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十篇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十篇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21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篇1

关键词在线教育开放式导学教育平台

近年来,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线教育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这一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优势,能在师生之间实现教学信息的快速交流,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课程教育。但同时,由于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方式单一、互动交流封闭等问题,在线教育难以大范围推广。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积极探索“开放式导学”模式,提高在线教育的导学性、多元性和互动性,扩大在线教育的应用范围。

一、在线教育“开放式导学”的含义

在线教育(e-Learning)也称为远程教育,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的网络化教学活动。而“开放式导学”这一在线教育模式则强调教师在开展在线教育时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在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互动方式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导学性、开放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该在线教育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自学是相互融合、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教师应留下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同时通过教学纲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达到课程学习目标[1]。在有效“导学”的基础上,该在线教育模式还注重教学内容、师生交流、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以避免传统在线教育的封闭和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在线教育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生学前辅导、公共课和选修课等“非重点”的课程中,以此节省学校的课程成本,调节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开课地点以及师资等方面的安排[2];二是专门性的网络学校课程,如职业网校、新东方网校、华图网校等,在所有课程教学中开展在线教育,学生所学的大部分课程都通过网络开展,以此实现随时随地的职业性教育和在职性培训。由于在线教育缺乏监督性和互动性,目前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较少,难以发挥网络化教学的优势。而“开放式导学”这一在线教育模式则能有效应对当前的推广困境,有利于在线教育模式的普及应用,值得学校和教师的深入研究和探索[3]。

二、在线教育“开放式导学”的应用价值

1.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适应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传统的面授教育转向在线教育时,需要预先在学习心理、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上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在线教育的网络化教学环境。传统的在线教育在学习环境上和面授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难以较快地适应新环境。而“开放式导学”这一在线教育模式能够营造开放性、互动性和导学性的学习环境,和学生以往所接受的面授教育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因而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网络化学习环境,并在新环境中开展有效交流和学习[4]。

2.提高在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开放式导学”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多元性和海量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搜索多方面的学习信息,提高信息搜索、筛选和学习的能力。而教师在设计具有导学性的课程内容时,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从而形成具有系统性和指导性的在线教育资源[5]。这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此外,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平台以及微博、论坛等开放性社交平台进行知识信息共享和讨论,进一步扩展课程资源信息的传播渠道,提高了在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3.提高在线教育方式的专业性

目前不少师生受传统在线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开展在线教育时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参与在线教育时难以适应网络化学习的新特性,而出现学习进度慢、效率低等问题。而“开放式导学”则凸显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让师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在线教育与面授教育之间的区别,尽快适应在线听课、在线互动、在线测评等网络化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网络学习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在线”教育[6]。此外,通过探索“开放式导学”等新式在线学习方式,教师能够形成更专业化、更深层化的在线教育技术,促使在线教育进一步普及。

4.加强在线教育过程的保障性

“开放式导学”在线教育模式的教育资源、教学方式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动、在线合作等,能够改变传统在线教育模式的“视频+作业+测评”流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化、合作化学习能力[7]。此外,“开放式导学”能够营造开放性的考评环境,让教师和同学在互动学习中开展过程性测评及考核,增强了在线教育的监督程度[8]。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开展过程评价,教师能有效改变传统在线教育以学生登录时间、作业及考试成绩进行评分的状况,有效加强在线教育过程的保障性。

三、在线教育“开放式导学”的内容设计

1.引导学生制定导学计划

为了有效实现“开放式导学”,教师应改变以往制定统一化学习计划的做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学习能力及时间安排来制定导学计划,从而提高计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个性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以及其他社交平台向学生讲解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难易程度、重点分布、应用要求、考核方式等,让学生进行自主选课,进而制定针对具体课程的导学性学习计划[9]。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仔细检查学生的导学计划,对不合理的部分提出调整、修改建议,提高学生自主计划学习任务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合理参考学生的学习想法,整合班级学生的导学计划,对教学资源搜集、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以及考评时间和方式等进行适当调整,为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充足的资源性支撑和技巧性支持,引导他们开展有效的在线学习。

2.开展导学性教案设计

在虚拟化的在线教育环境下,师生、生生之间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和条件,导致教师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降低了在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在设计教案前开展开放性的在线交流活动,以民主、平等的理念和学生开展互动,从中了解并收集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信息,提高教案设计的针对性[10]。此外,教师还应发挥“开放式导学”的优势,提高教育引导作用。例如在备课时分析和整合每一章节的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表述方法,并引入丰富的教材案例资料,让学生在开放性资料的引导下加深思考,并积累实践应用经验,提高在线教育的实效[11]。

3.设计自主性在线作业练习

教师在设计“开放式导学”的相关作业练习时,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作业练习的知识覆盖面。教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交流开放性的优势,突破课程教材知识的局限,引入多元化材料和习题。同时,教师在设计题目时也应增强题目条件的开放性,如理科作业习题上,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设计具体问题,进而自行作答;文科类作业题则设置开放性的答题方向和评价方式,让学生自由作答[12]。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充分锻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二是提高在线练习的多元性。教师在布置在线作业时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制定内容丰富、题型多样的作业练习,以便更好地测评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在线作业的有效性。

4.组织互动性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联系班级教学和个人学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开展生生互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合理扩大小组合作的范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网络参与到合作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为此,教师应落实以下工作,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一是制定科学的合作准则。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规则和评价方式,并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赋予其小组组织权力,去制定合作计划、反馈学习情况、进行活动考勤、收集和整理组员作业等。明确的合作规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在线教育监督不足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切实地参与到小组交流讨论之中,避免出现“边缘人”而破坏在线学习氛围。二是落实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小组成果纳入到期末考评之中,提高对学生合作能力及合作态度的重视,强化小组互动的秩序性和实效性。

四、在线教育“开放式导学”的有效实践方法

1.增强在线开放式导学的互动性

传统的在线教育以人机交互为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导致学生出现知识面狭窄、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在线教育的开放性和导学性,教师应积极组织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交流。首先,教师应扩大在线教育的互动范围: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完善在线教育平台,根据课程特点设置具有交流性的栏目和模块。二是强化师生交流互动。教师应抽取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回复学生在网络教育平台里所提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提出导学性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在线课程学习。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由于在线教育环境下,学生们缺乏实地交流的基础,容易在小组合作中出现隔阂。教师应定期组织线上活动,如语音交流、视频互动等,提高学生之间的了解度和互动性。其次,教师还应拓展平台应用。除了利用学校提供的专门教育平台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微博、微信、QQ、论坛、帖吧等开放性的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加入同一交流群,并在微博、微信上互相关注,通过互相评论、分享和转发等强化在线学习的互动性。

2.兼顾面授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在线教育中,学生的面授到课率往往较低。教师应针对这一问题,探索高质量、高效率的面授教学模式。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将以往的“权威引导者”转向“平等合作者”,改变面授课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发挥“开放式导学”的特色,面授课上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设置具体题目让他们进行思考和互动讨论。其中,组织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包括案例式讨论、研讨型交流、辩论型互动等。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出勤率。此外,学校还应组织定期的面授课检查,以问卷调查、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监督学生的到课情况,并向教师了解面授效果,强化对面授教学的监督和引导。

总的来说,“开放式导学”这一在线教育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融合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优势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在线学习的适应性,提高在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专业性和保障性等。教师应自觉提高在线教育能力,发挥导学性作用,引导学生制定导学计划,并结合具体学情设计导学性教案,开展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在线教学、在线作业练习和小组合作,提高“开放式导学”的多元性,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

――――――――

参考文献

[1]李艳艳.谈基于pLe平台的网络教育个性化导学原则[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

[2]孙艳萍,江小青.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现状、问题与思考――基于天津、上海、安徽省级电大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3]胡志金.论远程教师多维导学能力的研究视角与培训方略[J].中国远程教育,2011(6).

[4]杨仁聪.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辅导教师的价值体现[J].教育探索,2010(7).

[5]江小青.社会学角色理论视野下的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

[6]桂步祥,周桔.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系统完善之探析[J].成人教育,2010(10).

[7]方华,熊若宇.对构建电大远程教育“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2).

[8]孔邵颖,郭宏亮.基于建构主义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1(10).

[9]孙长忠.远程教育基层教学点学习者个别化自主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10]洪庆根.在线导学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5).

[11]王军锋,张亚斌.云计算环境中的“四学”远程开放教学模式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发电厂电气主系统;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肖青(1971-),女,湖南嘉禾人,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助理工程师;张美霞(1979-),女,江台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电力学院三年重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40-02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09年推出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2]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2010年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开展该计划的专业之一。“发电厂电气主系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其性质介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本文首先介绍了“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的课程现状,然后针对卓越计划中的该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现状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是我校特色专业基础课,我校根据办学定位的要求,在保证这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实践性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有所加强。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引入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本课程教学,通过讲座、座谈讨论等形式为学生举办了许多形式多样的创新教学活动,并且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现场实践活动。本专业已经与30多家电力企业共建有实践基地,每年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深入电厂、变电站以及电力设备制造、试验等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并由企业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开拓了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实际工程设计等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以课堂板书、多媒体与录像演示为基础,通过实际工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规划设计水平,并辅之以计算机仿真培训及现场技能培训来提升学生的现场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将与本课程相关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安排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使本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近年来本专业相关的一些新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美国提出进行新能源革命从而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发展战略后,全球掀起了新能源开发及应用和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的热潮。本课程从2004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2008年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2010年通过上海市级精品课程验收,但一些建设内容以及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仍需要紧跟新技术发展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二、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出的教学要求

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对接电力行业,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培养“专业理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电力技术人才。“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具体建设,按照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及学校要求,将充分发挥我校“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理念,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平台下,本门课程通过多方(现场工程人员,历届学生,任课教师等)调研对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及仿真实习进行了研讨,另外对目前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调研,决定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创新,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充分体现现代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被广泛应用并且成效显著。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订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5个阶段,采用团队学习的方法,动脑、动手、交流和合作,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4]本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学平台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建设将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融入项目教学法的理念。

1.理论教学环节的改革

理论教学的改革涉及到每一个模块,其中很多教学需要现场的支持。我校是一所电力院校,长期和系统保持紧密联系和良好关系,尤其上海电力公司给予我校大力帮助。另外我院在近五年的发展中大力发展实验室,紧跟电力行业新技术,在硬件建设方面国内名列前茅。理论教学环节的改革将细化到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将电力系统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新技术及时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创新。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能源和发电,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厂用电接线及设计,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导体与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配电装置,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和信号,共七个模块。下面将针对七个知识模块进行介绍。

第一个知识模块——能源与发电模块:在原有介绍传统能源与发电厂的基础上,将引入新的绿色能源,对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进行介绍,通过现场的工程示范进行说明;另外还将课程设计环节的任务进行布置,让学生在第一次上课时了解到实践环节的要求,使得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同步完成大型作业的相应部分的任务。

第二、三两个知识模块作为一个整体——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厂用电接线及设计这一部分,在介绍典型有汇流母线和无汇流母线的主接线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发电厂外高桥电厂,闸电燃气厂和变电站(奉贤换流站、南桥换流站、500千伏杨高变电站、220千伏森林变电站等)进行讲解。其中对于目前系统的大机组主接线的讲解,例如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发电机,采用单元接线时发电机出口处是否装设断路器的优缺点这一例子进行分析,可结合山东邹县发电厂和新建的舟山发电厂进行说明,让学生紧跟电力系统的发展。

第四个知识模块——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发热和电动力的理论推导可以简化,但对于提高导体载流量的措施需要详细介绍。除了介绍传统导体的发热情况,还将对一些新型导体比如特种导线进行介绍,会以中天科技的导体为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五~七这三个知识模块(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配电装置及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与信号)的讲解结合课程设计进行,另外采取企业教学和实验室仿真教学。

在上述七个模块理论环节的教学中也会同时穿行实践环节的教学,上课除了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外,还会采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资料除了静态的,还会有一些动画、三维以及动态资料,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项目教学法的理念。

2.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室仿真教学、企业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

(1)实验室仿真教学。在这门课上课之前将借助我院的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平台,通过教师的操作,让学生对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知识有些了解。比如一些典型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主接线情况、主要设备介绍,以及开关状态转换信号等,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系统的感性认识加深。

对于理论环节的第七个知识模块——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和信号教学,在理论知识的讲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学院的实验室仿真平台,进行操作,对于断路器的正常情况下的分合闸、故障下的自动分闸及自动重合闸,在计算机上通过一次接线图的变化和三维图形变化模拟现场的实际变化,通过灯光、音响等信号让学生体会到现场的操作。

(2)企业教学。本次课程建设将在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导体与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以及配电装置三个知识模块引入企业教学。邀请上海电力公司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师、上海大型电厂的总工对现场的主接线以及一些新型设备比如特种导线、新型开关、互感器等进行教学,教学场地可以选择现场或校内教学。对于配电装置模块的学习,组织学生到现场的发电厂或变电站进行小班教学,学完之后立即看,加深学生的印象,改变之前的看完现场再学习,没办法把书本知识和现场结合在一起的情况。在理论课程结束时,会就学生所学知识在课外实习基地进行技能培训。

(3)课程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改变传统的学期末课程设计的方式,根据教师教学进度分阶段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把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和学生进行说明,本次采取小班教学,可以将30人的班级分成6小组,每组布置一个关于发电厂或变电站设计的课题,本次的课题来源于华东电力设计院和上海电力设计院的一些实际工程。采取小班完成项目的形式,每一小组设定一组长,答辩时以小组形式进行答辩,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的过程每完成相关部分的讲解时,要求课程设计同时跟进,比如讲完电气主接线及设计这一模块时要求学生完成主接线方案及主变容量的选择;讲解完电气设备原理与选择这一部分时,学生应该进行课程设计的第二个重点。讲完所有理论部分时,学生的课程设计应进入制图阶段,以往的制图选择的是手工画图,对于卓越班的学生要求其实行CaD制图,这也是考虑到现场对工程师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三、小结

本文首先对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了介绍,然后在“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现状的基础上,贯穿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度改革,充分体现了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由于卓越计划实施还不到一年,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还需探索、总结、完善、实施,不断进行调整、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2]高为国,董丽君,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篇3

一、工作目标

按照“疫情防控为重、分析研判为先、分类施策为要”的工作要求,针对国家、省、市及市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在疫情结束至正常开学期间,以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前提,统筹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等手段,分学段、分年级、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线上教育教学、辅导、答疑等活动,努力做到“停课不停学”。因延迟开学耽误的教学时间,通过春季开学后调减周末、压缩暑假的方式补偿,正式开学恢复课堂教学后坚持零起点教学。消减疫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确保特殊时期教育教学的顺利过渡。

二、主要任务

由教育局中小教科及信息办负责各校网上教育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指导,各学校(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组织实施本校网上教育教学活动。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一校一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本校有特色的活动。要按照简单便捷、易于操作、灵活多样、实用普惠的要求,切实有效组织教师、学生开展网上教育教学活动,确保活动务求实效,不流于形式。

2月17日前,各校(幼儿园)要成立网上教育教学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网上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做好网络教育教学活动安排部署。

2月17日至2月21日,各校按照《市教育局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线上教材研究指导意见》要求,做好线上教材研究工作的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和教师代表开展相关教学平台测试工作,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对任课教师、学生开展应用培训,为全面实施网上教育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2月24日后,全面启动实施中小学(幼儿园)网上教育教学活动。

三、教育教学内容

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疫情防护知识普及,加强安全教育、科普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生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劳动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学习防疫阻击战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美德,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充分利用居家学习特点,依据不同学段实际,合理安排学生线上学习、自主学习、综合实践、亲子讨论、阅读名著名篇等多样化学习任务。各学科每天的学习容量要合适,避免各自为政增加学生负担,全天线上学习时间总和不得超过学生正常在校学习时间。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要强化学科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预习,在家庭成员陪伴下开展亲子阅读、绘制思维导图、创意创作、游戏锻炼等;综合学科建议开展有趣味、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学生上网学习不作统一硬性要求,由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其他学段学生网上学习要限时限量,线上教学时间一般每学科不超过20分钟,不得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防止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通过增大休息间隔、做视力保健操、强化体育锻炼等方式,保护视力,增强体魄,保障身心健康。在网络条件相对较差的个别农村,可指导学生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和省教育电视台、吉视传媒等电视和网络媒体播出的有关课程和资源学习,督促学生完成相关作业。

中学: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灵活采用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开展教学辅导、主题探究和项目学习等。要加强对毕业年级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考前辅导,提高中高考辅导、应试准备、政策信息传达等工作的实效性。尤其是高三年级,要根据课程安排,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学会梳理重难点、强化薄弱点、研究新热点,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复习备考不受影响。

幼儿园:严禁幼儿园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可通过微信等方式,指导家长科学开展亲子活动、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

线上培训机构不得以网络教学名义,违规组织超纲、超前培训,对超标超前、应试导向、虚假宣传、制造焦虑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

四、教育教学模式

1.网络点播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存量资源和积累的“一师一优课”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资源点播。

2.学生自主学习。由学校组织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校和家庭要加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果。

3.电视视频学习。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教育电视台、吉视传媒,通过直播、点播等方式进行学习。

4.线上辅导答疑。各中小学在组织网络课堂学习的同时,可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和“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辅导、答疑。

五、教育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国家教育教学资源。2月17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4频道开通,各校可选择使用。

2.省教育厅梳理汇集的历届省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省市级优课资源下发后,将传给各校。

3.利用及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施远程教学。

注意:涉及教育类app必须通过国家教育部《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才可以推荐给师生使用,没有备案的教育类app坚决不可以进入校园。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中小教科,全面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校要成立网络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教学计划编制和教学内容安排,健全相关配套措施,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2.加强教学管理。各校要加强常规教学管理,要随着开学时间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要从2月17日开始通过微信、钉钉等平台做好线上教材研究工作,为正式开学后教学工作的有效衔接做好各项准备。坚决防止以居家学习完全代替学校课堂教学,正式开学恢复课堂教学后,各校要精准分析学情,认真对学生居家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要加强对疫情防疫阻击战一线的人员子女和农村边远地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坚持从头开始实施教学。

3.加强培训指导。各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网上教学指导,切实让教师掌握网络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效。

4.加强技术支撑。全力做好网络教学的技术指导,对开展网络教学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主动研究、加快解决,市教育局、市教育学院提供技术支持。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篇4

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并将思想建设定位为党的基础性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党员作为先进分子和高校新生力量,其良好的思想状态关系到学生思想培养,也关系到学校事业发展。因此,做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尤其是高等院校重要文化阵地之一的图书馆的青年党员的党建工作对于高校而言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产生了种类繁多的新媒体载体,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已经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因此,建立一个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新媒体为载体,线上线下教育培养相结合的青年党员学习教育平台,对青年党员思想建党工作的理念、方式以及领域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与延伸,在青年党员经常性教育中广泛使用新媒体工具,弥补传统线下青年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着的缺乏活力、覆盖领域狭窄、党内活动方式单一固化等缺陷,可以成功吸引青年党员和青年群体主动参与到党建教育和经常性教育工作中来。进而有效带动党的理论创新持续化、话语方式大众化、网络传播规范化、组织管理制度化以及学习教育日常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推动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化、持续化、常态化。

二、主要做法

通过线上线下学习教育方式和措施的有效结合,利用学习强国、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工具的在青年党员教育中积极应用和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与传统的思想建党方式形成有益补充,为广大青年党员量身打造符合青年学习需求的载体,给当前青年党员学习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创新形式加强和改进青年党员教育方式方法,传播正能量,进而吸引更多青年党员和群众的关注与参与,为党总支添入更多创新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

1.充分发挥党总支的组织领导作用,党总支书记和委员切实加强指导,参与到青年党员的活动中去,推动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成立了图书馆基层党建“书记项目—青年党员学习教育平台建设”工作小组,负责研究部署、组织实施“书记项目”工作。

2.建设线下线上共产党员工作室,加强党员教育活动阵地建设,为青年党员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平台。成立了图书馆直属党支部青年党员学习小组,由全体40周岁以下青年党员组成,制定符合图书馆工作和实际的学期及年度学习计划,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思想理论、职业技能、实践操作等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思想教育的基础阵地作用,提高青年党员的自身素质、发挥青年党员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3.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的优势拓展学习形式,用好互联网教育平台。针对青年群体“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的特点,利用新媒体信息及时性,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党章党史、先进典型、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主流媒体评论员文章、专家解读报告视频等学习内容推送至青年党员手中。建立图书馆直属党支部青年党员QQ群,微信群,根据QQ群、微信群留言,收集青年党员群众对学习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4.建立图书馆直属党支部线上线下党员工作室。以图书馆共产党员学习空间为阵地,制定学习计划,并安排专人负责,推进学习计划的开展,同时建设互联网教育平台,即时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学习资料,并收集青年党员的思想动态、意见及建议,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有个性化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

5.建立集体学习机制,学习小组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学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讲座、读书、看视频、参观、座谈会等,同时图书馆配套相应的学习时间,学习小组按计划提交学习报告,交流学习心得,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6.建立青年党员个人学习“考勤”制度。每位青年党员紧密联系当前形势和工作实际,以及在思想、作风、纪律方面存在的欠缺,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定工作计划。学习内容可包括党的思想理论学习,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学习一项或多项技能,学习内容相近或相似的党员可组成兴趣小组,共同学习。要求每位青年党员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报党支部备案,并加强学习成果交流与辐射,形成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7.建立学习考核评价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学习计划,严格考核。(1)组织集中考核。(2)接受群众监督。学习小组自成立之日起,青年党员应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党支部考核和总结时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群众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3)加强动态管理。党员个人应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打卡”管理,党支部组织专人对个人学习计划量化指标进行动态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三、学习成效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篇5

清华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他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后来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相继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如今,他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一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小学数字校园与区域教育信息化、高可用性区域数字资源应用环境、信息技术服务于教与学的有效应用、移动学习、智能教学系统等多个方面。他就是李玉顺老师。

近年来,李玉顺在上述研究领域开展中小学数字校园规划、设计、建设和评估;开展区域教育信息化,包括区县级的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技术规范、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评估、区县信息化培训体系研究等;海量数字资源平台支撑下教与学应用有效性研究、富媒体技术支撑下面向教学实践的对象化资源包设计及有效性验证等;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融合移动学习形态的教学设计研究、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基于学习对象的智能化移动学习资源推送系统研究与开发工作,积极与一线中小学校合作推动智能终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实践;研发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教学管理、远程学习支持系统、一对一移动学习平台等系统近10项。开发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移动计算及应用”、“常用教育软件及其应用”等面向一线教师(教育硕士)的实践性课程。

自2008年以来,李玉顺承担和参与了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研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发展规划研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及关键问题研究等工作,结合教学及科研工作,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在教学应用、学校发展、区域推进、区校协同信息化建设模式实践生成等不同层次上深刻、立体化的认识,并建立了从“技术推动”走向“教育应用”的教育信息化价值观。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面向主课堂、服务主课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的发展诉求下,从2011年起,李玉顺开始以新型的技术环境为切入点,开展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研究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在平板电脑教学应用模式、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学校推进方式、智能终端教育教学应用有效性评价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他深入课堂一线,开展融合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听评课活动,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融合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反思等,并通过部级课题的引领,凝聚了北京各区县的一线学校力量,搭建高水平的融合智能终端教育教学应用的实践创新平台,推动了北京在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探索与发展,课题成果已经辐射到江苏、安徽、上海、成都、深圳、南昌、洛阳、新疆昌吉等省市。同时,课题研究联合来自行政、教研、学术研究、商业服务等领域的力量,开展基于网络平台推动校际之间的协作,以发现、培养、打造“学科信息化教学专家”为抓手,以案例分享为主要驱动途径,提高参与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传播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方式创新实践,提升一线学校对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认识水平,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进行实践性阐述和机制创新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篇6

[关键字]高职

校园

规划方案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86-2

教育事业是事关国家未来的百年大计,高等职业教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十几年来高职教育经历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的高职院校都经历了校区的新建和扩建。高职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些理念,比如工学结合、订单教育、厂中校、校中厂等等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校园规划建设方面也必定会有其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方面。

校园规划关系到校园建设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还涉及到投资效益、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学校的当前与未来做出的一个全局的、总体的安排,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纲。好的校园规划能协调师生员工与校园环境的关系,适应学校教学任务的需要,为师生创造一个适合工作、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所以,校园规划设计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全局,影响深远,其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

中国的高校规划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先后师承欧美与前苏联,历经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重组,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一套较为成熟的并不断完善的高校规划设计理论。其中一些理论已广泛被大家所认可,比如"两关三性"的设计理念,"两观"指的是: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 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之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品位和内涵,时代体现建筑的精神与发展。此外还有很多思想在近年来的校园规划中被广泛的运用,比如多样化理论、人文化理论、开放性理论、大学园林思想等等。总体上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是较少被学者们单独提及的,本文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扩建规划方案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些许启示。

1背景及现状分析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国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济宁市。学院占地422.8亩,南北狭长东西较为狭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050米,东西宽约200-320米,总规划用地约28.19公顷,校园可建设用地23.78公顷。南侧为老校区占地约12.99 公顷,地块内较为平坦,建筑面积约10.9万平方米,建筑质量良好。北侧为新校区建设用地,占地约10.79公顷,地块内为空地和水塘坑,北高南低,高差约1-3米,地形较为复杂。

校园现状的优势主要有1、区位显赫--校区紧邻汽车北站和新327国道,交通便捷,校园周边城市景观特色鲜明,环境优美。2、定位清晰--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特色,学术气息浓厚,用地功能布局也比较合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科学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特色鲜明--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校园面貌,凭借深厚的地方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校园特色,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组织校园绿地景观系统的有利因素。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场地--校园南北狭长,用地相对紧凑,校园绿化环境较好,但休读空间的质量和趣味性有待提高,体育活动场地明显不足。2、景观--各单体建筑均质量较高,但校园标志性景观不突出,景观空间序列感不强,沿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宜进一步强化处理。

2规划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整体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的必要手段,在这个前提下,规划方案从回归自然、为师生创造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校园出发,以"校园中的园林、园林中的校园"作为首要理念,密切对接老院区现状,形成"曲水流觞,书香溢园"的优美校园环境。校园规划着重体现以下几点指导思想:

2.1现代化校园。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方案通过各种不同尺度和序列的空间类型,营造出多层次的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2信息化校园。总体采用分级生长模式系统化布局,改善传统的各部分封闭独立的布局,既满足信息资源共享、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符合各局部功能管理相对独立的特点。

2.3生态化校园。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在建筑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采光通风和环保的要求,根据现状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校园环境的生态化。

2.4人文化校园。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规划中体现出灵活多变的格局和较强的轴线对位关系。在延续当地传统建筑与园林文脉的同时,利用新型材料和新式技术来表达新与旧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校区独特的风格形象。

2.5一体化校园。将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以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综合高效地布局各功能分区,集约利用土地,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以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3规划设计构思

方案以中国古代钥匙为平面造型元素,以传统建筑牌坊造型为造景元素,取意"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引喻学院技能型教学特色。规划构思巧妙结合基地形状和南北校区的功能布局,新建校区为圆形的"钥匙柄",通过中间的"钥匙杆"连接南北校区,各教学宿舍楼犹如一组"钥匙齿",富有韵律地排列在南北主干上。北区中间圆形广场放射出两条景观轴线,结合景观门的造型,形成"成功之门"的造型。

采用"一轴一带,两区双核"的规划结构形式,有机串联新旧功能空间形态,形成有机整体的规划布局特点。一轴即统领南北空间的结构主轴线,连接南北两个学校大门、入口广场和各主要空间,沿轴线南北展开富有变化的校园空间序列,形成高低起伏、收放有序的校园主空间。一带为贯穿校园南北的生态绿化带,引入景观水系和绿地,形成校园中心的生态绿化带。两区是新旧两个校园分区,南区主要以改造整治为主,北区则是新规划校区。双核即南北校区形成的空间结构核心,南北两个主教学楼前的入口景观广场--南侧礼仪广场和北侧的金钥匙广场。

新建的北区采用半圆形环状路网,大体分为教学综合区、学生生活区、校前广场区、体育运动区、生态绿化区和防护绿化区等六个分区。各区以中间的圆形金钥匙广场为中心,周边环状布置一体化建筑群,形成北侧教学综合区。西侧是文体馆,中间为教学办公楼,东侧为实训楼,南侧为林荫广场和景观水系。通过内侧的形体呼应,三个主体建筑中间形成两个景观大门--智慧之门和成功之门,提取传统建筑牌坊的造型元素,连接三个主体建筑,形成校园内的取景框和视线通廊。东侧的智慧门形成水轴,以水体和绿化广场为主要景观元素,结合金钥匙广场,以运河为主题的水系景观,体现"智者乐水"的思想;西侧成功门形成"文化轴",以绿化和名人雕塑为主要景观元素体现济宁文化特色。

4道路交通系统布局

学校主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南北两条城市道路上,结合开阔的入口广场,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大门。南北校区均形成主环路网,通过中间南北向的主干道连接。校园内建立分级的人行绿化走廊,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人行路线,改变功能单纯的交通空间为内涵丰富的交往空间,营造多功能、多层次的信息互通和情感交流空间。沿校园南北轴线和主要广场绿地上设置完整的步行系统,其它各建筑及环境间均通过小路加以联系,形成完整、高效的校园步行网络。

5空间景观与绿化系统

师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他们在学校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活动,因此,尽力创造校园建筑内外的公共活动空间以适应人们的行为活动是校园规划建设的关键。规划中在校园主教学生活区融入了优美的绿化景观环境,完善了休闲娱乐空间,为师生的交流提供足够的场合和机缘。

空间及景观设计上,强化了南北入口广场、教学综合区及学生生活区的校园主轴线。在中心轴上设置了一系列重要的空间节点。从南面的校园主入口起,经礼仪广场、主教学楼、杏坛广场、墨池和南区学生生活区,到北区的学生生活区、生活广场、主教学办公楼、金钥匙广场和北大门的迎宾喷泉,到北大门为整个轴线的终点,在这些开合多变的空间节点上布置艺术环境小品和标志性构筑物,体现大学校园的艺术文化形象。

规划水系沿轴线贯穿校园南北两区,展现运河文化,体现灵活的学习思维,以北侧金钥匙广场的运河源和迎宾喷泉为水系源头,形成整个校园北区开合有序的水体景观面。北区结合中心金钥匙广场和两个景观大门,分别形成了两条景观轴线:水轴和文化轴,其中水轴位于东侧的文体馆和教学办公楼之间,结合智慧之门,形成流动的水系,以乐水广场作为水轴的对景,体现"智者乐水"的思想;文化轴位于西侧,在实训楼和教学办公楼之间,结合成功门,布置雕塑,文化墙等,体现济宁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校园文化,以教育广场作为轴线的对景点。

绿化设计上,规划整合各种绿地,充分营造中心生态绿带和水系的自然生态系统,使自然园林和人工绿化有机结合。通过道路、庭院、架空廊道,点线面结合,逐层构筑优美校园环境。

5.1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面"环境)。

采用中国经典园林环境意象,精心叠山理水。水岸曲直相间,水面收放结合,相互映衬,再以小桥、绿化、雕塑来点缀,开拓了校园空间,产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形成错落蜿蜒的景致。

5.2建筑群体间的步行道空间和广场空间("线、面"环境)。

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古典建筑群体的轴线处理手法,以层层迭进、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像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5.3建筑单体围合的庭园("点、线"环境)。

建筑、小品及绿化景观相互渗透、穿插,形成柔美流畅、富于自然韵致的古典园林式校园特色,庭园与建筑相互借景。

5.4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点"环境)。

通过天井、中庭、室内绿化等建筑物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力争做到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

1)竖向规划结合现状地形和规划设计,统一考虑土方平衡。除地块中间地形较为低洼外,其他地势较为平整,尽量保证地块内土方自身平衡,在保证最小排水坡度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土方量的平衡。

2)管线综合

规划设计的强电、弱电、给水、雨水、污水、热力、燃气等七种管线均埋地敷设。并考虑远期建设需要,综合规划设计。

高职院校校园的规划应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资源、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结合体。应在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高职校园规划在新时期的特点与规律,使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更加灵活地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应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篇7

关键词1:优质教育

广钢新城在教育设施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少见的。按照政府部门公布的规划,广钢新城将按照20万人口的规格来规划一系列的公共配套设施。

在广钢新城亮相以来,教育资源的配套一直备受关注,查看之前公布的广钢新城教育配套,我们不难发现,广钢新城充分发挥了老城区原有的资源优势。一年前据媒体报道,“未来,该区域内将配套15所幼儿园、9所小学、5所初中、3所高中。从当前已公布的规划来看,保利和华发项目均有幼儿园及小学用地。值得关注的是,建成后的广钢新城还将引入真光中学、培英中学、广东省实验学校等省一级的百年名校入驻,在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配置有3所省一级中学,这样的名校密度,即使放在越秀区也不算多见。”

按照新的入学政策,不光是小学,连初中也将取消择校,参考就近入学的原则入读,广钢新城区域内有如此密集的省一级的名校,这将大大提高区域内学生入读知名中学的比例。

荔湾百年名校比比皆是!

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中部(省一级)143年历史

广州培英中学(高中)省一级,135年历史

广州市真光中学(高中)省一级,143年历史

金道中学(初中)省一级,20年历史

康有为纪念小学(省一级),70年历史

合兴苑小学(省一级),24年历史

芳村小学(省一级),110年历史

西关实验小学(省一级),76历史

进展:广钢新城同享老城区优质教育!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发展规划科副科长周武斌表示,广钢新城将建32座学校,确保广钢新城与荔湾老城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选择广钢新城,就选择了荔湾的优质教育。”为此,荔湾区有三种思路。第一,引入现有优质学校进驻广钢新城办学,包括现有区属的优质学校,也考虑引进市属优质学校,缩短打造优质学校的周期;第二,引入科研院所进驻办学,引进国内甚至是国际高端的教育资源;第三,引入高端民办教育机构进驻办学。

关键词2:五维交通网

广钢新城4条地铁、8处过江隧道、3条有轨电车、4条社区巴士、2条水上巴士构成的广州最密集的五维交通立体交通网正在逐步进展中。

当年天河城商圈能够迅速崛起,和轨道交通的开通不无关系,路通财通的道理亘古不变。实际上,广钢新城的交通配套规划,其便利堪比体育中心,显示出与周围看似仅咫尺距离的区域的重大不同。

广钢新城的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目前越秀区、天河区的数量几乎无异。除了去年12月底正式通车的广佛线二期外,未来还有地铁10号线、地铁11号线、有轨电车1号线、2号线及5号线。

从地图上可见,未来广钢新城内将有3个地铁站(新增东沙工业园站)和12个有轨电车站。另外,高速公路方面,广钢新城未来共建成1条高速公路、2条快速路、5条主干路,路网密度增加9.6km/km2。

五维交通网全剖析!

・地铁线路:地铁11号线,广佛线、地铁1号线,地铁10号线

・快速路:广州环城高速、东新高速、广珠西线高速

・有轨电车:珠江大桥有轨电车5号线:广钢新城-白鹅潭大动脉,直达白鹅潭商业中心;有轨电车1号线:中央公园观光线,连通中央公园直达窖口地铁站,可换乘有轨电车3号线至花地生态园;2号线:有轨电车2号线:长堤沿江观光线,连通3公里滨江外滩带、窖口客运站

・过江设施:10公里河岸8座过江设施,4桥4隧道紧密连接主城区

・社区巴士:3个交通换乘中心,广钢交通换乘中心、鹤洞交通换乘中心、东沙工业园交通换乘中心,整合地铁站、公交首末站、公共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及客运码头等交通设施,合计4条社区巴士20个站点

・水上巴士:未来开设至白鹅潭商业中心、金沙洲、黄沙等客运轮渡;1条内河观光线

进展:广佛线二期已通车,市政道路密锣紧鼓建设之中

首先,去年12月底广佛线二期已正式通车。

另外,据广州市荔湾区建设和园林绿化局计划统计科副科长张晓璇透露,广钢建设一年的改造进度:

市政道路建设规划方面,市政基础建设时序要结合土地出让支撑地块开发;广钢新城一期市政道路设计建设分为6个项目开展,包括3个市政道路建设组团(一二三期地块)、花地大道中南延线(河东路一环翠北路)工程、环翠北路(裕海路一长堤路)工程及芳村大道南(河东路一荷景路)管线扩容工程。

关键词3:世界级公园

广钢新城规划基于花地生态城的整体空间、交通、滨水景观格局,同时依据广钢新城的功能布局要求,突出工业文化和岭南文化,提出广钢新城“两轴、五片、多廊道、多节点”的规划结构。其中广钢新城将建成一个约30万方的世界级中央公园。“中央公园就在家门口”将为广钢新城的居民带来不一样的居住体验!

六大公园逐个数!

・约30万平方米广钢之路世界级中央公园,媲美美国高线公园,将会保留16处工业遗产改造的2.9公里中央绿轴,形成广州唯一工业文化遗产的中央公园。

・广州首个环保主题生态公园,以运动、环保和教育为主题和绿地广场结合设计。

・11.9万平的荔湾区儿童公园约11.9万平的荔湾区儿童公园,建设“水秀花香”特色的梦幻儿童基地,一期园区已免费开放。

・广州市中心最大生态湿地公园――5.2公里长大沙河湿地公园,未来将打造18平方公里花地生态园。

・清末民初芳村花地名园的遗址公园――3.6万平醉观公园,政府投入1千万复建岭南特色公园。

进展:专项规划已得到国规委批复,公园物业受热捧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篇8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省教育大会和全市教育大会部署。着眼招生入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统筹、健全机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好上学、上好学”的需求。着力源头治理、过程公开、从严监管和严肃执纪,严格落实教育部“十项严禁”纪律要求,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切实维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划定学区,严格资格审查,规范工作秩序,有效控制班额,保证招生工作公开、公正、公平,让城乡每一名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

二、基本政策

(一)严格入学资格审查。

1.小学入学年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实行6周岁入学,即2014年8月31日以前出生,含8月31日出生的适龄儿童。

2.镇户籍。镇籍居民子女入学,需提交户口本和房产证,子女户口应与法定监护人户口一致(小学一年级入学还需提交儿童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证须经疫苗接种地点查验盖章);对集体户口、挂靠户口等情况同时严格查验法定监护人的户口本或房产证,并根据挂靠户口所在学区学校的招生能力统筹安排入学;各校不准跨越划定的区域招生入学;对本区域内超出学校规定学额的,可采取摇号的方式进行;对弄虚作假、伪造证件等干扰招生秩序的行为,坚决予以抵制,确保招生工作公正、公平。

3.其它各乡(镇)户籍。其它各乡(镇)居民子女符合到本乡(镇)中小学就读的,到各乡(镇)中小学报名(小学一年级入学需提交户口本、儿童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证须经疫苗接种地点查验盖章)。

4.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提交公安部门发放的学生与法定监护人的原始户口本;学生法定监护人在县的居住证;在县务工的正规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所需证件必须齐全,符合规定要求。

5.烈士子女、符合条件的现役军人、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伤残警察子女、引进人才子女、一线防疫医务人员子女及其他各类优抚对象,优先安排入学。

6.华侨等外籍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二)严格落实招生政策。

1.严格控制学区。按照户口所在地,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严格控制跨学区入学。

2.严格控制班额。按照省定班额标准,根据“整体调控、合理分流、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全县中小学招生工作。

3.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县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小学毕业生与本地学生同城同等待遇,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到相对就近的学校入学。

小学以第一实验小学、实验小学小学和镇向阳小学小学接收为主,

初中以第一中学和中学接收为主。各乡(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由所在乡(镇)属地管理,审查证件,统筹安排。

4.保障特殊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按照有关规定,现役军人子女、烈士子女、一线防疫医务人员子女,在招生时给予优先安排。按照相关规定,积极创造条件,接收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对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提供教育帮助。

三、招生计划及招生区域

(一)小学招生计划及招生区域。

(二)初中招生计划及招生区域。

(三)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及招生区域。

1.编制招生计划。2020年实验中学计划招收6个班,招生248人,其中统招生62人,指标生186人;中学计划招收2个班,招生49人。各校要将招生计划通知到每位考生及考生家长,并在校内外进行公示。

2.报名资格条件。具有我县初中毕业年级正式学籍和报考高中段各类学校资格者均可报名并参加全省统一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3.报考原则、办法。

(1)学籍在本县的初中毕业生只能报考本县高中。

(2)应届毕业生可兼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含5年制高职、3+2高职、5年制师范分院)。

(3)往届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只可报考一般高中,也可报5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3+2学制的高等职业院校和5年制师范分院,但必须参加本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录取时不享受加分政策。

(4)考生可报考县中学,可用本民族文字答卷。

(5)华侨学生可以在其父母出国前或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户籍所在地进行身份认定并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与我县户籍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6)身有残疾的考生与其他考生同等对待。

4.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高中多样化招生办法。

积极推进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的改革措施,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引导初中学校平均分班,促进教育公平。根据省、市文件精神,2020年普通高中招生,继续实行“指标生”分配到初中校政策,“指标生”占“统招生”比例不少于75%。

(1)指标生”录取到校。在充分考虑各种政策加分因素的基础上,将“统招生”人数减去所应招收的“指标生”人数,确定“统招非指标”录取线,在“统招非指标生”录取线以下按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分配到校“指标生”(具体分配方案另文通知)。

(2)“指标生”资格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在该校学习时间两年以上(学校要提供初一学年末班级名单或初一期末考试成绩榜、留级生除外);(2)毕业总体综合素质评价B等以上不少于4个(学校提供该生全部《综合素质评价手册》);(3)各校要将符合条件的“指标生”名单在校内外进行公示;(4)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低于最低录取线。

5.奖励、照顾政策:

(1)报考高中和五年制师范专业的省级优秀学生加3分。

(2)为保证和加强非英语语种的外语教学,学习日、俄语的考生报考高中可降低5分录取。

(3)革命烈士子女降低20分录取。

(4)港澳同胞、台湾省籍同胞和华侨、归侨子女(以报考时向招生部门交送的原件为准),降低5分录取。

(5)报考普通高中(不含少数民族高中)的少数民族考生,按照省委有关文件的规定给予加分照顾,用本民族文字答卷加10分、随汉族考生答卷加3分录取。

(6)省内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的优待按照《省军人抚恤优待办法》规定执行。为贯彻《教育部总政治部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现役军人子女报考重点或普通高中,降低20分录取。人民警察子女教育优待按照《关于市人民警察子女教育优待入学的实施意见》执行。

(7)按照省人大《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获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及其子女降低10分录取。

(8)一线防疫医务人员子女,加30分录取。(具体加分名单由县人民政府确定提供)

以上奖励政策不能兼得和相加,如有两项以上,取最高的一项。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篇9

关键词:区域公平高考移民本地化

高考分省划线定额录取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录取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涉及百万乃至上千万考生享受高等教育雨露福泽的切身利益,也关系我国高校招生的数量与质量,进而影响我国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适逢高考恢复30周年,认真反思目前分省划线定额录取中存在着的问题,善谋对策,寻求积极稳妥的解弊措施,对于完善高考录取制度,确保高等教育公平,构建和谐高考,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言

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风雨,虽已废除百年之久,成为历史陈迹,但其对教育的影响却弥漫并积淀为现实基因的一部分,使当今的高考很大程度上具有科举的“影子”,难怪今人往往把科举和高考相提并论。目前高考实行的分省划线定额的录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科举时代“逐路取士”的优秀基因,并得以逐步完善。科举考试从开始专注考试公平,到最终让位于区域公平,是考试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自1952年实施统一高考,《教育部关于1952年暑假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及其实施问题的指示》中指出:根据招收学生的可能来源,各区教育(文教)部应切实调查统计各该区应届高中毕业生及其他可能投考高等学校的人数,如发现可能投考人数多于计划中所统计的各该区人数时,应将多出的人数电报我部,将视其人数多寡,再根据招生计划追加各区招生名额。即使在1966年至1977年,取消了统一高考,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生时,依然采取了各地区“分指标”的定额录取。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分省划线定额录取制度逐步走上正规化道路。

但是,近年来,高考分省划线定额录取制度却屡遭非议。争论焦点在于高考分数线向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倾斜,并且这种倾斜的幅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限度。1999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一份民盟中央常委、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万鄂湘教授起草的《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建议》提案,将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不平等问题专门提了出来:“除个别实验市以外,全国的高考考生考的是同一套题,可是中部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苏等省的分数线要高出经济发达省市(包括北京)近成180分!中部高等院校同一个班的学生,高考分数之差有的竟达200分以上。”[1]2000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姚守拙教授又提交了题为《高考招生应在全国范围内按分数高低统一录取》的提案,受到与会委员的广泛关注。2002年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又以整版的篇幅开辟了“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讨论专栏,该专栏持续近一个月,刊发了大量观点鲜明、言辞激烈的文章,甚至有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一、存在问题

争论之激烈说明了目前的高考分省划线定额录取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育公平,带来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本文认为目前的分省划线定额录取集中表现出以下问题:

1.录取配额偏向城市群体,加剧城乡差距。

分数线向何处倾斜,直接影响着分省录取的人数多寡。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从整个国家来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由于集中了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而考生数量则相对较少,导致人均高教资源拥有量处于全国前列,带来的结果就是高考分数线位于全国倒数几位,使得50%以上的考生都能进入大学,比较充分地享受高等教育的福泽。即使在一个省区内,对本科军检资格线的划定,往往对省会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级市依然采取了照顾政策,相比其他地级市分数线也比较低。可见,无论从全国来看还是从一个省区来看,政策制定者都通过划定较低的分数线,把较多的高考录取名额投放给了城市群体,使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城市本科生是农村的281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在2000年是17.6%,比1990年下降了4.1个百分点;北大在1999年是16.3%,比1991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北师大在2002年是22.3%,比1990年下降了5.7个百分点。而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学院等非重点大学,2003年农村学生比例高达63.3%,高出2001年7.9个百分点。[2]

2.高考大省配额少,高考分数线居高不下,催生“高考移民”。

从历年的考生人数来看,山东、河南等省份考生众多,在全国可谓是“高考大省”,但由于国家分配的招生数额有限,再加上这些省高教资源相对缺乏,最终导致了高考分数线年年居高不下。2005年全国高考考生总数为850万人,山东省考生数为731166人,差不多占了全国考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为“高考第一大省”。2004年山东省的招生计划为32.2万人,今年增加了5.7万人;2004年山东省考生为62.2万人,今年却增加了10.9万余人。可见尽管山东省2005年的招生计划比2004年有所增加,但仍赶不上考生数目的增长[3]。2006年河南考生780530人,比2005年增加60533人,增长8.41%,再创历史新高,高考分数线之高也是全国一二。2005年山东录取分数理工类第一批是597分,青海是430分,高出167分。2006年山东录取分数线理工类第一批583分,河南理工类一批分数线为590分,而青海是434分。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出现了所谓的“高考高地”,分数线居高不下,考生可谓是感叹“生不逢地”、“怨声载道”,承受巨大竞争压力,共挤高考“独木桥”。巨大的分数线“落差”,直接催生了一些家长铤而走险,通过各种手段、动用各种关系,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那些“高考低地”去参加高考,即“高考移民”。虽然每年教育部和公安部门严查封堵高考移民,但铤而走险并存侥幸心理者屡禁不止。2006年贵州查处高考移民500多名,新疆查处53名,海南查处63名。

3.全国重点高校“本土化”倾向严重。

我国的高校从隶属关系上来说,主要是中央部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和省属的高等院校,全国重点高校集中了全国大多数的优质高教资源,其建设经费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性拨款承担的,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国立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理应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共同享受。但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自的不断扩大以及全国重点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方针,全国重点高校在属地的招生指标投放较多,出现了严重的“本土化”倾向。据相关高校负责人介绍:人民大学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占总招生名额的六分之一,清华大学要招北京市考生300多人(其他省份一般是100个左右)。2006年,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在上海市的招生比例分别是40.7%、44.2%、49.7%;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在天津的招生比例分别是23.3%、27.1%;浙江大学在浙江的招生比例为47.1%;山东大学在山东的招生比例为54.6%。[4]这种“本土化”倾向不但加剧了城乡差距,而且使高教资源分配更加不均,也使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更加不平衡,严重地破坏了教育公平。

二、解决举措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是考试选材中的一大两难问题,也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不可能完全解决。“不要企望完美的解决之道,只能在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两端之间尽量取得相对平衡,找出一种相对合理的办法来,尽可能提出科学而合理决策参考”。[5]应当坚信,现阶段的分省划线定额录取制度虽存在不少问题,但基本是符合我国地域辽阔、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国情的,只能解善救弊,逐步完善。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实施分省划线定额录取的根源在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致使教育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和供给不足矛盾突出。2005年2月2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高教资源仍然稀缺,最近有些人提出取消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确定录取名额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建议在全国全部采取统一录取分数线,但在目前是很不现实的,如果真的实行起来,的学生就根本没有机会来读北大、清华。从长远来看,缩小地区间高考分数线悬殊较大之现状,治本之策则在于加大经费投入,缩小地区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为此国家应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坚持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庆欣的是,国家已经把教育经费的“4%的指标”明确写入了“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

2.继续加大对中西部的政策倾斜,使更多考生享受教育公平。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区域分布不甚合理。高校主要云集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北京和上海等少数大城市,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则长期处于一种空白状况。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把一批高等学院陆续由原来的东部大城市内迁到中西部地区,初步改善了我国高校区域分布极不平衡的现象。但总体而言,高等教育的重心仍然还在东部地区。“对于历史所形成的发展差距,国家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加以调节和平衡,以求直接有效地缩小地区间差距,保证竞争起点的相对公平性”。[6]从目前的高考分数线来看,国家确实照顾到了中西部基础教育落后的实际,但给予中西部的配额尤其是全国重点大学(除属地重点大学)招生名额仍然比较少。2007年招生的计划中,教育部进一步加大了对中西部的政策倾斜:一是加强省际间支持,一些教育发达省市拿出1万余名计划投放到升学压力较大的安徽、河南、广西、贵州、甘肃、新疆等八省区;二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本科计划较去年增长2.7%,其中面向中西部地区安排计划增幅超过34%;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安排免费师范生计划1万余名,其中面向中西部地区占到90%。[7]

3.平衡分配全国重点大学配额,遏制“本地化”倾向。

所有全国重点大学建于各省,首先应当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全国重点大学招生却不能以地方为主,一是因为其建设经费来自全国纳税人,理应由全国各地的学生来享受这些优质资源,二是因为本地化倾向会严重破坏教育公平,将更加加剧城乡和区域差距。“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大规模教育考试制度,具有强大社会导向功能和重大社会影响”。[8]高考作为一项社会政策除了具有保证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的功能之外,最主要是承担着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缩小地区差距、保持社会稳定等重大社会功能。所以,平衡分配重点大学招生名额,遏止本地化倾向,也是确保社会最大公平、公正的要义之所在。令人欣慰的是,2007年的招生计划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属地安排计划比例平均比去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

另外,国家必须有效使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使高考分省划线定额录取制度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同时,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对一些非法“高考移民”严厉封堵,加大对相关参与人员的处罚力度,切实有效地维护高考的权威性和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施芳.我国高等教育城乡差距在缩小[n].人民日报,2005-02-16.

[3]sdzs.省略/note/index.shtm.

[4]杜瑞军.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历史回顾――基于对1949年以来普通高校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7,(2).

[5]刘海峰,樊本富.论西部地区的“高考移民”问题――兼论科举时代的“冒籍”现象[J].教育研究,2004,(10).

[6]李若衡,陈志霞.封堵“高考移民”的社会学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篇1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省教育厅《陕西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陕教规范〔2017〕9号)、《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陕教规范〔2017〕10号)和《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陕教规范〔2017〕1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普职并重,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持续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推进普职协调发展;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推进教学、考试、招生有机衔接;坚持公平公正,不断优化规则程序和招生机制,为学生提供平等升学机会。

二、总体思路

坚持多元评价和择优录取相结合,全面推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继续实行计划管理、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和网上录取,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监督有力的招生管理机制;继续将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标准化高中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向薄弱初中分配,实施定向招生;招生计划、录取信息面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全面实现阳光招生。

三、考试报名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依据。初中学校学生必须报名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应届生在就读学校网上报名。社会青年和在外地市初中学校就读的宝鸡籍学生在户籍所在县区考试管理中心进行资格审查后网上报名。在我市初中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符合报名条件的可在就读学校报名。

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生同时建立电子考籍档案和纸质考籍档案,电子考籍档案由市、县区考试管理中心负责组建,纸质考籍档案由毕业学校负责管理。

各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档案材料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真实可靠,便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使用。

四、计分科目

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为“4+4”模式:以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作为基础录取计分科目,同时将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作为录取计分科目。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成绩计入对应科目成绩并计入录取总分。

非计分科目的考试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合格及以上,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控制标准。

具有自主招生资质的高中学校,在统一的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基础上,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自主招生要求确定1-2科招生录取计分科目,或确定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部分指标作为自主招生的重要依据,在规定区域内招收各科成绩合格的学科特长生,具体办法和录取细则须提前向社会公布。

无综合素质评价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学校不予录取。

五、招生计划

1.各县区教育局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按高中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确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建议数。市教育局依据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和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等要求,审定后下达到各县区,由各县区教育局下达到公民办高中学校。招生计划面向社会公布。对年检不合格、不具备招生资格的学校不下达招生计划。

2.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化高中招生计划分为统招计划、定向计划。一般普通高中和民办普通高中均为统招计划。

3.继续实行省级示范高中、省级标准化高中定向招生。各县区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化高中定向招生计划按本校统招计划的50%编制,定向分配到县域内各薄弱初中。定向招生对象仅限初中阶段一直在中考报名学校就读的具有我市户籍的应届毕业生。宝鸡中学定向招生按原政策执行。

4.具有艺术体育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可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艺术体育特长生招生计划纳入高中学校统一招生计划。

艺术、体育特长生招生继续实行网上报名、统一专业测试,艺术特长生测试工作由市考试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体育特长生专业成绩采用中考体育考试成绩。

5.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为指令性计划,所有高中不得超计划招生。

六、招生范围

宝鸡中学、姜城中学继续面向全市提前单独招生。其他高中按照属地原则,面向本县区、本学区招生。民办高中面向全市招生。

市教育局指导各县区依据高中招生计划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成绩划定县区公民办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普通高中不得录取未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考生。

七、志愿填报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后,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在规定时限内登陆指定网站填报志愿。民办高中不填报志愿。

1.提前单独录取志愿。中考成绩达到宝鸡中学录取分数线的全市考生均可填报宝鸡中学,宝鸡中学定向招生的生源初中考生还可填报宝鸡中学定向志愿。通过全市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体育成绩达到专业合格线的考生均可填报姜城中学。考生填报宝鸡中学、姜城中学未被录取,不影响被其他高中录取。

2.县区高中统招志愿。考生按初中毕业学校或按户籍选择填报一个县区内的1-3所高中。

3.县区高中定向志愿。省级示范高中、省级标准化高中生源初中校符合定向生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填报定向志愿。

4.艺术、体育特长生志愿。通过全市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的考生,可填报姜城中学艺术特长生志愿,或填报所在县区具有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高中志愿。体育成绩达到体育专业合格线的考生,可填报姜城中学体育特长生志愿,或填报所在县区具有体育特长生招生资格的高中志愿。未填报艺术、体育特长生志愿的考生,一律不得作为艺术、体育特长生录取。

5.移交到地方政府的原企业子校所在企业的职工子女,执行县区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协议,相关考生可按协议填写原企业学校。

6.宝鸡一中考生在金台区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可填报金台区高中,也可按户籍所在地填报所在县区高中。

7.高新区所属六镇初中学校考生按户籍或者按学校原来隶属关系填报所在县区高中。宝鸡高新中学、宝鸡高新第一中学考生可按学校所在辖区填报渭滨区高中。

8.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县区公办高中实行征集志愿制度,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依据公布的招生计划填报志愿。

八、新生录取

1.录取方式。在市教育局指导下,由县区教育局和考试管理部门依据学生成绩和志愿信息,统一实行网上录取。录取结果在指定网站公布。

2.录取原则。分数优先,尊重志愿;综合评价,关注特长;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宏观调控,微观调整;阳光招生,公开公平。

3.录取依据。按照学校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分、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a、B、C、D四个等级,达到C等及以上者普通高中方可录取。考生计分科目总分相同时,优先录取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较高者。

4.加分政策。严格清理和规范招生加分项目,健全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学生的体育、艺术等方面特长和表现不再单独加分,全部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和结果中体现。

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子女、台湾籍考生经审查属实的,可在总分上加5分参与录取(宝鸡中学下延一档录取)。

军人子女考生的加分分值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

5.录取规则。依据考生志愿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分,按照“分数优先,尊重志愿”的原则进行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填报征集志愿参加补录。

(1)宝鸡中学、姜城中学提前录取。

(2)县区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录取。公办高中由各县区教体局统一网上录取。民办高中按照招生计划自主招生,录取结果由县区教育局负责审核。

(3)艺术、体育特长生录取。艺术特长生按专业测试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分之和排序,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为止。

体育特长生按中考体育成绩划定专业合格线,凡达到体育专业合格线的考生,按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为止。

九、高中学籍

录取工作结束后,县区教育局和高中学校依照录取结果,对录取学生签发《普通高中录取通知书》。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内到相应高中报到。任何高中不得私自招生,不得接收无高中录取通知书的学生。

市教育局根据普通高中录取结果,直接生成高一新生学籍信息。各县区教育局和各普通高中依据市教育局下发的高一新生学籍信息,核实学生报名情况,在规定时间内为高一学生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市教育局报省教育厅备案。

未被正式录取的学生无全国统一的普通高中电子学籍,不能取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籍,不发放高中毕业证书。

十、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宝鸡市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普通高中招生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各县区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严格落实招考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招生工作规范实施和社会稳定。

2.建立公示制度。市、县区教育局向社会公示高中招生方案、招生计划、录取程序、录取结果等,严格实施招生“阳光工程”,确保高中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3.健全监督机制。市、县区教育局在招生期间向社会公布咨询举报电话,设立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室,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参与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加强监察督查。

4.加强政策宣传。各县区和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宣传《宝鸡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保招生政策家喻户晓。通过免费发放宣传资料、开通咨询电话等途径,为考生和家长释疑解惑。初中学校要切实做好考生填报志愿的指导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