的使用要达到交际的目的。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当人们进行交际时,就产生了文化差异。文化差异给人们的交流与沟通造成了一些困扰,误解。因此,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与他人交际的过程中应付自如。在跨文化交际中,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只有从文化上彼此认同,事先“约定”某一相同(或者接近相同)的心理认知环境,交际才能获得其有效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让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维系和建立与交际国良好的关系,让双方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对方文化上的差异。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与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重要性。跨文化意识可以在交际过程中帮助交际者克服母语文化带来的影响,运用跨文化思维达到交际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大学英语课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主要以课文讲解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讲解语言知识,词汇,语法,课文题材,写作方法,分析课文内容。这种教与学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之余,也应该注重语言所表达传递的文化内涵。这样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才能够更深刻,全方位的学好一门外语。

2.口语课练习形式

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学生通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或展开谈论。在通常情况下,学生会以母语思维进行语言组织及表达观点,在所有成员拥有同一个文化背景及母语环境时,他们会忽略了英语的表达习惯及方式。而在很多口语课堂上,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发音的标准,词汇的应用是否得当,语法的正确,以及表达的流畅度,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

3.文化讲授与听说练习相孤立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文化内容通常是作为辅助材料而添加到课文内容的讲解中,其讲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而对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讲授则是少之又少。英语课堂上,跨文化交际背景知识的讲授通常以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以理论和举例的方式进行讲授,而没有对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进行模拟练习。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误产生原因

1.以考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

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习者都以过英语四,六级为最终目标,而忽视了学习英语的应用性及最终交际的目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并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测评服务。通过听力,阅读理解,综合测试,写作等多方面的测试,能够科学性的反映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果及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但对于学生对西方文化常识及跨文化交际常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学生在复习四、六级考试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词汇的扩大,语法的练习,而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2.母语负迁移

语言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种语言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生产等因素。因此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特殊的用法及意义。

很多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会先用汉语进行思考,先想好汉语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汉语内容,相应地翻译成英语。对于两种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内涵的语言来说,字对字,句对句的翻译是不能准确表达出真实交际目的的。同时,忽略了一个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也容易在交际中造成误会。

3.文化习俗,社会习俗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大相径庭。在中国,人们会用“你吃了吗?”作为打招呼的方式。而在英语国家,则是“Howareyou!”在中国,当得到别人的赞美夸奖时,中国人会很自然地以谦虚的方式进行回复,例如“哪里,哪里!”,“过奖,过奖!”。而在英语国家,情况却恰恰相反,人们会以“thankyou!”作为基本的回复。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会很幽默地说“i’magenius,arealgenius!”

对别人关心的表达方式,中西方也体现了不同的差异。在中国,如果自己身边的朋友出现了感冒生病的症状,会很自然的建议“多穿衣服,多喝水,多休息,记得吃药,等等”。而对于中国人的这种关心,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会认为这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吃不吃药是应该听医生的。因此,在用英语进行交际,用中式思维对别人进行关心时,会造成一定的误解。

4.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所给出的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言谈和自身行为,同时,价值观也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人们在交友、处理问题、交流等方面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因此,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谈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甚至会造成误会。例如,中西方对权力分配持有不同的态度。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很多公共场合都倡导“给老年人让座”的口号。而在西方文化中,年长者一般不承认自己老了,如果在公交车上,年轻者给年长者让座,会招来对方的不满。我们从中西方对年长者的称呼上也可看出差异。汉语中称为“老年人”,而在英语中,却不能进行直接的翻译,而要说成“seniorcitizen”。

四、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然而学好一门语言不能仅仅以词汇量的多少,语法的精确与否,语言的表达流畅来衡量的。任何一门外语都蕴含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涵义。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正是体现了外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及其它文化的敏感性、差异性及灵活性。Byram&morgan认为:“学生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例如,在跨文化交际中,“whereareyougoing?”这个问题,在西方文化中,这是一个私人问题,当朋友在路上见面时,通常是不会向对方询问。而在翻译成中文后,变成“哪去啊”,“去哪啊”,因此很多学生只会从翻译的角度进行口语交际,而忽视了其情景交际背后的跨文化内涵。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针对语言知识进行讲解说明,同时应该注重文化常识的介绍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五、跨文化交际培养策略

1.文化常识的导入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跨文化常识的输入。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设计所要介绍的文化常识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曾强跨文化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借助影视材料

很多影视作品的题材都是源于生活,它们真实地展现了英语环境下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种状态。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影视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不同场合,人们如何用英语进行表达问候,如何称呼,如何待客,及讨论问题。通过真实人物的演绎,而非理论性的讲解能够给学生加深印象。在观看影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影片中人们在不同场合的言谈举止及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地方。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汉语与英语的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常识。

3.模拟场景,角色扮演

跨文化交际常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通过练习进而内化,成为英语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思维。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跨文化交际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进行跨文化交际,对于学生在交际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及“中式表达方式”及时指出并进行相应的指导。

4.课外补充材料

外语的学习要有持续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达到的。英语课文中的跨文化常识有限。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材料,如一些影视材料,文学作品等,引导学生逐步曾强对文化的兴趣。

六、结语

随着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沟通与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化”的进程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跨文化交际可以帮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克服由于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障碍与冲突。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教师除了强调语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用跨文化思维进行表达与交流,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会。将跨文化交际内容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Byram.m.&morgan.C.teaching-and-learningLanguageandCulture[m].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1994.146.

[2]甘小林.大学外语应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校园之声,2012,(9):92-93.

[3]高静,张潇潇.大学英语视听说公选课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2,(16):133.

[4]林瑾.发挥英语视听说优势,加强跨文化因素的输入[J].咸宁学院学报,2011,(10):53-54.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8

论文摘要: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因各国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愈加明显,这为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跨文化意识的导人要坚持实用性、阶段性、持久性原则,并具体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导人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商务英语专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在日常的商务活动中自如地与外国客商进行沟通,这正是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它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群体与另一种背景的人或者群体所进行的交际。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中西方人无论是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还是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导致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词义、句义理解上的差异。不了解他国的文化,这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及日后的商务交往中遇到文化障碍,甚至是文化休克。如跨文化谈判实践中的语言技巧与非语言技巧的掌握;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的文化符号不对称问题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涉外交流时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就是指对于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

商务英语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均有开设,但其教学大都依照“英语十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单一模式往往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进行跨国商务活动,造成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有的学校往往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与日常的商务英语教学完全分离,只是简单地用中文讲授跨文化知识,但在商务英语的专业课中(如外贸函电、商英阅读)却注重语言知识技能,其教学目标是讲授语言知识,分析语法结构,培养阅读能力。这种偏重语法训练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同时造成了交际障碍。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导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基本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为日后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涉外商务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原则

商务英语专业课时安排有限,专业知识繁多,而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在教学过程中导人文化因素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以保证教学效果。

(一)实用性原则

现阶段许多英语专业都开设口语课,有的还是外教任教,但教学内容常常局限于一些生活用语,与商务实际运用联系不大。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没有完全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多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看书,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适合国际竞争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导人跨文化知识必须要注重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结合,那些课堂上教授的跨文化知识,应该与学生在各商务情景中的英语交流结合起来,而不是孤立的,就文化而学文化。

(二)阶段性原则

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导人的文化内容。

(三)持久性原则

文化一词涵盖的内容博大精深,非短期内能很好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文化的学习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持久性原则要求将目的语的文化持久、系统、高强度和循序渐进地导人。通过案例法教学、任务法教学、情景法教学,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分析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结构和商务文化方面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再通过介绍目的语文化的历史、文学、典故、习语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理解目的语商务文化。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策略

(一)在商务英语基础阶段多开设文化欣赏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为了卜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应开设一些英语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中外礼仪、英语视听说、英美文学选读、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国际商业文化等课程。(二)将跨文化意识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实用性

每一门商英专业课程其中的语法、课文、词汇、听力材料、泛读材料,无不包含文化内容,只有将语言知识、专业知识、文化导入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多渠道的合力教学,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合格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人才。

如以商务英语写作为例.过去人们往往都过多的专注于商务英语写作的书面格式、语用规范等方面的“技术性”要求,而对商务英语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跨文化意识”重视不够,或根本就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实际上,将“跨文化意识”纳人商务英语写作框架之中,可以使商务交流的目的和用途表达得更明确、更容易被对方接受。我们在商务英语写作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词汇表达方面

在商务英语写作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中对于同一词语理解的差异性,我们在使用某个表达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得从跨文化知识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在中国成语中带有“狗”字的往往都是含有贬义的,如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等等,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视狗为忠实的伙伴,"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因此,在平常的词汇积累时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体风格方面

除常规的语体格式和篇章规范外,还应该注意中西商务书面交流时语体风格方面的文化因素。一般而言,英美商务人士更注重商务书信、函件等的简练、准确和直观;这与中国人的间接、委婉的表达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当用英语进行商务写作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避免写作中母语文化习惯的干扰,从篇章大局把握,在整个语体风格上与国际商务写作保持一致。

(三)多渠道文化沟通,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兴趣,让其有一定的直观理解。如可以采取展示目标国的音乐、电影、电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途径,让学生了解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而且电影、电视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人的手势、表情、身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方式,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进一步增进课堂教学效果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9

论文摘要: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因各国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愈加明显,这为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跨文化意识的导人要坚持实用性、阶段性、持久性原则,并具体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导人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商务英语专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在日常的商务活动中自如地与外国客商进行沟通,这正是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它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群体与另一种背景的人或者群体所进行的交际。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中西方人无论是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还是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导致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词义、句义理解上的差异。不了解他国的文化,这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及日后的商务交往中遇到文化障碍,甚至是文化休克。如跨文化谈判实践中的语言技巧与非语言技巧的掌握;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的文化符号不对称问题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涉外交流时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就是指对于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

商务英语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均有开设,但其教学大都依照“英语十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单一模式往往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进行跨国商务活动,造成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有的学校往往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与日常的商务英语教学完全分离,只是简单地用中文讲授跨文化知识,但在商务英语的专业课中(如外贸函电、商英阅读)却注重语言知识技能,其教学目标是讲授语言知识,分析语法结构,培养阅读能力。这种偏重语法训练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同时造成了交际障碍。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导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基本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为日后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涉外商务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原则

商务英语专业课时安排有限,专业知识繁多,而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在教学过程中导人文化因素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以保证教学效果。

(一)实用性原则

现阶段许多英语专业都开设口语课,有的还是外教任教,但教学内容常常局限于一些生活用语,与商务实际运用联系不大。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没有完全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多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看书,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适合国际竞争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导人跨文化知识必须要注重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结合,那些课堂上教授的跨文化知识,应该与学生在各商务情景中的英语交流结合起来,而不是孤立的,就文化而学文化。

(二)阶段性原则

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导人的文化内容。

(三)持久性原则

文化一词涵盖的内容博大精深,非短期内能很好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文化的学习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持久性原则要求将目的语的文化持久、系统、高强度和循序渐进地导人。通过案例法教学、任务法教学、情景法教学,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分析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结构和商务文化方面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再通过介绍目的语文化的历史、文学、典故、习语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理解目的语商务文化。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策略

(一)在商务英语基础阶段多开设文化欣赏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为了卜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应开设一些英语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中外礼仪、英语视听说、英美文学选读、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国际商业文化等课程。

(二)将跨文化意识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实用性

每一门商英专业课程其中的语法、课文、词汇、听力材料、泛读材料,无不包含文化内容,只有将语言知识、专业知识、文化导入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多渠道的合力教学,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合格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人才。

如以商务英语写作为例.过去人们往往都过多的专注于商务英语写作的书面格式、语用规范等方面的“技术性”要求,而对商务英语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跨文化意识”重视不够,或根本就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实际上,将“跨文化意识”纳人商务英语写作框架之中,可以使商务交流的目的和用途表达得更明确、更容易被对方接受。我们在商务英语写作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词汇表达方面

在商务英语写作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中对于同一词语理解的差异性,我们在使用某个表达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得从跨文化知识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在中国成语中带有“狗”字的往往都是含有贬义的,如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等等,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视狗为忠实的伙伴,"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因此,在平常的词汇积累时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体风格方面

除常规的语体格式和篇章规范外,还应该注意中西商务书面交流时语体风格方面的文化因素。一般而言,英美商务人士更注重商务书信、函件等的简练、准确和直观;这与中国人的间接、委婉的表达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当用英语进行商务写作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避免写作中母语文化习惯的干扰,从篇章大局把握,在整个语体风格上与国际商务写作保持一致。

(三)多渠道文化沟通,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兴趣,让其有一定的直观理解。如可以采取展示目标国的音乐、电影、电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途径,让学生了解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而且电影、电视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人的手势、表情、身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方式,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进一步增进课堂教学效果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10

关键词:语文素养;背诵;课外阅读;作文;体验生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32-01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的水平。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五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五个要素实现辩证统一,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1、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无知即无智。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素养。语文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在内的各类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学得越丰富,记得越牢固,语文的功底也就越厚,语文素养也就体现得越高。

2、训练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透过能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素养。语文能力的强弱可以显示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能说会道,谈吐不凡,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作是颇具语文素养的标志。因此,语文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训练好阅读、写作、聆听和述说等各种能力。

3、开发智力

智力即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和思考力。智力的开发本身就渗透在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

4、积累社会文化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双基”以外,课内课外,学生还要学习不少社会文化知识,受到不少文化熏陶。举凡文史哲经、数理化生、工农财贸、体育卫生、科技教育、地理天文之类相邻相关知识,课内语文学习中就可涉猎;至于婚丧喜庆、迎宾送客、礼仪习俗、人情世故之类社会文化常识,课外读写视听中也可得到。接受和积累这些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充实头脑,受到熏陶,提高语文素养。社会文化熏陶的有无和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下。

5、陶冶情意人格

这是指除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的陶冶。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人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未来一代优秀人格的塑造具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重要作用。

二、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提高语文素养应该是多层面全方位的。语文是一种语言学科,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以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先导,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在于不断积累语言,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素养,完全是空中楼阁。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让学生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学习语文,除了通过正常课堂教学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等外,还可以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学生,从而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1、强化熟读背诵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2、扩大课外阅读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学生课外阅读要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

3、增加作文密度

重知识,轻作文是普遍现象,即就是作文训练也是以对准高考为目标,重审题立意,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语言贫乏,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

4、躬身体验生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当然是主阵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应该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