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十篇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十篇

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38

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篇1

http://

关键词有效教学;新课改;高中数学

引论

在新课改背景下,各个学科都在努力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在有效备课、有效授课、有效评价等因素入手,以此来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做好了这些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们也知道,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教学包括效果(教学活动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高)、效率(有效教学应占实际教学总时间的绝大部分)和效益(注重社会性,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备课、讲授、提问、激励、教学方式等几个课堂教学要素入手,谈谈如何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便与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交流。

一、有效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高中数学教师要有效备课,充分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和引导,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备课本和备知识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备学生。因为,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备课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使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应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自我评价、监控和调节,备课要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主动设想学生这个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如在解析几何中的《直线和圆的方程》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备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相对x轴正半轴的倾斜程度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用图形表示,以此来引发学生思考,引入课题。最终,学生在自己的理解程度上可以归纳出四种(倾斜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以及零度角),这样的问题设计能满足多个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基本上都能解决这个问题。再如,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教学中,我在备课时考虑到通过让学生复习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椭圆的几何性质,然后采取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如:椭圆的定义,平面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2c)之和等于2a(2a>2c),则这个动点的轨迹是椭圆。之后,我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平面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2c)之差等于2a呢?差的绝对值等于2a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回顾,并主动去推导方程、增加必要的条件完善双曲线的定义等等,在此基础上就能有效解决最初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

二、有效授课,提升教学有效性

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堂授课,这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和部分,通过教师的有效授课和点拨,或是通过师生互动等相应的课堂活动,以此来点拨、引领学生,引导和启发学生增强对所学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强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等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乐于合作和探究,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学习成果展示。教师的有效授课要保证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指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为主要的是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基础,依据教学内容等情况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实现有效授课,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如我在教学“均值不等式”知识时,我创设如下情境: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两种方案:甲方案时第一次打2折销售,第二次打3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3折销售,第二次打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下,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当然最终的教学效果也较为理想,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实现。

三、有效提问,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效率。一般来说,有效提问要求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也要适度,能够满足多个层次的学生的实际需求,最好是由主问题贯穿课堂始终,而不是“满堂问”,让学生碎问碎答。如,我在教学向量的时候,与非零向量a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是

若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个概念,则教师可以灵活地变题。若a=(3,4),则与a平行的单位向量是____。这样就能保证课堂的灵活性,能有效唤醒、激发学生的思维。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后,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也要进行适时的点拨,这样才能使得所有学生带着热情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探索活动。这样,就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论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备课,要有效授课,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地位,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当然也要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也要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等,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才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http://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简洪权.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篇2

摘要:以江西省上饶中学为例,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策略对该校开展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对象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对教师组的调查主要以访谈法展开,以收集了解教师进行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意见和建议为目标,对学生组的调查主要以收集他们参与历史自主探究学习的体验为目的,结果显示:该校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现状整体良好,但在课堂教学秩序把控、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改中予以完善。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以上饶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和各年级学生为对象展开调查,首先,涉及受访历史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4人;其次,涉及受访的各年级学生300人,其中高一年级80人,高二年级150人,高三年级70人。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展开调查。首先,问卷法。编订《高中历史自主探究学习体验问卷》,利用课后时间发放给受访的300名学生,要求他们以匿名作答的方式完成问卷题目,后期共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其次,访谈法。于课余时间与受访的20名该校一线历史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意见和建议。最后,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学生组的调查主要以问卷法展开,所涉及的问卷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你对目前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体验感如何?(2)自主探究教学对你历史学习水平的提升帮助显著吗?(3)你认为现有的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4)你是否支持学校开展进一步的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改革?通过后期的统计将学生组的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32%的受访学生表示“体验完美”,41%的受访学生表示“体验一般”,27%的受访学生表示“体验较差”。(2)27%的受访学生表示“提升十分显著”,36%的受访学生表示“提升一般显著”,37%的受访学生表示“没有太多提升”。(3)41%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采用更多元化的自主探究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38%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提供更多元的自主探究教学组织方案”,21%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加强自主探究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4)67%的受访学生表示“支持”,30%的受访学生表示“不支持”,3%的受访学生表示“无所谓”。

2.教师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教师组的调查主要以访谈法展开,所涉及的访谈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你主要采用何种方法组织历史自主探究教学?(2)你认为开展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最大的困难在哪?(3)实践自主探究教学对你教学水平的提升效果如何?(4)你支持学校在下一个阶段的教改中大力推进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改革吗?通过后期的统计将教师组的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8名受访教师表示“采用合作探究教法组织教学”,9名受访教师表示“采用交互式自主探究教法组织教学”,3名受访教师表示“采用混合式自主探究教法组织教学”。(2)7名受访教师表示“自身的教学技能不够过硬”,8名受访教师表示“学校没有历史自主探究教学资源库”,5名受访教师表示“如何更好地把控自主探究教学的秩序是主要问题”。(3)7名受访教师表示“提升显著”,9名受访教师表示“提升一般”,4名受访教师表示“没有提升”。(4)13名受访教师表示“支持”,7名受访教师表示“不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上饶中学历史课程自主探究教学的现状整体良好。由调查结果可知,超过50%的受访学生表示目前的历史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为“满意”,且对自身历史科目学习成绩的提升效果为“显著”,而受访教师中大部分也设计和组织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上述调查结果综合可知:上饶中学历史课程自主探究教学的整体现状良好。第二,仍有一些因素制约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效果的提升。调查结果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现状,即:影响上饶中学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效果提升的因素仍有一些,主要包括历史课程自主探究教学的课堂组织秩序存在问题、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不够创新以及关于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资源建设不够完善。

2.建议

第一,加强对自主探究教学课堂秩序的有效把控。在今后的教学中饶中历史课程教师应对自主探究教学课堂的秩序进行更为有效地把控,例如,在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时,教师应合理地分配小组成员,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1∶2∶3的比例进行自主探究教学实践,并在组内设置组长、副组长等职务,协助教师对整个探究教学的秩序进行控制。此外教师应时不时地深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生群体中,及时帮他们答疑解惑,确保学生能够在有序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鼓励教师创新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建议饶中出台有关历史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鼓励政策,例如,将教师开展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频度、学生反响、教务听课打分等纳入到教师的业绩考核中,同时对于积极主动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历史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此外,在校内不定期开展有关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讲座,委派优秀教师外出培训等,以不断提升历史教师自主探究教学的水平。第三,建立历史自主探究教学在线资源库。为给历史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自主探究教学素材,上饶中学应该尽快建立起在线的历史自主探究教学资源库,资源库中应包含历史课程的图片、文字、视频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教学资源组织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案等,从而为一线历史教师更为有效地组织自主探究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同帝.高中历史课改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技巧与方法研究[J].才智,2016,(09):142-143.

[2]范爱华.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J].文理导航(上旬),2017,(02):54.

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篇3

【关键词】普通高中;数学必修课;分层教学

在高中数学的授课中,已经做出了全新的改革,应用了现代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想,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中,在高中的日常授课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高中数学必修课分层教学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征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概念

在高中的日常授课过程中,对于分层教学的应用,为对班级内部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详细分析每名学生的学习特征,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实施分层教学的形式,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对于该项教学貌似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应用特征

分层教学的模式为在日常授课当中的应用,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可针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其积极性和学生参与的热情进行提升[1].此外,分层教学还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会非常明显.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

在数学的日常授课过程中,对于分层教学的应用,可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不会使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最后放弃了学习,也不会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数学太过简单,觉得数学课堂非常无聊[2].实施分层教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使每名学生都能有良好的发展,提升整体教学的质量.通过对分层教学的实施,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概念,加深对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对数学的学习有不一样的认识,提升学习的质量.

三、普通高中数学必修课分层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分层备课策略

分层备课的实施,需要教师依照不同学生的不同类型,应用不用的备课方式.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非常明确的了解,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三个类型,如学习能力强,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为a类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并且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为B类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并且能力一般的学生为C类学生.在备课时,针对数学公式、定理和定义等基础知识,可全班同步进行学习,这也是数学授课最重要的环节.在备课时,针对B类和C类的学生,需要对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要对其进行牢记、领悟和应用.此外,针对a类和B类的学生,要适当提升一些要求和问题的难度,尤其是a类学生,要在其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拔高,而对于C类的学生,要帮助其掌握基础的知识和内容,不要安排综合型的题目[3].例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是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会求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在经历倾斜角与斜率概念的形成过程之后,初步领悟解析几何思想,并借助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渗透分类,针对a类和B类学生,需要让他们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备课中,还要设置一些比较基础的问题,如是否每条直线都有斜率?是否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直线倾斜角越大,直线斜率是否越大?还有一些稍微有难度的问题,如在没有量角器的情况下,已知直线上两点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设点p(x1,y1),Q(x2,y2)在直线上,推导当倾斜角为锐角时,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若直线倾斜角为钝角,公式成立吗?若改变p,Q两点的顺序,公式成立吗?这样,不但可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分层回答教学策略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应用巧妙的问题设置,对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调动,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4].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提问,查看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后再提问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查看其对知识掌握是否全面,并将问题进行展开,引导学生对各类问题进行探究.此外,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要提问学优生,利用学优生的回答对其他学生进行启发.例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利用一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授课中,教师提问基础较差和基础一般的学生一些问题,如观察式子:x2-20x+84≤0,该式子是等式还是不等式?该式中含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次?引导学生总结并且归纳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在之后的授课中,可以提问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的问题,如方程x2-20x+84=0的根是多少?不等式x2-20x+84≥0的解集是什么?不等式x2-20x+84≤0的解集是什么?借助对二次函数图像的直观性,可引导学生对图像上任意一点的纵坐标进行跟踪观察,以获得对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还可以对大多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做出调整[5].针对a类学生,可在遇到教学难点的时候,引导a类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把函数y=x2-20x+84变为y=ax2+bx+c(a>0),那么方程ax2+bx+c=0的根是多少?函数y=ax2+bx+c(a>0)的图像与x轴有几个交点?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是什么?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是多少?该项过程,可提高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能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促进共同进步[6].

(三)分层测评的策略

因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可应用统一的测评方式,以免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认为题目比较难,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还可避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认为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7].例如,在完成“抛物线”的学习之后,针对C类学生可设置基础性的问题,如准线为x=2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什么?抛物线F是焦点,则p表示什么?针对B类学生,可设置一些经典的类型题,如,一动圆的圆心在抛物线y2=8x上,且动圆恒与直线x+2=0相切,则此动圆必过定点是什么?针对a类学生,可设置:已知抛物线y=ax2-1的焦点是坐标原点,则以抛物线与两坐标轴的三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多少?此外,还要适当地鼓励学习成绩较差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渐拔高[8].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可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会使每一名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了教师的重视,有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篇4

关键词:教学活动 有效性 学习成效 学习能力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学活动是一种注重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的教学,重视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标要求的深入实施,有效性教学作为当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新实施的数学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重视学习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由此可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本人就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谈一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问题设置要突出生活性,便于学习能动性的有效培养

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工具,导致学生学习情感及能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新实施的数学课程标准实现了由“以课本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有效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及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陶冶。因此,教师教学要抓住数学生活特性,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环境中进行新知的学习,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实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培养。如在函数知识的学习时,教师设置了“已知在地图上有甲乙两村庄,其中甲村庄位于坐标(-3x+4,3y+1),乙村庄位于坐标(y,x+1)。由甲村庄向东走4单位,再向南走1单位,与由乙村庄向北走5单位,再向西走2单位,则可到达丙村庄,求丙村庄的坐标位置。”的生活性问题,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进行相关内容知识的解答,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学习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教学资源要突出丰富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授

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对有效性教学的推动作用更加的明显,有利于教学标准化,有利于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有利于探索和实现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的融文字符号、声音、图片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运用,将数学知识点中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需要用形象直观的动态画面和直观的图形进行讲解的,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对抽象知识能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认识,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几何画板,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利用画图工具画出相应的三线,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会很容易的发现三线交于一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媒体资源,能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难教学知识的传授能够起到化难为易的显著效果,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作业设计要突出层次性,加快课堂教学效果的深化

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篇5

【关键词】透视学教学方法新媒体研究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85-02

一、透视学概述

透视,“透而视之”。即透过透明的假想平面去观察物体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在二维空间中表达三维实体。而透视学就是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及相关的科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景致转换为平面图像,在平面上研究立体图像绘制规律的学科。

二、“透视学”课程在设计学科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也指设计师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技术性的创作与创意活动。在各种造型设计中,只要有空间图形就有透视存在其中,在造型设计领域,通过对透视的掌握,设计师可以使自己的设计作品真实的呈现在人们眼前。可以说,透视学是一切设计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而“透视学”这门课程在设计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便不言而喻了。

三、“透视学”课程的教学

1.“透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透视学”课程在设计学科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学生对课程本身不够重视,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面对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往往不够重视,存在应付了事的思想。二是教学手段老化,教学内容枯燥。很多教学内容需要识记很多专有名词,而通常专有名词又晦涩难懂,所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传统“透视学”教学往往采用尺规制图,带给学生的感受是重新回到了“立体几何”时代。一些学生因此产生了抵触心理,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2.“透视学”课程的教学要点

正如上文所述,“透视学”课程中的专有名词多,一些名词不易于理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专有名词的定义不是学习的重点,重点应是其在透视图像里的具体应用。教师应摒弃专有名词在传统教学中的“高大上”形象,让其落地开花。以传统室内空间透视为例,无论是平行透视还是成角透视,我们只要要求学生掌握“视平线”、“灭点”、“测点”、“原线”、“变线”等几个名词的大意就可以掌握基本透视画法。如“‘测点’就是用来测量的点。”、“‘原线’就是和原始线条相似的线。”、“‘变线’就是通过透视改变状态的线。”、“‘原线’依旧平行或垂直。”、“‘变线’交于灭点。”等。利用这些简单通俗的语言,确定不易理解的名词含义,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掌握绘制透视图的能力。

另外,在授课时也应注意“课题”的使用,注意在成品效果图里渗透透视技法,避免出现所有透视线条都使用数字进行规定,限定所有学生画出完全模式化的透视图的教学方法。应鼓励学生“开放式”绘图,即减少限定条件和框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不违反透视学规律的前提下按自己的审美和需求绘制透视图。

四、新媒体时代的透视学教学改革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设计软件在设计工作中的被普遍应用。无论我们如何调整授课的技巧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都不能否认许多学生对透视的基本功训练已经逐渐弱化,电脑绘图可代替一切设计表现方式的错误认识也逐渐普遍。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否定电脑的作用,反而应利用电脑,采用新媒体教学方法来完善自己的教学。

1.授课过程的多媒体应用

“透视学”课程讲授时,常出现一个名词“假想平面”,如果仅使用语言描述,不易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利用ppt课件,大量展示各种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如“假想平面”等抽象的名词。

在让学生了解透视角度时,教师则可以利用3DmaX等三维软件,直观的在界面中绘制室内空间和单体正方体。利用电脑创建的三维空间,可以旋转画面、调整视角和视平线高度,还可以看到一些特别的视角。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透视效果,分析不同视角的不同状态和特点。将原本抽象的透视关系直观地展现出来。

2.学生实训时的多媒体应用

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有效地开展实训及课后练习。如利用CaD软件,学生可以利用捕捉工具轻松的将“变线”交于灭点。在利用尺规绘图时常常画歪、画斜的平行线和垂直线,更是在电脑软件的帮助下显得十分便利。学生可以省下调整细节的时间直接进行知识点的联系,往往事半功倍。

如何有效提升教学水平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问题。在“透视学”课程的教学上,我们只有顺应发展,多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改变陈旧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使“透视学”教学成为易事。

参考文献:

[1]孙熠,《透视学教学探索》,《大舞台》,2012(3)

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篇6

关键词:初三数学;新课标;课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在初三数学教学中,要多渠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践机会,引导、帮助学生在探索中、交流中真正的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想法和思路,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进而取得较为广泛的活动经验。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也是体现教学实效是否达标的过程,为此,数学教师有必要多渠道运用教学策略来提升教学实效。

一、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动因及现状

本人认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要遵循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明确的了解初中数学的教学核心目标,围绕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教师应该注意到数学教学是一个活动式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的本质,更应该遵循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规律。只有把握了这两个原则,才能更深入地去构建实效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而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

根据笔者多年执教经验认为,当前造成初三课堂教学实效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学实践中缺少先进的数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指导,很难设计出一堂优质课堂方案,虽然新课标提供的教学策略很多,但在运用上已显陈旧,推陈出新的教学指导极少;二是多数教师对教学实效性认识还较于模糊,虽然有新课标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但是传统初三应付中考的题海战术还是不能避免,进而加重学生作业负担,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制压,在对初三种种题型中缺少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单纯按照教师的题海战术去做题;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传授上,学生虽然能够按照方法进行题型的理解、推敲,但也仅仅以固定思维去解题,举一反三能力较弱,且就算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也不能严谨有序地解答出来。

二、深入提高初三数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以数学知识特性为核心,循序渐进提升教学效率

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教师务必在教学中以数学知识特性为核心,以数学知识素养为基础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学生年龄的认知和接受知识规律与学习状况有效结合,根据教学知识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在讲解过程中设置已掌握知识问题进行有效知识铺垫[1],达到学生逐步掌握的目的,进而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教授“二次函数”中的“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知识点的讲解时,为了实现学生准确掌握如何确定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的方法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师采用让学生先练习后总结再归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进行预先设置的二次函数方面问题的解答,并让学生画图分析图象,从而分析解题的方法,让学生自觉地去找出函数在轴上交点的个数和条件,紧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在教师点拨下,归纳出抛物线与轴交点个数的规律:当(==>0)时,抛物线与轴有2个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轴有1个交点;当==

(二)紧抓教学重、难、疑点问题,不可忽视传统讲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重点、难点、疑点,分清主次轻重,该讲的详细讲,该简的大略讲,力争化解难点问题,消除疑点问题,而不能满堂讲、满堂问、全书讲。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讲学在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对于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等学生并没有能力发现,而且也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则可以采用直接接受式的讲学形式,以避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二次函数在初三数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学上可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求出取值范围。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直接知识传授能更好的让学生明白二次函数体现的数学思想。再此举一例:某果园有100棵苹果树,每棵平均结600个苹果。为提高产量,农户多准备了一些果树,但如果栽种果树,则树与树之间间距及受光度就会减少,而这样一来,每多栽植一棵树,平均则会少借5个苹果。求增种树的棵数与苹果总产量的函数关系。在解答过程中,设增种棵苹果树,苹果总产量为个,根据题意果园有(100+)棵树,平均结出(600-5)个苹果。则二者函数关系为:=(100+)(600-5)。通过这样传统的讲授,学生更能快捷的抓住了二次函数中的重点,一目了然的解答出函数式,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三)精心选题、归纳总结,加强数学思想渗透

在初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选题、内容归纳总结,教学思想渗透都能很好的辅助课堂效率的提升。首先要精心选题。教学及复习训练时最忌讳求难、多题,应化难为精,化多为少,以灵活多变的基础题加以一定多解的综合题加以训练。如数形结合法、分类法、函数法、几何中添辅助线的方法等来解决三角、几何、代数里面的问题,掌握以二次函数为基架、一元二次方程为基架、圆为基架、三角形为基架的综合题的解题规律。其次,注意归纳总结,总结规律在初三数学中存在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联系按照一定方法加以探求可使解题更加容易。如: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等可用具有内在联系方式来解等等。第三,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是解题的灵魂,常见的数学思想有转化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教学时注意分步突破,发散思维,集思广益,优化方法,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

综上所述,初三是学生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数学教学时尽量少采取以往教授初一、初二所采用的深究追低的教学方法,多采用通俗易懂,利于巩固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教师加强教学思想渗透,加以解题引导,更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高。

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篇7

关键词现代教学技术;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24-02

1引言

目前计算机已经得到大范围应用,并且已经渗入诸多行业中。在这种环境之下,教师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直观的动画、文字等信息传输给学生,促使数学教学更简单易懂。

2对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发展状况的认识

21世纪是信息全球化的时期,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国家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伴随信息化程度的飞速发展,学校加大对F代信息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关注度。教育部在相关改革方案中指出,学校在教学中要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相互结合,逐渐变换初中学生学习的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多样化,展现出现代教学技术的价值,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优质的教学氛围。

为适应当前时展,各地在区域内对数学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应用图形计算器等方面已经获取较为明显的成就,为现代教学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与不足,例如:部分教师过多使用教学设备,不板书,让学生变成“看官”,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思维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

增加信息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课件呈现过程中增强动画效果,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学习要点,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借助excel

“图表向导”,教师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便可展现出所收集整理的所以图像,从而使课堂容量得到显著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更多学习的空间,从而学习更多的知识。在采集与探究数据过程中,还可以应用其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摆脱单调的现状,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如让学生对诸多统计图表进行系统分析[1]。

激活学生感官应用现代教学技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前期阶段把课件准备好。在以往的几何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事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再画出几何图形,然后为学生讲解题目。此过程既浪费大量时间,教学效果又不明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师能够提前规划好题目和几何图形,对重点知识可以应用动画与色彩的方法显示,从而显示出优质的视觉效果,增强学生的印象及理解力。这样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激发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数学学习成绩。另外,教师在完成课件后,还可多次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是以往的教学技术所不能企及的。

4现代教学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调整数学课堂教学步骤现代教学技术可以显示大容量的数学信息,可以实施种类丰富的展现方法,以此调整课堂教学步骤,增加教学时间,展现教学重点,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如在教学“曲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直接在课堂中画出有针对性的几何图形,不仅浪费时间,效果也不显著。为更加有效地调整教学结构,教师可借助FLas方式使曲线进行移动,显示曲线与已知圆之间的联系,明确相离、相切、相交的含义。初中学生通过动态观察,了解数形融合的知识,掌握相关规律。如在新教授的课堂小结中,教师可借助ppt课件整理复习的步骤,使学生能够借助此步骤,对教师教授的知识有系统全面的掌握。

教师在实施复习课教学或试卷讲评课的过程中,可应用实物展台将学生易犯的错误整合出来,或者展示出容易混淆的数学题目,实施对比教学。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提升学生处理数学问题的水平[2]。

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动力。在多媒体计算机大范围应用的全新教学氛围下,动画、色彩、声音和文字可以完成相互融合,以此改变以往教学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变得活泼、生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环境,提升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思维得到延伸,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

教学内容是烦琐的,甚至是乏味单调的,诸多内容和学生的具体生活相隔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应用多媒体课件,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及图像,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学生会应用自身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以此提升自我探究的主动性[3]。

整合现代教育资源初中学生乐于接受网络学习方法,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教学任务量,而且应用网络实施信息查询与情境设置,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能力,以此获取教学成效。如在教学“圆周率”的过程中,其知识较为简单,教材说明也较为简单,却包含深刻的数学含义。初中数学教师可设计一项作业,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查找:圆周率是如何被世人所发现的?其存在的价值有哪些?学生在未了解其背景之前,片面地认为,圆周率的含义如此简单,不会有更为深刻的含义;但是在上网查询之后发现,圆周率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即“圆在某种意义上是无限多边形”。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提升了学生自学能力。

又比如在实施“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应用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展示有轴对称特征的图片或者物品,使用实物向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含义与特征的掌握,如光盘、教科书及有符号的图片,促使学生借助大屏幕观察其特征,以此找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规律。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感兴趣,学习成效与课堂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应用网络资源查看轴对称的图片信息,可以增强对轴对称的理解与应用[4]。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学技术和数学课程实施融合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应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技术,把烦琐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学生,以此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改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虎.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2]常家洁.“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5.

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篇8

关键词:提问;教学手段;物理课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往往效果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笔者结合自己十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总结出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

一、新颖的探究性提问

探究性提问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新教材鼓励学生多进行探究性活动。

例如,在《熔化和凝固》一节中,为了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规律,首先通过冰和松香的熔化实验由学生画出熔化和凝固图像。

问: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温度不变)

问:请同学们观察冰的熔化实验记录,大家可以发现温度有哪些特点?(当冰全部是固体或液体时温度要上升)

问: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松香的熔化曲线,温度有哪些特点?(熔化过程中温度要上升)

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做熔化实验时,有没有加热?(不断地加热)

问:熔化时要不断地加热,也就是说熔化时要不断地吸热。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两种物质的熔化曲线有什么不同?(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而松香在熔化的时候温度不断地上升)

这样通过不断的探究性提问总结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及其区别。

通过这种探究性的提问方式,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情境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是有益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适度的发散性提问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地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的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可提问:“你知道生活现象中哪些实例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巧妙的激疑性提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之处及时地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弄清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从学生熟悉的例子问起:“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而铁块却会沉入水底?”学生常会回答:“铁比木头重。”于是我再进一步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会浮上来,铁块会沉下去?”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探求和求知欲望。

四、必要的铺垫性提问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经过思考均能回答,结果导致课堂气氛表面上热闹;要么难度过大,学生思而不答或答而不全,使绝大多数学生处于旁听的角色。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结合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制不同坡度的问题,为要解决的最后的稍难问题作铺垫,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直至顿然醒悟。

如,《滑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难点多,讲授滑动变阻器如何改变电阻,可设计如下一些问题逐层铺垫:

(1)根据影响电阻的大小因素如何改变电阻?

(2)在三个因素中改变哪个因素较方便?

(3)怎样增大电阻的变化范围?

(4)电阻线太长,实验不方便,如何改进?

通过铺垫性提问,教学坡度减小了,学生得出规律水到渠成,并且对这样得出的规律学生易理解,好掌握。

五、及时的观察性提问

新课程由于突出了科学探究,每节课都安排了多个实验和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心情去积极思维。教师通过对学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例如,在讲沸腾时,引导学生观察水沸腾的过程,并及时问“你看到的气泡生成上升过程中有什么特点?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你观察到水的温度有什么变化?”此时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在主动的状态中进入探究知识的新境界。

当然,课堂提问的方式远不止这些,教师应不断地总结,争取在课堂上能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地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总之,物理课堂的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长亭.物理新教材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中考物理,2006(2).

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篇9

关键词:静物素描;教学方法;体会

对于大学美术教学而言,学习素描的基础就是静物素描,只有奠定良好的静物素描功底,才能保证后续相关素描知识的有成效掌握。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基础的静物素描一般是使用铅笔对静物的轮廓进行绘画。然而,由于静物素描操作比较困难,与油画相比,缺乏斑斓的色彩,因此,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鉴于此,老师在开展静物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简单后复杂,由浅及深,引导学生逐步学习静物素描相关知识,真正掌握静物素描。

1欣赏图片,解析线性结构

想要提升学生的静物素描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具备欣赏图片、解析线性结构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如何画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对线性结构的认识和掌握。线性结构指的是将物象的具体结构通过线条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美术功底不深的学生而言,很难准确分析物象的线性结构。所以,老师应该将图片赏析的模式结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并以身作则,将自身的分析方法做为学生模仿的目标。长此以往,学生能够通过对线条关系的观察,掌握更扎实的静物素描功底。比如,在进行蔬菜、水果相关内容的写生与临摹时,老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渠道,提前搜集与蔬菜、水果有关的图片,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投影设备将这些图片呈现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进行颜色、角度、明暗度等内容的赏析。在对蔬菜、水果进行分析时,老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分析蔬菜、水果在不同的角度、光线下,具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与自己之前画过的蔬菜、水果相比,加重线条明暗度、色彩等因素的控制,能够使蔬菜、水果的特点更加鲜明。此时,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专业的总结,构成蔬菜、水果的线性结构大部分是由曲线组成,一小部分为平直的线性结构。所以,我们在进行蔬菜、水果素描时应该注意,要将其具有的特点在结构上明确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学,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如何分析蔬菜、水果的明暗度,解析线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将其他蔬菜、水果的图片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其他蔬菜、水果的线性结构特征进行独立分析,并鼓励学生将两种水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长此以往,学生的静物素描能力必然能够得到强化[1]。

2练习线条,掌握手腕力度

当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和掌握静物的线性结构以后,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动手创作[2]。针对构成静物素描的基础元素而言,线条是不可缺少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想要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静物素描,必须能够准确把握线条的粗细和轻重等特点。而想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线条的这些特点,最主要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对自身手腕的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比如,在进行器皿、陶瓷相关内容的写生与临摹时,老师可以将瓦罐、果盘作为学生练习线条,实现掌握手腕力度的目标。在静物素描教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将瓦罐、果盘素描的图样先呈现给学生,由于组成瓦罐、果盘素描的花纹结构具有的粗细和深浅具有多元化特点,因此,学生只需将瓦罐、果盘的轮廓大致画出,然后参照素描图样上的花纹进行练习和模仿。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虽然瓦罐、果盘的花纹深浅、粗细各不相同,但是想要将这些线条花纹明确区分开,却具有较大的难度。此时,老师就可以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由于学生手腕的力量不够,对铅笔的掌握不够灵活,当我们的手腕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时,画出的线条和花纹颜色比较浅、比较细,当我们的手腕处于比较用力的状态时,画出的花纹和线条颜色比较深、比较粗。然后老师让学生动手尝试一下用力握笔和不用力握笔的不同感受,并鼓励学生感受手腕力度变化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反复的联系和不断的尝试,就能根据老师给出的瓦罐、果盘素描样本,初步进行线条区分绘画。长此以往,学生手腕控制铅笔的灵活性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有效提升自身静物素描的能力[3]。

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篇10

对于学生,如何更好地“不停学”,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学习”。人们对于“学习”的第一反应通常与“上学”有关,大多数人记忆中的典型学习环境是课堂教学。“学习”可以用来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学习过程的结果,学到了什么,或者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可以用来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心智过程,可以用来指个体与学习材料及社会环境之间的所有互动过程;从广义的视角理解,学习是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的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既然是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那学习的发生地、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路径也就不局限于学校,不局限于课堂。由此,“不停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学习的发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域环境与资源。

农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作为国家义务教育的“神经末梢”,这一学校群体在“停课不停学”期间面临哪些困窘与问题?如何破解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面向未来更好的转型,这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疫情期间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问题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的师生共同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在线教育实践,不同地区“停课不停学”的推进实施各有差异,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在这场如“多棱镜”的实践面前,凸显出更多的困境与问题。

(一)学习资源遴选不力适应性差调查(1)表明,国家、省、市、县级资源平台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挥了重要的助教和助学作用。近七成的教师选用国家和省资源平台,近六成选用市县资源平台,还有一半多的教师借助互联网自行搜索选择适合学生的教与学资源。在资源推送过程中,教师遴选的资源是否真正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基础或水平,教师自己心中也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与此同时,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很难掌握网络另一端的学生对资源的适应性和学习效果,即便线上也无法监控。经了解,部分地区面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采取通过当地空中课堂或有线电视定时收看录播课程的方式,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大多是当地城市学校的优秀师资的录播课程,大多为ppt展示和教师的语音解说。有学校校长表示,收看录播课具有灵活性,但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可能学生的接受度就弱一些。就某些学科教学而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反映明显听不懂,学习进度跟不上,甚至有学生反映数学和英语网络教学教师的讲授对我们更像听天书。

就所用资源的评价而言,54.25%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认为“不太能”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不能满足需求的最主要原因则是“资源缺乏个性化”“资源类型单一”及“资源数量少”,选择比例分别为41.17%、37.10%和36.65%。

(二)设备网络支持力度不足问题

“中国农村信息化需求调查”课题组的分析报告(2)指出,60.9%的村有提供电脑和互联网接入的公共场所,主要集中在社区活动中心(50%)、小卖部(28.6%)、学校(22.7%)、图书馆(21.4%)、政府信息服务站(15.1%)。59.2%村委会拥有电脑;41.2%的村委会开通了互联网;20.9%的家庭拥有个人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家庭比例为16.6%。而农村小规模学校基本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落后。据了解,西部某县的农村学校缺乏上网课条件的学生达到30%,这也与有关研究者的调查相一致(“以云南沧源为例,中小学有25%的学生家里不具备终端或网络条件”)。有研究表明,除了智能手机外,乡村家庭的其他物质性数字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疫情期间高达8.07%的学生处于“线上失学”的状态。客观上,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和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多,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甚至高达70%。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里能拥有联网智能手机或电脑的比例就更低了。调查分析显示,“信息化设备及网络保障不足”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反映的疫情期间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之外线上教学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三)教师信息素养与线上教学经验缺乏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之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从讲台走到网络前,成为线上网络主播,对着网络另一端的小学生开始线上教学。形势所迫老师们不得不现学现用,下载平台或app,研究平台或app的功能与使用,试用平台或app,开展线上教学。而就如何整合已有教学资源、如何设计线上教学活动、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单并做好学习后的反馈与指导等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需要从零开始。由于缺乏线上教学的实践和经验,老师们都是边摸索边实践。部分研究者反映大部分教师简单地将线下教学直接搬到线上,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在线访谈我们了解到,线下作业布置放到线上,学生完成提交、教师批阅和反馈都需要进行电子转换,这部分工作也给教师们带来了极大负担。

(四)专业引领和指导缺位

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基本上是由省级部署、市级指导,区县负责组织协调推送相关资源和平台作用。疫情期间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的时候亟待得到更多的专业引领和指导,而区县承担教学研究和指导的教研员队伍由于对疫情时代信息化教学的新变化缺乏充分准备,无法及时为教师提供所需支持与指导。“互联网+”带给教研员的不仅仅是教研方式的变革与创新的挑战,同时更是对其在线教学素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急迫需求。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国外对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中技术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都是当前我国教研员队伍缺乏和亟待提升的方面。而此前鲜有专门针对学科教研员群体的这些方面的培训,由此对于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部分区县教研员在线上教学素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等方面明显准备不足,难以为教师的线上教学提供及时而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五)家长监管与支持不到位

小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居家学习更需要家长的支持、指导与监管。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家长由于文化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和学习指导能力,甚至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居家学习并不重视,无法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对留守儿童而言,家长们对其居家学习的监管和支持更是不到位。有的祖辈甚至连基本生活保障及管理都做不到位,更别说督促和指导孩子的学习;部分家长甚至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部分农村家长反映管不住孩子玩手机,孩子不自律,干脆直接“一刀切”不参与线上学习,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整体参与性与持续性不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农村低年段的留守儿童通过上网课的机会接触到互联网和游戏,开始有沉溺网络游戏的苗头。上网课的效果非但没有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反倒染上网瘾得不偿失。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对策建议

此次疫情极大地考验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实施,更是考验了师生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最本能应对。我们将以反思以上问题的解决之策为契机,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更好地迎接“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和创新,以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一)重塑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法和学法指导

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需要一种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反映我们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推测,并借以强调能够应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灵活知识。为未知而教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和支持学生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学习并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向社会、向周围世界的学习,是体验、试错以及观察后的获得。所有学习都包含两个过程,即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个体内部心智获得与加工的过程。将学习放到一个更广阔的框架里来认知,我们对于学科教学还需重新认识,学科教学只是知识和思维工具载体,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实际生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与此同时,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再次定义了“教”,教师的教不仅仅是讲授、指导、启发、示范,教师除了是教授者,还兼有指导者、学习合作者等多种角色。

(二)加强对县级教研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培训

对于县级教研员队伍而言,应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制定教研员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明确教研员的tpaCK框架。引导教研员积极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管理、评价等的能力。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必须立足其日常教学,以解决日常实际教学及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出发点,选取适合的内容和方式,制定学科教研员与学校或片区学科教师群“一对一”结对负责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培训及后续跟踪指导,重点做好差异化教学、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学法指导等能力的提升和培训,让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也能够随时随地掌握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设计和开展更适合农村学生的学习活动

正如专家们所预测的那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将兴起,并成为未来的教学常态,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尚不能正常复学复课地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线上教学,对于已复学复课的学校而言,以下建议也可作为线下教学的指导。

一是精心设计好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疫情期间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最关键因素。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单怎么设计和布置,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要基于对学生家庭背景、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的全面深入了解,结合现实环境条件,依据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单,规定好学习任务单的时间进度安排与成果要求。

二是精心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今后要引深线上教学,就要以线上导学、组织探究式学习、自主阅读和在线辅导答疑为主,鼓励开展学生自主阅读,开展跨学科主题探究、项目研究。如种植观察日记、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基于阅读指南的自主阅读等等。特别是要精心组织线上交流活动,如云班会等。教师可将线上交流活动设计为总体指导与任务布置、过程督促与学习指导、分享展示与总结反馈等过程。有研究表明:研讨、实践以及教授他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线上交流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分享、交流和研讨,可以让孩子们分享疫情期间对亲情、对生命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进步,研讨交流自主学习的更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展示和作业情况,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做好个性化反馈与指导,同时也要适时调整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资源遴选和推送。

三是精心遴选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针对学习任务单,教师需要按照实用、适用和好用的原则,遴选学生学习资源。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从国家、省、市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遴选适合学情的优质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从互联网平台遴选免费的优质学习资源。疫情期间各大平台都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如“少年得道”“学而思”等推出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免费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开展小范围走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资源。

(四)统筹保障学生开展线上学习的设备和网络条件

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而言,开展线上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设备网络等信息化环境支持保障不力。由此,在短期内无法配置或安装的情况下,如何统筹保障学生线上学习的设备和网络条件成为校长考虑的关键问题。校长首先要摸清本校开展线上学习的条件(包括网络、移动终端等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统筹安排,充分应用学校、村委会网络与移动终端等设备解决好条件尚未具备的学生的线上学习的网络问题。如果还不够,可通过政府联系相关企业免费赠送流量包和终端的方式保障这部分学生的上网课条件,确保“没有一个孩子掉队”,避免更大数字鸿沟的出现。

(五)加大家长教育指导力度,形成更强家校合力

疫情期间学生的居家学习凸显了家长支持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随着复学复工,家长支持不力、家校共育困境等又将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67.73%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认为“家校共育面临困境”成为学校复学后的最大困难。学校应以疫情期间的家校沟通为起点和契机协同相关部门通过互联网持续地开展家长教育和指导工作,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孩子教育,教会家长科学的亲子教育方法等,以不断强化家校共育,形成更强的教育合力。